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0 22:14: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園藝職稱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植物景觀的創造,僅靠一些自然的植物種類還不盡人意,要有豐富的植物材料才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為此,園藝學科隨之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選種、育種、創造新的栽培變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為了豐富植物色彩、體形和線條,垂枝類型的栽培變種越來越多,在園林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從調查所得的我國現有的垂枝植物類型樹種中研究分析其觀賞特性,初步探討了垂枝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
1觀賞特性
垂枝植物是枝條下垂向地伸展的植物的統稱,如垂柳(Sal-ixbabylonica),絳柳(Salixmatsudanacv.Pendula),龍爪槐(Sophorajaponicacv.Pendula)等。畢業論文垂枝植物之所以備受人們的青睞,與其獨特的觀賞特性和生態適應性是密不可分的。它們耐旱、耐濕、耐熱、抗病蟲害,能適應各種溫度變化,對土壤肥力也不苛求。同時,垂枝植物也為園林景觀增加了特有的色相、動感和聲音,這些特點有利于建造低成本的園林景觀。
1.1形態和質地
垂枝植物最明顯的觀賞特征是其所有枝條自然下垂,形成傘形或蘑菇狀樹冠來展示其優美的形態。垂枝植物的枝條有不同的質地,有柔軟纖細的垂柳,也有粗獷的垂枝北非雪松,可以給人帶去不同的景觀感受。
1.2動感和聲響
在欣賞其優美形態的同時,我們還可以享受垂枝的動感以及風吹過時所發出的聲響。微風吹過,大量種植在公園、道路邊的垂枝植物,細長的枝條隨風搖曳,就象海里的浪花一樣,還發出沙沙的聲響,象是在說著悄悄話,給人們帶來與大自然的親近之感;當微風吹過,種植在水邊上的垂柳,細長而又柔軟的枝條伸入到水里,隨著清風輕輕搖擺著,讓水面泛起一陣陣漣漪,仿佛一雙巧手撥弄著一池秋水,別有一番風味。垂枝梅枝條自然下垂,花開時朵朵向下,宛若向水面探身弄影,用來裝飾園林水景,無風時,纖秀柔媚的梅花,妥帖地融入溫情一般的水中,可表現出一種如云飄逸的神采,表達著一種恬靜的意境。起風時,碧水盈盈,和風拂拂,姿態更為動人。
1.3色彩
垂枝植物的葉色、花色、果色都很豐富多彩,葉色有終年常綠的迎春,有色彩極其豐富的垂枝榕、花葉垂榕等,還有常年葉片為紅色的細葉雞爪槭,入冬后葉色更為紅艷,為冬季景觀增色不少;垂枝植物一般在春季或夏季開花,花的顏色很豐富,有紅色、白色、粉紅色、黃色、淺藍色等;有些垂枝植物的果實色彩也相當豐富,有紅艷的寧夏枸杞,有粉紅的垂枝桃等。
2垂枝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
垂枝植物種類繁多,能在不同的生境下生長,在園林中應用范圍很廣。碩士論文在設計時,通過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充分發揮其自身形體、質地、色彩等自然美,可以創造出生機盎然、優美靚麗的園林景觀。
2.1應用原則
2.1.1選材適當,適地適栽不同的植物對生態環境有不同的要求和適應能力,環境適宜則生長良好,否則便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生態環境又是由各不相同的溫、光、水、土等條件組成的綜合環境,千差萬別。因此,在栽培應用時,首先要選擇適應當地條件的種類,即選用生態要求與當地條件吻合的種類。從外地引種時,最好先作引種試驗或少量栽培,成功后再大量推廣。
2.1.2自然美與意蘊美應用時,要同時關注科學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在滿足植物生態要求,發現植物對環境的生態功能同時,通過植物的自然美與意蘊美來體現植物對環境的美化裝飾作用,也是觀賞植物應用的一個重要特點。垂枝植物種類繁多,姿態各異,通過葉、花、果在形態、色彩、芳香、質感等方面的特點及其整體構成,表現出各種自然美。植物以綠色作為大自然賦予的主基調,同時又以多彩的花、果、葉甚至整個植株發出清香、甜香、濃香、幽香等多種香味,引起人的嗅覺美感。植物除了自然美外,很多傳統的觀賞植物還富有意蘊美,其含義與通常所說的聯想美、含蓄美、意境美等相近,其審美特征在于將植物自然形象與一定的社會文化、傳統理念相聯系,以物寓意、托物言情,使植物形象成為某種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載體,成為歷來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垂青的對象。在我國,這方面較為典型的垂枝植物有:垂枝梅、迎春、木香等。由于具有一定的傳統文化載體功能,使這些植物在自然形態美的基礎上又具有了豐富的意蘊美內涵。
2.1.3生態效應應用垂枝植物時,除考慮其生態習性、觀賞特性外,植物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是環境綠化的重要目的。垂枝植物同其他植物一樣具有調節環境溫度、濕度、殺菌、減噪、抗污染、平衡空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等多種生態功能。由于在形態上、生態習性、應用形式上的差異,不同的垂枝植物對環境的生態功能的發揮不盡相同。例如:在市區、工廠等空氣污染較重的區域則應栽種能抗污染和能吸收一定量有毒氣體的種類,降低空氣中的有毒成分,改善空氣質量。保持水土,則應選擇根系發達、枝繁葉茂的樹種。
2.2應用形式
垂枝植物的應用形式與內容要根據環境特點、綠化功能要求,結合植物的生態習性、物候變化、觀賞特點選用適宜的類型和具體種類,也可根據不同類型植物的特點、設計和制作相應的設施,使植物、構筑物、環境之間實現科學與藝術的統一。垂枝植物可與其他植物,包括喬木、灌木、各種花卉搭配,在庭院、公路、公園等地方的綠化中經常被使用,可群植或片植形成大面積的景觀,亦可孤植。不同的綠化場所,垂枝植物有以下常見應用形式與內容:
2.2.1水邊種植部分垂枝植物抗性好,耐水濕,適宜種于水邊。醫學論文水邊種植垂枝植物,使枝條伸向水面,形成柔條拂水、低枝寫鏡的畫面,樹姿與水體相互掩映,虛實相應,深化和豐富了植物景觀的內容,提高了園林審美情趣。可用于水邊種植的垂枝類型樹種有:垂枝梅、垂柳、絳柳等。龍游梅,枝條自然扭曲如游龍,別具風致,因干形奇特,也很適合水濱作點景之用。它那靈動、雋逸、活潑的形與神,在水的襯托下,往往隨意成趣,常有神來之筆,令人浮想聯翩。
2.2.2行道樹大部分垂枝植物姿型優美,性耐修剪,適應性廣,抵抗力強,因此可種植于公路、園路的兩旁,細長柔軟的枝條向下懸垂,偶爾隨風擺動,并不時地撫摸著人們的臉,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親近。在浙江嘉興,那里的垂柳樹體高大,經常被做為行道樹使用。可作為行道樹的有:垂枝南洋杉、垂枝樺、垂枝槐等。
2.2.3園景樹垂枝植物的樹形優美,有很多的觀賞特征,可賞花果,觀形色,可在庭院、公園中作為園中布局的中心植物景觀,在栽植上可孤植、配植、群植。以單株形式配植的各類樹木,對單株的觀賞形狀要求高。垂枝植物中常用作園景樹的樹種有垂枝雪松、垂枝槐、垂枝榆、垂枝榕、垂枝櫻花等。
2.2.4垂吊花卉垂吊花卉極其迎合現代人美化和裝飾室內的心理和要求,因為她有與生俱來的藝術格調,富有濃濃的夢幻感和飄逸感,她可以輕而易舉將室內的環境布置得充滿藝術氛圍,煥發自然生機。垂吊花卉一般掛在較高處,以仰視觀賞為主,基本的要求是枝葉繁茂,生長迅速,管理方便,觀賞效果好,能很快成形。因此有些枝葉和花向下生長的種類是良好的吊盆材料。垂枝植物中可用作垂吊花卉的種類有綠之鈴、倒掛金鐘、垂枝石松、綠蘿等。
2.2.5棚架棚架是園林綠化中最常見、結構造型豐富的構筑物之一。生長旺盛、枝葉茂密、開花觀果的攀援植物是花架綠化的基本物質基礎。垂枝植物中可用作棚架植物的有木香等。
2.2.6護坡、堡坎綠化護坡與堡坎綠化是城市立體綠化,特別是地形、地貌復雜多變的山地城市綠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堡坎、坡坎、堤岸等地段,可選用垂吊植物中的俯垂型植物植于坡坎頂部邊緣,使其枝蔓向下懸掛,覆蓋坡坎而起護坡美化裝飾和綠化的功能。垂枝植物中可用作該類型的綠化樹種有:迎春,連翹、云南黃素馨等。
2.2.7山石綠化在山石邊種植一些垂枝植物,山石與婆娑的樹姿二者相互呼應,更富自然情趣,如垂枝梅,垂枝雞爪槭等。梅石相配,剛勁簡潔,妙筆生花,石因梅而活,梅因石更絕,對比強烈,收效甚佳。
2.2.8盆景應用一些垂枝植物,經整形修剪,成為灌木狀態,常用作盆景材料,如垂枝金花柳、垂枝龍爪槐等。
2.2.9大量片植或群植英國園林設計師提出過“沒有量就沒有美”,強調大量片植,垂枝植物秀麗的外形,若大量的集中在一塊,將形成一個大面積的景觀。職稱論文垂枝植物中常片植或群植的樹種有垂枝櫻花、垂枝梅花等。
2.2.10其他用途不少品種可用作切花,用作插花材料,加工成為藝術品,可放在室內數年,如垂枝銀花柳;也可用作盆栽,自由移動,放置在不同的空間里,快速形成優美的景觀,如垂枝金花柳等等。
3展望前景
綜上所述,垂枝植物是一類很值得推廣的造景植物材料,它特有的觀賞特性及生態適應性決定了它在園林中的應用,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是應注意到垂枝植物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垂枝植物的培育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大部分品種應用主要集中在特色景觀營造中,而且,目前還有很多垂枝樹種處在苗木繁育階段,在規格和數量上都還不能達到供應市場的要求。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垂枝的變異性狀都值得培養。有些樹木例如大葉楊培養出來的品種,完全不具備垂枝樹木特有的觀賞價值,因此對其市場前景的估測并不樂觀。垂枝型樹木的選育有幾點值得注意:一般而言,要求植物的冠形為傘形或扁球形,其開張的樹冠利于達到遮陰的功能;其次就是對枝條姿態、顏色以及葉型的要求,這也是影響垂枝植物觀賞效果的重要因素;最后還要綜合考察該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如抗逆性等。
隨著回歸自然意識的深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垂枝植物重要的應用價值。工作總結我國應大力發展垂枝類型植物,同時,建議科研單位加強垂枝植物的育種工作,尤其是在選育觀賞價值高的新品種這方面。垂枝植物的種類繁多,情調各異,應用空間廣闊,加強對它們的開發、研究與推廣作用,將對人們生活增添無限風采。
參考文獻:
[1]熊濟華,唐岱.藤蔓花卉.攀援匍匐垂吊觀賞植物.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7.
[2]趙錫惟.垂吊花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9.
[3]蘇雪痕.植物造景.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