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3 10:08: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村文化工作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按照縣群教辦和鎮黨委的部署和要求,鎮文化站全體干部積極參加本鎮組織的各項學習活動,制定了學習計劃,利用每周周一例會、周三晚間學習、周五工作點驗會,對黨的十會議精神、系列講話精神、縣委十四屆六次全委會精神、各項政策法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學習,同時認真對照自身開展了“四反思、四自覺”研討,從中查找自身不足,制定了整改計劃,鎮文化專干的思想意識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文化干部一改往日的拖沓散漫,對每次的學習認真做了學習筆記,筆記不少于10000字,并認真開展宣傳活動,辦學習園地等4版次,撰寫心得體會7份,并以“我的公仆情懷”為主題進行了演講,文化站高慶軍同志被鎮黨委評為“鎮群教活動先進事跡人物,他的事跡感染帶動著我們全體干部,鎮黨委、政府要求文化干部在學習的基礎上,要聯系實際,開闊思維,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收集整理,用學習+探索+創新的方式提升全鎮文化工作。通過學習使得自身政治意識、改革意識和發展意識的觀念得到了增強,從而更加堅定了信心和執著,為我鎮文化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鎮村文化設備都填補到位,進一步規范了五個村的農家書屋管理,鎮文化站新購圖書1500冊施行了免費開放,為了規范文化工作運行,鎮文化站出臺了各項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了《綜合文化站工作職責》、《文化站工作人員行為規范》、《文化站站長及工作人員崗位職責》、《文化站向公眾開放服務制度》等,使文化干部了解各自的權力和責任,為服務群眾做到不推脫、不扯皮;二是制定了《設備管理制度》、《多功能活動廳管理制度》、《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工作制度》、《衛生保潔制度》、《工作考勤制度》《服務承諾制度》等,讓群眾慕名而來,滿意而歸;三是制定了《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對全鎮文化經費進行了專項審核管理,做到專款專用。同時,要求鎮、村落實了文化設備保管員,確保設備能正常運行。現在文化工作正有條不紊的開展。做到了有人負責、有人監管、有人維護。
全年播放科技和愛國影片27場,觀看600多人次;投資25余萬元安裝了馬蹄灣嘉陵江橋頭至集鎮的路燈,正在籌措資金建設文化長廊。
一是慶祝“六一”活動以“美麗____、幸福關愛”慰問活動為主線,宗旨是:以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開展黨的歷史、黨的知識學習教育活動;以“中國夢、我的夢”為關鍵,開展兒童繪畫、演講比賽;以弘揚倡導良好家風家教為重點,組織開展講家風家教的故事。以此增強兒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記錄和表達少年兒童的愛國之心,喚醒少年兒童的夢想,激發學生感恩之心,教育少年兒童積極傳承家庭美德,注重生活點滴,培養良好道德品質,激勵廣大少年兒童努力學習、全面發展,使全鎮少年兒童能夠朝氣蓬勃、充滿理想的投入到學習生活中。這次慶祝活動,文藝匯演共有節目21個。二是發揮鎮文化廣場作用,每晚7:30分之晚上9:00點組織群眾開展以鍋莊舞和快樂佳木斯舞蹈為主的活動,群眾的晚間生活得到了充實。三是開放文化活動室,鎮機關干部在閑暇之余在室內進行羽毛球、乒乓球、下象棋等活動,文化活動在鎮村發揮了很大作用,為干群的生活注入了活力。
以“傳承羌族文化,推動村域舞蹈”為免費品牌服務項目,著力打造鎮域文化亮點,以點帶面促進全鎮的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使全鎮文化傳播呈現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局面。文化站品牌服務項目以社區文化廣場為活動陣地,堅持帶領群眾休閑娛樂精品服務。讓群眾在勞累的生活中享受舞蹈帶來的快樂和歡笑,文化廣場面積300㎡,專用音響一套,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借用),投影設備一套,免費開放時間為:8:00——18:00,主要傳授羌族舞蹈為晚上19:00——20:30分,沒有節假日,負責組織實施人實行輪班制,給群眾帶來集體娛樂的文化
(一)文化工作計劃
1.組織開展春節文化系列活動。
2.組織開展第四界昆明市運動會開閉式文化系列活動。
3.組織開展完成2012年農家書屋建設工作。
4.完成“農村電影2131放映及數字電影放映任務。
5.積極開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工作。完成3個鎮(街道)基層站點、34個村(居委會)基層站點建設工作及服務管理工作。
6.做好文藝創作輔導培訓工作。
7.繼續做好文物保護、維修等基礎工作,推進文物保護單位的合理開發利用。深入研究XXX的歷史文化及特點文化,繼續調查、了解、挖掘、完善我市鹽文化資料,把我市特有的鹽文化歷史展現出來。
8.組織開展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進一步整理完善新發現和復查的226項文物文字及電子檔案工作。
9.積極開展地方博物館建設工作,完成一個新建博物館的任務。
10.優化結構,疏堵結合,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繼續深入持久地開展“掃黃打非”和文化市場的各類專項整治行動;切實抓好網吧專項整治各項工作的落實,始終保持對網吧違規接納未成年人的高壓態勢,加快推進網吧連鎖經營進程;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促使我市文化市場健康、繁榮、有序發展。
(二)體育工作計劃
1.認真做好昆明市第四屆運動會的承辦及參賽工作;
2.積極備戰云南省第七屆城運會的承辦及組隊工作。
(三)廣播電視工作計劃
總體思路是: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線,認真貫徹昆明市委九屆五次全會、XXX市委四屆七次全會精神及省、市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繼續堅持“新聞立臺、欄目強臺、廣告富臺”、社會效益第一的辦臺宗旨,努力做到方向緊跟核心,工作緊扣中心,節目緊貼民心辦好廣播電視節目,打造品牌欄目,引導好輿論;鞏固提升廣播電視網絡建設,加強廣播電視行政監管,確保安全播出,為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1.結合“提升行政效能”和“改進干部作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宣傳,強化我市“1366”發展
; 站內范文搜索 思路宣傳,大力宣傳六大工程、六大體系建設的新舉措、新亮點、新成效。
2.從深度、廣度宣傳報道好園區開發、新區建設、招商引資、“四全”、園林綠化、新農村建設、黨建及四創兩爭等工作的宣傳。
3.積極開拓創新,對電臺進行改革,以實現社會和經濟的效益的雙贏。
4.做好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
5.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成立有線電視網絡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6.做好網絡維護,確保安全傳輸。
7.重視規劃,抓住發展機遇,做好新區網絡建設工作。
8.啟動網絡中心“事轉企”改革工作。
(四)旅游工作計劃
1.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關于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的意見。
2.指導協調做好八街磨南德云南省第三批鄉村旅游特色村建設,迎接省旅游局的考核驗收。
3.抓好云南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企業認定、運行監測和服務工作。
4.做好旅游貸款貼息補助資金和旅游廁所建設的相關管理服務工作。
5.搞好星級農家樂的檢查、復評工作。
6.做好A級旅游景區的協調管理服務工作。、
7.抓好旅游安全生產工作。
8.做好旅游投訴工作。
9.強化旅游市場開拓和宣傳促銷。
10.培育精品旅游線路。
11.加強旅游人才培養。
(五)招商引資工作計劃
【關鍵詞】鎮安縣;農村文化;現狀;思考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推動社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關鍵在于貧困山區的農村。鎮安縣地處秦嶺南麓,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農業縣,也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范圍內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了深入了解鎮安縣農村文化的發展現狀,破除制約鎮安縣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瓶頸”,推動鎮安縣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筆者先后深入鎮安縣的部分鎮、村進行了調研。
一、鎮安縣農村文化發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隨著農村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廣大群眾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為了滿足廣大群眾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鎮安縣在推動農村文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群眾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文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1、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近年來,鎮安縣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學習閱覽設施、文化娛樂設施、體育運動設施不斷得到改善。
一是農村的學習閱覽設施不斷改善。鎮安縣先后在全縣19個鎮建起了鎮文化站,并為鎮文化站配齊了電視、電腦、咨詢電話、遠程教育平臺,在鎮文化站基層群眾可以上網查閱有關三農信息,學習種植、養殖等致富技術。鎮安縣204個行政村,村村配備了應急廣播系統,村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動室,還整合了黨建、科技、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建立了3000多戶農村文化中心戶或“農民書屋”,每個農村文化中心戶或“農民書屋”均實現了“五有”,即有場地、有電視、有調頻廣播、有咨詢電話、有報刊等文化器材。村應急廣播系統、村文化活動室、農村文化中心戶或“農民書屋”為在農村基層集中舉行文化、科技推廣等活動提供了方便。
二是農村的文化娛樂設施不斷改善。鎮安縣實施了“村村通”工程,免費給高寒邊遠山區群眾發放“村村通”衛星電視接收器7000多個,新安裝了無線發射臺,解決了部分農村群眾看電視難的問題。目前,包括農民自發安裝的衛星電視地面接收器,鎮安縣90%以上區域都可以通過衛星傳送、無線轉播、有線傳輸等方式收看到中、省或者市、縣電視節目,19個鎮的鎮政府所在地和部分村組能接聽到廣播節目。鎮安縣不斷進行農村群眾文化休閑廣場建設,米糧鎮樹坪村、東川鎮西川村等地先后建立起了群眾文化休閑廣場,為群眾開展文藝活動提供了舞臺。
三是農村的體育運動設施不斷改善。為了改善農村體育基礎設施,鎮安縣實施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目前,鎮安縣的永樂鎮栗園村、鐵廠鎮西溝口村等22個村分別建立了農民體育健身場地,每個體育健身場地配備了籃球場、室外乒乓球臺及路徑健身器材,為農民在農閑時節開展籃球、乒乓球等體育健身活動提供了方便。部分村的群眾文化休閑廣場也配備了體育健身器材,如今群眾文化休閑廣場也成為了群眾飯后茶余鍛煉身體好去處。
2、農村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
近年來鎮安縣各級各部門堅持“貼近農村、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深入全縣各個鎮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活動,把科技、文化、法律送到各鎮,把知識、健康和快樂送進各鎮,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增強了農民的致富能力,推動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3、農村文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鎮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民間傳說、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等。近年來鎮安縣不斷對傳統戲劇、曲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保護,全縣共挖掘、整理以《鎮安花鼓》、《鎮安漁鼓》等為代表的2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7年鎮安花鼓、鎮安漁鼓被列為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鎮安花鼓、鎮安漁鼓、鎮安民歌、鎮安傳統漢劇、鎮安土紙被列為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鎮安縣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二、鎮安縣農村文化發展面臨的困難
近年來,通過政府投入和項目實施的拉動,鎮安縣農村文化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鎮安縣農村文化要實現大發展、大繁榮還面臨諸多困難。
1、重經濟輕文化的傾向仍然存在
受現行考核體系和一些體制性因素的影響,部分鎮存在著重經濟輕文化的傾向,認為經濟發展是硬任務、硬指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軟指標,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因而把主要精力、關注點放在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致富上,而對于農村文化的發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關注的就少一些,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農村文化發展的問題,也就導致對于落實農村文化建設的相關政策不夠積極。部分鎮對于農村文化發展既無明確的年度工作目標、任務,也無長期的發展規劃;部分鎮沒有把農村文化發展的工作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部分鎮雖然把農村文化發展的工作納入了議事日程,但缺乏考核、獎懲措施,沒有真正把農村文化發展工作同經濟發展、維穩、計劃生育等重點工作同安排、同檢查、同考核,導致農村文化發展工作處于“說起來重要,抓起來次要,忙起來就不要”的尷尬境地。
2、農村的文化隊伍力量仍然薄弱
目前,大部分鎮文化站并沒有文化專干,多數是由黨政辦辦公室人員兼職。黨政辦辦公室人員負責著鎮黨委、政府文稿起草等諸多事務,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去考慮組織農村文化活動、指導農村文化工作。一部分鎮文化站有文化專干但卻專職不專用,還要協助鎮政府從事民政、計生等行政工作,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和組織農村文化活動、指導農村文化工作。近些年,鎮安縣農村多數有文化知識和文藝才能的人員都外出務工,農村留下的是“386199”部隊,即使組織農村文化活動也缺乏人才的保障。
3、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仍然薄弱
近年來,鎮安縣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得到了改善,但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村的學習閱覽設施、文化娛樂設施、體育運動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是農村的學習閱覽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盡管鎮安縣建立了鎮文化站、村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動室,還因地制宜建立了3000多戶農村文化中心戶或“農民書屋”,但是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村文化中心戶或“農民書屋”大多建立在人口聚集區,因而高寒邊遠山區群眾的學習閱覽設施缺乏的現實問題依然存在。
二是農村的文化娛樂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鎮安縣的農村家庭大約有七萬多戶,但僅僅免費給高寒邊遠山區群眾發放了“村村通”衛星電視接收器7000多個,發放率不足農村家庭的10%。鎮安縣的廣播電視光纜干線暫時還沒有架到高山邊遠地區,其他轉播方式效果較差,農村大部分地區還處于廣播電視覆蓋的死角,三分之二的農村家庭無法看到鎮安縣電視臺的節目,無法聽到鎮安縣縣委、政府的聲音,有線電視覆蓋率很低,因此就導致90%的農村家庭自發購買、安裝衛星地面電視接收器,這種衛星地面接收器的收視效果都較差。農村廣播作為農民接受新信息的重要傳媒,在抗災救災、發家致富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鎮安縣農村廣播這項工作基本處于空白狀態,農村群眾無法收聽到廣播節目。
三是農村的體育運動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鎮安縣共有208個村(社區),但僅有22個村實施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覆蓋率僅10%。農村文化休閑廣場盡管也發揮著農民健身鍛煉的作用,但是農村文化休閑廣場的覆蓋面也較小,建設步伐也要進一步加快。
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的原因在于政府投入嚴重不足,政府對于農村文化的有限投入大多數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導致文化基礎設施幾乎沒有保證正常運行的經費,明顯存在著“重投輕管”的現象。因而在鎮安縣農村,特別是高寒邊遠地區的農村,廣大群眾看書難、看電視難、聽廣播難、飯后茶余無處休閑的問題仍然存在,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
4、農村的群眾文化生活仍然匱乏
近年來,鎮安縣各級各部門組織、開展的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但 “三下鄉”活動僅限于一個鎮一次,這對于文化生活需求不斷提升的農村廣大群眾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同時,由于部分鎮文化站并無專職的文化工作人員,而兼職的文化工作人員因忙于行政事務,無暇顧及到文化活動的組織;多數村班子中缺少文化人才,而部分文化人才又是村務、家務纏身,再加上政府資金投入的不足,也就很難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因而,看電視、打牌、下棋成了群眾用來打發飯后茶余時間的主要文娛活動,農村的群眾文化生活匱乏的現狀依然存在。
5、不良、低俗文化逐步向農村蔓延
一是打牌、打麻將活動盛行。近年來,由于農民缺乏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日復一日過著吃飯、勞動、看電視、睡覺的單調生活,打牌、打麻將的不良風氣蔓延。特別是農閑時節打牌、打麻將成為了主要娛樂活動,部分“38”部隊活躍在牌與麻將的戰場上,“61”部隊的吃飯、功課輔導成了問題。二是大肆操辦紅白喜事之風有所抬頭。目前,農村紅白喜事大肆操辦,盲目攀比、擺闊氣、講排場的現象時有發生,你家的事辦得好,我家的事要辦得比你家還要好。人情送禮已成為農民非常大的一筆開銷。沒有節制的紅白喜事開銷、人情送禮開銷花掉的是農民的辛苦錢,也使不少陳規陋習沉渣泛起,對農村良好社會文明風氣的形成構成了不良的影響。三是農村網絡文化現狀令人堪憂。如今在鎮安縣農村手機不再是新鮮事物,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也進入了部分農民家中,農村網民特別是手機網民的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農村網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多不高,多數農村網民上網主要進行QQ聊天、打游戲、看影視劇等網絡娛樂。不良的網絡信息、不健康的網絡游戲等低俗的網絡文化正影響著農村網民。
三、鎮安縣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幾點思考
1、加強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促進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關鍵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把“文化強縣、文化強鎮、文化強村”作為發展目標,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強化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合力推動農村文化的發展。一要認真落實基層文化建設“四納入”的要求。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經常研究和解決農村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為農村文化建設健康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全縣及各鎮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結合新農村建設制定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遠景規劃及年度工作計劃,促進農村文化健康、有序發展;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鎮辦領導干部目標管理責任制,設立年度農村文化工作單項獎,以此促使鎮辦領導能把農村文化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真正抓在手上;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從資金、制度上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二要創新農村文化工作機制,形成“政府主導、文體主抓、部門聯動、農民主體”的工作格局。每年定期召開一次文化相關部門的聯席會議,明確各部門在農村文化事業建設中的年度任務,并要求各部門每年為聯系村爭取一個文化建設項目,或幫聯系村辦一件文化方面的實事,年終考核評比表彰。
二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為推動農村文化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一要配好鎮文化站站長。對鎮文化站長的配備,應由文化相關部門、鎮共同負責公開招考錄用,配備專職、專業站長,確保他們有能力、有精力常年抓這項工作。二要加強部門業務指導。文化影視局、教體育局是業務主管部門,要把工作重點向農村轉移,加強業務指導,在注重行業管理的同時,尤其要做好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升其業務能力。三要加強對農村現有各類文體團隊的管理,分別登記造冊,納入管理范圍,適時對團隊負責人進行業務培訓。
2、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破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的難題
鎮安縣是我國西部地區的山區農村,是革命老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提出:“要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級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于鄉鎮和村文化建設。”這對于進一步改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推動鎮安縣農村文化的發展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政府要著力爭取項目、資金。政府要積極牽頭爭項目,文化、體育、財政、發改局等相關部門聯動,形成部門合力爭項目、合力實施好文化惠民工程的良好局面。要積極爭取中央、省、市設立的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積極爭取中央轉移支付用于鎮和村文化建設的資金。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要把國家規定的“文化、體育事業不少于1%的投入”足額納入縣、鎮的財政預算,并逐年相應增加投入;要確保中央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真正全額投入到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中去,文化、體育、財政部門要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
政府要拓寬投入渠道。一是實行項目資金“捆綁使用”,一個村一個村逐步改善文化基礎設施,特別是要加大改善高寒邊遠山區群眾的文化基礎設施的力度;二是引進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引導民間力量服務于農村文化事業;三是大力扶持民間文化市場,形成國家主導下的農村文化服務和民間文化市場服務相結合的綜合型服務體系,滿足農村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3、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抵制不良、低俗文化侵襲
要主動適應廣大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文化需求,不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打破文化活動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見,特別是要拓寬農村培訓領域,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抵制不良、低俗文化向農村蔓延。
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一是利用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縣文化相關部門要指導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組織群眾開展舞龍、舞獅、燈會等傳統文化活動。在滿足農民群眾文化娛樂需求的同時,在活動中適時融入科技、法律、市場經濟知識,讓農民群眾從活動中學到更多致富本領。二是在農閑
一、加強領導,制定計劃
我中心結合鄉鎮實際,借鑒成功經驗,拓寬思路,積極制定全年計劃。計劃中把文化宣傳、村級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堅持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宣傳文化中心副主任負責日常事務,各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強大工作合力,確保文化工作扎實推進。
二、圍繞主線,加強理論學習
一是通過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學習教育活動,組織鎮村干部開展《規定》的相關內容學習。二是組織鎮村干部學習十會議精神,人大主席孫太友對十會議精神作了詳細解讀。三是全年共組織4次中心組學習,分別將十二五規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黨的十召開的重大意義和精神實質等作為重點學習內容。
三、整合資源,完善措施
(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一是以“基層組織建設年”為載體,制定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計劃;二是加強鎮村干部、中小學校師生思想道德建設,在藝術節、“六一”兒童節到鎮中小學校觀看文藝演出,并宣講學習雷鋒精神、安全教育等內容;三是組織人員通過“中國文明網”對我省見義勇為的56名農民工進行了“中國好人榜”投票活動,全鎮投票近3000人次。
一、建立隊伍,明確職責。為確保文物普查工作在我縣扎實有效地順利開展,我縣成立了以文化局薛局長為主任,原縣衙博物館老館長王家恒同志和文化局主任科員馬建鎖同志為副主任的Xx縣文物普查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文物辦,負責協調指導全縣普查工作。抽調縣衙博物館、文化館有關業務骨干組成普查隊伍,并對這些人員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考勤。專門騰出兩間辦公室,安裝了空調、電話,配備了辦公設備。建立建全縣、鄉、村、組文物普查網絡,各鄉鎮都已建立了文物普查領導小組,每個村、組也都確定了一名副職做為這次文物普查的骨干或聯絡員,使普查工作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得到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同時,我們今年爭取到縣財政普查經費3萬元,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
二、加強培訓,夯實基礎。利用縣文化工作會議的召開,我們按照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標準、要求,對全縣各鄉鎮文物普查專干、文化中心主任進行培訓。其次,為了便于各鄉鎮更好地開展工作,我們把有關文物普查的文件、要求、標準、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和現已掌握的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分別下發到各鄉鎮。同時,我們還組織有關人員對各鄉鎮的文物普查進展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并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點難點問題。
三、鍛煉隊伍,培養人才。由于我縣的文物工作當前正處于青黃不接和新老交替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把這次文物普查工作做為我們培養人才,鍛煉隊伍的首要目標。人人頭上有任務,個個肩上有壓力,每個同志負責2-3個鄉鎮的普查工作,負責所分管鄉鎮的復查認定和新發現文物的所有文字資料,并且要求每個同志增強責任意識,堅持高質量高標準來完成。目前,全縣16個鄉鎮的普查工作任務已全部分解到每個同志。
四、核實認定原有已知的文物點和在普查中新發現的文物點相結合。我們這次文物普查工作距上次已有20多年,這20多年正是我縣經濟建設大發展時期,原有的文物保護單位生存環境也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我們借此普查機會,對原有的保護單位逐個進行核查認定,對新發現的文物點,要求每個同志積極搜集有關資料,一是查檔案、查縣志、查鄉志,二是深入鄉村,走訪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老村長和名家后代,三是尋訪保存下來的石碑上,從石碑上去尋找實物證據。
一、廣泛開展健康教育
第一,在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中,要堅持抓好重點單位、重點行業,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第二,做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下屬服務站醫務人員的健康知識培訓,每月一期黑板報和宣傳窗的更換,及時分發資料下各服務站、學校、社區(村)并做好檢查工作,充分發揮講師團的力量,邀請區和街道
衛生院兩級講師團開展菜單式入村、入社區、入學校健康教育講座。第三,在各個世界衛生紀念日開展形勢多樣的活動,指導區級“億萬農民健康促進活動”示范村的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提高群眾的衛生防病意識,了解各種疾病的防治知識,使居民的衛生知曉率達到80%以上。
二、加強“除四害”消殺工作,落實各項疾病防治
要繼續加強消殺力度,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全面開展以環境整治和重點消殺為主的工作,做到經常性與突出性相結合,藥物與工具相結合,環境改造與消殺相結合,專業人員與業余隊伍相結合。做到措施到位,方法具體,管理嚴格,經費保障。重點是抓好創建工作存在的薄弱點:一是農村除四害工作。由于農村環境比較復雜,“四害”滋生場所多,且難以清理,“四害”消殺藥物難以全面覆蓋。將會同經發科抓好農村除四害人員教育培訓,做好農村四害密度的監測、整治環境衛生,消除“四害”滋生場所,清理垃圾、污水溝等。二是200平房行業的除四害工作。200平方以上單位由于不是街道統一消殺,各單位自行消殺,有的單位由專業的消殺公司消殺,有的單位自行購買藥物消殺,良莠不齊,存在漏洞。邀請區愛衛辦對街道200平方以上的單位由消殺人員進行消殺培訓,并定時對這些單位進行檢查,不定期進行抽查,徹底消滅“四害
三、深入開展社區及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改善各社區和村面貌
重點是抓好衛生死角整治,徹底消除“暴露垃圾、河道污物”等頑疾,防止死灰復燃。要合理整治居民區內的茶水供應點,消除火災隱患,杜絕亂放、亂搭現象,創造整潔優美環境。
四、做好新一輪新農合工作
做好新一輪新農合投保工作及新農合體檢工作,由于政策有所調整,明年重點是做好新農合政策宣傳,提高知曉率,提高農民參合意識,對各定點醫院及社區服務站加強監督讓群眾充分享受到政策實惠。
五、鞏固創建成果,深化創建活動
為鞏固創衛成果,鼓勵各級單位積極申報更高一級的衛生單位。加強對基層愛國衛生工作的指導、監督、檢查力度,努力在新的一年有所創新。
關于計生工作計劃:
明年主要工作分三大步走,一步針對本地育齡群眾,以優質服務為主;一步針對流動人口,以服務和管理相結合的方法為主;另一步針對企業的員工,以宣傳、服務為主。
在針對本地育齡群眾的工作上,主要以以下幾個方面為主:
一、做好優質服務隨訪工作。對四項手術、新婚、懷孕、出生等對象進行定期隨訪并為她們做好指導工作。
二、如果明年可以繼續為廣大育齡群眾進行免費“宮頸癌篩選”的話,我們將繼續發動本區域內的育齡婦女進行免費“三查”和“宮頸癌篩選”檢查并建立生殖健康檔案。
三、依法行政,做好各村、社區的各類獎勵扶助對象和利益導向機制對象的摸底、清查、落實工作。
四、明年是中國計生協會成立30周年,街道將組織各村、社區進行文藝慶祝活動。
五、組織基層計生干部進行科學發展規劃綱要學習,不斷努力提高自我。
在針對流動人口的工作上,主要以以下幾個方面為主:
一、時刻關注外出流動人口的動向,定期隨訪,并要求外出已婚育齡婦女一年四次寄回孕環情檢查單,以防止計劃外出生。
二、對于外來流動人口,督促各村、社區及時做好登記、驗證、信息輸入工作。發現有懷孕對象及時與對方計生辦聯系(通過打電話或城市與流動人口信息平臺),核實是否符合生育政策,對于符合政策的懷孕對象做好定期聯系、隨訪工作;對于無證但符合政策的,督促該夫婦限期補辦;對于不符合政策的,及時做好補救措施,配合對方計生辦一起做好終止妊娠、征收社會撫養費和節育工作。
三、對各村、社區的女性專管員、計生管理員進行素質、業務培訓,以提高她們的工作業務水平,能更好地與外來育齡群眾進行交流,以便為外來育齡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四、對各村、社區的女性專管員和計生協管員進行一年四次的抽查考核,以促進他(她)們的管理、服務、協作能力。
五、繼續做好婚育課堂村村行活動,去年、今年我們都以計劃生育政策法規宣傳為主,明年我們將以避孕節育宣傳為主,積極推進五進活動即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工地。 一、把婚育文明風吹進企業,讓更多的企業員工懂得、掌握更多的婚育知識。街道將以聘請專業老師為企業員工講座的方式宣傳這方面的知識。
二、繼續推廣街道、企業聯合嚴把流動人口懷孕這一關,企業一旦發現有員工懷孕就督促該員工帶好所有證件來街道辦事處進行審核,經審核后街道將出具
一張證明給企業,如果發現不符合政策懷孕的,將聯合做好終止妊娠工作或解除勞動合同、勸返的工作。
三、繼續為企業上門提供免費的“三查“服務。
明年文化工作計劃:
一、籌備《戚家山文藝》編委會,為街道出刊《戚家山文藝》刊物做準備。
二、完善文化站陣地建設,年內抓緊落實文化站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及其他綜合活動用房的改建擴建工作,完成上級文化管理部門對綜合文化站基本建設的硬件設施考核達標要求。
三、完善文化管理工作,年內爭取引進文藝管理人才,以真正促進和抓緊文藝隊伍管理工作。
四、加強文體隊伍建設,年內除加大對文體骨干的業務培訓外,將進一步健全制度和措施,以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為目的,促進文體團隊積極開展文體活動。
五、繼續抓好街道海享文化大舞臺的展演活動,使“海享“理念深入人心。
六、加強文保工作管理力度,完成新一輪區文物保護工作的任務和要求。
一、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在促進產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圍繞綠色崛起的目標,努力把建設成為中部綠色崛起試驗示范區和全縣各族人民的幸福家園,其中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是主要建設內容。充分利用傳統“三月三”節慶,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依托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資源,積極發展文化觀光游、文化體驗游、文化休閑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
一是民族文化藝術融入旅游之中,提升旅游文化品質。如百花嶺旅游景區的開發理念,充分考慮景區的特色生態文化,注重每一個旅游項目開發的人與生態和諧共存,并結合的文化,打造了一批以黎苗風土人情,黎苗文化為核心的旅游景點;另外山旅游景區將生態文化、休閑文化及文化三者相結合,開創景區新的旅游發展模式。旅游景區的發展依托生態文化建設為核心,與多元文化相融合,成為近年來最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
二是鄉村文化助推“奔格內”鄉村旅游發展。“奔格內”鄉村旅游自2012年首個“奔格內”鄉村旅游客棧在什寒村揭牌以來,經過一年多對奔格內鄉村旅游品牌的打造,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走進。鄉村旅游的發展依托的是縣域豐富的森林資源、美麗的山水風光、清靜悠遠的黎村苗寨和底蘊深厚的黎苗傳統文化,為進山旅游的背包客、自駕游客、自行車愛好者、戶外運動愛好者等提供便利條件,讓游客們體驗到最原生態民俗,感受到最特色黎苗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打造鄉村自由行的同時,我們緊緊圍繞大文化內涵,打造了一系列與黎苗文化、鄉村文化、農墾文化為中心的“奔格內”。鄉村文化的彰顯,為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二、增強創新動力、強化人才培養等政策措施落實情況
近年來,我縣以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任務,創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群眾廣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文化產業體系建設。以農村文化下鄉為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戶戶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形成縣、鄉(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了落實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任務,縣圍繞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展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高效完成綜合大樓建設任務,配備逐步齊全化、科學化,建立健全了《文化站管理制度》、《圖書室管理制度》、《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管理制度》,并將制度上墻,2013年設備安裝完成后,每天實行開放11小時,即白天8小時,晚上3小時,服務群眾約7萬多人次。
二是實施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完成綜合文化站共享工程111個,行政村基層服務點95個、民族歌舞隊122支。通過在各鄉綜合文化站電子閱覽室配備電腦8臺,安裝數字電影設備1套,55寸液晶電視1臺,投影設備1套,實現95個行政村文化資源共享工程設備的安裝,完成鄉鎮村一級共享工程發放和安裝工作。實現我縣共享工程縣鄉村三級覆蓋。
三是強化人才培養,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優化發展環境。其中命名30支農民文化示范村文藝隊。整合資源,解決文化活動場所問題,近年來,全縣新建舞臺25個,籃球場35個,解決了村民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場地問題。對我縣各村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給與大力支持。我縣目前有黎族民歌民舞、黎族樂器、黎族染紡、黎族骨傷療法等傳承人共105人,已形成規模的黎族歌舞隊126支1200多人。
三、編制專項規劃,加強文化產業投入情況
2013年,以場館建設為突破口,加快縣城文體設施覆蓋。我縣圍繞一批文體設施建設,推進整個縣城的文體事業大發展,其中投資3600萬元建設“中部少數民族文化體育演藝中心”,目前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建成使用。其他體育配套設施加快建設,其中體校、游泳隊宿舍改造工程已經接近完成,羽毛球館、乒乓球館建設也已動工建設,計劃年底完成。隨著縣城一批文體設施的建成,將使滿足縣城大部分市民和機關干部達的健身要求。我縣已完成選址建設文化館、圖書館等“兩館”獨立大樓,建成后將有效開展文化培訓、文物展示、圖書存放等功能,逐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四、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在促進體育產業情況
一是全民健身活動開展有聲有色。目前全縣共有黎苗歌舞隊160余支、體育健身隊240支,分布全縣。每年春節期間,我縣組織開展萬人迎春健走探百花活動,縣四套班子領導帶動全縣體育健身愛好者徒步完成長跑活動。在節假日期間,經常組織全民廣場健身活動、乒乓球賽、排球賽等體育賽事,通過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培養群眾參與全民健身的熱情,豐富群眾業余體育生活。
二是女子足球隊名聲遠揚,曾獲全國少年(U16)女子足球錦標賽第四名,全國青年(U18)女子足球錦標賽季軍,并向國家隊輸送高標準的女子足球人才,女足已經成為我縣體育宣傳名片,足球隊教練肖山被評為2012年全國十大最美鄉村教師。
三是四屆省運動會取得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2012年第四屆省運會我縣共派出121名運動員,分別參加游泳、田徑、沙灘排球等10個項目的比賽共獲得金牌13枚、銀牌16枚、銅牌22枚。團體總分559分,獲得“優秀賽區”、“體育道德風尚獎”2個稱號。
四是在武術日益普及的環境下,在弘揚傳統中大力創新,推動武術事業跨越發展,使之成為城市品牌和地方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把武術文化資源開發作為黎苗文化的一項有益補充,加快制定出臺推進武術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武術教育、武術訓練、武術推廣、武術研究、武術產業發展等方面,予以人才、資金、土地、稅收等各方面的支持。統籌全縣資源,成立縣武術研究協會,武術研究協會下設專家委員會,承擔挖掘整理本地發源和流行的優秀拳種,特別是要做好大成拳的創編工作,積極組織宣傳推廣和標準化建設,深入開展武術運動“六進”活動,和武術教師培訓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工作進行常態化管理。有計劃地申辦武術世錦賽和世界杯等,以特色賽事為品牌,積極開發武術健身休閑市場、教育培訓市場、武術用品市場,帶動武術之鄉旅游、文化旅游及其他相關產業發展。
五、存在問題
一是我縣文化館、圖書館、民歌展演團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能滿足群眾需求;二是黎苗文化傳承人隊伍建設滯后,發揮作用不明顯;三是黎苗文化工作機制體制不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