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城鎮化進程論文

城鎮化進程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17 15:02: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鎮化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城鎮化進程論文

篇(1)

1.農村教育內容和方式的“空洞”城鎮化是正在發生著的實踐,是農村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向。農村教育理應成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然而,現實中的農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所起的卻是一種阻力,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農村教育存在著內容、方式的“空洞”。城鎮化發展是全方位的,而且這種全方位發展須通過主體人的實踐參與來體現,所以農村教育對城鎮化的推動只有建立在培養“智慧的實踐者”基礎上,讓其在社會生活中積極地思考和行動,方能適應和促進城鎮化的良性發展。與此相反的是,目前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村學校教育以應試為目的,其內容是理論化的文本課程,采取封閉式的說理教學,學習的過程脫離了社會生產生活,導致教與學、知與行的脫節。此外,農村成人教育、職業教育也有明顯的理論化色彩,將受教育者集中起來進行所謂的技術培訓,但這種穩定統一的教學內容和靜默式的教學方法很難收到切實的效果,畢竟職業技能的獲得更多依靠的是學習者自己的動手操作,以及建立在自我技能提高的意愿需求上,而非“一元的技術推廣”。總之,農村教育內容和方式的“空洞”不符合城鎮化發展對人才的培養需求。一方面受教育者獲得的“知識”可以應試,卻不能實踐;一方面受教者獲得的“知識”是被動的,而不是自我選擇的。這樣的教育內容、方式培養的人才顯然不能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2.農村教育社會環境的“去農化”城鎮化是一個“向城”的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把農村的“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潑出,農村理應在發展的過程中處理好“城鎮化”與“農村個性化”的關系。從“城鎮化”層面而言,農村教育自身發展和其功能都需要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而“城鎮化”,國家和政府在農村教育內容、師資、經費等方面確保“城鄉一體化”,并且使向城鎮轉移的人口與本地城鎮人口在住房、醫療、就業、社保等方面“同城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那些轉移到城鎮的農民工及其子女在入學、就業、社會福利方面沒有得到平等的制度保障,造成“一城兩個世界”或所謂的城市“貧民窟”現象。從“農村個性化”層面而言,農業、農村、農民將長期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存在,這就得考慮農村現代化發展如何平衡農業生產方式、農村居住環境、農民素質的現代化與農村文化個性的保存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當下農村教育表現為農村基礎教育的“向城化”和農村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經濟化”,整個農村教育發展包裹在“以城蓋農”的社會環境中,其價值明顯傾向于以城市文化為導向。

二、誤區所帶來的危機

從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發展誤區可以看出,農村教育與城鎮化發展過程并非是“完美無缺”的,二者的實踐運行并不能證明自身的“合理性”,因為這當中存在著不少“本末倒置”的發展所潛藏的危機。

1.農村教育“發展”中的“敗退”隨著農村城鎮化的推進,農村教育似乎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越來越多的孩子可以到鄉鎮中小學就學,學生不再為學費、生活費而擔憂,校園學習和生活環境不斷優化。然而,這些只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可視化形象”,并不能代表農村教育質的改觀,農村教育質量是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等來衡量的。而這些方面,農村教育表現出的是只有“發展”而無“改革進步”,較為凸顯的是農村中小學生輟學頻發、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緊張、農村社會成員對教育的信心和熱情降低。此外,相對隱蔽卻更為重要的是農村教育陷入工具化泥淖中而不能自拔,整體的辦學傾向于“升學考試”而沒有“以人為本”,大部分農村學生成為“升學考試”的陪襯品。總之,農村教育在城鎮化進程中存在著“發展”中“敗退”的危機。這種危機在于農村教育的發展不斷遠離了教育的本質和人的精神品性的提升。

2.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虛無”農村經濟增長并非等同于農村經濟“量”的增長,農村經濟“量”的增長是“數字化”的,“量”的增長背后的動力結構可能是非均衡的,也就是說,貢獻農村經濟總量的可能僅僅是由某一或部分產業發展為主導的,然而全體農村成員很難共同分享到經濟總量增長所帶來的益處。此外,還存在著農村經濟增長的動力依靠什么樣的生產力的問題。如果農村經濟增長主要是建立在通過勞務輸出、低效益的農業勞作的基礎上,那就使得經濟增長沒有質量的保證。所以,農村教育經濟價值在于把經濟的增長轉移到依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上來,然而現實中的農村教育也常常簡化了農村教育的內涵,把農村教育的功利性當成了其全部,而忽略了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人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培養,把人變成一種單向度思維的“功利人”和單向度技能的“工具人”。這樣的農村教育受眾自然無法保障后續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活力,使得農村經濟雖有增長卻顯得后勁不足。

3.農村文化“繁榮”中的“頹廢”城鎮化發展中文化的“繁榮”指的是來自于城市的主流文化在農村中的“生長”,各種現代的歌舞節目不斷被農村社會成員所“翻版”,農村文化展現出“歌舞升平”的景象,城市的各種“廣場舞或T臺秀”之風吹遍農村大地。然而,我們不得不追問的是農村自身的文化個性在什么地方?基于農村土壤生長起來的文化事項及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如何繼承?這是不得不思考的。如果農村文化喪失了自我個性也就意味著農村的消亡,未來不斷拓展的城鎮化只會是一個有形的“城中村”。因此,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村成人教育必須承擔起保存和發揚農村文化個性的重任,讓農村社會成員自覺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因為傳統文化背后凝聚著人們的價值心理和思維,傳統文化的消退乃至消失將導致農村社會成員價值精神的無所依托,特別是未來的城鎮化發展很難達成“城鄉一體化”,相反會使鄉村文明退出歷史舞臺。假使如此,農村文化或以農村文化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只能在夢里尋求。

三、誤區的消解策略

城鎮化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時展趨勢,要使其良性而非畸形化地發展,其中重要的方面是農村教育須要擺脫發展中的“倒錯”誤區,回歸真正的教育之道。

1.回歸“以人為本”的農村教育價值取向教育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極其豐富的概念。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人,人的發展包括了以物欲滿足為目的之物質生命、以人性善的彰顯為導向的精神生命和以美的自覺為宗旨的藝術生命的統一,如果把作為手段的教學技術當成教育目的,把經濟、物質的追求當成生命的終極價值,教育就不再具有“育人性”。因此,農村教育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確立起“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通過培養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相統一的健全的農村社會成員主體來參與社會生產生活,其內涵在于即使農村社會成員具有適應農村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的謀生技能,同時又能夠具備反思生活、生命的自覺意識,以及與時俱進的維持終身學習的動力,如此,農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

2.確立“主體需求”的農村教育服務體系農村教育“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在實踐中不能追求大一統的“實體化”目標,而應表現為對“個性化”的豐富追求,要基于不同農村社會成員接受教育的“主體需求”而設計農村教育實踐服務體系,這種實踐服務體系具有“多元一體”功能,以人的發展為基礎積極促進農村城鎮化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和諧發展。當然,這里所說的農村教育服務體系主要是針對不同層次的農村社會成員而言的。比如農村教育應該在類型上涵蓋所有的農村社會成員,包括農村幼兒教育、中小學生教育、分流的青少年職業教育、從事生產的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并且每一類型教育實施過程中在凸顯其主要目的的同時,需要盡可能地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就要求農村教育內容和方法必須是“專業+通識+實踐”的統一,而不能僅僅關注于一個方面。只有如此,農村教育才能成為全體農村人的教育,才能將教育變成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或存在方式,而非變成“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農村學校教育獨尊的局面。總之,只有農村教育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有利于人們解決生產、生活和生命中的矛盾,人們自然會重視教育、熱愛教育。

3.構建農村教育文化發展互補機制城鎮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是農村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問題,因為農村傳統文化是流淌在農村社會發展中的“血液”,這種“血液”的干枯也就意味著農村的“消失”,意味著在農村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價值精神、思維、心理沒有了“依托”,終會隨著老一代人的去世而消失。所以,農村教育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理應承擔起保存和發揚農村文化個性的重任,而當下這種重任的完成通過以城市主流文化價值為主導的農村學校似乎不可能,因為農村學校教育以功利化的應試升學為其運行模式,即使加入一些“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環節也會淪為“裝飾”而難以系統化和持續發展。因此,城鎮化進程中促進農村文化發展的農村教育須要建立起一種互補機制。這種互補機制一方面通過農村學校教育有意識地將某些農村傳統文化內容進行知識化和活動化的系統教學,另一方面要使農村“文化心理場”(如傳統建筑、服飾、民間組織、民風民俗及音樂歌舞等)的保護機構化和形式化。同時,農村學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場”之間要形成和諧共生關系,通過學生、教師、村民、學校、行政部門的共同參與,建立起“結構”上的互補和“意識”上的自覺的農村教育文化發展互補機制。

篇(2)

>> 論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資源不平衡問題及解決策略 城鎮化進程中城鄉結合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城鎮化背景下“空心村”現象背后的農村基礎教育研究 城鎮化進程中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及對策研究 福建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差距問題研究 城鎮化背景下河南省基礎教育資源優化研究 城鎮化進程中我國基礎教育體制改革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 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新區發展問題研究 城鎮化進程中城鄉接合部市容環境問題治理的對策和建議 城鎮化進程中河南農村基礎教育的幾個問題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河北省城鄉義務教育體育資源均衡配置研究 試論不平衡報價研究及應對策略 中國—東盟貿易結構不平衡及對策研究 關于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城鄉規劃的若干思考 試論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城鄉規劃 城鎮化進程中城鄉規劃的若干思考 論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鄉接合部社區安全治理 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城鄉規劃的若干思考 城鎮化進程中城鄉規劃的方向研析 吉林省城鎮化與農民基礎教育領域的選擇行為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郭少榕.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優化發展的政策思考――以福建等地為例.教育研究[J].2011-12.

[5]高樹存.城鎮化的推進對基礎教育的影響及對策――以云南省曲靖市為例[J].科學咨詢2011-12.

[6]胡偉娟.城鎮化進程中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J].河南財經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

[7]賈貴洲,王玉瓊,鄧義美.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基礎教育政策的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8.

[8]劉世清.論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與政策建議[J].教育科學,2005-03

[9]杭永寶、王榮.改革六大體制確保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05,(1):6.

[10]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統計處等.2003年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概況[J].教育發展研究,2005,(1):1.

[11]勞凱聲.重構公共教育體制:別國的經驗和我國的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5.

[12]金泉.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研究[C].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打印稿),2004.82.

注解

①:破解城市二元結構難題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研究咨詢部2013-06-26.

②賴娟,陸梅,劉立剛.城鎮化進程中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研究.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改革動向.

③王克勤.城鄉教育一體化[J].普教研究,1995(1):6-8.

④褚宏啟.城鄉教育一體化:體系重構與制度創新―中國教育二元結構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3-10.

篇(3)

[論文關鍵詞]城鎮化率;產業結構升級;西南地區;VEC模型;Granger因果關系

本文研究的中國西南地區是指按照行政規劃劃分的云南、貴州、四川、重慶、三省一市一區,該地區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經濟結構復雜,包括了正在形成和發展的成渝經濟圈、三峽庫區、川南資源聚集區以及廣大少數民族聚居地。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推進,西南地區城鎮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與全國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始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主題。論文百事通西南地區城鎮化研究對于整個中國城鎮化的區域差異研究意義重大。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師A.Serda在《城市化基本理論》一書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的概念。隨后,世界各國都開始廣泛關注這項經濟指標。代表人物有,德國經濟學家馮?杜能(VonThunen1826)的農業區位理論。德國經濟學家韋伯(We—berl909)的工業區位理論。法國佩魯(Perroux1955)認為“增長極”理論。該理論比較符合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客觀實際,主要強調產業間的聯系,而忽略了對經濟增長的空間演化機制的分析。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在我國,一般使用“城鎮化”來代替這一指標,蔡孝箴(1990)指出城市化道路的區域差別,不同地區的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的城市發展都應遵循“成本一效益”分析原則,由于各自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的方針也有所區別。辜勝阻(1993)論述了中國城鎮化的區域差異及其區域發展模式,分析三大地帶、六大區域、30個省區的城鎮化差異,得出中國西部城鎮化的主要模式為自生型城鎮化、非農化模式。王嗣均(1996)等人直接提出區域城市化,并就中國城市化區域發展和省區城市化進程做了深入研究。周凱、劉輝鋒(2006)指出目前區域與城市的發展現狀表現出明顯的模塊系統特征。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但是更多的只是從理論上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且角度比較宏觀。本論文在借鑒已有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分注重中國西南地區的區域特征,借助現代計量經濟學中的非平穩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對理論上的中國西南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進行驗證和定量描述。

一、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研究:方法、數據與檢驗

(一)分析方法與檢驗模型

本文采用現代計量經濟學中的非平穩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torErrorCorrec-tion,VEC)VAR模型是使用模型中的所有當期變量對所有變量的若干滯后變量進行回歸,是一種非結構化的多方程模型,用于預測相互聯系的時間序列系統及分析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從而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經濟變量形成的影響。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是在非平穩數據具有協整關系的基礎上建立的,是對于VAR模型的修正。其模型一般形式為:

其中表示變量的一階差分,ecmt一1是誤差修正項,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系數向量僅反映變量之間的均衡偏離長期均衡狀態時,將其調整到均衡狀態時的調整速度。所有作為解釋變量的差分項的系數反映各變量的短期波動對作為被解釋變量的短期變化的影響。本文在對城鎮化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變量數據進行平穩性的單位根檢驗的基礎上,通過協整分析,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從而考察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采取1978—2006年度數據,城鎮化率指標代表城鎮化發展水平,即城鎮人口與總人口的比值來表示,記為URt;以二三產業產值之和占GDP的比重來衡量產業結構狀況,記為INSt。這里對數據進行以下說明:1.西南地區數據是由、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各省、市、自治區加總而來的,數據均來自各省市統計年鑒及作者的計算。2.由于受行政區劃的影響,川渝兩地的數據在1997年以前的直接采用四川省數據,1997年之后采取兩地數據的總量指標。3.云南、貴州兩省的城鎮人口統計口徑在2000年發生了變化,為了消除不規則要素的影響,揭示經濟發展中的客觀變化,將云南和貴州兩省2000年以后的數據采用移動平均的方法加以預測。

(三)單位根檢驗

將整理所得數據分別取對數,以期在消除異方差的同時不改變函數的單調性,記為LnURt,LnINSt。首先對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采用AIC和SC最小原則,加之Likelihood判斷,得出LnURt和LnINSt的最佳滯后期為3。利用Eviews5.0進行單位根(ADF)檢驗。

可以看出,變量LnURt和LnINSt的原始系列是非平穩的;ALnURt和ALnlNSt,ADF的絕對值值大于1%置信水平下臨界值的絕對值,表明在99%的置信水平下認為都不存在單位根,為一階單整。記為huRt~I(1)、LnINSt—I(1)。

(四)協整檢驗

通過跡(Trace)檢驗和最大特征根(MaximumEigenvalue)兩種檢驗方法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

從檢驗結果中可以得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滯后2期時存在一個協整向量,表明中國西南地區的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某中長期穩定的關系。括號中的數值為T檢驗量,可以看出在5%的水平下,該方程通過檢驗。

(五)VEC模型建立

根據前文所述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構建本文的VEC模型:

上面估計的VEC(2)模型,方程(3)和方程(4)下面括號中的數值依次為各系數的t統計量檢驗值。顯然,上述兩方程中所估計的系數大部分在統計上達到顯著。同時方程不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殘差序列具有平穩性且J—B檢驗(P=0.40)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上,回歸殘差序列均滿足正態性,方程整體擬合度較高,且模型通過平穩性檢驗。同時VEC模型AIC和SC的值分別為-7.13和-6.45,滿足模型有效性的要求,模型整體解釋力較強。

(六)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我們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檢驗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3(滯后期為2期)。

從因果檢驗關系來看,在中國西南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不是城鎮化率提高的原因,城鎮化提高時產業結構升級的原因,二者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這里有必要結合中國西南地區的具體情況做進一步的原因闡釋。

二、相關結論與政策建議

篇(4)

關鍵詞:小城鎮 動力機制 因地制宜

1西部地區

1.1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是西部農村城鎮化的原動力。

農業是社會生產的起點,是國民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農業剩余產生的條件,是農村城鎮化的原動力。農業剩余,既包括農產品的剩余,也包括農業勞動力和農業資本等的剩余,農業剩余的存在是城鎮化的必要前提。

1.2比較利益機制是城鎮化的內在動力

相對于第一產業而言,二、三產業比較利益要高出許多;比較利益機制是城鎮化的內在動力(曹宗平2009)。統計資料表明農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城鎮居民差距近兩倍,對西部貧困地區而言,進城務工是實現脫貧的最便捷的途徑。

1.3市場機制是農村城鎮化的驅動力

覃成林認為,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就是市場機制,城鎮化的演變受市場規律的支配。可以說,市場機制主導了城鎮化的進程。市場機制是農村城鎮化的驅動力。城市的發展也受市場機制調節的作用,任何城市投資總是人們趨利行為的外在表現。

1.4鄉鎮企業的發展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帶動力

在西部,人力資源比較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應大力發展一些有優勢、有市場、有特色的加工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非農化率的上升推動人口向城市、城鎮地區的轉移。

2、中部地區

2.1內外作用力

2.1.1內部動力區域市場環境的內聚力:內生力量主要體現為區域市場對各種要素流動組合和優化配置的能力,即市場的活力。

2.1.2外部動力中部地區城鎮化的內生力量正處于形成和孕育階段,自發力量顯得不足。加快城鎮化建設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動,這種外部拉動力主要來自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外部要素的流入。

2.2工業推動力

李樹琮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結構演變的根本原因,是城鎮化產生和發展的動力機制。工業化必然推進城鎮化。經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工業是主導,工業的聚集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是推動城鎮化的主要動力。

熊吉峰(2005),通過主成分分析來比較湖北與浙江農村城鎮化動力機制,結果表明,農村工業化是農村城鎮化的最直接動力。

2.3區位優勢與資源綜合開發

優越的區位條件及豐富的資源稟賦是農村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與動力因素。

周偉(2004)以5km和10km為緩沖半徑,對沿京包、京承鐵路干線進行緩沖區分析,通過現實發達的城鎮和緩沖區內城鎮的結果匹配,來分析北京對外交通給北京市郊區縣城鎮化造成的影響,結果表明匹配度高達55%。

2.4科教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化大生產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遠遠高于對勞動者數量的要求(李富榮2008),必須加大教育投入。

3東部地區

3.1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第三產業的大規模發展是重工業發展的產物。重工業化過程中企業的規模化與專業化發展,客觀上導致企業發展對外部環境及社會服務的依賴性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業化使更多的人進入中高檔消費階層,對社會服務的高檔化、個性化需求不斷提高,生活成為最富活力的產業。因此,當重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并成為支持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歷史的必然。(孫小燕,2005)。

3.2產業結構轉換能力

3.2.1新技術產業發展

大量外資、外企、外技的引入,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和技術(陳香,2007)。以特色產業基地為依托,以各類經濟開發區為載體,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蘇南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是“蘇南模式”的重要特點。

3.2.2產業集聚

隨著各類開發區和鄉鎮企業的建設,產業布局趨于集中,產業規模效益凸現。從城鎮化的進程來看,當農業產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產業群體就會傾向于在有一定比較優勢的地域集中起來,以實現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低成本擴張,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聚集群。國外城鎮化走過的就是一條在利益機制作用下市場化推動的自然演變的道路。

3.3經濟外向化

薛鳳旋和楊春(1997,1999)多次著文闡述外資投入對中國城市化的重要意義,提出外資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新動力的觀點,認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外向型”是明顯的和具有主導性的。

陳香(2007),通過常州市1986-2000年間GDP的外貿及外貿依存度的提升來闡述常州市城鎮化的增長動力。

3.4創新動力機制

關于創新,熊彼特將其歸納為引進新產品、引用新技術、開辟新市場 、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應來源、實現企業的新組織。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法制創新、政策創新、技術創新、思維創新等。知識、信息技術將成為未來城鎮發展的根本動力(甄峰,2001)。

3.5制度創新是農村城鎮化的核心力

目前對城鎮化動力機制的研究已經進入制度層面,多數學者認為以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為核心的制度問題是導致城鎮化滯后的主要根源。葉裕民將制度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指出制度是通過各種經濟社會運行規則的制定和執行來影響城鎮化并構建了影響城鎮化的制度框架。相關制度有很多,如城鎮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鎮經營制度、產業發展制度、行政區劃變更制度等。

篇(5)

論文摘要:結合經濟落后地區的小城鎮發展規劃,就發展動力、基礎設施的配置和逆向城鎮化進程作了進一步的思考,繼而提出了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的對策,以求在城鎮化進程中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003年4月,碭山縣政府聘請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碭山縣城總體規劃重新進行了修編,現該規劃已經宿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實施,但對規劃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仍值得進一步探討。

1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的特征

安徽省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碭山縣又位于安徽省最北端,該地區小城鎮發展呈現出滯后于其他地區的明顯特征。

1.1產業結構不合理

近幾年來,碭山縣的經濟增長速度較慢,增長后勁不足;經濟總量偏小,綜合實力不強;經濟增長方式較粗放,質量和效益都不太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深加工業發展不足,優勢資源轉換不多;企業組織結構不夠優化,大企業、龍頭企業少,只能依靠中小企業維持著經濟發展;地方財力十分緊張,沒有足夠的資金建設城鎮和升級產業。簡單地說,碭山走的是一條農業主導型的經濟發展之路。隨著農業弱質性的進一步顯現以及農副產品特別是水果市場供求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這一發展的低效性已經暴露出來;同時,隨著周邊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這一發展模式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嚴峻。

1.2要素資源短缺

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尚處在原始的資金、技術積累的階段,鄉鎮企業發展滯后。由于發展相對落后,碭山的要素資源積累能力低。2003年,碭山縣的地方財政收入位居全省61個縣市第46位;人均財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數第5位。城鄉居民人均儲蓄余額2194元,僅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術短缺。全縣工業企業中,科技工作人員不足百人,其中擁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只有1O多人。產業結構的表面合理性掩蓋了產業結構深層次的不合理。按當年價計算的碭山縣的三次產業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調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規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層次地看,這種產業結構調整并沒有帶來深層次的質量提高,最突出的問題是產業鏈條較長、附加值較高的對工業經濟特別是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帶動作用的制造業比重過低,僅為19.78。產業結構仍然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的技術基礎薄弱,主要為由第一產業延伸出來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第三產業的層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個體經營的小規模服務業,功能局限于每月傳統的固定時日的簡單集市貿易,輻射范圍也僅是城鎮附近的鄉村地區。經濟落后地區的小城鎮發展呈現出要素資源短缺、產業結構低度的特征。

1.3城鎮化水平低下

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分布密度較小,開發強度偏低,城鎮人口和用地規模也較小。2003年底,碭山縣城市化水平約為20.6,遠低于全省水平。由于產業、技術與人才的集聚度不夠,小城鎮功能薄弱,對鄉村地區的輻射力和吸引力較弱目前由于碭城小城鎮核心度低,城鎮體系的職能結構較松散,呈現小城鎮與鄉村發展相對均衡及城鎮體系結構等級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鎮發展帶有明顯的農村集鎮特征,仍處在緩慢的城鎮化積累的初期階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鎮中普遍文化素質偏低,城鎮化水平存在著質與量的低下。

2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經濟薄弱

區域經濟的實踐和理論研究都表明,區域經濟及產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區域內的中心城市的發展狀況。如果中心城市競爭力強將有利于其集聚周邊的要素資源,并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經濟及產業腹地,一旦其要素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對區域經濟產生強烈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中心城市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否則,缺少中心城市輻射,區域經濟就有可能被臨近的城市所覆蓋蠶食、分割。

2.2推動發展的動力不足

碭城小城鎮發展不僅內部動力不足,外部動力也相當匱乏。盡管國家對于中西部地區的小城鎮發展有政策上的傾斜,每年有定期相應扶貧款的財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鎮發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動力機制,這些資助也只能是杯水車薪,不足以使經濟發展出現質的飛躍。一方面,盡管經濟落后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較為豐富,小城鎮的發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與技術的推動。另一方面,由于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區域經濟中經濟同構現象嚴重,小城鎮發展的經濟增長點往往限制在少數技術含量低、有資源利用優勢的項目上,造成鄉鎮企業的發展缺乏廣闊的空間和有效的推動力。

2.3基礎設施的制約

城鎮物質空間環境作為城鎮經濟發展的硬件支撐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城鎮經濟發展的容量與空間。而目前經濟落后地區基礎設施投資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約小城鎮經濟發展的瓶頸。以交通設施水平發展為例,在碭山縣范圍內無一條高速公路通過。而作為剛起步的加工工業的發展,對對外交通條件有較強的依賴性。落后的交通狀況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進程的根本動力是經濟,而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工業發展普遍力度不足。工業企業的低層次組織不僅使小城鎮對周遍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力缺乏吸納力,甚至小城鎮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農,呈現不徹底的城鎮化的傾向口]。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向周邊鄉村地區的經濟輻射還相當膚淺,城鎮化的推動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鎮化進程中還呈現出一種逆向趨勢,碭山縣由于經濟落后,有很大一部分農村人口流人經濟發達地區謀求職業,他們每年帶回的資金中相當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鎮中買地建房,發展個體經營的服務業。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的人才與資金在推動著小城鎮的發展和地區城鎮化的進程。

3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的措施

3.1城鎮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鎮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還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據有關方面測算,今后一個時期將是我國城鎮化加快推進的時期,由此將創造大量的新興城鎮市場,給城鎮經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小城鎮首要的基本職能是為農村非農業經濟活動提供場所,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的小城鎮發展而言,至關重要的是挖掘經濟發展的潛能,以此為可能出現的跳躍式發展做好準備。

對于碭城,它首先缺乏明確的投資項目和吸引力,無論是鄉、鎮的或縣的決策者,對其未來的發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體的設想,并且認為發展的困難和阻力都相當大。因此,在規劃中將小城鎮發展條件劃為三個層次:(1)優先建設縣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較強集聚和輻射能力,帶動縣域城鎮持續、健康、快速發展;(2)重點發展中心鎮。選擇區位條件優越、經濟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大的鎮,逐漸培育為新的中心鎮,使中心鎮成為所在輻射區域的產業、經濟的核心,為實現城鄉一體化奠定基礎;(3)合理發展一般鎮,因地制宜撤并鄉鎮,引導一般城鎮合理、有序、健康發展。

3.2基礎設施的選擇性建設

由于經濟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往往受到基礎設施投資能力瓶頸的制約,因而在城鎮化初期全面建設城鎮基礎設施網絡是不現實的。鑒于有限的投資能力,只能對基礎設施的各項缺口以及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評價,著重于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區域中宏觀基礎設施骨架的構建,以使小城鎮在未來發展中保有進一步完善細化和區域基礎設施共享的可能。:

在碭城縣域規劃中,縣域交通網的規劃建設與城鎮體系的發展在空間布局上統一和建設時序上相互協調,并適當超前;建設與城鎮規模結構、空間分布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構建城鎮之間的快速聯系干道;加大交通設施建設力度,拉動經濟發展。近期拓寬與連霍高速相聯接的101省道;遠期與周邊地區相協商,建成與商毫、連霍、京福高速公路相連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鎮體系的合理規劃

經濟落后地區城鎮體系結構的松散及小城鎮間孤立、單向的經濟聯系不利于城鎮化的進程。國家的小城鎮建設政策要求將小城鎮建設納入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的軌道。加強小城鎮在村鎮地域的經濟、技術、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區小城鎮發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經濟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利用資源的稀缺性發展特色產業,謀求在區域經濟產業結構中的地位,使在區域中擁有多向經濟聯系。恰當的職能分工和產業互補有助于區域小城鎮化進程,也為小城鎮的發展創造寬松的區域環境。

碭山縣域城鎮體系發展可分兩步走。

近期:量的擴張和質的提高并重,通過中心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功能的強化,把碭城地區建設成為現代化小城市,提升其縣域城鎮體系的首位度,使縣域中心鎮的建設得到加強,初步形成較為合理的縣域城鎮體系結構。

篇(6)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環境,河北省

Abstract: The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Hebei Provinc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improved, and how to achieve harmonization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urbanization become an urgent social problem. The papers in Hebei Provinc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ecological problem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n ecological province of Hebei, to propos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towns a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ebei Province.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城鎮化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區域經濟增長,提高了文化、教育與科技發展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社會進步。但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的影響了生態環境的各要素,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正在不斷加劇。如何在城鎮化建設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把城市人口、資源、社會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統一,是現代化城市生態建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1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體系不斷完善

河北省城市體系初步形成,截止2007年,全省共有城市33個,其中地級市11個,縣級市22個。目前,城市化進程步入加速時期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由3個特大城市,3個大城市,6個中等城市,21個小城市,862個建制鎮構成的大中小配套的城鎮網絡體系。2007年全省總人口6943.2萬人,城鎮人口2794.7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40.25%,比上年提高1.48個百分點。11個設區市城鎮化水平從高到低依次為:唐山49.73%、石家莊45.10%、秦皇島44.78%、廊坊44.63%、張家口40.93%、邯鄲40.67%、滄州39.00%、邢臺38.06%、承德35.27%、衡水35.01%、保定31.76%。各市城鎮化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幅度在0.92-2.04個百分點之間。22個縣級市城鎮化率均在25%以上,其中,11個市超過40%,8個市在30%-40%之間,3個市在30%以下。縣域城鎮化率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136個縣(市)中,城鎮化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僅有18個,在50%以上的有4個,;40%-50%的有14個,占全部縣(市)的10.3%;30%-40%的有42個,占30.9%;20%-30%的有61個,占44.9%;10%-20%的有15個,占11.0%。

今后十幾年將是是河北省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階段,城鎮化進程將會不斷加快,因此在城鎮化化建設中必須充分吸取發達地區的經驗教訓,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城鎮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實現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2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制約城鎮可持續發展

2.1城市水、土資源短缺,城市發展受到瓶頸制約

河北省所有城市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缺水,邯鄲、邢臺、滄州、衡水人均水資源在200m3以下,其中衡水市人均僅有122m3,世界上公認的標準是人均1000m3處于缺水的邊緣,500m3屬于嚴重缺水地區。全省11個設區市總用水量已達22億立方米,而城市范圍內的可供水量僅12億立方米,缺水量10億立方米,缺水率達45%。其中,邯鄲、邢臺、滄州、衡水和廊坊缺水尤為嚴重,缺水率高達55%-80%。由于城市用水量遠超出了市域本身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近年城市主要依靠超采地下水和擠占市域外其他水源來維持。同時,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情況依然存在,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不合理的城鎮化進程導致了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和非法占有,多年來城鎮土地利用過程中,以外延擴張為主,土地利用方式較粗放,建設用地不斷擴大,侵占大量耕地,1987-2007年全省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達585000公頃,占該時期耕地減少面積的22.02%;城鎮土地利用率不高,沒有充分發揮土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得城鎮進一步發展受到土地資源的嚴重制約。

2.2環境污染較重,城鎮環境質量差

2.2.1大氣環境

河北省大部分城市的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占80%以上,能耗高、污染重的行業如鋼鐵、熱電、焦化、水泥等在城鎮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不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和規劃布局,導致煤煙型污染和城市結構型污染相互交織,2007年全省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42.9萬噸,煙塵排放量69.9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65.9萬噸。11個設區市大氣環境總體質量較差,只有秦皇島、廊坊、衡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有的城市大氣污染因子超標2-3倍,使城市建筑、動植物群落和居民生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制約作用[1]。

2.2.2水環境

城市污水排放量持續增加,污水處理率相對較低。2007年全省廢水排放總量為18.1億噸,其中COD63.6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44.2%。城市過境河段的治理,近年來總體有所好轉,但生活污水處理率較低,大多數城市地表水污染依然嚴重,普遍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超標因子有COD、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石油類等。全省42條河流133個監測斷面僅有19%的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標準,60%的斷面為Ⅴ類或劣Ⅴ類,不僅完全喪失了水體使用功能,而且致使地下水受到污染,加劇了全省水資源的短缺。

2.2.3噪聲環境

篇(7)

論文關鍵詞:玉溪市,城鎮化,研究

關鍵詞:Yuxiurbanizationresearch

實施城鎮化戰略,是我國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實現現代化歷史任務的目標和手段的之一。玉溪是云南省地級市,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和經濟發展環境。現階段隨著改革的深入,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農業基礎薄弱;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于農村,農民增收困難,城鄉差距拉大;經濟增速減慢等。而當前云南省提出要建設以昆明為中心的曲靖、玉溪、楚雄滇中城市群,促進云南省城鎮化發展。能否抓住機遇,加速城鎮化進程,解決存在的矛盾,促進玉溪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顯得至關重要。通過對玉溪市城鎮化問題研究,也可供其他西部中小城市借鑒。

1.玉溪市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玉溪市人口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國民經濟水平得到顯著提高。2009年全市八縣一區人口共206.85萬人,設鄉鎮(街道辦事處)共計75個,其中包括45個建制鎮、27個鄉、中心城區3個街道辦事處。2009年城鎮化水平為37.4%,成為云南省綜合經濟實力相對較強的地州市之一。但研究中城鎮化發展仍然存有突出問題:

1.1城鎮化發展水平低,尚處于初級向中級階段過渡時期

2009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雖比云南省高出10.8個百分點,但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1個百分點,差距明顯,僅完成城鎮化發展的初級階段。

1.2市域各縣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城鎮分布東密西疏,差距明顯

受經濟、社會、歷史等綜合因素影響,玉溪市域現有城鎮體系主要沿交通帶和“三湖”地區分布,形成兩種格局:以紅塔區為中心的東部城鎮群區(五縣一區)占全市總面積的30.49%,城鎮(建制鎮)占全市城鎮總數的60%,城鎮分布密度約6個/千平方公里。西部城鎮群區(四縣)占全市總面積的69.51%,城鎮分布密度約1.69個/千平方公里。東部區城鎮密度是西部的3.6倍左右,差距明顯。

1.3城鎮化發展速度滯后于經濟增長

2009年全市人均GDP按官方匯率計算為1674美元,根據城鎮化水平與人均GDP對應關系,城鎮化水平應達到40%以,實際僅達到37.4%。另外,1990~2009年,全市GDP從41.31億元增長到286.47億元,平均增長速度為16%,而非農業人口由20.17萬人增長到36.08萬人,增長速度僅為4.6%,城鎮化發展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

1.4城鎮規模小,總體實力不強,聚集效應不明顯

玉溪市是由中心城市——縣城城鎮——縣域建制鎮所組成的三級城鎮體系,具有單中心特征,城鎮總體規模小,無法產生明顯的聚集效應。由于地級市起點低、底子薄等因素的影響,全市總體實力不強,現有城鎮多數沒有達到基本規模數量的標準。單靠中心城市紅塔區來帶動全市經濟發展,能力有限,且市內沒有形成綜合經濟實力較強的經濟聚核區,導致中心城市與城鎮傳遞協作出現脫節現象。

1.5規模結構不盡合理,使城鎮體系難以形成較強的整體功能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城鎮整體功能要正常發揮,應形成由小到大、層次分明、各級城鎮相互支持的網絡結構,實現各種經濟作用的正常傳遞。在玉溪市城鎮體系中,就缺少這種層次上的連續性。2009年中心城市紅塔區總人口39.34萬人,非農業人口13萬人,與第二位的通海縣秀山鎮(非農業人口2.54萬)和峨山縣雙江鎮(非農業人口2.21萬)相比,城鎮人口規模相差較大,中間缺少市域到中心城市接傳輻射的能力。

1.6市域內城鎮發育不充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

目前市一區八縣,200多萬人口的市域范圍而言,各縣城產業門類單一,工業基礎薄弱,簡單重復建設嚴重,缺乏明確的分工協作關系。縣城城鎮和縣域建制鎮以集市貿易為主要職能,普遍存在城鎮建設投入少,基礎設施服務功能薄弱,傾向于“小而全”的方向發展。

2.玉溪市城鎮化滯后的負面效應

造成玉溪市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有多方原因,僅從城鄉空間結構上觀察,城鎮化滯后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它給當地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帶來負面效應,在客觀上加劇了城鄉、產業、地區發展的矛盾:

2.1阻礙了工業化進程

城鎮化與工業化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關系,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鎮通過“聚集效應”、“循環累積效應”反過來促進工業化。2009年,玉溪市工業化率為61%,城鎮化率僅為37.4%,城鎮化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和工業化水平,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脫節,導致城鄉二元結構不斷擴大。

2.2造成人口結構與資源占用結構不合理,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不對稱

玉溪市2009年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比約為2:8,城鄉居民的年末儲蓄存款余額占總量之比接近8:2,一定程度上表明社會財富分配的差別程度,也表明在這種結構下,農民不可能具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發展地位。2009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0.85%,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比重高達64.33%左右,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比全國情況更為嚴峻。隨著農業收入彈性的下降,農村中還將游離出更多的剩余勞動力。

2.3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城鄉差距拉大

由于城鎮化水平滯后,大量農業人口留在農村,人地矛盾突出,制約農業規模化經營,也阻礙了機械化在農業中的推廣,無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2009年,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為1.43畝,玉溪市僅為0.78畝。城鎮化滯后也導致市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明顯擴大趨勢。1995年至2009年玉溪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354元擴大為5116元。

2.4阻礙第三產業發展,加劇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困難

2009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比重僅為22%。城鎮化水平滯后阻礙第三產業發展,削弱了產業在其結構推移過程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使農民的就業領域沒有得到充分擴展,從而使產業結構調整可能增加農民收入以及促進整個經濟發展的潛力不能充分釋放出來,加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困難。

可見,城鎮化滯后嚴重制約了玉溪市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加快城鎮化發展,是優化城鄉結構、促進全市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

3.玉溪市城鎮發展的思路

根據全市城鎮化總體水平較低,東、西部地區城鎮化差距明顯,應采取適度非均衡發展戰略。即:優先發展中心城市,積極發展縣城城鎮、合理發展縣域建制鎮,加快工業化進程,樹立經營城市(鎮)的理念。形成以紅塔區為中心,213國道為主軸,公路交通網絡為樞紐,環市域內一定數量、規模、等級、功能不同的城鎮群。即:通過“交通興鎮”和“產業建鎮”,帶動全市國民經濟發展。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狀況選擇適合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如:行政、商貿為主的綜合型、工礦型、交通樞紐型、旅游型、農副產品集散型等城鎮。

4.推進玉溪市城鎮化發展的對策研究

4.1加大紅塔區作為中心城市的建設,強化其在城鎮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隨著云南省提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國際大通道”的三大發展目標,這給玉溪市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因此要提升紅塔區在以昆明市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次中心城市地位。

4.2推進縣城城鎮建設和有重點的發展縣域建制鎮,突出特色

城鎮化發展的目標之一就是優化現有城鎮的結構,提高二級城鎮的功能,增強城鎮的聚集效應,要發展具有前途的城鎮承擔中心城市的接傳輻射能力。同時重點發展具有資源優勢、交通發達、發展潛力較大的三級建制鎮。

4.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鎮)功能

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交通建設;園林綠化設施建設;改造城鎮供水、供電設施,滿足城鄉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完善排污系統、建立無害垃圾處理廠,改善城鎮環境衛生;大力發展文教衛生事業,提高城鄉居民的文化素質;加快城鎮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信息傳輸的寬帶化、數字化和智能化。

4.4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產業興鎮”

要根據城鎮的實際,提出相應的產業發展策略,實現互動協調發展。首先,穩定發展第一產業。在鞏固糧食、甘蔗、煙草三大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畜禽、林果、蔬菜、花卉、生物藥業五大優勢產業,促進產業化和集約化經營。其次,調整發展第二產業。鞏固發展“兩煙”及配套產業;突出發展生物制藥業、名貴花卉種球及種子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改造農產品加工業、建筑建材業、冶金業和機電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第三,重點發展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型商貿業;實施旅游業精品戰略;加快房地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的發展。

4.5樹立經營市(鎮)理念,提高城市(鎮)運營效率

作為西部中小城市財政收入有限,應樹立經營城市(鎮)的理念。利用公共設施建設、經濟調控政策和社會保障職能,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對城市資源和功能載體進行集聚、重組和營運,把城市建設由簡單的生產過程變成資本營運的過程。

4.6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

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關鍵要提高農村人口的發展能力和非農就業能力。政府要花資金建立培訓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教育,開展創業、就業等形式培訓,提高農民的自身技能。

4.7城鄉統籌,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解決在有限土地情況下,實現城鎮規模擴張與可持續發展是玉溪市政府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必須防止盲目擴大城市規模,亂占耕地,無序建設各類開發區、工業區;防止以美化環境為由,亂刮興建廣場風;應統籌規劃,把開發重點主要放在公益性土地的開發上,對于經營性土地主要依靠挖掘現有潛力。

參考文獻

1 鄭弘毅.《農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 陳頤著.《中國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交车大龟廷进我身体里|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少妇下蹲露大唇无遮挡| 狠狠97人人婷婷五月| 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 国产情侣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av手机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 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gogogo免费视频观看 高清韩国| 国产超碰女人任你爽| 丁香五月缴情在线| 国产乱人伦av在线麻豆a|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4438|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二区|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一本一道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黑人操亚洲女人|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少妇激情艳情综合小视频| 法国性经典xxxxhd|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 日本三级片网站|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色五月激情五月|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 | 高潮又爽又无遮挡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