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7 23:05: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療證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工薪階層;證券投資;投資策略
工薪階層是以較為固定的勞動報酬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經濟群體。論文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場發展的成熟,作為社會經濟群體中最大一部分的工薪階層有了投資證券的經濟條件和現實需求。因此,基于各類證券品種的特點和證券投資的風險分析,研究工薪階層的證券投資具體策略問題,對于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和工薪階層資產的增值都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經濟條件
(一)工薪階層的收入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薪階層的收入逐年增加。據統計,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8%,工薪階層繳納個人所得稅占個人所得稅總額的65%。以北京市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萬元以上的共有74.95萬人,占到工薪項目納稅人數的10.5%。“工薪階層都是低收入者”的觀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階層的抗風險能力同步增強,具備了進行證券投資的經濟條件。
(二)工薪階層的理財現狀
2005年底,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高達28.72萬億元,增速為18.95%,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總值9.9%的增速,其中城鄉居民的儲蓄余額也劇增到14.11萬億元。高儲蓄的現狀直觀反映了當前工薪階層仍以儲蓄為理財的主要方式,但是儲蓄的低利率使之無法為工薪階層帶來較高的收益。大量調查表明,工薪階層已經不滿足于單一儲蓄的理財現狀。然而,工薪階層的特點使其無力進行大額的房產或實業投資,對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不熟悉、投資專業知識相對缺乏也將他們擋在證券投資的大門之外。
二、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主要產品
工薪階層收入有限,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小,因此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獲取一定的收益。畢業論文目前,我國適宜于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工具主要有:債券、股票、基金。
(一)債券
債券是經濟主體為籌集資金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的債務憑證。按照發行主體的不同,分為政府債券(又稱國債)、公司債券、金融債券。在我國目前的證券市場上,公司債券的數量很少,金融債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國債。金融債券和國債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債券主要是由機構投資者買進,因此適合于工薪階層購買的主要是國債。國債是由國家發行償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最安全的投資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種債券中最低的。國債的發行價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較復雜,但是國債的利率也是根據銀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國債的利息收入是免稅的。因此國債作為個人投資的渠道,要優于定期存款。對于收入較低、抗風險能力差的工薪階層,債券的收益比較穩定,變現能力也比較強,風險不高,是一種適合工薪階層投資與儲蓄雙重目的很好的理財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業,中國開始出現股票投資,股票投資者獲利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價格差;二是紅利。在現階段中國股市,個人投資的獲利渠道主要是類似賭博的利用價格差投機。按照經濟學的觀點,決定股票價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經常炒股的人都知道,價格和漲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沒什么關系。現階段的中國股市還不規范,對于工薪階層來說,由于多種因素使之投資股票存在許多劣勢。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時間很少,因此,股票投資風險較大,很難把握。雖然股票投資是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但對于工薪階層來說,投資股票必須謹慎,適合于有相當的閑置資金、風險承受能力較強者。不過參與股票投資,切忌不可將絕大部分資金投資股票。
(三)基金
基金產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種。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產品類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為主要投資對象,其股票投資比例不低于基金總規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將大眾投資者的小額資金集中起來,碩士論文投資于不同的股票組合。這種以追求資本利得和長期資本增值為投資目標的特點決定其受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類型中風險最大,同時收益率最高,適合那些追求較高收益、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工薪階層投資者。經常炒股的工薪階層可以考慮將部分資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債券型基金是一種以債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債券基金基本上屬于收益型投資基金,一般會定期派息,具有低風險且收益穩定的特點,適合于想獲得穩定收入的投資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種半開放式的基金產品,在存續期內一般不接受投資者的申購。管理該類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過擔保和穩健的投資風格,在一定的投資期間內為投資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證,同時通過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資,為投資者提供額外回報。在市場波動較大或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之下,保本型基金為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同時又期望獲取高于銀行存款利息回報的中長期投資者,提供了一種低風險同時又具有升值潛力的投資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結構和運作原理的關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場牛市中難以跑贏大市,但它卻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險品種,適合于喜愛投資憑證式國債之類產品的投資者。
三、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風險與原則
(一)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風險
作為工薪階層,絕大部分收入來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長幅度較低。對于工薪階層來說.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動性都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投資才是明智的。投資有風險,個人理財的各個渠道也具有風險,醫學論文只是風險的特點與各種投資工具的類型有關。作為工薪階層,投資于證券市場,必須首先了解各種風險的存在。雖然各種投資品種的風險不同,但是各種投資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風險特征,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經濟環境風險。
1.市場風險。任何市場中都存在風險,只是各種市場的風險特點不同。以股票市場為例,在1997年的香港金融危機中,如果沒有國際炒家的投機活動,香港股市也不會有那么史無前例的波動。雖然香港最終戰勝了國際炒家,但畢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2001年以來中國股市的低迷使無數股民損失慘重。
2.利率風險。利率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許多投資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據,例如債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較低時,債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當利率上浮后,原來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資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現實利率,導致相當的損失。
3.流動性風險。流動性指資產的變現能力。債券、定期存款的變現能力很強,利息損失很小;股票的變現比較隨機,股價的波動比較頻繁,變現的損失也不確定,但一般變現的損失比較大;至于其他的理財工具也同樣具有一定的變現損失。
4.經濟環境風險。經濟景氣的時候,投資的收益高漲,股票、基金、部分期貨,甚至貴重金屬都會升值,但是債券就要貶值。
(二)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原則
1.保障生活需要原則。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準備上學費用,可以預留現金以備一段時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長期投資,例如債券、基金等。理財的收入歸根結底還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則。工薪階層投資要保證資產安全,須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適宜的投資品種。對于一個高級管理人員來說,如果其家庭現時收入和長期收入預期很高,而且還有相當的一筆閑錢,那么可以考慮做投機性強風險大的項目。但對于一個普通員工來說,其家庭現時收入和長期收入都比較穩定,沒有多少閑錢,節余的錢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養老醫療,那么這個人就只能謀求安全性高、收益穩定的投資項目。
3.合理規劃原則。每個人的收入是長期的,收入也是長期的。確定一段時期的財務目標可以使個人能夠積累資金,滿足將來的資金需求。
四、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策略
(一)抓住時機。低價買進策略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在工薪階層證券投資中尤為重要。職稱論文每一個時機的到來,都包含在政治形勢的變化、經濟發展趨勢、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費心理的變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時機的把握需要投資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并充分發揮個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資敏感性。如果時機把握不準,就會給投資人帶來很大的損失。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何時買進是關鍵的投資策略。就購進時機而言,不外乎于證券行市景氣時進場或于證券行市低迷時進場兩種情況。在證券行市景氣期,此時是短線投資的良機。投資人若想搶短錢、賺差價,便可值此即時進場。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投資報酬率較高,但風險也較大,原因是上述景氣指標反應到證券市場需有一段時間,況且投資人個個都會依此原則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漲,需求增加,可能最終落個“買高賣高”的結局。證券市場低迷時,人們深受“便宜沒好貨”價值觀念的影響,常有“追漲不追跌”的投資習慣。其實,證券行市景氣循環受周期影響,有繁榮一定有低迷,卻可能是最好的時機,關鍵在于證券市場景氣低迷時是否大膽進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運用時勢。
(二)分散投資。一“石”多“鳥”策略
投資與投機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貪”。它要求投資者把資金分散在股票、債券、基金或存于銀行等多種投資渠道。對于同類型的投資品種,也要采取分期限、分產品等適當分散的策略。根據不同的變現情況,注重長短期品種的結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證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投資的流動性,進一步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變現能力。這可借鑒傳統的投資“三分法”,雖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減少風險并獲得相應的經濟收入。
(三)深入研究。領先一步策略
個人投資想盈多虧少,就必須在審時度勢、捕捉商機上高人一籌。很多人風潮一起就很快跟隨追漲,當然可能賺上一筆。但想大賺一筆,就必須主動先人一步尋找信息,挖掘商機,并對此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與判斷,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資市場的搏殺中處于主動地位。
(四)高低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階層投資者在將現金投資為有價證券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如果在證券投資中投入了未來有既定用途的資金,則更應傾向于風險較小證券的投資,如國庫券等。
(五)按需而變,時間分散化策略
根據投資有價證券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提高的原理,建議工薪階層在年輕時家庭收入較少、消費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經濟收入水平時,由于風險承受能力也較強,可以考慮進攻型的理財策略,比如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重投資于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將股票的投資比重逐步減少,主要購買各項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較為穩定型基金,并加重債券投資的比重;到老年階段,應該以投資收益有底線保證的國債為主,盡量少選風險大的激進型證券,以避免養老費用的損失。
(六)委托理財。借“雞”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較可靠的富有投資經驗的合資伙伴,也可以嘗試將資金托付于其進行投資。現在全世界投資渠道、投資工具越來越多樣化,多種信息收集做到準確、及時、全面將更加困難,收集成本也越來越高,因此個人投資在市場上很難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委托他人進行投資,或購買受益憑證,或給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資成功的一種策略。
(七)理性審視。風險轉移策略
對風險大、收益高的項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資方式,可向負責該項目的富有實力的投資方進行投資,讓出部分收益,轉移投資風險。工作總結如通過申購投資基金的辦法,可將部分投資風險轉移出去。
[參考文獻]
[1]吳曉靈.貨幣銀行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周正慶.中國股票市場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3]王佳林,等.淺析個人理財[J].商業研究,2004,(7).
[4]王家琪,等.行為金融理論與證券投資策略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3,(2).
[5]中國金融年鑒編輯部.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o2)[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6]中國金融年鑒縞輯部.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03)[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風險;防范措施
一、世界各國資產證券化的一般風險因素
(一)交易結構風險
資產證券化的運作是通過建立一個嚴謹、有效的交易結構來進行的,論文其融資的成功與否及其效率高低與其交易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基本交易結構由原始權益人、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簡稱特殊目標載體)和投資者三類主體構成。從理論上說,只要參與各方遵守所確立的合約,該結構將是一種完善的風險分擔的融資方式。但是,由于不同國家對資產出售有著不同的法律和會計規定,這一方式將面臨結構風險。具體包括:
一是交易定性風險。指根據相關法律,有關部門可能認為發起人與SPV之間的交易由于不符合“真實銷售”的要求,而將發起人在破產前與SPV所進行的交易行為確定為無效交易,使破產隔離安排失效,從而給證券化投資者帶來損失。
二是收益混合風險。指資產產生的現金流與發起人兼服務人的自有現金流相混合,導致SPV在發起人破產時處于一般無擔保債權人的地位,從而給證券投資人帶來損失。
三是實體合并風險。指SPV被視為發起人的從屬機構,其資產、負債與發起人的視同一個企業的資產、負債,在發起人破產時被歸為發起人的資產、負債一并處理,從而給證券投資者帶來損失。
(二)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也稱為違約風險。信用風險產生于資產證券化這一融資方式的信用鏈結構。畢業論文從簡單意義上講,信用風險表現為證券化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不能支持本金和利息的及時支付而給投資者帶來損失。在資產證券化的整個交易過程中,投資者最依賴的兩方是資產支持證券的承銷商、投資銀行和代表投資者管理和控制交易的受托人。在合約到期之前或在可接受的替代方接任之前,任何一方對合約規定職責的放棄都會給投資者帶來風險,具體包括:
1.承銷商風險。承銷是投資者對資產組合惡化采取的主要防范手段。例如,在應收款支持的融資中,承銷商能直接以其支付行為影響有關潛在資產合約的執行。因為承銷過程的中斷不僅可能導致對投資者的延期支付,而且可能引起整個結構信用質量的下降。所以當應收款支持交易被結構化以后,承銷商在招募說明書中應根據歷史經驗對拖欠、違約及索賠給出相應的說明。
2.受托人風險。雖然受托人的經營狀況不直接影響由應收帳款組合所帶來的現金流量,但它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資金收妥后的安全性以及該資金轉給投資者的及時性。所以大多數交易有嚴格的規定,按投資者的要求對受托人的經營狀況進行控制,這些規定在一定程度上能為投資者提供實質性保護,但是他們并不能完全消除管理不當的可能性,而這正成為造成風險的潛在因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關評級公司已經采取了附加措施以提醒投資者注意這種潛在風險。
(三)可回收條款風險
指發行人和持有者之間合同的條款之一是發行人有權在債券到期前,提前償還全部或部分債券。如果在未來某個時間市場利率低于發行債券的息票利率時,發行人可以收回這種債券,并以按較低利率發行的新債券來替代它。短期贖回等于是由發行人在行使一種期權,以便按更為有利的條件對債務進行再融資。從投資者的角度看,提前償還條款有三個不利之處:
首先,可提前償還債券的現金流量的格局難以確定。其次,當利率下降時,發行人要提前償還債券,投資面臨再投資風險。第三,債券的資本增值潛力減少。醫學論文以住房抵押擔保證券為例,它屬于固定收入證券的一種,但是卻包含一個提前償還條款。住宅所有者難以預料的提前償還風險使投資者面臨再投資風險,并使其原本的資產負債管理計劃落空。
實際上,抵押擔保證券的現金流動時間安排上的不確定性比公司債券和市政債券要大,因為行使提前償還一筆抵押貸款的期權不單純依賴于現行市場利率,它還依賴于每個房產主面臨的特定經濟和非經濟因素。例如,房產主遇到遷移或房屋轉手時,可能會提前償還貸款或者當房產主發現了對自己更有利的二次融資可能性,提前償付也會發生。一般用存續期這一指標來衡量提前償還。存續期是以各支付期的支付現值為權數對支付期加權平均,存續期縮短了則說明發生了提前償還。
(四)利率風險
證券化產品作為固定收益證券的一種,具有和其它固定收益證券類似的各種風險,利率風險就是其中一種。具體而言,證券化產品的價格與利率呈反向變動,即利率上升或下降時,證券化產品的價格就會下跌或上漲。如果投資者將證券化產品持有至到期日,那么證券到期前價格的變化不會對投資者產生影響;如果投資者可以在到期日前出售證券,那么利率的上升會導致資本損失,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市場風險,也稱為利率風險。利率風險是證券化產品市場上投資者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證券價格對市場利率變化的敏感程度取決于證券的特征,如證券的成熟、證券的息票利率、利息支付的頻率、本金分期攤還的速度、債務工具當前的收益率、證券中含有的選擇權等。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證券化產品的息票利率越高,其價格對利率的變化就越敏感。證券化產品的到期期限越長,其價格相對于利率的變化就越敏感。利率水平越低,證券化產品的價格相對于利率的變化就越敏感。
(五)資金池的質量與價格風險
按照JackM.Guttentag的觀點:銀行具有低估甚至忽略以小概率發生的重大損失事件的傾向。按照該心理定律,忽視低概率、高損失事件,源于人的非理性。人們長期預測能力非但不能隨證券化進程而提高,反倒有進一步短視的傾向,結果使金融市場存在更大的波動和不確定性。因此,在資金池的構建方面,要嚴格評估資金池的質量,警惕發起人將不良資產以良好資產出售,以防人們對風險資產定價僅依據對市場短期的看法,由此而產生低定價的可能,導致實際利潤率曲線低于市場要求的利潤率曲線形成缺口,而且缺口不斷增大,不僅可能給投資者帶來損失,最終還可能引起金融危機。
同時,資產證券化如果定價不合理,就會產生價格差。這種價格差的大小取決于市場正確識別證券化工具價格水平的能力,也就是說,市場需要時間來評價它的價值和風險。應該意識到新工具、新市場中的低定價問題是有代價的,因為新金融工具或市場通常由于存在為合理定價積累經驗的成本,而比成熟市場效率低下,這種學習成本導致低定價交易,會引起近期或未來的虧損。因此證券化等新興市場上存在實際利潤率曲線低于市場要求利潤率曲線的情況。總之,經驗不足導致新產品在初始階段定價偏低,該階段大量風險積累起來的可能引發風險。
此外,證券化的風險還包括發起人回購資產的道德風險、發起人弱化對出售資產管理的道德風險、信用增級和流動性支持的風險等,這些風險處理不當,將會危及整個金融體系。
二、中國開展資產證券化的特殊風險因素
(一)政策風險
政府在資產證券化形成、發展過程中始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制度保障方面(如法律、稅收、利率、監管、投資者保護等)。資產證券化的初期多是政府主導,政府政策的風險不可低估。
比如說,資產證券化本質上體現了財產信托的關系,加之我國現存的法律障礙,所以我國現階段多采用財產信托模式。但是,目前模式沒有嚴格的法律定位,是由政府審批形式推動的,民間模式屬于“球”,面臨較大政策風險。
(二)法律風險
通過財產信托創造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屬于典型私募產品,不適用我國《證券法》的相關規定,在相關法律沒有正式出臺之前,它的身份并不明確。而且,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規范各參與方的權利義務,明確收益歸屬,降低操作風險及提供必要的安全性和流動性。此外,中央優先權益登記系統沒有建立,這也為資產證券化帶來了法律風險。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八十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合同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轉讓權利或者轉移義務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因此合同法對債務人已采取了“通知主義”,為資產證券化明確了轉讓的法律條件。但是,資產證券化資產池一般較大,項目繁雜,逐一通知債務人在實踐中既不經濟也不可行。
(三)流動性風險
目前,中國證券化信托產品發展的一個重要限制是流動性問題。證券化產品流動性不足就會要求較高的流動性貼水,大大增加證券化的成本,這就跟證券化“把不流動的資產轉化為高流動的證券”的初衷相去甚遠。因此,提高證券化產品的流動性是中國資產證券化突破模式的核心問題之一。
三、防范我國資產證券化風險的措施
雖然資產證券化可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風險,但它是近年來世界金融領域最重大的和發展最快的金融創新,它不僅是一種金融工具的創新,而且是金融市場創新和金融制度創新。它對一國的投融資體制、信用機制、資源配置方式、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等金融結構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并極大地促進了一國金融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因此,我們并不能因為害怕風險而放棄這種優質的金融創新,完全可以在總結我國資產證券化探索中的實踐經驗和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構建良好的資產證券化環境和提高監管質量來防范風險。
(一)構建良好的資產證券化環境
1.建立健全資產證券化的法律體系。資產證券化在我國剛剛起步,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不同,目前并沒有資產證券化的法律,只是以《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資產支持證券交易操作規則》、《資產支持證券發行登記與托管結算業務操作規則》為依據,所以,需要盡快制定《資產證券化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SPV的法律地位、性質、行為能力、證券發行、二級市場轉讓流通、投資主體、證券化資產的真實出售、破產隔離,以及相關的會計、稅務、土地注冊、抵押、披露等制度做出明確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使資產證券化業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規范運作、降低風險。
2.選擇信用高、實力強的金融機構作為SPV。SPV是資產證券化中的特殊機構。要順利實施資產證券化,就必須盡快建立相對比較穩定的SPV,其業務主要是發行資產證券,并向發起人購買基礎資產和向投資者派發證券收益。目前,SPV主要應考慮有全國性的大銀行和自信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上來設立。另外,從國際經驗來看,在SPV設立過程中應有一定的政府背景,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資產支持證券的等級,降低運作成本,更有利于開拓資產證券化市場。目前可以由政府出面組建國有獨資公司形式的SPV,也可以在政府的擔保下由發起人自行設立SPV。
3.建立完善的信用評級、增級制度與評級中介機構。信用評級機構和增級機構是資產證券化的主體要素。首先,對于目前國內現有的一些金融機構,如會計事務所、評估事務所等,政府應當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規范他們的運作,杜絕信用評級工作中的道德風險的發生。其次,政府可以出面設立一家專業從事證券化信用評級服務的機構,或者通過政府特許的方式,選擇一家或幾家國際上運作規范的具有較高資質和聲譽水平的金融中介機構參與到我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服務中來。
4.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營造資產證券化的市場基礎。近年來,我國保險業、基金業發展迅速,如果能夠在進一步放寬對保險資金、養老基金、醫療基金等社會資金運用的限制,對于資產證券化的順利推行無疑是一個強勁的推動。
5.加強國際合作,打造資產證券化的國際渠道。我國資產證券化的時間短、經驗少,目前國有銀行缺位、中介機構缺乏影響力的情況下,不進行國際合作與交流是不明智的。在這方面,可以考慮從國外聘請資產證券化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與資產證券化經驗豐富的外國投資銀行和中介機構合作,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抽出部分資產進行打包,面向國際投資者出售等。通過這些合作方式,使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走向國際市場,從而降低我國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加速我國資產證券化的進程。
(二)強化對資產證券化的監管
資產證券化銜接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其涉及部門眾多。而我國財政部、央行、銀監會、證監會等如何形成合力,達成共享利益、共同監管的局面,這是防范資產證券化風險、推動資產證券化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1.監管理念
(1)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動態博弈。凱恩斯對金融創新的動因提出了規避管制的理論解釋:金融創新主要是金融機構為了獲得利潤而回避政府的管制所引起的。許多形式上的監管,實質上等于隱含的稅收,阻礙了金融機構從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動和利用管制以外的利潤機會。因此金融機構會通過創新來逃避政府管制,而當金融創新可能危及金融穩定與貨幣政策時,金融當局又會加強監管,新的管制又會導致新的創新,兩者不斷交替,形成一個相互推動的過程。從博弈論觀點來看,金融機構與監管當局好似蹺蹺板上做游戲的雙方,他們不斷地適應彼此,形成“管制——創新——放松管制或再管制——再創新”的辯證形式,共同推動金融深化和發展的過程。
(2)激勵相容。金融監管成為金融創新動因的重要條件是激勵相容、鼓勵創新的監管理念。監管應當是符合和引導、而不是違背投資者和銀行經理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也就是說,監管者應當參照金融機構的經營目標將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和市場約束納入監管的范疇,應用這兩種力量來支持監管目標的實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資產證券化的監管已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在制定過程中,委員會始終尊重和重視來自銀行業界的聲音,幾易其稿。同時,對于內部評級方法又提出了以評級為基礎的方法和更為復雜的監管公式方法,以供不同風險管理能力的銀行使用。
(3)風險導向性的審慎監管。英語論文風險導向性的審慎監管強調動態和更富靈活性的監管,提高監管的風險敏感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資產證券化引人內部評級法其目的就在于增強資本充足率的市場敏感性。同時,委員會賦予了各國監管當局更多的操作靈活性,在資產證券化的認定上注重經濟內涵而非法律形式,這就使得監管當局更能適應資產證券化的動態發展。在第二支柱中,委員會提出監管當局可以視風險轉移程度對資本重組要求進行靈活調整等方面都體現了風險導向性的監管理念。
總之,巴塞爾系列協議對資產證券化監管的演進歷程清晰地反映了國際金融監管理念從常規性監管到資本充足監管再到風險導向監管的演變,體現了當前國際監管領域激勵相容的發展趨勢。對于我國目前逐步推進中的資產證券化,其監管層面不僅應在資本充足上參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一些處理方法,更應在監管理念上逐漸向國際先進的監管理念靠攏。
2.監管的主體和目標、方式和內容
(1)監管主體和目標。對于資產證券化的監管機構,美國為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監管目標為保護投資者利益,促進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在資產證券化監管方面,以評級公司的眼光看待資產證券化中的問題,應重點履行兩種職能:一是對信息披露監管;二是對虛假、欺詐行為處罰。目前美國資產證券化監管上有兩種趨勢,一是市場增長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融資渠道,監管機構支持這個市場的發展;二是有濫用此種融資工具的風險,如EN.RON,監管機構更注重加大審查力度。根據現階段我國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需要,央行、銀監會和證監會是資產證券化監管的最主要機構。發改委、財政部、國資委等各負責相應監管職責。銀監會對銀行類金融機構和信托等非銀行內金融機構負責監管;保監會對保險類金融機構負責監管;證監會對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負責監管。證券化品種的流通凡是在銀行間市場進行的,可由央行金融市場司等部門負責監督;在交易所或柜臺進行的,可由證監會等部門負責監督。監管目標是保護投資者利益,以促進市場的形成、發展和完善。
(2)監管方式和內容。在監管方式上,美國、13本和韓國均為市場為主導的集中監管模式,實行注冊登記制。美國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主要采取案架注冊(SHELFREGISTRATION)的方式,在總的交易項目案架注冊后,對以后每一筆的發行交易不再審查。在發行階段重點審查交易結構及各種合約關系、資產組合方面的技術性指標,投資人認為實質性的信息均要披露,監管機構審查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發行后的監管主要是報告制度,一般是半年付息,半年披露一次信息。如發生虛假、欺詐等行為,SEC專門有一個執行部門(人員數量上2倍于其他部門)負責執行。我國資產證券化監管方式也應該是市場為主導的集中監管模式,就目前的實際看,實行注冊登記制尚有困難,可以實行審批或審核制。
在監管內容上,美國SEC主要監管信息披露,在監管資產證券化方面表現了高度的靈活性,有效地結合了法律的規定要求和實踐的需要。如確認ABS的“證券”屬性,將資產證券化活動納入證券法監管范疇;修改SPV的“投資公司”定性,簡化相應的監管要求等。我國監管的內容包括主體資格的認定、證券化品種、交易結構的審查、資產池技術性指標的審查、各種合約關系結構的審核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審查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實性、準確性與及時性。信用是滲透于資產證券化全過程的,并在證券化中起著基礎作用(沒有信用評級、信用增級,資產證券化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光輝),因此,中國資產證券化制度創新的關鍵一環就是創建良好的信用環境,包括良好的個人信用環境和政府信用環境。
參考文獻:
[1]萬解秋,貝政新.現資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徐勇.資產證券化,企業融資新途徑[J].投資與證券,2003(1).
論文關鍵詞:投資收益,償付能力,保險資金運用,房地產
一、我國保險資金投資現狀和意義
中國保監會統計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全國保費收入7998.6億元,同比增長33.6%,增速較去年同期提高27.1個百分點。其中,財產險增長33.5%,人身險增長33.7%。截至6月底,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4.1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3%。其中,銀行存款占比30.5%,債券占比51.8%,投資基金、股票、股權等權益類投資占比15.1%,其他投資占比2.6%。上半年,保險公司共實現資金運用收益755.2億元償付能力,投資收益率1.93%。 經營效益方面,財產險公司上半年實現承保利潤39.6億元,實現承保盈利的公司24家,較去年同期增加13家,車險業務扭虧為盈,承保盈利22.7億元。與此同時,業務結構調整成效初步顯現,人身險公司預計利潤總額295.2億元,實現盈利的公司15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家。
保險資金運用和保險保費收入一樣,是推動保險業持續發展的雙輪之一。保險公司一個重要的利潤來源就是運用保險資金,運用保險資金也就是保險投資。保險合同是一種長期契約,保費進入保險公司后,重要的是如何通過保險資金的投資運用使保費保值增值論文提綱怎么寫。因此,保險投資在保險公司的經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資金運用是保險公司防范風險的重要手段,是對保險公司產品創新的有力支持,是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功能的基礎和前提。2009年10月1日,新《保險法》開始施行。新《保險法》與時俱進,適應保險資金運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新修訂的保險法拓寬了保險資金的運用渠道,對保險資金運用方面作出了重要的修改和完善,必將進一步促進保險資金的科學、穩健、安全運用。
二、保險資金投資變動的主要方向
新《保險法》第106條第2款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于下列形式:(一)銀行存款;(二)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三)投資不動產;(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增加了“投資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投資不動產”的規定,刪除了“保險公司的資金不得用于設立證券經營機構,不得用于設立保險業以外的企業”之條文。隨后,2010年8月《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公布償付能力,并于8月31日起正式實施,打破先前規定的保險資金直接投資股票和購買基金的比例,打開進入創業板的大門。2010年9月保監會又出臺了《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和《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分別規定了保險資金進入不動產領域的投資規則和保險資金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的規則。
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成為此次保險法中最引人關注的內容之一。不動產投資規模大、期限長,比較符合保險資金追求長期、價值、穩健投資的特點。放開該渠道可發揮保險的資本融通功能,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并優化保險資產結構,科學合理地防范金融風險。
保險公司資金涉足不動產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房地產行業跌宕起伏而不斷變化的。早在90年代初,保險公司與其他領域企業一樣,對于房地產熱潮興奮不已。當時國家還沒有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來約束,保險公司已經挖了不動產第一桶金,開辟了不動產處女地。隨著中國保監會的成立,國家相關監管政策也陸續出臺。保險公司資金涉足不動產轉變為利用自有資金購置自用辦公樓,通過集團旗下信托、資產管理公司,或者是與其他公司合辦專業公司進入不動產領域。在新保險法出臺之前,各家比較大的保險公司在不動產方面的投資已經初具規模,它們通過直接和間接方式投資不動產的保險資金,已經在市場上形成一種不可小視的力量:如,中國平安借助平安信托和物業公司,分別在四川、云南、北京、上海等地進入不動產領域;中國人保和中國人壽也有各自得意之作,他們在金融街的辦公大樓已經成為醒目標志;泰康人壽和民生人壽在京城東三環購置的兩棟大廈,價值已經翻番;泰康人壽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泰康置地公司,2009年投資10億元打造泰康養老社區;新華人壽在長安街購置的樓宇,太平保險在上海大手筆購置的大樓。并且保險公司還通過簽訂協議,為未來拓展做好準備,如:2009年人保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100億元戰略合作協議;國壽投資與信達投資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平安借助旗下信托公司與地產巨頭金地集團和綠城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09年12月30日償付能力,生命人壽與佳兆業及其附屬公司簽訂了為期五年的策略聯盟框架協議,將以租賃、買賣、信托、抵押融資等方式開展合作。
就不動產市場而言,有商業地產、養老地產和寫字樓建設及療養院、廉租房建設等等。商業地產和寫字樓建設是獲利豐厚的領域。《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中對保險資金不動產投資規則的劃定,可以看成是對保險資金不動產投資的正式啟動論文提綱怎么寫。《辦法》規定,保險資金可以投資基礎設施類不動產、非基礎設施類不動產及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而《辦法》中明確規定了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三不”原則:不得投資或銷售商業住宅、不得直接從事房地產開發建設(含一級土地開發)、不得投資設立房地產開發公司或投資未上市房地產企業股權(項目公司除外)。不動產投資須遵守專地專用原則,不得變相炒地賣地,不得利用投資養老和自用性不動產(項目公司)的名義,以商業房地產的方式開發和銷售住宅。投資養老、醫療、汽車服務等不動產,其配套建筑的投資額不得超過該項目投資總額的30%。《辦法》要求保險機構不得以投資股票的方式控股房地產企業,已投資設立或者已控股房地產企業的,應限期撤銷或者轉讓退出。對超大項目投資,保監會將重點關注。按照規定,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投資金額超過20億元或者超過可投資額度20%的,應當在投資協議簽署后5個工作日內向中國保監會報告。以上也可以看做是保監會對保險資金的風險控制措施。
三、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風險管理
保險公司資金投資不動產,目的是為了防范風險,實現資金長期匹配,獲得穩定收益。房地產市場資金密集性的特征決定了保險公司的資金可能大量投資在此,保險公司一旦在該市場受到損失,必將是非常巨大的,而最終的承受者將是廣大投保人。那么從保護投保人利益以及保險資金安全方面考慮,在保監會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以后,保險公司也應該未雨綢繆,建立健全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風險管理機制。保險公司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統一思想認識,強化風險意識償付能力,增強改善保險資金風險管理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健全制度,完善機制,規范運作,強化披露,采取新的方式,運用新的手段,科學評估保險資金管理風險,逐步構建全面覆蓋、全程管理、全員參與的新型風險管理體系。
1、強化公司內部控制
強化公司內部控制是加強保險資金風險管理的重要措施。首先,細化流程,規范風險管理行為。各級保險公司要高度重視員工教育和職業培訓,樹立依法合規管理觀念,不斷提高各級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制定鐵的規則,依法合規運作,嚴格財經紀律,防范資金管理風險。其次,改進技術,完善系統,增強風險管理能力。加快引進成熟市場的風險管理技術和經驗,實施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完善技術支持系統,推動風險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性與定量管理相結合方向轉變,不斷提高對投資風險的分類、識別、量化和評估能力,能夠迅速有效的應對風險事件的發生。此外,由于不動產投資種類和模式繁多,也要注重對操作風險的監控和管理。保險公司可以通過購買保險來轉移風險,一般來說房地產保險業務主要有房屋保險、產權保險、房屋抵押保險和房地產委托保險論文提綱怎么寫。
2、完善政策保障
外部調控在當前國際國內復雜的經濟形勢下是非常必要的償付能力,因為我國保險公司自我約束機制和風險控制體系尚未健全,我國不動產市場仍不夠規范。因此各種宏觀調控措施應配合使用,不能顧此失彼。目前已經出臺多部規定,但這些規定必須要經歷時間的檢驗。監管層必須在鼓勵保險公司積極探索的同時,加強對其投資不動產的外部監管。總體監管思路上仍要以償付能力監管為重點,以便使保險公司在償付能力約束下更為自主地進行不動產投資。
保監會已經明確不允許險資投資居民住房、商業房地產以及參與房地產開發,這樣要求是有必要的。但是由于這種要求主要是禁止投資普通商品住宅,但是如果保險資金投資寫字樓的話,寫字樓價格上去了會產生比價效應。另外可能有曲線投資和擦邊球的現象。這樣會對已經高的離譜的房價產生推高作用,對正在實施且困難重重的房地產調控產生不利影響。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國老百姓買不起房子的還有很多,目前北京市的房價收入比已達27:1,超出國際平均水平5倍;中國還有很多地方老百姓需要價格低廉的房子,所以建議保險公司先考慮廉租房建設。國家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和保監會可以給予高度支持和放寬投資比例。
參考文獻:
[1]魏巧琴.保險公司經營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2]段善雨.論我國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及其風險管理[J].經濟論壇,2006,(21).
[3]保險業5年斬獲7000億收益投資路徑曝光[EB/OL].
soufun.com/money/2010-01-11/3019706.htm
今年秋季入學并享受國家助學金待遇的高中新生,將拿到屬于自己的普通高中學生資助卡,國家助學金將通過銀行轉賬方式直接劃入該卡。借記卡卡面印有“普通高中學生資助卡”字樣。高中資助卡免收開卡手續(工本)費,三年內免年費和小額賬戶管理費,免費提供助學金入賬短信通知服務。辦理高中資助卡實行“一人一卡,集中申領,本人激活”,嚴格落實賬戶實名制,三年內不開通網絡支付功能、境外交易功能以及證券交易、外幣交易等投資理財功能。
(摘自2012年8月6日《北京日報》)
中國青少年近視率過半
據國家教委和衛生部的調查統計顯示,我國近視發病率已從1998年的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二位,我國近視眼疾病的患者人數已達4.3億,占總人數的33.6%,其中900萬為視力殘疾者。兒童斜視、弱視者達1000萬人,低視力者達600多萬人,青少年近視率平均達50%—60%。小學生近視發病率為22.78%,到了大學發病率為76.74%,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上升,呈現出“總體人數越來越大,發病年齡越來越小”的趨勢。
(摘自“騰訊新聞·醫療健康頻道”)
教育部出臺法規嚴懲學位論文造假
教育部7月16日公布了《關于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暫行處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根據該辦法,學位申請者的學位論文出現購買、他人或者抄襲、剽竊等作假情形的,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已獲學位的撤銷其學位),并且3年內,各學位授予單位不得接受其學位申請。論文作假者屬于在讀學生的,由其所在學校或者學位授予單位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記過以上處分;屬于學校或者學位授予單位的教師和其他人員的,由其所在學校或者學位授予單位給予記大過以上處分。學生學位論文出現作假的,學位授予單位應當對學院(系)等學生培養部門負有直接責任的管理人員和教師,視情節輕重給予處分。學位授予單位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其學位申請者的學位論文出現多起作假情形的,由國務院或者省級學位委員會停止或者撤銷其授予學位的資格。
(摘自2012年7月16日社科網)
海南儋州清退30名“吃空餉”教師
海南省儋州市教育局近日又清退了6名在編不在崗教師,其中包括一名某中心小學教導主任。近兩年來,儋州教育系統已清理辭退在編不在崗和“吃空餉”教師30人,追繳多領工資21萬余元。目前該市教育局正在修訂《儋州市教育系統教職工病事假管理辦法》和《儋州市中小學校長管理辦法》,力求從源頭上杜絕“吃空餉”和教師在編不在崗現象,違規者將被追責。
(摘自2012年7月25日中國教育新聞網)
西安將引入第三方機構評價教改
西安市將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原則下,引入社會第三方中介機構——陜西省高級人才事務所有限公司,對西安市教育改革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形成政府和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新型教育評價機制。其評價的主要內容是西安市2011年以來推出的“大學區管理制”改革、民辦學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和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改革等三項教育改革措施,評價結果將對外公布。
(摘自2012年8月1日《中國教育報》)
北京大學啟動“沃土計劃”
關鍵詞:養老地產;商業模式;REITS
一、 引言
養老地產是由地產開發商或其他商業投資機構建設推出的針對老年人養老居住的房地產產品,也是以完善的基礎生活及護理等設施為老年人提供符合生理及心理特點的綜合性養老服務體系。這一服務體系以住宅房屋為核心,以專業化運營管理團隊為支撐,負載有居住養老、生活看護、醫療護理、餐飲娛樂、文體休閑等多種職能,并且形式多樣,有專業化老年公寓、老年社區、普通社區中的養老機構、多社區共建的養老服務設施等。
國內養老地產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各投資機構都還沒有一個完整清晰的商業模式,國內養老地產發展形式單一,各企業都對準高端養老社區,入住條件一般居民難以達到,限制了市場開拓;融資方式單一,房地產公司、壽險公司、醫療護理機構協作融合性低,以房養老等金融工具未能施行;運營階段盈利能力低,難于控制成本與風險,投資成本回收期長。從開發形式、融資方式及營運模式三個方面形式一套清晰的商業模式值得深入研究,這一商業模式在開發、融資、營運、市場定位等環節應當是多元的、多層次的,既有適用于資金實力雄厚大型企業的,也有適用于中小企業的。
二、 綜述
國外的養老地產商業模式主要有美國模式、日本模式及香港模式。美國養老地產體系運作順暢,由投資商、建筑商、運營商形成了完整的融資、建設、運營的市場化體系。日本養老地產有政企合作和企業獨立開發兩類模式,“介護保險制度”的實行推進了養老市場的放大與成熟,運營由介護服務商提供,融資支持來自于政策補助和銀行長期低息貸款,開發模式主要是隔代混居社區。香港地產的開發模式以獲得土地資源為前提,以巨額開發資金為保證(通過預售或銀行融資),由地產企業獨立完成設計、規劃、銷售、運營或出租物業等一系列流程而獲得回報。
我國的養老地產商業模式并未真正形成。王忠(2011)認為養老地產商業模式包括土地獲取方式、房屋銷售模式、營銷模式、服務模式及區域選擇等。李靜(2006)認為我國地產開發模式接近于香港的全能式,但向美國式發展是必然選擇。徐文杰(2011)以壽險公司為投資主體分析,養老地產的主要盈利點在于土地及房地產開發、物業增值、物業租金、配套服務、管理收入。鄭志華(2012)認為結合養老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為老人融資是適當的運營模式。我國養老地產目前存在的問題,徐瑜陽(2011)、張冬冬(2012)認為是開發定位不清、政府支持不足、如何開發、如何運營、如何盈利問題。潘素俠(2013)、張雷(2013)認為保險公司與房地產商的優勢結合是未來的開發方向。
三、 養老地產商業模式研究
1. 開發模式。開發養老地產比商業地產更為復雜,對建筑設計、物業運營要求高,要找到適合自身市場定位、可利用資源、資金水平、風險控制水平的開發類型,同時這一開發類型又要適合目前國情,適應老年消費者的傳統觀念與思維。
目前不論是房地產商還是壽險公司,目前都只開發了綜合高端老年社區,但養老地產至少有15種開發模式,如表1示。
企業選擇綜合養老社區開發模式,一方面是這一模式在國外比較成熟,投資運營方面容易借鑒;另一方面潛在客戶群經濟收入水平高,能夠較短時間內收回成本。但中小公司需要避開過高的資金要求,避免過長的收益回籠期,要以更加靈活的方式開發養老地產。
2. 投資模式。投資是涉入養老地產最重要的環節,決定需要資金量多少、投資回報期長短、投資所得收益高低、投資風險、所需要準備的資源及必須符合的規章監管等。不同資金規模的投資商應當依據自身資金量水平、資金運用風險及資產與負債間的匹配選擇最為適宜的投資模式,也可以選擇復合式投資模式,分散風險。
(1)全資自籌模式。全資自籌模式主要指一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公司通過自身現有資金或通過其他途徑融資擴大自有資金后進行養老地產投資開發。采用全資模式最大的優點在于最具可控性,可以完全按照預先規劃的目標制定投資計劃并實施,完全將預期想法付諸實踐,不必擔心與合資方出現決策與管理上的矛盾;二則是可以獲得全部投資收益。全資模式也有缺點,最大問題在于投資量過大,風險難于控制。
(2)合作投資模式。合作模式指投資商與其他機構合作共同開發養老地產項目,如壽險公司、房地產公司、醫療護理機構等。合作方式可以是業務上的合作,如中國人壽與中冶置業的合作協議;也可以是股權方面的合作,如保險公司與地產開發商成立新的養老置業股份公司,或者保險公司入股房地產公司。保險公司比房地產商更具有融資運作能力,可以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和風險管控、咨詢,房地產開發商則可以提供開發經驗、養老地產規劃與技術管理甚至土地,投資收益由雙方按照投資比例分配。醫療護理機構也是優質合作對象。醫療護理機構通過多年經營與發展,對老年客戶接觸深入,了解其市場期望與需求,市場口碑良好,積累了大量忠誠客戶,這些資源形成了有效市場定位,更重要的醫療護理條件是養老核心競爭力之一。合作模式也有缺陷,合作雙方存在利益博弈,在合作過程中雙方可能為追逐私利而做出有損對方利益實的行為,在決策與管理上也難免溝通不暢。
(3)REITs模式。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也稱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投資者將資金匯集到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公司處并得到其發行的收益憑證作為證明,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公司利用專業投資技能進行經營,投資方向集中于帶來穩定租金收入的房地產項目、房地產貸款、購買抵押貸款或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所得收益將按投資比例分配。REITs模式的特點有:收益長期穩定、流動性良好、投資風險低、REITs模式可以享受稅收優惠、REITs模式投資簡單,運營制度透明。
REITs模式本質上是一種資金集合,對于中小公司來說,資本量不大也可以參與投資。在美國,REITs模式的資產構成及收益來源都簡單清晰,公司型或契約型REITs也都有嚴格的運營規章及法規,作為上市流通的證券產品,其在市場準入、運營章程、高管任職資格、利潤分配、監督管理、會計審計、公開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嚴格的法律標準,投資信息獲得也十分便利,也適宜對養老地產業并不熟悉的機構投資。
(4)信托投資模式。信托投資模式指一家或多家投資機構集合資金以建立信托的方式交給信托公司,并規定投資方向為養老地產。由于信托公司近年來在我國發展日加成熟,規模也不斷擴大,信托投資模式操作性較強。首先,投資商將集合資金交給信托公司,簽訂信托合同。根據信托投資方向可以分為證券投資信托、組合投資信托和房地產投資信托。其次,信托公司根據信托合同約定,將投資資金放貸給指定養老地產項目,或以信托資金直接新建或參股一家養老地產公司,或購買養老地產公司發行的債券(證券投資信托),并取得相關利息、股息、資本利得等回報。最后,在一定期限內,信托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將投資回報分配給投資者,或解散信托。
(5)BOT模式。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近年來,BOT及其衍生模式日漸成為流行的投資與建設方式,主要被一些發展中國家用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2012年7月民政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實施意見,以采取政府補助、購買服務、協調指導、評估認證等方式,鼓勵各類民間資本進入居家養老服務領域。民間資本可以利用政策支持,憑借養老事業的準公共產品性質及巨大的市場需求,采用BOT模式進入養老地產及服務領域。建立社會福利性較強的養老院,一方面在政策支持特許經營下能夠獲得利潤,另一方面提高了中低端養老水平,獲得良好的社會收益及溢出效應。
3. 運營模式。養老地產的運營模式主要指當養老地產建成后,如何進行產品銷售、整體管理、日常經營、考核運轉等。
(1)運營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在美國,養老地產開發采用的是開發商、投資高與運營商互相分離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是開發利潤、租金收入、經營管理收益和資產升值收益的分離與投資風險、經營風險、市場風險的分拆。開發商通過快速銷售地產商品給投資商或運營商迅速收回成本,收益不高但資金回籠快;投資機構通過資產買賣獲得高收益,同時也承擔相應財務風險;運營商通過少量資產以杠桿方式擴大經營,獲得較高現金回報并承擔著市場與經營風險。
根據是否參與建設與運營環節,運營模式分為三種類型:只建設不運營模式,不建設只運營模式及既建設又運營模式。這三種模式及其優劣比較,如表2。
(2)運營模式中的入住方式選擇。入住養老地產涉及兩個重要權利,房屋使用權及產權,按照養老地產產權的不同歸屬,老年客戶入住方式可以分為銷售型、出租型及對接型。
銷售型入住模式,又稱購買型或不記名式,將養老地產使用權同產權一并讓渡給入住老人,老人在入住時需要交納一筆購買金,類似于購買商業地產。購買產權需要大量資金,對于入住老人來說是一筆不小支出,但對于投資機構來說則可以快速收回前期投入成本。在后期運營方面,出讓產權并不影響日后投資商收取其他服務費用,但入住老人通過購買產權“買斷”了房產,因此養老地產及其它相關增值都由入住客戶及其繼承者享有,運營公司無法獲得時間溢價。轉讓產權為也家庭帶來了繼承便利,契合了老人消費觀念。產權銷售模式也帶來一些問題,如70年產權界定、入住老人想更換居住類型等。
出租型,又稱會員制或記名式。出租型入住模式不轉讓產權,入住老人通過支付租金獲得養老地產使用權。銷售型入住模式通過“買斷”一次性將產權及使用權轉讓,出租型以按月或年的現金支付購買養老地產使用權。出租使用權是專屬的,入住老人子女不能繼承,但入住老人不想繼續居住可隨時搬離。出租型入住模式在資金上給了客戶一定緩沖,老人可以利用月養老金、原有住房租金等形式供養養老社區;投資商雖然無法快速收回投入成本,但對租金具有定價權,可以根據市場或者通貨膨脹調整,獲得養老地產溢價收入。老人在更換入住類型時,也更為便利,只需要繳納不同級別租金即可。
除了目前這幾種最基本的入住模式外,壽險公司還推出了與養老保險產品對接的入住形式,對接模式對養老保險產品及地產來說都是一種銷售推動。當養老產品到達給付期限時,可以以養老社區入住權這種實際服務形式抵換,這時養老社區入住權與養老保險產品無異。這種抵換對于消費者來說可以提前鎖定養老成本;但對保險公司來說,這種對接方式既擴大了客戶群,又帶來了精算定價上的挑戰。一些壽險公司提高了條件,規定只有購買的保險產品達到了一定金額后投保人才能獲得入住權。
四、 結論
養老地產業是目前養老產業中最為活躍的行業之一,也是涉及產業鏈長、相關行業廣泛的“中堅行業”,養老地產與以房養老金融服務、證券化投資工具、醫療護理服務、老年用品生產、老年文娛業、旅游業都密切相關,其發展將帶動起整個養老產業鏈的完善與提升。目前我國養老地產業各投資機構把市場定位都放在了高端養老社區上,開發形式單一,定位客戶單一,盈利模式單一,養老地產多樣性特征沒有發揮出來。地產企業在房產開發經驗及物業運營方面具有優勢,壽險企業在資金實力、資源整合能力及客戶營銷方面具有優勢,醫療護理機構在專業療養方面具有優勢,因此無論是地產企業、壽險企業還是醫療護理機構、民政單位等投資主體都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恰當的商業模式。
參考文獻:
1. 鄭志華.基于養老社區的新型壽險商業模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論文,2012.
2. 傅鴻源,孔利娟.“以房養老”模式的現狀及分析.城市問題,2008,(9):68-72.
3. 周燕珉.養老地產的15種模式.房地產導刊,2013,(Z1):120-121.
4. 歐新煜,趙希男.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社區的策略選擇.保險研究,2013,(1):119-127.
基金項目:2013年度保險會部級課題(重點課題)“商業養老保險及其產業鏈延伸國際比較研究”。
文章來源文秘站
一、順應國內外發展趨勢和競爭形勢的必然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影響力不斷上升和金融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順應世界新一輪產業大轉移趨勢,國際金融機構近年來加速將業務重心轉移到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并外遷或新設全球(地區)總部、辦事機構或代表處。北京、深圳、天津、廣州等兄弟城市紛紛出臺促進總部經濟發展的各類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總部落戶發展。因此,加快總部型、功能性金融機構集聚,是上海順應國內外發展趨勢和競爭形勢的必然選擇,有利于增強上海金融資源全球配置能力和爭奪國際金融話語權,并鞏固上海在國內的金融中心地位。
二、上海集聚總部型功能性金融機構的現狀和問題
1.主要成效。隨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和上海金融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國內外金融機構在上海設立總部或功能性機構的進程明顯加快。在銀行業金融機構方面,在金融方面,截至2012年末,在滬銀行類功能性總部持牌專營機構總計七大類12家,非持牌專營機構達到34家。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第二總部持續推進,繼中國銀行率先在上海設立人民幣交易總部之后,中國建設銀行(上海)中心揭牌成立。外資銀行機構數量也占全國一半以上。在證券期貨業金融機構方面,上海積聚了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財富里昂、海際大和、東方花旗等證券公司,以及光大、國投中谷、新湖等期貨公司總部。全國161家期貨公司中28家期貨公司在上海設立總部,占總數的17.4%。在保險業金融機構方面,太平洋保險、中國大地財險、海爾紐約人壽保險、勞合社再保險(中國)、丘博保險(中國)等保險公司總部,以及中國人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落戶上海。在新型金融機構方面,集聚了中銀消費金融、農銀金融租賃、交銀金融租賃、上汽通用汽車金融、紐銀梅隆西部基金、弘毅跨境投資基金、方源資本等新型金融機構總部或業務總部。在金融監管和市場功能機構方面,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中國外匯管理局上海分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中國銀聯等金融機構落戶上海。
2.基本特點。一是外資或合資金融機構總部集聚特征明顯。截至2011年末,累計有25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來滬設立機構,機構數量占全國一半以上,資產規模占全國48.8%,從業人員占全國逾40%。二是金融機構總部能級不斷提高。眾多國內外金融機構將中國、大中華乃至亞太總部設在上海,并不斷升級總部管理權限和擴大業務范圍。如花旗銀行除了將中國總部設在上海,在亞洲新設的首個亞洲拉美貿易服務處也落戶上海。三是金融機構總部輻射帶動效應較強。如中國銀聯總部落戶上海,充分發揮組織樞紐作用,推動了支付產業資源和大批的金融、芯片技術和IT人才向上海集聚。四是各類新型金融機構集聚速度加快。近年來,金融租賃、消費金融、科技銀行、基金管理、股權投資、資信評級、第三方支付、小額貸款、融資擔保、村鎮銀行、企業財務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加快向上海集聚。五是金融機構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區并逐步向擴散。金融機構總部目前主要集中在陸家嘴金融城、外灘金融集聚帶等中心城區。隨著中心城區商務成本不斷提升,新型金融機構和傳統大型金融機構的金融后臺服務機構向城區集聚。
3.主要問題。一是缺乏明確的認定標準和統一的統計口徑。全市層面目前還沒有制定專門關于金融機構總部認定的明確標準,導致目前沒有統一規范的金融機構總部統計口徑和準確的金融機構總部數據。二是金融機構總部數量和能級與國內外金融中心城市差距較大。與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集聚的金融機構無論是數量還是能級都相差甚遠。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也不占有明顯優勢,國家級的金融監管決策機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金融集團企業總部大多集聚北京,且面臨著深圳、天津等的激烈競爭。三是政策扶持和配套體系還不完善。調研中普遍反映比較突出的是與人才引進相關的戶籍、住房、醫療、子女教育、出入境等問題。目前的人才政策針對企業高管居多,核心專業人才和一般金融人才難以享受。由于供給能力有限,引進人才在享受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實際效果也不甚理想。四是政府服務意識和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調研發現,政府在政策宣傳和主動對接企業上做的不夠,很多被訪企業都反映對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如何享受這些政策、應該找誰辦理等方面都不太清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策的落地和惠及面。五是金融制度環境對引進金融機構總部形成一定制約。在金融國際化程度、金融會計準則體系、金融人才數量、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稅收制度、信用體系建設等軟環境方面的不足制約了外資金融機構總部落戶。六是上海商務生活成本不斷攀升給企業經營帶來較大壓力。隨著上海城市建設不斷加快,寫字樓租金、人力資源和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給企業帶來較大壓力并導致很多企業向外轉移。
三、加快上海集聚總部型功能性金融機構的對策建議
1.明確金融機構總部認定標準。(1)明確總部型功能性金融機構的范圍。建議將銀行(含商業性銀行、政策性銀行、村鎮銀行和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股權投資機構(含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等)、貨幣經紀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 小額貸款公司、集團財務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支付公司、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等各類中外資營利性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監管機構、金融市場功能機構、國內外金融組織和金融研究機構等非營利性金融機構都納入本市總部認定范圍。(2)明確總部型功能性金融機構的認定條件。由于金融機構類型復雜多樣,在資產規模、業務性質、組織架構、稅收貢獻、企業人數等方面差別較大,不宜采取統一的總部認定條件。對于營利性的金融機構,建議針對金融細分行業(如銀行類、證券類、保險類、信托類、基金管理公司類、股權投資機構類等)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認定條件,如注冊地、注冊資本、資產總額、營業收入、管理基金規模、市外下屬企業或機構數量、納稅額等指標。對于非營利性的金融機構,可綜合考慮功能屬性、管理級別、社會影響力、行業地位等,由有關部門進行專門認定。(3)針對不同總部級別制定差異化政策。明確各類金融機構不同總部級別(全球性總部、亞太區或亞洲區總部、中國區或大中華區總部、地區性總部)的認定條件,并給予差別化的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總部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升格總部級別和擴大管理權限,并對符合條件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相應資助。(4)合理界定現有金融機構總部和新設立金融機構總部。在加大對新注冊和新遷入的金融機構總部扶持的同時,要繼續保持和完善對現有金融機構總部特別是本地金融機構總部的扶持,保持政策的銜接性、長期性和有效性,特別是要根據企業生命周期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扶持,防止現有金融機構總部外遷。妥善設定現有金融機構總部和新設立金融機構總部劃分的時間節點。(5)明確金融機構總部的認定機構和程序。金融機構總部認定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實行企業自愿、政府審核、社會公示、動態管理。建議在全市層面成立金融機構總部聯合認定小組,由市金融辦會同有關部門進行金融機構總部的認定和受理工作,定期召開總部認定工作會議。建立健全申報、受理、審查、復核、公示、頒證、考核、統計等制度,明確辦事流程,確定最長申報審批時限。(6)加強金融機構總部統計工作。要建立健全金融機構總部統計體系,建立金融機構總部企業統計報表制度,構建屬性指標(如登記注冊所在地、登記注冊類型、行業類別、總部類型等)和數量指標(如機構數量、從業人數、營業收入、資產總計、增加值、利潤總額、上繳稅金等)等分類統計指標,建立金融機構總部數據庫,經認定的金融機構總部企業發生更名、重組、破產、解散、撤銷、遷移等重大調整的,要及時進行統計、分析和上報。本文來自于《經濟師》雜志。經濟師雜志簡介詳見
有一群人,處境很危險。
他們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三餐不定,缺乏運動,依賴咖啡、香煙、濃茶和紅牛,來保持頭腦清醒。
88.9%的人認為自己處在或接近“過勞”狀態。
越來越多的人出現疲勞、焦慮、失眠、健忘、肩頸不適、胃腸疾病、脫發、減退等身體癥狀。
53.3%的人對自己的身心狀況感到“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
他們是中國中產。
高房價吞噬他們的財富,高壓力透支他們的身體。頑強的中產,白領、金領上,是一雙雙亢奮的黑眼圈,時刻準備迎接一個又一個Overtime.
2010年3月,《小康》雜志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全國范圍內對中國公務員群體和城市白領人群,展開健康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加權處理,并參考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和大量社會信息,得出2009~2010年度中國生命小康指數為76.1分。
調查以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十個類別的職業群體為總體樣本框,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對每個職業群體進行隨機問卷發放。這十類職業人群是:普通公務員、領導干部、企業家/高管、IT人士、媒體工作者、醫務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員、金融/證券/保險從業者,以及法律工作者。
調查對樣本特征進行了控制,使參訪者的年齡主要集中于80后、70后,以及60后三個年齡段;80%以上的參訪者個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其中3000元~5999元的占47.1%,6000元以上的占39.2%。
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原所長陸學藝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劃分,這十個類別的職場人士屬于社會中上層,尤以中產為主。
中產是現代社會主要的支撐力量和維穩力量。據陸學藝估算,目前中國中產的規模為23%,且以每年1%的速度在增長。但同時,中國貧富差距日漸拉大,近年已問鼎亞洲。這使中國社會通往安全的“橄欖型”階層結構的道路,充滿變數。
“如果高房價不能有效遏制,中產階層就有可能坍塌,中國就有可能出現M型社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唐鈞表示,房貸壓力很大和買不起房的中產就會慢慢向下流動。
本次調查顯示,近八成普通公務員和白領感受到“較大”甚至“極大”壓力,超六成人表示壓力主要來自“買房供房”。
2010年全國兩會上,高房價成為眾矢之的,甚至大會一落幕,“地王”就高調登場。3月16日一天,北京就誕生了三個新地王;房價又有了新的突破――四環內期房均價突破3萬元,六環外住宅突破1萬元。一個房子消滅一個中產的“杯具”,天天在上演。
住房,以及醫療、教育消費壓力過大,中產只好兢兢業業,不惜透支健康。本次調查中,六成多受訪公務員和白領表示他們正以“健康”換“金錢/業績”。其中16.1%的人認同這種交易,45.4%的人表示“不認同,但我必須要這么做。”
五大高危中產職業人群,法律工作者居首
本次調查選取了五項指標對各類職業群體的“危機狀況”加以衡量,這五項指標是:對自身過勞狀況的評估、職業對健康的影響評估、壓力感受、快被榨干的感受,以及身心狀況滿意度。
位列前五的中產職業人群是:法律工作者、IT人士、金融/證券/保險從業者、教育工作者、媒體工作者。普通公務員、科研人員、醫務工作者排在第六至八位。
在鐵血叢林中披荊斬棘的IT人士輸給了法律工作者,這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久前,北京律師浦志強在三味書屋做了一次演講,題目就叫“酸甜苦辣做律師”。浦律師過眾多知名案件。他說律師之累,在于要側耳傾聽來自四面八方的哨聲。
醫務工作者排名最后,較其他職業人群危機狀況較輕。“不是不累,是樂觀。”劉飛說。他是北京某三甲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他的工作包括出門診,一天15~20個病人;看病房,一周一個夜班;此外還要做課題、寫論文。他大學時天天打籃球,工作以后就很少打。
“但是我心態好啊。”劉飛說,他對病人家屬拿著錄音筆、照相機滿病房“取證”司空見慣,對沒開到藥要求退掛號費的患者一笑了之。“醫務人員的抗壓性比較強,但也有不少醫生得甲減,護士得甲亢。”
在高危職業隊列中,如果將對照組領導干部及企業家/高管納入,則企業家/高管位列金融/證券/保險從業者之后,領導干部排在普通公務員之前。
企業家/高管擁有經濟資源,或擁有經濟資源的調配權,在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居于較高層級。本次受訪人群,87%來自私營企業或外資企業,男女比例54:48。
分析顯示,較其他職業群體,企業家/高管在壓力感受和身心狀況滿意度兩項指標上,“危機狀況”較突出。八成人感覺壓力“較大”或“極大”。近六成人對自己目前的身心健康狀況“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
張黎剛隨身帶著兩種藥,一種是醒酒藥,一種是達菲,最近他打算把達菲換成心臟病急救藥。張黎剛是體檢機構“愛康國賓”的CEO,他除了有脂肪肝和胃腸疾病,其他身體指標都還好。三年前,他的朋友、百度CFO王湛生在海南游泳時心臟病突發猝死,這件事令他深感痛心。“那是我這幾年唯一一次流淚。”
他在問卷上勾出“壓力較大”,并在壓力來源一題上選擇了“職業/事業發展”、“工作負荷”,以及“人際關系”。作為一家體檢機構的管理者,張黎剛每天勸別人珍愛健康,可到自己身上,他說為了事業,還是愿意犧牲一點健康。
在企業家/高管人群中,分性別看,12.5%的女企業家感受到“極大”壓力,高出男企業家8.8個百分點。14.6%的女企業家對自己的身心狀況“很不滿意”,也較男企業家多3.5個百分點。
十大中產職業人群多發癥,超五成人感覺“疲勞”
問卷還列舉了30多種癥狀供各類職業人群對號入座。結果顯示,在普通公務員和白領人群中,獲選比例超過1/5的癥狀就多達13種,排在前十位的是:疲勞、肩頸不適、焦慮、胃腸疾病、失眠、抑郁、眼疾、肥胖、脫發、減退。
52.9%的人感覺疲勞,且不論在哪個職業群體中,獲選比例都是最高。其中,在金融/證券/保險從業者和媒體工作者中,五個人當中至少有三個感覺疲勞。
分年齡看,在普通公務員和白領人群中,有“疲勞”感的80后多于70后,70后又多于60后。80后職場人,正處在事業的上升期,多數人還未及而立之年,身體就先出現亞健康狀態。
對于自身“過勞”狀態的評估,67%的80后認為自己接近“過勞”,20.8%的80后認為自己處在“過勞”中。
“我絕對夠得上‘過勞模’了,不是在現場,就是在趕往現場的路上,經常連續3天只睡五六個小時,隨身用品是錄音筆、電腦和咖啡。”27歲的女記者朱婷說。
除了疲勞,在80后公務員和白領人群中,另外六種獲選比例超過1/4的癥狀是:焦慮、肩頸不適、失眠、胃腸疾病、抑郁,以及眼疾。
在何超眼中,頸椎腰椎病、各種心理問題、失眠癥、各種胃病,都是較為嚴重的“新型職業病”。何超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是主要致病原因。”
和中產多發癥有所不同,領導干部的“高血壓”比例明顯偏高,達22%。
健康危險因素,缺乏運動排名第一
經常加班、缺乏運動、空調生活……這些都是可能對職場人士造成健康損害的因素。黃建始稱它們“健康危險因素”。
黃建始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在他的定義中,“健康危險因素就是能夠增加得病或者死亡機會的因素。”近年,他不斷向社會推廣這個概念,為了讓公眾有健康管理意識,以減少或去除健康危險因素。
問卷列舉了十余項“健康危險因素”,讓受訪公務員和白領人群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獲選比例超過1/5的項目有八個:缺乏運動、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經常加班、空調生活、經常在外就餐、長期熬夜、不吃早餐,以及應酬過多。
分性別看,除了“經常在外就餐”一項男女比例相同,其他各個危險因素,男性選擇的比例都要多于女性。
調查還顯示,中產職業人群并不善于管理自己的健康,只有26.2%的人“會定期做身體檢查,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很關注”。
至于單位對員工的健康管理,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單位會給員工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險,比例達87.5%,但給員工做健康體檢的則不到半數,為41.4%。
“相比較而言,外企對員工的健康管理更全面,比如每年一次體檢、秋天打疫苗、舉辦健康講座等。”體檢機構“愛康國賓”CEO張黎剛介紹說,有的外企每個員工都有一張健康記分卡,少抽一支煙、多吃一頓蔬菜,都可以換算成健康積分,累計到一定分值,還有獎勵,比如一張星巴克的咖啡券。
“健康管理,就是用科學的方法找到人身上的健康危險因素,并將這些危險因素去掉或減少,讓人活得更好,更久,更有意義。”黃建始說,比如高血壓是中風的危險因素,我們找到它之后完全可以把它控制下來。美國的高血壓控制率是70%,在中國,則不到10%。也就是說,在美國,100個高血壓病人中只有30個可能發展成中風,中國是美國的3倍多。
“新醫改具體方案關心的是看病問題。但病是看不完的,而且吃飽之后得的病大多數是看不好的。”黃建始說,對于國民健康來說,最重要的不僅僅是看病,更重要的是改變自然和社會環境,調動人們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積極性,改變不健康的行為和習慣。我們追求的應該是健康,不應該僅僅是看病。
問卷還就七個生命倫理問題展開調查,參訪者接受不了的情況,按獲選比例由高至低排序為:混合胚胎(85.6%)、克隆人(60.8%)、代孕(47.6%)、性別選擇(38.3%)、在家屬同意的前提下,從腦死亡但還能有呼吸心跳的人體中摘取器官(21.8%)、安樂死(13.4%)。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提供的支持)
參訪者的基本信息
“小康職場健康調查”問卷由《小康》雜志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設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實施調查。
本次調查采用了基于實名制的NetTouch網絡調研方法,以十個有代表性的職業群體為總體樣本框,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分別對選定的每個群體的實名固定樣本組進行隨機問卷。
本次調查利用NetTouch后臺控制系統,對年齡、個人月收入等配額進行了控制。
問卷調查執行時間為2010年3月,最終回收有效問卷量為1131份,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