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校本課程論文

校本課程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1-30 13:35: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校本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校本課程論文

篇(1)

課題組調查發現,85%的教師認為在職業學校開設人文素養教育是必要和非常必要的,但是,專業課老師本身存在人文素養知識和能力欠缺的情況。30%的教師反映專業課教學中實施人文素養教育難度較大,文化課老師表現出一定興趣,但是學校缺乏鼓勵與創新機制,教師對人文素養教育還停留在思考、嘗試階段,沒有做到深入實施。課題組在訪談中發現,學校領導以專業發展作為教學重點,教師把專業課作為主要課程,把占用時間開展人文素養教育、參與人文素養教學活動視作負擔。個別學校雖然開設了人文講堂等人文素養教育形式,教師雖參與了講座稿的撰寫,但是參與教師僅僅從授課或講座的任務出發,缺乏課程開發意識和精品意識,從而導致講座流于形式,和學生需求、課程建設形成差距。這些因素都造成了人文素養教育在中等職校被忽視,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二、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實現人文素養教育的基本思路

德育課是中等職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能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形成。人文素養教育是職業學校學生個性成長、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徑。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實現人文素養教育,對增強學生走向社會的崗位適應力和職業競爭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1.準確把握中職生人文素養內涵

描述、提煉、把握好當前中職生人文素養的內涵是實施人文教育類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前提和關鍵。人文素養的內涵一般包括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三個方面。中職生人文素養是在“中職教育”這個特定前提下,基于中職生人文素養教育現狀分析基礎上,服務于學生專業技能、就業能力、職業持續發展能力需求,是對普遍意義上“知識、精神、行為”三個方面定向優化,更具有針對性、現實性。具體而言,人文知識應該主要是指具有較強實用性的文學、哲學、歷史、科學、藝術等基礎性、普及性知識,如教育部提倡的以“古詩、名曲、名畫”作為中職生人文素養基礎———人文知識。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的核心,具有時代的主題和烙印,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因此,當前和以后一段時間內,中職生要培育和養成的人文精神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中職生人文行為自然應該融合優秀的企業文化,在職業、社會行為中表現出真誠、勇敢、正義、誠信等優秀的道德品質。

2.詳細調研本地人文類德育資源

德育資源是校本德育課程開發的條件,一般包括文本資源、自然與人文景觀、鄉土資源等。以南通地區而言,有著豐富的人文德育資源。如自然人文類,張謇歷史名人及以其為主要代表的南通近代第一城的人文資源,南通地區的紫瑯文化、如皋水繪園文化、通州的忠孝園文化、啟東的圓陀角文化、海安的青墩文化等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鄉土文化類,海門的沈繡、通州板鷂、海安花鼓等一批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此外,各職業學校悠久辦學文化的底蘊,優秀的校園文化標識、畢業生事跡,優質就業企業的文化、員工制度等等,這些都是最直接、最有說服力、影響力的德育資源。

3.確立人文教育類德育校本課程目標

德育校本課程目標的設定必須依據德育理念、大綱、國家德育目標、已有條件和資源來進行設定。人文教育類德育校本課程的目標不僅體現校本化,更是要突出人文素養教育的針對性。因此,在課程目標確立上要統籌兼顧好兩個方面。一是以《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結合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遵紀守法、心理健康等教育內容進行設定,將人文素養教育較好地嵌入其中,實施滲透教育;二是結合當前中職生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與需求,將人文素養教育的總體目標分解到各年級,分年級組織實施。如中職一年級以“適應”教育為主,培養學生基礎的人文知識素養,著重進行文明素養、人文知識、審美情趣、人際關系等方面提供指導和幫助,為學生在中職階段學習奠定積極向上、健康成長的基礎。中職二年級以“人格”教育為主,著重進行情感、意志、個性及價值取向等人文精神方面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確立健康的情感體驗和堅強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個性特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步入成年創造條件。中職三年級以“成人”教育為主,著重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做優秀員工的品質和人文行為,為學生步入社會成為合格公民、優秀員工奠定堅實基礎。

4.合理設計人文教育類德育校本課程

篇(2)

關鍵詞:課程資源 開發 豐富 美術課程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美術課程中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我國新頒布的《美術課程標準》,非常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將其作為實施美術課程總目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廣泛普及,課程理念的不斷更新,課程已不僅僅指課堂教學,還可以延伸至課外、校外,甚至國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這已是世界各國學者的共識。

一、美術課程的資源

美術課程的資源無比豐富,而美術課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點都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新頒的《美術課程標準》中導向性內容標準的制定,就是要給學生的美術學習和教師的美術教學留下巨大的創造空間。因此,在實施高師美術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真正體現對舊模式的突破,僅僅使用原有的課程資源是不夠的,必須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并靈活利用已有的課程資源。

1.充分利用校內課程資源

校內課程資源包括:a.圖書館資料資源。b.展示美術作品的場所。許多藝術院校或綜合大學的美術院系,都充分利用專門的美術展廳,利用教室的過廳、門廳、畫室的墻面等,來擴大美術作品展示的場所,營造出濃郁的藝術氛圍,以促進學生的美術學習和審美修養的不斷提升。WWW.133229.COmc.美術教學設施與設備。

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校內課程資源,盡量避免資源的閑置和浪費,是美術課程建設、美術教學管理方面,應給予足夠重視的事情,對美術教學的有效實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2.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

從最廣義的校角度來看,我們試圖帶給學生的和學生經驗到的一切都是課程。而凡是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與素材,都是課程資源。

校外課程資源很廣泛,主要包括:a.公共文化設施(如:美術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地、市、縣級文化館、少年宮等);b.當地文物資源以及自然環境資源;c.藝術家工作室和民間藝人手工作坊。

二、地方特色與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利用

一所學校的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取決于所在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積淀、人口素質,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積極開發利用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對于密切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密切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對于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對于提供給學生盡可能優越的成長環境,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地處四川西北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童話世界”九寨溝、“人間瑤池”黃龍、“蜀山皇后”四姑娘山,還有廣袤無垠的大草原,都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除了大自然賜予的自然景觀外,還有著絢麗多彩、歷史悠久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遺產。藏民族在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羌民族在岷江流域依山而居與大山共存的農耕文化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涵蓋了包括建筑、服飾、風俗、宗教等各個方面,豐富著華夏文明的文化藝術寶庫。

阿壩師專美術系,自1987年招收第一屆美術專業班,已近二十年。在長期的美術教學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藏羌民族圖案、裝飾、建筑”,作為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而列為本校美術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課程。

美術課程被延伸到了藏寨羌鄉,藏羌文化滲透到了素描基礎、色彩基礎、設計基礎等課程,生活以其豐厚的積淀,豐盈藝術創造的源泉。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以骨干教師為學術帶頭人的造型藝術工作室、設計藝術工作室,將學生不斷高漲的學習積極性,引向藝術創作,形成了教師以美術創作,科研帶動美術教學的理念及教學方法的變革,學生以美術創作激發學習與創造的熱情,養成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良好風氣。近十年來,師生的美術創作成果豐碩,教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各類大展、省級美展并獲獎,學生創作的作品也在四川高校美展、四川美協主辦的專業美展中參展獲獎。

所以說,校本課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標志,也是落實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徑。現代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著重追求以知識鑒賞力、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而非片面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理解應用為標志的“外在發展”。因為知識的鑒賞力、判斷力和批判力與知識的創造力密不可分,特別是在知識網絡化的今天,培養每個個體具有上述能力有助于他們保持理智、清醒和自主的生活。其次,在社會或國家方面,現代教育應該著重于樹立和傳播以“本土知識”或“地方性知識”為基礎的“本土發展”或“內在發展”的理念。

校本課程建設,對于學校辦出特色,滿足不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地區的需要,向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以便使他們能獲得最滿意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與生活的關系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我們恰當地理解美術教育與生活的關系。而“教育與生活”意味著:

1.教育過程也是師生的生活過程,教育是個體生命歷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的重要領域。

3.生活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的生活,生活是與需要、愿望、情感和體驗相聯系的,教育必須建基于學生的生活;教育觀照學生的生活,意味著教育關注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

4.“教育與生活”這一命題本身標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也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學生的生活,教育必然高于生活,教育的內容和活動是以生活的提煉和對生活的超越。

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教育對象,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溺愛的家庭環境助長了“獨生子女癥”的非健康狀態。在我們的“藏羌圖案裝飾”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把課堂延伸到了藏寨羌鄉,藏羌民族在惡劣的自然環境、貧窮的生存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樂觀、熱情、純樸,感動著我們這些來自城里、來自內地的學生們。這種課程不僅讓學生學習了藏羌民族在建筑、服飾方面獨特的創造,同時還讓學生們在與藏羌民族同吃同住、一同唱歌、喝酒、跳鍋莊的過程中,學會了生活與創造,這不正是當代教育想要努力追求的目標嗎?

四、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將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引入課堂

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自己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教育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行為,但應更多地視為是一項人際互動的過程。所以確立新的教學觀,明確教師的職責。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出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

為了有效貫徹這樣的教學目的,達到有效激發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我們通常在大一色彩基礎課中,增加“羌族圖案”課程,并將課堂放置于羌山村寨,學生們帶著收集、整理羌族民間圖案的任務,在羌寨一邊寫生,一邊拍照,一邊收集羌族繡片、圍裙、頭帕上的各種圖案,為期一周。返校后完成一組“羌族圖案”變形作業,寫一份相關的考查報告,再加上自己的速寫、照片,打印成冊,并在美術展廳、走廊藝術窗里作匯報展覽。在大二開設“藏羌建筑”課堂,也是先由主講教師簡略介紹藏羌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識,給出任務,回來交考查報告,完成“藏式風格”或“羌式風格”的建筑手繪圖(有條件有能力的也可結合電腦軟件設計課,作電腦立體效果圖),并作匯報展覽。

通過這些有益的教學實踐,我們充分地認識到,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強調學生主動探究的體驗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責任要明確,要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先生,變成“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和開放性課堂氛圍的營造者。

總之,開發校本課程,豐富課程資源,改變教學觀念,創辦特色學校。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高校領導管理層必須思考的問題。但要將這些思考變成行動,必須依靠一大批特色創辦者——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學術功底、高超的教學藝術水平和不斷追求創新的骨干教師。總而言之,教師是關鍵,學生是根本,是否能培養出有特色的學生,將成為衡量學校是否有特色的重要標準。

參考文獻:

[1]《中國高教研究》,2002年第8、10、11期,2003年第5期。

[2]《中國美術教育》,2003、2004年

[3]《教與學的藝術》,(日)事川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篇(3)

校本課程是指在國家課程綱要指導下,根據學校自身的辦學宗旨、特點,充分利用本校的資源優勢而自主開發的一種課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將“學校課程”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2001年開始在中小學試驗、推廣。我國各地校本課程的開發利用正處于探索實踐階段。許多老師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地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廈門二中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利用中,嚴格執行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走出了一條符合學校個性特點的課程建設之路。

一、結合校情,立足當地人文資源

校本課程的主旨之一就是照顧千差萬別的學校教育情境,突出課程學習在不同區域的適應性,關注不同學校的特色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建立在充分研究學校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結合當地人文資源,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寫作論文和論文寫作的服務]的學生對課程的預期和接受程度,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針對性和指向性,保證校本課程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鼓浪嶼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麗的城區”的小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目前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為校本課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廈門二中就坐落于這座美麗的小島上。學生在島上能欣賞到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在校門外能品嘗到各具特色的廈門小吃;走在小路上能聽到悅耳的鋼琴聲;在鼓浪嶼上學生有機會參加各式的音樂會。因此廈門二中開設了諸如“鼓浪嶼文化”“鼓浪嶼地理研究”“鼓浪嶼歷史”等校本課程,讓學生從理論上了解鼓浪嶼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對鼓浪嶼的熱愛之情。同時讓學生參與一些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元素,使之更好地內化成為自己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二、突出主題,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校本課程以主題為線索組織內容,展開探究和實踐活動,因而確定課程的主題就成為教學活動中一個核心的問題。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有確定的主題,如環境保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人口教育等。然而主題的確定又十分復雜,因而廈門二中以開發系列內容為抓手,初步構筑起中年級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三大板塊內容,盡可能讓教師、學生參與該課程開發時有目標可辯,有方向可用。然而這樣來規定內容,顯然不能釋放每一個參與人員的創造潛能。如何憑借富有地方、學校特色的教學內容,讓這門動態生成的課程為師生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呢?在編寫校本課程之前,要充分的研究校本課程的指向,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何在,比如廈門二中是寄宿制學校,學生的道德水平較為樸素,所受到的不良網絡信息等干擾較少,道德培養相比較為容易,而寄宿生接受到的家庭教育較少,家庭的監管缺失,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難度較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量較小、知識面較窄等讓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在明確了校本課程的指向之后,進行開發過程中就能很好地把握素材的組織、教育的導向等,所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針對性強,教育目的明確,所發揮的教育影響度也就更高。當然校本課程的開發在明確的主題之下要防止內容過于僵化,防止枯燥的說教和單調的羅列組合,提高校本課程的趣味性,促進學生對校本課程的接受程度,提高校本課程的教育影響程度。

三、凸顯學科特色,提高校本課程的體系性和層次性

校本課程的開發并不是對各種資源的分塊疊加或者在某種體系框架之下的生硬組合,而是在某一教育目標指向下具有明確目標、體系清晰、層次分明的課程建構。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各種資源被通過豐富的形式表現出來,堆放在一起顯得雜亂無章,所以要建立一個科學明確的體系,從課程目標到課程組織,都要有具體的規范。廈門二中是廈門市普通話示范學校,也是廈門市語言文字示范校話師范學校。校園內墨香浸潤成長,文化放飛心靈。我校狠抓大量閱讀,著力打造書香校園,學生和老師都積極參加閱讀,開設了“閱讀沙龍”“小小讀書會”等校本課程。我校語文組又系統開設了諸如“紅樓夢研究”“三國演義研究”,“五緣苑記者站”“鼓浪嶼文學社”等校本課程,以讀促寫,大大提高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熱情和學生的閱讀寫作水平。

作為一名高中一線的教師,我參與了廈門二中校本課程的開發,參與了語文校本教材的編訂工作,見證了校本課程在我[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寫作論文和論文寫作的服務]們這樣一所市直屬高中開發及實施的過程。校本課程建設使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熱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綜合能力得到長足進步,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教師的專業能力、科研意識得到迅速提升,加快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速率。在2012年——2013年我校參加市科技創新大賽,全部進入決賽。其中“探尋鼓浪嶼拼音標點之路”獲得廈門市一等獎,福建省三等獎;“鼓浪嶼請原諒我不得不離開你”獲得廈門市二等獎,福建省二等獎;“墨跡點點意自華——校服文化研究”獲得廈門市二等獎,福建省三等獎。我校的校本課程建設正在努力地探索,我們會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走出一條具有廈門二色的校本課程建設之路。我們相信,廈門二中的校本課程建設一定能不斷發展,不斷壯大,不斷完善。

[ 參 考 文 獻 ]

[1]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篇(4)

關鍵詞:德育;校本課程;德育校本;德育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4-0061-02

一、引言

德育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國家和上級有關教育部門規定開設的課程以外,在國家和地方頒布的德育課標指導下,對本校學生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學校及當地社區的德育資源,以學校教師與學生為主體,借助相關人員力量,選擇、改編或新編適合于對本校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品質教育的教材或活動,并納入學校正式教學計劃的德育課程。國內各中學開發出來高質量的德育校本課程并不多。比較有影響的有上海行知中學“真人教育”系列;上海金山中學的“模擬家庭”系列;青島第三十九中學開展“德美體”;天津市南開區教育局構建了學科德育,在地方和校本課程中發展學科德育,編寫了《學科德育的理論與實踐》、《德育課程優秀教案100例》、《德育活動集》德育校本書籍,供全區內的學校使用。當前國內多數學校對開展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不足,也不知道如何開發,開展系統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就更少了,質量也不高,本文對如何開發德育校本課程進行探討,為各級中學開展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提供借鑒。

二、德育校本教材開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改革德育工作現狀的需要。傳統的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實際反差大。德育的“政治化”、“成人化”,德育目標“高、大、全”,德育主題錯位等等,影響了德育目標的正常實現,德育工作沒有充分發揮出應有的“育德”功能。

2.調動了老師參與德育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由原來德育課程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課程的設計者、執行者、評價者。調動了教師參與德育工作的熱情、信心、積極性、主動性。貼近學生實際,學生參與程度高,有利學生個性發展。德育校本課程有利于充分發揮學校、社區、獨特的人文、自然資源特點,創建有特色的學校,培養有創造性的獨特個體,接近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寓于豐富多彩的德育校本課程中,調動了學生參與德育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3.是整合學科教學和德育工作的需要。學校教育與教學沒有整合一致,學科教學與德育工作要求不協調的現象普遍存在,抓德育的只抓思想品德教育,不注重發揮學科教學的育人作用;抓教學的往往只管知識傳授,不重視學科教學德育滲透。

三、德育校本教材開發的組織與管理

成立德育校本教程開發管理機構。分管德育的副校長為負責人,德育主任為具體組織者和管理者,年段長為實施者,教研組長為協助者,成立德育校本培訓、開發管理體系。德育處負責制定德育校本教程開發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內容、考核、評價。管理課程開發的資金、編寫進度、開發課程的先后順序、審核與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與考核等。德育校本課程編寫流程。專家指點德育處撰寫課程綱要評審修改分配任務編寫討論修改審查印刷實施評價。

四、開發德育校本課程,提升學校德育工作的效益

1.開發校園文化的德育校本課程,激發學生愛校情結。通過立足于校園文化之上的德育校本課程建設和學習,營造學校的校園文化,傳遞學校的辦學理念,傳承學校的優秀傳統。開發以校園物質環境為素材的德育校本課程,激發學生以校為榮的愛校情節。如《校園建筑歷史變革》、《校園植物探秘》等。以校園輿論文化環境為素材的德育校本課程,如設置內容豐富的專欄櫥窗、學生電視臺以及廣播站。如我校廈門集美中學是著名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的學校,“誠毅”校訓,是嘉庚精神的精髓體現。以“誠毅”和“嘉庚”為主線開發系列的德育校本課程。如《“誠毅”校訓與集美校友》,《嘉庚建筑》、《陳嘉庚與教育》、《嘉庚與華僑辦學》等。開發以校園制度為素材的德育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習慣養成。校園制度包括教學管理制度等各種規章制度,教師和學生的行為規范,學校的運行機制、管理模式、制度紀律等。優秀的制度文化,可以培養師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形成優秀的品行和價值觀念,凝結成一種在代代師生中薪火相傳的文化傳統,培養出高質量的優秀人才。開發德育校本教材,如《學生手冊》、《班主任工作手冊》等。

2.開發學科滲透德育的德育校本課程,潤物細無聲中沐浴德育教育。開發各學科中蘊涵的德育功能,尋找德育和學科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融合點,實現學科教育與德育的無縫隙連接。以教務處為組織者,教研組長為執行者,挖掘各學科中的德育素材,開發學科中滲透德育的校本課程。既可以在學科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也可以編寫德育教材,如《化學史與批判精神》、《哲學與延安精神》、《青少年性心理與性生理教育》、《中國歷史中的民族英雄》、《感懷哲學》、《歐美文化差異分析》等。

3.開發地方德育校本課程,激發學生愛我家鄉的情感。地方德育校本課程是挖掘學校所在地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風俗、文化、地理等知識,開發出適合本地區特點的地方德育校本課程。如少數民族居住集中地區,可以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如《藏歌》、《藏文化》,《侗歌飛進校園》、《蘆笙飛歌》、《民族服飾》、《民族體育運動》等。

4.開發品德修養類的德育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發適合學生的品德修養類的德育校本課程,提升學生人文品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和進行交流的能力,健全學生的人格。如《禮儀手冊》、《人際交際》、《職業規劃》、《交通安全教育》、《形體健美》、《中西方美術欣賞》、《藝術與審美》、《插花藝術》、《剪紙藝術》等。

5.開發系列活動類的德育校本課程,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學校有計劃地開展月系列活動。如感恩月、民族精神月、藝術月、科技月、體育月、讀書月等等。感恩月系列活動,以“感恩”為主線的情感教育,如“感謝父母養育我”、“感謝老師培育我”、“感謝他人幫助我”、“感謝社會關愛我”、“感恩自然賜予我”;藝術月系列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如“書畫專場”、“舞蹈專場”、“十佳歌手”評比、“相聲、小品”專場、“棋類專場”等等。

6.開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德育校本課程,在體驗中提升道德素養。利用特定的節日或活動為契機,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如清明節,祭掃先烈;端午節,紀念文化名人等。活動如義務勞動、植物、參觀訪問、社會調查、青年志愿者、服務敬老院等。通過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接受教育,提升修養。

因此,開發德育校本課程是提升德育效益的有效途徑,通過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等,使德育教育活動生活化、真實化、校本化、趣味化、人文化,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工作的繼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修養好的建設人。

參考文獻:

[1]丁蓓.中學德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篇(5)

【關鍵詞】校本課程;“兩院一校”;頂層設計;共同體建設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7-0017-02

【作者簡介】楊九俊,江蘇省教育學會(南京,210024)會長,研究員,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江蘇省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的課程建設,早已聲名在外,他們的相關成果“少年農學院――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先后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藕小基于“生活課程”的理念,提出“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校園生活課程化”的主張,取得了不少成果,也提出了一些亟待探討的問題,通過對學校的實地考察和多次聽管國賢校長的介紹,我認為藕小最大的特色在校本課程,他們確實用心、用力、用情,做亮了校本課程。

一、亮在課程目標

目標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學校課程目標則是指向培養什么樣的人。在討論這個問題時,藕小是具有國際視野和未來意識的,這從“理論篇”中可以見到,從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看,教育發展經歷了生存引導―生活引導―價值引導幾個階段。價值引導關注人靈魂的生長和潛能的激活、發揮。藕小提及《2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一書的觀點,當代的學校,應該教會學生能自信地理解和應對真實世界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的21世紀技能。近幾年,我一直關注美國教育“適應性”的目標:要讓學生適應科技和社會發生的變化,并能通過教育積極引導這種變化。大概是考慮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藕小提出“審美的情趣、敏捷的思維、自如的交往”的培養目標。目標的提出似乎是直覺性的,尚需再斟酌,但指向是明確的,即希望培養學生的適應性,這體現了價值導向,而且這種目標的達成,期待校本課程貢獻力量。藕小認為方向比方法重要,也算是一種源自實踐的體會。

二、亮在校本特色

顧名思義,校本課程的特色源于其所處的地域和學校,在這方面,藕小做足了文章。藕小地處城鄉接合部,學生全部來自農村家庭,農業、農村、農民,應該是他們文化基因的主要組成部分,于是學校從2003年起,組建了“少年農學院”,規劃建設了實踐基地,開發了“少年農學院”課程;藕小于1995年創辦了“少年軍校”,基于學校的這一傳統項目,在校本課程的整體架構中,藕小賦予了“少年軍校”新的內涵,把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少年軍校的建設結合起來,發展了“少年軍校”,也建構了校本的德育機制;基于學校的人脈優勢,藕小2007年啟動“少年書畫院”建設,并掛牌“無錫市徐悲鴻美術學校”,開發少年書畫藝術校本課程。“兩院一校”是藕小校本課程的主體,它們都是在藕小地域文化的土壤提煉出來的,這就是藕小的課程特色體現出的內在性特點。

三、亮在頂層設計

與有些學校校本課程疊加式、碎片化不同,藕小的校本課程十分重視頂層設計,這使得課程的開發有計劃、有步驟。一是目的明確。藕小強調校本課程基于“普及”加“提高”的理念,“兩院一校”指向所有學生,又讓全體學生有所選擇。一般認為,校本課程必須體現基礎性、全體性、選擇性。基礎性是基礎提高的使命決定的,全體性是指惠及所有學生,選擇性是指讓學生有選擇的空間以滿足個性需求。基于這樣的認識,精英化、一刀切這些弊病在藕小是不存在的;二是以“綱要”為綱。藕小在開發校本課程時,依據相關課程標準和文件,根據學生需要編制了課程綱要,綱舉而目張,所有課程行為都成了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三是任務分解清晰。什么階段做什么事,哪個年級、哪個學期達成怎樣的目標,誰去做,誰去督促評價,一清二楚,有序而行即可見效。

四、亮在開發實施

藕小的校本課程建設,一是以物態化建設為基礎。后建的“少年書畫院”,也在2009年建成了1800平方米的藝術樓,并建有國畫室、書法室、陶藝室、美術室、創作室等專用教室;“少年軍校”建有陳列館和軍事拓展基地,還有多個校外實踐基地;“少年農學院”建設了占地1公頃的實踐基地。這些物態的基礎建設,為校本課程的實施創造了條件。二是以活動項目為抓手。“少年農學院”的1公頃地,因道路建設被占用,在更換課程過程中,藕小以系列活動為抓手,開發“我是小小種桃人”“我是小小花藝師”“我是小小蔬食家”“我是小小研究員”等活動項目,并重建物態化場所,有序開展活動。“少年軍校”“少年書畫院”也是以項目為抓手,以活動為線索,有效組織課程實施。三是以評價為保障。“兩院一校”“課程綱要”都包含課程評價的要求,同時結合教師績效考核方案和學生成長記錄手冊,以及具體項目的評價要求,強化過程性評價,注重讓數據說話,對師生參與課程開發實施的表現進行全面評價,保障課程實施的質量。

五、亮在科研引領

藕小的校本課程有總的課題――“小學校本課程生本開發與實施的行動研究”,同時它也是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該課題統領了學校所有的校本課程。“兩院一校”又各有課題,而且藕小總能在結題之后提出新的研究主題,進行持續性研究。藕小的課程開發和課題研究構成了良性循環,并不斷促進課程質量的提高。同時學校鼓勵師生在參與課程建設中提煉經驗,抒發心聲,并推薦發表。僅以“少年農學院”為例,學生撰寫的觀察日記、小論文等多篇在《中國兒童報》《少先隊小干部》《學習方法報》《江蘇教育研究》等報刊發表。教師圍繞“少年農學院”的課程實踐展開研究,已有80多篇論文在《中國教師報》《江蘇教育研究》等報刊發表。科研引領,不僅有助于發現問題,提煉經驗,推廣成果,而且能使學生們的課程參與更有意義,使教師們的課程開發成為高品質的專業生活。

篇(6)

關鍵詞: 高中思想政治 校本課程開發 問題 對策

近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校本課程作為改革的重點走進我國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是對我國原有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大突破,研究校本課程開發也就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大多數高中都進行了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遇到了很多問題。探索和研究適合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構建適合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可操作性的運行模式既是思想政治教師的迫切任務,又是落實思想政治新課程,貫徹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

一、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或困難

大多數思想政治教師都意識到開發校本課程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學校教師的努力,當前階段的校本課程開發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開發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阻礙了思想政治校本課程的發展。

1.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政策認識不足,導致開發方向不明確。

學校為了顯示其在校本開發方面的實力和水平,只注重組織老師編教材,這是對校本課程的片面理解。開發校本課程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思想政治校本課程的設置,應以活動形態為主,圍繞一些實際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展開,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教,其目的就是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發揮地方和學校的資源優勢,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學生個性的多樣化發展。

2.課程開發人力不夠,能力有限。

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困難是師資問題。目前我國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學歷普遍不高,盡管能力不是完全由學歷決定的,但學歷無可厚非地成為教師綜合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的重要衡量標志。教師的知識水平有限,僅僅能夠滿足日常教學,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應對課程開發。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任課班級多,升學壓力大,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校本課程培訓,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師課程開發的能力。

3.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缺乏有效的指導與合作。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質是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開放民主決策實施過程。但是,目前已經進行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高中大部分是學校內部自主開發,缺乏課程專家和課程相關人員及校外研究機構的參與,無法擴大政治教師的知識涉獵面。我國高中課程開發來自社會上的資助很少,許多學校維持現有的教學尚有困難,不能投入更多的人、財、物來開發校本課程。經費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校本課程的開發。

4.校本課程開發內容脫離實際,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

很多高中在課程開發中把創學校特色作為主要目標,指定有資歷的教師,配備一定的資源,重視課程設計,忽視教學設計,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教育主體的缺席和校本課程開發生命力的喪失。校本課程開發應該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滿足學生發展的不同層次和水平需要,體現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由于思想政治教師的課程意識與觀念十分淡薄,校本課程開發綜合知識和能力缺乏及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和研究開發課程的能力不足,使得課程設計、實施不能很好地實現,嚴重影響著中學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

二、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對策

針對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發現的問題,我查閱相關文獻,提出以下幾條解決對策。

1.加強對校本課程開發理論的研究,明確新課程理念,牢固樹立正確的課程觀。

思想政治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考慮到社會發展、學生需要及思想政治學科知識體系三個方面。要牢固樹立“學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在課程的設置及課程內容的選擇設計上,主要體現在課程門類的多樣性、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和適應性、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和豐富性等方面。這些特征更有利于學生系統、整體地掌握思想政治學科知識。

2.強化校本培訓,促進思想政治教師專業發展。

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就不會有課程發展。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為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條件、方向和途徑,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是校本開發的主要支撐力量。學校開展校本培訓要結合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以學校為基地,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保證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順利開發,學校應該設立校本培訓的專門機構,制定周密的培訓計劃,建立激勵機制和管理制度,發展骨干教師指導,開展觀摩教學、理論與案例相結合、專家講學等多種培訓方式的課程開發培訓,直接指導或運用于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以提高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切實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

3.加強與其他中學、大學及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多方努力促進教育資源共享。

在進行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培訓的同時,也要重視與其它中學之間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還要將課程專家、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學者引進學校,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課程開發理論知識,能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開發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教師可以通過與專家、學者合作學習教育理論,共同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既開闊視野又發揮潛能,為校本課程開發注入新的活力。還需多方籌集資金,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爭取當地行政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加強社區之間、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

4.發揮主體作用,不斷滿足實際需要。

現階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教師、學生應當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不斷滿足師生的實際需求。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支柱作用,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并在積極參與中樹立主體意識,發展主體能力。教師要樹立“培養學生興趣點,關注學生發展需求”的學生觀,通過分析學生現有學習方式,鼓勵教師結合學科特點、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學校實際情況,拓展校本課程開發領域,增強校本課程的實效性。努力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著力建設“有規范、有興趣、有方法、有習慣”的課堂,讓學生在興趣中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我們必須喚醒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正確的課程意識,使廣大教師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校本課程開發的熱潮中去。只有根據思想政治學科的特點,從學校環境出發,有針對性地開發出校本課程,才能真正體現“以校為本”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2]趙積紅.校本課程開發:問題與對策[D].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5.

[3]周浩波主編.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研究「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5.

[4]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崔允,林榮湊.校本課程開發:課程故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篇(7)

論文摘 要:目前,在學校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處于被動局面,上面分配什么任務遵照執行。作為校本課程開發主體的教師只能聽命行事,處于被動,更有甚者把校本課程開發當作應付,影響了校本課程開發管理的實效性。筆者認為,在校本課程開發管理過程中要充分讓教師參與,給教師適當的權力,增加教參與性,才能搞好校本課程開發管理工作。

學校組織的科層制取向,與校本課程開發強調的“草根式民主”的理念相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對學校內部進行改革。

1 優化學校組織結構,促進對話交流

有溝通才有合作才有發展,校本課程開發本質上也要求所有參與者通過交流溝通與合作,共同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但是,傳統的學校組織結構是自上而下層層控制,信息交流不暢,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通過優化學校組織結構,使學校組織結構扁平化來實現。“所謂組織結構扁平化,就是通過破除組織中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聳的結構,減少管理層次,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種緊縮的橫向組織。將組織結構形態由原來的金字塔型向圓筒型轉化,從而達到使組織變得靈活、敏捷、富有彈性和創造性的目的。”學校組織結構扁平化可以減少傳統結構中層層控制的等級關系,營造一種自由、民主、平等的新型關系,縮短信息傳遞的路徑,減少信息交流的阻礙,便于組織成員以及上下級之間進行溝通交流,這樣才能使每個成員都有權力參與到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中,并且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激發了教師個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運行和教師校本課程開發權力的充分發揮。

要實現學校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可以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平臺搭建起數字化校園,實現公共數據和信息庫的實時共享;其次,加強學校內各職能部門、各教研室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培育群體協作的精神,把各個部門的員工組織起來共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效率,形成精干高效的工作隊伍。再次,校長將權力下移,進行合理授權。校長要盡可能將權力向學校下層組織移動,讓教師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形成以“基層為主”的扁平化組織。

2 轉變管理方式,合理給教師參與的權力

校本課程開發權力的轉移,并非隨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頒布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一個實際的“權力釋放”過程。有研究發現,地方教育部門把課程開發的權力下放給學校后,出現了校長把權力截留的現象,校長的權力更大了,使一些校長在管理上更加獨斷專行,教師本來就很少的專業自主權更被損害,因此在學校內部需要“二次放權”,要求校長把權力下放給教師、學生、家長等,增加他們參與學校管理以及校本課程開發的權力。可采取的具體措施如下。

2.1 校長要轉變管理方式

校長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導者,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扮演新的角色,要求校長要重新明確自己的職權范圍和自己應盡的職責。校本課程開發要求校長將校本課程開發權力更多地下放給教師,讓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因此,校長要轉變管理觀念,變學校管理為學校經營,改變傳統上“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不能向下侵權,損害了廣大教師的利益,將權力還原給教師,實行民主管理。民主型管理強調校長對教師及其他學校工作人員進行賦權,讓所有人都能夠真正地參與到學校決策過程中來,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這種民主型的管理具體到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一般體現為:校長承認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鼓勵并引導教師積極的參與到校本課程開發中,與教師共同協商有關事宜,肯定教師的能力和成就,為了使教師能夠順利行使權力,提供具體的支持措施,包括保障教師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為教師提供充足的時間、給予教師物資上的幫助、為教師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等等,校長的管理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

2.2 校長應合理地為教師增加參與權

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要求校長要為教師賦權,讓教師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但是校長為教師賦權并不是任意而行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校長為教師賦權要有依據。校長要賦予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權力,首先自己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內涵等先要了解,然后依據三級課程管理政策中為教師賦權的有關精神,借鑒其他學校成功的實踐經驗,確立為教師賦權的依據。第二,校長要清楚教師校本課程開發權力的內容。校長要為教師賦權必須清楚教師校本課程開發權力究竟包括哪些,然后針對不同教師的能力賦予相應的權力,并且使教師明白自身擁有的權力范圍。第三,賦權的同時賦予相應地責任。在享有每一種權力的同時還應承擔相應地責任,做到權責統一,這樣有利于對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權力的行使進行監督和評價,也使教師形成權責意識,以免造成教師誤用或濫用權力。

3 營造合作氛圍,讓教師在合作中參與校本管理

教師權力的獲得與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教師群體的合作、支持的文化氛圍,缺乏交流與合作容易導致教師專業孤立,霍根(Hogan,P.)認為,賦權的關系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建立起來,通過這段時間,參與者才能認識到這種關系的價值。賦權的關系還包含著“聯系”(connectedness)的感覺,這些感覺是在平等(equality)、關愛(caring)、目的和意圖共享(mutual purpose and intention)的境遇下產生的。

教師的行為會受到整個學校組織環境的影響,要營造有利于教師群體合作的氛圍,首先,要培養教師之間的相互信任。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是教師群體合作的前提,在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教師才會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拿出來共享,教師之間通過頻繁的交流、共同理解、協同創新,在群體的幫助下使教師個體水平提高,教師個體的水平的提高又促進了教師群體的發展。其次,教師之間的合作必須建立在平等、民主的環境中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新手教師和熟手教師之間不存在權威和絕對真理,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每位教師都可以展示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可以自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參與討論和交流,形成一種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環境。

總之,教師是校本教研的主體,應給教師以管理、決策的權力,只有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能動性,更好地為校本教研出謀劃策,也更能使教師在參與的過程中成長,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和產出率,從而提升學校校本教研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蔣名平.合作學習理論及其實施策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我和闺蜜|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无广告| 中文在线√天堂| 蜜臀av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午夜艳熟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狠狠干狠狠爱| 欧美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自产拍高潮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亚洲日韩成人av无码网站| 午夜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一女被多男玩喷潮视频| 高h小月被几个老头调教|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视频专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亚洲av第一网站久章草| 午夜精品乱人伦小说区|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久久aⅴ人妻少妇嫩草影院|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巨鞭大战丰满少妇|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gif|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果冻传媒|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高大丰满熟妇丰满的大白屁股|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播放| 亚洲成人av| 精品丰满人妻无套内射|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