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0 22:35: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藝技能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茶藝 中職學生 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176-02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已成為一個具有豐富內容、深刻思想內涵的動態的綜合體系。它作為一種人文精神的思維軌跡把人們崇尚的道德情操、人們追求的高尚品質及人格賦予具體的茶及各種茶事活動中,不僅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可以增長人文知識,提高審美情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藝作為一門生活藝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以茶為媒介進行溝通交流成為時興的方式。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將茶藝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到了常規教學中。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茶藝教師,個人認為這門課要教給學生的不應僅僅是茶葉的起源、分類、加工、沖泡技能等茶藝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茶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以茶育人”的目的。以下是我對中職學校開設茶藝課對學生綜合素質影響的幾點認識。
一 茶藝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
道德素質是指一個人在生活實踐中待人處事,協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一種素質,其核心是要求行為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為他人、為集體、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百行德為首”,道德素質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職教育由于其培養目標和生源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
中國茶藝提倡茶人精神,以茶喻人,通過品茶品味人生。范增平先生將茶人的精神歸納為四點:(1)理性的思考,作為一個茶人凡事能做理性的思考,有所為、有所不為;(2)沉著的修養,堅守“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無畏精神;(3)堅毅的信仰,能擇善固執,不畏譏怕讒,明是非、辨善惡,眾善奉行,諸惡莫做;(4)正義的行為,為追求真理,只問是非、善惡,不計利害得失,只要是合乎社會正義,符合大眾公平的道理,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這種精神對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時期的中職學生無疑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學生通過對茶藝課的學習,及對茶道思想的領悟,可自省、可審己。茶禮的教育使學生懂得了敬老愛幼,懂得了禮儀;茶事的活動使學生更加和睦相處了;茶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了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體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泡茶訓練也使學生養成了凡事自己動手,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同時還能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望。
二 茶藝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跨越了哲學、美學、文學、民俗及文化藝術等門類,融匯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和傳統文化的精髓,綜合了插花、音樂、陶瓷、書畫、裝飾、建筑、表演等領域,可謂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茶藝教學中,將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過內容豐富的各式茶藝、茶詩、音樂和茶畫等形式呈現出來,吸引著學生,在欣賞和實踐的過程中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人文知識,同時使他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學生感受到自信、滿足和成就感。
三 茶藝課有助于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
茶藝是指在傳統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實踐,它包括泡茶的技能、品茶的藝術,以及在行茶過程中以茶為媒介去溝通自然、內省自性、完善自我的心理體驗。茶藝活動以人為核心,茶藝審美以人為首。我國傳統的茶文化中對人之美有儀表、風度、語言等要求。儀表美是形體、服飾、發型美的綜合;風度美是禮儀周全、舉止端莊;語言美是用語規范、待人誠懇。
在茶藝課上,學生通過觀看茶藝表演視頻,學習科學的茶葉沖泡方法、禮儀規范,在備具、滌器、投茶、沖泡、奉茶、品茶的過程中感受中國茶道所講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藝美和境美。寧靜幽雅的品茗環境、裊裊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讓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簡約之美、虛靜之美、含蓄之美,潛移默化中,學生陶冶了情操,訓練了得體的著裝、常見的禮儀、規范的言語,形成良好的儀容儀表、禮儀和言語習慣,逐漸提升了個人的審美情趣。
四 茶藝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中職學校是直接面對用人單位的職業教育單位。現代用人單位需要的不只是直接可用的技術人才,“是否具有團隊協作精神”已成為人員使用的一個重要指標。中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規范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加強團隊精神的培養,對其以后的成才尤為重要。
茶藝是一項協作性很強的活動,尤其在茶藝表演中表現得更突出。茶藝表演是在泡茶技藝的基礎上,對泡茶的各項程序進行藝術加工,將生活中的泡茶技藝上升為一種表演藝術,使人們得到一種美的熏陶。茶藝表演一般情況下要三人同臺合作,即主泡手、助泡手、解說員。主泡手負責泡茶,助泡手協助主泡手,負責焚香、賞茶、敬茶等,解說員負責各項泡茶程序的解說。在整個過程當中,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說員有良好的協調與配合,不能因為個體的獨立而破壞整體的和諧之美。而在不同的場合以及泡茶任務的搭配中,有時候要求某些學生承擔主泡手的任務,有時候又要求學生承擔解說員或助泡手的任務,角色的變化意味著學生必須與他人緊密合作。因此茶藝表演是培養學生協作精神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協作精神。
總之,茶藝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學生泡茶、品茶等基本知識技能,更應重視其素質教育的功能。莊晚芳教授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培養的一種儀式。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未來,茶藝教學中需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其育人的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中職學生。
參考文獻
[1]林治編著.中國茶道[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2]莊晚芳.莊晚芳茶學論文選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一、《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的、交叉性和邊緣性的獨立學科,學科以建立社會組織與社會公眾 之間良好的溝通關系,在社會公眾心目中樹立本組織的良好形象為主線貫穿始終。
二、《會計學基礎》
本課程是商務秘書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講授和輔導兩個環節,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會將理論和方法適用于工商部門、分析處理具體的經濟業務,為經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的能力。
三、《市場營銷與談判》
《市場營銷與談判》是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于本世紀初發源于美國的一門應用科學。它是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通過學 習,使學生掌握市場營銷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據工商企業的實際環境和條件加以運用,不斷創新,提高企業的市場 營銷能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推動企業的發展。
四、《秘書理論與實務》
《秘書理論與實務》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講授秘書學科的歷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實際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過本課程的學習 ,使學生建立對秘書學科以及秘書職業的基本印象。掌握有關秘書工作的有關基本理論常識和秘書實際工作中應具備的各種技能。使學生了 解秘書活動是什么,更要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
五、《文書檔案學》
《文書檔案學》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實踐性較強,主要講授現代文書檔案學工作基本理論,公文處理的程序與方法,文書閱卷 與歸檔,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與利用以及電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學習這門課是作好商務管理文書工作的基礎。
六、《應用文寫作》
本課程主要講授適合商務秘書專業學生從事秘書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書寫作基礎知識、常用文體的寫作方法,同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 養提高學生的秘書寫作能力。其理論性適度,適用面廣,可操作性強。學生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與訓練,能夠掌握各種常用文體的寫作方法 ,提高寫作能力,熟悉各種文體的規范體式,從而比較熟練地寫出觀點正確、內容充實、結構嚴謹、格式規范、語言流暢、文風端正的實用 文章。
七、《言語交際》
本課程的內容包括口語訓練、表達訓練、讀誦訓練、思路訓練、聽力訓練、應變訓練、體態語訓練、演講訓練、辯論訓練、談判訓練等基 本表達技能的訓練。
八、《企業經營管理》
《企業經營管理》是一門研究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客觀規律性的科學,它側重于研究解決使企業經營目標、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 三者之間達成動態平衡的問題,從而使企業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其主要內容有:經營戰略、市場調查與預測、經營決策與計劃、產品開發與 技術發展、營銷管理、財務管理等。
九、《英語實用文函》
《英語實用文函》是商務秘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主要講授涉外秘書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英文函電的處理,以及有關涉外秘書工作的職責 范圍和操作規范,使學生掌握涉外秘書工作應具備的文字處理能力。
十、《國際貿易與實務》
國際貿易是涉外秘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發 展,我們將會面對更多更復雜的國際貿易關系,尤其中國即將進入WTO,迫切需要掌握國際運行的貿易規則的應用人才。課程主要講授國際貿 易理論與政策,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貿易組織、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條款、合同的訂立與履行、常見的國際貿易方式。
涉外文秘專業介紹
一、專業介紹
涉外文秘專業是隨著科學經濟高速發展,信息傳播急劇膨脹,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現代科學管理專業。作為一種全球性的職業,涉外文秘工作越來越趨于現代化、科學化和專業化。它在輔助各級領導進行綜合管理、樹立企業形象、溝通內外關系、處理信息交流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涉外文秘專業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發展十大需求專業之一。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熱愛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愛國、敬業、合作的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質,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既具備涉外文秘與辦公自動化專業的扎實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信息分析處理能力,檔案管理能力,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能熟練處理辦公室的日常事務,能從事涉外文秘工作的復合型、實用型的涉外秘書高級人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三、主干課程
綜合英語、英語閱讀、英語聽力、英語會話、英語語法、商務英語、外貿單證與函電、中國文化概論、文書檔案學、商務禮儀、形體、茶藝、公共關系學、演講與口才、國際貿易實務、經濟法、辦公自動化、涉外秘書實務、涉外文書寫作、公文寫作。
實踐環節:計算機網絡、公務文書寫作、禮儀與形象設計、基礎寫作、新聞寫作等實習、畢業社會實習、畢業設計、實驗實訓、社會調查、校外實習、畢業論文和秘書綜合實訓。
四、校內實習實踐
該專業擁有學院“圣蘭大學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實戰、實踐平臺,學生有大量到實訓室進行實踐的機會,并有專門的辦公自動化機房讓學生進行辦公自動化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練習,同時擁有專門的檔案室、辦公實訓室作為實踐場所。本專業的學生經常出席各種重要會議,從事禮賓服務、會議布置及管理、現場速記及速錄等實踐操作。
另外本專業在校內擁有專門的化妝實訓室,化妝實訓室內有專門的化妝設備及精心設計的化妝鏡等供學生們進行專業化妝形象設計的演練;為了拓展本專業的就業面,我系酒店客房實訓室可供本專業的學生進行餐飲、飯店、客房服務的演習和操作,拓寬了學生的就業寬度;專門的形體房,是本專業學生進行形體訓練,進行禮儀培訓的專門實訓室,在這里培養出了一屆又一屆外在氣質優雅的涉外秘書人員;茶藝實訓室專門為培養學生的內在氣質而設,讓學生在傳統文化藝術的熏陶下形成由內而外的氣質美。語音室、電子計算機機房、紅外語音教室、多媒體教室更是本專業學生進行文化學習必備的實訓操作舞臺,在加上我系豐富多彩的“多元化實踐課”構成了完善而又多樣的校內實習實踐平臺。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可以得出,本專業學生深受企事業單位的歡迎,未到畢業時,便有用人單位到系內提前預定學生。
五、教學成績
學生畢業前需要考取英語類、計算機類、普通話、職業資格四類證書。
英語類證書包括全國應用英語A級、全國四六級、PETS幾種,學生可以任選其一;計算機類證書包括全國計算機一級、二級VF、NIT等;普通話需達到二級甲等及以上水平;職業資格證的類別比較多,本專業學生可考取秘書及涉外秘書資格證、公關員、營銷師、茶藝師、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會計師、教師資格證等資格證書,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增加無盡的砝碼。
計算機類考試最終學生能夠達到100%的通過率;普通話水平二級甲等的占該專業總人數的93.5%,一級甲等水平的占專業總人數的6.5%;英語類證書的通過率可以達到100%;職業資格類證書通過率最終可以達到100%,其中茶藝師的通過率為100%,秘書資格證可以達到100%,涉外秘書資格證可以達到99.6%。
在自學考試中,我系也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我系07級劉艷輝同學在畢業之前已考完了自考英語專業的筆試課程,只剩下實踐考試與畢業論文兩門課程;08級劉海真同學也在畢業之前考過了自考英語十門課程,只剩下一門筆試課程、實踐考試與畢業論文。
另外,在每年舉辦的文秘專業技能大賽中,都能凸顯出優秀的同學。在今年的文秘技能大賽中,我系08級劉書菲同學等獲得優異成績。
網絡暢通,就業信息傳達及時是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鍵。學校通過給用人單位寄發畢業生資源信息冊(2013年郵寄了600份、2014年郵寄了700份)、主動聯系用人單位、聯絡校友、網絡資源等多種途徑收集用人單位對學校各專業畢業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國移動信息MAS平臺、及時通過手機短信發送招聘信息,另外,通過公共微信平臺、QQ群、飛信群、網站、電話通知、校園廣播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信息服務,及時準確地就業信息。學校的就業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處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來,學校共崗位需求信息近4萬個,每年提供工作崗位逾萬個,均是當年畢業生總數和相應專業畢業生數的3~4倍,用人單位數據庫的數據總量達到1500多家。學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站,設置獨立服務器,確保網絡暢通,網址為http:///,學校就業信息網已嵌入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一體化系統,并鏈接湖南省畢業生就業網,日均校內外信息20條左右,學校就業網及時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廳的網上供需見面會,認真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網上雙選周活動”。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學,善做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引路人
加強對大學生及時、有效、全過程、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學校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設2個學分38課時,根據教學進程由教務處按學期教學安排統一排課;學校成立了由招生就業處、團委、商學院人力資源教研室、各學院部分專業教師組成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教研室,招生就業處負責就業工作的副處長擔任教研室主任,歸口教務處統一管理,服從學校教學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統一檢查、考核和評估;制訂了就業創業指導課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為了不斷創新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教學工作,學校每年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就業創業指導教學研討會(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舉行三次)。經過集思廣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學院《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實施方案》《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教學大綱》。學校以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就業指導體系日益完善,將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在大一開展專業教育;大二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與設計,考證、考研、考級、考公務員培訓指導;大三進行職業基礎知識、求職擇業技巧、職場中的禮儀、創新創業教育;大四開展就業及面試心理與應對、就業形勢與政策、求職材料制作與面試技巧指導。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活動,投資五萬元購買了吉訊大學生職業測評與規劃系統,該產品網絡化、自助式的系統操作模式能夠輔助80%以上的學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職業探索、決策行動、生涯發展藍圖等,更有助于解決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標不明確、對職業茫然無知、思想不能轉化為行動等問題;有助于老師掌握學生整體和個體的情況,做到有針對性的輔導,提升工作效率與專業性。
三、強化實踐、引導創業,用心做學生創業指導的探索者
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是未來就業工作發展的趨勢。學校成立了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就業創業教育工作機構,成立了大學生創業者協會,出臺了《大學生課外科技項目立項申報規定》《大學生創新性科研項目申報規定》等一系列就業創業的文件,設立了就業創業專項資金,確保經費足額到位,聘請專兼職工作人員對學生創業項目給予技術、智力扶持。與湖南省益陽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合作,建立了大學生創業“綠色通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地、資金、實訓、指導等方面的服務。三年來,學校舉辦了創業計劃、市場調研、職場模擬等賽事,組織創業導師報告會和專題培訓約500余場。學校現有大學生社團29個,其中創新創業社團三個,比較有特色的是茶藝社,茶藝社是在學校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老師指導下組成的一個集黑茶研發、包裝設計、黑茶銷售和傳播黑茶文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社團。該社團是學校大學生結合專業特色,通過研發創新來創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學校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三樓的“大學生創業一條街”有八間工作室,占地面積264.6m2,兩百多名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參與城鄉規劃、建筑設計等項目,采取真題真做的形式參與城鄉規劃設計項目。
四、勇于擔當、開拓創新,全力以赴開拓大學生就業市場
開拓了就業市場,才能有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為做實就業工作提供保障。學校制訂年度就業市場整體建設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大力開拓省內外畢業生就業市場。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深入各行各業收集信息,為畢業生尋求就業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廣州、深圳參加了第七屆中國杭州電子信息博覽會電子信息產業人才校企合作洽談會、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對接洽談會,加深與用人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就業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學校設立了就業市場開拓專項經費,大力開拓省內外畢業生就業市場。近年來,學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畢業生信息手冊,7月份即寄發給用人單位,每年寄發的畢業生信息手冊在600份以上,8、9月份,還登門拜訪用人單位,熱忱邀請用人單位來校舉行校園招聘會。2013年暑假,招生就業處組織赴北京、天津、武漢、長沙等地分別走訪了中國建筑總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中鐵五局等18家用人單位,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市場,建立就業基地,2013年學校共有就業基地129個,較2012年新增17個。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廣州、重慶等地拜訪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北京紫荊新銳科技有限公司、麥塔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局二公司、中鐵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昀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單位,其中新開辟了中國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重慶分公司、湖南昀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業基地。
五、全員參與、貼心服務,甘當推薦大學生就業的志愿者
深入推進就業工作全員化才能為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動力。學校特別重視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發揮他們教學科研工作聯系社會緊密的優勢,推薦學生就業。建立健全了相關就業獎勵制度,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參與就業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校友會的作用,加強與校友聯系,聘請校友擔任兼職就業信息員,幫助收集就業信息,推薦畢業生就業。另外,學校通過召開校園招聘會,搭建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平臺。學校2012屆畢業生3807人,接待用人單位171家,舉行招聘會182場次;2013屆畢業生3874人,接待用人單位192家,舉行招聘會198場次。學校就業工作人員以服務學生就業為宗旨,富有責任心,接待用人單位不怕累,做到熱情周到;服務學生不怕累,做到細致周到。學校為了給用人單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條件,減少學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煩,多年來始終如一的堅持組織專場招聘會,充分考慮用人單位來校招聘的時間,用人單位周末有時間來招聘,就業工作人員犧牲周末的休息時間,安排專人接待,提前將招聘室衛生打掃好,多媒體調試好,條幅貼好,宣傳海報發放好。用人單位的應聘學生比較多,面試持續到晚上,就業工作人員就服務到晚上,為用人單位和學生提供便利。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就業市場活動,如省教育廳、住建廳、益陽市勞動人事局組織的專場招聘會,為學生外出參加招聘提供便利。近兩年,先后組織了九臺大巴車,接送300多名畢業生赴長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場參加建筑行業的大型招聘會。
六、沉下心來、潛心研究,提高就業工作理論研究水平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茶葉生產加工專業;校企合作育人;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4-0326-01
校企合作是現如今職業教育改革與實踐至關重要的一個方向,也是職業院校在實現對自身的發展空間的尋求,為區域經濟服務過程中的必然要求。《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 號)》中明確指出:“要充分依靠企業舉辦職業教育”,“企業要和職業學校加強合作,實行多種形式聯合辦學”。這就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縱觀國內外相關研究,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不可能像德國雙元制一樣完全依靠企業的力量來發展職教。職業學校要想與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需求、企業需求實現零距離對接,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最實際的可行之路,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作”是國際上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校企合作育人,是高等職業教育定位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1]。其中校企聯合辦學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基礎,是實施高職技術教育和教學的保證,同時,也是改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必備的辦學條件;再就是與企業建立密切的聯系,把學校融入行業企業之中,把行業企業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學校,實現學校與行業的融合,把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創新人才融入到專業建設當中。現以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為例,對校企合作育人方面的新途徑探討如下。
1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業獲取新的發展和參與社會競爭的必然選擇[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方式是未來高職院校發展的主要方向和趨勢[3]。
1.1 運用“2-3-1型階梯上升式”人才培養模式
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以“茶葉生產和加工技術”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根據茶樹生產季節和學校、企業2個不同育人環境,將學生3年(6學期)學習過程,劃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包括第1、2學期,主要在校內完成,即第1、2學期在校內進行基礎知識加技能的培養;第2階段包括第3、4、5學期,主要在學校和企業完成,即第3、4學期在學校、企業進行茶樹育苗、種植、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藝茶道、茶葉銷售、茶事服務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及技能的培訓,并將部分課程的學習與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掛鉤,第5學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也可根據企業工作程序進度要求,學生在第4學期進行頂崗實習,在實習結束完成專業課程學習);第3階段指最后1個學期,第6學期主要在學校完成,包括撰寫畢業論文和補充選修一些學分(如果與企業簽訂就業意向協議者,可以繼續留在企業實習,在企業完成相關論文撰寫工作,畢業時回學校答辯)。
1.2 構建課程體系,加大專業人才培養
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根據茶葉生產加工領域及其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通過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廣泛的社會調研,從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分析入手,依據茶葉產業鏈中各崗位所要求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參照茶葉生產加工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茶葉生產加工職業能力的課程標準,構建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在此過程中,將綜合素質的培養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實現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職業綜合素質的階梯式上升,實現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與茶葉行業崗位技能要求之間的有機統一。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練、做”為一體的模式,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聘請綜合能力較強的校外兼職教師,與實習實訓單位一起培養學生,目前,實訓教學內容已超過整個教學量的50%,畢業生的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
基礎理論教學體現以應用為主旨,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專業理論教學加強了針對性和實用性,使理論教學體現高職教育的共性特征與功能。專業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主要目的,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重,構建了“以課程實驗、實訓為基礎,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為綜合,職業資格認證為促進”的相對獨立又與理論教學相互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充分考慮了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引入技術含量較高的職業資格證書,積極推行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以及教師資格證書并行的“三證書”教育。
2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合作育人促進就業
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堅持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生產育人的原則,以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觀、愛崗敬業精神和團結協作能力為出發點,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個性等方面全面、協調發展。
由于學生在企業實習的時間較長,既給企業搭建了一個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平臺,也給學生提供了解企業概況和今后工作崗位的條件。由于培養目標明確、定位準確、學生的綜合素質好,因而畢業生容易被實習所在的企業接受。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已與美國峪嶺一古茶樹有限公司、云南省滇紅集團有限公司、云南省瀾滄江集團有限公司、臨滄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等15家企事業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學生在實習所在單位就業的比例約占80%以上,極大地緩解了學生的就業壓力,促進了學生的就業,目前,該專業每屆畢業生就業率均達到100%,且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達到95%,畢業生綜合素質較高,職業能力較強,用人單位給予高度評價。
3 提高教師素質,“雙師”結構優化
作為一個應用性、技能性強的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尤為重要。該專業要求教師在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學歷層次的同時,積極參與到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通過參與生產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積累相關經驗,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課堂講授內容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
近2年來,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直接外派教師到企業鍛煉、帶領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到實訓基地參加新技術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實踐能力。通過培養,這些教師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達到100%,不但能夠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而且能有效地對學生實驗實訓進行指導,講課理論聯系實際、內容豐富,受到學生歡迎。
4 形成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確保合作育人的可持續性
合作育人是新時期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深化發展的價值取向,高職院校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在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中,逐步樹立了以企業為中心的合作理念,拉近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距離[4]。近2年來,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與正大企業集團、滇紅集團、普粹茶葉公司、健身茶葉公司、云南煙草集團、云南白藥集團等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些企業成為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為學校師生提供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的機會,并為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學生提供就業崗位,使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教師的技能提升、技術轉化、生產技術研發落到實處,使學生的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能夠得到落實,學生畢業時就業有了保障,大大增強了專業辦學活力。
5 結語
目前,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該專業根據茶葉行業發展對茶葉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同興共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頂崗實習”、“工學結合”和“工學交替”、“教學練做”教學模式,該專業將種植、生產、加工、審評、營銷、售后管理等內容貫穿于課程建設中,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的建設。畢業生素質較高,學生畢業時均能獲得“三證”(畢業證、職業資格證、教師資格證書),具有就業能力和繼續學習能力。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專業為區域產業發展、改善民生做出了應有貢獻。
6 參考文獻
[1] 嚴新仁.校企合作育人的路徑探索――以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物業管理專業為例[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23-25.
[2] 李國富,佘和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與人才培養機制的探討[J].鄂州大學學報,2013(3):70-71.
論文摘要:以沈陽市旅游學校為例,提出中等職業教育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辦學模式改革,具體措施是:創新辦學理念,建設一流的品牌學校;瞄準旅游大市場,創建旅游專業群;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堅持開放辦學,構建多層次辦學體系;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拓寬實習、就業渠道。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宏偉戰略背景下,沈陽市旅游學校更新理念,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辦學模式改革,推進了學校的全面發展。
一、創新辦學理念.建設一流的晶牌學校
學校在辦學中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為指針,牢固樹立“誠信、團結、務實、創新”的辦學理念,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資源優質、特色鮮明、服務有力、品牌示范、自主發展的中等職業學校。
學校明確了建設“六個一流”的發展目標。即把學校建設成具有一流的管理體制、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專業群、一流的學生隊伍、一流的信息化設備和一流的校園環境的品牌學校。
二、瞄準旅游大市場,創建旅游專業群
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為旅游院校的畢業生創造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僅沈陽旅游從業人員就從1992年的9萬人增加到現在的20余萬人。為此,學校及時規范專業名稱,建立了以旅游服務為龍頭的服務類專業群,開設有旅游服務與管理、飯店服務與管理、烹飪、商務外語、群眾文化藝術和學前教育等六大專業,其中,飯店服務與管理專業被遼寧省職教中心確立為教研中心校,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被沈陽市教育局確定為骨干專業。為了打造品牌專業,突出骨干作用,學校從師資、設備等多方面著手,實施了一系列系統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擁有專業教師65人,其中有省級勞動技能鑒定師資格的教師l2人;有國家級導游員資格證書的教師l2人;有餐飲、客房、烹飪職業技能考評教師資格的教師l2人;有國家級烹飪大師、名師4人。
2002年。學校進行了資源優化組合。在兩年時間里,設備條件和環境建設方面都有了極大發展。學校先后投資幾百萬元改建、擴建多媒體網絡教室8個,多媒體語音室2個,中餐模擬室3個,西餐模擬室1個,客房模擬室3個,還有現代化模擬導游廳、導游演示教室、多功能陽光大廳、藝術欣賞教室、音樂欣賞教室等。此外,學校十分注意校園文化建設,開辟了5處校內花園,同時發揮校刊、校園網、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各種主導性載體優勢,營造了濃郁的專業文化氛圍。
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一)強化對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培養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指導性教學計劃,結合我校具體情況,對各專業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構建“寬基礎、活模塊”課程體系,增大了實踐教學比例,將專業教學內容與國家職業技能考核標準銜接,增強針對性,推行學生“雙證書”制,學生畢業時通過考核均可獲得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如全國導游員資格證書,餐飲、客房、烹飪專業技能等級證書等。
(二)適應市場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不斷開發新課程,并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如將宗教、風俗、建筑等教學內容并人《全國導游基礎知識》課講授,增加茶藝、調酒和插花等基礎知識的講座,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為適應勞動力就業市場的需求,根據專業教學特點,學校積極開發校本教材,組織編寫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現已出版《沈陽景點導游詞案例》和《名勝古跡詩詞楹聯選編》,還有校內輔導教材《服務英語口語300句》。
(三)重視教育科研工作,不斷培養和提高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學校承擔了3項沈陽市“十五”規劃科研課題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其中《職業學校德育目標內容系列化研究實驗》、《現代教學媒體在餐飲專業中的開發與應用》在沈陽市“十五”規劃科研課題結題評審中分別獲一、二等獎,學校也被評為省、市教科研先進單位。
(四)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場所、實習基地,加強實訓教學結合專業特點,不斷探索教學方法改革,如在模擬導游室和陽光大廳進行的系列情景教學法、體驗教學法的嘗試,效果很好。學校旅服專業學生在全省導游員資格考試中成績一直位居前列。
四、堅持開放辦學.構建多層次辦學體系
(一)國際合作
學校已開展了向日本、英國、馬來西亞等國派遣研修生、留學生的項目。2002年與英國愛備思國家學歷與職業資格考試委員會合作,成功引進了英國BTEC酒店管理與餐飲服務專業ND層次的教學模式,經過兩年的運行,已形成了良性發展,并于2004年推廣到旅游專業。
(二)聯合辦學
學校積極與沈陽師范大學、沈陽大學開展聯辦“3+2”模式的高職升學項目,前3年在本校讀書,完成職業中專的課程學習,后兩年免試升人對口專業院校,繼續完成大專學業。
(三)考核培訓
學校是遼寧省旅游局、沈陽市旅游局批準確立的導游員考前培訓單位,沈陽市勞動局批準的第24個技能鑒定所,每年都承擔著大量的專業技能培訓與考核任務。2001—2005年,每年平均培訓500余人,為學校贏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拓寬實習、就業渠道
(一)開展“就業與創業指導”講座
教育學生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
(二)主動聯系,架好橋粱
多年來,學校一直采取多種渠道與用人單位聯系,介紹學校的優勢,并把用人單位請到學校,召開就業洽談會。僅2005年學校組織的就業洽談會就有48家用人單位到校,有412名學生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現已在北京、北戴河、廣州、深圳、上海及沈陽地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實習、就業基地。
(三)積極推進公派出國研修工作
學校從1997年就與日本合作,向日本派出12批研修生,共計260余人,僅2005年9月份就有31人赴日研修。
酒店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操作性非常強的專業,這就需要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就目前來看,我國的高職院校在不斷地探索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從校企聯合辦學的“訂單式培養”到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園酒店”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問題
1、辦學理念模糊不清,教學內容不合理
目前我國部分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模糊不清,過于注重招生而忽略學生的教育質量和畢業生的品質。辦學理念的模糊,導致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陳腐、單調,有些甚至還延續著中學階段的填鴨式教育模式。另外,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及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缺乏科學性。教材的選用較為隨意,教材中的知識理論更新慢,跟不上時展的步伐。一些院校教學基礎設施不完善,實操教學能力滯后。雖然大部分院校都會采取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但是酒店在接收到學生的時候會發現操作能力較差。
2、重理論輕實踐,學時操作能力差
部分學校和酒店的深度合作意識不強,出現學生學習與實踐的脫節現象。現在大部分學校對酒店管理專業的培養,采取的是校企結合的“2+1”模式,即前2年學生在校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后1年去酒店進行頂崗實習。這種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接受的教育前后嚴重脫節。在學校方面,學校的教學很容易變成了純粹的理論教學。一方面是由于學校的教學設備不到位,學生在校期間實習課時過少;另外一方面是教師隊伍建設不合理,“雙師型”教師匱乏,擁有酒店管理一線工作經驗的教師數量較少,導致大部分教師重理論而輕實踐。
3、學生實習期間酒店的指導管理欠缺
在酒店方面,酒店由于本身人才流動較大,常常是把與學校合作當成解決企業員工招聘不足的一個補充。頂崗實習生到崗后對學生的教育指導力度欠缺,學生常常是無法順利完成這種學校與酒店的環境迅速轉換的過程。而且在酒店方面,處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對大部分學生的實習工作安排都比較單一,使得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接觸的知識面過于片面和狹窄。
二、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幾點建議
1、明確辦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
學校應該對學生的培養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并嚴格按照該方案執行。科學設置課程及教學內容,借鑒國內外學校的先進教學經驗,結合酒店行業的最新人才需求,設置較為科學、前沿的專業課程。應不斷推陳出新,一方面及時推出諸如國際營銷策略、國際化市場學、國際連鎖管理、等實用性很強的熱門課程;同時,對一些傳統的酒店管理課程,如營養學、客房、餐飲、市場學、心理學、信息等也要根據國際酒店行業的發展,不斷更新內容。學校經常請國際著名企業的CEO來做講座,給學生傳達最新的理念、信息,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
2、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
學校應完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如建設客房、前廳、酒水、茶藝等酒店相關實訓室,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有機會接觸這些酒店的基本內容,并與所學課程理論結合,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要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建設一個過硬的教師隊伍。參照國內外先進經驗,比如瑞士的洛桑模式,定期派教師到高檔次酒店進行學習進修,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酒店行業的培訓會議等,提高專業教師的業務技能。同時,倡導教師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如可采用體驗式、小組活動式、情景法、多媒體扮演、配對等直觀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選擇合作酒店,合理進行人才定位
目前高職院校與酒店的合作也只是停留在淺層次合作或者說是初級層次合作層面上,并沒有達到雙方的預期效果。在學校方面,要主動尋求與知名企業的合作,選擇檔次較高的酒店進行長期的合作,同時要盡量避免頻繁的更換合作企業。在確定了較高檔次的合作伙伴的前提下,學校要具體合作表現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兼職教師聘任、合作開發教材等方面與酒店企業進行充分的溝通。
首先要在實習前要與合作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并制定實習計劃,建立網絡師生平臺,及時解決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制定頂崗實習考核辦法和標準。注意不要忽略學生實習期間的輪崗實習問題,努力使學生在實習的中能夠學到應有的職業技能和素質。
二是要靈活運用與酒店企業的合作資源。當遇到合作酒店有大型會議需要人員幫忙時,可讓在校學生參加酒店會議幫忙,解決服務酒店臨時用人問題的同時也彌補了院內的實訓不足。學生到酒店后完全按酒店員工要求上崗工作,等學生返校后在機動時間內補上落下的課程。這樣既服務了酒店的實際需求,也鍛煉了學生的專業實作能力,同時還能夠彌補院校在教學設施方面的投入不足問題。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昆蟲學;課程教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 G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159-02
昆蟲學是動植物檢疫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要求學生了解昆蟲、掌握昆蟲特性、明確昆蟲行為活動的內在機制,以便為有害昆蟲種類的鑒定與檢測等后續學習打好基礎。該門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通常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踐教學之間采用疊加式方法,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如何提高昆蟲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點,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和效果,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1 項目教學法的內涵
項目教學法是指在教學活動中,以項目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教學/科研項目,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
項目教學法源于德國的職業教育[1],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培養綜合能力和素質為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親自參與一個項目的完成的全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增強實踐動手能力,學會處理問題、解決困難的本領,進而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項目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改變了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教師的“講授”過程與學生們的“學習”過程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展開,完成項目的過程即掌握教學內容的過程。該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進行任務分工和管理,提高了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由被動聽課變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體驗團隊合作精神,養成善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進而體驗創新過程的苦與樂。
2 項目教學法在昆蟲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項目教學法以學生參與項目的方式進行課堂理論教學,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和技能更好地運用于實踐,提高學生搜集資料和查閱文獻的能力、設計實驗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為學生將來從事相關工作、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打好基礎。項目教學法在昆蟲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一般分為5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確定項目任務(教學目標)。即教師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以“項目”的形式傳遞給學生。每個項目的內容都源于昆蟲學的知識點而展開,各知識點之間又具有相關性。例如昆蟲化學通訊中的互益素這一知識點,可分為互益素的提取和鑒定、互益素對昆蟲的行為測定兩個子項目。
第二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組合成各個項目小組,制定項目計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要讓學生充分了解選題背景,除了介紹理論知識外,可以增加實地調查環節,提高項目的趣味性。如根據互益素的兩個子項目,將學生分為兩組,每組選出組長和副組長。這一階段學生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查閱相關信息和國內外研究的最新動態,各組制定項目方案,并及時與教師溝通交流。
第三步:教師作為引導者,幫助學生初步確定較好的方案。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學習、溝通和合作,以實施項目來完成教學任務。方案確定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準備試驗材料,調試儀器設備,按照設計好的實驗計劃,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實驗任務,并且小組間相互學習。如實施互益素兩個子項目的兩個小組,先相互協助、各自完成本組的實驗,然后兩組間展開討論,深入進行探討。互益素的提取與鑒定是對昆蟲進行行為測定的基礎,這兩個子項目之間有何聯系,又能得出什么結論,值得學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檢查評價,學生以學術論文或者實驗報告等形式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并自己進行闡述和評價,而教師加以點評,以鼓勵為主,充分肯定學生工作的同時,指出其中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
第五步:項目完成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并及時歸檔[2]。
項目教學法在昆蟲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步驟與內容,以昆蟲化學通訊中的互益素為例加以說明,詳見表1。
3 小結
將項目教學法應用到實踐性較強的昆蟲學教學中,不僅豐富了昆蟲學教學的內容,也是昆蟲學實踐教學的創新。項目教學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動手操作、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對提高昆蟲學的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專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和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