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9 02:58: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課堂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而所謂語文教學語言藝術,就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審美性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把語文知識和信息正確有效地傳遞給學生的語言技能活動。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在運用語言時,有哪些藝術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舉中的
“物”是指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夸夸其談、不信口開河、不含糊不清、不空發議論、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并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與未學內容聯系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成語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做到言之有物,每舉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質兼美
言之有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德育因素,在講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把滲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結合學生的實際,水融地闡發出來,并通過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從而把知識教育、文藝教育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禮貌文雅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時,又不失文學色彩,盡力做到文質兼美。
三、言之有理,領悟其中
“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俗話說,有物講理,理清楚;無物講理,理難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言之成理,論之有據,以理服人,注意從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要讓言語的科學力量征服學生,使學生從中領悟道理,并心悅誠服地接受指導。
四、言之有序,條理清楚
“序”是指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及其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哪些應該先講,哪些應該后講,哪些應該貫穿課程始終,怎樣結尾。這樣在“序”上多下點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講解就會條理清晰,使學生在重點、難點、疑點等關鍵問題上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五、言之有啟,探究反思
思維規律告訴我們,思維啟動往往以驚奇和疑問開始。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多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意境,使學生不單純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樣就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并發展智力。為此,教師課前要精心備課,設計好預習習題和課間提問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中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還要注意運用發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橫生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講授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當規范、鮮明、洗練、準確、形象、生動、流暢、合乎邏輯,饒有情趣,寓莊于諧,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語文教師自己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廣闊的求知興趣,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密切聯系的笑話、故事、游戲、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俗語、當地方言、群眾口語、歇后語、古語詞、外來語、術語等均可引入課堂,隨心所欲,調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的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教師還要善于創設情境,以形象為手段,以美育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激生情,啟其疑,引其思,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審美創新教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八、言之有韻,抑揚頓挫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本身雖無意義,但它是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物質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獨立的音響美因素,而且還可以靠此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鼓動力,也有助于傳情達意。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合,疏密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錯落有致,聲情并茂,有一定節奏感和旋律美,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優勢興奮中心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聲調不斷得到調節、轉移和強化,提高教學效果。
九、言之有體,絲絲入扣
語言豐富多采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主要表現之一。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如對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高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議論文,應多用議論分析的語言,要嚴密,有力度;講說明文,應多用說明介紹解釋的語言,要樸實,有條理;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前一部分寫的是百草園里的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后一部分寫的是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深受約束的生活,兩部分表達的內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講課時,不論是范讀,還是講授,都要用兩種不同的語調和語速,前一部分用歡快、活潑的語調,速度可稍快一點,后一部分用低沉、苦悶的語調,速度可稍慢一點。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富于變化,而且能啟發學生較好地把握課文地寫作特點和主題思想。
十、言之有輔,生動形象
人們彼此之間傳輸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聲的口頭語言和無聲的書面語言外,還可以借助人們的表情、體態、動作。這些體態語,能很好地輔助有聲語言,增強表達效果,更好地突出重點。如教師講授感情成分濃厚的觀點和事件或課文時,假如能在情感、語氣、語調、語速變化的同時,再輔之以或憎惡、鄙睨,或興奮、喜悅的面部表情,或輔之以相應的手勢動作,則能加強語文教師情感信息的發射和傳遞,加深學生對教師有聲語言內涵的理解。
還記得在自己上學時,我們總認為語文的學習就是學好課本,說好漢語,能認識字,再會寫一些豆腐塊大的段子,那就更是不得了的事情了。這種觀念是極其有害的。時代在進步,人們的認識在不斷提升,以往的以本為本的教學和考查方式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更多的應該關注學生的經驗取得、能力培養和知識積累,而經驗的取得、能力的培養、知識的積累是不可能僅靠十幾本書就能完成的。因此,改變觀念,拓寬教學內容勢在必行。首先,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必須要面對的就是就業,而當前學生在就業時遇到的問題也很多,尤其是口語表達。他們不善于表達自己,推銷自己,從而也錯過了很多好的機遇,與成功擦肩而過。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首先是由于大部分的學生來自農村,他們所在鄉村中學對口語訓練方面的教學比較欠缺;其次則是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忽視了對這方面能力的訓練;第三則是當今的很多學生不善于表達,性格內向木訥。那么針對這些情況,如何進行口語訓練呢?首要讓學生建立自信心,要有一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在課堂上要善于思考、主動回答教師的問題。其實要有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朗讀開始,讓學生敢于發聲,并借助介演講、詩歌朗誦競賽、模擬應聘求職等活動,逼著學生說普通話,并能夠隨機應變,在短時間內迅速的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本,而要和鮮活的生活、豐富的文化聯系起來,要和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多讀名著,和國內外名家對話;讓學生走出課堂,去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閱讀各種報刊雜志,收看各類新聞節目,獲取各類信息資源,把生活中的事物與語文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感覺到生活無處不語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需要。
二、“活”教學形式
豐富的內容是需要多樣的形式表現的。單一的教學形式只會使學生昏昏欲睡,使課堂死氣沉沉,索然無味;而靈活多樣的形式則會激發學生的表現欲,他們會充分利用課堂這個舞臺來表現自己。我們應結合不同內容設計多變的教學形式,以活躍課堂。如在戲劇單元的教學中,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預習文本,并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排練,在課堂分組表演,各組之間形成競爭。學生興趣大增,這樣一來,既有助于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又加深了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在詩歌教學中,將音樂與其相結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在《水調歌頭》教學時,借助王菲的口把這首歌唱進每個學生的心中,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背誦壓力。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但記得快,而且還記得牢;還有借助多媒體網絡,獲取最新的信息,發掘學生喜歡的事物,學生更想學,更能產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感受課堂的新鮮感,提高課堂效率。
三、“活”評價形式
學生最怕考試,每次考試之前的日子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煎熬。如何能讓學生快樂的學習,不再有那種讓他們膽戰心驚的日子,筆者認為,在今天的教育形式之下,傳統的試卷評測,以分數高低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再是金標準。根據目前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筆者認為在進行語文教學效果的評價時應該突出語文職業能力的應用,簡化書本和理論知識的考查,強調形成職業綜合能力的評價,淡化分數在評價中的地位。制定評價方式時,要考慮以下五個要點:1、要教學內容相結合,但不能照搬;2、要全面考查學生的能力與素質;3、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度;4、要有變化,形式多樣;5、要提高效率,不給教師造成負擔。在遵循“尊重個性,突出專業特色,注重人文素養”的教育理念下,評價方式應從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以便于全方位的、動態的評價學生的語文水平,使其不僅能夠較為準確和科學的衡量學生的語文水平,而且能夠不斷的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具體的手段和方法,各位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知道如果要取得好成績,必須把功夫用在平時,在倡導快樂學習的同時,還要改變學生那種平時懈怠散慢、考前突擊復習的不良習慣。
1.1廣義的布白藝術
布白藝術是藝術表現中的一種手法,主要是指為了充分的展示出主題內涵而形成的一片“空白”。那么,說到“空白”自然而然就聯系到物象。“空白”的‘虛’配上物象的‘實’就統一到了藝術作品當中。“空白”不是空而無物,只是在于空靈,在虛幻中尋求真實。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一定要給讀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白’,對文學的形象、境界等進行再創造。如《詩品》中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主要是強調的是言之已盡而意味無窮,并留給讀者“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無限想象。
1.2教學“布白藝術”
初中教學同樣作為一門藝術,它也需要這種“空白”。所謂的‘空白’,它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精華之所在,是教師智慧的藝術結晶和表現。教學也作為一種藝術,它與企業藝術一樣,將就布白;并且還追求一種虛幻的“空間形式妙境”。那么,所謂的教學“布白藝術”就是將布白的手法運用到教學課堂中去,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和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的為學生留下一段“空白”,追求啟發性的思維藝術效果。通過老師所布下的“空白”,讓學生對“空白”之處有所思考,形成一種幽遠的、有著無窮意味的教學氛圍。
課堂中,“布白藝術”的運用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這也符合心理學上的完型定論。心理學認為“空白”容易激發人們填補的欲望,讓空白達到均衡完美的地步。通過思維,人們將會填滿這些‘空白’。那么,課堂上的“空白”不僅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探索、思考,還能促使教學完善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布白藝術”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2初中語文“布白藝術”的方法
雖然語文教學課堂中的布白藝術能夠開發學生思維,讓其進行探索。但若老師在課堂中過多布白時,那么,就會讓學生產生琢磨不透的想法,反而會加深學生的抵觸情緒。同時,教師在“布點”時,善于抓住要害、關鍵,善于利用先制定課堂教學目標,再根據這個目標來巧設“空白”,將所布之“白”運用的恰到好處,最終產生“實”的效果,讓學生真正的掌握到學習方法,從而增強教學的藝術性。
2.1創造心理狀態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中“憤”和“悱”就是指學生進入積極思考前的一種短暫“空白”。作為初中語文老師,應該設法創設有疑難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10課所講的《<論語>十則》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欲”和“施”就應該讓學生體會出:自己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在怎么看待別人的言行與別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言行舉止上,積極的思考,想想自己應該如何才能做到最好,怎樣維持自己的言行舉止。
2.2善用語言技巧,創造語言“空白”
掌握語言技巧,這就要考老師的技巧了。掌握一句話的節奏、變化和語句中的停頓,都能夠產生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在語言的停頓上:掌握停頓上的變通,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空白”。語言的停頓就是為了讓學生回味、咀嚼一句話的內涵,讓課堂教學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例如:八年級下冊有篇文章《獻給母親的歌》中的第一樂章中是慈母的心聲。當教學文章的處時,為同學們播放《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接著讓語言暫停下來,并讓同學們回想自己的切身感受:從我們呱呱落地開始,是誰牽掛自己的溫暖、是誰擔心自己的健康、是誰為了我們的進步而驕傲。讓學生在歌聲中感受文章所表達的含義,學生也能更好的深入課本中去。
2.3在教育內容上,保留部分“空白”
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打開一扇小小的心靈之窗。且還要對某個重點有意識的保留下來。同時,還要給學生一個短暫的“空白”機會。當學生在課本上或者是老師的敘述中找不到那一段“空白”,他們就會積極的、主動的去找尋那段空白知識,從而填補這段“空白”。在教學中,很多老師都認為教學應當面面俱到;但是過于的充實,學生都被罩在了文字當中,只會死記硬背;從某種角度上講,就是剝奪了學生的思考、創新。學會“欲擒故縱”,故意吊起學生的“胃口”,才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中第一單元《這就是我》中的“走到鏡子跟前,看著鏡子中的她,我笑,她也笑。我朝她聳聳鼻子,她也不客氣的朝我聳聳鼻子”這一句。老師在這時間就可以保留“這是誰?還有她的眼睛,可愛的馬尾辮,甜甜的酒窩。”讓學生好好的思考,這描述的是誰,她在鏡子中還有什么是一樣的。學生為了知道答案,或許會問家長、或許會問老師、也有可能站在鏡子邊上慢慢比較,這些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思維。
3語文教學“布白藝術”的功能
認識到布白藝術的功能,了解其內涵,有利于老師更好的將布白藝術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逐步達到教學就是藝術的境界。其功能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學課堂布白是為了正確、有效的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望,用最直接的辦法引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了解及把握等興趣方式。美國的教學學者哈•曼曾經說過“捶打一塊冰冷的生鐵就像那些不能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從上面我們所說到的教師布白藝術,可以知道,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設下知識“空白”更加有利于學生填補“空白”,激發強力的求知欲去完善、去完整課程“空白”之處。教學過程中的“空白”就像是用刀切斷了的焊條,要學生用內心的想象和思維將其焊接起來,“空白”的教育環節主要是靠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聯系在一起的。
3.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在課程標準中對教師最本質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能夠讓學生好好的學習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適當流出空白之處,讓學生學會手腦并用,激發學生探索興趣,誘發學生靈感,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3控制與調節
課堂教學只要是由教師引導,讓學生注意什么、了解什么、想象什么、表達什么。艾米爾說過“教師的藝術在于懂得引導”。教師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在“有限當中尋求無限”,突破布白的時空限制,調節好教學節奏的松弛程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走向教學的意境殿堂。教育中的布白可以讓學生回味、咀嚼學習內容,打破固定思維,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學生用高度的集中替代注意力的分散。
3.4陶冶學生情操
在每一個領域當中,都會出現具有審美意義的,被稱之為藝術性的活動。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布白藝術的思路就是以美為旋律,進行的獨創性的教育、教學實踐。教師在教學的布白藝術中本身就是審美的對象,回味布白的無窮韻味,突破布白的時空,虛實相連的教學方法,疏密相接,布局合理的結構等。教學的布白雖然淡化了教育的痕跡,卻將審美融入了教育的情境之中,讓課堂始終在活躍、激動。緊張、愉快中開展。
4運用“布白藝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1要有針對性與目的性
濫用“布白”也是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在每節課前,要了解、確定出可以布白的地方,設計好布白的方式、方法,做好各種準備,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白”。“布白”的次數不能太多,不然學生不容易理解;時間不能太長,讓學生等的太久。
4.2要有靈活性與多樣化
“布點”的形式多種多樣,既要有時間上的,也要有空間上的。讓學習思考、快慢、動靜方面能夠得到統一。在“布點”的時候,應該靈活的考慮學生能夠承受的能力,該做則做、該講則講。
4.3要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掌握好“布白”之點,努力營造出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平等合作的氛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求知欲和表達欲。教師在課堂之中應當保持高度的寬容,讓堂課氛圍和諧、寬松。
既然對話是個互動的過程,說明對話是高度的群體。個體處在群體中,為個體個性的發展提供機會,也為個人社會意識提高提供平臺,這是傳統課堂,在刻板壓抑的氛圍下很難做到的一點。傳統教學中,一個學期下來,師生陌生,生生不熟現象比比皆是,但對話互動的課堂,情景則大為改觀。輕松愉快的話題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嚴肅認真的話題拉開思想的交鋒,言來語去的交流溝通必然內化為合作、互助。學生經過由外而內的轉化,內心世界大都呈開放狀態,今后走向社會,“合作”“互助”不僅是他們的內在素質,更是他們身上的符號。綜合以上三點,我們認識到,對話教學是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引領下,變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以引領者進駐教學,教學的立足點始終確立在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世界上,教學的功能始終落實在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培養健康豐富的情感,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上。所以,從宏觀上看,對話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機制或教學形態,它是以一定教學觀念、教學思想、教學理論以及文化導向為具體內容的實體,而不僅僅是手段。
2對話教學實施與運用中的若干問題
一個新事物的確立,一種新形態的構建,都有一個從發展,成長到成熟的過程。對話教學作為一種新的形態,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也碰到一些這這那那的問題,有待我們注意并加以改進的。其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點。
2.1對話教學不注意情境的設置
對話教學要收到好的效果,課前的情境
設置必不可少。高中語文教學,文本情境是作者的體驗。相對于讀者,須調動以往與文本情境相類似的體驗,才能進行有效閱讀。學生,即使是高中學生,生活體驗也不足,這就要靠體驗相對豐富的教師作“情境遷移”的引導。巧妙地設置情境是學習文本的前提。現實教學中,有的教師對這一問題認識不足,課前準備不足,課中熱熱鬧鬧,課后稀里糊涂。看起來是一堂對話課,其實徒有虛名。在設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個片段,或選取某個切入點,采用直觀的影像圖片,亦可用文字解說,或讀、或誦、或歌、或嘆,調動一切可調動的感官直覺,喚起學生沉睡的,朦朧的,零碎的生活記憶。可以說,一個巧妙的情境設置,在課堂上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2.2對話教學忽視提問的有效性
對話教學中,設置提問是一個環節。巧妙預設問題,有利于推進學生思維從具象走向抽象,從簡單進入復雜,由淺顯入及深奧。但現實中,有些對話教學確不盡人意,筆者也有相當多
的失敗紀錄。現在反思后略加整理,有以下幾條:
(1)所提問題沒有連貫性,缺乏內在聯系;
(2)所提問題深淺失當,學生無所是從,造成思維混亂;
(3)所提問題不具實際意義,典型的“無效提問”。隨之認識的到位,經驗的積累,逐漸走出誤區,步入正軌。現在總結起來,預設問題要注意以下幾點:
(1)預設問題由易到難,逐漸推進,且思路要符合文本邏輯;
(2)預設問題要顧及不同程度的學生,要有針對性,做到看人發問,心有定數;
(3)預設題目,寧少而精,勿多或雜。只要教師做到熟悉文本,專研文本,熟透自己的學生,就不難預設符合實際且有效的課堂提問。
2.3對話教學中不注意整體連貫性
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形,某種新事物剛剛出現或興起,總是要么不考慮現有條件是否成熟,盲目跟風;要么全盤否定現有,全盤接受新鮮。以至造成不必要的混亂,使之失去整體連貫性。在教學中,也有這種現象發生。對話教學剛剛興起,有的地方憑著一股熱情,不分青紅皂白立馬照搬,結果造成“水土不服”。有些課堂教學方法有一定的適應性,例如:專題講座法,特別是高中語文課堂上的講讀法等,還適應目前尚不發達、開放,學生知識面相對狹窄的農村教學。但這些地方新方法一來,原來行之有效的就靠邊站,而新的東西一時又難以吸收消化,造成教師教學被動,學生學習無所適從,教學質量下降。我以為:對話教學以整體機制引進為宜。初期,師生有個了解熟悉的過程。宜應新舊教法互用,互補長短。適應成熟后,逐步推廣。但即使這樣,其他教法也不可完全放棄,可作為輔助方法相機使用,這樣,既有利于教師的實際操作,也有利于教學的整體連貫。
3結語
一、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鑄魂”
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并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一位科學家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就會不打自垮。”如今,人類的生存環境、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許多學生卻缺少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患上了“精神軟骨病”。
語文學科是滋養人文精神的沃野。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體地講,就是語文教學要堅持用課文中飽含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提高人生境界,豐富美好心靈,塑造健全人格。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融入人文精神,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現“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獲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感悟,確立“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愁苦而終窮”的高尚人格……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成為鑄造學生靈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讓語文教學“育情”
記得有位前輩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與互動的過程,而教材(課文)也“不是無情物”----是承載和傳播情感的載體。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付出真情,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語文課堂上,教師注入“人情味”,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教材(課文)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涌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從《我與地壇》中體會母子情深,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我愿意是急流》中領悟無私戀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情別緒,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確,語文教學確實是情意綿綿,怎一個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詩化”
目前,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成了無硝煙的另類戰場。課堂上到處是“拉網式”的知識點專項練習或“查漏補缺式”的專題技巧訓練,教材中那些充滿詩意,閃耀著作者思想與人格光輝的文本也被大多數教師異化成了傳授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的例子。據統計,現行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文學類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實現“詩化”,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是多么重要。
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品味或幽雅或豪邁、或沉郁或飄逸、或諷刺或幽默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詩化語言;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鑒賞活動中主動提高審美能力;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王國,閱讀經典,豐富人生,可以讓學生的生命在閱讀中展現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確如此,生活確實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猶如潮水,每時每刻都激蕩著我們的情感,刷新著我們的知識。教師只要能在課堂上及時抓住學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動,引導學生反復咀嚼,仔細玩味,語文課堂就必然會充滿激情,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要想給語文課堂引入“生活味”,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既有經驗為基礎,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設各種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通過內引、外聯、對比等方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資源,讓學生在動手做、動腦想等實踐活動中,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而充滿生命活力的能力。
論文關鍵詞:中職學生 語文活動 語文能力
論文摘要:語文活動課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中職語文教師應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把課內和課外語文學習結合起來,把語文學習貫穿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深化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去年,筆者有幸傾聽了廣州市電子信息學校梁麗敏老師《琢磨“活化石”》教學設計的講解分析,真是收益匪淺。梁老師教學策略的運用,突破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首先,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前搜集相關信息,并以多樣的表現形式整合在課件里,在上課時呈現出來。其次,選擇汽車電子實驗室作為授課場所,幫助學生在濃郁的專業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梁老師教學策略的運用給中職語文教學提供了一面鏡子,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必需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教理念,深入挖掘語文教學中的專業因子,使語文教學與專業學習有機結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把課內和課外語文學習結合起來,把語文學習貫穿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以語文活動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中職語文活動的特點
1.中職語文活動具有自主、開放性的特點
活動課的出現,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它主要以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為特征,結合專業學習特色和有關職業的實際需要出發,選取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項目,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資料,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總結評價等步驟,圍繞活動主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技能,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2.中職語文活動具有專業、實用性的特點
當前,普遍認為“實用性、職業性和生活性應當成為普通文化課程內容改革的基本理念”。語文活動訓練應著眼于學生聽、說、讀、寫以及提取信息能力的提高,語文活動的設計應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訓練的材料應盡可能來自日常生活或挖掘其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便于學生理解接受。設計語文活動可以與專業實訓緊密結合在一起,收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二、以語文活動為突破口,促進中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提高
中職教師根據各專業學生的特點設計真正從學生個體出發的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語文課堂教學,以豐富的語文活動為突破口,深化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口語交際訓練常規化,提高聽說能力的策略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職學生應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要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善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學說,并逐步成為一種習慣。例如,可安排課前“3分鐘演講”活動,充分利用早讀、晚修及語文課這幾個時間,輪流讓學生到講臺演講一分鐘。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自信心自然大增,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教師還應考慮結合學生各專業特點,想方設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靈活地安排自我介紹、即席發言、模擬應聘、推銷等綜合方式進行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達到能夠根據學習、生活和職業工作的目的和情景進行恰當地表達和交流,提高聽說能力,以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
2.提交個性化作業,培養學生搜集、篩選和提取有用信息能力的策略
根據中職學生的專業學習特點,教師可開展“網絡寫作”、QQ日志寫作比賽等活動,使學生既能上機練習電子郵件的使用,又方便學生進行修改,提高作業的效率和質量。在開展各種活動時,要求學生通過在網絡上搜集資料,根據不同主題篩選整理與綜合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制作成PPT文檔或word文檔,利用網絡資源上傳,或在活動成果展示時呈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體現了語文課程教學為專業課程服務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整理能力,提高了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
結合中職學校的專業特點,靈活應對學生的語文作業。教師設計一些如“奇妙的語言——廣告”“手抄報比賽”“商品推銷大比拼”等專題的作業,要求學生分組合作、搜集資料、共同探究、展示成果,既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在現代生活中應用的情況,加強了中職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的能力訓練,培養學生搜集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
3.重視指導興趣小組活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必須加快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重視訓練學生閱讀的速度,擴寬學生的閱讀面。教師應引導學生除閱讀教材外,還應閱讀各種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豐富的內涵,加深和拓寬中職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和認識,因此,教師應重視利用課外閱讀資源,組織學生成立“閱讀興趣”小組,定期交流閱讀體會,指導學生開展“好書推介”“最令我心動的一本書”等專題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分組合作,搜集整合資料制作課件,利用多種感官效果把閱讀成果向師生展示,幫助學生養成愛讀書、會讀書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
4.突出實用寫作訓練,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策略
語文教學要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教理念,因此,中職學生寫作訓練項目的設立必需以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的需要為準則,結合專業特點設計訓練,把與學生專業密切相關的和在學生以后工作中使用較廣泛的應用文和說明文作為訓練的重點,指導學生練習寫作通知、求職信、應聘信、產品說明書、合同、總結等應用文,可以引導學生在產品制作、維修項目、實訓項目等方面寫作說明文。為了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教師可組織學生成立“文學社”,聯合校園廣播站,開通校園廣播“美文獻給你”活動,每周準時把社員撰寫的稿件向全校廣播。不但訓練了各專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為校園文化建設添上了精彩的一筆。還可創建文學社博客主頁、建立QQ群及投稿郵箱,鼓勵學生加入社團,通過多種途徑投稿,并定期出版期刊。期刊的編輯、審稿由師生共同完成,而文字的錄入、校對、排版、封面設計等則由學生全權負責,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發揮各專業學生的特長,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活動中逐步提高。
實踐證明,語文實踐活動是中職學生學習語文的一種有效途徑,是有效教學的一種展現形式。以語文活動為突破口,深化改革語文課堂教學,不但注重培養學生語文應用的能力,體現語文教學為專業課程服務的教學理念,更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的精神,使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有利于拓寬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全面提高中職業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金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集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新課程理念提倡:“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有人誤以為這樣可以無限超越文本。其實,“立足文本”與“超越文本”應有個度。有位老師教《蘭亭集序》時,用大量的幻燈片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讓學生感受其書法美,進而探討書法風格的形成與人的內在品質的關系,直至研究其“之”字的幾種不同寫法,這就是明顯的偏向。關于類似問題,人人有看法,個個不相同。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我也有看法。
一、從老師的角度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總量×學生接受內容的百分數。自2001年實行課程改革以來,教學雖有變化,但“費時多,收效微,負擔重”的狀況至今未得到根本改變。
(一)指導思想上,要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恰當而有效地選擇運用教學方法,是每個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和豐富廣闊性,尤其對語文教學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無定法,方法是人想出來的,不同個性的人,自然會對教學方法的選用有不同的見解,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教無定法,強調了根據個人實際和教學實際選擇適于教學實踐的教學方法。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貴能驗諸身。”這就是說,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應用,到底誰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效果最好,這要經過教學實踐驗證。呂叔湘在《語文教學問題》中說:“教學法允許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效果的好壞是衡量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優劣得失的唯一標準。教學對象是學生,教師要把握教材,選擇教法,傳授知識技能,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如果教師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個好、習慣興趣等各方面都不甚了了,那么怎么能選擇出一套真正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呢?教師必須在執教前,深入地研究自我,發現自我,界定自我,尋找個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性質及內容,進行教法上的深層和廣闊的思考選擇。
我認為實行分層次教學效果較好。分層次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變統一的教學內容為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十幾年來,各地同仁圍繞語文教學效果這一主題,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他們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體現了不同的個性和風格,有力地推動了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
倘若我們憑主觀臆想辦事,不管自身情況如何,強行運用某種不適合的教學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種教學方法的框架,“東施效顰”,那么勢必落得個“邯鄲學步”的結果。
(二)就有效性方法途徑上,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的關鍵是用好有效提問。教師要設置高質量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從而對問題的解決產生積極效應。要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創設若干較高起點和懸念,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作為師生互動的切入點。它可以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也可以是能引出重點、難點的“導火線”式的問題。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從宏觀上審視教學內容,從而深層理解知識。
例如,我們在引導學生分析《明湖居聽書》中王小玉(白妞)的形象時,須設置一個較高起點的問題,抓住作者塑造這個人物的神來之筆。這個問題是:“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這個博喻句是怎樣寫出王小玉的神韻氣質的?理解這個問題有四個要點:秋水比喻什么?寒星比喻什么?寶珠比喻什么?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又比喻什么?學生通過尋找比喻的相似點不難理解,這分別從純度、亮度、色度和神采角度寫王小玉眼神的不同凡俗,四個比喻句各有側重,這正是王小玉神韻氣質的生動描述。
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的觀點認為,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更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是學生的伙伴。教師在課堂上不是“教”學生,而是與學生一起學習,教師始終是學生的伙伴,而且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且非常自然地調控課堂活動。老師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能是伙伴,問題要由學生自主解決。
例如,教學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時,學生對這篇散文的主題產生分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課堂討論激烈,我充分肯定學生敢于辯論不同的見解,又指出兩派的觀點都不太準確。學生回答:“郁達夫幼年喪父,從小就體驗了生活的艱辛,養成了憂郁的性格。”“當時社會黑暗腐朽,所以郁達夫更加苦悶、消沉。”我因勢利導:“所以,郁達夫即便是寫‘笑’,也是一種苦惱人的‘笑’。”學生很自然地達成了共識:“本文是一曲悲涼的頌歌。”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對作品的分析,要聯系到作者的身世和他所處的社會環境。”
二、 從學生的角度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學對象是學生,只有當教學手段,即方法和教學目的達到有機的和諧統一時,才可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語文導讀法的理論設計可以簡明地概括為三句話: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發展和規律即指學生的實際情況。語文教師要使教學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學生、貼近學生,選擇恰切適宜的教學方法。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朱小蔓所長在對課改實驗區調查后坦言:中小學生使用的詞匯量大幅度減少,多局限在網絡用語,且很不規范,這已影響到學生思維的豐富性、縝密性。學生要有時間緊迫感,合理利用有效時間。
總之,提高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提高了語文課的質量,也提高了學生的生命質量。人生何其短,若一人活到100歲,也就是36500天。生命是有限的,有效利用時間就是延長生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