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8 22:38: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拓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字]:銀行;高等院校;資本需求;消費
近年來,隨著中國教育產業化政策的逐步實施和金融業在第一二產業領域內的投資穩定與飽和,各金融實體在教育業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的爭奪日趨激烈。以我校(山西財經大學)為例: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太原市商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在兩年內先后進入學校設立點(以前僅中國工商銀行一家)。各商業銀行對教育領域如此看好,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領域的資本市場的潛在利潤有待開發。
高校之所以最后成為各大金融主體青睞的對象,是和高校市場的特點和金融業的拓展分不開的。理論上講,高校是沒有產出的行業,當然,這里的產出指的是商業利益。而銀行(指商業銀行)是以利潤為最終目的,由于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教育產業看作一項福利事業,銀行一直沒有介入高校市場的拓展,但近年來,隨著教育產業化的提出和發展,高校越來越需要足夠的資金給于支持和發展,同時高校也形成一個相對龐大的資金供給者,跟高校合作越來越頻繁并形成一種趨勢。
一銀行在高校的業務現狀
目前,各銀行在學校的主要業務有:代收學費,發放助學貸款、教職工工資、學生補助、獎學金,吸收存款和代收電話費等。從上述各商業銀行的業務內容來看,其主體集中在中間業務以"手續費"或"折扣"的形式來獲取較微薄的利潤。事實上,就我國目前金融狀況來說,其主體收入尚在銀行的傳統業務--資產業務(發放貸款)和負債業務(吸收存款),所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爭奪尚未達到高峰階段。
就此而言,高校市場似乎很狹窄,可開發的空間不大,但是,高校市場有其獨特的地方。現在許多高等院校都是面向全國招生,有近1/3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每學年的學費、生活費近萬元,主要是通過郵局匯款和銀行異地存取服務獲得。2001年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職)在校總人數為1175.05萬人,如果省外學生的費用全部通過銀行獲取,以中國工商銀行現行0.5的手續費結算,僅此項業務銀行每年可獲取196萬元的手續費。然而,地方性商業銀行由于其地域局限性將失去這一市場。
具體說,地方性商業銀行由于其經營業務范圍僅限于某一城市(如太原市商業銀行只在太原市有業務)或某一地區而不是全國聯網經營,事實上,其業務已經被局限在狹小的范圍之內。加之各地方性商業銀行均是以其前身"城市信用社"轉型而來,無論其資本實力還是服務質量范圍上都無法與四大商業銀行相抗衡。所以,筆者認為,除非地方性商業銀行開拓出別具特色的地方內容,否則必然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拖垮。
與此同時,各銀行進入校園后都是采取同樣的占領方式,即大量發行銀行卡。這是否真正意味著他們已經占領該市場呢?事實上,某一金融實體是否占領高校市場,其標準還在于所吸納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的數量以及所承攬服務內容的多少而定。如何開拓高校市場,如何才能在競爭中獲取更大的利潤,有必要對高校市場進行深入剖析。
二高校市場的特點
(一)消費主體的特殊性
對于高校市場來說,其消費主體一分為二:一是有穩定收入的教職工,他們有自己的家庭、相對固定的工作,其消費主要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多。因此,他們屬于社會消費群體。二是完全依靠家長的90的在校學生,他們人數眾多,不但無固定收入,而且還占了學校消費絕大部分。事實上,學生消費可以歸為社會消費的一部分(其消費收入來自家庭)。但無論是教職工還是在校學生,他們作為資本需求者和資金供應者,都應是各個金融主體市場戰略的重要組成。
(二)學生消費的差異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增長勢頭明顯,官方統計顯示,我國社會基尼系數為4.8-5.0之間,已接近世界警戒線。而把高等教育作為產業來發展,使得這一差距體現得更為明顯,從而造就了學生消費具有較強的差異性。可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
1.以完成學業為基本目的的資金需求
這部分學生有的是來自經濟不發達的農村,或是計劃生育超生的家庭;有的則是由于父母下崗,或是家庭離異所造成的城市新增貧民。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2000年新生中有30的家庭連每月300元的生活費也提供不了,更別說每年幾千元的學費。他們迫切需要獲得助學貸款使之順利完成學業。
這種狀況為商業銀行進軍教育市場提供了基本市場需求,而事實上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民營商業銀行均未在這一層面打開其資產業務。根本原因在于消費群體的信用體系和擔保制度很不完善,加之國家政策對學生貸款的優惠政策(一般均為低息或無息貸款)使各商業銀行即使冒高風險也未必有利可圖。所以他們均以放棄"高校資產業務"為代價來避免風險。
2.以個人消費為目的的消費群體
此類學生家庭條件較好,消費的步伐氣息濃厚,追求時尚品牌,其消費水平已經超過一般的工薪階層,他們迫切需要更便利的條件來滿足其消費需求。
3.介于其中間的消費群體
他們有著正常消費習慣,據調查,2000年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四川大學四所高校學生的月消費均在400-600元之間。
以上兩類學生的主要消費為娛樂(包含旅游,電腦,手機,CD機等),服飾和生活日用品等,這為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商品買賣還主要以現金交易為主,刷卡消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有待于銀行網絡體系的進一步發展。筆者以為,這應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有益探索。
(三)學生消費的周期性
在高校市場中,學生是消費的主要群體。由于學生的時間相對集中,假期也較長,緊張的學習之余,假期旅游已成為學生最好的放松方式之一,特別是在"假日經濟"的帶動下,這一現象正呈日趨上升趨勢。此外,假日購物、回家探親等在我國經濟領域中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
同時,隨著大學就業、擇業競爭的激烈和復合型人才的走紅,各種"考證熱"成為大學校園的消費新熱點。如現今流行的"四證一照"(計算機等級證、英語等級證、托福、GRE和汽車駕駛執照),"商務英語","注冊會計師資格證"等。而各類考試的時間比較固定,如每年的1月、4月、6月和9月都是考試的高峰期,便使得在這一領域的消費具有周期性。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假期消費和考證、考研大軍,另一方面,傳統的定票、報名、報班等已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人們迫切需要有一種方便、快捷的服務來滿足其愿望,這對以中間業務見長的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其開拓金融市場提供了可選的方向。
(四)網絡消費的到來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購物又成了學生消費的另一增長點。2000年中國高校共有1041所,中國教育科研網覆蓋了全國160多個城市,國內已經有1000多所高校的校園網高速接入該網,聯網主機達120多萬臺,用戶超過800多萬人,而且正在快速上升,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年份1999200020012002
高校學生網民數量(萬)496636800913
網上購物人數(萬)--76160288
購物者人均年花費(元)--50120300
(居于歷史數據得到)
由上表不難看出,如果每一位高校學生一年之內用于網絡購物的支出是300元(2002年為例),那么學生網民的網絡購物支出將達八億六千四百萬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網上購物支付主要局限于各類信用卡,普通擁有儲蓄卡的用戶還得通過郵局匯款。這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不便,而且由于時間的問題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如果商業銀行加大網絡建設,提供方便的網上支付服務,那通過這一服務也將得到不小的利潤。
(五)創業基金的來源
現在,在國家大力倡導創新的今天,學生創業也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但創業所需的原始基金成為制約大多數創業者的瓶頸。同時,學生創業擔保制度極其不完善,一般而言,創業基金來源有以下三方面:1.由學校提供,但由于學校資金有限,而申請人數較多,因此只能實現少部分人的愿望;2.向家人或親朋好友籌款,但這種籌資方式所能籌到的資金有限,不能滿足較大數額的資金需求;3.向銀行貸款,但由于對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具有很高的風險性,以穩健經營為原則的銀行一般不愿意對這些項目進行融資。再者,風險投資基金對項目的要求過高,難以吸引資金投入,因此,籌資難一直是制約學生創業的主要障礙。如何打破傳統的貸款信念是銀行開展風險投資并獲取更大利潤的關鍵所在。
(六)金融與電信在高校市場的潛在競爭
據調查,大學生較中學生在消費上有明顯提升的方面主要為服飾消費、休閑消費(主要是旅游和進出娛樂場所)、網絡消費和電話卡。事實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已在大學生電話消費上大得其利。
目前,在高校校園中,主要存在以201卡、IP卡和各類手機卡并存的局面。電信網絡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帶來了危害,一方面,各式各樣的電話卡涌入市場,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隨處可見的廢卡也污染了環境;另一方面,銀行卡在完成了傳統的存取和支付功能后就無所事事。如果銀行和電信在某些業務上兼容,以銀行卡代替電話卡,同時開通電話銀行服務,就不僅能夠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還能通過巨大的電信網絡把銀行業務擴沖到每一個角落,雙方均有利可圖。
(七)未來消費的制高點
高校學生即將走出校門,高等教育使其在消費觀念和品牌意識上有了不同的轉變和加強,他們是未來的"白領",有著巨大的市場消費潛力。各銀行在校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后的消費動向,銀行應在此期間不失時機的擴大宣傳,提供優質服務,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創造無形資產。據筆者推測,各商業銀行進駐高校的另一重要目的便在于搶奪未來消費的制高點,在高校消費群中互打"印象戰"。
(八)高校建設的資金需求
隨著高校的擴招,許多學校的硬件和軟件設施都受到了相應的挑戰。教育體制改革后,經費的投入已遠遠滿足不了學校建設的要求,他們正在尋找其它渠道來解決學校發展的滯后因素。
三商業銀行的市場拓展
商業銀行主要有債權、負債和中間三大業務,就負債業務而言,由于高校消費主體的特殊性,學生的資本市場主要是社會中居民(家長)資本市場的一部分,而其流動性較強,因此,只要抓住居民的資本市場也就抓住了學生的資本市場。那么,怎樣在高校進行市場拓展呢?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變相地抓住學生的消費市場是其關鍵所在,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嚴格完善信用擔保制度,把銀行的資產業
(包括助學貸款、創業基金貸款和學校建設資金貸款)逐步滲入高校市場。
鑒于目前中國教育處于由福利事業向產業轉化的過度階段,國家政策對此具有明顯的對比性:一方面,主張在校學生自負求學階段的一切費用(助學貸款就是比較明顯的政策傾向);另一方面,對于相對比較貧困的學生又放寬政策要求商業銀行給予優惠條件,這使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被強制執行國家政策,讓渡了部分商業利潤。由于學校建設資金由各院校本身法人資產做抵押,同時銀校合作,資金-人才相結合的模式使學校建設資金的獲得變得相對容易,而助學貸款、創業基金貸款由于基本上是對無產者的資助,擔保制度又相對不完善,一般而言,學生助學貸款的擔保人是學生本人的老師或校長,平均資金收回率僅為30,事實上該擔保是純粹意義上的信用擔保,沒有任何資產做抵押,風險系數極高,所以各銀行大都把還貸期限定為學生畢業前。而這實際上并未起到助學貸款的作用,因為很少有學生能夠在畢業前具備+還貸能力。至于創業貸款,更是高風險投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高校市場拓展銀行資產業務,關鍵在于擔保制度的完善,具體有以下措施:
1.改變以往教師作為擔保對象的現象,改為以學生本人的家庭成員作為擔保人,同時以家庭財產為抵押,建立有形資產抵押制度,取消或完善信用擔保。
2.對于家庭相對貧困又不得不完成學業的學生而言,可以放寬限制,但措施要得當。具體講,在銀行、學校和學生本人之間訂立兩個有效合同。第一,把學生對學校交納的費用轉移為銀行對學校的負債。第二,學生對銀行負債。
有必要解釋的是,銀行應一次性清償對學校的負債,而學生對銀行的負債可以分期付款,但學生應在協議中保證,在獲得就業崗位時,有義務第一個通知所負債的銀行,并在工作2~3年后,銀行有權從學生的收入中依次扣減,直至還清債務。至于學生與工作單位的有關事項應自行協商。同時,學生應將自身具體家庭住址、狀況等如實在協議中載明,以便銀行執行其權利。
3.對于創業基金,銀行應嚴格要求和審閱其投資創業計劃報告,把其作為貸款的第一要求,其次,在取得創業基金后,學生應定期向銀行呈遞有關財務經營報告,接受監督,并從利潤中依次扣減所負之債。對創業學生的家庭財產也應列為備抵押對象,視風險情況而定。
4.轉移風險,即把學生負債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銀行投入一定的保險費,一旦學生無力償還,則責任由保險公司承擔。
(二)加強銀行與商業流通的聯系,實現銀行與終端消費市場的結合,
同時完善網上支付服務。
隨著零售業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銀行與超市、商場的聯合日益明顯,而高校的學生是零售業發展的重要生力軍之一。銀行應嘗試把中間業務介入零售業,尤其是高校密集的地方。周圍的各大中型超市、商場全面實行購物刷卡,銀行便可獲取"折扣"或"手續費"。一方面,零售店可既定只要使用某銀行卡即可適度優惠(比如9.5折),這樣可以鼓勵學生使用該銀行卡。同時,由于持有該銀行卡即可享受優惠,學生也會增加對零售店的商品消費,這樣一來,無論是對銀行還是對零售業均有相當大的利潤可圖,而消費者也能從中獲取實惠,應當一項是比較理想的嘗試。
(三)擴大中間業務,各種外出旅游、車票和各類考試的報名、報
班及資料等。
其主要目的不僅在于通過各種服務獲得一定的手續費,而且還能提高銀行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在高校市場的"印象值",為將來消費奠定基礎。
(四)實現金融與電信合作,共同開發高校市場。
高校學生的電話消費是學生消費里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應當提高銀行卡的含金量,擴大其使用范圍,以更快捷的方式贏的市場,如:以銀行卡代替電話卡,開通方便的電話銀行服務。這不僅使銀行與電信合二為一,雙方均有利可圖,還可以實現電話卡的沖值功能,避免以前電話卡的一次性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給消費者帶來的不便。
(五)提供優質服務,創造無形資產。
第一,關于對模擬銀行的籌建。所謂模擬銀行是指由銀行負責出資,在高校內建設一與實體銀行在構造和功能上完全相似的"微縮"型銀行,事實上,對高校學生來說是一模擬的"金融實驗室",目的在于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了解銀行業務的機會(這與高校市場知識性和研究性的特點相吻合)。一方面,通過對模擬銀行的籌建加強高校市場對銀行的關注,提高知名度,更為重要的是把該項服務作為銀行的另一創新型業務,成為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
關鍵詞:創業類型;大學生創業;創業教育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業被寄予厚望。那么,大學生創業的起點在哪里?選擇適合的創業類型,是他們創業的第一步。大學創業教育的著力點又在哪里?圍繞適合大學生創業的類型開展創業教育,是大學創業教育的重點。
現有創業分類不能有效滿足創業教育的需求
創業教育起于創業的內涵與類型,而內涵與類型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為類型的劃分是基于對內涵的理解。但是相較大學生創業的研究,對大學生創業類型的研究少之又少。2016年8月21日,在中國知網上搜索篇名包含關鍵詞“大學生創業”的論文有7,490篇,而搜索包含關鍵詞“創業類型”的論文僅有20篇。
理論界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劃分創業類型。一是從創業目的的角度把創業分為“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生存型創業指由于沒有其他更好的工作選擇而從事創業的創業活動;機會型創業指為了追求一個商業機會而自動自發地開展創業的創業活動[1]。二是從創業的范圍上把創業劃分為“獨立型”和“內創型”。獨立型創業是創業者抓住商業機會,創辦新企業,追求企業利潤,并使企業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內創型創業是現存企業以相對獨立的組織單元開創新的事業,以謀求企業的持續成長與發展[2]。三是從創業的形式上劃分為“復制型創業”“模仿型創業”“演進型創業”和“創新型創業”。
對大學生創業類型的劃分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創業目的與內容的角度進行劃分。有的通過比較“機會型創業與生存型創業”“知識型創業與非知識型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認為大學生具備成為“知識型兼機會型”創業者的優勢[3];有的從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視角提出大學畢業生多數選擇了機會型創業,并可分為“傳統產業依托型、高新產業創新型、技術專利轉化型、崗位創新型”4種類型[4]。二是從創業形式的角度進行劃分。有的在分析大學生就業及自主創業的基礎上把大學畢業生創業分為“創新思維創業、技術合作創業、電子商務創業、加盟創業”4種類型[5];有的按照組織形式將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分為“獨立自創類型、產品加盟類型、創意類型、孵化器類型”4種類型[6];有的按實現創業的平臺把高職生創業分為“網絡創業型、加盟創業型、兼職創業型”3種類型,按創業主體分為“合伙創業型、自主創業型”兩種類型[7]。三是從創業層級的角度進行劃分。有學者把體育學院大學生創業分為“體育非相關形態和體育相關形態”,依照業務方向以及運作管理的復雜程度把體育相關形態分為三個層次:初級形態的創業,即開辦形式簡單的運動技能培訓班;中級形態的創業,即開設體育商店或體育俱樂部、體育公司;高級形態的創業,即以自身從事的體育領域為基本立足點,把業務范圍向其他領域拓展,從而實現“范圍經營”,或者把自身的業務作為資源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實現“互動式經營”[8]。
創業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應以問題為導向,以實踐為載體,教育模式應為“問題―生活”模式。既有知識的學習,又有實踐的體驗:從實踐或生活中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在體驗、感悟生活的過程中激發創造天性,自主學習,掌握知識,鍛煉能力[9]。這里的問題應當是創業中的問題,這也是影響創業成功的要素。因而,只有反映創業要素的內涵才是對創業最根本的定義;同樣,只有基于創業要素的分類才是最有效的分類。上述分類很好地反映了創業的目的、內容、形式和層級,卻沒有很好地反映影響創業成功的要素,因而其反映的僅是現象而不是本質,不足以有效支撐創業教育。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為創業分類提供了理論依據
熊彼特的創新實為創業,即利用技術創新進行創業。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是公認的創新理論創始人。他的《經濟發展理論:對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周期的探究》被看作是西方經濟學界第一本用“創新”理論來解釋和闡述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專著。他從經濟學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創新”這一概念,認為經濟發展的動態過程“是由一個均衡走向另一個均衡,這個過程就是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過程,也就是創新的過程[10]”。而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在這新組合之中,任何生產要素的變化都會導致生產函數的變化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發明必須被采用后才成為創新[11]”。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創新不只是科技發明,而是把已發明的科技成果運用到企業中,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它是一個經濟范疇的概念,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12]。因而,熊彼特的創新實質上就是創業,即利用技術創新創辦企業。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包含著創業的三要素。熊彼特認為,“新”或“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包括五種情況:一是引進一種新的產品或者一種新產品產生某種新的特性;二是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也就是當前在有關制造部門還沒有通過經驗檢驗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建立絕不需要以科學上新的發現為基礎,而且它還可以在商業上處理某種產品的新方式之中存在;三是打開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所研究的國家的某一制造部門以前沒有進入過的市場,而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四是征服或者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某種新的供給來源,而不關心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被創造出來的;五是運行新的工業組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如通過“托拉斯化”,或者打破一種壟斷地位[13]。”在這五種情況中,“引進新產品”和“采用新方法”屬于產品或技術創新;“開辟新市場”和“征服或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屬于營銷模式或市場創新;“運行新的組織”屬于組織創新。因而,成功的創業需要“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三者共同作用,技術創新是前提,市場創新是基礎,組織創新是關鍵,缺一不可。“技術、市場、組織”構成了創業的三要素。
從創業要素的角度進行分類更能體現創業的實質。“技術、市場、組織”是創業的三個關鍵要素,從創業要素是否齊備的角度進行分類,能反映出創業的成功與否、進展程度,也能幫助創業教育更好地選擇工作的著力點。
大學生創業及其類型
創業是“技術、市場、組織”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三要素的交叉組合形成了創業的基本狀態及類型。如果將這三個要素放在三個圓圈里并互相交叉,會出現七個區域,構成創業的七種狀態。組織、技術、市場皆備的區域是創業成功區;其他六個區域為創業尚未成功的狀態,缺少1個~2個要素,可以概括為創業的六種狀態,也可以概括為創業的六種類型,即只有一個要素的三種基本類型:組織引領型、科技驅動型、市場導向型,有兩個要素的衍生類型:市場拓展型、技術研發型、組織創建型。
因由特殊的社會地位與期望、知識儲備與應用,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的創業應當是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基于生存且具有創新要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機會型創業和科技驅動、組織引領與市場導向共同作用的融合型創業;實質是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的融合;在不同的情況下,科技驅動、組織引領與市場導向中的一種要素起主導作用。其創業類型也是創業類型一般的大學生創業具體化。
1.基本類型
創業的沖動往往源于一個要素的刺激,要么是志趣相投的人想一起干一番事業,要么是有科技成果亟待轉化為市場需要的產品,要么是發現了潛在的市場需求。一個要素刺激的創業沖動形成了創業的基本類型,需要在創業實踐中補齊其他兩個要素。
組織引領型:有組織,但沒有技術和市場,即有一個志愿創業的團隊,需要研發或購買技術、拓展市場。
科技驅動型:有技術,但沒有組織和市場,即有成型的科技成果,需要創建組織或尋找成熟的企業、拓展市場,并評估該科技成果有無市場需求。
市場導向型:有市場,但沒有組織和技術,即發現了市場的需求,需要創建組織或尋找成熟的企業、研發或購買技術。
2.衍生類型
因其特殊的社會存在,同時具備三個要素成功創業的大學生較少,往往先具備一個要素再補齊其他兩個要素,在補了一個要素后,其創業的情形就發生變化,類型隨之而變;個別情況下,也會同時具備兩個要素,只需要再補齊一個要素即可,創業的類型也不同于基本類型。我們稱之為“衍生類型”。
市場拓展型:有組織和技術,但沒有市場,即有一個志愿創業的團隊和成型的科技成果,需要評估該科技成果的市場需求,并拓展市場。
組織創建型:有技術和市場,但沒有組織,即有成型的科技成果和市場對該科技成果的需求,需要創建創業組織或尋找已經成熟的企業。
技術研發型:有組織和市場,但沒有技術,即有一個志愿創業的團隊,并發現了市場的需求,需要研發和購買科技成果。
參考文獻:
[1]柴旭東.基于隱性知識的大學創業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2]雷家X,王兆華編著.高技術創業管理―創業與企業的成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
[3]徐建軍,楊保華.大學生創業類型的就業效應比較分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6):3-6.
[4]謝秀瓊.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與大學生創業類型研究[J].職教通訊,2013(8):56-59.
[5]戴育濱,張木明,吳善添,等.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問題探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9(4):405-408.
[6]陳小燕,韓露.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類型探討[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4):46-49.
[7]黃煥山.高職生創業類型論[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9(3):69-73.
[8]張策宇,蔡遠鵬.體育學院大學生自主創業類型劃分的理論研究[J].運動,2014(21):93-94.
[9]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學視閾下的創新創業教育[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科學版),2011(3):122-125.
[10][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對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周期的探究(英漢對照)[M].葉華,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562-563.
[11]馬永紅,萬譽,李漢邦.從兩個創業計劃看美國大學中的創新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61-62.
[12]王潤良,鄭曉齊.略論技術創新與科技創新的區別[J].科技導報,2000(10):63-64.
關鍵詞:綠色電力;電力營銷;對策
1 綠色電力和綠色電力營銷
綠色電力是指由水能、風能、太陽能或者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綠色發電產業的發電過程里并不消耗化石性燃料,此外該發電過程并不產生有害環境的溫室氣體,節省了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和國民經濟的持續性發展。綠色發電產業使用專門的發電設施,把生物能、核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化為電能。綠色電力的形式包括核電、水電以及生物質能汽化發電等。
2 綠色電力營銷面臨的主要困難
2.1 缺少平等的競爭環境
在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下,電力市場中的競爭機制并不健全,國家針對綠色發電產業的優惠政策,并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認真貫徹。目前,國家制定的綠色電力與煤電的比價很不合理,結果在綠色電力與煤電的價格競爭中,綠色電力始終處于不利的地位。由于地方政府的財力不足,導致地方性的綠色發電企業規模偏小,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這樣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便喪失了競爭中的價格優勢。小水電的單位售價比一般的煤電高很多。如此高昂的電價使電力用戶對綠色電力敬而遠之,轉而去選擇傳統的煤電。
2.2 市場拓展不夠
我國具備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其中風電資源為十億千瓦左右,水電資源為四億千瓦左右,其中小水電資源約占全國水電資源的三分之一。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綠色電力資源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分布在經濟欠發達,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健全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當地綠色電力營銷市場拓展得不充分,卻乏有經濟實力的企業投資,導致地方發電企業規模較小,綠色發電產業難以形成規模化效應。
2.3 營銷手段簡單,效果不明顯
由于綠色發電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相關的企業還在探索與綠色發電產業相配套的市場營銷手段。現有的方式是由地方政府牽頭鼓勵電力用戶參與綠色發電項目,由項目開發商和電力用戶簽訂電力銷售協議,實現綠色發電項目的正常運轉。這一方式的出發點是鼓勵電力用戶自愿選購綠色電力,并由地方法規保證電力用戶支付的費用能夠用于發展綠色發電產業。
3 開展綠色電力營銷的策略
3.1 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努力開展綠色發電產業
各地方政府應制定綠色發電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將過去發展綠色發電產業只是滿足本地企業的電力需求轉變到實現國家能源產業改造升級目標的戰略高度上來。積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電力產業。地方政府還應加強本地電力市場的調查工作,詳細地調查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區域和電力市場需求后,做出符合本地實際的綠色發電產業的科學規劃。同時,引入市場機制多渠道地籌措綠色發電產業的項目開發啟動資金。還要規劃好項目選址、可行性分析以及工程項目監管等項目準備工作,因地制宜地發展綠色電力產業。
3.2 努力拓展綠色電力市場
一方面,要加大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想方設法地把綠色發電企業生產的綠色電力輸送到廣大電力使用者手中。在可再生資源豐富,電力基礎設施不健全的少數民族地區,綠色發電產業和電網建設應該同步進行,用綠色發電產業創造的經濟效益去進一步推動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樣才能夠形成發展綠色發電產業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努力開拓綠色電力市場。國家應該重新制定電力產業政策,根據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儲量,規定綠色電力生產配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地區總發電量的比重)和綠色電力銷售配額(綠色電力占市場銷售電力的比重)。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實力雄厚,綠色電力銷售配額應高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促使東部發達省份向中西部省份購買綠色電力,達到拓展綠色電力市場的目標。我國也可以開展探索,建立覆蓋全國的綠色電力交易信息管理平臺,促進綠色電力的“西電東輸”工程。
3.3 實現營銷手段的多樣化、現代化
綠色電力的現代化必須通過引入市場機制來實現。綠色發電企業不應該將目光緊盯著政府的相關部門,要求優惠的扶持政策,而應該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進步、員工職業技能培訓以及提高管理水平來進一步地降低綠色電力成本。綠色發電企業不僅要把綠色電力作為產品推向市場,更應該把供電服務作為產品來進行廣泛地市場推薦,培育綠色發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樹立強烈的綠色電力品牌意識。通過對綠色電力產品的品牌推介,在電力用戶心目中樹立綠色發電企業的品牌形象,以提高企業在廣大消費者中的知名度。
4 結論
綠色電力的出現,順應了世界范圍內的低碳、環保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趨勢。當前,綠色電力產業在電力市場推介的過程中面臨著多重的挑戰,因此在客觀地分析中國綠色電力生產現狀的基礎上,吸取西方國家政府發展綠色電力產業的經驗,創新綠色電力營銷策劃的手段,加快綠色發電產業發展是我國電力產業改造和升級的唯一出路。綠色電力產業的進一步騰飛,不僅需要綠色發電企業自身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能力,還需要廣大電力消費者在電力市場中的品牌認同。
[參考文獻]
關鍵詞:家電企業,農村市場,存在問題,開拓策略
一、農村家電市場的環境分析
自上個世紀8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家電產業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快速發展,在這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城市市場以及出口市場一直是拉動中國家電產業成長壯大的兩駕馬車。在一二級城市,一些主要家電產品已呈現飽和的趨勢;而在出口市場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后,出口增長也出現了放緩趨勢。中國有大部分的人口生活在幅員遼闊的農村地區。近些年,隨著國家對農網改造的完成以及交通條件的改善,為農村家電市場的啟動提供了基礎保障。同時國家減免農業稅、加大對三農的投入,提高了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費觀念的變化使農村市場對家電的潛在需求成為現實購買力。。
隨著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偉大構想的逐步實施,農村經濟有望繼續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農村市場的購買力也將逐步釋放。農村市場也無疑是中國家電產業最具增長潛力戰略市場。但是同時農村家電市場的種種特性,也使農村家電市場的開發充滿了時機性和開發性。。
(一)市場潛力分析
1.購買潛力。隨著國家對農村政策的不斷調整,各種便民利民政策的出臺,使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可支配收入迅速提高。通過農村住戶調查年鑒,我們可以看出,由于農村居民收入大大提高,人口眾多的農村的購買潛力更大。
2.消費主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雖然有一部分農村居民轉化為城市居民,但這些人的購買習慣、購買偏好和農村居民一樣,他們的消費也屬于“農村”消費。另一方面,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正在逐年下降,這些都說明,中國農村消費主體龐大,市場潛力更為強大。。
3.購買欲望。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改善。農村稅費改革的實施,農民負擔的減輕,更刺激了農村居民消費的欲望。而農村電網改造、自來水工程建設、電視信號中轉站的建設則很大程度地刺激了農村居民購買家電的欲望。2005-2007 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3751,0.3737,0.3742。
畢業生跟蹤調研管理辦法一為更好地了解我院已畢業就業學生的在崗動態,了解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就業的總體評價,從而便于對我院畢業生就業質量進行分析,使我院就業管理工作走向科學化、制度化、系統化,特制定本辦法。
一、目的和宗旨
建立學院畢業生就業跟蹤制度,通過了解我院畢業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的思想品德、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工作適應程度等情況,了解學院畢業生就業質量水平,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我院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
二、途徑和方法
通過向用人單位發放調查表、走訪用人單位等多種途徑,聽取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掌握畢業生就業的有關情況,對其中的重點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向學院提供相關的調查報告。
三、具體工作要求
(一)畢業生就業跟蹤,是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繼續和深入,此項工作由學院學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負責日常工作協調和材料匯總。各系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系畢業生就業跟蹤。
(二)各系領導應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并把此項工作納入系部重點工作,指定一名系領導組織實施,注意總結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逐步改進和完善此項制度。其中,各系應重點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1.每年5月份前,按近三年畢業生的10%向畢業生用人單位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用人單位對往屆畢業生的用工情況。主要調查對象是在學院錄(聘)用較多畢業生的用人單位。
2.每年8月份,按不少于50%的比例向應屆畢業生所在的用人單位發放《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畢業生跟蹤登記表》了解畢業生就業相關情況。
3.各系將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進行分類統計,撰寫應屆往屆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報告,并以電子文檔的形式匯總到學院學生就業指導中心。
4.每年9月份前,按5%的應屆畢業生比例到畢業生用人單位實地了解畢業生的工作適應情況,了解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綜合評價;召開畢業生座談會,轉達學院領導的問候,傾聽畢業生的意見、建議等,寫出用人單位、畢業生就業跟蹤的綜合性專題報告,每年9月15日前完成,并以紙質和電子文檔的形式匯總到學院學生就業指導中心。
5.畢業生就業跟蹤以系為主,到外地實地走訪用人單位所需經費,應事前申請并經學院領導批準后按出差有關規定進行。
(三)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負責匯總考核
1.根據教育廳相關要求,匯總、撰寫學生畢業生就業跟蹤報告。
2.通過電話、QQ、郵件、傳真、實地走訪等方式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核查。
3.對在就業跟蹤中弄虛作假、隱瞞的行為報學院按相關規定處理。
四、其他
1.本辦法由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負責解釋。
2.本辦法從公布之日起執行。
畢業生跟蹤調研管理辦法二一、前言: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的通知,加強對畢業生實習、就業工作的管理,使畢業生實習就業工作更加規范化、科學化,特制定此管理辦法。
二、畢業生實習、就業的條件:
(一)、基本條件
1、畢業生必須符合房山區第二職業高中畢業生標準。
2、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必須取得本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至少一個)、全國計算機等級證書、北京市英語口語證書。
3、成長檔案在60分以上。為學校發展做出貢獻,學習成績優良、遵紀守法等各方面表現優良的應屆畢業生,優先推薦實習就業。
4、各科成績(含補考)均及格。
5、實習、就業前無警告、無紀律處分、無刑事犯罪記錄,無缺陷、無傳染性疾病或其他較大疾病。
(二)、擇優推薦條件
1、若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被評選為優秀學生會干部或優秀班干部,則畢業時優先推薦實習就業。
2、學生成長檔案均在85分以上。學習成績優良(平均分在80分以上)
3、實習、就業前無警告、無紀律處分、無刑事犯罪記錄,無缺陷、無傳染性疾病或其他較大疾病。
4、為學校取得各項榮譽(如各項競賽取得成績、好人好事等)。
三、學生畢業的條件:
1、按學校規定完成本專業所開設的文化課,實習、實訓課及社會實踐活動,考核成績達到及格
2、取得英語口語等級證書、NCRE證書、本專業職業資格證書(一個)
3、成長檔案成績在60分以上
4、實習鑒定表成績合格
四 、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制度
房山區第二職業高中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制度
提高質量求生存、打造品牌圖發展,為了進一步滿足社會和區企、事業單位的需求,提升我校畢業生的質量,特制定畢業生實習、就業質量跟蹤調查制度。
(一)、指導思想:
通過調查了解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思想狀況和工作表現等情況,跟蹤學校教學和管理的效果,檢驗辦學的整體水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培養要求,為進一步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供依據。
(二)、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的內容:
1、畢業生在工作單位的思想品德表現和敬業精神
2、畢業生的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各專業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的適應性
4、畢業生對學校教學與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5、用人單位對學校辦學的意見和建議
6、先進典型事例與材料
7、職業道德和個人思想素質在實習中的體現
8、對社會的貢獻
(三)、開展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的途徑和方法:
畢業生跟蹤調查市場拓展部組織專業組具體落實,重點是深入到我校畢業生比較集中的地區和行業,對人事部門、單位主管部門和用人單位進行走訪;同時各專業組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把畢業生跟蹤調查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并使之制度化。
(四)、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的形式:
市場拓展部以集中調查為主,各專業組以分散調查為主。學校將通過走訪用人單位、召開畢業生座談會、向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寄送調查問卷、請畢業生回校交流等各種方式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及時掌握畢業生的情況,并對其中的重點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五)、建立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的信息反饋系統
由市場拓展部負責,組織實習生(畢業生)跟蹤調查小組,組長由市場拓展部主任承擔,成員由專業組主任和相關教師組成。
(六)、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的信息收集與整理
重視畢業生跟蹤調查的信息反饋、收集整理、分析總結并撰寫調查報告。每次調查結束后,根據畢業生及用人單位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召開專題會議,撰寫調查報告,提出整改措施,促進教學及學生管理工作,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
(七)、市場拓展部的工作職責:
市場拓展部負責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工作,加強與區內、外用人單位的聯系,及時研討并反饋的畢業生信息,為學校的整體發展提供基礎信息。
(八)、各專業組職責:
各專業組要高度重視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畢業生檔案和畢業生信息數據庫,保持與畢業生的聯系,及時掌握畢業生的學習、工作情況,關心畢業生的事業發展,并根據畢業生的去向變化,擴大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范圍,不斷更新畢業生信息數據庫。
(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執行。
畢業生跟蹤調研管理辦法三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情況是檢驗學院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全面了解我院畢業生的工作適應程度,以及畢業生在用人單位的工作表現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加強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現實需求的緊密銜接,進一步推動和深化學校教學改革,培養國家建設需要和受社會歡迎的人才,特制定本辦法。
一、調研的對象
1.學院近兩屆畢業生;
2.畢業生所在的工作單位。
二、調研的內容
1.畢業生對學校教學管理、教學設施、學習氛圍等方面的感受,以及對院系課程設置、管理制度、教師隊伍、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師生關系、教改活動、學習指導、實驗室建設、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2.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專業基礎、業務能力、敬業精神、知識結構、思想品德、外語水平、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科研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以及對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
三、組織機構
學院成立畢業生跟蹤調研與信息反饋工作小組,學院就業指導中心負責設計、下發畢業生跟蹤調研的問卷,檢查各系畢業生跟蹤調研與信息反饋工作的開展情況,全面了解社會用人單位對我校本科畢業生的總體印象,總結我校人才培養的經驗和特色,及時捕捉社會需求動向,進一步推進全校的教學改革。
2.各系也成立專門的畢業生跟蹤調研與信息反饋工作小組,由各系主任負責,主要職責是根據校畢業生跟蹤調研與信息反饋工作小組的安排,組織、實施對本系歷屆畢業生跟蹤調查和信息反饋工作,了解畢業生的工作情況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意見,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人才培養的特色和不足,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的改革計劃,調整課程體系,深化教學各環節的改革,配合學院畢業生跟蹤調研與信息反饋工作小組的工作。
四、跟蹤調查的時間及實施辦法
1.建立畢業生監測、反饋點。每年對我院畢業生監測反饋點單位進行走訪,時間安排在十月至十二月,主要通過訪問單位人事、組織部門負責人,了解我院畢業生的表現情況。
2.各系部畢業生跟蹤調研與信息反饋工作每年開展一次。
3.調研的對象以近3年的畢業生為主,調研的人數不低于近3年畢業生總數的20%。
4.調研的范圍要考慮到專業分布、地域分布、性別比例、工作單位類別等因素。 5.調研方法以郵寄問卷為主要方式,也可直接到用人單位了解情況。
6.問卷回收后,各系立即組織對問卷進行歸類整理和統計分析,撰寫調查報告,提出教學改革的建議,并把統計數據和報告上交學院工作小組。
7.院畢業生跟蹤調研與信息反饋工作小組對各系上交的有關數據進行匯總,撰寫總的統計分析報告。
8.院畢業生跟蹤調研與信息反饋工作小組深入各系部,檢查各系畢業生跟蹤調研與信息反饋工作的開展情況。對認真開展此項工作、效果顯著的系進行表彰,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五、調查報告
1.問卷回收后,立即組織對問卷進行歸類整理和統計分析,撰寫調查報告,提出教學改革的建議。
2.以書面的形式匯總監測反饋點單位的用人意見和當年畢業生的表現情 況,寫出問卷調查的數據及初步報告。
3.每三年撰寫總的統計分析報告,寫出用人單位、畢業生跟蹤調查的綜合 性專題報告。
六、附則
1.本辦法自頒布之日起執行。
2.本辦法由教務處負責解釋。
七、附件
1.畢業生跟蹤調查表(畢業生)
【論文摘要】隨著知識經濟、網絡時代的到來,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發生了變革,出現了以網絡技術為基礎、以網絡教育為主體的現代遠程教育形式,給現代教育經濟學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遠程教育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如何樹立成本意識和效益觀念,通過強化教育成本管理以提升教育產出效率,不僅直接影響到遠程教育機構自身的發展壯大,也與整個遠程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并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息息相關。對遠程與繼續教育成本管理研究,是現代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現代遠程教育經濟分析、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制定、遠程教育機構發展決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遠程與繼續教育成本的概念
建立于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遠程教育,與傳統的教育相比有很多鮮明特點。如:機會均等、時空自由、交流無阻、信息多樣、評價及時、互動性強的獨特優勢,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和廣泛應用,并已成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和促進其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重要手段。
教育成本概念是隨著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的。1958年,英國研究教育經濟學學者約翰。維澤在出版的《教育成本》專著中分析了20世紀50年代英國教育經費的變化情況,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的概念。隨著教育成本的進一步研究,與成本會計學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如何能夠保證遠程網絡教育組織發展壯大,使整個遠程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并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本管理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遠程與繼續教育成本,是對實際發生或支付的教育資源進行計量、分類而形成的成本概念,即以辦學機構作為計量主體,確定時限,計算出提供遠程教育服務的成本。它是通過對于從課程開發到實現整個遠程教育運營過程中所發生或支付的教育資源耗費進行計量、分類和統計所形成的。
2我國遠程與繼續教育成本管理現狀
在我國,1998年9月教育部批準4所大學作為網絡教育首批試點高校,開始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學歷教育。2000年到現在我國網絡教育規模迅速擴展,68所試點院校被批準開展網絡教育。隨著遠程教育實踐的逐步深入和發展,教育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家非常重視對網絡教育市場的規范與管制,通過各種政策法規引導市場的發展如(1)市場準入制度,(2)教學質量監管等。同時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也不斷得到拓展。但是,由于我國相對于國外的遠程與繼續教育發展相對較遲,各個繼續教育學院往往以“低投入,高產出”方式來擴大招生規模來獲取相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忽略了在成本管理帶來的效益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其后續產生的連動效應。從目前對遠程與繼續教育成本管理的研究上來看,也只有極少數學者和網絡學院重視。按照現代遠程與繼續教育成本的系統管理要求,其涵蓋面將涉及教育產品的信息來源、市場拓展、課件資料開發、技術、人力資源、質量控制評價、教學過程管理、學習材料的分發以及學習支持服務等成本各個范疇。對所有這些成本內容,無一例外都應進行嚴格、細致的管理,以增強遠程教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分析和研究遠程與繼續教育的成本管理問題,從理論上講,可以彌補與充實遠程與繼續教育經濟實效研究的缺失,豐富教育經濟學的內容,推動教育經濟學學科的發展。從實踐中看,通過構建遠程與繼續教育的成本分析模型,有助于辦學機構實現對教育運營成本進行經濟核算,為優化決策和加強日常運營管理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促進辦學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3遠程與繼續教育成本管理新思路
3.1結合成本管理理論,
現代遠程與繼續教育成本管理應由日常經營管理到戰略成本管理戰略成本管理是將學院繼續教育發展戰略與成本管理結合起來,從戰略高度對成本結果與成本行為進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進而尋求長期競爭優勢的一種成本管理手段。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戰略定位、價值鏈和成本動態分析三部分組成。其中戰略定位是戰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價值鏈分析是戰略成本管理創造和提高競爭優勢的基本途徑;戰略成本管理是通過戰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與分析利用,以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和成本持續降低環境的建立,是傳統成本管理對競爭環境變化所做出的一種適應性變革,是當代成本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3.2遠程與繼續教育成本管理導向:要“以人為本”
遠程與繼續教育成本管理應以“人”為中心,人的因素是決定成本高低的關鍵。因立足于市場來實施全面的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一方面、從市場經濟出發,更多關注他的用戶即學生的需求,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畢業生率降低退學率。另一方面充從管理者出發分挖掘管理人員的潛力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保證成本目標實現的重要前提,忽視人本理念的成本管理在實踐中很難達到預期目的,也難以適應需求多變的市場環境。在現有的基礎上引進國際先進的遠程教育理念、課程開發及教育服務經驗,開展教學咨詢、學術交流和引進課程等方面與人有關的固定成本的降低,在規模效應的帶動下這方面的成本將會大幅度減少。
3.3由傳統“成本節約”觀向成本效益觀轉變
我們說遠程繼續教育成本管理工作中也應該樹立成本效益觀念,是為了盡快實現由傳統的“成本節約”觀念向現代成本效益觀念轉變。特別是在我國大力發展遠程與繼續教育的今天,遠程教育管理更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向教育市場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盡可能完善的教育服務,力求使遠程教育事業獲取盡可能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遠程網絡教育運營過程中,一切成本管理活動都應以成本效益觀念作為支配思想;從“投入”與“產出”的對比分析來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創造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為辦學實體獲取最大的效益(主要是社會效益)。
3.4樹立系統的成本管理理念
按照遠程教育成本的系統管理要求,其管理的涵蓋面將涉及到教育產品的信息來源成本、市場拓展成本、課程資料開發成本、技術成本、人力資源成本、質量控制評價成本、教學過程管理成本、學習材料的發送以及學習支持服務成本等各個范疇。對所有這些成本內容無一例外,都應進行嚴格、細致的管理,以增強遠程網絡教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如此,方能使學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例如,在遠程網絡教育產品設計階段推行價值分析,就是一種技術與經濟、學術與商業相結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3.5建立成本管理體系,保證成本控制
在遠程網絡教育實體內,要真正實行全面、科學的成本管理,必須建立健全成本管理體系方能確保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要建立準確的信息渠道,保證成本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簡.傳統成本管理面臨的挑戰—現代企業戰略成本管理.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2.
[2]茂華,市場經濟的成本控制新理念,財會月刊,2002,02.
[3]周佩.成本管理的新思維,統計與決策,2005.10.
摘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的商業銀行開始重視客戶關系管理。隨著我國加入WTO,商業銀行不但要面臨來自國內的銀行的競爭壓力,還要面對國際銀行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如何挖掘自身潛力,尋找優質客戶,開展客戶關系管理就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實施客戶關系管理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并對實施客戶關系管理提出了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商業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策略
1、商業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的內涵
銀行客戶關系管理主要是為銀行保持已有的客戶。吸引新的客戶而設立的銀行與客戶的聯系通道并進行渠道的管理,同時分析客戶需要為銀行決策提供支持。銀行主要通過客戶關系管理來加強和完善客戶關系,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并提高客戶服務效率,使銀行能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競爭中,把握客戶的需求,贏得更多的客戶,整體上降低銀行的運營成本=
2、銀行實施客戶關系管理的必然性
2.1加強客戶關系管理是商業銀行提高競爭力,增強盈利能力的必然選擇
加強客戶關系管理,將客戶的需求挖掘出來,將銀行的金融產品推銷出去。并通過后臺的協同工作,發揮銀行整體優勢,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客戶有什么要求,銀行就做什么業務,開發什么產品,商業銀行正是這樣在滿足客戶需要的過程中來不斷進行服務創新,來贏得市場和客戶,增強自己綜合性的盈利能力。
2.2實施客戶關系管理是銀行推行市場營銷戰略的必然選擇
市場營銷觀念認為,只有通過一個完整、有效的體制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來挖掘、引導和滿足客戶的需要和需求。—個企業才能有效地達到其追求利潤的目標。
2.3實施客戶關系管理是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進行金融服務制度創新的必然選擇
客戶關系管理的出現就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客戶的需求。它要求銀行在為客戶提供服務時,不再是“我有什么,你用什么”而應是“你需要什么,我為你設計什么”。這種服務理念上的更新,使銀行的服務手段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客戶的需求。
3、商業銀行實施客戶關系管理的作用
3.1客戶關系管理能提高商業銀行的銷售收入
商業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的本質是客戶價值差別化管理,以及應對方法差別化管理。而客戶關系管理能幫助銀行識別客戶價值的差別化和需求差別化,便于銀行明確目標,采用最合適的方法對最具價值的客戶和最具成長性的客戶不斷創收,開發一般客戶和潛在客戶,對低于邊際成本的客戶找到問題所在和原因。
3.2客戶關系管理能改善銀行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
客戶關系管理強調服務是個性化的,能提高客戶對銀行滿意度的。是銀行整體營銷的一個環節。客戶評價銀行服務質量不僅看其技術質量,也看其功能質量。
3.3為銀行產品定位,市場決策提供決策支持
通過客戶關系管理,銀行可以快速的了解客戶的需求變化,并預測未來一定時期客戶的需求。從而使銀行在產品定位和市場決策上能適應這種需求的變化,使銀行能夠提供客戶最需要的業務和服務,從而達到引導客戶消費和吸引客戶的目的,不斷鞏固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現代金融業的競爭和發展已開始突破傳統業務的框架,進入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變革時代,注重收集客戶信息,并進行充分的數據挖掘、分析和創新服務,設計出高附加值,個性化的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務已成為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的核心。客戶關系管理為銀行提供了一個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種方式獲得客戶信息的系統,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經營戰略和方法。它可以幫助銀行充分利用它的客戶關系資源擴展新的市場和業務渠道,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銀行的盈利能力,使銀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和發展。
4、商業銀行實施客戶關系管理面臨的困難
4.1沒有健全的客戶關系管理體系
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中存在著管理鏈條長、市場反應慢、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不能適應市場和客戶已發生深刻變化的要求。客戶戰略缺少明確的尋求方向,在處理與客戶的關系方面,往往采取單向的促進方式,未對客戶關系中多種制約因素采取持續和經常的協調管理,對區域經濟文化趨勢和重點客戶、潛力客戶的價值分析不深解少前瞻性的定位機制,造成客戶不穩定。營銷層次過低,在客戶管理上存在大客戶、小銀行的現象,銀行市場拓展體系與客戶群體無法實現資源對等,在服務的量上、層次上、地域上無法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客戶信息交流機制不暢,由于沒有統一專門的軟件和管理工具,客戶檔案資料收集不全不規范,系統內客戶信息交流機制無法建立,信息獲取滯后。
4.2對客戶關系管理在認知上存在的問題
(1)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觀念還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傳統的繹營模式和服務方式還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國內商業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還沒有真正地認識到客戶是銀行生存的根基,以客戶為中心是銀行生存發展的需要,銀行和客戶的角色還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轉化。因此,客戶關系管理在國內商業銀行的運用還沒有建立起牢固的思想觀念基礎,缺乏推動客戶關系管理的主動性。
(2)對客戶關系管理的理解有誤區。由于在實際工作中,有的銀行間對客戶的競爭,人際關系起了主導作用,一個企業因為換了關鍵人物就轉向其他銀行的例子舉不勝舉。客戶關系管理由此被片面的理解為人際關系,認為銀行競爭客戶有好的人際關系就行,只要與客戶的關系好,就能開發客戶、留住客戶。
(3)對“客戶就是上帝”的認識也存在片面性。傳統的理念認為“客戶就是上帝”。客戶關系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發現并實現客戶價值,追求客戶價值的最大化。如果在客戶關系管理中,把所有的客戶都作為上帝,那么,銀行就難以實施差別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一些只為優質客戶才提供的服務也提供給普通客戶,無疑將加大服務成本。客戶關系管理體現出來的是“客戶并非都是上帝”,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可以細分客戶,甄別客戶對銀行的貢獻大小。
5、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的實施策略
5.1針對客戶關系管理重組銀行業務流程
客戶關系管理要實施成功首先要進行業務流程重組。商業銀行的客戶關系管理涉及銀行各層機構的崗位、職能的重新定位,要通過銀行營銷組織架構的重新設計,并最終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扁平化營銷體系。這要求逐步整合信息渠道,獲取全面、準確、及時的客戶信息,通過有效分析客戶的利潤貢獻率來制定相應的市場、銷售和服務策略,并具此審視各項業務流程,對不合理、不科學的部分進行優化,以達到方便客戶、減少客戶等待時間,提高客戶服務效率的目的。只有根據業務發展的要求對組織結構進行扁平化整合,按照市場細分后的不同客戶群來重組新的內部職能部門,才能從組織實施上保證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得以貫徹落實。
5.2調整和改進銀行客戶關系管理業務流程
由于客戶關系管理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實施前應根據銀行的需要,對實施方案進行總體規劃,并從控制和使用新工具、新流程的業務人員角度出發,對項目需求進行細化,分階段以漸進方式推進客戶關系管理。在實施的過程中,要能夠根據業務需求隨時調整系統,而不至于偏離銀行應用的目標可先開發局部應用模塊,在特定部門、區域進行試驗和質量測試,評估階段成果并加以調整和改進,然后向系統添加功能或在更多部門部署。最后實現與其他應用系統的集成。
5.3明確市場定位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二八”法則其實質是本利對稱,即商業銀行80%的效益來自20%的優良客戶。按照這一法則,界定和選擇大客戶是銀行客戶關系管理的首要問題。從關系營銷角度看,市場定位實際上是銀行與特定客戶群體的關系定位,即確定與誰打交道,這種關系定位,不僅僅指銀行與其產品消費即客戶的關系定位,也包括與存在于銀行特定市場環境中其他關系主體的關系定位。作為商業銀行必須全面分析區域內的經濟結構、趨勢和同業情況按照成本收益法對現有客戶進行分析、論證,找準自己的優劣勢,確定自己的客戶定位。在這過程中,要把維護現有客戶、拓展潛在客戶、挖掘潛在客戶與客戶定位結合起來,集中資源優勢,有的放矢開展針對性的營銷,提高客戶的整體質量,提升經營效益。實施客戶關系管理,在確定的經營重點和市場目標中尋找那些具有一定規模和需求潛力的客戶作為優質客戶。根據客戶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從了解客戶需耍什么轉向為什么需要,從中發現市場機會。細分市場后,通過規模、業務量、信譽等指標將客戶劃分等級,建立客戶分層策略:然后對產品或服務方式進行有效地整合,集中資源為特定的客戶群提供優質與個性化的服務,并通過顧問式的服務,創造客戶需求。
5.4處理好信息、流程、技術和人員的關系
為了取得客戶關系管理實施的成功,銀行應更多理解信息、流程、技術和人員這四大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并積極管理這些要素的整合,以確保客戶關系管理實施中各階段上的信息、流程、技術和人員的完美組合。在客戶關系管理實施的不同階段,這四個要素的重要性不太一樣。例如在建立項目團隊時,人員的作用是比較突出的;為了確定需求時,就希望能確一個結構化的流程來識別需求,并進行優先級排序。在考慮系統集成時,技術因素就非常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