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社會類論文

社會類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2-23 07:50: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社會類論文

篇(1)

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

一、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分析

許多高校沒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學校的教育管理體系中,缺乏相關的制度保障,只是簡單停留在單純組織開展的層次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只是被動接受;而由于缺乏統一部署,脫離了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學生在實踐中無法獲得專業學習,也起不到服務地方的作用,無法與實踐單位有效融合,普遍存在應付敷衍的現象。同時,由于缺乏統一規劃,高校普遍未對社會實踐進行經費投入,而藝術類大學生的實踐活動由于需要相關原料、器材(美術類需要顏料等,而音樂類需要樂器等)的投入,經費往往較高,許多學生也不得不放棄某些社會實踐活動。

二、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實效性建議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發揮專業優勢,結合地方事業需要,幫助學生長才干、長見識的重要手段。藝術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服務于社會,因此,對于藝術類大學生來說,有效的社會實踐尤顯重要。藝術類高校對待社會實踐應當提高思想認識,進行統一部署,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規劃,不斷完善組織形式、豐富實踐內容、打造專業指導教師隊伍、建立穩定專業實踐基地,并及時交流總結評價,引導社會實踐向更深層次、更高質量邁進,扎實提高社會實踐的實效性。

(一)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規劃,完成相關制度保障

將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使之成為必修環節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完善社會實踐課程和大綱,突出藝術專業特點,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學分制度,從制度上確定社會實踐地位,使之成為人才培養的一項常態工作。完善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輔導員)的有效配合,比如,將參與、指導社會實踐作為評優的參考依據,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應獎勵措施,切實提高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成立學校層面的領導機構,充分整合各方資源

學校應當成立社會實踐領導小組,提高認識,改變以往社會實踐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統籌學校整體資源,統一制訂社會實踐方案,如,進行實踐基地建設、專業師資隊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從而做到從藝術學科的專業特點出發,構建起適應學生需求與發展的社會實踐體系,從而實現社會實踐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提高社會實踐的實效。

(三)增強藝術類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有效結合的關鍵環節

1.結合專業、需求策劃社會實踐主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增強藝社會實踐的實效性,首先在于課題的選擇、計劃。藝術類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突出藝術的專業特點,尋找符合地方實際需求,進行策劃選題,提前做好活動計劃。因此,在進行實踐活動選題時就要從實際出發,做具體分析,尋找社會實踐活動、藝術與社會需求三者的結合點。可以由專業指導教師直接根據社會實踐具體要求和地方需求,結合學生所學藝術專業特點,設計社會實踐的多個課題以供學生參考和選擇,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有的放矢地設計選題。

2.建立專業社會實踐基地和團隊 學校還應積極為社會實踐搭建平臺,聯系政府部門或者相關機構,為學生提高實踐創新能力搭建平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專門社會實踐基地。通過社會實踐,可以讓藝術類大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踐價值,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熱情,認識到藝術回歸生活的價值,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藝術魅力,加深對藝術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社會實踐團隊的建設是保證活動實效性、長期性和影響力的基礎,因此,學校和學院必須努力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教師指導團隊,這樣才能在學生中產生較強的影響力,形成文化氛圍,實現穩定性、長期性。

篇(2)

價值觀是人類在各種對象性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價值意義的根本看法,是人們區分是非、善惡、美丑、好壞、榮辱的根本標準,是人們對事物趨、避、親、逆的主導因素,是一定社會意識形態的實質和核心。就其構成來講,主要由價值目標、價值評價和價值取向組成。價值觀教育本質上是引導人們樹立價值意識,增強把握社會生活中價值關系的自覺性,增強生活中的自為性意識、建設性意識和創造性意識。價值觀教育帶有明確的思想性,它從方向上引導人們處理好現實社會價值觀運行過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基本一致,個人與社會關系基本協調,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狹義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教育,更強調的是關于如何做一個合格公民的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協調個人與政府社會關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實現個體的政治社會化、法律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可見,學生良好的價值行為直接導源于公民的素質,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則可以使學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為有所皈依。因此,對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為基礎

藝術類大學生個性特征比較鮮明。一般來說,有一定的專業特長,思維靈活,思想開放,想象力豐富,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富有創意性和自我表現性;他們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獨立意識、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意識,崇尚自強進取、公平正義;政治選擇上求真務實,不盲目崇拜個人權威、追隨大眾。但也必須看到,部分藝術類大學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權利意識模糊,主張褊狹。認為搞藝術的應該自由散漫,限制多了會抑制個性思維發展,影響創作靈感,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從而把自由與紀律、個人與集體、個性發展與學校制度和社會規范對立起來,對自己權利過度重視,對群體權利相對漠視,對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責任意識淡薄,功利化傾向明顯。藝術類大學生大多家境不錯,父母寵愛,自我中心意識較強,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對缺乏與外界和同學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的責任意識;因為學費高,演出、設計、寫生等接觸社會的機會又較多,很多人有過賺錢的經歷,所以,造成其熱衷經濟活動,注重個人眼前蠅頭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傾向。第三,公德意識缺乏,理論與實踐脫節,他們對公共道德、社會的規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存在“知識”與行為的分離和脫節現象,對善良高尚行為不去效仿,對身邊的負面現象缺乏鞭撻,不遵守公德的現象更是時有發生。

基于藝術類大學生的特性,在實施價值觀教育時應當將公民素質教育結合起來,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質,才能形成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共同價值觀。一個人如果連最起碼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備的話,他是不可能有正確的價值觀的。優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會規則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轉化為人們生活中的信念和準則,養成以身作則、敬業愛崗、關愛他人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公民責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為基礎和中介,才能進一步實施價值觀教育;只有先當好合格公民,才談得上樹立崇高的價值理想和目標、擁有高尚的價值取向。

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會主流價值觀滲透于個人的自我意識中,不斷審查自己的動機、欲望、需要,形成個人為人處世的價值標準和目標,使之符合社會的價值要求和價值目標。但是,一般情況下,價值觀教育大量的是說理、灌輸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條主義、簡單生硬的現象,往往會存在兩個瓶頸:一是價值觀教育內容通常是灌輸理想、信念、價值目標、原則和不容置疑的觀點,突出政治信仰層面上的內容,強調遠大理想和超然目標,個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內容相對不足,缺少對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礎的深入思考與相應引導;缺少對學生當下狀況的現實引導。結果是教育出來的學生人前一個樣、人后一個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那么,價值觀認知如何轉化為個體價值行為?二是價值觀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單調、枯燥、填鴨式的政治說教,學生不能面對事實作出判斷,只面對一個先驗的結論,不論相信還是不相信,都必須作為標準答案記住它,結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從社會價值觀要求的“他律”行為如何轉化為個體“自律”行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約翰,帕特里克教授通過研究歸納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趨勢之一便是內容趨同,即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將公民教育集中于三個方面:公民知識、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使矛盾化解,就應當使價值觀教育通過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識的傳授、公民道德的養成和公民技能訓練的中介來實現。

二、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論與實踐

藝術類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藝術工作者,藝術工作要求從業者必須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但他們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價值追求更直接導源于公民素質,導源于主體自身內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實踐。而這種接受和自愿的實踐又導源于公民素質的培養。

1 公民知識的傳播幫助實現價值認知

價值觀教育引導藝術類大學生懂得其所從事的藝術創作總是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理所當然地應該以表現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目標、取向和標準,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識的傳播包含基本的訴求,即希望通過公民教育培養公民具有合乎本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為,使其成為忠誠于國家、服務于國家、適應本國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識關涉的是純粹的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所以,其本質含義可概括為兩個層次:一是每個公民首先是歸屬于自己的國家,這就意味著每個人必須講國格、講民族尊嚴,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是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超越個人與家族、個人與階級、個人與黨派等的關系,在國家法律的保障下,個人無論是何家族、階級、黨派,都是人人平等的,這就會產生平等意識。因此,大學生公民知識的傳播既能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平等意識、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意識,也能培養對國家、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對愛國主義和民族自信心。可見,公民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為能力,達到公民要求,卻又把愛國主義等價值觀溶解內化在個體感性認識和要求中,化為行為趨向,引發價值行為。克服了以往價值觀教育中個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內容相對不足,缺少對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礎的深入思考與相應引導;缺少對學生當下狀況的現實引導等不足,從而使價值觀的內容通過公民知識的傳播教育滲透和內化在學生心里,實現價值認知。

2 公民道德的養成推動價值行為由“他律”轉化為個體“自律”

事實證明,具有公德意識的公民能夠在一定限度內節制甚至犧牲個人利益,追求社會整體的普遍利益和長遠利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公民道德的養成可以為其價值觀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作為藝術類大學生,如果淡薄了對祖國、對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為時尚,利己主義觀念、急功近利意識膨脹,以個人的利益需求作為標準進行價值評判和取舍,對知識帶來經濟效益的關注大大超越對知識本身價值的追求,忽視知識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對心靈的熏陶,就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藝術類大學生只有首先自覺遵守最低限度的行為規范,擁有最起碼的社會公德,“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潔的價值理想,從基本的義務走向崇高,其自身的價值行為才能由“他律”轉化為“自律”,才能自覺地將其崇高的價值理想體現到作品上來,才能使其創作的作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促進價值認知轉化為個體價值行為

價值觀教育除了培養價值理性,就是價值引導,即通過向學生灌輸和傳授特定的價值觀(一般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使學生對這種價值觀產生認同,并內化為自己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未來能夠自覺地運用它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這種價值引導通常是重視對學生的外部強制。具有較強自我中心意識的藝術類大學生對此反感。只有通過實踐性、現實性極強的公民技能培養和訓練實踐使學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習慣使其在生活中和實踐中通過切身體驗來感知相關的價值觀,例如,可以讓藝術類大學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寫生、演出等機會開展服務學習旅行活動:學生深入社區服務,以可持續發展、農村教育、環境保護、如何追求有價值的生活等主題對所服務的社區和周邊單位的活動進行調查了解。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對各種社會問題產生直觀深刻的體驗和強烈的情感震撼,使其關注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既提升學生的道德能力又培養其對生活和社會的主動價值思考和判斷能力,克服以往價值觀教育單調、枯燥、填鴨式政治說教的方法的不足,通過對藝術類大學生當下狀況的現實引導,使學生價值觀內化在心理,養成內在意志,使價值認知轉化為價值行為。

總之,在理論層面上,藝術類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的融合,為建設和諧社會既提供了價值方向、標準,又提供了現實行為規范。

三、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誤區

當然,在將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時候,需注意的問題是:不能因為過去價值觀教育在內容、方法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導致教育效果不夠理想,就將公民教育與價值觀教育混為一談或以公民教育取代價值觀教育。公民道德,屬于基本的社會公德而不是個體價值信奉,他作為公民,又必須受到基本的價值規范的制約,使公民按照價值目標進行價值行為選擇。事實上,公民在面臨相反或相沖突的觀念和行為時,如何調節、調整自己的公民活動能力,權衡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價值觀教育中獲得,一定社會價值體系中價值觀與公民教育銜接得怎樣,體現了什么樣的原則,對公民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價值觀教育能夠提升藝術類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層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環節是教育標準的確立,價值觀告訴人們行為活動的最終目的,解決的是為什么而活的問題,直接規定和指導著人們的活動,為人們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惡、美丑、對錯的標準,為公民素質教育規定了價值目標。個體在發生公民活動時,往往從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中去選取一個或幾個標準,用來指導自己在行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確判斷;積極的價值觀會使人的言行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特征。藝術類大學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使人受到感召、啟示和引領,使大學生在精神上獲得升華,才能創造出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來。那種迷失政治方向、沒有社會責任感、人格低下的藝術作品,是不會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歡迎的。

2 價值觀教育影響著藝術類大學生個體公民教育的性質

價值標準區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價值的,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最好的,價值標準影響著公民素質的形成。價值觀教育是否合理得當,勢必影響個體公民素質教育是否得到正確的方向指引,否則,如果價值觀教育搞不好,就會導致人們形成對公民行為的不合理的判斷。藝術類大學生因其從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識形態屬性,體現著特定時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價值體系,并為特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社會主義的藝術總是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表現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手段,對他們的公民素質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做引導,才能把他們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使其形成對公民行為的合理判斷,進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導大眾,使人們的行為朝向有意義的事物,推動人們去達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3 價值觀教育規定了藝術類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篇(3)

 

應用型新聞人才,主要是指以教學為主的本科院校培養的服務地方的新聞人才,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新聞理論知識、較強的新聞實踐技能和良好的新聞職業素養,并融知識、能力、素養于一體,在新聞工作中熟練運用。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人才是核心,新聞是專業指向,應用性是基本要求。畢業論文是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綜合性強的實踐環節。通過這個環節,學生要綜合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獨立完成這項具有較大難度的課題。這是對四年來所學知識的一次復習和應用,也是檢驗學生是否是優秀應用型新聞人才的試金石。

 

一、存在問題

 

根據筆者近5年來對新聞專業畢業論文的管理情況來看,隨著本科教育教學管理的加強,新聞專業本科畢業生撰寫的畢業論文質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畢業論文選題忽略了新聞專業的特性——社會性,沒有緊扣社會熱點問題,理論分析過多,實證研究較少;在理論分析的論文中引用他人材料和解釋過多,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不足,深度不夠,論文模式依然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步驟,尤其在“怎么辦”階段,對策拍腦瓜,方案想當然的問題相對突出。學生的畢業論文以“偽命題”的理論分析為主,科學嚴謹的實證研究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大量的理論性課程的設置導致學生掌握的只有理論性知識,實踐課程和實踐環節的缺失,使學生游離于實證研究之外,也不懂得運用何種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二是師資隊伍的不健全也是實證研究類畢業論文缺少的原因之一。目前,進行本科畢業論文指導的教師大部分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壇的教師,沒有在媒體工作和一線實踐的經歷,師資隊伍的單一性和實踐型教師的缺失直接影響實證研究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即使學生選了實證研究類的題目,老師也指導不了。三是畢業論文的時間安排對畢業論文的選題也會產生影響,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學期,這段時間學校基本沒有集中授課的課程,大部份學生忙于就業、考研,精力難以放在論文寫作上。且有的學生在外地,與指導老師基本上見不著面,論文指導僅限于網絡指導和電話指導,理論性的論文選題更利于畢文的完成。

 

二、對策思考

 

一是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和根本,它規定人才培養的規格,預期了學生的發展方向。應用型新聞人才與傳統學術型新聞人才的側重點不同,它強調了學生的應用和動手能力。作為新聞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人才培養方案中應用型這個特性應貫穿于學生四年的學習和生活中。應用型不僅是對新聞專業外在的層次規定,也是新聞專業本身內在的要求。新聞學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其培養的人才大部分工作在社會第一線,接觸社會基層的方方面面,相關社會科學的基本素養對于新聞專業來說必不可少。因此,在課程設置中,除了必要的理論課程和專業素養外,還要增加提高學生調查研究能力的課程和綜合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這樣,學生才能運用專業的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完成畢業論文寫作這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

 

二是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一般說來,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專業籌建時間不長,師資以年輕的教學型教師為主,他們大都是來自高校的畢業生,不僅在理論教學上有所欠缺,而且缺乏相應的實踐教學經驗。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者,其專業素養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所培養人才質量的優劣。因此,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青年教師的培養可以采用做訪問學者或提升學歷、學位的方式,通過進修來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拓展教師的研究領域,這對于畢業論文的指導是很有益處的。同時,由于新聞專業本身的特性和應用型專業的特點,實踐教學經驗在畢業論文創作,特別是實證研究類的論文創作中起了很大作用。這就要求論文指導老師本身要具有一線的工作經歷,因此,學校在培養青年教師時,除了注重理論素養的提高外,更要重視專業技能的獲得,要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青年教師的培養要實行“引進來”、“走出去”原則。“引進來”,指聘請媒介一線有實踐經驗的新聞從業者開設專題講座,為教師講授現實中媒介的管理模式和運營操作,掌握媒介的最新知識;“走出去”,指將青年教師送到媒介單位進行掛職鍛煉,學習各類工作技能和實踐經驗,使得自己更加符合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的需求。

 

三是加強論文指導過程的管理。論文撰寫是一項復雜性的系統工程,從論文選題到開題報告到中期檢查到論文答辯,環節眾多,有效的管理是保證論文進度和質量的關鍵。第一,要加強選題指導。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個環節,學生感興趣的選題是論文良好的開端。論文的選題要提前規劃,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結合自己的課程學習和各類實踐進行思考,而不是要做論文時才開始找論文題目。其次,新聞專業是一門社會科學,規劃選題時要從新聞專業的實際應用性出發,尋找有研究意義的課題,避開似是而非的“偽命題”。因此在選題時,建議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選取實際問題。最后,選擇課題要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避免大而空的論題,如果論文的題目“假”、“大”、“空”,那么學生在論文寫作中因沒有切實研究,只能采用“復制+粘貼”的方法來完成論文。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論文題目選好選準了,后面的寫作才能扎實有效的開展。第二,要加強過程管理。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學期,大部分學生已經外出實習,在論文的指導過程中,學生與導師面對面地交流的次數不多,畢業論文的進程和質量難以管理和監控,如何有效地對畢業論文進行管理是值得思考的。筆者認為,在眾多的流程中,要抓好論文的開題和中期檢查這兩關。撰寫論文開題報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調研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開題,學生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對前人的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找出創新點和自己研究的方向。在開題的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構建論文框構,明確論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對策和解決的主要問題,定下論文的基調;在中期檢查過程中,老師對論文寫過程中的研究方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進行指導,明確下一步的寫作進程。這兩個環節,指導老師要與學生面對面的指導和交流,落實每一個環節,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逐步深入地研究和撰寫論文,而且還避免理論研究論文中的抄襲現象,改變以前的“剪、貼、拼”的論文寫作模式,最終寫出有新意的論文。第三,要重視基地建設。實證研究類論文源于生活,學生只有在大量的社會實踐中才能發現問題。因此,指導學生撰寫實證研究類的畢業論文時,需要相應的實習場所和實習基地。對應用型新聞專業來說,對口的實習基地就是報社和電臺、電視臺、各類網站等媒介單位,要建立相適應的媒介實習基地,特別是網絡媒體等新興媒體的實習基地,保證新聞專業的學生有大量的、長期的機會在新聞一線接受鍛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并進一步做更加深入的實證研究。

 

三、改革設想

 

新聞學是一門社會性很強的學科,它的社會性源于自身的實用性。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媒體的發展也呈現多層次、立體化局面,專業技術的要求更強,其對新聞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畢業論文指導中,要引導更多的學生加入實證研究行列,同時考慮以多種方式呈現畢業論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為學生的就業和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這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嘗試:第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和實際問題,鼓勵學生撰寫深度報道或調研報告;第二,把論文寫作與分層級、分模塊、分方向教學結合起來,設計多個模塊,如各類影視劇本寫作、廣告策劃與文案、網頁制作與維護等作品替代畢業論文寫作。經過不斷地探索,新聞專業的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將會妥善解決,畢業論文的實證研究終會呈現新的局面。

篇(4)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應用型本科院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養具有一定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或崗位群并適應其要求,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以滿足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基層一線人才的需求。相對于其他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上更加強調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相對于其他專業,經管類專業在人才培養上又具有其特殊性。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畢業論文(設計)必須適應經管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有助于夯實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在構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堅持五個原則,即實用性原則、專業性原則、學術性原則、全過程評價原則和多主體評價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強調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的特點,凸顯出實踐教學體系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重要性。作為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論文(設計)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首先應該遵循實用性原則。堅持實用性原則,一是要求學生提高畢業實習的效果。畢業實習是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撰寫前的最后一次實習,要求結合實習企業盡可能搜集與畢業論文(設計)撰寫相關的資料,為畢業論文(設計)寫作打下堅實基礎。二是要求畢業論文(設計)在選題上多聯系社會和行業實際。結合實習企業來選擇畢業論文(設計)題目,鼓勵學生撰寫實習企業調研報告,解決實習企業的實際問題。對于擁有意向就業單位的學生,應結合意向就業單位確定畢業論文(設計)題目。論文(設計)選題聯系實際的好處是,一方面學生容易駕馭,完成的論文(設計)對于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具有直接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也便于學生提前熟悉企業,有利于學生就業。三是要求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參與到畢業論文(設計)的評價中,以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結果是否為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采納應用,是否適應企業需要,幫助企業解決了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評價標準,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進行評價。

(二)專業性原則

相對于其他專業,經管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具有自身的特點和特殊性:一是經管類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社會經濟與管理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對象兼具研究“人性”和研究“科學性”兩個方面;二是研究所依據的第一手資料不可能通過在實驗室開展實驗來獲得,而是需要通過開展大量的社會調查活動來獲得。開展廣泛深入的社會調查,進行大量的資料收集,是做好經管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關鍵。上述專業性特征決定了經管類專業應構建適應自身特點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評價指標體系,而不應使用適應所有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評價體系。

(三)學術性原則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高校本科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得以培養、鍛煉和提高的重要環節,也是大學生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管理條例》第四條規定,“學士學位獲得者應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畢業論文(設計)寫作是獲取這種初步的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徑。學術性原則要求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符合基本的學術規范,學生應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四)全過程評價原則

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要經過前期準備、選題開題、中期檢查、終期答辯和后期評審等諸多環節,各個環節缺一不可,每個環節的過程質量也將影響到論文的最終質量。因此,應該對畢業論文(設計)的這些環節開展全過程評價,進行動態的管理,而不應靜態地評價最終完成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全過程評價,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認真的工作態度,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過程管理,保證畢業論文(設計)的最終質量。堅持全過程評價原則,一是要求將前期準備、選題開題、中期檢查、終期答辯和后期評審等各個環節納入畢業論文(設計)評價體系;二是要求對每一環節的評價進行細化,保證對每一環節的評價和監控落到實處;三是要求根據重要性程度不同,對每一環節進行適當的分值分配。

(五)多主體評價原則

論文評定是一種定性分析,評定者的個人判斷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使構建了完善的評價體系,由于不同評價主體對于評價標準的理解、掌握不同,實際應用中仍然會存在較大差距。為防止評價主體的主觀判斷給畢業論文(設計)成績帶來的誤差,目前普遍采取由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和審閱教師同時評定同一畢業論文(設計)的方法,即“雙重評分法”。本文認為,為盡量降低評價主體主觀判斷帶來的誤差,應堅持多主體評價原則。堅持多主體評價原則,一是要求評價主體盡量多樣化,不僅將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教師、審閱教師和答辯組納入評價主體,還應將學生的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納入評價主體;二是要求在指導教師、審閱教師和答辯組之間進行適當的分數分配,充分發揮答辯組的集體決策作用,賦予較大的分值;三是要求企業評價在畢業論文(設計)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考慮到企業評價的隨機性,這部分分值占比不宜太大。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按照實用性原則、專業性原則、學術性原則、全過程評價原則和多主體評價原則,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可以分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三個層次,構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體系。

(一)一級指標

一級指標包括開題答辯、中期檢查、指導教師評分、審閱教師評分和答辯五個部分。開題答辯重點考察畢業論文(設計)的前期準備情況和選題情況。中期檢點考察學生對論文(設計)的期間完成進度和完成質量,防范抄襲現象的發生。指導教師評分和審閱教師評分考察內容相同,主要包括畢業論文(設計)的學術水平,實用性和創新性,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評價。答辯綜合考察學生對實習企業(意向就業單位)的熟悉程度,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論文內容的熟悉程度,是否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二)二級指標

一級指標下設立二級指標,其中,開題答辯設立畢業實習效果和選題兩個二級指標;中期檢查設立完成態度和完成進度兩個二級指標;指導教師評分和審閱教師評分下設立畢業論文(設計)學術水平、畢業論文(設計)實用性和創新性、企業評價三個二級指標;答辯下設立自述和回答答辯組提問兩個二級指標。畢業實習效果和選題兩個二級指標反映了實用性原則。畢業實習效果好,能為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積累論據或基本材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根本保障。選題好,要求聯系實際,密切關注本專業學術前沿動態以及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選題應該大小和深淺適宜,涉及內容不宜太龐雜。中期完成態度和完成進度兩個二級指標反映了全過程評價原則,中期完成態度是指論文寫作過程中學風是否嚴謹,對待科學的態度是否端正。只有具備了嚴謹端正的態度,才能從主觀上保證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完成進度是為保證學生最終能夠按時完成畢業論文(設計)而設定的指標。畢業論文(設計)學術水平、實用性和創新性、企業評價三個二級指標分別反映了學術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和多主體評價原則。自述和回答答辯組提問兩個二級指標反映了實用性原則、專業性原則、全過程評價原則和多主體評價原則。

(三)三級指標

二級指標下設立三級指標,給出衡量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具體標準。其中,畢業實習效果主要考察實習出勤及態度、資料收集方法及效果;選題好壞主要考察題目背景及意義,選題是否符合企業需求;中期檢查下的完成態度主要考察畢業論文(設計)寫作出勤情況和寫作態度,完成進度主要考察是否符合進度要求以及已完成的論文的質量;論文(設計)學術水平主要考察論文(設計)的規范性和理論價值;論文(設計)實用性和創新性主要考察論文(設計)的實用價值,以及選題、研究方法、觀點是否有創新;企業評價主要考察企業對畢業論文(設計)的研究結論是否有采納證明或出具的其他意見;自述主要考察學生是否熟悉企業,以及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自述成績取各評委的平均值;回答答辯組提問主要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對論文內容的熟悉程度,能否做到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論據充分,回答問題是否準確完整,是否具備應變能力,是否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答辯成績取各評委的平均值。(四)各級指標權重的設定按照構建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將100分在這些指標間進行分配。一級指標下,開題答辯10分,中期檢查10分,指導教師評分25分,審閱教師評分25分,答辯30分。畢業論文的評定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個等級。論文綜合成績由五個一級指標的得分相加得出,分數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為優秀,在80~90分(含80分)之間的為良好,在70~80分(含70分)之間的為中等,在60~70分(含60分)之間的為及格,60分以下的為不及格。

三、結論與建議

篇(5)

[關鍵詞]學術期刊;期刊評價;基金論文比;基金論文;非基金論文

[中圖分類號]R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11X(2011)06-0122-04

“基金論文比”是指某學術期刊所發表的文獻中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目前,我國一些關于期刊的大型評價系統已將“基金論文比”作為期刊評價的一項指標。例如,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的《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分別在2001年和2004年即開始統計“基金論文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也新增了這一指標。

將“基金論文比”作為學術期刊質量的評價指標,是中國期刊評價領域的獨創。其源頭可追溯到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于1994年頒發的《科技期刊學術類質量要求及其評估標準》。該文件規定:學術類科技期刊刊出論文屬國家和省、部級基金資助的比例,超過40%的,期刊可以評為“優”;在5%-40%的,期刊可以評為“良”;小于5%的,期刊評為“差”。而在推動“基金論文比”產生廣泛影響的還是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對“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的選取。該所每年推出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均認為:“基金論文比是衡量期刊論文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

在《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這根強力指揮棒的指揮、導向下,“基金論文比”這一期刊評價指標越來越受到重視和追捧:首先,我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期刊評價體系,已有不少仿此模式將“基金論文比”作為一個評價指標;其次,一些研究者受其影響,也不斷人為地拔高“基金論文比”的評價作用,甚至認為“基金論文往往代表了某研究領域的新趨勢、‘制高點’,在各項評價指標中,應該適當增加‘基金論文比’這個指標的權重,因為‘基金論文比’比‘影響因子’更能代表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增設“基金論文比”評價指標后,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也全部納入“基金論文比”的無形制約之中。

由于該評價指標在期刊評價中占有一定權重,因此,各期刊對此都予以高度重視,對基金論文趨附傾向明顯。例如,不少期刊以優先錄用、不收版費、高額稿酬、快速發表等措施來吸引基金論文;一些期刊在其《征稿啟事》中就注明“優先錄用國家基金項目和省部級基金項目的科研論文”;有些期刊甚至明確表示非基金論文一律不予刊發。

“基金論文比”評價指標設計者的初衷和思路大概是:基金課題是經過研究者申報和專家評審以及基金主管部門批準而最終確定的,從外在程序和過程看,是比較規范、嚴格、認真的,而且基金課題的確定是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而產生的。因此,作為基金課題成果表現形式的“基金論文”必然也是高質量的;也因此,刊載“基金論文”的數量越多,其刊物的質量應該越高。“一般來說,各類國家級科學基金或資助項目均是通過嚴格的評審,并且定位于重大的基礎研究或科學前沿研究的項目,因而各類重要的科學基金或資助產生的論文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前瞻性。

這一思路看上去頗為科學合理,但卻是一種想當然的推論,并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近年來,也有一些研究者對“基金論文比”提出一些疑問;但總體而言,仍是充分肯定這一評價指標,而只是在“人為影響因素”等操作性、技術性層面提出一些修正的意見。筆者認為,盡管前兩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已在綜合評價體系中降低了“基金論文比”的權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給予“基金論文比”指標的權重還不太大,但將“基金論文比”作為學術期刊的評價指標,不僅在操作性方面會產生一些弊端,而且其整體思路是欠科學、欠合理的,故其不宜作為期刊評價的指標。其理由如下:

(一)“基金論文比”指標使評價主體與評價客置倒錯,評價邏輯關系混亂

目前,我國對基金課題項目的評審和確定,主要只是評審課題項目的價值、課題研究團隊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研究的進程計劃、研究成果的預期目標、研究經費的數目等,而不是對最終研究成果內容的評定。而課題項目最終能否通過鑒定、予以結題結項,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和依據,是看成果論文能否發表和在何種檔次期刊發表。論文不僅是基金項目或課題研究進展的“計程器”,是基金項目研究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基金項目結題結項的重要理論性依據。而學術期刊審選稿件時,面對的是有著實實在在內容的論文,且一般都要經過幾輪審選;同時,期刊的檔次越高,對所發論文的要求越高,把關越嚴,所以自然將論文的發表情況,作為課題鑒定結題的一個重要標準和依據。這在很大程度上實際是將課題成果質量的評審和鑒定交給了期刊。

可以說,在科技類和社科類期刊評價系統未將“基金論文比”列為評價指標前,大多學術期刊的編輯在審選稿件時,并不注重文章“貼著”哪一級基金課題的“標簽”,而只注重眼前的論文,一切都按眼前論文的實際質量決定取舍。如果我們將“基金論文比”作為評價期刊或核心期刊的一個指標的話(無論其權重高低),則實際上是將評審與被評審的關系顛倒過來了。因為如上所述,原先課題能否通過鑒定予以結題,主要是審核課題論文能否發表以及發表在何種檔次期刊之上,亦即由期刊來評價和鑒定課題成果的質量,現在卻叉反過來由發表“基金論文”的多少來評價期刊的質量。這就將評價的邏輯關系和評價主體與客體的位置完全顛倒了。

(二)“基金論文質量高”之說,實際是將課題產生優質成果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劃上等號

為什么會出現將基金論文刊載的數量與期刊質量劃等號的情況呢?在基本思路上,這主要是將基金課題的申報、評審中所提供的可能產出優質成果的外在條件與成果產出的必然性劃上了等號。

對通過評審并獲得基金資助的課題,只能說由于該課題的選題具有一定價值、有一支達到相應水平的研究團隊,或具備一定的研究基礎,還有一定的經費支持,因此有可能(但絕不是必然、必定地)獲得較好的預期研究成果。這里必須著重指出,決不能將可能性與必然性劃等號,將預期的成果與必定的結果劃等號;決不能認為具有可能的條件因素,就必然產出預期的優質的成果。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

道理。而且必須指出,這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還建立在這樣的假設性基礎上,即假設課題項目的評審確實都是客觀、科學、公平、公正的(在當前社會大環境中,尤其是在對基金課題評審本身缺乏評審和監控的情況下,這只能是一種假設)。

而即使認可這一假設是成立的,但在具體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由于可能出現的種種不確定的變數,也都可能使成果達不到預期的質量結果:一是課題價值的變化。即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已有他人的同類型、同性質、同內容課題(包括非基金課題)的高水平成果問世,從而使本課題的研究價值大大降低、研究難度大大提高,其成果甚至成為價值很小或毫無價值的無效勞動。二是課題研究團隊特別是主要負責人的主客觀因素的變化。就其主觀因素而言,課題負責人對課題的重視程度、愿意投人精力的程度等對課題成果質量具有很大影響。常有一些課題主要負責人對本課題并不重視,僅是掛名而已,自身投人精力很少,具體研究完全交與普通研究人員甚至研究生完成。就其客觀因素而言,研究過程中主要負責人的身體素質下降、其他工作壓力增大、各種原因(如出國、出差、會議)擠占時間過多,等等,也都可能使之力不從心難以認真對待本課題,從而使成果質量無法達到預期結果。三是課題執筆者的變數。執筆者本身的專業水平、研究能力、研究態度等因素的不同,也都可能使課題各部分的論文水平迥異。

(三)有關數據和研究表明,基金論文刊載的數量與期刊質量不存在正相關關系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指出,科技期刊基金論文刊載的多少,與國際公認的代表期刊質量的“影響因子”沒有內在的關聯。例如,《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顯示:2001年和2002年影響因子位列前20名的期刊中,其“基金論文比”超過50%的僅有9種,有的期刊“基金論文比”還不足10%。有研究者對影響因子灰色關聯分析的討論結果認為:“基金論文比’對影響因子的關聯度比較小,也就是說,基金論文數的多少并沒能對影響因子起決定作用。”“據報道,中國學者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發表的論文中一半以上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這表明,獲得國家大量資助的基金論文在Science和Nature上與自力完成的非基金論文僅平分秋色而已。而且,如果以中國產的“基金論文比”指標來評價Science和Nature的話,那么其評價結果必然是:這兩份期刊不如中國某些“基金論文比”為100%的期刊“質量高”。此外,還有不少的統計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基金論文刊載的多少,與“影響因子”沒有內在的關聯。而且,退一步說,即使“基金論文比”與“影響因子”正相關,則既然有了“影響因子”這項指標,就不必重復疊加“基金論文比”了。

那么,社會科學基金論文質量是否高于非基金論文,基金論文的刊載數量能否代表期刊質量呢?有研究者通過大量數據表明“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質量并不一定比非基金資助論文質量高”。但其引證的基金論文與非基金論文的統計數據均出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出版以前,而彼時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因無“基金論文比”的導向制約,在基金論文的選用和基金項目的標注上都不太重視其完整性,故其數據還欠準確、完整,其分析的信度與效度還顯不足。為了進一步了解社會科學基金論文與非基金論文的質量情況,以及基金論文的刊載數量與期刊質量的內在關系,筆者選取《新華文摘》2010年全年24期中“經濟”欄目和“教育”欄目所轉載的全部文章進行了統計分析。之所以選取《新華文摘》的這些文章為樣本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一是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受《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基金論文比”評價指標的導向影響,自2009年以來至少重視了對基金項目的標注,從而使數據的采集統計更加準確、全面;二是作為二次文獻的《新華文摘》本身不受“基金論文比”的無形制約,在轉載文章時不會考慮其是否基金論文;三是《新華文摘》所轉載文章大多反映了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一般說,代表著當前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平;四是在社會科學領域,“經濟”與“教育”這兩大學科的應用性強,其基金課題數量較多,因而對基金論文與非基金論文進行分析比較,其結果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筆者查閱了每篇文章的原載出處,統計出24期兩大欄目的總篇數、基金論文數、非基金論文數及其各占總篇數的百分比(見表1)。

由表1可見,《新華文摘》經濟、教育兩大欄目轉載的基金論文篇數占總篇數的比例還不到1/3。數據表明:社科類基金論文并不比非基金論文的質量高;基金論文刊載的數量與期刊質量之間并沒有正相關關系(否則,刊載基金論文不足1/3的《新華文摘》無疑將被貼上“二流期刊”的“標簽”)。

(四)“基金論文比”指標對辦刊產生負面影響,引發編、作雙方“共犯”學術不端行為

如前所述,當今期刊評價系統特別是影響很大的核心期刊評價系統的評價指標已成為學術期刊辦刊的強力指揮棒。從期刊方面來說,讓辦刊工作者擔憂的是,將“基金論文比”作為期刊的一個評價指標,將對學術期刊的辦刊造成不良影響乃至誤導,期刊審選稿件必然會趨附“基金論文”--只要是“基金論文”,即使質量差一些也會優先選用。實際上,不少科技期刊的前述做法已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擔憂[6-9]。因為其結果將可能導致期刊實際質量的降低。從作者方面來說,“基金論文比”指標間接引發作者學術不端行為,異化學術研究風氣。由于期刊在“基金論文比”的指揮下存在趨附基金論文甚至唯基金論文的情況,作者為了迎合期刊要求、提高錄用率,在文中標注基金資助情況時出現諸多不端行為,例如,標注的基金項目中有不少是過期基金、搭車基金、無關基金、虛假基金,等等。總之,不少作者想方設法為論文穿上一件真的或假的、合身的或不合身的漂亮“基金”外衣。而期刊對這些基金標注方面的不端行為,也抱著認假、容假、縱假的態度,昕之任之甚至通同作弊,這就更加滋長了一些作者搭車、冒充、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可以說,“基金論文比”客觀上造成了一個利益關系鏈:“基金論文比”一指揮期刊迎合(優先錄用基金論文)一指揮作者迎合(產生搭車、冒充、造假等不端行為)。所以,“基金論文比”不僅使期刊實際質量受到影響,而且助長了學術不端行為的形成。而這里的學術不端行為并非作者單方面所為,而是有期刊的導向、縱容甚至參與,成為編、作雙方“共犯”的不端行為。

(五)“基金論文比”指標對非基金論文作者存在不公平因素,抑制和浪費了寶貴的人才資源與研究資源

由于不少期刊在“基金論文比”的導向下采取優先錄用基金論文的策略,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排斥了非基金論文,搶占了非基金論文的發表機會,這對于非基金論文作者來說,是相當不公平的。

篇(6)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 引文分析 研究人員 信息獲取能力 信息吸收能力 科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250.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1)06-0021-05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獻計量學和引文分析法告訴我們:科學發展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科學研究人員總是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對研究現狀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現其創新性和創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現狀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現有文獻和信息,對現有文獻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上進行創新。所以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一點,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對文獻和信息的查尋與獲取能力也自然成為衡量和評價研究人員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依據和指標。創新是相對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為了體現其研究成果的創新性,研究人員在從事研究過程中會盡量查尋現有文獻和信息,在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會盡量列出相關文獻。據此,我們可以認為:一般來說,信息獲取能力越強,參考文獻列舉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認為無須列舉或有意省略,而這往往會帶來學術風險,如違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

按照文獻引用規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獻應當是全部相關文獻中質量最好和相關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須列舉。這就意味著,文獻引用必須建立在對相關文獻實現充分獲取的基礎上。在信息查尋中存在一個“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獻引用與相關文獻和信息的可獲得性密切相關。用戶在利用信息時總是傾向于選擇距離較近、容易獲取的信息源。這一方面說明,用戶在信息獲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準則,另一方面也說明,用戶信息獲取量與其能力大小有關。這種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戶平常注意信息源獲取和積累的基礎上的,這也是一種信息獲取意識和能力。由此可以認為,利用引文數量特征及分布規律來初步判斷研究者的信息獲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論依據

從根本上講,科學文獻之間的相互引證由科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和科學研究活動的規律所決定。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認為:[3][4]研究人員的引證行為和引證動機受一定規律的支配。科學文獻的引證與被引證,是科學發展規律的表現,體現了科學知識和情報內容的積累性、連續性和繼承性,也體現了科學發展的統一性原則以及學科之間廣泛的交叉、滲透和綜合現象。科學文獻作者在創作科學論文時,不可避免地要引證他人的文獻,汲取別人的經驗和成果。因此,科學工作者的引證行為是科學活動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科學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學文獻的作者一般不會在論文中無緣無故地引證與其論述主題完全無關的文章。文獻的相互引證有多方面的原因。溫斯托克(M?Weinstock)在進行系統歸納后指出,文獻被引證大概有15種原因。引證行為和引證動機為我們從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

1.2 標注引文的重要意義

標注引文(參考文獻)在學術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科研活動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在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標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體現科學文化的繼承性和發展歷史;

(2)尊重和保護他人的著作權;

(3)精練文字,縮短篇幅,避免重復;

(4)便于編輯和審稿人準確評價論著的學術價值和技術水平;

(5)提供情報信息線索,與讀者共享信息資源;

(6)通過引文分析對論文、作者、期刊、機構等的學術影響力(應用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他引率等指標)做出客觀的評價;

(7)有助于建立科學公正的國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評價平臺;

(8)促進科技信息、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研究,推動學科發展。

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實事求是地標注參考文獻,而科研工作者在論文寫作和發表過程中也會根據所獲取的信息和實際需要來列舉參考文獻。

1.3 引文量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訴我們:“引證行為為何會發生”、“引證行為的測度指標、工具與方法”、“引證原理的主要應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決定因素”以及“引文量與信息獲取能力的關系”。

一般來說,科學文獻中引文量的大小取決于如下因素:

(1)與信息獲取能力有關,信息獲取能力強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

(2)與學術規范和引用規范有關,學術研究越規范和引用要求越規范的領域和地區,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

(3)與科學論文的類型有關,綜述性和述評性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一般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小;

(4)與學科領域有關,不同學科領域的論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與研究主題有關,原創性和前沿性主題研究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小,熱點和焦點研究主題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大,普通主題研究論文引文量相對來說要更大。

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統計,一個科研人員花費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資料上的時間自占全部科研時間的51%,計劃思考占8%,實驗研究占32%,書面總結占9%。[8][9]由此可見,科研機構、企業或者科研人員花費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時間為全部科研時間的60%左右。如果能夠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就能縮短文獻查閱時間,提高科研效率,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創造性的研究中。可見,一個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獲取和吸收能力不強,要想提高科研效率,開展創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的假設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們可以建立以下假設:

假設一:所有的學術論文都是在遵守學術規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的列出相關參考文獻,以體現其論文的創新性。

假設二: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盡量把其能夠搜集到的相關文獻列在參考文獻中,以表明當前研究現狀、論證其學術觀點。

假設三: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在列舉參考文獻時,一般都會優先列舉容易獲得的文獻、權威人士的文獻、高質量的文獻、高級別的文獻來論證其觀點。

假設四:學術論文中沒有列舉參考文獻,一般可以認為,要么研究者信息獲取能力有限,無法獲取所需信息;要么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觀點為完全創新,不需要列舉參考文獻;要么學術論文中所述觀點為常識性知識,無須列舉參考文獻。

假設五:基于以上假設,可以認為,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數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學術論文的過程中獲取相關文獻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說學術論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與研究者信息獲取能力相關。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論的推論

如果以上假設成立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得出如下推論:

推論一:不同學科的學術論文中參考文獻的平均數能反映各自學科領域研究人員信息獲取能力。一般來說,不同學科對研究者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學術研究越規范,列舉的參考文獻就越多,對研究人員的信息獲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論二:不同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數量不同(如按影響因子區分的期刊類別),一般來看,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創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論文,為了體現其創新性,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中的論文應包含更多的參考文獻。

推論三:不同學科、不同級別學術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中文和外文參考文獻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學科和不同學術期刊對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獲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論四:不同學科和不同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不同類型載體的參考文獻數量不同(如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等),反映了研究者獲取不同類型載體文獻信息的能力。

推論五:不同學科和不同期刊的學術論文所包含的參考文獻中,被引期刊的影響因子之和和平均影響因子,反映了該領域研究者獲取高質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學科期刊引文的數據調查

2.1 樣本選擇

為了證明以上假設和推論的合理性,本文選擇了圖書情報、經濟管理、法學、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領域中11種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權威學術期刊來進行數據調查,基本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重要學科領域。由于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載文量及論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體相當,變化不大,相對穩定,因此本文僅以每種中文學術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論文中所包含的參考文獻為調查統計樣本。實際調查表明,這種隨機樣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樣本盡管數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夠有效反映樣本整體情況,具有穩定性和可檢驗性。進行嘗試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夠推廣。這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及所屬學科如表1所示。

2.2 指標選擇

根據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點選取了5個關鍵指標來重點統計分析中文學術期刊中引文數量及分布特征,據此來考察引文量及分布與信息獲取能力的關系。5個關鍵指標如下:

(1)載文量:即每種中文學術期刊每期發表的論文數。

(2)引文量:即參考文獻總量,包括每篇論文的引文量和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種學術期刊中每篇論文的平均參考文獻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種學術期刊每期的載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種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個學科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的信息吸納能力。

(4)中英文參考文獻的比例:即每篇論文所含參考文獻中中英文參考文獻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廣至期刊和學科中英文參考文獻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吸納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類型參考文獻比例:即每篇論文所含參考文獻中圖書、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文獻、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網絡引文等文獻類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吸納不同類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數據調查

通過調查統計,2011年第1期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3 數據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統一,有待規范

在文獻計量學中,引用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觀點、數據、結論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號標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標注,如括注、腳注和尾注,通常也稱為注釋);一是“用”,即間接引用(觀點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識成果,作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號標出,以尾注的方式標注,通常稱為參考文獻或引文)。

在我國,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對參考文獻的標注要求和格式不統一,即使是在同一學科內的不同學術期刊對參考文獻標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統一,學科和期刊差異較大,不利于有效開展信息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規范。借鑒國際標準或建立我國統一的參考文獻標注格式和標準都是有效的舉措,需要學術界呼吁和有關部門重視。如國際通用1979年創建溫哥華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國文后參考文獻標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學術期刊并未規范使用這些標準。

從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引文(覆蓋經濟學、法學、管理科學、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11個學科)的調查數據整體上來看,我國學術期刊引文標注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引”(注釋)、“用”(參考文獻)不分或不完全區分。大多數學科領域的期刊都沒有區分“引”(注釋)和“用”(參考文獻),或者是將兩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數學學報》、《化學學報》、《物理學報》和《計算機學報》就沒有區分“引”(注釋)和“用”(參考文獻),而《法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則將兩者混在一起腳注。二是格式不統一。自然科學各學科領域的期刊在標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基本上是一個學科、一種期刊一種標注格式。三是標注不完整。在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中,除《管理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和《計算機學報》有文獻類型標識外,其它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都沒有。《經濟研究》期刊論文中還沒有標注引文序號。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獲取能力有待加強

論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論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學術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論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學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論文、作者、期刊和學科等的情報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與情報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密切相關的,雖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說明作者信息獲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則能表明作者信息獲取能力強。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應盡量對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或主題進行全面的了解,這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領域或主題相關信息的基礎上,沒有一定信息獲取能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從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篇均引文量來看,盡管每種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國各種學術期刊的平均水平,但與國外學術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據200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國內1 765種科技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為10.01條/篇;另據2008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國內6082種期刊發表的論文的平均引文量為7.92條/篇。而國外期刊的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超過30條/篇。[10]這一方面說明國外研究者注重相關研究領域信息的獲取,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外研究者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注重信息獲取能力的培養。從所調查的9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的篇均引文量來看,高于30條/篇的只有《法學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分別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釋的話,則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雖然仍高于國外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與國外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期刊相比,則又存在較大的差距。[11]據統計,每篇外文論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論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國內外研究者在文獻利用上的差距。[12]綜述性論文的引文量則尤其如此,我國綜述性學術論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間,個別論文引文量較小。而國外綜述性論文一般較長,參考文獻量也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則達幾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國際化,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之間的相互借鑒和交流十分頻繁。研究者在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會盡力了解國內外某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站在學科研究和發展的前沿上,才能生產出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學論文中引文語種的分布,正是測度作者獲取和利用國外文獻和信息能力及情報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查尋和獲取外文資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學研究活動過程中意義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語種的文獻構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獲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種語種的引文量越大,說明該語種比較重要和常用。對我國《大氣科學》、《金屬熱處理》等10種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1979年的引文統計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總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這說明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閱所需文獻和信息的85%。而對《數學學報》的引文統計分析表明:[15][16]引文語種只有四種,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約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數量極少,只占2.14%。在數學領域,我國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獲得97.86%的信息量。兩種調查的結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別高,這一方面說明國際上以英文發表可供查閱的相關學科文獻和信息數量多,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研究人員多數是以英語為工具檢索國外資料的。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11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別為:《中國圖書館學報》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報學報》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經濟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學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國管理科學》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國社會科學》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數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學學報》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學報》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計算機學報》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語種的引文極少,幾乎沒有。調查結果表明,除《中國圖書館學報》和《中國社會科學》兩種權威中文學術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種學術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學中文學術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社會科學領域,人文社會科學如哲學、歷史、法學、文學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經濟學、管理科學和情報學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數學學報》和《計算機學報》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別是《數學學報》,較之前的引文統計調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從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學術期刊在投稿須知中還明確規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經濟學和管理學學術期刊。如此看來,我國部分學術期刊在引文語種的分布上具有傾向性和導向性。總體來看,英語已成為我國科研工作者獲取國外資料和信息的主要語種。

3.4 引文類型來源狹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獻類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學科論著的文獻信息來源及其構成比例,從而確定各類文獻載體的情報價值以及研究者獲取不同類型文獻信息的能力。引文統計調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獻中,期刊論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圖書,特種文獻中的專利說明書、科技報告、會議文獻、技術標準、產品樣本、學位論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趨勢。

從這次調查的結果來看,9種中文學術期刊論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國社會科學》圖書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學術期刊引文中期刊論文所占比例都遠遠高于其它文獻類型。可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傾向于引用圖書,尤其是經典著作,如哲學、歷史、文學。本次調查還有一些新的發現:一是期刊論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漸上升;二是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們更多的引用會議論文;三是網絡引文開始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來源逐漸增加,圖書情報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研究者關注最多,而經濟、管理和哲學、歷史、文學等領域則極少使用網絡引文,法學領域使用網絡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報紙和各類報告受到經濟、管理和法學領域研究者們的青睞;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報價值的信息源被我國科研工作忽略,如學會論文、專利等。這一方面可以說明我國研究者獲取信息的渠道狹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證明我國科研工作者在獲取和利用不同類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參考文獻:

[1]文庭孝等.信息咨詢與決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69.

[2][5][13][15]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4][7][18]王佃啟.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寫作規范及幾個相關問題[EB/OL].[2011-04-28]..2010-04-09.

篇(7)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structures of English-language titles in the two counterpart journals in economics field and whether. To this end, the corpus of 237 titles 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 and 311 titles in Jingjixue Jikan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or (CEQ) are built. And all the titles a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classes: Noun Phrase, Compound, Full-sentence, Verbal Phrase, and Prepositional Phrase.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cludes the comparison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itles. The results show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structure of the titles in two journals and the trend of title forms, such as the differen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s of types or subtypes of titles. And the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L2 Chinese writers compile a suitable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while publishing articles in journals in either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關鍵詞: 論文標題;經濟學;體裁分析;對比研究;二語寫作

Key words: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economics; genre analysis; contrastive analysi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8-0304-03

0引言

近十余年來,隨著對學術語篇研究的興起,語言學家越來越重視體裁分析方法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語步分析法,其對學術語篇前言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隨后引發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于學術語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學術語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學術論文討論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學術論文的結論部分,等等。本文將針對學術論文的標題部分進行對比研究,其方法也是體裁分的實證研究方法,目的在于發現國內外經濟學期刊英語標題的結構特點,并能夠對中國學者撰寫英語標題提供參考。

1學術論文標題研究綜述

80年代末以來,以“體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為代表的體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漸確立其在學術語篇的語言學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標題是學術體裁研究中被忽視的一個方面之一。隨著學者們對標題研究的關注與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斷涌現。Yitzhaki (1997)比較了18種不同人文學科期刊的論文標題中的實詞數量目的在于檢驗學術論文標題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別對比了醫學和語言學領域內的英語和德語標題,發現醫學領域內的標題長度比語言學內的論文標題的字數明顯要多一些,并且確證了以德語為母語的學者習慣于用德語的思維方式撰寫標題,同時發現了所有的標題在兩個領域內的作用都是交際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過對計算機領域期刊中600個論文標題的長度,標點使用,介詞使用和詞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計算機學科的論文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例如,他發現介詞和冠詞在此類標題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其中介詞for在所選的6種期刊中的4種當中出現的頻率最高。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計算機科學領域內的標題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同時也提出,論文標題的特點因學科不同而有差異,這樣的普遍性結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隨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個重要期刊的論文標題與論文長度的關系,同時做了歷時比較的研究,發現文章長度和論文標題長度的關系是因科學類別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謂“硬”科學內標題長度與文章長度的相關性較“軟”科學更強。Haggan (2004)則是同時分別比較研究了文學,語言學和理科科學的論文標題的結構特點。她將標題按形式分為句子型,名詞型和短語型三類。研究結果顯示出三個不同領域內的標題都互不相同,各有特點,同時指出標題的功能在于引起讀者閱讀文章的興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從不同方面探討了論文標題的特點或功能:一、指出論文標題應當同時具有傳遞信息和吸引讀者的作用;二、將論文標題按功能重新分類,共有12類并且分析了各類的特點和功能;三、研究了冒號在學術論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對研究型學術論文和綜述型學術論文的標題結構的實證研究。在570個標題中,480個為研究型論文標題,90個是綜述型論文標題,時間跨度從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學科領域是生物學和社會學,她將標題按結構分為句子型,問句型,名詞詞組型和復合型,同時還對標題的長度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綜述型標題的長度在兩個領域都非常的短,復合型標題是社會科學體裁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句子型標題是研究型論文標題的文章類型的特點,尤其是生物學領域內的研究型論文標題的特點。

國內的標題研究主要分為兩類:漢英單語種獨立研究和漢語標題的英譯。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特點。化柏林(2007)對圖書情報學類核心期刊論文標題進行了計量研究,共對42989篇文獻的標題進行統計分析,涉及到標題長度,句型以及標題中相關詞匯的研究,如題首詞,題尾詞,關鍵詞等。而論文標題的漢英翻譯的研究有,段萍和顧維萍(2002)的關于醫學論文的標題和摘要的漢譯英的常見錯誤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關于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標題的漢譯英的標準的探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對英漢雙語的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進行的對比研究。

綜上所述,學術論文的標題研究成果逐漸豐碩,本文將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繼續深化和推進學術論文標題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體裁為切入點,即語言學類研究型學術論文;英英對比,其特點在于中國學者的英文標題和國際學者的英文標題的對比;以及采用實證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選取了中美經濟學兩本在各自學術共同體中的權威期刊:中國的《經濟學(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個含有548個英語科研原創論文標題的語料庫,其中CEQ 中隨機選取311 個標題,QJE 中隨機選取237個標題。按照語料庫的建庫原則以及對比語言學的可比性原則,標題的選取時間跨度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時間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標題),且不包括書評類以及其他體裁類型的文章標題。其次本文將所選標題分為五大類:名詞詞組型(Noun Phrase [NP]), 復合型(Compound [CP])即一個標題由兩部分組成,中間被冒號或其他符號隔開,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動詞詞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詞詞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還進一步細分了名詞詞組型標題和復合型標題,同時還統計了本語料庫中的NP和CP標題在近五年內(2004-2008)的變化趨勢。

3研究結果與討論

標題應當體現信息性和經濟性原則。信息性是指標題應當全面準確反映論文的內容。經濟性是指標題應當用最少的詞表達最豐富的意義。表1顯示了兩本期刊英語標題的平均長度。明顯的差異在于國內的CEQ論文標題要比國外的QJE論文標題用詞偏長。就其原因在于英語不是中國人的母語,并且中國學者在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Connor, 1996)。另外,無論CEQ論文標題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譯或重新用英語撰寫,都會受到原來漢語標題的影響,我們的統計發現,漢語標題會經常出現“論”、“研究”以及“探討”之類的標題標記(尹世超,2001)。同時,國內學者撰寫的英語論文標題會將這類標記詞翻譯出來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類表達形式。這無形中會增加英語標題的長度而不會因此增加標題的信息含量。

標題的功能有四種(尹世超,2001):稱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導功能。如果綜合考慮標題的兩個原則和四個功能,那么復合型標題是最理想的標題形式。表2的復合型標題頻度百分比正好體現了這一選擇在英語環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觀點此類標題(英語)的構成為:問題-解決(problem-solution),一般-詳細(general-specific),話題-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這一構成就能夠是撰寫者不通過語言手段而在兩部分之間建立聯系,達到信息性、經濟性和吸引功能的統一。由于標題的基本功能是稱名功能所以名詞詞組型標題在兩本期刊中都占有較多的頻度。有趣的發現是,美國的QJE期刊論文標題出現了較多的句子型標題,共15個占該期刊語料的6.33%,以及較多的動詞詞組型標題,共8個占該期刊語料的3.38%。

兩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詞詞組型標題都是NP+PP結構,即一個核心名詞后接一個介詞短語的結構。但是,相比較而言,CEQ期刊論文NP標題的結構相對較復雜。這一點似乎驗證了Connor(1996)的觀點,寫作是一種深嵌于文化的行為。即國內學者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時,會采用復雜的介詞短語限定討論話題的形式,而國外學者會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說采用CP型標題結構。這同時似乎也表明非母語寫作者會在使用第二外語時無意識的會凸顯過濾某些文化因素,這些因素會表現在語言層面,比如說,復雜的介詞短語結構標題。

在標題具有稱名這一點上,中美期刊論文撰寫者又一次達成一致,即標題的前后兩部分都是名詞詞組結構[NP:NP]。但是QJE期刊CP論文標題并不僅僅是依賴這一結構,作為美國學術共同體的研究者,他們會更多關注英語標題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該類標題在QJE中呈現出較多的其他次級結構,如Q:NP[問句:名詞詞組]型。本語料庫中,最強烈的對比在于,QJE中會出現PP:NP類型標題和Q:Q類型標題,而CEQ中卻無此類型標題出現;另外,在CEQ中會出現PP:NP和Q:VP類型標題,但是在QJE中,撰寫者不會才取此類型去撰寫標題。此現象有待于進一步的大規模的語料收集和分析。

從上圖可以看出,NP和CP標題在五類標題中在近五年內呈增加趨勢。有趣的發現是,C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標題在兩本期刊中減至最少。相對于2007年來說,兩本期刊中的CP標題在2008年有所減少,而NP標題有所增加。最終的結果表明,經濟學類期刊英語論文標題NP和CP類型出現的頻度趨近于相同,但總體呈增加態勢。

4結論

本研究表明經濟學類中美兩本期刊的英語論文標題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于文化社會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義在于為經濟學類同行撰寫英語論文標題提供幫助。進一步的研究可細致深入地探討經濟學類英語論文標題的用詞特點。

參考文獻:

[1]Anthony L. 2001.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44(3): 187-194.

[2]Busch-Lauer, Ines-A. 2000. “Titles of English and German Research Papers in Medicine and Linguistics Theses and Research Articles” [M]. Analysing Professional Genres, (Edited by Anna Trosborg),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3]Connor, U. 1996. 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Dillon, J. T. 1980. In pursuit of the colon: a century of scholarly progress: 1880-1980 [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3 (1): 93-99.

[5]Haggan, M. 2004. 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 linguistics and science: dimensions of attrac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36: 293-317.

[6]Halliday, M. A. K. 1994.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7]Hartley, J. 2005. To Attract or To Inform: What Are Titles For? [J].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32(2): 203-213.

[8]Hartley, J.. 2007a. Planning that title: practices and preferences for titles with colons in academic articles [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9: 553-568.

[9]Hartley, J.. 2007b. There’s more to the title than meets the eye: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 Communication, 37(2): 95-101.

[10]Pinkham, J..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1]Lewison G, Hartley J.. 2005. What's in a title? Number of words and the presence of colons [J]. Scientometrics, 63: 341-56.

[12]Pérez-Llantada, C.. 2004. An interview with John Swales [J]. IB?RICA, 8: 139-148.

[13]Soler, V.. 2007. 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6(1): 90-102.

[14]Swales, 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5]Swales, J. M. 2004.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Cambridge: CUP.

[16]Swales, J.M. & Feak, C.B. 1994.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Commentary [M].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7]Thompson, G. 1996.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8]Yitzhaki, M. 2002. Relation of Title Length of a Journal Article to the Length of the Article [J]. Scientometrics, 54 (3): 435-447.

[19]段萍,顧維萍.醫學論文標題與摘要漢譯英常見錯誤分析[J]. 中國翻譯,2002.

[20]化柏林.圖書情報學核心期刊論文標題計量分析研究[J].情報學報,2007,26(3).

[21]王成宇.英漢疑問型學術論文標題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02.

[22]王英格.英語學術論文標題的語法和修辭[J].外國語,1993,02:34-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樱桃视频 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 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 女人高潮叫床三级视频| 成人午夜黄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三区|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超级碰碰色偷偷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福利1000集2019年|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国产av综合影院|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秋霞| 成人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最新75|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无| 草草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成人|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妇久|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