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創業創新論文

創業創新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01 19:32: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業創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創業創新論文

篇(1)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

一、明確指導思想 加強組織協調

學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下簡稱“訓練計劃”)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導師引導,項目驅動,興趣使然,自由發展,能力提升”為原則,創新理念、創新機制、立體訓練,樹立“將學習的自交給學生”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觀,充分利用學校科研優勢和與行業密切結合的特色,建立“教學與科研互促、教師與學生互動、課內和課外滲透、自主與引導結合”的創新創業訓練模式,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培養學生“創新成才、創業報國”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學校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領導小組,由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組長,組員包括本科生院、學生工作處、科學研究部、計劃財務處、校團委等職能部門負責人。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有關政策,領導、組織和協調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開展,監督項目經費的使用。

為了更好地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校于2012年7月將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調整并入本科生院,更名為創新與創業教育辦公室,并賦予本科生創新創業教育和研究生創業教育的規劃、組織與實施,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改革,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等職能。二級學院設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專職干部,班級設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委員,建立了校、院、班三級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機構。創新與創業教育辦公室具體負責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施與管理。

學校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專家工作組,對各級項目進行評審、檢查和驗收,并指導相關工作;二級學院成立了學院工作小組和專家組,對學院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進行評審、檢查和指導。

二、在全國率先開展創業教育探索

學校在全國率先開展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將大學生創業教育納入學校改革發展規劃、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評估指標,推進創業教育全方位、立體化的實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組織與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創業學分,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作為“個性培養”課程模塊納入培養方案。學校出臺了《大學生創新教育行動計劃》、《大學生創業教育及創業素質提升工程》等文件,制定了《中南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實施方案》、《中南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管理細則》等規范。

二是建立評估和激勵機制。學校把創業教育教學成果寫進了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在二級學院目標責任書中增加創業教育內容,在考核中加大對創業教育的關注度;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納入本科教學考核體系,對二級學院組織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業培訓和創業實踐等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設立優秀學生創新創業獎,對創新創業優秀個人和團隊進行獎勵。

三是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為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基本素質和知識儲備,學校積極整合優化課程體系。創業教育有效納入專業教育、文化素質教學計劃和學分體系;在全校性選修課中設置創業教育通識、技能和實訓課程86門;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同時,加強創業教育教材建設,積極編寫創業教育教材。

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營造濃厚氛圍

學校積極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突出實踐教學,營造濃厚氛圍,豐富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內涵,探索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途徑。

一是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環節。學校推進科研進入課堂,鼓勵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全校實驗室24小時向本科生開放。在全國率先設立創業實踐學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建立創業依托、實踐和模擬基地近千個;開設模擬銀行、海關、稅務和工商等創業模擬實訓;鼓勵有能力和條件的學生結合專業創辦科技型公司或工作室。

二是實施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導師制。創新訓練項目和創業訓練項目實施學校導師制,指導學生進行合理選題、實施科學的研究方法、加強科技寫作;創業實踐項目實施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的雙導師制,指導學生創業團隊建立企業、優化企業運營、分析并排除企業風險等。

三是營造創新創業濃厚氛圍。學校每年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大會,學校專場創新論壇、創業論壇和實踐論壇,以及全校所有二級教學單位組織的學院專場論壇,并制作展板在教學區長期展示,同時開通網絡項目展示和“網絡人氣獎”投票,編撰《中南大學大學生創新論文集》,集中反映學校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的成果;開展創新教育思想大討論、創業教育論壇和舉辦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展;引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創業大賽等,進行創新創業探索,培育典型,發揮榜樣帶動作用。全校形成了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四、強化訓練計劃項目過程指導和管理

學校不斷規范工作流程,建立了約談機制,加強項目訓練過程指導,細化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施管理,扎實推進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工作。

一是做好項目培育,規范項目選拔。學校加強對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培育,已初步形成學生從“直觀感受”到“實踐調研”再到“項目申報”的閉合回路。對新生實施“苗圃行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例如每年10―11月,學校組織新生參觀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每年寒假組織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從點滴做起”實踐調研,已有4萬多名學生參加;常年組織舉辦創新創業沙龍、專家講座、培訓等活動;對實施創新創業項目感興趣的學生提供指導服務。鼓勵有創業教育培訓和實訓經歷的學生參與創業類項目,已實現公司化運作的項目優先。

二是建立定期檢查約談制度,實施全方位項目驗收。學校對每個項目定期進行檢查,對非主觀原因在中期檢查、結題驗收中實施不到位的項目團隊進行約談,了解項目實施的具體困難,請專家為項目進行指導,引導項目順利實施。例如,2012年項目中期檢查時有8個項目建議約談、1個項目不合格終止資助;2013年項目中期檢查時有16個項目建議約談。

學校組織專家對結題報告進行審查,要求項目全體學生參加項目結題答辯。例如,2014年共有35個二級教學單位舉辦了41場學院專場創新創業論壇,學校組織了6場創新創業論壇,有605個項目、超過6500人參與學院專場和學校專場的答辯、展示和交流。

三是嚴格經費管理。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實行“滾動式”管理方式,制作項目臺賬,規范經費劃撥流程和報賬手續。學校為各二級學院刻制并下發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經費專用印章。

五、創新工作思路 建設多級訓練平臺

近年來,學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級創新創業訓練平臺,面向參加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學生免費開放。

一是建設創新實驗訓練平臺,包括校級創新訓練平臺、院級創新訓練平臺、學科創新訓練平臺、校企聯合創新訓練平臺。重點建設了物理、化學、機械、電子信息和生物5個校級創新訓練基地。

二是建設創業模擬訓練平臺,包括加強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培訓示范基地”和“模擬公司創業實訓項目”建設;逐步完善創業模擬實訓室――模擬銀行、模擬海關、模擬稅務和模擬工商,為學生創業訓練項目提供商業環境支撐。

三是建設創業實踐訓練平臺。學校加強中國大學生創業網站建設,積極構建網上創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完善網上創業素質測評系統和遠程網絡交流系統。學校加大了大學生創業園建設力度,為大學生創業實踐項目提供孵化平臺,開展項目孵化、企業診斷等服務,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目前,學校有72家學生公司入駐創業園。

六、訓練計劃成效顯著

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已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覆蓋面大,受益學生多,社會贊譽良好。

一是受益面大,學生積極踴躍參與。近年來,學校學生申報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數量和參與人數都呈上升趨勢。2012―2014年,共批準國家級立項項目376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254項,創業訓練項目112項,創業實踐項目10項);湖南省立項項目87項,校級立項項目1754項。學校有超過95%的學生參與各類科技創新創業活動,超過80%的專業教師有指導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經歷。學校專家、指導老師對項目完成情況的滿意度高,

篇(2)

關鍵詞: 民族地區高校 學術交流 創新素質培養 交叉學科

以創新為時代特征的21世紀,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凸顯,知識的廣博性、整體性成為科技高速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如何培養高層次的創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以創新為靈魂”的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拓寬相關學科知識,避免專業面過細、過窄,加強基礎與專業結合是研究生教育面臨的新挑戰。科研能力的訓練及學術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過程培養的重要環節。同時,學術交流又是激活研究生創造性思維的最佳途徑。

吉首大學作為1958年總理親自批示創辦在民族地方的兩所高校之一,地理位置、辦學條件、學科與生源結構等劣勢明顯,培養的碩士研究生面臨多重就業壓力。因此,我們結合本校碩士研究生學術交流及創新能力培養情況,就如何進一步加強研究生過程培養,提高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建議。

一、民族地區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

民族地區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主要受創新意識及思維、知識結構、地方經濟及辦學條件等的影響。

1.創新意識及思維、知識結構是制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根本。首先,研究生應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包括針對性的問題意識、科學的研究動機和良好的信息素養。由于研究生較成熟的年齡和受擴招影響的就業形勢惡化,高校研究生考慮問題更加現實,對學術研究普遍感到壓抑、失落,對科研創新缺乏足夠的能力和興趣。目前,研究生對問題、事物的看法采用固定的模式和視角,對他人的理論和觀點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科學研究主要采取簡單移植、簡單揭示表面現象、簡單延伸、簡單推理[1]的方法,導致創新意識和思維逐漸減弱與退化。所以,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非常重要。

其次,碩士研究生應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我國的傳統教育過于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對學生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生作為該傳統教育的產物,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過窄并缺乏跨學科學歷。因此,合理的知識結構、深厚的知識底蘊是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基礎。

2.辦學條件限制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學校的管理體制。長期以來,受高校管理體制中明顯的行政本位和官本位現象的影響,高校缺乏生機與活力,研究生學術創新的空間更容易被擠占;受高校提倡“尊師重道”,“師道尊嚴”的影響,學生是教師管束的對象,必須絕對服從學校和教師的管理[2]。

其次,民族地區高校辦學條件較差及科研經費短缺。一是民族地區高校研究生培養經費少,很多高校無法購買大量的圖書資料,導致學校圖書資源短缺而難滿足研究生吸取前沿學科知識的需要。二是理工科院校的實驗儀器陳舊、設備落后,實驗材料供應不足,使用淘汰的儀器設備,降低實驗要求時有發生,甚至研究生成為實驗旁觀者,從而造成創新能力低下。三是科研經費短缺導致研究生學位論文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雖然我國民族地區高校已初步建立起“獎、助、貸、補”等多元化研究生資助模式,設立研究生創新基金,但只能滿足部分研究生的一般科研需求,不能保障大多數研究生在讀期間學術發展的需求得到滿足,加上導師的科研經費有限,長此以往必將導致高校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

最后,導師指導能力較低。民族地區高校教師“嚴重的近親繁殖現象”導致學術自由的窒息,學術創造力的衰退、加上研究生擴招導致生師比過高。據了解,很多高校導師“資源”奇缺,有的高校博士加上碩士研究生導師的生師比高達120∶1[3]。過高的生師比對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3.交叉學科的發展狀況是阻礙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素。交叉學科發展觀念陳舊、科研人員團隊意識不強。其一,受學科范圍內從事“縱深式”研究的影響,人們不愿進行學科間的拓展研究,甚至對跨學科教學與研究存在無知或偏見,使得交叉學科研究人員團隊意識不強,在一定程度地阻礙了學科的綜合性[4]。其二,交叉領域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問題。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培養由于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僅靠某一導師指導是很難完成的,而掌握交叉學科指導老師的數量和質量均不能保證。其三,在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設置上,過于強調按二級學科甚至研究方向來設定課程,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寬口徑培養趨勢,從知識結構上限制了對研究生知識交叉融合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其四,交叉學科優秀研究生生源不足。

二、學術交流在民族地區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1.學術交流是民族地區高校學科建設及發展的需要。學術交流可使國內外、校內外的研究生教育資源共享,使研究生了解其他學科發展動態及科研成果,激發研究生將自身從事學科與交叉學科中新的研究方向相結合,是民族地區高校加強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2.學術交流是營造良好的校園學術氛圍、培養研究生學術道德和協作能力的需要。學術交流有助于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反映高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建設科學與人文精神融合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倡導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良好的學術規范與道德、團結協作精神;此外,創新能力以獨立和批判精神為前提。學術交流能夠培養研究生開放的心態、“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科學懷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它從爭論到達成共識的過程能夠培養研究生同他人團結協作的能力。

3.學術交流是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出創新性成果的需要。學術交流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交流空間,拓展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及科研思路,是提升其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研討時師生平等,導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設性指導意見。這更加激勵研究生產生創新觀點,圍繞新觀點展開研究工作,獲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4.學術交流是研究生成長的需要。學術交流是研究生展現研究方向、科研能力、學術思想和科研成果的平臺。研究生在參加學術交流尤其是自己主講時,一方面提高了學術報告的撰寫、語言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和意識,另一方面由于經過充分準備,對所講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個性的充分發揮,交流的成功激勵更多地投入未來的創造和研究中。其次,學術交流通過在研究領域、研究思想與方法等方面拓寬視野、開闊思路及啟迪創新思維,使研究生充分了解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和進展,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學術創新和研究生全面健康成長。

5.學術交流是提高導師水平的需要。在學術交流過程中,導師起著點評、引導、解疑和參與討論的作用,學術交流形式和內容多樣,不同學科領域的師生共同參加,拓寬交流面,推動導師之間的交流、互補和促進,有利于提高導師水平。

三、民族地區高校研究生學術交流存在的問題

高水平開放式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是民族地區高校的重要特征。作為研究生培養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的學術交流是單純的課程學習和硬式的學位論文寫作所不可代替的,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民族地區高校,研究生學術交流由于受地域和經費等條件的限制,存在著學術交流平臺建設遲緩,經費短缺,制度不完善,載體不豐富及開展次數較少等問題。因此,民族地區高校更應該把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建設納入學校學科建設體系當中,在政策、資金和場所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四、加強民族地區高校研究生學術交流的對策

吉首大學自2003年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以來,招生學科不斷擴大,現已涉及文、史、哲、理、工、農、醫、經、管、法、教育等十一大學科門類,目前在校碩士研究生700余人,作為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學科門類最全、辦學層次最高、師資力量最強、辦學特色最明顯的大學,我校積極推動學術交流活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完善研究生學術交流制度和形式。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完善的制度支撐。我校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由研究生處和培養單位負責組織、審批及管理,建立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經費的預算和決算制度,將研究生導師的學術交流活動按課時量進行計算,在程序上遵循“項目申報項目組審核領導小組批復項目實施提交總結”的程序。

我校研究生學術交流的方式主要有:①學術講座。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講授各自領域的前沿動態、個人學術經歷及創業歷程,國內外發展動態和社會需求等。②學術沙龍。組織各培養單位的學生進行研究進展匯報、課題討論等活動,以達到相互借鑒、交叉滲透的目的。以上兩項是每年學校結合湖南省創新論壇集中在11—12月開展的研究生學術活動節進行。③培訓講座。邀請畢業校友、學者針對某一新興學科、前沿理論和技術開設專門的學術培訓。④聯合培養。挖掘和整合校內外資源,通過聯合指導、短期訪問等形式,研究生到國內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211”、“985”高校進行交流和學習,聯合開展創新項目,提高科研創新能力。⑤社會實踐和服務。通過開展產學研合作讓研究生進入企業進行短期實習和完成學位論文。⑥學術會議。通過主辦或協辦學術會議,鼓勵研究生參加國際(內)學術會議,掌握學科發展動態,探索新項目。⑦網上互動。鼓勵研究生自發建立自己群體的學術論壇或通過網上已有的學術論壇交流科研、尋求協作與幫助、掌握相關專業信息、加強與不同學科尤其是國內外學者和研究生的聯系,拓展科研實踐的空間。

2.結合學科專業特色和學術需求,立足民族地域特色,打造學術交流有效載體,提高吸引力。吉首大學結合研究生學科專業特色,以研究生學術需要為最終目標,采用學術報告會、研究生創新論壇、國內外學術年會、學術類社團等多元性的學術交流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在研究生學術載體建設過程中,優先發展研究生創新論壇,重視學術報告會和國內外學術年會的開展。

3.增加經費投入,設立多項專用基金,促進創新能力培養。我校設立了“研究生科研創新課題基金”,“吉首大學研究生校級科研項目”等,鼓勵在校研究生積極參加對科學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學術研究及具有應用前景的技術性創新研究。從2004年開始,每年均開展優秀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對有創新研究成果的給予表彰;還設立了“研究生獎學金”以獎勵成績優異和成果突出的研究生;為鼓勵教師多開展科研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設了“精品課程”專項、“優秀研究生教材建設基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基金”等,主要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4.鼓勵以交叉學科方式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交叉學科涉及兩門及兩門以上學科專業知識,導師只有了解交叉學科的發展趨勢,具有交叉學科的興趣和前沿意識,愿意與其他多學科領域的專家進行學術交流,才能探索其他他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以結合本學科領域的研究課題,尋求新結合點,提高研究生的創新性[4]。我校作為一所民族地區的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多,教學資源緊張,只有學科交叉,才有利于學科的自我發展與健全,有利于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以推進學科的綜合化,使之與學科的發展規模和質量相互匹配,相得益彰,從而在富有成效的交叉、滲透中不斷培育出新的學科生長點,形成多學科綜合、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結構。以林學、化學、醫學學科交叉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為例,研究生在不同學科導師指導下從特色林產資源中發現功能活性成分,然后運用化學的手段提取分離,得到已知或未知化合物并進行活性鑒定,將這些化合物應用于臨床,最后制成產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又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因此,在研究生的培養方式上應鼓勵學科交叉。

5.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是碩士研究生學術交流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通過評估機制,“鼓勵競爭、優勝劣汰”,有利于激勵導師與研究生的科研熱情、創新熱情。我校在學術活動節前夕將組織校內專家對研究生撰寫的學術論文進行評審,對優秀學術論文進行表彰。我校在每年從不同層面開展研究生學術活動,內容涉及校內外專家的名家講壇、研究生學術沙龍,在以研究生為主報告的學術沙龍中,每場均聘請相關學科的資深專家進行點評。評價時,既注重研究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又注重研究成果的質量及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做到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對設計思路新穎、可操作性強、實施效果明顯的學術交流項目,應當給予物質與精神雙方面的肯定,并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海濱,黃孫慶.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高教論壇,2010(4):108-110.

[2]王得忠,胡榮.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因素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6):22-26.

[3]戴潔,宋智.高校導師“資源”奇缺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引爭議[N].江南時報,2006-11-10.

篇(3)

關鍵詞:醫學;創新創業教育;探索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188-02

一、醫學院校創業教育及醫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

1.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觀念陳舊,創業指導體系尚未完善。醫學院校由于專業限制、課程設置、傳統思維模式、社會對醫學工作的特殊要求,許多醫學類院校依然將促進醫學生在醫療事業單位就業作為最終導向,雖然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各樣的就業指導,但在創業指導方面所做甚少。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高校創新創業總結宣傳工作的通知》(教學廳函[2016]3號)要求,2016年教育部評選出首批全國高校創新創業50強高校,沒有一所醫科類院校上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醫學類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整體發展滯后。

2.醫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不強,缺乏創業自信。醫學生傳統的就業觀念認為,既然選擇醫學院校,畢業時首先考慮進入醫院工作。選擇醫療事業單位就業一方面是出于對本專業的熱愛和不舍,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風險較小。再者,父母的期望及自己的職業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與就業相比,自主創業難度大,前期需要投入資金及大量的精力,還要承擔失敗的風險。

3.醫療衛生產業的進入壁壘制約了醫學生的創業。醫療衛生產業由于直接關系著人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因此受到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嚴格管理。主管部門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在客觀上形成了某種制度性壁壘。醫療健康即使具有顯而易見的痛點,但卻是壁壘最嚴的創業領域。這些制度性壁壘某種程度上制約了醫學生的創業。

二、內蒙古醫科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探索

1.加速推進創新教育,構建有利于個性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一是改革教學理念,在強調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更加注重創新意識、創新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把創新教育貫穿到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二是加強創新教育課程體系和內容的規劃和建設,強化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在創新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各專業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向學生開設學科前沿講座、創新方法、創業基礎、創新實踐、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并根據專業特點充分發掘本專業創新創業的教學內容。三是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訓練體系,啟發學生將創新創業與所學專業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專業內涵,并通過系統的創新創業訓練,有效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2.加強雙創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機制。學校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課程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結合行業動態和發展需求,建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講座、論壇、培訓為補充,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新創業設計大賽等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多形式就業創業指導課程體系。學校開設了就業創業指導必修課,38學時。其中,創新創業內容14學時。同時,開設了創新思維與創業、大學生創業基礎知能訓練2門創新創業相關選修課程。目前,學校引進了兩門超星爾雅網絡通識課。其中,大學生創新創業(36學時、2學分)、大學生創業基礎(27學時,2學分)。以上兩門網絡通識課全部由國內知名的創新創業教育專家講授,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放,學生通過網上學習、網上測試的方式進行修讀,所修學分計入畢業總學分。

學校現有專業就業創業指導課教師4人、兼職教師13人。學校建立了就業創業指導專家庫,制定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導師管理辦法,吸納區內外高校、企業等優秀導師30余名。同時,外聘3名資深創新創業教師來學校任教。

3.強化創新創業實踐環節,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學校分別與河北省香河縣人民醫院、內蒙古牙克石市人民醫院、北京毅新博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業單位共建創新創業見習基地;與經濟領域最具權威的《經濟》雜志社簽訂戰略協議,成為首批共建“因為有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100所高校之一;與大連創業工坊合作,共建了“內蒙古醫科大學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并在“i醫大”校園網上開辟創新創業信息平臺。學校中醫學院掛牌成立的模擬醫院,成為內蒙古醫科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之一;學校與呼和浩特市金山管委會共同建設了內蒙古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并首批推薦了6個創業項目入駐孵化基地。同時,學校緊密聯系大學生創業園,推]3個創新創業團隊入駐。

三、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文化環境,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

1.學校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協會、大學生創業實踐部和創業社團。通過舉辦簡歷制作大賽、公務員考試模擬大賽、創業企劃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比賽活動以及組織開展知名企業家論壇、創業政策宣講、創業成功典型報告會等活動,引導青年大學生轉變觀念、主動就業和勇于創業。為了鼓勵和支持我校畢業生積極創業,激勵更多優秀青年走上創業成功之路,學校舉辦“尋找閃光的你”首屆基層就業創業優秀學子事跡展演及表彰儀式。制作了十名畢業生基層創業就業歷程的十個精彩短片,對在場觀眾及學生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與震撼。同時,學校舉辦“開講了――首屆基層就業創業優秀學子與學生面對面”活動,受表彰的優秀學子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現場答疑解惑。

2.以賽促建,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業創新實踐能力。我校已成功舉辦七屆校級“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和六屆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連續三年榮獲全國三等獎,2015年榮獲全國二等獎。近三年,累計榮獲自治區特等獎一項,金獎八項。2013年和2015年獲得“優勝杯”和“優秀組織獎”;2016年4月我校承辦第七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華北分區賽,在全國總決賽中獲得第三名;在今年6月舉辦的“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院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我校學生項目“學齡期兒童寰樞椎數字化三維形態測量與臨床應用研究”榮獲大賽一等獎。

3.S富校園文化,營造創新創業范圍。2012年6月,我校成立“問學講壇”,先后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教授,南丁格爾獎獲得者姜小鷹教授,國醫大師吉格木德教授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開講,共開展各類講座600余場,受眾學生累計40000人次。2015年4月,成為自治區“北疆講壇”首個高校分講壇;

4.不斷促進科技創新,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學校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英才培育”項目,已成功結題200多項,參與教師201人,學生1000余人,累計發表專業學術論文38篇,申請專利15項。今年5月,學校啟動“內蒙古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成立“內蒙古醫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工作領導小組”,選拔26個校級創新創業項目。其中13項入選自治區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大學生蒙醫藥現代化研究團隊”入選2015年度全國“小平科技創新團隊”;在上海舉辦的PSBH中國區年會上,我校師生榮獲本屆年會學生組卓越項目線上人氣獎和最佳實踐獎2個獎項。

參考文獻:

[1]馮修猛,劉星,周雪.現階段醫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探析[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2:1603-1605.

[2]林文詩.新時期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創業意向與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0,(23)7:95-96.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Jin-xiang,MIAO Mao,XU Song-mei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Admissions Office,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59,China)

篇(4)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使命,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技能和創新精神的基礎,建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培養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抑制普通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幾種因素,并提出了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方法和相應的管理辦法。為建立合適的高校大學生團隊和從事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指導性建議。

關鍵詞:

教師科研;學生自主管理;科技創新團隊

普通本科院校把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通過創新創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和創新精神[1]。忻州師范學院通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來探索培養創新人才改革體系和路徑,創新團隊作為人才培養的有效載體和形式,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2]。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的創新團隊是學生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忻州師范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但大學生創新團隊的建設多側重教師對學生個體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上,沒有涉及創新團隊本身的學生自主管理,只側重在創新團隊中學生個體的培養,而沒有考慮創新團隊的發展管理。構建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有益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有益于團隊的自主管理和在提升中發展,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有益于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思維空間,更有益于大學生提高自身創新能力[3]。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離不開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和投入。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建立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吸收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來參加,大四的學生畢業,大一的學生加入,創新團隊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讓學生來管理,有選擇性的吸收優秀的新隊員,使創新團隊更加和諧地發展、不斷進步。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是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的未來發展方向。

1當前大學生科技團隊創新建設存在的問題

1.1大學生科技創新團中教師為主要管理者

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是教師組建,教師從組建團隊,確定研究的方向,儀器的培訓到開始實驗,實驗結束撰寫論文,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學生只是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一個項目,不能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自我創新能力也得不到發展。

1.2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缺乏可持續性

普通的創新團隊成員往往是在一個年級或是一批學生,如果這個創新團隊起主要作用的學生離開,那么就需要組建新的團隊,團隊中良好的理念、思想、方法就不能夠很好地傳承下去,新的團隊在教師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培養,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能夠實現創新團隊的可持續性。

1.3單一的科技創新團隊缺乏時間的保證

傳統的科技創新模式,學生用于科技創新的有效時間較短。學生通常在大二暑假開展科技創新,有效時間僅僅一個多月,開學后課程較多,沒有足夠的時間繼續創新工作,僅利用星期天想完成科技創新論文比較困難。

1.4科技創新團隊缺乏創新方向和自主能力

學生在進行科技創新前沒有了解教師的科研細節,要想了解并領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許多學生依賴指導教師擬定課題或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再者學生的進行創新實驗之前沒有參加專業的訓練,缺乏主動思考問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5科技創新團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勵機制

我院對學生申報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有規定,每位指導教師僅限一個學生申請,每項支持1500元,嚴重阻礙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和發展,科技創新成果也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勵機制,開展創新活動的經費資助較少,對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組建科技創新團隊也只能“紙上談兵”,無法付諸實踐。

2依托教師科研平臺構建學生自主管理的科技創新團隊的方法

2.1依托教師科研,明確科研方向

創新團隊的指導教師根據自身正在研究課題的內容和方向,從其中派生出若干小項目,把科技創新團隊分成幾個小組,學生課題可以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系,這些項目本身來源于教師通過實踐的科學研究,不同于大多數傳統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夠很好地把大學生課堂上學到理論知識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或者在指導教師的輔助下完成,從而更好地帶動學生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2.2學生自主管理,機動靈活組建創新團隊

依據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興趣方向,組織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的學生自主管理的創新團隊,項目小組由導師指派一人擔任小組組長,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及興趣方向并結合學生的個人意愿,選擇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多名學生組成各個小組,創新團隊的研究則是由多個項目小組組成,各個項目小組可以協作完成,也可以獨立完成一個創新實踐課題,項目小組和創新團隊的低年級學生在高年級學生組織和引導下,通過相互學習互相協作,彼此競爭可以很快地融入項目小組,融入整個創新團隊。同時這種團隊精神也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科技實踐創新團隊中,實現科技創新活動可持續地發展。

2.3學科交叉、年級交叉,建立可持續性的大學生

科技創新團隊在組建科技創新團隊時,選擇不同專業,比如化學、生物、體育、地理系的學生,實現多學科交叉,又利于科技創新的發展,也可以讓大一到大四的學生同時參加,在團隊中逐步實現以老帶新,螺旋上升式發展,形成多層次、可持續的科研梯隊組織和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在整個創新團隊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有新成員加入,也不斷有老成員退出,把創新團隊已有的優秀的團隊精神,組織模式和管理機制承傳下去,同時還有不同的創新的管理模式加入。

2.4加強科研實驗室的開放程度,申報學生科研項目

加強科技創新實驗室建設,也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途徑。團隊可以申請系里開放實驗室,給學生提供創新條件、創新環境、創新氛圍和創新平臺,有了實驗室這個創新平臺,一方面組織青年教師對在實驗室開展研究的大學生創新團隊給予技術指導,另一方面對學院提出要求,設立大學生創新基地,每年下撥一定的經費,還可以鼓勵學生依據本實驗的具體情況申請學校、省級和國家級的大學生創新項目,保證科技創新團隊的經費支持,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到科研工作中來,切實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3結語

依托教師科研,構建了學生自主管理的大學生科技實踐創新團隊,我院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少學生有了創新成果,并且申報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獎,通過創新團隊的有效管理和特色教育,不僅提高了本團隊內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帶動更多的同學加入到科技實踐創新活動中來從而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加深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促進本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學生自主管理也不斷創新、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黃佳木,彭小芹,劉天模,等.依托學科基地建設實驗平臺,培養材料專業創新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6):13-15.

[2]尹潔,李鋒.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大學教育,2011,28(4):173-175.

[3]李紅艷,梁斌,黃健.設計性實驗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2(25):300-302.

[4]薛雙喜.依托教師科研構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1):20-21.

[5]史懷平,胡沈榮,郭超,等.依托高校科研平臺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5,32(8):5-6.

篇(5)

[論文關鍵詞]創業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生態 優化 價值分析 對策建議

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內外部發揮特定功能的各要素及其結構的總和,它由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境等要素組成,這一系統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影響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及其最終效果。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和創業技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教育活動。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創業教育日趨成為拓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重要新途徑。

一、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價值分析

(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是教育過程的主導,在教育活動中起著調節和控制作用,通過組織教育對象、創設教育情境、規制教育過程,引導教育對象向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關鍵就要發揮施教者的主導作用,調動施教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創業教育在其中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一是創業教育擴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力量。高職院校根據實際需要,推進創業教育,調整增加教育教學內容,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這勢必要加強教育隊伍建設,優化創業師資隊伍結構。二是創業教育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能力和素質。在創業教育實踐中,施教者著力建構向社會和生活開放的知識體系,根據社會需要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挖掘教師個性特長、教育教學智慧等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提高激發學生理想信念、集體主義、創新創業等精神的技能技巧。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

隨著社會經濟條件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也日益變得突出。而現今過于強調整體利益,缺乏對學生個性尊重的現狀仍然存在。創業教育作為新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局面:就指導思想而言,創業教育進一步確認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從生態學角度看,創業教育強調自我教育、自我超越的教育思想,遵循“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強調尊重人的主體性,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強調知識運用、生活體驗,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從“物化”到“人化”的轉化。就教育實踐而言,創業教育在實踐中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創業教育創設民主平等的教育環境,調動主體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的能力,培養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引導學生對時代性、社會性、現實性的問題進行思考,反思合作競爭、職業生涯定向、人生價值取向等問題,確立學生的主體人格,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中發揮核心作用。

(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

時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教育內容。創業教育“是一種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它內含著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的內容”。它拓寬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的教育,通過理想信念、擇業就業、創業品質等教育,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性和針對性。第一,創業教育豐富了理想信念教育,使之更加具體化。教育學生以科學的態度明確職業方向,將樹立理想與大學生自身對所學專業、就業前景的實際結合起來,將創業理想作為大學生前進的動力,堅定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和信心。用典型事例教育、引導學生將理想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把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國家、社會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為國創新創業。第二,創業教育豐富了創新精神教育,使之更加實踐化。創業教育“以科技創新教育為契機,把豐富學識、陶冶情操、培養創新能力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以現代知識技術、科學精神開啟青年大學生的心容,多方面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探索進取精神,養成開拓創新的個性品質。第三,創業教育豐富了現代精神教育,使之更加時代化。創業教育以內隱的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性、合作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質,把協作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集體主義精神有機統一,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完善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

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脫離社會實際、“灌輸式”現象還較普遍。部分高職院校由于對實踐作用認識不夠,經費和師資力量緊張,忽視實踐教育內容,學生難以借助實踐把對理論和知識的認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理解、觀點和方法。創業教育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符合新理念、體現新特點。首先,創業教育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創業教育引入先進教育理論,賦予教育活動基本屬性,遵循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思想,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由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向注重創新能力培養轉變,由單一培養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轉變,由注重書本知識向注重實踐能力轉變。引導高職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鼓勵師生積極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在與社會的廣泛交往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其次,創業教育運用參與式、體驗式等方法以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創業教育開拓創新精神教育和創業實踐環節,依托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設、創業扶持項目、創新創業園地、社團協會等,引導學生憑借專業特色和優勢,培育創業意識,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創業教育通過新的思想方法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良性互動。

(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外部環境的互動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促進內部與外界環境平衡以及思想政治生態系統協調和諧。從高職院校內部看,創業教育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傳播現代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所內含的文化精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創業意識和創業品質。校園文化突出創業教育的主題,通過有效形式對學生的創業思想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創業文化成為學校一種主流的文化,形成內生的創業氛圍,使創業教育成為高職院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高職學生、高職院校和社會的發展。從高職院校外部環境看,創業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與社會溝通和接軌的渠道。創業教育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目前正逐步構建以政府為核心、高職院校為主體、社會和家庭廣泛支持的創業教育系統機制,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吸收優秀企業文化等途徑,實現學生思想引導與社會實踐的對接,增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與內部要素之間的能量和信息交換,將社會有利因素作為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和養料。通過教育變革,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這無疑將有助于改變學校與家庭、社會相脫節以及外部環境作用發揮路徑不暢的不良狀況,在良好環境中推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對策

(一)樹立科學教育理念,明確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根本方向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經濟和科技的競爭不僅是人才數量和人才結構的競爭,更是人才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競爭,這對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先進的理念是解決各種問題的思想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化構筑首先要教育人們樹立科學發展的全新發展理念,從生態理念的培植與內化,從整體論與系統觀的視角對教育生態的各種因素進行全面思考,調控教育內外部的生態,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整體運行良好。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實現人的社會化的過程,把人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思維要堅持整體論,在價值向度上從物本向人本的思維意識方式轉變,以人為本,從現實的、具體的和社會的人出發來思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這是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根本所在。

創業教育從本質上說是教育觀念和理想的創新,是貫穿高等教育始終的教育理念。高職院校既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責任,同時也肩負著系統地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的重要使命。創業教育要堅持全面發展、整體進步的生態意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創業教育,根據實際需要不斷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實現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在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發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者的積極性,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進的關系,增強受教育者的主動性。指導高職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方面盡快適應新時期的要求,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教育者自身也要樹立競爭意識、平等意識、創新意識等創業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機融合,這是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重要方向。

(二)建立健全各項體制機制,完善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設更具有根本性、穩定性,建立健全各項體制機制能夠保證創業教育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規范化。一是要健全責任落實機制。高職院校要從制度上將創業教育規定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確認創業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分解為各項任務,將創業實踐納入教學體系,并安排專門機構、專門人員對各項規章制度進行貫徹落實,使創業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二是要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加大對創業教育的投入,在基地建設、師資培養、文化活動等方面投入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制定一套相對完善的學生創業服務體系,在物質上提供方便,如建立創業教育專項基金、創業專項獎勵基金,爭取更多校外各類企業設立創業獎學金和基金獎,用于扶持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新項目、創業實踐活動等。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堅持專兼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的原則,通過培訓、實踐等途徑提高創業師資隊伍水平,建設完備的“雙師型”教師團隊,聘請專職心理教師、企業家、投資家、成功創業人士、有創業經驗的畢業生等對學生進行培訓、指導、咨詢和輔導,聘請他們擔任創業教育兼職教師,走創業教育師資多元化之路,發揮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作用。通過大眾傳媒、校企合作平臺等多種渠道整合社會資源,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輿論、資訊、市場、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三是要健全評價激勵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機制,引導大學生的個性和潛能的提高,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構建符合生態發展、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以及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完善激勵機制,從德育測評、綜合素質測評、學分制管理上對創新創業活動給予全面的重視,獎優罰劣。

(三)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培植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深厚土壤

篇(6)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教育文化困境文化超越

[作者簡介]周春芬(1976-),男,浙江安吉人,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管理系黨總支書記,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黨建等;金輝(1964-),男,浙江寧波人,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院校發展、高等教育管理等。(浙江寧波315100)

[課題項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2010年課題項目“大學生創業教育對策與路徑研究——基于文化自覺的視域”(項目編號:10CGYD107YBX)和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11年度研究課題項目“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文化機制研究”(項目編號:SCG27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2-0095-02

一、創業教育的文化視野與觀照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其創業教育已經經過感性階段和知性階段的洗禮進入了理性階段,創業教育不僅有成熟的課程體系和專業體系,進入了專業教育和學位教育階段,并且已成為一千六百多所院校承擔社會責任、推動社會發展、創造社會活力的協同運動。而反觀我國創業教育狀況,一是仍處于散狀分布,尚未全面鋪開;二是仍處于邊緣地帶,未成為中心內容。客觀事實表明,我國的創業教育尚處于意識勃發、激情調動、行為體驗、經驗整理的感性階段,離知識體系和教育“范式”建立和形成的知性階段尚有不小距離,更談不上將創業教育和高校應有的社會價值觀、理想和信仰等完美結合的理性階段。

先生在觀察我國社會發展變化時提出了“三級兩跳”的概念,即20世紀我國從“農業社會”跳躍到“工業社會”,再急速跳到“信息社會”的接連并進的變化狀況。其中“兩跳”就是指當第一次跳躍轉型還未完全落地到位時就迎來了第二次跳躍轉型,以此來解釋世紀之交為何我國出現了諸多的社會不和諧問題,并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應對之策,倡導從文化機制上去尋求人的精神困頓和觀念沖突等問題的解決之道,強調了文化對社會推進變革發展的內在統攝地位。

對于創業教育亦可以此為參照,這基于以下幾個判斷:首先,我國創業教育的發展不可能再走“感性階段—知性階段—理性階段”的遞進式路線,而是“三級兩跳”式的并進式路線;其次,創業教育的“三級兩跳”挑戰本身就自在于社會變革的“三級兩跳”困惑之中,人的心理結構——文化模式的相應轉型最為困難,也最為重要;最后,創業教育的知識體系和教育“范式”建立與科技發展進程類似,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而文化層面上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的改變所需時間要長得多,必然會遇到諸多障礙和問題。因此,研究和推動創業教育,文化的背景不可回避,文化的視角不可忽略,文化的機制不可缺失。

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文化困境

創業教育是我國教育觀念發展和流變的最新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在短短十幾年間,我國高校教育觀就歷經了從知識教育到素質教育、從就業教育到擇業教育、從創新教育到創業教育的快速變化發展過程。觀念急促的交替之間,清晰可見的是其每一步都與我國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遷緊密相連。先生晚年所提出的文化自覺理論,其內在規定著的反思、適應、整合、創造四個層面與環節,較好地解構了我國創業教育的孕育和誕生軌跡,同時也為分析和把握我國創業教育的文化“桎梏”提供了一個科學視角。

首先,從反思的層面來看,不斷復雜變化的世界文化進步思潮與特定的文化處境的糾葛,造成了創業教育觀念形成與確立的矛盾與困惑。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展現著全民族共同創業的智慧和成果,也積淀出了剛健有為的中華文化。但是,存在于我國古代文化思想流派中的柔靜無為之說,及至宋、元、明以來在知識分子群體中蔓延流行的靜損思潮,使重道輕器、重文輕技、重精神輕物質等思想禁錮了全社會創業的熱情與智慧,并導致了國家積貧積弱、經濟文化發展緩慢乃至停滯萎縮①。當我們進行反思,進而否定這種與創新創業相對立的傳統思想之時,我們卻又從外界獲得啟示,發現傳統思想的主要內容——天人合一、重義輕利、綜合思維、等,也并非一無是處,在當代似乎又顯現出特殊的價值。西方社會在現代化反思階段的成果——生態意識、生活質量、科學的兩重性、反物質主義、反人類中心主義等——后現代主義,似乎又恰恰是東方文化所具備和擅長的。面對我國文化現代化這一“包括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后現代文化的復合互動”②的復雜現實,針對無論知識教育、技術教育還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均不足的狀況,我國教育的觀念如何成功突破知識、技術、人文、素質等單元的認識阻隔順利到達分合交融的綜合的創業教育階段,是必須應對的首要挑戰。

其次,從適應的層面來看,導向“官本位”的我國社會文化歸屬心理的固執和強化,造成了創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低下。創業教育的順利實施與社會的認同度密切相關,而這受社會人才的基本流向與社會深層次的文化歸屬導向影響較大。我國當前的現實是,國家和社會層面一方面要求大學積極開展創業教育,促進大學生積極創業;一方面卻是優秀學子、職場精英全力趕赴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選拔的考場。“人才的第一高地是機關,第二高地是事業單位,第三高地是壟斷性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處于末位。人們對到企業創新創業的預期差,與發達國家科技人員樂于流向企業、一流人才流向一流企業的現象恰恰相反。”③從社會體制上來看,對工資、福利等的預期值高決定了當前人才的流向;從文化心理上看,我國封建文化的“士農工商”的社會等級觀念和“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也決定了社會精英人才的基本流動趨勢。知識精英階層的意識形態反映了社會文化歸屬心理的主流,也深刻地影響著校內大學生的職業心態和人生定位——求安穩、求地位、求名分,這顯然與創業教育的文化精髓是背道而馳的。

再次,從整合的層面來看,大學自身的文化路徑依賴,造成了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的障礙。20世紀初以來,我國大學經歷了三種辦學模式的演變,“即歐美傳統模式(19世紀末~1949年)—蘇聯模式(1950~1980年)—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模式(1981年~)。歐美傳統模式是以人文主義文化為中軸;蘇聯模式是以政治文化為中軸;中國現代模式是以科學文化為中軸。”④理性觀察20世紀90年起至今的我國大學體制改革,是在矯正以往對科學知識的片面認識和尊重學科綜合化趨勢的背景下推行的,是大學內部要求、自下而上的“漸進式”變革,其本質是大學自身發起的“脫蘇”運動。而從路徑依賴的視角分析,由于缺乏外力的強力介入,大學的文化路徑必然習慣于延續以往的路徑模式并不斷給予強化,由政治文化向科學文化的中軸轉換必然容易搖擺起伏。在后現代主義的視域中,創業教育必須立于人文主義文化和科學文化交融共生的基石之上持續推動人類文明的新進程,現行大學文化路徑的轉移轉向的新挑戰也即在于此。在政治文化中軸依然強勁的路徑上,以知識經濟理論和市場經濟理論為依托的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必然困難重重。

最后,從創造的層面來看,大學文化去分化的能力缺乏,造成了一切指向于創業教育的資源要素更新與創新進程緩慢。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熱潮同步于20世紀90年代的大學改革熱潮,大學形成了對校園文化的理性認知,使之脫離了“定位在一種學生活動、一種現象、一種亞文化上”⑤的初級層面。大學文化的系統化標志著大學文化分化階段的完成,主要表現為大學都重視大學精神的提煉和塑造,完成了大學辦學的目標定位和理念體系的架構,梳理和完善了大學精神文化層面的相關內容。但是,大學文化在理性的第二階段——去分化階段,即具有個性的文化精神覆蓋全領域各環節并真正影響其中的每一個人,其能力依然有限,這主要表現為制度的設計仍然與既有理念相脫節,人的思想認識、行為表現等與既有理念仍不一致等。要通過現有的大學文化的去分化能力,在原有的每個教育資源和要素的“細胞”中溶入創業教育的全新理念,并使之發酵成一片利于創業教育生長的“有機土壤”,并等待創業教育自然而然的瓜熟蒂落,其過程必然是曲折和漫長的。

三、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文化超越

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進步理念,以及張岱年先生的文化進步主張——“綜合創新論”中所提及的,均要求在文化綜合的過程中尋求文化創新,并指出,文化系統重構和文化要素調整是文化進步的基本步驟,明確當前中國文化的首要任務是篩選和重組文化要素。系統的觀點和要素合成的思路為創業教育的“三級兩跳”開辟了文化超越的視角,因為文化要素共時發生、多維并進、交互影響的特征,為其提供了有力的機理支撐:創業教育四個層面的文化演進不會按嚴格的先后邏輯和界限區分,而是以共時、疊面、耗散式的方式衍生發展。因此,以“兩級統籌、四維并進”的思路——即在統籌好社會文化大系統和大學文化子系統兩級關系的基礎上,從反思、適應、整合、創造四個維度共同推進綜合創新,是實現大學生創業教育文化超越的應然路徑。

首先,加大反思力度,積極促進全社會創業和創業教育觀念的確立。縱觀人類的發展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步前行,無不深深地打上了人類創業的烙印。創業是每個時代的主旋律,每個時代又催生著不同主旋律的創業。要堅持全球化的視野,樹立世界創業潮流不可逆的觀念,明確競爭的全方位性和不可抗拒性,強化全社會的危機意識和進取意識。要全面把握后現代主義與我國傳統思想“機緣”契合的機遇,深入把脈人類創業的新動向與新動力,努力激發全社會的創業智慧。要深刻批判傳統文化基因中的柔靜無為之說、減損之論,以及傳統知識分子慣于的文弱之風、輕實之舉,不斷增強知識型、科技型創業的觀念。要深刻理解知識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背景下大學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價值取向,辨清教育發展趨勢和階段,積極建立以促進社會創業推動社會發展的新教育觀、新價值觀,使創業教育成為大學的共同理念和目標。

其次,提高適應能力,大力提升創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優化人才導向,促使一流人才、一流學子愿意創業、樂于創業,既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也符合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業的內在要求。要加大人才體制機制的改革,消除體制間人才待遇的巨大差異和人才流動的森嚴壁壘,推行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的人才互流,弱化不同人才的“文化角色”差異感,改變知識精英的社會文化心理歸屬的單一化格局,實現人才成功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努力削弱“官本位”思想的禁錮作用。要加大調整體制間人才的利益結構平衡性,縮小體制間利益的“天然”差距,以市場為杠桿,充分體現一流創業得到一流回報的導向,提高優秀人才對創業回報的期望值。要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激勵和扶持力度,降低創業門檻,用利益牽引青年學子成功走向創業,用專業化的指導和服務促進優秀學子創業走向成功。要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資金保障力度,提供多元的資金保障體系,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活率和成長性。

再次,加快整合進程,全面建立大學創業教育體系。要以創業教育的知識體系引入與綜合創新為紐帶,以科技與人文相融相促、學科之間的綜合交叉為目標,努力突破現有的大學文化路徑依賴,全面建立創業教育體系。一是創業知識的引入。要積極吸收發達國家關于創業教育的先進理論和知識經驗,結合自身的理論知識體系基礎,建立和完善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和專業體系;要體現課程體系和專業體系建設的后現代主義傾向,以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兼具的方針,貫徹創業者科學和人文素養全面發展的要求。二是創業智慧的引入。創業智慧是理論與實踐的成功結合,是創業經驗的理性升華。要針對大學自身創業實踐經驗缺乏的實際,加大創業智慧融入創業課程體系和專業體系的力度,使創業教育始終保持實踐的特征和實用的導向。三是創業師資的引入。要以專兼結合等多種形式積極引入具備一定學術背景的社會創業精英,突出師資隊伍的實踐經歷和成功經驗。四是創業資源的引入。要積極引入創業的實踐訓練資源和資金保障資源,使創業教育的實踐環節真正發揮作用、產生實效。

最后,厚實創造底蘊,努力促進大學文化的革新。要把握創業教育的核心要求,以激發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目標,繼續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大力增強校園文化的價值引導、共識凝聚、功能整合的能力,不斷促進創業教育的精神理念在大學文化中的影響和滲透。要深刻認識創業文化是先進文化的核心要素的本質,增強文化去分化能力,努力推動開拓進取、公平競爭、機會均等、敢于創新、敢冒風險、寬容失敗等創業文化內涵在大學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中的逐層遞進,不斷厚實利于創新創造的基礎。要加快進入大學文化建設的第二理性階段,使大學各領域各環節實現對既定價值導向的確立和落實,積極促進現有的教育要素的更新、強化、轉型和退出,使一切有利于創業教育的資源要素集中、調整、整合、提升,進而促進大學文化系統的全面革新。

[注釋]

①張岱年.中國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9.

②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文化現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綜述xiii.

③袁中偉,毛瑞福,麻曉莉.民營企業人才開發調研報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30.

④劉春華.中國大學教育模式演化述論[J].中國成人教育,2008(6):9.

⑤鄭一省. 2008年中國—東盟文化論壇——面向國際合作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討會綜述[J].東南亞縱橫,2008(12):89.

[參考文獻]

[1].文化的生與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

篇(7)

The Analysis on History, Research Status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李春林① LI Chun-lin;劉麗麗② LIU Li-li

(①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秦皇島 066004;②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秦皇島 066004)

(①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Yansha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ostdoctoral,Qinhuangdao 066004,China;②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in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066004,China)

摘要:創業型大學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發展的典范和可供參考的重要模式。創業型大學目前正沿著“美國模式”和“歐洲模式”兩個路徑演進。創業型大學在大學目標、文化和組織等方面表現出許多獨特特征,具體表現為大學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的全面演進。今后應該重點研究在中國大學實踐中,相關高校向創業型大學轉型的發生機理,并提出具體的實現路徑以推動中國高校積極轉型和快速發展。

Abstract: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Now there are two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s evolution paths along "American model" and the "European model". The objectives, cultural and organization exhibit many unique features i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t shows specific performance for the full evolu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in universit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practic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related mechanism of the transformation for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關鍵詞 : 創業型大學;學術革命;轉型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academic revolution;transformation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0-0251-04

0引言

自12世紀初意大利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大學至今,大學已經走過了900多年的漫長歷程,在這一過程中,大學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及其功能,在不斷延伸發展,并逐漸形成比較古典的傳統大學,傳統的大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培養,教學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也就是所謂的“教學型大學”。19世紀末,德國教育學家洪堡首次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并在柏林大學成功實踐,大學的功能不單單只是教學,還增加了新的研究功能,這被稱為大學的第一次學院革命。20世紀中期以來,為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大學積極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其社會服務職能不斷強化,開啟了大學的第二次學院革命,并催生了創業型大學的發展模式。

1歷史沿革

美國學者亨利·埃茲科維茨在區分創業型大學方面,按照其主要特性的差異分為了美國模式和歐洲模式,其中二者主要的不同在于,美國的創業大學是研究的延伸,而歐洲的大學創新活動是教學的延伸[1]。沿著這一思路,鄒曉東將當前對創業型大學的研究歸納為兩個路徑,第一種類型為伯頓·克拉克關注的,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而自身不斷進行創新變革的 “革新式”大學,這里大學的典型代表有英國的沃里克大學;第二種類型為亨利·埃茲科維茨關注的,更加側重于學術知識的轉移和學術創業的“引領式”大學,其中比較優秀的代表就是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2]。

在美國創業型大學發展過程中,《莫雷爾法案》和《貝度法案》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前者將有形資產無償轉讓給大學,后者則將無形資產無償轉讓給大學,這兩個舉措極大地推進了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的職能,并引發了第二次學術革命。

在19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總統林肯簽署了一項“以促進工業階級的文理教育和實用教育為目的的法案”,即《莫雷爾法案》。這部法案,在促進學員發展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當時美國工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在當時他可能沒有意識到,他正在描述大學演變過程中的一個罕見的改革創舉。贈地運動創造出了一類服務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學,一類將地區和環境需要納入自己的專業研究和相應的項目規劃研究。從美國大學不斷提高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水平來看,歷史上的 “贈地學院”和“威斯康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的轉型發展。一些優秀的學院為社會輸送了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并推動了美國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1980年的《貝杜法案》規定,對于那些受到過聯邦政府自助的大學,其在發展過程中,研究的科學項目成果,其知識產權就直接劃轉到學校。通過這個規定,激發了學校承擔校外課題、科研項目的熱情,也更有利于促進企業和學校的協作。可以說,美國研究型大學在演進為創業型大學的過程深受《貝杜法案》的影響。這一法案,明確了大學知識產權在轉讓和出售交易方面的相關規定,從某種程度上說,該法案進一步提高了政府對大學知識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4]。《貝杜法案》間接地幫助了大學,獎給它們由聯邦政府資助研究的知識產權,實質上相當于當初的贈地[5]。

可以說,美國創業型大學的興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過程,即是自上而下制度層面的推動,更重要的是各大學根據環境和自身發展的探索,是大學、政府和企業三方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比較典型的事件包括:1862年MIT建校之初,其創始人羅杰斯就將其定位為一所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融入企業的學校,在這所學校,科學與技術被看做是目標統一、互相關聯、互相支持的活動;為解決學校經費問題,MIT早在1920年就開始其所謂“科技計劃”,規范MIT與公司之間非正式關系,并建立了學院和私人公司之間就研究管理簽訂合同的辦公室,成為其他大學捐款或合同辦公室的模型;同樣是在20世紀20年代,MIT的學生范內瓦·布什和他的助手組建了一家公司,邁出了在大學周圍建立公司的第一步;20世紀30年代,為解決教授為企業提供咨詢引發的爭議,MIT制定了著名的“五分之一原則”,這一原則就是允許有相應資歷的教授,在一周內,抽出一天的時間投入到企業咨詢中,既幫助企業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也可以讓教師增加收入,而不會受到質疑,其余工作日,他們要向大學盡義務;1925年,威斯康星大學成立了專利管理機構——威斯康星校友基金會,直接管理校園內產生的知識產權問題;1937年MIT宣布和紐約的研究公司簽訂協議,該組織將處理所有MIT的發明者的發明在法律和商業方面的問題;二戰后,在MIT的推動下,成立了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第一家公共的風險資本投資公司;20世紀50年代,世界上第一個大學科技園在斯坦福大學誕生,現代大學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應運而生,并最終產生了硅谷等等。由以上典型事件可以看出,正是基于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大學所進行的一系列重要的實踐探索,美國的專利制度、風險投資公司等有效做法才逐漸上升為國家制度,進而推動了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因此,美國創業型大學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不同于經典大學的發展模式也正在成為高等院校的榜樣,使創業型大學發展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

美國創業型大學一般是從研究型大學發展演進而來,不過歐洲的情況,和美國不同,在歐洲,由于一些歷史的原因,導致其創業型的大學,基本上都是由教學型大學演變而成[6]。

2研究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學的職能轉變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Gibbons等(1994)較早地提出了這一問題,認為在創造社會財富方面,大學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教學、科學研究、創新等環節,對于促進社會經濟進步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7]。Geuna(1999)揭示了這一轉變的背景,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削減所帶來的財政危機以及大學回應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和滿足產業界的期望[8]。Youtie(2008)的研究表明,隨著現代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發展,知識經濟的更新變革速度越來越快,大學的角色不再是過去的那種知識倉庫,而是成了知識流動、傳播、創新的網絡樞紐[9]。Etzkowitz(2008)認為“學術資本化”、“知識產業化”日益成為大學新使命的核心,它將大學與知識使用者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大學憑借自身的實力成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10]。伴隨著大學職能的轉變,創業型大學應運而生,這一領域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Slaughter、Etzkowitz和Clark等。Slaughter(1997)圍繞“學術資本主義”這一核心概念來論述大學的變化,指出創業型大學是指高校在變化的環境下采取一些企業的運行方式,如大學的使命和管理組織具有企業的特征、參與市場營利活動、與產業界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出售教育產品和服務等[11],這些變化都對大學的管理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Etzkowitz(1998)從國家創新模式的寬廣視角闡述了這一變化,提出了著名的三螺旋創新模型,認為大學、產業和政府三方在創新過程中密切合作,每一方在履行各自傳統的職能外還承擔其他兩方的某些功能,由此形成持續創新流[12]。Etzkowitz(2002)認為在過去20年,研究型大學的“性格”發生了變化,除了教學和科研,它還直接將其成果轉移到經濟領域,直接承擔起發展經濟的重任,這一切導致創業型科學和創業型大學的創生[13]。創業型大學的主要構件有五個:擁有研究團隊、建立有商業潛力的研究基礎、擁有知識產權轉移的組織機制、擁有在大學里組建公司的能力、學術要素和商業要素整合成新的組織模式[14]。Clark(2003)指出創業型大學的核心是開拓與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并提出著名的“大學組織轉型的五種途徑”理論: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拓寬的發展外圍、多元化的資金來源、強有力的學術核心以及創業型的校園文化[15]。Lowen(2007)基于其國際關系的寬廣視野,分析了美蘇爭霸的冷戰背景下,斯坦福大學如何崛起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歷程,并具體揭示了其快速發展的內在原因和自身因素[16]。

2003年以后,國內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劉則淵(2003)認為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的作用以知識為中心不斷擴張,根據知識活動系統的全息性特征,大學知識活動的主體系統可以劃分為知識傳播系統、知識生產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17]。林輝(2004)認為大學在經歷了傳統自由型、研究型、社會服務型發展歷程后,必將在知識經濟時代走向創新型大學發展模式[18]。李元元(2005)指出,對于一些達到條件的重點優秀大學,要鼓勵其向研究型、創新型大學轉變。王雁(2005)[20]、李健(2006)[21]、彭緒梅(2008)[22]結合自身研究,對創業型大學內涵和特征做了界定。鄒曉東(2011)探討了創業型大學的概念內涵、組織特征和實踐路徑[2]。劉永芳(2012)等則通過創新型大學發展歷程的回顧,深入探討了創新型大學的生成機制[6]。

3內涵及典型特征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結合國內外研究現狀和中國大學發展實踐,對創業型大學做出如下界定。創業型大學更加側重于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其科學成果的研發,更加注重實際生產實踐的轉化。

首先,大學職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逐漸演變的,經歷了農業經濟時代的教學型大學、近代工業時代的研究型大學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業型大學三種模式,每一種新的大學模式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自中世紀建立大學以來,引發了兩次學術革命,“研究”和“創新”先后被作為新的大學職能,大學職能的歷史演進情況如表1所示[23]。

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創業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多,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創業型大學就應運而生[24],因此,可以說知識經濟時代,是創業型大學產生的時代背景[6]。

其次,研究型大學是在教學型大學傳統上發展而來,而創業型大學是在教學型大學或研究型大學基礎上發展而來,是教學型大學或研究型大學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發展并不意味著創業型大學是高于教學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的一個全新大學模式,也不是一種簡單的線性演進,而是大學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職能都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使命結合起來,是大學職能的全方位演進。在教學上,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的教學成為創業型大學的重要課程特色,大學校園形成了自主創新的濃厚氛圍。在科研上,選題既來自于大學和學科內部,又來自外部,科研成果的應用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社會服務上,大學通過組織現有知識轉移到公司和創建新公司,開始在“知識產業化”過程中發揮更直接的作用。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和創業型大學三者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只是大學承擔不同的使命而已,各類型大學與區域創新實踐的關系如圖1所示。

第三,創業型大學更加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25]。大學與產業界、地方政府、國家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自身獨特價值的科學研究理想[26]。可見,創業型大學只是在大學職能上更強調服務經濟社會的職能,但要以堅守學術核心價值觀為基礎,要有效平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者的關系。

第四,在思想觀念方面,創業型大學更加注重知識技術的的創新應用[27],創業型大學中,創新文化氛圍濃厚,創新文化已經深入到大學成員的日常行為中[28]。在學術資本主義的情形下,創業型大學有效地融合了學術核心價值觀與創新文化,并通過相關制度措施,推進創新活動。

第五,創業型大學內部出現了不同于傳統的教學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的一些組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俱樂部、創業中心、資本網絡、學科交叉研究中心、技術轉移辦公室等[28],斯坦福大學的創業研究中心、社會創新中心、技術創業項目、跨學科生物設計、技術許可辦公室、創業者俱樂部、風險投資俱樂部等[29],這些組織,為各種創業資源的整合,提供了一個交流融合的平臺。

4結論

對創業型大學的發展歷程研究表明,其發展演進正朝向兩個方向,即研究型大學對知識生產職能的強化和教學型大學對知識傳播的強化,由此催生了創業型大學的“美國模式”和“歐洲模式”。這表明,創業型大學的發展演進并非沿著單一路線,也不是只有一種演進模式,這為中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地方普通高校的轉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參考模式。因此,在對創業型大學的內涵和典型特征做出清晰界定的基礎上,下一步應該重點對創業型大學的發展模式做進一步的界定,并重點探討在中國大學具體實踐中,研究型大學或教學型大學向創業型大學轉型在發展理念、大學制度和組織模式等方面需要具備的條件,這也成為同時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亨利·埃茨科維茨.三螺旋[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31-54.

[2]鄒曉東,陳漢聰.創業型大學:概念內涵、組織特征與實踐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56-59.

[3]Wallenfeldt, E.C. Roots of Social Interests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M]. Lanham Mad1son: University Press, 1986:141.

[4]周春彥,亨利·埃茨科威茲.美國創業型大學的歷史演化及主要特征[EB/OL].edu.cn/20050922/3153106.shtml.

[5]David C.Mowery, Bhaven N. Sampat. The Bayh-Dole Act of 1980 and University-Industry Technology Transfer: A Model for Other OECD Government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5(1):115-127.

[6]劉永芳,龔放.創業型大學的生成機制、價值重構與途徑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96.

[7]Gibbons, M., Limoges, C., Nowotny, Het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J]. London: Sage, 1994:2-7.

[8]Geuna A. The economi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d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university research[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1999:268.

[9]Youtie J,Shapira P. Building an innovation hub: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roles in region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 2008(8):1188-1204.

[10]亨利·埃茲科維茨.創業型大學與創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學學研究,2009(4):481-488.

[11]Slaughter S. Leslie L.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8.

[12]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The endless transition: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A Review of Science, Learning & Policy, 1998(3): 203-208.

[13]Etzkowitz, H. The Second Academic Revolution: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M]. New York: Gordon & Breach, 2002:51.

[14]Etzkowitz H.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M].London: Routledge, 2002:36.

[15]伯頓·克拉克著,王承緒譯.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16]麗貝卡·S 洛溫.創建冷戰大學:斯坦福大學的轉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0):1-318.

[17]劉則淵,韓震.知識活動系統與大學知識管理[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31-35.

[18]林輝,張磊.創新型大學發展模式研究—以英國沃里克大學為例[J].遼寧教育研究,2004(6):24-26.

[19]李元元.建設創新型大學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5(18): 16-17.

[20]王雁.創業型大學-美國研究型大學模式變革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70.

[21]李健.建設創新型大學為創新型國家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J].中國高等教育,2006(3):25.

[22]彭緒梅.創業型大學的興起與發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41.

[23]亨利.埃茨科維茲,周春彥.區域創新發動者一不同三螺旋模式下的創業型大學[A].第6屆國際三螺旋會議論文[C],2007(5):22.

[24]伯頓·克拉克著,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新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6.

[25]陳篤彬.正確處理八個關系,建設創業型大學[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25.

[26]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譯.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杜會責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3.

[27]GJERDING A N, et al. Twenty practices of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6(33):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草草浮力影院| 亚欧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裸体xxxx极品少妇| 国产精品va无码免费|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免费xxxx18美国| 亚洲人ⅴsaⅴ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 乱公和我做爽死我视频| 一女被两男吃奶玩乳尖|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体验试看120秒| 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 裸体跳舞xxxx裸体跳舞| 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 日韩吃奶摸下aa片免费观看| 国产三区在线成人av|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三个老头同嫖一个老妇|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国产小屁孩cao大人|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 另类老妇奶性生bbwbbw|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交换国产一区内射|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香蕉成人av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