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18 18:36: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循環農業經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循環農業經濟認識不夠由于循環農業經濟理念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關于這方面的宣傳力度不足,而農村地區缺乏網絡信息傳播,導致農村地區廣大農民對循環農業經濟缺乏深刻、全面的認識。農民的農業經濟“創富”心理仍然停留在傳統農業經濟增長模式上,盲目追求近期利益,一味的索取農業資源,造成資源浪費,也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1.2尚未建立完善的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制度雖然我國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環境保護、節約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但由于其中部分條款的概念以及方向較模糊,并不能實施有效的分段治理以及末端管理,與當前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并不能達到協調、一致。
1.3市場反應“遲鈍”循環農業經濟建設與市場密切相連,消費者目前并不了解農業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農產品中有害物質的含量等方面知識,導致消費者并沒有形成明確、正確的農產品選購判斷能力,結果導致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與市場缺乏聯動機制,并不利于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
2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
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經循環經濟理論以及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生態系統有機融合,通過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多級重復有效利用,實現低污染甚至零污染農業廢物產生和排放,將農業經濟活動與農業生活系統進行有效整合,共同構建科學、合理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循環農業經濟體系主要以實現農業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的高度統一為基本原則,以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GDP為主要導向,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根本動力,遵循“5R”法則,優化、整合農業生產到產品消費的整個過程,充分挖掘自然資源以及環境容量,提高產品的循環利用率,實現有毒、有害因子的零排放,保護生態自然環境,實現農業經濟的自然化和生態化。從經濟角度分析,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實際上可以將不同農業產業與生態系統保護相結合,實現多樣化的資源共享,使農業經濟具有低耗、優質、生態、高效的特點。實踐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有效組合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以及廢棄物排放等多個環節,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業成本,使農民農業增收,推進農村經濟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將所有與農業相關產業的經濟活動都以“資源一成品一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形成一個閉環流程,在循環農業中,使能量、營養、水資源等一切投入的資源和能源在整個持續循環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實際價值,提供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業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因此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實際上將農業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高度統一,不僅可以有效彌補自然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同時還可以有效解決生態農業發展過于重視環境保護,而影響農業經濟效益的問題。現階段,我國的社會現狀是人口極度“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惡化,生態蛻變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做好農業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構建我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思路以及策略
3.1加強循環農業經濟的宣傳力度為了促進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首先應該加強對循環農業經濟的宣傳力度,讓廣大農民樹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理念,可以充分利用宣傳車、電視、廣播以及現代各種網絡技術等途徑進行宣傳,讓循環型農業經濟理論能夠在農村地區廣泛普及,轉變農民的農業經濟增長觀念,認識并明確循環型農業對自身利益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好處,從而為推進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以及堅實的理論基礎。其次應該積極引導社會公眾樹立全新的消費觀以及發展觀,大力倡導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倡導合理、健康、綠色消費,盡量減少一次性消費,重視人與環境、自然的和諧、和平相處,建立良性循環生態系統。
3.2加強循環農業經濟的技術創新科技是循環農業發展的動力,人才是實現創新與發展的根本,因此應重視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循環知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首先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循環農業發展人才培養規劃,強調訓練的短時、高效,能夠在短期內即可快速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專業素養。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循環農業經濟科技的推廣力度以及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創新、改革農業循環經濟技術。其次政府應做好帶頭作用,凝聚全社會人員的力量積極參與、投入農業循環經濟創新工作中,促進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市場化發展。
3.3建立健全的循環農業經濟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雖然加強宣傳農民以及社會公眾的循環經濟發展觀念非常重要,但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制度是落實人們行為、思維的有效手段。比如可以建立《強制回收的產品和包裝物回收管理辦法》、《綠色農業生產管理辦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等,通過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制度讓遵守循環農業經濟行為成為一種社會準則,加強人們的法律意識,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應建立科學的獎懲制度,對于一些違反循環農業經濟制度的單位及個人應給予適當的懲處,建立農業循環經濟制度的嚴肅性與權威性。
農業作為直接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的基礎性產業,是人類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影響和依賴最大的第一產業,其對整個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國當前的農業生產狀況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資源嚴重浪費、環境質量下降、產業鏈條較短、經濟效益偏低等,因而需要尋找一種新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為解決這一難題提出了新的思路。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不僅有利于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也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的客觀需要。
循環農業經濟及其特征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資源化(Recycling)”為原則,把傳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單環式”的線性經濟,改造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多向多環式”與“多向循環式”相結合的反饋經濟及循環經濟綜合模式,使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在宏觀層面上,循環經濟要求對產業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建立和完善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在微觀層面上,要求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減量化,并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同時根據資源條件和產業布局,延長和拓寬生產鏈條,促進產業間的共生耦合。循環農業經濟是循環經濟理論在農業上的具體實踐。也就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結合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技術學等基本理論,采用循環生產模式,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建立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環境質量改善的動態均衡機制,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其實質是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把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去。
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循環經濟在實踐中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農村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但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乃至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引領中原經濟區建設,還有許多障礙性因素亟待破解。
首先,思想上認識不足,觀念陳舊,循環經濟意識淡漠。在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認識:一是沒有把通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優化升級作為提高生產率的方法,且與循環經濟3R原則沒有直接的聯系;二是對如何科學推進循環農業經濟建設缺乏認識,盲目地只追求速度;三是傳統耕作方式仍是農業的主要生產手段;四是一些基層工作部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指標,對循環農業建設引導不力,甚至制造人為障礙;五是農民總體文化素質較低,還達不到擔當循環農業建設主力軍的要求;六是對發展循環農業的宣傳推廣力度不足,尚未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七是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對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制約嚴重。
其次,技術上研發滯后,科技體制改革不到位。科學技術是循環農業發展的關鍵。當前核心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先進適用技術尚未得到普遍推廣。在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方面,主要靠某些大型企業單兵作戰,沒有形成企業間聯合攻關的局面,而且多數企業和經濟實體的工藝和技術裝備落后,資源綜合利用和環保產業技術水平較低,尚未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此外,環保產業技術開發能力弱,環保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城市垃圾資源化、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高濃度有機廢水治理等重要領域的一些關鍵產品尚無我國自主的制造技術。
第三,資金缺乏,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多元化的投資體系尚未形成。一是財政補貼制度設計不盡合理。現行政策中考慮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的補貼項目僅限于少數幾項間接補貼,缺少必要的制度來實施農業支持政策;二是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缺陷。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尚未體現循環經濟理念,基本上沿襲了末端治理的傳統觀念。此外,現行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優惠手段比較單一,優惠政策相互不配套,各項政策相互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政府財政投入有限。與循環工業不同,循環農業的操作人和受益人大多是資金匱乏的農戶,依靠個人力量和小群體的能力根本無法滿足循環農業經濟中長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因此,發展循環農業必須依靠財政的大量投入,而當前投入的財政資金還十分有限;四是大部分投資農業的投資人和企業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資具有長遠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循環農業項目,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周期短、見效快的項目。
第四,資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嚴重,耕地生產潛力挖掘不足。隨著人口增長、土地沙化、流失等要素存在,我國耕地日趨減少。若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加強對耕地數量、質量的控制,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確保有限的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但是由于風沙危害的程度仍呈上升趨勢,濫伐、盜伐、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等現象在短期內難以根除,耕地資源已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和資源安全的潛在隱患。如果不加以強力保護,很可能會危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環境污染嚴重,農業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由于現代農業是建立在大量化學肥料、農藥基礎上的化學集約型農業,長期不合理地使用化學物質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產量上去了,但代價是巨大的,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污染,給當代甚至后代子孫帶來了極大危害。此外,由于長期不重視清潔生產,我國農產品出口屢遭綠色壁壘,進而導致市場需求的不足,從而影響了當地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對策
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若要取得實效,必須有相應的對策與措施。筆者認為,近期應著力加強的工作包括:制定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加快構建循環農業技術體系,開展循環農業技術研究與示范,加快制定循環農業相關的政策法規,加強循環農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大宣傳教育與樹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等。其主要內容包括:#p#分頁標題#e#
首先,出臺規劃、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加強指導。政府應盡快出臺循環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制定循環農業評價指標體系,強力推進循環農業發展計劃的實施。1.推進循環農業立法進程,出臺有關限制性法規和補償性政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明確界定農民、企業和政府在推進循環農業建設中的責任與義務,以建立農業生態補償和技術補貼機制為切入點,完善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構建政府推動、市場驅動和公眾行動相結合的長效機制。2.建立鄉村物業管理法規體系,構建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物業化管理是我省農村廢棄物處理利用的一種全新的模式管理和運作機制。實施物業化管理不僅有利于發揮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益,而且有利于轉變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式,對推進農村廢棄物處理資源化利用、培育和壯大農村環保產業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二,加快循環農業技術創新,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快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目前農業科研人才不足,特別是一線農業科技人員的水平不高,對循環農業技術的研發推廣形成嚴重制約。在技術層面上,緊密圍繞農地養護、水體凈化、生物質能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區域生態保護、農村社區建設等循環農業重點領域,加強纖維素轉化利用技術、快速堆肥技術、沼氣發酵技術、生物質能源技術、生態修復技術、能源及環境新材料技術等的研發,建立全方位、系統集成的循環農業技術體系。因此,必須加大循環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制定科技人才培養規劃,力爭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大批適應循環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根據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大循環農業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研究和開發力度,關鍵上還要注重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農業綠色能源開發利用、農業廢棄物及相關產業廢棄物的資源化、農業清潔生產、節水農業等技術與模式的研發力度。開展循環農業技術研究,總結成功模式以達示范。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或農場,在農戶、鄉村、園區、區域四個層面上開展循環農業技術、模式以及產業化的研究與示范,為循環農業的健康發展積累經驗,也為國家制定正確的循環農業發展政策提供依據。
第三,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資體系。建設循環農業經濟體系,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障。沒有資金投入,經濟效益就難以顯現。因此,各級政府的支農資金預算,要適度向循環農業傾斜。其一,各級政府應設立循環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循環農業技術的培訓、應用和推廣;其二,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增加貸款額度,支持循環農業建設,特別要適度增加面向農戶的小額貸款額度,綜合運用稅收、貼息、補助等多種經濟杠桿的作用,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和農業;其三,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完善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結合,多層次、多元化的循環農業建設投資體系;其四,要探索完善循環農業發展的投資、金融、價格、財稅和收費政策,改進發展模式。
第四,積極培育循環農業經濟載體。園區經濟是多種現代生產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間而形成的集約化程度較高的一種經濟形態,因此,要像建設工業園區一樣搞好循環農業經濟示范園區建設。一是科學設計、合理規劃,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的項目集中到園區中來,形成特色和綠色產業帶,實現有害污染物質在園區內的閉路循環;二是以市場為導向,堅持合理利用資源,發揮區域優勢的原則,加強園區設施與農業技術的組裝配套,實現規模化、專業化和高效化生產;三是注重農產品良種、良法配套,完善農產品高效、優質、高產綜合生產技術體系。
第五,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循環農業經濟,農民雖然是主體,但也要有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因此,必需建立起門類齊全、功能多樣的循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其主要包括農業人才培養交流體系、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體系、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等,圍繞循環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農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經濟實惠的服務。
農業作為我國三大產業之一,對我國的發展有其重要的作用,農業是我國發展的最根本活動,對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隨著以往我國農業粗獷的經濟發展,給人口、環境和資源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農業經濟的增長已經到達了極限按照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很難有更大的突破,甚至還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問題。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出臺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希望,它不僅能有效緩解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與環境和資源之間產生的矛盾,還能有助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首先對簡單闡述了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與特點;然后對循環農業經濟體系構建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分別從目標層、參與主體層、技術層和制度層等四個層面進行了分析,希望對有關人士有所幫助。
2、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與特點
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就是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到農業生產中,使得循環經濟不斷推廣、應用,該體系有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并提供更多的勞動就業崗位,是一種先進的理念。循環農業經濟體系以經濟活動系統與生態系統為原則,以經濟效益為動力,以可持續發展與綠色GDP為導向,遵循“5R”法則,對農業產生到產品消費的整個過程進行優化,促進物質的循環使用,有害因子的零排放。它的實質就是以保持友好環境為原則,充分挖掘環境的容量與自然資源,將農業經濟往生態化方向發展轉變。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對農業與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的大循環提出了要求,把一切與農業相關產業的經濟活動以“自然資源―成品―廢棄物―持續再生資源”的模式組織成為一個閉環的流程,在這個持續循環的過程中,一切投入的資源和能源都能充分實現各自的價值,到達最高的利用率,將農業產生經濟發展對自然與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實現了農業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完美融合,不但對綠色產業所強調的安全消費而造成的自然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進行了有效地彌補,還對生態農業發展由于過度注重環境保護問題而造成農業經濟效益低下的問題進行了有效地解決。在目前,我國面臨著人口眾多、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匱乏、生態蛻變等多種問題,只有處理好農業與自然和環境之間的資源關系,生態保護等問題,積極實現農業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才是有效的解決方案。
3、構建循環農業經濟體系
通過對相關因素進行研究,發現構建循環農業經濟體系需要從目標層、參與主體層、技術層和制度層等四個層面著手。
3.1、目標層
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目標層用以綜合表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結合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和資源環境狀況進行適當調整,使其可以適應當地近期和長遠的發展方向。具體目標要根據當地的經濟水平并對文化發展水平進行估量后再制定。
3.2、參與主體層
參與主體層是對與目標層相關的主體因素進行研究而建立的一個維度空間,它主要包含了三個層面:農戶層面―生態農業園區層面―區域循環農業層面。
3.2.1、農戶層面。農戶層面是指單個農戶在進行農業生產時,不僅要重視產品的數量與質量,還要重視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嚴格控制農藥與化肥的使用,減少開采和利用有限的資源,盡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農業經濟循環盡量在閉合狀態下進行。
3.2.2、生態農業園區層面。生態農業園區層面是指為了充分循環使用自然資源而模仿生態系統建立的生態農業園區。它包括農林牧副漁等方面,其中主要的是林業、牧業和漁業,以及擴展到的服務業和加工業,通過發展廢棄材料的循環利用與相互依存的要素這兩者的共同合作所形成的網狀的生態產業系統。
3.2.3、區域循環農業層面。區域循環農業層面不僅是指通過制定相應政策和條款,充分發揮政府的表率作用,還要培養百姓的綠色消費意識并鼓勵生態農業產品可以優先入市和進行銷售,從而有助于良好的區域循環農業系統的營造。
3.3、技術層
技術層是指將科學的管理理念以及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方法充分引入循環農業經濟體系中并加以應用,從而可以促進循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3.4、制度層
制度層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影響:政府引導、市場調節以及公眾的參與。
3.4.1、政府的引導。政府的引導是指政府應通過采取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資金補助、減免稅收,普及綠色農業生產的相關知識等相關措施對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
3.4.2、市場的調節。市場的調節是指充分發揮市場的監管作用,例如在市場建立排污權,限定環境容量的使用上限,分配各單位污染源的排放量等等,同時還應建立相應的監督和管理部門,處罰排放超標者及其他超標單位。
3.4.3、公眾的參與。建立和發展循環農業經濟體系需要公眾的參與,公眾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應充分利用這個群體的影響力對政府部門的行為進行監督和評價,以促進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實現多方共贏。
(一)循環經濟的定義
循環經濟(CircularEconomy)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種物質閉環形勢下的流動性經濟,在這里主要是指將人類、大自然和科技包括在內的一個大系統,在資源的投入、公司生產、商品的消費等所有的廢棄過程中,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形勢,也就是將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線型經濟的增長方式,轉變成依靠生態資源具有可持續性循環經濟的新發展方式。循環經濟首先必須遵循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然后在干凈生產的方式下,對生產中用到的各種能源、資源及其廢棄物經過技術處理后能夠實現再利用的一種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工程。
(二)循環經濟的特點
能夠將經濟激活,也就是把經濟組成由“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這樣一個具有反饋式經濟活動流程,所以循環經濟更是具有低開采、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的特點,因此,從本質上說,循環經濟也就是一種生態經濟,是指導人類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引領者,而且該循環經濟在指導時必須運用生態學規律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循環農業經濟的特征和意義
(一)循環農業經濟的特征
循環農業經濟跟傳統的農業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區別,首先循環農業經濟必須遵照生態學規律,然后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最后遵循物質、能量、養分這一科學循環轉換模式進行生產,這樣就能夠使農業經濟利益達到最大化;除此之外,農業循環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該循環經濟遵循的發展理念是把循環經濟得到充分運用,然后再結合各種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來提高農業循環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的效益,最終達到自我積累更多、充分發展、自我促進的良性經濟發展模式,這樣也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資源的消耗量和廢棄物的排放量,對環境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我國現代的農業實際生產中,有些地方已經實現了這種循環經濟的初步模式,比如,有些地方的“豬-沼-果”這“三位一體”新型循環經濟模式,就是循環農業經濟模式。
(二)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意義
循環農業經濟在循環經濟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指導思想為科學發展觀,在農業經濟良性發展過程中充分結合循環農業經濟的理念,最后在結合最新的科學技術和手段,來提高農業循環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的效益,最終達到自我積累更多、充分發展、自我促進的良性經濟發展模式,這樣也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資源的消耗量和廢棄物的排放量,對環境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制約循環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過量使用農藥
進入21世紀,我國順利的加入世貿組織,促進我國農產品的競爭日益國際化,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我國農產品在出口時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沖擊,再加上環保、健康食品的觀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綠色食品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但是我國在這方面的管理意識還是很單薄的,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生產管理技術手段落后,產品技術處理不高,在加工、包裝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不足,這就導致在出口時會遇到質量和食品安全等問題,這對農產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響,而且,我國的農產品無論是使用肥料還是農藥基本上都是過量使用,這就直接導致農產品的安全指數非常低,農產品上經常殘留著各種農藥的成分,無論是對水資源還是自然資源都是有著非常大的危害,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亂占農村土地資源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土地承包的時間已經變成現在的三十年,期限是非常長的,好的一面是農民獲得了更多的支配和使用土地的權利,但是這在另一方面加速了亂占土地的現象發生概率,農民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隨便建筑,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政府在管理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漏洞,致使無法合理的管理,導致農村土地資源亂占現象非常嚴重,使土地造成了很大的浪費,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種植模式單一
在我國農村由于受傳統思想影響比較嚴重,在農業種植方面不敢進行更多的嘗試,基本上都是一直不變的,比如在河北地區基本上都是小麥-玉米的形式,好一點的地方可能會有棉花,但是總體來說種植模式單一,無論是哪種制約因素,大體上是存在著很大聯系的,所以必須改變農民的這種思想,嘗試種植更多的品種,使種植模式豐富起來,這對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農業生產的綜合實力不高、效率很差
1.“龍頭”產業鏈條帶動能力低
在我國農村基本上都存在一個這樣的共同現象,就是農業的龍頭企業沒有很強的帶動能力,這就直接造成農民能夠依靠的增收支撐產業非常少,進而影響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并且經濟發展質量也不高,更沒有很好的效益,因此,必須提高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使農業種植經營模式更加豐富,結構不再單一,這樣就能使農業經濟的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對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缺乏健全的農業市場指導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農村也形成一些組織,比如農業產業化生產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農業市場指導體系,致使這些組織在運作、經營中存在著很大的不足,而且更沒有完善的像農產品專業市場、中介服務組織等健全的農業市場指導體系,這就直接導致在循環農業經濟產業化方面不能給農民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持,更沒有正確的理論體系作保障,甚至對政府政策都不清楚,這就導致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更不能及時的扭轉農業種植結構,不對農產品進行更好的加工,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低端的階段。因此,這些制約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因素必須得到及時的整治,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上進行優化配置和健全,只有這樣才能跟上循環農業經濟深入發展和大幅推進的步伐,對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三、結束語
采訪張志宏先生的路上,恰逢雨后,綠色養目,青翠欲滴,道路兩側搖曳著山,親切友好、秀外惠中,和一
見面張志宏送給我們的笑容,融匯成難以忘記的風景。
落座在淳樸的土菜桌旁,張志宏先為我們介紹了當地的地域細節,如讀縣志,清晰準確,他告訴我們:左權縣位于山西省晉中地區東南部,太行山主脈中段西側。北連和順,西接榆社,南鄰武鄉、黎城東,與河北邢臺、武安、涉縣接壤。為紀念左權將軍,遂更縣名為左權。左權縣氣候適宜。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200m左右,最高峰海拔為2141m,最低谷海拔為650m。這里文化底蘊豐厚,是全國頗負盛名的“歌舞之鄉”,素有“民歌的海洋”“小花戲之鄉”的美稱,曾被省和國家命名為“山西省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就著張志宏的描述下飯,粗獷的風味雜糧,吃出了精致的味道。2008年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在德國紐倫堡舉辦,張志宏一“油”驚人。左權縣鴻鵬油脂實業有限公司的展位是唯一沒有配備翻譯的企業,但是并不妨礙歐洲客商的來訪,晶瑩剔透的核桃油和杏仁油,是他們追逐的興趣,在歐洲人看來,這些都是神圣和古老的珍品,西方沒有,所以難得。尤其左權縣鴻鵬油脂實業有限公司出品的是野生杏仁為原料的杏仁油,在歐洲市場更是珍貴。每年國外要從中國進口5~6kt杏仁。張志宏就是要讓歐洲人自己帶著翻譯來了解中國的綠色精品杏仁油、核桃油,博覽會結束之前,這個展位所有的展品脫銷,開始接收國際訂單。
從小就喜歡經濟,大學半中間改學中文
作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MBA畢業的碩士生、高級職業經理人,在我省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領域聲名鵲起之時,卻一頭扎進大山,養起了萬只蘆花雞;種起了4000畝的杏樹林,承包了60000畝荒山;創出了我省第一個高級營養油品牌“老井油坊”。
從大學本科畢業將近十年時間,張志宏的成長,濃縮了普通人成長歷程和經驗的數十年。問及原因,張志宏將之概括為:目標的力量。
還在孩提時代,9歲的張志宏在別的小朋友滿山瘋跑的蒙昧中,已經學會了識別常見藥材,將之挖出來賣到藥店,一個假期,能賺40多元錢。當時父親一個月才賺這么多錢。賺回來的錢會給家里的老人生活補貼,張志宏喜歡這種分享的,并且發現自己如此有價值。長大以后要做一個商人的潛意識開始在他的心中萌芽。
大學二年級,張志宏提出了要從經濟系轉中文系的申請。這個申請需要嚴格的考試才能通過,結果,張志宏最終坐到了中文系的教室里。問及如此酷愛經商的人,為何選擇中文系,張志宏這樣回答:“文學和商業有很多相似之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都需要知道對方在想什么。比如,我們的杏仁油在國際上很有市場,國外經常發來求購的郵件,但是我回信的時候,一律都用中文。如同在德國博覽會上,我的展位沒有翻譯,照樣一‘油’難求的道理一樣,我們關注的核心是要清楚地知道,對方要獲得什么樣的利益,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又是什么。語言只是一種溝通的媒介和橋梁,但不是達成共識的唯一方法。就像體育和音樂,不需要語言,也可以領略其中的佳處。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經濟和文學,都更注重表達的效果和狀態。還有,就是兩者都需要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有了這種訓練,憑感覺就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洗盤子洗出了人力資源專家
1995年張志宏分配到在電建某公司,看似前途無量,這樣過了半年,他和領導溝通,問道:“我這樣的狀況,最好是一種什么樣的結果?”領導說出了我們大家都熟知的結局模式,張志宏說:“我要走的道路,不是這個樣子。”他選擇了辭職。提著簡歷到勞動力市場找工作。
1996年,大學本科生通過勞動力市場找一份合適的工作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那時沒有專門的人才市場,所有的工作需求,都只在勞動市場集中解決。
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面對尋找就業的一次次挫折,張志宏告訴自己:“只有從基層做起,才能夯實人生基點。”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洗盤子,“連洗盤子都能認真對待的人才有可能管理好一個企業”,張志宏這樣要求自己。工作之余他開始攻讀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MBA研究生,一直到后來成為某集團人力資源管理高層,張志宏走出了青澀,真正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匹黑馬。
長期超負荷的勞心勞力,張志宏的身體發出了危險信號。于是,在思想和經驗都深度成熟歷練之后,張志宏的眼前,出現了兒時帶給自己財富的青山綠水,耳邊響起了《桃花紅杏花白》的左權名歌,在城市日益嘈雜和污染的環境中,他意識到綠色資源的珍貴和無與倫比的開發價值。和愛妻商量之后,他們選擇回到左權縣的大山里,開展循環農業經濟的嘗試。
每棵樹都有戶口的綠色循環農業
左權盛產核桃和杏仁。壓榨核桃油已經是一項較為成熟的技術,但是杏仁油的榨取工藝還是一個很難攻克的技術,尤其是野生杏仁。在營養價值中,杏仁油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無機鹽、膳食纖維及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潤肺、健胃、補充體力的作用,其野生杏仁甙更是天然的抗癌活性物質。張志宏的4000畝杏樹林就是野生杏樹,其杏仁營養價值最高,但是加工工藝特別復雜。張志宏硬是在兩年時間內攻破了這個技術難題,推出了“老井油坊”杏仁油。
家鄉成片的杏樹林,讓張志宏敏銳地覺察到了自己要找的事業黃金點。于是,他開始刻苦鉆研這個領域,做實驗、搞研究,成了農業專家。他奔波于北京和各個城市之間,測試試驗結果,尋找設備。2008年,獲得有機轉換產品認證證書的左權縣鴻鵬油脂實業有限公司推出的杏仁油在德國博覽會中一亮相,就獲得滿堂彩。回來之后,2008年1月30日,老井油坊牌杏仁油獲得“山西特色農產品”證書;被山西省名優產品開發中心評為“優秀出口企業”;張志宏本人連續三年評為左權縣勞模,2008年獲得“工商銀行杯”晉中青年企業家稱號。可以說,杏仁打開了張志宏的智慧之門。
張志宏在家鄉的荒山中種植了4000畝杏樹林、核桃樹,每棵樹都有戶口,實施環保無公害種植,經過國家認證機構嚴格認證,被認證為有機產品。杏仁、核桃榨出油之后的余料,就成為蛋白質異常豐富的飼料,張志宏的萬只雞場,全部是太行山原種蘆花雞,食用這種飼料,雞的產蛋期提前,雞蛋營養價值高,在北京批發價格都在18元一斤,已經全部被買斷。萬只雞場產生的糞便,就變成樹和蔬菜的肥料;養殖場還逐步將建成萬只豬場、萬只羊場。三期工程結束后,這里將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養殖廠。在這個綠色循環農業鏈條周圍,正在建設農家小院,成為農家旅游開發項目。
這個以天然有機食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主體,以無公害養殖與飼料加工為完整產業鏈的高科技、股份制民營企業,在家鄉的手掌中,跳出了一段時代之舞。山西農業的循環經濟在探索和成長中,也將各展智慧,讓環境融匯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在綠色中流淌。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心態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家鄉人的淳樸和善良,是張志宏成長的沃土。就是在自己生活最困頓的時候,張志宏也會把自己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張志宏自豪地說,我的家鄉,就是英雄的故鄉,左權將軍是我們的榜樣,左權的革命傳統是我們一輩子不能忘卻的寶貴品質。
2005年張志宏開始創辦自己的企業,前后不間斷的贊助貧困學生累計達到20多名。因為家人的企業白手起家,沒有銀行貸款,全靠自己的雙手和朋友們的信任幫助,張志宏多次面臨資金的困難,但就是這樣,也沒有停止對貧困孩子的救助責任。
公司經濟稍有好轉的時候,2007年,開始定點幫扶左權縣的老井村,這里曾經因為張藝謀拍攝的一部同名電影而出名,但是并沒有改變這里窮困的落后狀況,張志宏要和這里的村民一同成長,互幫互助,造福百姓。
[關鍵詞]農業經濟;區域循環;可持續;發展提高
[DOI]10.13939/ki.zgsc.2015.16.124
1 構設生態文明式農業發展方式
1.1 有效提升生態文明理念的全面認識
在發展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其既屬于經濟領域范疇,又屬于生態文明領域范疇。特別是對于我國中部地區農業經濟來說,其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過程中,一定要強化生態文明理念的認識,做到人和自然的友好相處,做到綠色生產與消費。而在實際工作上,政府要加強指導作用,積極引導涉農企業與經營者提升對節能環保型生產、消費以及發展等環節的認識,不斷強化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1.2 強化農業資源有效節約
從我國農業經濟的現實情況來看,走高資源投入來提升產量已經不再符合實際要求。大力倡導節能減排生產與生活方式,加強污染的防治工作。特別是現階段,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向機械化方向發展,部分地區在農業生產上對于資源的有效保護力度跟不上發展的腳步,在生產中往往出現犧牲資源獲取短時間的收成,因此節能減排工作的重擔更加艱巨。另外,還要積極引導農業副產品與相關廢棄物的二次資源利用。在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構建以個別村莊農戶為區域的循環性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例如,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部分鄉鎮通過秸稈制沼的辦法,大力發展縣區域循環農業,開發栽培食用菌、草莓以及獼猴桃等有機農作物,其對整個縣鄉農業經濟具有質的改變,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該縣已建立戶用沼氣3.3萬余座,大中小型沼氣工程32處。
1.3 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1.3.1 不斷優化生產方式,降低生態環境保護壓力
在建立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在生產方式上要盡量摒除傳統耕種生產方式,進一步提升農藥與化肥施用的減量化與畜禽糞便的無害化,在符合農村區域農業發展的情況下,積極推進秸稈沼氣化工程與太陽能工程等。從而實現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的低投入、低能耗、有機化、生態化以及高效益,創新農業生產新方式。
1.3.2 構建農業生態與環境保護配套化的法律法規體系
在建立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對于生態文明式的農業發展,必須要具備相應配套的法律法規才能讓相關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在實際工作上,要相應配套相關管理機構,強化區域內執法力度,從而構建農業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有效監督,保證相關工作有法可依與有法必依。與此同時,還要通過電視網絡、下鄉宣傳以及村民會議等形式,加強宣傳與教育力度,不斷引導涉農企業、農業經營者以及農村居民對于生態與環境的保護觀念與法制認識,讓每一個農村居民積極投身到農業生態與環境的保護工作中去,從而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引導農業科技的創新力量
2.1 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的創新機制
2.1.1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對于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來說,其創新技術上具有明顯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因此,在建立區域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出于農業經濟科技創新的可持續性,政府與相關職能部門一定強化財政性補貼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利用,積極鼓勵涉農企業在農業生產與開發上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并把科技成果傳之于民、用之于民。例如,在2014年7月末,河南省南陽市農業局就通過《關于申報有機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獎勵的通知》,引導涉農企業與農業經營者積極發展有機產品與綠色食品,提高區域內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區域循環性農業積極的可持續發展。
2.1.2 重視農業科技發展能力的建設力量
在建立區域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對于農業科技的利用,一定要積極加大對涉農領域的科技實驗室、技術中心以及野外基地建設與運營的投入,完善區域內農業經濟的基礎條件。在實際工作上,積極推進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等糧食產業的科技體系化建設,提高多部門有效聯動的合作力度,提高多學科有效集成優化的提升力度,從而加強科技體系在提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層面的能力。另外,在建立區域性循環農業經濟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大各類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強化區域內人才隊伍的建設力度,在遵從本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下,培養在世界農業經濟上的具有領先思想與技術的團隊與科學人員,從而在國際農業經濟發展上占據先進技術的利用程度,積極推動區域內,甚至是全國農業科技發展的建設力量,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 提升成果的有效轉化與技術擴散
第一,在我國“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下,區域內農業經濟同樣要積極取得“863”、科技支撐等計劃的支持,把農業科技與重大成果進行有效轉化,從而在區域內逐漸構建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第二,積極推進“科技富民強縣”等區域內扶持計劃,構建涉農企業包辦區域化與“以戶帶村和以村帶鄉”等新型科技成果與技術擴散模式。一方面要基于本區域內農民最實質也是最需要的相關先進技術出發,強化鄉村農戶科技“超市”式推廣,讓農戶積極學習與利用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又要強化農業經營者基于自身情況去創新技術與開發產品,強化全員創新意識。
第三,基于區域農業發展模式的前提下,打造特色農業生產新模式。例如,對于河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地來說,其同屬于糧食的凈調出省份,在我國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中較為典型,因此可以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域的計劃上,積極推進糧食技術集成化示范工程,使該區域糧食在生產上漸趨于現代化、高效化以及持續化,加大該地區糧食生產可持續工程。
第四,對于農村區域的農業生產來說,通過農業科技人員扎根農村對農業科技進行親身傳授屬于最為直接,也是最好用的辦法。與此同時,還要加大高校、職業學校以及培訓機構中涉農專業學生的獎勵力度,大力引導與鼓勵新農業人才扎根到農村區域,從而為我國現代可持續發展農業貢獻更大的力量。
第五,在推進創新科技有效轉化的過程中,可以加強與相關農技站的合作力度,為私營合法機構提供技術信息與支持,通過其中介作用促進創新科技和經濟的有效結合,從而強化各類科技創新主體與農地的緊密聯系關系,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遍地開花,促進可持續發展。
3 創新公共服務體制
3.1 完善政府服務職能
3.1.1 政府要強化積極引導與職責規劃作用
地方政府作為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的建立者,其在整個農業可持續經濟發展上起著引導與職責規劃的作用。因此,相關地方政府一定要緊緊圍繞著區域定位與功能拓展的條件下,加強區域內政府間的合作力度,大力發展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確保循環性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得到保障,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3.1.2 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
對于我國農業經濟來說,由于歷史與現實人地關系,大部分地區還處于“小農經濟”的發展狀態,在建立區域循環性經濟的過程中,如果缺乏政策與資金層面的大力支持,相關工作將很難開展。因此,相關地方政府一定要強化立法、基金扶助等措施,在區域內構建支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另外,地方政府還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公共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構建農村區域“三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體系,從而提高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1.3 完善農村區域經濟管理體制
在改革土地流轉形式與擴大農業經濟經營規模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以往行政命令等粗暴方式的出現。在相關工作上,要充分參考農村居民的意愿,利用政府積極引導的手段,多鼓勵農村居民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強化資本。另外,相關地方政府還要完善農地流轉管理中心,在配套運轉機制與體系的協助下,監督、引導與協調農村居民在農地流轉合同的簽訂、矛盾糾紛的處理和仲裁等工作,從而構建符合本區域的農地評估機制,科學合理地評價土地真實價值,保護農民的合法收益,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2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要積極推進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配套的義務教育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以及養老保險體系,積極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充足、高效的信貸支持是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條件。對積極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農業生產者(農民、農業生產企業)、農產品銷售商等相關主體通過利率優惠政策給予扶持,對資源約束與生態環境影響大、投資回收期長、經濟效益相對不高的大宗農產品生產的實施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企業,尤其要增加信貸資金投入與支持力度,根據其發展需要提供中長期低息貸款。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創新
1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深入,以及人口的持續增長,使得長期存在的人地矛盾以及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矛盾日益加劇,要想在農業生態體系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需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這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思想就是對資源進行多次重新利用,并在農業生產體系中不斷推廣和應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從而減少資源投入量,并降低農產品生產中廢棄物的排放,努力使農業生產廢棄物轉變為農業生產資料,并再次投入到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實現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的目標[1]。一直以來,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都是通過對自然資源進行利用,長期實行的是粗放式農業生產消費,往往會伴隨著大量廢棄物的產生,這時人們才會想起來對廢棄物和污染源進行綜合治理,很明顯,這與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相背離,不僅會造成對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也農業生產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而循環經濟模式則主張對農業資源進行多次充分利用,以提高農業經濟資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農業資源效益。資源在農業經濟要素中不僅包括一次資源,而且還包括可重復利用資源,由于一次資源消耗后很難再生,因此如果僅僅依靠資源消耗發展農業經濟,就很難實現長久發展。
2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分析
2.1基塘生態農業循環發展模式
作為一種復合型人工生態結構,基塘生態農業循環發展能夠實現陸地與淡水兩大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極大地降低了資源的消耗量,實現了高效益的目標。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基塘生態系統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循環系統,在我國農村很容易得到施行。同時,在我國農村,陸地和淡水生態資源都比較豐富,這就為基塘生態農業循環模式的實行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如果在農村中采用這種發展模式往往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以滿足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推動農業經濟取得快速發展。
2.2“四位一體”循環模式
這種模式最早是在遼寧省的能源生態綜合工程中得到應用的,能夠實現各種農業資源的相互結合,為農業經濟發展效益提供保障,從而有效地推動農業經濟實現全面發展。在我國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中,該模式已經在很多地區都得到廣泛應用,已逐漸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的典范[2]。2.3平原農林牧農業循環發展模式這種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因為充分考慮到了農村地理特點及優勢,能夠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以確保資源利用合力的形成,為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了持續增長的潛力,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再一次證明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的可行性和準確性。基于此,我們有必要全面了解這種模式的特點,并將該種發展模式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3保障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施的對策
一是不斷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促進其應用效果的提升,讓循環經濟的主體作用得到進一步強化,進而讓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實現由“掠奪式”向“和諧式”的順利轉變,使得傳統粗放式經營模式得到根本性地改變,這樣才能確保“三農”享受到農業經濟發展創新所帶來的好處。二是政府要加強引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為了給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保證,還應注重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由政府負責牽頭,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并對其進行逐步引導,從而實現漸進式發展,以點帶面,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有效提升,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取得成效。三是啟動清潔農業生產程序,致力于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過程中,應堅持綠色環保的生態理念,不斷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始終高度強調綠色環保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通過清潔生產理念的應用,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從而更好地支持農業經濟發展,提高循環經濟發展的質量。四是不斷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力度。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究力度,促進農業循環經濟取得更進一步發展。同時,還要注意做好農業循環經濟理念的推廣工作,推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從而確保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得到切實滿足,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從而確保農業經濟發展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目標得以實現。
作者:夏瑋豪 王沁禹 徐超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