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會計人才教育培養的根本任務
時間:2024-04-19 16:12: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人才教育培養的根本任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字】高職高專,實踐教學,課程改革
一、我國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高職高專會計課程的教學,應以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要能適應一定社會需求,擁有適當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并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
二、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培養現狀
(一)人才培養目標相對落后。高職高專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雙重性,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應用能力、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目前高職高專會計教學目標還處于相對落后狀態,不能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的培養目標。當前,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高職高專院校必須調整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能把通過會計職業的各種考試作為學習的唯一目標,忽視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忽視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從而影響到會計人才的整體素質。
(二)人才培養模式相對落后。在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實務操作能力培養的現象。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教會了學生怎樣編制分錄、怎樣編制報表,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如何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工作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如何利用這些生成的信息幫助單位領導及相關人員解決日益復雜的企業與會計問題方面則顯得不足。
(三)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依據,教材缺少生動性。在這種模式下,教師講授,學生記憶,課后做題。講課過程中主要強調會計分錄,告訴了學生如何做,卻沒有指明為什么做,等到課程結束時學生也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該門課的一個總體認識。比如短期投資可以是交易性金融資產也可以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如何判斷尤為重要,公允價值的變動前者計入當期損益,后者計入所有者權益;另外對于折舊而言,不只是學會計算折舊方法和簡單分錄,還要會在實務中應用如何選擇折舊,為什么選擇,對企業損益、稅收有什么影響等等。此外,各種往來交易的發生過程也只能靠學生通過字面來聯想、揣摩和記憶。教師講,學生記;教師考,學生背;這種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利于啟發學生積極地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來應付考試。
(四)傳統的會計教學忽視了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有些學生走向社會后,很容易受利益驅動,最終導致會計責任缺失,不僅影響了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更損害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危害了會計人員的自身利益。
三、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建議
根據上述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教學培養現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
(一)創新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培養目標。高職教育培養的既不是理論型、學術型的人才,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型人才,它要培養能在生產和服務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具有很強的基層性。因此,其教學目標可以定位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能在企事業單位、經濟管理部門從事會計實際工作的應用型的初、中級會計人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培養目標要突出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對學生進行以職業道德為核心的人際關系適應和協調能力培養;二是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三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高職高專院校培養出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需求,成為市場需要的人才。
(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在會計教學方法改革上,多嘗試一些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學生討論式教學、模擬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財務判斷和分析能力。學校可以鼓勵會計教師在企業兼職以補缺實踐經驗的不足。同時,把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探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新途徑。如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了解經濟業務流程,這樣既節省了上課寫板書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率。在理論教學同時要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可以推行模擬教學,建立實驗室、虛擬企業等仿真教學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學中應避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多采用“啟發式”引導學生思考,采取項目教學,把每個學習任務設計成項目活動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效率和效果。
(三)設置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課程體系,結合實際編寫使用教材。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課程的設置力求體現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和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理念,體現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全面素質教育觀,強調以應用為目的,和“必需、夠用”的原則。還應突出職業崗位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增強學生對會計核算、財務管理、財務分析與預測等操作知識的實踐能力。教材是學習、掌握知識的橋梁,是高職高專會計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礎和核心環節。沒有結合會計改革的新教材,很難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優秀學生。
(四)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樹立誠信信念。高職高專會計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要結合理論教學和實務操作,靈活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經濟法規教育,既要傳授知識,也要教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讓學生懂得作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應具備的職業道德。
參考文獻:
[1]姚進才 梁益海.高職高專會計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平原大學學報.2006.04.
[2]吳迅.淺談對高職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法制與經濟(上半月).2008.01.
【關鍵詞】 高職高專;會計教學;分析;建議
自2002年國務院要求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到2005年國務院再次要求繼續加快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至今職業教育在我國已經得到了蓬勃發展,目前已經有高職高專院校1000多所,其中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設置了會計類專業。但是,會計類專業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高職高專會計教學中的普遍性問題及其形成的原因和解決的思路進行深入探討。
一、高職高專會計教學的現狀
(一)培養方向不明確
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逐漸擴大,我國高等教育的理念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在教育層次上不僅有“一
本”、“二本”、“三本”,還有高職高專。作為高等教育中最低層次的高職高專教育,其培養目標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服務于大中型企業的高端應用型人才,而是主要服務于小型企業的中低端應用型人才。小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是要科學發展,同樣需要懂得系統會計知識以及稅務、銀行等相關知識的會計專門人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正好填補了這一部分社會需求。然而,我國大部分的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均將其培養目標更多的定位在中型企業甚至大型企業,與具有更多擇業優勢的本科學生進行競爭,忽略了高職高專會計畢業生應大量服務于小企業這一現實,在培養方向上不夠明確。
(二)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高職高專以培養技術應用型專用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要求畢業生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綜合素質高等特點,所以高職高專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尤為重要。目前的現狀:1.專業課程設置的內容過多過濫,導致知識的重復和交叉,許多學校課程劃分過細,將一門課可以解決的知識分為多門課來講授,不但沒能解決知識面拓寬的問題,還造成了大量的課程重復。2.會計專業課的三個構成部分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之間的劃分不夠科學合理。3.“兩課”與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及專業選修課的課時比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等課時分配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
(三)教學方式和手段落后
由于先天基礎薄弱,后天投入不足,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可以稱為“硬件不硬,軟件不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多媒體教學條件落后,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不夠。教師主講的傳統單一模式未能根本改變,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遠程教學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尚未充分運用。
2.實驗室建設與實踐基地建設嚴重滯后。由于缺乏一定規模的會計實訓室,實踐教學的開展遠遠不夠,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不注重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培養。近幾年高職高專院校雖然也開始重視實踐教學的完善與發展,但仍以仿真為主,缺乏實戰訓練。由于實訓資料仿而不真,無法確保會計實踐課在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使會計實踐教學無法真正成為課堂理論教學的延續、補充和深化。
3.缺乏會計信息化模擬。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蓬勃發展的環境下,必須充分重視會計信息化模擬。計算機會計核算軟件將現實企業的會計業務在計算機和網絡環境下進行模擬,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在計算機和網絡環境中會計核算職能是如何實現的,企業供、產、銷過程中會計數據是如何被收集、加工存儲和傳輸的。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由于經費問題尚未建立健全會計信息化模擬實驗室,而無法充分開展會計信息化模擬教學,致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無法融會貫通,所學信息技術無法應用到會計中來,更不用說利用企業的內、外部網絡實現信息共享了。
二、導致高職高專會計教學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指導理論不成熟
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層次和類型,高職高專的發展應在廣泛進行國內外充分比較與論證的基礎上,先通過實驗再大面積推廣。而我國的高職高專教育是在理論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尤其是會計類專業。許多學校只看重會計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和經濟效益,紛紛開設此類專業,對高職高專會計類專業的定位、自身體系、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材選擇等一系列問題,既缺乏歷史經驗和深入的研究,也無從借鑒其他院校的經驗,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二)會計教育觀念落后
傳統的會計教育,只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忽視相關知識傳授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現在的高職高專會計教育仍多數沿襲這種傳統模式,會計教育觀念沒有及時更新;沒有現代全新會計教育觀念的引導,會計傳統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問題逐漸暴露;學生應變能力差,適應社會需要能力差,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弱
從目前的資料看,我國高職高專很多是由中專學校升格而來,教學條件本身基礎差,加上國家投入不足,這幾年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使得學院的教學條件與高職高專教育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沒有健全的模擬實驗室,沒有相關的實習基地,沒有足夠的多媒體教室,缺乏完善的局域網和互聯網建設,信息化教學和實踐教學就只能停留在紙上,成為一句空談。
另外,教師隊伍也準備不足,缺乏“雙師型”教師,很多學校具備“雙師型”資格的教師不足1/3,使得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由于經費不足,教學任務重,大部分會計教師沒有機會走出去,定期到企業調研或者到知名的財經院校短期學習,知識結構老化,教學案例不具體生動,也使得實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對做好高職高專會計教學的建議
(一)明確培養目標,更新會計教育觀念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理論型、學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單純技能型人才。高職高專培養的學生是為生產第一線服務的,因此高職人才畢業去向具有很強的基層性,高職畢業生去向的基層性是高職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根據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特點,把人才培養定位于基層財會核算人員,具有業務操作能力的知識應用型人才。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崗位主要為:車間(分廠)經濟核算員;中小企業(主要是小企業)的出納、會計;企業內審、社會審計的審計人員;各行業基層經濟管理人員等。
(二)完善課程設置
1.嚴格劃分會計專業基礎課、會計專業核心課和會計專業選修課三個構成部分。其中會計基礎課主要應包括管理學、經濟學原理、統計學等;會計專業核心課程是系統涵蓋會計學專業基本理論和技能的有關課程,應主要包括: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審計基礎;會計選修課是除上述兩個部分之外的其他有關會計學課程,在考慮學生今后就業方向和自身愛好的情況下,有選擇性地開設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稅務會計、金融會計及經濟法等課程。
2.避免教學內容重復。 要增強所選教材的系統性,要注重學生創造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 注重與國際接軌。
3.加強高職高專財經類教材建設。鼓勵教師編寫符合高職高專教學特點的教材,同時針對教材落后實際的情況,建議會計專業核心課程大膽選用財政部會計資格考試專用教材。這些教材內容規范,權威性強,包括了近年來一系列新法規、新制度,內容每年都在更新;這些教材的使用還能為學生畢業后取得會計專業技術職稱打下基礎。
(三)加強實踐教學
會計課作為一門專業課,是一門技能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對于高職高專學生,更應注重對其實際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理論教學完成的同時,必須重視會計實踐教學。
1.改變會計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傳統職業教育是學科型的知識體系,重理論輕實踐,在此模式下只注重教會學生理論知識,學生也許學會了是什么,但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應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工作中各種問題的能力。由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首創的“教、
學、做合一”以“做”為主的課程整合模式,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訓教學內容有機地揉合在一起,教師和學生講講做做,做做講講;有時先講后做,有時先做后講,邊學邊做,亦工亦學,學完了以后當即通過“做”來實踐、印證;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再回到課堂上來講,予以解決。這種“教、學、做”緊密結合的課程整合模式可使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際操作的訓練緊密結合,使教學時間和教學設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學生零距離就業有極大的好處。應當說,是實踐教學和高職教育的很好模式。
2.加強會計實訓室和實踐基地及其相關設施建設。教學基地和設施建設屬于學科的硬件建設,為此可以采用以下兩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其一,加強校內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根據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需要和教學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儀器設備,提高儀器設備的科技含量,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基礎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多功能的校內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其二,建立和健全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工作環境,提供了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提供了具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和能工巧匠任兼職指導教師。
3.建立多學科和多環節的會計實踐課程體系。會計實踐課程不再只設置過去的一門會計綜合實訓課,而是將實踐教學貫穿始終,在所有開設的會計核心課程的教授中都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實行多學科會計實踐課程教學是指:(1)會計學原理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審核原始憑證的能力,編制記賬憑證的能力,登記各類賬簿的能力,編制簡單會計報表的能力,查賬、對賬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態度。(2)財務會計實踐教學。主要使學生對有關貨幣資金和應收賬款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資產核算、對外投資、收入費用核算、利潤和利潤分配核算以及三大財務報表的編制原理及方法有更具體、形象的了解,通過企業某月份實際會計業務的模擬,掌握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中會計各崗位業務的核算,進一步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3)成本會計實踐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成本會計的操作技能,加強對成本會計實踐的感性認識。(4)會計電算化課程實踐教學。是指采用當今市場的主流財務軟件(金蝶財務軟件、速達進銷存財務軟件、用友財務軟件等)作為教學軟件,要求學生掌握其主要功能,利用這些軟件系統處理完整的一套賬,熟練掌握通用財務軟件的性能和功能。財務管理和審計基礎則主要通過案例進行實踐教學。
多環節實踐教學是指包括單項實訓、分崗綜合實訓、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綜合畢業設計等多個環節的一系列會計實踐教學。
(四)加大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
1.廣泛使用多媒體網絡教學。教師和學生通過網絡緊密聯系起來,最終實現“教師―網絡―學生”一體化。師生由此可以實現雙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學們之間也可以分組進行討論,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同時向多個同學提問,也可以只提問某一個同學。
2.在教學中使用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面授時多采用直觀性很強的圖示法,深入淺出地說明難點,講清疑點,更加直觀地表現一些相關會計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樣生動、形象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可以產生突出的教學效果。由于學生課后有機會獲得老師的詳細講稿和演示文稿,課堂上減少了筆記,便于學生集中精力聽課和思考。
3.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的多媒體方式展現普通教學手段無
法演示的宏觀或微觀世界。通過模擬仿真,能夠化抽象為形象、變呆板為生動。如財務會計應用的各種票據、操作工具、業務過程、業務環境等,以及財務工作與財政、金融、稅收等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可以通過多媒體制作電子教案顯示出來。同時,這種手段完全不同于教材加板書那種不可再生性的傳統教學模式,具有可復用性,可動態地再現財務會計實務過程,從而在實踐中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受到刺激,強化學生的持久注意力,并通過建立前后知識之間的鏈接,極為便利地實現知識點的重新組合。
【參考文獻】
[1] 張公樸.對我國會計發展的探討[J].科技資訊,2007,(3).
[2] 蘇永奕. 我國高職高專教育發展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 (1).
[3] 夏勇.網絡環境下的會計教學方法淺議[J].新西部,2007,(2) .
[4] 趙慶蘭.新會計準則引發的會計專業教學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