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4 17:53: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生物化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走上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自古以來,中醫就是中國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的中華文明的魅力。中國古老的中醫經典名著《黃帝內經》有著豐富的思想和理論。如有關“腎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腦,腦為髓之海。”的理論,與臨床的骨質疏松、腎性高血壓、腎性貧血、老年性癡呆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醫學的發展,如人們對骨質疏松的認識逐漸深化,中醫把骨質疏松癥歸屬“骨痿、骨枯、骨痹”范疇,故針對病機而采用補腎壯骨、益氣健脾的治療法則,取得了新的進展。中醫博大精深的精髓,隨著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必將促進中醫藥現代化,而中西結合是必然趨勢,中西醫結合醫學是中國中西醫并存的產物,必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使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創新,與當代科學技術同步發展。
在中國骨質疏松癥治療領域,河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李恩教授具有高深的造詣,他也是積極倡導中西醫結合療法的一位富有戰略思想的中西醫結合優秀專家。李恩教授是我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的創始人之一,由他的五位中西醫結合博士、教授總結編寫的《李恩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研究》一書是我國第一部科學地、全面地總結及論述我國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領域的著作,該書在大量的理論論證、科學研究和長期實踐的基礎上,首次在學術界明確提出中西醫結合完整的醫學學科觀點及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
生于1929年的李恩從小就見證了那個年代中國的貧窮,在舊社會,貧窮和疾病是一對形影不離的難兄弟,看著那些因為疾病卻無錢醫治的人們備受痛苦,李恩便立志學醫,后來他考上了河北醫學院。1957年畢業后,他留在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工作。雖然學的是西醫,但他對中醫有著特殊的興趣,在不斷的學習中,特別是通過58年的西醫學習中醫班,對于中西醫結合的認識不斷地深化。他認為,中醫與西醫能形成互補,結合起來將能更大的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形成一門新的醫學學科。從此,為他一步步走上了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辛勤耕耘花開結碩果
1969年,李恩在當時的河北醫學院創辦腎病研究室,開始正式從事中西醫結合基礎和臨床的研究工作。他結合臨床工作,進行中醫腎藏象理論傳承的研究,根據中醫“腎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腦,腦為髓之海”的理論,開展了有關骨質疏松、腎性高血壓、腎性貧血、老年性癡呆、精神分裂癥等的臨床研究。在他主持編寫的《中醫腎藏象理論傳承與現代研究》一書中,提出并系統論述了“腎――骨――髓――血――腦”一體論假說,發展了中醫腎本質內涵,為中醫學其他藏象研究提供了一個參考范例。
中西醫結合不是方法學,而是一門“學科”。李恩從學科的要素和本質切入,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科學定義:中西醫結合醫學是一門研究中醫和西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對象內容、觀察方法,比較二者的異同點,吸取二者之長,融匯貫通,創建醫學理論新體系,服務于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體醫學,簡稱中西醫結合。李恩提出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為“生物――自然――社會――心理――個體”,體現了中醫學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形神統一的整體觀,辨證施治的治療觀”。1981年,李恩參與創建了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1994年5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世界傳統醫學大會上,李恩的《中醫腎本質現代研究》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并被大會授予“世界傳統醫學功勛獎”。
作為中西醫結合專家,半個世紀來,李恩帶領科研團隊以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為指導,在充分運用西醫學理論與技術的基礎上,引進中醫學整體、宏觀的辨證理論與實踐,深入開展針對中醫腎本質內涵與現代醫學關系的研究。在腎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方面,李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眾多腎臟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此外,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腫瘤等方面也具有較高的造詣,在理論研究方面處于國內領先的地位,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李恩研制的“抗骨松沖劑”(丹杞顆粒),已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由邯鄲藥廠正式投入生產。通過全國專家鑒定,獲河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一等獎,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目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身體健康卻下降了,在李恩教授所研究的領域,如骨質疏松的發病率日益增高,已成為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據李恩教授介紹,骨質疏松是一種全身性代謝骨病,表現為骨礦含量減少,骨的微細結構發生變化,骨的韌性降低,輕微外傷便可發生骨折。骨質疏松發病率高,在代謝疾病中發病率之首,并隨年齡增高而增加。男性約為20%左右,60~70歲婦女有1/3患骨質疏松,而80歲以上可高達2/3的人患骨質疏松。根據“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與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于2008年10月20日的《骨質疏松防治中國白皮書》中宣布我國骨質疏松發病人數為6944萬人,骨量低于正常標準的為2 1億人。二者加起來,有近2.8億人處于骨質疏松的風險之中。
骨質疏松是多種原因所致的多種的病癥,其嚴重后果就是骨折,而且是多部位、多次性骨折,特別是髖部骨折,需長期臥床,帶來了許多并發癥,死亡率為15%~20%,用于治療骨質疏松和由于骨質疏松引起的骨折,消耗大量醫療費用。我國每年用于此項醫療費用估計超過100億人民幣,而美國每年為此耗資100~150億美元。
李恩教授根據骨質疏松分為的三大類:原發性骨質疏松,(包括絕經后骨質疏松為I型;老年性骨質疏松為Ⅱ型)、繼發性骨質疏松(由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的)和特發性骨質疏松(主要見于8~14歲青少年,與遺傳有關)。近些年來,李恩教授進行補腎中藥復方防治骨質疏松課題的研究,曾3次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立項,歷經20多年的基礎
和臨床研究,取得各項科研成果,其中“抗骨松”牌丹杞顆粒在于整體調節,為多環節、多靶點,相關集合作用,表現在:可以促進小腸鈣的吸收,提高血鈣水平;促進鈣向骨內轉移和骨膠原蛋白的合成,提高骨礦化和增強骨韌性;促進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減少尿鈣排出,維持血鈣濃度;延緩卵巢功能早衰,促進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平衡骨代謝,提高骨密度。對繼發性骨質疏松有標本兼治作用。如腎病、糖尿病引起的骨質疏松,從腎論治、對原發病和骨質疏松均有輔治療作用,李恩教授從腎論治骨質疏松癥不但使腎虛癥狀明顯改善,且骨礦含量、骨密度等指標的檢測亦可得到改善,證實了補腎中藥對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效果,體現了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方面巨大的潛力和優勢。
近些年,李恩教授主要應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并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多項課題,他所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腎――骨――髓――血――腦”一體論研究》,于2006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和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繼往開來譜寫新篇章
醫學目前正從實驗醫學時代向整體醫學過渡,而中西醫結合醫學是實現這一過渡的“橋梁”,然而如何達到尊古而不拘泥,創新而不離宗?李恩教授認為任何學科的發展和創新都離不開“繼承發揚、互相滲透、引進借鑒和本身的自生殖性”,中西醫結合醫學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的建立是在中醫和西醫發展中的結合,前進中的結合,提高中的結合。
李恩教授指出,中西醫結合理論研究目前處于從“論證階段”向“發展階段”過渡時期。學科體系建設有待完善,需要一批精通中醫和西醫、又具有人文、哲學、社會學底蘊的高素質的研究人才。1988年,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和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的支持和鼓勵下,李恩教授主持創辦了全國第一所中西醫結合學院一一河北中西醫結合學院。探索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提出了中西醫結合教育模式為:“兩個基礎”(中西醫基礎分開上),
“一個臨床”(即中西醫結合著講,對照著講),以及“先西后中”教學程序。學校為全國基層培養了中西醫兩法治病的醫生兩千余人。在平時的教學中,他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競爭能力,全面提高的綜合素質。
1997年,時任河北醫科大學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的李恩,倡導設立了“生物化學春苗獎”,并拿出國家給予的政府特殊津貼作為獎勵基金,還以由他主編的學術專著作為獎品。2002年,河北醫科大學生物化學課程被河北省教育廳評為高校首批“精品課程”。多年來,李恩相繼培養碩士26人、博士28人、博士后3人。他說:“培養不出超過老師的學生,不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生命的延續和事業的繼承與發展都寄托在學生身上。青年是人類的未來,我將為了學生而活著”。
【關鍵詞】五年制大專 藥物化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212-02
藥物化學是應用化學的原理和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化學藥物的化學結構、制備過程、理化性質、構效關系、藥物在體內的作用原理、調劑及儲存過程的化學變化,以及尋求新藥的途徑和方法等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是建立在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等學科的基礎上,又與臨床藥理學、醫學等學科密切相關,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五年制大專的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對學好藥物化學的有關基礎學科知識,特別是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學科知識掌握不好,造成藥物化學教學困難;且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忽視對學生主動性培養,往往造成教學質量不高。如何通過教學改革,提高藥物化學的教學質量,是擺在藥化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將教學目標具體化,讓學生明確每一節課的學習任務
傳統的教學著眼于教師的教,一般采用教學目的(了解、領會、體會、熟悉、應用等詞語)來描述學生預期的學習效果,這些詞語具有很強的內隱性,使得教學目的抽象、籠統、模糊,對教學效果的測量與評估難以起到指導作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應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基于“師生的雙主體”,有利于導教、導學,多采用“說出、歸納”等外顯性的動詞來描述,便于測量。加涅通過實驗證明“教學目標更明確,接受訓練人的成績越好”。布魯姆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其中認知領域又分為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根據布魯姆在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結合藥物化學課程特點,在實踐中我把認知教學目標簡化為知道、領會、應用、分析歸納四個層次,使教學目標細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在編寫教學設計時充分體現出來并應用其中。如在講授局部時,教學目標可設計如下:知道目標,列舉局麻藥的結構分類,寫出鹽酸普魯卡因、鹽酸利多卡因的化學結構和化學名稱;領會目標,寫出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的理化性質、鑒別試驗;應用目標,應用局麻藥的構效關系設計一種麻醉作用時間最長/麻醉強度最大的藥物;分析歸納目標,分析鹽酸普魯卡因所含的基團與其水解性、易被氧化等性質的關系,歸納出如何進行結構改造以避免水解失效。以上描述將認知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層次化,方便教師因學生學習心理過程對每個認知領域目標層次不同而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手段先進化,讓學生在愉快的視覺、聽覺中接受學習
現代教學倡導教學手段先進化,盡量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即CAI)。CAI的選擇與課程的性質密切相關。在藥物化學教學中正確合理地應用CAI有利于高效完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問題的能力。
1.利用CAI不僅節省時間,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
藥物化學內容繁雜,有大量結構復雜的藥物結構式需要書寫,如嗎啡類、三環類、DHP類、四環類、利福霉素類、兩性霉素類、甾類藥物等,特別是分析藥物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分析藥物結構與藥效之間的關系、藥物制取的反應歷程時,往往需要讓學生直觀認識藥物的結構,這時僅用傳統的板書不僅浪費的時間,而且難以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CAI就可以克服上述缺點。如在學習DHP類藥物時,采用專業的ChemBio 3D等軟件繪制、播放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索地平、尼莫地平等藥物分子的三維結構彩色圖像,就可以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到這一類藥物的結構的異同,讓學生能快速知道只有硝苯地平無手性,同時有助于學生總結這一類藥物的基本藥效結構,更好地理解藥物的構效關系。如在學習麻黃堿分子的光學異構體時,就利用了ChemBio 3D軟件制作了麻黃堿的四種彩色光學異構體,讓學生在直觀感受中,快速識記了麻黃堿的赤蘚糖性、蘇阿糖型的四種構型;如在講授抗潰瘍藥時通過展示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尼扎替丁、法莫替丁四種藥物的結構式,分析異同點,歸納出它們結構特征:“芳雜環+四原子鏈+胍基”。這樣就克服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對藥物結構難以觀察和無法形容的缺點,使之形象、生動的展示在學生面前,既有助于強化學生對藥物結構的理解,化抽象為具體,又有助于教師更專注于知識講解而不必浪費時間去書寫藥物的復雜結構式,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形象思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利用CAI不僅可以增加教學容量,而且可以拓展學生課外視野。
CAI能充分利用網絡上豐富多彩的海量信息,使教學能將網上的資料與課堂講授的主要內容結合,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增加必要的講授內容,通過小故事、小發現,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藥物研究現狀、藥物發展歷程,讓課堂煥發生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局部時,介紹可卡因的發現史及成癮性;在學習鎮痛藥時介紹嗎啡的發現史及危害性;在講授抗腫瘤藥物時,介紹喜樹堿的發現史及改造史、抗癌先鋒―紫杉醇;學習抗瘧藥時講授屠呦呦團隊在合成青蒿素類藥物中對世界所做出的貢獻、歐洲一系列科學家在合成奎寧所做的成績;在學習磺胺類藥物時介紹百浪多息的發現史及改造史;在學習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時介紹卡托普利發現史。也可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藥物發現、改造及其合成史,如查找青霉素、甲氨蝶呤的發現及改造史,在課堂上交流。美國一位兒童病理學家,曾認為兒童白血病是因為葉酸缺乏所引起,因而給患者服用葉酸治療,然臨床實踐病情卻加重,啟發了醫生思考,若改用葉酸拮抗劑治療兒童白血病結果如何呢?于是通過尋找葉酸拮抗劑,終于合成了抗代謝抗腫瘤藥――氨蝶呤,臨床應用確有療效。這些藥物研究曲折、勵志的故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探索未知方法、能力。還可借助名校的網絡平臺,如中國藥科大學尤啟東負責藥物化學國家精品課程、沈陽藥科大學孫鐵民藥物化學網絡視頻課程的部分重點章節,指導學生觀看視頻,自主學習,教師適當解惑。利用網絡學習前沿科學,日新月異的科技、藥學藥物研究的最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3.把CAI引入藥物化學實驗,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藥物化學實驗部分包括藥品的合成、定性鑒別及含量測定等。實驗過程中,有些實驗裝置及現象比較復雜,若僅靠教師的現場講解與演示,因場所有限,學生圍觀,既耗時又好力,且效果不好;對于有多種合成路線的藥品,我們也不可能做到一一實驗,碰到涉及劇毒藥品的實驗,因受實驗室條件限制和基于安全的考慮,我們也常不安排。這時把CAI引入藥物化學實驗就顯得非常必要。我們可以采用PPT介紹實驗的流程、儀器、注意事項;采用視頻錄像的形式將藥物化學實驗的完整過程、清晰的現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示;也可借助校園網建立藥物化學教學網站,實現網絡CAI,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實驗預習,做到實驗前胸有成竹,實驗時帶著問題,聽教師講解。此外學生還可通過網絡論壇與教師進行交流討論實驗方案的改進、實驗流程設計等,因此將CAI引入實驗教學,會極大地提高藥物化學實驗教學質量,有利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
此外,要充分利用微課、校園網等輔助教學手段,結合藥物化學學科特點,打破簡單單一的幻燈演示方式,把課件演示、繪圖、板書、提問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策略有機融合于課堂中;盡量避免“放電影”式教學,注重師生互動和情感需求;盡量避免教師唱“獨角戲”,注意觀察學生的課堂動態,激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三、教學評價多樣化,讓學生在多元評價中健康成長
傳統藥物化學教學以講授知識為主,輔以極少量的實驗教學,最后“一考定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好壞。這種評價方式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利于教師平時的教學管理,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與創新思維。因此必須對藥物化學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進行改革創新,增設課外閱讀量、小論文、小探究實驗、平時小測、綜合訓練等評價形式,以綜合素質為標準,多角度、全過程衡量學生。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采取出勤20%+作業20%+平時表現20%+期末考試40%的多元評價方式,將出勤納入考核評價,規定曠課節數超過藥化授課節數的1/4的學生,不得參與考核評價,必須重修,有力的克服了學生無故曠課、遲到早退現象;作業包括實驗預習報告、實驗報告、平時練習、小論文、小探究實驗等;平時表現包含課堂學習狀態、實驗過程表現、平時小測等。這種考核評價方案加強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克服了“一考定成績”的現象,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平時學習(練習、小測、實驗等),使上課時睡覺的學生少了,提問時回答問題的學生多了;實驗時只看不動手的學生少了,積極參與實驗觀察記錄探索的學生多了,并與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實現了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此外,在教學方法上應靈活化,將整體性教學、交流式教學、對比式教學、合作學習、案例教學等教法有機地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如在學生學習每章內容前,可利用整體性教學法使每個學生先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即介紹本章主要內容,重點、難點,讓學生了解整章內容的知識框架,在其基礎上學習具體內容,并不斷回顧其在知識框架中的位置,最后總結。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逐漸養成從全局、整體上分析問題的習慣。如對于形象直觀,實用性較強,容易理解的教材內容,教師可采用“交流式教學”教學模式,即根據教學重點提出問題,學生針對問題自學,查資料并整理答案,然后進行課堂討論,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拓展深化、歸納,理清學生學習的思路,強調要重點掌握和理解的內容。這種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和獨立思考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對于需要通過結構分析比較,歸納藥物構效關系的內容可以采取對比式教學法,例舉同類藥物的結構上的異同點,分析比較歸納,從而加深理解,鞏固記憶,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己分析、綜合、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龔海英,梁林,張麗,李靈芝.多媒體技術在藥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6(6):539-540.
[2]崔建蘭,門吉英,毛巍.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在藥物化學課程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 2008, 24(12):1891-1892.
[3]李福榮,段桂運,肖玉良.多媒體應用于《藥物化學》教學的體會[J].中國科技信息,2007(8): 204-205.
[4]單靜靜.藥物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0(24):207-208.
[5]劉振梅.藥物化學[M].第2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08.
[6]弓建紅,吳亞,李曉坤.關于藥物化學理論教學方法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9, 7(10):159-160
以“肽斗”稱譽張翔,是取“泰斗”之譬喻。張翔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學財經,沒有為單位理財;他念化工,沒有進化工廠工作;他不是水電專業人員,卻創造性設計出獨特的供水線,既省材節能,又為動力消聲;他在事業單位做行政工作,卻在人到中年時成為一名自然科學的研究者和發明家。在生物肽的研究和應用上,他從破解生命密碼入手,所取得的科學成果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遙遙領先于世界,所創造的救人奇跡更是驚嘆于世人。
學以致用,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張翔所制造的關于“多能肽”的神話中,不得不提及1976年、兩位偉人的先后逝世。偉人的離去,讓張翔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也讓他開始思考一個新課題。76年以后,他在工作之余,開始閱讀研究關于“癌”的資料。自此以后,這個學習式的研究準備工作就再也沒有間斷過,也從來不為其他人所知。
1982年,張翔帶著對生與死的思考和追問,正式開始了他在生命科學上的初探和研究。對于張翔來說,從事跨學科研究,一開始他就不是一個迷信科學和專家的人。他認為,只有正確的理論方向,才能解決實踐應用上的無差錯。二十多年的工作生活經驗告訴他,人既不能固守本本主義、唯上唯書是從,也不能受行業束縛、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個人只有堅持學以致用,咬定青山不放松,并且耐得住寂寞,甚至經受得起家人親友的不理解、他人的冷嘲熱諷,才能把自己認定的事情做下去,至于能否達到目的,那要看自己的智力和努力了。作為一個黨員干部,他在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上,曾經挑戰過陳景潤,2010年6月為之寫的論文,還受到了廈門一中校長任勇教授的贊嘆和肯定。
基于在數理化上的素養和不輟研學,已經45歲的張翔開始為自己的人生樹立了一個新目標,這就是正確認識癌細胞,制服癌細胞。張翔認為,癌細胞也是細胞,只是一個在人體發生形變,并不斷復制的不良細胞。為此,他把思考的方向一開始就聚焦在細胞的形成和生長上。他認為,不同的細胞的生成,歸根結底是基因的發生和變化,只有基因的改變才可能導致細胞的改變。萬事萬物的不同,從微觀世界上分析皆是基因的不同,基因的變化又是基于基因譜的排列組合與表達。要修理被破壞和改變的基因密碼,必須尋找比基因小的東西,才是一個最佳的方向性選擇。
張翔的研究不僅基于細胞學說起步,從最初開始他就把思考的基點倒推向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他認為,只有從地球生命起源開始去思考和認知,才是把握問題的關鍵。帶著這種理論認知,張翔把思考的時空一下子從微觀世界推進到了宏觀的大千世界。在談到宇宙天體的形成和流轉時,張翔說,人類的認知目前極其有限,急需在否定中超越。地球上生命是怎樣來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為地球上有水、有空氣,這是生命之源的根本所在。
揭示肽在生命科學和醫藥上的應用價值
眾所周知,基因(遺傳因子)是遺傳的物質基礎,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遺傳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使后代出現與親代相似的性狀。生物體的生、長、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它也是決定人體健康的內在因素。基因有兩個特點,一是能忠實地復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夠“突變”,突變絕大多數會導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變。非致病突變給自然選擇帶來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選擇中被選擇出最適合自然的個體。
為此,張翔認為,導致生物體發生疾病的原因存在四個方面:一是細菌致病。這個用殺菌的藥物效果很明顯。二是病毒致病。病毒的分子比細菌小,艾滋病、甲肝、乙肝、丙肝等都是病毒引起的,中藥的解毒療效比西藥好。三是器質性病變。中醫最為擅長治療器質性病變,比如推拿、針灸、按摩、中藥調理等。四是細胞變化致病。這是由細胞內部變化引起的,更準確地說是基因的變異導致,這就需要從細胞內部的修復上入手。
進入細胞,修復改造基因,這是張翔工作之余默默研究和主攻的方向。基于對生命起源的認識和把握,他認為,要想修復變異的細胞,就要有比細胞、基因小得多的一種微小物質穿過細胞壁,還要能夠直接進入基因內部,對構成基因的氨基酸鏈進行自由的“拆解與裝配”。這個物質是什么?他思考和研究了很久,認為應該把思想聚集到構成基因更小的精微物質“肽”上,畢竟肽是生成生命端倪的原點。為此,張翔認定,基因的再造必須從肽入手。
1982年,張翔開始著手研究肽的提取和應用,直到1985年才著手應用。這期間,他的愛人卞秀珍一直蒙在鼓里,對丈夫張翔所致力于的一個跨行業的重大發明研究一無所知。待到卞秀珍知道他在業余時間整天沉迷于一種抗癌藥物的研發時,作為醫院院長的她,第一反應就是堅決制止和極力反對。為此,廈門大學抗癌中心主任王凱華教授還替張翔充當過一回說客,親自出面勸說卞秀珍,要破除保守觀念,大力支持丈夫的研究工作。
事實證明,王凱華教授不但是一個專家學者,而且還是一個包容心極強的人。她對常來咨詢交流的張翔一直很支持,很看好他的這個研究方向和大膽嘗試,還主動地向張翔提供力所能及的試驗條件。她先后為張翔無償提供400只小白鼠做藥理試驗,還每月提供300元的試驗經費。張翔對肽的提取是純生物手段,在應用上首先嘗試的是口服。至于后來又將這種似藥非藥的制劑發展到了注射,這還是王凱華教授給出的建議,她認為借助西醫的手段,直接進入血液效果會更好一些。
張翔對自己的開創與發明很自信,并于1986年獨立成立了廈門北雁肝癌研究所。1989年研制出抗癌和治療白血病的藥物“酸纖維”和“百歲靈”;在應用中,他還發現肽對高血壓、哮喘、糖尿病有著特殊的療效。2004年2月,其研發成果正式在國家專利局提出專利申請。現在,他所研發的肽的最小分量在86~417之間。事實上,肽在生命科學和醫藥上,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價值,能起到有病治病、沒病預防保健的功效,肽能讓人保持和恢復青春活力,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為了更多的人幸福與健康
張翔對肽的應用極其慎重。2003年3月,他把成果送到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進行試驗,在經過幾組對比實驗后,才有了對其應用的足夠信心。對于臨床應用,張翔不是沒有最壞的思想準備,他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為了更多的人活著、幸福、健康,哪怕自己為之付出生命都沒有關系。”他堅信他的成果——三元肽,無論用到病人身上,還是用到正常健康的人身上,最起碼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因為肽是一種純生物制劑,即使是健康的常人使用也會達到保健和延年益壽的作用。
當然,最先的嘗試對象還是他自己,他用自己的身體尋找那種奇妙的感覺,而后才在被醫院推出來的幾個判了“死刑”的病人身上試用。20年前,第一個被治愈的肝癌患者是廈門自來水廠的職工林世杰;第一個被治愈的黃疸型肝炎的患者是廈門童車廠廠長蔡該得;1986年,被醫院診斷“肝癌已不可醫治”的福建南安縣63歲的木匠洪火龍,服用多能肽三個月痊愈。1987年在上海醫治無望而歸的胃癌手術后復發者漳州市五交化公司經理甘石谷,使用針劑多能肽痊愈;1988年,廈門患者陳玉島肝臟大面積壞死,經用多能肽治療,逐步恢復健康。2001年,江蘇句容市陳紹平,身患白血病,醫院化療無望,經張翔治療,患者體內的幼粒細胞消失后康復。2004年,患者蔡玲當時肝部血管瘤已達9厘米,張翔在廣州為蔡玲治療25天,患者便從危難的邊沿回轉了過來,并恢復了以前的健康和美麗。
1997年1月張翔參加在重慶召開的“中國企業醫藥學術研討會”在大會上宣讀和交流他的論文“神奇的多肽與醋蛋”,此文刊載在《中國企業醫藥》1996年第四輯一書中。1998年張翔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國際電化學治癌學術交流會”,并被接納為國際電化學治癌協會會員。2007年4月23日,《科學導報》第13期(總第1922期)為之發表了題為《張翔應“追封”為“中國第一肽”》一文。如今,小分子活性肽已成為了生物制藥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在中國,張翔在這方面先行了三十年,并且已經在臨床應用上取得了驚人效果。
近年來,世界上很多國家對肽的研究和應用都沒有停止過腳步。1986年,諾貝爾生理學獎頒給了發現多肽生長因子(NGF)的生物化學家StanleyCohen,表彰他為基礎科學研究開辟了一個具有廣泛重要性的新領域。曾有醫學家信心十足地預言,投資健康將有最少6倍的收獲,把一切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是健康行業的重任,而多肽類生化保健品的商業化開發將是這個行業的最精彩的篇章。今后相當一段時間,人類對于多肽的研究和應用將出現一個輝煌的時期,所以說21世紀一定是一個多肽的世界。這對于張翔已經取得的成果來說,不但是一個令人鼓舞的信息,還是一個具有相當說服力的佐證。
健康飲食有助于減少致癌因素
單純就癌癥的成因、發展、控制和預防上,張翔在探索和研究中,自有一套見解和理論。張翔認為,人類與癌癥的斗爭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認識癌癥成因的過程。癌的出現,不僅僅是遺傳基因或致癌物的作用,更與人們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所以,他大膽地指出:“飲食是一切癌癥產生的主要根源之一。”
實驗表明,多種肉類蛋白合成的異形蛋白是人體基因癌變的興奮劑,胃酸分泌不足是促癌物質產生的溫床。如今在青少年中,尤其是女孩子易患白血病,都與胃酸分泌不足有直接關系。統計發現,30~55歲屬于人們癌癥的高發期,原因在于此年齡段的人進食過多,造成胃參與的消化量過大,而胃酸分泌卻又嚴重不足,也不穩定;同時,多種肉食混吃的結果造成了異形蛋白供給過量,這是導致細胞病變的根源。對于癌瘤的出現,張翔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明確:一是遺傳基因。由遺傳基因所引發的癌癥大都發生在35歲以后,這個年齡界限是遺傳基因發生異變的大致開始。二是生活方式致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是引發腫瘤的因素,特別是不良的飲食嗜好。
在癌癥的治療上,張翔指出,癌癥一直到現在還是擺在醫學專家面前的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難題。說是陌生,是因為目前絕大多數專家還不認識它、不了解它,所以就不知如何對付它。雖然有些醫生偶爾獲得幾個“成功”的病例,但絕不可以因之而沾沾自喜。畢竟癌癥有良性與惡性之分。所以說,對于一個幸存者來說,手術的成功似乎與主刀醫生切割范圍的大小沒有直接關系,也與主治醫生用藥與化療的效果沒有直接關系。因為若不能從根本上認識癌細胞的成因,加之施治的又是惡性的癌瘤,治療手段無論是去分割,還是施用生化手段,惡性癌細胞照樣會復制、轉移。目前治療癌瘤手段不外乎兩種:一是物理治療。如手術、電療、放療等。二是化學療法。即藥物療法,如使用中西藥物等。其最終的手段和目的都在殺癌細胞,與腫瘤打仗。其結果是好細胞和壞細胞一起殺,最終還是癌細胞占上風,最終亡者都是死于免疫力喪失,癌細胞反撲及無休止的復制和擴散。結局是,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會慘敗在癌細胞的肆虐面前。
為此,張翔認為,腫瘤的發生和生長,在一個生物體的微觀世界里存在著三個要素:一是自身基因,這多少與遺傳有關;二是致癌物質,如黃曲霉素、亞硝酸鹽的攝入等。三是促癌物質,這是一個中介,導致生病最關鍵當屬促癌物質。所以,干預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保障健康的關鍵。為此,他提出,35歲以下的青少年癌瘤患者都是吃出來的;35歲以上1/3是遺傳,2/3還是吃出來的。各種動物性肉食在體內所合成的異形蛋白會導致基因活躍而脆弱易變。倘若碰上致癌物質,如常常不經意地攝入了黃曲霉素,就很容易患上肝癌;若是攝入超量的亞硝酸鹽,就易患胃癌、食道癌。倘若基因穩定、以惰性狀態存在,即使體內存在致癌物質也不會衍生癌細胞。可見,干預生活方式,規避致癌物質、促癌物質,是有效預防癌瘤產生的關鍵。事實上,防止癌瘤產生,就是破壞其中的一個或兩個,這樣就能基本達到預防的目的。
為此,在日常預防上,張翔認為應該把握好三個方面:
1、創造讓基因產生惰性的環境。生活中飲酒是可以減少腫瘤發生的,因為酒有殺菌的作用,還能讓人體的基因產生惰性。但飲酒不可過量,每次飲用只須酒量的三分之一便可。事實上,人也不可能天天飲酒,否則就是嗜酒了。
2、盡量減少黃曲霉素的傷害。致癌物質防不勝防,有時是沒有辦法知道霉變發生的。植物油中就可能存在許多黃曲霉素,這個預防雖然難,但烹飪時減少油質的使用,還是可以多少回避一些的。食用醋能夠對抗黃曲霉素,所以經常刻意吃點醋,對于減少黃曲霉素的傷害、降低癌變概率是有很大助益的。可事實上醋太酸,人們也不可能頓頓都要吃。
3、減少攝入促癌物質。促癌物質是吃出來的。現代人一餐吃幾種肉,大量進食的肉蛋白使胃無法承受,造成胃酸分泌不足,最終合成的異形蛋白導致基因活性增加,于是基因被異化,異形細胞就會大量滋生和復制。要想阻止促癌物質在人體存在,就要少吃肉、只吃一種肉,或避免一餐混吃多種肉,管住了自己的嘴巴,不失是一種最明智的防癌方法。
與癌癥打一場真正意義的戰爭
基因是由眾多的肽組成的肽團,正常基因有兩個端點A和B,任何一個端點發生變化,都可能導致基因發生形變,于是基因所表達的細胞就會發生異變,最終癌細胞產生,變異細胞再進行不斷復制,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令人生畏的腫瘤。可見,癌癥的生成是細胞異變的結果,而細胞異變是基因被改變。為此,張翔認為,若要消除異形細胞,就要從修復基因上入手,讓基因變異的端點恢復正常,從而得以使異形細胞還原正常,從而達到阻止癌細胞的復制、轉移和擴散。
從事基因修復,在微觀世界使變異基因復原,談何容易啊?張翔在研究中充分認識到,他所從事的基因改造工作是多么的復雜和艱巨。可導致基因改變,通常情況下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致癌物質的侵入,如黃曲霉素,亞硝酸鹽;二是促癌物質,如攝入的異形蛋白。前者是斷鍵替換,后者則是直接取代。基因在接受新的“物質”而重組后,所表現出的變異細胞,即是癌細胞。基于癌細胞的成因和基因的精微,若要尋找一個比基因還要小的物質,直接進入細胞來修復基因,對細胞進行改造,且能優先替代造成基因異化的肽鍵。這個答案其實在張翔研究宇宙天體中,思考生命的起源中就已經萌生。
為此,張翔認為,他要與癌癥打一場真正意義的戰爭。
他在研究中發現,人類幾千年來,與疾病作斗爭,實際上都是在跟細菌作斗爭,因為細菌時時刻刻都在破壞人體細胞,致人生病。有了戰勝各種細菌的藥,就能使細菌性疾病得到醫治。此外,還有病毒性疾病和器質性疾病存在,肝炎、腎炎、性病、艾滋病等疾病,就是病毒的侵擾所致。至于細胞性疾病,如腫瘤、高血壓、糖尿病、骨質增生、各種結石等,就遠非對付細菌性、病毒性疾病的藥所能企及,因為這些藥與之根本不對癥。
所謂的現代醫學,西醫對付癌細胞,基本都是手術介入割截、生化消滅,可最終結果是癌細胞的復發、轉移、擴散,最終患者還是痛苦地告別了努力拯救他的醫生、家人和親友。對此,張翔的結論是,研究對抗式殺死癌細胞的藥物,絕對是犯了治療細胞性疾病方向性的錯誤。用研究殺細菌的方法去對付癌細胞,永遠不可能達到目的。為此,他研究治療癌癥思路是,對基因加以修復,使其體細胞恢復原狀,進而使人體組織得以扶正,治療中要絕對避免好壞細胞一并殺死。
經過近三十年的探索和臨床驗證,他找到了一種以生物多能肽為主的神奇物質,這個物質就是他近年施用非常有效的“三元肽”,這是他從病理出發研究藥理,最終實現病理與藥理統一的巨大成果。“三元肽”的作用機理在于:其超小分子量的物質能夠進入基因,在修復介質的幫助下,讓基因中的端點A或B得以替換,從而使基因還原正常狀態。一旦基因得到修復正常,其正常復制的細胞就不會再出現異形,隨之人體免疫功能被調動,對異形細胞(癌細胞)加以排異清除,癌瘤自然會逐漸消失。
張翔說,“三元肽”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研發的,消滅細胞性疾病則是它的重要使命。針對良性腫瘤施治,只需要使用一種藥。針對惡性癌瘤治療,他的藥又分為A類藥和B類藥兩種,這里面即包含了中國文化中的陰陽思想,也能對應上化學中的酸堿理論。A類藥主要用于治療肺癌、骨癌、淋巴癌,其它細胞性疾病則用B類藥。對于癌瘤這樣的疑難病癥,張翔的用藥顯得非常簡單。對此,他的觀點是,中西醫要想在傳承中實現幫助更多人的目的,就要勇于在破中求立,在破除自我中創新,把繁雜的問題簡單化。
張翔對他研發的“三元肽”成果很有信心。他介紹說,一般癌癥患者、白血病患者用藥只需8~10瓶,大約50毫升多能肽濃縮液,四十天左右可大見療效;心血管、高血壓患者用藥只需3~6瓶,一個月可見療效。治療糖尿病,使用“三元肽”可在11個月左右的時間恢復體內C肽的正常分泌和代謝,從而使患者擺脫藥物依賴,從而恢復健康。
用小分子肽解決糖尿病這個社會大問題,是多肽研究領域世界著名生物學家、化學家和醫學家一百多年來的孜孜追求,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果,他們中間有19人因此而獲得了11項諾貝爾獎。基于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科學理論和所取得的成就,“三元肽”的出現,不但在治療和康復上是個奇跡,而且在預防上,還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尤其是美國科學家日前宣布,可以利用在蜂刺毒素中發現的化學物質毀滅艾滋病毒,防止艾滋病傳播,但又不傷及周圍正常細胞。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經長期研究發現,蜂刺中的化學物質“蜂毒肽”可以刺穿艾滋病毒的保護外層,毀滅艾滋病毒。對此,張翔一直認為,他的“三元肽”還具有增強人體健康機理,延緩人體衰老,益壽永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