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2-03-10 09:17: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九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考歷史 解題效果 試題特點
在新課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試的形式出現,因此中考歷史復習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們最頭疼的一個問題便是:明明已經在課堂上將知識講得一清二楚了,為何學生一考起來還是一塌糊涂?實際上,知識的講授和書面的考試,既相互關聯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書面考試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中考歷史復習中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系統方法。
一、提高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
從初中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七八年級的歷史教學主要是打好學生的基礎,而九年級的歷史教學將會面臨一個重要的新任務,那就是引導學生將初中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這種整合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它能夠使學生對初中歷史形成一種整體觀感,對歷史有著一種宏觀的感知;第二,它能夠幫助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題目,畢竟中考的歷史題目往往是建立在綜合多方面知識的基礎上的。
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任務,九年級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提高自身的綜合歸納能力。教師在整體把握初中歷史知識的前提下,應用心尋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知識點進行精華式的概括,從而為初中歷史知識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系統。
當教師完成了對知識的整合之后,教師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示范如何對知識進行總結,例如將、第二次、、等歷史事例放在一起進行歸納和比較,這樣既可以減輕記憶的負擔,也可以增進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題過程中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其次,教師應向學生傳授歸納知識點的方法,如時間線索法、比較法、相似歸納法等,讓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具體地感知如何進行歸納。最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訓練,在日常的教學上習慣性地要求學生對某方面的知識進行歸納,讓學生在頻繁性的實踐中真正增強自身的總結能力,并且將這種知識歸納成為一種內在的需求。只有這樣,九年級的學生才能具備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整體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種習題中應對自如。
二、讓學生掌握解答題目的技巧
中考的歷史題目并不完全是知識的考核,其中還包括著各式各樣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師在提高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之后,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掌握解答題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題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歷史題目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以選擇或填空形式出現的客觀題,二是以材料題的形式出現的主觀題。在歷史客觀題方面,教師主要應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判斷能力和排除能力。在歷史材料題方面,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尋找能力以及書寫能力。
在確定這些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出初中歷史的答題技巧。在處理歷史選擇題時,教師可以教會學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將兩個不符合的答案進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兩個答案中權衡哪個更加接近題意。也可以教會學生掌握聯系法,即根據題干在選項中選擇最具有聯系的答案。在處理歷史材料題時,教師可以在日常的課堂上訓練學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細閱讀并且認真理解完題目后再閱讀原材料;第二,劃出材料關鍵句,圈出問題關鍵詞;第三,根據問題找出答案所在的區域;第四,根據材料的內容分條列點進行作答。這種“四步走”的答題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多讓學生進行實戰演練,在“真槍實彈”中讓學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步驟和方法。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實戰演練的結果,為學生指出不足之處,并且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答題的技巧。
三、增強答題的心理素質
當學生提高了歸納知識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題的技巧之后,初中歷史教師在中考復習中還應重視另一點,那就是增強學生答題的心理素質。實踐證明,在學生答題的過程中,知識的掌握度并不是影響學生答題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質的好壞有時也能左右著學生的答題成果。因此,教師在復習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平時的練習或測試增強學生答題的心理素質。
1.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歷史題目往往是以綜合型的形式出現,題目也具有新穎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學生往往在拿到題目時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覺自己無法駕馭題目,從而在喪失自信心的情況下發揮失常。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訓練和練習中應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題目,這樣學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題的思維邏輯,消除陌生感和恐懼感。
2.幫助學生養成細心的習慣
歷史題目往往存在著許多關鍵性的細節,倘若不細心審題,隨時可能做出錯誤的答案,這些因細心而失分的情況經常在歷史考試中出現。為了盡量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應在平時的練習中幫助學生養成細心的習慣,在處理易錯題時提醒學生應注意哪些關鍵性的細節,或者將那些易錯的細節進行整理分發給學生,減少學生做題的錯誤率。
四、結語
總之,在中考歷史的復習中,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從質上提高學生的解題效果,幫助學生提高歸納知識的能力,還要在細節上想辦法讓學生掌握解答各種題目的技巧,最后還要注重增強學生的解題心理素質。只有這三者并重,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歷史解題效果。
參考文獻:
教學方法
指導作用
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讀書看報的時候,首先是看標題,然后再往下看正文。《說文》這樣解釋:題者“額”也,目者“人眼”也,既然是“額頭”和“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精要內容的提煉、概括與濃縮。領悟了文章的標題含義也就能粗略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義,有助于文章的閱讀。同樣的,歷史教材的課文標題也對本課學習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那么,我們學習歷史時怎么才能用好歷史教材的標題,讀懂標題呢?
筆者在講授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材九(上)第一課《向人性扼殺者宣戰》時有過這樣的親身體會:如果按照常用的教學思路用講授法和導學法,按部就班的指導學生學習,課堂教學效果總是不盡人意,老師教導吃力,學生接受新知識也很生澀,給人以囫圇吞棗之感。本學期我突發奇想,能不能把課題《向人性扼殺者宣戰》變換成這樣幾個問題?①“人性的扼殺者”是誰?②誰向“人性的扼殺者”宣戰?他們為什么要宣戰?③用什么武器宣戰的?④取得什么戰果?
經此一變,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受好奇心,競爭心的驅使,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認真研討,激烈辯論,原來諸如:天主教會、人文思想等生澀,抽象的概念知識都能輕松的理解掌握了。
受此啟發,我開始仔細研究教材的課文標題,尋找其中的奧妙,發現它們之間是否有規律可循,并試圖引導學生把這種規律運用課堂上,把它作為一把解開歷史知識的“鑰匙”。通過對初中歷史六冊教科書分析,我把這些課題大體歸納以下幾種類型,并針對不同的類型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一、直接表述型
讓我們先來瀏覽下表:
通過表格明白看出課文標題與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基本一致。這一類課文的題目文字不多,卻高度濃縮了本課重要知識點,直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讓人一看就清楚本課的課標要求和學習目標。七年級教材中這樣的標題較多,它符合了學生發展過程和認知規律,此階段學生在知識層面、文學修養、理解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培養有待進一步提高。為此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記標題,在看子目錄,然后掌握基礎知識。這樣,層次分明,淺顯易懂,而又有的放矢。
二、寓意深刻型
大家再來看這樣幾個課文題目:“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偉大的開端“昔日的輝煌”“引領時代的思考”……這類題目或是一個凝練精辟的句子,也可以是富有個性或意義特殊的行為,或者是一個事件。如果不進行課前預習,你能知道本課要學習哪些內容嗎?恐怕學生是無法從課題的字里行間看出來的。 轉貼于
老師在對待這些題目時,就要引導學生去挖掘思考,大膽懷疑,提出設問:題目有沒有什么象征意義?是不是用了修辭?題目在字面上傳遞什么信息?在這些文字背后還包含著什么?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認為學習重要的過程取決于學習者對問題的思考和參與程度,設計有趣的思考問題就成為教師課前的主要任務。營造出一種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去質詢、去探索、去討論,并且學生在尊重各自尊嚴的前提下進行辯論。
三、概括總結型
概括總結型的課題,是對一定歷史階段某一方面做專題總結。課文題目總領全文,主旨鮮明。比如下表中所列舉的部分課題:
對待這些課題,我們在學習時就要從以下幾個環節來學習:1.分析專題所處的時代背景,任何事件發生、成就的取得都是在一定背景下的,就像植物生長的土壤和氣候環境。2.領悟時代特征,課題里的修飾語不是妄言虛加的,它就像描繪一個人的相貌特征,讓人一看就知道被描繪的人是張三而不是李四。歷史階段總結也是如此,如秦漢的“昌盛”,魏晉南北朝的“異彩紛呈”,隋唐的“璀璨”……三、列舉本階段典型的代表成就,這是客觀實在的;四、感悟歷史,學習歷史的作用,不是在曬歷史,而是從歷史里發現、尋找有價值、可借鑒的、可啟發東西。
如:七(上)第24課《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在課前預習時要學生題前完成基礎知識:“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顧愷之的繪畫珍品《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課堂上把更多的時間用于研討藝術成就出現的時代背景、階段特征等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多民族大融合又一時期,由于政局動蕩,人口遷移,打破原來民族地域界限,既有沖突撞擊,又有和睦相處。在動蕩與交融中,各民族一方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借鑒和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最終形成魏晉南北朝獨特的文化特征。
四、因果關系型
隨著年齡增長,知識面的擴大,學生有了一定的思維,具備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教材的課題也隨著變的深奧,文體用詞也豐富多彩,九年級教材中更多使用了諸如“向人性扼殺者宣戰”、 “探險者的夢想”、“避免革命的改革”、“叩響現代文明的大門”、“引領時代的思考”等課文標題,像這些課題都給學生給下了廣闊的空間,需要多去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結果如何?”“帶來什么?”。
因果關系的課文標題,有的是先因后果、有的是因果倒置、有的是一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
五、主體知識,單元整體型
一、精心備課,不做無用功
常言道:“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講的是教師的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在一年多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教師在備課上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響授課質量。就同一個教師而言,進行公開教學時,教學效果一般比平時好,原因不是說教學能力強了,而在于教師備課比平時充分多了,進行了認真的籌劃和精心的設計。
備課作為教師課前準備的過程,亦是教師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過程。教師通過一次次的收集資料,一遍一遍處理教材,確定教學方法,專業水平和教學設計能力就必將得到提高。
教師的備課過程同時是教師把可能的教學能力化為現實的教學能力的過程,作為教師,都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但這只是教好課的可能條件,如果不去備課,這些可能條件就不能形成實際教學能力。
對此,在中學歷史七、八年級的教學中,我認真研讀教材,著重分析課程重難點,科學安排教學過程,廣泛查找課外資料充實課內知識,積極尋找課與課間、單元與單元間、七年級與八年級間的關系,是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二、課堂教學抓住“三個必須”
1.重點必須精講,深入淺出。
我們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這一階段的學生具有好學的特點,但是他們的認知、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那么如何使知識點雜多、時間跨度大、范圍廣的歷史教學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這成為前線工作者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短短的是四十五分鐘內,要講的內容很多,想把一切問題都講深講透是不可能的,授課時分清主次,去繁求簡,抓住重點,精講多練,這樣才是科學的合理的。例如,八年第一課《》中“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概念時,學生覺得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我這樣來引出:前,中國在政治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領土、司法、關稅開始遭到破壞,一個國家的部分喪失了,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從經濟上看。前,在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后,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同時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起來,既存在封建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滲入。這就是“半封建”。
這樣講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這種把教材內容形象化、具體化的做法,就會把學生的歷史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直達歷史知識概念的內涵。學生對歷史概念能夠準確理解,理性思辯能力也切實得到提高。
2.現實必須結合,方法靈活。
教學、教學,不僅是教師的“教”,更是學生的“學”,課堂教學更應該側重于以學生為主體,避免授課多以“填鴨式”、“滿堂灌”的形式出現,要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同志曾指出:“在教學方法中,應堅決采取啟發的、研究的、經驗的方式,以發展學生在學習中的自動性和創造性,而堅決廢止注入的、強迫的、空洞的方式”。
不管課堂教學的任何環節,不管選擇任何一種的教學方法,都應該將啟發作為一種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從學生的實際、教學內容的實際、教師自己教學特點的實際出發,把啟發的原理滲透其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好方法。一年多以來,我先后嘗試了“歷史問題教學法”、“談話教學法”、“讀書指導法”等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能力。通過不懈努力,學生們對歷史課的興趣日益濃厚。
3.風趣必須幽默,引人入勝。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課堂上,結合有關知識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學中,含而不露地引發學生的聯想,出神入化地推動知識的領悟,可使教學語言生動風趣,可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有助于知識的傳播和掌握;同時幽默還是教師人格魅力的展示。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張冠李戴,常常會鬧出笑話。記得有這么一次,讓學生簡介《資治通鑒》的作者,一位學生爽快地說道:“作者司馬遷,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話音未落,笑聲四起,弄得這名學生莫名其妙。這時我平靜地說:“雖是一字之差,卻讓司馬遷多活了一千多年,但這能全是我們同學們的錯嗎?誰讓司馬遷與司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別,誰讓他們又都是史學家、文學家,誰讓《史記》與《資治通鑒》又都是史學名著兼文學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們看不出他二人還有什么區別?”幽默風趣的話語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學生混淆的知識作出了區別,可謂一箭雙雕。正如法國一位著名演講家所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所接受”。
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經驗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如果說備課、上課等基本教學實踐是元研究的話,那么教學反思就是次研究。
第一,行動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開辟信息綠色通道,私下常和優秀學生、后進生進行交談,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并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后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這對語初中歷史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初中畢業生歷史課程學業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考試,是全面、準確地反映初中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方面所達到水平的重要環節。加之歷史學科中考內容多、復習時間短的特點,因此做好新形勢下新課程歷史中考復習工作,提高復習效率十分必要。本人就新形勢下做好新課程歷史中考復習談幾點策略,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關鍵詞】復習策略 ;基礎;強化訓練;關注熱點;政史結合
一: 加強訓練,夯實基礎-------第一輪復習
側重基礎,理、背、思、講、練五步緊密結合。
理:就是師生共同整理歷史線索。由于歷史新教材是以課為單位編寫的,所以在這個復習階段要依據教科書逐冊、逐章、逐節進行全面復習,但是,要注意這不是上新課。也就是說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提示出這節課的線索和主要內容,理清史實和概念。主要就是讓學生明確無誤的了解每一單元、每一課時必須要掌握的基礎和重要歷史概念.
背:就是背誦基本知識點,“理”是復習的開端和前提,“背”是復習的基礎和關鍵。我們以填空的方式將課文主要知識點展現出來,印發給學生填寫記憶。
思:運用簡單的歷史材料進行簡單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重點引起學生對重大事件、歷史概念的注意。
講:“思”是“講”的鋪墊,“講”是“思”的落實,就是針對學生“思”中出現的問題,重點講解,教學法突出一個“精”字:即講課時要線索清楚重點突出,邏輯性強;講的過程要講清,講透,而且要講的有趣味性,不僅給學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練:就是緊跟做練習。目的在于鞏固學生“背”“思”“講”的基本知識,要做到難易適中、基本的知識、概念、觀點基本掌握。要通過看、讀、寫、記等方式強化訓練,一章一節的基礎知識,盡可能做到大面積過關。
第一輪復習主要以每單元的每一課時為主,偏重于“點”的掌握(如基本時間標志、重大歷史事件)對于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的掌握,不做過高要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基礎、抓住重點,為下一步復習打下堅固的基礎。
二:精選習題,綜合運用強化訓練――第二輪的復習
要做到點、線、面相結合,點、線成面,做到點實,線清,面廣,要求師生將已基本掌握的教科書內容前后上下、東西南北貫通起來,構建知識網絡,獲求規律性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即有助于學生把握問題的內在聯系,又更加踏實的掌握了知識要點。九年級復習任務重,時間緊,對于學生來說更是“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就要求我們教學時根據考綱,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編寫習題,讓學生進行訓練,訓練分單項訓練和綜合訓練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訓練下來要及時閱卷分析總結,全面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并與學生交談,課堂上要集中評講。不僅評講正確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給學生審題、解題的方法。
三:關注熱點,政史結合――第三輪復習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和現實問題是新課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幾年來中考歷史試題命題方向。因此在復習時,學生要關注國家、人類和世界的命運,平時多注意聯系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培養信息探索的能力,開拓思維,歷史學習要引發學生的思考,應該尋找適合的切入點,特別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歷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現實,關注現實,服務社會。在歷史教學中要重視將歷史知識與社會重大時政和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注意的時政熱點可以是一定時期內值得關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復習中要重視歷史事件與現實的結合,注意歷史的時代性,重視歷史的史鑒作用。把握時代脈搏,關心社會,做到學以致用。如聚焦,反對行徑、維護國家統一問題;“三農”問題;改革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科學的發展觀問題;靖國神社問題;戰爭賠償問題;經濟全球化問題。涉及周年的知識點,如建黨90周年,100周年等等。這樣將學習的重點與時事的熱點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關注現實、服務社會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通過對事件深層次的探究,促進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運用歷史知識認識和分析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四:全面演練,教授方法,提升能力――第四輪復習
這一輪復習主要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題型,全面演練知識、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題能力,輕松迎接中考。
通常,從學生答題角度來看存在著審題不細,題意理解不到位、答題不全面的情況。因此,從第三輪復習中一開始就要嚴格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審題與答題習慣,盡可能減少失分的現象。
培養能力,除記憶力外,主要是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鑒于如北,在復習的后階段中,要進行強化訓練,要抓住中心,以點帶面。教學中要有整體教學的觀念,重視學科的知識結構和內在聯系。圖示教學法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完整的系統性、簡明的直觀性、較強的思維開放性和可行的實踐性等特點 。這些特點正和歷史總復習要求相一致,在初三歷史總復習中大量采用圖示教學,可取得明顯的學習效果。要在復習教學中注意學習方法的點拔,解題思路的分析,學習規律的總結。要運用專題復習法,多歸納比較,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實的混淆。以問題為中心梳理知識,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應在專題之下設計問題,以問題為中心梳理知識,將古今中外相關的知識按照歷史發展的線索和內在的聯系統一于一個系統之中。
綜上所述,初三歷史復習應該緊扣考綱,以課為本、夯實基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結合時政、歸納技巧,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應對新形勢下的新課程歷史中考,贏得歷史中考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
自2005年以來,我區開始在中考中采取歷史與政治兩科目同場開卷考試的方式。中考時政治、歷史兩張試卷同時分發,歷史試卷滿分是75分,政治75分,時間是2個小時,分配時間上應是歷史政治各為60分鐘。但沒有嚴格的區分,靠學生自己來靈活掌握。命題涉及的范圍是中國近代、現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現代史和新疆歷史,共有七本課本。試卷考查的知識點多,范圍廣,綜合性強,還加大了能力的考查,并注重了知識能力的轉化。如果平時對基礎知識沒有系統的掌握和了解,想在短暫的60分鐘內靠查找書本和資料答好試卷,取得理想的成績,難度很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時間不夠。從以往考生情況來看,基礎知識薄弱的同學在做試卷時,由于翻書所用時間太長,考查基礎知識的題目都難以做完,更沒有時間思考能力題目和全面檢查試卷。開卷考試,課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學在使用課本答題時存在一些得不償失的做法,主要存在有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平時往教材上抄題,考試時從教材中找題。有的同學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把老師上課所講的例題,或自己在教輔書中做過的題目和答案不厭其煩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課本的空白處,甚至把課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試時,出于僥幸心理,憑著自己的印象在書中一題一題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斷“題”取“點”,最后寫出來的答案與試題的要求“貌合神離”相距甚遠,難以保證答題的正確性和準確性。
其次,每道題都翻書。有的同學對開卷考試感到輕松,認為不就是到考試時翻翻書嘛,但真到考試時,若要題題都在書中找答案,恐怕考試時間就不夠用了,更何況現在實行歷史、政治綜合考試。這樣,在規定的時間內既要翻政治書,又要翻歷史書,翻來翻去,一些同學自己都翻糊涂了。所以,像選擇客觀性試題,一來題量大,難度較低;二來每題所占的分值較小,有關的知識應盡量消化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考試時應做到不翻書就能解答,如果實在不能確定答案,再翻書查找。
再次,不仔細審題,盲目抄書。這主要表現在解答主觀性試題上,有的同學在答題時,不是先審題,而是先忙于抄書,看書中哪些段落與試題內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審題不清,缺乏對題目的整體理解,也就難以形成一個完整思路,往往是東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領,最后很容易出現偏離試題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論證不充分等問題。
最后,只注重教材,不關心時事政治、社會熱點。俗話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隨著開放性試題的出現,許多試題都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聯系思想和行為的實際來回答問題,這類試題的答案往往是多元的,具有發散性的特點。一般說來,在書中很難找到現成的答案,如果考試時只翻閱教材,是無法滿足這類試題要求的,它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應關注社會生活,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課本。
事實上歷史開卷試題特別“活”。它具有開放性、主觀性、綜合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這種考試,不是打開課本照抄照搬書上的知識點,簡單地羅列知識,而是以基礎知識為載體,能力立意和知識能力相融合。強調學以致用,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遷移能力對固有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整合,在新的情境下獲取有效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對于歷史開卷試題來說,不會過多地出現客觀題,而讓你輕易地抄到答案。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也要相應發生變化,適應開卷考試。根據我近幾年的教學對學生在應對開卷考試做好總復習我總結了幾點粗淺的體會,和同事們共同探討一下:
首先,正確認識“開卷”,掌握基礎知識,注重能力培養細究說明,把握方向快捷定位找考點。注重基礎知識的再現和記憶。歷年中考命題都會依據教學大綱和中考考試綱要,試題難度會適中。基本史實的再現仍是考查的重點。中考在即,要求每一位同學都能熟記所有知識要點,似乎不太現實。由于是開卷,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迅速找到考查知識點的位置,不僅能加快答題速度,而且能提高答卷的質量。因此,熟悉甚至會記憶基本史實,將會大大減少翻書時間,提高做題速度,這樣可節省出較多時間用來思考難度較大的綜合題和能力題。歷史開卷試題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許多試題需參閱幾個知識點,且需要綜合、分析、判斷后,才能確定出正確答案。對于任何一個考核點,都要能在最短時間內在教材中找出來。從操作步驟上說,可以分為三小步:①定方向,確定該考點是哪一學年所學。具體說中國史中開始后是八年級內容,世界史是九年級內容;②選定教材,根據每冊教材的前后斷代進行,應熟練化、自動化;③根據目錄精確定位。打開相應教材的目錄,快速確定該知識點是屬于那一課,并立即定位。從教學方法上說,主要從兩方面加以訓練:①根據目錄查找考核點的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教材劃分為各個單元;②訓練學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競賽,也可定量限時筆答;因此,必須仔細研究考試說明,緊緊把握考試方向,使學生明白那些知識是識記內容,那些是理解掌握內容,使我們能夠突出重點、難點、易混點,有的放矢。
具體做法:①通過輔導練習使學生走出了開卷考試不用背的誤區,如:讓學生練習排序題,考察學生對時間記憶的準確性;再如:近代中國為挽救民族危機主要的階級階層開展了什么活動,應從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這三方面回答,這是典型的再認性試題。還通過練習材料解析、簡答等有關記憶的問題,使學生感覺到對歷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識,必須通過記誦才能更深刻的理解。②用具體事例讓學生認識到開卷考試也必須理解課本內容,單靠臨時翻書是不行的。如:和學生一起分析和明治維新的異同,美國內戰與獨立戰爭的區別,為什么是新民主革命的開端等類似問題,調動了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分析、理解課文的積極性。通過這樣多方面的練習,讓同學們終于明白了新形勢下的開卷考試不僅僅是考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考能力。那么能力的來源取決于知識的積累,這就是說在學知識的同時要多學一些方法,使學習形成感知、積累、理解,然后轉為能力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適合中考形勢的需要,培養高素質人才。
其次,循序漸進,分化梳理切合實際,有計劃的復習。復習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遵循從整體到細節逐步加深、逐層分化的原則,多輪復習,逐層充實,從高到低漸次構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以課本為主,逐冊復習。抓住重點,精講精練。綜合歸納,專題復習。分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當代史,或分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外交史、戰爭史等專題,綜合歸納,形成知識鏈。在復習中國歷史第三冊時,先將中國近代史的階段劃分及主要內容概述一下,讓同學們對從1840年到1949年這段歷史有一個概括的了解,然后再分成兩個階段,即和來分別復習,基本的歷史知識讓學生看書掌握,我只講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如,讓同學們把列強發動的五次列成表格,將戰爭的名稱、時間、原因、簽定的條約、結果或影響歸納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據表格內容找出時期的:一條主線,兩大矛盾,三大條約等。一條主線即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勾結,把中國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兩大矛盾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三大條約即《》、《》、《》。與此同時還把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史實結合了進去,并配合多種題型進行變式訓練,提高學生理解、運用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訓練,使同學們走出了開卷考試只須在書上抄題、劃線不必多費工夫的誤區。
再次,綜合貫通,全面提高組合試題,題型復習。為考核學生綜合評價能力,中考勢必會出現一定比例的綜合題,因而教師要提供典型習題加以訓練,我認為應從幾方面入手:①理清線索,如復習世界近代史時讓學生在讀課本的基礎上,指出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是怎樣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條主線,然后以線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個國家的四次資產階級革命,俄、日兩次維新改革和德、意的統一都串了起來,指導學生以線帶面;②勤作比較,如:如比較抗日中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的不同政策及表現,比較與明治維新等等抗戰時期國共兩黨的不同路線及結果進行比較,還有中、俄、日三國變法與改革的比較等,并運用選擇題、材料題加強訓練,逐步增加跨度與難度,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③指導評價,評價是最高水平的認知結果,難度也是最大的,評價的對象可以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組織團體,這時教師要充分指導,教會學生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上,其基本策略是一分為二,分清主次,評述結合。如:對拿破侖的評價,先引導學生開拓視野,把拿破侖放在時代背景中,從社會、經濟、文化、心態、風俗民情等角度進行評價,通過練習使學生能較準確的評價人或事;④集中題型講解練習,以掌握做題技巧、規律,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
最后,多做樣卷,模擬訓練,實戰復習注意時間和效率。中考實行政治、歷史同場考試,因此一定要合理分配時間。平時訓練時,滿分75分的試卷一定要在60分鐘以內完成,提高答題速度。不妨把政治、歷史兩張試卷在一起多自測幾次,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答題。時間長了,訓練久了,速度自然會加快,質量自然會提高。總之,對于歷史這一面廣、量大、綜合性強的學科,教師一定要全方位的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面臨中考要多留意新的題型,典型題例舉一反三的練習,注意考試走向,但不要有哪些內容考、哪些內容不考的心理。中考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考的內容不可能和練的完全重復,但萬變不離其中,學生只要學會了方法,就能找到解題的知識窗。
學校歷史老師工作總結 本學期我任高三的歷史教學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從事高三的歷史的教學,由于沒有經驗,所以走了不少的彎路,但我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進取向前輩學習,向同事取經,不斷對從事教學工作做小總結,異常是每個復習的小階段都要進行小總結。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景總結。
一、理論學習和教學研究
1、認真參與教研:教研是提升自我業務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徑,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本學期學校大力倡導“大練兵”活動,本人一向認真對待,進取參與。經過團體備課討論、一周一聽評課、開研討會等教研活動,結合自我的實際,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我的教學方法、思想觀念、理論水平和業務素養等。
2、認真研究高考:高考的動向是高三教學的指揮棒。我首先認真研究了近三年的全國高考試卷,異常是今年的高考試卷與往年比“穩”了哪些,“變”了哪些,異常是“變”(所做的調整)對我們的復習有關鍵的指導意義。其次其它省市的高考試卷,注意和我們貴州的試卷比較、分析,從中總結出命題、組織答案的一些規律,以便讓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應試技巧。
3、認真研究課標和考試說明(考試大綱):在此刻多種版本教材的情景下,課標是專家高考命題的唯一依據。我們復習僅有緊扣課標才能做到少做無用功,才能少講精講、短時高效。考試說明是對高考本事要求、考試資料、試卷形式等方面的具體說明和要求,我們深研考試說明能把握住高考專家的命題意圖、教育理念和命題思想,從而使我們的復習更有針對性、時代性、高效率。
二、扎實做好與教學有關的各項常規工作
1、認真研究和制定教學計劃:在開學伊始對本學期的復習時間進行了大體規劃,我們根據此計劃并結合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景,經過我們組教師團體商量,共同制定了較為切合我們實際的高三第一輪教學計劃,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認真落實教學計劃,并且根據實際情景對教學計劃做出適當的調整,使計劃更切合實際,更適應學生復習。
2、認真編制學案:根據“復習提綱”模式,提綱必須提前半周定稿,提前準時
發放到學生手中。依此特點,我們組實行了分組編制、團體審閱,既保證了團體備課又保證了教案學案的同步。我們的學案編制技術穩步上升,爭取以后向精品化方向發展。
3、認真備課:力爭上好每一節課。備課不僅僅要備教材,把握準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更要備學生、備學法、備教法、備學案等,力爭每一課都做到“有備無患,未雨綢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不斷反思自我的經驗和不足,以使自我在教學中不斷使自我的教學藝術不斷提高。
4、認真研究教材、教法、學法,寫好教案和反思:一輪單元復習,注意基礎知識的整理和綜合,注意歸納單元結構和單元特征,注意歷史概念的解釋和重點、難點的概括。注意基礎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和比較。做到基礎知識系統化,重點難點透徹化。以單元為中心,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歸納,從宏觀角度把握歷史。融會貫通,構成歷史知識的主干。
5、認真研究測試題,做好考試總結:堅持“精癬精煉、精講”,不搞題海戰術。練習注意做到難度適中、立足基儲典型新穎、題量適中。異常要注意下大力氣在網上搜索最新穎的試題。課后作業是復習鞏固的重要手段,可是要想使作業起到良好的效果,作業量必須要適中,如果作業量過多,需要消耗學生很多的時間,學生就會感到厭煩,疲于應付,那么,他們就不會認真對待,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每次考試既要能檢驗學生的水平,又要便于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考試成績出來后,要全面仔細地分析總結,異常是聯考或統考要讓學生明白整體水平,以便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6、認真輔導,抓優補差:督促學生及時準確牢固地掌握好基礎知識、提升本事。我們針對不一樣學生的特點加強對“期望生”和“瘸腿生”學習方法和答題思路的指導。五聯班學生基礎薄弱,我們更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為此,我在課外輔導時間,找兩生談話,對癥下藥,找出癥結所在,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和學習自信心,幫忙他們提高成績。
7、認真組織學生寫好課堂小結,充分利用小黑板優勢:堅持把每堂課的課堂小結寫在小黑板上,讓課代表安排學生輪流進行,組織學生進取參與,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又提升了書寫等方面本事,效果很好。
8、認真批改《三維設計》和每周一小測:要想上好課,必須研究學生、了解學生實際情景后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而研究學生的最好方法是批改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案作業,為此我們把堅持每堂課前一天的晚自習批改學案構成慣例,保證了課堂的有效和高效。我們歷史組堅持每周一小測,及時總結得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應試技巧。
經過半年的教學,我感到最大的滿足是教和學之間的互動進入一個良好狀態,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探索與交流,推動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高三文(6)和文(4)班成績穩步上升。
總之,在我們歷史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高三上學期的一輪復習工作現已順利完成,已經落實了教學計劃的各項任務,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三維設計》的“知識梳理”板塊,學生在落實過程中,只填空,沖淡了對知識的宏觀把握,容易忽略對基礎知識的整體把握,效果不太好。
2、預設的歷史復習提綱中學生一開始比較認真,之后隨著各科發放提綱較多,學生時間上的壓力增大,部分差生存在應付現象,材料題出現放棄現象。差生產生厭學的情緒。
3、課堂展示學生的作業環節學生用時過多,影響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和進度。
4、《三維設計》有時“核心問題”在課堂上變成了新課,用時過多,課堂容量變小,教學目標難以當堂完成,課堂壓力加大。
5、學生普遍感到歷史材料題比較難,缺乏必要的答題技巧和方法,測試時失分比較嚴重。
6、學生對基礎知識缺乏整體把握,概括本事需提高。
7、高三文(4)班學生卷面普遍比高三文(6)班差,需強化規范試卷。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進一步加強教學理論學習,深入進行探究式教學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學進一步的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來,同時加強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在教學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級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提高。
2、針對高三文(4)班基礎差的特點,認真研究如何上好復習課,如何增強針對性、有效性,注意綜合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小組討論法、列表比較法、自學法、表演法等)。不放棄任何一個差生,力爭經過復習讓學生的成績有必須的提高。
3、自我也要多看書報、新聞等,密切關注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關注現實生活與歷史史實的聯系和比較,以適應文科綜合高考命題熱點切入的特點。多作題,多創制原創試題,進一步提高自我的命題本事和周密思維本事及知識遷移本事,以便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答題技巧。
4、每周增加歷史科測試,放在周三午時進行,定時交卷,及時批改,經過考試帶練動復習,培養學生的答題技巧和規范試卷的習慣,以便讓學生早點適應高考試題。“把平時練習當高考”,認真訓練;“把高考當平時”,簡便應考。
5、每一天在早讀和晚讀時巡班,引導、帶動學生復習歷史。
6、注意加強對“培優補差”生的輔導力度,爭取多談話及時了解動向,單獨準備套題,讓他們限時交上來,更準確地采取有針對性地個別輔導措施。
7、高考中整體難度呈降低趨勢,所以我們的練習應降低難度,增加新穎度,樹立學生高考前的信心。
反思高三歷史教學,還有其它很多不足,工作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取得的成績很有限。為了我們的學生,為了我們的學校名聲,也為了我們教師自身更好的發展,我們將更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實,“將落實進行到底”。敬請領導、同行對于我們所沒有想到的工作上、方法上的不足和粗陋之處進取給予點撥和指導,我們將不勝感激。
學校歷史老師工作總結
回顧一學期的九年級歷史教學,面對考查內容增加數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勢,我知難而進,努力用最小的負擔幫助學生獲取的成績。反思一學期的教學工作,一些做法已成為我們值得珍存的寶貴經驗,當然也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先說幾點成功的經驗:
1、堅持減負增效的原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學期歷史教學,我們兩位歷史老師形成一個重要的共識,那就是:努力地不讓歷史學習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千方百計讓學生愛學歷史、學好歷史。這一學期,我們基本沒有布置過筆頭的家庭作業,基本沒有占用過除學校安排的教學時間以外的時間補課。我們總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個45分鐘,通過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課后的負擔。
2、集體備課、科學安排,順利完成復習計劃。
一學期的教學復習工作能順利完成,有賴于我們對每一個教學復習階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達到怎樣的目標等問題形成比較明確的計劃。兩位老師雖然分頭教學,但目標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復習提綱、復習卷等都是集體備課的結果,凝聚了兩個老師的智慧、增強了科學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試說明,準確把握歷史的主干知識,編制了系統復習提綱。
利用各種機會研究教材、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先后數次研討考試說明,深入領會考試說明中知識點為什么這樣選擇編排、能力要求的具體內涵是什么、例題中透露出哪些命題信息。在此基礎上,按照學習專題對考點重新整合,編制了11張系統的復習提綱,對每個專題配以相應的精選習題。這樣在復習中做到了講、看、讀、練的有機整合,每課一個專題,課堂效率大大提高。復習提綱得到學生歡迎,尤其是中外對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學生視為“法寶”。
4、科學復習,把握習題的各個環節,注重練習效率。
在復習階段要減負,就是要避免題海戰,努力讓學生做有用的題,學會做題的方法。我們在復習中努力把握習題的各個環節:選編、練習、批閱、講評、改正。每份練習卷都是在教師大量查閱各種資料的基礎上精選精編而成的。每份練習我們都盡量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完成,避免課后抄襲作業的現象,實現練習的價值和作用。每次練習教師都認真批閱,都要求學生認真改正,真正弄懂每個題是怎么做的。我們十分重視每一張練習的講評,決不就題講題,而是深入探討題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應該怎么解決、還能怎樣變化,使學生真正掌握解題方法。初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5、搞好補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補差效率。集中補差強化工作中,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讓習題得到直觀呈現,習題練習、方法指導有機結合,取得了較好效果。
今后的工作中改進的地方:
1、早學習的東西遺忘多,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安排好對八年級中國近現代史的系統有效復習。
2、從七年級開始就要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培養提高學生在歷史學科上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以上這些總結可能還不全面,歡迎批評指正。
學校歷史老師工作總結
本學期,本人任教初二級三個班的歷史課。一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
作為年輕教師,能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主動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公開課和平衡課,并能經常聽各教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我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簡便、認真的形象去應對學生。按照「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科學知識。還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優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愛心事業,為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本人時刻從現實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于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主動應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經過現實生活中的典范,讓學生樹立自覺地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去發展自我的觀念,樹立崇高遠大的夢想。
作為教初二歷史課的教師,明白自我對教材的生疏,故在課前做到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為提高每節課的進行效果,教學質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礎、重點難點外,還采用多媒體教學,如:投影、幻燈、漫畫、錄音等多樣形式。經過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動性,提高教室的教學質量,按時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