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概念
時間:2024-04-22 15:32: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76-01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能夠起到培養學生理解能力、識字能力和交際能力的作用,而語文的課堂教學又以閱讀為主。但現階段語文的課堂閱讀教學還是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課堂目標設置不明確、教學內容抓不住重點、教學方式方法欠缺靈活性和趣味性,學生主體地位沒被重視,多以教師教授為主。因此,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還有待改善,但如何給閱讀教學一個有效的支點,這是老師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間里,立足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通過優化教學過程,創造性的整合教材教學內容,并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促使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衡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否有效的標準就是看有沒效果、有無效益、有無效率,這里所指的閱讀教學目標包括了目標的實現程度,閱讀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效益是指學生個人綜合素養能力是否得到發展;效率是指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閱讀教學的工作量與目標完成是否存在正比例關系,同時還要考慮到是否能讓全班同學收益。由于農村教學師資和辦學條件的限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劃定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從總體教育發展的角度來說,學生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升以及語文素養的提升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最根本的衡量指標。
2.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 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引導教學的方向,只有科學的制定教學目標才能促使教學任務的高效完成。
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設定教學目標:
2.1.1 根據新課標來制定教學目標。課程標準能夠起到指導課堂教學按既定方向發展的作用,同時也是指引老師尋求有效教學策略的依據與標準。因此,在新新課標指導下,教學目標要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層面來設定。
2.1.2 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被服務的主體,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立足學生現實的心理狀況、能力狀況與條件狀況,將目標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在安排教學實踐活動的時候,要考慮教學內容與教材的現實情況。而且,在不同的教學氛圍和環境中,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都跟著調整。
2.1.3 目標設定要科學、準確。在構建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策略是,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具有層次化、具體化,對于閱讀教學過程中生字詞的學習、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文章情感的體會及文字應用能力的提升都必須有具體的目標節點,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2.2 正確解讀文本,選準教學內容。文本解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基礎性因素,教師作為語文閱讀活動的引導者,對小學語文教材的解讀要精準、分析要透徹,深入解讀閱讀文本,以幫助學生融入到教學情境中深刻理解和感悟文字的內在魅力,實現學生與閱讀文本的深入交流、理解和互動。這個要具體做到:第一,根據教學目標來選定教學內容。語文的教學內容覆蓋面很廣,包括了字、詞、句、篇、修辭、語言藝術和手法特色等等,但在課堂教學沒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意義比較大教學內容,加工整合已有教學內容對重點句子、段落、詞匯進行推敲和領悟。第二,設定語文閱讀情景。語文是語言和情感的結合體,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結,設定情境才能讓學生深入體會語文知識的基礎。此外,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增進互動,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構筑和諧的情感環境,讓學生體會語文之美。
2.3 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實踐活動的核心,其選擇要綜合考慮和權衡語文閱讀的性質、教育理念及閱讀目標,而且還要突顯語文的教學特點。第一,依據閱讀要求確定教學方法。現在的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更注重學生對語文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這就要求學生立足于閱讀要求指導教學方法。第二,基于學生發展需求選擇教學方法。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觀察學生審美觀的發展,構架起有助于小學生感知小學語文之美的情境,用語文語言、藝術手法、修辭手法之美來促使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激發學生感知美、追求美、領悟美、評判美的能力。第三,根據教學環境和教學情景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實際來進行情景設定和選擇教學方法,根據教學過程中學生思路的變動、新問題的發現,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2.4 優化閱讀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第一,實現小學語文閱讀的有效性,就是要搭建有效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學習計劃、自我控制,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釋放學生潛在的能量。第二,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作用,給學生更多的閱讀發展空間。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針對一些概念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進入最佳閱讀狀態,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發言機會。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引導學生在課外搜集跟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然后結合閱讀教學,讓學生自主設計問題,并組織小組進行協作、討論,發揮學生的主動權。第三,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學,不是僅限于教師將語文知識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還在于師生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的情感傳遞,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教學對小學生良好語文素養的養成有著基礎性作用,即使農村教育資源再怎么落后,作為教師都應該致力于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從科學設定教學目標、精準選擇教學內容、優化閱讀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合理應用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等環節入手,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任務的完成。
參考文獻:
[1] 張壽山.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導刊,2010(12):39
前言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教學質量有著緊密的聯系,雖然現在有很多研究都是關于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方面的,但是關于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卻比較少。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這無論在語文教學的哪個階段都不會改變,因此必須要給予充分的重視。近年來,隨著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其有效性的提高研究勢在必行。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設定存在問題
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要求在閱讀目標的設置中,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知識講授與能力培養,還要關注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并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1]。但是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教學觀念、教學習慣、教學動機以及其他教學因素等,教學目標的設定往往難以滿足理論目標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2]:一是,教材目標缺乏明確性。教材的理解、教學的重點是閱讀教學實踐中的關鍵,例如語文新課標要求小學二年級下學期學生要具有默讀的能力,但是這一能力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掌握的,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目標有深刻的把握;二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比較大。一般來說,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為了融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大多選擇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團隊精神、愛國主義等,這些概念本身比較模糊,并且目標太。
2.閱讀教學內容引導上存在問題
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引導方面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缺乏重點。現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的設定與原有的教學重點存在比較大的偏差,具體來說是對閱讀內容與范圍要求過高,而并沒有設置教學閱讀重點,從而不利于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及深度的挖掘。很多教師現在的教學理念仍然比較傳統,但是在新時期為了更好的配合當前教學改革環境,希望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內容,認為只要使學生拓展下閱讀內容即可,卻容易出現教學目標缺失的問題,導致學生不能扎實的掌握知識[3];二是,缺少言語訓練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扎實的語文文字訓練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另外,新課程標準中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與情感體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4]。但是從現階段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仍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更加偏重情感體會,卻忽略了對語文文字教學方面的訓練,不利于學生語言功底的提升和原有思維的培養,在情感體驗的認知方面也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3.教學方法選擇上存在的問題
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方法選擇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方法不符合語文學科實際。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進行漢字、詞語、句子等基礎知識教學,缺乏對相關技能培養的有效指導,教學方法上也采用傳統的填鴨式,缺乏教學方法的創新,閱讀教材的選擇只是單純的依照相關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而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對優等生的培養,而對于差生則缺乏必要的了解、溝通以及關注,導致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不斷擴大,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并且也不利于學生個人的發展[5];三是,沒有很好的利用多媒體教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受教學基礎設施條件和教學環境因素的限制,多媒體設備單一并且技術含量較低,即使有的學校隨著教學水平的提高補充了多媒體設備,但是很多地方的教師由于自身教學水平和應用能力的不足,導致多媒體教學設備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沒有很好的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利于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的可行性策略分析
1.對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進行規范和控制
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能夠指導整個教學活動的進展,同時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指標。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教師必須要明白,設定教學目標是在學習之后學生要通過哪些表現來證明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因此目標不僅要能夠明確學生在教學中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能夠做出具體可觀察的表述。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對語文基礎字詞音的學習以及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因此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是不同的。例如,在1~2年級要求學生要學會默讀,3~4年級要求學生初步掌握默讀技巧,5~6年級要鍛煉和提高默讀速度。小學語文教師要對現階段默讀教學的目標有正確的理解和掌握,進而為教學活動提供指導,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其次,要做好教學內容引導。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的主要載體,合理的選擇教學內容對于教學有效性有直接的影?。從整體上來說,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為今后的學習打基礎,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以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為主,不要一味的追求獨創性。教學內容要以新課標為主,并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而展開閱讀教學。
2.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創造良好的閱讀教學氛圍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心理特點比較特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可以通過競賽來提高課堂活力。通過競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例如,在字詞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定一定的時間先讓學生對需要學習的字詞進行自行默記和掌握,然后隨機選派學生到黑板前進行聽寫比賽,對于默寫成績最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或鼓勵。并且教師在教學中可適時、合理的運用多媒體,通過視頻、音頻等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重視課外閱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小學語文教師要將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機結合在一起,由課內閱讀延伸至課外,幫助學生實現學以致用,有效落實閱讀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讀”教學;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1-
一、概念界定
“素讀”就是指樸素地通過文字符號領會全文的內在蘊意,主張教師不多用其他資料,不濫用多媒體技術,只用最傳統的對話方式,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對文本做出樸素的解讀。“素讀”教學倡導找出散布在作品中的關鍵詞,探索這些詞語在作者語言體系中的特殊含義。從語言最小單位―詞,到語句,到段落,到作品節奏,逐一加以推敲,最后再把它們組合到一起,最終重新結構整個作品。 簡言之,所謂“素讀”,是指不追求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的誦讀,將所讀內容作為永久、終生的記憶,是一個人對于人文素養的原始積累。
“素讀”所倡導的基本目標是力求學生專心致志地閱讀,教師在適當的時機加以誘導,讓學生與文本發生最直接的對話,培養學生的閱讀語感和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換言之,“素讀”就是強調本色閱讀,強調最原始也是最語文的閱讀。
二、研究的主要問題
(一)關于小學語文“素讀”教學活動設計的內涵解讀研究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學策略的選擇有利于學生課內和課外的發展。“素讀”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策略,由傳統的專制、封閉式的課堂走向開放、合作性的課堂的一種嘗試。
小學語文“素讀”教學活動的設計必須以最大效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西華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師胡婕認為小學語文“素讀”教學活動設計做到以下三點。首先,重視教師自身閱讀能力的提高。“素讀”教學重視閱讀主體與文本的對話,因此教師每次備課都必須做到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吃透課文,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第二,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的。為此,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要提倡學生個性化閱讀,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虛心涵泳。第三,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二)關于小學語文“素讀”教學活動設計的有效策略研究
“素讀”追求的是一種本色閱讀,力求用本色的閱讀設計,養成真實的閱讀能力,已達到作者拈花而讀者微笑的境界。
為了達到文本“素讀”的有效性,華中師范大學教師謝曉艷 老師在《語文教學與研究》中提出了文本“素讀”的四點有效策略:第一,依照場景素讀,入境入情;第二,還原時代背景,“素讀”文本;第三,學相聲捧眼,“素讀”文本;第四,多元素讀,入境悟情。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語文教師陳琴認為“素讀”的內容必須是經典作品。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素讀”經典課程必須在學校完成,由教師來引導監督,在常規的語文課堂中為經典“素讀”留足空間。
(三)關于小學語文“素讀”教學活動設計的課程實施研究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語文教師陳琴老師在《素讀經典及課程開展初探》中提出了“素讀”的課程實施過程。在她看來,“素讀”課程的實施必須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素讀”的內容必須是經典作品;第二,“素讀”經典的時間應該安排在課內;第三,“素讀”如何做到“素”而不悶,讓文本“素讀”充滿趣味性。
江蘇連云港市建國路小學賈淑涵老師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素讀”的課程實施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教師對于文本“素讀”的重視與理解程度將是學生課程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
江蘇通州市紗場小學陸云峰老師在《素讀:閱讀教學的根性覺醒―對現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積極審視與本質探尋》一文中指出語文閱讀教學應有相對穩定的價值取向和民族個性,而“素讀”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讀書法,實施的是一種不刻意追求理解的純粹的“私塾式”的閱讀方法。這種方法以它獨有的特性有助于我們窺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性特質。因此,在課程實施中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三、研究成果的統計與分析
(一)文獻數量
據初步統計,2007―2013年期間,發表在期刊報紙上的以“素讀”為關鍵詞的文章共32篇,學位論文共18篇,共計50篇。歷經7年的文獻積淀,相關研究成果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明顯的研究成果分水嶺是以2011年為界。根據有關文獻資料得知,形成這樣的原因是:隨著對于目前小學語文“素讀”教學的現狀和前人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對于該課題已經有了較深的理解與認識。并且與此同時,該教學方法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
(二) 內容分布
2007―2013年間,學者對于小學語文“素讀”教學的活動設計的內容主要集中在課程實施、有效策略和內涵解讀等方面。下面專門就以上三個方面的主要觀點做詳細綜述。具體篇數和相關比率參見下表:
四、教學反思與研究趨勢
通過對7年來小學語文“素讀”教學的活動設計的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素讀”教學的不斷實施,我國的研究者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對現實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建議,但是仍然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研究內容局限。現在相關的小學語文“素讀”教學的活動設計研究多以內涵解讀、課程實施和有效策略為研究對象。從這些方面看來,相關的研究頗多。但是,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新課程標準頻頻頒發,因此應該自足當下,對比其他閱讀教學方法,做一些系統的對比研究,從而取前之精華,去前之糟粕,不斷指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素讀”教學的活動設計研究并提高其教學水平。
(二)研究深度不夠。關于小學語文“素讀”教學的活動設計研究近年來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總體來說,研究在數量增加的同時,在質量方面,表現為調查研究的內容更為具體、細化。 但目前對于小學語文“素讀”教學的活動設計研究大多集中在對于“素讀”本身的解讀和淺顯的課程開展策略,缺乏更加深入的挖掘。
(三)研究角度單一。小學語文“素讀”教學的活動設計研究如何作為一門藝術學來提高教學效果,展現教師個人魅力也將是小學語文“素讀”教學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
小學語文“素讀”教學現在正在經歷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通過本次文獻綜述的研究,發現不足,以便為一線教師和學者提出一些建議,促進“素讀”教學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婕.淺談小學語文閱讀“素讀”教學[J].語文學刊,2012,(3)
[2][5]陳 琴.“素讀”經典及課程開展初探[J],2009(5)
[3]謝曉艷.文本“素讀”是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N].閱讀 指津,2013(4)
[4]陳 琴.“素讀”經典.天津教育報[N],2008,(1)
一、有效利用開放性閱讀教學資源
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當中,閱讀教材是最為主要的教學資源,除此以外的其他資源都尤為稀少,而且不做重點要求,這就造成了小學語文閱讀課程教學質量低的問題,也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加強對開放性閱讀教學資源的利用,為閱讀教育提供一個開放型的空間和平臺。開放性的閱讀教學資源指的是突破教材內容的限制,有效通過多元化的途徑如網絡,課外書籍,報紙期刊等搜集豐富的閱讀內容,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豐富素材,讓學生自由自在的遨游在閱讀世界中。除此以外,語文教師也要積極地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展開課外閱讀學習,努力地搜集課外閱讀資源,并將其中獲得的技巧為自己所用,更加有針對性地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展開以感恩為話題的專題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加強合作,共同搜集與感恩相關的閱讀材料,同時為學生設置一定的要求:盡可能地提高文章搜集范圍,因為每個人的思維和思考方面不同,可也是感恩父母,也可以是感恩朋友、同學、大自然、國家等等。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來搜集豐富的閱讀素材,從而對于感恩的定義也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見,開放性閱讀資源的合理利用,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積累,打開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讀學習的樂趣和魅力,并對學生閱讀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巨大幫助。
二、有效設置開放性閱讀教學目標
傳統的閱讀課堂往往會被既定目標局限起來,而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也會盡可能地避免與教學目標有一定偏離的內容,這樣不能夠放開手腳的閱讀教學難以讓學生獲得開放性的發展空間,對于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發展也有著一定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逐步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除了要放開自己的手腳以外,還需要注重拓寬學生的閱讀學習生活,有效構建以及實施大語文教學理念,推動閱讀教學的多元化發展,將學生閱讀素質的培養放置在一個更大的視野和高度當中,打破位學生具體細化小目標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獲得更多更大的發展可能性。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大語文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學生設置多元化的情感性以及發展性的目標,讓教師以及學生都能夠大展身手,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理解能力、閱讀能力等多個方面的語文綜合能力,也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的開放性和多元化,推動學生的長遠發展。例如,在閱讀課在教學《靜夜思》時,教師可以為教學設置開放性的目標,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李白的多首與思想相關的詩句思想相關的詩來深化學生對于股市核心思想內涵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明白李白的思鄉之苦。接下來,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入余光中的《鄉愁》,并鼓勵學生將這兩首詩進行對照分析,教師可以在這一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對比講解和點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祖國概念和愛國情懷,并且在課下鼓勵學生借助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搜集資源,并以我愛我的家鄉為主題展開創作,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有效組織開放性閱讀教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8-191-01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一直是廣大教師非常關注的課題。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更多的是字、詞、句的學習理解和熟練掌握,新課程改革理念中更多要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水平。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其課堂教學也著自身的特殊性,對于有著豐富內涵的閱讀材料的閱讀教學更是如此,課堂沒有固有的模式,是靈活、多樣、多變的。每個語文教師的語文教學都不盡相同,課堂組織也肯定不一樣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就格外引人關注。針對社會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少、慢、差、費”現象的批評,近年來,廣大語文同仁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特別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一系列形式新穎的閱讀教學形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各類比賽和研討活動中。
但是,我們不難發現,林林總總的閱讀教學形式常常更多的是關注多媒體等新技術、教師的新思維,對閱讀教學的主體――學生卻實際尊重不多,以致新奇、熱鬧有余而真實、扎實不足,結果仍然走向無效。
要確保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開展閱讀教學,首先就需要精心設計教學形式,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樂于閱讀。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閱讀的主體,精心備課
教師在備課時,不能只關注教材,還需要關注學生。要在深入了解學生性格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深入鉆研教材,全面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做到教材特點與學生特點相結合,兼顧兩者。比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歡慶》這首詩的時候,對詩歌中“鴿子”的理解,只關注了“鴿子”是“和平”還是“自由、歡樂”,只考慮到本節課任務目標的完成,而沒有注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基礎,課堂教學中只是關注了“和平”這一教學目標的教學,導致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小,根本無法體會與理解“和平”這一概念,可想而知,教學效果肯定不會盡如人意了。如果這位教師能夠在課堂中引入更多的關于節慶的內容,給學生展現更多歡度節慶的情景,將重點放在“自由、歡樂”的教學上,這樣,小學生理解起來,才會更容易,才能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老是板著一張臉,讓學生心生畏懼,不敢靠近。教師要放下老師的架子,要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親切交談,在成為學生良師的同時,還必須成為學生的益友。要用真誠的語言與學生交流,創設教學情景,樹立學生強烈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成為課文閱讀的主人,只有這樣,當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是學習活動的主人,他們才會更加自覺、自主地把自己的學習與課堂聯系起來,把課堂看成是自己的課堂,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學習,才會更加意識到不是教師要求我學,而是我自己要求學。
三、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成為閱讀的主人
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教學的主導,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現者、探究者、體驗者。新課標理念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參與、合作學習、共同探究。這樣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合作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更有效。作為教師,要多渠道,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發現、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共同學習、合作探究。比如,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組織學生“交朋友”識字的游戲等。讓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主探究能力,接著可以在班級中組織學生進行識字方法交流,表達自身識字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指導學生識字時,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先認讀帶拼音的,待學生認識積累一定量的生字時,再讓學生學習沒帶拼音的字,最后再進行詞語、句子、段落的閱讀訓練,為課文閱讀奠定基礎。
四、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悟受閱讀的樂趣
如果學生的閱讀方式過于單一,就會覺得閱讀極為枯燥,就會覺得毫無趣味,也就會造成對于閱讀的心理疲勞,一旦這樣的心理形成,學生就會不想再讀,不愿再讀,即使教師或家長強迫閱讀,學生心理也是非常不情愿的,甚至會在閱讀中出現懨懨欲睡的情況。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不斷變換閱讀方式,學生覺得隨時都不一樣,就會產生新鮮感,閱讀的興趣和欲望也就激發出來了,學生也就會從內心深處喜歡閱讀,閱讀效果才會更好,效率才會更高。指導學生閱讀時,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讓學生有聲閱讀或無聲閱讀,也可以讓學生朗讀或默讀,還可以讓學生速讀或慢讀……總之,閱讀的方法特別多,只要適合學生,就可以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
總之,閱讀教學的主人是學生,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學生的知識理解和情感體悟,因此,只有遵循新課標的要求,以生為主進行精心設計和組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才能真正有效推進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 魏春榮.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0.03期
【關鍵詞】異本新教材 教材內容 話語體系 合適性
小學語文科教學論(也稱教學法)教材數量極多,良莠不齊,特別是教材內容值得反思與探討。筆者把新課程改革以后編寫的教學論教材稱為新教材。這里擇取比較典型的影響較大的兩部新教材對其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并對教材內容的合適性作出評價。這兩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別是由倪文錦主編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和江平主編的《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以下簡稱倪本和江本)。這兩部教材在邏輯框架的設置、“研究領域”的關注點和話語體系諸方面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導致了教材內容不同程度的差異。
一、邏輯框架:對話與建構
倪本教材的邏輯框架,主要以語文課程標準作為課程內容并將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對話的姿態,“交換一種理念,重建一種關系”。江本的邏輯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論和經驗并結合新課標和新課程實踐經驗作為課程內容,并將它教材化。其價值是:以知識建構為取向,滿足“教師系統教學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和一般教學工作的需要”,比較注重實用。正因為這樣, 江本與倪本教材章節內容的安排有顯著的差異。
1.即使章節標題相同或相似,但內容也相差較大。
由表1可見,江本在論述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時的視點在“技術”(方法)上,重點闡述的是哪些現代教育“技術”、如何與語文教學整合。倪本聚焦于現代教育技術對語文教學和對人才培養的影響。重點闡述:①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和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②插入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內容,闡述了現代教育技術成為實現一些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實施的條件和基礎;③現代教育技術對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意義等。在更寬泛的視野里論述了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和意義、方法與價值。關于“小學語文教師”的論述,倪本的視點在“教師的素養”上,圍繞理念轉變、角色轉換、能力提升來展開內容;江本的視點在教師角色和教師專業發展上,兩者在表述也有差異。
2.有的課程內容,在章節的布局上有差異而且論述的側重點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關于“小學語文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江本分兩節來論述,倪本分兩章進行論述。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節來論述,倪本獨立設章分五章進行論述。這是因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異而使邏輯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圍繞核心概念“課程”與“教學”來結構教材體系的,試圖將“課程”地位和意義突出來。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課程教學”,所以“課程”意義是分散在許多章節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一章里比較顯眼。正因為這樣,在專章或專節介紹小學語文教材時,倪本限定在新課程實驗教科書,專章分別介紹了“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的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及教學案例,以突出“新課程教學”概念的內涵。江本專節介紹“小學語文課程教材”,討論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發展”、“國外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編寫原則”、“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使用”等問題。雖也有對新課程實驗教科書的介紹,但只是“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發展”中的一部分內容。這樣安排顯然是根據江本教材自身的邏輯框架來設定的。
3.章節內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內容設置上比江本多了兩項內容,一是緒論“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和語文教學的轉型”,二是“校本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少了三方面內容,一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小學語文學習特點”和“小學語文學法指導”;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小學語文教學規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小學語文教學策略”;三是“小學語文教育研究”。顯然,這些作為章節內容的取舍,也與教材不同的邏輯起點有關。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內容所針對的教學對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較適合準教師的學習,后者適合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或培訓。因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換一種理念,重建一種關系”,也就是說,在職教師通過倪本教材的學習,對傳統的教學理念需有一個“顛覆與重建”的陣痛過程,并最終確立新課程教學理念,建立起一種嶄新的教學關系。而準教師對語文學科教學論的學習,雖然也要樹立起新課程教學理念,掌握新課程教學的方法,但必須對傳統的教學知識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最終走上“繼承與創新”的路子。
二、“研究領域”:繼承與創新
“研究領域”這里指小學語文科教學研究所涉及的范圍及諸多的研究課題。對“研究領域”中內容的取舍實質上是課程內容的取舍,一旦選取“研究領域” 中的某些課題,這些課題便是課程內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領域”的內容取舍,具體規定了教材內容是什么。
1.“閱讀教學”部分的內容體系
顯然,江本“閱讀教學”部分的內容體系側重于“實用性”,其中“閱讀教學理論的關注點”和“閱讀教學的內容與方法”,不管是談理論或述經驗都是以滿足“實際操作”需要為出發點的。而倪本側重于倡導一種新的理念,其中“閱讀教學實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閱讀樂趣”、“豐富閱讀活動”、“注重閱讀體驗”、“學會多種讀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是新課程改革實踐中的經驗概括,這種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種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閱讀教學評價”中論述了“語文課標中對閱讀評價的規定”和“評價的實施”,實際上也是在強調新課程理念。所以,倪本試圖超越一種視野,擴展某種理論邊界。這種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學”部分的內容體系中也是顯而易見的。
2.“作文教學”部分的內容體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領域”7個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內容上幾乎不重合。江本關注的是教師急需掌握的基本的習作教學理論和經驗,而倪本在指出了“當前習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后,選擇了“課程標準的寫作取向和國外小學作文”以及“小學生作文的心理過程模型”這兩部分內容加以論述。這樣結構內容,編者試圖為“當前習作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編者看來,“當前我國小學作文教學盡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問題,但根源是一個,就是受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影響”,[1] 所以,“課程標準的寫作取向”和“國外小學作文”的理論與經驗,以及理論上比較成熟的三種“小學生作文的心理過程模型”,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歷史與現實的背景和基礎上,放在學術視野里來審視、論述選定的內容,如“檔案袋學習的評價”。對問題的討論及相關性理論的梳理比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論背景,剪除學術的纏繞,直接面對問題(話題或課題)加以闡述,所以對問題“是什么”的論述比較清晰。
三、話語體系:規范與重建
“話語不同于言語,相反,它指語文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限定下的群體表現形式。它是隱匿在人們意識之下,卻又暗中支配人們言語、思想行為的潛在邏輯。”[2]簡言之,由于概念(術語)選用和意義表達風格的不同話語體系也就不同。話語體系的差異,會影響學習者接受教學內容時的思維方式甚至是學術思想和方法。下面例舉四個方面的內容,比較江本與倪本在話語體系上的差異。
1.“課程性質”部分的內容及其表述
語文“課程性質”是語文教學史上的若干問題之一,是教學論學科內容應當涵蓋的要素。所以歷來的語文科教學論(教學法)都會關注和重視對它的討論和闡釋。江本的闡釋是從“對‘語文’的辨析”開始的,即以“‘語文’的辨析”作為闡釋“課程性質”的邏輯起點。這是沿襲了以往闡釋“課程性質”的表述方法,即從語文自身來考察這門課程的性質。然后闡述了“語文課程的階段性”和“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兩部分內容。在闡釋了“對‘語文’的辨析”后論述“語文課程的階段性”,最合理的解釋是,試圖明確“課程性質”在各個階段的課程教學取向,即小學側重于語言文字教學,初中側重于語言文章教學,高中側重于語言文學教學。可能編者考慮到以前的語文教材編寫上也有這種傾向的事實。“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這部分內容分點論述了“學科性質的認識”、“學科性質的思考”、“學科性質的關系”,以此來明確“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是什么的問題。顯然,編者的意圖是試圖更加具體地明確“小學語文”的課程性質。
倪本對語文課程性質的闡述,風格上與江本有較大的差異,即“對我國語文教育研究百年歷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質的演變過程,理解課程性質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礎上揭示概念的內涵。選取的內容為:“特殊歷史時期政治運動的回響”(1949~1966);“工具性與思想性的震蕩式交替”(1978~1990);“課程取向‘人文性’的表達”(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此基礎上,概述了“《語文課程標準》對‘課程性質’的表述及含義”。從這樣的角度闡述“課程性質”,學理清晰,立足點穩定,避免了一些枝枝節節的問題糾纏。
2.“語文檔案袋評價”表達意義的風格
倪本,分兩段來論述“語文檔案袋評價”的內容。首先,將其置于“質性課程評價”之中,作為“質性評價”的典范之一來討論其內涵和構成。其中的概念、術語直接源于國外文獻,所以是基于國外文獻的話語體系。這樣表達,站在學理的高度,理論背景清晰。其次,作為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重要思想來討論,重點解釋檔案袋評價的方式。這是以“質性課程評價”理論為學理基礎來解讀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的概念即“語文學習檔案袋資料”。如果說前一點是學術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點便是教學文件的解讀,這種“解讀”指向新課程教學現實。
江本,“語文檔案袋評價”稱為“小學語文學習檔案袋”,置于“小學語文學習評價”之中,以知識認識體系即“檔案袋的內涵”、“檔案袋的構成”、“檔案袋的特點”、“檔案袋評價的具體操作”來展開論述,淡去了理論背景,突出了關于“檔案袋評價”的知識。這種表達往往需要將已有的文獻包括國外的文獻進行整合并認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課程評價”概念的整合與切分
表4中,“課程與教學評價”,倪本用“課程評價”這個概念概述,江本用“課程評價”、“學習評價”、“教學評價”三個概念概述。倪本的“課程評價”表述與“課程性質”的表述在風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內容上難以避免重復。
4.案例素材與理論素材的處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選用了比較具體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強感性內容,平衡理論性內容與實踐性內容,提供直接的課程教學經驗。而且,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為闡述理論的印證材料,教材在論述中對案例前后鉤連,充分演繹,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點在于學理的光輝。雖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幾乎都是概述性的,服從于理論論述的需要。
四、教材內容選擇與闡述的建議
語文教學論學科的教學任務重在培養語文教師的教學素養包括教學知識、教學能力和教學情感等,具體應注重:一是提高學生的教學理論水平,增強學生教學設計與評價以及問題研究的思維能力;二是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把所學的教學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導和改善自己教學與研究的行為。
顯然要完成這兩個方面的任務,不僅要靠教材的作用還要發揮教學的作用,但教材必須體現:在論述系統教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套學術規范和思維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關于“課程性質”,倪本教材對我國語文教育研究百年歷程進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質的演變過程,理解課程性質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內涵。這個表述過程不單是要科學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內涵,而且蘊涵著一定的學術規范和思維方式。如果忽略這一點,那么學生可能獲得了知識而丟棄了“學術規范和思維方式”,勢必降低學生素養的培養。
1.語文教學論教材內容的選擇標準
教材內容的選擇可以圍繞“用‘什么’來培養起學生的教學素養”的問題來思考和把握。
從現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據什么樣的邏輯框架組織起來的教材,其內容都沒有超越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的“研究領域”。但是進入教材的內容未必都是合適的,未必都能對培養學生的教學素養起到作用。可能是筆者孤陋寡聞,至今尚未看到過語文教學論教材內容的選擇標準。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內容和教學經驗,語文教學論教材內容的選擇恐怕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有利于教學經驗的傳承與創新
任何教學創新都是基于傳統教學經驗的,新課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學習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經驗建構,沒有一定數量的經驗作為基礎,創新是難以進行的。所以對待傳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正確的態度應該:①要反思,②要學習。江本教材比較注重教學經驗的介紹和闡述,試圖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2)有利于改進和完善學習者的思維方式
每一門學科都不應該忽視對學習者思維方式的影響。如上所說,語文教學論教材不僅是傳授一套系統的教學知識,還要對學習者的學術規范和思維方式起到影響。所以,對教材內容選擇和組織,還必須考慮到教材要有利于改進和完善學習者的思維方式。
(3)有利于語文教師專業化建設
就教學而言,教師專業化集中表現為教學專業化,包括:掌握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知識的運用;為維護前途而進行超越專業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識和技術方面的正規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師專業化在教學專業化層面上可以落實到以下兩個方面:
1)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學習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1980年,《世界教育年報》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主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專業化的目標是發展教師的教育教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這種以發展教師的專業能力為目標的取向應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實上,在教學層面上教師(包括準教師)不習慣用專業知識來分析與解決問題。比如,針對一些研討課的評課,很多教師都是隨便講幾句。這“隨便講幾句”往往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即缺乏理論和學術規范。所以,教材內容要提供這方面的“技術含量”。
2)向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發展。教師成為研究者。這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教師成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討和總結,以此實現觀念更新,知識創新。倪本教材在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許多借鑒的經驗。
(4)突出語文教學研究的重點,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課程改革中,吸收了諸如“語感”、“對話教學”、“檔案袋學習”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對引領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些研究成果是教學論教材“當然”內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還要做篩選的工作。有的教學論教材在對新的研究成果的選用上不夠謹慎,結果是多而爛,排擠了傳統的優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規范語文教學論的話語體系
所謂建立和規范語文教學論話語體系,就是強調教材內容的“合適表達”。這里強調一點,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話語。教師不是專門的理論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來的術語,就會增加學習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國外的相關理論來拓寬理論邊界,提高理論的“硬度”,也不能毫無節制的。這里以概念為例,比較一下倪本和江本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話語差異。
表5中倪本,A類概念13個;B類概念43個。江本,A 類概念11個;B類概念30個。顯然,A 類概念差別不大;B類概念差異很大,而且倪本的B類概念理論色彩更濃,即理論的邊界更寬,并大多需要作具體的解釋。江本的B類概念基本上是傳統的話語。事實上,這兩類概念組成了“課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內容。雖然“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既定內容,但由于兩個版本在闡述時所使用的話語(術語)不盡相同,教材內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誠然,對“課程的基本理念”的闡述沒有固定的形式,只要達意即可,但是某種形式(話語)一旦進入教材就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區別。按照皮亞杰的理論,知識建構主要是依賴于同化和順應兩個機制來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來術語或者用以闡述對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闡釋,那么學習者的知識建構總是處于順應狀態,是非常費勁而且往往不受學習者的歡迎。雖然順應對于重構學習者的學習心理有好處,但前提是學習者必須有足夠好的接受能力,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從轉型時期的教育理論研究和傳播來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話語體系比較適合當今教材的改革與發展。
〖*本文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等教育本科小學語文(數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與教學內容建設”研究》(浙教科規辦[SC150])成果之一。〗
〖注 釋〗
一、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概念與應用特征
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實質上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對童話作品進行有選擇性地閱讀與鑒賞,引領學生深刻體會童話中表達的內容,促使W生更加理解童話中相關的知識點。童話文學形式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神秘色彩,與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比較相似,而童話大部分的讀者都是由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所構成,因此,童話中的內容完全滿足小學生對這個世界的想象與期待,但由于童話中的夸張色彩以及不符合現實的特性,教師應將童話與現實世界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能力。
二、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策略
1.制定明確的童話閱讀目標。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在進行童話閱讀教學之前,應制定明確的童話閱讀目標,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以及不同年級的教材,制定不同的童話閱讀目標。在小學階段,一到三年級的學生是處于對社會懵懂與好奇的時期,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與溝通能力,甚至對文字還處于認知不全的階段,教師應根據這個年級階段的學生制定相應的童話閱讀目標,但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如四到六年級的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是處于對社會的認知能力日漸成熟的階段,同時對語言文字也相對掌握,教師可根據這個年級階段的學生制定合理的童話閱讀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例如,在小學二年級的童話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本班學生的年紀與特點,制定了較為全面與合理的閱讀目標,本堂課的童話閱讀作品是《大樹與小樹》,童話故事中主要講述在小樹成長的階段,由于大樹的悉心照顧與呵護,當狂風到來時,小樹由于過于依賴大樹,沒有自力更生的本領,最終死去了。當老師講完這個童話作品之后,向學生發問:“同學們,這個童話故事主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很多學生都積極踴躍地回答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過多依賴家人。”
2.充分發揮童話閱讀優勢。在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制定明確閱讀目標的基礎上,還要在授課期間充分發揮童話的優勢,從而有效達到閱讀課堂上教學的目標。1)充分利用童話作品中的夸張色彩,激發學生文學創作力。童話作品的修辭手法比較多,通過這一系列的修辭手法,將作品內容表現的具有一定的夸張色彩以及神秘色彩,帶給兒童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教師應充分發揮童話作品的這一優勢,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2)充分發揮童話作品中故事情節的優勢,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童話文學作品,除了一系列優秀的修辭手法之外,對故事情節的描寫與設計也具有一定感彩,童話作品通過對故事情節比較夸張甚至“荒誕”的描述,吸引兒童融入其中,切身感受故事情節的美好,對學生審美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童話作品中故事情節的優勢,引導學生閱讀并體會其故事情節中的美妙,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3)充分發揮童話閱讀中反映現實主義色彩的特性,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意識。童話作品中除了具有以上兩點優勢以外,還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色彩。通常在其作品中會反映出對社會道德觀與價值觀的評判,因此,在小學語文童話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童話閱讀的這種優勢,提高小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并同時注重培養小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例如:在童話閱讀課堂中,教師講述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童話故事較為悲慘與凄涼,主要講述在一個本應全家團圓喜慶的圣誕節中,小女孩卻在這天晚上出來賣火柴,由于一盒火柴也沒有賣出去,但又不敢回家,最終被凍死在了大街上,在她臨死之前劃了三根火柴,每當火柴點著一根時,她都會見到自己期待的東西。當老師講完這個童話故事時,所有的學生都陷入沉思,并在思考之后寫出很多的讀后感,大部分學生都寫到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力所能及的去幫助身陷困境中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