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3 01:14: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微生物學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級微生物學;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1-0154-02
研究生的培養不同于本科生,按教育部下發的《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1號)所說,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途徑是研究生教育,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意見要求在研究生學習階段,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要有機結合,強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高級微生物學是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微生物學學術型研究生必修的一門課程,是微生物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門課程,在研究生的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理論、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的不斷推廣應用,《高級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也逐步變化,舊的理論、實驗設備及實驗方法有些已淘汰,新的已經補充。為了使研究生及時了解本學科國內外的發展現狀與動態,提高其從事科學研究、教學與科技管理、指導生產實踐的能力,本教學團隊在多年的教學基礎上,對研究生的“高級微生物學”課程進行了改革探索。主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一、修訂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
江西農業大學1957年創建了微生物學科,國內知名學者黃其望、歐陽諒等老前輩創建本學科。半個多世紀歷經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微生物學科得以發展壯大。2003年本學科經教育部批準為碩士點,開始招收微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而“高級微生物學”一直被列為微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一門重要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沒有固定教材,講授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是主要的教學內容,同時設定一定學時的討論課。隨著研究生擴招,研究生掌握的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為了使研究生的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得以強化,為了拓寬研究生的知識背景,“高級微生物學”課程以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和沈萍主編的“微生物學”為主要教材,教師講授部分內容,學生自學部分內容。
根據學科發展和進步及時修訂和完善教學大綱,新的教學內容分幾個部分:
(1)簡要介紹微生物學發展史,微生物研究與發展現狀,鞏固本科學習階段的內容,夯實研究生學習高級微生物學的基礎;
(2)根據微生物的特點,沿著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發育、新陳代謝、代謝調控等基本理論主線,闡述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學科的最新成就;
(3)圍繞微生物學基本技術和最新的技術方法,從微生物生態學研究與應用實踐,微生物的分類與鑒定兩方面講解。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盡量結合科研和生產的實例,闡明微生物學現代技術方法、原理和應用,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應具備的科研思路和常用的微生物學技術,引導學生在科研設計和實驗中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在結合國內外微生物學科的一級期刊以及Science、Nature等雜志上新近發表的微生物學相關研究成果授課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微生物學領域中的源頭創新及科學效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時展保持同步。
二、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大多數研究生認為研究生學習期間關鍵是要把實驗做好,課程的學習不重要,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積極,所以經常有大量的學生缺課。有的研究生為了獲取學分,不是深入探索學習相關知識,而是通過考試前死記硬背一些考試內容過關。如果老師要求寫文獻綜述,很多學生為了完成任務,就在網上收集一些論文資料,不做任何分析,敷衍了事。研究生教育要求學生不但知識背景要寬泛,而且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要達到這種目的必須是通過課堂教學而不是通過實驗完成。因此我們試圖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們將理論教學分解為精講部分、講座部分、自學討論三個部分。把以教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首先布置課前文獻報告,再組織課堂交流,討論文獻相關問題,最后監督討論后的研究報告和進程,把知識灌輸改變為以重視能力培養為目的的傳授知識。通過探究式、激發式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開展專題演講,鍛煉學生綜合能力
完成理論基礎知識的講解部分內容后,給每個學生設立一個主題,如重金屬的微生物代謝研究進展、微生物來源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和組合生物合成、微生物代謝組學、細菌的信息交流、環境微生物基因組學、土壤微生物生態工程、微生物蛋白組學、未能培養微生物、新基因發掘和功能研究、農用抗生素的研究等,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將來的研究工作進行選題。學生可利用互聯網、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綜合分析,寫成5000字左右的綜述(不含參考文獻),制作PPT,安排一定的課時要求學生輪流上臺演講,其他學生和老師作為評委,根據其幻燈片制作是否精美、語言表達是否流暢、內容是否條理清晰、回答問題是否恰當等指標為演講的同學綜合評分。研究生通過這些新知識的學習,開闊了的學習視野,啟發了思維,強化了學術研討和文獻調研的能力,奠定了科研課題研究工作的基礎。
四、增設實驗環節,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由于招生規模逐年擴大,研究生生源多樣化明顯。不同的生源掌握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差別明顯,新生現狀給研究生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是第一學期開設高級微生物學課程,很多學生尚未進入實驗室,為了培養研究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我們在課程改革中增設了實驗環節。在實驗安排中,首先設計的是一些基礎性的實驗,如,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及無菌操作技術;細菌與酵母、放線菌與霉菌的菌落特征識別;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與放線菌染色技術及其形態和結構觀察。隨后根據學生將來的研究方向選題,設計實驗方案,在老師指導下開展實驗。例如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我們確定的題目是“放線菌發酵培養物對土壤及植株養分的影響”通過實驗了解不同濃度的鏈霉菌代謝產物處理水稻種子,對種子萌發率、可溶性糖、葉綠素含量及根系活力的變化進行綜合分析;以稻瘟病菌為病原菌對三葉一心期的水稻進行處理,以觀察鏈霉菌對水稻幼苗抗病效應的影響。通過這個創新實驗環節,一方面提高了不同生源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
五、規范考核模式,強化基礎知識,考查思維創新
研究生課程考核模式主要有三種,提交課程論文、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等。但這些考核方式均存在弊端,如課程論文,學生只是在網上拷貝現有的論文,不做任何的歸納總結。開卷考試則是學生把試卷拿回去,在網上搜索相關答案直接照搬照抄。閉卷考試時,學生就在考試前突擊,死記硬背。總結經驗,我們對高級微生物課程成績的最終評定做了許多調整,量化各項指標。我們將考核內容設定為考勤5%+課堂交流25%+課外作業15%+期末考試55%,考勤考查的是到課率,課堂交流包括課堂問題的交流和由學生選定的專題演講,課外作業為布置的每章節的作業,期末考試主要是討論型的題型。增加平時成績和討論分析題型的比例,可以有效避免學生考前突擊,考后就忘的現象,引導學生真正地用腦學習。
為了順應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師不僅要有寬泛的生命科學理論知識,而且其技術知識層次也要跟上現代生物實驗技術不斷更新的步伐。因此我們在研究生的高級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隨時關注高水平期刊文獻,更新補充知識,及時引導學生密切關注最新的研究。教師從學習者實踐體會方面得到寶貴信息和教學資源,促進了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提高了教學水平,有效地實現了教學相長。
國內許多生物相關專業院校都開設了《高級微生物學》課程,各院校在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實踐等方面各有所長,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的做法。例如南京農業大學充分利用英文原版教材提供的課程網站、各類多媒體技術等教學手段,提高教學信息質量,關注前沿動態和最新科研成果,采用雙語教學試點部分教學內容、建立網絡交流平臺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當然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如在安排課程實驗時,需要課時的保證和實驗場地,由此影響了原來的教學安排,這就需要協調實驗室和師資安排。我們將進一步探討課程改革的可行性,盡可能地完善高級微生物課程教學模式,促進研究生研究性、自主性學習,完善知識背景和提升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于漢壽,楊冰.研究生高級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7):1112-1116.
[2]馬富英,余洪波,張曉昱等.試論研究生高級微生物學教學定位[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9,(3):24-27.
【關鍵詞】: 微生物學、教學、農業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8-0172-01
一、 微生物學的發展歷程
在前漢后期的《泛勝之書》記錄中就提起到肥田中用熟糞及小豆與瓜果輪作的種植方法,公元141年,名醫華佗進行麻醉和外科手術時主張割去腐肉以防傳染,1676年,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生物,第一次觀察到了細菌并對其形狀進行了描述。后來細菌奠基人柯赫先生提出了細菌會產生于農業牲畜體內,這種病菌可以分離出來,在牲畜體外培養,并認為患某種疾病的動物體內一定存在特定病原菌,將此原菌接種到敏感動物,必然會引發相同的疾病。還有一個就是和農業微生物學有著巨大關系的施勒辛和明茨,19世紀后期,農業化學和細菌學的形成和發展為研究土壤中物質轉變開辟了道路,在1877年,施勒辛和明茨證實土壤中的硝化作用是通過微生物進行的,1891年,偉林頓又證實了硝化作用不僅在土壤中,也可以在含有銨鹽的液體中用土壤接種來產生。
這三個研究成果,隨后在民國時期正式傳入中國,不可否認,這三個研究成果對中國微生物學發展起到了莫大的幫助,截止現在,我們微生物學界內還會用及到這三個研究成果的理論知識。對于現代微生物來說,微生物成為了一門熱門的前沿基礎學科,在基礎學理論研究方面,逐步進入到了分子水平的研究中,在應用研究中,向著更有效和良好的方向發展。
二、 農業微生物學教育的重要性
現今生活中離不開微生物的影子,也更離不開微生物學的研究。水果、蔬菜、毛巾、化妝品等等,都含有微生物的存在,這些物品的成分由來,就是微生物學科學家和學生們多年研究出的成果,把反復試驗成功的微生物加載到需要的物品中,制造出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微生物學的研究教育工作,給我國的經濟、高新、生物、農業等帶來很大的幫助,中國的礦物質隨著人為和環境的破壞而日益減少,具新華社報道,以中國目前的煤炭使用量來說,中國煤炭資源只能在維持70年,可以試想,70年以后,滅絕的不只是煤炭,還有石油、稀有物質等,如果我們沒有了這些必要物資,我們該怎么辦?只有通過自主研究新的微生物能源,創新出更有效地物資來保證人類生活的正常運轉。
微生物學的應用范圍不單單限制于生活應用中,它的分布范圍非常廣,對于土地來說,1g沃土中含菌量高達幾億甚至幾十億。正介于微生物具有生長快、代謝能力強的特點,才使得微生物能夠成為發酵工業的產業大軍,在工、農、醫等戰線上發揮巨大作用。正因為微生物學的重要度如此之大,所以中國和世界都極其需要微生物學的教育者和探索者,用他們的努力成果來給我們未來的生活保障和依靠。所以說,微生物學的教育是必然的,微生物學的探索研究也是必要的。
三、 如何開展微生物學的教育和探索
1、讓學者正確認識微生物學的重要性。只有正確意識到微生物學對人類的幫助,才能用心的去學習,,社會中的事物是多面性的,都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都全面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密切關聯,正確看待、正確理解。才能學好微生物學的奧妙知識。
2、加強學術隊伍建設,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微生物學最重視的是自身學術梯隊的建設,要有多面人才得產于,融合老專家、老學者。使這個隊伍變得更加有力,創新能力更強。然后注重新人的培養,帶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發展,只有堅實科學研究基礎,才有微生物學教育和研究進步。
3、加強微生物學的教學研究,提高教育質量。確保微生物學課程在相關院校中基礎教學地位,加強基礎、擴寬面向,無論是綜合性還是工程性的大學,還是農業院校的植物生長和動物生產類的專業,微生物學都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或專業課,因此,微生物學的發展力量不會削弱。
4、基礎課程的合理設置。課程設置是教學計劃的核心內容,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中心環節,微生物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由許多相關的學科綁定在一起,息息相關,為讓更多的被教育者適應這種學習環境,所以要以加強基礎教育,擴寬基礎口徑,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的原則,來建立合理的課程設置。
5、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條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實驗,去探索微生物學中的知識,將基礎課實驗、專業實驗、實習、論文等環節合理的銜接和優化,圍繞加強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在不同階段向學生們提出合理的要求。以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總結:
以上是筆者在當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和探索中所整合的經驗來進行了粗略的分析和研究,微生物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是未來開展的一個方向,只有通過合理的手段、合理的方法,完成微生物學的教育目標和微生物學的探索研究工作,才能使我們的微生物學技術由基本走向成熟,對我們未來中國發展和人類居住環境給予保障,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微生物學的教育工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學習巴施勒辛和明茨等微生物前輩們的豐功偉績和高尚情操,熱愛微生物學專業,為微生物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忠印. 關于現代微生物學的認識[J]. 生物學雜志,2009(02)
[2]劉琛. 2006年中國生物化學及微生物農藥制造行業發展分析[N].環球日報,2007(05)
[關鍵詞]微生物學 實驗教學 課程改革
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是生物學各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包括了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1]。實驗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紐帶,可加深學生對微生物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整個教學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滿足我院應用型專業的發展的需要和課程發展的需要,我們結合自身情況通過教學實踐對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
一、有效整合實驗內容,形成合理的實驗教學體系
微生物學實驗項目較多,有些實驗項目針對同一知識點,在有限的課時內,不可能對所有的實驗項目進行操作。要依據因此,整合實驗內容,形成合理的實驗內容體系十分必要。我們的基本思路是從基本驗證性實驗到綜合性實驗,再到設計性試驗,層層深入,讓學生熟練掌握微生物的操作技術,以便能與將來的應用無縫對接。(1)基本驗證性實驗部分:包括油鏡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態的觀察、革蘭氏染色、細菌芽孢及莢膜染色、微生物的顯微計數、微生物大小的測定、培養基配置滅菌、平板菌落計數法等實驗。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在這一部分實驗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要求完成實驗,學習基本技能和方法。(2)綜合性實驗部分:包括檢測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利用常見生化反應鑒定腸道細菌、分離酸乳中的乳酸菌、從土壤中分離霉菌及放線菌、制備泡菜等。主要是提高學生實驗能力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選擇來源于生產和生活的實際課題作為選做項目。采用課程實習的方式,在實驗室中完成。在這一部分實驗課教學過程中,采取教師提要求,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遇到難題,教師啟發,學生自己分析與解決。綜合性實驗內容的確定,有利于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部分實驗,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交融,動手與動腦相協調的教學過程,能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應用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能極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微生物學》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3)設計性實驗部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就我校實際情況,針對本學科有著濃厚興趣打算就這個方向開展畢業設計的同學或是有考研打算的同學。教師不再給學生安排具體的實驗內容,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方向,給學生加以啟發性指導。教師只負責提供思路和實驗條件,具體的資料查詢、方案設計、數據的獲得、論文的書寫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在這樣的實驗里,學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學習自主性,每個學生都有實際操作和動手的機會,并通過獨立操作、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興趣倍增,學習和創造的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
二、讓學生參與準備工作,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
很多微生物學實驗有較多的準備工作要做,如洗刷、包扎、滅菌等工作,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這些準備工作一般都是由主講教師或實驗員老師來完成。[2]這樣學生在這一方面的鍛煉機會很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而且學生因缺乏這方面的鍛煉而不知準備工作的辛苦,許多學生并不珍惜實驗機會,對實驗敷衍了事,對整個科研工作的流程也不了解。為此,通過調整實驗順序,使前一個實驗就是為下個實驗的準備工作。例如,我們把“培養基的配制和滅菌”的實驗安排在“平板菌落計數”之前,讓學生參與準備實驗的過程中,懂得了做好一個實驗,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同時增加了實驗順序的連貫性和系統性,讓課堂教學內容更飽滿充實。
三、規范考核標準、細化考核形式
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局限于常規的筆試,要通過公平合理的考核方式來如實反映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體現學生對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學習效果。我們在進行考核時主要采取“2233”的分配原則,即:規范的實驗報告占20%,規范的操作技能占20%,操作技能考試占30%(以隨機抽簽的方式),筆試占30%(以實驗設計為主)。這種細化的考核方式能夠比較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驗成績,把評定知識和評定能力結合起。總之,只有對學生實驗進行規范化,對實驗管理制度化,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微生物實驗教學的不斷摸索與實踐,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成效。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術,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了集體觀念與團隊合作精神,為以后的實際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我相信經過我們教研室各位同仁的繼續努力,我們的微生物學教學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張雪輝。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成效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 6 ): 3271- 3272
論文摘要: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作者在多年來的教學中深刻體會到嚴格遵守實驗操作規程,養成良好的科研及實驗習慣的重要性,并嘗試采用開放教學和靈活的考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實驗效果,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環境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而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是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理論知識的實驗技能培養課,二者相輔相承。目前,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如缺乏專業特點等。因此,為了達到較好的實驗教學效果,教學內容安排及教學模式必須要具有環境工程專業的特色,符合教學規律。
一、實驗內容的選擇及安排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具有突出的專業特點,實驗內容的選擇要做到既能培養學生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兼顧微生物在環境工程實踐中應用。例如,培養基的制備、器皿及培養基的滅菌、顯微鏡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及觀察、微生物的培養及分離等實驗內容是必不可少的,這些都是微生物實驗最基本的操作,學生必須要扎實掌握,但在實驗微生物種類的選擇上要照顧到環境工程中的重要微生物,比如普通生物學中較少涉及而環境工程微生物中比較重要的藻類、原生動物和微型后生動物等。另一方面,實驗內容中要有環境工程微生物應用技術,例如細菌總數的測定、水中大腸菌群數的測定、菌膠團的觀察及活性鑒定、活性污泥的培養及馴化等。
實驗進度的安排盡量要和理論教學同步。微生物學主要是給學生介紹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及生理,依靠邏輯推理的知識較少,實驗能給學生非常直觀的感受,視野中真實的圖形和現象是對課堂講解知識最好的詮釋。另外,微生物實驗又具有自身的特點,即幾個實驗間的內容具有連續性,比如培養基的制備、微生物的培養、微生物的染色及觀察,雖然可以分割成獨立的實驗,但又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大實驗,但至少要連續幾天才能完成,因此需要安排好學生的實驗時間。
另外,在實驗教材的選擇上要便于學生學習,又要和實驗教學內容相呼應。目前獨立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教材比較少,已有多個版本教材把實驗部分放在理論教材的后面,但內容不是非常詳盡,學生需要參考更為詳盡的教材才能全面地理解掌握。微生物學實驗教材版本雖然較多,但有關環境工程應用技術方面的內容又較少。因此,教師必須采取較好的教學方式加以彌補。
二、嚴格遵守實驗操作規程,養成良好的科研及實驗習慣
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嚴守實驗操作規程,加強對學生科學實驗習慣的培養。首先,微生物實驗的實驗對象—微生物本身對環境可以造成生物污染,有些還是致病菌,因此要求學生在實驗結束時必須要對丟棄的培養物進行滅菌,在實驗過程中,對取菌后的接種針和接種環要嚴格按照實驗規程及時滅菌,不能隨意亂放,以免造成環境污染。其次,在實驗過程中要強化無菌操作的意識。在環境治理過程中,如廢水的治理過程,微生物應用的形式多為雜菌形式,往往無菌操作會被環境工程的學生忽視。因此更應該強調無菌操作的重要性。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精確性,嚴守無菌操作實驗規程是必需的。再有,實驗設備的操作要嚴守實驗規程,確保實驗室安全。如高壓蒸汽滅菌,目前,學生實驗室中的許多高壓蒸汽滅菌鍋沒有自動保壓裝置,只能依靠人工調節,多采用臨時關掉電源或保持排氣閥小幅度的開啟,無論哪種操作方式,時刻都需要人員看守。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學生為了盡快結束實驗,保壓前冷空氣的排除不徹底,保壓結束后為了縮短冷卻等待時間,帶壓情況下大幅度打開排氣閥,這些操作不僅會帶來實驗失敗,而且往往會造成實驗事故。
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實驗效果
為了保證實驗效果,教師必須嚴格督促學生認真完成課程學習的各個環節。學生必須要對實驗內容進行課前預習,明確實驗步驟。微生物實驗準備是比較煩瑣的,而對于將來要獨立工作的學生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因此,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分組輪流進行實驗準備,確實強化了學生對實驗整體的理解,而且也得到了學生很好的反饋。在實驗過程中,為了強化實驗效果,需要對典型的好的實驗結果,如染色結果、形態觀察結果等利用顯微鏡圖像采集設備進行采集并集中展示,也起到了鞭策后進的目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實驗積極性。
四、開放教學,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目前學生就業不樂觀的現實面前,很多學生選擇用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武裝自己,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實驗課程要給他們提供充分的發揮空間。我系環境工程微生物實驗室抽出固定的時間,對學生開放,學生可任意選做開放實驗,也可對以前做過的實驗加以進一步的驗證。學生如有特殊要求的,可提前提出,實驗室可根據自身條件為學生提供一切條件。這個環節不僅激發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實驗能力,同時也進一步豐富并充實了本課程的實驗內容。
五、采取靈活的考核方法,接受反饋,積極改進課程
在不同的壓力下學生獲得的知識是不同的,因此實驗教學同樣要給學生一定的壓力。適當的考核形式會給學生一定的壓力,更是對學生實驗技能的深化。很多實驗課程成績的最后評定主要依據實驗報告。我院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的考核則采用了多種形式相結合,主要包括三種,其中實驗報告的內容和質量占60%,實驗技能現場操作考核占30%,平時實驗操作技能及規范性占10%。其中,實驗技能現場考核采用抽簽方式,學生根據抽到的結果進行現場操作,從而給出該部分的成績,該環節也使學生在平時實驗過程中,對每個操作環節都給與了充分的重視,強化了實驗效果。另外,對于在開放教學環節中自主實驗內容新穎、具有創新性的學生給予充分肯定,可適當提高評定等級。
接受學生的反饋是促進課程建設很重要的一個途徑。我系建立了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及實驗課程的公共郵箱,學生可以不記名發表意見和提出建議,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起到了監督和促進作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六、結束語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的課程建設還有較遠的路要走,在課程的教學模式上應該多采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Harry Brenton等人在解剖學教學中采用多媒體和計算機三維模型,建立網絡課件等,不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也籍此建立起了同行之間交流的橋梁,這一點很值得借鑒。在教學內容上更要適應學科發展的節奏,不斷更新,精益求精。實驗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宰者和應用者,給予他們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技能,從而實現知識的工程化、產業化。
參考文獻:
[1]王國惠.微生物學通報.2006,33(6):144~145.
[2]周群英,高廷耀主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87-337.
1.1加強實驗示范教學
目前,學生對微生物學實驗接觸很少,很多時候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實驗課前很少預習,甚至不預習實驗內容,在實驗過程中按照教師的示范來做實驗,不能夠很好的掌握實驗目的、原理、基本要求、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很多時候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實驗失敗。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理論與實踐通過實驗教學加以融合,教師的實驗示范能夠使學生直觀看清實驗的具體操作動作、實驗現象及變化過程,教師在實驗示范中的言行舉止都會成為學生學習操作的榜樣與依據,與學生實驗技能能否提高息息相關,教師實驗示范的好壞是決定實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因而,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加強實驗課程平臺建設,提高教學示范的可見性。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教師的實驗示范錄像播放給學生,可以使學生看清實驗操作,掌握實驗過程中的細節,規范實驗操作,使學生快速掌握所需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1.2開展研究性教學
2010年5月正式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文本中,提出要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在傳統教育中,以教師、課堂和教材為中心的單向程式的教學方式壓抑了學生的想象力、積極性、主動性學習的意識,如何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就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手段,開展研究性教學,真正實現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知識。將學生探究實踐知識的過程引入并結合實驗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知識的興趣及獨立思考的能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曾說:“一個學生在學校受教育,做習題,上課,而沒有時間深深思考的話,三五年過去了,畢業的時候,只不過像是機械加工廠里加工出來的人。”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問題導向及主動學習。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之一羅杰斯將其“病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應用到教育領域,導致了“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的產生。學生的主動思考,是發揮學生創造性潛能的具體體現。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學生就要求學會悟道。在實驗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做實驗?每一個實驗步驟的目的是什么?實驗條件改變了,結果會有怎樣的改變?為什么會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觀察到類似的現象?發生此類現象的環境條件如何?”在學生思考和實驗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充分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創新精神。研究性教學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研究的方法和專業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做科學研究的思維。因而就要求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思考和思維方式。
1.3改革實驗內容
根據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生實驗內容,通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出調整和完善。針對基礎性實驗,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原理,基本內容,規范基本操作技術。比如光學顯微鏡的操作及細菌、放線菌和藍細菌個體形態的觀察實驗。針對綜合型實驗,更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生每年可以申報創新計劃項目,可以參與教師科研活動,讓更多的學生經歷理論-實驗-實踐的過程。如“鄭州市農用地畜禽污染物調查及環境風險評價”、“中度嗜鹽菌Halomonassp.STSY-3的耐鹽特性研究”、“黃河酚污染物生物降解動力學特征研究”、“酚類在黃河底質中的生物降解性模型研究”等。組織學生從污水處理廠附近水體和土壤篩選重金屬降解菌,對篩選出的菌種進行鑒定、馴化和應用研究,通過教會學生查找文獻,師生間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科研興趣,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微生物理論知識的能力,在鍛煉學生操作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本學科的研究現狀。
1.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傳統上,理論課程是主流,實踐環節是非主流。由于人們總是由主次權衡輕重,因而即使強調實踐環節的重要也不過是次等的重要。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課依附于理論課,考核相對簡單,學生對實驗的重視程度不夠,熱情不高。如何綜合考量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實驗過程中出現特殊現象的探究都值得思考,這些都要求我們制定一套相對穩定的考核辦法。特別是針對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的實驗報告的內容、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實驗中出現特殊情況的處理、實驗衛生等方面綜合考評,考評采用論文答辯的方式進行,由于實驗過程中遇見的問題和結果都不同,所以答辯過程中可以就本次實驗進行相互的討論和學習,擴展知識面的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為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基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考核結果乘以30%納入最后的總成績(考試60%,平時作業課堂10%,實驗考核30%)。
2總結
關鍵詞: 食品微生物教學 研究生素質 綜合培養
近年來,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我國高等教育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研究生的招生范圍和規模迅猛發展,2012年全國招收碩士研究生達到51.7萬,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本文通過研究生高級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改革,分析討論如何通過高級食品微生物課程的設置和改革進行研究生科學思維和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
我國研究生培養目前存在著教學模式單一,導師指導不足,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模仿多而原創成果少,科研實踐和動手能力差等問題[2]。而高級食品微生物作為食品科學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課程,既是生命科學理論研究的核心,又是食品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隨著食品科學的發展,食品微生物學在農產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
本文在研究生食品微生物教學中引入綜合試驗的環節,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試驗內容的調整,提高研究生的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及團隊協作能力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工作。
1.學習目標的確立
通過高級食品微生物的學習及綜合試驗,要求每個學生都深入理解和掌握食品發酵、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酶學的相關知識;制訂和完善研究計劃及工作試驗計劃;運用先進的技術熟練進行微生物分離純化、API生化鑒定、DNA提取等實驗步驟的操作和設備的使用;解釋和分析實驗數據,了解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以科學論文格式進行描述和總結。
2.創新性綜合試驗的設置
我院以往的研究生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導致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機械地按照實驗指導書的內容進行操作,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不強[4],為了提高研究生對食品微生物等學科知識的綜合性和系統化的掌握,將食品微生物教學環節的60%的學時作為綜合試驗模塊,試驗的內容聯系食品學院教師的國家自然基金等科研課題,選擇“中國傳統豆制品發酵過程中微生物菌群的變化”、“茶多酚對于黃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及“類黃酮在腸道中的代謝及轉化”等課題作為綜合試驗的選題方向,將教學內容與科研工作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了解本專業國內及國際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并通過綜合性實驗,培養研究生觀察、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內容的設定方面,在依據教學大綱和學科發展現狀提供必讀參考文獻和輔助讀物的同時,強調師生互動和研究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在第一節課程的學習之前進行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的考試,了解新一屆研究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有助于授課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時進行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的調整和改革。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重視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網絡課件、Blackboard等多媒體技術的輔助,將授課內容和學生作業及時在網絡上向學生公布,注重師生互動,進行在線答疑,便于答疑解惑并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邀請學院內和其他學校的專家,設定不同的版塊進行專題講座,鼓勵研究生積極配合導師參加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研究,將科學研究和理論教學聯系在一起,促進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對學科發展方向的掌握[5]。
4.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課程學習過程中引導研究生進行優秀經典文獻的檢索和閱讀工作,介紹相關數據庫和軟件的使用方法,使學生了解本學科最前沿研究現狀,對某一研究內容進行經典文獻的閱讀和優秀科學研究團隊的實時追蹤。為提高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每次課后學生都要完成對指定文獻的閱讀和總結,并進行小組之間的口頭匯報和討論,上課時每組進行文獻知識點和研究思路的匯報。學期開始前首先選擇綜合試驗的研究方向,每個議題都由一個團隊來完成,小組成員需要根據研究內容設定完整的試驗流程圖和每天的工作計劃,前兩周議題主要完成理論學習和資料搜集、工作計劃的設定,然后分別進行選題思路和試驗方案的PPT匯報,授課教師及其他組員對方案提出建議和意見。后面四周進行試驗工作,并在中期及試驗結束后進行試驗內容的總結和匯報。
5.團隊合作精神的提高
科研工作不僅需要個人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試驗操作技能,更需要團隊的協作能力[6]。在綜合性試驗階段,要求每個團隊定期討論,通過個人獨立研究和學習小組合作討論的模式,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的學習效果,并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學生通過文獻的查詢、閱讀和討論,分工協作形成試驗方案和工作計劃,并進行課題演示和講解。在試驗進行階段,將研究內容有效分解,每位同學都各司其職、分工協作,高效完成試驗工作,最后總結實驗結果,寫出實驗報告,做出總結匯報。試驗進行過程中授課教師主要負責實驗指導和實驗設備及試劑的保障工作,小組成員的成績和大家的團結協作是密切相關的。這種協作首先需要學生對課程內容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然后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學生之間很好地溝通與協調,學生之間的不同意見能夠得到尊重并達成一致,并進行清晰的描述和表達,從而提高學生的總結分析和合作溝通的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要求畢業論文與食品微生物相關的高一屆研究生全程參與試驗設計和試驗完成的指導工作,從而不僅有效進行互動交流,而且促進高一屆研究生對食品微生物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因此,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研究生提高試驗設計及操作能力;掌握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的變化(生長、相互作用、優勢菌群的形成、衰減過程等);了解微生物的功能性、發酵劑和抑菌劑的作用效果及機理;完成對發酵過程中生物活性物質種類和含量變化的檢測,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檢測等,從而不僅完成對傳統食品微生物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奠定科研工作的基礎,而且具備科學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為進一步完成學位論文及未來科研工作的選題、試驗設計和課題順利進行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下達201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http:///zwgk/2012-05/18/content_2140535.htm.
[2]Haizhen Mo,Hao Zhang,Guirong Li.Enlightenment of postgraduate program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1:628-630.
[3]張曉瑞,張寶善.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與體會[J].農產品加工學刊,238(3):106-108.
[4]林麗超,伍國明,溫海祥.《食品微生物》學創新實驗教學的改革體會[J].科技創新導報,2010,5:160.
[5]王革,張擁軍,朱麗云,等.項目教學法在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中的應用[J].高等函授學報,2012,25(1):49-50.
關鍵詞:實驗教學;改革創新;應用生物科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4-0013-02
應用生物科學(食藥用菌方向)專業2009年于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成立,目前全國各高校中尚沒有相近的專業,屬于新升起的朝陽專業。應用生物科學專業是一個多學科、寬口徑的應用性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招生和培養按理學學位和農學學位二類進行。強調開放式選課,重視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本專業以生物技術、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物、昆蟲、微生物上的應用為目的,培養和造就能從事生物資源利用、食品、醫藥、生物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相關領域的技術與設計、應用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此專業培養計劃要求培養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較強的社會需求性人才,因此,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
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進一步延伸、應證和鞏固,重在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技能以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4],目前的實驗教學僅僅局限于輔助教學形式,對學生的綜合性、創造性和研究性等方面訓練不夠[5,6]。為提高學生的全面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對本專業實驗教學進行了以下幾點改革,并初見成效。
一、應用生物科學(食藥用菌方向)專業實驗課教學現狀
教學模式是教學系統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范式結構,它既包含著一定的教學理論,又包含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其中,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還包括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等具體安排,它是實現教學目標追求的具體途徑[1]。杜威的“做中學”教學模式,以及現代的建構主義理論均強調學生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所以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學生原有的經驗和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地思考,積極地參與到整個實驗過程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二、應用生物科學(食藥用菌方向)專業實驗課具體的改革實施細則
1.讓學生走近自然,走進自然,上專業的“第一課”。應用生物科學(食藥用菌方向)實驗課是讓學生認識菌物界,了解食藥用菌生境、習性,熟悉菌種制作和一些常見的食藥用菌的栽培制作等。啟發式實驗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促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理論課程。因此開展專業實驗教學課程之前安排一次野外實習[7],讓學生親自去采集菌物,給菌物照相,認知和感受菌物世界。通過與小小的蘑菇接觸,老師生動有趣的講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專業的熱愛程度。
2.走進食用菌企業,了解食用菌的規模化生產。野外實習后,安排學生走進食用菌企業觀摩學習,使學生們了解食用菌的規模化生產的簡單流程,了解從母種制作,二級種制作,三級種制作到蘑菇管理出菇的全過程,使學生了解到目前規模化生產的大概情況,使學生明白自己今后學習的實驗課程在生產實際上的應用和重要性,增加他們的學習責任感。為今后本專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規范專業實驗計劃和實驗教學大綱。實驗計劃應明確規定實驗名稱、實驗時間、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包括設備、儀器、藥品等),從而減少重復性,體現連貫性,實現整體性。它既可作為實驗教學檢查的依據,又是實驗室建設的藍本。制定實驗教學大綱時,盡可能做到少單一性實驗,多綜合性實驗;少驗證性實驗,多設計性實驗;少演示性實驗,多操作性實驗[8-10]。為培養學生實際的動手能力,自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應開設綜合性的試驗。經過專業的基本操作技術和方法訓練之后,結合著專業的特點,組合一些實驗內容,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分小組后,各組獨立操作完成。組合綜合性試驗內容必須具有探索性的有機組合,但綜合試驗也不宜過多。因此,我們根據專業的物力財力,盡可能多地安排設計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
4.走出課堂實驗教學限制,匯報形式完成實驗報告。實驗教學不僅能夠很好的配合理論教學,提高教學的質量,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實踐和理論結合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等。所以在教學中注意做到結合著應用生物科學(食用菌方向)專業的特定,制定相應的實驗教學計劃。例如,食藥用菌栽培實驗教學課程受到季節性的限制,只有讓學生走出課時限制,改掉以往的只有實驗課程才能做實驗情況,使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繼續進行實驗教學的學習。結合理論課程開展定時和不定時的學習,將班級學生分成小組,選擇每組所感興趣的栽培品種,獨立進行從母種制作,二級種制作,三級種制作到出菇管理整個生產過程。實驗報告的形式以匯報的方式進行,每個小組匯報后其他的小組可以對自己不明白的或者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任課老師給予指導。實驗課程的成績由各個小組間相互打分來評定實驗報告的成績。這種模式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學習激情,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去實驗,去發現問題到自發的去解決問題。
三、結語
應用生物科學(食藥用菌方向)專業是新型的學科,不斷在摸索中前進,實驗課程的改革路程很長,務必積極探索和實踐,才能不斷的創新。同時提高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與業務能力,改善實驗條件是實驗教學改革的成功保證。我們將孜孜以求,盡我們所能來促使專業實驗課程教學上一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李志如.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01,(1):52.
[2]陳立杰.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改革[J].高等農業教育,2003,(4).
[3]全永富.建實驗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7,5(1).
[4]廣東,朱慶玲,陳艷婷.高職院校微生物學實驗課教改初探[J].教材教法,2007,(2).
[5]馬英玲.“森林病蟲害防治”實驗課教改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00,(5).
[6]蔡婀娜,李夏蘭,陳宏文.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教改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0,(4).
[7]秦蕓,張敏,成澤艷.“植物病理學”實驗課教改初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4,1(4).
[8]汪建中.改革專業課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D].實驗技術與實驗室管理論文集(下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