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1 08:40: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孩子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喂養他們,而要引導他們。
2、家庭教育的任務,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學習。
3、父母要逐漸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并由此樹立孩子的信心。
4、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泰曼·約翰遜
5、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的某方面興趣與他的志向結合起來時,那么,離成功就已經不遠了。——詹姆斯·約翰
6、孩子自己動手制作小玩具,雖然粗糙,但遠比得來現成的精美玩具快樂。
7、善于利用時間的人,永遠能找得到富裕的時間。學會做時間的主人,將會使你受益無窮。——詹姆士·杜布森
8、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9、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感悟和學習的過程。
10、專家曾經指出:現代教育要教會學生三大本領:一是會自己學習。二是會與不同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生存。
11、孩子是在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中進步的。
12、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珍妮·艾里姆
13、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舒天丹
14、簡單、凝練的童話往往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道理。
15、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
16、孩子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進步快慢不同。
17、忠誠的熱愛你的家庭吧,不要等到永遠失去的時候,再苦苦地尋找它!
18、沒有體諒和信任,便沒有友誼。
19、建設和諧社會,要從建設和諧家庭做起。
20、虐待孩子就是虐待自己。
21、一切變壞都是從不勞動開始。
22、家庭關系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愛德華
23、我們對孩子只能“雕琢”,而不能“改造”。
24、激發孩子的求知和學習的欲望,遠比教會有限的知識有意義得多。
25、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才。
26、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對孩子身體的關心更為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布魯爾·卡特
27、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比得上一百個老師。
28、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教育。
29、所謂學習障礙,就是阻礙你學習知識、提高學習成績的各種內在或外在的不利因素。成功的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更是孩子的朋友;既是孩子的“嚴師”,又是孩子的知己。——于漪
30、告訴孩子,你無論得多少分都是永遠相信可以考一百分的人。
31、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蘇霍姆林斯基
32、民主、和諧、勤勞的家庭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本條件。
33、每個孩子都想做好孩子。
34、結合童話寓意,引導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單純說理要深刻。
35、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成功往往是與艱難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來的。——芭貝拉·羅斯
36、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地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37、孩子都想得到尊重、賞識、掌聲和認可。
38、要看孩子將來素質如何,那就要看家長現在素質如何。
39、只有家庭、社會、學校三者配合起來,才能夠使孩子健康成長。
40、您的孩子是非常可愛的。
41、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對國家對社會最好的貢獻。
42、兒童有生存權利、受教育權利和游戲權利。
43、應該強調,不嚴肅認真的教育,有許多隱患。父母使自己的子女享福太早,是不聰明的。——雨果
44、我們的教育應該使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
45、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
46、教孩子學走路,學說話的方法,是人世間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47、良好的個性勝于卓越的才智。
48、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孩子的素質培養更為重要。孩子強烈的上進心,首先來源于對遠大目標的執著追求。所以家長應幫助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目標,激發孩子為了現實目標而百折不撓的上進心。——晨曦
49、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兒童,特別是對幼兒的影響最大。
50、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該送他“出海經風浪”。
51、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讓孩子過過苦日子,干點苦活,挫折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堅強品質。——劉大偉
52、教育上操之過急和緩慢滯后,都會摧殘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
53、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
54、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
55、每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向上的,都是熱愛學習的,都是具有自信的,這些品質都是孩子成長必備的。——楊廣德
56、要承認,我們的孩子每天都在進步。但是他們進步方面和進步速度不同。
57、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58、給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
59、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唐·艾里姆
60、素質教育要求: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創造。
61、只有家長和老師積極配合,孩子才能走向成功。
62、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會懂得尊重別人,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內。——顧振飚
63、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64、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人,道德素質是人的重要內涵,它決定著人的尊嚴、價值和成就。——舒丹
65、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和獨立意識。
66、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67、孩子如果進步不明顯,是因為教育方法不適合自己的孩子,不是孩子難教育。
68、支持和配合老師的工作,在孩子面前樹立老師的威信,請家長務必做到。
69、運動貴有恒,飲食貴有節。
70、賞識使孩子成功,抱怨使孩子失敗。禁止意味著引誘,壓抑反而是強化。
71、家長要善于細心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支言片語中去發現孩子的求知欲。——木村久一
72、凡會學習者,學習得法,則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則事倍功半。——紀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縱是心腸再狠毒的人,也希望自己兒女長大有出息,做人上人,干既輕快掙錢又多的美差,智勇雙全,一表人材,能說會道,總之是好上加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想培養子女成材的人有嗎?
三十多歲的年輕家長中,很多都把培養孩子提到意識日程上來了。早讓孩子接觸社會,接觸新環境,其用心可見一斑了。特別周日更是讓人為年輕而辛勞的家長們折服、敬佩和羨慕。將孩子送到少兒藝校學習的大有人在。有送到市群藝館學鋼琴或小提琴的,有送到少年宮學書法、美術、唱歌、跳舞的,還有送到少體校學體育當運動員的,總之許多為人父母者為子女長大后有出息已蠢蠢欲動了。這很讓我感動和惶恐不安,為人父者捫心自問我為小女做了些什么呢?難道我愿意耽誤孩子前途嗎?我不會有大出息了,難道也讓孩子也沒出息嗎?
如何才能讓孩子有出息呢?這就要培養,舍得為她付出辛苦,舍得為她付出更多的有意的時間,喜歡音樂就培養學音樂,喜歡舞蹈就培養她跳舞的積極性,喜歡寫字就培養她成為書法家,喜歡繪畫就培養她當個畫家。孩子本是一棵稚嫩的小樹苗,怎么鑄造就形成什么樣的藝術品。孩子教育重在早期的啟蒙,打什么樣的基礎就建造什么樣的建筑,鋼筋混凝土灌筑的一定是高聳入云的魔天大廈,破磚爛瓦蓋起的只能是矮趴趴的貧苦人住的搖搖欲墜的危險房屋。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集體觀念教育,豐富學生校園生活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年輕的父母為自己的事業而奔波勞碌,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于是把孩子托付給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這些祖輩對孫輩的教育,便產生了隔代教育。這類現象在當今農村比較普遍,70%的留守兒童就是隔代教育,是目前學校教育的一個新課題,筆者就這個問題,經調查,結合本校實際,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
“隔代教育”的學生存在著許多不良行為習慣,老師如果采用簡單的說教、批評訓斥的方式去教育這些學生,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因此,教師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格環境,尋找心理教育的契機,用愛心去教育轉化他們。
1.1 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班主任要對本班的隔代教育孩子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們的家庭背景、人際關系、性格特征、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學習動機和態度。為他們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個學生的心理變化,并作詳細記錄,對他們不正常的行為表現及時干預,正確引導,并進行有關心理輔導,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 1.2 隔代教育的孩子因父母的遠離,使得他們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溝通,缺少父母的賞識,缺少了來自父母的壓力,自律能力相對差,內心孤獨。對于他們和父母之間的這種情感空白,教師應更多地從情感入手加以彌補。這就需要我們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到學生的家庭中去,經常和這些學生進行情感和語言上的交流,以填補他們缺少父母呵護的空白。同時,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比如給他們過生日,讓每一個同學都來關心、關懷他們,消除他們的孤獨感和自悲感,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1.3 愛是教育的基石。教師要經常利用休息的時間去家訪,了解、關心他們的生活,對生活困難的學生要及時給予幫助。同時和他們的監護人互相溝通,使其積極配合學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學習任務,要經常和孩子進行情感、語言上的交流,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建立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
1.4 教師和監護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們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無時不在自己的身邊,滿足他們安全感。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經常以書信、電話的方式來加強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導他們學會把生活和學習中的苦樂告訴父母,使情感得以抒發。
2.加強集體觀念教育,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隔代教育”的監護人,多數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都很低,多采用溺愛的方式,較多的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對孩子寬容、放任,其中有很多老人認為: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和、健康就行了,而對于他們的學習,日常行為、心理狀況根本沒有辦法去管教,也難以形成情感、語言上的溝通,從而造成這些孩子不關心集體,經常違反紀律,且屢教不改,我行我素。因此,教師和他們交流過程中要正確引導他們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讓他們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努力學習。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判斷力和責任感,使他們對父母的理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學會賞識,要善于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對他們吃苦耐勞、自立自強的精神加以表揚,鼓勵他們以各種形式把自己的心理話傾訴出來,號召同學們向他們學習。得到老師表揚和同學們的認可后,他們就會增強學習的信心,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后,就能極大的促進學習。
3.加強教育改革,豐富學生校園生活
【關鍵詞】家庭教育 理財教育 第二天性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001-01
現在的家庭教育不只是父母的事情,學校也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家庭教育當中來,而且應該在孩子兩歲左右時便開始。因為兩歲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最佳開始時間,2~7歲是孩子品德、個性開始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種刺激,形成暫時性的神經聯系。這時形成的一切都是非常牢固的,并且形成這一切都將作為孩子的“第二天性”。
現代家庭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道德品質教育、學習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理財教育、健康教育、社交教育。對于其中的理財教育,可能有一些人并不贊成,但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具有特殊意義的教育。
逢年過節以及孩子生日的時候,長輩們會給孩子一些紅包。過去這紅包里面都只是象征性的包幾元、十元,主要圖個熱鬧、吉利。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紅包里面的錢也多起來了,少則幾百,多則上千、上萬元。對于這部分錢的處理,有的家長直接教給孩子自己保管,最后花哪去了也不知道,有的直接沒收,不管是采用哪種,對孩子都是弊大于利的。
香港的李嘉誠,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汶川地震時,他以個人和基金名義捐款就達1億,他旗下的企業捐款也達1億3千萬。但是他每次給孩子零花錢,先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作為所得稅。并且要求孩子在購物前必須先預算價格,確定預算,然后購買。李嘉誠不是吝嗇鬼,他這么做只不過是在培養孩子們的理財意識和習慣。
如果說富豪們培養孩子理財意識是為了培養接班人,那么對于家財本就不多的普通家庭,幫助孩子從小樹立這方面的意識,使孩子從小就懂得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就顯得更加重要。我以前的一個學生,是班級的生活委員,我每學期都把班費交給她處理。她做事潑辣,雷厲風行,很會買東西,常常買的同一個物品會比別人買的便宜很多錢。她父親在和我聊到孩子的問題時,跟我說了一個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方法,很適用。下面我就把整理過后的這個方法分享給大家:
首先,在孩子4~10歲的時候,為孩子開一個銀行賬戶,建立孩子自己的“小金庫”。當然,我們絕不是簡單開完賬戶后就什么都不做了。我們需要孩子在使用這個賬戶的過程中,掌握最基本的理財知識。
當我們為孩子建立好“小金庫”,我們就要有意識的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來獲得收入。譬如:洗碗,掃地,拖地,倒垃圾,洗衣服,洗車,整理房間等等,每做一件,給一定的報酬(可以戲稱為“辛苦費”),報酬不宜過多,每周夠孩子零花并有小余即可。這樣可以使孩子體會錢的來之不易,進而培養孩子珍惜自己和他人勞動成果的品格。
接著,當孩子有自己的錢以后,要讓孩子對自己的賬戶存款負責,經常讓孩子看自己賬戶中的余額,使孩子時刻知道自己的財富有多少。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賬戶上的錢越來越多的,這樣他就會努力把每次結余的“辛苦費”存起來。
然后,規定他每次花錢時的使用量不準超過賬戶的20%,如果他超支了,那將會取消他使用儲蓄卡的權力,這樣他買東西的時候就會精打細算。當然,如果出現不得不超支的情況,我們也應抓住機會,向他講解一些理財知識,使他親身體驗借錢還貸的全過程,形成正確的個人理財觀念,并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在借錢之前,讓他們反復思考:“為了購買這個東西,使我自己背上了還債的負擔,值得嗎?”。當然,父母在給孩子貸款時,最高借貸額不能超過孩子兩個月的收入,還款期限也以兩個月為佳,時間太長,可能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如果孩子覺得時間太短,我們一定要有耐心,提醒孩子既然簽署了協議,就必須按協議執行,使孩子懂得簽署協議的重大意義。另外,堅決不允許孩子拖欠或抵賴欠款也是必要的措施,否則,孩子學不到理財的重要一課:“千萬不要在沒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借款”,也學不到生存的一課:“要為自己的行為或決定承擔后果”。 當孩子第一次按期,如數還掉欠款后,他們會因為自己能夠守信,履行諾言而感到自豪。
最后,告訴孩子,他賬戶里的錢還必須對家庭,對社會盡到一些義務,譬如:過年過節時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買些小禮物;適當捐助“希望工程”,為貧困落后地區的同齡人奉獻愛心,幫助失學少年兒童上學等。孩子獨立的購物過程體驗,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自立精神和計算能力,而且可以使孩子在實踐中積累一些非常有用的消費知識和技巧,還能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技巧。這個過程是教孩子學會合理消費、合理支配錢財的良機,第一,要讓他們確定要買禮物的大致價格,不準超支購買;第二,買禮物時,孩子必須從自己的小金庫中取 錢購買,孩子總是會在用自己錢的時候心痛,這樣孩子才不會鋪張浪費;第三,鼓勵孩子購買降價物品,敢于“砍價”,如果他們愿意實行,可給予鼓勵,這樣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去平價商店或批發商店而不去大商場購物的習慣,也可以培養孩子不攀比的品質。第四,提醒孩子購物時“貨比三家”。第五,提醒孩子網絡購物有陷阱,要到信譽比較好的網站購買,在沒有看到東西之前不要把錢寄出去,打印所有相關該商品的信息,保留好交易憑據。
通過以上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孩子的理財意識會得到很大改善,孩子的道德品質也會有所提高,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充分體會到財富的意義和價值。
細細推敲,琢磨這位家長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方法,我很感慨,感慨于這位家長的教育水平之高,教育原則使用之精妙。
處事細致――注重每一個教育的細節。
善于分析――抓住每一個可以教給孩子知識,提高孩子品質的機會。
堅持底線原則――這是我們教育孩子時一個必須遵守的底線,否則孩子永遠教育不好。
參考文獻:
[1]《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教程》顧曉鳴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9 ISBN 978-7-81125-208-8
一、教育孩子知恩感恩
從小教育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實際上就是對孩子進行思想品行及習慣養成教育。現在很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缺少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培養孩子的愛心,愛自己的孩子,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但如果對孩子一味付出而不求回報,就有可能將孩子培養成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獻的人。讓孩子去了解生活,理解生活,這樣會促使他們學會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學會關心別人,懂得知恩感恩。
二、鼓勵孩子多動手
作為家長,您是否覺得孩子太依賴大人呢?早晨起來被子不疊,吃完了飯不刷碗筷,甚至上學忘了帶學習用具還等著家人送去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在許多家庭都司空見慣。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動手的渴望,而家長大多不讓孩子做,怕孩子累著,或怕孩子干不了,認為他們中心任務是學習,其他是次要的。殊不知在勞動中能培養技能,在勞動中能形成品格。我們要舍得讓他們吃點苦、做點事,這樣才能提高能力。父母包辦代替越多,孩子_的依賴性越強。相反,父母如果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賴性將會大為減少。這樣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三、督促孩子有效完成家庭作業
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的學習很少過問,等考試成績出來后如若不如意就大發雷霆。可能有的家長說,我的事多得不得了,哪有時間去問孩子的學習,哪里顧得上孩子的教育。自己忙得沒有時間顧及孩子,就讓孩子自由發展?家長們在說沒有時間照顧或陪自己孩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辛苦工作到底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自己過上富足的生活嗎?錢再多也買不到孩子健康的心態,良好的品質,高尚的道德;錢再多,也買不到孩子的未來。錢是要掙的,但孩子更是要顧的。真正關心孩子的學習,一定要堅持定期檢查孩子的作業,看看孩子做作業的效率、方法等,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
四、重視安全教育
在學校里,老師每天都會關照學生,反復強調,注意安全,校內外不做危險游戲,放學后要直接回家等等。作為家長也要重視安全教育,讓孩子按時到校,放學路上不逗留、不玩耍,不要讓孩子過早到校,注意交通安全:不要讓孩子把零食、零錢、玩具帶到學校,不吃生冷的或陌生人給的食品,注意食品衛生安全。此外,還要經常教育孩子不斷增強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從小樹立“珍愛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
五、注重交流與溝通
一、要注重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道德情操、言談舉止、衣著打扮等都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印跡,有些甚至是永遠無法改變的。所以家長無論孩子是做事做人,還是言談舉止都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要注意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二、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
習慣可分為學習習慣和各種行為習慣。現在的孩子智商都較高,大多數孩子因習慣不良引起學習較差。如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一邊做作業一邊講話,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業。特別可怕的是有的孩子從小做事磨磨蹭蹭,即使他們現在學習非常好,到以后的學習都非常麻煩。所以,我提倡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作業做完,當然還要做好,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做事專心致志,敏捷靈巧,提高學習效率。否則孩子很容易出現因學習時間較長,失去學習興趣,被動學習而厭學的心理。21天養成習慣,培養一種習慣試著讓她堅持21天,基本上一個好的習慣就養成了。
三、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而不是枯燥的學習。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我們做一切事動力的最好來源。興趣不僅是我們學習的動力來源,它更能使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堅定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一點都不假。我們要耐心地培養孩子的興趣,又要小心地呵護他的這點點興趣。千萬不要給生生地擠壓抹煞了去。這才是教育的立足之本發展之路啊!
四、時刻注意恰如其分的夸獎。
孩子和大人一樣也可能面臨很多苦惱,例如:有時作業做不出、沒有朋友、怕寫作文等。我們首先不能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然后要想盡辦法幫助解決。此時父母親的及時鼓勵、開導尤為重要,通常情況下,我會認真仔細地讓她向我傾訴煩惱的原因,然后總有一句話:“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決,媽媽相信你。”孩子需要鼓勵、夸獎。“夸”不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孩子的信心。“夸”要注意技巧,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孩子考試成績一般或差時,不要給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幫孩子找一些原因,關鍵是找出孩子閃光之處給予夸獎,千萬不能讓孩子失去信心。
五、要注重與孩子的交流溝通,與孩子交朋友,做到平等對待。
今天,當舉國上下越來越關注教育,越來越期待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的時候,林格老師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教育是沒有用的》。他認為,從來沒有一種成功的教育,身上背負這么多跟教育無關的內容:升學、就業、致富、成名成家……過于迷信教育技術,迷信教育目標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手段加以實現,導致了中國的家長太累、教師太累,學生太累,而教育的生產力卻非常低下。當我了解到林格老師的本意并非是“教育無用”,而是說不應過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同時林格老師還分析了當前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提出要回歸教育的純真,要關注學生的心靈發展。在他的大作中,很多見解確實高人一籌:“教育應該是一種心與心的感應,讓孩子在心靈上得到溫暖,在心靈的碰撞和感動中獲得成長”;“教育是一種大愛,它的使命就是把精神能量傳遞給孩子”; “改
變教育,其實是從改變教育者自己開始的。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教育我們自己的過程”…… 觀點新穎,見解獨到,思想深邃,令人欽佩。
在我們的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常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最感興趣的話題,而在書中,格林先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1降低難度是激發興趣的不二法門
孩子不愛學,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嘗到甜頭。而讓孩子嘗到甜頭的唯一辦法就是減少知識總量,降低學習難度,使孩子不斷獲得小成功,嘗到小甜頭。在學習過程中,把一個大目標科學地細分成若干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每實現一個小目標,就得到一次激勵,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讓我們看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1984年,在東京舉辦的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了一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偶然跑到前面的矮個子選手是在故弄玄虛。馬拉松賽是體力和耐力的運動,只要身體素質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奪冠,爆發力和速度都還在其次,說智慧取勝確實有點勉強。
兩年后,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參加比賽。這一次,他又奪得了世界冠軍。記者再次請他談經驗。
山田本一不善言談,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話: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記者沒有再挖苦他,但是對他的說法還是迷惑不解。十年后,這個謎底終于揭開了。
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復成功培養天才,反復失敗培養庸才。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斷獲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從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我們把學習的目標定的太高、難度太大,孩子努力還達不到,失敗幾次之后就會失去努力的動力。理想的學習是“站著坐著夠不著,跳起來正好”,讓他們不斷的嘗到小甜頭,才可能逐步走向最終的成功。
作為教育者,做最好的教育是我們一生的追求,如何教學是永遠的課題。
盧梭曾在他的名著《愛彌兒》中自問:“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說:“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這話不敢說是真理,但它發人深省。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過多了呢?孩子們常常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為了教育者的目標而奮斗,這樣的“做”當真不如“什么也不去做”!
2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護甚至捍衛孩子的主動性
很奇妙的是,一旦建立了保護孩子主動性的信念后,教育者表現出來的教育素養就是“無為”,因為只有真正做到無為,才能切實保護孩子的主動性。在孩子的成長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記得有一位朋友問郭思樂教授:“什么是教學?”
郭教授回答說:“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以5等于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說,3乘以5等于幾?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
“如果你有膽量說‘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學了。這時候,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個3是12,再多加一個3,是15;數一數,5 個3是15,等等。”
這一段小小的對話,體現了郭思樂教授“全面依靠孩子”的大智慧。
3勇于做“后知后覺者”
在孩子學習時,務必緩“說破”,給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間,甚至敢于裝傻,雖然暫時會覺得丟了一些“面子”,而實際上,孩子將因此獲得智慧,而教育者將獲得最終的成功,這才是真正的雙贏。
4分數不是最好的評價手段
教育者很容易為了分數、為了眼前的教育利益舍本逐末。很多教師和家長,都把階段性的分數作為評價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比如,為了升到好的學校,不惜一切代價。全中國的家長沒在一起開過會,但有一句話一口同聲:“孩子,只要你有個好分數,其他的一切你都不要管。”這真是一個可怕的國民共識!
社會上還流行一個觀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觀點誤導了很多人。其實終點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道理很檢單,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起跑快一點還是慢一點,其實不重要。比如,我的孩子學習不是很理想,難道他的將來就一定沒有出息嗎?初中升不到好的學校,就一定失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