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1 00:29: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唐宋文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唐宋文派;七子派;古文正統;詩歌正統;文派爭論
對明代唐宋派的文學思想,21世紀前的研究重點大抵是放在對其成員主要是唐順之和茅坤的文學主張進行論點抽繹和定性評價上,進入新世紀,則似有了兩個研究路向:一,以前一時期提出的相關命題為話域,以更細致的材料梳理為基礎,以更準確的流派關系認識為理據,進行新的哲學思想、文化藝術精神的辨析、闡釋和理解;二,對前一時期習以為常、幾乎不加討論的成員構成及稱名緣由,進行新的梳理、厘定和闡說。對第二點,筆者以為,唐宋派是一個活動于前后七子派之間,且大部分文學主張與之針鋒相對,在客觀事實上存在的文學流派,只是其成員當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人為代表,歸有光則不能算。對第一點,筆者以為尚須闡明這樣兩條認識:一,三人的文學思想各有相當復雜之發展歷程,由于交往出現了共同性,這解釋了他們共為一個文派的事實;二,三人的古文主張是在應對前七子派的余脈和后七子派的批判以及本派成員的不斷爭論中得以發展完善。正是批判與爭論的存在,唐宋派才完善了其文學思想(主要是古文理論)的建設。
以上述思考為出發點,本文以茅坤的書信為中心,探討唐宋派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派內派外之爭,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學思想建設和現實的文派要求。派內主要是與唐順之、蔡汝楠的爭論,派外主要是與后七子派徐中行的通信;前者關乎文學思想的建設,后者關乎作為文派的文壇現實要求。
一、唐宋派的文學思想建設
以王、唐、茅為代表的唐宋派,其文學(主要是古文)思想建設大致都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按王、唐、茅的順序,三人先后從前七子派的摒棄唐宋、高揚秦漢的古文宗法,轉移到包容秦漢而分外重視唐宋(主要是以歐陽修、曾鞏為代表的宋)的古文宗法;二,再由以唐宋文為宗進到泯滅秦漢、唐宋文界限的超越階段,建立獨立的主體精神,闡述嚴密的文章格法。之后,三人的古文思想各有不同呈現:王氏基本沒再發展,,茅坤則繼續建立其古文正統論,唐順之則轉向了性命和事功之學。
茅坤古文思想體系的建構主要是在派內與唐順之、蔡汝楠等人的交流爭論中得以孕育成型的。同王、唐一樣,其古文主張最初也蟄伏在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里,學習秦漢詞句,模仿秦漢風格。其《與蔡白石太守論文書》云:“仆少喜為文,每謂當跌宕激射似司馬子長,字而比之,句而億之,茍一字一句不中其累黍之度,即慘側悲傻也。唐以后若薄不足為者。”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與唐順之相交后,受其影響,脫離了前此的字句模擬方式,轉而習尚唐宋古文,但對唐順之當時古文思想中的以唐宋文包容秦漢文的策略并不滿意。其《復唐荊川司諫書》云:嘗聞先生謂唐之韓愈,即漢之馬遷;宋之歐、曾,即唐之韓愈……古來文章家,氣軸所結,各自不同。譬如堪輿家所指“龍法”,均之縈折起伏,左回右顧,前拱后繞,不致沖射尖斜,斯合“龍法”。然其來龍之祖,及其小大力量,當自有別。竊謂馬遷譬之秦中也,韓愈譬之劍閣也,而歐、曾譬之金陵、吳會也。中間神授,迥自不同,有如古人所稱百二十二之異。而至于六經,則昆侖也,所謂祖龍是已。故愚竊謂今之有志于為文者,當本之六經,以求其祖龍。而至于馬遷,則龍之出游,所謂太行、華陰而之秦中者也。故其為氣尚雄厚,氣規制尚自宏遠。若遽因歐、曾以為眼界,是猶入金陵而覽吳會,得其江山逶迤之麗、淺風樂土之便,不復思履毅、函以窺秦中者已。大抵先生諸作,其旨不悖于六經;而其風調,則或不免限于江南之形勝者。故某不肖,妄自引斷:為文不必馬遷,不必韓愈,亦不必歐、曾;得其神理而隨吾所之,譬提兵亦搗中原,惟在乎形聲相應,緩急相接,得古人操符致用之略耳。而至于伏險出奇,各自為用,何必其盡同哉!
他以為唐順之的策略矯枉過正,說明:第一,唐順之尚未超越秦漢、唐宋文界限,是一種以唐之韓愈、宋之歐陽修、曾鞏代替包容秦漢之司馬遷的方式,可說只是為鈍根人開的方便法門,帶有臨時的應付性質。因為它未能闡明秦漢文和唐宋文在古文學習中的復雜關系,畢竟秦漢文不能簡單地就被替代或包容,其間仍存在價值和風格的界劃。當然,這也是唐順之(包括王慎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思想階段,他們首先得讓大眾從前七子派秦漢宗法的沉疴里掙脫出來,就針鋒相對地提出與前七子派不同的古文寫作宗尚主張:前七子派“唐以后若薄不足為”,他們則要提倡“唐以后”文。宗法問題的現實針對性和迫切性使得他們的古文策略露出了設計的破綻,而這些破綻還得靠他們思想的繼續前行來完善超越。在唐、茅相爭時,唐也還未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于是給剛掙脫前七子派古文宗法的茅坤以辯駁的口實。
第二,茅坤抓住了唐順之策略中的模糊之處,而代以明確的觀“龍法”。他把古文按時序劃為四大塊,并賦予相應的堪輿分配和價值層級在其設計中,六經、秦漢、唐宋文的價值層級和堪輿分配是固定的,決不能隨便挪動。用簡單的算術表示,就是:六經>秦漢>唐>宋,司馬遷>韓愈>歐曾,昆侖>秦中>劍閣>金陵、吳會。因此,在茅坤看來,唐的“包容”策略,至少犯了兩個錯誤:隨便挪動位置;以小包大。以此為基點,他倡導的學習順序是由宋至唐至秦漢至六經的上溯,決不能如唐順之目前的止于小之唐宋。此設計堪稱精巧,但亦不免呆滯,于是又補充提出“神理”說,算是從前七子派脫出的成果。有此認識,他就既不滿前七子派的文必馬遷說,也不滿王、唐的文必唐宋說,如此也算超越了秦漢唐宋之限。
大體說來,茅坤的觀“龍法”流于死板,近似于七子派的格調,而其“神理”說趨向虛靈,近似于王、唐的獨立精神,然兩者的混雜,也說明茅坤未能真正超越秦漢、唐宋之限,于是遭到了唐《答茅鹿門知縣一》的反駁:來書論文一段甚善。雖然,秦中、劍閣、金陵、吳會之論,仆猶有疑于吾兄之尚以眉發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也。若以眉發相,則謂劍閣之不如秦中,而金陵、吳會之不如劍閣可也。若以精神相,則宇宙問靈秀清淑瑰杰之氣,固有秦中所不能盡而發之劍閣,劍閣所不能盡而發之金陵、吳會,金陵、吳會亦不能盡而發之遐陋僻絕之鄉,至于舉天下之形勝亦不能盡而卒歸之于造化者有之矣。故日:有肉眼,有法眼,有道眼。語山川者于秦中、劍閣、金陵、吳會,茍未嘗探奇窮險,一一歷過而得其逶迤曲折之詳,則猶未有得于肉眼也,而況于法眼、
道眼者乎?愿兄且試從金陵、吳會一一而涉歷之,當有無限好處耳。雖然,懼兄且以我吳人而吳語也。
此處唐氏即攻擊茅坤觀“龍法”說的拘泥。事實也如此,茅坤尚未完全擺脫前七子的思維模式,仍要在秦漢文和唐宋文問強作價值的高下區分,就不免受到唐的善意嘲弄:只是“以眉發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仍是以“肉眼”而不是以“法眼”、“道眼”觀物;如以“精神”、“法眼”、“道言”觀文,則秦漢、唐宋各有其至,不得強分高下,更不得以“風調”來論定。斯言雖輕,卻攻擊了茅坤的喻證漏洞,戳穿了其觀“龍法”與“神理”說的脆弱聯系。不過,茅坤以地理言文的觀“龍法”,卻為其后來的古文正統論打下了思維基石,其“神理”說也發展成了《與蔡白石太守論文書》的“文必求萬物之情而務得其至”理論。
該書內容龐雜,歸納有如下數端:第一,從自己宦場遭貶黜的經歷出發,提出要學習司馬遷“發憤著書”的精神,一意以著書作文為業,以求名傳后世,稍寄其悲憤之情;第二,在“圣學”和“達巷”之間,他選擇了近于文學創作的“達巷”,提出“蓋萬物之情,各有其至,而人以聰明智慧操且習于其間,亦各有所近,必專一以致其至,而后得以偏有所擅,而成其名”的觀點;第三,回顧為文歷程,說自己走出了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擺脫了字比句擬的模仿習慣,在和唐順之的交流中,加深了對上述觀點的認識,并以其讀司馬遷傳記的心得,明白司馬遷的偉大乃在于其能“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并稱這個心得乃是“此庖犧氏畫卦以來相傳之秘”。
蔡氏《答茅鹿門》駁議的中心就是茅坤的立言不朽,要他歸宿于圣學的“考德”。第一,批評茅氏樹為典型的司馬遷、韓愈等人,認為他們“遂多太過不安之詞,非有德雍容之象”,以“通于論道”的名義攻擊茅氏藉以發揚的不平則鳴說;第二,集中批評司馬遷的“不自知”和不懂立言的“直婉”原則,闡明“故立言者,夫子之末節,而夫子汲汲于修德為先,忠信為業,為吾人安身立命之學。”第三,強調修德省心為本,立言作文為末,希望茅氏進于圣賢“至德”的心性之學。由此可見轉而趨道的文章之士在選擇安身立命的歸宿時,卻往往斷絕了立言不朽的途徑。
但茅坤并未放棄為文的念頭,而是吸收了蔡氏的六經為準之論和“道”,走進了文章正統論的建設。觀《復陳五岳廷尉書》《復陳五岳方伯書》可知其仍津津于這次“天地萬物之情、各有其至”的議論,以為循此,“學者惟本之吾心,以求之六藉之深,則固有釋氏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鳖H以為得千古文章之秘。這個議論引來了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二》的好評,以為與己見大同小異。
由上可見:第一,《與蔡書》是茅坤的古文理論超越秦漢唐宋之界的標志;第二,唐宋派的文論決非如人們所言的一直就只提倡唐宋文,而是在不斷發展,有一個由包容秦漢到超越秦漢的過程;第三,論爭對文學思想的建設有重要作用,正是在通信交流中,一些主張才得以明確,理論才得以完善。
拋棄了《復唐荊川司諫書》中觀“龍法”的呆滯,留下其以地理喻文的合理因素,再滲入由“神理”說發展而來的“萬物之情、各得其至”理論,茅坤的古文正統論已經呼之欲出了。有多條材料表明,這個理論在嘉靖三十三年就已經成形,并由萬歷七年的《唐宋家文鈔》及其《論例》公諸于眾,流傳四海。有關的書信文獻還有《文旨贈許海岳沈虹臺二內翰先生》、《與沈虹臺太史書》、《與徐天目憲使論文書》、《與王敬所少司寇書》、《復陳五岳方伯書》等??梢娖湔y論也仍然是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完成的。
二、唐宋派的文派要求
所謂文派要求,即是一種文學思想、主張,也即話語權在古文寫作層面的要求、展開和實現。對唐宋派來說,其文派要求主要集中在古文領域,對詩歌領域他們要么歸宿在七子派的詩歌宗法里如王慎中,要么先有所展拓而后歸宿于已形成傳統的性氣詩最后又放棄了文學興趣如唐順之(包括晚年的王慎中),要么自行遜讓如茅坤,總之要求不多,現實效果也不顯著,這也是我們將唐宋派定性為文派的根本依據。
如所周知,茅坤不僅是唐宋派的后勁,也是唐宋派的定名者。在唐順之《文編》的基礎上,他編輯了《唐宋家文鈔》。他的兩種做法向世人告白了他對七子派李、何和唐宋派王、唐的不同態度:一,在該書《總敘》,他闡述了推尊唐宋八家的理由,而顯攻李、何為不知“道”、“互相剽裂”,只是“詞林之雄”;二,在該書的名家批評,除自己的意見外,主要采錄王、唐評語,使該書成為名副其實的唐宋派之書。隨著該書的廣泛傳播,唐宋派的文學主張廣為人知,七子派也因該書而大受批評。茅坤作為七子派的反對者形象就深人人心。確實早在此前,茅坤就已是七子派的堅決反對者,在很多場合,與很多人,講了他對七子派的不滿,與其時盛行的追捧阿諛大異其趣,特別醒目。后七子在嘉靖后期迅速占領文壇,成員眾多,聲勢浩大,唐宋派一脈幾乎全靠茅坤一人苦苦支撐,顯得較為孤立。他與七子派的關系早已是勢如水火,不可開交,你攻我訐,累見彼此筆端。茅坤斯時之顯攻,不過是情緒的總爆發而已。
仔細察核茅坤一生之理論用心,主要在于古文辭正統論的建設和正統譜系的排列,此志可謂歷久彌堅。其古文正統論有兩個基本要素,如《答沈虹臺太史》:第一,國統。國統有正有閏,傳帝王之統者方稱正統,其他最多只能稱草莽、邊陲。它由地理喻文發展而來,凝定為政治學上的正閏意義。第二,文統。文統也有正有閏,“得其道而折衷于六藝者”方能稱文章之正統,在他看來,三代六經以下,只有漢、唐、宋條件皆符合。其正統譜系延伸至明代,能與于文章正統者,明初是劉基、宋濂,當代不是李、何,他們只能人“草莽”、“邊陲”,當然更不是與之同時的王世貞、李攀龍,而是其素所欽敬的王慎中和唐順之。這就與奉李、何不僅為詩歌正統也是古文正統的七子派大相徑庭,口舌之爭,在所難免。
但我們要說,茅坤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及實踐效果確實不滿,頗多指責攻擊,但:第一,在其古文正統格局里,漢文與唐宋文一樣得到足夠尊重,并未因漢文為七子派所提倡而強行拆除其典范地位,至于為七子派稱道追摹的先秦文,如《左傳》、《國語》等,他因其道理的龐雜不純而確實排出了正統,這是兩派在典范選擇中最有爭議的地方;第二,茅坤的指責攻擊七子派只局限在古文領域,局限在與七子派搶古文的正統,對詩歌他是遜讓不疊,愿意成就七子派在詩界的正統。能將這兩方面意思綜合表達出來的,是《復陳五岳方伯書》。陳五岳即陳文燭,與茅坤和王世貞都有很深交情。茅坤說:仆嘗謬論文章之旨。如韓、歐、蘇、曾、王輩,固有正統;而獻吉,則弘治、正德間所嘗擅盟而雄矣,或不免猶屬草莽邊陲,項藉以下是也。公又別論近年唐武進、王晉江以下六七公輩,亦足以與韓、歐輩并軌而馳者?!瞰I吉樂府歌賦與五七言古詩及近體諸什,上摹魏晉,下追大歷,一洗
宋、元之陋,百世之雄也。獨于記序碑志以下,大略其氣昂,其聲鏗金而戛石,特割裂句字之間者;然于古之所謂“文以栽道”處,或屬有間。文之氣與聲,固當與時高下;而其道,則六籍以來所不能間者?!侍K長公嘗稱韓昌黎“文起八代之衰”。其所指者,固在此。公謂然邪?否邪?倘公然蘇長公所云昌黎特從唐中葉起八代之衰,則崔、蔡、左、陸以下,并草莽邊陲可知之矣,又何疑于獻吉乎?獻吉云云,如屬非妄,則唐武進以下,又可差其或上或下,或旗鼓相當,或鴻雁相次,當較然矣。任少海所意,不可于世而自負其奇,且謂世無柳宗元,或然或否,公又且一笑而謝之矣。
他稱贊李夢陽詩歌各體均善,許為“百世之雄”,但就是不許給他文章正統的地位??梢娒├ぴ趯σ岳顗絷枮榇淼那捌咦拥脑u價上,確實將詩歌與古文分開了。
在后七子派勢焰熏天之時,茅坤也曾產生過欲與七子派和平共處的想法,并付諸行動,那就是寫給后七子派徐中行的《與徐天目憲使論文書》。他希望后七子派能承認王、唐“正宗”、是“圣學”羽翼的文學地位,如僅從詞氣看,似還頗謙卑:向讀李歷城與王蘇公倡和詩什,蓋已截然如坐身于日觀之上,而東望扶桑、北眺碣石者已。獨于文章之旨,猶未及扣歷城公之深。適過兄,得解囊中之錄本讀之,內有論次本朝名家,大較首何、李而退唐、王。仆之私,竊以秦漢來文章名世者無慮數十百家,而其傳而獨振者,惟史遷、劉向、班掾、韓、柳、歐、蘇、曾、王數君子為最。何者?以彼獨得其解故也。解者,即佛氏傳燈之派,彼所謂獨見性宗是也。故仆之愚,謂本朝之文崛起門戶,何、李諸子亦一時之俊也。若按歐、曾以上之旨,而稍稍揣摩古經術之遺以為折衷者,今之唐、王是也,恐未可盡左袒而棄之。不知然乎?否乎?即如圣學亦然。伊尹相湯伐紂,以創順天應人之功;伯夷餓死首陽山,《采薇》之歌于今使亂臣賊子聞之而破膽摧氣者,何雄也!然顏、閔。一眇然儒者。孟子于此則曰“姑舍是”;于彼則曰“不同道”。曰“姑舍是”者,謂其屬正脈而未至也;曰“不同道”者,外之也。故仆之愚,于王未敢論;若唐武進,于文章之旨,即未得謂之正宗,當亦庶幾羽翼也已。歷城公其肯以孟氏所以推伯夷、伊尹者與何、李,推顏、閔者與武進可乎?信中提到的李攀龍論“文章之旨”的文章,當指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攀龍為王世貞出使江南而作的《送王元美序》。按:李攀龍和茅坤有交往,李氏嘉靖三十二年為順德府知府,第二年茅坤為大名兵備副使,按察順德,期間李攀龍曾訪問茅坤。此蓋即茅坤信之第一段所言。在該文,李攀龍將前七子派的李、何與唐宋派的王、唐合論:以余觀于文章,國朝作者,無慮十數家稱于世。即北地李獻吉輩,其人也,視古修辭。寧失諸理。今之文章,如晉江、昆陵二三君子,豈不亦家傳戶誦?而持論太過,動傷氣格,憚于修辭,理勝相掩,彼豈以左丘明所載為皆侏離之語,而司馬遷敘事不近人情乎?
一、 大膽取舍
《唐宋家散文選讀》作為選修教材,具有鮮明的開放性特點,給師生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能夠滿足不同學習群體、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要求。因此語文老師在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發展愿望以及學校實際條件和高考的要求,做到選擇性、現實性及實效性三者統一的原則對教材大膽取舍,使之更適合學生的需要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唐宋家散文選讀》(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11月第4次印刷,下同)共11個專題。依據家散文的文體類別,分為論辯、雜說、雜記、游記、書序、贈序、奏議、書信、傳狀、祭文和碑志11個專題,選錄了32篇散文。這32篇選文是依據家散文的文體類別分類的,所選多為各家代表作,數量、篇幅適中,可讀性強。每個專題一般為2至4篇選文,分為精讀課文與略讀或者自讀課文兩個層次,其中1-2篇為重點篇目,供教師引導學生細品精讀,其他加星號的為選學內容或自讀篇目,以學生自讀為主。
《唐宋家散文選讀》是高三上學期的教學內容,此時的學生已經學完五冊必修教材的20余篇文言文,同時也已完成選修教材《〈史記〉選讀》的學習,應當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唐宋家散文選讀》的教學要與必修教材的學習有所不同,要在原有基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可是教學時間又比較緊張,(筆者所在地方教研室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范圍為《短篇小說選讀》《唐宋家散文選讀》《傳記選讀》),高考的壓力又要求我們的《唐宋家散文選讀》教學不能花費太多時間,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大膽取舍,選取典型而又精妙的文章來組織教學。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學校就擯棄了星號之說,根據“課標的精神、學生的興趣、教師的選擇、高考的需求、學校的實際”的原則從32篇課文中精選了七篇,分別為《留侯論》《黃州快哉亭記》《游褒禪山記》《后赤壁賦》《伶官傳序》《祭十二郎文》和《方山子傳》,其中《黃州快哉亭記》和《方山子傳》為打星號的課文。將這七篇文章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其余的25篇課文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做到了大膽取舍重點突出。
二、 精心整合
在對教材大膽取舍確定實際教學篇目后,我們還需要對所選課文進行精心整合,以求教學效益最大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告訴我們,選修課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為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奠定基礎”,而且《唐宋家散文選讀》是開放性很強的教材,它給學校、教師和學生留下了開發和選擇的空間,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因生而異地調整或者改編,創造性地重組、使用教材,使已有的文本更高效更完善,也更適合自己的教和學生的學。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對教材靈活地加工,可以通過靈活有序的組合,便于不同層次教學階段的銜接,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那么我們在進行《唐宋家散文選讀》教學時,如何對教材、專題的內容進行整合呢?這就需要我們找出整合的關鍵點,而這個關鍵點應該具備以下的幾個特點:第一,共性。也就是說需要整合的相關課文都應該具備某個方面的共同特點,它可以是“課文的題材”、可以是“課文的主題”、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是“共同的作者”等,總之,需要一個合適的切入點。第二,知識性。即相關的課文經過整合后,學生可以從中掌握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第三,普遍性。也就是說這個關鍵點并不是僅適用于教材所選編的幾篇課文,它還可以適用于課外的相類似的文章,使學生學習后可以取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唐宋家散文選讀》是按照文體組元來編寫教材的,固然有分門別類、連類而及的優點,但編者似乎沒有考慮到文本的難易程度。比如教材第一、二專題的《原毀》《進學解》兩篇文章有相當的難度,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學,無疑會給學生當頭一棒,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我們可以采取以“共同的作者”為中心的方式將韓愈的幾篇文章集中起來組成新的學習專題——“韓愈專題”,以《柳子厚墓志銘》為中心,聯系高一必修一學過的《師說》(蘇教版必修一)一文帶動《祭十二郎文》《原毀》《進學解》三篇課文的學習。這樣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而且以舊帶新能降低教學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蘇軾、柳宗元等人寫過不少山水游記散文,我們可以采取以“相似的內容”為中心的組元方式,以《游褒禪山記》為中心,帶動《黃州快哉亭記》《后赤壁賦》等課文的學習。整合教學的內容,化散為整促進語文學習的遷移,是高三年級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 有效落實
溫儒敏教授說過:選修課教學方法應該更加注意引導式、啟發式、討論式,以學生閱讀為主,教師適當講析引導。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在進行《唐宋家散文選讀》教學時要真正轉變角色,改變“一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他們的獨立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指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決問題。
《唐宋家散文選讀》作為選修教材,要想做到有效落實,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靈活多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開設這樣一些課型:
1. 文本研習課。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常開設的課型,也是老師們最熟悉和最擅長的課型。如在教《留侯論》一文時,在簡單梳理文言字詞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歸納文中重點實詞、虛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帶領學生認真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寫作特色,進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留侯論》作為史論與我們平時議論文寫作的異同以及對我們日常寫作的幫助。當然在研習中要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分析、歸納、整理,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盡可能放手放權給學生,于關鍵處進行適當的點撥則可。
2. 問題探究課。在進行《唐宋家散文選讀》教學時,教師要積極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有關研究資料、網站、書籍(如配套的教學參考書就可以提供給學生)等,讓學生先自行閱讀、探究,提出疑難問題,通過對話、探究,達成共識。也可提供相應的研究話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在教《留侯論》時,從寫作學的角度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本文的題目是否可以換成“忍論”或者“論忍”,為什么?如果以“忍論”或者“論忍”為題,如何處理張良的事例?我們也可以從比較閱讀的角度來引導學生探究:《留侯世家》和《留侯論》中關于張良成功的原因的說法有何異同?除了這兩篇文章中提供的張良成功的原因外,你認為張良成功還有哪些原因?
3. 活動體驗課。《唐宋家散文選讀》所選的32篇散文中,人物傳記或者類似人物傳記的可讀性強、學生感興趣的課文有10余篇。教學中教師可以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圍繞文本進行深入閱讀體驗,通過一些適當的語文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這樣既豐富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生活,又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做到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學習完蘇軾的《方山子傳》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排練表演一場課本劇“蘇軾與方山子的二十年”或者模仿中央電視臺的“對話”節目來個“不同的人生,別樣的生活”的訪談。也可以在學完教材中蘇軾的幾篇課文后開展一個主題為“零距離接觸蘇軾——從作品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的讀書報告會,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
一、發掘經典的文化價值,作為精神落腳點
語文教材中的古代經典作品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可鑒賞的文本,提供了豐富的人生際遇中多樣的人生之美,更承載著民族的優秀文化和精神??蓮囊韵聨讉€方面發揮古代經典作品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充分挖掘文本的多重價值,從文字學習走向文化感悟。高中必修教材有古代敘事散文、古代議論文、山水游記、史傳作品、古代抒情散文五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文化價值,都蘊含了豐厚的精神養分:或反映了古人的精神追求,或承載著古圣先賢的哲學思想。在文言文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去觸摸先賢的思想與靈魂,例如,引導學生體悟《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仁政”“王道”思想、《侍坐》篇中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中的“和諧”政治觀、燭之武的智勇、荊軻的大義、藺相如的肝膽相照、蘇武的威武不屈……讓學生在重履他們漫漫精神歷程的同時,經受深刻而美好的心靈洗禮。重構文化主題單元,設計古代詩歌專題教學。古代詩歌部分不僅有昂居于詩峰之巔的詩仙、詩圣之作,更有眾多詩人群體所構建的豐富多彩的詩詞文化風景。李白、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其詩其人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文學領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種燦爛的文化,而大漠邊關的雄心與愁心、山水田園中的詩意棲居、悵望千秋一灑淚的感慨、命運際遇的詠嘆調、相思成疾的離別歌等也都成為古代詩歌史上的一種文化現象??梢来酥貥嫵觥袄畎孜幕薄岸鸥ξ幕薄吧剿飯@文化”“邊塞文化”“離別相思文化”等七個文化專題,讓學生感受詩歌光輝燦爛歷史的同時,吸收更豐富的文化和思想營養。盤活文化經典,以批判性思維審視傳統文化及經典在今天的價值。高中語文教學應重視文化論著的研讀?!把凶x古今中外文化論著,拓展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應當以批判性思維審視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讓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活躍在今天。例如,讓學生思考與感悟“春秋筆法”的以史鑒今、對歷史真實性的上下求索,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索趙盾的忠、董狐的秉筆直書、顧炎武的“經世致用”等等。
二、重視實踐活動,在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
建立開放式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可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豐富課程資源,構建傳統文化課程群。在用好國家課程的同時,可自主開發傳統文化課程。例如,學校自主開發“詩經往事”“來自孔子的智慧”“美麗漢字”“古文觀止選讀”“唐宋詞十八講”“紅樓夢十八講”等6門校本課程,同時引進中華書局推薦的臺灣國學課本《中華文化基礎教材》。豐富的課程資源,能為不同基礎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為凸顯傳統文化的生命內涵提供了可能。組織文化游學,在行走中觸摸古老文明與燦爛文化的脈動。每學期都可組織為期一周的“文化游學”,例如,齊魯文化行——走訪三孔,登臨泰山;江南文化行——訪金陵,走紹興;中原文化行——訪洛陽,探龍門石窟;西安文化行——游大雁塔,觀兵馬俑。引領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紀念館、著名書院,讓學生觸摸歷史文化的脈搏,感受中華優秀文化的滋養和浸潤。開展趣味學習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春節元宵燈謎會、清明端午讀詩會、重陽中秋讀書征文等活動,能讓學生在承載著歷史記憶符號的傳統節日中感受文化魅力;唐風宋韻朗誦會、古詩文背誦拉力賽等活動,能讓學生在閱讀和實踐中,加強人文修養,提升精神品位。同時還可對《論語今譯》《孟子》《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唐宋詞十七講》等系列原典作品進行解讀,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這種不斷地加強和提升的過程,就是精神氣質的形成過程,就是民族的精神積淀與精神傳承。
作者:王建穩 單位:北京市八一學校
論文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包含《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兩門基礎必修課和一系列選修課,是中文系排名第一的主干課程。但和豐富的教學內容相比,《古代文學》課時卻被嚴重壓縮,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合理分配《文學史》與《作品選》的講解時間、各段之間的教學時間及各種文體之間的教學時間,爭取在有限的課時內,盡量完整和合理地講授出文學史和經典的文學作品。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包含《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兩門基礎必修課和一系列選修課。不計選修課,單從《文學史》和《作品選》來看,《古代文學》課程在整個高校中文系也是屬于重中之重的專業課。以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為例,在諸多專業課程之中,《古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史》、《文學概論》等七門課程被定為專業主干(核心)課程。而從學分和課時設置來看,古代文學憑借16學分、288學時的權重,遠超排名第二的《古代漢語》和《外國文學史》[1],成為名副其實的中文系第一主干課。但和古代文學大量的教學內容相比,排名第一的288學時仍然顯得捉襟見肘。從先秦到明清近代,數千年的文學史和汗牛充棟的優秀文學作品,遠非288個學時所能講畢。在此情形下,古代文學的教學想要面面俱到,既無必要,也無可能。且大多數高校在《文學史》和《作品選》之外,還開設有多門選修課,由古代文學任課教師結合自身的學術專長,對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專門文體進行講解,開設了諸如《詩經》、《楚辭》、《史記》、“唐詩”、“宋詞”等選修課,以之輔助《文學史》和《作品選》的教學。故此,《文學史》和《作品選》的講授內容須突出教學的重難點,而無需面面俱到。從課時分配來看,一般在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段和唐宋文學段分配學時較多,元明清段分配較少。講授內容主要以作家介紹、作品藝術風格的分析、文學現象、文學史流派、文學理論、文體衍生變異等為主。
具體來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合《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為一體的課程:“史”是對文學發展脈絡的敘述,“作品”則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文學課的落腳點。大致說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時間,一般是平分給《文學史》和《作品選》,二者各占一半。具體到某一階段,則會有一些出入。例如在講授元代文學時,筆者通過和學生的交流,發現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會在課后閱讀《作品選》中的戲曲作品,絕大多數學生對元雜劇絲毫不感興趣,也就沒有自主地去閱讀《作品選》。因此在講授元代文學時,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多講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諸種文體之種,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詩詞。最為典型的便是唐詩宋詞中的一些名篇,有些篇目是學生在小學、中學的語文課堂上就學習過的,甚至有些作品在孩子入學之前,便被家長拿來作為啟蒙讀物來教授孩子。因此,學生對這些作品熟悉、有感情。而先秦段如《詩經》、《楚辭》等作品,因時代久遠,文字艱澀,學生閱讀時有較大難度,對其熟悉程度自然不能與唐宋段相比。而元明清段雖然閱讀難度降低,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唐、宋段相比,也大為降低,這既因學生對戲曲的興趣沒有詩、詞那么高,同時也因為有“一代之文學”之稱的明清長篇小說,篇幅較大。大學生的課后時間多花在對英語、計算機等科目考級、考證的準備上,他們不太愿意花過多時間去閱讀長篇小說。對于作品的陌生,使得一些學生在考試答卷時,只能空談一些通過死記硬背得來的文學史概念、常識,而不能通過具體的作品來加以印證。因此在教授先秦、元明清段文學時,作品的講解便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間的分配上,也要適當傾斜于《作品選》,讓學生通過對具體作品的閱讀,找尋自己的感悟,而不是僅僅止于被動地接受文學史教材所提供的結論。對于中學教材已選的一些篇目,不能因為學生已經學過,便一筆帶過;恰恰相反,對于大多數將來要走向中學講臺的高師學生來說,此類篇目更需要精講、細講。對一些重要的篇目,最好是要求學生背誦。事實證明,這一看似落后的教學要求,卻最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白x書百遍而義自見”的道理在今天并不過時。
文學史的教學內容,大多數高校是按照從先秦到明清近代的時間順序講授。這種做法易于把握每段文學的總體風貌,但也容易遮蔽文體發生、演變的歷史。在按段教學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突出文體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李炳海先生指出:“文學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在知識上具有系統性。不僅如此,這門教學還要有一定的深度,對于相關的文學現象,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具體落實到文體上,就是不僅要知道某種文體的生成根據、發展演變,而且要了解文體名稱的由來。而對于文體名稱進行追本溯源,正是文學史教學和研究的薄弱環節?!盵2]以時間順序進行教學,并無不可,但要有意識地突出文體的變遷。比如,在講授到唐代近體詩時,要對歷代詩體的發展作一綜述,讓學生了解《詩經》、《楚辭》、漢魏古詩、齊梁新體詩以來的詩體演變軌跡,從而更好地理解唐代近體詩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又如,在講授元雜劇之前,應對中國戲曲的發展、成熟作一系統介紹,將中國戲曲成熟之前的諸種藝術形式如原始社會歌舞、春秋戰國的優伶伎藝、秦漢百戲、南北朝“代面”等歌舞戲、唐參軍戲、宋雜劇、金院本、諸宮調等略作介紹,指出以上藝術形式可以歸納為說唱藝術、歌舞戲、滑稽戲三類,而元雜劇正是在綜合這三類藝術形式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
另外,教師還應注意對教學內容的更新,關注學術界最新動態,及時將學界已經有定論的新成果加以吸收,不能一本講義用數十年而不變。比如,袁行霈先生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在介紹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著述時,說:“至于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中說還有‘《詩說》若干卷’,可惜已失傳,只能從前人的詩文和《儒林外史》中看到只言片語?!盵3]1999年,失傳已久的《詩說》被復旦大學學者周興陸于上海圖書館發現[4],這自然可以修正文學史教材的舊說。又如,《寒花葬志》是明代歸有光的散文名篇,還被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但今天我們所見的版本實為刪節本,刪節本把寒花當做歸有光普通的侍女,遮蔽了她為歸有光之妾的事實。復旦大學鄔國平教授從上海圖書館所藏《歸震川先生未刻稿》中找到足本《寒花葬志》[5],補出今本所無的“生女如蘭”等重要內容,這就顛覆了對《寒花葬志》的傳統認識。在《作品選》教學時顯然也要將此成果及時加以吸收,對《寒花葬志》進行新的也是正確的解讀。如此教學,既能傳授學生最新的知識內容,也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研究型學習。
注釋:
[1]古代漢語和《外國文學史》均為7學分,126學時,見http://cllc.gxnu.edu.cn/wwwroot/jdnewsview.asp?id=733,2010年12月12日。
[2]李炳海:《關于中國古代文體的思索》,學術交流,2010年,第7期。
[3]袁行霈主編,黃霖,袁世碩,孫靜本卷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頁。
關鍵詞:沈祖 葉嘉瑩 講稿
一
關于沈祖幣延械難芯浚學界大多從其著作入手,包括文學作品(特別是舊體詩詞創作)和學術著述。沈祖敝作不多,只先后出版了《涉江詞》、《涉江詩稿》,以及根據她在各高校[1]任職期間的古典詩詞講稿修訂出版的《宋詞賞析》和《唐人七絕詩淺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有一些作家、學者開始關注到她的作品,如荒蕪的《讀沈祖蓖志遺著、》[2]、舒蕪的《愛國詩人――沈祖薄[3]。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關于沈祖鋇難芯砍什歡仙仙趨勢,但數量依然有限。統而觀之,可以暫且把目前相關的研究分為文學作品研究和追憶生平兩大類。
第一類是對沈祖鋇奈難ё髕返難芯俊R遠云浯醋韉木商迨詞、新詩、歷史小說的研究為主。研究重點為詞集《涉江詞》,主要著眼點為其詞學淵源、創作觀念、藝術手法、思想主題等。如施議對的《江山?斜陽?飛燕――沈祖憂生憂世意識試解》[4]、江匯的《沈祖貝恃гㄔ純悸浴[5]等。
第二類則以追憶沈祖鋇納平為主,通過敘寫其為人處世展現其個人品格和精神追求。這類文章的撰寫者多為沈先生的親友,如吳志達的《沈祖逼來》[6]就詳細記敘了沈祖鋇囊簧遭遇。值得一提的是,沈祖鋇耐饉錙張春曉近年來也曾撰數文,對祖母的學術成就和人生經歷進行了概括總結,頗有研究價值。
然而目前學界對于沈氏詩詞講稿的研究卻寥寥無幾,《宋詞賞析》和《唐人七絕詩淺釋》(以下簡稱《賞析》和《淺釋》)都是根據沈祖鋇氖誑謂哺寮婦修改而成,體現出她對古典詩詞的獨到見解,極具研究價值。然而相關專門性研究論文僅見于劉慶云的《讀沈祖畢壬雜記》[7]和張悅的《沈祖批評手法歸納詳析》[8]、《中提出的幾個重要詞學問題》[9]。但兩者的研究都是僅以兩書中的詩詞分析為對象,而忽略了其作為講稿的獨特形式。無論是《賞析》還是《淺釋》,沈祖倍技重視文學的審美特性和藝術技巧,且都有精辟而細膩的見解、流暢優美的語言,邏輯清晰,詳略得當。錢仲聯曾贊《賞析》“剖析精微”[10],章子仲也在《易安而后見斯人――沈祖鋇奈難生涯》中稱《淺釋》具有“探本溯源的宏觀認識、觸類旁通的比較方法、對古典詩歌創作和欣賞的某些規律性的揭示”[11]??梢娖渲v稿具有很大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空間,亟待學界開辟。
二
學界已有的關于葉嘉瑩的研究,多是對于其學術思想的研究。葉嘉瑩著述頗豐,早在二十世紀中后期,就已蜚聲海外。自從1978年回國講學之后,葉嘉瑩便在國內陸續發表了多篇論文并出版了多部著作,后結集出版為“迦陵著作集”、“迦陵說詩叢書”、“迦陵講演集”等系列叢書。而學界對她的研究也早已開始,2006年,時值葉嘉瑩八十壽辰,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編撰了《北斗京華有夢思――葉嘉瑩先生八十壽辰暨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文集》[12],其中不僅收錄了許多葉嘉瑩之前未出版或散見于各處的文章,還收錄了許多關于她生平、學術、創作的論文,留存了寶貴的資料。到目前為止,學界關于葉嘉瑩各個方面的研究可大致分為學術思想、生平回顧、詩詞講稿研究三類。
第一類為對其學術思想觀念的歸納和總結??杉毞譃閷Α芭d發感動”說、詩學研究、詞學研究、比較詩學理論、美學思想、身份意識、師承等多方面的探討。這一類的詳細論述可見于張靜、張海濤的《葉嘉瑩先生學術思想研究綜述》[13],此處不做累述。
第二類對其生平經歷和人生態度的回顧,詳見于夕衡《葉嘉瑩:我愿終生做中國古典詩詞“擺渡人”》[14]、張星《葉嘉瑩:穿越生命的詩行》[15]。這類文章多為采訪其本人后的整理稿或是相交游者的回憶之作,篇幅不長,但從中可窺見葉嘉瑩的為人處世、治學理念以及人生態度。
第三類為對其詩詞講稿的歸納研究。葉嘉瑩終身從事古典詩詞教學工作,她大部分的著作都是由其上課錄音整理而成,這本身便是一種教學的書面呈現。有人就對此做過較為細致而全面的分析,詳見于紀媛媛的《葉嘉瑩的詩詞教學思想與實踐》[16],其中詳細梳理了葉嘉瑩的詩詞講授道路與教學生涯,結合具體教學實踐,分析葉氏的詩詞教學思想以及其當代意義和啟示。但由于作者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學,而對于詩稿中的文學價值并未作深入的探究。以《唐宋詞十七講》(以下簡稱《十七講》)為例,葉嘉瑩在講授中極為注重感發性,往往旁征博引、揮灑自如,自稱為“跑野馬”,但又并非隨意而為。她通過對具體詞作的選擇以及雙向間的比較大體展現了唐宋詞發展的過程;同時又注重對一些抽象理論的闡釋,中西合用,深入淺出。此部講稿又以見解獨到、分析精微、語言優美而廣受贊頌,具有極大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三
目前對于沈祖?、叶嘉莹度说难芯咳栽诶^續,但研究重點仍主要放在她們各自的學術思想和個人創作上。若細心留意則會發現,沈、葉二人存在著諸多相似處,同為女性學者、詩人、詞人,且家學淵源深厚,對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有著高度的認同心理,又都師從大家,并且兩人的學術成果也多是由講稿整理而成。但學界對這二人的比較研究卻少之又少,而關于她們詩詞講稿的比較研究則尚未見諸于學界。值得一提的是,葉嘉瑩早在2004年就發表了《從李清照到沈祖薄―談女性詞作之美感特質的演進》[17]一文,可見葉嘉瑩已將沈祖鋇難術和創作成果納入研究范圍。
眾所周知,沈、葉二人都常年從事古典詩詞教學工作,然而受時代的影響,二人最終選擇了不同的學術路徑。通過比較《賞析》和《十七講》不難發現,雖然同為講稿且講授范圍大體相當,但這兩部講稿的文本所呈現的風格卻大不相同,相異之處及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語體風格不同。《賞析》書面語居多,不少還帶有文言色彩,口語較少;《十七講》則以口語為主。究其原因,《賞析》是沈祖筆誑問彼編講義,并且是由程千帆根據這一講義的三種不同底本整理出來的,因而多書面語且具文言色彩,較為嚴謹;而《十七講》則是根據葉嘉瑩講課時的現場錄音轉寫的,完全忠實于其當時講話的聲吻,不僅保留了講課現場的口語實況,更保留了葉嘉瑩獨特的講授風格,更為生動活潑。
第二,分析手法不同?!顿p析》偏重于宋詞的藝術表現鑒賞,特別是婉約派的藝術表現鑒賞,側重于藝術分析;《十七講》則以“知人論世”的講法為主,通過介紹作者生平揭示詞作的意義和感情,又通過分析詞作來還原歷史背景。究其原因,《賞析》是沈祖痹誚部喂程中為解決學生提出的宋詞(特別是婉約派)的藝術表現手法及古代文論家的批評不易讀懂的問題,因而特別重視詞作的藝術賞析和解釋相關批評;《十七講》則是葉嘉瑩于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陽及大連連續所作的一個系列演講,由于觀眾不同,觀眾的學術底蘊也不盡相同,且演講帶有一定的普及性,因而多采取“知人論世”、深入淺出的方法。
第三,講解脈絡不同?!顿p析》中所選取的作者和作品,不僅作者與作者之間沒有聯系,同一作者名下的不同作品之間也沒有聯系,采取的是“單篇單講”的方法;《十七講》中則出現了不同作者之間、不同作品之間和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間的多種比較。究其原因,《賞析》由于是沈祖蔽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講課的作品,講授對象已經具有比較豐富的文學知識和較強的批判能力,因而在講課時側重于分析單篇詞作的藝術技巧,不做整體分析;《十七講》則是由于葉嘉瑩在演講過程中詳細分析了“詞”作為一種文體的內在發展理路,故而加以反復比較,解釋詞的發展進程。
另外,兩部講稿在所選取的篇目、學術支撐以及情感色彩上也大不相同。而從這種種不同中我們不難發現二人的講稿之間存在極大的比較空間和研究價值,值得我們進行更加深入和細致的探究。
注 釋
[1]《宋詞賞析》內名《北宋名家詞淺釋》、《姜夔詞小札》等,其中《北宋名家詞淺釋》是根據沈祖庇1957年春在武漢大學給幾位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講課時的講稿整理而成;《唐人七絕詩淺釋》是根據沈祖痹誚鵒甏笱?、晃鞔髮W和武漢大學開設過的唐人七絕詩專題課程的講稿整理而成。
[2]荒蕪:《讀沈祖蓖志遺著、》,《山花》1980年第4期。
[3]舒蕪:《愛國詩人――沈祖薄罰《讀書》1984年第11期。
[4]施議對:《江山?斜陽?飛燕――沈祖憂生憂世意識試解》,《中國詩歌研究》,2007年第00期。
[5]江匯:《沈祖貝恃гㄔ純悸浴罰《中國韻文學刊》,2009年第3期。
[6]吳志達:《沈祖逼來》,《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
[7]劉慶云:《讀沈祖畢壬雜記》,《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2版。
[8]張悅:《沈祖批評手法歸納詳析》,《語文建設》,2016年第5版。
[9]張悅:《中提到的幾個重要詞學問題》,《才智》,2016年第25版。
[10]錢仲聯:《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錢仲聯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13頁。
[11]章子仲:《易安而后見斯人――沈祖鋇奈難生涯》,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頁。
[12]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組:《北斗京華有夢思――葉嘉瑩先生八十壽辰暨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13]張靜、張海濤:《葉嘉瑩先生學術思想研究綜述》,《文學與文化》,2014年第2期。
[14]夕衡、葉嘉瑩:《我愿終生做中國古典詩詞“擺渡人”》,《博覽群書》,2015年第2期。
[15]張星、葉嘉瑩:《穿越生命的詩行》,《文化月刊》,2007年第8期。
[16]紀媛媛:《葉嘉瑩的詩詞教學思想與實踐》,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關鍵詞】專題教學 高中語文 運用 認識
自教改以來,語文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不斷革新,從“單篇課文閱讀教學”到“單元組織閱讀教學”,教學思路在不斷拓展,但改革的步伐仍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而專題教學應運而生。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另一方面是“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許多地區和教師開始嘗試有選擇地、創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程,開發利用各方面的課程資源,突破單篇乃至單元教學,打破教材順序,自行進行教材整合,變革教學方式,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能。
《小石城山記》的教學是我對新《課標》理念踐行的嘗試。作為百來字的游記,這篇文章字面意思平易淺顯,無須疏通。但仔細研讀之后,我發現這篇文章似乎并不那么簡單,因為它包含了作者貶官之后的心靈皈依和高遠志趣。于是我考察了許多有過貶官經歷的文人,發現這是一種貶官文化現象,于是《小石城山記》成為我開啟貶官文化之旅的出發點。
常規課教學中,引導同學們基本了解了柳宗元被貶的經歷以及創作心態,然后請同學們找出課本中自己感興趣的被貶文人,并對這一人物做一份詳細的資料卡片,主要包括:人物生平(主要是被貶經歷及被貶后的心態)、主要作品、文學成就等,從整體上認識這位被貶文人。下面一步是本專題教學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走進圖書館”。我給學生推薦了以下三類圖書:一是各類有關貶官文學的文化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指導學生形成對這一文學現象的初步認識;二是各類與文學史相關的書目,此類圖書有利于同學們從理論層面上深化對這一文化現象的理解;三是各類專著,主要包含以個人為主和以流派為主的詩文集,此類圖書有利于同學們將個人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考察,全面立體地理解某一個人或某一個文學流派。自我探究學習之后,本次專題學習還有一個“重頭戲”――合作式學習,就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制作手抄報,撰寫論文報告。手抄報的制作不僅鍛煉了同學們在版面設計、畫圖制作、手抄報書寫等方面分工協作的能力,而且還拓展了對貶官文化認識的廣度。論文寫作更是在擬定題目、查閱資料和相互切磋中深化了對貶官文化認識的深度。最后,我們的優秀作品推薦到學校宣傳欄和文學社展廊內展示,優秀論文還推薦到校園網文學社專欄刊登。
經過本次專題教學實踐,結合專題教學方面的理論學習,我對專題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第一,專題教學不一定是選修課。專題教學不僅僅要突破單篇教學、單元教學,還應該突破必修和選修的藩籬。專題教學的實施可以根據專題的大小和類型的需要,可以在單元之內、單元之間、各冊教材之間、必修與選修之間、課內文本和課外文本之間進行整合。事實上,現行的各種類型的高中語文教材雖然都分為必修和選修,其實兩種課程的編排思路基本相似。以粵教版為例,粵教版語文選修教材雖然有《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唐宋散文選讀》《中國現代散文選讀》等十本,貌似分散,但其編排設計也是以“模塊”為依據,這與粵教版必修教材的編排思路并無二致。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也不能將必修課與選修課人為地割裂開來。
[關鍵詞]《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學報》;欄目設置;名師引領;學術提升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8-0023-01
學報是專門進行學術研究成果報道的學術類期刊,大學學報作為大學的學術窗口,是理論研究與交流的平臺,在促進對外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信息蘊含高、情報價值大,具有很大的開發潛能。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學報)是展示高校學術水平的重要窗口,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橋梁,是發現培養學術人才的重要園地,是塑造學校形象、創造學校品牌的重要途徑?!?/p>
一、注重名師引領,提升學術境界
學報是專門進行學術研究成果報道的學術類期刊,反映學術的前沿成果。鴻德學院學報的欄目設置,充分發掘自己的學術資源,展現我們在某些學術領域的優勢成果,提升本學報的學術境界,擴大本學報的影響力。
鄭福田為現任十屆政協副主席,內蒙古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政界、學界位高名重,先后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中國古代文學”、“唐宋詞史”、“楚辭研究”、“唐前詩歌史”、“中國浪漫主義文學主潮”、“《談藝錄》選讀”、“中國詩律學”等多門課程,在中國古代文學、漢文古籍整理、教育教學管理和學科教學論研究等方面著述頗豐,著有文史類書籍40余部,主要著作有《唐宋詞研究》、《風詩決疑校釋》、《含英咀華――三益齋說詩叢稿》、《巢林觀海―三益齋讀書札記》等,主編(校理評點)《中國將帥全傳》、《中國宰相全傳》、《永樂大典精華》、《傳世奇書》等,詩詞著作有《鴻印書痕――三益齋舊體詩詞》、《鴻印書痕二集》、《三益齋吟草》、《和風清穆――鄭福田和范曾詩詞》等。
前5期學報,我們連續采用了鄭先生的5篇詞論新作。鄭先生造詣深厚,論著博大精深?!堆鄽w帆盡水茫茫――薛昭蘊詞說》辨析花間派詞人薛昭蘊生平的一段公案,認為薛昭蘊與薛昭緯系同一人。文章分析了薛氏一組《浣溪沙》與一首《謁金門》,認為這些作品或深婉或精艷,要之均出以真摯之情。又分析了薛氏另一些小詞,清新含蓄,活潑跳脫,疏朗有味,又正與史上薛氏性格相合?!兑踉~說》認為尹鶚詞“似韋而淺俗,似溫而繁瑣”,只在“似”的層面。他的一些詞發乎情而不止乎禮義,不避俚俗,開屯田俳調,于花間,于詞史,洵為大功。而其《醉公子》《菩薩蠻》諸闋,明朗鮮活,饒于思致,有的又分明近于《蕙風詞話》所推崇之“濃而穆”的境界了。5篇詞說,為詞學方面國內高端最新研究成果。
張阿泉,內蒙古電視臺記者、首席編導、作家、藏書家,中國第一讀書民報《清泉部落》總編輯,“全國民間讀書活動”的核心推動者之一?,F為鴻德客座教授,將《清泉部落》編輯部移至鴻德學院圖書館。1984年開始傾心淘書與寫作,齋藏萬卷,讀趣駁雜,文筆簡凈,清思無邪。主要作品有《掌上珠璣》(散文集)、《躲在書籍的涼蔭里》、《把我們的心放進一個嘎查》(隨筆集)、《慢慢讀,欣賞啊》、《答客問》(采訪對話集)、《草原文明》、《碧綠與蔚藍》、《短解說,長鏡頭》(電視解說詞集)等。在鴻德學院為師生作講座,在第三期學報上奉獻了《新聞記者:身在果殼而心懷宇宙》,文章恣肆,縱橫揮灑,遼闊而深厚,尖銳而深刻。
本學報積極拓寬渠道,發掘優質稿源,得到多位專家的有力支持,這幾期中,還獲得內蒙古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著名教授王可、內蒙藝術學院李樹榕教授、徐英教授的論著,獲得鴻德學院外語系張有主任、人文系主任李鳳清、財會系主任李富強的專論,獲得原內蒙古農業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張祥英的圖書館學方面的專論。這些論文,在各自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許多名家的支持幫助下,稿件質量與刊物質量得到提高,鴻德學報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名師專家的學術造詣對一般教師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優質論著具有非常直接的示范帶動作用。除此而外,他們還經常直接指導、推薦青年學者的優秀論文,為本學報的稿源質量的提高提供了直接幫助。
二、搭建研究平臺,促進教師發展
立足本校,學報工作要為學院的教育教學服務,努力配合學??蒲泄ぷ?,搭建研究平臺,積極促進教師專業學術水平的提高,所以欄目設置更多的是直接對應本校教育教學、課題研究。
本院建校歷史短,青年教師多,學術歷練不足,成果展示途徑少。學院建立了科研激勵機制,設立了專項經費,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支持教師的學術研究。學報的創辦,搭建了一個專門的學術平臺。同時,與學院項目研究相結合,請專家細致深入指導修改,借以提高青年教師的學術能力和水平。所以,多數欄目對應本校教師的研究領域,發表本校教師教學研究與專業學術研究方面的論文。
加強與學校項目研究的聯系,積極為項目研究建立學術平臺。直接參與項目究項的策劃、實施,主動跟進項目進展,在各欄目別注重項目成果的展現,促進學校的學術建設。近年來,學院每年有三四十個科研項目在研究進程中,大量的研究成果亟需轉化,學報成了本校教師一發表研究成果的主要平臺。
高等教育,特別是民辦高等教育現狀的研究、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學院管理的研究,以及民辦高等教育的比較研究和政策問題等,積極關注,主動促成成果的形成,每期都有新的探討,而且不斷拓寬、加深,對學院的建設和管理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封二、封三為彩印,也算是兩個特別的欄目。封二用來介紹學院動態,注重展示學院鮮明的特色,國際化、巖畫研究等為近幾期重點內容。封二用來介紹本校師生的藝術作品,展示了學院的又一方面的成果。封三介紹的藝術作品都達到一定的水準,作者都在國內獲得多種獎項。布爾古德為法國留學歸國藝術家,專攻油畫,現任本院藝術系主任,作品在國外獲得多種榮譽,創刊號介紹的兩幅作品是他的新作。教研員晨歌兒的巖彩畫通過特有的藝術語言與材料,塑造了少數民族人物形象,表現了畫家心目中的蒙古民族的精神,在繪畫藝術領域是一種新探索。
總體而言,本學報初創過程中,各個方面都非常注重落實“為促進教師發展搭建研究平臺”初衷。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在通過不懈過程中也得到切實的提高。
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是一所獨立學院,歷史簡短,學術積淀不足,學報在學院的學術建設中承擔著重要而艱巨的使命。在欄目設置上,注重名師引領,以提升學術境界,為本校教學與科研搭建研究平臺,著力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科研能力提升,一方面著眼于學術高度的建設,另一方面著眼于對較為廣闊的面發揮作用。“抓兩頭”用意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