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4-28 10:50: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健康教育課論文

篇(1)

論文摘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中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受到充分的重視。本文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管理、目標內容、教材和評價這個幾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未來發展趨勢。

論文關鍵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問題;展望

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關注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更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我國學者班華教授曾指出:設置心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現代化的要求。早在1997年4月,國家教育部頒發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的通知,明確規定在初中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教育,內容包括:正確看待自己、磨練心理品質等,課時安排為每一個內容4學時。教育部要求1998年秋開始在部分省市進行實驗,取得經驗后自1999年秋開始在全國實施。教材選用主要是各省自編,沒有全國材。雖然各省市、學校越來越意識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問題。本文將從現狀、問題及展望三個角度來探討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一、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

國內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涵研究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取得的理論成果也不是很多,現將部分學者的觀點呈現如下:

于學蘭(1997)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服務對象心理發展需求的階段性分為以下幾種形式:心理常識課、成才指導課、健康教育課、心理衛生講座和團體輔導課、心理輔導活動課。姚本先、方雙虎(2002)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獲得關于心理健康發展、心理素質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經驗(含種族經驗和個體經驗)。課程包括獨立型和融合型兩大類。其中獨立型課程又分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科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課程;融合型課程也可分為學科課程中的融合、活動課程中的融合和環境課程中的融合。也有學者提出了綜合課程的構想。葉一舵(2003)認為,目前國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致可分為三種取向:第一,學科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把心理素質所包含的內容作為構建課程的主線,強調心理學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第二,以經驗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把讓學生獲得經驗和體驗作為課程的支點,強調活動、實踐和心理訓練;第三,以問題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把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作為課程的切入點,強調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學者曹梅靜、王玲(2004)則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為它以絕大多數心理正常的學生為對象,以提高其心理素質、維護其心理健康為目標,以團體教育、團體訓練為主要方式來開展各項有關的教育教學活動,突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性目標。還有學者從服務對象的角度提出的見解。李慧生(2006)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理解為團體心理輔導與學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結合的產物,應兼具科普、團體輔導和活動課的特點。從上述文獻中不難看出,人們已經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種綜合性課程。它是獨立型課程與融合型課程的綜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綜合,經驗取向課程、學科取向課程與問題取向課程的綜合。

長期以來,以知識本位為特征的課程思想一度占主體和核心地位,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的形式化,而忽視了人文精神、文化素養的陶冶,沒有把人格的完美發展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應試教育”模式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實施。就目前來看,通過課程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呈現以下特點:

大部分省市、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配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發展速度上城市發展快于農村。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看,其方式主要是有兩種:一是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知識;另一種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即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以教師為主、知識為主,讓學生直接獲得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課程的實施看,主要是依賴地區教育部門和學校自發開展,受到教育者的觀念、硬件和軟件環境的影響。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個地方性課程,沒有國家統一規定的教材。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計劃、有系統、易操作,各地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中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編制了相應的教材和參考書。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操作。

二、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問題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在我國歷史短暫,經驗不足,因而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管理存在的問題

有關部門的領導或學校的校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義缺乏深入的了解,雖然近幾年有教育政策導向,認識到應試教育的不足,提出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但現行的應試教育使他們疲于應付中考、高考和各種各樣的考試,無暇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推廣到應有的程度。不少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作“擺設”形同虛設,應付各種檢查。正如有人所說,“上級檢查時重要,平常教學中次要,抓統考升學時不要。”課時得不到保障。有的學校雖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之中,認為有開課的必要,但是在具體落實課時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它,把它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中最大的困難之一。

(二)教材存在的問題

在教材價值取向上的偏差。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價值取向是學科本位的或社會本位的,這種教材可以說把什么都考慮到了、考慮好了,惟獨忽視了學生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存在價值。這種“無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擺不準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一切為了學生的心理成長這一基本主題,嚴重壓抑了學生心理發展的主體性,阻礙了個性的健康發展。

在教材基本內容上的失重。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隨意性大,呈現出無序狀態,過于強調中小學生非智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性發展目標的實現,而忽視了智能素質的培養和心理潛能的開發。相當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的狀況是“匆匆上馬,急急推出,草草收場,皆大歡喜”。

在教材個性特色上的缺失。為數不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套用一般教科書的寫作路子,沒能實現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忽略了突出中小學生的活動、體驗與踐行,缺乏靈活性與開放性,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應具有的“個性”與特色。  (三)課程目標、內容存在的問題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中,過于理想化傾向比較普遍。理想化傾向表現為,從課程的目標來看,有些目標過于理想,有些目標過于原則、空泛,不太符合中小學生的實際狀況。如“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等這些提法,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目標無可厚非,但沒有體現出目標的行為化、具體化和操作化。而課程內容的選擇是根據課程特定的教育價值觀及相應的課程目標,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或學習者的經驗中選擇課程要素的過程。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注重心理學學科知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拘泥于心理學學科知識的選擇,忽視了選擇適應當代社會生活的經驗和使中小學生獲得心理體驗的各種文化。

(四)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缺乏理論指導,使評價在實際操作中比較混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無提高,用考試的定量方法來評價,是難以反映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為考試只能看出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的程度,而學生了解這門知識,了解了心理發展與變化的規律,并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水平就提高了。所以單靠考試等定量的方法不足以評價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的內容涉及學生行為的改變,包括個人的動機、態度、興趣、自我觀念、思想等。一般來說,個體的心理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我們通過觀察個體的行為,就可以了解個體的心理特質。但是有時候卻未必如此。如有的人心里想的和口里說的不一樣,有的人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評價工作是一項艱苦而又長期的工作,要把評價工作做好,需要花人力、物力和時間,而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奇缺,資金有限,時間也不夠,這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工作帶來了困難,使評價工作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如設備、經費、輔導人員素質等的評價,或者學生自助作業的收集,等等。

三、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展望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

社會及教育部門需要制定相應的制度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國家的法規,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化和規范化。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管理,首先體現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時方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課時可在地方課程或學校課程時間中安排。”學校領導對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意義的認識、重視程度以及合理的制度是課時保障的重要條件。其次是選定或組織編制符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大綱和參考教材。學校管理層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選定合適的主要參考教材。

(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在教材編寫指導思想上,應凸顯“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理所當然應直指人的心理成長、發展與自我實現,因而教材的建設不應當是“物本”的,而應當是“以人為本”的。把人視為自身心理發展與建設的主人,把人的主體性發展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從人的心理需求發展,一切為了人的心理健全發展,一切服務于人的心理潛能開發,一切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視人的生命和生活,關懷人的價值和使命,關照人的精神和信仰,真正確立“人”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設中的中心地位。在教材內容選擇上,要堅持以“實”為本,即聯系實際、體現實用、突出實踐、注重實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階段目標來確定適當的教材內容。在教材編寫組織上,宜采取“多元優化、積極整合”的策略。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設應以心理化取向為基礎,以教育化取向為主干,以生活化、問題化取向為依托,建構整合化、網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趨向。

(三)注重課程的可操作化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將目標化為可以觀察評定的和可以訓練培養的行為特征。我們不能泛泛地將“完善自我,培養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單元目標或課時目標,而應該把這些抽象的、籠統的概念具體化,把行為目標作為單元目標的細節,從而真正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目標集中指向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在這種目標價值觀的引領下,課程應當提供適當的心理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積極的、愉快的心理體驗,并由此滋生出積極的個人心理意義。課程內容應強調與學生生活相適應,以促進學生在學校的成長;注重與社會生活相適應,以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健康心理的自我構建。

篇(2)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經過十多年的教學和實踐,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但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因此,總結經驗、提升水平、構建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是至關重要的。2010年,在多年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心理咨詢的基礎上,承擔了省教育廳教改課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經過三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多元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

為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建設,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育與發展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探索并建立了適應大學生特點的“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心理輔導與咨詢、心理測評、心理活動為手段”的立體交叉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健康、系統、全面、有效地開展。

二、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構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學中應著力于“1+5”教學模式,即課堂講授+心理游戲+個案分析+心理測試和心理訓練+課堂討論+結課論文。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心理游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趣味性;通過心理個案分析,加深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理解,提供切實可行的調節、治療方法;通過心理測試使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在此基礎上,使自我認識從感性步入理性。通過心理訓練,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通過結課論文,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和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僅靠課堂教學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夠的,要想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將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起來,全方位、多渠道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提高教學質量。

1.進一步搞好大學生心理普查,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

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將大學生中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篩查出來,并根據其嚴重程度進行分類,形成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實現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發現、早期干預和有效控制的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通過開展大規模的心理普查,有效地擴大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學生中的影響,同時為制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提供了有力支持。建立班級、學院、學校三級預警網絡,保證預警信息的暢通。對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啟用轉介機制,使學生的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的治療。

2.以專業心理網站為平臺,實現面談輔導與網絡咨詢緊密結合

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輔工作,為滿足學生調節心理困惑和自我成長的需要,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網站,既展示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識,又在第一時間傳遞心理學的最新信息,為咨詢人員和學生之間建立起多項心理交流平臺,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實現面談輔導與網絡咨詢的有機結合,以實時性、靈活性、隱蔽性的方式很好地彌補面談心理咨詢的薄弱和不足,全天候、全方位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3.以團體心理訓練為突破口,實現咨詢和自助緊密結合

團體心理訓練是一種有利于學生心理成長又受學生普遍歡迎的心理教育方式,它能成功實現心理咨詢與心理自助的有機結合。通過團體心理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自我成長和心理自助能力。對于在訓練中暴露出來的、學生又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不僅可以獲得團體成員的支持,還可以得到及時的專業心理輔導和幫助,使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得到及時的疏導和解決,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自我成長和心理自助能力。

4.以心理協會成員和學生骨干為支點,實現專業指導與趣味活動緊密結合

大學生心理協會成員和學生骨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的一股強大力量,他們不僅能在學生中很好地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還是學生心理動態變化的一線“觀察員”,密切關注和及時通報學生中的心理信息,將有利于形成一個上下聯動的有機整體。因此,要定期對各班心理委員和心理協會成員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培訓,使他們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掌握心理咨詢技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積極開展如校園心理劇大賽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寓于活動之中,吸引廣大學生積極關注和熱情參與,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

5.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滲透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

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的德育工作、教學及日常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各項工作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班主任、兩課教師和黨政工團干部要有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確意識,能夠基本掌握有關心理輔導的理論和方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能將學生的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區分開,及時主動地與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合作,給予及時的輔導和幫助。學校醫療保健機構與學校心理健康機構相結合,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共青團、學生會和其他學生社團還可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臧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3)

論文摘要: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課程開設不系統,忽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單一,隊伍建設缺乏專業化等問題。為此,要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要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要加快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信息化建設步伐,要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要注重專業化師資培養工作。

2001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各省市也相應地做出了規定,明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要求。各學校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確定為繼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了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認真加以解決,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

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主要表現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認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應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認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就不應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這種思想主導下,要么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傾向;要么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地處理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輸和說教去面對學生焦慮、抑郁、悲觀、厭世等心理問題,只會加重學生的心理問題。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當前,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論課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只是在各個版本的“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中作為一章或一節來講解。在課程改革之后,在全國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這部分內容也僅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體現。雖然有些高校后來單獨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但學時很少,教師很難將心理健康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課堂講授的內容脫離實際,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吸引力,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實際問題。

3.心理健康教育出現“網絡空白”

隨著校園網的普及,校園周邊網吧遍地開花,我國大中小學生也產生了與之相關的心理障礙。有學者視之為因特網綜合癥(AD),表現為健忘、沮喪、煩燥、頭昏腦脹、胸悶氣短、經常走神、心情壓抑等癥狀。在大學生中,主要有網絡恐怖、網絡依賴(上癮)、網戀、人際關系淡漠、厭學逃課等,有的學生甚至因上網成癮而精神失常、自殺。這些新問題已引起了學校和家庭的關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應認真研究網絡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占領網絡陣地,讓網絡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4.方法、渠道單一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一線輔導員更多的被視為“消防員”,常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單一,手段落后,輕視對重點群體心理危機的主動介入疏導;在體制機制上,缺少一整套穩固長效的心理問題排查、心理異常學生管理、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心理危機干預、跟蹤、評估的工作機制,亟須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綜合體系,進一步協調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強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5.隊伍不齊且缺乏專業化

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復雜多樣,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備齊全專職的心理學專業教師、心理咨詢工作者和醫務人員,另一方面,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應掌握系統的心理學基本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技巧,從而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許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質的、專業的、專兼職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當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的。由于他們心理學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不足,又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有的誤導了該工作的發展方向,甚至,有的還給學生增加了心理負擔。在未來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將逐步實現專業化。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相應對策

1.充分認識和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通過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等方式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優化心理品

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 轉貼于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側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大學生的思想層面,更多地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機、人生態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則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它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更關心學生合理的內在需求,更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和體驗,更強調在社會規范許可的條件下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可以修正以往單純通過灌輸說教而忽視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的做法,有助于從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全過程,引導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為接受正確的思想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學性。

2.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高校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建議高校系統地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避免出現擠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課學時的現象,充分保障課程的學時和學分,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有效開設提供必要的軟硬件設施。要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在課程的考核中,不僅要看學生的成績,更要看學生從課程中收獲了什么,使學生真正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節技能,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

3.加快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軟件進入課堂,可緩解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提高了教學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水平。比如,學生心理檔案實現微機儲存、管理和運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測量軟件的使用,使測量更快、更準確。另一方面校園心理咨詢網絡和其他心理咨詢網站可以更便捷地為學生提供指導;學生可以實現遠程心理求助或專家求助;可以在網上實現與其他同學溝通聊天;可以構建學校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家系統,會診疑難病癥,全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在網絡上對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等等。

4.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

高校系統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不意味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來,而是要更好地體現二者的互補和統一。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思想和心理問題經常是交織在一起的,僅靠單一的教育方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互相滲透,有機結合,社會、家庭、學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機結合,共同加強學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通過談心、咨詢等活動,指導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引導學生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獲取知識和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既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為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另一方面,要改進過去心理咨詢坐等大學生上門的方法,主動、公開、廣泛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聯系實際,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園網絡平臺、學術講座、團體咨詢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學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5.注重專業化師資培養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心理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更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要從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學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的簡單化等問題,特別是對“問題學生”,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我們的教育實踐證明,學生的思想問題不少源于心理問題。加強心靈的溝通,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出問題的根源,再從思想上加以引導教育,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篇(4)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舉措。但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普遍較低,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建構一個教學、輔導、監護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自身潛能進行開發教育,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積極生活態度,培養大學生自覺地、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按照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質是一個相互連接的有機整體,而其中心理素質是人的發展中的關鍵性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全面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1]

一、課程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主渠道

課程教育以班級為單位,學生人數一般達一百人以上,是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的數十倍、數百倍,可以極大地擴展受益的學生數,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要確保課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課程目標的正確確立

以往眾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目標是預防性的,以預防和矯治各種精神疾病以及適應不良行為為目標,是為了解決大學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問題。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對心理危機的干預和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上。這種課程目標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受到局限,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不夠顯著。筆者認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心理發展教育與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上,而不是對心理疾病的治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是一項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個大學生都要接受這一教育,讓學生掌握系統、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護自我、健康自我;在學生中樹立一種“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與心理咨詢”的觀念。它的目標應定位于“面向全體,重在發展學生的潛力,促進全體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優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個人的積極成長上”。遵循此目標,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2.課程內容的改變

以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以補救性為主,主要是采用消極心理學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成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有效方式,當成是解決或幫助極少具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的有效手段。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針對少數人在局部范圍開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將教育滲透到每個學生當中,激發學生本身內在的力量和潛能。因此,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面向全體大學生,采用積極心理學的模式,重視學生固有的、實際的及潛在的力量,激發人自身內在積極的心理品質,學會寬容、尊重、分享等,讓學生學會創造幸福,體驗快樂,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塑造積極向上的美好心靈。具體教學內容包括學習輔導、生活輔導、人際交往輔導、人格發展輔導、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和性心理及婚戀觀輔導等。[2]

3.教學方法的改進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大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純文化課程教學。走近學生、準確地把脈學生心理、適時地調適和有針對、預見性地指導學生,挖掘學生固有的潛能和力量,這是本課程的活力根基和意義所在。筆者認為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擺脫學院式的知識傳授,要立足于學生的個人成長,側重操作性的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采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自我探討,以達到促進學生個人成長的功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體驗與互動,通過多媒體、室外活動等形式,強調學生個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學習興趣,營造和諧的氣氛。把團體心理輔導的技巧借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輔導員,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教學必定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的探討

縱觀國內相關文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實踐操作模式的探討和方法、途徑實施的探索上,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結果的評價標準的研究卻鮮有涉及。楊民和楊立紅(2006)認為,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較低與缺乏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有關。因為缺少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應建立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為核心的新的評價體系。[3]但迄今為止,我國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學規范且操作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應該采用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強調過程情境性。即對學生結果的評價應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務上,提倡采用“真實性評量”和“操作評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學生能認識自己,判斷自己的進步。

二、個體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及心理拓展訓練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必要補充

1.個體心理輔導

個體心理輔導主要是針對大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由于所面臨的任務、矛盾和個別差異而產生的心理問題,為學生提供幫助,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疏導心理障礙,防治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措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部分屬于青年期的成長心理問題,但又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視其刺激源的性質、壓力大小、挫折程度、傷害輕重,以及個人的承受力和康復力的強弱而有不同。這些問題有可能通過心理輔導教師的個別輔導,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發泄、轉移、升華,逐漸平靜、淡漠,恢復正常。 轉貼于

2.團體心理輔導及心理素質拓展訓練

相關研究表明,單純進行心理健康教學、咨詢和講座不能顯著地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團體輔導及心理拓展訓練則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團體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使個體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團體輔導創造了一個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成員在團體中的改變容易遷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發展性、適應性和人際溝通問題,舉辦專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使學生在團體心理訓練過程中習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拓展訓練是全球規模最大和歷史最悠久的戶外體驗式教學模式,[5]是讓學習者通過親身體驗經歷,從根本上改變原有認知,并在習慣和行為上有一個新的改進和突破。其特點是以項目體驗為載體,以態度訓練為主旨,以行為改變為方向。素質拓展訓練在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我國,主要應用于對企業員工的培訓,在各大高校中應用得還比較少,僅有部分高校在個別院、系對部分學生開設拓展訓練課程。[6]目前國內的素質拓展訓練主要采用場地、水上和野外三種培訓方式。高校的校園環境、體育場可以作為培訓的場地;游泳池可以作為水上項目的培訓場地。高校完全有條件拓寬拓展訓練的渠道,使素質拓展訓練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

三、建立完整的學生心理健康監護系統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

高校必須設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負責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給在校的每一位學生建立心理檔案。每個系應配備心理部長,組織開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個完整的學生心理健康監護系統還應包括學生的自助機制,因此高校應挖掘學生自身資源,倡導自主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證。例如可以班級和宿舍為單位,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和心理聯絡員制度,其主要任務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傳遞心理健康信息,能夠讓他們在第一時間給身邊的同學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核心

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也是制約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原因。許多高校采用專兼方式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多數兼職教師是“虛崗”,履職很困難。學生的心理是多發的,而教師的崗位是虛的,結果不言自明。還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當心理健康教師,這類教師雖然工作經驗豐富,工作責任和能力較強,但畢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跨度大,專業理論要求高,他們也很難勝任教學。所以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核心問題。

參考文獻

[1]黃潔,等.國內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比較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1999,(6).

[2]鄭祥專.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3]楊民,楊立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芻議[J].文獻資料,2006,(5).

[4]盛義嶺.拓展訓練課在高校開展的可行性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7,(5).

篇(5)

[關鍵詞]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發展;途徑

[作者簡介]陳雯(1963―),女,江西萍鄉市人,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偵查系副教授;余陸維(1974―),男,江西上饒市人,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偵查系講師;王堅(1965―),男,江西萍鄉市人,江西教育學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課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系統研究”(編號:04jy20)系列論文之一。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專家學者都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實施策略進行了精到的論述。然而,對于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領域――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卻很少有專門的論述。這是一個缺憾,也是本文寫作的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諸如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衛生教育等等。其含義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異。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將心理健康教育定義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1]。”

一、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當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在我國的農村學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務之急。中小學生由于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即面臨著自身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也面臨著學習、競爭的壓力,再加上他們發展與成長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日趨復雜,使得他們的焦慮、抑郁、敵對、孤獨水平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國內外有關調查資料表明,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3-20%[2]。還有研究表明:在小學階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比例為16.4%,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占2.9%;在初中階段,存在中度心理問題的比例為14.8%,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進行的研究還表明: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學生,邊遠農村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比例最高為19%。

(二)要使農村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對青少年的培養,不僅僅是要讓他們學習知識、發展智能、增強體質,還要促進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他們得到思維的啟迪,學會人際交往,提高心理素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體現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必要環節。

(三)農村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文明與進步,有賴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農村人口占了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要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局面,首先要重視農村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在農村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青少年學生克服消極心理狀態,促進積極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奮民族精神;同時提高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水準,凈化農村社會風氣,使他們在各項活動中能夠保持科學、理性的處事態度。這實為促進文明進步之舉,利在推動農村的發展與繁榮。

二、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和素質教育及農村社會發展的要求,決定了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考察的結論是:現實情況令人憂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雖然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但由于農村教育行政部門的忽視,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義嚴重,甚至工作仍未啟動。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門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了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再加上不少農村學校的校長、教師、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夠,甚至對“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無所知,往往采取消極等待、簡單應付的態度,或名義上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是在虛報情況,存在著嚴重的形式主義。這種傾向所帶來的危害不容忽視!

(二)雖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較熱,但是由于師資力量不夠,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實際教育的水平與質量都不高。

極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根本無法配備心理學專業教師。有些學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輔導工作的教師來承擔。由于他們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他們不是對一些心理問題總是無法解決,就是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技巧運用感到困難。

(三)雖然許多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決心大,熱情高,但是由于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操作不夠規范,存在不少誤區。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這就需要對其進行規范。如不得隨意解釋測驗結果,不能濫用測驗量表或其他測驗手段,對測驗結果及學生的心理問題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從事此項工作的工作人員的能力與水平問題,很難規范地進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出現了一些消極的發展趨向”[4]。這些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療學生心理疾病。2、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為了提高升學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趕上時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將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種知識的傳授教育,而并沒有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與提高。上述傾向,都會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為了更好地在我國農村中小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們根據我國中小學的實際情況,認為在實施過程中要解決如下五個問題:

(一)確立明確目標。在制定目標時,既可以參考許多專家學者提出的目標,也可以參考其它地方確定的目標。同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與學校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二)各種教育力量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當地的縣鄉教委要重視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強支持力度。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引入學校教育機制,把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看成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基礎與核心,成立領導小組。

其次,要注意充分調動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通過各種激勵機制,讓教師主動地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使學生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

再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國農村,由于許多地方還很落后,學生家長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積極地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讓他們反對、產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當地鄉、村的支持,要讓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從而為中小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前文已有論述,在此不再重復。而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可從增加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數量與提高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自身素質入手。

(四)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要設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項經費。這一問題在農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從提高認識入手,千方百計解決這一問題。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與有關專家的聯系。要鼓勵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醫學界等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通過各種形式的下鄉活動,打破圍墻,加強交流與溝通,加強協作與攻關。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幫助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培訓、服務、指導等工作。

四、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根據農村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在我國農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有:

(一)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質在各種素質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課,文化科學有各科教學課,勞動技術有勞技課、身體有體育課,唯獨心理素質沒有心理課,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農村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專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這門課程的開設,可以解決以下兩大難題:第一,使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因為僅僅依靠對個別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很難照顧到全體學生。有的學生存在心理障礙,但他并沒有意識到,也可能意識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詢老師。第二,如前所述,目前農村學校教師隊伍有待建設,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奇缺。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決了這一困難。

需要注意的是,應避免以下幾點錯誤做法:

1、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列為考試科目。如果這樣的話,心理健康教育課就很難達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解決學生實際心理問題的目的。學生又會為了考分而死記硬背一些心理學概念原理與規律。

2、將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成心理學課。如果上課時總是向學生灌輸那些空洞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學生將會厭煩的,特別是干巴巴地對學生進行說教!因此要積極引入活動教學內容,將課上得生動,讓學生樂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課。

3、將心理學課上成德育課。由于目前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由政治課教師和班主任擔任,而他們由于以前的工作實踐,形成了思維定勢,仍按德育課的教學方式上課,造成學生心理緊張。

(二)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農村中小學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圍繞學科教學來展開的。所以,我們通過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既可以推動各科教學工作,又可以讓各科教學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那么,該如何運用這一方法呢?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教師在各科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認知、情感和行為水平。如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情緒。這樣,既能建立和諧師生關系,還能縮短文學作品與學生的情感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通過開展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如各種比賽來培養學生競爭意識。

(三)通過開展課外活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課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學會在活動中不斷地進行各種訓練來優化自己的心理素質。比如學校中有許多的興趣小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讓他們通過這一系列的群體活動感受與同伴交往、協作所帶來的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培養他們的合作互助精神,讓他們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此外,在農村學校里還可以舉辦心理教育方面的講座,開設心理教育培訓班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以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心理教育的主動性,促進他們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過班級工作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級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心理教育方法,對全體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有效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其實,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課教師更熟悉自己的學生,這樣就利于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同時,由于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直接與學生的心理問題接觸,這樣就便于及時深究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為學生指點迷津,指引前進方向。因此,在農村學校中,要注重將班級的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結合,以形成堅實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礎和運行機制。

(五)通過心理咨詢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國農村學校里,由于經濟條件差,人員編制緊張,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人員還比較困難,但為了發揮個別疏導的獨特作用,彌補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不足,我們可以創設條件,因地制宜,積極爭取。

(六)通過營造健康的心理環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緒極易受周圍環境的感染,因此,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國農村,由于改革開放,一方面,農村社區正以開放的姿態引進現代文化,消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強本土優秀文化的建設,用現代文化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從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區文化。

除了上述社區環境外,更重要的是學校本身要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在此特別強調的是教師的自身因素,因為教師在學校心理環境中起著主導作用。作為教師,就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敏銳的思維和觀察力,積極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開朗的性格,從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5]。當然,除了教師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發揮其它隱性教育資源的作用,如校園景點的設計,環境的布置等等,給學生以積極的暗示,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時要注重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以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

同時,由于家庭環境中的許多因素都對孩子的心理素質有深刻、持久的影響。而農村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不高,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視,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環境的建設。為此,農村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學生的家庭中,通過指導家長形成對子女正確的溝通方式、養育態度等,營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圍。

五、對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隨著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將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這種大趨勢下,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其發展前景將是非常廣闊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將被納入學校的整個教育體系當中,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將給學校教育帶來一種先進科學的理念,這種理念無疑會滲透于教育觀、學生觀和人生觀之中,成為學校教育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國中小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將會更加突出,這也從客觀上對農村中小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二)隨著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視,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將不斷提高。

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目前我國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還很低。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條件日趨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將穩步前進,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我們堅信,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將迎來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魏慶安. 淺談中小學生的人際關系[N].光明日報,2001-04-12.

篇(6)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頗受社會各界關注,各高校為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各種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一些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實際情況來看,此項工作在專業化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作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軍的教師群體,其較為欠缺的專業化水平已成為制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發揮的瓶頸[①],影響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建設步伐,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也逐步成為時代的要求、社會的呼喚。

本文試從多角度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策略提出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

一、明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標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理論性、知識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一支受過系統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盡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已于2001年3月頒布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并于2005年對該標準進行了修訂與完善,但是這一標準有別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專業標準。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兼具雙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師,又是心理咨詢師,但其工作性質又決定了他們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師,又有別于社會機構的心理咨詢師。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標準與一般意義上的標準有聯系也有區別,我們要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在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盡快出臺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標準,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清晰的導向。

二、嚴把入職關口,規范職業資格認證

作為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從業教師具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中很多是輔導員或其他非心理學專業的教師,主要以兼職為主、專職教師少,師生比平均達1 :10 986[②] ,難以滿足日益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上由于人手不足,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疲于應付一些事務性的工作,無暇有深度地開展工作和潛心鉆研,這樣一種狀況很難適應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嚴把入職關口,積極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要求相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必須具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所應擁有的良好個人品質與專業情感。相關部門要制定從業人員的專業標準,通過考核等方式頒發資格證書,以保證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論文大全。資格認證可由教育部門規定考核科目,制定考核大綱,只有通過資格考試并經過嚴格系統的專業訓練,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實際操作能力的人員才能取得任職資格。論文大全。高校也可以建立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格認證評估制度,以制度規范職業的專業化。

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訓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的核心和保證,因而,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兼職教師進行專業化的培訓、規范及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關教育職能部門和高校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做到培訓計劃化、規范化,經不斷修改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一個成熟的培訓體系。制定培訓計劃時應注意全員培訓和分類培訓相結合、專業培訓與普及培訓相結合、職前培訓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培訓與督導相結合。培訓的內容應包括基礎理論培訓、方法技巧培訓和道德行為規范的訓練,不僅使專、兼職教師能夠掌握和運用相關理論、方法、技巧,真正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心理成長的功能,還要使其職業道德和行為符合專業要求。

四、加強個人業務知識的進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集知識的傳播者、心理輔導者、教育咨詢者、生涯規劃指導者等多種角色于一身,其工作內容涉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人際關系問題,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問題,專業興趣和學習方法問題,青春期生理、就業心理問題等,對從業人員的業務知識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方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永葆其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師一方面要主動參與學校所組織的導師帶教、專題研究、集體備課、觀摩研討、典型示范等校本教研活動,另一方面也要爭取機會參加各種專業進修、職后培訓活動,此外,還要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把握其思想動態和需求。

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為了能勝任多重角色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就需要集多種能力于一身:一是要具備心理咨詢與輔導的能力,能正確理解學生的困難與困惑,并且在學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時候給予應有的指導和幫助;二是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交際能力,充當忠實的傾聽者,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傾訴環境;四要具備心理測量與評估技術,能科學地評定學生的各種心理異常狀態和人格能力傾向;五要具備一定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既要給學生上好每一堂心理素質教育課,又能從事心理輔導、教育方面的研究課題。而要具備上述能力,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秉著研究性的態度,積極開展行動研究,不斷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逐步積累直接經驗,并通過理性化將實踐經驗內化為自身的實踐智慧。論文大全。

六、重視教育教學的自我反思

著名教師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美國學者波斯納也說過: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③],雖然外部的教育和刺激可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達到基本的專業素質,但卻無法促使不斷地自我更新和成長,只有經常性地在教育教學和個案輔導中進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逐步走向專業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在工作中建立自我剖析檔案,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專業發展的變化和進步情況,并采取相關措施。此外,在心理咨詢和輔導的過程中還要經常記錄一些有典型意義的個案,或者是對自身專業發展影響較大的關鍵事件,從而為事后回顧、反思自己的專業發展歷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七、加強同行之間的溝通合作

與同行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隨時準備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能。作為一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師,要積極參加一些專業機構和團體的活動,這樣做能夠和同行、專家之間進行研討、交流、溝通,虛心吸納他們的成果、經驗或建議,實現資源的共享,教師也能通過交流和合作來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能力素養,加快專業成長的進程。

Strategies on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aiJing

(Nantong University, Jinagsu Nantong 226007)

[Abstract] It demands a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group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search on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llegesgreatly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o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1]羅孟祥.對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發展的思考[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5):124-125.

[2]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2006,(6):64-65.

[3]馮鐵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現狀及政策建議[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6):126-127.

[4]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1,(4).

[5]魯克成,李蘭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走專業化之路[J].思想理論教育,2007,(9).

[6]李明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篇(7)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改進教師教學、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與方式。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在理論思辨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價應遵守的相關原則,初步建構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并提出評價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指標

隨著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不斷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已成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新興教育實踐活動,如何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如何評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的評價標準,探討評價方法,對于指導我國當前中小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制定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一堂課的高效與低效,往往需要通過一些可以觀察的外顯指標來進行。但是這些指標的確定需要依據不同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而定。心理健康教育課因其關注學生心理素質的培育和心理適應指導而具有獨特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更關注課堂的訓練活動和學生的情感體驗、反思內化等,因此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課堂評價指標需要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一)目標指向心理品質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積極心理學思潮,改變了心理學對消極心理因素關注的局面,轉而關注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從診斷、治療轉向發展和預防。積極心理學認為培養人的善端和積極品質比查漏補缺式的心理咨詢更能有效預防心理困擾,倡導關注個體的積極情緒和情感(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積極的人格特質(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以及創造力等。《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也將當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定位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轉變消極心理學主導的局面,轉而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目標指向培養和塑造學生積極的情緒情感,讓學生更快樂地學習和生活,提高其主觀幸福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

(二)內容著眼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課程評價指標內容的選擇與設置必須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學生的發展任務為切入點,關注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按照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觀點,個體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一定的發展任務和要求,完成發展任務則能順利過渡到下一個階段,否則就會影響個體的發展。由于每一階段的發展都存在著兩面性——積極和消極,那么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就必然存在困惑,倘若走向消極一面過多則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必須著眼于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引導上。

(三)過程關注心理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的過程,要使個體的心靈得到教化就必須敞開心扉,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一個心理交流的平臺,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全、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分享自我的興趣和動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心理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心理自我的反省,反思自我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和問題,是否缺失某種積極心理品質;引導學生進行與同伴的交流,探討處理心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引導學生與教師分享自我的成長困惑和疑問,分享、傳遞心理健康維護的相關技巧,對學生的心理發展進行引導。

(四)小結強調體驗內化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的實際效果取決于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和感悟的程度。任何“說教者”“灌輸者”僅僅告訴學生應該怎么樣、不應該怎么樣而不顧學生的自我體驗,都將導致事倍功半。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最終要靠學生的體驗內化,課堂中的訓練教育活動都必須依賴于學生自我反思,將所有外在于自我的心理技能、知識內化吸收,并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及內涵

(一)構建的指標體系

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需要一個具體、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心理健康課程和其他學科課程一樣存在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個元素,不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內容不是知識而是策略和方法,并且主要是通過活動來體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評價須從教師、教學、學生三個核心元素著手。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見下表。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解讀

1.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

對教師的評價可以從教師的基本素質和心理教育能力兩個方面來考察。心理教師的基本素質評價著重考察教姿教態、教學理念,心理教育能力從增進咨詢效果的兩個必要因素——共情體驗和積極關注的能力兩個方面考察。

(1)教姿教態。教姿教態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對自己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教師展現的態度,是比教學方法更重要、更能影響教育效果的因素。課堂教學評價需要關注教師語言是否真正做到了親切、自然、大方,肢體動作是否恰當。其觀測指標包括:言語的自然大方,平易近人,透露關懷而不顯威嚴;表情自然、親切,不生硬;肢體動作自然大方,能恰到好處地對學生的反應進行反饋。

(2)教學理念。不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導致中小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兩大任務在于對心理問題的疏導和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及潛能的開發。所以對教師的教學理念的考察應著重于教師是否將心理困惑的消解與心理品質的培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活動性決定了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旨在為學生提供心理資源,營造氣氛,讓學生自主決定其心理的發展。對于教師教學理念的評價需考察教師是否拋棄了傳統的權威角色,及在課堂中主導、支配課程的時間和程度。其觀測指標包括:是否對學生的積極和消極行為同等關注,而不偏向一種行為;學生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各自支配時間的比例;教師是否發揮了“助推器”的作用,是否對學生的發展給予了無私的幫助,是否鼓勵學生積極糾正問題、發展品質等。

(3)共情體驗。共情是指教師暫時放棄自己成熟的理性,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體驗學生的感受,理解學生的世界,分享學生的喜怒哀樂。對教師共情體驗能力的考察要看教師是否能盡快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能否體驗到學生的情感,是否成為了一個“知心教師”。其觀測指標包括:耐心傾聽學生;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站在學生的立場,感受學生的內心,與學生同喜同樂融為一體,同時不失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做好一個解釋者,能與學生交換和交流意見;能進行適當的自我暴露,促進學生的發展等。

(4)積極關注。積極關注是指教師無條件地接納學生作為一個主體所擁有的情感、行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應避免出現兩類偏差:其一是關注個別化傾向,只關注少數甚至個別學生。其二是關注點的偏差——只關注學生的不良行為。對于學生群體,教師應關注課堂中每一位學生的反應,對每一位學生的活動進行積極的反饋;對于學生個體,教師在關注學生不良的行為、情感時也要關注他們積極的情緒、行為及品質。關注層面也有深淺,教師的關注不應該局限于表面,需要深入學生內心,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及感受并給予積極的肯定支持和幫助,無時不刻不體現著無條件的溫情,體現著對學生的尊重與關心。其觀測指標包括:關注的廣度,關注了班級上所有的學生而不是只針對個別學生;關注學生的積極和消極行為而不存在偏頗;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不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無建設性的消極批評。關注的深度,深入學生的內心,向學生傳達出無私的溫情,處處體現著關愛,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敷衍塞責。

2.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教學過程評價

(1)教學目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主要目標分為兩個:積極適應與主動發展。從較高層面來說,需要考察教師是否以適應和發展為主要目標,是否按照學生發展的年齡特征及心理需要制定活動目標;從較低層面來說,考察教師是否能夠準確、清晰地理解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沒有偏離出適應或者發展的目的。其觀測指標包括:教師是否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來制定課堂適應性和發展性教學目標;實際教學是否以促進學生適應生活、學習、生理變化、人際交往,發展智能、個性、社會性、創造性等為目標;教學目標是否細化、具體且有操作性;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以既定的教學目標為主,嚴格執行教學目標的同時關注生成性目標;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等。

(2)教學材料。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教學材料必須適應教學目標,兩者不出現沖突或脫節。建構主義課程觀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活動內容必須“回歸生活世界”,這就要求教學材料要來自生活,活動內容必須新穎、有趣,否則會影響學生的參與度。其觀測指標包括: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適應情況;教學內容、材料是否具有科學性且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內容是否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是否新穎、有趣,具有吸引力;教學內容是否與學生的年齡特征相符合,是否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內容的組織是否具有條理性,層次分明,層層深入。

(3)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流暢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設計與課程內容、目標、教學方法的切合度,是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良好體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過渡順暢、自然,水到渠成,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教學過程的邏輯性體現出一個教師對課堂內容理解的程度,缺少邏輯性的課堂顯得雜亂無章,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也從側面反映出教學準備時間不夠。對于活動過程的考察可以從活動的銜接是否環環相扣、邏輯是否嚴密、是否做到了層層遞進入手。其觀測指標包括: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層層深入;教學過程是否存在過度牽強、生硬的問題;教學過程是否具有邏輯性,條理清晰。

(4)教學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學科的特殊性,教師應注意活動形式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教學原則等相適應,尤其要控制講授法在課堂中所占的比例。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為載體,活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心理劇、角色扮演、心理游戲、行為訓練等。在選擇具體活動形式時必須注意方式方法的適切性。其觀測指標包括:活動時間與理論講授時間所占的比例,是否促進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教學方法、手段的多樣性,是否能恰當選擇教學方法吸引學生,且與教學內容做到了最好的適應。

(5)課堂氛圍。學生在自由、民主、有安全感的課堂氣氛中更容易表現真實自我。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自由、民主的氣氛。學生能在民主的課堂里自由自在地探索,任何正確適當的學習行為都不會受到批評,課堂是安全、相對無拘束的,學生擁有發言權和一定的決定權。良好課堂氣氛的創設有利于學生的參與體驗。課堂氛圍的觀測指標包括:教師是否融入到學生群體之中;課堂是否是安全、民主、自由的;學生能否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師生關系是否融洽,學生是否足夠信任教師等。

3.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學生表現的評價

受到建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一味強調認知目標達成的觀念逐漸轉變成關注認知、情感等多方面的目標,關注終極認知目標的同時也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同樣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參與度。

(1)行為參與。學生的行為參與是對教師教學的直接評價。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充分發揮主動性、自覺性、創造性和想象力,主動支配和調節自己的活動,只有達到這種狀態,教師的預設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從學生的行為參與評價教學,就必須考察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參與面、參與程度等。其觀測指標包括:參與面,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了課堂教學活動,表現出多大的興趣;參與度,學生多大程度上積極投入到班級活動中,是否能夠完全跟著教師的教學過程步步深入。

(2)情感體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心理體驗”,在活動中產生心靈的觸動或震撼,使學生的學習超越認知,深入情感。學生體驗的充分性、豐富性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在課堂中學生能否感受到心靈的碰撞,能否產生情感的震撼;能否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思;能否對教師預設的教學內容有深刻而豐富的體驗等,都是教學評價需要考察的。其觀測指標包括:學生是否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教師所創設的心理環境;是否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否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3)認知改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價須關注通過教學或通過活動學生在認知層面的發展和改變。即教師在結束課程后,學生在認知上是否能去除自己的非理性想法,進而接受理性的觀念。其觀測指標包括: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在課堂中反思過自我的不良認知;是否去除了與課堂主題相關的不合理信念;掌握了多少發展積極品質的技巧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堂評價指標體系實施的注意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需經歷信息的搜集、整理、處理、價值判斷四個過程,期間要避免出現目標偏差和結果偏差,力求做到評價結果的準確、客觀。在評價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以改善學生心理狀況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目標

盡管課堂評價的直接目的在于對教師的教學有效性、勝任力等方面的評估,但評價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改進教學最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在實際的評價中要注意教師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和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發展,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需要圍繞此目標展開。

(二)評價方式方法、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客觀性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評價要盡可能避免主觀偏差。任何評價工具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局限性,任何評價主體都具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主觀能動性,單一方法和單一主體往往易導致評價的片面性。因此在課堂評價中需要結合多種評價方法由多個評價主體參與,如學生、家長、學校領導、教師同行、教師本人都應該是評價的主體,此外還應注意多個評價主體之間的合作評價。

(三)評價信息內容收集的原則性和靈活性

按照評價指標體系對教師課堂中的表現進行收集需要體現操作的原則性和靈活性。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為收集信息提供了方向和指標,信息的收集須嚴格按照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而不得隨意改變。然而評價指標體系不可能包羅萬象、面面俱到,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要注意靈活性和變通。

(四)將評價的甄別、監督與指導、激勵功能相結合

過于注重量化評價將使整個評價過程缺少指導、激勵、人文關懷;過于注重質性評價將弱化評價的甄別、監督功能。因此,評價要結合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不能有所偏向,充分發揮評價的甄別、監督、指導和激勵功能。

注:本研究系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級課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勝任力調查》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英.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页网站视频| 荫蒂添的好舒服视频|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观看社区|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嗯灬啊灬把腿张开灬动态图| 好深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 |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 国产乱人伦app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9| 男女高潮激烈免费观看| 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蜜桃| 无码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添| 午夜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 人妻[21p]大胆|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动画|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日本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麻豆|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顶级欧美做受xxx000| 麻豆天美国产一区在线播放|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国产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av免费不卡国产观看|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在线观看午夜亚洲一区| 内谢少妇xxxxx8老少交| 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高清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亚洲精品欧美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无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