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6 22:16: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外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藝術碩士;開拓;創新;教育;陶瓷
1 什么是藝術以及藝術碩士
(1)“藝術”的概念。“藝術”在古拉丁語中為“ars”,意思為“技藝”,其含義之廣,囊括手工技術、模仿、魔術、建筑術以及烹飪術等,還包括政治術、辯論術等;然而在我國古代,“藝術”中的“藝”來源于甲骨文中的“藝”字,意為種植,是人在種植的象形字;《詩經·唐風·鴇羽》中有:“工事糜爛,不能藝稷黍”。
(2)“藝術碩士”的概念。藝術碩士分為藝術碩士創作型(Masters of Fine Arts,簡稱MFA),其最高學位就是MFA和藝術碩士研究型(Masters of Art,簡稱MA),其終極學位是Ph.D(博士學位)兩個方面。中國MFA課程的設置,分為核心課、必修課和選修課三個方面,核心課包括藝術理論,藝術創作方法研究等;方向課包括不同學科的專業課。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研究生院設計藝術學方向為例,與其他地方的公共課不同,核心課是以藝術理論專題和創作方法專題研究的方法進行。
2 藝術碩士的開拓
(1)藝術碩士課程設置。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文件規定“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分核心課、方向必修課和選修課。核心課是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增強其理解作品、表現作品和把握作品風格的能力;方向課是為了學生進入到各自的專業領域學習而設置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修養,使學生的專業技術從實踐和理論修養兩方面得到提高;選修課是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一定空間而設計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方向來選修課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國內藝術碩士院校培養過程。國內院校培養過程是指按照培養目標,在導師的指導下,經相關課程學習和創作實踐,使藝術碩士在知識和創作方面得到相應的提高,使其塑造成一個合格的高層次藝術人才的過程。培養過程主要涉及課程學習、學位論文、創作實踐等階段。學位論文的評閱及畢業創作的評審是著重審核藝術碩士是否能夠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來解決所從事藝術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審核其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思想、新方法。
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例:攻讀藝術碩士專業人員必須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成績合格,并經研究生管理部門審查認可后,方可申請參加學位論文答辯。學位論文有2位專家評閱(校內校外各一名)。答辯委員會有5位專家組成,應有來自社會美術專業團體或工程部門的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專家。(導師可到席,但不擔任答辯委員)
(3)藝術碩士院校質量評價。質量評價指以培養目標為依據,對教育管理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調控和對結果進行檢驗。藝術碩士質量評價的兩種常見評價方式有藝術碩士考核制度與藝術碩士畢業創作實踐。藝術碩士培養質量評價包括教育管理部門、社會和自我評價三個方面。比如:景德鎮陶瓷學院,對于畢業創作設計,就要求每位攻讀藝術碩士。
3 藝術碩士的創新
(1)將部分課程從“課程制”轉為“課題制”的教學模式。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研究生陶瓷方向為例的教育和學習過程中,最好能將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改變傳統的以臨摹為主的教學模式,強調在創作中進行綜合性的學習。將部分的課程安排從“課程制”轉變為“課題制”,從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轉變成為以藝術創作的課題為訓練內容的“課題制”。“課題制”是指圍繞具體的美術創作課題進行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的教學。過去在每門單一課程中所學內容,在創作時需融會貫通,綜合應用,一般會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而“課題制”有真做、陪做、虛擬等方式。以美國頂級陶瓷院校Alfred University(艾爾弗雷德大學)為例在陶瓷類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研究生手冊)中,有明確規定:在第四個學年,教學員工會以書面的形式邀請學生呈遞有關被呈現在畫廊展覽中作品的陶瓷藝術論文。并且,學生將被要求與單獨以及所有的教職員工一起工作。最終,教職員工會從展覽中挑選部分作品收藏于艾爾弗雷德的ScheinJoseph國際陶瓷博物館的Glory Hole部門收藏。如此一來,藝術碩士生在壓力下,學習主動性不斷增加,同時,學校這樣類似的硬性規定“課題制”實行過程中,學生與導師不斷交流,使學生的科研能力以及鉆研精神迅速提高。
(2)拓展“雙導師制”的合作模式。藝術碩士的教育與學習中,優秀的教學隊伍是強化培養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證,于是,是否具有一個符合藝術碩士教育培養目標要求的師資隊伍就顯得非常重要。曾經風靡全球的頂級藝術設計學院——德國包豪斯(Bauhaus)設計藝術學院在世界藝術發展史上產生的影響對我們當代藝術碩士教育和學習具有積極的啟發作用,其“雙導師制”教學模式,對我國高校的藝術碩士教育和學習管理仍具有現實的意義。
以景德鎮陶瓷學院為例,學校可以根據自身學科背景,陶瓷設計和陶瓷藝術設計創作的特點,陶瓷方向的藝術碩士“雙導師制”可以采用校內導師間互相合作、校際導師間互相合作以及校企導師間互相合作的模式。校內各導師間合作模式可發揮學科間的綜合的優勢、推進校內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并且在學科交叉的氛圍中,可以不斷的激發藝術碩士生們的創造性。與景德鎮陶瓷學院不同,艾爾弗雷德大學在陶瓷類藝術研究生學習過程中,教學大綱明確要求:研究生的必修課和對應學分是:課題研究:陶瓷藝術方向:課題:陶瓷研究生研討會*2學分;高級陶瓷*20學分;原材料*2學分;釉料的配制*2學分;世界陶瓷史*4學分;論文陶瓷藝術*20學分;論文報告開題*4學分;工作室選修課*4學分。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與各專業導師間相互合作,交叉地系統地學習有關陶瓷類的各項知識,從原料的制備到具體工作室中藝術品創作的實踐,而不僅僅只限于自己導師的強項專業的學習。
而導師間的合作,可通過實行“課題制”教學模式帶動藝術碩士生以科研項目或大型藝術創作項目的方式,以藝術展覽為依托,推動資源共享和學科交叉的學習。校際導師間的合作模式是指利用國外藝術類大學或藝術類科研機構等學術資源設立平臺,設置交換生等項目,使藝術碩士生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導師指導下進行全面綜合性的學習,近而促進校際導師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偉.“三位一體”搭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新平臺[J].裝飾,2008.
[3] 郝新生,靳國慶.高等教育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 愛因斯坦文集[M].商務印書館(第一卷),1983.
[5] 周星.關于藝術碩士培養問題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
【關鍵詞】高師音樂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實習
教育實習是高等音樂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實踐活動。它一方面能夠提高音樂師范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及教育理論水平,培養其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又能檢驗師范院校教育教學的質量,從而促使校方有針對性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需要。當前的教育實習,往往僅注重前者的作用,對教育實習的反饋作用卻沒有足夠的認識。筆者作為本校音樂學院實習生的帶隊指導教師,曾多次到各隊實習生所在的小學、初中及高中學校聽課觀摩,對目前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做了不完全歸納,簡述如下:
問題一:真正“全能”的學生少,校方無奈選擇按專業“混編分組”
當前,全國的基礎音樂教育正日益受到重視,各地中小學開展的課外音樂活動也隨之豐富多彩起來,因此,校方不僅需要能上好音樂課的老師,更需要能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音樂活動的輔導教師。例如訓練合唱團、民樂隊、舞蹈編排、音樂特長生的個別課、組織健美操比賽等。而我們培養的學生,全能的畢竟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于是按學生專業“混編分組”安排實習,成為校方不得已的選擇。
問題二:京劇、民歌不會唱,臨時移調慌手腳
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新一版音樂教材中的內容更加豐富:民歌、昆曲、西皮、二黃、民族樂器和器樂曲等都融入其中。如初二的音樂教材中就有傳統京劇《鍘美案》和現代京劇《沙家浜》唱段的欣賞和學唱的內容,這對于“一學期就唱幾首詠嘆調”的某些師范生來說無疑是個難題。分到這一教學任務的實習學生只能臨時跟著錄音帶學唱,或是依葫蘆畫瓢學個門面功夫,至于京劇唱腔的韻味、發聲方法、吐字、咬字、節奏等就顧不上了。試想,如果老師都是這樣的水平,又如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中華民族國粹之內涵呢?
另外,中學的音樂教師少,基本上是一個年級配一位音樂教師。假如一個年級有十個班,同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就要講上十遍。中學生正處于變聲期,同一首歌曲根據不同班級學生嗓音的情況移調教唱是經常會遇到的事情,而具備當場移調彈奏能力的老師并不多。有位實習生在一堂初一年級的唱歌課上教唱意大利歌曲《桑塔露琪亞》,他按照教師用書上的C大調彈奏,剛唱了幾句,有些學生就提議:“老師,唱不上去,換一個調吧……”實習生不由紅了臉,頓了頓:“那就低八度唱。”頓時教室里一陣躁動……這堂課的效果可想而知。
問題三:理論和實踐脫節現象嚴重,語言表達與組織能力缺乏
有的學生在校專業成績很好,卻不一定能講好一堂音樂課。學生在課前積極備課寫教案,做好了教學課件,但一站上講臺問題就出來了:不是忘了某個教學環節,就是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對于“學生”這種課堂資源不善于利用,反覺得他們亂堂;對課堂上的突況沒有相應的心理準備和應變能力;教學語言、風格與所講解的作品風格不相符,等等。這些問題都映射出當前高師音樂教育亟待改革的方向。
改革還應該革新什么?
一、高師音樂教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具有全面基礎技能的音樂教師
關于師范教育應體現師范性的問題,我國老一輩音樂家早在20多年前就指出“高師音樂專業應盡快撥正辦學方向”“注意有些教師鼓勵學生面向舞臺而忘記講臺的錯誤傾向”①。據筆者了解,當前一些音樂師范院校還存在高年級開設類似“主修”課程的做法。當然,如果“專才教育”是建立在“通才教育”的基礎之上,能夠為將來的本職工作服務,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倒也未嘗不可。但是對于那些在第四學期考試中技能課達不到分數線的學生,就免去學習這門課的資格,試問這種教育形式如何能培養出合格的基礎教育音樂教師?這種做法是擴招不擇生源質量、教師奇缺帶來的后果?還是只熱衷于培養優秀學生的“專才教育”思想理念根深蒂固呢?新課標基本理念之一即是“面向全體學生”。筆者認為,高師音樂教育更應當首先“面向全體學生”才是當務之急,對達不到要求的學生,不但不應該取消資格,相反,校方還應該制定相應的制度,督促其繼續學習直到達到各學科最基礎的水平(即能勝任基礎音樂教學的水平)后方能畢業。
二、審美教育應貫穿于技能教學之中,技能教學應廣泛涉及本技能的各個層面,提倡綜合性、多元性
1994年,李嵐清同志在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的座談會上就明確指出:“藝術教育主要不是技術教育,不能只是教學生彈琴、拉琴、唱歌,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對藝術的鑒賞力。”②這不僅僅是對中小學音樂基礎教育的要求,更是對以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標的高師音樂教育的殷切期望。就技能課本身而言,注重拓寬學科廣度,提倡學科綜合性尤為重要。筆者認為,聲樂課程應將戲曲、民歌等曲種的唱法及教法都納入教學大綱;鋼琴課程除了開設即興伴奏與鍵盤和聲以外,看譜視奏、看譜移調演奏的訓練也應貫穿在教學過程中;聲樂和鋼琴相結合的彈唱課應放在整個高師教學的重要位置,以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及能力。
三、高師的各學科教學形式應力求靈活多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表達、社會交往和提高組織能力的機會
在音樂教育學的范圍里,聲樂、鋼琴、音樂作品分析、樂理、作曲法、曲式學、風格學和音樂史代表的都是教學客體,另一方面,從事音樂活動的人是“多種多樣的主體”。③如何將學生這一主體培養為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音樂素養的音樂教育人才,是高師音樂教育各科教師的責任。一方面各課程教師要明確“教”與“學”的基本問題和規律,將示范、啟發、詢問、講授、系統歸納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中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力;另一方面,學校不僅要舉辦全能技能大賽,還要定期開展學生演講比賽、模擬微格教學競賽、教案評比和中小學教材教法研究性論文競賽等,為培養學生勝任教學工作的各種能力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根據我國音樂教育實際,借鑒國外教育實習的經驗成果
我國高師音樂本、專科院校一般將教育實習安排在最后一學年的上學期,時間普遍在6到8周。學生往往在實習教學中還來不及做出相應的反思和調整就要面臨畢業。世界幾個教育大國,如英、法、德、美等則非常重視教師教育和教師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以美國為例,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一些師范院校針對當時“大學教師培養方案脫離中小學實際需要”的情況,和當地的公立中小學聯合創辦了“教師專業發展學校”,④打破了過去大中小學彼此隔絕的藩籬,在二者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此舉不僅使中小學的問題與需要能及時反映到大學及其教師教育的課程與計劃中,同時大學也給中小學帶去了教育教學的新思想、新知識,促進了雙方課程與教學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另一方面,美國各大學教育實習的總時間普遍較長,參與實習的三方(大學、中小學、實習生)都有各自明確具體的目標和任務,實習生的任務不僅僅是教幾節課,而是完全參與到中小學的課堂教學、班級管理、教研活動、校園文化等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師范生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深化對教育本質的理解,逐步獲得了教育教學知識、技能、方法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實習指導教師注重引導師范生對自己的所學和所教進行反思,使其能將“反思”中的經驗再運用到實踐中,這無疑是一種良性循環,它幫助實習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之前,通過“實踐——經驗——反思——教學”的方式,自覺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國外的教育實習經驗如果照搬過來也不適合我國音樂教育的現狀,這是由各高校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管理欠缺和校方硬件設施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因此,各校應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建立完善的教育實習制度,構建新型的實習框架,與定點的實習學校保持互助合作的關系,對每一周期的教育實習做出階段性、實質性的總結,并根據實習期間所反饋的問題做出及時的反思,由反思來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從而有助于下一輪的實習。這樣由教育實習督促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實習,進而真正形成音樂師范院校教育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的良性循環發展。
(注:此文曾獲國家全國第一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高校藝術論文評選三等獎)
注釋:
①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1—95.
②楊力,宋盡賢.學校藝術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13.
③鄒愛民,馬東風.音樂教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318.
④許建美.美國的教師專業發展學校[J].比較教育研究,2002(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