時間:2022-04-29 05:01: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使用手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手機媒體;思相政治教育;大學生
大學生使用手機非常的普遍,手機已成為師生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是輔導員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本文從大學生手機媒體的使用現狀,分析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探討對策,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一、大學生中使用手機媒體的現狀
一是普遍性。大學生手機使用突出表現為普及率高和使用率高。“90年代”的大學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機,有90%的大學生認為手機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沒有手機將會非常不適應。
二是時間長。據調查,每個大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都在3小時以上。每個人用手機上網都有一年以上的歷史。每個月的上網流量都超過了500M,且還有加大的趨勢。
三是依賴高。大學生非常依賴手機,手機好像成為了人身體的一種器官。沒有了手機,就會產生焦慮、緊張等不良性緒。甚至上課的時候都在使用手機。
二、手機媒體的使用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1.大學生愿意接受這種交流方式。手機相對于傳統電腦而言手機上網更加便捷,許多大學生都愿意使用這種快捷、高速的上網方式。學校可以利用手機互聯網覆蓋范圍廣和使用便捷的特點,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網頁并組織學生瀏覽學習。
2.有利于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90后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是人格獨立的具體實踐期,個性的張揚凸顯常常容易造成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矛盾。而手機交流不需要正面接觸,能降低正面交流所具有的緊張感,有助于同學間師生間相互之間的溝通。
有利于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在手機媒體和網絡出現之前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主要渠道就是書籍和培訓,但由于資源有限,他們所接觸到的知識有可能相對過時,以致于無法第一時間得到最新訊息,而手機海量的信息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有利于大學生的社會化。用手機瀏覽網頁、看信息、寫微博、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了解社會、接觸知識、感悟文化。手機媒體的思想政治內容拓展交往對象的范圍,讓交往內容走向心靈世界,成為了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手機媒體的應用也對大學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1.手機輻射有損學生身體健康。科學研究已明確表明長時間頻繁使用手機會使人體內分泌紊亂、睡眠質量下降;
2.上課玩手機,嚴重影響老師教學質量。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上網、玩游戲、看視頻,無心聽老師講課。“低頭族”不僅影響自身的聽課質量,也嚴重影響授課教師的情緒,這致使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
3.部分學生經常利用手機網絡瀏覽不良垃圾信息,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經常瀏覽不良信息會導致學生學習分心、性格異常、思想極端,成為校園的不穩定因素。
4.愛慕虛榮、盲目攀比。手機已成為學生手中的炫耀之物。蘋果手機也成為一個時尚的標志。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在盲目攀比的氛圍下很可能會迷失自我,從而對社會產生怨恨社會的情緒,失去自我。
三、利用手機媒體全方位的展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輔導員要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要有所創新。
一是利用手機媒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輔導員利用手機短信、QQ平臺開展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QQ群、微信群能夠將身邊的重大事件、重大新聞以及身邊的好人好事迅速發給同學們;對熱點新聞、時事政治、文化觀點和就業信息等能與同學們進行現場討論。
二是利用手機媒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海量性。網上有很多關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學生行為道德規范內容,這些個內容以大學生喜歡的動畫、PPT、視頻等形式出現,內容豐富多彩。
三是利用手機媒體增強班級凝聚力、加強班級班風學風建設。QQ 群有很多功能,除了基本的聊天功能之外,還可以上傳群文件,共享相冊。同學們可以利用QQ群分享對一個時事的看法,輔導員加以引導,在辯論中理清楚自已的人生觀、價值觀;利用微信群引導學生發言,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更加有效地提升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是利用手C媒體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手機媒體提高了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利用手機方便瀏覽網頁,同學們對于不懂的道理,隨時可以網上查看,主動學習。網上的信息很多,虛幻的東西有真有假,同學們要加以判斷,鑒別。
高校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主陣地,輔導員加強學生思想教育要利用好手機媒體,用好有利的一面,規避消極的一面。
參考文獻:
[1]王煥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趨勢[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8).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上網;調查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給人們帶來多元化信息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即網絡成癮現象。而信息技術的發達,人們對于網絡的使用更加便捷化、簡單化和即時化,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出現,讓網絡變為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目前高校的學生手機使用幾乎到100%的使用率,隨之而帶來的手機依賴行為也逐漸增加,負面影響也日益嚴峻。針對青高校大學生手機上網行為開展調查,針對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擺脫手機依賴和成癮的行為。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大連市某高校550名2012和2013級同學,其中2012級260人,2013級290人,收回有效被試510人,有效率為93%,其中男生158人,女生352人。
1.2 研究工具
根據文獻綜述和調查訪談,自編調查問卷,問卷共九道題,包括手機使用頻率、時間、流量以及上網的目的和地點等等。
1.3 統計方法
運用SPSS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研究結果
對調查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由表1可知,100%的大學生都在用手機上網,其中65.7%的大學生經常使用手機上網,達到依賴的程度;在手機上網流量的調查中,其中在100M以下的流量使用最多,而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一般都在1.5-3小時左右,約占調查比率45.1%,而一般在1.5小時以上的占96.1%,還有16.7%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是3小時以上;在使用手機上網地點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86.3%的同學在寢室使用手機上網,而89.2%的大學生自認為自己存在手機上網成癮情況。
3.討論
3.1 從大學生手機上網使用情況來分析他們手機成癮行為
大學生使用手機上網的日趨普遍變化,這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對學校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個挑戰,大學生手機上網成癮依賴是社會大環境發展的一個結果。當今社會正處與信息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重要的思想轉型期,國內外思想的沖擊和變動,這些在互聯網上可以很清晰地體現出來。在互聯網里,大學生是一個自由活動的群體,他們可以自由地、匿名地發表言論和看法,可以在虛擬空問里扮演一些在現實中不能扮演的角色,滿足自我虛榮心的自我表現欲望。同時因為網絡環境的相對寬松性,為大學生個性的張揚提供了空間,他們可以在網絡里宣泄自己的不滿,找尋自己的歸屬感,甚至尋求認同等等,這些社會心理需求,讓他們對手機網絡更加愛不釋手①。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無疑是一個充滿刺激和新鮮的場所,相較于傳統枯燥的學習和收到約束的高校生活,網絡的吸引力更加強大。另外,90后的大學生是具有鮮明個性的一代,他們追求時尚,也走在時尚前沿,用最簡便的載體——手機了解引領時尚的事物,這些都促使大學生們越來越愿意使用手機上網,甚至迷戀上網。
最后,大學生迷戀手機上網,還與信息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的學習任務與網絡也有著密切關系,當前部分人大學生懶于思考,急功近利,比較浮躁,這種思想表現在大學生身上就是他們渴望成功,但又不想付出努力,而網絡往往可以滿足他們的這一需求,比如在網絡上尋找作業答案和完成論文等等,這些都助長了學生手機上網成癮。
3.2 從大學生使用手機目的來分析他們手機成癮行為
從調查研究中發現,52%的大學生使用手機上網是進入社交平臺。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第三屆泛亞太地區心理衛生研討會上,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錢銘怡教授對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進行網絡成癮的研究結果表明,錢教授的取樣調查發現,被試大學生上網的大部分時間是用于學習或與網友聊天,其次是收發郵件、游戲及影視音樂等娛樂。被試學生每周使用電腦或網絡的時間與其網絡成癮呈正相關趨勢。從收集的國內外研究網絡交往的資料中顯示,過度沉迷于網絡交往(網絡聊天室、網戀、網婚等)的大學生容易患上網絡綜合癥,從而引發各種心理障礙,這種心理疾病正在吞噬著上網者的身心健康②。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趨勢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面對面的現實交往演變成通過網絡的虛擬交往,甚至同一寢室的大學生,中午相約吃飯的方式也是通過手機QQ或是微信的方式。“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愿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絡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由此引發大學生對手機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愿與人面對面交往。這樣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可能導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
3.3 從大學生使用手機地點分析大學生手機成癮行為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有86.3%的大學生在寢室中使用手機上網,這也表明大學生現在的一個生活狀態。當代大學生缺乏安全感有關,我們大多數人是獨生子女,從小很少有玩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學之前基本上都是在學習,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與人交往,寢室本來應該是同學們交流互動、分享情感的地方,但是由于大學生個性的鮮明性、自我意識的獨特性和情感相對的閉鎖性,導致他們在寢室內互動較少,甚至互動障礙。因此他們把在寢室內的互動變為“人機互動”。即幾乎依靠手機來度過寢室的生活時間。
4.結論
4.1 根據調查幾乎100%大學生都在使用手機上網;
4.2 大學生手機上網是以社交為主要目的,使用手機上網的地點主要是寢室。
5.教育建議
根據調查結果,建議對大學生發起以“人際溝通”為目的寢室活動。每天晚上關上手機和電腦30分鐘,把30分鐘留給室友,給心靈一次訴說的機會。在這30分鐘您可以與室友交流趣事與新聞,說出心中的煩惱與抱怨,一起感受家的溫馨與歡樂。我們建議每位學生交流的主角,將被動轉為主動,將聆聽變為暢談,在寢室中展示真實的自我。根據每日的聊天情況,認真如實填寫“寢室交流成果展示表”,并按時交給本班心理委員。一周后進行寢室交流展示,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
參考文獻
[1]衛根泉.青少年網絡成癮研究綜述[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6):137-139.
[2]徐耀聰.國內關于青少年網絡成癮成因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07(1-2):243-247.
[3]祁建梅,茍增強.青少年網絡成癮成因分析[J].文教資料,2006(01):183-184.
[4]張鳳寧.青少年網絡成癮及系統家庭治療[J].社會行為心理,2006(1):48-50.
[5]盧官廬.青少年網絡成癮防治研究進展[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6(6):102-106.
關鍵詞:手機入袋;手機依賴癥;文明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現代社會,手機的使用已經瀕臨泛濫的邊緣,對于大中專學生群體尤甚。據調查,90%的學生認為,手機已經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基本“生存”需求:起床后第一件事是看手機,睡覺前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機,吃飯的時候經常看手機,走路的時候不時看手機,在宿舍大部分時間在玩手機,上課的時候會時不時摸手機,甚至偷偷聊天、看小說、玩游戲、發短信……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手機依賴癥”,而且明知這是一種弊病卻又難以有效控制。
一、高校學生手機上網情況調查
2014年5月,某學校在網上進行了一次關于手機上網的調查,來自湖北高校的占92.14%,陜西高校的占1.52%,北京高校的占2.08%,山東高校的占0.66%,上海高校占1.32%,天津高校占0.81%,未知的占0.47%;被調查的學生大二的占69.21%,大一的占17.03%,大三占9.85%,大四占3.91%;理工類學生占64.32%,文科類占32.41%,藝術類占3.27%。
具體調查情況如下:
1、擁有手機的占98.46%,沒有的1.54%。
2、上課經常玩手機的男生占35.78%,女生占17.67%;不玩的男生占31.18%,女生占15.37%。
3、玩手機做的最多的事,看新聞的占42.68%,看小說的占18.82%,聊天的占25.56%,查資料的占9.92%,玩游戲的占5.02%。
4、平均每天上網時間1小時的19.28%,2小時的占23.86%,3小時占 28.43%,4小時占13.86%,5小時占17.57%。
5、上網做的最多的事:看電影的占40.34%,看新聞的占23.4%,查資料的占16.49%,聊天的占13.02%,玩游戲的占7.74%。
筆者本人在大學做過一些暗查,大教室合班課(尤其是理論性較強的科目),教師講課激情高昂,聲音抑揚頓挫,臺下學生的反應卻截然相反。有的嗡嗡作響,有的雖一無人說話,但認真聽課的只有前面幾排少數學生,65%-70%的學生卻在低頭玩手機。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某類高校的個別情況,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0大學生網絡文化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七成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集中在4個小時以內,上網仍然以娛樂為主要目的”
武漢是全國乃至世界高校最多的地區,本地區高校學生玩手機現象的調查結果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調查顯示,大學生利用手機閱讀的主要目的包括了解新聞資訊占85%、休閑娛樂占73%、打發無聊占63%、應急查閱信息占58%。”
有記者調查了武漢8所大學發現,不論是重點大學還是獨立學院,不管是課業相對輕松的文科學生還是學習緊張的理工科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的一種普遍現象,結果顯示,至少有1/3的學生經常在課堂上上網。
二、不同角度看待上課用手機現象
(一)從教師角度看
大學的功能在于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從評價高校和相互競爭的角度看, 科研和社會服務明顯能提高學校的聲譽,帶來實際利益。 而且決定教師命運的主要是科研,教學所占比重非常少,教師的職稱一般只與發表的論文、參與的課題掛鉤,教學方面只要按照學校安排按時上課、不出教學事故就可以。所以教師的主要精力就花在科研上,花在教學上的精力不足,教學質量顯然會受影響。對于在課堂上上網的學生,大部分教師的態度較為“寬容”,只要不是過分影響課堂秩序,教師基本不會制止學生的行為。有教師反映,即使當時制止了,幾分鐘后學生又會重新拿出手機,教師上課時間有限,不可能把大量時間花費在管教學生上面,所以就出現屢禁不止的現象。而且與中學不同,大學生學習的主要靠自主性,教師不可能強迫學生學習,只要不對其他同學造成影響,也不會多管。
(二)從學生角度看
學生認為上網原因是多方面的:1、上課玩手機,折射出一部分同學性格比較孤僻,與同學的關系相處的不是很融洽,缺乏自信;2、這些同學對自己的專業缺乏認識,心里產生巨大的就業壓力,對學習持消極態度,對學業失去信心,從而感覺大學生活無聊,把這些精神壓力通過在課堂上玩手機發泄出來,進行情緒遷移;3、有時候老師上課講得很投入,卻疏于對上課紀律的強調,這就使得很多同學認為上課玩手機很正常,更有甚者,明目張膽地將手機排放在桌子上玩,絲毫沒有避諱的意思;4、部分同學選擇性的聽課,他們認為有些課程對自己幫助不大,對未來就業沒有用,所以沒有必要學習。
三、學校采取的應對措施
為有效干預“手機依賴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武昌理工學院于2015年新學年開學初便開展了“文明課堂,手機入袋”活動,實行課堂上“人機分離”的管理辦法(此舉措始于2013年11月江蘇大學課堂上出現的 “手機暫存袋”),要求大家進入教室后都把手機放入“手機收納袋”一個專門在教室存放手機的袋子。為避免手機拿錯,學校對“收納袋”按照學號或宿舍號進行了編號,同學們也都非常自覺地將手機靜音或關機放入手機袋。“手機入袋”活動得到了大家的廣泛支持,任課老師認為,“學生上課玩手機,不但會影響學習,也會影響老師上課的心情,是對老師勞動的不尊重。現在課堂上沒有了手機的干擾,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多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容易了許多,課上的學生開心,老師舒心。”
同學們也普遍反映,手機沒有被收納前,課堂上大家都經常會不經意間把手機拿出來瞅瞅,幾乎成了一種“生理”習慣,嚴重影響了聽課的連貫性,一堂課下來課聽得斷斷續續,對老師講的似懂非懂,搞的自己心情也很郁悶、很苦惱、很困擾。現在好了,手機被放進“收納袋”,再也沒什么“心事”了,聽課效果好多了,心情也晴朗多了。
參考文獻:
[1]李文蕊.調查顯示國內大學生上網仍以娛樂為主要目的[EB/OL].2011-01-14.
關鍵詞:貧困生 學生黨建 思考
作為培養國家未來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黨的群眾基本路線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做好學生黨建工作,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發展一批學生黨員,對鞏固和擴大黨在高校中的群眾基礎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高校貧困生在高校大學生中已經擁有著高達20%~30%的比例。因此,正確引導該類學生,提升該類學生的思想水平將對提升學生黨建工作的效率起到很大的推進作用。
貧困生的現狀
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擁有著許多不可抗拒的消極因素,同時也擁有著他們獨有的積極樂觀的因素。
消極因素一:經濟壓力無法保證他們安心的生活、學習。
造成貧困生經濟困難的原因各式各樣:1.有些學生來自偏遠山區,家里最主要的經濟收入就來自于農作物微薄的收入,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都已經很苦難,更何況還要負擔高額的學習費用;2.有些學生家里喪失了主要勞動力,或單親,或依靠爺爺奶奶生活,如何解決巨大的學習費用也成了這一類人一個重要的難題;3.有些學生家庭突發意外事故,比如遭遇自然災害、家人換上大型疾病等,使得暫時性無法支付學習費用……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失去了穩定的經濟來源,無法維持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費用,導致他們需要分出一大部分的精力來解決此類問題。
消極因素二:精神生活的空虛、匱乏,無法讓他們很好的融入新的生活。
大學里的學生來自于各個省份,有的來自發達的大都市,也有的來自貧困小山區,面對絢麗多彩的都市生活、迥異的校園主流文化、激烈的文化碰撞,使得他們需要作出很多新的選擇和改變。而脆弱的經濟基礎,注定他們在改變中會遇到很多不可抗拒的改變。比如手機,作為當今社會交流的重要工具,已經成為了每個大學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得他們無法使用流行的手機,也無法和其他學生那樣用手機毫無顧忌的進行交流。再比如穿衣打扮,注定他們買不起昂貴的包包及各式的化妝品。巨大的生活差距,不可避免的在他們心理上產生著影響。
積極因素:積極的生活態度,豐富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的生活更加精彩。
據2012年安徽大學的《大學生兼職現象調查報告》顯示,有48%的大學生擁有過兼職經歷。而兼職學生中,貧困生則占據了絕大部分。豐富的兼職經歷既緩解了他們的經濟壓力,也為他們以后更好的融入社會,提供了人脈資源及工作經驗。他們的積極表現給其他學生如何更好融入社會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活教材”。
如何提高積極性的思考
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不僅僅要在經濟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同時也要在精神方面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
經濟上,給予更多的支持。
多年來,國家的助學貸款,國家的各類針對貧困生發放的助學金對貧困生的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但畢竟僧多粥少,如何更進一步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問題,成了各高校努力的問題。
對于大一新生,我們學校都會讓班主任在開學前積極聯系學生,及時掌握貧困生的家庭情況,保證其能夠順利入學。對于相對困難的學生發放“愛心大禮包”,包括棉被、軍訓服、手機、書籍等一系列開學所需用到的物品。開學后,積極聯系企業,結合企業的愛心給學生發放企業助學金,解決了他們基本的食宿問題。對于大二、大三老生,給他們發放學校自己的幫困基金、就業幫困基金。還有開展各類臨時性補助活動。汶川地震期間,學校給來自于汶川附近等受災地區的學生提供資金支持。各式的資助,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就業等各個階段都提供了全方位的幫助。
精神上,發揮他們獨有的魅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解決了貧困生的經濟問題后,才能讓他們在精神生活方面發揮出他們獨有的魅力。在舉辦征文活動時,會通知相關學生重點關注貧困生的論文,對他們的論文進行提煉。一方面,他們的文章能提供更好的案例,另一方面,他們的文章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對他們的重視性,能讓他們更好得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更快得融入到大學生生活。此外,舉辦一些貧困生獨有的選舉、比賽。我校每年舉行一次校自強之星的選舉,校自強論文的評比。在該類型的比賽活動中,各式的榜樣都脫穎而出,一個個從山村飛出鳳凰的事例層出不窮。給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很多模范的例子,激勵著大量的學生向他們學習。
工作上,積極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
大學生擁有著大量的業余時間讓他們自己來調配。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都曾經擁有過兼職的夢想,最后苦于各類的原因沒有實現。而貧困生作為兼職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兼職活動中,以此來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現在社會上也存在著,學生參加的兼職比較單一,兼職單位則找不到好的學生。學校可以給他們建立專門的部門,建立規范的制度,來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平臺帶動學生去參加兼職。既解決了學生業余活動過于貧乏的問題,又提高了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綜合競爭力,同時還肯定了貧困生的自我價值。貧困生作為兼職的主力軍,更好的發揮他們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帶動學生更快實現從大學到社會的過渡,另一方面,無形中就樹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以此來影響著更多的學生。
總結
以少富帶動多富,以貧困生的積極作用帶動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在解決貧困生經濟問題的根本前提下,豐富貧困生的精神生活,樹立貧困生的良好榜樣作用,以此來帶動影響其他學生,實現學生整體素質的共贏。當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升了,我們黨建工作的基礎就更加扎實,工作也就更加的順利。
參考文獻:
[1]何翠萍. 貧困生基本情況及觀念探究.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3月.
【論文摘 要】本文從作者的工作實際出發,歸納當前大學生考試誠信的缺失現象的特點,究其原因,探討通過教學管理改革,從制度上引導學生誠信考試。
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和手段從古延用至今。目前,考試作弊成為又一社會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可怕的是考試作弊歪風逐漸蔓延到人們心中的象牙塔——高等學府,如何有效防范考試作弊幾乎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須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一、大學生考試誠信缺失現象的特點
1.作弊隊伍規模化。考試作弊隊伍不斷“壯大”,由過去個別考試人員作弊變成了一群人作弊。南京理工大學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考場上,工作人員查出41名代考“”。
2.作弊公開化。作弊學生的心態由過去的偷偷摸摸、害怕害羞變得比較坦然,毫無羞恥感。
3.作弊工具現代化。作弊工具不斷出新,由過去夾帶小抄發展到用無線接收器、米粒耳機,利用手機查找、傳遞答案。
4.作弊服務專業化。出現了組織嚴密,形成聯絡、談價、代考等分工明細的“職業”隊伍。
首先,嚴抓考紀流于表面、作弊處罰不動真格。有的高校認為期末輔導員強調考試紀律、懸掛倡導標語、簇擁領導到考場拍照就是嚴抓考風,對監考是否到位、考場紀律全然不知。另外,學校管理層對作弊行為處罰停于表面,態度曖昧,要么抱著“照顧”學生的心態、“關愛”學生不了了之,要么簡單通報批評而已。如此一來,學生有恃無恐。
其次,考試方式滯后為學生作弊提供方便。陳舊的考核方式,讓學生在教室考核記憶類客觀題,一錘定音——期末考試為總評成績。有的學生對死記硬背知識缺乏興趣,為了應付過關,就甘于冒險。
再次,功利主義侵蝕大學生的心靈。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對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大學生也沒幸免。成績好可以獲得獎學金、免試攻讀研究生等,成績不及格要補考、交費重修,甚至影響畢業。受利益驅使,有的學生就會不擇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數。
最后,浮躁心態助推大學生考試作弊。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僥幸、競爭、從眾、虛榮的心理說到底是浮躁心態作祟。由于受到物質利益誘惑、功利主義的干擾,沒有把心思完全用于學習,只是混張文憑,考試時便想著作弊。
二、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引導學生誠信考試
1.與時俱進,構建和完善適時的考試管理制度。參照教育部頒布的《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修訂適合本校的考試管理制度,執行中有法可依。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崇尚經濟,造成人的思想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急功近利。如此狀況,筆者認為,考試違規處罰力度要恰如其分,處罰太重會影響監考的執行力;太輕又不起威懾作弊行為和教書育人的作用。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于2011年9月頒行《課程補考實施細則》中規定作弊的科目取消成績和補考資格,僅可申請參加結業后的重修考試,這樣的處罰既嚴厲,又給予改過補救的機會。同時,誠信考試的學生有多次免費補考的機會。剛柔相濟、獎罰分明的制度,引導學生誠信考試收到良好的效果。據統計,該規定頒行后補考學生的違規率較之前降低37%。
2.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教學制度改革。加強教學過程考核,提高過程考核所占總評成績的比重。加強教學過程考核可以有效防止學生平時不學習,臨急抱佛腳。教學過程考核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課堂出勤、作業情況、研討表現、實驗技能等。避免一錘定音,折減考試作弊誘惑。
構建多樣考試形式的制度。傳統的閉卷考試,考些死記硬背的客觀知識,容易給學生作弊營造條件。以制度保障并賦予教師能結合專業、課程的特色選定考試形式。讓教師敢于開拓進取,探索以技術操作、設計、論文、作品等靈活的考試形式,以促進學生學習以及提升學生的素質,有效防止考試作弊。
實行相對靈活的學制。學習的動力來自興趣,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機會和渠道,充分實現學習的時間性遷移、內容性遷移;給學生更多的安排自我學習的權限(如彈性學制),增強學習內容的可選擇性(設定可置換學分課程),這樣必能驅使學生認真學習。
3.建立現代標準化考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克制使用現代通信工具作弊,僅靠人力難以收到理想效果,需借助現代防御設備。例如在教室安裝高清攝像、無線信號屏蔽、配備金屬探測器等,這些現代“盾”不僅起防御作用,關鍵是它能攻破人的心理,強勁的威懾力,促使考生誠信應考、教師認真監考。
4.真抓實干從嚴治考。嚴格執行管理制度,對考試中發現的作弊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剎住作弊歪風,這樣的處理措施必能引導學生誠信考試。對于“”,學校、公安部門要將其訴之法院,以作威懾,敢于維護校園這片凈土的純潔。今年2月25日,3名內地大學生涉嫌赴香港代考托福考試被警方逮捕。27日,3人被控使用假身份證明文件被判入獄10個月。此例一出,估計今后沒有“搶手”敢到香港替考。
當然,要有效防范考試作弊,除了有制度導向外,也需要思政教育配合,通過兩者的結合,必能讓大學校園成為人們心中的神圣殿堂。
參考文獻
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新媒體加快對高校學生學習生活領域的滲透,使當前高校學風建設出?F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面臨著新挑戰。對此,許多專家學者著重圍繞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的課堂學習、誠信素養、校園學習氛圍和就業服務工作等方面帶來的沖擊和挑戰[1]進行了深入分析,深入研究了手機等新興媒體對學風建設影響的原因[2],對此提出了提高網絡監管力度、深入推進新媒體平臺建設、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加強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網絡文化等學風建設策略。但是,由于石油高校背靠石油行業,具有行業優勢突出、辦學特色鮮明等顯著特點,所以學風建設具有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殊性。因此,現有研究成果太過寬泛,對石油高校的學風建設缺少針對性和指導性。本文通過深入分析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石油高校的學風建設現狀、問題及面臨的挑戰,提出了基于新媒體環境的學風建設對策,以期為石油高校的學風建設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一、新媒體環境下石油高校學風建設面臨的挑戰
在以互聯網為技術基礎、新媒體為主體的新傳播格局下,新媒體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的特征給石油高校的學風建設帶來了嚴峻挑戰。
1.擴大了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力。當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對各種錯誤思想和觀點缺乏辨別力和抵抗力。而網絡文化的虛擬性、隱蔽性、異質性和無約束性使得網絡成為不良信息的滋生地和傳播地。西方文化的腐朽價值觀、各種錯誤思潮、虛假信息等都通過微博、微信等傳播媒介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中,造成部分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發生扭曲,無法靜心學習。
2.破壞了課堂的教學秩序。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能夠借助微博、微信、QQ等網絡聊天工具或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瀏覽網站等形式更快捷地獲取知識信息。以重慶科技學院為例,95%以上的大學生都擁有筆記本電腦,80%以上的學生使用功能強大的新型智能手機來獲取各種信息,包括選課、看新聞、收發郵件、網購等。這導致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存在使用手機對授課教師PPT講義拍照、QQ聊天、看電影或打手機游戲等行為。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破壞了課堂教學秩序,教學效果也得不到保證。
3.沖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方式以PPT和板書為主。由于一部分教師的知識體系單薄、老化,上課只拘泥于課程教材,導致學生厭學情緒加深。相反,新媒體個性化突出、表現形式多樣、選擇面廣,大學生可以在網上自主學習專業知識和進行相關信息檢索。這使傳統課堂失去了吸引力,出現了好多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吃東西,甚至早退、曠課等不良學風現象。
4.助推了考試作弊的不良風氣。網絡信息的快捷性、豐富性和開放性特點,使很多在學習上投機取巧的學生愿意使用手機作弊。特別是近兩年,利用手機作弊的學生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作弊方式除了使用手機存儲資料、網絡搜索答案作弊外,還出現了利用“QQ群”、“微信群”等現代社交軟件群體作弊現象。
5.增大了對網絡的依賴性。由于新媒體攜帶方便、信息量大、應用性強,導致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增大。具體表現為:(1)學生在完成作業、實踐報告或論文時,經常通過網絡搜索引擎來搜索相關答案和資料,然后復制、粘貼,拼湊了事;(2)學生無論在上課,還是吃飯、逛街、走路都機不離手,隨時想刷個“微博”、發個“說說”、網絡購物;(3)一個寢室經常組團通宵玩網絡游戲,學習氛圍差。
6.擠占了課后的學習時間。新媒體的出現影響了大學生的時間分配和對學習的態度。部分學生自控能力差,把課余大部分時間荒廢在上網、打游戲上,學習每況愈下。其中,上網占用了學生較多的課余時間,網絡交流和娛樂在學生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調查顯示上網學習的學生僅占三分之一,其他主要是看電影、聊天、看新聞。
二、新媒體環境下石油高校學風建設現狀及問題
面對新媒體這把“雙刃劍”,石油高校與時俱進,趨利避害,針對性地開展了學風建設工作。
1.充分運用網絡宣傳,營造優良學風氛圍。很多石油高校都在學校網站上單獨開設了學風建設版塊,通過網絡平臺展示學校的學風動態和制度建設,進行學風通報。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創建網絡學習平臺。各石油高校相繼引入爾雅通識課學習系統,拓展了學生的網絡學習課堂。同時,石油高校加大了對圖書館網絡學習資源的投入,購買了豐富的數據庫資源,開設了圖書館公共微信號,方便學生進行網絡信息檢索,為學生提供便捷查詢服務。
3.加強網絡監管力度,控制學生上網時間。目前,各石油高校都采取了上網監管措施,普遍實行周一到周五晚上11點準時斷電、斷網,從源頭上切斷學生熬夜打網絡游戲的念頭。
但是,隨著全球油價持續下跌,石油行業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讀書無用論等不良思潮已滲透到各專業中,并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呈擴大化趨勢,專業定位不清、學習動力不足、就業觀念狹隘等一系列問題更加凸顯。
三、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學風建設的對策
1.打造思想教育平臺,樹立正確的學習觀。(1)圍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石油精神,構造體現石油特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開展石油精神的培育。(2)鼓勵學生發揮專業特長,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通過開展學生“三進”活動,即進科研團隊、進實驗室、進課題組,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提升專業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同時,定期舉辦石油類系列學科競賽,打造石油特色的學科競賽平臺。通過動員報名、選拔培訓、表彰激勵,著重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3)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技術延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牢牢把握互聯網上思想教育的主動權。學校充分利用廣播、校報、宣傳欄、校園網等傳統宣傳工具和“微博”、“微信”、“飛信”等新媒體手段引導學生準確定位,明確目標,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就業、成才等困惑。
2.加??誠信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學校要通過網絡、微博、微信、張貼海報等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宣傳動員盡力營造誠信氛圍。在此基礎上,將誠信教育貫穿學生四年的大學教育中,通過講政策、講后果、講案例,班級重點人群談話等形式使誠信教育真正融入道德規范,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同時,定期評估學生信用,對不誠信的學生進行長期跟蹤教育。
3.強化過程監督,嚴格管理督促學風。石油高校要建立班級自查、輔導員檢查、學院督查、學校抽查的四級學風檢查制度,突出抓好課堂、宿舍兩個陣地,做到“三早”(早發現、早處理、早改進)、“兩查”(查宿舍、查上課),重點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嚴把上課考勤、課堂紀律關,強化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建立家校新媒體聯系制度,積極打造家庭、學校共同努力引導學生健康成才的人文環境。
【關鍵詞】移動學習 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大學英語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主要是提升大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企業對大學生英語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校園的完善,基于移動學習的模式已經成為大學生英語教學的一種新型模式,通過實踐證明,是比較適合現代大學生發展,方便了大學生學習,對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起到支撐作用。
一、移動學習特點
1.學習主體的個性化。移動學習主要是借助于網絡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上進行學習英語,學生首先通過平臺學習軟件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平臺形成成績分析報告,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平臺記錄學生學習軌跡,階段性形成學習分析報告,學生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內容,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發展需要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個體差異合理的選擇學習內容,有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提升。
2.學習設備的便捷性。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容量和空間不斷擴大,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可能。學生可以在有移動網絡地點通過手機進行登錄學習,選擇合適內容進行學習,在沒有移動網絡地點,可以通過手機下載的學習資料,可以進行復習和預習,對知識的鞏固等起到重要作用。
3.學習時空的移動性。移動學習模式不僅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學習,主要是在課下學生通過移動終端也可以進行學習,打破了學習空間限制,學生可以利用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英語學習,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了方便,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潛能,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最大化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時間與空間,為提高學生綜合英語能力起到保障作用。
4.學習方式的交互性。移動學習還打破了微課等教學模式交互性差的特點,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通^平臺進行交流,提交學習心得等。一旦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會的知識點,可以通過平臺發帖,教師或學生有人及時給你回答問題,可以形成交互式學習方式,對提高學生英語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移動學習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挑戰
1.移動學習對大學英語教師的挑戰。移動學習方式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給英語教師提出了挑戰,首先教師的角色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是主體,現在教師是知識儲備這,教學的組織者,對學生進行指導與監督。其次教師需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移動學習是一種開放式學習平臺,不受限制幾本英語教材知識,涉及的英語知識非常廣泛,因此教師必須有淵博知識,才能解決學生提出問題。最后教師必須有一定計算機技能,能熟練制作課件,微課等。
2.移動學習對當代大學生的挑戰。移動學習對當代大學生提出新挑戰,首先學生要有自主學習能力,改變了教師“教”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學”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要有積極主動學習態度。其次學生能自學移動設備,移動終端的應用,這對現代大學生基本沒有問題,都能靈活使用移動設備,現代大學生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有一定提升,能滿足移動學習要求。最后大學生需要有自控能力,英語學習應用智能手機進行學習,課堂學生多,教師監管有一定問題,學生別用手機操作一些與課堂無關事項,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三、大學英語移動教學改革探究
1.改革教學內容構建立體式課程體系。基于移動教學改革需要建立立體式課程體系,首先英語基礎與能力拓展相結合,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有目的的進行基礎知識與能力拓展練習,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英語知識的應用能力。其次通識英語與專業英語相結合,現代企業對大學生英語有了新要求,英語學習需要對學生專業服務,能對學生職業崗位需求提供支持。最后紙質教材與網絡資源相結合,在人才需求不斷變化下,書本知識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借助于互聯網,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更多知識,對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起到促進作用。
2.改革教學手段拓展英語學習新平臺。現在英語學習新平臺主要有網頁在線學習、QQ與微信平臺學習、專業英語學習軟件平臺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內容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應用水平,現在網頁在線學習與專業英語學習軟件平臺學習基本都是收費項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的是QQ與微信平臺學習,這種教學手段教師準備工作量大,基本都是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平臺上傳一些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料,這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直接因素。
總之,無線網絡大范圍覆蓋和移動終端的全面普及,使得大學師生之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和移動終端學習設備而隨時隨地進行教與學的交互,形成一種新的移動學習形式。移動學習的廣泛應用,不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全面否定,而是要求廣大師生和高校直面移動學習帶給教學的新需求和挑戰,自覺修正與移動學習不相適應的問題,積極開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課程體系和評價系統改革探索,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與移動學習相結合的優勢,努力提高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