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4 08:19: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問題討論式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創新;改革;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5-290-01
初中數學教師通過開展創新性教學論文的探索,大力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無疑是貫徹《大綱》和新課標之本。然而,我國當前對初中數學教師如何實施創新性教學的研究尚存在許多不足,體現在實施創新性教學的改革觀念尚未真正普及,健全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普遍適用的教學論文模式尚未建立,對已有的研究成果落實到教學實踐也有待于加強。
一、初中數學實施創新性教學的必然性
面對以知識經濟為基本特征的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初中數學教學己不能僅限于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性教學是在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以新課標為指導,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為主陣地,以改革教學方法為突破口,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加工處理和再創造,展現出數學知識的形成背景和過程,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的實際出發,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邏輯推理,得出數學概念和規律,使數學教學真正成為思維活動的教學,讓學生學習到活的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為日后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物質基礎。
二、初中數學創新性教學的內涵
創新性教學是創造教育對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是在創造教育基本原理指導下學科教學的表現形式,它是將啟發式、發現式和其它有助于創造力開發的方法用于各種學科的教學,并將教學內容按促進提高創新能力的方向改編,成為程序式的教學載體,從而促進課程改革的教學形式。針對數學學科和初中生年齡的特點,初中數學創新性教學就是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科學態度,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達到更高層次的創新能力打好基礎。
三、數學創新性教學的主要方法
1.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是教師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法。它同“注入式教學法”是根本區別的。教育家葉圣陶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很深地理解這個思想,使自己的教法設計緊緊圍繞“使學生學會學習和創造”這個中心。它的基本教學模式是“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一理性歸納”,主要適用于證明、運算和應用題的教學。實施啟發式教學法,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按“問題解決”的形式設計教學過程,設計一系列的問題情境,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它既可以抓住課本的典型題例進行引伸和擴展,編擬出內涵豐富的應用題讓學生“鉆”,也可以抓住數學問題本質,編制現實情景的實際應用問題讓學生“試”;既可以把數學知識恰當地放到各種實際情景中,胡}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應用數學的意識,也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各種數學課外活動,使學生真正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二、工作重點
1.端正教育思想,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學質量。增強教科研意識,積極參與各項教研活動,以研促教。
2. 在研究中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在展示中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3.進行探究式教學,為學生學習做好“服務員”,備好課,上好課,加強反思,寫好案例。
4. 結合實際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三、研究專題
1、制訂每周主要活動內容。
2、聽“教學理念解讀”報告。3
3、學習《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意見》。
4、邊學習、邊討論課改意見。
5、優秀教案評選(集體備課、說課)。
6、撰寫教學論文:怎么樣改進教學的策略是什么?
四、實施要點
1. 精心備課,認真上課,積極撰寫教后感,反思教學得失。
2. 注重細節,提高教學質量
結合自身特點,將教研活動的中心落實在教材分析、學法研究上。在備課中要分析教材、分析學生、分析自身,結合班級實際,確定課案。
校本教研個人總結
我校本著參與、合作、共享和提升這樣一種指導思想,開展了校本教研活動。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所面對的問題為對象,以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開展較為豐富的校本教研活動,探索教學規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促進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本學期我在校領導的正確指導下,圓滿完成了教研任務。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學理論,促交流
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不只是要有“一桶水”,現代社會知識日新月異,教師應該要有 “長流水”,是“活水”。我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證明理論。
1、形式上,把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相結合,理論學習、培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內容上,我有針對性地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閱讀有關教育教學的雜志和刊物,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并撰寫心得體會。
2、積極參加學歷進修、自我提高的培訓,撰寫教學論文和做好教學反思。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這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3、加強交流。利用教研活動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有針對性、時效性的交流,促進了學習和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實踐好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能力和技巧。
(二)、抓備課,保課堂
眾所周知,若要上一堂學生喜聞樂學的課,須在課前踏踏實實地做好課前準備。無準備的戰要打好,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教師有計劃、有條理地進行備課、上課。要做到:
1、備課前,必須做到熟悉教材和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公開教學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公開教學與課題研究相結合,教與學相結合。
2、參加教師集體備課,,針對比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探討,不斷優化教學目標、過程和方法,以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
(三)、勤聽課、重評議
正所謂:人無完人。我們提倡老師博采眾長,揚長避短。為了讓每位教師都能成為一名跟得上時代的人民教師,應勤聽課,重評議。
1、常規聽課時,實實在在根據課堂上出現的難點、重點問題,進行評析并做好記錄。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推銷學;問題;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3-0256-14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13
一、推銷學體驗式教學現狀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教育哲學和方法論。在這種哲學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教育者有目的地把學生置于直接經驗和專心反思中,使其增長知識、發展技能和澄清價值[1]。
由于體驗式學習在獲取“如何做”的默會知識方面有明顯優勢,因此這一方法非常適用于推銷學等以獲得操作技能為目標的職業技能類課程。依據庫伯的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型,推銷學體驗式教學的實施可以大致歸納為四個階段。(1)情境體驗。通過案例閱讀、觀看推銷情境視頻、模擬銷售等形式使學生經歷推銷情境,產生直接體驗。(2)情境回顧與反思。學習者回顧經歷的體驗過程與即時感受,對體驗進行分析反思,找尋情境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原因。(3)總結歸納。通過對學生反思的引導,歸納總結出經驗與教訓方面一般性的結論,與理論相比照,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知。(4)設計應對方案。對推銷情境進行重新設計,如考慮“如果我是推銷員該如何應對”,然后撰寫形成具體的應對方案。
盡管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實踐,國內的推銷學體驗式教學仍然存在一些教學設計方面的問題,造成“學生在情境中沒有參與感知”“體驗環節僵化與教學內容兩張皮”等現象[2]。參照庫伯的體驗式學習循環模型,筆者將推銷學體驗式教學設計的問題歸納為創設情境、回顧反思、理論指導、評價反饋四個方面。
二、推銷學體驗式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創設情境的真實性不足,容易被學生質疑,降低學生學習的投入度
對于職業技能型課程而言,情境與技能學習密不可分。情境不僅是學習技能的輔助手段,還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投入度。在學生看來,真實的情境意味著學習的有用性,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可以直接應用于現實社會,從而增強了學習的投入度。反之,戲劇化的情境或與學生經驗差異較大的情境會被學生質疑學習知識的有用性,從而降低學習動機。
很多教師喜歡在課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創設學習情境。當案例源于國外教材時,由于國外文化與學生的經驗差距較大,就可能出現學生質疑情境真實性的情形。此外,一些學生為了在情景模擬時突出戲劇化的效果,會刻意加入一些不真實的應對,也會引發對情景真實性的懷疑,進而降低學習效果。
(二)回顧反思缺少合適文本,難以引導學生全面回顧,深入反思,發現問題
反思是體驗式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只有從情境體驗中發現問題,分析根源,提出解決方案才能完成體驗式學習過程。現有的教學方式中,如果采用書本中的案例進行分析,案例的真實性有可能受到質疑;如果對現場的情景模擬進行分析,學生又難以記得推銷過程中的各個細節,不利于反思的進行。
(三)課程理論的指導性不足,難以使學生學以致用
分析推銷情境時,如果采用學習理論知識的教學視角,強調答案的唯一性就容易使理論成為教條,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如果不給予理論引導,又可能出現學生反思過于分散,沒有統一研討重點的情況。因此,體驗式教學設計的關鍵是將理論學習融入具體情境,使學生能將理論知識自覺作為分析框架,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學習結果缺少及時細致的反饋,降低了學生的主動性
在體驗式學習過程中,反思分析出的問題是否正確,提出的應對方案是否有效是學生關注的焦點,也是保持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計劃在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都給予及時細致的評價與反饋。而現有的體驗式教學中,由于師生比不足,教師精力難以達到對每個同學學習過程的及時細致評價,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推銷學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擬定任務,從現實中獲取真實情境
為了提高情境的真實性,教師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記錄現實中的推銷情境進行分析。比如,推銷學中識別需求、推銷說明與演示、異議處理、成交等環節常見于店面銷售的真實情境中。對此,教師可以選取手機等產品,讓學生以消費者身份進入店面經歷推銷過程,并通過錄音等形式讓學生再現這一真實情境。由于學生對推銷過程有切身的情感經歷,因此對這類情境的分析往往會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借鑒訪談分析的技術,將現實情境轉化為可供分析的文本
教師可以通過錄音文字轉錄的形式讓學生把現實中的推銷情境轉化為對話文本,讓其他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這種對真實推銷對話的分解可以讓學生找出銷售員下意識反應時出現的問題,歸納出需要注意的常見缺陷,提出針對性的方案。
(三)將課程理論轉化為分析框架和評估工具,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推銷過程包括識別需求、推銷說明、異議處理等多個環節。如果沒有分析框架就組織學生對推銷情境進行反思,很容易形成思維過于發散、討論雜亂無章的情況。對此,教師可以在分析前,對推銷步驟進行大致介紹,以此為分析框架引導學生對各個推銷環節逐一分析。
此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真實銷售情境中總結出這些經驗性結論,從而將推銷理論轉化為學生認同的評價準則。當學生進行推銷模擬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其他學生利用準則對推銷過程進行評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專業教學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
(四)設置相互分析評價的任務,形成細致及時的反饋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什么呢?我們都知道,單憑課堂學習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但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么靈活和富有創造性。中國人習慣囿于固定的思維模式,一旦環境條件變化就無所適從。我們真的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我們的教育存在什么問題?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由此想到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改革,實施新課改正是為了培養能夠適應21世紀國際競爭的人才,重要目標之一是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課改實驗已經八年了,雖然在各個方面與傳統教學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觀,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的課改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新課標中要求的“注重探究學習,樂于合作,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經常沒有做到,甚至在走回頭路。筆者在八年來的初中課改實踐中,發現和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教學問題。
問題一:否定傳統教學方式
一改過去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在課堂上很少串講或基本不講,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演示,忽略手中的粉筆和自己的一張嘴;直觀的刺激很多,但黑板是空白的,一堂課下來,夸張點說,學生感覺“一無所獲”。原來教學過程中的優勢隨著多媒體過多地使用而逐漸喪失,這種喧賓奪主的做法令教學效果受到直接影響。筆者曾經做過一次實驗,在兩個相同起點的班級,A班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很少講,也沒有板書,學生學得頗為有趣,B班則在多媒體教學中補充教師的講述和板書。在該節課的最后5分鐘,做作業測試,結果A班平均得分率為49%,B班則為76%,B班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明顯超過A班。可見,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是有其優點的,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問題二:課改依據教學經驗
《新課標》要求掌握的三大知識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舊課程體系中的知識、能力和思想教育目標不能混為一談。但有的教師上課過程中“憑感覺行事”,遠遠偏離課標要求。筆者曾參加的一次優秀課評比,某教師講授歷史課《不怕遠征難》,課標要求“講述中國工農的故事,體會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認識中國革命歷史的艱難曲折”,但該教師卻花了相當長的時間講,而對于課標的要求,她基本沒完成。在評課之后該教師承認自己只是依經驗授課,根據舊的教學大綱一直是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研究課標的要求,并在教學中一一落實。
問題三:課改流于形式
剛推行課改時,經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就是“分組討論”。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有的小組乘機講話,整個班亂哄哄的。學生的課外知識面狹窄,答案多數都從教輔書上抄,小組討論的結果也只是個別成績好的學生做出的。這樣的分組討論活動又有何意義呢?還有的教師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不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而是盲目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見,不適宜的分組討論已經成為新課改下的流弊。
問題四:教材的不完善
這幾年初中歷史先后用過三種教材: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人教版。其編寫各有優點,但由于編寫時間倉促和未經實踐檢驗,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與不足。以北師大版為例:歷史知識內容存在跳躍性的問題,出現前后脫節的現象。如七年級上冊中,前面對南北朝的內容沒有涉及,而在后面第24課《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中提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顯得斷裂。再以人教版為例:一些比較重要的知識點,教材中沒有提到。如八年級上冊《血肉筑長城》一課“的勝利”里沒有提到“勝利的意義”,很多教師就只能找舊版本教材內容來補充。另外,各地使用教材也經常變換,每換一種教材教師們就得重新適應。
問題五:新瓶裝舊酒
教師走進新課程的前提和關鍵是教學觀念的更新。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還是未能變“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變“教師本位”為“學生本位”。而且因為考試這根指揮棒沒有變,所以很多時候都在走回頭路,還是按舊方式上課,每單元的“活動探究課”被省略了,改為單元練習課或是測驗課。“過程評價”也形同虛設,有的教師根本沒有開展此項活動。
職業院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
二、目的和意義
在此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緊密結合本校教學實際 ,經過調查、統計、分析、實踐 ,研究出各門課程的教學標準,技能考核標準、考試考核模式等能指導教學實際的方法 ,對本校的教學工作能起到一種指導、推動作用,而要達到教研目的。開展本課題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進的教學管理思想和考試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豐富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為全面推行職業學校學生畢業標準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于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管理的運行機制和具體模式;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于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就業前教育與就業后培訓、不同類型教育之間、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的溝通和銜接,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學習型社會的形成;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于職業學校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科研能力;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于職業教育教學評價和考試制度的變革。
三、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具體研究內容:
1、通過公共文化課程新舊大綱對比研究、職業學校大綱與普通高中大綱的對比研究,編制農村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文化課程的指導性教學計劃,探索教學模式改革,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
2、以項目驅動教學作為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專業課程教學計劃編制、目標任務(項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則,構建適合農村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課程的項目驅動教學的內容,實現對學生的分層次教學,加強教學過程的監控與管理,建立相應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在計劃編制時注意各課程之間的整體協調,注意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項目確定時注意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對所學內容的綜合運用、對所學技能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學內容力求切合學生實際。依據學生個性特點,合理區分學生層次,針對各層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確定不同小項目、小目標,并逐步縮小目標差異,最終全部實現整體目標。
為配合項目驅動教育的實踐,正確引導師生的“教”和“學”,使學生成績更能反映學生的全面素質,我們將對傳統的考試方法和內容進行改革,構建一個新的多元評價體系。具體分為平時考核(含學習態度考核,小項目完成情況)、期末測試(理論測試在試卷庫中抽取,組織集中考試;實踐測試采用工廠生產模式測試,要求完成成型的綜合產品)。
3、針對學校目前實習工場出現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隱患,進一步明確實習指導教師崗位責任,規范管理制度,強化學生安全教育、職業素養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同時根據新大綱要求,調整學生專業課與文化比重,優化實踐課與理論課比例,加大硬件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擴大校外社會實踐基地范圍,創造學生實踐良好環境,進一步突出實習實踐。
(二)研究目標
1、制訂專業指導計劃。根據新大綱的要求,重新編制機電類的教學指導計劃,優化各專業課程開設秩序,確定各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完成的教學任務,確定項目教學中的各項目任務。
2、創新校本教學內容。從農村市場對職業學校的需求出發,根據學校自身特色,精心編寫一到二本具有特色并被同行認可、學生滿意的適合農村職業教育項目驅動教學的校本教材。
3、優化教學模式、技術與方法。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模塊式”教學方法,形成一個具有推廣價值的項目教學模式。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使技術、手段、方法優化。在方法上改灌輸式為啟發式,改單一接受式為重視發現式、導學式、分塊式教學,使學生真正有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的機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4、強化學生專業實踐。
5、建立測評體系。通過對教師教學計劃的審定、教學過程的監控管理、教學成果的檢測考評,建立教師教學的評價體系。通過對學生課堂學習評價、各個項目學習評價、學期的成績測評等環節,建立學生學習評價體系,同時建立學生政治思想評價體系,完成對農村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的綜合測評體系的優化工作。
(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校本教材的開發。
2、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
3、專業指導計劃的修訂。
4、學生評價機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1、文獻查閱法:通過上網和查閱資料,了解有關實習實訓操作流程;學習和借鑒有關項目驅動教學的實錄案例的方式方法;補充質量測評體系的漏洞;完善指導性計劃的內容等。
2、問卷調查法:設計制定面向全校師生的問卷,內容主要涉及當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師教學質量考核和學生的綜合評價機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等等。通過調查和分析,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
3、行動研究法: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教學管理模式和方法 ,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4、教育實驗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通過實驗前、后學生學習的變化,找到適合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
5、個案研究法: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個性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指導。
五、研究進度
1、前期準備與開題階段:
時間為XX年6月至XX年11月。內容為實施方案的制訂、相關文件的出臺、專家講座、教師培訓。預期成果:各種方案、文件的制訂。
2、專題研究階段:
時間為XX年9月至XX年8月。階段工作為:(1)XX年9月至XX年3月:調研、討論優化教學內容。形成項目驅動教學新體系并完成項目驅動教學教材初稿,同時在09級各專業中的《機械加工》、《c語言》、《作文教學》、《靜物色彩》、《職業生涯》課程中試用。推行“項目教學法”教學方法,舉辦學生座談會,開展問卷調查,總結該方法在教學中的優點及不足,不斷進行完善,并推行到其它的課程中去。(2)XX年3月至XX年8月:完成各項目內容電子課件制作工作,歸納、總結使用該方法在教學中的優缺點。預期成果:過程監控體系方案、評價體系方案出臺,完成若干篇論文。
3、綜合研究階段:時間為 XX年8月至XX年11月。階段工作為:(1)XX年8月-XX年3月:在XX級學生中試用教材并推行“項目驅動”教學方法,完善各專業項目教學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2)XX年3月-XX年8月:在XX級學生中繼續試用新編教材。預期成果:完成課題研究報告,撰寫科研論文4篇,教學論文2篇,教材出版。
4、課題結題階段:XX年12月
六、課題組人員分工
1、項目驅動教學法校本教材開發
負責人:
組成人員:
2、項目驅動教學法與分層次教學法有機結合的探討,學生心理教育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建立完整的項目教學法過程管理制度和質量評價體系
負責人:
組成人員:
3、項目驅動教學法實踐與成果推廣
負責人:
組成人員:
七、預期研究成果
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的完善,機電專業教學指導計劃的完善,課程項目的確立及開課規劃的形成,校本教材的開發,采用項目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分層次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形成較為完善的項目教學過程評估體系、效果評價體系。
成果形式主要有:⑴完成《機械加工》等適合項目驅動教學的相關校本教材;⑵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⑶完成課題研究報告及教育教學論文10篇以上。編纂論文集《職業院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3) 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各一份。
本課題的研究成果預期先在校內機電專業進行實踐,然后進一步向校內和校外相關專業進行推廣,取得預期效果后進一步申請成果并爭取在湖南省范圍內的廣泛推廣。本課題的應用范圍主要是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此項目受益面比較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對于社會而言,為國家終生教育體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礎和積累豐富的經驗,并且能以此進行擴展,優化了社會教育資源,職業教育不再是斷頭教育,職業教育類學生也有了技能終生發展的道路,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將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能更快更好地培養各層次技能人才;(2)其次對于職業學校而言,由于確定了專業指導計劃,明確了各項目培養目標,合理的課程開發方法、課程設置方法,對于各類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提升作用,促進各個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3)再者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是本課題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們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更多有用的職業技能和知識,在就業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同時根據情況,能隨時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不斷提高職業技能水平;(4)最后企業也是本課題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為更多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將促進企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八、經費概算
1、圖書資料、材料費:0.8萬元
【關鍵詞】多元開放式教育 教師課堂教學能力 提升
自從接到鎮教管中心轉發的關于“黔西縣教育局關于組織參加畢節市語文教育教學研究會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論文評選活動的通知(論文主題:探索多元的開放式教育,提升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這個信息時,我思緒萬千,不知從何去淺說。直到今日,總算有點眉目。
所謂多元性,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它表征著民主、平等、自由,以及開放、選擇和寬容,它張揚求異、個性和創新。
“多元開放式教育”是畢節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余大亮同志在畢節試驗區特色的教育改革發展“新模式”和素質教育育人“新模式”的雛形初步形成時提出的。這里他初步把畢節教育試驗區的這種教育改革發展“新模式”定位為“多元的開放式教育”。
開放式教育是以項目課程為主要載體,以學生的發展為首要目標,通過對學習氛圍的營造,提供給學生一個“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主動地模擬學習過程中得到基本文化素養和技巧能力的提升。開放式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還是一種教學理念,其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農村中小學學生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如果在教學中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主,片面強調知識或片面強調技能,很容易造成學生知識技能與個性情感發展失衡,只是被動地、單純地接受知識和技能。學習主要采用以教學過程為導向,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模擬情境的過程,通過目標教學法進行獨立地計劃、實施與評估。因此,在教學中采用開放式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元化學習方式,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的我,應該如何去探索多元的開放式教育,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能力?
古人云: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作為教師,接受的新觀念、新事物較多,因此我知道,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寓學于樂,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方法。但在工作中我卻發現由于舊的一套教育教學體制根深蒂固,加之不少學校仍以高分來衡量教學效果,不少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學校總是拿學生的成績來衡量一個教師的優劣。這使我感到很茫然,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多數教師最終還是沿用“教師講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的課堂教學模式,直接將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誠然,這種教學方式我校現目前依然存在)使學生成了被動的、機械的知識“容器”,窒息了學生的創新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感,嚴重影響課堂效率。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探究的問題。應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能力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就談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更新觀念、轉換角色、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自主學習探索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的創新人才。最近,我在某學校聽了一節公開課,覺得非常珍貴,便把課堂教學及教學設計實錄了下來,也便我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學以致用。某學校某老師在教學《我最好的老師》這篇閱讀課文時,是這樣設計課堂教學的:選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兩個重要內容――獨立思考和懷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
教學反思:
略讀課文以學生自讀為主,強調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傳統課堂上學生的自學一般是個體行為,很難進行思想交流,教師也很難立刻了解到學生的想法。因此,我選擇了電子批注支持學生的協同閱讀,它的在線批注和交流展示、討論等功能,極大地支持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實現了閱讀體驗共享,老師更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學生借助批注感悟準確而深刻。由于學生認真批注并仔細閱讀和回復批注,實現了閱讀體驗共享,課文重難點問題輕松解決。并且有學生在課堂上針對我設的填空題大膽地說出了不同的填法。我趁機表揚他勇于獨立思考,正是本課精神落實在實踐中的最好體現。本堂課學生熟練運用軟件自主合作學習,批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學生的電子閱讀能力不斷提高,良好的閱讀習慣正在逐步形成。 《語文課程標準》在小學階段的閱讀要求中明確指出,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可見,略讀在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略讀課文是培養學生略讀、速讀能力,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重要途徑,是學生運用所學會的閱讀知識進行獨立閱讀的絕佳素材。其教學方式以學生的個體閱讀、合作交流為主,教師加以適當引導。但是在傳統課堂中,由于條件限制,學生的閱讀內容大多局限于教材,較為單一;教師對學生的個體化閱讀和合作交流也只能進行大致地了解,無法深度碰觸每一位學生的閱讀感悟,不利于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及時恰當地引導。而網絡環境下,多樣化的閱讀資源無疑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便捷的協作交流工具也可以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合作交流共享提供支持。
利用精心設計的網絡拓展閱讀文章,實現了閱讀主題的深化和閱讀能力的訓練。
本節課中,教師精心準備了幾篇與本課主題密切相關的拓展閱讀文章。首先,這些文章無疑從不同的角度深化和豐富了學生對本課主題的理解;其次,豐富的拓展閱讀材料使得學生的閱讀內容從單一的教材拓寬到了更廣闊的視野;再次,促進了學生閱讀方法的遷移:學生可以將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遷移應用到拓展閱讀材料的閱讀中,在更豐富的閱讀實踐和積累中提升閱讀能力。
利用工具進行閱讀監控和批注,將學生個性化的自主閱讀落到實處。
傳統環境中的自主閱讀環節,教師只能了解部分學生的閱讀情況,對少數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指導,這就使得大部分學生的自主閱讀過程處于放任狀態,自主閱讀的效果無法落到實處。在本節課的自主閱讀環節,教師給出了閱讀任務,每位學生帶著閱讀小問題,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利用工具對課文和拓展閱讀材料進行了實時地、個性化地摘錄、批注和評論;而教師借助監控工具對全班所有學生的閱讀進展以及個性化閱讀批注進行監控,并對學生的評論加以引導。因此,在工具的支持下,學生的自主閱讀是真正的個性化閱讀――學生自主鑒賞、隨時批注、隨性評論;是教師監控下的自主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全面、深度觸摸每一位學生;是可以與伙伴充分分享的個性化閱讀――每一位學生可以將自己所有的閱讀體驗分享給其他伙伴,進行深度地討論和交流。
信息技術打破了時空的界限,正改變著教學資源、教學環境、組織方式、授課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在教學的內容手段、質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無法替代的優越性。在我們的周圍,不少學校占統治地位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還停滯在以教師為中心上,即主要靠教師講、學生聽的班級授課模式。這種模式的最大缺點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受灌輸的被動地位,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發揮,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創造型人才的成長。此外,由于受傳統班級授課條件的限制,學生普遍缺乏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形成結論的學習環境,并且與社會上、國際上的信息資源完全隔絕,因而他們的信息能力更是難以培養。由此可見,傳統單調的課堂教學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教育教學已經成為一種必然!
在此背景下,我積極組織、建立并啟動了“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的有效運行機制,并按照教育教學中最本源的基礎理論,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這一目標之上,以期達到有效落實新課程改革目標,主動為教學改革實踐所服務的目的。
二、課題的概念界定及理論支撐
(一)概念界定
1.信息技術: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
2.小學英語教學:現行教材版本較多,我們的研究是使用三至六年級湘少版教材教學。
3.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
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就是通過英語課把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小學英語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結合強調的是整合和融入,它是基于全局觀和系統觀的,考慮的是整體效果,是整節課甚至整個單元,強調采取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來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而不是單純的知識點。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英語教學中的一個因素,成為教師教的工具、學生學的工具以及環境構建的工具。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最高目標是有效地改善學習,包括革新傳統的學習觀念,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
(二)理論支撐
1.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及教育學思想
羅杰斯認為教師最大的任務是教會學習。他主張教師要提供促進學習的良好氣氛,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在情境教學過程中要相信學生;教師要提供包括自己經驗、技能在內的學習資料給學生,并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實現,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學思想以上觀點既是本課題的理論依據又是本課題的指導思想,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自主對話式教學方式最終的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稱為結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方式,重視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開展合作學習、交互式教學。
3.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在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獲得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知識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個體的知識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認知個體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個體就是在“與周圍環境的平衡被打破、建立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所以讓學生把當前的知識與已經掌握的舊知識相聯系,從中發現問題,打破當前的知識平衡,迫使學生不得不認真地思考,以解決這種不平衡的狀況,從而在思考中前進。基于網絡環境的學習能夠不斷地制造一些認知矛盾,促使學生去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形成判斷,最終達到問題的解決。這比通過灌注等方式獲得的知識掌握得更好,靈活度更高。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①探索適合我校實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小學英語教學方式。
②進一步豐富我校的英語教學資源庫,提高教學資源共享率,大力提高英語教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英語教學的能力。
③學生能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方式、學習環境,提高收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能拓寬獲取信息的途徑,培養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意義
第一、可以讓教師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主動積極地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適應教育改革形勢的發展。
第二、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個人潛能和團隊合作精神,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學資源,形成立體化的教育教學網絡。
第三、該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將日新月異的知識信息及時、高質量地傳遞到學生的學習內容中來,極大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有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搜集、獲取、篩選、加工處理和儲存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第四、運用信息技術,我們能夠為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現實英語語言環境,將現實生活帶入英語課堂,提供了英語交際的機會,更加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更能為學生所接受,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轉變教育觀念,強調“學習過程”而不是“教學過程”,真正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二)更新教學手段,強調對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和管理,使教學信息網絡化、多樣化、趣味化。發揮教師群體優勢,逐步實行集體電子備課,定期定人定內容輪流負責備課,其他教師提供素材,提出參考意見,并逐步建立“備課參考資料”資源庫。
(三)優化教學過程,強調教與學雙方的交互作用,形成互動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機結合,其課堂教學不是為教師提供展示手中電子信息、資源的機會,而是為老師、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這不僅促進學生進行課前的信息搜集與整理,而且有效改變了教學方式及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
(四)利用課堂多媒體組合的便利性,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各種學習活動的契機,提高學生收集、篩選、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搜集、整理英語學習資源,建立自己的英語學習文件夾。
(五)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性,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提高學生與外界交流、合作并從中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整理學生英文作品,建立“優秀作品資源庫”,發揮信息技術環境優勢,改善學習資源。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理論研究法
廣泛采集國內外有關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課堂活動方式等方面的實驗報告、交流論文、學術論著等材料,并篩選出可供借鑒的材料,進行信息加工、處理,為構建最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供理論依據、實施策略。
(二)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在課題實施的每一階段針對研究情況設計了學生、家長、課堂教學問卷調查表,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信息素養、課堂教學效果、家長對孩子的意見反饋、整合效果的評價等,確保課題的有效開展。
(三)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對處于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考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整合課堂上對學生前十分鐘注意力、學習興趣、創作電子作品等方面進行現場觀察記錄,掌握一手資料以便改進課堂教學。
(四)實驗法
實驗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象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在探討整合課堂教學模式過程中,對每節課進行現場調查,尤其是專題網站的制作、網頁的設計、自主探究環境的創設、學與教評價功能的實現、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評價,課后進行研究、討論,針對不足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和措施,反復進行課堂實踐研究,遵循“認識——實踐——認識”的原則,并在不斷實驗中尋找最佳的途徑和方法。
(五)總結論證法
編制實驗報告,分階段按課題分工總結,撰寫教學論文,根據本課題的理論依據、實施條件、操作要領及實踐體會等。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201709—201712)課題研究的開始階段
2017年11月,課題負責人對小學英語有效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這一熱點現象進行認真的觀察和深入的分析,并對制約小學英語課堂利用信息技術的因素進行小結;隨后,對本課題的研究思路進行梳理和確立。2017年12,對課題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任務等進行確定,并制定相關的研究細則。
第二階段(201710—201906)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2017年9月到2018年6月,課題組多次舉行公開課;課后,課題組一起對小學英語教師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的措施進行了交流,對其中一些比較積極、有利的課堂教育教學手段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討。
課題負責人,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區、市教育局舉辦的課題交流會。
2019年3月,課題組譚雪萍、陳開始進行新課堂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的公開課和示范課。在課上,依據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采取各種能有效調整自身教學方法與手段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學措施;然后,根據自己在課堂上的教學感悟對課題的研究,寫出反思、心得、論文,為本課題研究情況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