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9 06:46: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文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2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在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們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對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擁有豐富的臨床知識,還必須有責任感。在競爭激烈的今天,醫生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單位的認可。因此對醫學教育有了全新的標準,醫學院校必須加強人文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底蘊和靈活的思維的合格醫學生。因此,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1.3醫學自身發展的要求
醫學研究是一門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結合的綜合研究,研究者必須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探索持續性發展的醫學教育,較高的人文素質和崇高的醫德是對醫學持續發展提出的要求。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觸發各種疾病的誘因就越來越多,這就需要醫學工作者更加關注人們的習慣和狀態,以及生存環境等,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病因,才能有效提出解決辦法。因此,在醫學教育中要培養醫學生就必須加強人文教育。
2加強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途徑
2.1改變觀念,優化設置
首先,醫學教育者要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認識到醫學教育不僅是職業教育,同時還是人性教育,要讓學生了解到人文精神是醫學教育的源動力,也是從醫者的基本素質。只有具備一顆仁愛之心,才能真正了解患者的痛楚,從而更好的醫治。其次,醫學院校要優化課程,豐富內容,完善人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在教育過程中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
2.2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師資建設
師資隊伍和教學水平是醫學人文教育順利開展的關鍵,醫學院校必須建設一支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從事過人文教育研究的臨床教師,才能承擔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任務。另外,還要為臨床教師提供各種人文教育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從而使其在實際教學中能更好的與國際接軌。
2.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人文教育氣氛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素質和知識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因此,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因素。可以通過舉辦各類公益活動,提高學生的品位和熱情,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吸收人文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另外,開設各種人文系列講座來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對擴大視野有重要的意義。
3結束語
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往往是豐富多彩的,而這些情感的表達往往通過古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境來表達。這樣的表達方式就需要學生充分地去體會以及品味古詩詞當中的意境,進而體驗并感受到詩人的情感。比如,就李白的《靜夜思》而言。古詩中通過短短的二十字就表現出了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這主要是由于詩人描繪了一幅一個人在月光之下獨自思鄉的情景,而這樣的意境就準確而深刻的表現出了詩人思鄉的情感。如果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去體會詩中這樣的意境,那么學生對于詩人情感的體會也就不會太深刻。此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中的意境時,不能夠只局限于教科書上的內容,要充分地激發學生發揮想象力,養成自己思考的習慣,進而在情境交融的思想境界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情懷。
二、通過理解內涵培養小學生的人文教育情懷
古詩詞不僅蘊含了深遠的意境,同時古詩詞還能夠表達出詩人的內心情感。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古詩詞教育時,要善于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豐富內涵,繼而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比如,詩詞當中表現了詩人詞人的愛國情懷,那么對這首詩詞的學習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等等,從而端正矯正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生活意識等等。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面的,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例如南宋詩人陸游的《示兒》,這首詩是詩人陸游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是詩人的絕筆詩,表達了詩人至死都念念不忘要“北定中原”的深切愿望,深刻的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愛戀之情。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要從詩人自身的經歷以及背景展開,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并進一步體會詩人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之后再進行深化,引導學生體會更為廣闊、更為深遠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這樣的層層推進,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習的效果。
三、通過詩詞朗誦來培養小學生的人文教育情感
朗讀和背誦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于語文教學,在反復的朗讀和背誦中,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意境,感受到詩人的深厚情感,更可以對語文知識進行積累。而小學課本中選擇的古詩詞都有極強的節奏和韻律,特別適合朗讀和背誦。教師在引導學生背誦之前,應該確保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并且引導學生學會體會古詩詞中節奏的起伏以及平仄的押韻,教會學生朗讀與背誦的技巧。此外,在學生進行朗讀背誦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并形成一種內在的情感體驗。總而言之,對古詩詞的背誦過程能夠不斷地提升小學生的人文情懷。
四、在古詩詞鑒賞中培養小學生的人文教育情懷
學會對古詩詞進行鑒賞,是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的較高層次。教會小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就能夠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也能夠對古詩詞進行自主學習,從而能夠最大限度通過古詩詞教育來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要使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需注重引導學生抓住并理解詩詞當中的意象。所謂意象,是鑒賞古詩詞的一個專業名詞,意象的創造是有關的感受與知覺的經驗(象)在頭腦中的重現、重組、概括和提升,最終達到藝術的境界(意)。意象是詩歌的靈魂,抓住并理解了詩詞當中的意象,那么就可以準確地理解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以及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在引導學生分析古詩詞時,就要引導學生學會準確地找到古詩詞當中的意象,并且學會應用意象來理解古詩詞。
五、結語
人文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的塑造為核心,以人性的發展與完善為目標,以廣博的人文知識的學習、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繼承以及人的實踐體驗等為基本途徑,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內在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一致,最終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因此,從本質上看,人文教育就是使學生成為“人”的教育。人文教育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首先,人文教育注重人的塑造,強調人文關懷,能有效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方面,發揮著很好的引導作用。其次,高職院校要培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一個復合體,不僅要有“高技能”,即具備與職業或崗位相對應的較完備的專業知識結構、較高層次的職業技能,更要有高素質,即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以及適應職業和社會發展的職業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對于現代社會的需求和人的長遠發展而言,高素質比高技能更有意義。然而,高素質的形成不是通過技能教育本身就能實現的,在高素質的形成過程中,人文教育始終居于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人文素質是其他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避免人的片面發展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只有將人文教育與技能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以人文素質為核心的綜合素質,才能真正培育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狀況不容樂觀
當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輕人文的傾向,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學中境地尷尬,形勢不容樂觀。首先,高職院校對人文教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認識不清,對人文教育重視不夠。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辦學時間短,學術底蘊不足,加之當前在職業教育領域存在著技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一些高職院校單純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對于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較強的創新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文教育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圍繞市場轉動,強調就業導向,一味地強化專業課教學和技能訓練,擠壓甚至刪減人文課程。有的院校人文課程除“兩課”外再無其他課程,甚至用校園文化活動代替人文教育;有的院校雖開設了人文課程,但僅僅作為選修課程設置,教學隨意性很大;有的院校把公共課程改造成為人文課程,教學的計劃性和實效性無法與專業課程相比。
專業課教學應該是滲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由于專業課教師的人文教育能力有限,多數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學人文教育滲透較少,即使有時有所滲透,人文教育內容也因教師而異,全憑教師自己的喜好,引不起學生興趣。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割裂了專業學習與綜合素質培養的關系,造成學生知識能力結構不合理、不完善,嚴重影響了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其次,高職院校學生對人文教育缺乏認同,人文素質較低。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生絕大部分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不理想,文化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較低,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識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往往讓他們望而卻步、敬而遠之。大部分高職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匱乏,對歷史名人了解甚少,讀過古典著作的更是鳳毛麟角。進入高職院校后,他們更多接受的是“技能至上”的實用主義思想,更不愿意學習人文知識、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高職學生都是在改革開放、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長大的,外來思想文化的不斷滲入,傳媒產業的快速發展,都對高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化、數字化生活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正在極大地沖擊和改變著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維方式,他們可以不讀名著、不了解經典、不要傳統文化,但他們離不開“肯德基”、“麥當勞”,割舍不了“超女”、“快男”。
優秀傳統文化創新乏力和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滯后,使得高職學生在追求“新”、“奇”、“異”、“洋”的“潮文化”的路途上越走越遠,甚至不能自拔。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高職學生的價值取向更趨急功近利,面對就業和生存的壓力,他們更關心怎樣考各類職業資格證書,為自己就業增添砝碼,鮮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他們認為,受教育是為了使自己的將來更美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似乎與他們并不相干。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缺少人文教育的高職教育也造就不出真正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忽視人文教育,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只關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導致人文知識匱乏,知識結構片面,情感、志趣脆弱,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缺失,職業生涯難以持續發展。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尷尬狀況必須扭轉,否則,無論是“立德樹人”,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哪一個目標都不可能從根本上得以實現。
3多途徑加強高職院校人文教育
愛因斯坦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應該讓“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高職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非“制器”,要先“成人”再“成才”。所以,高職院校應改變片面注重技術教育的局面,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文教育,使學生具備較高道德水平,懂得做人之道,有強烈的民族情感、國家觀念和社會意識,為實現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加強人文教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一是將人文課程列入教學大綱,納入學校課程體系,改變人文課程設置隨意甚至缺失的狀況,為學生較系統地學習人文知識提供必要的課程平臺。二是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把那些體現智慧理性、情感經驗、審美價值、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以及音樂、美術、禮儀、民俗等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人文教育內容與專業知識學習、職業能力培養有機融合起來,相互促進。三是強化學生實訓實習環節的人文教育,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指導學生開展職業規劃、職業禮儀等方面的訓練,促進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和職業道德。四是改進教學方式。人文教育不同于專業課程教學,人文教育的效果更多地要靠學生的自覺內化,因此采用講座、討論、實踐體驗等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減少“灌輸”,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提高師資隊伍人文教育能力。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扎實推進人文教育的關鍵。高職院校要像建設專業師資隊伍一樣加強人文學科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培養一支擁有豐厚人文知識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掌握獨到人文學科教學方法的學者型專家型的人文學科教師隊伍,讓更多學生喜歡的“于丹”、“易中天”活躍在講臺上。其次,在專業課教師培訓中增加人文教育課程,提高專業課教師的人文修養和人文教育能力,并以教師自身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師德去熏陶和感化學生,使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它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生物醫學,而是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哲學于一體的社會文化醫學。從其雛形乃現時起便與人文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儒家所推崇的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弘揚真善美人性,完備道德修養,對時下醫院醫師的醫德規范產生了深遠影響。“醫乃仁術”,這種醫哲交融現象在其他學科能夠體現的情況屈指可數。故而,在中醫院校管理教育中,培養和凝練學生與人文相關的中醫藥行業核心價值觀顯得極其重要。誠然,作為一名杏林后輩,需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中醫臨床技術,以滿足當今社會對一名合格的醫學生的基本要求。但醫學研究的對象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養和職業道德。所以,醫學生階段的人文教育環境至關重要。古書有云:大醫精誠。第一是精,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要求為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第二是誠,要求為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無欲無求,不問其貴賤貧富,萬不可恃己所長,經略財物。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變遷和科技進步的社會思潮,人們價值取向不可避免的發生了變化。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取逐漸充斥著醫學領域。醫學生對物質、名利過分追求,忽視人文精神的提升,種種表現充分暴露出對人文德育膚淺的認識和無知,反映國內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缺失程度嚴重,國內醫療機構職業道德水平下降。中醫學生必須領悟到在以后的臨床醫療工作中,不僅要有高深的專業素質更需要廣博的人文素質。我們作為授業解惑的園丁,基于中醫自古以來貫徹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更應該呼吁加強中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為其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以便今后能夠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2中醫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現狀
2.1學生價值取向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相對較大,中醫院校的醫學生社會價值取向普遍是胸懷大志,服務人民,較少考慮到自身的發展和利益。改革開放以后,由于科學發展觀念的提出,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改變,主要是社會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相互結合。這樣以來,少數群體開始自我膨脹和滿足,導致人文環境惡況愈演愈烈,以至于影響到在校學生。在目前的中醫院校教育中,雖然受到傳統教育偏多,但是由于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期以及就業壓力的影響,眾多高等中醫院校中追求物質,忽視對醫學精神追求的現象普遍存在。諸如,隨著蘋果手機的更新換代,校園中不乏追捧者;明星大腕開演唱會,排隊打地鋪搶購門票者亦是屢見不鮮;約好一起去看書,因為瑣事放鴿子……課堂中老師教授的傳統醫學人文情懷早已忘至九霄云外,更別提去思考和挖掘中醫學古籍中經典人文精神。中醫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令人堪憂,后果嚴重將會導致價值觀的扭曲,影響社會的安定與團結。為此,國家號召新時期高等中醫藥院校應加強人文和醫德教育,以大醫精誠的理念,提高學生品德素質。
2.2人文教育課程設置欠合理
現在的中醫院校為適應就業的需求,努力培養醫學生畢業后解決臨床實踐中具體問題的能力,突出醫學知識的灌輸,輕視綜合能力的培養,以致教學計劃中安排的大都是與所學專業直接相關的課程,真正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十分貧乏。在現有的醫學教育中,人文課程設置隨意,比例偏低。雖然近年來中醫院校的人文社科類課程比重增加,但大多都沒有經過系統設計,課程開設呈現隨意性,沒有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選修課缺乏系統性。中醫院校學生們也都將大部分時間精力用于專業課的學習、考取各種證書以及社會實踐上。不重視自身人文素質提高,漠視各種思想政治教育、醫德學習和文化活動。因此,醫學生畢業后雖有良好的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質,導致學生知識體系構成實用化。
2.3人文師資力量及素質欠缺
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要培養具有高人文素養的學生,首先要提高老師的人文素養,特別是人文課和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素養。現在大部分中醫院校的人文素質培養多數由綜合性大學或者師范學院的年輕人文學科教師來教授,缺乏一定的中醫文化底蘊;而多數中醫院校的中醫專業的教授只是一味教授醫學知識,忽略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樣使得學生一方面從人文教師中學習人文知識,另一方面從專業教師中學習專業知識,兩者互不聯系,很難形成有效而強大的教學合力,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相結合運用于中醫臨床中更是空談。除此之外,大部分中醫院校的專業教師在當代教育模式下,由于學科和知識結構單一,存在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方面的瓶頸,更談不上特色與優勢;而人文教師的師資隊伍層次欠合理,以青年的助教和講師為主,副教授和教授較少,難以形成有效的梯度團隊。
3完善中醫院校人文教育環境的舉措
3.1優化課程結構,合理設置醫學人文教育課程
據相關報道,國內中醫高等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總學時是國外醫學院校的25%。由此可見我國在醫學人文學科課程設置方面關注不夠。高校應針對醫學領域的發展變化,注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對課程及其結構進行整體優化和改革創新。從課程設置來看,適當增加人文課程比重,針對我國醫學人文素質相對薄弱的情況,應開設醫學史、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醫學辨證法、醫學法學、醫學美學等醫學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并逐步納入必修課計劃。同時也可結合中醫特點,開設“五經”“二史”,中國文化、哲學等文化選修課,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人文知識的興趣。總之,中醫高等院校應樹立綜合教育的思想,確立人文學科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
3.2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言傳身教,全面育人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往往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具備較高人文素養的教師,才能在教育活動中言傳身教、熏陶感染學生的思想品格、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啟迪學生的智慧,塑造學生的人格。因此,為了讓更多學生真正領略到人文教育的魅力,就必須把最優秀的教師吸引到教學一線。作為一名優秀的中醫學專業課教師,擁有精湛的醫技和良好的醫德同時,需有意識把人文知識融于教學內容;而一名優秀的醫學人文老師,應該兼備深厚的中醫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利于在課程講授中融匯中醫學特點。因此,為了改善當前中醫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師資知識結構參差不齊的情況,中醫院校應加強對教師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培訓,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學術活動,重視跨學科人才的培養。
3.3加強營造校園人文氛圍建設
校園文化是以大學校園精神為底蘊,對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有著示范、教化和熏陶的作用。中醫高等院校要結合“陰陽五行”“五臟六腑”“寒熱溫涼”等獨特的中醫藥元素,通過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和文化藝術節,養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提高文化修養。同時要重視中醫高等院校圖書館館舍和技術的建設,明確定位人文文化脈絡,打造資源與設備、服務與育人互補的求真實和向善美的人文功能,為學生提供各種接觸社會潮流、動態的條件和機會。總之,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以促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發展為最終目標。
3.4審視醫患關系,重視臨床帶教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醫療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滿是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源頭,然而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與所付的昂貴醫療費用比例失衡更是激化了醫患之間的矛盾。面對日益惡劣的醫療環境,如何緩和醫患關系一直是個焦點。醫院的公益性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質疑,少數醫務人員的價值觀發生轉變,急功近利、拿來主義的價值觀念肆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學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低收入、高風險、高壓力”的醫療行業現狀,使得部分中醫院校醫學生的職業理想有所動搖,導致個人人道主義精神淡漠。同時過度的依賴先進醫療儀器和設備使得醫患關系的嚴重物化。美國特魯多說:“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話時常被大家提及,這從一層面上反映出社會呼喚臨床醫學人文精神的回歸。自古以來中醫就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醫生不僅是對疾病的治療,而且對病人的關懷和照料。“以人為本”理念的真正貫徹落實必須以中醫臨床技術和臨床療效的提高為前提。真正的人文關懷并不局限在對患者的噓寒問暖、談笑家常,而是致力于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提高臨床療效,使他們得到“身心”的舒適。一切以病人利益為出發點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醫院是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基地,在臨床實踐中無時不刻不存在著人文知識的滲透,而其中由于臨床教師與學生接觸最為頻繁,他的人文素質則直接影響著所帶教學生的人文修養和道德水平。帶教老師的言論、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醫德醫風的好壞都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臨床教師不僅要做到在醫療工作上教導學生,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3.5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鍛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實踐是人才培養和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各高校須組織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將中醫特色療法去基層(社區等)進行推廣應用,可以使得民眾感受到中醫的簡、便、廉、驗。在實踐中感受疾病給患者及其家庭所帶來的身心痛苦,體驗和感悟醫學人文服務的內涵,從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等職業道德感,使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領會社會人文素養的豐富內涵,不斷增強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底蘊和價值導向,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品位和質量,以科學的人文態度對待自然、社會和人的生命,為履行職業使命鑄就終身的人文道德素質。
4結語
科學是與知識相關的問題
人文教育課上關于科學問題的討論體現在對“知識”相關問題的討論中—不僅僅是認識論的“認知”問題,而且還包括知識的倫理、知識的觀念、知識與社會文化的關系、知識者的社會地位與政治處境等與“人的知識”有關的問題。知識是一個比科學更為廣泛的話題,公元前四世紀柏拉圖區別可確定的“知識”與會出錯的“看法”,《圣經•創世記》里對人類偷食“智慧之果”提出教喻,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以經驗歸納為基本方法的科學和“知識就是力量”的信念,后來科學給世界帶來空前物質文明也造成巨大禍害(如赫胥黎《美麗新世界》所說的寓言故事),二十世紀電腦和二十一世紀“谷歌”時代的“圖像”和“技術代替大腦”型知識,這些都是人文教育課上不斷出現和持續延伸的討論話題。“知識”廣泛的問題意識與“科學”之間有著自然的聯系。“科學”(science)一詞的拉丁詞源scientia就是“知識”的意思。科學是一種可以理性解釋的,并具有可靠運用性的知識。今天,人們所特別稱為“科學”的,不僅是指這樣的知識(往往是關于物質世界的知識),而且更是指對這種知識的特別追求方式(以經驗求證為本的“科學方法”),乃至這種方法所特別體現的真理價值(所謂“科學精神”)。對“科學精神”的人文表述往往與人們常常特別強調的“實事求是”不同。例如,十八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Smith)說:“科學是激情和迷信的高效解毒劑。”十九世紀英國生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ThomasHuxley)把科學看成是普通人都能運用的思維方式,他說:“科學只不過是最佳的常識,在觀察時嚴格準確,在思考中嚴守邏輯。”愛因斯坦則反對把科學思維神秘化,他說:“全部的科學不140過是日常思維的提煉。”這樣的表述閃爍著思考者自己獨特體會的光彩,更能為人文課增添思想樂趣。人文教育課上學生們以冷靜、理性、常識的方式談論關于知識的問題,不斷有機會將科學與其他知識形式或內容相聯系。在人文教育中,這叫作知識的“周邊擴展”(contextualization),也是大學教育對學生“知識信息融會貫通”(contextualizedinformation)的基本要求。例如,柏拉圖的《美諾篇》里,蘇格拉底在討論與“知識”有關的問題時,用了幾何學的例子。最早的古希臘科學家出現在公元前六世紀的米利都,他們第一次拒絕使用傳統神話或宗教解釋來言說周遭世界的現象,而代之以理性解釋,也就是他們所謂的“理論”。他們對幾何學和政治學抱有同樣的熱忱。幾何學(本意是“丈量土地”)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實用科學。幾何學與政治的關系是,因為土地是當時最寶貴的財產,要建立新的城邦,就需要仔細丈量土地,將其平均分割并分配給殖民者。人文課上學生們討論歐幾里德的《幾何要素》,關心的遠不只是它的數學知識,而是它的人文價值。例如,希臘幾何學是一個典型的語言概念邏輯系統,與古埃及以圖像為本的幾何學不同。它從一個最基本的關于“點”的定義(點只有位置而不占有空間)出發,延伸出線段、角、圓等等,終于構成了一個結構復雜的完整概念世界。最完美的點只能存在于人類的想象之中,任何畫出來的、人類眼睛能看到的點,都不可能是真正的點,因為它必定不只是一個位置,而是占據了一點點空間。
同樣道理,我們能看到的直線必然不是真正的直線,我們能看到的圓必然不是真正的圓。真正的歐氏幾何是一個只能用文字來表述、一個只有靠想象才能進入的世界。這個幾何世界和文學世界、歷史世界、倫理世界等在性質上并沒有什么兩樣。歐氏幾何于是引發了一系列至今仍使許多領域中的思想家著迷的問題,如語言和理念的關系(是語言反映現實,還是語言構成現實),理想和141現實的關系(典型的柏拉圖問題,“理念”和“現實”,哪個更真?)人的邏輯能力問題(康德把邏輯和時空感確定為人的規定性,維特根斯坦把“倫理”和“邏輯”定為世界存在的條件),“第一原則”問題(任何偉大的思想體系都可以歸到像“點”的定義那樣簡單的基本理念嗎?)等等。這些問題可以對學生有很多關于“知識”問題的思想啟發,往往會引起熱烈的討論。例如,有的學生會問,如果完美的“點”只能存在于我們的想象之中,如果我們能夠想象永遠不可能用眼睛看見的事物,那么我們神奇的想象能力是從哪里來的?他們還會爭論,想象是不是人的一種知識能力(愛因斯坦說,“人類真正的智識表現為想象,而非知識”)?想象是人的天性還是神的恩賜?這種爭論本身比它可能得到的任何答案都來得有趣且有教育意義。無論答案是什么,人的想象、人的理性、人的自由意志和尊嚴都會在新的凝視下顯得神奇和神圣。對人的自由思想和想象的控制也會更顯現出它的殘酷和違法人性。又例如,正如任何可見的點都不如只能存在于理念中的點來得完美,是不是任何一個社會里的“好人”和任何一種現實中的“善事”,都不如只能存在于理念之中的“好”和“善”?社會的德性倫理建設能否通過“向某某好人學習”來實現?還是無可避免地必須訴諸某種理想的“好”和“善”?這樣的好和善是否具有普世性?其知識和觀念又是怎么形成的?像這樣的討論會把學生的關注點從哲學認識論的一些問題引向倫理和意義的問題,而不只是局限在幾何知識的特定內容。其實,前蘇格拉底時期哲學家關心物質世界的構成,蘇格拉底把這種關心轉化為倫理以及人類在相互關系和社會組織中所起的作用問題,這個轉變至今對人類充分認識科學的利與害,以及科學與統治權力的關系,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這也是學生們在希臘思想課上閱讀《幾何要素》的人文教育意義所在。
科學和“人的普遍問題”
人文教育課上討論科學的目的與討論其他文本(文學、歷史、宗教、政治、哲學等等)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培養學生對“人的普遍問題”進行思考和提問的能力,其中包括知識與權力的關系問題(這也是法國杰出的“思想系統的歷史學家”米歇爾•福柯最關心的問題)。在閱讀伽利略的《星際信使》時,知識與權力的關系問題相當突出。這個歷史時期的人文閱讀討論沒有選牛頓,而是選了伽利略,是經過考量的。這不是因為伽利略在科學貢獻上比牛頓更偉大,而是因為他在兩個方面更符合人文教育課的教育目的—他讓我們看到科學背后的人類心靈,也讓我們看到,由于無法擺脫來自政治(當時是宗教政治)權力的限制,真實的知識體現的是人的一種怎樣的被壓抑的知識信念,它也同樣映照出一種自由與屈從同在的科學家人格,至今仍然如此。人文教育顧名思義是“人的自由教育”,自由的人格是這個課程培養學生的一個主要目標,然而,自由是有條件的,無視這一點,便不能真正懂得自由。伽利略的《星際信使》讓我們看到了人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看到科學家在與權力體制(天主教會)發生災難性沖突時,人格特征會變得模糊。盡管如此,他仍然可以是一個可親近的人。
而且,一個有公共意識的科學家,他不只是從事科學研究,還需要為傳播他所珍視的科學發現而運用解說者的豐富才能。伽利略受當時的教會迫害,這是學生們都知道的。但是,通過閱讀《星際信使》,他們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化了的“知識殉道者”,而是一個為了自身安全,很會討好權力,與之妥協,也很善于為自己謀取有名有利學術職位的“聰明人”。這種討好和妥協是因為他不得不應付權力對知識的武斷審查。然而,雖然這是不得已的自我防衛策略,但卻還是一種為追求真實和真理付出的道德和人性代價。不僅如此,伽利略還是一個政治投機分子,他將《星際信使》獻給143佛羅倫薩的統治者美第奇家族,并將木星的四顆衛星以美第奇家族之名來命名,伽利略因此如愿以償獲得這位歐洲最具權勢的統治者的贊助。伽利略因此成為一個“不自由的知識人”的象征性人物,讓我們看到了強制性權力控制下的知識人和知識的普遍處境。他不僅是一位科學家,而且更是一位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特征的人物—復雜、多面、矛盾,有著與我們一樣的平凡人性。這與我們在科學教育中常常碰到的那種臉譜化的“科學家”(“愛國”加“專研”)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結束后不久,數學家陳景潤成為“科學的春天”里的知識人格典型,他除了演算數學題之外,幾乎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關心。相比之下,伽利略則向我們展現了他作為社會和政治中人的全面投入和由此顯現的鮮明個性。
科學不尋找絕對真理
十七世紀,科學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對之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不僅是笛卡兒,而且還有培根,培根甚至還更有代表性一些。人文課上之所以選笛卡兒而非培根,一個重要原因是,笛卡兒讓我們更為典型地看到理性與信仰(宗教的或意識形態的)在科學家那里可能發生的自相矛盾。一面秉持以懷疑來確定真實知識的原則,一面卻屈從于某種不容置疑的“信仰”,這樣的分裂人格在科學家和知識分子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而造成這種分裂的往往不是科學家真的有什么“信仰”,而是因為他們對某些事情有所“害怕”。學生們在人文教育課上閱讀笛卡兒的《談談知識》,不難從字里行間讀出他因為伽利略于一六三三年被教會迫害而感到的害怕,他是一個“嚇怕了”的科學家,統治權力對知識者的殺雞儆猴手段在他身上是發生作用的。笛卡兒堅持理性的懷疑,他知道,這種懷疑精神可能摧毀人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政治和道德價值觀,作為妥協,144他倡導建立一種“臨時的道德原則”,直到理性能找到并維持新的原則為止。比起他的同時代人培根來,笛卡兒對待宗教和上帝的問題要小心謹慎得多。這是因為他害怕像伽利略那樣受到教會譴責,他于一六三三年被迫放棄對哥白尼學說的信念(相當于公開檢查和承認思想錯誤),也放棄了發表與伽利略見解相似的《世界》(TheWorld,一六三三年完成)一書的念頭。在閱讀笛卡兒時,學生們討論得更多的是現代科學方法的形成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所謂的“理論”—科學的以及其他被稱為或自稱為是“科學”的那種理論。人文課上的大學生對現代科學觀念在文藝復興和十七世紀發生的根本范式轉變很有興趣,但他們對這之前的亞里士多德舊科學范式卻往往了解甚少,因此需要向他們介紹亞里士多德對“心智”(mind)、“知識”(knowledge)和“科學”(science)的觀點。這些觀點也都與知識討論的其他問題有所關聯。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心智”(也就是“在頭腦里發生的”)只限于“推理”和“理解”。人的感官、想象、意志等等是指向心智之外的,因此不是純粹的“智力”,它們只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的聯系而已。
在“我怎么感覺”與“外面有什么”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因此,感官經驗直接向人們提供了外部事物的知識。笛卡兒對十七世紀新科學范式有重要貢獻,他把人的感官經驗、想象和意志、推理和理解一起歸入“心智現象”。他在“我怎么感覺”和“外面有什么”之間劃了一道界限,提出了一個根本的懷疑:我們能確定自己所感覺到的事物嗎?如果我們不能確信由感官所察覺的事物(例如,水杯里看起來是“彎”的筷子其實是直的),那么我們便不能從觀察中推導出所謂的“科學真理”來。所謂的“科學觀察”并不是純客觀的,而是人的意志解釋行為,對它的科學性(可靠的知識性)絕不能輕易下定論。但是,笛卡兒對絕對確實的否定并不徹底,他的懷疑論(“我思,故我在”)仍然是為了尋找某種在亞里士多德范145式中無法獲得的知識確定性。今天,我們可以比他更進一步地知道,在科學里是找不到絕對的確定性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絕對的科學真理,更不要說是“宇宙真理”了。知識騙子們總是把自己的私利打扮成真理,并把謀取這種私利的手段夸耀為科學。學生們在討論中很感興趣的是,任何科學理論的性質都是提出某種基本“假設”(hypothesis),而不是從什么一定正確的原理推導某些“證明”(demonstration)。學生們對“擔保”(warrant)的認知作用尤其感興趣,因為他們許多都來自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對“信仰擔保”與“科學證明”之間的區別已經有所了解。例如,平面幾何的“勾股定理”有幾十種不同的證明,但這并不比只有一個證明增加“勾股定理”的可信性。但是,“信仰”或“信念”的擔保是有可加性的,來自多個不同方面的支持越多,條件就越接近充分,擔保就越有力,越令人信服,宗教歷史的故事、事例和人物、道德感化、神學研究等等都是在提出這樣的擔保。把理論看作“假設”,這其實已經是在把從理論得到解釋的現象當作是一種“擔保”了。理論被人們相信,是因為它有經驗的支持。理論中包含了一種由“擔保”所支持的“信念”,信念發生在感覺官能和思維官能的相互結合中。例如,牛頓力學定律之所以被人深信,不僅在于他找到了開普勒原來分散的結果的統一內在原因,而且更在于它被以后無數成功實踐所擔保。但是,這些擔保并不充分。更深入的研究發現與這個信念不符的實例。近代力學研究發現,當運動中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時,牛頓定律的結論與實驗結果之間的偏差就很明顯,這時就得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力學了。然而,盡管牛頓力學的擔保是有條件的,但在它使用的條件范圍內卻是完全可靠的。雖然相對論力學是比牛頓力學更具精確性擔保的知識,但它并不降低牛頓力學的價值。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在牛頓力學有擔保的條件之內,因此牛頓力學在日常生活中有比相對論更廣泛的用途。這樣的科學知識對學生們了解其他知識及其運用的范圍和條件很有幫助。他們由此知道,科學的成就在于得出某種有擔保的理論(即“假設”),而不是絕對確定無疑的知識(所謂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人類訴諸理性的懷疑(不同于非理性的懷疑主義和犬儒主義)所得到的這個對“知識”的理解,不僅適用于自然科學,也適用于人文科學。人文教育課上討論科學,涉及許多與人類思想史、觀念發展、哲學、政治、社會有關的問題,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求學生們開動腦筋,積極加入討論。這樣的討論是一種“交談”(conversation),學生們自己的思考、提問、回應和關心的問題成為交談的主要內容。老師的任務是協助討論,不是知識灌輸(lecture)。這與自然科學課程上的“特殊知識傳授”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同一門人文課,每次教的時候討論內容也會有明顯的不同。
蘇州市立醫院的全科醫學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是衛生部(原)2007年評定的首批21個全科基地之一(江蘇省獲批兩所)。基地于2006年開始面向全國招收全科醫師,到目前為止已培訓學員八屆共計155名,通過結業考核五屆共計103名,全部服務于蘇州市各基層醫療機構,并成為社區醫療骨干。我院全科醫師培訓基地自2006年招收培訓學員以來,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形式致力于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的探索和實踐。首先,培訓基地通過構建教學管理框架,建立教學質量管理機制,注重學員的臨床能力培養,在全科醫師規范化培養、考核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全科醫學的特點,基地成立了“全科醫學科教研室”,由內、外、婦、兒、急診、社區、康復及老年醫學科的教師組成,聘任了帶教經驗豐富的全科教研室主任,配備了專職班主任,切實加強全科培訓的全過程管理。基地對全科醫師的培養,除了注重必要的理論知識掌握外,更注重包含臨床診療思維、實踐技能以及人文關懷理念的培養。而模擬診療培訓,則是我們對全科醫師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的有益探索。
二、模擬診療培訓的流程
1.建立病例庫
由教研室選用全科醫生臨床多發和常見病例,召集全科師資對病例進行設計、討論、修改和完善,并進入計算機庫保存、備用。
2.模擬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的選擇
模擬診療首先要有模擬病人,誰來擔任?讓真病人擔當的現實可能性幾乎為零,而聘用職業性的模擬病人一時又跟不上需要(因為先要對SP進行培訓,加上聘用手續等)。根據我院現階段的實際情況,我們選擇由全科師資來模擬病人,他們有比較豐富的臨床和教學經驗,既能準確描述和表現常見病多發病的癥狀、體征,又能模擬不同病人的心理狀態。在模擬培訓中,我們先從病例庫中選擇各種病例,然后給每位學員配備兩名相關病例的模擬病人(即臨床課教師),其中一名扮演模擬病人,另外一位扮演病人家屬。模擬者既扮演“病人”又充當“考官”,在扮演病人角色模擬各種“狀況”的同時,針對全科醫師的臨床診療表現(尤其在服務態度好差、醫患溝通技巧、人文精神體現等方面)以及門診病歷書寫質量進行打分和點評。
3.培訓過程
(1)在模擬診療中分設內科、外科、婦科三個站點,配上病例、病歷本、體格檢查診療床、相關醫療工具、(模擬機)、化驗單、標準化病人。(2)全科醫師在模擬診療過程中,采用抽簽的方式選擇病例,根據標準化病人的主訴、癥狀以及情緒對其進行體格檢查、病史記錄、輔助檢查,并予以人文關懷。(3)在模擬診療過程中,著重培養全科醫師的人文關懷理念,我們設計了標準化病人不同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表現(見測試表表1):(4)考官點評:標準化病人(考官)根據全科醫生的表現,結合親身感受作出相應的點評。
三、模擬診療培訓的作用
通過這種模擬,目的是讓全科醫生在這種“情景劇”般貼近真實的醫患溝通中得到鍛煉和考驗;使全科醫師對于醫患溝通的理解不僅局限于思維,而是落實到語言和行動中。雖然是模擬,但我們要求醫學生必須在接觸“病人”的過程中針對每一個問題和狀況都要做出回應,上升到實戰狀態。通過借助模擬不同性格表現的“病人”,全科醫療必備設施、器械、工具,以及模擬醫療行為真實情景的“高仿真”的狀態,使醫學生得到有效訓練與考驗,目的旨在彌補臨床實際鍛煉機會的不足,進而加強全科醫生臨床實踐中“看病”更“看人”的技能,提高培訓質量。“模擬病人”克服了以往臨床教學與測驗中難以找到具體針對性病例的問題,可以根據需要使用,提高了測驗的有效性。
四、幾種教育培訓模式的比較
1.傳統教學模式
平時是教師單方面灌裝式講授,考前是學生填鴨式復習,考試結束不久,學過的知識易于遺忘[3]。模擬診療的培訓方式也是如此,由于是實戰型的培訓,學員在培訓準備過程中,更多的是注重溫習醫學知識,希望以更好的醫療水平準確診斷疾病,配套熟練的體格檢查步驟等,并未注重醫患溝通的細節體現。在培訓結束后,也以“過去式”的學習態度,不再回顧和思考,往往使培訓效果打了折扣。我們對80名培訓學員(20名在院全科醫師和60名實習醫師)的調查顯示,其中45%(36名)的學員不會在培訓后回顧總結自己的不足并且糾正強化,44%(35人)的學員會在挑部分內容回顧并試圖糾正,只有11%(9人)的學員會將自己在培訓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完善;27.5%(22人)的學員認為在多次培訓后有明顯效果,56.3%(45人)的學員認為效果一般,16.2%(13人)的學員認為無明顯效果。結果表明,多數學員學習主動性較差,導致培訓較難達到滿意的程度。
2.以往的培訓方式
在模擬診療后由考官對醫學生做出點評,使其了解自己的效果和問題。但這個“了解”是需要后期的認同和再鍛煉,才能得到真正的吸收與進步。這就有賴于他們通過模擬診療的初步體驗后,再進行反復的培訓運用與考核,強化模擬診療效果,使他們基本掌握醫患溝通的技巧并初步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
3.本教育研究的模擬診療培訓
要求在培訓的過程中,不管遇到什么類型的病人,最終都要以互相接受的方式結束本次接診,即“彼此認可”,也就是說雙向互動,彼此滿意方視為合格。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學員在以往培訓中存在的“被動學習”問題,更加注重全科醫師處理各種醫患溝通問題的獨立性和及時性,也消除了學員在培訓及考核中存在的僥幸心理,換而用百分之百的態度去學習到底如何化解醫患之間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
五、尚需完善提高的幾個方面
1.可以在既往對全科醫師已開展一次模擬診療培訓的基礎上,再增加2次,其中最后一次兼作畢業考核。通過3次模擬診療培訓強化醫患雙方“彼此認可”的效果。2.鑒于全科醫師結業后均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比在大醫院更貼近百姓生活,除了必要的疾病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所應有的醫療對話外,還需要去了解和傾聽病人對生活瑣事或家庭煩惱的訴說。此時需對病人進行必要的開導,做到生理和心理的全面治療,做到“看病”和“看人”的有機結合。針對上述特殊性,我們認為有必要設計若干適應社區家庭狀況的對話內容進行模擬診療培訓。3.通過3次模擬診療培訓,目的是督促和鼓勵全科醫師在臨床上大膽地表達意見,更多地關心病人,進而深刻理解醫患溝通和人文關懷的內涵。模擬病人在每次模擬診療結束后,可根據全科醫師在診療過程中是否自信,與病人交談是否有眼神交流,是否能耐心傾聽病人敘述,是否能主動了解病人的生活狀況等給予評價和建議。如此反復多次,以圖讓全科醫師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運用培訓期間學到的醫患溝通技巧接診每位病人。4.目前由全科師資兼做SP為我院權宜之計,從長遠看,還是需要招聘培訓職業化SP,以滿足全科醫師培訓的人數增長、質量提高的需求。
六、結論
當前,中職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就業教育,是為學生就業做知識儲備和技能強化的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技術人才是中職學校的特色和使命。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企業愈發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為此,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人文素養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現在的中職學校的教育工作缺乏人文教育的內容,缺少對人文教育的深入探索。中職學校重視學生工作,大量精力放在管理形式上,缺少教育內容,存在重管理輕教育的現象。多數中職學校制定了大量的管理制度,形成種種條條框框的約束,使得學生被動的接受學校的管理,往往形成管理制度越嚴格,學生逆反心理越強,反抗情緒越嚴重,出現學生與學校的管理對抗的局面。這就是強硬管理造成的人文教育缺失后果。在從事多年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今天,我們不能發現人文精神是可以通過中職語文等人文學科的教育實踐來逐步探索體會的。
2中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內涵
人文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復雜的概念。大家所強調的人文內涵,似乎更接近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既提倡以人為本,以注重學生身心自由健康為出發點,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情感的培養,教給學生怎樣做人。2000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中職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中職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語文學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給學生怎樣做人,這是語文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僅僅把語文學科人文性理解成以人為本,教給學生做人,我認為是對人文的外延理解過窄。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看成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從內容上來說的。把人文性理解成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情感培養,教給學生做人,這就是廣義的工具性,這些都是從形式來說的。這樣就又可以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用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從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的關系來看,語文首先應該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從這些優秀的文化里汲取營養,然后用來和別人交際,用來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這樣就會給優秀的文化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如此循環往復,我認為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精髓。
3中職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作用
中職學校人文精神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其次要培養人文關懷意識;再次要培養創新精神。中職學校雖然不以培養科學家和藝術家為基本任務,但創新精神仍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他們才可能在技術使用和產品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考慮實用功能,也考慮它的美學價值和社會功能,去挖掘技術背后所隱含的人文因素,而使枯燥乏味的技術操作充滿豐富多彩的情感和關懷。作為中職文化基礎學科的語文教學工作無形中對中職學生的人文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1中職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中職語文教學內容教育學生要樹立和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既胸懷遠大又腳踏實地;不唯上、不唯書、不迷信權威,反對口是心非、文過飾非,敢于堅持真理等。
3.2中職語文教學促進學生形關懷意識
人文關懷主要是指對人在自身的存在和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關注、探索和解答,它所體現的是一種知行統一的篤行精神,和諧處理個人和他人、集體、社會、自然的關系。中職語文教學體現了以人為中心,尊重和關懷個體生命的事實,幫助個體樹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3中職語文教學能夠完善學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