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9 04:12: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言文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激發興趣; 強化誦讀; 鑒賞能力
文言文是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升學考試的內容之一,因此,認真研究文言文教學,探討符合文言文教學特點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是每一個教學人員的重要任務。。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側重在“講”字上下功夫,教師講,學生聽或記。在文言文方面,表現最為突出。一般采用“串講法”,即教師逐字逐詞細解釋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來,講通之后再概括主題思想,再講解寫作技巧。作為一線教師本人就談談自己對于文言教學的見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寓教于樂
學生對文言文的感覺是枯燥乏味,所以得讓學生感興趣。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中提出四條教學原則,其中第一條就是動機原則,認為學習取決于學生對學習的準備狀態和心理傾向。學生對學習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愿望,問題在于教師如何利用學生的這種天然傾向,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應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人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用下列方式創設情境:
①播放影像資料。學習《三峽》,可以欣賞三峽優美的風光,把學生帶到那個情境中去,激起學習的沖動和熱情。學習《口技》可以用一段現代口技表演的錄音導入,學生帶著濃濃的興致學習《口技》,體會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藝。
②講相關的故事,或改編故事,或分角色朗讀。學習《隆中對》,就給學生講一講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故事和劉備三顧茅廬的曲折經過;對于像《唐雎不辱使命》《公輸》《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樣的文章,就應該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事先應做好相應的指導)。
③背誦相關詩文,以激發興趣。教學《湖心亭看雪》,可以用張岱的《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也怕痛,荷鋤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僅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來引入,并引導學生評價張岱,以利于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請學生背誦與雪或西湖有關的詩句來引入本文。
④誦讀作者的其他詩文或介紹作者的成就、寫作背景來引入。比如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我們可以應該介紹蘇軾在詩、詞、文、書畫方面的成就,讓學生首先對蘇軾產生一種敬意;也可以用比賽的方式背誦蘇軾的詩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背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等讓學生體會蘇軾的豪邁、豁達的胸襟;背誦《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認識一個柔情的蘇軾。
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教是為了學,學是為了更好的教,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師生應該感到滿足,享受教學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使學生關系和諧,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
二、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說反復誦讀能領會文章的內涵。熟讀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誦讀應該有明確的要求:第一步,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讀出語氣、語勢;第四步,體味情感、感悟意境。在學生誦讀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必要時應該進行示范,要結合文章的感情意境指導朗讀,要讓學生多讀一次就有新的體會。不能機械重復的讀“望天書”,搖頭晃腦讀得不亦樂乎,結果是腦子里什么都沒裝進去。比如課文《唐雎不辱使命》,我們在讓學生讀準字音、粗知大意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的朗讀,引導學生分析雙方的實力對比和歷史背景,結合具體語句分析討論,讀好兩個主要人物的對話,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當學生對人物特點和課文中語氣語勢的把握都比較到位的時候,再讓學生模擬表演??梢灾笇Ю首x的文章一定要不怕花時間,要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愛意,覺得學習文言文同現代文一樣有趣,甚至更有趣。只要學生愛上了文言文,那一點時間就花得很值。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嘛。
三、借助注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課文的注釋比較詳細,學生結合注釋或進行合作學習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注釋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下面以《三峽》第一段為例說明注釋的重要性: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p>
本段的注釋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略無” 、“闕”、“亭午”、“夜分”“曦”。根據這些注釋,學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認真推敲兩個“自”的意思(前一個是“在”,后一個是“如果”?。?,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夠輕松的弄明白了。學生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行解釋字詞和翻譯句子,教師就不用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了,學生本身也就有事可做、就有成就感了。只要這樣堅持下去,就不會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苦了。
四、培養文言文的鑒賞能力
關鍵詞:中學;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49X(2008)-09-0101-02
漢語言文學源遠流長,古代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文言文章傳頌至今,豐富了漢語言文學的寶庫。不過自從以來,現代漢語逐漸取代了文言,在書面表達中確立了正統地位。中學生要不要學習文言就成為了語文教育爭論的一個突出問題。即便是許多語文教育專家,在這一問題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分歧,這一點反映在歷年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制定和中學語文課本的選編上,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和教學要求幾起幾落?,F今施行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又再次加大了文言文(也包括古代詩詞)在選文中所占的比重,對于文言文教學的任務也做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文言文所受的重視程度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文言教學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但是,目前在文言文教學的方法上存在著許多弊病。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學模式的呆板單一。長期以來,文言文課總是那套固定的程序:教師逐字逐句的串講,然后進行課文思想內容分析。不少教師認為,對于現代文,閱讀和理解沒有什么障礙,所以課堂上只能靠所謂的分析來度日。如果自己沒有什么見解,就只能靠教參照本宣科,往往吃力不討好。而文言文有字詞句的攔路虎,學生讀不懂,所以課堂上可以用大部分時間來做字詞句的落實工作,因而感到文言文比現代文有教頭。正因為這樣,長期以來似乎文言文教學就這么不改也還可以過日子,文言文教學的改革壓力反而不如現代文那么大,所以就使得文言文教學方法長期一貫制,形成了僵化的模式。那么,我們該如何改變這一模式以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水平?
一、破除陳舊觀念,明確文言文的教學目標
陳舊的觀念認為,教好文言文就必須把課本,甚至教師用書中涉及的知識統統灌輸給學生,若有所遺漏,教師便認為沒有盡職盡責。這種觀念促使我們一些教師把大量的精力和寶貴的時間用在不必的細講詳析中,使學生成了接受字、詞、句的工具。
這種陳舊的觀念,使文言文教學失去重心,舍本求末。文言文教學中的“本”就是那些閱讀文言文必須掌握的常用詞,特殊句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識等,這是我們教學的任務,也是我們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其原因是現在學生讀文言文感到困難的關鍵就在語言文字和句法上,而不是在篇章結構和思想內容上。這就是文言文教學與現代文教學的本質區別所在。因此教學中的那些大量的非重點的難字、難詞、背景知識、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藝術手法就是文言文教學中的“末”。陳舊的觀念使不少教師把很重要的常用詞、特殊句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識一帶而過,卻對什么背景知識、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藝術手法喋碟不休、津津樂道,這實在是南轅北轍。我們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來源于平時學習中對常用詞、特殊型句式及古文化常識的掌握和積累,沒有對這些東西的熟練的、牢固的掌握和逐課積累,提高閱讀水平和培養閱讀能力是不可能的。
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陳舊的教學方法僅把講得知識作為主要內容,舍本逐末地在課堂上大量介紹作者、時代北景,注重字詞句,使學生覺得學習文言文只是為了記住文言文實(虛)詞,了解作家作品即可。此外,還要大量講解古今異詞、詞類活用、通假字、句式特點、人物分析、布局謀篇的藝術特色……如此繁多,學生無所適從,苦不堪言中發出“學文言文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如本人曾聽一同事教《醉翁亭記》,課堂上教師對作者、時代背景、作記緣由、虛詞“也”的用法講得頭頭是道,而且用了三課時,甚至還要補充復習于課外,但等到最后一問學生:“作者描寫山間四時之景的句子是哪些?”學生卻支吾其詞,答非所問。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改變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文言文教學也不例外。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更是學校實施教育的要求。
我們應在學習之前,明確告訴學生應掌握哪幾個常用詞,哪一、二種句型句式,哪一、二點文化常識,并要他們重點預習,這樣便能有的放矢,突出重點。然后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對這些東西的掌握情況,課堂上就這些東西聯系已學知識,作重點講解,甚至還可以把下一課、下一單元的有關東西提前搬來,講清之后要求學生像記數學公式一樣牢記它們,而不是一講到底,面面俱到。接著便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自讀原文,而不是代學生去讀、去理解。這樣才能逐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引導他們自覺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給學生規律性的知識
那種逐字逐句講解,字字落實的做法,在實際中既苦了學生,又苦了先生,還得不償失。因為古文中不少實(虛)詞究竟作何解釋,至今都困惑著許多專家、學者,何況我們的學生呢?有時還會造成“你不講我倒明白,你越講我越糊涂了”的現象。其結果必然是學生學了這篇,弄不懂那篇,只能是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文言文教學更應“授之以漁”,教以規律性知識。
教以規律性知識的方法有二:一是引導學生從實例中歸納,找出共性,發現規律。如教文言虛詞“之”時,可先板書一組句子:
1、吾欲之南海?《為學》
2、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3、至之市,(而忘操之)《鄭人買履》
4、(二豪賊)之虛所賣之?!锻瘏^寄傳》
經分析,會發現“之”用作動詞的規律:“之”用在所處名詞(名詞短語)前面,與其構成功賓關系時作動詞,可譯為“去”、“到”……
二是先揭示規律,再引導學生以實例證明。如名詞活用為動詞的規律之一是動詞前面加了副詞(現代漢語不允許),這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提示這個規律后,可引導學生從已學課文中尋找例句,證明其正確性。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靠教師本身多注重知識的整體化、系統化,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總結、歸納,發現規律性的知識,形成知識體系。讓學生發現規律,掌握規律、運用規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四、加強朗誦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傳統教學的法寶,也是我國幾千年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誦讀既是大綱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學的好方法之一。筆者認為我們既要發揚傳統教學中朗讀的長處,又要避免進入朗讀的誤區--“四多四少”(自讀多、范讀少;齊讀多、個讀少;講前朗讀多、課后朗讀少;純朗讀多、背誦少)。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現提出了解決當前文言文教學問題的對策,并對新課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創新思想進行了詳盡的闡述。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語文 文言文
一、新課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是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等來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
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則是傳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新課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定位在疏通文意,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過文言文的學習,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教學中重翻譯,忽視學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養
文言文教學既要注重文言詞匯、句式的積累,又要注重文章結構內容、藝術形式的賞析。如果僅僅從字詞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釋,把文質兼美的課文整體割裂成支離破碎的古漢語知識,學生成了筆記、背誦的機器,就毫無美感可言了。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習慣于串講的方式,讀一句,講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實清楚,從字詞到句子,再從句子到段落、篇章,從小到大,甚至課前就給學生翻譯的本子。這種過分注重詞句翻譯的文言文教學法,僅重視理性分析的語言學習過程,只關注知識的掌握,不注重學習主體語言習得的規律。
2、脫離課本,過于重視藝術欣賞的傳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響。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感,體味文中之情,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這本是無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師脫離課本,大講特講其藝術特色、人物形象,學生雖聽得很有興趣,但是收獲不大。
三、新課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創新
新課程改革中,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一直是死角。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應該怎么創新?
1、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的創新
新課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定位在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能自由閱讀歷代文獻,作為學習和研究的工具。第二個層面是接受和繼承文學遺產。第三個層次是了解現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為處于起始階段的初中,學生既無文言文積累,更談不上文言文語感,因此教學重點應定位在通過誦讀,培養語感,積累詞句,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師觀念的創新和自身角色的轉變。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學資源設備。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應是師生間和學生間互動,共同發展的一個過程。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做學生的引導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設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2)發揮課堂討論的引導作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課堂討論這一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課堂交流形式肯定會越來越多,作為課堂組織者、參與者、評價者的教師,在課堂討論的組織過程中,首先要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形成明確的教學目標,對討論問題的價值有一個衡量標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評價、篩選,有意識地將一般問題引向深入,將旁逸問題引向課堂,從而保證師生研討的問題明確且具有價值。討論應該盡可能深入,在鼓勵學生表述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同時,教師應在不挫傷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對問題進行篩選和導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出有價值問題。
(3)教學中古今互動,學以致用。
文言文教學要古今互動,學以致用。學生之所以經常誤用成語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處,不明意思。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注意遷移,多同現代漢語聯系,不僅會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還會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
3、注重朗讀,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梢姺磸屠首x,能夠幫助領會文章要旨。大聲朗讀,口熟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教學中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逐步弄清其義,效果比教師指點還要好。
4、培養學生良好的摘抄習慣。
新課改中要求學生用摘錄和做卡片的方式積累閱讀材料。學習文言文,摘錄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礎上反復朗讀,并逐步加深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四、小結
綜上,文言文教學的創新策略還有很多,不管哪種創新,都應該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針對學生實際,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教學進行科學、人文、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轉變死角,讓文言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亮點。
參考文獻:
[1]陳德勤.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幾個重要環節[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9(06).
文言文在語文課程中的位置首先體現在國家整體教育目的上。宏觀上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應該得到有效繼承,而這些文化遺產的主要書面載體即文言文由于在詞匯、語法、語音等方面跟現代漢語相去甚遠,成為我們繼承的主要障礙,因此促使我們有必要根據這個需要在相關的課程中制定相應的課程目標。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有著這個責無旁貸的教育任務,文言文的教學位置就是根據這種需要而在語文課程中得以確立。例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逐步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課程目標的規定為文言文在語文課程中的位置提供了支持。從我國目前特定情況看,文言文教學確實應成為我們母語教育(語文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這關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
文言文在語文課程中的位置還體現在語文學科的內在邏輯性上。呂叔湘先生曾指出:“古今漢語一脈相承”,“白話和文言的關系千絲萬縷割不斷的”。書法界有種說法,毛筆字寫得好的人,鋼筆字自然也寫得好。文言文與白話文也是這種關系。正如北師大王寧教授所說:“現代漢語的句式,大部分來自古代漢語。有些古代漢語的特殊詞組和句式,雖然在現代漢語中不存在了,但在構詞法中還保留著。”“文言與白話的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決定了沒有古代漢語的知識,就無法深入理解現代漢語。有沒有文言知識,還直接影響到解釋現代漢語的準確程度?!边@就不難理解魯迅、、巴金等新文學大師的白話文成就了,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他們都具有深厚、扎實、完整的文言根基,能夠從幾千年的文言文中吸取精華并加以創造性運用。硬是割裂文言與白話的親緣關系既徒勞也不實際,反而可能使白話文呈現一種蒼白無力的狀態。從上述角度看,在語文課程中開展文言文教學符合語文學科的內在邏輯性。
上述兩點就是文言文為什么應在語文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最重要原因。至于一些論者所認為的學習文言文有陶冶情操、培養語感、開發智力之類的作用都不能成為確定其教學地位的條件。因為這些只是文言文被確定為課程內容后在教學中能發揮的效用,并不構成其能成為課程內容的充分條件。
下面就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提若干意見。
一、文言文教學不同于“兒童讀經”
“兒童讀經”簡單講就是提倡兒童背誦熟記中國文化的經典(主要是儒家經典)。我們認為,需要將文言文教學與社會上的“兒童讀經”活動嚴格區分開來,不能將文言文教學混同于“兒童讀經”。這是因為“兒童讀經”的活動目的及方法與文言文教學的教學目的和方法有著很大的區別。目的上,前者主要注重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后者則要求以批判的眼光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從而做到“古為今用”。內容上,前者只選取儒家經典,內容局限;后者則選取包括儒家經典在內的廣泛優秀作品。手段上,前者提倡“誦習”,將它看作“讀經”的不二法門;后者則在不排斥“誦習”等傳統經驗的基礎上同講求效率的科學方法結合起來,手段豐富多樣,習得和學得并重。因此,學校的文言文教學必須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規定進行,不應受社會活動的影響?!皟和x經”只能本著兒童自愿的原則進行,現在一些學校開展“兒童讀經”活動是不合適的。
二、文言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
文言文教學經常出現兩種相對立傾向,一種把文言文教學等同于古代漢語教學,片面突出其工具性;另一種則等同于古典文學教學,一味強調其人文性。我們認為,中學文言文教學要按照它自身特有的規律,建立相對獨立的教學系統,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文言文閱讀訓練,切實培養課標所要求達到的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既要反對借工具性之名過多過細地給學生講授古代漢語的語法知識,把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詩詞講得支離破碎,枯燥無味;也要反對打著人文性的旗號去架空基本知識的積累和淺易文言文的閱讀訓練,追求一些脫離文本理解的空談式感悟體驗。既要穩扎穩打地進行淺易文言文閱讀訓練,使學生初步掌握閱讀文言文工具從而為以后的自學或深造做好必要的準備;又要潛移默化地利用這些民族文化精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塑造其健康向上的人格,豐富其人文底蘊,加強其精神熏陶:最終使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地統一在教學中。
三、進行教學改革,嘗試集中學習
由于文言文不是當前社會通用的書面語,理論上已失去其語言交際價值,屬于“死語言”范疇,因此有人把它戲稱為“半門外語”。開展文言文教學的最大障礙是文言文脫離學生的現實語言交際環境?,F在大多數教材采取把文言文和白話文穿插起來編排的辦法,這固然可以使文言文學習多次出現,避免學生的生疏感,但也容易造成如周正逵先生所說的“如果文言文的學習過于分散,很難做到及時復習,經常復習。這樣時斷時續地學到一點知識,很不容易鞏固,間隔的時間一長,便會產生遺忘”的后果。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文言文集中學習的教學改革。集中學習的好處是創造高強度的語言環境,加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意識,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比較理想的學習效果。這種做法實際上也早有推行,像人教社就出版過一套供重點高中使用的《文言讀本》。利用高中一年級整個學年進行文言文學習,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集中學習也有問題:在集中學習期間,白話文要不要學,要學多少?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文言文學習對學生的白話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會產生什么沖擊或影響?這些都是必須慎重考慮和回答的問題。
四、新課程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學走向
【關鍵詞】文言文 語文教學 翻譯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90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這是我們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目的和要求。如何富有成效地實現這一目的和要求,是每個語文教師都在探討的問題。
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已久,加之文言文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學生特別是初中學生學起來障礙多,困難大。
在文言文教學時,我發現多數學生只埋頭閱讀文言文翻譯之類的書籍,其結果對文言文的基本知識還是不能掌握,學習文言文的難點問題還是不能解決。那么,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難題呢?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一、激發興趣 吸引學生
文言文的教學,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各冊語文教材選入的文言文有很多是故事性很強的作品。如在學《塞翁失馬》一文時,我首先講述了“塞翁失馬,焉知非?!钡男」适拢@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就引導學生鉆研課文內容:同學們看看古人(韓非)是怎樣記述這個故事的?你有哪些通過看注釋不能理解的,提出來,討論一下。這個故事說明一個怎樣的道理?你能用現代漢語把他譯過來嗎?這樣學生躍躍欲試,精力十分集中地區閱讀課文內容。
二、突破難點 掃清障礙
文言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疏通課文上,消除文字、詞義和語句的障礙,讓學生讀懂原文。如《馮婉貞》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去村四里有森林?!背跻粫r,學《黔之驢》中的“乃去”句,“去”是“離開”之意。而在這里則是“距離”的意思,全句意思為“距離村子四里路的地方有片森林”。這樣,解決關鍵的詞“去”,就能疏通句子。又如,在學《<孟子>二章》后一章時中間的段落基本上都是使動句,學生很難理解。我就講解了使動句的特點,疏通文路,掃清障礙,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三、朗讀背誦 自譯理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边@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文言文,朗讀背誦這一環節就顯得特別重要。
我在教文言文時,基本要求就是讓學生在熟讀、斷句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如在學《醉翁亭記》一文時我先布置學生朗讀背誦課文。課堂上讓學生在背誦這一段的同時,譯出每一段的內容。對山間、四季的景色及登山、設宴的場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加以描繪。這樣教學,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掌握比較扎實,效果較好。
四、精心指導 培養能力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誦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112-01
學習文言文是為了打好學生的古代文化的根基,加強文化素養,培養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初中文言文教學是學好文言知識的最關鍵環節,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當以誦讀教學為主要方式,以理解文言文大意為基本學習任務,在精當、好懂的前提下學習文言常識和文言詞匯,在詞句篇章的積累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1 狠抓誦讀教學,使學生讀得正確,并逐步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
文言文教學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要注重誦讀,可使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
首先,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尤其要讀準,在誦讀中正字正音。文言課文中生僻的字較多,這類字要能認會寫。而那些多音字、通假字,讀音特殊,務必讀準。比如文言文《馬說》“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這里的“食”念shí,就是“吃”的意思;而《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边@句中的“食”則是“拿東西給人吃”的意思,是動詞,念去聲si。再如《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嗚呼日:大楚興,陳勝王。”……這里的“王”念去聲wàng,是動詞,當“稱王”講。
其次,在誦讀中學會斷句。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地方千里”,讀的時候,“地”后面應停頓一下,因為這里的“地方”不同于今天的“地方”,它是兩個詞,“地”是土地,“方”是方圓,指面積。再如文言文《狼》“其一犬坐于前”,讀的時候,就應在“一”后面停頓一下,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前面。如果在“犬”后面停頓,這句話的意思就變成:其中一條狗坐在(屠夫)前面。這是不了解“一”字后省略“狼”字,“犬”字是名詞用作狀語而造成的誤讀。
再次,在誦讀中讀出一點語氣。主要是讀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這四種語氣。判斷語氣的根據主要是文意,也要看用了哪些虛詞。這一條有一定的難度,在起始階段教師無妨作一點示范性的說明。
最后,一定要在課上爭取達到成誦或基本成誦。第一,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把誦讀的指導跟疏通文意結合起來,要在讀中求解,以解助讀;第二,教師要講得精煉,凡是不該講的或不需要講的都不講;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科學背誦。讀的方式要多種多樣;教師要范讀,必要時還要領讀;學生要有集體朗讀,還要有個別朗讀;可讀全篇,亦可讀某幾段、某一段,還可讀某幾句、某一句。文言文教學的課堂上常進行這樣的朗讀背誦訓練,自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在課堂上成誦或基本成誦,提高學生誦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2 練習文言文的現代漢語翻譯,才能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現在文言文教學中,有一種過分強調熟讀,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說的教法,效果并不好。比如說,只串講課文大意而不落實字詞句,甚至只對照教參的譯文講一通,講完之后就是讀,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詞的意義,句式的特點是什么,學生一點也不知道。這樣的讀法,對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也就沒有多大幫助。
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并不是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它只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增進文言語感的一種訓練方式。翻譯可以全面集中地訓練對實詞意義的確認,對虛詞功能的把握,對句子語氣的理解,對提高現代漢語表達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大家都知道,文言文的翻譯有三項翻譯原則:“信、達、雅”,所謂“信”,指譯文要忠實于原文的意思,要準確;所謂“達”,指譯文的表達要通順、曉暢;所謂“雅”,則指譯文的語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文言文的翻譯采用六字法:留、刪、擴、換、補、調。課堂上教師最應該做好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不斷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語感,增強學生學習和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 積累文言文常用詞語和句式
文言文閱讀教學,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從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看,主要是語法和詞匯方面,而其中最關鍵的是詞匯,最難的也是詞匯。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詞語,理解詞義和句式,始終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重點。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是十分重視讀和背誦的。給人印象深刻的經典鏡頭是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那位書讀得抑揚頓挫完全陶醉其中的老先生,以及那群讀著似懂非懂課文的天真無邪的小孩們的生動描述,這正反映了我國傳統的語言教學的基本特性,即誦讀教學。
中學文言文教學,更離不開誦讀及熟背,否則,文言文教學就是空中樓閣。高中生讀不太懂一般的文言文(相對農村地區而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時教學文言文時沒有扎實地打好基本功。比如常用實詞、常用虛詞、常見句式等知識沒有讓學生牢固掌握,而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沒抓好學生的誦讀和熟記。沒了積累,就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那么,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如何落實誦讀與熟背呢?
一、疏通詞句變教師串講為學生自讀
傳統做法一般都是教師先疏通文言文詞句,通篇是由教師講、學生聽,講什么就記什么,根本沒記在頭腦里。學生十分被動,缺乏主動探究知識的愿望。所以,要扎實地打好文言文基本功,必須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讀文章、探究問題、合作學習。自讀時碰到難詞、難句不能理解,就做好記號,先在學習小組上討論,然后在全班質疑解疑。
學生質疑后,應盡量讓其他學生回答,培養學習質疑的興趣和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覺誦讀古文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在反復誦讀中,從尋找問題到發現問題。比如,歸納訓練中要求掌握的多義詞、活用詞以及要掌握的句式等。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總結,對基礎知識就有所把握了。
二、理解文意變教師繁瑣分析為學生誦讀領悟
以前,講文言文時,總是擔心這個詞重要,那個句也重要,不講不行等,結果一堂課下來自己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效果很不好。因此,文言文教學時,要突出誦讀,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了解認識,還能使學生理解記憶,更好地領悟文章思想內容。如教學《游褒禪山記》時,先發問:該文的主旨是哪句?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中心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誦讀,再自己發現問題,理解思想內容。
為了能把平時的學習與中考文言文接軌,可針對思想評價這部分內容組織討論,反復地引導學生探究文言文的思想性,以使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文言文知識。
三、要對學生的誦讀進行科學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誦讀,教師要狠抓下面五個環節。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語氣和語勢
讀準字音是誦讀的基本要求,也是誦讀的前提。文言文要讀準字音,除了一般意義上的給生字正音外,還必須重點注意兩方面,一是分辨古今異讀的情況,二是弄清現在不常見字的讀音。就《賣油翁》而言,其中有圃(Pǔ )、睨(ní)、頷(hán)、貧(fèn)、瀝(lì)等字,這些字在現代漢語中不常見,誦讀時應多留意。
讀準節奏,也就是理解語句的大意,分清哪里該停頓,哪里不能停頓,停頓錯了意思理解就會發生錯誤。
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可有意識地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妻、妾、客三人回答鄒忌的話語,使學生們從同學朗讀的語氣中,領悟妻的“私”、妾的“畏”、客的“求”的特定心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鄒忌以家事喻國的妙處。
2.粗知文段層次及大意,掌握文章思路
指導學生朗讀,應是在粗知文段層次內容,掌握文章思路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理解是為了加快記憶的速度,記憶是為了加深文段內容的理解。稍長的文段還要分層理解,分層誦讀化整為零,化難為易。
3.結合文章理解讀出感情
語言作為文章思想感情的載體,是帶有語氣的詞語、句子、修辭手段的運用,其行文節奏的起伏,感情氣勢的跌宕都和文章的內容、語氣的表達密切相關。而誦讀是對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的聲韻表達,是把“寫在紙上的語言變成活的語氣”。我們可以通過誦讀來體察文章的語氣,從語意中去探尋文章內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脈絡。
4.結合語言鑒賞出特色
文言文的一些語言規律,如音韻的鏗鏘、語調的抑揚、語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不宜于“意會”而宜于“言傳”的,因此必須在吟誦中去琢磨、去感知、去體察、去心領神會。
5.靈活運用誦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