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4 02:27: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多媒體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課題:《海燕》(高爾基)。
教學時間:45分鐘。
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情況:
1. 作者及背景簡介。
2. 配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朗讀指導。
3. 設計文章內容分析表格(包括正面描寫海燕、側面描寫海燕和海燕的象征意義三大格),讓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然后顯示答案。
4. 放映配畫朗誦錄像,放映名家朗誦錄像。
整個課堂多媒體可謂全程參與,色、光、聲、像俱全。教師完全丟掉了粉筆,離開了黑板,站在計算機演示平臺前,點擊鼠標,把教材的文字圖像化了,讓學生眼見海燕、耳聞其聲,遙遠的海域拉到了眼前。置身其中,享受著現代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種種樂趣。師生們似乎都那么的入神。
然而,醒過來之后,卻覺得自己只是當了一回觀眾。表演者除了教師還多了一部機器,因而顯得更為紛繁多彩。
如果對照語文新課標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的要求,我們便會發現這樣的課,跟傳統“我講你聽”的教學相比,只是多了一件華麗外衣而已。不客氣的說,如果“我講你聽”的教學是忽視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的話,那么如此地使用多媒體,則使這些現象顯得更為慘烈。
新課標要求“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然而,在這節多媒體參與的課堂上,屏幕上先是作者介紹,接著是時代背景介紹,最后在填表分析時,海燕的“象征意義”的格子里出示的是“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先驅”,這幾個字特別用紅色加粗,讓學生毋庸置疑。這,怎么能說是學生“自己的體驗”呢?其實不要說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就是成人,由于國籍不同、身份不同、閱歷不同,都不可能對海燕這一形象有相同的體驗:一致認為象征“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先驅”。因為經典的也就是世界的,如果是某一個民族、階級或某一個團體獨有的東西,它就不可能成為經典。在“世界在多元化的前提下和平發展”成為全人類共識的21世紀,我們不但沒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驗”,反而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更慘烈地“摧殘”學生。
再則,假如沒有多媒體,就沒有后面配畫朗誦的畫面,那么一千個學生心中就會有一千個海燕,這就是文學作品的再創造,也正是這個再創造使文學作品充滿了魅力。曾記得一個文學家說過,小時候聽爺爺講孫悟空的故事,他把孫悟空想象成一個英俊無比、威猛高大的英雄。后來看了連環畫,見孫悟空原來是一個瘦骨嶙嶙的猴子,實在掃興。
一般來說,不喜愛文學作品的人,都是缺乏想象能力,不善于把文字變為畫面,即缺乏再創造的能力。當然這種能力一半是天生,一半靠培養和鍛煉。配畫朗誦,固然十分精彩、十分動人,令人大開眼界,但它說到底是機器的精彩,是別人的精彩,并不是學生自己的精彩。它的副作用可能會使善于想象的學生覺得掃興,使不善于想象的學生得不到培養和鍛煉,因而養成嚴重的依賴性。
課堂突出了朗誦指導,并以《命運交響曲》作為基調,對于理解《海燕》的主旨來說無疑是有益的。新課標也指出,要“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問題是“言為心聲”,既然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又怎么能把全班的學生都定在一個調子上呢?即使是“流利”,也有“大江東去”“湘江北去”“門前流水尚能西”。哪一方“水”不是“流利”的呢?如此劃一的朗誦指導,對照新課標的“自主”,的確有扼殺個性之嫌。
多媒體這個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怎樣使它在落實新課標中發揮正面的作用,十分值得商榷。
我以為,多媒體必須為學生閱讀的“自主、合作、探究”服務。比如海燕的象征意義,可以讓學生自由讀、自由寫,然后通過投影,把學生所寫顯示出來。讓學生們自由討論評判,教師參與其中,最后再展示作者和時代背景簡介以及傳統的觀點,供學生參考。海燕的形象也要讓學生根據文字,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進行口頭描述,然后再展示有關畫面,讓學生比較優劣。讀也是如此,可準備幾首音樂曲,讓學生挑選配樂個別朗讀。看哪首曲子喜歡的學生最多,然后以這首曲進行配樂齊讀。最后欣賞名家的朗讀作品,師生共同比較評判。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手段,功用與負面影響,信息傳遞
0 引言
近年來,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在高校,采用全新的現代化教學方式——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活動已經普遍化了。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提供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同時也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但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若不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一味追求、把多媒體作為必備的教學手段,則會成為教學的干擾因素。
1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功用
在高校,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得當,確實能給課堂教學帶來很好的效果,它打破了過去手段單一、氣氛沉悶的課堂教學現狀。在豐富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活躍氣氛、引發學生興趣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對一些本身信息量大、演示需求度高、對計算機和互聯網依賴強的學科,多媒體教學更是備受青睞。
1.1多媒體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果
在高校,多媒體的出現一則可以引導、督促教師去開發研究新的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二則可以直觀形象,不僅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往的教學手段相對單一,教具就是掛圖、小黑板、實物等;還有的教具不便于臨時準備、攜帶和保存,影響了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組合了文字、圖形和圖像、聲音等物理媒體,其生動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能夠幫助學生克服時空的限制,創設比較理想的學習情境。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教學節省了大量時間,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1.2多媒體豐富了信息傳遞的渠道和角度
對于多媒體豐富信息傳遞的渠道和角度的問題,在需要傳遞審美信息的人文學科上表現尤其明顯。一般說來,審美信息通道越多元,審美感知就越真切,對美的發掘也會越深入。多媒體課件能綜合影視、文學、音樂、動畫等多種信息媒介于一體,大大擴展了審美信息領域。它通過多維審美信息通道,既強化了學生視覺的形象感受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聽覺的語言感受能力和音樂情緒化的感受能力,滿足了不同審美層次、不同審美興趣的審美者的需要,從而實現了審美的最佳效果。
1.3多媒體對于輔助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功不可沒
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如果這兩點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不管其它形式、內容怎樣合理,這堂課都不會很成功。而多媒體輔助教學可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創造良好的條件,為教師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外語學科為例,其素質教育是以外語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由語言基本知識、語言基本技能(聽說讀寫4個基本技能)和學習能力共同構成。傳統的教學形式因受時間和條件的局限,在創設情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方面顯得較薄弱。利用先進的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能直接獲取更多直觀的信息如跨國文化知識(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能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文化素養和思維品質也得到發展。
2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反思
2.1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能用多媒體手段取而代之
雖然現在科技發展迅速,但是在學校,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職能并未改變,教師憑借個人魅力、豐富學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受益終身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本職所在。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現代教育理論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因此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要求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努力創設學習者可參與的環境,使傳授知識和發展智能與素質培養統一起來。但有些教師卻認為,只要教育手段先進了,教育思想便也先進了,于是在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這一現代教育的外衣下,進行著傳統教學模式的翻版,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灌輸、填鴨之風依然我行我素。
2.2用多媒體教學取代教學內容和教學工作
手段和工具必須服務于教學目標,以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對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教師和學生,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也應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多媒體教學手段并非靈丹妙藥,復制式的課件不應取代靈活多變的各種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的優勢在于教師和學生隨時溝通、即興交流,產生一些意料不到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多媒體也應有所控制,不應成為某些教師花拳繡腿的工具,更不能利用信息傳遞的便捷而出現“拿來主義”的現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有個別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把需要精心講解的教學內容一字不漏地整篇幅播放,把課件等同于備課筆記甚至于教材。
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多媒體教學本應有助于“視覺-空間”型和“音樂-節奏”型學生的學習,可如今對學生評價的主要依據——考試,題目仍然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現,圖片微乎其微,視頻幾乎沒有,而學生的答題也要求用文字表述,這顯然不利于那些在圖文之間轉換表達方式存在困難的“視覺-空間”型學生和“音樂-節奏”型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以在建筑、藝術、汽車等專業試行。
2.3用多媒體教學取代傳統的合理的教學手段
現實中不少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已經基本放棄了粉筆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不少人文學科的課程,同時承擔著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語言文字基本功的任務。教師的板書對學生的書寫能力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試想,一位很少板書,或者板書質量低劣、字跡潦草、雜亂無章的教師,怎么可能影響學生的書寫功能?黑板板書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方便增刪。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會有突發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內容的動人之處,卻又無法即時加到多媒體中,從而生出許多遺憾。另外,好的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對吸引學生關注學習重點往往有“一目了然”的效果。
3結語
關鍵詞:大學歷史 多媒體教學 現狀調查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8-0034-01
1 歷史多媒體教學的現狀調查
1.1 歷史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
對于大學歷史多媒體教學的現狀調查,是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的。這種方法相對于一些網上調查雖然繁瑣一些,但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表明結果的真實性與代表性還是可以參考的。由于調查人手與時間的有限,所以筆者只在自己所在城市及周邊城市進行了調查,選取了一些大學發放了適當數量的問卷,雖然范圍沒有特別大,但也能代表一定空間的水平。
1.1.1 學生對歷史多媒體教學的整體評價
在對歷史多媒體教學的看法上,有81%的大學生表示適應這種教學方式,而對這種方式表示不適應或者有些不喜歡的占到7%。其他學生保持中立觀點,既不支持也不反對。這說明了大部分的大學生對于多媒體教學還是持支持與喜歡的態度的,這也充分體現出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是很大的,而且很受大學生喜愛。而少數大學生的不贊成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現今的歷史多媒體教學中還存在需要改善的問題。
在歷史多媒體教學的利弊評價上,有57%的大學生認為利大于弊,有27%的大學生認為利弊平衡,有16%的大學生認為弊大于利。由此可以看出,超出半數的大學生對歷史多媒體教學是持肯定意見的,在歷史多媒體教學中應該發揮其優勢來輔助教學的完成。
在歷史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上,有20%的學生認為非常重要,38%的學生認為比較重要,兩者百分比已達到半數以上,充分說明大學生對歷史多媒體教學的認可與接受程度是比較高的。
在歷史多媒體的滿意程度上,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據了55%,24%的學生表示一般滿意,剩下的學生持保留意見。這表明大學生在認可歷史多媒體教學的同時,對其還有一定的期待。
1.1.2 大學生對歷史多媒體教學的效果評價
此次研究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作為一個重點。傳統教學的重要特點就是將教師的講解與板書相結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便于記筆記。同時在教師的系統講解下,學生能形成較為清晰的思路,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就無法體現。而在多媒體教學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雖然顯示出來,但大部分學生反映難以記筆記,從而理解起來有困難,認為更好的方式是將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這樣既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夠將知識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效率也是一大研究重點。多媒體教學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但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多媒體課件的信息量太大,課上根本不能完全接收。由于信息量大導致教學速度快,以至于學生思維跟不上,這就使學生在上課時缺少必要的思考時間,更沒有多余的記筆記時間。這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大問題。
1.2 歷史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
對于歷史多媒體教學教師情況的調查,是通過訪談的形式進行的。雖然數量不多,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與可信度。訪談內容主要是針對歷史多媒體教學下教師的感受。筆者通過面對面交談、電話訪談、網上交流等方式,對20多位教師進行了訪談,大致了解了他們對歷史多媒體教學的體會與思考。以下是對訪談結果的分析與思考。
1.2.1 歷史多媒體教學基本情況
在接受訪談的教師中,有87%的教師經常使用多媒體,而在這些經常使用多媒體的教師中,又有75%的教師每節課都會使用多媒體。只有極少數教師不習慣使用多媒體,而年輕教師使用多媒體的頻率相對高一些,甚至有一部分年輕教師表現出對多媒體教學的依賴,沒有多媒體就會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這種情況一方面體現了年輕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熟練運用和學校多媒體設備的完善,但同時也體現了年輕教師傳統教學能力的退化。從整體來看,單純地依賴多媒體并不好,因為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來完成,有些教學內容需要傳統教學方式的介入才可以達到完善。而且,多媒體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工具,并不能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不能忽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1.2.2 歷史多媒體教學中教師的備課情況
在多媒體的備課情況上,教師的差別很大。備課時間包括教師熟悉教材、分析教材的時間,通過各種途徑搜索資源的時間,多媒體課件制作時間等。訪談結果表明,教齡越長的教師,一般備課時間越長,他們對教材更加熟悉,但備課卻更加用心踏實。因此,他們在教學目標的完成上,更容易達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的完美結合。而一些較年輕的教師的備課時間與準備程度就差一些。他們在備課中遇到最多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搜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但利用課上的50分鐘時間根本不可能全部講完,因此材料的取舍很困難。這也是多媒體教學中很多教師面對的一大問題。
2 對歷史多媒體教學的思考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多媒體的多彩的圖像,動態的影像和聲音,可以使創設情境更生動、逼真接近生活。可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的動機和興趣。
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因此,考慮如何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生動形象,是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時常思索的一個問題。多媒體參與的教學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例如,在上到立體幾何圖形,如棱柱、棱錐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它們側面展開的動態過程。通過“展”與“收”的動態演示,學生能夠把平面展開圖的各個部分與相應的幾何體的各個側面聯系起來,空間立體效果明顯,形象生動,它所產生的效果是靜態二維圖形所無法實現的。又如,運用幾何畫板講授平面解析幾何的平移、翻折,進行一題多變等。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便傳遞了教學信息,使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輕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內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能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節約上課時間,及時反饋學生學習信息。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就要加大教學密度,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節約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因此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多層次、開放性、實踐性的課堂練習。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可以在短時間內播放大量的信息,尤其是只需要學生了解的一些知識和內容,使學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題意,并順利靈活地解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不需要進行大量的板書,可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減少粉塵對學生身體的影響。同時教師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去注意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講授,化枯燥為趣味,化抽象為具體,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并克服遺忘的問題,真正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二、多媒體教學存在的一些缺陷
在傳統教育中,“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顯然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但課堂上一味追求新穎、情景化,使每堂課都必有情境,會混淆學生的學習目標,使一堂課下來學生不明白到底要掌握什么知識。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把多媒體作為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輔助手段,要適時使用。多媒體上述優點有時也會導致教學內容過多,影響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且變換快,學生要聽、要記、要做題,一節課下來猶如走馬觀花,很難把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長期下去,學生的積極性將受到影響。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互動的過程。多媒體在教學中使用過多,會使課堂缺乏情感交流。傳統的板書教學可以傳遞非常細膩的、微妙的情感。但多媒體這種省略過程的、靜態的、冷漠的交流,抑制了創意思維的產生忽視了健康心理的培養。另外,運用多媒體教學,對課件的流程設計、呈現容量我們都做了整而細的把握、詳略得當的安排,是相對固定的,在應用時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有一定難度。應對突發問題的策略是,備課時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原有水平,重視問題設計的層次性、多元性。效率要看目標,目標之外的任何學習經驗也要重視,要提供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展開探索的翅膀。多媒體的運用要因課而用。比如抽象的、受時空限制的知識,我們要善于把傳統的教學融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更形象地感受到數學的生活化,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好的境界。
[關鍵詞] 多媒體; 教學模式; 教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44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06- 0092- 02
1 高校多媒體教學模式的現狀
所謂的多媒體教學其實就是借助計算機這種科技手段,在課堂是使用預先設計好的教學軟件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方法相對比而言,其特點還是很顯著的,既有一定的優勢。通過這樣的多媒體教學進行知識的講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的學習欲望,加快知識的吸收與理解。赤瑞特拉作為著名的心理學家通過兩個實驗,說明了人類各種感官配合思維都具有一定吸收知識的功能,而其中視聽尤為重要,具有最強的吸收效果。多媒體教學就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和感覺等各個途徑來傳輸知識,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內容,因此現在被廣泛應用于高校教學中。在2001年教育部教高[2001]4號文件中就明確規定:“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所開設的必修課,使用多媒體授課的課時比例應達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學校應達到15%以上。”這也是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一個標準。
近幾年來,高校多媒體教學從硬件上也進行了大量的投入,有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多媒體教室,督促教師都采取多媒體教學,已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但是通過多年的多媒體教學我們也不難發現這種教學手段不是萬能的,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而且通過高校的調查問卷,我們也不難發現這種教學方法并沒有得到學生的全部認同,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找出不足并予以解決。
2 高校多媒體教學模式的不足
通過調查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在高校多媒體教學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多媒體教學課件單調
由于教師自身計算機水平和能力的限制,老師做出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存在一定的問題。有的課件只是簡單的文字材料,連字體的大小、課件背景顏色等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有設計,對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吸引力;而有的課件教師卻插入很多小圖片或小畫冊,這些與教學內容沒有關系,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對知識的吸收較少;還有的教師一個教學課件一直在反復使用不能進行及時地更新,這就導致無法把更新的知識應用于教學中;再有就是使用完全視頻的教學課件,在課堂中教師不進行任何語言講解完全是讓學生看視頻,無法進行真正的課堂教學。
2.2 多媒體教學過程生硬
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非常依賴多媒體展示,基本上不再進行詳細的闡述和說明,有的教師甚至沒有多媒體就無法正常上課,這樣可以說有些生硬沒有一定的感彩,其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2.3 多媒體教學師生交流較少
在多媒體教學中,由于教師大多數時間在進行計算機設備的操作,無暇顧及與學生之間的眼神溝通和交流,再加上多媒體教室往往空間都較大,設備與學生之間距離較大,所以一般多媒體教學師生交流較少,教師不太能夠清楚學生學習的效果。
2.4 多媒體教學學生適應較差
由于多媒體課件是事先做好的,所以比教師傳統黑板板書演示要快得多,所以學生往往會因為課件內容過快而無法充分理解,導致出現厭學的情緒,還有當演示多媒體課件過程中一般燈光都比較暗,再加上學生長時間看銀幕,可能會導致學生視覺疲勞出現昏睡等現象。
3 高校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完善
3.1 明確規范多媒體課件
在使用多媒體課件上,一定要教師認識到多媒體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不能完全依賴多媒體課件。因此,對教學課件各大高校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針對每一門課特點制定現成的教學課件供教師使用。其教學課件應該用最少的文字進行說明,以便于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詳細的展開講解。
3.2 靈活多媒體教學過程
在多媒體教室設計上要可以同時使用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兩種手段,要求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同時輔助使用傳統教學方法,也就是“黑板+粉筆”。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規避多媒體教學機器式的教學弊端,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3 加強多媒體教學師生交流
教學本身是動態的,教與學是兩個互動的過程,是一種知識和感情的溝通與交流。因此,即使采用多媒體教學也不能減少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不能只進行課件的演示而無視學生的學習狀況。我們也可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預留一部分時間進行課堂提問與答疑,加大師生之間的交流,以便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情況。
3.4 提高多媒體教學效果
想要提高多媒體的教學效果,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思想,把教學中心點由“教師”轉為“學生”,明確我們一切教學都是圍繞學生進行的,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學方法要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教師可以根據每一門課程自身的特點,每一節課知識點的分布,合理地進行課件設計,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 楊喜權,呂英華,韓毅. 多媒體原理與應用[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5.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夸美紐斯認為:“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把他的感覺、知覺、想象、思維等智力活動,集中指向所學的內容上,從而達到聚精會神地學習。”多媒體能夠綜合運用聲、光、電技術將學習資源進行立體呈現,刺激學生的多種感觀,從而使他們的學習熱情保持得更持久和穩定。
例如,在講解著名詩詞《沁園春·長沙》時,筆者就用POWERPOINT課件進行了教學。上課伊始,筆者就用課件聲配樂地朗誦了這篇名作:“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隨著詩句的變換,和詩詞相對應的圖片也隨之切換,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能很快融入到詩詞情境中來,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語文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借助多媒體的優勢,語文教師在進行課文講授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從而恰如其分地再現課文描述的情景。想象中的“情景圖”會因人而異,當學生感覺到自己構思出的美妙“情景圖”時,他們會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美感,從而產生心曠神怡之感。此時他們欣賞到的美不是圖形美,而是真正的語言文字藝術美。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講解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時,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那么,語文教師如何用多媒體來更好地展現《荷塘月色》這一詩情畫意呢?對此,筆者并未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來讓學生欣賞荷塘、月色之美,而是采用了聽錄音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文入境,認真感知、品味作品語言的細膩、精妙之處,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大膽想象,試圖走進作者內心深處,分析作者的雙重性格(愛熱鬧也愛冷清)。作者明明說“這些天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還能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等。
三、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預先設計好的課件,教師能迅速地多角度地展示教學內容,而改變以往先板書、后空泛講解的低效程序。同時,在展示方式上一改過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圖文結合體,使同學們利用圖片展示的鮮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記憶板書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筆者用多媒體把林黛玉初進賈府拜見賈母、大舅父、二舅父的動態路線圖展現出來,指導學生分別閱讀相關的語段,分析賈府宏偉的建筑、復雜的結構、講究的布局、豪華的擺設,讓學生由此探究背后所顯示的賈家不同凡響的地位。在學生閱讀節選部分重要人物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的相關語段后,討論探究作者的描法及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征,而后在大屏幕上整體歸納顯示,這樣預計三課時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兩課時就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方式既體現了誘思探究教學的整體思路,又可以大大提高授課速度,提高課堂效率。
四、高中語文課堂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反思
1.使教學過程易于程序化。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情感交融的過程,教師既需要對課堂進行合理的調控,也需要隨時處理“突發”事件。如果教師過度地依賴多媒體進行教學,勢必使教學過程趨于程序化,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思維只能被老師“牽”著走,從而使教學失去了“彈性空間”。因此,如何處理好多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教師具有高超的教學藝術。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于被灌輸的狀態。而在多媒體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學生在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師安排好,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這種主動參與性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一、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的方法
1.注意在多媒體教學中設計真實的背景
教學中要運用多媒體提供豐富的、真實的背景資料,它反映知識在實際中運用的方法,要求考慮實際問題的復雜性并從中進行探索,以便學生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我們可以通過動畫、圖形、聲音的演示,加上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來學到知識。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原有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認同我們的概念和思維方式,并內化到自己新的認知結構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維方式。
2.多媒體程序要注重學生的合作過程,強化學生的反思過程,設計學生的表述過程
情景學習的研究表明:學習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學生之間的合作具有明顯的效果。因此對于多媒體交互式教學,應該設計一些過程和內容,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解決,以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效率。許多多媒體程序在設計時忽略了留給學生必要的反思時間,這是一個失誤。實際上學生在這一段時間內,對整個問題涉及的知識和方法,對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運用知識和方法的過程進行必要的反思,通過對比自己和老師、同學解決問題的不同點進行反思,學會思考和運用,調整原有認知結構,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升華。情景學習理論強調清晰表述的重要性,這是因為清晰的表述促進知識的抽象和系統化,將潛意識轉化為意識,從而納入認知結構。要注意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學習情景,將學生分組,一起討論問題,發現問題,辯論問題,這一切能確保學生有機會進行清晰的表述,“使緘默的知識變成清晰表述的知識”。
3.對學生的評價也是多媒體教學過程的一部分
傳統的評價學生的方法是作業和考試,即主要是在課堂之外的,課內也有,但一般用于鼓勵學生。實際上評價應該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過程,即在多媒體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到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各種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設計相關的評價,結合學生的反思,促進學生對自身認知結構中缺點和優點的認識,從而優化認知結構。
二、多媒體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多媒體教學應注意針對性
針對不同階段和不同內容,多媒體教學的過程、形式、內容、時間安排都應有所不同,這一點我們已形成共識。但是,有一點似乎被許多多媒體程序設計者所忽略,那就是分層教學。對于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練習、考試、評價方法,這也是多媒體大有作為的一個方面,也是對傳統教學的改革。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使用不同的軟件和多媒體工具,同一軟件也要考慮學生的不同類型,包括不同基礎和能力,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學習興趣和方法。這種思想早已提出,只是到了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才有實現的可能。目前有這種教學思想的軟件還很少,有賴于我們教學觀念的更新和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
2.處理好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