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1 20:31: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廣告文本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論文分為兩章,第一章提出先例現象的概念、來源及其在現代俄語中的不同類型;第二章闡述先例現象在俄語報刊中的應用。最后得出結論:現代俄語報刊中先例現象研究對促進兩國積極對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先例現象 俄語 報刊 來源 概念 應用 作用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3-0037-02
一、先例現象
(一)對先例現象的認識
俄語中прецедент一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先例現象”,源自拉丁語preccedens,是著名心理語言學家Ю.Н.卡拉烏洛夫1987年提出的概念(他是俄語學界最早研究“先例現象”的語言學家),意思是“以前發生的事”“以前說過的話”等(предшествующий)。漢語中將它譯為“先例”或者“前例”――通常被解釋為“已有的事例”或“可以供后人援用或參考的事例”。學者們經過深刻細致的研究和探討之后,將先例名、先例情景、先例文本、先例話語等統稱為先例現象。
(二)先例現象的發展
在Ю.Н.卡拉烏洛夫提出了這個概念之后,俄羅斯語言學家特別是心理語言學家們開始對先例現象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許多研究者從不同學科和不同的角度對先例性問題進行了更加全面,更加具體的審視,這就大大深化了學界對該命題的概念、形式、功能、意義等的認識。不久后,以В.В.Красных等為代表的一批年輕學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對先例理論進行修正和補充,先后提出了先例名(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имя)、先例情景(прецедентная ситуация)、先例話語(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высказвание)等概念。由此,Ю.Н.卡拉烏洛夫的“先例性”理論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在我們的研究之后對先例現象有了自己的認識:先例現象與漢語中的典故類似,人們喜歡借助古人說過的話或從前的情景以便更加深刻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現代俄語報刊中的先例現象
(一)先例現象的表現形式
隨著諸多學者的深入研究,先例現象的內涵范圍逐漸擴大,在現代俄語中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F代漢語中的先例現象有以下幾種具體的表現形式:
1.先例文本(прецедентный текст)――具有獨立意義的語句,是人民文化的成分,通常用于組建其他文章。包括文學作品、笑話、歌詞、廣告詞、政論文等意義獨立完整的文本。例如:
(1)Пят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зимы(Новый мир,2006,№9)《冬天的十五個瞬間》。
(2)Дети подземелья(Изв.2006.05.26)《地洞里的孩子》。
(3)Наука побуждать(Новый мир,2004,№7)《喚醒學》。
2.先例名(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имя)――通常是人名,但這種人名并不是指存在的個人,而是泛指一類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人。例如Иван Сусанин,就是指故意指錯路的人。
3.先例話語(прецедентное высказывание)――是對民族文化中已經存在的話語進行復制和應用,它所包含的思維領域要比自身的信息寬得多,主要包括諺語俗語和完整的兒歌等。例如諺語“Всяк кузнец своего счастья(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等。
綜上所述,先例現象是一種涉及多個領域,具有一定復雜性的文化現象,同時反映著俄羅斯的文化背景和語言內涵。
(二)現代俄語報刊中的先例現象
隨著文化的發展與相互滲透,先例現象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在現代俄羅斯報刊中經常發現它們的影子,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們不但能夠充分反映報刊中所蘊含的深刻哲學內涵和一個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而且能使報刊具有語言凝練、標新立異、寓意性強的語言風格。包含了大量先例現象的報刊,作為一種文化宣傳介質,也因此而贏得大多數人的青睞。如:
1.《Племя чиновников в России неистребимо. Наш аппарат,как Феникс, то и дело восстает из пепла》.(КП,08.04.1998)這里有個先例文本,即Феникс из пепла 鳳凰涅(一個很有感染力的成語)。也就是說在經歷很大的痛苦之后得到新生。而此處的比喻卻帶有揶揄、諷刺的意味,鞭撻了俄羅斯的官僚風氣。
2.《Живые и мёртвые》(Изв.,22.08.2000)能夠看出這里包含先例名稱。作者借用了西蒙諾夫的三部曲《Живые и мёртвые》(《生者與死者》)作為題目,表現了生還者對死者的惋惜和遭遇海難的悲傷心境,同時也蘊含著對俄羅斯當權的不滿和憤恨。
3.《Одни меня понимает, другие-критикует, однако история даст свой ответ》,這是答記者問的報道,典故出自孔子,孔子編寫完《春秋》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表現了溫總理身上具備的正直和為國家和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三、結語
毋庸置疑,先例現象具有重要語言國情學價值。這一現象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研究俄語報刊中先例現象有利于我們深刻理解文章所要揭示的社會歷史與民族文化,俄語中有漢語,漢語中有俄語,這樣我們的學習也能夠輕松自如。總之,研究探討先例現象對研究俄羅斯歷史文化及中俄文化交流意義重大,它是順利完成俄漢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Караулов.Ю.Н. Роль прецедентных текстов в структуре и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и языковой личности[А].//VI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грессМАПРЯЛ. Доклады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М. 1986.
[2]Костомаров В. Г. ,Бурвикова Н.Д. Как тексты становятся прецедентными[J]//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за рубежом,1994 №1.
[3]Караулов.Ю.Н. Роль прецедентных текстов в структуре и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и языковой личности[А].//VI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конгрессМАПРЯЛ. Доклады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М. 1986.
[4]劉宏.外語教學中的先例名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
[5]蘇婭.當代俄羅斯報刊廣告中的先例現象[J].中國俄語教學,2005(4).
關鍵詞:商務翻譯 文化等效 文化適應與選擇
一、研究背景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翻譯行業特別是商務英語翻譯產業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涌入中國,相關的國外資料、網站、軟件需要和本地進行對接,從而催生出巨大的翻譯市場?!吨袊Z言服務業發展報告》根據中國現在所處的國際環境和翻譯行業自身的發展趨勢預測:“到2015年,翻譯機構的年產值將超過2600億元,專職從業人員將達到200萬人,企業數量有望突破6萬家”。由此可見,商務英語翻譯蘊藏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屬于多文本類型綜合性翻譯。其翻譯不僅包括語言符號的準確轉換,更涉及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以及不同商業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融。正如翻譯理論家Nida Eugene指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然而由于東西方文化間的巨大差異造成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傳遞中受到抑制,在跨國商務溝通中難免會出現文化沖突現象。為保證有效的商務溝通,在商務翻譯中如何巧妙地處理文化差異,達到文化等效成為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二、商務文本翻譯中文化等效的重要意義
商務英語作為一種具有商業性和專門用途的英語,在當前的國際金融、國際旅游、國際運輸、海外投資、涉外保險以及招商引資等諸多領域都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它所附帶的經濟價值是無形的,譯者如何針對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不同差異,采取得當的應對策略,對文化差異可能產生的歧義和誤解做到有效的化解,從而避免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與國外企業產生糾紛和經濟損失,推動企業海外市場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一方面,譯者在面對文化差異時,如何做到對原語的文化適應以及對譯語的文化選擇,在兩種語言文化中尋找最佳契合點。這為充分發揮商務翻譯人員的譯者主體地位,對兩種語言和文化具有實際的操控權和話語權。在文化沖突中建立平等對話、互利互贏的語言交流模式,切實提高商務翻譯質量,可以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商務翻譯具有明顯的商業目的和商業價值。能否準確、得體的翻譯不僅影響企業的形象和商機,更對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在跨文化交流中,各國文化之間存在影響與被影響、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拔幕叱鋈ァ彼璧膰H化人才首譯人才,商務翻譯人員能否做到文化等效對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文化軟實力,塑造中國文明友好、開放、包容的形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互動的程度則決定了商務文本的翻譯質量。但與語言表層的因素相比,潛藏的文化因素導致的問題往往是商務文本翻譯過程中更難解決的棘手問題。商務翻譯作為非文學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表現形式十分隱蔽,容易被譯者所忽略;有時某些文化信息甚至比文學翻譯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更難以駕馭。譯者是翻譯過程中最為活躍但又最容易被忽視的主體,是民族文化建構的重要參與者。面對文化差異,商務翻譯人員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和要求,用包容的心態去適應源語文化,選擇能被目的語文化認可的表達方式塑造譯文。通過積極主動的文化適應與文化選擇,努力達到商務翻譯中的文化等效,切實提高商務文本翻譯質量。
三、商務文本翻譯的文化適應過程
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源遠流長,它蘊含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宗教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多方面的內容。對一種文化的認同和接受并不意味著對另一種文化的疏遠和否定,在當前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在商務翻譯過程中,譯者的文化適應是指譯者需要在源語文化背景下充分地理解原文,適應原作的作者意圖、話語模式、原作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價值意識形態等要素,同時兼顧目的語讀者及出版商委托人的要求,努力調整自己在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間的平衡點,以客觀、尊重和包容的視角來傳遞原作的文化信息,從而對譯出正確的選擇。這一過程對譯者來說具有很大的難度,它要求譯者既要對商務文本中基于語言層面的語內文化因素進行適應,同時又要對超出語言層面的不易被察覺的語外文化因素進行適應。兩者是商務英語翻譯中不可互缺的兩個階段。
語內文化適應是指譯者首先需要認識源語文本中基于語言層面的文化因素,并對其中有別于目的語文化的語內因素做出適應。例如,美國飲料品牌“7-up”中的數字“七”在西方文化中是一個備受推崇的吉祥數字,它代表著神圣、崇高、幸運、喜慶等美好寓意。但在中國文化中,數字“七”具有吉兇正反兩方面的寓意。它既是一個吉祥數字(如北斗七星),又是一個禁忌數字(如“頭七”為中國民間的祭日,與死亡相聯系)。另外,由于漢語獨特的諧音文化,“七”與生氣的“氣”諧音,這也會使人們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趨利避害,對數字“七”敬而遠之。又如,中國服裝品牌“九牧王”中的數字“九”與“久”諧音,在中國文化中被賦予高貴、神圣和吉祥等美好寓意。而在西方文化中,“九”的內涵沒有那么豐富,或代表確切的數字,或用來虛指“多”的含義。鑒于其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和意義,譯者在商務翻譯中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提高文化敏感性,主動認知和適應文化差異,采取靈活的翻譯方法來處理源語文本中有別于目的語文化的語內文化因素。
語外文化適應是指譯者在翻譯中對超出源語文本語言層面之外的文化因素的認識和適應。相比語內文化適應而言,語外文化適應的難度更大。因為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藝術宗教、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信息的呈現方式比較隱蔽,譯者很難從語言表層的信息中體會出來,稍有疏忽就會導致商務文本中語外文化信息的誤譯,造成對外貿易中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以商務廣告的翻譯為例,耐克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其簡短有力、張揚個性的廣告語“Just do it”被譯者譯為“想做就去做”,這種譯法沒有取得良好的市場號召力。因為漢語廣告秉承含蓄內斂的文化價值觀,注重體現東方文化的集體主義價值,具有將個人融入到團體的意識導向。而英文廣告則傾向于崇尚自我的文化價值觀,體現出西方文化的人本主義和自我意識形態,更注重開放自由。譯者在翻譯中忽略了語外文化因素,沒有考慮漢語文化中主張含蓄內斂與英語文化中崇尚個性張揚之間的文化差異。最初的譯文“想做就去做”容易對年輕人的行為方式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該廣告詞的譯文后來被改為“應該做就去做”,以使目標受眾產生對商品的認同感,進而引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相比之下,愛立信推出的經典廣告“Make yourself heard”則被成功地譯為“理解就是溝通”。這則廣告的譯文充分體現了譯者在商務文本翻譯中對語外文化因素的認知和適應,既宣傳了手機的功能,又將英語文化中的人本主義和自我意識形態轉化成漢語文化中重視與他人理解與溝通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成功地通過文化適應,正確傳遞了文化內涵,利用文化的感染力來吸引受眾。
四、商務文本翻譯的文化選擇過程
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流,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碰撞和沖突。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其文化身份和文化態度對于整個翻譯過程具有絕對的主導作用,決定著翻譯策略的選擇和譯文的質量。譯者的文化適應過程與譯者的文化選擇過程兩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如果說譯者的文化適應過程是整個翻譯進程的基礎和前提,決定了翻譯活動的總體方向,那么譯者的文化選擇過程則是譯者在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進行實際語言操作,處理文化因素,對譯文的文化傾向進行判斷選擇的關鍵環節。它是譯者在對源語文本做出文化適應后,需要面臨的更為復雜,更為嚴峻的挑戰。譯者要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需要具有高度的文化意識,在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時,以包容的心態,在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正確轉換信息,恰當處理源語文本中的文化因素,選擇能被目的語讀者認可和接受的文化元素重塑原文。
對譯者的文化選擇過程可以借助對比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方法來進行比較分析,以不同的翻譯目的為導向,最終為譯文選擇最適合的文化傳播形式,構建以譯者為主導的文化翻譯模式。以英特爾奔騰處理器“Intel Pentium”的廣告為例,其英文廣告是“Intel Inside”,其中文含義是“英特爾在里面”,意在說明一部高效率的電腦,必須具備一片高性能的快速處理器,才能將各種軟件功能全面發揮出來。這則廣告沒有使用任何敘述性語言作鋪墊,而是直接進入正題,簡明精煉到地展示產品的優越性能,這符合英語文化和思維方式的特點。但如果譯者傾向于源語文化將其直譯為“英特爾在里面”,便違背了漢語文化思維方式的特點。英語文化的特點是重寫實、重科學,其思維方式呈直線型,因而語言簡潔明了、直截了當。而漢語文化的特點是重寫意,重傳神,其思維方式呈螺旋型,因而語言含蓄寫意、感性迂回。如果不考慮中西方文化的特點,思維方式的差異,以及其使用的語言的不同,就會導致翻譯過程中文化選擇的失敗。最終譯者在尊重英語文化的前提下,在譯文的文化選擇上更傾向于漢語文化,選擇了目的語受眾認可的文化元素來塑造譯文,將其譯為“給電腦一顆奔騰的芯”。其中,“奔騰”既指公司名稱,又象征著熱情和永不止步的奔騰不息精神?!靶尽敝鸽娔X的芯片,電腦的核心,是奔騰公司的主要產品?!靶尽迸c“心”諧音,猶如人的心臟對人的重要性一樣,給電腦賦予一顆強大的心,突出了奔騰微處理器的強大性能。這則譯文傾向于漢語的廣告文化,即內斂型文化。一改原文直入主題、簡單明了的語言表達方式,使用了樂于被中國人所接受的含蓄優美的語言方式來詮釋譯文。一語雙關,非常連貫,既突出了產品的品牌又給人以積極、健康、活躍、向上的感覺,貼切地體現了產品方便、快捷的特點,是譯者成功進行文化適應和文化選擇的典范。
從以上翻譯實例可見,在商務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充分認識源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之間的文化差異,認知各種文化要素,在源語文本、原作者、和目的語讀者間尋求最佳的融合點,主動地做出文化適應與文化選擇。根據目的語讀者的需求,將目的語文化視為文化選擇的參照點,對文本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對源語與目的語兩種語言與文化施以實際的操控權和話語權。通過選擇適當的文化表達形式,使譯文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參考文獻:
[1]陳嵩.從文化轉向視角談商務英語翻譯中譯者的適應與選擇[D].黑龍江大學,2013.
關鍵詞:媒介素養教育;批評;信息主義;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2)03―0016―06
中國大陸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起步于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卜衛的《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的發表,距今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媒介素養教育實現了從一個純粹舶來的概念到有了初步的本土理論構建與教育實踐的跨越。像許多學科或研究領域一樣,媒介素養教育在進行理論建構與知識生產的同時也需要進行理論上的反思與展望,追問自身:“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往哪里去?”這種追問與反思對于媒介素養教育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來講尤其重要。
一、什么是媒介素養教育
縱觀當前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認識媒介素養教育所需要的知識,但在“什么是媒介素養教育”這一根本性問題上,不同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者見仁見智,使得其真義反而撲朔迷離、飄忽不定,所以如果要對媒介素養教育進行理論反思與展望,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媒介素養教育?”
“素養是人的一種可以通過教育而發展的潛能的實現狀態,是一個由認識、認知到整合知識去應用的由‘知’到‘能’的一種過程?!备鶕仞B的定義我們可以得知,媒介素養其實是人指向媒介的一種知識和能力的狀態,那么這種能力的核心與本質應該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從媒介素養教育的起源進行探討。媒介素養教育肇始于利維斯(ER.Leavis)和他的學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于1933年出版的文學批評著作《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該書首次就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作了系統的闡述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議。作為文學理論家的利維斯站在精英主義者的立場,認為工業化以來英國興起的電影、廣告、暢銷小說等流行文化損害了“英國文學的偉大傳統”,因此他主張文化保護,即保持本國文化傳統、語言、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的純正和健康,從這種觀念出發,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被理解為鼓勵學生去“甄辨與抵制”(Discrimination and Resist),即教師引導學生對媒介所傳播的大眾文化進行分析,認識到大眾文化的膚淺和低俗,從而做出否定的評價,采取“抵制”的立場。這種“甄辨與抵制”也就是分析、評價的過程。再往后的媒介素養教育范式雖然側重點不一樣,但是最核心的內容還是對于媒介的認知、分析和評價。如符號學取向的大眾媒體啟蒙范式(initiation aux mass-media:the semiotic approach)是教授給學生符號學相關理論以及音效、鏡頭、光線等媒介語言的知識,使學生能夠去分析媒介語言、形式與結構,以審美的方式去回應媒介,對媒介做出美學價值的判斷。而以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為基礎的批判的電視觀點范式(critical television viewing)是使學生認識和區別媒體的屬性以及好壞,幫助學生去判斷他們對于媒體的需求,從而主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媒體,并滿足自身的需要與期望。即使是重視媒介產品制作的“超越保護主義”范式,其目標也不是培養學生信息傳播技術與能力從而使其成為將來的媒體工作人員,而是希望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媒介產品的制作達到對媒介更深入的認識并做出明智的評價。
通過對媒介素養教育歷史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媒介素養的核心在于人對于“媒介”認識、了解的基礎上去分析、闡釋,進而“評價”、“判斷”的能力,這樣一種能力其實就是媒介批評能力。這里所說的批評與日常用語的“批評”有所不同?!袄蠋熍u了學生”――日常用語的“批評”與“否定”幾乎同意。作為現代通行學術術語的“批評”則指的是對于所批評對象的分析、闡釋與判斷、評價。媒介素養教育正是培養學生媒介批評能力的教育。法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蒂博代曾將文學批評分為三種類型,即自發的批評、大師的批評和職業的批評。媒介素養教育所要培養學生的這種媒介批評能力無疑屬于蒂博代所說這種“自發的批評”,與專業人員以及學院研究者從事的媒介批評不同,它是廣大擁有媒介素養的閱聽人對于媒介的批評。所以媒介素養教育并不是一種旨在培養專業人才的專業或職業教育,而是一種有關于媒介的素質教育、通識教育。
二、“信息主義”的迷霧
既然如前文所言,媒介素養的核心是一種批評能力,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閱聽人的媒介批評能力,那么如何認識和理解“批評”就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可能展開方向的決定性因素,“批評”也就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理論研究與建構的邏輯起點。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人員主要來自傳播學,出于本學科的知識范式與研究習慣,他們理解的“批評”是一種“信息主義取向的批評”,所以國內現有的研究往往以“信息主義取向的批評”去建構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這也是我國現階段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主要特點,筆者嘗試將其命名為“信息主義思維”。
這種“信息主義思維”基本觀點是:媒介素養是閱聽人對于“媒介信息”的批評能力,如張冠文認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獲取、分析和評價各種形式“媒介信息”的能力,它體現了媒介素養的四個要素――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評價信息和傳播信息。從媒介素養的理解出發,當前的研究認為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旨在培養閱聽人對于“媒介信息”的批評能力的教育活動。比如卜衛認為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建立對訊息批判的反應模式,發展對于媒介的思想,提高對負面訊息的反省能力。”姚云認為媒介素養教育主要問題是“受眾如何提高自身在傳媒過程中主體性以減少媒介信息的負面影響;如何解讀信息以及正確闡釋信息,并發現其中的特質和美;如何去運用自己對信息的分析、批判和把握來影響媒體對信息的進一步傳播和交流等?!?/p>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當前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幾乎已經到了“言必稱信息”的地步,我們不禁要問:媒介信息究竟是什么?以“信息主義取向的批評”去構建媒介素養教育理論是否合理呢?
信息作為傳播學的基礎概念,指“消除事物中或是事物間任何不確定因素的東西”,“客觀性是信息的本質屬性?!泵浇樾畔⒏嘀赣蓚鞑ピ赐ㄟ^大眾傳媒所傳達的客觀性的認知內容,“它是抽取事件核心意義要素后的話語因子……以實用價值作為驅動自身在社會高度運轉的話語機制,它的敘事緯度不是交流,而是交換,它顯然帶有相當濃厚的商業資本色彩,支撐它的是技術,同時還包括被科學主義和工具理性所操縱的現代思維方式?!碑斍暗难芯恳浴靶畔⒅髁x取向的批評”來建構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這種“信息主義思維”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時,也越來越暴露出問題和局限。
第一,批評對象的片面。“信息主義思維”把“媒介信息”作為閱聽人批評能力指向的對象。豐富的媒介文本與現象被高度簡化為信息,而在傳播學的理論框架下,“媒介信息”一般指新聞和廣告,所以在當前的媒介素養教育文獻中,批評對象主要以新聞和廣告為主。事實上,媒介所傳播的內容在形式上多種多樣,除了新聞報道和廣告外,電視劇、電影、MTV更是廣大閱聽人特別是青少年閱聽人所耳濡目染的媒介文本形式,而在當前的研究中卻受“媒介信息”概念所束縛,對這些體裁和形式的媒介文本鮮有提及,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缺失。第二,批評標準的單一和機械。既然“媒介信息”是一個客觀、實然的概念,那么批評標準就純粹是一種科學意義的“真偽標準”。由此,媒介素養教育的功能就窄化為要去教授閱聽人辨識媒介傳達的信息哪些為真哪些為假。如果說“真偽標準”在面對“紀實性”的媒介文本如新聞報道還堪堪可用的話,那么面對一些“抒情性”、“表意性”或者是“娛樂性”與“虛構性”的媒介文本就暴露出了不足。媒介傳播作為一項價值性很強的活動,歷史標準、審美標準、道德標準這些價值尺度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忽視這些價值標準的存在,必然很難企及媒介文本的文化真諦。
當前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者也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也吸取了西方媒介素養教育的一些經驗,提出一些諸如“媒介信息具有建構性、商業性、意識形態性”這樣的教育理念,試圖在批評標準中引入價值尺度。但是在實際論述中這些價值尺度應用得過于簡單和機械,從而在判斷的時候往往陷入了諸如“好與壞”、“正面與負面”這樣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中。比如當前的媒介素養教育文獻教授閱聽人對廣告的解讀上,因為廣告的商業性,是商家為謀取利潤的宣傳手段,就武斷地得出了廣告是“負面信息”結論的,所以要教閱聽人“拆穿廣告騙人的伎倆”,而媒介傳播是一個包涵多重維度的、多重要素相互交融的復雜活動,這要求我們要有多重批評標準,并且把這些標準有機結合、靈活使用去把握和判斷媒介。批評標準的單一和機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思維的簡單和淺薄。
第三,批評視閾的封閉?!靶畔⒅髁x”思維將媒介傳播的過程視為一個脫離了社會文化語境、單向的封閉的信息交流過程,簡單遵循著傳播者――媒介――閱聽人單向的行為主義式的路徑,而媒介只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它體現了一種非語境化的、脫離實踐的思維方式。實際上大眾傳播媒介是社會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不但受社會文化語境的控制和影響,更是參與了自身所在的社會文化語境的建構。這兩重關系的交叉循環既包含了媒介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彼此開放,也包含了二者之問的抵牾與角力。媒介不僅傳播各種信息,也制造新的意義,這些意義附著于信息本身,與信息一起游走于社會空間,留下記憶,變成知識,指導消費,形成習慣,建構我們對于社會的認知話語,重組我們的生活方式。要理解這些意義,封閉的、獨立的批評視域是行不通的,必須將大眾傳媒置放于具體的、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綜合考慮到媒介的生產、接受和消費的全過程與其中的權力博弈和話語紛爭,而這恰恰是“信息主義”的媒介素養教育所忽視的。
第四,批評理論與方法的匱乏?!靶畔⒅髁x”思維將媒介文化文本割裂為“媒介信息”,無疑切斷了應用批評理論與方法的渠道。我們可以發現在當前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無論是精神分析學說還是結構主義、符號學,無論是的意識形態理論還是文化研究學說,這些在當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已成為常識性的知識和方法的理論資源幾乎都很少被吸收和關注。沒有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支撐,閱聽人對于媒介的批評只能停留在“感想”和“印象”的水平。除了教授閱聽人如何辨識新聞報道和廣告“真與偽”,或是機械套用法蘭克福批判理論使閱聽人對媒介文化文本做出非此即彼的肯定或否定性評價,當前的媒介素養教育在教授閱聽人如何進行文本細讀、文本分析上幾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在關系到“如何去解讀媒介信息背后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如何去“對于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考”這些問題時,當前的研究都力不從心、淺嘗輒止,難以深入挖掘和思考,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綜上所述,批評對象的片面、批評標準的單一和機械、批評視閾的封閉和批評理論與方法的匱乏,無疑是當前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信息主義思維”導致的一系列問題與癥候。面對這種狀況,一種可行的路徑就是吸取新的理論資源,重新定義與理解“批評”去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理論的研究與建構,以修正和克服當前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這些問題。筆者認為,發源于英國的文化研究理論可以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依托的一種理論資源。我們可以將“文化研究”理論作為主要思想基礎與話語資源去重新定義與理解“批評”,并以這種“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為邏輯起點去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建構。
三、作為批評理論的文化研究
本論文所說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特指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知識――思想的探求領域,它脫胎于英語的文學批評領域,其先驅人物是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和霍加特(Rich―ard Hoggart)。至今,文化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的知識領域,在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發展中成績斐然,甚至被認為已進入了西方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中心。
文化研究在本質上是一種批評理論:它發源于英國的文學批評領域,早期只是進行文學批評一種宏觀的視角,在后來的發展中,它逐步轉向了對廣義文化現象特別是媒介文化的闡釋、評價與判斷。雖然批評的對象在拓展與變化,但是文化研究的批評精神卻始終如一:都是對文化這一整體生活方式的完整過程的描述、闡釋與評價。同時,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敘事學等理論資源也為文化研究理論進行批評操作提供了得力的工具。雖然“文化研究是一個最缺少限定性(至少迄今為止是這樣)、因而也最為人言言殊的領域?!钡珡默F有的西方與中國的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作為批評理論的文化研究的特點:
首先,文化研究的第一個特點是它重寫了文化的概念以及重構了批評文化的視角。傳統的文化概念被定位在藝術和美學方面,它的特征是創造力,它的功能是潛移默化中道德價值的實現。但是威廉斯認為關于文化的當代用法,常見的大致上有三個:用來“描述知識、精神與美學發展的一般過程”;用于指涉“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團體或整體人類的特定生活方式”;或是用作象征“知識,尤其是藝術活動的實踐及其成品”。對文化的三種理解都有價值,第一種和第三種帶有傳統文化觀的痕跡,而認為文化是“一種特殊生活方式”則是對于文化的一種全新理解,被認為具有“建立文化主義的決定性意義”。文化研究理論正是在這個對于文化概念重寫的基礎上,把文化從傳統的精英文化定義中解放出來,從而使文化不只是思想家頭上的理想光環,也不僅僅是精英人士倍加推崇的傳統經典,而是由普通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實踐以及意義構成。
文化研究批評文化的方式并不是把它視作一個孤立自足的整體,就文化論文化,而是集中關注文化與其他社會活動領域之間的聯系?;艏犹卦谖幕芯康南绕诮浀渲鳌蹲R字能力的用途》中即指出:一種生活方式不能擺脫由許多別的生活實踐――工作、性別定向、家庭生活等――所建構的更大的網絡系統??梢哉f,不管是早期的文化研究,還是后來的文化研究,都是要辨明、闡釋文化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
這樣,文化研究就發展出了一種嘗試重新發現與評價被忽視的邊緣群體的文化實踐的機制,由此決定了文化研究的第二個基本特征,即它是一種高度參與的批評方式。它認為社會是不平等地建立的,不同的個體并不是生來就享有同樣的教育、財富、健康等資源,文化研究的倫理取向與價值立場堅決地站在最少擁有此類資源的、被壓迫的邊緣群體一邊。“文化研究為被剝奪者辯護,代表被壓迫的、沉默的、被支配的個體與群體的聲音,為在統治性話語中沒有聲音的人們以及在統治性政治與經濟等級中沒有地位的人們說話。”在文化研究的初期,這種立場表現為對于工人階級文化的歷史與形式的關注,而后來的大眾文化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后殖民主義研究等等,雖然超越了機械的階級分析,但其從邊緣顛覆中心的立場與策略則依然如故??梢哉f,對于文化與權力之間關系的關注以及對于支配性權勢集團及其文化(意識形態)的批判,是文化研究的靈魂與精髓。霍爾也強調:“文化研究是一項嚴肅的事務或工程,而這一點深刻地銘刻在有時被稱為文化研究的‘政治學’維度的東西上。”
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性與極度語境化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它沒有固定的、與眾不同的批評方法,但這恰好意味著它對于方法的選擇是實踐性、策略性的,更是自我反思與語境取向的。文化研究的批評方法選擇所依賴的是它所提出的問題,而問題則依賴于他們的背景和語境??梢哉f,問題取向與問題意識本身就可以視作文化研究的批評方法論特征之一,由此決定了文化研究的第三個特點:批評方法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它反對對于任何文本的任何封閉型閱讀以及對于某種方法的固執。它只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特定時期將特定的方法綜合進自己的研究,但是這項重要的工作卻不能事先確定,因為它不能事先保證在一定的背景中什么樣的問題才是重要的?!叭魏畏椒ǘ紱]有什么特權,但同時,也不能排除任何方法?!薄八鼜纳鐣W那里吸取了大眾文化的制度分析,從文學批評那里借鑒過來文本分析的方法,從政治經濟學那里承接了文化意義的生產、分配和消費流通的分析方式……”文本分析、語言學、解構、人種志、歷史考據、心理分析等無論任何方法,只要運用適當都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論洞識與知識發現。如果把上述特征綜合起來,我們可以說,貫穿在作為批評理論的文化研究中的“紅線”,一直是其實踐性品格、政治學旨趣、批判性取向以及開放性特點(實踐性、政治性、批判性與開放性)。
四、媒介素養教育理論的發展方向――文化研究取向
正如前文所言,如何認識和理解“批評”是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可能展開方向的決定性因素,而文化研究在本質上恰恰是一種批評理論,所以文化研究理論可以帶給媒介素養教育的,絕不僅僅是某種特定的方法,也絕不僅僅是幾個文化研究的術語,甚至不是某一部分內容,而是對于“批評”的本體論意義的理解,這種“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在批評對象上,它指向的是“媒介文化”而非“媒介信息”。如果以文化研究的視角去關照媒介,那么“媒介不僅實現了信息在自然空間內的傳遞,而且通過符號的處理和創造,參與傳播的人們構筑和維持了有序的、有意義的,成為人活動的制約和空間的文化世界。”所以,在批評對象上,“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指向了作為“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它構造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意識形態,塑造了我們關于自己和他者的觀念。它制約著我們的價值觀、情感和對世界的理解。它不斷利用高新技術,訴求于市場原則和普遍的非個人化的受眾?!?/p>
第二,在批評視域上,它打破了“信息主義取向批評”封閉、獨立的批評視域,取而代之是廣闊、具體的社會文化視域。文化研究進行文化批評的方式并不是把它視作一個自給自足的整體,就文化論文化,而是集中關注文化與其他社會活動領域之間的聯系。這決定了在媒介素養教育中,“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在批評視域上將摒棄“信息主義取向批評”封閉、獨立的批評視域,而是把媒介傳播看成一種創造、調整和改變共享文化的儀式,是包含了制作者(媒體組織)、受眾(閱聽人)、語境、媒介形式(載體)、文本、代碼、體驗、記憶、想像和認同等多重因素在內的“生活形式”,從而把媒介置放于社會生活的公共領域與特定的具體的文化語境中去體驗和考察,形成宏觀的整體的社會文化批評視域。
第三,在批評性質與取向上,它具有強烈的政治性與實踐性。文化研究本身具有鮮明的政治學旨趣與批判性取向,它要通過揭示文化中所存在的復雜的權力支配、抵制及認同關系來提倡多元和差異、抵制和消解霸權。這決定了在媒介素養教育理論中,“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也是要以權力為視角關注媒介文化背后的意識形態運作,從而洞見媒介文化與社會權力、經濟關系和意識形態信仰的密切關聯達到干預社會、影響社會的目的,具有強烈的政治性與實踐性。
第四,在批評方法上,它以“媒介文化文本”為中心,應用各種理論工具對文本進行開放式閱讀。文化研究的批評方式是一種直接指向文本的“及物”式批評,但是它反對對于文本的任何封閉型閱讀以及對于某種方法的固執,它只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特定時期將特定的方法綜合進自己的研究。所以在媒介素養教育中,“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也是直接指向媒介文化文本,但是它同樣需要告別那種對于媒介文化文本的封閉式批評,而是要從“讀人文本”走向“讀出文本”,從對文本的“內部批評”走向與文本相關的社會批評、政治批評:從分析文本的語言、敘事人手,進而考察文本的再現(Representation),最終觸及文本的意識形態層面。在這個批評過程中,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敘事學等理論可以為“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提供得力的工具,從而避免“信息主義取向批評”面對文本無處下手的尷尬處境。
通過上面對這種“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特點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我們以這種“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為邏輯起點去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建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當前媒介素養教育中“信息主義思維”的一些問題和局限,所以“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是媒介素養教育理論的邏輯起點的一個合理選擇,文化研究取向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是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一個可能的走向。在文化研究取向的媒介素養教育中,所有研究主題都將圍繞著培養學生“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能力”展開:例如媒介素養教育為什么要培養學生“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能力”,這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問題;媒介素養教育應該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培養學生“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能力”?這是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問題……這些問題構成了文化研究取向的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研究內容。
綜上所述,本文在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進行分析和闡釋的基礎上,對當前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研究進行了反思,指出了它的主要問題與局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了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研究未來可能的一種發展方向――文化研究取向。當然,“文化研究取向的批評”只是媒介素養教育理論建構的邏輯起點之一,文化研究也只是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一種與別的各種理論平等的話語選擇。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要想真正有所作為,需要吸取更多的理論資源及廣大研究者的智慧投入。筆者不惴淺陋,提出這方面的一些構想,以期喚起同道的關心和投入,從而使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更快速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凡卓.論媒介素養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19
[2]林怡萱.女性主義教育學與媒體識讀教育:一個行動的研究成果[D].高雄:臺灣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蒂博代,I.六說文學批評[M].趙堅,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
[4]張冠文.論媒介素養教育的構成與范式[J].當代教育科學,2004(4):14
[5]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J].現代傳播,1997(1):30
[6]姚云.論傳媒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5(4)
[7]李彬.傳播學引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18
[8]段鵬.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46
[9]袁瑾.新聞話語與文學變遷――試論現代社會的文本建構及敘事景觀[J].學術界,2006(3):92―99
[10]陶東風.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11]威廉斯,R.文化分析[G]//.羅鋼,劉象愚,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25
[摘 要] 本文從三方面對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了比較。一、中西文化在廣告語言方面的異同;二、中西文化在體態語言方面的異同;三、中西文化在時間觀念方面的異同。
[關鍵詞] 西方文化的導入和滲透 廣告語言 體態語言 時間觀念
隨著中國加入WTO, 隨著全世界正在向“地球村”的方向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商務往來更加密切。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們很難體會英語語言以及某種行為的深意和微妙,而很多商務活動的成功與否恰恰取決于你對這種微妙之處的理解和應對。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和精通商務往來目標國的語言,更要掌握和精通它的文化。因為語言和文化向來是不可分的。所以在商務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西文化異同的比較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首先找到多個恰當的角度和切入點,然后對中西方文化異同的表象進行深入分析,這些切入點也應該是商務活動中需要掌握的知識。
一、中西文化在廣告語言方面的異同
廣告不單純是一種經濟活動,還是一種文化交流,甚至是一種現代文明的象征。隨著世界各國間的商品流通日益頻繁,一個重要的促銷手段―廣告是不容忽視的。那么廣告詞作為廣告的載體,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們很難把我們推向世界的產品的廣告譯得合乎西方的文化背景。相反,如果沒有英美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們很難體會英文廣告的深意和微妙。比如:漢語的廣告語言中最常見的就是諧音和雙關。我國的黃河冰箱的廣告詞“黃河冰箱,領鮮一步”中的“鮮”就與“先”諧音。另外,我國的茅臺酒的廣告詞“國酒茅臺,世界之醉”中的“醉”也用了“最”的諧音。臺灣一家鐘表店的廣告是“一表人才,一見鐘情”,這里連用兩個雙關成語,突出刻劃了鐘表的端莊俊逸,讓人一見鐘情,產生非買不可的購物欲。英文廣告比較洗練、含蓄,也經常運用比喻、象征、對偶、雙關等修辭手法,其中最難理解的也是最難翻譯的是雙關。 廣告英語還經常采用頭韻(alliteration)、元韻(assonance)、押韻(rhyme)、假韻(consonance)等韻類增加廣告詞的音韻美。為了我們更好地理解英文廣告,下面就一條英文本土廣告做一分析。
這是一則“PORSCHE”“保時捷”汽車的廣告。
Its sound is as unique as its shape./Its brakes are as unique as its engine./It’s not built to be something to everyone./But everything to someone. 這則廣告詞中前兩句運用了Parallelism 結構(“平行”,漢語中叫“排比”)。這一結構使用的規則就是用相似的語法形式來表達相近的意義, 作用就是使句子本身更有韻味。那么借助于這一結構,表達了保時捷汽車的聲音、外形、制動和引擎都是獨特的。另外,這則廣告詞中的前三句,還運用了頭韻(alliteration)“Its”,讀起來瑯瑯上口。這則廣告詞中后兩句運用了復合詞的調換,第三句中的 “something”和“everyone”在第四句中換成了“everything”和“someone”。通過這一微妙的復合詞的調換,傳達了保時捷汽車與眾不同、精益求精的技術。這兩對復合詞是這則廣告詞的亮點。
另外,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也是不容忽視的。前些年有這樣一則報道:某電池廠生產的“白象”電池,在國內產銷兩旺,但相同的產品,包裝上英文名為“white elephant”出口到國外銷路并不看好。究其原因,原來產品英文名處理不當。在英語里“white elephant”喻指“龐大,但無用的東西”。這種比喻有一個典故。原來暹羅國(古泰國)盛產白象,由于其體形龐大,性情溫順,毛色好看,又數量不多,被看成一種稀罕之物,僅供養于宮中,作為國王的寵物。國王為了處罰大臣,就把食量驚人的白象賞賜給大臣,很快大臣的家當被吃了個精光,但因為大象是國王的賜物,大臣又不敢隨意處置,只得硬撐著,直到一貧如洗。所以在英語里“white elephant”喻指“龐大,但無用的東西”,也難怪以此命名的產品在歐洲市場不受歡迎。如果弄清了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就不會造成如此重大的失誤和損失。
二、中西文化在體態語言方面的異同
在表達數字方面,中國人常用食指表示一;食指和中指表示二;食指、中指和無名指表示三;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表示四;五個手指表示表示五;大拇指和小拇指表示六;食指和中指與大拇指捏在一起表示七;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食指彎曲表示九;一個拳頭表示十。英國人在表達一至五時,和中國人的手勢是一樣的。在表達六至十時,他們用兩只手。比如:他們用一只手的五個手指和另一只手的食指表示六,其他依次類推。而美國人卻用大拇指表示一;大拇指和食指表示二;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表示三。在籃球比賽時,我們經常會看到美國人用這樣的手勢表示“三分球”。四和五依次類推;從六到十他們也是借助于兩只手來表達。由此,我們知道中、英、美三國在用手勢表達數字時是完全不同的。中西文化在體態語言方面還有其他的不同。中國人常常用“翹直大拇指,其余四指蜷曲”表示贊賞之意,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旅游者常用“大拇指豎起,余指握拳朝上,大姆指朝向手體右方”表示搭便車。但是在希臘,此種手勢則有污辱和輕視對方之意。中國人通常用“雙手掌心朝外,舉至頭部位置”表示投降,而英國人則用這一手勢表示讓觀眾安靜,希臘人認為這種手勢含有侮辱人之意;要想確認:您是在叫我嗎?中國人常用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而美國人用手心指向自己的胸口;要表示“到這兒來”英國人和美國人通常是伸出食指,手掌朝著自己的臉,將食指向內屈伸;中國人則是伸出手臂,掌心朝上或朝下,然后屈伸手指;希臘人用手和前臂形成一個弓形,然后前后擺動整個手臂;而大多數歐洲人認為希臘人的這個手勢表示讓人離開。
中西文化在體態語言方面的沖突更是屢次發生。幾年前,歐洲的水手下船游泳,他們游到了東地中海的。這時,由于語言不通,站崗的希臘士兵用“手和前臂形成一個弓形,然后前后擺動整個手臂”這個手勢示意他們過來接受檢查與盤問。水手們以為是讓他們趕快離開。于是,士兵們越是擺動手臂,水手們越是使勁往遠處游。最后,士兵們以為這些人一定是偷渡者或不法之徒,只好開槍射擊了。如果多了解一些跨文化方面的知識,這幕慘劇完全可以避免。
三、中西文化在時間觀念方面的異同
不同文化中的成員時間觀念有所不同??傮w說來,北美和歐洲的德國人時間觀念很強;而中東和拉丁美洲文化的時間觀念則較弱。美國人視時間為一項重要的資源,他們經常會說“時間就是金錢”;德國人非常守時,他們對于預約不遲到亦不早到,遲到和早到都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表現。對于美國人和德國人來說,如果確因有事讓人等了5分鐘,必須做出解釋。歐洲的意大利人時間觀念不強,赴約常常遲到,認為這是“風度”。遲到者往往以交通擁擠等為理由,無須多做解釋;在英國,如果是一種社交場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禮貌的,因為女主人要為客人做準備,客人去早了,她還沒有準備好,會使她難堪,最好是晚到10分鐘;非洲的埃及人的時間觀念也不強。如果埃及人說:“稍等,5分鐘”,就意味著要等半小時;在南美洲的巴西遲到1小時,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中東一些國家,預約都是大概時間,按約定時間前往,常常要等上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對阿拉伯人來說,他們對時間的感覺是“看上帝的安排”;俄羅斯人在時間安排上也比較隨心所欲。
中西文化受不同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影響具有諸多差異性。除了以上提到的,在其他諸多方面都有可比性。所以教師應通過對中西文化異同的比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為學生在將來的國際商務活動中排除語言及文化障礙,為順利實施商務活動奠定良好的語言及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辜正坤:難以相融的中西文化,《北大訪談錄》,2001.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摘 要:《簡?愛》的作者是英國19世紀的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本論文著重分析了女主人公在蓋茨海德―落伍德―桑菲爾德―圣約翰家―重返桑菲爾德這幾個階段中心理成長的過程,并深刻解讀了每個階段心理成長的原因。對女主人公心理成長過程的探討,使讀者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時代背景和成長經歷對心理成長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對當代年輕人了解自己成長因素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簡?愛》;簡?愛;心理成長
1.引言
1816年夏洛蒂?勃朗特生于英國北部約克郡的豪渥斯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15歲時夏洛蒂?勃朗特進了伍勒小姐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后又在這個學校當教師。后來她曾作家庭教師,最終她投身于文學創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兩個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國文學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稱
《簡?愛》是夏洛蒂?勃朗特最受歡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于1847年在英國倫敦出版。企鵝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時把它描述為“一部具有影響力的女性文本”。這部著作因其嚴厲的批評當時社會而出名,比如批判慈善機構的宗教虛偽,社會歧視,以及對于愛和婚姻那種錯誤的社會傳統。它還是一部深刻的道德圣經,無論是簡還是羅徹斯特都要經歷一系列的身體,道德上的測試才能得到成長,并最終獲得幸福。另外,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也在于,在英國小說中,它首先用了一個女家庭教師來作為女主角。(Charlotte Bronte,2006:22)
2.簡?愛的心理成長過程
這一部分,本文主要從女主人經歷的不同生活階段來分析其不同的成長過程。
2.1被迫自我保護
從故事的開頭,我們便得知簡在很小的時候父母便去世了,她被送到舅舅家生活。舅舅在臨死時讓舅媽保證會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對待簡,可是在蓋茨黑德,簡卻經歷了十年的冷落和虐待。(劉炳善,2007:234)她在那里沒有身份和地位,完全就是一個局外人,一個異類,一個仆人。有一天因為受到表哥的毆打,她把表哥推倒在了地上,結果舅媽就把她關在舅舅死去的小黑屋里。因為周圍環境過于惡劣,簡被迫進行自我保護,開始公然和舅媽做對。在蓋茨黑德,惡劣的生存環境阻礙了簡的成長,她經常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坐的事情,所以在這種情形下,她的自我保護意識慢慢形成。
2.2堅強的意志力
里德夫人覺得簡太難管教,后來直接把她送到了洛伍德孤兒院。在落伍德,簡是一個勤奮的學生,她的老師譚波爾兒小姐非常喜歡她。(吳偉仁,2007:234)
但孤兒院教規嚴厲,生活艱苦,院長是個冷酷的偽君子。簡在孤兒院繼續受到精神和肉體上的摧殘。但簡在人生的第一階段已經形成了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所以在面對孤兒院的惡劣環境和虛偽人士時,她的自我保護意識促使她長生了堅強的意志力。
簡憑借堅強的意志力在孤兒院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那里任教兩年。由于譚波爾兒小姐的離開,簡厭倦了孤兒院里的生活,登廣告謀求家庭教師的職業。
2.3強烈的自尊心
桑菲爾德莊園正好缺一個女教師,因此管家雇傭了簡,讓她教阿黛拉?瓦朗學習。有一次外出散步,簡遇到了莊園的男主人羅切斯特先生。
羅切斯特回來后經常舉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獻殷勤,簡被召進客廳,卻受到布蘭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離開客廳。此時,她已經愛上了羅切斯特。
但當時簡以為羅切斯特要娶英格拉姆小姐時,強烈的自尊心使她再也無法在莊園待下去了。她告訴羅切斯特:你以為我是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嗎?我的靈魂和你一樣高貴。如果上帝賜予我眉毛,財富,我會讓你像我一樣,很難離開我。羅切斯特其實早已愛上簡,所以借此機會向簡求婚。當婚禮在教堂悄然進行時,突然有人出證:羅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經結婚。他的妻子原來就是那個被關在三樓密室里的瘋女人。法律阻礙了他們的愛情,使兩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2.4追求幸福
簡帶了一點錢就離開了莊園,在尋找新生活的過程中,簡風餐露宿,沿途乞討,歷盡磨難,最后被牧師圣?約翰收留,并在當地一所小學校任教。
不久,簡得知叔父去世并給她留下一筆遺產,同時還發現圣?約翰是她的表兄,簡決定將財產平分。圣?約翰是個狂熱的教徒,打算去印度傳教。他請求簡嫁給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簡?愛適合做一位傳教士的妻子。簡拒絕了他。這時簡才明白自己還是深愛著羅切斯特的,所以決定回到莊園,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
但當見回到莊園才發現,莊園已經變成了廢墟,而羅切斯特也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只眼睛,盡管如此,簡還是覺得和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過自己的幸福生活。
3.心理成長的原因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簡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發展,之所以這樣,有其深刻的原因。
3.1惡劣的生存環境
作為一個孤兒,從小在親戚家長大。自從舅舅去世后,又受到舅媽的虐待,經常被表哥欺負,被舅媽關進小黑屋,剛開始對她幼小的心靈來講,這一切都是恐懼,但時間長了,簡被迫進行自我保護。她開始反抗,反抗表哥的毆打,反抗舅媽的虐待。因為生存環境是如此惡劣,所以小小的簡只能自己堅強,開始自我保護。
3.2教育的影響
落伍德學校是慈善機構建立的,但這里的校長很虛偽,經常以宗教的名義懲罰學生,并告訴學生體罰是為了拯救靈魂,而且不給學生足夠的食物,事實上他要把錢都裝進了自己的腰包。學生生病了不給看,也不給足夠的食物,甚至有人餓死。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力。
3.3自身的品質
簡和羅切斯特之間的愛情充分顯示了簡自身的品質。簡認為愛情應該建立再平等的基礎上,不應取決于社會地位、財富和外貌。在追求個人幸福時,簡?愛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純真、樸實的思想感情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她并沒有因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她的愛情是純潔高尚的,她對羅切斯特的財富不屑一顧,她之所以鐘情于他,就是因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視作朋友,與她坦誠相見。對羅切斯特說來,簡?愛猶如一股清新的風,使他精神為之一振。羅切斯特過去看慣了上層社會的冷酷虛偽,簡?愛的純樸、善良和獨立的個性重新喚起他對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4.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簡在蓋茨海德,落伍德學校,桑菲爾德莊園,圣約翰家以及重返桑菲爾德時,她的心理一直是在成長的,而造成簡心理成長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通過透徹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過時代背景和成長經歷對人心理的成長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對當代年輕人了解自己成長因素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作者單位:河南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M].Beijing: Contemporary China Press, 2002
[2] 杜 瑾.“論中女性對男性傳統的依附心理” [J],《讀與寫雜志》,2009.1
論文:電子商務商標權商標侵權
論文摘要:從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商標權制度帶來的影響出發,分析了電子商務中新的商標侵權形式和主要的侵權行為,并對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商標的保護提出了相應的保護策略。
電子商務,是指以互聯網為運行平臺進行的商事交易活動,其基本交易流程和傳統的貨物或服務貿易相同,只是通過網絡這一媒介進行。對于商家來說,網絡是一個虛擬市場,具有巨大商業潛力。正因為網絡同樣具有信息媒介和市場等功能,所以現行商標法規定的商標權可以延伸到網絡上,而電子商務活動中的商標使用也和傳統商標權使用存在相同之處,因此在網上發生的商標權糾紛有一大部分亦是傳統商標侵權行為。但電子商務活動究竟和現實中的商務活動存在著區別,所以基于網絡的非凡性,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商標也出現了一些新新問題新挑戰。
一、電子商務中的新型商標侵權行為
(一)商標的域名搶注
這是目前網絡商標侵權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域名的沖突在于,雖然商標的地域性和專屬性答應多個相同商標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商品上和平共處,但在COM域下,一個域名在世界范圍內只能為一個人所有。域名搶注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真正法律意義上的“域名搶注”,侵權人故意把知名或比較知名的商標或商號大量注冊為域名,這些搶注者通常還將搶注的域名進行出售、出租或讓商標權人高價“贖回”;另一種則屬于域名注冊人和知識產權人之間的權利沖突,即域名注冊人并無故意“搶注”,是由于域名的唯一性和“先申請先注冊原則”,不可避免地和知識產權人發生權利沖突。這種情況雖有搶注的事實,但卻不構成真正法律意義上的“域名搶注”。在國外,域名搶注行為的出現還要早上幾年,其中也不乏一些極具諷刺意味的事件,如域名制度創設之初負責全球域名注冊登記的機構——全球互聯網絡信息中心(Inter2NIC)的域名就曾一度被人搶注。典型的案例有:紅塔山被菲律賓的一個廠商注冊,后來在當地設廠并生產了大量的香煙并銷售到亞洲的很多國家,甚至返銷中國。最近幾年搶注中國商標比較嚴重的應是中國香港地區,在大陸比較有名的商標,例如“恒源祥”、“大寶”、“小護士”、“鎮江香醋”、“雪中飛”等都遭到搶注。
(二)網頁鏈接中的商標侵權
在因特網上,處于不同服務器上的文件可以通過超文本標記語言鏈接起來。只要上網瀏覽者在網頁上點擊超鏈接部分(又稱“錨”),另一個網頁或者網頁的另一部分內容就呈現在用戶的計算機屏幕上。合理設置的鏈接,在網絡上都是答應的,因為鏈接技術是互聯網存在的基礎。但是,假如在自己網頁上將他人注冊商標或馳名商標設為鏈接,采用深度鏈接或加框鏈接技術,繞開被鏈接網站的主頁,這種行為就有借他人商標的知名度來增加自己點擊率和瀏覽量的“搭便車”的嫌疑。在一起涉及微軟公司的案件中,原告票務專家公司是一家在美國各地出售各類演出門票的公司,它的網站列舉了各類演出信息及相關服務,用戶可以通過電話或公司的網頁訂票或咨詢。微軟公司為在互聯網上拓展新的商機,開設了一個名為“西雅圖人行道”的網站,專門提供和西雅圖城市有關的各種服務,并且未經票務專家公司的答應,就在自己的網頁上設計了一個以票務專家公司商標為圖案的鏈接圖標指針,通過該指針,用戶可繞過票務公司的主頁,直接鏈接到訂票頁面(即所謂的“縱深鏈接”),享受其提供的各類服務。票務專家公司訴稱微軟的行為是“電子形式的剽竊”,尤其是繞過該公司的主頁的“縱深鏈接”使之大為惱火。所以在實踐中隨意使用他人的知名商標、字號、商品名稱作鏈接標志,這種鏈接行為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引發商標侵權行為。
(三)搜索引擎中的商標侵權
元標記指萬維網超文本置標語言的一種軟件參數,網主用以描述其網站,包括網主的基本情況、版權聲明及等這些信息訪問人是看不見的,但搜索引擎必須依靠它工作。將他人的商標用作自己網頁的元標記,將元標記埋藏于自己網頁的中,雖然并沒有以可見的形式使用他人的商標,但當消費者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他人的商標時,行為人的網頁則會從搜索結果中跳出來,因此,在網頁的元標記中埋置他人的商標,網民在通過搜索引擎尋找時就會不知不覺地訪問該網站。這種不經商標權人許可而使用商標作為的行為明顯構成對商標合法權益的侵犯。
(四)電子商務中的其他商標侵權行為
此外,電子商務中還存在通過網絡廣告、遠程登錄數據庫查索、電子郵件帳戶以及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假冒、盜用他人的注冊商標推銷、兜售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或在網上隨意地詆毀他人商標信譽等侵權行為。
二、電子商務環境下新型侵權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商標的域名搶注行為
在傳統商標法中除本國加入的國際條約另有規定外,商標權只能依一定國家的法律產生,又只在依法產生的地域內有效,只在該國范圍內受到法律保護,任何國家都不承認其他國家或地區保護的商標權。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和電子商務的展開,商標的這種固有的地域性在逐漸減弱。又因為域名本身具有的國際性,很多從事電子商務的商家企業,為了吸引用戶的注重力將他人的知名商標注冊為域名從而產生了大量的域名搶注侵權案件。我國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也對域名搶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功能。對于域名的管理和規制,我國目前主要通過《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實施細則》和《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來調節,但這兩部法規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最突出的就是對域名的注冊采取了非常寬松的態度,域名的管理單位雖然要求用戶不得將他人已在中國注冊過的商標或者企業名稱注冊為域名,但是這些單位并不負責向商標注冊機關或者工商管理部門查詢用戶使用的域名是否和注冊商標或企業名稱相沖突,這就給搶注者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除此之外兩部法規都沒有提出一個完善的域名爭議解決機制,這也顯然不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域名搶注新問題。
(二)網頁鏈接中的商標侵權行為
在互聯網上,雖然處于不同服務器上的文件可以通過超文本標記語言鏈接起來,但通常,直接用被鏈接文件的網址作為圖標的情形是很少的。設計者常用標題、文字或標志作圖標的外表,因此,一些聞名企業的名稱或商標就被用來招引用戶,從而引發網絡商標侵權。因為這種連接技術的簡單易行,而且伴隨著電子商務環境下商標地域性和時間性的日趨淡薄,這種侵權行為也逐漸成為電子商務環境下商標侵權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因這種侵權行為并不直接針對特定的商品或服務,而是直接針對特定的鏈接,所以現行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對這種行為做出明確的規定,目前只能通過《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新問題的解釋》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相關條款勉強給予調節和規制。法律的滯后也是侵權行為增多的原因。
(三)搜索引擎中的商標侵權行為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商標跨地域、跨行業類別的使用幾率擴大,給商標權的確認、有償使用、侵權監測及實施保護其專有權的實現帶來新的困難。基于這種目前狀況在網頁的元標記中做文章,將他人的商標文字埋置于自己的元標記中,通過埋置檢索,網民在通過搜索引擎查找他人商標時就會不知不覺訪問該網頁,這種不經商標權人許可而使用商標作為的行為明顯構成對商標合法權益的侵犯。
三、電子商務環境下商標權的保護策略
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需要有一個相當適合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在我國現有法律體系中,對電子商務還沒有專門的立法。對此應當組織法律和電子商務方面的專家,根據我國電子商務和商標權實際情況,對于現行法律、法規無能為力的部分,參照發達國家的成功做法加強立法,將其納入法律管制的范疇;對有缺陷的部分,進行填補和修正。
(一)電子商務環境下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分析
要打擊電子商務環境下商標侵權行為,就要先確定什么樣的行為才算是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商標侵權行為,即電子商務環境下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本質上講,電子商務中商標侵權行為和傳統的商標侵權行為認定沒有根本的不同,相對于傳統商務而言,電子商務只是改變了一種交易形式。但是電子商務中的商標侵權行為究竟是一種新型的商標侵權,其構成要件主要除了侵害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以外更應該強調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因為電子商務中的商標侵權的歸責原則主要是過錯責任原則,因而在電子商務商標侵權責任的認定中,過錯要件是重要的必備要件之一,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即明知或應當知道其行為侵犯他人商標權仍然實施或是為了牟取非法利益的,才能追究其法律責任。這樣做是為了保護電子商務合理使用商標者的合法權益,以促進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二)對規制電子商務環境下侵權行為的幾點建議
1.針對我國目前用于域名的管理和規制的《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實施細則》和《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的不足,可以作出以下調整和補充:
首先,針對域名的搶注新問題。域名注冊的主管單位在接到新域名注冊申請時,應負責向商標注冊機關或工商管理部門查詢用戶使用的域名是否和注冊商標或企業名稱相沖突。其次,針對域名爭議的案件,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通過下面三種途徑解決:第一、當先注冊方和爭議方都能提供各自的商標注冊文件,證實其對該特定稱謂擁有合法使用權時,先注冊方可以繼續使用該域名,雙方可通過訴諸法律,按照法庭裁決對爭議進行解決;第二、當先注冊方不能提供、而爭議方能夠提供商標注冊文件證實其對該域名擁有合法使用權時,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可以要求先注冊方于90天內登記并啟用另一域名,而該爭議域名將不答應任何一方使用,直至雙方通過訴諸法庭并按照法庭裁決對爭議進行解決;第三、雙方達成妥協,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按雙方同意的解決方案執行。最后,對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有涉及電子商務中域名的侵權案件,可以明確推定適用。域名侵權往往和企業的商標、商品、企業名稱相聯系,所以域名糾紛往往會和這些現存的知識產權發生聯系,從而轉化為商標權案或不正當競爭案??梢酝贫ㄟm用《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
論文:電子商務商標侵權行為
論文摘要: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在豐富了商務活動的運行模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新的法律新問題,而其中又以知識產權領域的侵權行為最為突出。本文從電子商務發展的商標權制度的影響出發,重點論述了電子商務中商標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并分析了其歸責原則、構成要件和法律責任。
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商標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但和此同時,網上商標侵權也愈演愈烈,商標侵權手段花樣翻新。電子商務的突飛猛進使網上爭奪顧客注重力的競賽迅速白熱化——已經有人將這場戰爭稱為“眼球大戰”,誰能夠鎖定客戶的注重,誰就可以在網絡時代生存。而在網絡空間利用他人商標,尤其是知名商標來招徠注重力,顯然是一條快捷之道,這種利用他人商標提高自身知名度,牟取非法利益的行為顯然構成了對商標權人合法利益的侵害。
一、網絡技術對商標權制度的影響
網絡技術給傳統社會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信息的及時交換和充分傳播,對以地域性、時間性、專有性為根本特征的商標權制度也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一)商標權的地域性趨于淡薄
除本國加入的國際條約另有規定外,商標權只能依一定國家的法律產生,又只在依法產生的地域內有效,只在該國范圍內受到法律保護,任何國家都不承認其他國家或地區保護的商標權。并且,由于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和科技發展水平的不同,各國對商標權保護的內容往往有很大區別。因此,商標權的保護方法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色。盡管保護商標權的國際條約的修訂已經使其地域性呈減弱趨向,互聯網的出現給商標權的地域性則帶來了實質性的沖擊。借助計算機網絡這一新的工具,信息很輕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使用和傳播,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根本不受地域的限制。這樣,國家之間的地域界限在互聯網上就變得越來越模糊,商標權保護的地域性特征也日趨淡化。
(二)商標權的時問性將受到更大限制
商標權不是永久性的法律權利,其財產權只在法定期限內有效。我國商標法規定商標保護期限為10年,期限屆滿后,權利人可申請續展。商標權受法律保護時間的長短,應以其在獲得和其付出的智力勞動的社會貢獻相抵的收益時問及信息更新的速度為標準。而在電子商務環境中,由于互聯網追求的高速率,加之技術更新的加快,使網絡經濟中的各種商標經營主體的成立、變化、終止頻率也隨之加快,在這種情況下,其商標專有權的續展期應適當縮短。
(三)商標權的專有性面臨挑戰
商標權的專有性,是指該權利僅為權利主體所享有,未經權利人許可,任何其他人均不得占有和使用。由于這種專有性是以地域性和專業類別為基礎的,在網絡環境中,商標權跨地域、跨行業類別的使用同幾率擴大,就給商標權的確認、有償使用、侵權監測及實施保護其專有權的實現帶來困難。
二、電子商務中商標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
(一)商標的域名搶注
所謂域名搶注,又稱惡意注冊和使用域名,是指注冊人將他人的注冊商標、企業名稱等搶先注冊為自己域名的行為?!坝蛎麚屪ⅰ币辉~最早見諸于國內大約是在1995年底。據有關統計,到1996年,我國已有600多個聞名企業和商標在互聯網上的域名被搶注,其中包括長虹、全聚德、榮寶齋、健力寶、五糧液、紅塔山等。1997年《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出臺之后,發生在我國的大規模域名搶注行為才逐漸得到遏制,但域名搶注行為仍時有發生。在國外,域名搶注行為的出現還要早上幾年,其中也不乏一些極具諷刺意味的事件,如域名制度創設之初負責全球域名注冊登記的機構——全球互聯網絡信息中心(Inter—NIC)的域名就曾一度被人搶注。
在實踐中,域名搶注主要表現為將他人商標搶注為自己的域名。域名搶注既有對馳名商標所有人域名的搶注,也有對普通商標所有人域名的搶注由于馳名商標究竟是少數且各國均普遍對之予以擴大化保護,如大部分國家或地區均通過立法、行政或司法方法確立了域名不得和馳名商標相沖突的原則。故實踐中,域名搶注更多地表現為對普通商標所有人域名的搶注。注冊并使用域名可能給商標權人造成損害的表現主要有:
(1)域名持有人旨在出售域名謀取利益,向商標權人提出轉讓域名的要約時,其索要的出讓價格非常高,致使商標權人蒙受巨大損失。
(2)域名持有人注冊有關域名后使得商標權人無法利用自己的商標作域名,因而使其通過網絡從事的經營活動受到嚴重的影響。
(3)域名持有人在相應的網站上從事和商標權人相同或相似的業務,并直接或間接地表明其和商標權人系同一人,或者至少有某種內在的聯系。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導致有意同商標權人交易的用戶選擇域名持有人進行交易,從而剝奪商標權人本來應當有的交易機會。
(4)在相應的網站或網頁上傳播損害商標權人形象和聲譽的信息,從而貶損商標權人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二)網頁鏈接中的商標侵權
在因特網上,處于不同服務器上的文件可以通過超文本標記語言鏈接起來。只要上網瀏覽者在網頁上點擊超鏈接部分(又稱“錨”),另一個網頁或者網頁的另一部分內容就呈現在用戶的計算機屏幕上。用戶之所以在上面輕輕點擊就可以開啟另一番天地,是因為網頁上超鏈接部分嵌著被鏈接文件的網上地址(URL),讓用戶的瀏覽器按照這些地址就可以輕松地找到被鏈接的網頁。實踐中,隨意使用他人的知名商標、字號、商品(服務)名稱作鏈接標志,以吸引瀏覽者的點擊,這種鏈接行為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引發商標侵權行為。
(三)元標記構成的商標侵權
所謂元標記,是源代碼的一種,是指位于網頁超文本語言(HTML)的一種非凡代碼,它不僅向瀏覽者提供某一頁面的附加信息,而且也幫助一些搜索引擎進行頁面分析,使導出的某一頁面檢索信息能正確地放人合適的目錄中。因此,在網頁的元標記中做文章,將他人的商標文字埋置于自己的元標記中,網民在通過搜索引擎查找他人商標時就會不知不覺訪問該網頁。網上搜索引擎的發展是推動元標記廣泛使用的重要原因,包括Yahoo、Google等聞名的網上搜索引擎都有同樣的檢索功能,即在某個用戶鍵入某個想要查找的主題詞后,搜索引擎就按照網頁源代碼元標記中的羅列查詢結果。假如網頁沒有埋置,搜索引擎的編碼器就會或者掃描全部網頁,或者掃描一定數量的網頁文本,結果必然出錯率高,且影響速度。因此,相比之下,通過埋置檢索就顯得方便快捷。這種不經商標權人許可而使用商標作為的行為明顯構成對商標合法權益的侵犯。
(四)BBS上的商標侵權
BBS,即電子布告板系統,是因特網上一種重要的信息交互和通訊方式,就像現實生活中的布告板一樣,一旦有人設立了電子布告系統,人們就可以向上面上載信息或從那里下載信息。電子布告板系統的經營者往往不經商標所有人許可,將已注冊商標作為吸引用戶的標志放到公告系統中,由此引發侵權糾紛。
(五)電子商務中的其他商標侵權行為
此外,電子商務中還存在通過網絡廣告、遠程登錄數據庫查索、電子郵件帳戶以及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假冒、盜用他人的注冊商標推銷、兜售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或在網上隨意地詆毀他人商標信譽等侵權行為。
三、電子商務中商標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有關商標侵權行為人的過錯新問題或歸責原則新問題,我國知識產權學術界一直存在較大分歧?!睹穹ㄍ▌t》第106條規定:侵權責任一般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由于相關單行法律對知識產權侵權的歸責新問題未作出明確規定,這些年來,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一種觀點認為,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是一般民事侵權行為,其歸責原則應適用過錯原則;另一種觀點認為,侵害知識產權的歸責原則應適用無過錯原則,但涉及賠償責任,應考慮侵害人的主觀因素,適用過錯原則。
筆者認為,電子商務中的商標侵權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標侵權行為模式,主要是利用了網絡作為工具從事侵權行為,其侵權手段、使用工具以及對商標權人造成的損害較之傳統商標侵權有其自身的特征,但是歸根到底它仍然是一種侵權行為,具有侵權行為的一般特征、屬性,有關傳統商標侵權行為的理論、概念等對于電子商務中的商標侵權也是適用的。就歸責原則而言,過錯責任原則更有利于懲罰侵權行為人、補償受害人的損失,使有過錯者承擔責任,而無過錯的人則可以免除法律的追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障社會和他人的合法利益,維護電子商務以及整個互聯網的正常運轉。非凡情況下,也可以考慮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或嚴格責任原則。
四、電子商務中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要確定商標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首先必須確定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本質上講,電子商務中商標侵權行為和傳統的商標侵權行為認定沒有根本的不同,相對于傳統商務而言,電子商務只是改變了一種交易形式。但是電子商務中的商標侵權行為究竟是一種新型的商標侵權,其構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侵害行為。它是指個人或組織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實施的侵害他人合法商標權的行為。這種行為既包含作為方式也包含不作為的方式。前者如前文提及的擅自使用他人注冊商標作為域名或惡意搶注他人享有權利的知名商標、商號、或其它標識作為自己的商標,后者則包括電子公告板(BBS)經營者對他人隨意上載的知名商標標識的行為置之不理。電子商務活動中對商標權的侵害行為,表現是多種多樣的,錯綜復雜,可以是直接的加害行為,也可以是間接的加害行為,可以是單個人的加害行為,也可以是多數人的加害行為。
2.損害結果。無損害即無責任,損害結果是構成民事侵權行為的要件之一。在網絡環境的損害結果是指一定的加害行為造成商標所有人合法利益的減少或滅失,商標的知名度手段損害,造成商標的淡化和商標價值的降低,最終將損害商標所有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價值。
3.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指侵害人的侵害行為和受害人的損害結果之間的客觀關系。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因果關系是指侵害商標權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損害結果的發生,只有在行為人的侵害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時,才能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
4.主觀過錯。前文已經論述了電子商務中的商標侵權的歸責原則主要是過錯責任原則,因而在電子商務商標侵權責任的認定中,過錯要件是重要的必備要件之一,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即明知或應當知道其行為侵犯他人商標權仍然實施或是為了牟取非法利益的,才能追究其法律責任。這樣做是為了保護電子商務合理使用商標者的合法權益,以促進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以美國新制定的《反域名搶注消費者保護法》為例,在所列舉的取得爭議成功的三個條件中,域名所有人的惡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五、電子商務中商標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
由于電子商務中的商標侵權和傳統商標侵權行為相比較,既有其非凡性,也存在共同之處,因此,就其法律責任而言,結合我國現有法律的相關規定,主要應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三類。
1.民事責任。我國新修改的《商標法》沒有明確規定商標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在處理電子商務中商標侵權行為時,侵權人的法律責任主要應包括以下幾類:
(1)停止侵害行為。具體而言,法院可以責令侵權行為人及網絡服務提供者(ISP)停止其電子商務活動中的商標侵權行為,包括停止使用“搶注”域名、取消非法鏈接、停止在BBS電子公告系統、電子郵件系統中非法使用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
(2)賠禮道歉、消除影響。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全球性使得網絡商標侵權行為的損害后果范圍面更廣,尤其對于馳名商標而言,輕易造成商標所有人的非財產方面的損失,包括其商業信譽價值的損害。因此,此種情況下,法院通常會責令侵權行為人通過媒體澄清事實、消除影響,為受害人消除影響并賠禮道歉。
(3)賠償損失。按照我國《商標法》的規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侵權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5O萬元以下的賠償”。電子商務的財務計算、影響范圍等和傳統的商業形式有很大不同,加之電子商務的全球性使得發生商標侵權的范圍更廣,因此發生商標侵權行為以后,給確定具體損失的賠償數額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一方面,由于電子商務經營者和網絡服務商的全球分布,很難獲得侵權人的具體的銷售財務記錄,計算侵權人所獲得的利益自然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要準確計算被侵權人的損失,非凡是商業聲譽的損失也非易事。實踐中,法院通常會采用足以彌補的最低賠償原則,即足以彌補權利人因侵權所遭受的損失,在此基礎上可根據侵權事實、性質、情節、后果等因素加以平衡,如責令侵權人向權利人支付其必要且合理的訴訟開支,其中可包括適當的律師費、鑒定費等,以防止出現有的商標權人打贏了官司卻輸了錢的不合理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