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2 05:5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治時政熱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時政資源在高中政治課堂中運用的目的和意義
1.1 時政是課程資源的有益補充時事作為教學資源,具有明顯的優勢:新穎,富有吸引力;豐富,可以彌補教材的滯后和單薄;真實和生動,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學的說服力。而這些優勢與思想政治課內容形成互補。把時事作為重要課程資源引入課堂,有助于增添思想政治課的時代特色。
1.2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即達到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 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
1.3 思想政治教學擔負著傳播黨和國家重要政策的使命,黨和國家重要政策總是通過一些重大時事活動體現出來,因此學習和宣傳重大時事也是思想政治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時事輔助教學把思想政治教學與時事教育相互融合在一起,相互促進。
2 選取時事的基本原則
2.1 選取大背景,突出時代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眼明、手快、腦靈,及時把握重大時政熱點,又能隨機融入到教學中去。其意義在于借助熱點問題激發學生興趣,拉近書本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距離,乘機實施教學,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深奧枯燥的政治理論為鮮活的思想認識。如講《大力發展生產力》一節時。正值我國"嫦娥二號"發射成功,我便向學生講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為什么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怎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2 時政熱點要貼近教學實際、學生的生活實際。
首先時政熱點應該是貼近教材的。教學大綱是高考命題的根本,所謂"題在書外,理在書中",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怎樣變化都是對課本知識和自身能力的考查。選取時事材料應該考慮的是時政熱點是否有利于引導出知識點、解讀知識點。若選取的時事政治材料不利于知識點的理解,則再好也要舍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要與時事緊密結合,要注重兩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選取最典型的時事熱點。
其次,時事熱點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時展的實際。在時政選擇上要注意熱點問題的新穎性和時代性。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國內外大事千變萬化,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選擇最新的熱點,便于引起學生的極大關注,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備課選材時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培養創新能力和思辨性,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創新能力需要在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
2.3 時政教育應該取得正面、積極的教育意義。青年學生長期在學校生活,對社會的了解不夠深入,有時面對未來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點,有時還帶有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傾向,比較偏激。
因此,首先堅持正面的時政熱點案例的使用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通過大量的正面素材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觀念,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
其次對于負面事件,都必須科學分析,得出正確的認識。在講市場調節時, 骯臟、恐怖的地溝油; 令人震驚的麻疹患兒被誤輸過期藥......源源不斷的新聞,層出不窮的現象,是典型的消極材料,即"陰暗時事"。 由于學生并沒有真正深入了解社會,容易被表面現象迷惑,看問題容易偏激,而教師基以廣闊的視角,多角度的逆向思維、開放式的教學理念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審視"陰暗時事",引發學生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市場調節在有效調節的同時,具有充分認識市場調節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后性等局限性,必須規范市場秩序,需要國家宏觀調控,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的必然性,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長處的必要性。從而想方設法開發其光明意義。
3 時政熱點與政治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形式
3.1 利用最新時事導入新課。在講授新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利用最新時事和社會新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積極性,努力實現"自主學習",完成意義建構。如我在講授高一的《價格變動的影響》時,借用用最新時事2012年8月15日,蘇寧、國美、京東價格戰,思考國美蘇寧為什么發生價格戰,結果會如何?并針對學生思維的疑點設計問題,層層遞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2 課堂練習分析時事,進一步理解鞏固知識。例如在講《經濟全球化與中國》一課應對反傾銷時,在閱讀材料后,問為什么外國會對中國提出大量的反傾銷調查?思考副耀玻璃是如何應對的,為什么會取勝?激發學生思維,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
3.3 撰寫學生小論文。
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用教材所學的理論知識去點評時事新聞,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我鼓勵中學生嘗試撰寫小論文。學生通過認真地收集整理時事材料,對自己關心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表達富有個性的觀點。學生小論文《拷問地溝油》, 《對小區停車情況的調查和思考》等等,我把學生的小論文匯編成冊,充分保護了學生的思想火花。
4 時政熱點的運用要避免走入誤區
首先,不能把時政教育當做講故事,只講熱點事件,不分析,不與教材聯系,否則就失去了把時政熱點引入政治課堂的意義。
其次,對時政熱點的評析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分析和思考,從而獲得認識和感悟,結合課本知識全面揭示出蘊含的政治觀點和原理,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關鍵詞】中學政治 時政熱點 政治課教學
引言
本文介紹了在教學中應該注重運用時政熱點為課堂服務,真正讓政治課走進學生的心里,讓他們真正愛上這門課。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政治課被很多人認為枯燥、說教,如何提高政治課的趣味性顯得就非常重要了。教師的人格魅力、幽默風趣的語言、淵博的知識、課堂的駕馭能力、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發揮……都會作為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越來越意識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簡單可行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時政熱點貫穿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往往會表現的非常活躍,大家會踴躍的發表各自的見解。我們要將時政熱點帶入課堂,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主流價值取向。要讓教學回歸生活,就是要“接地氣兒”,“用活”時政熱點為課堂服務。
一、思維交換,培養學生關注時政熱點的熱情。
蕭伯納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人將有兩種思想。”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并把他運用到了我的教學中。文科班女孩子非常多,而女孩兒中真正關心政治的人數并不多,針對這一現狀,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們每天盡量抽時間觀看新聞聯播、時事評論、閱讀相關的時政報紙……每天上課前3到5分鐘,我會提問學生昨天和今天國際國內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我把我們班學生按座位分成了8個小組,提問后可以自由發言,每個小組也可以派代表發言。除此,每周我還會拿出半節課的時間就本周內發生的某一重大時政讓學生去充分的討論、相互交流學習。學生有些觀點可能很稚嫩、片面,甚至有孩子的觀點比較偏激,說到激動之處更會義憤填膺。我覺得這樣非常好,我鼓勵他們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只有在交流傾聽中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修正自己。每次我最后會總結給他們以引導。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開闊了學生視野,使學生樹立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思想,孩子們看問題也變得理性了,思維邏輯更加合理縝密了,解答主觀問答題的時候變得更有條理了,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能融入到課堂中來。
二、教師轉變觀念,讓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活”起來。
單一、古板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只能讓課堂變得枯燥乏味。新課改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快節奏的、靈活多樣的、豐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無聲的。教師上課節奏要快,以訓練學生的反應、思維與速度。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大多數不超過20分鐘,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學方法呆板、節奏慢,就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習慣。為避免這一點,教師應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暫時刻,用學生能接受的節奏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如議一議、說一說、想一想、搶答競賽、你行嗎等,使學生既緊張又活潑,在輕松愉快而又緊張刺激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不會感到厭倦,學到的知識記憶得特別牢固,教學效果會大大提高。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政治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要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到農村調查采訪,通過到社會訪問調查,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請進來,是根據課題需要,請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做出貢獻,有代表性的人員到學校講課,作專題報告。同時結合實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行時事演講,辯論賽、政治小論文。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在思想政治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升華,從而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追求欲望和創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 素質教育效果。我針對學生厭學,浪費現象嚴重問題。我帶學生去縣城較近的一所學校,與學生交流,聽課,讓她們感受農村學生不容易,學習條件不好,生活環境艱苦仍然努力學習,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求知欲。學生回來后感受很深。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嘗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樂老師就是教育教學的快樂,就有學生學習生活的快樂。這就是新型師生關系要求做到的,盡管做得還不好,還需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課后小結要下功夫。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思辨;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42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2-24
新課程倡導教師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學生自主探究、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課堂上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如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口、手、腦動起來,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呢?教學實踐證明,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好思辨課堂中的“辨 ”,符合高中政治學科和學生的特點,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里所說的“思辨教學”,就是將教學目標、教學任務轉變為能思能辨的問題,然后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運用思考、辨析、辯論、檢測等手段解決問題,是一種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提高學生閱讀、思考、分析、比較、歸納、表達、運用等多方面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古人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思辨既包含分析、推理、判斷的過程,也包含對事物、觀點進行辨別的結果。“辨”有自己思考后辨別,也有通過與別人“辯”來實現目的。
一 、高中思想政治課實施思辨教學中“辨 ”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就會樂于開動腦筋對它進行思考和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理論教育的課程。由于教學內容理論性強,不易理解和掌握;但又緊貼社會時事,涉及面廣,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要求高,高考側重對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如果在教學中對教材內容處理不好,教學方法不當,就會使政治課變成枯燥無味的“說教課”。而思想政治課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重難點設辨、時政熱點設辨等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討論、辯論,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充滿生命的活力,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參與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改變了過去課堂上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聽得枯燥乏味的現象,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得以提高,有的學生還把這一課堂中通過老師激發形成的興趣延伸到了課外。
2.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當今開放的中國,傳統的與現代的、國內的與國外的、主流的與大眾的、高雅的與庸俗的觀念同時并存,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多元化的文化世界中,要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教師教會學生學會合理地判斷、取舍、融合、創新。而實現這一點的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世界,學會用辯證思維看待復雜的社會現象,用辯證的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而思辨式的教學模式就是通過在思中辨和在辨中思,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
3.符合新課程理念,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 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
新課程強調在互助合作探究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和主體要求,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同時,現代教學方法要求從 “學”出發,教師必須將自己的講解、示范、引導、點撥方法與學生的閱讀、觀察、思考、探究、討論等方法有機結合起來,著重于開導學生,啟發學生思維,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條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思辨教學中的“辨”,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師生辨”和“生生辨”達成合作性互動,來促進學習,與現代教學要求十分吻合。高中思想政治思辨教學模式中的“辨”是一種以思辨性為基本特征,以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見長的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討論最大的優點在于使學生為解決某一問題而學習,因而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厚,學生會變得更主動、更積極;討論還能為學生提供群體思考的機會。學生討論不僅能讓他們在相互交流思想、表達觀點時達到視野上的擴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和思辨能力。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實施思辨教學中“辨”的可行性
1.符合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
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向成熟過渡的時期,已經具備了發展辯證邏輯思維的生理和心理所需要的前提條件;同時,高中生思維活躍,又具備了獨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課堂中愛好表現的特點。課堂上運用“思辨”模式開展辯證邏輯思維的養成教育,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高中階段非常適合進行思辨模式教學,可充分發揮學生“辨”的優勢。
2.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特點
高中思想政治課知識的理論性、邏輯性和時代性很強,所學知識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和當今世界緊密相連,具有高度的時代敏感性。這就要求政治課教學在內容和方法上要不斷補充新的內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并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來。這就需要建立一個開放的課堂,而“辨”這一形式,恰恰能突出政治課鮮明的時代特征,實現政治課促使學生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具備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育人目標。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實施思辨教學中“辨”的可操作性
1.充分運用教材中的知識設置“辨”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根據教材設置的情境和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學習。比如在學習必修4“生活與哲學”“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這兩課內容時,學生對矛盾與統一兩方面的知識很難理解。我利用課本第67頁“他敢嗎?”這一插圖――懸掛在山崖上的兩個人構成一種動態平衡,可設問:①他不敢燒? ②他敢燒?然后通過讓學生進行5分鐘的激烈討論、探究,最后肯定第一個問題的學生得出結論:他不敢燒。因為根據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依存的原理,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如果他燒,勢必造成雙方的傷害,所以他不敢燒。而肯定第二個問題的同學反駁說:他敢 燒。因為根據矛盾雙方相互依存是有一定條件的,如果具體條件發生變化,如果下面是較深的水、海綿墊等,他敢燒。通過這樣設辨,學生很容易認識到,實際上矛盾的對立是絕對的, 統一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這就是課本中關于矛盾統一的兩種情形:一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二是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樣一來,本節內容的知識點、易錯點和重難點就變得通俗易懂了。
2.以社會熱點為背景設辨
以社會熱點為背景的問題是指用熱點問題作為背景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設計辯論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從中進行抽象提煉,找出本質性的、規律性的東西,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師可以自主設計以熱點為背景的問題,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進行探討、辯論。例如,在學習經濟生活中“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這一內容時,筆者聯系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什么強烈要求人民幣升值這一熱點問題讓學生討論。通過探究、討論,學生認識到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及經濟安全等方面的影響從總體上來講是不利的。時政熱點設“辨”是一個層層深入的抽象、提煉的過程,學生不斷地從現實材料中歸納和提煉出理論性的結論,學生在這樣的歸納過程中生成了他自己的理論體系, 這是思辨課堂中“辨”的優越之處。在辨的過程中,學習主體與現實客體間可實現有效地溝通、交往、互動,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
3.課堂設辨方式的多樣化
根據教學內容可設置多樣化的討論、辯論方式,比如組織課堂討論、辯論、小論文答辯等。
(1)課堂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根據教師設置好的問題,進行課堂小組討論、探討研究。它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組織課堂討論應有這樣幾個環節:首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好討論的題目。教師要想辦法設計高層次的問題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碰撞。那么哪些問題易激發學生思維的碰撞呢?筆者認為,批判性問題、對比性問題、發散性問題、運用性問題等需要分析、綜合、評價的問題都易激發思維的碰撞;而僅僅是再現性的低層次問題不易激發思維的碰撞。教師要想辦法在解決高層次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低層次思維。其次,學生根據討論題,事先鉆研教材,尋找資料,然后在討論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組織,正確引導,恰到好處地啟發和鼓勵學生,使討論向預定方向發展。最后,教師要做好點評,把學生的思想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
(2)課堂小組辯論。這是把帶有競爭性的辯論賽引入課堂的一種形式。它的優勢是容易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課堂辯論的基本要求是:認真做準備,提前擬好題目;選好正反兩方隊員;營造莊重的氛圍,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設立觀眾評判席,讓更多學生直接參與進來;教師要及時做好點評工作。
(3)熱點小論文答辯。這是把學生在授課中學到的感性知識升華為理性認識的一種實踐活動。結合課程特點和要求,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小論文寫作,適時選出優秀論文進行答辯。這種活動有利于鍛煉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很受學生的歡迎。
四、結語
思辨教學要求學生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問題,將問題的合理方面和不合理方面分析清楚。它既包括發現錯誤、查找弱點等否定性含義,也包括關注優點和長處等肯定性含義。亞里士多德曾說過:“設置思辨問題的目的在于能夠從正反兩方面洞察出真理和謬誤。”因此,高中政治課中思辨教學方式中的“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及合作精神等方面卓有成效。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這些能力和精神是中學生應該具備的, 也是社會發展所必需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時事教育;時事資源;基本國情;探究
《國家教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學時事教育的幾點意見》(教基廳[1993]23號)》指出“時事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事教育內容是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國家教委歷次頒布的文件都對如何進行時事教學提出了指導性意見。目前,各地中學也在積極開展時事教育。時事教育對于中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進行國情教育、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九年級基本國情的內容為例,擬從課堂教學、課外學習、測試、學習生活和學習環境四個途徑對運用時事資源進行基本國情教育進行了探究。希冀找出運用時事學習基本國情的規律。形成可操作的“挖掘時事資源開展國情教育的學習體系” 。
1 探究的依據及現狀分析
《國家教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學時事教育的幾點意見》(教基廳[1993]23號)》指出“時事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事教育內容是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 同時作為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要注意聯系國內外形勢和學生的思想實際情況,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和教育教學理論以及時事政策的學習,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錄音、錄像、電影、投影、計算機等設備輔助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大綱》明確提出:“本學業考試 注重考查學生解決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以自己身邊的生活事實,感受身邊的變化;將所學的國情方面的知識運用于新情境、新問題、新事物之中,結合實際談認識、感受、體會。通過對近幾年的中考統計顯示:65%的中考命題的素材來源于時政背景材料。這些素材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可以說:“得時事者得天下”。
《基本國情》這一單元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本單元的地位來看, 這一單元的知識點如基本國情、基本國策、發展戰略 、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華文化等內容都是學生后續學習所需要的基礎知識。這一單元是對第一單元責任的深化,又是學生更好地學習第三單元,融入社會生活的基礎;本單元的理論性強,對理解和運用能力要求高于七、八年級的內容。而學生對國情的認識是零碎、感性、片面的。加之教材相對于形勢的發展具有滯后性特點,致使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正是基于此,擬通過時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從看似耳熟能詳的事物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并對所見所聞和真實的生活經驗加以提升、歸納。從而深入地理解國情。
2 探究與實踐的做法
2.1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時事資源認識國情。
政治課堂是實施時事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時事資源,可以彌補教材內容的滯后性和抽象性,充實課堂活躍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把時事資源和國情的內容有機的結合,既提高對基本原理的正確理解,又加深了對所結合的時事現象本質的理解。在課堂上滲透時事資源認識國情有多種方法和形式——課前5分鐘的新聞播報、時事開講;時事專題講座、結合時政熱點課堂練習。而課前5分鐘時事開講的方法平實、易操作,其具體做法是:依據學號學生輪流做時事評論員;評論員以近期國際、國內、家鄉大事為內容選取主題概括出事件的經過。然后結合所學的基本國情的理論知識寫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例如在講《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時,學生收集的是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時事資源。
學生概括出的內容為: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皇家科學院說,他們的成就分別是發明光纖電纜和CCD圖像傳感器。這些發明的應用范圍很廣,光纖除了作通訊用途外,還可以用來制造內窺鏡等醫療器材。CCD圖像傳感器除了大規模應用于數碼相機外,還廣泛應用于攝像機、掃描儀,以及工業領域等。此外,在醫學中為診斷疾病或進行顯微手術等而對人體內部進行的拍攝中,也大量應用了CCD圖像傳感器及相關設備。
學生點評:科技使人類進步,科技也使世界一天天發展起來,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同時說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課前5分鐘時事開講的方法平實、易操作,更重要的是,時政評析是由學生自己找材料、自己提出問題、再分析解答,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這種做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評析的過程中,學生要用書面語言表達,這樣也培養學生的歸納和表達的能力,增強自信。這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2.1 在課外鼓勵學生挖掘身邊時政資源理解國情。
在課外,我們鼓勵學生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國情。學生通過報紙、雜志、書刊、電臺媒體、網上下載等多種渠道,收集有關國情的數據、圖片文字在閱報欄中展出;鼓勵學生收看“新聞聯播”、看廣州日報,從關心國內外大小事情入手,將看到的和觀察到的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聯系實際的能力;我們還在課外輔導學生參加廣州市中學生時事競賽;獲得團體三等獎;在課外輔導學生小論文的寫作技巧;組織學生參加時事剪報比賽;這種做法令國情的內容不再是枯燥的,而是鮮活的。學生學的有興趣。教師教得也輕松。
【論文摘要】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了多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真正寓教于情、寓教于趣,使思想政治課成為學生喜愛的、充滿魅力的學科。
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可見,有了學習興趣,才能變厭學為樂學,學習就成為發自內心深處的一種需要;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此,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做法。
1.趣味與幽默恰當地運用幽默藝術,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調節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維,增強教學效果。教學幽默的素材很多,許多笑話、相聲、小品、格言、警句、歇后語、謎語、廣告、漫畫等,無不妙趣橫生,教師只要恰當運用,便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我講抓住機遇時,給學生展示了漫畫《無題》:一只大雁飛過頭頂,兩個射手為雁的吃法持弓相爭,卻不放矢,一個喊要烤著吃,另一個叫要燉著吃,結果,雁飛走了,機遇過了,如何去吃,只成了一句空話。再如,講到消費者權利的內容時,、我用多媒體播放小品《打工奇遇》片斷:“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原來是二鍋頭兌的那個白開水。wWw.133229.cOm”“群英薈萃,原來是蘿卜開會”。頓時,學生興趣盎然,在輕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識,受到了教育。
2.疑問與懸念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引發學生興趣,誘導學生的思維。比如,在講“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這一觀點時,我采用馬克思的一句篇言“假如沒有小偷,鎖會達到今天這樣的完善嗎?假如沒有假鈔票,鈔票的制造會有這樣精美嗎?”在馬克思看來,防盜和防偽水平日益提高的根源要“歸功”于小偷和造假者了,為什么呢?問題一提出,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用這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現象生動地揭示出事物的矛盾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再如,講到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時,我引用了這樣一個事例:二戰期間,一位飛行員在空中伸手抓住了一顆呼嘯而來的子彈。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濃厚的求知欲。
3.音樂與表演使用音樂導入新課,能使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如在講“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時,播放2008北京奧運主題曲《我和你》:“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為夢想,千里行,相會在北京。來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連心,永遠一家人。”悅耳的歌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使枯燥乏味的哲學原理學得形象生動。
表演,寓教于動、寓教于樂,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教學過程中學生等待接納的“被動角色”,而且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在講“勞動者就業與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一框時,我是這樣做的:先布置任務,讓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本框內容并查找相關資料,上課時,我說:“這節課我們把全班同學分感甲·乙兩組,分別代表企業與勞動者,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你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學生的表演可以把單向的灌輸和枯燥的說教,變成生動形象的內化,把課堂教學推動。
4.詩詞與典故詩詞音韻和諧,言簡意賅,意境深遠,讀后使人興趣大增。如我在講述意識的能動作用時,告訴學生意識可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但不等于人們的意識都一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樣。并引用了一個有趣的例子:面對一朵花,傷心的人會說:“感時花濺淚”;高興的人會說“映日荷花別樣紅”;憔悴的人會說“人比黃花瘦”;欣賞的人會說“人面桃花相映紅”;客觀上“花自飄零水自流”;人在主觀上卻會想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我巧妙地將哲理寓于古詩詞的欣賞之中,使抽象的哲理變得形象生動,學生也輕松地掌握了知識。
典故具有形象具體、生動有趣的特點,因此教學中適當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樂。如,可用“拔苗助長”的寓言說明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用“塞翁失馬”的典故說明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道理;用“愚人吃餅”說明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這樣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課堂教學生動有趣。
5.辯論與競賽俗話說:鼓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政治課的基本理論,若從正面講解,學生有時難以接受,但若采用“辯論會”的形式,對壘的雙方各抒己見,通過辯論讓學生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因為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講“文化多樣性”,對待洋節的態度時,采用了辯論的授課方式。正方支持洋節,反方反對洋節。再如,講“我們的中華文化”時,正方中華文化在崛起,反方中華文化在衰落,事實證明,通過辯論,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論的傳授。使政治道理生活化,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政治課自然受歡迎了。
競賽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以小組為單位,積極開展一些競賽活動,活動時間大約每月一次,比賽的內容緊貼教學大綱和社會熱點。通過事先查閱資料組題或自擬試題,要求學生在同一時間,同時完成。為調動積極性,我們評選出優勝者并給予獎勵。開展這些競賽活動,既鞏固了書本知識,又培養同學們關注社會熱點,積極思考的好習慣,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和競爭意識。
6.時政與熱點高中生思想活躍,對國家和社會的熱點問題極為關注。因此,政治課教學應該從豐富、變化、發展的現實生活出發,把課本知識與時事政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政治課煥發勃勃生機。把時政材料融人課堂教學,通常有以下三種方式:
(1)用于導人新課。在新課教學前,恰當地選取時政材料,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知識懸念,為學好一堂課作好鋪墊。如,學習(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時,我講到2008年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國家連續5次降息來刺激內需,這都與金融危機密切聯系。這樣,即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新課教學打下了基礎。
(2)用于講授。政治課的基本理論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較難接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選用一些時政熱點材料,由學生進行分析,教師適時地加以點撥,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論。例如,對于“三鹿奶粉事件”,可以與經濟常識中的商品基本屬性、宏觀調控、消費者的安全權等知識點結合;也可以與哲學常識中的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聯系的觀點等知識點結合;還可以與政治常識中的我國國家性質、政府的原則、黨的性質、宗旨等知識點結合。
關鍵詞:初中政治;時事;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1-0045-02
當前的政治教學主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時事與理論的相結合,導致教學方式過于死板,偏向死記硬背,不注重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學習效率低下,教師教學往往事倍功半。為了擺脫政治教學的困境,加強政治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筆者倡導時事政治教學模式。本文主要研究時事政治教學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運用,提升政治的實踐性特點。
1.課前準備
在正式的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根據教案大綱和教學任務搜集相關的時事熱點,例如在與愛國相關的內容中可引入充分的時政話題來加強學生對基本國情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例如,教師可安排學生提前看關于國情介紹的相關視頻,如BBC出品的《WildChina》,增進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還可以看韓國KBS出品的《SuperChina》了解近幾年來在國外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增進學生的愛國熱情,思考在全球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國崛起的現象,并探討今后的發展道路。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作為課前導入環節的參照內容,此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以及責任意識。為了促進學生能夠全面看待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也可用具體案例來切入相關單元的基礎內容學習。
如以天津塘沽特大火災事件,通過介紹爆炸事件的起因,造成的損失和傷害,消防官兵的英勇事跡,以及國家的應對措施等等,讓學生體會到安全的重要性。通過氰化鈉的泄露來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我國"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決心,增加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教師還可減少相關的防護應急措施,增加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等等。教師通過課前準備材料,安排學生搜集相關的時政材料,讓學生主動了解近期的時事,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看法,進而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
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在完成基本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有選擇性地將理論知識與和此相關的重大國家時事熱點相結合,做到理論與實踐相融合,促進學生將感性認識和理論認識相融合。在課前導入環節中,教師可安排小組進行分組學習和整理,在課堂上將小組成果通過ppt或者演講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學會從事例中分析理論。另外,教師也可以安排一定數量的學生講述最近發生的熱點新聞,讓其他學生從該事例中歸納分析出相關的政治理論,同時鼓勵其他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促進學生思考。對于某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教師還可即興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通過小組之間的辯論來加深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全面認識,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以質疑的態度來分析其他同學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生的時事分析能力。
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和討論內容做出合理評價,幫助學生合理看待問題,給予適當的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總之,為了正確提高時事教學效果,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為合適的教學方式,實現課堂教學的時事化,提高政治教學的趣味性。
3.課后活動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可適當安排一定的課后內容來強化學生的時事觀念,具體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
3.1籌辦黑板報或手抄報。大部分初中學校都有黑板報或手抄報的傳統,以此來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政治教師可利用此方式,鼓勵學生開展與相關時事相關的黑板報或手抄報活動。比如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請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這時教師就可組織學生圍繞冬奧會舉辦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開展相關手抄報或黑板報活動。也可將主題范圍擴大,例如"中國軍團奧運會戰績""奧運與中國""奧運與環境",也可與具體的運動員如寧澤濤、孫楊、姚明等與奧運相關的內容為主題,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豐富學生對于奧運會相關的知識。教師可將其中的優秀作品展示出來,或給予小小的獎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3.2舉行相關的時事政治知識競賽活動。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時事參與熱情,和豐富學生對于時事的了解,教師可在班級組織時事政治競賽。教師可將學生分成數個小組,先在小組中進行選拔賽,成績優秀的選手代表本小組參加下一環節的比賽,最終根據參賽成績給予選手或所在小組不同的獎勵。比賽內容可以是相觀的時事熱點,可以以選擇題、填空題以及分析題的形式出現,綜合考察學生的時事分析能力,從而激發學生主動了解時事政治的熱情,并且這對于教師有效開展政治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3安排相應的論文。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對時事的系統分析能力,教師可安排學生自由分組,共同分析探討某一課題。比如,鑒于目前青少年犯罪事件頻繁發生,學生的身心素質亟待完善,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遵守法律并能維護自身安全呢?教師就可以2015年7月份中國傳媒大學發生的女研究生被殺事件為題,幫助學生設計"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課題,通過學生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面對心理問題如何進行調節和法律的相關規定,幫助學生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合理規范自己的行為,并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護措施。
關鍵詞:完善路徑;網絡第二課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 網絡第二課堂建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作用
首先,加強網絡第二課堂建設,是網絡化背景下,鞏固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的需要。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每個學生每天不論是使用手機或是電腦,至少要花費1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上網。網絡已經成為一個影響當代大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從國外來看,網絡視頻公開課、Moocs等基于網絡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正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模式。不出國門也能上世界名校的公開課程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求學路徑。國外的網絡課程在給青年人帶來新知識、新信息的同時,也沖擊著國內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有主動適應這種變化,迎接挑戰,才能在網絡化的背景下,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其次,加強網絡第二課堂建設,是網絡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一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需要。學校利用網絡第二課堂,能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促使教師與學生互動,同時能使教師在教學和網絡技術應用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在建立網絡第二課堂的過程中,教師瀏覽和搜索大量有關課程教學資源并重新整合,通過網絡了解現在大學生的喜好,這一過程使教師開闊了視野,在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拉近師生距離。有網絡第二課堂的參與,能使傳統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學生學習更積極。
再次,加強網絡第二課堂建設,是網絡背景下調動學生在第一課堂之余更多地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方式。建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網絡課堂,是結合教學內容,利用不同的網絡載體引導學生關注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如教學視頻、教學論文、時政熱點等,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能夠走出教室,走進寢室,走進生活。
最后,加強網絡第二課堂建設是網絡化背景下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網絡第二課堂能夠豐富大學生的閱讀面。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依靠教材進行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在學習教材之余還要閱讀原著、文獻和時事熱點。建立網絡第二課堂可以使學生將自己的閱讀習慣與教材學習結合起來,或精讀,或泛讀。另一方面,通過提前訂立課堂討論主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在課后,各學習小組的學生能通過讀、辨、思、寫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維和寫作能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與思考,逐漸使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網絡第二教學課堂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供了一個主動的學習氛圍。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第二課堂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與第一課堂教學內容的互動性不足。網絡與課堂脫節現象比較突出,網頁內容大多成為第一課堂結束后歷史資料的堆積,成為應付檢查、申請課題的手段。而網頁是否能夠在實際教學中發揮作用,并沒有引起教師的太多關注。為了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改進,在完成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許多高校在申報了國家級或省級網絡精品課程的同時,建立了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其中一些課程了教學視頻、參考文獻、課后習題、章節重點等教學資源,但是這些網絡精品課程只是單一地將資料公布出來,并沒有形成互動的模式。精品課程中如答題、論壇、作業、網上考試等互動欄目中都沒相關內容,互動式的網絡教學資源被閑置。此外,大部分學生對于該課程在學校主頁上可以查看并下載相關網絡學習資源并不知情。高校建立思想政治課程的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為師生的教學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但一方面教師不重視平臺的資源共享和建設,另一方面學校沒做好宣傳工作,導致知道該平臺的學生少之又少。雖然教師及時公布課程的參考書目和文獻,但由于學生專業課任務繁重或其他原因,在對相關理論不甚了解的情況下仍不主動翻閱相關參考書目,形成教師主動教學,學生被動受學的尷尬局面。
二是第一課堂之外師生的互動性不夠。在一些高校紛紛建設新校區的背景下,普遍存在著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住所距離隨著地理位置的改變而拉遠,所以存在第一課堂之外師生之間的交流淡化的情況。網絡第二課堂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這一缺憾。從實際情況來看,在網絡第二課堂的建設中,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掌握應用技術方面的不足、教師精力投入不夠等原因,師生之間在第一課堂之外的交流依然不足。
三、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第二課堂的途徑
首先,高校應該進一步完善教學資源的師生互動平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及時更新教學資源,加強資源共享平臺的資源庫建設。例如,課前向學生提供參考書目、課外推薦書目,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課后及時上傳錄制的課程視頻、相關資料視頻、課程PPT、章節的重點和知識脈絡,讓學生做好復習的工作。加強資源共享平臺的試題庫建設,為大學生提供檢驗平時學習和期末考復習的平臺。加強資源共享平臺的時政熱點資源建設,讓共享平臺成為與教學內容、時政發展同步的平臺。
其次,進一步完善信息交流的師生互動平臺。QQ、飛信、微博、博客等網絡社交工具正在成為人際交流的重要載體,也可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第二課堂交流的重要平臺。這里以QQ群為例,QQ群可以成為師生交流的即時通信工具。我們可以以每個教學班級為單位,建立獨立的QQ群(據調查統計,每位學生至少擁有一個QQ號,而且每天在閑暇之余都會登陸,因此采用建立QQ群的方法能使學生在第一時間得知教學信息)。利用QQ群,老師或助教可以將有關教學的通知和事項及時告知學生,如遇問題,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尋求助教解決問題,或由助教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處理,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能促進教師、助教、學生三方的互動。例如,教師提前將下次課程的討論主題交于助教,由助教在QQ群里公布并做好參與討論小組的統計工作,再反饋給教師。此外,還可以在QQ群內公布教務信息,如上交作業的情況,若出現漏交、遲交作業現象能通過QQ群及時得到處理。也可通過QQ群公布時事熱點,學生以各自組建的小組為單位,通過線下的資料查找和小組討論,整理成幾百字的評論文章,再通過線上,由助教整理并交于教師,評選出班級內的優秀時事熱點評論文章,再上傳至QQ群作為共享文章,與大家共享具有獨特視角的屬于當代大學生的觀點。
最后,進一步增強教師對網絡第二課堂建設和運用的積極性、主動性。目前,制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利用網絡第二課堂組織教學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是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網絡第二課堂的開展無疑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手段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通過對教師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業績進行更為客觀的考評機制,建立起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制度框架,是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網絡第二課堂建設方面積極性、主動性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