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0 16:08: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感恩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游戲是孩子快樂的天堂,孩子的一日生活離不開游戲,教師在孩子的游戲中開展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語言“老婆婆的棗樹”這個活動中,我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了解故事中的感恩語言,體驗故事里的愛和溫暖。在健康活動“我為小兔搭房子”這個活動中,讓幼兒體會小兔無家可歸的可憐,激發孩子們的同情心,引導幼兒幫助小兔克服困難,體驗幫助別人的樂趣,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學會感恩。
一、注重實踐活動,提升幼兒對感恩教育的行動
1.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感恩的樂趣。幼兒理解能力弱,利用抽象的道理進行說教,對他們來說,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因此,我們注重實踐,創設情境,開展了一系列感恩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為他人做事的樂趣,在父親節來臨之時,我們開展了“我為爸爸擠牙膏”“我為爸爸倒杯茶”等活動;在母親節來臨之時,開展了“我給媽媽洗洗腳”“我給媽媽梳梳頭”等活動;在重陽節來臨之時,我們開展了“我幫爺爺奶奶捶捶背”“我幫爺爺奶奶扣紐扣”,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孩子真正體驗了生活,也真正體會了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回報他人的樂趣。
2.捕捉教育時機,營造良好教育環境。在大班孩子畢業之時,開展了“讓幼兒園更干凈”的主題勞動活動,孩子們用稚嫩的雙手拿起抹布、水桶,對幼兒園的欄桿、滑梯、扶梯等進行了清潔,體驗了勞動的喜悅,增強了對母校的留戀和感恩之情。還組織了舊書捐贈活動,有的孩子拿出了自己喜歡的畫冊,有的拿出了自己閱讀過的童話、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籍,短短的一周時間,共收到圖書四百余本。在畢業典禮上,我們將這一份滿載著對弟弟妹妹深情厚意的圖書遞給了園長,交給了幼兒園。我們送的是圖書,傳遞的是愛心、感恩心,這樣的活動使感恩教育在實踐的層面上“活”了起來。
三、加強家園合作,使感恩教育無處不在
在充分利用學校教育的同時,還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家園聯系,使感恩教育雙管齊下,教育收到雙重效果。
1.家園配合,達成共識,溝通互補。幼兒園的教育畢竟是有限的,幼兒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與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溫馨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們,所以家園共育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廣泛向幼兒家長宣傳感恩教育相關知識,如利用家園聯系欄、網站、感恩墻等形式及時向家長告知感恩教育的實施情況,向家長宣傳感恩教育的意義,向家長發放關于感恩教育的傳單,面對面的交流感恩教育,同時及時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感趨向,并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與完善,家園配合,達成共識,溝通互補。
1.1寓教于理,從知識層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與中學思政教學的結合中,表現要做到寓教于理,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感恩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思想政治品德這門學科成為重要的學科,讓感恩教育與中學思想政治品德課程高度地融合起來,達到寓教于理、寓教于行的目的,實現知識與道理的全面、有機的融合。“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無不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媒體和道德標準,懂得報恩、知道輕重,不報恩者只能謀一時,懂得報恩者才能謀萬世,而這些傳統美德漸漸被人民所遺忘,被教育所冷落,這才是最大的疏漏和悲哀。而如今在中學生中出現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自私自利、滿腹牢騷等不健康、不道德的行為,再加之受社會中不良思潮的影響,網絡中不健康的東西的腐蝕,使得思政教育愈發重要。感恩教育與中學思政教學的結合就是要讓學生們懂得,讓孩子們知道,感恩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理所當然的行為。
1.2寓情于文,從感情層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與中學思政教學的結合中,更要體現感情層面的東西,“動之以情、方能曉之以理”,“情到理放至、情阻理難通”,這些話語都充分說明了情與感恩之理之間的關聯。在當今時代中小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主要應該歸咎于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沒能把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高效地融合到一起。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本文提出應當在中學思政教育教學中,把感恩教育與之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結合的同時,感恩教育還要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只有轉變了學生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真正架起從知識、從知道到實踐、到行動的橋梁,才能最終把感恩教育的內容轉化為學生們的品質,把思政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們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來,并且表現于學生們的具體行動、具體行為、具體實踐中來。在實施中學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同時,在與感恩教育有機結合的同時,廣大教師和教育部門還要千方百計地了解學生們平時日常的情感,從學生們的生活出發、從學生們的現實生活出發、從學生們的情感世界出發、從學生們的“三觀”教育出發。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教育中,都是從生活中挖掘題材,從學生們身上尋找話題,貼近學生們的心靈深處去尋找感情的元素,例如,講述汶川大地震一位年輕母親用蜷縮的身體懷抱女兒擋住死神,手機中留下最后的信息,“親愛的寶貝,如果你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的故事。將這種感人至深的故事千方百計地與廣大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觸動學生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讓孩子們展開感恩翅膀的,打開感恩的心靈。
1.3寓恩于行,從實踐層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與中學思政教學的結合中,“業精于勤,行成于思”,在感恩教育中、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就是要努力踐行所學習到的高尚思想情操,調動每一名學生都爭做行動上的巨人,而不做語言上的巨人和行動上的矮子。顯而易見,在實施二者結合教育的時候,重要的目的和導向就是要培養學生們感恩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品質,讓學生們真正做到知恩于心靈中,感恩和報恩在行動里,能用自己實際的行動來回饋和報答父母、老師、祖國。如何真正地做到寓恩于行,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口頭教育和身體力行教育的雙重效用,因為廣大青少年在中學時代正處于一個可塑性極強的階段,也正是樹立“三觀”的雛形期,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乃至在學習上的學習觀,這些都在這一時期形成的。本文認為應該在中學時期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來抓,高度地重視起來。尤其在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更是要注重考核和學習,因材施教、言傳身教,讓“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的廣大青少年真正地樹立一個好的人生導向,真正知道哪些行為應該做,哪些行為不應該做,除了說教層面,老師和家長的言傳身教、以身立教、以身作則都將對學生們起到不同尋常的影響和引導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素材,尤其在新的思想政治教材編寫的時候,更是要以學生們為主體,把更多關于感恩方面的內容和實例融入其中,把教學精心地設計成正品質、懂感恩的優秀教材,通過學生們道德踐行、感恩踐行來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讓中學生的思政教材成為感恩、成長的藍本和指路明燈。例如,在學習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尊敬師長等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內容時,就可以把“烏鴉反哺、山羊跪乳、王郎臥冰”等故事和典故一同融入到教材中,讓學生們通過這些經典的教育去實踐尊敬的孝順行為、感恩的行徑。
2總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感恩教育;滲透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改變了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主要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在數學課中只注重知識傳授的錯誤認識。我的數學課堂中,除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外,還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放到和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同等重要的位置,讓數學教學課堂增添了一定的感彩。那么,怎樣把感恩教育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讓學生“知恩”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感恩教育內容并不占重要的地位,但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也能發現有許多地方含有感恩素材。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會結合數學教材,及時地捕捉、挖掘、拓展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度、得體的感恩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從而懂得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國之恩和社會之恩等。例如,我在“統計”的教學中,進行了調查統計,問學生:“你們知道平時父母最喜歡吃什么菜嗎”。其中知道父母最喜歡吃什么菜的占80%,于是我及時表揚了他們;不知道的占15%,我及時指出他們平時不夠關心父母;還有5%的學生就說父母什么菜都喜歡,說明平時父母任勞任怨,這時我及時地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父母的艱辛和對兒女的一片愛心,教育他們要力所能及地回報父母、感恩父母。除此之外,我還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資料”“你知道嗎”等內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很好的教材。
二、巧設教學情境,滲透“感恩”
數學課不同于語文課,沒有一個固定的思想教育點,只能結合教學內容,巧設教學情境,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向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不僅抓住每一個教學知識點,還抓住每一幅圖或有感恩因素的一詞一句、一題一例進行滲透。在教學中,我經常通過巧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將感恩教育滲透在數學教學環節之中,保證學生的品德和智力同步發展。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方向與位置——前后”這一內容時,結合實際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了,有8個小朋友排隊在飯堂打飯。小明排在第2位,這時我請學生說出小明前面有幾人,后面有幾人。等學生回答后,我再加設情境:忽然小明的好朋友小東跑來要直接站在小明的前面,小明說“要講文明有秩序地按先后順序排好隊”,小東還是不理不睬,此時小明自覺地站到了隊伍的最后,小明的位置有什么變化?其他人變了嗎?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及時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秩序,做個講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三、通過小組合作,體驗“報恩”
小組合作交流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通過小組內的動手操作及合作交流,讓學生互助互學的同時,還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團結友愛,養成大公無私、克己待人的好品德,使學生懂得關愛家人、尊重教師、團結同學的道理。在課堂上,我經常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讓他們在體驗成功喜悅的同時懂得對他人報恩。例如,我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課前布置小組準備好一個硬紙板的圓和一根包裝繩,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小組與小組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出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從而認識圓周率并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最后小組內互相出一道求圓周長的題。整個學習過程我只起牽線作用,所有知識點都是學生在互動中一步一步學習完成的。通過分組討論、共同合作,不僅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作用,還能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使所有學生能有效地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追求成功和生存奠定穩固的基礎。
四、通過課后延伸,嘗試“施恩”
感恩的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如果我們能根據教學內容,將數學活動的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于一體,適當開展一些數學實踐活動和數學主題活動,讓感恩教育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就能讓情感升華到報恩和施恩的層面。例如,在“欣賞與設計”的實踐教學中,班上開展優美圖案設計大賽活動,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還結合各個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以及親朋好友的生日等,鼓勵學生自制美麗的賀卡,寫上幾句祝福語,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讓學生能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激教師的教誨之恩、感激他人的幫助之恩、感激祖國之恩等。
五、結語
關鍵詞:生物教學;感恩教育;滲透方法
當今世界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安全問題,安全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問題,也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一大熱點。當今社會關于關愛生命、珍惜生命的宣傳太少了,尊重生命是人性的基礎。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識、化解社會矛盾的熱潮中,中學生物教學對青少年一代進行感恩教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當前的生物教學中,對感恩教育方面的滲透,仍普遍做得不夠。針對這一現狀,以“生物圈中的人”為例,談談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教材內容,培養感恩意識
教師應依據教學大綱緊扣教材,認真鉆研教材中有關教學內容,使生物學知識與感恩教育緊密聯系起來,明確教材各章節中有關教育的內容,把感恩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既獲得了生物學知識,又懂得感恩和珍愛生命的道理,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1.講述課本知識,樹立學生感恩意識。在“生物圈中的人”這一單元中有許多關于人的生理結構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時,能將這些知識與父母、學生、自然、社會聯系起來,使學生樹立感恩意識。例如,在“人的生殖”這一節中,我首先用“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來描述孕育一個生命的不易,然后再講述懷孕、生產的過程的艱辛、不易,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形成感謝父母、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識。再如,在講“青春期”一節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征,愛護身體,加強鍛煉,為自己一生有個健康的身體打下基礎。我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句話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健康的身體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的珍惜,是感恩的一種形式。2.介紹生物現象,使學生懂得感恩。在教學中,我向學生介紹在自然界中有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的現象,說明動物尚且知道感恩,何況我們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有一句話叫“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應知物力維艱”,就是告訴我們吃的、穿的來自自然,來自他人,來自父母,我們應該懂得感恩。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
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感恩意識
在學生牢牢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過程中去實踐。例如,我在講“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一節時,引導學生分析“什么是合理營養”,再問“在日常的飲食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有關合理營養的知識,為父母或長輩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要完成好這個作業必須對父母或長輩的健康狀況有所了解,這就促成了學生與父母長輩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學會關心父母長輩,用實際行動感恩父母。再如,在講“輸血與血型”一節時,在學生掌握了血型和輸血的相關知識后,我講述了一位澳大利亞現年74歲的老人哈里森在獻血長達56年的時間里挽救了200多萬名嬰兒的生命的故事,培養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懂得感恩,樹立無償獻血回報他人和社會的觀念。
三、豐富課外活動,與現實聯系,強化感恩意識
組織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活動,不但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而且能加強對學生進行感恩意識的教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1.舉辦感恩教育講座是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的延伸,可讓學生更加認識到感恩的意義和重要。如學校舉辦的感恩形象大使丘禮飛的“感恩讓我飛得更高”的報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學生意識到感恩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道德,對于個人來說,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種深刻的感受,能夠增強個人的魅力,開啟神奇的力量之門,發掘出無窮的智能。2.利用特定節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每年的母親節、父親節等都是與感恩教育有密切關系的節日,也是培養學生感恩意識的關鍵時間,在這些節日里,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如出一期以感恩為主題的墻報,組織學生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攝影、小論文、小報比賽等,讓學生懂得感恩的重要意義,時常懷有感恩之心,使感恩成為一種習慣和態度。
1.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關主體對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重視不夠。
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關主體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等,這些主體在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方面都存在重視不夠的問題。具體闡述如下。
1.1政府部門方面。
政府部門對如何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活動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和有效的舉措。
1.2教育主管部門。
教育主管部門沒能認真落實國家及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有關感恩教育的各項政策。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對轄區內各個學校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所進行的指導及監管不足,這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1.3學校方面。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要場所,是決定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然而,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學校在感恩教育方面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重“教書”輕“育人”;二是學校對感恩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學校的感恩教育工作缺乏合理的長期規劃,導致學校的感恩教育變成了“一陣風”工程,最終導致學校的感恩教育流于形式。以上原因導致了學校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明顯。
1.4家長方面。
家長作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嚴重不足是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意識淡薄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長期外出務工,留在家里的時間往往非常有限,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也比較少,在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時往往也只是關注孩子學習成績,與孩子的情感溝通少,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力度也不夠;二是家長本身感恩意識淡薄,沒能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三是家長無原則的寵愛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忽視對孩子的感恩意識進行培養。以上這幾個方面原因導致了孩子的感恩意識淡薄。
2.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具體措施存在不足。
研究表明,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具體措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感恩活動的形式單一。
根據調查,筆者發現,不少學校開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大多為文藝表演及演講比賽,單一的形式導致學生對活動的興趣不高,參與度低,效果不明顯。
2.2活動參與者單一。
調查發現,學校在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時,活動的主體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學生本人。2.3感恩對象單一。就農村留守學生而言,感恩活動的感恩對象應該包括黨和國家、社會、父母及其他家人、老師、朋友、同學、鄰居等。但調查發現,學校在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時,感恩活動的感恩對象基本上只涉及老師和父母。
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對策
1.構建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庭四位一體的感恩教育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庭對感恩教育的成功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這四個主體都參與到感恩教育中,各司其職,互相配合,感恩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具體做法如下:
1.1政府方面。
政府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在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時要把有關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方面的內容納入其中;二是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來對感恩教育進行引導和監管;三是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政府要加強監管力度,以確保政策得到有效執行。
1.2教育主管部門方面。
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家及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同時,教育主管部門要對轄區內各個學校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進行指導及監管,以確保活動取得良好的成效。
1.3學校方面。
學校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重點,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行為;二是把感恩教育納入教育教學體系之中;三是豐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及內容,擴大感恩教育的感恩對象;四是積極創設校園感恩環境和感恩文化。
1.4家庭方面。
家庭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是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感恩行為進行肯定和鼓勵,主動配合學校開展感恩教育活動。
2.實現感恩教育活動常態化。
在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節日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感恩活動,這是目前許多學校開展感恩教育的慣常做法。這種做法有利也有弊。這種做法的有利之處可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這種做法的弊端在于會導致兒童對感恩教育的理解表面化,更嚴重的,會導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學校應引導兒童把感恩寓于日常生活中,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受恩與報恩的意義和重要性,并化為感恩的行動,最終使感恩變成一種習慣。
3.創新感恩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1.靈活使用教材,拓展“感恩”教育
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寫父親遭遇雙重災禍,祖母死了,差事也交卸了,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的危機,使父親陷入了困境,但他仍然強忍著悲痛寬慰兒子,車站送別時吃力地過鐵道買橘子,愛子之心的強烈、父愛力量的巨大,催人淚下。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表演情景劇”的方式,請學生揣摩課文中的人物和人物心理,再閱讀和分析課文,經過角色扮演,學生不難發現課文中包含的“母愛”“父愛”“師生情誼”,體會到“恩情”的真正含義,領悟到“感恩”的真諦。
2.巧妙布置作業,給學生表達
“感恩”的空間無論哪種教育,都應重視教學效果的反饋,感恩教育也是如此。學生并非冷漠自私,他們只是對感恩的領悟較少,疏于表達感恩的心。當學生領悟到感恩之后,筆者精心布置了作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如在布置作文時,筆者要求學生發現一件值得你感動的事情,并從感恩的角度來寫,鼓勵學生發現、表達生活中的感恩情節,使他們深深地體會到感恩和幸福。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作用
1.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
教師以身作則,會讓學生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并對當前的教育條件和教育環境有所認知。在感恩教育的影響下,學生不再認為學習是一件“無聊”的事情,他們會更加珍惜學校的學習經歷,尊重教師的勞動。在經過半個學期的感恩教育后,課堂紀律明顯有所改善,不交作業、頂撞教師的情況也大大減少,學生的學習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2.拓展語文教學的實際作用
感恩教育除了能使學生收獲知識和能力之外,也使他們的日常行為發生了變化。很多家長都表示“孩子更懂事了”。而筆者也發現,學生使用禮貌用語的頻率越來越高,同學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友善。在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作文中,一位學生這樣寫道:“感恩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浪漫,是救人于水火而不留姓名的英勇;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眾志成城;是社會溫暖之所在,是人性本善的表現。因此,感恩不是學習的結果,而是本能,這種本能將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和希望。”
三、總結
(1)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直覺感受直覺,是指因具體的道德事物而引起的直接情緒反應。
盡管這種情感反映多是片面性和暫時性的,但這都是學生的真實體驗的過程,也是產生道德內化的基礎。那么學生的這些直覺情感是如何引發的呢?通常,新奇刺激最容易喚起大多數人的興趣,而呆板常見的多次重復的事物則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在揭題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其的新穎性,創設一定的情景,盡量使學生獲得新感受,借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注重設計情境激發學生的直觀感受往往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課文《三個兒子》中講的是:有三個媽媽一起在井邊打水,迎面跑來了他們的三個孩子。一個孩子翻跟頭給媽媽看,一個孩子唱著歌給媽媽聽,另一個孩子跑到自己的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在這一個課時上課時,我們眼前浮現出這樣的情景:假如你看到自己的媽媽拎著很重的一桶水走回家,你會怎樣想,怎么做?這個話題很是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就會有感而發。老師在這時候要抓住學生們的發言,自然而然的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感受到母親偉大的恩情。
(2)利用媒介,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脫離當下科技的支持與制約,感恩教育亦是如此。對于感恩教育的實施來說,影像時代的發展,新媒體的介入為我們更好地激發和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供了更為豐富和直觀的手段。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老師在課堂上可以用投影儀播放地震時錄制的視頻文件。當同學們看到一個個面目全非的同齡人、一個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書包時,當聽到父母說“不管發生了什么,我都會在你身邊”時,同學們不由地從心底里對對偉大的父愛充滿了感動之情,從而自覺地形成了感恩父母的道德認識。
2.感恩:激情——體驗
根據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感恩品質形成的規律,第二個階段是感恩階段。這一階段重在抓融情點、引發學生情感共鳴。要仔細的去挖掘教材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尋找學生與教師的情感融合點。在課堂上老師要采用靈活多變的心理換位和行為換位,通過學生日常生活的事例和先進典型等聯想方法,揣測出教材人物的情感和語言與動作,從而去點燃學生心靈中的火花,逐步的做到師生的情感融為一體,初步構建學生的道德認知結構。
3.報恩:拓展——導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感恩”意識不可能僅僅從書本上學到,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知恩和感恩的意識層面,而是必須要外化為學生實實在在的報恩行為。因此,開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孩子們一定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開展感恩活動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的活動,靈活運用各種校內外資源,定期組織孩子們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深化和鞏固感恩意識。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真正的領悟到感恩的意義,學會感恩,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它需要時間,需要長期的思想的滲透,不斷地通過實踐和參與進行強化。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逐漸培養學生懂得感恩。培養感恩不能局限于課上,也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應該讓家長和社會共同協作,三方面一同幫助學生知感恩,懂感恩。不能僅停留在存在感恩的意思,和口頭上,應該付諸行動,用行動來回報社會、家長、老師們的關懷,還有同學和朋友的幫助。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和講解讓孩子們了解如何感恩,怎樣行動,真正的做到“傳道授業解惑也”。課后作業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包括通過感恩父母一件事;感恩作文;做一期關于感恩的報紙;進行一場關于感恩的演講等。
4.施恩:內省——自覺
報恩是將感恩教育從意識轉化為行為的一種有效途徑,但是感恩教育所寓意的報恩,不應該是僅僅局限于一人報一人、一事報一事的簡單對應,而是追求一種將愛的薪火傳遞的施恩行善的最高境界。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能夠在別人處于危難之際、關鍵時刻、困難之中的時候不計回報的主動去幫助別人,用自己的愛心和善舉回報整個人類社會。因此,感恩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應該是引導學生施恩行善,通過內省和自覺,讓學生的感恩之心逐漸轉化為一種穩定的優秀品質。通過內省強化施恩之心。現在許多課文的表述、課后習題的編排都以第一人稱“我”展開,強調“我”的內省,這遵循了思想道德內化時自我生成的原則,也為感恩情懷的內省創設了良好的條件。促使學生內省是感恩教育目標內化為心理品質的重要橋梁,是強化學生施恩之心的重要途徑,也是當今語文課程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那么,實施情感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應怎樣真正打動學生,并促使他們自我反省、自我生成呢?首先,必須改變過去說教式、命令式的做法,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一切個性,學會賞識、尊重、關懷每一位學生。只有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進而讓學生成為感恩教育目標內省的主體。其次,老師應該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多去參與社會的實踐,不斷的去體驗社會情感。在感恩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必須重視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體驗,并不斷總結、內省。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