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三年級上語文教學計劃
時間:2022-12-07 15:08: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三年級上語文教學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作文起步 習作教學 微練筆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110-02
微博、微小說、微電影、微視頻……只有想不到,沒有微不了。當這句幽默卻又真實的話廣為流傳時,我們驚嘆,“微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就在這耳濡目染間“微練筆”在多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筆者腦海中產生了。
我深知,三年級在整個語文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二年級以寫話為主,到了三年級開始和習作接觸了,因此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習作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可現實是:“三年級語文很難教”,這是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的心聲,最大的難點就在“習作”;“三年級語文很難學”,這是很多學生的切身感悟,最大的難點就在“習作”;“三年級習作太難輔導了”,這是很多家長的心聲,每周的周記是孩子的痛楚,也是家長的無奈。
為什么會這樣?“懼怕習作”何以成了老師、學生、家長共同的心聲?
一、“習作之旅”難以啟程的原因
(一)教材內容脫節性。一二年級的教材忽視從字到詞再到句的層層遞進式的連貫訓練,忽視與三年級作文起步教學的銜接,三年級一開始就正式啟動單元習作,缺乏系統性訓練,坡度太陡。
(二)文本范例隨意性。單元文本閱讀范例與單元習作中的習作要求匹配性低,或者選取的文本范例不具典型性和經典性,造成缺少精巧細致的范例指導,使學生在習作時無從下手,無形中加大單元習作的難度。
(三)教師教法無序列。作文教學應該是一個整體性的、系統性的工程,但由于被分散在各個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單元,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夠,固有的作文序列沒有認識清楚,各個年段銜接不好。
(四)學生體驗甚膚淺。現在學生的生活顯得非常單調,沒有充實的生活積累使學生的習作“未”有源頭活水來,即使偶爾也會參加一些活動,但往往由于缺乏觀察力而只重參與,鮮有理性感受,難成文,加上缺乏閱讀自覺性,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語言儲備量低。
既然“難度”是客觀存在,那么利用“微練筆”來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習作,減緩習作的坡度,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筆者進行著實踐與思考,期望能尋找到一些有效的策略。
二、圍繞單元主題,遴選設計微練筆
想要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就要遵循讀寫結合、循序漸進這一語文教學規律,單元課文與習作不能孤立開來,可以將每次單元習作的訓練要求,分解成幾個訓練點,再根據本單元各篇課文的特點,將各個訓練點分散落實在各篇課文中。在讀中學寫,分項訓練,增加訓練的密度,減緩單習作的坡度,有效淡化學生作文難的問題。
(一)聚焦習作,整體鎖定凸顯重難點
《課程標準》對中年級的作文教學提出這樣的目標:“學生開始習作,要不拘形式地寫出見聞、想象,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他人聽,樂于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如寫課余生活,如果教師不注意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作文指導課點撥不到位,真的如課標所言,讓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那么學生肯定無所適從。因為在過去四個學期的教與學中,學生根本沒有系統地進行寫話練習,對于如何把一個活動寫具體、寫清楚根本不得要領。這就決定了三年級的學生還無法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因為他們往往放下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其實毫無章法,拿起筆更是無話可寫,空洞呆板。
(二)根據難點,層層推進設計微練筆
針對上面這種習作要求與學生習作水平實際相差甚遠的情況,中年級作文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來設置練習,要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教材、教學計劃,設計符合學生練習的微練筆,讓學生初步掌握寫作的方法,為今后進入高一年級的作文學習打下基礎。
除了教材上安排的微練筆要重視起來以外,我們也要時時刻刻依托課文,創造微練筆的機會。因為這是滲透習作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往往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我們要從這個例子中讓學生習得寫作技巧。
我執教葉圣陶筆下的《荷花》時,在教學荷花未開、全開、半開的三種姿態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對于這三種姿態的荷花再進行描摹,因為有課文內容作拐棍,孩子們寫起來大都得心應手。
三、積極反饋分享,體會成功樂練筆
縱觀五、六兩冊的習作要求,很明顯的,“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他人聽,樂于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是習作要求的重點。鼓勵學生進行互讀互評,欣賞閃光點,是筆者習作反饋中很重視的一點。在欣賞的目光中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被人忽視的成功感。在互評互議中,既可以給學生極大的信心和力量,敢于寫作,實際上也是一次有效提高習作能力的訓練過程。
(一)微練筆批改,竭力捕捉閃光點
對于學生的微練筆,我總是竭力在字里行間尋找閃光點,不吝嗇贊美,一旦發現點滴進步,立即給予熱情鼓勵。如“多好的比喻句!”“這個句子寫得真棒!”等,讓學生意識到細微進步也被時時關注著,并體會到這種進步帶來的快樂。
(二)微練筆交流,真情朗讀好作品
關鍵詞:初中畢業班;語文;教學質量
引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初中三年級年級到高中中階段的”相互聯系與螺旋上升”的聯系,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就是初中到高中語文教學的過渡與銜接的問題。這也可以說是一個語文教學的難題。影響初中畢業班教學質量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一些教師不能夠對人教版語文教材的教學目標有清晰的認識。其次,教學方法做不到與時俱進。最后,對多功能教學媒體運用的不夠充分。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畢業班的語文教學質量呢?
第一,明確教學目標,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
初中畢業班的語文教學,既有對之前課程的總結,也開啟初中課程的大門。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考慮。所以,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就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對一年的課程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比如,對哪些知識只需要學生了解,哪些知識要牢記,學習好的同學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差一點的學生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語文教師都要做到目標明確。只有目標明確了,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合理的教學計劃,要求語文教師要因時制宜,因人而宜,統籌兼顧。對語文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應該加強培養。
第二,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
“活到老,學到老”,一句亙古不變的道理,語文教師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語文教材的更新,不同學生的問題,都要求語文教師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只有學習、掌握了新的教學方法,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而對自己的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在備課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的發生,以及各種應對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程活動中。另外,語文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并攻克學習中的困難。但作為語文教師,要始終把“以人為本”的理念牢記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做到一視同仁,這樣,才能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第三,循序漸進,抓好初中到高中的過度期。
語文是一門既傳統,又現代的課程,這要求語文教師不能固步自封,要打開自己的思想,做到與時俱進,緊跟時展的步伐。對傳統中的精華,要發揚光大,對現代中的精髓,要借鑒吸收。比如,對古詩的傳授,教學方法可以沿襲傳統的教學理念,要求學生背誦并掌握。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改編成小品劇、詩歌等形式,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這樣便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今后的學習積累知識素材。但語文教師切忌貪多,把知識一并塞給學生,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一定要做到循序漸進。
第四,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能夠把枯燥的文字轉變成生動的圖畫。這種教學方法迎合了初中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理,讓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但任何事情都有利弊,多媒體教學也是一樣的。教師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但不能濫用。應該傳統和科技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多媒體教學要在制作上做到服務教學,服務學生的學習。而課堂板書依舊不能放棄,對學生的關注與互動仍然是課堂有效性的法寶。所以,在制作多媒體課件內容時,要突出重點、難點,與教學目的以及學生要掌握的知識相切合。所以,對于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應用,要與傳統教學充分、合理的認識。
第五,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興趣。
對語文的學習,不只是對課本的學習,課外的閱讀也同樣重要。語文教師要向學生傳授課外閱讀的方法,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學生相互推薦相關的書籍,開展討論活動,并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還可以定期開展演講賽、辯論會、知識競賽等活動,不僅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還開拓了學生的學習視野,鍛煉了他們上臺表演的膽量。
總結: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是為以后的各門學科學習打造堅實的基礎。語文教師對教育質量的提高,不僅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與保障,更需要教師自身的素質的提高。要做到愛崗敬業、為人師表、認真批改作業等各項具體的教研活動。可以說,不論何種方式、方法都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這樣才能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 黃飛.淺談初中畢業班語文復習的策略[J].廣西教育B(中教版),2010,(5):57,59.
(一)以讀書為中心,精心安排業務學習活動
上學期,我們組以讀書為中心,以讀書匯報交流為主要形式,開展了低。中、高各年段的讀書交流活動。低年級老師共讀了《還語文教學本真》一書,中年級老師共讀了高子陽老師的《做見識型小學語文教師》,五年級老師共讀管建剛老師的《不做教書匠》,六年級老師共同閱讀了《走進語文詩意的叢林》。各年級組推薦教師代表利用業務學習時間,作讀書匯報交流。精彩的發言給人啟迪,營造了濃郁的讀書氛圍。
(二)重視常規檢查,強化教育教學管理
在鼓勵語文教師創造性工作的同時,不放松對其教學常規的指導和監督。上學期,語文組配合教導處進行了兩次教學常規工作檢查,從檢查的情況來看,全組教師備課都非常認真,教案完整,重點突出,有反思,作業設計科學合理,批改細致準確。檢查結果令人滿意。
(三)以活動為依托,為師生成長搭建平臺
(1)抓好校級一人一課活動。這是樸實的平臺,卻取到了務實的效果,每位執教者在活動中踏實地成長。
(2)開展第五屆青年教師美文誦讀比賽。
(3)組織進行一年級漢語拼音過關測試。
(4)我校開展了第二屆讀書月系列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我們舉行了“最是書香能致遠”黑板報評比活動、讀書交流會活動、五六年級讀書卡設計比賽、二三年級讀書名言書寫比賽、四五年級“好書伴我行”現場作文比賽、六年級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
二、對本學期語文教學工作的展望
(一)指導思想
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針,以學校教科研工作計劃中的有關內容為切入點,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為落腳點,進一步完善常規管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使我校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穩中有升,力爭把本組打造成為我校教科研的一處亮麗的風景。
(二)工作思路
本學期我們要繼續立足學校課題研究,創設書香班級,緊緊圍繞“二次作文”和“有效的課堂”兩個重點,深入開展有效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
(1)每一位語文老師要認真反思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總結經驗,分析主客觀各方面因素,尋求優化課堂教學的策略。
(2)繼續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關注《小學語文教師》《江蘇教育》等教育教學類雜志中關于課程標準的專欄,全面、深刻地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
我組計劃采取如下方式:
(1)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學習,定期組織大組交流各自的學習心得,相互學習、相互切磋,使教學理論與教師的教學實踐緊密結合,不斷促進教師的成長。
(2)組織各類沙龍研討活動,使老師們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能及時通過研討、交流,尋找到改進的方法和措施,尋求相關策略。
(3)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我校將組織教師由理論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撰寫典型教學案例,進行評比并積極向市區投稿。
2.完善常規工作,構建和諧課堂。
(1)作業規范化要求進一步強化、細化。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字要規規矩矩的寫,話要清清楚楚的說,練習要踏踏實實的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要求學生要有語文摘抄本(素材積累)和周記本。不定期舉行優秀作業展示活動。
(2)每一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要上一節教研課,為了讓每次評課都能真正起到研究、提高的目的,備課組要依據新課程標準,認真評課。這樣,才能讓大家在觀摩中反思、交流、學習,共同成長,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總體水平的快速提高。
3.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1)充分利用好早讀時間和課堂兩個陣地,重視學生朗讀水平的指導和經典誦讀的積累。本學期,我們將開展學生美文誦讀比賽和集體朗讀課文比賽,力爭在活動中提高各班的朗讀水平。
(2)加強寫字教學研究。語文老師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寫字指導,充分利用好寫字指導課,把教師指導和學生練字緊密結合起來。
(3)語文綜合性學習要重視起來。老師們要對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深入解讀,提前作出設想,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利用多種語文資源,把語文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
(三)具體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制訂各年級教學計劃,并有序開展各項教學工作。
2、研究制訂語文教研組工作計劃。
3、安排教師“一人一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
4、組內教研。(講座:二次作文)
5、一人一課活動。(一年級組)
四月份:
1、對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批改等工作進行常規檢查。
2、開展“語文周”活動。
3、組織教師參加區級教研活動。
4、組內教研(立足有效課堂)
5、一人一課活動。(二、三、四年級組)
五月份:
1、開展學生美文誦讀比賽和集體朗讀課文比賽活動。
2、組織教師參加區級教學研討活動。
3、組內教研(如何細讀文本)
4、一人一課展示活動。(五、六年級組)
六月份:
1、組織教師參加區級教學研討活動。
2、組內教研(復習策略大家談)。
加強教師修養,突出“語文味”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策劃者,掌控者,教師掌握教學進度,還要實時創新教學內容,靈活轉化教學方式。因此,教師需要加強自我修養,提高教學水平,不斷強化教學效果。當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旁征博引、靈活自如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被及時調動起來,并且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反之,小學語文課堂便會失去活力,死氣沉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極大受挫。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比如在教學內容上要深挖教材,與一些課外知識相聯系,拓展學生的視野。在教學方法上,要積極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還需教師提高備課質量,重視備課環節,仔細鉆研教材,劃出重難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可行性教學方案。教師還應圍繞教學主題設計一些互動性強的課堂學習活動,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組中的課文《天安門廣場》時,教師應在課前收集天安門廣場的各種資料,形成較為全面的知識體系,設想學生可能會問到的問題,及時充分地解答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學生在品讀課文中體會“語文味”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已經具備一定的發散性,講究對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認真品讀文中的每一個精彩詞句,使學生在品讀課時悟出“語文味”。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知識水平還不夠,品讀課文時還需要教師的指導,在教師的引導下消化和吸收文章精髓。
品讀文中的精彩詞句 蘇教版小學語文中包含了很多趣味性和知識性兼具的文章,文中的精彩用詞既體現了作者細膩的情感,也有利于培養小學生準確生動的用詞習慣。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中的課文《廬山的云霧》時,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籠罩山頭的云霧”像“白色絨帽”,“纏繞半山的云霧”則像“一條條玉帶”,雖然同是云霧,但不同形態下的云霧又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作者用形象化的比喻準確生動地描繪了這兩種不同狀態的云霧,表現了作者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用詞之精準值得學生學習。再如課文《老師,您好!》,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笑語盈盈,那是甘露輕輕地灑向茁壯的新苗。”將老師形象地比喻成“春蠶”“甘露”,既親切生動,又準確細致,表達了人民教師的奉獻精神。
品讀文中的句子和段落 蘇教版小學語文中的課文除了用詞精彩外,還包含很多精彩句子和段落,這對于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其中包含了巧妙的修辭以及其他寫作手法。教師引導小學生品讀這些句子和段落能夠使學生更為系統全面地掌握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組中的《黃果樹瀑布》一文時,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透過樹的縫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懸掛在巖壁上,上面折為三疊,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那‘嘩嘩’的水聲便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霧般騰空而上,隨風飄飛,漫天浮游,高達數百米,落在瀑布右側的黃果樹小鎮上,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銀雨灑金街’的奇景。”這段關于瀑布的描寫動靜結合,時而“懸掛在巖壁上”,時而“騰空而上,隨風飄飛,漫天浮游”,向我們展示了黃果樹瀑布的奇觀。“好像一匹寬幅白練正從織布機上瀉下來”,將傾斜而下的瀑布比喻成織布機上瀉下的寬幅白練,形象生動,讓人體味到語言運用的魅力。
加強專項練習,實踐“語文味”
要使小學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不僅要讓學生多動腦,還要多動手,引導學生進行專項練習。如:加強寫作訓練,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為了不偏離主題應實時調動各方面有利因素,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教師還應善于“見縫插針”,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給家鄉孩子的信》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認真品讀巴金先生的信,理解文中巴金先生對時光飛逝的感慨,對孩子們的深深期許。比如,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古詩詞編成一個個小故事,讓學生對古詩詞充分理解,并體會到古詩詞的韻味――古詩詞能夠把很長的一段話濃縮到幾句詩里,并且能夠做到對仗押韻。再如:在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少年的智勇雙全,一般教師都是順著提問“少年的智勇雙全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課堂中設計了這樣的合作探究題:“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嗎?”探究一個這樣的問題,本身的真實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學生見微知著,從多側面分析。小組學習中,學生圍繞以上問題從多種不同的角度進行思維,如:從少年一開始就手拿彈弓來分析,他早就在心里想好了這個故事,彈弓只是一個道具而已。再如:這是少年早年經歷的真實一幕,當吳王做出不成熟的決定后,少年在冥思苦想如何巧勸吳王時,想起曾經經歷的一幕,于是用來巧諫。
小學第二學段的寫作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第二學段的寫作教學的要求是:(1)樂于書面表達,增強作文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作文的快樂;(2)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交流;(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課標對第二學段的寫作的要求是注重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在語言表達上也強調了不拘形式、有新鮮感的要求,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卻背道而馳,導致第二學段的寫作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要求被拔高
第二學段的小學生知識經驗有限,掌握的詞匯不多,語言的發展還不充分,很多教師卻常常以雜志、書籍中的作品為范本,指導學生寫作,拔高寫作要求,使初學寫作的學生望而生畏,害怕寫作。這就像剛剛學習走路的孩子,卻被灌輸了一大堆的交通規則,不但不能達到規范的目的,還會使初學者產生畏懼感。
2.主題成人化
小學寫作教學承載了太多的負荷,從寫作主題的選擇來看,培養小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崇高的思想道德、良好的行為習慣依然是小學寫作教學的基本方向。寫作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軌,作文的立意與學生的心理年齡不符,學生只能以滿紙的假話、空話、套話來敷衍。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會失去寫作的興趣,甚至厭惡寫作。
3.提高方式焦慮化
教育是慢的藝術,可如今功利的社會追求已漸漸滲入教育領域,教師、家長仿佛都患上了“落后恐懼癥”,期盼著學生的寫作能力能一天速成,于是大量購買作文選,讓學生背誦優秀選段。可是,這就像被人工催熟的果蔬,樣子好看卻缺乏營養,味道差勁。如此急功近利就會忘記教育的初衷,忽視教育的本質,本末倒置,讓學生只會鸚鵡學舌,不會自主創作。
以上問題導致多數學生害怕寫作,厭惡寫作,寫作基本功不扎實。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要把握好小學第二學段這個關鍵階段,首先教師要深入解讀課程標準,充分考慮第二學段學生的學情,明確寫作要求;其次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環境出發,選擇合適的寫作主題,讓學生有話可說,敢說真話;最后要沉下心來進行精耕細作式的引導,把寫作教學融入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讓寫作成為學生表達自我的方式。
1.明確要求,有章可循
第二學段的作文教學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來源于第一學段的說話、寫話訓練,為下階段更高要求的寫作奠定基礎。在把握第二學段寫作總要求的基礎上,教師還要細化各學期的寫作要求,使之更具操作性。各學期具體目標如下:
三年級上學期:養成觀察身邊一切事物的習慣;在閱讀中體驗語言文字的美;能夠按一定的順序將一件事情的經過寫清楚,注意語句的通順;認識冒號、引號,能初步了解冒號、引號的作用;能糾正習作中的錯字。
三年級下學期:學會選擇觀察點,收集生活素材;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特別是新鮮的詞句;能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并進行細節描寫;知道書信體的格式;會正確運用冒號、引號;能找到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語句,并嘗試修改。
四年級上學期: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細致的觀察,并整理生活素材;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培養細節描寫的能力;嘗試給身邊的人寫信;能較熟練地使用冒號、引號;能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四年級下學期:學會在觀察中思考,個性化地使用生活素材;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能讓讀者產生新鮮感的詞句;樹立細節意識;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交流;能自己修改習作。
2.量體裁衣,有話可說
葉圣陶先生說,學習作文,必須根據經驗,從實際生活里流注出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生活,并且在一系列的練習中學會捕捉生活溪流中的浪花、思想、情感。作文時不一定要寫完整,哪怕只寫一個片斷,只要長期堅持,就能逐步養成隨時用文字表達自我的習慣。
(1)收集寫作素材
在第二學段,教師可要求學生每星期至少收集一次寫作素材,內容可以是學校里的生活,也可以是家里發生的事,事無大小,只要有所觸動,都可以入文。比如學校每年都會安排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心里最期待的事或覺得新奇有趣的事,寫在素材記錄本上。如此堅持下來,每個學生就都有了一本自己的素材本,記錄了自己原生態的生活,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也記錄了自己的成長,隨時翻閱,點點滴滴,歷歷在目。
(2)應時應景,抒發真情
只有一件事情真正觸動了學生的心靈,學生的筆下才會真情流露。因此,教師可以順應時令,結合學校活動等情況,對教材中的單元作文進行順序上的調整,使之更符合學生的學情。如四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的作文要求是“敞開心扉,把自己最想說的心里話在習作里說一說”,教師可以把寫作時間延遲到家長開放日。開放日這天,學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放在桌子上讓家長翻閱,寫上回復。學生興致很高,寫下心里話,并且反復揣摩,主動修改,寫作質量有了質的飛躍。
(3)抓住突發狀況
寫作,因意外而精彩。有時,擾亂了課堂秩序,打亂了教學計劃的突發事件,卻恰恰是寫作教學的契機,教師要善于發現機遇,更要抓住機遇。比如上課時下雪了,學生都被雪吸引了,教師何不干脆放下書本,讓學生和雪親密接觸?這不就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嗎?
3.浸潤滲透,有意而為
首先,寫作不應也不能只是每學期八個單元的大作文練習,教師要把寫作當成一件平常的事。寫作不是為了應試,而是生活的需要。教師要把寫作訓練、寫作意識的培養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在每一節語文課上,教師要分外關注語言表達,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同時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他們說出了一些精彩的詞句時,教師要及時表揚;他們的話語出現明顯的錯誤時,教師要立即指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語感。閱讀貫穿于寫作教學的始終,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不但為寫作儲備了豐富的語言,使學生構建起自己的個人語料庫,還增長了學生的見識,豐富了學生的體驗,使學生的寫作更有靈性,更具有思想的力量。
現在全國已獲審定通過發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有12套,初中語文教材有8套。總的來看,這些教材在體現課改精神、落實新課標(實驗稿)的理念和目標方面,都做出各自的努力。和課改之前的同類教材比較,現有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都有豐富多樣的人文內涵,在內容選擇和編排方式上更活潑,都能注意到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注重情境性、趣味性、綜合性,練習設計也力求開放、多元,口語教學得到空前的重視,綜合性學習成為新的亮點。這些都是成績,凝結著在座諸位主編和專家的心血,應當充分肯定。
但是對照新課標的要求,并站到十年課改之后達到的新的認識高度來觀察評價,也會發現現有各種版本語文教材的問題與不足。最大的問題是彼此趨同,個性不足。本來,“一綱多本”就是要發揮各個地方的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不同風格特色的多種教材的競爭。但是現在“競爭”是有,那是發行推廣方面的競爭,而教材本身特色、質量的競爭,并沒有很好形成。
另外,現在多種教材都往人文素質教育靠攏,這是個進步,也是課改推進的結果,應當充分肯定。但是也有兩種情況,有的教材往素質教育靠攏,并沒有脫離語文教學的規律;有的則輕視甚至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律,把語文的含量稀釋了,甚至把教學秩序打亂了。
所以,修訂教材還是要全面理解課標,尊重教學規律。我主張努力做到四個字――守正創新。要聽取各方面意見,吸收中外教材編寫成功的經驗,又要沉得住氣,不搞顛覆性改動,畢竟還要考慮教學的連續性,以及一線老師如何使用。
現在社會上對語文教材很多批評議論,媒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把語文拿出來炒作,弄得語文教材的編寫者很緊張。我們修訂編寫教材,不能完全受社會上的批評炒作左右。那種動不動把當下的教材視為“垃圾”,甚至鼓吹要“對抗語文”的顛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燒餅”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制造混亂。
下面我想結合對課標的理解,討論語文教材修訂編寫可能涉及的12個具體問題。
一、識字寫字教學
課標對此非常重視,論述的分量加重了,但其精神又是在減負。這個“減負”不應當理解為只是學習負擔“量”的減少,更是要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興趣,教學生學會學習。學習有興趣,又得法,效率就高,負擔相對也就小。課標對課業負擔“量”的減少是有規定的。比如小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會認1600~1800字,會寫800~1000字。現在減少了,規定識字1600個,其中會寫800個字。請注意,課標還對識字和寫字分開來提要求,提出“多認少寫”。多年來語文教學習慣的每學一字必須“四會”,這個標準過高,課標提出要降低,“多認少寫”,不再要求“四會”。
識字和寫字分開要求,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傳統語文教學的識字和寫字也分開。蒙學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主要供小孩閱讀背誦,有意無意就認識一些字了。有意思的是,“三百千”合起來總字數是2700多個,剔除重復的字1462個,數量跟現在要求1600個差不多。古代蒙學的學寫字也并不一定依照“三百千”來寫,而是先寫筆畫少容易上手的字,如“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等等。記得我小時候開始學寫字,寫的也是這些,而不是課文。可見把低年段的認字寫字分開,是有必要的。
課標這樣規定,除了減負,還為了讓識字寫字教學更科學。有一個重要的規律叫“漢字效用遞減率”,是周有光先生提出的。他做過統計分析,使用頻率最高的1000個字,使用覆蓋率達到90%;再增加1400個字,合計字數2400個,覆蓋率是99%,這增加的1400個字只擴大了9%的覆蓋率;再往后呢,繼續增加到3800個字,覆蓋率也就99.9%。也就是說,字頻與覆蓋率的遞進關系,在字頻1000位的段落中,漢字效用的增長最為迅速,而當字頻達到將近2000位時,漢字效用的增長就非常緩慢了。
所以,選擇基礎字要在字頻1000位內的字中去選擇,才更為有效。小學低年級認字,不是越多越好,應當是先學基本字,即使用頻率最高的字。課標附錄有兩個字表,大家編教材時應當關注。一個是《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另一個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字表是根據“漢字效用遞減率”的論斷制定的。課標修訂時還特別請北師大王寧教授帶領的團隊做一個課題,對兒童認字寫字的字頻專門進行調查分析,從兒童語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學先寫的300個字。這300個字選擇的原則是“構形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這些基本字如何先進入低年級的教材,是大家要考慮的。
二、漢語拼音
請注意課標在第一學段目標中,是把漢語拼音放在“識字與寫字”里邊的,并沒有獨立列出一條。學漢語拼音為的是什么?為借助拼音認讀漢字和查字典,提高識字效率。就這個功能。學拼音不是為了掌握拼音閱讀的能力。因此,編教材給漢語拼音的“地位”要適當,不要擺得過高。另外,要降低難度。對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學拼音的確太難了。過去要求《漢語拼音字母表》必須“背誦”和“默寫”,還要寫得如何工整好看,有點為難孩子,也沒有這個必要。課標現在不再這樣要求,只要求那個字母表能“熟記”和“正確書寫”就可以了。拼音和認字問題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個難點,應當有新思路,處理好,不要讓小學生負擔太重,不能一上來就給“下馬威”,扼殺了學語文的興趣。
三、寫字與書法的教學
課標對這方面的要求明顯加強了,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都有相關規定, 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范和質量。課標還明確寫上這樣一句話:“在小學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對此,教材修訂時應有所體現。按照教育部要求,有的出版社正在編書法教材,它與語文教材是什么關系?那是補充教材,語文教材應當也可以適度包容寫字書法教學。在多數學校,限于師資、課時等條件限制,很難開出專門的書法課,那么,語文課就應當適當加大這方面內容比重。
四、閱讀教學
課標關于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理念,鮮明地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這些話都有針對性,針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某些新的偏差。設計教材思考題應當考慮這些提醒。要多引導整體感受,涵泳體味,鼓勵展開想象與思考,不要把課文分析搞得很瑣碎、技術化。
現有教材比較偏重思想內容分析,以及字詞句分析,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視閱讀技能的習得。比如精讀、快讀、瀏覽、朗讀、默讀,都有方法技巧,要在教材中有所交代。現在許多教材都頻繁地要求“有感情地閱讀”、“結合上下文理解”、“抓住關鍵詞”,或者“整體把握”,等等。但是最好能給出方法,有示范,讓學生把握得住,能舉一反三。學習閱讀和寫作其實都是思維訓練,小學高年級開始就要注重思維訓練問題。還有,閱讀教學要特別注意結合學生的“語文生活”,重視與課外閱讀的鏈接。有的教材在拓展課外閱讀方面是不錯的,好的設計應當保留。
五、讀書問題
這也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課標特別加以重視,提出“學習語文必須注重讀書,注重積累和語感培養,注重品味、感受和體驗,注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這些年學生不讀書少讀書的現象日趨嚴重,為此,課標還特意寫上這樣一句:“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我認為這句話很精要,可以當作一個口號。現在語文教學的弊病之一,就是學生讀書太少。課上讀得少,課外讀得更少,還是停留于做題,中學畢業了,沒有完整讀過幾本書,也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這樣的語文教學是失敗的。課標對課外閱讀是有要求的,9年課外閱讀總量必須達到400萬字以上。如何激發學生讀書興趣,養成讀書的習慣,做好課內課外閱讀的鏈接,如何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過去的教材注意不夠,修訂時應當作為一個要點來加強。
六、寫作教學
課標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平時作文和高考中考作文是有區別的,不能以后者完全取代前者。現在的作文教學問題很大,只考慮面向高考中考,教的基本上是“套式作文”和應試技巧,特別是到高中,作文教學淪為敲門磚,可以說是“全線崩潰”了。課標強調自由的有創意的表達,是有現實針對性的,盡管實行起來會有困難,但這是方向,教材編寫必須堅持。
寫作是教材編寫的難題,難就難在不知道如何結構,以及是否應當有體系。我覺得還是要有體系,或者叫“系列”也可以,總之要有一個計劃、流程。現在有的版本有些特色,其做法是扣緊每一單元,布置一次寫作。比如寫一件事,寫一個人,仿寫一首詩,還有縮寫、續寫,寫童話、寓言、科幻故事,等等。要有一定的梯度,不要隨意搞“提前量”。課標指定小學低年段是“寫話”,高年段是“習作”,初中才是“寫作”或者“作文”。名稱上的區別,表示了教學的梯度。如何讓學生不怕寫作,對寫作有興趣,這是個大問題,教材編寫應當想辦法,在讀寫結合上多下點功夫。有的小學高年級和初中教材設計了讓學生仿寫童話、寓言,我覺得很不錯,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天性與想象力。如果是結合單元來設計寫作教學,要求要明確,有簡潔的提示,有操作性,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啟動他們的潛能。寫作部分的編寫應聚焦語言文字運用,對有新意的表達多加鼓勵,但不要過分追求“文筆”。“文筆”不是寫作教學的第一要義。語文教學包括作文教學主要培養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表達能力,能寫通順、得體的文字,這是最主要的。
七、單元結構
現有的教材采取的框架有兩種。一是按照人文主題(或者其他因素)劃分若干單元,如人教版小學一共86個專題,北師大版130個專題,每個單元4篇課文。北師大版則采取傳統“文選式”編排。初中呢,人教版、江蘇版都是“主題單元”形式,語文版是“文體單元”形式。我看過一些相關的調查報告,對幾種單元組合形式做出比較,但好像并沒有很清楚表明哪一種框架方式更好。
為什么課改之后的教材普遍采用“主題單元”?主要是為了體現人文性。也的確有這方面好處,學生也比較喜歡,從教學來說,這樣設置單元也可能比較有節奏感。但最大的問題是,“主題單元”框架往往只照顧到人文性,較少考慮到語文性。以人文主題組織教學,語文教學的“梯度”容易被打亂。有些版本意識到這個問題,如人教版,想做些補救,每個單元都適當講一些語文知識或技能訓練。這是去的,并沒有通盤考慮,梯度還是體現不出來。所以這次修訂教材,要認真解決框架結構問題,實際上也是語文教學體系問題。
可以把構成小學和初中語文學習所要達到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梳理一下,安排到每一學期各個單元之中,最好每一課都有一點“干貨”,能做到每課一得就更好。這些都應當作為組合單元的要素之一。如果還是以人文主題來結構單元,那么也把這些要素往里邊靠一靠,選文能緊密結合就最好,實在結合不了,那就在單元導語、閱讀提示以及思考練習題上多體現,教師用書也往這個方向靠攏。這不是開倒車,不是回到以前(其實現在也有)那種完全圍繞知識能力點展開的教學,而是在教材中讓“語、修、邏、文”基本知識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師教學有章可循。教材的結構要充分考慮到教學需要,各個單元重點突出,單元與單元之間銜接也注意由淺入深,不斷積累提升,反復落實基本訓練。
八、課文
現有的各種版本選文都比較放得開,凸顯人文性,照顧到學生興趣。但也有的版本比較粗糙隨意,特別是時文的選擇,量比較大,語文性不見得那樣強。傳媒對語文教材的批評炒作,往往集中在選文上,不必過多關注那些炒作,但確實要高度注意選文的質量。課標也提出選文要有經典性。那些沉淀下來、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才有資格進入課文,因為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對文化的尊嚴感。當然,經典也在流動,而且有些傳統的選文雖然有經典性,可是不太適合中小學生學習,或者不太適合教學,也不一定要選。有些版本選的當代的文章較多,好讀,學生也有興趣,但經典性顯然不夠,或者不太適合教學,修訂時應當考慮調整。我贊成所選必須是美文,是思想格調高,語言形式優美的。
小學低年段課文有的要自己編寫,要非常重視這一工作。現在有的編寫并不好,太多說教(思想情感教育是必須的,但不等于說教),要講究童心童趣。現在小學和初中教材普遍比較淺。如今是信息社會,學生接觸社會的途徑比以前寬,在學前班和小學,就知道很多東西,知識比前輩的童年要掌握多得多,要考慮這個情況。在課標要求的框架內,小學初中語文教材都最好稍微提高一點難度。不要低估學生接受水平,不要只考慮讓學生能懂,都懂了就不用學了。
九、語文知識和能力點
課標對語文知識的處理比較“小心”,努力避免體系,強調的是“隨文學習”。這主要是針對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自然有其道理。教學中不必過于顯示語文知識體系,不能照搬大學語言學、文學史那一套,要去除煩瑣哲學,降低難度。但編教材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的呈現方式可以是隱形的。我主張要有系統,但不是“系統化”。
前面講到單元組合,如果用語文素養的若干因素來組構,那么我們的工作就一定先要羅列一下到底小學、初中要掌握哪些基本的語文知識,要在哪些方面進行必要的訓練,需具備哪些基本的語文技能,都要有個明確的安排。但呈現方式要考慮自然一點,不至于陷入死記硬背,最好能結合情景去提出問題,讓學生有興趣去思索體驗。另外,注意梯度,有螺旋式提升,都要先有安排。
十、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
這在每個學段的比例應當是不太一樣的。過去小學階段古詩文很少,按照課標要求,修訂時應當適當增加。低年級也可以有些古詩,但要求不能太高,也就是接觸一點,讀讀背背,似懂非懂不要緊,感受一點漢語之美,有興趣就好,并不把文言文閱讀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小學部分課標建議一到六年級背誦古詩75篇,可以部分編到教材中,也可以要求課外背誦。古詩文平均每學期也就六七篇,分量并不重。到初中,開始學習文言文,并逐步增加比重。課標提出初中背誦古詩文60篇,平均每學期也就10篇左右。不一定都要編到課文中,也可以作為課外背誦。就課文的篇數安排而言,大約初中的古詩文占到五分之一,比如一學期30課,古詩文就是6課左右,可以一年級5課,二年級6課,三年級7課,按年級逐級遞增。如果每冊5~6個單元,那么每單元大概也就安排1課。高中的比重可以更大一些,占到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我認為這樣大致就可以了,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主體還是現代文,文言文不宜再層層增加。
這個問題我愿意多說幾句。事實上,在一線教學中,古詩文始終都是重頭,比較難,可是有“講頭”,而考試又比較好拿分(因為古詩文方面的試題一般以知識性為主,死記硬背的也多一些),所以老師會在教課中“加碼”。如果教材編的古詩文分量再增加,有可能一半的教學精力都投放于此,這是不利于完成整個教學計劃的。
語文學習,提升讀寫能力,更主要的還是學習現代漢語,應當以現代文為范本。這是基礎教育的任務性質決定的。基礎教育畢竟是面向未來大多數公民的教育。為何也要學點古詩文?因為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要學習現代漢語,最好對古漢語有些了解。目的還是更好地學習現代漢語。另外,為了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也要讓學生適當接觸一下古詩文。這里有主次的分別,不能顛倒,文言文與現代文也不宜平分秋色。
近年來有些專家主張中小學不要學文言文,自有道理。但也不必走極端,還是要接觸一點文言文,學點古詩文,我理解這就是“接觸一點”,對傳統文化及其載體有些感性印象,就可以了。這方面要求不能過高,古詩文所占比重不宜過大。課標對此是有要求的,初中畢業,能依靠工具書閱讀淺近的文言文即可,并沒有更高的要求,編教材或實際教學都要掌握這個度。課標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但在各個學段目標中,還是有具體要求的,重頭還在現代文,而不是文言文,兩者的主次位置很明確,不宜顛倒,也不能比例失衡。
十一、教科書編寫語言
要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減少教化,避免套話空話,做到生動活潑,能引發興趣。不要動不動就讓學生體會“深刻內容”和“豐富感情”,也不要處處都是“人生啟示”。我舉一些例子來說。現在許多教材的課文或者單元導語寫得很辛苦,可是效果還不好,文藝腔,矯情,甚至有點“酸”。我們教材編者自己要注意文風,自然一點,樸實一點。
法國分101省27個學區,全國實行比較統一的教育制度。一方面它強調統一的課程標準、統一的教學大綱,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個性教育和特色教育。進入80年代以后,法國掀起一股民主化教育改革思潮,而作為基礎的核心課程之一的法語教學更是首當其沖。其顯示出來的諸多特點,亦給世界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許多思考點和借鑒處。
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的課程。課程是人們對社會共同經驗——文化的一種特殊選擇和組織,其目的是使文化持續存在和發展下去。很顯然,兒童通過學校安排和確立的某些課程,才能達到一定的目標,獲得某種能力。課程編制一般為兩類:一類是重視學科的,傳統的法國語文教學即屬此類;另一類是重視學生生活經驗的。課程重視學科,是以系統的、富有邏輯性的教材的形式出現的。在教材的編制上,則以學科為中心,強調學科內部的系統、結構和規律。優點是可以有系統地接觸文化遺產,但難以培養學生自主性、創造性、責任感和寬容性等民主價值觀。法國以往的語文教材很重視法語語言和法語文學內部的規律性。編制的語言課本從法語語言到作為其源頭的拉丁語、希臘語,從詞、詞匯到句子、語法規則,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和封閉的內在結構性;文學課本則既從詩歌、戲劇、童話、民間故事、小說等體裁組編課文,又按由古至今的順序安排法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作家作品,特別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作品和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作品,以引導學生直接與人類文化遺產接觸。這種教育的一個重要缺陷是顧此失彼,沒有顧及作為學習和接受主體的學生。這種后果在70年代末已暴露無遺。當時的一項調查報告表明,法國初中學生有1/3沒有掌握基本語法和基本閱讀能力。初中四個年級平均留級率12%,而11—13歲留級的兒童成千上萬。1977年出臺的一項措施是廢除留級制(除非家長要求),解放學生。從1977年實行的新的教學大綱強調,課程本身要求與學校周圍的生活和經驗有更加“具體”的和“實在”的聯系,鼓勵學校教育與社會適當接觸、開放和相互影響,把青少年在社會上、情緒上的成長作為教育中心目標,實施所謂“生活適應教育”。強調學習內容的生活化和實用化,以形成生活的主體。這種“生活適應教育”表現在法語學習上有二:一是在確立課程目標時,注重運用一交際目標。以前的法語教學注重學術性目標。1989年在全國實施的新的教學計劃,就指出要鞏固和擴大學生使用現代法語,通過口頭和書面形式進行表達和交流活動,發展學生掌握語言方面的實際技能;二是在教材編寫上,更注重選擇那些與生活有聯系或更及時深廣地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好課文。此外,法國語文教學界還引進第二課程概念,即將法語課本以及以此為內容的課堂教學稱為第一課程,將除此而外設置的活動課、課外語文學習活動等統稱為第二課程。第二課程的特點是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靈活多變。在哈比教育部長的改革方案中,要求把社會上發行的多種報紙引進初中,作為正規的語文教材閱讀。因為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現代世界的公民,就得訓練他們加工和改造龐大的“信息”的能力,并對社會重大的問題展開討論、評析與思考,提高學生探討、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
古典人文教育和科技實用教育并重。法國教育是歐洲大陸型教育制度的典范。從笛卡爾開始,就一直強調理智至上。人文主義教育指出,理智與日常生活是有區別的。學校的任務就是教育學生掌握精深的學問,強調系統的正確知識,強調為公共生活而參加競爭的準備。從法語教學來看,這種古典人文教育思想更明顯和突出,他們指出法語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直接與人類文化遺產接觸,通過學習古典語言、古典文學、古典文化等科目,最有效地學會思維和論述。這種嚴格的注重學術的古典人文教育,能為學生開辟足夠的多方面的發展道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法國教育界一直以不利于法蘭西文明為由,拒絕和反對實用主義教育和科技教育。盡管偏重于古典人文課程的法語教育中含有的許多觀念已經滲透到現代人認識之中,化為民主觀念,但缺乏科技和實用性的教育仍然使得法語教學脫離了時代,也使得法國中學生在適應社會的能力方面遠不如英、美、日諸國。英美重視科技和實用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啟示了法國。法國開始探討教育如何適應和促進戰后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發展的需要,實現教育的現代化。特別是法國在獲得了科技優勢之后,長期注重理智訓練的人文主義教育傳統終于得到了改變。即在基礎教育包括在法語教育中逐步開始重視培養實用主義的思想方法及旨在提高個人適應性的科技教育。人們認為,信息科學技術知識是普及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法語教學的活力僅僅在于傳授古典人文主義價值觀是不全面的,教材只選名家名篇也是不適當的。教材必須擴大選擇范圍,除文學作品之外,要增添科技作品的分量。法國的語文教材由國民教育部委派專門機構負責編寫,按教學大綱、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編寫出各種不同教材。同一門課程的教材可達幾種或幾十種。編寫教材的專家幾乎一致認為,當今社會知識劇增,教材應以最快的速度來反映世界范圍內的科學技術最新成果。比如生命科學、宇宙科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等等,都在教材或教學內容里得到了反映。此外,傳統的應用文教學也絲毫沒有削弱,它要求學生學會寫信、寫電報、寫總結等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應用文,能查閱參考書,編排資料。法國教育學家稱:只有這樣,教育才能迎接國際競爭和科技發展的挑戰。
個性教育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法國1986年開始實行新的教學大綱,正式頒布的訓令中強調,所有的學科都是基礎的。基礎的學科有三項共同的首要目標: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讓他們掌握書寫、口頭表達和形象表達的基本技能;培養他們獨立工作的習慣。完成這三項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是不夠的。法國過去在個性教育方面重視得不夠,50年代著名教育家弗雷內始倡個性教育,推行活動教學法。80年代以后對于個性教育的探討和研究則漸成聲勢。有關改革方案指出:尋求統一答案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同一類學校里,一個學生只用同一類課程的情況己不復存在。學校,這是具有真正多樣性的地方。《若斯潘高中改革建設》中也說,教育改革要有助于學生的單元學習,減少傳統意義的課時,設立補充性教育。要求每周拿出三學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教育,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某一些課程。在學有余力時,選修社區語言和原籍語言文化,以豐富和完善個性。
發展個別化教育,從內容上看,增加了選修課的分量;從教學計劃上看,則注重因材施教和彈性學習制度。早在70年代末,法國即建立了初中三年級的補習課和加深課制度。補習是對在法語學習中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和幫助,每周為一學時,謂之“支援課”。而對那些在法語學習中有特殊稟賦和能力的學生,則開設加深課。加深課是在不增加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習內容的前提下,對優秀學生進行一定的課外輔導,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能力,以促使教育盡量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法國在一些中學還嘗試改變班級授課制度,按學生學習能力組織教學,取消原來的教學班,把一年級按100人左右組成新的教學單位——教學體,將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混編在一起,讓學生在教學體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水平的進度。
初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最敏感的環節,它關系全法國的教育水平。因此,在法國初中法語教學中,教學方式、方法更加靈活多樣。許多學生對以往的教學方式感到痛苦,要求教師不能再按照固定形式一節節講課。一次聽課如超過20分鐘,學生就會干預并要求討論。學生甚至可以拒絕完成教師布置的過多的家庭作業。總之,傳統課堂上教師的“權威”受到了動搖和挑戰。新的教學有“創造學習活動”“現場學習”“通過影視學習”等等。有的學校甚至廢除課程表……這些多樣化的教學,有一個特點就是將智力、情感和人性貫穿于語文學習活動中。在評價教學時,更注重教學本質的發展。如閱讀課上,一般就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按以下幾個環節學習全篇課文:①讀課文;②找出教師可能提出的問題;③根據問題寫出簡短的摘要;④朗讀摘要,抄寫新單詞,討論,熟記。著名教育家弗雷內倡導的學習方法亦如此。他將整個教學活動分作三步:一自由表達。在老師充分信任、許可和自由的氣氛中,讓學生毫無顧慮地自由表達(口頭、書面)。二實驗探索,培養探索思想和批判精神。讓學生一面學習拼寫,一面學習寫和讀,即在表達的同時,學會掌握語言,熟悉和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三協作學習。每個學生在小組里討論、研習,鼓勵他們集體協作,并歸納學習成果。
擴大選擇性學習:課內與課外的交叉滲透。過去法國中學生在學校里所受的壓力過大,負擔重,且強調劃一化的教學;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安排亦不科學。此后,法國語文教學界開始重視學生的選擇性學習。這種選擇性學習一方面開設了許多和語文有關的各種選修課;另一方面則創設各種符合學生實際和學習興趣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這種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很難嚴格區別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學習。比如有一些學校設置重點指導的特別教室,利用一部分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弱點到這種特別教室接受訓練,有些人稱之為體驗性學習。它的特點是不受傳統學校課堂教學的束縛,力圖讓學生在教室內外擴大自主經驗,并在擴大經驗過程中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也有一些學校在上完一堂45分鐘的正式課后,再安排一堂與講授內容有關的創作活動。總之,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創造性,進行與每個人的能力、興趣、需要相應的教育。法國一些學校還在嘗試師生之間打消心理隔閡,在自由氣氛下進行對話的活動。這種活動被描述為學校里聽不到鈴聲,教室之間沒有固定墻壁……教室及走廊布置學習角、作業角、興趣角以及圖書資料、游戲器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