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外建筑論文

中外建筑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6-18 13:17: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外建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外建筑論文

篇(1)

關鍵詞:中外乳品工業建筑;設計;異同

圖1丹麥阿拉工廠全景

圖2阿拉工廠奶粉塔

圖3韓國漢城乳業四期工廠全景

1我國乳品工業的發展及乳品工業建筑的發展概況

近年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乳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政策,加快奶業發展列入了國家“十一五”規劃,這對以農業和畜牧業為基礎的乳業具有深遠影響。中國乳業已成為中國現代化食品業之一,中國乳制品產量和總產值在最近的10年內增長了10倍以上。但在總的消費量、品種結構和企業規模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尚存在差距。一是在消費量上,國際年人均奶類產品占有量已達100kg以上,而中國還處在21.7kg的水平;二是在品種結構上,國外除了液態奶作為大眾消費的主要產品之外,干酪、奶油也是大宗產品,但在中國只有液態奶是主要產品,干酪、奶油很少;三是企業規模也有差距。

由于中國乳業市場潛力巨大,中國已成為世界乳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些大型企業的市場占有量在顯著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中國乳業發展的前景令人羨慕。傳統的生產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化生產的需要,現代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已被許多大型乳品生產企業掌握。中國乳品工程的建設進入了個快速發展期,乳品工業建筑的設計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代大規模集成、多功能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態、環保、以人為本等設計理念已深入設計之中。中國的乳品建筑設計正在融入世界,代表了有中國特色的建筑發展,由于文化、環境、管理模式、設計理念等差別,中國乳品建筑與國外乳品建筑存在各種不同的特點,體現著有中國特色的乳品建筑的發展。

2中外乳品建筑的相同點

2.1依托建筑展現企業形象和實力

現代乳品建筑多以大規模集成形式,將所有的生產、供配系統、研發、辦公基本上集中在一個主體建筑中,建筑體量大,體形變化豐富,功能特征明顯。僅從建筑外形上就能體現工廠的生產規模、生產品種、管理模式等特征。建筑實際上就是一幅企業廣告。

2.2采用高標準的食品衛生標準

伊利、蒙牛、光明等大型乳品企業的建筑設計標準體現向國際標準靠攏,加強乳制品安全生產和質量控制。注重乳品供應鏈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體系,推行GMP、HACCP、IS022000、ISO14001與ISO9001國際標準化組織系列標準。車間設有人員凈化系統,化驗室、中控室均按潔凈區控制。

2.3注重展示區的設置

產品的展示是企業向消費者提供窗口,展示區域的設計趨向商業模式化,不僅有產品展示,更主要的是多媒體方式,企業期望將自身的發展、文化、現代管理注入消費者的心里,讓消費者從觀念上接受企業的文化,達到信任企業的產品。蒙牛、伊利、韓國首爾工廠都采用了多媒體室,設計就像一個小型的電影院,更多的是設置大面積的電視墻。觀看者在舒適的環境中品味乳制品的芳香。

參觀通道的設計體現的是人性化,蒙牛采用了參觀平臺和參觀廊結合,伊利、韓國首爾工廠設置了最短的優化線路參觀廊,參觀廊直接進入生產的中心,整個生產過程毫不保留地展現給參觀者,同時考慮到參觀人群的多樣性,配置參觀小車、觀光電梯,設置無障礙設施等。

此外,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參觀廊的設計可與生產物流通道、管廊相結合,上層是參觀廊,下層是生產通道和管廊。形狀獨特的參觀走道圖5按潔凈要求控制的化驗室圖6報告廳圖7多媒體展示廳圖8旋轉式消防梯圖9參觀大廳圖10走道內采光圖11不銹鋼奶罐區圖12簡潔的辦公區圖13車間內展示區圖14以功能為主的參觀走道圖15簡潔的更衣間圖16參觀小車圖17開敞式參觀島

3中外乳品建筑的不同點

發展的里程不同,文化的差異,導致在乳品建筑設計上的差異,歐洲丹麥乳品工廠注重工廠的選址,阿拉工廠就在一個遠離市區的位置,無污染,空氣、水源清潔,對乳品的生產質量有很好的保證。韓國漢城工廠選址在山崗上,以色列的工廠也是建在山地上,同樣遠離市區,有清潔的空氣。而國內大部分乳品工廠在選址上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一般在各城市的工業園區,或在原老工廠改建,選址的過程多數受到政府、土地價格、地域的限制,很難考慮環境的因素。

歐洲乳品工廠建筑的整體設計注重功能性,配套、附屬建筑的設計講究的是實用,特別對動力站房的布置,靠近使用負荷區,減少動力的消耗。對建筑的形體、立面等因素不多加修飾。建筑整體造型服從功能,同時形體也體現功能。亞洲東方的乳品建筑,體現的是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師要用大手筆去刻畫建筑的造型。在這點上韓國的建筑與國內的建筑有著共同之處。

國外工廠的人凈系統簡單,這與環境、設備的因素有很大關系,更衣的設計相對簡單,在國內一般需要二次更衣,在國外工廠通常只設了一次更衣。

國外先進的控制技術和高效的管理工作,在工廠工作的管理職員較少,機構簡單,導致需要辦公面積小,信息化管理程度高。相反注重研發,銷售,研發、銷售建筑面積遠遠大于辦公面積,阿拉工廠、韓城工廠生產管理基本上集中在中控室,辦公區大量作為研發、銷售。在國內建筑師對辦公區的設計大動腦筋,要考慮機構的設計需要,各部門各類級別的辦公場所。

篇(2)

1. 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聚居形式,如村寨、塢堡、城邑、都市等;

2. 各種類型的古建筑單體或組群,如:宮殿、陵墓、寺觀、塔幢、園林、宅第、石窟、祠廟等;

3. 建筑材料及加工和結構技術。如:土工、木工、磚石工;基礎、溝渠、城垣、高臺等構筑技術;防火、防洪、防雷、防鼠、防蟻等技術;

4. 室內設計、裝飾、陳設、簾幕、家俱、照明燈具、音響、通風等;

5. 各種裝飾工藝如雕刻(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采畫、裱貼、鎏金、鑲嵌、油漆粉刷、泥塑等技術;

6. 著名匠師和建筑文獻典籍;

7. 社會文化背景如宗教、家族觀念、倫理制度、審美觀、風水思想、封建等級制度、社會習俗對建筑的影響;

8. 風格特色,即地區特色,民族特色,中國和外國建筑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響。

我們說的古代,是指1840年以前的氏族社會時期、奴隸社會時期和封建社會時期,而以封建社會時期的建筑作為研究的重點,又分為:

1. 戰國(475B.C-221B.C)至秦漢時期(221B.C-220A.D)。有人主張自周代開始(1027B.C)到三國時代(220A.D-265A.D)為止。

2.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265A.D -907A.D)0有人主張三國時期列入此期。

3. 五代、宋、遼、金、元時期(907A.D-1368A.D)

4.明清時期(1368A.D-1840A.D)

1840年以后,中國進人近代時期,但古建筑體系的活動仍有延續。

1949年以前,在中國從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的,除了個別的業余受好者外,唯一的專門組織,便是正式成立於1930年的中國營造學社。創辦人和社長是朱啟鈐,社中主要人物是法式組主任梁思成和文獻組主任劉敦楨。學社的歷史不長,前在北方諸省(河北、河南、山西、山東)作調查研究,主要集中力量於大木結構方法,特別是圍繞宋〈營造法式〉的研究。戰爭時期在西南的云南、四川兩省調査和研究。大約至1945年基本停止活動。學社取得十分重要的成績:為中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奠定的基礎,積累了經驗,建立了體系,培養了骨干。1949年以后中國古建筑的調查和研究,可以說直接間接繼承了學社的傳統。

1949年以后,中國古建筑的調査和研究,無論范圍,類型,數量和深度,都遠遠超過營造學社時期。不僅有專業機構,也有不少業余愛好者,不僅有中國人,也有不少外國人參加了研究。可以說,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就研究的專業隊伍和相關學科而言,可分為四方面系統:

1. 文物部門:中央有國家文物局,其下設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和古建筑專家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列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古建筑(單體或組群)作全面測繪記錄,逐年重點撥款維修。省文物局(或文化局)除管理保護本省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還負責調查、記錄、保護、維修省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下還有市級、縣級的文物保護單位。這些保護單位中,古建筑占有很大比重。北京故宮博物院下設古建部,專門測繪、研究、保護故宮建筑群。國家文物局又多次舉辦不同層次的古建筑培訓班,培養各省地方古建筑調查和保護工作的人員。他們比較側重古建筑技術方面的知識。

2. 考古部門:中央有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國內重點地區如隋唐長安城址,洛陽漢魏故城址設考古站,專門從事地下發掘。一些文物集中的省,如陜西、河南,則於省文物局(文化局)設考古工作隊,從事本省考古發掘。他們發掘的遺址如陜西西安半坡遺址,浙江馀姚河姆渡遺址,四川廣元三星堆遺址;古城址如湖北盤龍城、河南西毫和陵都、漢長安、漢魏洛陽、鄴城、隋唐長安等;古墓葬如安陽商代婦好墓、中山王墓、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唐乾陵拊葬墓、明定陵等。這些資料,也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內容。

3. 高等院校:1953年,華東建筑公司委托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劉敦楨教授創辦中國建筑研究室,主要從事民居、園林和長江以南古建筑的調查研究。該室有許多重要發現和收獲。例如閩西客家土樓住宅、徽州明代住宅和祠堂、河南窯洞民居、馀姚保國寺大殿、福州華林寺大殿、秦寧甘露寺大殿等,1956出版了〈中國住宅概說〉、〈蘇州的園林〉及若干調查報告。1956年,清華大學梁思成教授則受中國科學院委托,在清華大學創設建筑歷史研究室。梁先生自己另有一個小組專門從事〈宋營造法式〉的研究詮釋和圖解。

其他一些大學的建筑系,設有中國建筑史課,教師也從事調査研究,依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條件許可而各有重點。如天津大學長期調査清東西陵和北京、承德的范圍,清華大學長期研究頤和園和北京的古建筑(包含故宮)以及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南京工學院長期調查測繪曲阜孔廟孔府等建筑,同濟大學多在蘇州、杭州、楊州一帶調查民居和園林,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則長期調查研究四川地區的古建筑和民居,華南工學院則重點在嶺南地區。

4. 建設部門。1958年,中央建筑工程部曾於所屬建筑科學研究院下設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室,后來改為研究所,有人員一百余人,當時是中國最大的古建筑研究機構。但時間不久,至1977年重新組建為中國建筑發展中心建筑歷史研究所,人員20人左右,已不再充當主力。而許多省市的建筑設計部門則積極展開當地的古建筑特別是民居和少數民族建筑的調查研究,規模愈來愈大,成績可觀。

以上幾個方面雖然各有職責范圍因而各有重點和特長,但也曾各盡己能、通力合作,進行編寫中國建筑史的工作。1962年,由建筑工程部長親自召集組成了包括上述四方面人員共35人的中國建筑史編輯委員會,討論大綱,分工撰稿,於1964年編寫完成〈中國古代建筑史>,1979年出版。是到當時為止的中國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全面總結。1977年,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主持,由幾方面人士40個單位80多人參加編寫的《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又總結了新的研究成果、開闊新的領域,有較大突破。最近,由高校和研究部門合作的《中國建筑通史多卷集〉和《建筑民族志〉仍在進行寫作,尚未竣工。

近年來,各種中國古建筑領域的研究機構學術團體風起云涌,出版很多專門著作、圖集和學術刊物,舉辦專題研討會,大大促進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交流。例如中國建筑學會所屬建筑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中國文物學會所屬古建筑園林學會,中國傳統民居研討會,古建筑保護技術研究會,圓明園學會,長城學會,古都學會,歷史名城研究會等,均在活躍發展。相信會有更豐富多采,更高水平的成果出現。

此外,在外國也有一些對中國文化、中國古建筑感興趣的人士,他們也進行考察,撰寫專著或論文,并進行中外文化的比較研究,也有許多成果。對此,我們深表歡迎和感謝。

現在,對中國古建筑的研究成果,按幾個大項加以概括敘述。

1.中國古代遺址、城址及陵墓:主要由進行發掘的考古部門整理研究,出版專著或於〈考古〉、〈文物〉雜志。古代城市的研究,除考古界人士(如宿白、馬得志、徐萍芳、王仲殊等)之外,還有以歷史地理學家如侯仁之、譚其驤為代表的古都學會的研究。建筑學家的研究,則有同濟大學董襤泓主編的〈中國城市建設史>,賀業鉅的〈考工記營國制度研究〉。此外,還有日本學者村田治郎的〈中國四帝都〉和美國學者NancyShatzmanSteinhardt的〈ChineseImperialCityPlanning〉(中國都城規劃)。清華大學吳良鏞的〈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則是由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舊城相結合改造的實踐和總結,具有典型指導意義,該工程獲聯合國1993年世界人居獎。

陵墓和墓葬除考古部門的發現和研究之外,東南大學調查測繪的河南鞏縣宋代陵墓,天津大學調査測繪的清代東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縣),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和瀋陽博物館合作調査研究的清代遼寧三陵均為重要成果。陳明達的〈四川漢闕〉則是對四川漢墓墓闕形制的研究。英國巴拉丹夫人(MrsAnnPaludan)所著的(TheMingTombs〉(明十二陵)和〈TheChineseSpiritRoad〉(中國陵墓神道)則是她根據自己的調查而研究的成果。

2. 古建筑技術:中國古建筑技術以木結構建筑占主要地位。宋代元代以前的古建筑,絕大部分在山西境內,其中宋以前的有106座,包括唐代4座,五代3座,宋遼金99座。山西省文物局的古建筑研究所多年來調查、研究、保護,多數已測繪記錄存檔。其中有不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除了陳明達的〈應縣木塔〉一書,其他古建筑尚少專著介紹,只有單體個別的分析論文,尚無全面的分析研究。

關於〈宋營造法式〉的研究,原是中國營造學社在成立時即定為重點研究的歷史名著,可以認為是中國古建筑研究的核心之一。梁思成領導下的小組,於梁去世后整理出版了〈宋營造法式注釋〉上冊,至大木制度為止。以后部分預計在下冊發表,但迄今已十余年,尚無消息。陳明達的〈營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則詳細分析了材分制度統一關鍵問題。傅熹年材分制度推廣於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并又推廣於研究日本的古建筑中去。張十慶亦有類似論文。

在長期調査研究的基礎上,加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用,古建筑特別是北方大木結構的年代判斷上已相當準確。古建筑斷代是研究和評價的基礎。祁英濤的<怎樣襤定古建筑〉是集多方面經驗之大成的著作。磚石建筑以佛塔為代表,則有羅哲文和張馭寰的著作。石窟研究方面較突出的有蕭默的〈敦煌石窟建筑〉。

3. 民居,或稱鄉土建筑,主要指各地區的住宅和地方特殊風格。最早的民居研究是中國營造學社於1940年前后在云南、四川的調查。劉致平據此寫了〈昆明一顆印〉,并據長期積累的資料,寫〈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1990年出版)。劉敦楨主持的中國建筑研究室,以調查民居為重點,於1957年出版了〈中國住宅概說〉和(徽州明代住宅〉。1959年,中國建筑科學院以浙江為重點開展調査研究,以后形成專著{浙江民居〉。嗣后各地陸續出版了〈吉林民居>(1985)、<云南民居>(1986)、〈福建民居>(1987)、〈麗江納西族民居>(1988)、〈窯洞民居〉(1989)、《廣東民居>(1990)、〈桂北民間建筑>(1990)等。全國性的民居研討會,已召開過6次年會和一次國際討論會,出版了會議論文集。

此外,還有香港大學龍炳頤(DavidLung)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筑〉(ChineseTraditionalVernacularArchitecture,1991)、同濟大學陳從周等的〈中國民居>(1993)。中國廣大鄉鎮的地方性民居建筑是十分豐富的寶庫,民居研究方興未艾。

4. 園林:在中國,最早研究園林的童雋於1937年即寫成〈江南園林志〉,至1962年才正式出版。劉敦楨於1953年開始收集蘇州園林資料,1956年發表〈蘇州的園林〉。同年,陳從周也出版了專著〈蘇州園林〉。一時園林引起廣泛興趣,談論園林的文章接踵而來,形成熱點。劉敦楨繼續深入研究,徹底調查,重寫了〈蘇州古典園林>,這是園林研究的典范之作。

許多機構嘗試創作新的建筑與傳統園林相結合。建筑科學研究院的園林組,以桂林為試驗點;廣州的莫伯治則運用嶺南園林手法於新建筑之中,如廣州白云山莊、東方賓館、白天鵝賓館中的傳統園林手法。自此,世界多處建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園林。皇家苑囿的調查和研究則有天津大學對承德避暑山莊和故宮乾隆花園的調查研究,出版了〈承德古建筑〉;又有清華大學對北京頤和園的測繪與研究。園林方面綜合性研究,則有清華大學周維權的〈中國古典園林史〉(1990)和英國詹克斯夫人(Mrs.MaggieJencks)的〈ChineseGardens)(中國園林)。

中國的林業科學界也有研究傳統園林者多人。北京林業大學汪菊淵主持〈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卷〉中的園林部分的編寫,該校并承檐〈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中的園林技術一章。南京林業大學陳植著有〈園冶注釋〉。東南大學童離曾為外國讀者用英文寫作了〈東南園墅〉(AGlimpseofGardensinSontheasternChi?na)0已由汪坦先生譯成中文,將編入〈童離文集>。

5. 少數民族建筑。1958年,曾派許多工作組赴各地調查少數民族地區的建筑。如內蒙古蒙古族(張馭寰等),云南貴州少數民族(郭湖生等),新疆維吾爾族(劉致平等),青海藏族(陳耀東等)。中國民族有56個之多,各民族建筑內容豐富,意義重大,弓丨起多方面注意。但調查研究成果發表不多,僅出版了〈內蒙古古建筑>(張雙寰)、〈麗江納西族民居〉(朱良文)、〈中國伊斯蘭建筑>(劉致平)、〈四川藏族住宅〉(葉其焱)。日本學者與貴州省設計院聯合調查的黔東南侗族、苗族村寨建筑的論文以及日本淺川滋南寫成的〈住圭V、(D匕乇乃周邊〉一書,則於日本發表。同濟大學主持的〈民族建筑志〉計劃按省區分章,又按各省區的不同民族分別立志,規模龐大,尚在繼續進行中。

6.近年來,中國古建筑的研究方向,向室內外環境、風水思想、民俗等文化深層次以及中外建筑文化交流岔接等方面進行。已取得不少成果。重要的如家俱方面,已出版王世襄的〈明代家俱珍賞〉、〈明式家俱研究〉,而他積稿數十年的〈中國家俱史〉,不久也將問世。風水方面,則有天津大學王其亨等編寫的〈風水理論研究〉及東南大學何曉昕的〈風水探源〉可為代表。儒學建筑方面,有東南大學編寫的〈曲阜孔廟建筑〉,湖南大學的〈岳麓書院研究〉等可作為代表。在中國建筑文化的研究方面,有高介華、楊慎初、巫紀光等人發起的中國建筑文化討論會,已召開過多次會議,出版了論文集,并舉辦國際討論會(1996年)。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等人對浙江鄉土建筑的研究,已獲重要成果。

篇(3)

對我校給水排水專業現狀的分析,通過對建設部評估標準的學習。深刻的認識到評估工作的嚴峻性和緊迫性—實驗室條件落后;部分教學資料有待改善;教學文件、教學檔案等亟待整理,迎評準備時間短,工作任務重。通過調查,截至2010年6月,已有19所高校通過建設部高等教育司給水排水專業評估,包括清華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河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蘭州交通大學、廣州大學、安徽建筑工業學院、沈陽建筑大學、長安大學、桂林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揚州大學和山東建筑工程學院。

一、我院給水排水專業基本情況分析

1招生情況

相比較調研院校,我校給水排水專業招生人數較少,年平均低于60名。在目前良好的就業形勢和學院較好的師資配備條件下,適當考慮專業擴招。

2師資情況

我校市政學科專職教師11人,高級職稱8人,博士8位,在讀博士2位。與調研學校對照情況如下圖。

3實驗室使用面積、資產及實驗開設情況

我校給水排水實驗室新建面積400余平米,新購置設備總資產150萬元,相比原有實驗室面積狹小,設備陳舊的現狀有了明顯的改善,但與調研院校相比較,實驗室資源仍舊有限。

目前開設實驗課不能滿足專業指導委員會教學大綱要求,實驗開出率僅為50%,實驗類型單一,除開設少量操作和演示實驗外,綜合實驗和設計實驗的缺乏導致實驗教學缺乏特色。在新建實驗室落成和新增設備到位的情況下,教學狀況將有所改善,但由于實驗項目增多,學生小組化,為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實驗藥品、玻璃器材等消耗必然增加,建議增加實驗教學經費投入。

4圖書資料

圖中1-長安大學;2-揚州大學;3-山東建筑大學;4-蘭州交通大學;5-浙江工業大學。由調研發現,給水排水專業相關圖書資料分為校圖書館藏書和學院資料室藏書。圖書資料包括中外文圖書、中外文期刊和工具書(包括規范、手冊和標準等)。調研高校中一般校館藏中外文圖書都在2萬冊以上,我校館藏圖書相對較少,需要進行補充。在調研高校中,學院圖書館藏書數量相對校圖書館少,但期刊和工具書等教師、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資料則較多。我校應適當借鑒這種分布格局,學院圖書資料室藏書應該滿足教師、學生對設計手冊,設計規范等工具書的使用需求,確保畢業生在進行畢業設計時,每2-3人擁有一套設計手冊。

我校圖書館館藏與給水排水專業有關圖書種類和冊數之少,與我校的教學、教育水平和社會聲譽不相稱,與調研院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建議學校每年的購書投入中將給水排水專業類圖書比例放大,或者每年投入10~20萬專門用于購買給水排水專業相關圖書資料,并保證中英文圖書比例。

建議教師、學生常用規范、標準、設計手冊和期刊等資料集中放置學院圖書資料室,保證使用方便。在滿足建設部給水排水專業評估要求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和畢業設計需求量,建議學院購置一定數量的工具書。

5課程建設情況

與調研院校相比,我校課程建設處于起步階段,2010年啟動水泵與泵站和水質工程學優秀課程建設,2項教改項目。目前無已完成教改項目,無精品課程,無教改論文,在評估準備階段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建設。

6實習基地

截至2010年,給水排水專業實習均在杭州市開展,實習經費嚴重不足。

從深化認識、拓寬知識面的角度,實習基地需要進行補充,到國內其它省市具有特色的示范工程基地進行實習在目前經濟、科技發展迅速的形式下顯得尤為必要。

7國內外學術交流

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到浙江工業大學進行講學或其他教學、學術交流對于學科建設和宣傳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評估工作思路

專業評估工作是一項復雜和艱巨的任務,必須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開展工作。就硬件而言,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我們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學校、學院要加大支持力度;就軟件而言,我們要耐心細致開展工作,查漏補缺,完善各種資料。具體思路如下:

1加強實踐教學,保留原有實驗室

我校給水排水實驗室新建面積400平方米,新購置設備總資產150萬元,相比原有實驗室面積狹小,設備陳舊的現狀有了明顯的改善,但與調研院校相比較,實驗室資源仍舊較少;且由于新建的實驗室是臨時建筑,在評估專家看來,學校重視程度不高。因此要求保留原有實驗室。

2補充校館藏圖書、學院圖書資料室藏書

調研高校中一般校館藏中外文圖書都在2萬冊以上,學院圖書館藏書數量相對校圖書館少,但期刊和工具書等教師、學生使用頻率較高的資料則較多。我校應適當借鑒這種分布格局,學院圖書資料室藏書應該滿足教師、學生對設計手冊,設計規范等工具書的使用需求,確保畢業生在進行畢業設計時,每2-3人擁有一套設計手冊。因此我校館藏圖書和學院圖書資料室藏書需要進行補充。

對學校現有圖書資料調研,包括中、英文圖書,中、英文期刊,標準、規范等工具書,了解現有圖書的種類和數量,目前已經進行了部分調查。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庫等途徑,對館藏圖書提出補充目錄,并進行經費預算。

3增加教改項目、優秀課程建設項目的立項

與調研院校相比,我校課程建設處于起步階段,2010年啟動了水泵與泵站和水質工程學優秀課程建設,網絡課程,2項教改項目。目前無已完成教改項目,無精品課程,無教改論文。因此在評估準備階段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學校、學院在市政學科該類項目申報過程中,要繼續傾斜。

4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增加實習經費投入

給水排水專業實習均在杭州市開展,實習經費嚴重不足。從深化認識、拓寬知識面的角度,實習基地需要進行補充,到國內其它省市具有特色的示范工程基地進行實習在目前經濟、科技發展迅速的形式下顯得尤為必要。近期計劃聯系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原水公司、自來水公司或污水處理廠,協商建立8~10個校外給水排水實習基地,聘任基地工程師作為校外專業指導教師,完善實踐教學。

因此評估期間,要新建3~4個實習基地,增加實習經費至500元/年/生。

5修訂教學計劃,適應新的教學改革體系

貫徹落實教育部及全國給水排水專業指導委員會提出的相關教學內容要求,以及學校對于工科專業的教學計劃制訂規定,堅持“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強化個性、注重創新”的辦學思路,采納學校在教育觀念、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參照這次調研幾所高校和其它高校的培養計劃,對部分課程培養計劃進行修訂。

按專業指導委員會提出的課程體系設置課程,以保證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結合學生的個性及就業、升學需求實行因材施教,盡量增加選修課的類型和數量;增加工程實踐環節及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的實際工程處理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具備從事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協助學院教學秘書進行教學計劃修訂,進行如下工作(一)在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程教學中,將有一定教研成果的教師納入到授課教師中;(二)實驗課學時適當增加,以增設實驗內容和項目。

6加強教學基本文件建設和教學檔案管理

適時修訂課程教學大綱,編制包括實驗指導書、實習指導書和設計(論文)指導書在內的實踐性環節教學指導書,制訂課堂教學、實踐性教學等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

加強教學檔案管理,包括試卷、教學大綱、教學安排表、課程安排表、教案、學生成績等日常教學文件,各類實踐教學環節執行過程中的申報及審批記錄等。同時做好試卷、課程設計、實習以及畢業設計(論文)等教學成果的歸檔和保管。

篇(4)

關鍵詞:極少主義 透明性 模糊 空間組合 空間等級

1.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又稱簡約主義,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其最早出現并流行于北美的二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現代雕塑運動,是對當時社會、文化壓力之下的一種反應,其特征是希望以最少的方式獲得最多的影響力。法國建筑師多米尼克?佩羅認為極少主義是“包豪斯的真正內涵”,曾擔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長的密斯就曾經提出經典設計名言“less is more"(少就是多)。他主張形式簡單、高度功能化與理性化的設計理念,反對裝飾化的設計風格。在現代主義初期講究的純凈、均質、抽象的的概念正好和日本建筑傳統所擁有的輕盈、透明、簡潔的精致的構成、細部的精美處理相吻合,而妹島正屬于初期現代主義中年輕的一批建筑師,在她的建筑中表現出了充滿了傳統的日本建筑和現代主義建筑的影子。本文試圖通過將SANAA早期的建筑S住宅和密斯凡德羅極具代表性的范斯沃斯住宅進行比較,以尋找SANAA和密斯設計策略的區別。

2.設計策略

2.1 建筑基座

為了防止室外積水倒灌進建筑內部,建筑室內外常需要設置一定的高差形成建筑基座。在SANAA的S住宅的設計中, “基座”通過對建筑體量與地面連接的弱化處理,達到了表達建筑輕盈概念的目的,夜晚室內亮起燈時,整棟建筑就像漂浮在地面之上。

密斯把基座作作為對待場地的特殊策略,密斯首先引入基座來協調場地與建筑的關系,在范斯沃斯住宅中為了避免汛期的干擾基座被抽象成兩片抬高的水平面。

2.2 平面布局

SANAA的S住宅近乎于正方形的平面,最大限度地占據了基地的空間。方形平面里面又套了一個正方形的平面,作為具有實際功能的使用空間。二個方形之間形成了一圈灰空間―公共走廊。內部的正方形空間分兩層,一層平面呈“田”字形布置,四個主要房間分別為主人臥室、兒童臥室、和室和畫室,主要用房之間的“十”字分別是衛生間和樓梯等附屬空間。平面的最就是一圈二層通高的圍廊,內部房間通過圍廊和室外相連。與整個結構獨立內部的封閉方形盒子,就像是單獨一層皮膚,并使內外的空氣可以相互流通。

范斯沃斯住宅呈現出辛克爾回旋式平面的簡化狀態, 幾何原則對平面的控制表現出明顯的理性主義精神,暗示了對古典主義的回歸室內家具及房間的布局是為了不妨礙能看到四面玻璃幕墻外的風景而設計的,人在其中,吃、穿、住、睡等日常活動都局限在房間中心一個有限的范圍內,而這個有限范圍周邊任一角度都在暗示著屋主,欣賞透明玻璃幕墻外的景色.。

2.3 透明性

在當代建筑學的領域中,對透明性的概念的界定,通常并沒有這么清晰,隨著現代美學為基礎對透明性的研究,對透明性概念不斷的拓展。在1968年出版的有柯林?羅和羅伯特?斯拉茨基撰寫的《透明性》一書中,將建筑的透明性分為物理層面的透明和現象層面的透明兩類。如果說物理層面的透明性強調的是空間結構的顯性展現,那么現象層的透明性強調的是空間層次的隱性表達。隨著信息傳媒、數字技術發展的影響,建筑形態就不僅僅是通過建筑體量和建筑構件來組織,對于建筑視覺特性的表達,就不僅限于透明和不透明兩種情況,建筑表皮所呈現的半透明這種“模糊”的情況就出現在設計中成為常見的追求。

在SANAA的S住宅的設計中,上下兩層的盒子相加組成了建筑的內部空間結構。外部的半透明膜狀肌理的盒子再次和內部的盒子相套,生成了一圈圍廊,也形成了建筑特有的雙表皮系統,其中外表皮為木骨架雙層半透明有機波形板,內側為木質板材。它們共同圍合著圍廊空間。因此,在正立面的洞口后,還有第二個層次的立方體,它強調了空間的深度、并向外展示了內部建筑空間的復雜性。一個幾何體附加在另一個上,實際上是一個包含了另外一個,暗示在不同形態之間存在聯系的空間和產生的張力。

木骨架雙層半透明有機波形板與玻璃等真正的透明物質不同,它存在有角度和質感的關系,不同的角度和質感會帶來不同的透視效果,在一定角度,透明完全消失,另一個角度又會達到一定程度的透明。走廊空間看似是完全圍合的界面但實際成為了視線可以緩緩伸展的、有 透視感的“深度空間”。首層各房間分別向走廊開門,二層的條形木板沿縱向呈百葉狀可以完全打開,起居空間與周圍走廊融為一體。這是一種巧妙的構筑方式,它 可以使任何不透明的材料變成透明,也可以根據需要改變透明的狀態,它比材料本身的透明更加具有變化和感染力。建筑表現不在是體量之間的組合,而是造成強烈對比的光影效果并且通過材料通透性和輕質性形成了建筑的消隱。

范斯沃斯住宅就像被支撐起來的鳥籠子,沒有窗簾遮擋的室內可以從外面一欄無余,并使視線延伸至遠處,建筑的通透性可以消解紀念性,消弱體積感,并且使物質的實在感大為降低,從而達到消解物質的作用,他用分離的白色鋼結構與透明的玻璃幕墻使整個建筑幾乎消 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他將通透性做到了極致,使建筑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創作出與自然和諧的氛圍,相對于建筑的實用性,范斯沃斯住宅顯然更具有藝術性,雖然備受爭議,實用性方面略有不足,但并不會影響它原有的光彩。

3 結論

SANAA和密斯作品都具有極少主義的特點,他們的建筑都是簡單的形體構成,材質通透,具有輕盈的外觀,都通過都極可能的簡化結構,簡化節點,從而形成空間的流動性和完整性,同時他們對于空間策略也有不同的地方,密斯是模糊了功能的界限(不打斷建筑中的空間的連續),在建筑中形成通用空間和開放空間,SANAA的建筑中功能的分隔是明確的,但是她用了一系列特殊的材料讓人在視覺上能貫穿這種分隔,從而形成了另一種特殊的流動性,密斯的空間很開放,但是有非常強烈的理性與秩序性,有個明晰的空間序列;SANAA則是利用了透明的材料在建筑中形成了“霧”的空間。在密斯的建筑之中,人的視線是發散的穿透的,充滿了不確定性設計是為了尋找一種可以發揮新的建筑材料特性的建筑形式,所以出現了工字鋼,玻璃幕墻等一系列新構件,而SANNA的時代則處于媒體爆炸時期,她的建筑反映了時代的特征,她的根本就是尋找建筑的“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1]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作品與思想.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2] 陳治國.極少主義建筑形態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 李婷. SANAA作品圖析與“方盒子”設計策略.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 吳倩. 密斯設計語言再探----四個案例的解析.建筑師.2009/10總

[5]王鑫星.SANAA作品特征的建構解析[D]南京.南京大學.2013

[6]大師編輯部.密斯凡德羅.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篇(5)

紀念館簡介

為紀念李汝珍,板浦鎮在鎮中心建了一座“李汝珍紀念館”供人瞻仰。紀念館采用仿古建筑形式,館內正堂塑有李汝珍半身雕像,館內陳列著與之相關的文物及《鏡花緣》各種版本和國內外研究《鏡花緣》的成果資料。一面翠竹掩映的圍墻上刻有“水月鏡天”四字,令人聯想起書中描寫的情景和寓意。李汝珍紀念館建成后,每年都有許多中外學者及游客來此探訪,一睹為快。

李汝珍紀念館坐落在灌云縣板浦鎮東大街,占地1500平方米。由新建的門廳、主展廳和修葺一新的故居組成,小巧玲瓏、古色古香。大廳陳列廚內展出了中外多種文字的《鏡花緣》版本和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學術論文、研究資料。李汝珍在板浦生活了30多年。他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在故居內寫出了巨著《鏡花緣》。在紀念儀式上,《鏡花緣》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對紀念館的建設、保護、文史資料的征集工作都給予充分肯定。他們希望各級有關部門能擴大紀念館的規模,全方位收集李汝珍的各種文物和《鏡花緣》的國內外版本、研究資料,不斷充實館藏文物,逐步擴大規模,把李汝珍紀念館建成《鏡花緣》研究中心。書畫家許厚文還向紀念館贈送李汝珍內弟許喬林、許桂林的畫像,和珍貴字畫。

板浦鎮簡介

篇(6)

直線勾勒藍圖

直線有生命?相信青少年朋友們面對這個問題會疑惑不解。然而,只要看過何鏡堂畫直線,你就會頓開茅塞。他給學生傳授畫直線的口訣:“不看起點,看終點,頭尾用力,中間一筆過。”那靈巧的手,那筆直的線,真讓人佩服。何鏡堂畫直線竟然不用尺、不托膀,可是他的手腕卻能保持一動不動,直線畫得比尺更有力度,更有動感,仿佛真的在動起來。他的直線好像畫出了生命。

何鏡堂的直線的確畫出了生命,他的建筑設計圖也因此畫出了特點,畫出了境界,畫出了美感,畫出了神韻。在何鏡堂的設計大廳里,一幅幅精美建筑效果圖無不鮮活著直線的生命;一條條富有生命的直線勾勒出一幅幅宏偉藍圖,支撐起一座座雄偉大廈。這些藍圖,這些大廈,無不包含著何鏡堂的“生命的直線”,也無不因他的“直線的生命”而靈動鮮活起來。

功夫不怕深,鐵棒磨成針

何鏡堂畫直線的功底如今已爐火純青,然而萬丈高樓平地起,他畫直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期磨練和思索的結果。誰會知道,大學一年級的何鏡堂在學線條練素描時,也曾困惑、也曾迷茫、也曾徘徊。那時,他覺得自己畫線條的功底不夠深,畫素描的功夫不夠硬,畫靜物的技巧不夠精。于是,他痛下決心,苦練本領,從線條入手。然而,學線條卻沒那么容易。徒手畫線條,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它牽涉到線的粗細問題,筆的用力問題和手的姿勢問題。一筆下來,畫得很直的人寥寥無幾,畫得很神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何鏡堂深諳畫線的難度,但他知難而進。他在課堂上與同學切磋,下課后向老師討教,在書本上找答案,在實踐中求真知。學美術的,人人皆知,素描線條粗細由鉛筆筆芯的形狀與角度決定,線的深淺由力度決定,線的平直由手腕和手臂決定。何鏡堂決定從角度著眼,從力度入手,從姿勢起步。剛開始的時候,他畫線不夠大膽,畫直線不夠有力度,于是,他集中注意力,心無旁騖,只有直線。每每畫線,他心靜如水,從容不迫,順著直線,看著方向,慢慢畫,細細想,不知不覺,筆尖所到,沙沙做響。慢慢地,筆觸有了力度,直線有了動感。他原來畫線不夠流暢,立體感不很強,于是,他潛心學技巧,著眼練畫姿。慢慢地,他悟出了奧妙:把直線畫流暢,短線靠指力,長線靠臂力!他琢磨出畫線的正確姿勢:手指捏筆,手腕自然,手臂騰空,定好起點,瞄準終點。慢慢地,他找到了筆觸的感覺,熟悉了線條的變化,他的直線也就自然了,流暢了。他原來畫線條也不夠均勻,所以,他每每畫線,總是聚精會神,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最終練就富有變化與生命力的線條,有了下筆如有神的感覺。

畫直線練素描是辛苦的,是枯燥的,是乏味的。畫久了,腰酸背痛手乏力,但何鏡堂還是鍥而不舍、持之以恒。他畫直線,不厭其煩;他練素描,不怨其苦;他學建筑,不悔初衷。功夫不怕深,鐵棒磨成針。何鏡堂就是這么勤學苦練。從大一練到大五,從大五練到研三,寒來暑往,年復一年,他畫線千萬遍,終于下筆如有神,練出了富有生命的直線!

有耕耘自有收獲。何鏡堂練直線畫素描,在老師和同學的心目中練出了影響,畫出了名氣。大學二年級,他當上了美術課代表。大學三年級,他被選為學習委員。大學畢業,他被推薦為研究生。剛剛跨進研究生的大門,他的才華就被嶺南建筑宗師夏昌世發現,從此,何鏡堂在伯樂的精心指導下,在建筑學學習的天地里奔馳。

1964年,何鏡堂為寫畢業論文到北京收集資料,找到一本英文書―《醫院功能及設計研究》,對他的論文很有幫助,然而當時并沒有照相機和復印機,他只好連續三個晝夜一筆一畫地把一百余頁的書完整抄了下來。書中字體細如米粒,更有大量的表格和圖紙,沒帶繪圖尺的他徒手勾畫圖表,線條遒勁有力,工整如印刷,哪怕最為細微處相鄰的兩條線段也涇渭分明。那本凝聚了何鏡堂心血的手抄本如今成了建筑學院莘莘學子的“勵志寶典”。

篇(7)

唯物主義

自行車公寓,是展廳里最先被注意到的一個部分。其設計靈感來源于上世紀80年代早期,張永和在美國保爾州立大學羅德尼·普雷斯教授的“不定性實驗室”的一些經歷。當時,羅德尼要求大家觀察現實生活中被“使用、濫用、錯用”的事物。張永和選了自行車,但毫無頭緒。直到某日他在羅德尼的引導下,發現了一群單車少年,后者對一成不變的游戲場不感興趣,專愛借街頭的臺階、坡道、路椅、停車場的水泥路障等進行各種驚險跳躍。自行車的故事,給張永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來的建筑設計中他付諸實踐。“這個自行車公寓,其實就是講人怎樣使用房子,房子的用處不僅僅是吃飯睡覺,我設想的一個用處就是自行車的游戲場,大人或孩子可以騎著自行車在里面竄來竄去。住宅和游戲場,在這個概念里合二為一。”

而“無間造”這個名字的由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電影《無間道》。張永和也表示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關系。他說,無間造這部分,其實質就是建筑師對材料和建造的不斷探索。1996年底1997年初,張永和辭去了萊斯大學的教職,工作重心從純概念轉移到概念與建造關系,開始了對材料和構造以及結構和節點的實驗。

“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設計上海企業聯合館時,我們用了很多新材料、新技術,因為我們想在可持續發展或者叫綠色建筑這方面做些探索。比如我們在建筑表面大量使用的‘聚碳酸酯’,聽起來好像很學術,其實就是做碟片的材料,全是回收來的。材料的重新利用,也包含了環保的概念。另外還有太陽能,跟平時看到的不太一樣的地方在于,我們是先把光能轉化成熱能,再把熱能轉化成電能,聽起來轉了兩次,實際上它的效率比普通的光電板還要高,這些技術都是建筑材料和建造的一部分,我們的工作中在不斷探索著材料和技術。”

從生活中發現,從生活中取材,這也就是張永和所理解的唯物主義。他說,在英文里,唯物主義寫作materialism,這個詞的核心部分material是材料、原料、物資的意思,所以materialism就是材料主義,“做建筑設計,就是要和材料發生關系,同時又與每一天的生活有關,所以我們也設計吃飯的碗,身上穿的衣服,這些都跟材料有關。希望大家看這個展的時候,不要去想藝術,而要去想每天的生活。看看我們設計的東西,哪些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出現并使用。”

在近20年的實踐過程中,張永和與非常建筑完成了大量建成或未能建成的作品,參加過眾多的國際群展及雙年展,包括五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并獲得了中外主辦的多個建筑設計獎項,一些作品甚至被個人及機構,如倫敦Victoria和Albert博物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三年展、中國國家美術館及何香凝美術館等收藏。

無盡院與不理想城

1984年春,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碩士學位的張永和迎來了提交畢業論文(一種介于畢業設計與論文之間)的環節。他選擇的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建筑與文學的關系作為起點。對于這篇論文,張永和的自我評價是做得不好,所以一直被該校教論文準備課的老師用作告誡學生的反面教材。

畢業后不久,張永和赴休士頓的萊斯大學任教。在教學之外,他主要從事理論設計,一種綜合了理論研究和商業實踐的建筑創作活動,并于1989年拿到了美國的建筑師開業執照。1992年的一場設計競賽上,獲勝的張永和得到了美國史戴德曼建筑旅行研究金,于是有機會赴歐洲旅行考察一學年。1993年初,不耐歐洲嚴寒的他提前回國,之前8年的工作以及漂泊異鄉的生活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回到北京的張永和,“當即卷入商業實踐”。他認為,商業實踐是原來理論設計的繼續和發展,但操作方法上終究發生了變化,其中最有意義的便是創作小組“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形成。而1995年底,他們憑借一個住宅群體設計獲美國進步建筑獎,因為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工程,張永和與非常建筑“暫時有了足夠的勇氣去面臨新的挑戰”。

院子,在中國建筑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也承載著張永和對于北京四合院的記憶與懷念。所以,在他的建筑實踐中,院子的概念似乎反復在不同的設計里運用,也因此有了“無盡院”這部分的展示。其中,位于京郊長城腳下的“水關”就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子。張永和本想把北京城里的院子直接搬上水關,后因與周圍景致不合,于是決定一半采用房子圍塑,一半則用山坡,最終形成了一半建筑一半山、兩翼分裂的“二分宅”,入口的玻璃地板下,一條小溪穿堂而過,而中庭引入不同的景致、空間,“山水”意境就此融為一體。在張永和看來,“實際上就是一個開敞的院子”。這座分裂的房子或院子,彼此之間的角度是可以自由調整的,或整合成單棟建筑,或平行、互相垂直,以配合不同的山形地貌。

作為彈性建筑的一種形態,以土埆厝(一種流傳已久的中國建筑形式,可以消減環境的沖擊,隔熱隔音)配合木頭支架來做承重墻的二分宅,同時也契合了生態學的要求。他說,環境藝術的創造離開對文化環境的理解而存在是可能的,但恐怕只能停在涂脂抹粉的水平上。藝術可以作為點綴,但畢竟藝術的意義不是裝飾。

通過系統地展示在建筑、設計、規劃和藝術上的實踐,張永和試圖探尋在當下中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中人們所遇到的困境,有關他們居住空間及在這些空間上形成的城市。 “我們今天生活的城市不太理想,可是很現實。在這個不理想城里,我們會遇到很多從建筑角度說來看也很有意思的情況,我們就想怎么在建筑中體現。建筑介入不一定意味著對城市的改善,而是要適應一個不是那么理想的城市——效率和政治高于環境、社會和文化因素。”這就是張永和將展覽的一部分命名為“不理想城”的原因。比如位于石家莊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大廈,這是一幢功能非常綜合、復雜的建筑,從辦公室、咖啡館、酒店、餐廳,到美術館、籃球館一應俱全,如同一座小城市。“我們的設計方法很簡單,先想象一個平的12層樓,然后給它立起來,就變成一個垂直的城市,一個微型的、不理想的可是又非常真實的城市。”完成后,這個項目獲得了2004年度中國建筑藝術年鑒學術獎等獎項。

非典型設計

對于張永和個人的建筑經歷,可以這樣歸納:建筑師父親張開濟先生對他的耳濡目染,他本人在北京一座四合院里度過的童年、少年以及些許青年時光,乃至搭積木、畫畫的樂趣與習慣。而他第一次真正接觸到建筑,卻是“”后期,高中畢業后張永和在建筑工地當過半年小工。從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畢業后,張永和自費留美,先后在保爾州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美國建筑教育對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他后來在教學中的運用,也未嘗不是對自己的再次強化訓練。

在80年代中期寫給學生的幾份設計任務書中,張永和沒有要求技術性的指標,而是重視對建筑的認識和理解,強調設計的出發點與方法。他認為,建筑環境是為著人們的活動而設計的,人造環境就是人們行為發生的舞臺,廣大使用者就是演員,但人往往并不是按照設計者的意圖進行活動,而是依自己的生活習慣去擴展舞臺,換句話說,建筑不重要,人的因素才是影響生活事件的關鍵所在。有趣的是,在這幾份任務書中,張永和反復提到了一些小說或電影的場景、情節,比如把卡爾維諾某部小說中的一段故事作為設計課的開始,要求學生們打開記憶的匣子,寫一段發生在印第安納州或中西部或美國境內其他地方的故事。他還勾連起肥皂劇、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索亞,甚至美國電影中的探險家印第安納·瓊斯(美國電影中的主人公)的一些行為。

對于電影的著迷,令他從日本電影導演伊丹十三的作品《蒲公英》的線性敘事中獲得了設計靈感,他甚至用建筑設計來分析希區柯克的電影《精神病患者》和《后窗》,并試圖對電影進行建筑的再創作。相比電影,他認為,建筑具有除語言之外所有的敘事因素,空間也比電影多出一個相度。他在名為“后窗”的項目展示中,表達了他的思考和實踐。 “這部電影是關于‘看’的,這部分展覽也同樣如此。在建筑里,在世界藝術里,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關心的是能不能設計如何看。”

展覽中還有一部分叫“圣人書房”,《圣人》即基督教歷史上的圣杰羅姆,他翻譯了圣經。張永和說,他在這里面放的很多項目都不是典型的建筑設計,有一個實際上是本愛爾蘭小說翻譯過來的一個設計,他甚至還為這個設計寫了一個劇本,“關于夾壁墻里的一個警察局和一個中國餐廳,不是一個要蓋的房子,而是用建筑說了一個戲劇化的故事。”在此次展覽中,張永和還首次公布了他的兩個影像作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 黄色毛片黄色毛片| 欧美丰满熟妇aaaaa片| 国产精品r级最新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少妇伦在线电影 |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综合|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 粉嫩虎白女p虎白女在线| 色一情一乱一伦| 国产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日韩爆乳中文字幕欧美|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色欧美片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无码内射在线看|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俺也去| 99在线视频 | 传媒|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偷偷要偷偷鲁影院| 动漫av纯肉无码av在线播放| 欧美老熟妇又粗又大| 岛国岛国免费v片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超污|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老妇肥熟凸凹丰满刺激| 野外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幕|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最新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丁香五月缴情在线| 女人扒开屁股爽桶30分钟| 99re久久资源最新地址| aaa少妇高潮大片免费看| 色哟哟最新在线观看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