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1 18:53: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行為經濟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農產品流通體制研究 (2)社會主義所有制與產權問題研究 (3)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問題研究 (5)公有制實現形式問題研究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關系研究 (7)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地區轉移研究 (8)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研究 (9)企業經營機制問題研究 (10)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問題研究 (11)現代公司的治理結構研究 (12)企業兼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13)企業管理創新及其機制研究 (14)企業家隊伍建設問題研究 (15)中小企業發展與融資問題研究 (16)鄉鎮企業發展問題研究 (17)企業集團發展問題研究 (18)集團公司內部母子公司關系及產權管理研究 (19)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研究 (20)我國企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21)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行為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行為研究 (22)農業產業化問題研究 (23)欠發達農區工業化、城市化問題研究 (24)加快中小城鎮建設問題研究 (25)農村費改銳問題研究 (26)減輕農民負擔和提高農民收入問題研究 (27)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有機結合問題研究 (28)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與企業關系研究 (29)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演變和發展趨勢研究 (30)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行為研究
同學們不見常見經濟學畢業論文的問題
問:這2個題目網上都已經有人寫了,再寫老師會說是抄襲了吧?
寫文章要有技巧,更要有新意,就如一個人說話,要說能讓人記住的話。
方法有這樣幾條: 別人在正方,你就讓站在反方,還會有人說你抄襲嗎?所謂研究,就是探討,理念研究、學術研究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知道這一點很重要。 別人是大題目,你就以小見大、小題大作。大題目不好寫,要有深度,要研究透徹,要形成體系,但是,化時間搞清楚一個點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只要有亮點就行。
舉例:《中小企業發展與融資問題研究》這個題目
有人將中小企業融資難歸結為處于融資競爭的弱勢,這是完全錯誤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源還在于中小企業本身,原因有幾個:
1、企業產權制度不完善導致企業產權不明晰,如虛假注冊資本、股權設置、企業的設立與清算;
2、現代企業制度不完善導致經營不規范、風險成本加大,如偷漏稅、財務管理、企業行為和個人行為界限不清,政府、稅務、銀行“三表”的現象;
3、法律環境不完善導致企業信用極度惡化,如:商業信用缺失、逃廢債;
4、家屬企業和職業經理的推行,如一代企業的接班人問題、職業經理的社會認同和自律,要知道喬布斯也不是老板,是CEO。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客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3]賈根良.中國經濟學革命論[J].社會科學戰線,2006,(01).
【關鍵詞】經濟學;研究對象;職業發展前景
【前言】隨著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要求完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人才具備極強的綜合人文素養。經濟學是社會人文科學的重要學科,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新經濟時代無論在經濟建設方面、生產生活方面都將發揮極大的作用。若想在祖國的建設大業中貢獻力量,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對經濟學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因此,筆者針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其職業發展前景”一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經濟學概述
(一)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economics)是社會人文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針對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人類為謀求進步所從事種種生產經營活動的特殊本質,以及經濟活動中與之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和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做出的學術研究。經濟活動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得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實踐,如:生產、交換、配置、消費等。經濟活動必須在一定的經濟規律和經濟關系中進行,經濟關系是指人們在長時間的經濟活動實踐中產生的交錯復雜的關系的總和,在各類經濟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發揮最大功能的是生產關系[1]。
(二)經濟學發展歷程
經濟學是與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相生相伴的一門科學。人類文明發展到奴隸社會階段,經濟活動開始產生,這一時期古希臘開始出現經濟學萌芽,以色諾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主要代表,針對經濟學開始進行系統分析,如色諾芬的《經濟論》、亞里士多德的商品交換理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理論等。伴隨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產生,這一時期經濟學出現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針對農業生產進行經濟討論,政治經濟學理論成熟;歷史的車輪繼續前行,19世紀末期開始,資本主義經濟學開始發展,這一時期,經濟學更加注重對經濟現象的討論和分析,經濟學逐漸脫離政治成為獨立的知識理論體系,20世紀鐘聲敲響之際,經濟學完全取代了政治經濟學,成為了獨立學科。一路走來,經濟學可謂凝結了無數智慧和汗水,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了杰出力量。
二、經濟學研究對象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廣泛、涉及領域多元化的學科,伴隨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研究對象呈現動態趨勢,若想了解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必須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以下筆者針對經濟學產生根源和經濟學形式劃分兩個方面闡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基于經濟學根源
經濟學是在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科學,人類在從事任何經濟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必然應用相應的資源,經濟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是人的欲望卻是無限的,所以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和人類的欲望之間出現了矛盾,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指導,這種矛盾將是不可調和的。經濟學的產生可謂為上述矛盾開出一劑良方。針對經濟資源的稀缺性經濟學將生產可能性邊界、生產效率、生產成本和生產機會作為研究核心。同時,資源稀缺性為經濟學帶來了四大研究課題:第一,在經濟活動中需要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第二,利用多少勞動力、多少成本、什么樣的技術進行生產?第三,生產出的產品將會去向何處?第四,在該項生產中將會產生什么樣的經濟價值?根據經濟學產生的根源,以上四大問題是其主要研究對象[2]。
(二)基于經濟學標準
經濟學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劃分為不用的部分,如:按照時間標準可以將經濟學劃分為古典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按照應用的標準會出現政治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但是最為權威的劃分方式是按照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進行區分,按照這一標準經濟學可分為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和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兩部分。宏觀經濟學將國民經濟總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經濟變量的總量是怎么決定與變動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形式上可以總結為“觀林而不觀木”,即學科術語中的“bird's eye”。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作為研究對象,是針對個體經濟單位行為及經濟變量的個量是怎么決定和變化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在形式上可以歸納為“觀木而不觀林”,即學科術語中的“worm's eye”[3]。
三、經濟學職業發展前景
伴隨社會的全面進步,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的發展,經濟學已經成為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學科。因此,經濟學的職業發展前景廣闊。首先,研究經濟學能夠掌握金融相關知識,未來可以在具有商業性質的銀行系統進行發展,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亦可將職業生涯規劃方向著眼于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第二,經濟學研究國民經濟總體發展狀況,所以就業范疇可以拓展為各類具有經濟性質的行政單位,如財政、審計、海關等部門。第三,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研究經濟學之后可以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方面工作。總而言之,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濟學在未來的職業發展前景相當可觀。
綜上所述,文章首先對經濟學的定義和發展歷程進行了闡述,然后針對論點系統分析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最后根據全新的時代背景和經濟發展形勢,分析了經濟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前景。希望通過本文的討論,能夠引發莘莘學子對經濟學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經濟學原理和知識,能夠應用經濟學理論解釋我們日常生活實踐中遇到的經濟問題,全面提高自身綜合人文素養,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
【經濟學碩士論文參考文獻】:
[1]邱海平,張宇,鄭吉偉,等.中國政治經濟學年度發展報告(2011年)[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12(01):3-65.
[2]周靖祥.改造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深度探析研究與評價之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3):90-107.
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是在可控制的實驗環境下對某一經濟現象,通過控制實驗條件、觀察實驗者行為和分析實驗結果,以檢驗、比較和完善經濟理論或提供決策依據的一門學科。
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始終固守著經濟理論難以實驗的思維定式。
弗農·史密斯教授敏銳覺察到實驗經濟理論的作用,并首次付之于實踐。他在亞利桑那大學十一個班級進行了長達六年的實驗,驗證了競爭均衡理論。據此實驗所撰寫的論文《競爭市場行為的實驗研究》在1962年的《政治經濟學雜志》發表,標志著實驗經濟學的誕生。此后,實驗經濟學開始運用于驗證市場理論和博弈理論,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例如,弗農·史密斯的“口頭雙向拍賣市場實驗”提出了市場參數完全有可能影響均衡產出收斂性的結論;赫伯特·西蒙根據博弈實驗結果分析了存在性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和程序性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的區別。五六十年代的實驗經濟學主要局限在市場理論和博弈理論領域,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理論自身的缺陷影響可實驗性,研究過程往往是從假設前提出發,然后運用復雜數學推導出相關命題。由于假設前提的高度抽象,無法在實驗室里得到證實,因而相關命題也就無法實驗。
另一方面實驗技術的不成熟也制約了經濟理論的實驗。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經濟學的主導理論體系發生了變化。一般均衡理論、工業組織理論、社會選擇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將經濟研究的假設由抽象拉回到現實。行為理論的成熟和合理預期理論的出現為實驗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此外,計算機的廣泛運用使得復雜經濟現象的實驗成為可能。實驗方法越來越廣泛應用于公共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等諸多經濟領域。
目前,實驗經濟學迅速發展,逐漸科學化和規范化,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學分支。越來越多的西方主流經濟學雜志不斷刊登實驗經濟學論文,實驗經濟專刊、專著和論文集陸續出版。實驗經濟學已從美國傳播到法國、英國、德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挪威、瑞典、加拿大、尼日利亞、日本、韓國、印度等許多國家。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弗農·史密斯,標志著實驗經濟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已步入主流經濟學的舞臺。
二、實驗經濟學的方法和運用
經濟理論的實驗與物理、化學實驗一樣包含實驗設計、選擇實驗設備和實驗步驟、分析數據以及報告結果等環節。由于實驗對象是社會中的人,需要驗證的是行為命題,經濟理論的實驗需要運用有別于物理、化學實驗的方法,主要有:
1.模擬和仿真
經濟理論的實驗不能刻意復制出現實經濟的運轉過程,而是要模擬出允許不同人類行為存在的環境,以便于實驗者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觀察人們不確定的價值觀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查爾斯·普洛特認為:“實驗室建立的經濟與現實經濟相比可能特別簡單,但是卻一樣地真實。真實的人被真實的金錢所驅動,因為真實的天賦和真實的局限,作出真實的決策和真實的錯誤,并為其行為后果而真實地悲喜”。弗農·史密斯采用只有三個網絡節點的模型來模擬電力系統,其實驗結果基本上能反映現實電力系統運行中發電企業和電力交易商的行為類型和特征。
此外,實驗經濟學還通過一些仿真技巧來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復性。
一是采取“隨機化”方法,被實驗者的選取、角色的分配均隨機產生;
二是保密實驗意圖,十分小心地講解實驗,不出現暗示性術語,以防止被實驗者在實驗前對行為對錯已有判斷;
三是使用“價值誘導理論”(Induced Value Theory),誘導被實驗者發揮被指定角色的特性,使其個人先天的特性盡可能與實驗無關。
2.比較與評估
實驗經濟學高度重視比較和評估的方法。通過比較和評估,判斷實驗本身的好壞,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驗證理論的真實性。
首先,將“效率”作為比較標準。查爾斯•;普洛特和弗農·史密斯將實際付給被實驗者的報酬總和與最大可能報酬的比率視作實驗的“效率”,并把“效率”作為比較分析相互競爭理論的依據,探討如何改進理論模型。甚至在沒有現成理論的情況下,根據效率來提出和驗證新的理論。
其次,方法上采取獨立變動自變量。實驗關系到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時,容易出現變量之間的混合作用。因此實驗中應獨立地變動每個自變量,獲得每個自變量對因變量作用的最確切的數據,為比較和評估提供非偶發事件資料。
第三,評估的結論建立在概率分布基礎上。現實生活中的人并不始終處于理性狀態,非理性就會使人的行為出現變異,因而經濟理論的實驗數據呈概率分布狀態。所以,評估出的結論不可能按照形式邏輯的模式,只存在真或偽兩種結果,而是用結論與其概率密度的乘積來表示。例如,弗農·史密斯在電力市場競爭實驗中得出的結論之一是高峰負荷時期電價提高的概率密度較小,而不是一定不提價。
3.行為分析和心理研究
經濟理論的實驗是把社會中的人作為被實驗者,所要驗證的是人的行為命題,自然就需要借助行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
一是運用行為理論來完善和改進實驗。例如針對行為人對重復行為有厭煩的心理,在實驗設計中運用價值誘導方法,并把實驗時間控制在3個小時內。
二是運用行為理論來解釋實驗結果。許多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出現差異,其原因是理論假設行為人是理性的,而被實驗者的行為卻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一。因此只有運用了諸如展望理論、后悔和認知失協理論、心理間隔理論等行為理論,來分析被實驗者的非理性行為,才能很好地解釋實驗結果。
三、實驗經濟學的意義和局限
實驗經濟學的興起標志著經濟學方法論上的重大變革。長期以來,西方經濟學模仿自然科學的信念十分堅定,實證方法始終是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其范式是提出理論假設并力圖避免和消除人類行為或經濟關系中的不確定因素,然后在理論假設上建立數學模型并推導出主要結論,最后對理論結果進行經驗實證并由此展開深入的理論分析。
不可否認,這種假說演繹方法有科學合理的方面,但同時也有不少缺陷。例如,理論前提假設和數學推導排斥了人類行為或經濟關系中的非理性和不確定因素。又如經驗檢驗具有被動性和不可重復性的缺點。實驗經濟學繼承了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傳統,彌補了經濟學實證方法的缺陷。
首先,實驗經濟學以可犯錯誤、有學習能力的行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經濟人”假說,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取代單純的數學推導,解決以往實證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簡化與現實世界不一致的問題。
其次,實驗經濟學家可以再造實驗和反復驗證,用現實數據代替歷史數據,克服以往經驗檢驗的不可重復性。
最后,在實驗室里,可以操縱實驗變量和控制實驗條件,排除了非關鍵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從而克服了以往經驗檢驗被動性的缺陷。
實驗經濟學的興起促進了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
首先,實驗經濟學拓展了經濟理論的研究范圍,將人類決策行為當作研究對象,把經濟運行過程納入到研究領域,從而發現更符合現實的經濟規律。
其次,實驗經濟學還催生出新的經濟學科。實驗經濟學的發展把心理學和經濟學有機聯系起來形成行為經濟學。
再者,實驗經濟學構建了連接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橋梁。宏觀經濟理論的實驗建立在微觀行為的基礎上,而對微觀經濟論的實驗也常常驗證了宏觀經濟理論。例如查爾斯·普洛特模擬市場機制既驗證了市場價格收斂于一般均衡,同時也考察了貨幣供給增加對產出的真實作用。
實驗經濟學的發展僅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還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現為:
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視角(perspective)、參照系(reference)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第一,現代經濟學提供了從實際出發看問題的視角。這些視角指導我們避開細枝末節,把注意力引向關鍵的、核心的問題。經濟學家看問題的出發點通常基于三項基本假設:經濟人的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下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用經濟學的視角看問題,消費者想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企業家想賺取利潤,都是很自然的。經濟學就是要探討在個人自利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如何在給定的機制下互相作用,達到某種均衡狀態,并且評估在此狀態下是否有可能在沒有參與者受損的前提下讓一部分人有所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此為出發點,經濟學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種間接機制(比如價格、市場供求因素等)對經濟人行為的影響,并以“均衡”、“效率”作為分析的著眼點。以這種視角分析問題不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會得出出人意料,卻合乎情理邏輯的結論。第二,經濟學提供了多個參照系。參照系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這些參照系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經濟學家的頭腦中總有幾個參照系,這樣,分析經濟問題時就有可比性。比如討論資源配置和價格問題時,充分競爭下的一般均衡理論就是一個參照系;討論產權和法的作用時,科斯定理就是一個參照系。參照系的建立對經濟學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第三,經濟學采用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象模型和數學模型。比如:供需曲線圖象模型,它以數量和價格分別為橫、縱軸,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和多樣化的分析工具。經濟學家用這一工具來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場資源配置、市場扭曲、市場失靈等問題和政府干預市場的政策效果。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復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
二、數學工具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
現代經濟學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越來越多地使用數學(包括統計學)作為分析工具,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前沿論文都包含數學或計量模型。從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來看,這并不難理解,因為參照系的建立和分析工具的發展通常都要借助數學。但是,在部分經濟學家的理論研究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基于唯數主義的數學化傾向,這種傾向偏離了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視角,不僅不能為非西方世界的經濟學家所接受,而且在西方經濟學家內部也頗存異議。因此,我們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待數學工具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一)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從理論研究角度,借助數學模型有三個優勢:第一,數學語言可以清楚地描述前提假定,這使得經濟學的推理與分析過程呈現出數理邏輯的嚴謹性。例如,邊際效應價值實際上是在對效用函數進行測定的基礎上,運用一系列聯立方程組推導的結果。社會資源最優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理論,也是運用聯立方程組對生產和交換均達到最優配置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闡述。第二,數學方法使經濟學擁有了一個統一的語話體系,并進而使經濟學的發展具有了一個共同的基礎,讓后人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繼續開拓,也使得在深層次上發現似乎不相關的結構之間的關聯變成可能。西方經濟學就是在這一共同的話語體系下獲得長足的發展。第三,數學表述具有文字性表述所不具備的確定性與精確性。數學推導具有數理上的邏輯性,運用數學模型討論經濟問題,學術爭議便可以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或不同意對方前提假設;或找出對方論證錯誤;或是發現修改原模型假設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經濟學理解上的歧義,避免基于不同理解而發生的毫無意義的爭論,因此,從整體上有利與提高經濟學家工作的效率。從實證研究角度看,使用數學和統計方法的優勢也比較明顯:其一是以經濟理論的數學模型為基礎可以發展出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計量經濟模型;其二是證據的數量化使得實證研究具有系統性;其三是使用精致復雜的統計方法可以讓研究者從已有的數據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運用數學和統計方法進行經濟學研究可以把實證分析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并從系統的數據中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說和估計參數的數值。這就可以減少經驗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并分別確定它在經濟意義下的顯著程度。(二)經濟學數學化的誤區在肯定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更需要指出的是:經濟學不是數學。首先,經濟學并不是一些數學模型和概念的簡單匯集,經濟學家的工作也不是開拓數學理論前沿,而是運用這些理論所代表的分析框架來解釋和理解經濟行為和現象。經濟學發展的關鍵絕不在于其對數學的運用是否精通,而是取決于經濟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深度。比如經濟學家應用統計回歸方法,不僅關心變量的估計值和變量間的相關性,更關心變量間的因果關系、模型假定對預測的影響以及計量結果背后的經濟含義,這是計量經濟學不同于數學或統計學的最重要方面。其次,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必須從經濟學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數學和計量方法只是體現和執行經濟想法的一種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目前,英美許多經濟學雜志取舍稿件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是否建立了數學模型,是否采用計量分析,如果論文不是有意的使用一組代數符號的話,那么,該論文便會自動被視為毫無價值而遭拒絕。這種作法排除了其他解決問題的思路,使運用其他研究方法解決經濟問題的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這種過分數學化的趨勢,標志著經濟學在逐漸失去其作為社會科學應有的特征(如對現存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批判性,對人和人之間生產關系的揭示,對社會經濟制度的揭示,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直覺性感悟等),標志著經濟學在唯科學主義道路上走過了頭,以至于逐漸喪失了對活生生的人的關注與分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標志著經濟學分析工具的貧乏與單一。因此,我們不能以數學水平的高低來衡量一名經濟學家的水平,我們也不能以運用數學的多少和它的難易程度來作為評判經濟學論文質量的標準。同時,經濟學中的過度數學化傾向還表現在,一些經濟學家把數學當作經濟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顧條件地加以運用。這種運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形式主義的運用,導致了經濟研究的資源誤置。經濟學研究人類的生產、消費和分配的社會經濟活動,而人類活動受道德、歷史和社會的諸多因素影響,許多環節之間都有或明或暗的聯系,這使得經濟活動變得相當復雜,如果用數學變量來表示,那么必將形成一個極端龐大而又難以處理的數理模型,這就給使用帶來了困難。而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一些情況下人的決策與模型中的嚴峻假定有系統性偏差,修改某些有關數理模型條件下市場中人的經濟行為,將得出很多與已有的理論不同的結論。要想使嚴峻假定下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行性,就必須要
不斷的放松假定,加進新的變量,這樣做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直到超出數學能力所限,使得數學方法的運用陷入死循環。必須承認,經濟運行中存在著許多無法量化的因素,如果一味地追求對經濟現象的數量分析而忽視數學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將必然會陷入“數字游戲”的怪圈。事實證明,單純使用數學工具解決經濟問題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運用經濟學分析工具的幾點建議
應該說,在經濟學中系統地運用數學方法是不應受到過多指責的,但是,任何方法的運用都需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過度化只能造成相反的效果。第一,經濟學是一門以現實中的經濟行為和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對理論的現實性非常關注。一方面,所有的經濟學理論最終都要接受現實的檢驗;另一方面,新理論的創立和舊理論的發展也要受現實的啟發。包括數學在內的任何分析工具都不能脫離這一范疇而孤立存在。經濟學過度數學化使經濟學家在研究問題時不自覺地接受了數學家的價值取向,把經濟學變為基于一系列超現實抽象假定的科學,實際上忽視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特征。因此,解決經濟問題必須考慮到經濟學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的基本困難,是可控實驗的不可行性和用經驗數據直接檢驗結論的有限性,必須摒棄以主觀局限的數學推導進行客觀經濟規律探索的方法論。第二,經濟理論是描述一個理性的人如何在給定的條件下做出選擇,以達到其目標最大化的過程,而選擇結果便是理論所要解釋的現象。因此,一個經濟理論能否解釋現實的關鍵就在于模型中限制當事人選擇的給定假設條件是否合適。所謂合適,是指模型中的限制條件要盡可能地具有“普適性”(Robustness),也就是要具有一般性。例如,要素稟賦決定了一個經濟中的各種要素的相對價格,是社會中任何經濟決策都必須考慮到的條件,因此,要素稟賦是一個非常“一般”的條件,以發展目標和要素稟賦的矛盾來解釋計劃體制的產生,也就有了較強的“普適性”。運用要素稟賦理論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采用了類似的計劃體制以及為什么我國的社會性質未變,而改革后卻從計劃體制轉型到市場體制的現象。所以,我們要將經濟理論的探討建立在經濟運行各個環節之間普遍聯系的基礎上。第三,從經濟學引入數學以后100多年的歷史來看,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數學的確顯示出諸多值得充分肯定的優越性,我們應該不斷加強經濟學數學分析方法自身的完善,拓展其應用領域,進一步發揮其在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作用。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數學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學習和應用最新的數學分析方法,如博奕論方法、對策論方法、模糊數學方法、非線性系統方法等,使數量分析由單變量向多變量發展,由單目標向多目標發展,并且大力拓展計算機等相關技術領域,提高數學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第四,經濟現象本質上一種社會現象,其發展受到許多無法量化的因素制約,這要求我們進行經濟研究的時候必然要經過一個定性到定量的分析過程。如果舍棄那些不可定量卻對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生硬地把經濟現象抽象到數學模型當中,就會歪曲經濟事物的本來面目,影響結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加強數學工具運用的同時,我們絕不能局限于數學的分析方法,更不能局限于形式上的數學化,簡單否定和排斥定性分析的作用。行為經濟學之所以逐漸被主流經濟學接受,正是因為它合理運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并且將通常的理性假設的情況包涵在其中,而不是單純的依靠嚴峻假設下的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程祖瑞.數學化,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經濟經緯,2001(6).
[2]趙凌云.經濟學數學化的是與非[J].經濟學家,1999(1).
[3]曾康霖.略論經濟學研究的幾次革命[J].經濟學家,2001(5).
1藥學服務
藥學服務體現了一種全新的藥房工作理念管理體會。是醫院藥師的責任。醫院藥師能夠為改善醫療結果和降低成本作出貢獻。藥師的任務是提供藥學服務。藥學服務囊括了藥師與患者和其他衛生專業人員協作、實施、監測藥物治療計劃的過程,從而為患者造成特定的治療結果。其內涵與內容已遠遠超出了合理用藥的追求。
2藥房工作質量管理規范
藥房工作質量管理規范代表了一種國際性努力,匯集了各種藥房實踐的概念[2]。國際藥學聯合會竭力倡導藥房工作質量管理規范,是因其認為使藥房的許多任務需具體化,反映了藥學界學者對醫療保健制度改革的全球性反應。其涉及4個領域:(1)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醫院藥房的責任是要確保提供用藥咨詢的方便和簡易,而且有助于保護個人隱私。(2)供應和使用處方藥物,及其他衛生保健產品。醫院藥房的責任是確保處方適合于個人,滿足治療的、社會的、法律的經濟要求;保證發出藥品的安全,及質量和準確;向患者提供用藥咨詢,并監測藥物使用的效果。(3)自我保健。醫院藥房的責任是評價患者的個人需要,推薦有效和安全的產品。(4)影響醫生處方和促進合理用藥。
3全程化藥學服務
“全程化藥學服務”理念體現了“價值”管理的思想[3],即醫院藥學以患者為中心實施藥學管理和服務,進而開展藥學價值的再創造工程,把藥品供應鏈管理納入藥學服務模式中,將藥學服務的價值鏈延伸至藥品市場的物流中,實現醫藥公司、醫院和患者等的價值共享和多贏。[LunWenNet.Com]
4臨床路徑
臨床路徑是指對服務對象的健康負責的所有人員,包括臨床醫師、護士、藥師、心理醫師、營養師、檢驗人員以及行政管理人員等,聯合為某一患者的診斷、處置(治療)而制訂的一套“最佳”的、標準的服務與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因為有以時間為順序的具體詳細的醫療服務計劃單或路線圖而得名。患者從住院到出院,要遵照臨床路徑圖,逐項接受診斷和治療。包括診斷、化驗及檢查項目、藥物治療、醫療干預、護理、監測項目(包括用藥效果和出現的不良反應等)、疾病知識教育、治療階段目標、時間要求以及運動、飲食、營養和康復指導等。管理體會臨床路徑模式認為,隨著循證醫學和循證藥學的推行,藥學服務面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因此,還不足以實現“以藥品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根本轉變。筆者認為,臨床路徑的思想是要把醫、藥、護等衛生服務工作熔為一體,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
5醫院藥學工作的目標管理及質量指標
【摘要】激勵性規制是規制經濟學論文" target="_blank">經濟學的內容,但在食品安全規制領域卻無法實現保障安全的作用。行政法以規制主1的新內涵,使激勵性規制能夠真正實施保障食品安全的功能。
【關鍵詞】食品安全 激勵性規制
規制主體 規制程序。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探源。
日本學者植草益認為,所謂激勵性規制,就是在保持原有規制結構的條件下,激勵被規制企業提高內部效率,也就是給予受規制企業以競爭壓力和提高生產或經營效率的正面誘因。①激勵性規制給予受規制企業一定的價格制定權,讓其利用信息優勢和利潤最大化動機,主動提高內部效率,降低成本,并獲取由此帶來的利潤增額。
從規制經濟學的視角出發,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可以定義為激勵被規制食品生產企業提高內部效率,給予受規制食品企業以競爭壓力和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的正面誘因,以激勵其降低成本,獲取超額利潤的行為。至于食品生產企業有沒有制造偽劣食品,并不在激勵性規制的考慮范圍內。其實質上屬于傳統的經濟性規制,而非社會性規制,顯然無法達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如就“三鹿”
奶粉生產廠商而言,運用規制經濟學工具分析,其生產效率不可謂不高,經濟效益不可謂不好,應是一個成功的激勵性規制案例,但其社會效益卻相當糟糕。因而有必要對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予以新的解讀。
行政法學以規制主體的權力運行機制為研究對象,立足于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的核心價值———安全,強調規制主體的合法性、規制理念的先進性、規制程序的開放性,故能較好地彌補規制經濟學只注重經濟效率而忽視社會效益的缺陷,賦予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新的生命力。因此,行政法視野下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可以定義為:國家食品安全規制主體,依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通過實施具體行政行為促進食品安全參與主體遵守法律規范,以維護食品安全的行為。對此概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解讀。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合法性。
規制經濟學一般不研究規制主體的來源、組織機構、職權構成,而行政法學卻非常注重行政組織理論的研究。
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和相對人是一對基本范疇,據此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合法性應包括兩條主線:
一是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合法性。在我國,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就是行政主體,其權力來源于組織法或者單行法的授權,由人大產生向人大負責。其性質是法律執行機關,而法律是公民意志的體現,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實質就是公民的委托代言人,主體性質的合法性意味著其規制行為必須滿足公民的要求,保障公民的權利。二是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對象的合法性。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對象包括規制主體自身、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對規制主體自身的激勵新規制“更在于使政府中每一工作人員的內在潛能得到最高的發揮;不重在以督策與管束方法處理人事問題,而重在以科學的知識技術及‘人性’的觀點,促進自動自發的服務精神”②。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責任人,我國食品安全事故的頻發,歸根結底都是由于食品生產經營者法治意識淡薄,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漠視他人生命健康權,缺乏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所致。傳統的規制手段以事后懲戒為主,面對我國食品產業準入門檻低,從業人員眾多,存在數十萬家中小食品生產經營戶的現狀,難以起到良好的規制效果。故有必要運用激勵性規制手段,促進食品生產經營者自覺守法經營,生產銷售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食品,進而通過食品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機制,將偽劣食品生產商逐出市場。由于食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消費者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很容易成為偽劣食品的受害者。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要通過強制食品信息披露和普及食品科學知識,防止信息不對稱對消費者的損害,促進消費者合理消費,遠離假冒偽劣食品,最終使其自然消亡。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理念的先進性。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理念的先進性,必須依靠其背后的價值支撐。規制經濟學的價值基礎是效率,在食品安全規制中,即便實現了效率價值,也無法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對公民的生命健康權的保障無濟于事。而行政法產生的基礎是“主權在民”和“分權制衡”,按照代議制理論,行政權力來源于公民的授權,其運行的價值基礎是人權保障。在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中,食品的安全性就是基于人權保障這一價值而產生的先進理念。
安全作為一種價值觀,歷來都受到人們的重視。對于安全價值的重要性,英國功利主義法學派邊沁認為,立法者要想保障社會幸福,就必須努力達到四個目標,即保證公民的生計、富裕、平等和安全。③邊沁所說的安全包含著身體、名譽、財產、職業不受內亂外患的侵擾。博登海默對安全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追求安全的欲望促使人類去尋求公共保護,以抵制對一個人的生命、肢體、名譽和財產所作的非法侵犯。”④這里,博登海默把安全的內涵界定為使一個人的生命、肢體、名譽和財產免受非法侵犯。那么,安全價值的含義是什么呢?我國學者卓澤淵認為:“安全價值是指,能直接確認和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自由等,保證人們的安全,滿足人們的安全需要。”⑤“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人權,生命健康權的保障是安全價值的最核心的內涵”,⑥樹立科學的食品安全激勵規制理念就是把生命健康權的保障作為基本原則,貫穿于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的始終。顯然,以行政權力為主導的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通過具體行政行為的運行,促進規制主體、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依法行使權利、承擔義務,必能將體現于行政法中的食品安全理念變為現實。 轉貼于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程序的開放性。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作出行政行為所應遵循的方式、步驟、順序和期間的總和。規制經濟學理論不研究程序問題,對于所提出的激勵性規制的特許權投標制度、區域間比較競爭、價格上限規制和社會契約等制度,也并未探討其實施程序。而行政法可稱為程序法,尤其在英美法系國家,程序被稱為“看得見的正義”,人們普遍堅信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以實現。行政法基本等同于行政程序法,如美國最為重要的行政法就是1946年頒布的《聯邦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具有規范和制約行政權合法行使、保障相對人的人格尊嚴、促進行政權合理行使、提高行政效率等功能。自從規制運動產生以來,規制程序體現了相對民主參與原則,就“監管權力運行的程序而言,也從單向式的監管程序發展為開放式的、互動的公眾參與機制。”⑦在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中,無論是對食品生產經營者還是消費者的激勵,均是通過開放性程序實施,表現為以下幾種公眾參與程序。
首先是公眾立法參與程序。《食品安全法》第十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權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這是憲法中公民參政議政權的具體體現,只是原則性太強,操作性不足。有關食品安全監管的立法,是個廣義的概念,既包括法律、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也包括行政法規、部委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范圍相當廣泛。不管什么主體立法,在頒布以前都應當通過網上問卷、開立法聽證會、發調查問卷等方式大量聽取公眾的意見。尤其是涉及到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問題,更應當滿足大多數公眾的要求。
其次是公眾協助執法程序。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關系到社會大眾的生命健康權保障,也關系到公共衛生安全的維護,監管機構和公眾對此都有共同的利益,這算是行政監管工作中最得民心的項目。為此,我們應當打造公眾協助執法機制。比如,建立簡便易行的食品安全監管舉報制度,第一時間把有關安全監管信息傳達給監管部門,讓違法食品廠商無處可逃,將監管權力覆蓋到整個食品鏈條中。
第三是社會團體參與程序。現階段對于成立社會團體的程序要求過于嚴格,明顯具有計劃經濟的痕跡。比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九條規定,申請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由發起人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籌備。但是實踐中很多社會團體無法確立業務主管單位,即便有業務主管單位也難以得到審查同意。因此,應簡化設立社會團體的程序。同時,通過立法授予社會團體食品安全監管職權,如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和食品安全的檢測、風險評估、信用評估、信息收集、分析、披露權等。唯有如此,才能保障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程序的開放性。(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注釋。
①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朱紹文,胡欣欣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年,第151~153頁。
②羅豪才,宋功德:“現代行政法學與制約、激勵機制”,《中國法學》,2000年第3期,第86頁。
③邊沁:《政府片論》,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204頁。
④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