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3-07 14:51: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動物科學導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依托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精品課程
生命科學導論實驗課程開設于2005年,考慮到生命科學本質是一門實踐科學,對動手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重要內容,同時生物實驗教學中心的發展和建設也為該實驗課的開設提供了條件。
生命科學導論實驗課程共設立6個實驗項目,分別來源于生物實驗教學中心的遺傳與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動物學實驗室、動物生理學實驗室、植物與生態學實驗室、微生物學實驗室等,這就意味著整個實驗中心支持生命科學導論實驗課程。如此安排實驗課程,有較多優勢:首先,充分利用生物實驗教學中心的資源,“導論實驗”課程安排在周六進行,分為上、下午兩個班授課,各個實驗室分別安排一次該學科的經典實驗,這樣既不影響實驗教學中心原有的授課安排,同時也對各實驗室的硬件、軟件和師資力量都作了充分的調動。
其次,授課教師、授課地點來自于實驗中心的6個實驗室,這就能提供生命科學各學科的授課內容,生命科學導論課程面向非生物學專業學生,目的并不是要求學生掌握某一項專業技能,而是要總覽生物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盡可能多地接觸生物學知識,課程組中具備各專業的教師和教輔人員,有能力也有可能為學生開設不同實驗。
最后,生命科學導論實驗作為一門公共課程,要求教師以飽滿的教學熱情和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生,在專業深度、學術水平等方面并不要求很高的標準,這對專業教師的職業發展不是很有利,這也成為很多學校青年教師不愿承擔該課程的重要原因,我們把6個實驗項目分配給6個實驗組,每組老師只承擔一個實驗項目,這就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教師的教學熱情,減輕工作負擔,當然最關鍵是保障了教學效果。
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滿足學習需求
生命科學導論課程要求學習的內容涉獵生物學的各個方面,而面向的非生物學專業的學生是沒有先導課程、相關課程支持的,如要獲得很好的學習效果,對教學內容安排、講授方法設計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此,教師首先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特別參考了高中生物學的教學體系,按照分子—細胞—基因—遺傳—生態—進化這樣的知識體系進行學習,以配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習慣。其次,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基礎和前沿,理論和實際的結合,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各章節的教學內容除了講授基本理論知識外,還適當插入當前研究熱點和先進的研究技術,并結合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的講解。如:利用分子雜交、遺傳育種等生物技術解決糧食問題;借助微生物發酵進行新能源的開發等等。此外,針對某些章節的教學,結合我院的研究條件和研究成果進行講解。如:在傳染病和病毒章節的學習中,穿插對我院分子病毒實驗室研究工作的介紹;在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的講解中,將展示我院結構蛋白質實驗室的重要發現。通過將生物學研究前沿、本院研究現狀以及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堅定投入科學研究的信心和決心,讓他們能切實感受到教師利用現有的實驗條件進行研究所帶來的樂趣,堅定今后從事科研工作的信心。
及時歸納反饋信息,提高教學水平
雖然生命科學導論及實驗課程已開設了近十年的時間,但和其他傳統基礎課程相比還是門“年輕”的課程,在教材、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方式等方面都還有改進提升的空間。本門課程的根本是面向所有專業學生的科學素質課程,既要堅持基本的學習內容,也要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了及時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要求,以便改進、提升教學質量,課程組建立了規范的意見反饋制度,在“生命科學導論”理論課結束和實驗課進行過程中發放課程質量調查表和課程反饋意見表,就課程的內容安排、學習方式等方面進行調查,并就學生的反饋意見進行可能的改進,以提高教學水平。
現階段,我們面對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階段,而隨著生命科學學科的深入發展,與相關學科的聯系越發緊密,同時對這些邊緣交叉領域的學習和研究也越發顯得重要。而且,現在已有相當數量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和其他學科的專家,在生命科學的研究過程中做出了杰出貢獻,并獲得諾貝爾獎。由此可見,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可以在生命科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同時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也需要多學科復合型人才的支持。
專業代碼
專業 名稱
10月22日(星期六)
10月23日(星期日)
課程 代號
上午(9:00-11:30)
課程 代號
下午(14:30-17:00)
課程 代號
上午(9:00-11:30)
課程 代號
下午(14:30-17:00)
020115 經濟學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0141 發展經濟學 00138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 00015 英語(二) 00139 西方經濟學 00142 計量經濟學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43 經濟思想史 08118 法律基礎(**加試)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140 國際經濟學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353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加試)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6779 應用寫作學(**加試) 020119 餐飲
管理 00989 國外飲食文化(選考) 00986 中國飲食文化 00987 餐飲美學(選考) 00015 英語(二)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988 食品營養學(選考) 00990 宴會設計(選考)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985 餐飲經濟學導論 020120 金融
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054 管理學原理(選考) 00055 企業會計學(選考) 00015 英語(二)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選考) 00181 廣告學(一) (選考) 00183 消費經濟學(選考)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0226 商務
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054 管理學原理(選考) 00055 企業會計學(選考) 00015 英語(二)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選考) 00181 廣告學(一) (選考) 00183 消費經濟學(選考)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20229 物流
管理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選考)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選考)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選考) 02628 管理經濟學(選考) 00152 組織行為學(選考) 05374 物流企業財務管理(選考) 00055 企業會計學(選考) 00098 國際市場營銷學(選考) 00151 企業經營戰略(選考) 00147 人力資源管理(一)(選考) 020232 勞動和社會保障 00147 人力資源管理(一) 03325 勞動關系學 03322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 00015 英語(二) 03323 勞動經濟學 03327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與監督 03328 公共管理(**加試) 00034 社會學概論(**加試)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3326 社會保障國際比較 020282 采購與供應管理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15 英語(二) 03616 采購戰術與運營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5374 物流企業財務管理 020314 銷售
管理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055 企業會計學(**加試) 00015 英語(二) 00181 廣告學(一)(**加試)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00183 消費經濟學(**加試) 020320 中小企業經營管理 00151 企業經營戰略 00054 管理學原理 00153 質量管理(一) 00015 英語(二)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0154 企業管理咨詢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0109 監所
管理 00928 罪犯勞動改造學 00261 行政法學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015 英語(二)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12561 矯正原理與實務 00934 中國監獄史(**加試) 00933 罪犯改造心理學 00935 西方監獄制度概論(**加試) 00243 民事訴訟法學(**加試)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0401 公安
【摘要】本文以食品安全導論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為背景,以課程考核模式的研究為突破點,研究不同考核方式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影響,探索一種適合獨立學院辦學特點的公選課考核模式。
【關鍵詞】獨立學院 食品安全導論 公選課 考核模式
高校公共選修課一般是指面向全校各專業、各年級學生;旨在發展學生興趣特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由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公選課的開設體現了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教學層次的多元化和課程體系設計的靈活性等特點[1],這與獨立學院以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創業型人才為其辦學宗旨相符合[2]。因此獨立學院的公選課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優化學生知識結構的有力舉措、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益選擇。
我們獨立學院自成立以來,開設了《食品安全導論》公共選修課程,教學中我們注意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貼近生活的事例,向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的大學生,介紹影響食品安全的多種因素,食品安全性評價,食品安全的管理與制度三個方面的內容,以期提高大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深受大部分學生歡迎。
然而,由于獨立學院的學生來自高考第三批次錄取,入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綜合素質較高、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自主性不強[3]。另外,公選課本身存在學生來源廣泛、組成復雜,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背景參差不齊等特點,以及部分學生有片面地追求學分,選而不讀或只選不修等現象,影響了教學效果。本文從改革考核方式入手,在常用的開卷考試和課程論文寫作基礎上,采用檢查到課情況、檢查聽課筆記、開展課堂討論等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質量。
1 課堂考勤考核
公共選修課通常是學生逃課的“重災區”。有的學生對公選課缺乏正確的認識, 在選報選修課時,或僅看課程名稱的字面含義,或只是口耳相傳式的了解,不重視、不投入,錯誤認為報了名偶爾上課可以蒙混過關取得學分,因此常常選擇逃課以爭取時間精力做他們認為更值得的事情;有的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對自己的學習缺乏規劃,在選課時并非考慮自己的專業或愛好,而是抱著混學分的想法,很少參加聽課,試圖考試時“投機取巧”。獨立學院的學生一般都有較好的家庭背景和條件,從小沒有勤勞習慣,入學后學習懶散,缺乏動力,個別學生必修課的學習都是迫于家長的壓力,所以公共選修課更是能逃就逃[4]。另外公選課學生來自不同系,數量多、組成復雜,不可能分年紀或班級考勤,老師不可能每次占用時間對在座的一百多個學生一一點名檢查到課率。
為了掌握學生的到課情況、提高學生聽課的自覺性,我們在食品安全導論公選課的第一堂課上,除開宗明義講授課程的教學內容、目的和要求,讓學生認識到食品作為人類生活的必需品, 其安全關系著個人、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受到國家的重視[5]。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健康的身體,學習食品安全導論,對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外,還鄭重提出食品安全導論公選課每周一次,考勤占總成績的10%,要求學生努力做到不缺課,相對固定座位,以便老師進行課堂考勤、檢查到課率。利用座次表考勤,可以使老師心中有數,針對性地點名和清查人數,可引起遲到缺課同學的注意,督促到課,給予考勤評分,還有利于老師熟悉和了解學生,便于課堂教學。個別學生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學生,由于課程緊張或外出實習,難免有兩三次缺課現象,對于這些學生只要有院系學工組批準的請假證明,按照額外布置的食品安全討論話題如“三聚氰胺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食品添加劑對食品安全的利與弊”、“使用不銹鋼餐具應注意什么”等,進行5-10分鐘的課堂發言并回答同學的提問,可以彌補。如此督促和關愛學生,開啟了心扉,撥動了心弦,學生乃“親其師而信其道”,重視本公共選修課程學習,氣氛日益濃厚。
2 課堂筆記考核
《食品安全導論》是一門涉及化學、生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管理工程,甚至環境科學的一門邊緣、交叉學科,可以講授的內容和范圍十分廣泛;作為公共選修課時效性強、內容更新較快,老師一般收集大量的參考資料編寫講義授課,學生選用一本教材很難滿足學習的需要,另外,公共選修課授課對象為全院非食品科學專業的本科生,大多數學生的食品安全以及生物學、化學知識水平依靠平時生活中的積累或停留在高中水平上,而獨立學院的部分學生學習習慣較差、缺乏毅力,上課不作筆記,遲到早退,課堂上思想開小差,不注意、不善于聽講,不積極開動腦筋。因此為了增強學習自覺性,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要求學生做課堂筆記,并成為考核的一部分。
有人測試過上課45分鐘,學生只能記住75%,48h后再測試則只能記住10%。而課堂筆記是要求學生課堂上專心致志,眼到、耳到、手到、心到的手段,記好了筆記,課后復習能清晰再現老師講課內容,能使學習效率大幅提升,“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名言正好說明了記課堂筆記的重要性[6]。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將課堂筆記作為考核指標,占總成績的20%,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和多媒體課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錄授課內容的重點,檢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能遵照執行,如按照生物性因素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食品添加劑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食品包裝材料和容器對食品安全的影響、農藥、獸藥殘留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重金屬元素及環境污染物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含天然有毒有害物質的食物以及新型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性評價、食品安全的管理與制度等章節認真記錄并整理完整筆記,這樣使學生能按教學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掌握課程范圍內的知識,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養成了集中聽課注意力的好習慣, 克服自律性較差的毛病; 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速記能力。我們認真檢查學生課堂筆記,并按等級給出成績,一般分為優、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等,對于不及格的可補充后重新檢查一次。
3 課堂提問考核
獨立學院學生雖然文化基礎相對薄弱,但思想活躍、愛好廣泛、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在本課程教學中,抓住公選課具有教學模式多樣化、教學層次多元化和課程體系設計靈活性等特點,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精心構思以學生為主體的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揚其長處,鼓勵學習積極思考、踴躍參與、主動學習。
教學時根據學習知識點,隨堂向學生提問,給予發言者加分獎勵;鼓勵學生質疑和提問,給予提問者肯定和表彰,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克服膽怯的心理,也增加了學生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并達到了考核的目的。在講解農藥殘留對食品安全的影響時,介紹了給農藥殘留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及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提問農藥殘留的原因以及作為消費者吃水果時怎樣防止或控制農藥殘留的影響。在每章學習結束時,設計一些判斷題和選擇題,供學生搶答,并請幾位學生按照座次的分組來記分進行評比,這不僅及時了解學生們的學習狀況,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收到了活躍課堂氣氛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學生們普遍反映這門公選課課堂氣氛活躍,能積極激活學生的興趣,為了對付課堂提問,課堂上不能偷懶、開小差,始終保持積極思維的狀態;課堂上注重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質疑,并給予了思路的引導;聽起來不枯燥,而且也覺得輕松,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4 課堂討論考核
食品安全與個人日常飲食生活密切相關、也牽涉到千家萬戶,這對于學生來講并不陌生,但有些食品安全知識。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學時挑選大家比較熟悉的熱門話題,給出一些思考題,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利用校內可利用的資源,如網上下載、圖書館查找答案,作為課外作業完成,并將拓寬的內容帶到課堂上作3-5分鐘的專題發言或分組辯論,學生聯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件和身邊存在的隱患,從具體的事件中受到啟發,從而認識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從而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比如在學習生物性因素對食品安全的影響時,布置思考題“談談你所了解的由生物性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有的同學根據查閱的資料,介紹吃生或半生的螺類或魚類,感染廣州管圓線蟲幼蟲,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病(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脊髓膜炎),由于侵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表現腦膜和腦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癥狀的事例,提醒大家吃唆螺時要注意衛生;有的同學談到在家鄉吃酒宴見到的食后不適現象;有的同學談到自己在小攤上購買小吃保存不當,吃后腹瀉的親身體會,并分析引起的原因。在學習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時,由學生主持開展了從食品安全角度考慮轉基因食品的利與弊的辯論,學生主持人介紹轉基因的概念和轉基因食品的特點,正方學生認為通過轉基因技術可培育高產、優質、抗病毒、抗蟲、抗寒、抗旱、抗澇、抗鹽堿、抗除草劑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種,以減少對農藥化肥和水的依賴,降低農業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改善食品的質量,緩解世界糧食短缺的矛盾;轉基因食品可以擺脫季節、氣候的影響,讓人們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鮮的瓜菜;轉基因技術把動物的生長素基因、多產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蟲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導入動物的、卵細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長周期短、產仔多、生蛋多、泌乳量大、瘦肉率高的食品動物,生產優質的動物性轉基因食品。而反方學生認為轉基因食物“可能”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包括三個方面:某些毒素可引起人類急、慢性中毒,某些轉基因作物可引起人的過敏反應,轉基因產品營養成分變化,使人的營養結構失衡。
這種方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鍛煉能力的極好機會,也促進了學生積極思維、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增強了自信心和學習的主動性,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使老師了解到學生們的學習狀況,根據他們的表現給予考核評分。
5 期末筆試考核
期末考試是考察學生課程知識及某些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檢查學生知識運用能力、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及應考心理素質等的方式,目前仍然是評價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7],在食品安全導論課程學習中占總成績的50%。本課程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有兩部分的內容,一部分是進行基本知識測驗,檢驗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專業常識的了解與掌握情況占卷面總分的60%。一部分是論文,則給出命題,如“談談作為一名大學生,學習食品安全知識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消費者,如何注意食品安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等等,在這一部分靈活性很大,文體不限,學生發揮空間很大,評分時也易于拉開成績檔次。
實踐表明:科學地利用課程考核機制,充分發揮考試的評價、反饋、激勵、引導等功能, 能讓每一個學生熱愛公選課, 主動學習;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嘗試成功, 逐步成材!
參考文獻
[1] 王志祥.提高公共選修課教學效果的探討[J].高教研究,2008,26(12):19-20.
[2] 王浩麗.獨立學院教學改革的思考[J].高校講壇,2008,(8):488-489.
[3] 張海龍,肖月,周子明.對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選修課質量的思考[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27(4):74-76.
[4] 陳媛媛.提高獨立學院公共選修課質量的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22(7):37-39.
[5] 夏明,管婧婧.公眾教育——提升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徑[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7,(2):73-75.
關鍵詞:生物技術;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學分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2-0116-02
學分制既是一種教學管理制度,也是建立在學生學習自由基礎上的一種教育理念。學分制有完全學分制和學年學分制之分。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多數實行的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學分制,而是學年學分制。隨著我國高校不斷推進的教育體制改革,許多高等院校的教學管理模式由以往學年制向學分制轉變。與學年制相比,學分制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自主選擇所修課程,因而較學年制有較大進步。為此,臨沂大學自2008年開始全面實施學分制改革,推進課程的小型化建設,并制訂相應的本科培養方案。
一、生物技術系列課程組成及課程開設簡介
生物技術系列課程是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生物技術專業開設的專業方向課程,其系列課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及《生物技術大實驗》等。通過系列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方法,掌握生物技術各項技術和成果在發酵菌種選育改良、細胞培養、酶制劑研發、蛋白質改造等領域的應用;熟悉現代生物技術在農作物改良、新品種培育、疾病診斷和治療、新藥研發等領域的重大作用。通過綜合性的生物技術大實驗的設置,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設計和創新能力及實驗操作技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及專業技能,為以后的專業實踐學習及畢業后走向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工作崗位打下基礎。2004年,《生物技術導論》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首先面向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開設。后來隨著學科的發展、師資力量的壯大以及實驗室建設的日益完善,2006年,生物技術專業的《生物技術導論》擴展為《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四門課程,并開設相應的實驗,充分體現生物技術及其下游應用特性。而生物科學專業繼續以《生物技術導論》的綜合形式開課,作為本專業的方向選修課。
二、學分制下生物技術導論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
1.教學內容改革實踐。①教學大綱的制定及授課學期的安排。由于生物技術系列課程具有涉及學科多、實用性較強、與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其基本理論和應用研究一直是非常活躍的領域。學分制下,教學大綱的制定應結合專業特色,將課程小型化、精致化。因此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我們精益求精,在制定教學大綱前,生物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共同討論,集體擬定教學大綱,充分結合專業的特點和定位,結合培養方案,既能體現學科特色,達到培養目標,又避免內容重復。生物技術專業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的理論教學大綱和實驗教學大綱分別制定,為了突出實驗技能訓練,各門課程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實行1∶1的學時設置,各32個學時(共3學分)。生物科學專業制定《生物技術導論》教學大綱,實行模塊化教學,實驗方面開設綜合性的“生物技術大實驗”,根據教學內容,理論學時為48學時,實驗學時32學時。在學期安排上,生物技術專業在第四學期開設必修課《基因工程》及其實驗,第五學期開設《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與蛋白質工程》等系列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分情況進行選課。對于生物科學專業,在第五學期開設《生物技術導論》和《生物技術大實驗》,既能與前面學科銜接,又能為后面的考研、就業提供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訓練。②教材建設。教材建設必須以服務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提高教材質量為核心。學分制的實施和教學計劃的調整,教材建設需走在前列。本課程在選擇教材時優先使用近5年內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以這些教材為基礎,設計教學內容,編制教學講義,實現立體化授課,同時指定幾本相關教材作為參考書,并利用專業網站進行課外學習資源。
2.教學方式的改革實踐。①采用多元的課堂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選擇和組合,要同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及教師自身運用教學的能力聯系在一起。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是以教師單向授課為主,學生多為被動聽課。為啟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根據生物技術系列課程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的知識采用講解―教授式,如《基因工程》中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過程、目的基因的克隆和篩選等內容,通過教師的精心編排,盡量使抽象問題具體化、繁雜內容簡明化、同類問題規律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而在講基因治療時,采用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啟發性問題,運用引趣、設疑、類比、聯想等方法能刺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思考,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例如,在講基因治療的作用時,先舉一個乙肝病毒的例子,提示例子關鍵性,提出怎么辦,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主動積極獨立地思考,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快提高。翻轉課堂是學生學習自主性和師生角色轉換的重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結合本組成員的興趣,自主選擇一個主題,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在課堂教學期間走上講臺為大家講課,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表達溝通能力,增加師生之間的理解互信。對于一些較容易理解的內容,采用自學―輔導式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認知前提較好的內容,先由學生自己看教材,總結筆記,針對普遍問題和教學大綱要求講解,然后歸納總結,使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方面受到實際鍛煉,掌握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②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生物技術系列課程內容具有信息量大、抽象、應用性強的特點,如果使用傳統教學手段,學生很難深刻理解這些內容。而使用媒體、影像資料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在有限時間內提供給學生最大的知識信息量。如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內切酶、載體、重組DNA構建、PCR的原理等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在講授的基礎上配以動畫演示,把這些要素的應用展示給大家,生動直觀形象地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③改革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如科學安排實驗內容,根據學生反饋信息,調整實驗指導方法、改革試驗考查方式,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著重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安排上主要分為3個層次:基礎型實驗、設計與綜合型實驗和研究型實驗。通過基本實驗技能訓練,掌握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及操作方法;掌握常規儀器設備原理及應用,培養數據處理和表達實驗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實驗培養學生多實驗方法手段綜合、多途徑信息獲取,以及科學分析推理的綜合實驗能力和獨立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設計實驗,使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正確的進行實驗設計,按自定實驗方案操作、觀察,獲得實驗數據,正確分析結論及解決實際問題。研究型實驗是將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實驗教學中。引入科研、教改成果,使實驗內容與科研應用項目密切聯系,充分體現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相結合。如綜合型實驗“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的制備、轉化與篩選”中,將以前單一分散的三個實驗,按照其內在聯系組合為綜合性實驗,不但使學生學到了感受態細胞制備方法、LB培養基的制備、質粒DNA的轉化與篩選等3種基本實驗技術,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術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基本技術和方法綜合運用的能力。發酵工程實驗中帶領學生親自操作發酵罐生產酸奶、米酒等產品,既掌握了發酵罐的結構,還體驗了生產產品的樂趣。細胞工程實驗中讓學生自己取材,進行植物組織培養,觀察植物是如何從一個愈傷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植株,體會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三、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在學分制指導下,通過對生物技術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選課的自主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對生物技術相關課程的學習興趣。在酸奶發酵和米酒發酵實驗中,學生體會到生物技術并不是深不可測,在蛋白質改造和基因工程藥物設計中,在顯微注射和動物克隆原理和技術的學習中,學生認識到現代生物技術的博大精深。在實驗課中,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積極設計自己組內的實驗方案,并順利完成一種植物的組織培養、完成酸奶制作和米酒釀制,實驗結束后,學生們在實驗報告的結尾都寫出了自己的實驗心得,體會收獲的快樂。在教學互動環節,鼓勵學生走上講臺,講授自己所撰寫的課程論文,通過此環節的鍛煉,學生的總結及自我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訓練,先后申請了如“創新實驗設計探究鹽脅迫下納離子對小麥種子萌發和幼苗離子毒害效應”、“低糖保健型石榴汁酸奶加工工藝的研究”、“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抗逆性研究”等多個國家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基金,實驗“葉用芥菜和白菜型油菜之間體細胞雜交體的RAPD鑒定”參加第十二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獲得三等獎。目前生物技術導論申報校級特色課程,正在建設中。近幾年的教學實踐顯示,教學改革效果良好,并符合新世紀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現代生物技術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江天肅,張洪波,楊軍,等.關于完全學分制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9,(6):6-8.
[2]戴小珍,王蘭,李紅.《生物技術導論》課程特色教學模式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2,(10):166.
“西方”具有的理論來源,并且在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時具有新的視野。他們更注重資本主義的當展、科學技術的當展、社會主義的當代實踐,重視對馬克思著作的研究,重視對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在新的理解視野中,他們看到了、看清了傳統理解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的馬克思的一些思想。
(一)社會歷史或人的問題是哲學的主題
在傳統理解中,社會歷史或人的問題至多只是哲學的主題之一,哲學的真正主題是整個世界的一般本質,本體論(一般世界觀)被看作是哲學的核心、靈魂。
“西方”者在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時普遍強調,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不是自然,不是整個世界,而是社會歷史問題或人的問題。盧卡奇把馬克思的哲學理解為“總體性哲學”,在他看來,“總體性”不存在于自然界,只有人類歷史有“總體性”,因此他理解的馬克思哲學是一種社會歷史理論,他特別強調:“認識到這種方法(馬克思的辯證法——引者注)被限定在歷史的和社會的范圍內,這是特別重要的。”(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柯爾施也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它是一種把社會發展作為活的整體來理解和把握的理論;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把社會革命作為活動的整體來把握和實踐的理論。”(注:柯爾施:《和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頁。)施密特說:“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并不理會關于心靈的精神或物質的本性問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首先關心從這個世界上消除饑餓和痛苦的可能性問題。”(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薩特認為,“如果存在某種像辯證唯物主義那樣的東西,那它一定是歷史唯物主義,……如果這種唯物主義存在的話,也只能在我們的社會世界有限范圍內才是真理。”(注:薩特:《辯證理性批判》,陳學明主編《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頁。)馬爾科維奇在介紹“實踐派”的觀點時說:“在馬克思看來,根本的問題是創造一個更加人道的世界的同時如何實現人的本質……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對異化現象進行批判的分析,并指明走向自我實現、走向實踐的實際步驟。”(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西方”思潮在強調社會歷史問題、人的問題是哲學的主題時,其“主題”的含義并不是很清晰和確定的,但是確實有啟發意義。至少在以下幾個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哲學的主題是人的問題、社會歷史問題:馬克思哲學所關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的歷史發展,馬克思哲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解放,首先是無產階級的解放;馬克思哲學的現實對象,是人的歷史活動;馬克思哲學的基本任務,是揭示歷史運動的規律;馬克思哲學活動的重點是唯物史觀,馬克思的哲學不是本體論哲學。
(二)不能把哲學僅僅理解為是對唯心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顛倒”
在傳統的理解中,哲學被理解為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顛倒,即把唯心主義辯證法顛倒為唯物主義辯證法。一些“西方”者對“顛倒”說提出質疑,他們強調這種顛倒不能僅僅理解為把唯心主義辯證法轉變為唯物主義辯證法,而是在于發現現實歷史運動的辯證法。柯爾施說:“列寧把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轉變僅僅看作一種轉變:由不再是‘唯心主義的’而是‘唯物主義的’新的哲學世界觀取代植根于黑格爾辯證法的唯心主義世界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唯物主義顛倒只不過在于把這種辯證法從它的最后的神秘外殼中解放出來,在‘觀念’辯證法的‘自我運動’下面發現了歷史的現實運動,并把這一歷史的革命運動宣布為唯一的‘絕對的’存在。”(注:柯爾施:《和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頁。)施密特說:“在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僅僅解釋成是與任何唯心主義相對立的、僅僅是哲學內部的甚至是世界觀上的二者擇一時,是不能理解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柯爾施和施密特在這里透露出一種深刻的理解:僅僅從與唯心主義對立的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還不能深刻理解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馬克思創立的新哲學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顛倒,“辯證法+唯物主義”這一公式不能深刻揭示哲學變革的實質。實際上,對黑格爾哲學的唯物主義顛倒不是由馬克思而是由費爾巴哈首先完成的,費爾巴哈在《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中說:“只要將思辨哲學顛倒過來,就能得到毫無掩飾的、純粹的顯明的真理。”(注:《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02頁。)這里所說的“思辨哲學”指的就是黑格爾哲學。作為對黑格爾哲學的顛倒的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也不是機械的或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而是辯證的唯物主義。因此,如果僅僅把馬克思的哲學理解為是對黑格爾哲學的唯物主義顛倒,僅僅把馬克思的哲學理解為辯證的唯物主義,我們可能還是停留在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水平上。馬克思哲學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顛倒的真實意義在于,馬克思發現了人的真正現實的感性活動即實踐的全部意義,用實踐出發點代替黑格爾哲學的理念出發點。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這一顛倒,不僅超越了唯心主義,同時也超越了舊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推進到實踐的或歷史的唯物主義形態。
(三)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人是什么?一些“西方”者認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對這一點表達得最明確的是南斯拉夫“實踐派”。馬爾科維奇說:“人在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的存在。”(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彼德洛維奇說:“人區別于其他任何存在是因為人是一種實踐的存在。”(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提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是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在傳統的理解中,關于人的本質,主要強調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理解不能說錯,但沒有揭示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是什么。馬克思的論斷并不是講人的共同本質是什么,而是講要理解一個人或一些人區別于其他人的具體本質,必須看他或他們所處的具體的社會關系。那么,在馬克思看來,人區別于動物的共同本質是什么呢?是勞動,或更一般地說,是實踐。馬克思說:“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5頁。)“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論斷,是符合馬克思的上述思想的。只有理解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才能理解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因為正是在實踐中,人們存在著具體的社會關系。
(四)實踐范疇是哲學的總體的、基本的范疇,是哲學的出發點范疇
在傳統的理解中,哲學的總體的基本范疇是物質,實踐范疇只是認識論的基本范疇。“西方”者們則普遍提出,實踐是哲學的總體的基本的范疇,是哲學的出發點范疇。盧卡奇在談到他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時說,實踐概念是“這本書的中心概念”。(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施密特說:“不是所謂物質這抽象體,而是社會實踐的具體性才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理論的真正對象和出發點。”(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馬爾科維奇在介紹南斯拉夫的哲學爭論時說:“在這場辯論中,主張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范疇是自由的人的創造性活動——實踐——的觀點占了優勢。”(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他自己認為,馬克思的哲學是“建立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的哲學”。(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弗蘭尼茨認為,“歷史實踐的范疇是馬克思對人和歷史的哲學解釋的根本范疇。”(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盡管許多“西方”者在肯定實踐范疇是哲學的基本范疇時常常否定物質范疇在哲學中的意義,而且對實踐的物質本性缺乏正確的認識,但是,在肯定實踐范疇是哲學的基本范疇、是哲學的出發點范疇這一點上,他們是比傳統的者更接近馬克思的。實踐范疇確實是哲學的總體的、基本的范疇。馬克思自覺意識到的自己的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區別,不是對物質的理解,而是對“‘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的理解。
(五)把意識的現實對象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
馬克思對“‘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的理解,首先在于他把實踐理解為意識的現實對象。傳統理解始終沒有能理解馬克思的意識對象觀,仍然把意識的現實對象理解為某種既成的、非主體存在的東西,而不是把人自身的物質活動即實踐理解為意識的現實對象,把對象理解為歷史地生成的東西。“西方”者們則大多十分重視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特別是其第一條的思想,馬克思在此清晰地表達了新唯物主義的意識對象觀。盧卡奇在講到意識的現實對象時,直接表述了馬克思《提綱》第一條的思想:“馬克思強烈地要求我們要把‘感性世界’、客體、現實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他認為馬克思在意識對象觀上堅持“創造的原則”,(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作為意識對象的“現實……無論如何它要高于那種產生于經驗世界的僵硬、物化了的事實的現實……這種現實決不同于經驗的存在,它不是固有的,而是變異的。”(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霍克海默也理解到了意識對象的歷史生成性,他說:“被判斷的對象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種活動創造出來的”。(注:霍克海默:《批判理論》,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194頁。)施密特說:“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他曾批判了以往所有唯物主義把現實片面地理解為在直觀上給予的客體,‘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的,不是主觀地去理解的。’”(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從認識論來說,自然與其是作為逐步地純粹‘給予的東西’,不如說越來越作為‘被創造的東西’出現的。”(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能被認識的東西,在嚴格要求意義上只是主體‘所創造的東西’。”(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實踐派”波什尼亞克說:“存在并非某種在(主體)以外的東西;人就是存在的組成部分。人意識到了存在,即在人自身之內,存在意識到了它自身。”(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
二、對馬克思哲學的遠離
“西方”哲學除了的源頭外,還有西方哲學的源頭,“西方”者們往往站在某一西方哲學的立場上來解讀馬克思的哲學,這一視野限制了他們對馬克思哲學的另一些方面的正確理解,在這些方面遠離了馬克思,看不到或看不清在傳統理解中已經看到和看清了的馬克思的思想。“西方”哲學對馬克思哲學的遠離,最主要的表現是這樣那樣否定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其中,少數人明確提出馬克思的哲學是超越了唯物、唯心對立的“實踐哲學”,而大多數“西方”者雖然在口頭上還承認馬克思的哲學是唯物主義哲學,但是在一系列哲學問題上又背離了唯物主義。
(一)馬克思的哲學是超越唯物、唯心對立的“實踐哲學”
葛蘭西明確否定馬克思的哲學是唯物主義,他說:“大家知道,實踐哲學的創始人[馬克思]從來不曾把他自己的概念叫作唯物主義的,當他寫到法國唯物主義的時候,他總是批判它,并斷言這個批判要更加徹底和窮盡無遺。所以,他從來沒有使用過‘唯物辯證法’的公式,而是稱之為同‘神秘的’相對立的‘合理的’,這就給了‘合理的’此詞以十分精確的意義。”(注:葛蘭西:《實踐哲學》,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頁。)葛蘭西把所有哲學分為三類:“感受的哲學”、“整理的哲學”和“創造的哲學”,唯物主義屬于第一二類哲學,唯心主義和哲學屬于第三類哲學,馬克思的“創造的哲學”“它肯定不是唯心主義的一元論,也不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注:葛蘭西:《實踐哲學》,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頁。)葛蘭西在講到對“歷史唯物主義”這個術語的理解時說:“人們忘記了在一個非常普通的用語[歷史唯物主義]的場合,人們應當把重點放在第一個名詞——‘歷史的’——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具有形而上學的根源的第二個名詞上面。”(注:葛蘭西:《實踐哲學》,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頁。)葛蘭西的“超越論”對整個“西”思潮產了重要的影響,其他許多“西方”者雖然沒有像葛蘭西那樣明確否定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但在許多哲學問題上,實際上是沿著葛蘭西的“超越”路線走的。
(二)否定哲學基本問題,反對“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反對所謂“二元論”思維
許多“西方”者或明或暗地批評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論斷,把堅持哲學基本問題看作是一種“二元思維”而加以否定。柯爾施在批評“庸俗社會主義”時說:“用的術語來說,庸俗社會主義的主要缺陷在于它相當‘不科學地’堅持著一種樸素的現實主義——在這種現實主義中,所謂的常識(即‘最壞的形而上學’)和資產階級社會的標準的實證主義科學二者,都在意識和它的對象之間劃了一條明顯的分界線。……我們將證明,事實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決沒有任何這樣的關于意識與現實的關系的二元論的形而上學觀”。(注:柯爾施:《和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頁。)“然而,列寧回到了‘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絕對對立,而這種對立曾經構成了劃分17世紀和18世紀啟蒙運動兩大流派的那種哲學爭論甚至某種宗教爭論的基礎。”(注:柯爾施:《和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頁。)薩特在批評“自然辯證法”思想時說:“這一教條主義的源頭來自‘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注:薩特:《辯證理性批判》,陳學明主編《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頁。)馬爾科維奇在總結“實踐派”的觀點時說:“正統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即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一般被認為是抽象的、與歷史無關的二元論的觀點而受到擯棄。”(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在這聲辯論中,……物質和精神、客體和主體的二元論被這些范疇是如何可能從實踐概念中推演出來的觀點所取代了。”(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哲學基本問題,以及由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而區分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哲學派別,都是以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的區分為前提的,沒有這種區分,就不能提出哲學基本問題,就不會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誰接受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誰就必須承認哲學基本問題,誰就必須接受“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反過來,誰反對哲學基本問題,反對“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誰就不可能堅持唯物主義。“西方”者一方面承認馬克思的哲學是唯物主義,另一方面又否定哲學基本問題,反對“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這不能不是自相矛盾的。實際上,他們的真正傾向在于否定、弱化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而對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的承認往往是口頭的和字面的。
(三)借口反對思維和存在關系的“二元論”,堅持非唯物主義的“現實”、“實踐”概念
不少“西方”者在反對思維和存在關系的“二元論”時,形成了他們的一種非唯物主義的“現實”、“實踐”概念,把精神活動也看作是一種現實,或是現實的一個要素。盧卡奇認為,“現實”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基本因素:“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在于它們是同一個而且同樣真實的、歷史的、辯證過程的諸多方面。”(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柯爾施說:“對現代辯證唯物主義來說,重要的是,在理論上要把哲學和其它意識形態體系當作現實來把握,并且在實踐上這樣對它們……他們總是把意識形態——包括哲學——當作具體的現實而不是空洞的幻想來對待的。”(注:柯爾施:《和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頁。)各種科學意識,“如果它們也是作為世界的一個‘觀念的’組成部分的話,那么它們就作為世界的真實的和客觀的組成部分而存在于這個世界之中。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辯證法和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之間的第一個明顯區別。”(注:柯爾施:《和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頁。)馬爾科維奇更明確地說:“無論是社會現實問題還是自然現象問題,‘現實的本質’都包含了主觀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社會事件所以是主觀的,乃是意識存在——作為活動者的人——的參與使然。”(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西方”者很少去談實踐的構成因素,但是從他們反對“二元論”思維方式和對“現實”的理解來看,他們不是把實踐看作是人們的客觀物質活動,而是把意識、理論看作是實踐的一個有機構成因素。更有少數“西方”者把理論活動直接看作是實踐的一種方式,阿爾都塞就是這樣,他認為:“除了生產外,社會實踐還包括其他的基本實踐。這里有政治實踐……意識形態實踐;還有理論實踐……”(注: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39、140頁。)還說:“關于理論,我們指的是實踐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也屬于一定的人類社會中的‘社會實踐’的復雜統一體。”(注: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39、140頁。)阿爾都塞甚至認為馬克思的理論是馬克思的“理論實踐”的反映,檢驗馬克思理論正確與否的實踐標準也不是社會歷史實踐而是馬克思的理論實踐本身。(注:參見阿爾都塞《閱讀(資本論)》;陳學明主編《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706-707頁。)
無論是把理論活動看作是現實、實踐的一個要素還是把理論活動看作是現實或實踐活動的一種方式,都遠離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實踐概念。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現實”、“實踐”是相對于意識、理論的范疇,是指人們的“客觀的活動”、“人的感性活動”,人們的“實際生活”、“人們的存在”或“社會存在”。把理論看作是現實、實踐或現實、實踐的一個要素,馬克思的“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生活決定意識”、“理論反映現實”、“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命題就失去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意義。
(四)“拒斥形而上學”,否定物質本體論,反對“自然辯證法”
許多“西方”者受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把尋求現象背后的本質的思維叫作“形而上學”而加以否定,在他們看來,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就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是馬克思的哲學所沒有的。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思想具有本體論的意義,所以也在他們的反對之列。盧卡奇批評“恩格斯錯誤地追隨黑格爾,把這種方法(指辯證法——引者注)擴大到自然界。”(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施密特說:“和蘇聯的所有解釋相反,真正的不是自然化了的黑格爾主義,不是竭力用另一個本體論的始基即物質,去簡單地替換所謂精神這個本體論的始基。”(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而在恩格斯那里,“辯證法成為在馬克思那里所決沒有的東西,即世界觀、解釋世界的積極原則。”(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恩格斯的自然概念歸根結蒂仍然是本體論的。”(注: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頁。)薩特說:“自然辯證法,它在任何情況下都只能是由一種形而上學假設的客體。”(注:薩特:《辯證理性批判》,陳學明主編《二十世紀哲學經典文本》,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頁。)“拒斥形而上學”、否定物質本體論和自然辯證法,必然會否定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至少會弱化哲學的唯物主義路線。否定物質本體論,否定自然辯證法,從形式來看,并不完全否定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他們至少在口頭上還承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但是,從實際來看,這種否定就是放棄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陣地,并最終會導致放棄唯物主義的所有陣地。放棄了物質本體論這個重要陣地,也就不能堅守其他陣地。不肯定世界的物質性,當然也就不能真正承認社會歷史歸根到底是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形式,就不可能有歷史唯物主義。
不能以馬克思哲學的主題是人的問題、社會歷史問題為根據否定物質本體論。理解人的本質、社會歷史的本質,最重要的當然是要認識人和社會歷史區別于自然運動的特殊本質,但也要認識人、社會歷史與自然運動共同的本質,對這種共同本質的認識就是物質本體論。因此,物質本體論是馬克思哲學主題的題中應有之義,并不是與解決人的問題、社會歷史問題不相關的理論。也不能因為馬克思談論物質本體論不多就認為馬克思的哲學沒有物質本體論。馬克思對物質本體論談得不多,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些問題基本上已經由先前的唯物主義特別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解決了,馬克思的任務主要不是重復前人已經基本解決了的理論,而是把唯物主義推向前進,超越直觀唯物主義而走向實踐唯物主義,超越自然唯物主義而走向歷史唯物主義,所以其理論重點是制定科學的實踐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談得不多不等于沒有,馬克思是談到世界的物質性、自然的先在性和自然的辯證運動的,馬克思是繼承了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思想的。物質本體論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組成部分。
(五)否定反映論,否定客觀真理
在認識論上,“西方”者普遍否定反映論,否定客觀真理。盧卡奇借口思維對象的變易性否定反映論,他說:“如果變易的真理是將要被創造出來而尚未產生出來的未來,如果它是種新的東西,存在于各種傾向之中,但這些傾向(借助于我們的意識)將會變成現實,那么,思維是為一種反映這個問題就顯得毫無意義了。”(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如果事物不存在,思維何以‘反映’?……在‘反映’論中,我們發現了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現實的理論上的具體的兩重性。這種兩重性對物化意識來說很難統一。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無論是事物被認為是概念的反映,還是概念反映了事物,這都無足輕重。在這兩種情況下,兩重性都依然如故。”(注: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6頁,“新版序言”第22頁,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頁。)盧卡奇這里所說的“兩重性”,指的就是“二元論”。馬爾科維奇在介紹南斯拉夫“實踐派”的觀點時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被當作對藝術研究方法的一種諷刺普遍地受到拋棄。”“在這場生動的、時而是戲劇性的辯論中,正統的者試圖拯救‘反映論’這一由蘇聯辯證唯物主義者和保加利亞哲學家T.巴甫洛夫發展起來的認識論基石。針對這種理論提出的三個主要的反對理由是:首先,它忽視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全部經驗,又回到了一種18世紀自在的物質客體和精神主體的二元論;其次,在反映是一切意識的根本特征這一觀點中,內含了明顯的教條主義;第三,這種理論的錯誤還在于,意識實際上遠不是消極地伴隨并復制物質的過程,它常常預見和設計尚不存在的物質客體,試圖通過說明我們在這些情況中討論的是‘創造性的反映’來重新定義反映論,給人一種專門為此約定的印象,根據這種約定,反映的概念便以這種方式被夸大到使人完全不知其所云的地步。”(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23、13、23、13、13頁;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頁。)
2021年的開學時間,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地區是不一樣的。由于特殊情況的影響,有的學校不同年級也是錯峰返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2021云南大學開學時間最新安排,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1云南大學最新開學時間新生開學時間:9月9日
老生開學時間:9月11日
云南大學概括云南大學(YunnanUniversity),簡稱云大(YNU),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教育部與云南省“以部為主、部省合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入選211工程、一省一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云南省重點支持的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為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成員、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牽頭單位。
云南大學始建于1922年,時為私立東陸大學,1934年更名為省立云南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云南大學,是中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1946年,《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云南大學列為中國15所在世界最具影響的大學之一。1958年,云南大學由中央高教部劃歸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學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1996年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1999年,云南政法高等專科學校并入云南大學。2017年成為中國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之一。
截止到2021年1月,學校有呈貢、東陸兩校區,占地面積4363.64畝,校舍建筑面積100余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382萬冊;設有研究生院、26個學院、14個研究機構、1個公共課教學部及1個附屬醫院,本科專業79個;有教職員工3023人,院士10人,全日制本科學生16816人,碩士研究生8159人,博士研究生1215人。
南大學重點學科專業重點學科名單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民族學、生態學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民族學、生態學、專門史、微生物學。
省級重點學科:
生態學、民族學、中國民族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國經濟史、工商管理、植物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基礎數學、材料物理與化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國際關系、民族法學、有機化學、思想政治教育、遺傳學、旅游管理、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微生物學、化學、專門史、理論經濟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文藝學、公共管理、理論物理、氣象學、系統分析與集成、生物學、金融數學、產業經濟學、行政管理、物理化學、民族文化學、政治學、金融學。
省院省校重點學科:
金融數學、產業經濟學、行政管理、物理化學、民族文化學、政治學、金融學。
重點專業名單
國家級特色專業:
環境科學、化學、公共事業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漢語言文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政治學與行政學、大氣科學、生態學、新聞學、網絡工程、旅游管理。
省級特色專業: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經濟學、數理基礎科學、信息安全、英語、民族學、金融學、材料物理、行政管理、法學、制藥工程。
國家精品課程:
公共事業管理概論、普通生態學、人文科學概論、民族政治學、動物生物學、微型半微型有機化學實驗、旅游經濟學、人類生態學、生態旅游、軟件工程。
一、植科院
1.《現代植物生理學》(第3版)——李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植物學》——姜在民,賀學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3.《植物化學》——高錦明,科學出版社,第2版;
4.《有機化學》——付建熙,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
5. 《作物栽培學》——王榮棟,高等教育出版社
6. 《耕作學》(第2版)—曹敏建,中國農業出版社
7. 《作物育種學總論》(第3版)——張天真,中國農業出版社。
8.農業知識綜合一(作物、植保領域):①《植物學》、②《作物栽培學》(總論部分)、③《現代植物生理學》
農業知識綜合一(園藝領域):①《植物學》、②《現代植物生理學》、③《蔬菜栽培學總論》(第2版)——浙江農大,中國農業出版社。
9.果樹栽培育種學:①《果樹栽培學總論》(第三版)——郗榮庭,中國農業出版社。
②《園藝植物育種學總論》——景士西,中國農業出版社
10.植物保護學:
①《植物病理學》華南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
②《農業昆蟲學》袁鋒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北方本)。
11.果樹栽培學:《果樹栽培學總論》(第三版)——郗榮庭,中國農業出版社。
12.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①《作物栽培學》、②《耕作學》
二、動科院
1.《動物營養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楊鳳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第二版。
2.《飼料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王成章、王恬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第一版。
3《動物營養與飼料學》(高等農林院校“十五”規劃教材)陳代文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第一版。
4.《動物生物化學》(高等農林院校“十五”規劃教材),李慶章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2005,第四版。
5.《動物生物化學》鄒思湘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2011,第五版。
6.農業綜合知識二:①《家畜繁殖學》張忠誠,中國農業出版社,②《家畜育種學》張源,中國農業出版社,③《動物生理學》楊秀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7.獸醫基礎:《藥理學》陳杖榴,中國農業出版社
8.《傳染病》陳溥言,中國農業出版社
9. 《普通動物學》(第4版).劉凌云, 鄭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 《養殖水域生態學》趙文.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11. 《水生生物學》趙文.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三、生科院
1.《生物化學教程》,王鏡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分子生物學》,李鈺等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3.《微生物學》沈 萍,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獸醫微生物學》陸承平,第四版,中國農業出版社;
5.《動物免疫學》楊漢春,第二版,中國農業出版社。
6.《天然產物化學》劉湘、汪秋安編著,第二版,化學工業出版社;
7.《有機化學》傅建熙,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8.農業知識綜合三:①《食品衛生學》何計國,甄潤英主編,2003版,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②《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法律教程》王偉編,2007版,安徽大學出版社③《食品分析》侯玉澤,2011版,鄭州大學出版社
9.《食品工藝學》夏文水,2011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四、機電院
1.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①《機械原理》高教出版社,第七版,孫桓 ② 《機械設計》高教出版社,第八版,濮良貴
2.工程力學:①《理論力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哈工大力學教研室,②《材料力學I》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單輝祖
3.《電路》高教出版社,第五版,邱關源
4.農業知識綜合三(農業機械化領域):①《理論力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哈工大力學教研室②《農業機械化生產學》,高煥文,中國農業出版社③《機械設計基礎》,高教出版社,楊可楨
5. 《農業機械學》中國農業出版社,李寶筏
五、經管院、人文院
1.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①《新聞理論十講》,陳力丹,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②《傳播學引論》(第3版),李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
① 高鋼,《新聞采訪寫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②曾祥敏,《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報道》,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農業知識綜合四:①《農村社會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守經,②《管理學》:湖南大學出版社,喻曉玲,③《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高鴻業
4.《現代農業經濟學》(第三版):中國農業出版社,王雅鵬
六、信息院、水建院
1. 數電與數據結構:①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閻石,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② 《數據結構》(C語言版),嚴蔚敏、吳偉民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2.農業知識綜合三(農業信息化領域):① 《C語言程序設計》(第3版),譚浩強,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② 《數據庫系統概論》(第4版),王珊、 薩師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計算機網絡》(第6版),謝希仁,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3.《農業信息化導論》,馬新明,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4.《水力學》吳持恭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5.《土力學》(第2版)李廣信、張丙印等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
6.《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第4版)、《混凝土結構設計》(第4版)沈蒲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7.《材料力學》I、II(第四版)孫訓方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考研報名時間及入口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