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7 00:57: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養老服務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和扶持社會辦養老機構的發展,堅持“欠發達絕不能欠民生”的理念,成為河北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標桿。
1.1建設運營政策2011年7月張家口市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對民辦養老機構補貼政策標準,每張床位給予1500元的一次性建設補貼,按實際入住老人數量給予每張床位每月50元的運營補貼。2011年,河北省借鑒推行了張家口市的補貼辦法。
1.2土地、投資等政策采用土地置換、土地劃撥方式,解決機構的用地難題,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吸引民間資金投向養老服務行業,通過適當減免稅費調動企業創辦社會養老機構的積極性。春雷老年公寓不僅由政府劃地,水電收費都執行居民用水用電標準;該市民政事業服務中心,走的也是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擴大面積、再以企業為主投資建設的模式,水電收費也都執行居民用水用電標準。
1.3養老機構意外險政策2013年底張家口市政府在河北省率先出臺了“每年按1/3比例,連補三年”的鼓勵政策,據測算,每年意外險補貼約在15-20萬之間。
2養老機構管理制度創新
2.1服務內容全面養老機構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服務,服務內容符合養老機構行業標準和規范。提供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吃飯、穿衣、如廁、洗澡、室內外活動等服務,還根據老人的健康狀況實施分級分類服務。根據需要為老年人提供情緒疏導、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精神慰藉服務。并開展適合老年人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2管理制度創新
2.2.1該公寓在任用管理人才方面很嚴格,如院長的選擇,院長負責老年公寓的一切事務,關系到老年公寓的興衰成敗,角色非常重要。不僅要求院長有愛心、專業能過關、責任心強;還要求經營管理水平高,往往用入住率指標考核。
2.2.2院民會制度---它是春雷公寓的民主創新與實踐,每個月進行一次。一是參加會議的人員要求,除了盡量讓所有神智清醒有語言表達能力的老人參加外,還盡量邀請所有的老人家屬參加。會議由院長主持,各部門主管參加。二是當面交流意見,如每半小時為老人翻身用力大小、下午5點為老人泡腳水溫高低等等,會上老人、家屬直接提出問題或期望,由主管負責人直接回答,接受建議,同時做出承諾以及承諾做到什么程度等等。三是老人對管理人員進行投票評定,院方再根據這些老人的意見進行最終評定。這樣的優勢在于,能直接反應出管理中的優缺點,客觀評價服務質量,最終院方根據他們的反應和評價決定管理人員的去留。
3擁有“無陪護”一級醫院優勢
春雷醫院正式成立于2013年12月,由原春雷老年公寓醫務室發展而來,總投資兩千余萬元,春雷醫院是張家口市唯一的“無陪護”型一級醫院和城鎮醫保定點單位。它與春雷老年公寓互為依托,實現了“以醫促養”“以養助醫”的新型養老理念,老人入住公寓后根據護理等級,由專業護理人員提供個人起居、飲食輔助、大小便照料、個人及居室衛生清理、衣物洗滌、健康監護、康復治療,心理健康以及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服務。年齡高、體質虛弱、慢性病種類多、病情復雜、需進行持續的綜合治療、住院時間較長的問題,與醫保制度中一些規定產生矛盾,如“入院期限”和“次均費用”、“定額限制”等等。張家口民政局幾經努力,已與市衛生局、市社保局達成合作協議:只要具備醫療定點條件的養老機構,申請后即可納入定點范圍,考慮到老人免疫功能低易發病等問題,入住的老年人享受的待遇還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如住院時間每月可提高到28天,住院費的標準額度也有提高。
4收費低環境好因素
1養老服務現狀
我國老齡人口基數巨大,且增長迅速。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201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6億,60歲以上人口占比13.26%,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8.87%。據不完全統計,老年慢性病患者占老年人群體的40%,失智失能老人約占15%。空巢老人、失獨老人養老問題日益突出,不斷拷問著養老服務體制,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2養老服務市場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養老服務供需失配問題嚴重,養老服務市場化的輿論環境、法制環境尚未形成,老年人“購買養老服務”的觀念和習慣亟須培養,養老服務融資體制發展滯后,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短缺且素質普遍偏低,是我國養老服務市場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2.1養老服務供需失配問題嚴重
我國老齡人口基數巨大且增長迅速,養老服務需求個性化趨勢明顯。從養老服務供給來看,現有養老服務體系尚未完善,養老服務供給明顯不足,服務質量不盡如人意。老年人能夠享受到的養老服務以日常生活照料為主,養老服務模式單一。但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長期照護、健康管理、心理慰藉等服務項目由于現有養老服務人員素質低下且缺乏專業知識而無法提供。
2.2養老服務市場化的輿論環境尚未形成
老年人受傳統理念影響,對養老服務市場化缺乏認同,對養老服務機構缺乏信任,購買力低下使其無法獨立承擔養老服務購買費用,導致潛在養老服務需求未能激發。老年產業是微利行業,社會養老機構只有通過總量優勢實現規模效應才能可持續發展。在潛在養老需求尚未激況下,社會資本趨利性訴求根本無法滿足,這就是老年產業“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所在。
2.3養老服務市場建設法制建設滯后
養老服務市場發展建設發展滯后,尚未建立市場規范和行業規范。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養老機構在服務項目、服務方式、服務質量、服務定價等方面缺乏政策導向、行政監督,服務價格不透明,服務質量難以保證,養老機構之間無序競爭經常擾亂市場秩序,使養老服務市場健康發展難以為繼。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養老服務需求方花錢也難以買到符合質量預期的服務。一旦發生糾紛,由于缺乏服務質量評價規范、知識不對稱和政府監管缺失,使得養老服務需求方取證困難、投訴無門。
2.4投資融資體制滯后
現有養老服務投資模式單一,采用政府財政撥款為主,社會資本投入為輔的方式進行,政府負擔太重且力不從心。社會資本因缺乏贏利預期導致其投資老年產業積極性不高。融資平臺建設滯后,降低了投資融資效率。上述原因造成養老服務供給投入不足的尷尬局面。
2.5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且普遍缺乏專業技能
按國際老年人口與護理人員配備比例3∶1測算,共需要養老護理員1000萬人,而目前中國養老機構員工只有22萬人,其中取得職業資格的僅有2萬多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調查顯示,養老機構從業人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54.5%的是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32.4%,中專或高中文化程度者占比10.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僅為2.3%。這些養老護理員普遍缺乏醫療保健、長期照護的技能。養老護理員短缺及從業人員缺乏專業技能已經成為制約、阻滯養老服務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3加快養老服務市場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地方政府應強化養老服務體系高層設計,主動承擔起養老服務市場法制化建設、輿論環境構建、公共資源支持和市場監管的職責,制定市場規范、養老服務質量及評價標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老年產業,投資養老服務市場IT基礎設施,以信息系統為依托實行長效監管,促進養老服務供需關系和諧。
3.1強化養老服務體系高層設計
按照養老需求對老年人生存、生活的支持程度,把養老需求劃分為基本養老需求、普遍養老需求和增值性養老需求:基本養老需求是指為老年人生存提供支持的養老需求,包括緊急救護、失智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等;普遍養老需求,主要針對具有自理或半自理能力的老人,為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務;增值性養老需求是指老年人在滿足其生存、日常生活基礎上追求更高質量生活而產生的養老需求。與養老需求分類模式相對應,把養老服務劃分為基礎養老服務、日常照料服務和增值性養老服務。養老服務市場化堅持“養老需求導向”的方針,強化養老服務體系高層設計,兼顧公共性和公益性相統一,保障老年基本生存權利和公民權利,均衡各方利益。對基本性養老需求采取政府兜底方式運作,由國有養老機構承擔。對普遍養老需求和增值性養老需求,交由養老服務市場予以滿足。探索志愿者公益服務、政府購買服務和市場化有償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供給模式,逐步形成養老服務供給的多元格局。通過外包、出租、委托經營等方式把國有養老機構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逐步剝離。在保證老年人基本養老需求前提下,把價格調節、養老機構優勝劣汰交由市場主導。要遵循市場規律,形成服務價格市場調節機制,允許養老機構取得合理、合法的有償服務收益,通過有效監管保障老年人能夠享受到預期質量的服務。
3.2創設社會輿論環境,釋放老年人潛在需求
發揮新聞媒體、政府窗口部門的宣傳作用,大力宣傳養老服務市場化,使民眾對養老服務市場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向老年人發放養老補貼,提高老年人的服務購買力,培養老年人購買養老服務的意識和習慣,引導老年人購買切合自身需求的養老服務。
3.3健全養老服務市場法律法規,建立養老服務質量標準
地方政府作為養老服務市場的監管部門,需要根據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個人偏好、自理能力、慢性病情況等因素精細化描述養老需求,形成養老需求的分類體系。以問卷調查、現場訪談和調研等方式了解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形成養老服務項目的分類體系。制定養老服務質量標準,擬定養老服務項目的官方指導價,為有效監管養老機構行為、調解/仲裁養老服務糾紛提供管理依據。
3.4建立養老服務多元投資融資模式
政府應將養老服務的經營職能推向市場,吸引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老年產業,鼓勵個人和企業興建養老機構,改革養老金制度以實現養老金增值,倡導金融機構、保險機構開發適合老年人收入產品、支付能力的金融產品和保險產品(特別是護理保險),構建養老服務多元融資模式。
3.5完善從業人員專業化建設,提高其工資待遇
建立和健全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職業認證制度和培訓制度,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和認定,確保其能夠勝任養老服務工作。把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納入高職高專、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計劃,鼓勵教學單位開設養老服務相關課程,拓寬養老服務從業人員供給渠道。通過輿論引導提高全社會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尊重和價值認同。把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納入社會公益性崗位范疇,參閱其職業技能等級給予相應的崗位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切實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待遇,吸引具有醫療保健、健康管理專業技能的高層次人才進入養老服務人才隊伍。
3.6加快信息化建設,強化政府監管
目前,我國社會的老齡化速度越來越快,現有的養老服務已不能滿足老齡化的速度。在2006年,在機構養
>> “以房養老”的模式及其問題分析 以房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以房養老: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 “以房養老”:探尋中國養老模式的藍海 現行養老體制下“以房養老”模式的探討 以房養老的中式分析 “以房養老”的民法分析 以房養老:理念\模式和經驗 以房養老的困擾 “以房養老”的利與弊 “裸奔”的以房養老 “以房養老”的難度 養老金融的“以房養老”視角養老金融的“以房養老”視角 從養老主體的選擇意愿淺談“以房養老”的發展趨勢 美國"以房養老"模式的經驗及啟示 我國以房養老模式的探索研究 我國“以房養老”的模式及困境 淺談以房養老保險模式的基本理念 “以房養老”模式探討 以房養老模式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范子文.以房養老—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國際經驗與我國的現實選擇[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21。
[3]孟曉蘇.論建立“反向抵押貸款”的壽險服務[J].保險研究,2002(12):44。
[4]涂永紅,劉柏榮.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28。
[5]劉云生.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第 2 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10。
[6]歐永成.商業銀行客戶知情權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4:27。
[關鍵詞]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民生”問題逐漸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和“民生”問題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也隨之突顯出來。社會保障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對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必需掌握扎實的、與時俱進的社會保障知識。然而,在當前的社會保障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于社保政策的變動、教師知識更新過慢、忽視實踐教學及實踐教學資源受限等問題。為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學的教學效果,本文從調整教學模式、關注學科熱點、以“應用”為向導促進實踐教學等方面入手進行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1社會保障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而言,今后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社會保障相關的。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大都把社會保障學設置為專業基礎課程,只有部分院校把社會保障學列入專業選修課程。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政策性都極強的學科。第一,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各種規章制度十分復雜,世界各國,乃至中國的各個地市的具體規定都不同。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障的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相關的理念和制度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教師自身并沒有緊跟時代和政策的發展,及時吸收這些新信息、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照搬課本,造成課堂的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于時代的發展。第二,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很多時候停留在口號中,理論灌輸仍是目前很多應用型院校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師照本宣科講解社會保障的理論和制度,很容易讓學生覺得課程枯燥無味,使學生無法對社保政策產生興趣和感性認識,教學效果不佳,從而造成畢業生在工作中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基于應用導向和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合理安排課程內容,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社保知識的感性認識,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社會保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能力。第三,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實踐教學資源有限的問題。比如,學生很難有機會到社保經辦機構去實地體驗。除了設置有社會保障專業的院校以外,很少有學校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配備社會保障的仿真模擬軟件。
2社會保障學實踐教學改革目標的確立
第一,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社會保障的實踐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筆者在社會保障課程教學過程中,感到目前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原因是沒有“民生”意識。學生因受自身閱歷的限制,認為社保和自己關系不大,不關心“民生”問題和社保熱點,對課程內容自然缺乏興趣。因此,實踐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幫助學生樹立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意識及社會責任感。第二,要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本,是一項綜合事業。社會保障事業需要理論和實踐能力同時具備的綜合性人才。在培養學生“民生”意識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應用型本科培養的不是背誦理論制度的人,而是要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會實際操作的應用型人才。第三,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更新周期不斷加快的當代社會,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取決于人才的質量。而人才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與人才創新能力緊密相關。因此,社會保障學的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教學,引導學生發現我國社會保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新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現實社會保障問題的分析和處理過程中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社會保障學教學改革實施過程
基于社會保障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及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筆者在所在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教學的改革實踐。
3.1課堂實踐教學的實施
3.1.1社保新聞熱點的解讀
社會保障的教材分為理論部分和實務部分。學期的第一周是教師理論講解周。從第二周開始,根據課程內容,采取“以社會熱點為中心,讀新聞評新聞”的課程教學模式。在課程上,首先對學生分組,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將56名學生分為8個小組。然后把老年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就業保障、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相關內容依次分配給各個小組。要求學生在課前對課本進行預習,并根據各自承擔的專題內容分工收集相關社保新聞和熱點問題。每堂課的第一項任務是各小組面向全體同學解讀社保相關新聞。在解讀社保新聞過程中,各組還需要聯系教材相關內容制作PPT,并在課堂上進行簡要講解和案例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做啟發性的指導。學生通過新聞的收集和解讀、課程內容的講解、回答教師和同學提問的環節,學會主動學習,增強基本理論的實際運用能力。通過社保新聞解讀環節,促使學生主動去了解民生,關心民生,增強對社保的敏感性,培養學生對社會保障這門課的興趣及社會責任感。此外,各小組對專題進行新聞收集和討論的過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和交流能力。
3.1.2課程論文的寫作
社會保障學是一門政策性和動態性并存的學科。近年來,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都在改革和發展中。我國的社保制度發展尤為迅速,過程中也存在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這些變革和問題在教材中是無法及時體現出來的,因為社保教材只能給學生呈現社會保障的整體框架。社會保障課程的實踐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各組學生獨立完成社保相關專題的課程論文寫作。前一階段的課程講解及新聞解讀,為論文的材料準備奠定了基礎,各小組的論文既是對課本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社會現狀的深入總結。在實踐中,8個小組所研究的論文分別為:《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研究——以馬鞍山市為例》《企業職工對延遲退休的意愿研究——以馬鞍山市某國有企業為例》《城鎮單獨家庭生育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馬鞍山市的分析》《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福利體系的思考——以安徽省××村為例》《職業教育與“農二代”社會流動》《關于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研究》《馬鞍山市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險意識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人口老齡化及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這些課程論文包含了近年兩會熱點及社會所關注的主要“民生”問題,比如:人口老齡化和養老問題、延遲退休、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留守兒童福利、醫療保險改革等。教學改革的意義是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社會現狀的能力。課程論文是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通過論文的寫作,學生在不斷的認識和實踐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教改最大的受益者。以第一組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體系研究》為例,學生將兩會熱點與馬鞍山市的現狀相結合,從馬鞍山市社保局、民政局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馬鞍山目前養老產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馬鞍山市未來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解決方案。
3.2課外實踐教學的實施
除了課堂內的實踐教學,教師還要積極將課程內容融入各種社會團體活動之中,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社會保障知識競賽、社會保障技能競賽、校園志愿公益活動,等等。例如,本校2010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就以“養老服務產業—老年送餐”項目與“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項目參加“挑戰杯”比賽,并取得良好的成績。另外,在課程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參觀訪問等,豐富和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例如,第五組的課題,學生為了完成課程論文,深入留守兒童學校和家庭,以調查訪問和開座談會的形式,收集了馬鞍山留守兒童福利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形成了高質量的論文。另外,實踐教學還可采用其他多種形式,比如請馬鞍山社保局的相關工作的人員走進課堂,給學生們介紹最新的社保政策;聯系相關社保機構,使學生有機會親身參與到社保流程當中去,使學生接觸到社保制度的實際運行過程,掌握最新的社保制度和技能,培養學生處理社保現實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創新型實踐型的應用人才。
4結語
以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為主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民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課堂和社會實踐的結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調查、文獻檢索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吸取新信息和新知識并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引導學生去閱讀、觀察、討論和思考,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社保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就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 醫養結合模式;社會長期護理保險;研究
[中圖分類號] F840.6 [文獻標識碼] B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截止2015年末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重提升至10.5%,同比增長0.4%,人口老齡化程度嚴重并呈現加劇趨勢。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不僅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經濟發達城市已經突出,同時在年輕勞動力輸出較多的貧窮農村也相當嚴重,“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護”已成為今后亟待解決的社會難題。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提出把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作為發展養老服務的主要任務之一,近年來又連續多個文件指導發展醫養結合模式,以此來破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但醫養結合模式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在政府層面上缺乏立法保障與制度安排,在研究層面上專家學者只針對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了論證[1]-[4],亟待需要一套配套的政策制度支持。從國內外發展醫養結合模式的實踐經驗來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可以較好的解決老年人護理、醫療照顧等一系列問題。
一、醫養結合模式下社會長期護理保險構建的必要性
長期護理保險(Long-term Care Insurance,LTCI)是一種對被保險人因年老、疾病、意外傷殘等原因導致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家庭成員或者護理機構提供康復與支持所產生的費用進行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5]。
(一)適應老年人日常醫療護理需求
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升高,老年人日常護理需求也持續上升。伴隨年齡老化,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呈現下降趨勢,與此同時老年人的疾病譜也在發生變化,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提高,高齡老人、失能老人及殘障老人對專業的日常醫療護理需求更為突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下,不論居家或機構養老都需要把醫護老年人常見病的功能凸顯出來,才能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因此,對老年人常見病的醫護環節進行保障,構建專門的長期護理保險,當老年人需要預防調理或康復治療時,可及時享受到專業的針對。
(二)減輕家庭養老照護的壓力
家庭成員間的照料,在養老護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當前家庭結構不斷小型化,傳統三四世同堂變為“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家庭結構呈現“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人口撫養比持續上升,獨生子女需要承擔更大的贍養責任。與此同時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城市群體中居民工作壓力增大,很難抽出更多照顧老人的時間、精力;農村中伴隨務工、求學群體的外出,造成“留守老人”問題不斷嚴重。家庭護理功能的弱化背景下,人民群眾對護理保險的需求不斷升高,需要社會來承擔更多的養老責任,以應對老齡化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的巨大風險。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旨在提升居民的養老質量,減輕家庭養老照護的負擔,這就需要社會更多的參與到養老照護中,構建完善的護理保障體系。
(三)提供專門的護理保障資金
老年人日常醫護費用不斷升高,但當前老年人護理費用并沒有完全列入醫保報銷目錄,給老年人享受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造成了較大經濟壓力。許多老人在治療完疾病后沒能及時進行正規的康復護理治療,從而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影響生活自理能力,需要護理保障資金的幫助支持。然而在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醫護照料費用超過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調研天津市醫養結合模式機構發現,收費多在每月4000元以上,入住老人多為退休的高級干部或企業經理家屬,普通工薪階層退休老人及廣大農村老人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在居家式醫養結合模式,上門提供醫護服務發生的費用,同樣也需要統籌解決。因此,建立發展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提供專門的醫養結合保障資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二、我國社會長期護理保險的構建
(一)我國社會長期護理保險構建的基本思路
1.立法先行。德日兩國開始實施護理保險制度,都是建立在相應的法律保障基礎之上,在實施之前用法律形式明確了參與主體的權利與義務,規范與監管市場運作行為,推動了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青島在推行長期醫療護理保險之前,出臺相關試行規定發揮了指導規范作用,但是缺乏法律保障使長期護理保險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我國推行護理保險制度,一定要立法先行,給制度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基礎。
2.廣覆蓋、保基本、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各地區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老齡化程度與特點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制定政策時應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補充。伴隨農村生育率快速下降及年輕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農村中“留守老人”問題不斷嚴重,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60歲以上老人農村占比為14.98%,城市為11.69%;65歲以上農村為10.06%,城市為7.8%[6],可知農村老年人長期護理的問題比城市更為突出,因此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定要覆蓋更廣大的城鄉居民,使制度在建立之初就考慮到起點公平。德國模式與青島經驗中,護理保險先“依附”于醫保,覆蓋全民,再逐步提升保障層次;制定我國護理保險制度時,可以借鑒“依附”醫保強制參保,覆蓋城鄉居民,提供基本的護理保險保障,再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升保障層次。
(二)參保對象與護理對象
考慮到覆蓋人群的廣泛性,受益群體的公平性,借鑒德國模式,參加社會醫療保險的對象均強制參加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建立與基本醫療保險平行的基本護理保險,在基本醫療保險的運行管理經驗基礎上,對基本護理保險進行運行管理。
青島長期醫療護理保險的護理對象明確定義為: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導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者部分喪失、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住醫療護理機構或居家接受長期醫療護理照料的參保人[7]。借鑒青島經驗,將護理對象主要定位在因正常衰老及病理性衰老導致的生活無法自理,需要接受入院及居家醫療護理照料服務的老年人,同時兼顧身患重癥、癱瘓在床、需要特殊醫療護理服務的群體。
(三)保費籌集
從長期護理保險長遠發展角度出發,保費籌集應該建立專項的籌資體系,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繳費為主,基本醫療保險結余資金、社會福利基金、非盈利組織及個人捐助為補充。同時考慮到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企業賦稅能力有限,普通居民保險繳費的意識及能力不足,政府應該先承擔主要的保費籌資比重(有學者測算,國家有機劃地籌集護理保險基金,國家財政有能力保障護理保險的順利運營,政府用于護理服務的公共花費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7%-0.8%[8])。通過大力宣傳與政策引導,提升個人的繳費意愿與繳費水平(專家測算,15年的護理保險繳費基本能夠滿足老年對護理服務的統籌需要并有部分積累,個人繳納費率以不超過個人收入或者養老金的0.6%為宜)。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企業的發展轉型,企業建立發展企業年金制度,從企業年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籌集醫療護理保險基金。
(四)服務內容
不論是德日模式,還是青島探索經驗,都先依據老年人具體的健康程度與自理能力劃分不同等級,然后再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同時,根據醫護服務資源配置情況,劃分為居家護理與機構護理兩種不同的服務方式。我國在建立長期護理保險之初,提供服務內容與水平應當與保費籌資能力相適應,與老年人實際需要相適應,在考慮老年人特殊生活習慣基礎之上提供上門醫療護理服務。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不斷提升醫療護理服務的服務水平與服務內容。
(五)運營管理
從政策制定、保險費籌集、基金運行到機構監管、服務評估等管理,都可以先依托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的運營管理經驗,同時借鑒德日等國運營管理的可取之處,初步建立與我國實際相符合的長期護理保險運行管理制度。在運營管理的具體實際中,不斷豐富完善運營管理模式,使其更好地推進我國老年護理保險事業的發展。
三、構建我國社會長期護理保險的建議
(一)注重居家與社區護理保障
近年來,全國各地探索適合當前國情下的養老服務方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葛麗英等組織的老年服務情況調查顯示,成都市金牛區1000個被調查家庭,99%的老人住在家里,有92%的老人希望社區能夠提供各種養老服務[9]。提供上門的居家護理服務也是德日及青島模式中最主要的護理服務方式,老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比較熟悉與適應,從情感上更能接受與認同。同時,對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居家護理服務,又可以減輕機構資源配置的負擔,減輕子女心理方面的愧疚感。社區作為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要充分認識社區護理的平臺作用,構建社區護理的配套制度與設施,形成居家與社區為基礎,專業人員提供上門護理服務的模式,增強服務的多樣性與可及性,切實滿足老年人實際養老護理需求。
(二)鼓勵志愿者隊伍的參與
充分調動起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養老事業中去,補充政府與家庭在養老事業發展中人、財、物投入的不足,同時促進形成“愛老、敬老、助老”的社會氛圍,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構建完善的社會養老志愿服務制度:探索志愿服務“時間儲蓄”的模式(服務累計的時長可以抵換自己父母或自己年老后的服務時間),鼓勵讓更多有時間、精力的年輕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成為養老服務的奉獻者與受益者;探索醫護專業人員對所在社區志愿服務制度,志愿服務時長可以與績效考評及職稱評定相關聯;探索醫護及養老機構與附近社區對接,進行志愿指導服務的制度,服務的規模、內容與機構等級評定等相關聯;通過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切實降低養老護理費用負擔,提升養老護理水平,注重對老年人的心理慰藉,構建一個更為優質高效廉價的老年養老護理體系。
(三)傳統中醫藥的融入
傳統中醫藥在老年人醫護及養老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提升老年人的保健康復水平,且具有安全廉價的優勢。2014年衛計委《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明確提出要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等加強合作,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和養生保健的優勢作用。探索將針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中醫藥特色納入到上門居家護理及機構護理項目中,建立相關的中醫醫師招聘、考評、激勵等管理制度,為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康復發揮特色作用。
[參 考 文 獻]
[1]黃佳豪,孟P.“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6)
[2]孫雯芊,丁先存.公立醫院醫養結合模式可行性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5)
[3]郭冬等.醫養結合服務老年人的可行性探索[J].改革探索,2005(21)
[4]楊景亮.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探究[D].沈陽:東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荊濤.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模式[J].保險研究,2010,6(4)
[6]蔡茜,向華麗.我國老齡化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16)
[7]袁彩霞.我國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路徑研究――以青島市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 陜西省競技體育優勢及潛優勢項目人力資源現狀分析 陜西省能源供需研究 陜西省農村公共就業服務供需現狀分析 建立陜西省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構想 2012年陜西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力資源初步調研 陜西省人力資本的現狀分析 陜西省農遠工程資源應用的現狀與策略研究 陜西省高校體育資源社會化現狀與對策研究 陜西省資源補償機制問題研究 陜西省農業保險現狀的統計研究 陜西省部分高校體育社團現狀研究 對陜西省競技體育現狀實力的研究 我院護理人力資源現狀研究 陜西省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現狀與需求分析 浙江省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開發問題和對策研究 陜西省養老保險支出水平實證研究 陜西省異質型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 陜西省農業水安全研究 陜西省動漫產業研究 陜西省經濟景氣監測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參考文獻:
[1]鄔蒼萍,姜向群.老年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張良禮.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侯曉霞.論高職開設涉老照護和管理類專業的必要性[J].遼寧高職學報,2002.
[4]張白.社會化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培訓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
“GRE重題門”風波尚未平息,又出現了一個 “大學泄密門”。近日,復旦大學EMBA校友鞠川陽子公開指責復旦大學將其“絕密論文”泄密,并在網站上銷售。
昨天,復旦大學在學校網站主頁發表聲明稱“泄密門”事件不實,同時澄清,該校向社會公開論文無任何營利行為,與鞠川陽子也沒有簽署過保密協議。與此同時,鞠川陽子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表示,她并沒有授權給復旦可以。而據記者向復旦了解,鞠川及其導師在2009年10月提交論文時,在所有論文上均親筆簽署了《論文使用授權說明》,同意學校可以公布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
目前,“泄密門”事件越發撲朔迷離。據悉,鞠川陽子已聘請了律師,并向復旦和“中國知網”提出了巨額賠償要求;復旦方面則表示,將積極應對。
事件
校友稱絕密論文被公開出售
鞠川陽子之前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學生。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她于2009年10月1日完成碩士學位論文 《中國民營養老院的商業模式研究——以上海為例》,與復旦大學簽訂了10年保密期限的《保密協議》——屬“絕密”級論文。
鞠川陽子說,按照學校要求,她將論文提交給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然而,今年7月27日下午,她在網上搜索信息時發現,Google、Ya-hoo、Baidu等各大搜索引擎上都有中國知網、論文天下、經理人文庫、管理資源網等網站銷售(付費下載)該論文的鏈接。她才知道自己的保密論文被泄露并且被公開銷售。
據報道,事情發生后,鞠川陽子與復旦大學聯系,復旦大學通過郵件的方式承認將她的論文出售給網站,目前已經撤下,但拒絕向作者道歉并作出解釋。同時,校方人士在接受采訪時稱,鞠川陽子是與學校圖書館簽署的保密協議,而不是與學校保密辦簽協議。
該事件發生后,復旦大學一時被推向風口浪尖。網絡輿論紛紛為鞠川陽子聲援,不少網友對復旦大學出售學生論文進行了指責。
有網友認為,無論是校方圖書館還是保密辦,與研究生簽署保密協議具有唯一性,不存在某一種協議的效力要服從于另一種,或者因為只簽署了所謂效力較弱的圖書館保密協議,學校其他院部就可以將論文出售或另行利用。如果校方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成立,那么學校圖書館在明知自己沒有充分授權代表學校簽署保密協議的前提下出面簽訂,是惡意欺詐。
進展
復旦發表聲明稱未出售論文
昨天,復旦大學發表了“關于部分媒體指責復旦大學出售絕密論文的聲明”,稱近日有多家報紙和網站刊發、轉載“復旦大學被指售絕密論文”的不實報道,并澄清復旦向社會公開論文無任何營利行為,同時該校也并未與鞠川陽子簽署絕密協議。
復旦在聲明中表示,2007年,該校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簽訂協議,加入《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建設。該電子雜志社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成立、教育部主管的電子與網絡出版單位。《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的電子期刊,由該社“中國知網”實施網絡出版。復旦完全出于學術公益服務的目的,按稿件錄用發表要求選擇投稿。錄用出版論文的稿酬由作者直接向雜志社領取。
當事人鞠川陽子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2005秋季班學生,畢業論文題目為《中國民營養老院的商業模式研究——以上海為例》。她在向學校提交論文時申請“絕密”密級,未獲涉密認定;在向復旦提出論文泄密申訴后,學校經調查研究,仍不能認定該論文涉密。
與此同時,鞠川陽子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表示,她并沒有授權給復旦可以。而據記者向復旦了解,鞠川及其導師在2009年10月提交論文時,在所有論文上均親筆簽署了《論文使用授權說明》,同意學校可以公布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
分歧
問題聚焦在“有無簽保密協議”
記者注意到,此事件中,鞠川陽子的所述內容和復旦聲明中,雙方最大的分歧實際上在于鞠川陽子到底有沒有與復旦簽署過保密協議。
復旦大學新聞發言人告訴記者,在接到鞠川陽子給學校的申訴后,復旦非常重視,進行了專門調查。調查結論認為,沒有發現涉密管理違規。在此次事件中,實際上是論文作者所簽保密協議程序存在問題。根據相關流程,論文要獲得密級,需要學校或上級保密機構的正式批復,進入相應的保密程序。
如果學生要申請論文保密,必須是在論文開題時即同導師一起向學校提出保密申請。而鞠川陽子是在論文完成后,向圖書館遞交論文時提出保密申請。“對于涉嫌要保密的內容,是有嚴格規定的。從這張申請單上看,鞠川陽子只是簡單地填寫了保密緣由為‘公司機密’,并勾選了‘絕密十年’,圖書館在看到該申請后,沒有看到學校的涉密認證,認為不符合規范,便沒有批準她的‘保密’申請。”他表示,所謂協議,一定是雙方共同簽字的,鞠川陽子實際上并沒有與復旦簽署過保密協議。
同時,復旦還對鞠川陽子的論文有無必要保密進行了質疑。據悉,鞠川陽子的于2009年10月1日,但從網上搜索得知,2009年9月起,她先后十多次接受媒體采訪時的內容涉及她的論文主題。
反思
將制定專業學位論文保密細則
對鞠川陽子論文未獲涉密認定一事,復旦表示鞠川陽子是交了涉密申請,但未獲得涉密認證。不過復旦也承認,校圖書館并沒有給未獲得涉密認定的學生發出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