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區塊鏈技術的基本特點
時間:2024-02-28 14:47: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塊鏈技術的基本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區塊鏈;教育培訓;去中心化
1緒論
1.1研究背景
當前,我國的教育資源在大部分區域存在無法有效共享、分布不均衡、信息化成本太高、學員信息過于碎片化等問題。而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于2008年提出的區塊鏈擁有著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優點。區塊鏈技術的這些優點,能在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及學生信息的同時,完成跨國、跨平臺的優秀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用更少的成本享受更優質的教育,使畢業生擁有更加公平的就業機會。在國際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早在2016年就已經成功地把學生學歷證書以及學生學習成績共享到其本校所研發的區塊鏈平臺,從而實現學生信息的公開透明;而美國計算機培養學校霍普頓學校在2017年將其學校的所有學生的學歷學位證書到了相關區塊鏈平臺上,供各種招聘企業進行查詢和驗證。而在我國,目前“區塊鏈+教育培訓”仍屬于市場空白,是需要較多人研發的“藍海市場”。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區塊鏈因具備的多個技術特征:去中心化、高可信度和數據不可篡改等特性,被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人類發展史上繼信息化革命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在全球的各個領域已經掀起了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創新應用熱潮。而區塊鏈可以憑借其技術以及智能合約技術,結合大數據應用,打造一個有利于去中心化管理、減少資源信息化冗余、降低成本、便于教育產業與平臺緊密結合的區塊鏈平臺。“區塊鏈+教育培訓”有三大核心優勢。一是區塊鏈技術合理調整教育資源,讓學生以更少的成本獲得更高的教育。當前,許多地區因經濟等各方面比較落后,無法吸引有良好教育經驗、專業知識豐厚的老師,造成當地孩子無法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時,有很多有較好的教學想法的老師無法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進入正規學校,使他們的才華沒有很好的平臺去施展。如果將這些優秀的資源上傳到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平臺上,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優秀的教育資源傳播到整個平臺,從而讓學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二是區塊鏈技術可以使畢業生擁有更加公平的就業機會,同時增大企業的利益。如今社會上造假學歷流通泛濫,不僅對企業、高校的招聘、招生帶來困擾,而且也是對人才的不公。區塊鏈以其獨特特征,有利于鑒別真正的人才,使企業、高校、人才利益最大化。三是區塊鏈技術有利于跨平臺以及跨國的資源共享。目前,我國教育水平欠佳,通過全球性技術區塊鏈可以更好地實現國內與國外優質資源共享,互利性地實現教育資源最優化。
1.3研究的創新點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創新性,主要有以下幾個創新點:在研究內容上,本文創新性地將區塊鏈技術引入教育培訓方面進行研究。雖然已經有許多專家學者對區塊鏈技術進行了較多較為深刻的討論,但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教育培訓方面,還是較為少見的。本文以區塊鏈為前提,對區塊鏈應用于教育培訓進行了可行性分析,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領域的缺陷。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有較為深地突破。本文切實地進行了大量國內外文獻的研讀和討論,通過對比分析等方法,對各項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進一步地探討。
2理論基礎及文獻綜述
2.1區塊鏈的相關理論概念
2.1.1區塊鏈的含義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興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算法。
2.1.2區塊鏈的分類和應用
區塊鏈按照不同的應用領域可分為公有區塊鏈、聯合(行業)區塊鏈和私有區塊鏈三種。而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行業,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包括:教育培訓行業、藝術行業、法律行業、開發行業、房地產行業、物聯網、保險行業、金融行業等。
2.2區塊鏈的特征
一是去中心化。基于區塊鏈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儲存,因此區塊鏈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任何數據塊都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共同維護。二是信息不可篡改。任何信息只要經過驗證并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性地儲存起來,因此區塊鏈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三是匿名性。交易對方不需要公開身份就可進行相應的交易。四是開放性。區塊鏈中的數據對所有人都開放,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五是自治性。區塊鏈采用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使得整個系統中的節點不需要人為參與就可在安全的交易環境中進行交易。
2.3國內外相關專家研究成果綜述
2.3.1國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
EricF.JeffR.(2018)批評了過去幾十年中學校領域的數字平臺存在的問題,如有效性、責任的擔當、獲得的知識的起源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介紹了區塊鏈的發展背景、特點,并詳細闡述了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衛生專業教育的可行性。作者認為采用區塊鏈技術的機構將能夠為沒有中間人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提供認證和資格認證,同時認為區塊鏈有可能顯著改變衛生專業教育的未來,從根本上改變患者、專業人士、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圍繞安全、有效和負責人的信息進行互動的方式。MerijaJ.JanisK.(2018)通過對區塊鏈特征的介紹,分析了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可行性。作者認為區塊鏈教育技術為學習者創建了評估和管理工具,這個技術創建了一個記錄、存儲和管理憑證的基礎設施,并為學習者提供了他們可以控制的可持續成就記錄,并且它還可以通過降低行政成本和官僚作風使大學受益。同時介紹了區塊鏈在教育行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大多數歐盟國家正在試驗教育區塊鏈。
2.3.2國內專家學者研究成果
許濤(2017)介紹了區塊鏈的特征及優點,并了解了區塊鏈應用于各個行業的可行性。作者發現“區塊鏈+教育”正不斷發展,同時從三個角度:區塊鏈技術教學、區塊鏈技術校園傳播和區塊鏈技術教學平臺建設詳細地了解了“區塊鏈+教育”在歐美國家的發展情況。最后進行了對“區塊鏈+教育”在發展中國家及不發達國家的應用進行了展望。李青,張鑫(2017)介紹了以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的區塊鏈,指明了區塊倆在教育領域有很大的潛力。作者基于文獻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紹了區塊鏈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情況,其次,探討了“區塊鏈+教育”的主要應用模式,最后,提出了“區塊鏈+教育”技術的優點和潛在問題。
2.3.3國內外專家理論研究對比分析
自“區塊鏈+教育”提出后到至今已經經歷了一個高速成長和快速發展的過程,國內外專家學者也越來越關注這一領域,都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關注于區塊鏈技術所能為教育事業帶來的變革。國外相關研究的關注點主要在“區塊鏈+教育”如何更為合理地應用以及出現問題的相關解決方法,而國內研究主要的關注點在于“區塊鏈+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對這種技術的美好期待與展望。本文在先前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上,一方面通過可行性分析研究驗證區塊鏈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及其前景,彌補之前研究在這一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對技術層面的特征、方式及優缺點進行詳細地介紹,為教育機構、監督部門和投資者停工“區塊鏈+教育”具體應用和技術可行性的理論依據。
3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可行性研究
3.1我國教育行業發展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逐漸轉變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更新了工作、學習等的方式。教與學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的限制。資本市場的快速涌入,使我國在線教育自2001年以來蓬勃發展。截至2017年末,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44億,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1.2億,且白皮書預測,未來互聯網教育用戶規模將保持5%左右的快速增長率,而在線教育市場將以超過20%的增速發展。然在線教育行業在快速發展下,很多問題也隨之凸顯,如網絡授課老師良莠不齊。目前,隨著高學歷高成績被看得越發重要,在社會上出現了多個學歷造假現象。因此,人們越來越迫切地需要一套更透明更完善的在線教育系統,中國“區塊鏈+教育”行業發展任重而道遠。
3.1.1政治分析(P)
目前,區塊鏈迅猛發展,多個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對區塊鏈進行規范。而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對區塊鏈進行較為規范的管理。2016年10月,工信部頒發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指出了“區塊鏈系統的透明化、數據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適用于學生征信管理、升學就業、學術、資質證明、產學合作等方面,對教育培訓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價值。”2018年,上海教委的工作要點通報中,提出了“推進基于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的教育示范應用。”中國目前擁有發展區塊鏈的良好政治環境,因此區塊鏈在中國的發展是較為可觀的。
3.1.2經濟分析(E)
當下,我國經濟在政府調控下運行在合理區間,已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我國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需要更多的優秀資源來滿足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區塊鏈+教育”更能有效地滿足經濟發展過后人們所需要更多資源的問題。
3.1.3社會分析(S)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互聯的普及率逐漸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納更多的知識,同時也逐漸提高了對新知識的接納度與認可度。而區塊鏈作為一種帶有大量優點的新技術,在有利于各行業健康發展的情況下,會被多數人士接受。但區塊鏈技術在當今社會認可度、接受度還比較低,因此仍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3.1.4技術分析(T)
目前,互聯網的普及率逐漸提高,并處于較高水平: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升級,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互聯網,這為區塊鏈技術在大眾之間普遍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互聯網的逐漸發展,我國互聯網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截至2018年6月,我國IPv6地址數量為23555塊/32,半年增長0.53%。我國互聯網運營商已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在網絡層面支持IPv6的能力,未來互聯網市場會在用戶需求增多的條件下實現大幅度的增長。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基本完善為區塊鏈應用的發展提供了較為有利的環境。
3.2區塊鏈應用可行性之行業競爭分析(SWOT)
3.2.1優勢(S)
一是高度公開、透明性。區塊鏈系統中,除各節點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任何信息對所有人公開,因此,整個系統處于信息高度透明的狀態。因為區塊鏈的這一特點,可以大大減少對教師通過教師平臺的作品的剽竊、盜版等行為;同時,可以從根本上保護知識產權。二是去中心化。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賬本,可以通過將各個節點連接起來形成區塊鏈網絡。基于區塊鏈的這一優勢,可以將區塊鏈與大數據系統相結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教育鏈,使教育資源及有效信息更加有效地共享。
3.2.2劣勢(W)
目前,區塊鏈在我國發展還很不成熟。區塊鏈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程度、社會認可度、接受度還比較低,且相關專業人士對于區塊鏈技術的研究還暫時停留在淺層的理論分析。因此,區塊鏈在教育行業還處于市場空白狀態,將區塊鏈引入其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這對發展程度相對比較低下的教育行業來說,是非常困難的。
3.2.3機會(O)
“區塊鏈+教育”在我國目前還少有相關人員涉足,因此從一定角度分析,“區塊鏈+教育”仍屬于藍海市場。它的許多潛在價值還屬于埋藏階段,如果相關教育企業把握住機會,就能獲得巨大的成功與收益。
3.2.4威脅(T)
鑒于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巨大優勢,可能會吸引眾多國內企業。把握住機會的企業會獲得大量名氣與收益,這可能會使后來進入的企業一直處于劣勢。
4區塊鏈技術在教育培訓方面的應用前景
4.1區塊鏈技術在學生教育認證方面的應用
4.1.1教育認證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教育認證在如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對未來的就業、生活等方面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根據如今的情況顯示,目前社會上造假學歷泛濫,這對企業和高校的招聘與招生產生了很大的困擾,同時也是對人才的不公平。以如今現有的技術對教育水平進行認證,需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這對企業和高校來說成本太高。
4.1.2區塊鏈下的應用前景
通過將區塊鏈技術作為學生教育認證的基礎技術平臺,學校可以將學生的各類證書以及學校對學生的相關評定信息至區塊鏈平臺。這種應用,不僅可以降低企業及高校在鑒別人才時產生的相關成本還可以減小造假行為,提高就業市場的公平化。目前,印度已經有了Zebi的EduChain,他們的目的是利用區塊鏈技術來幫助教育機構更加有效合理地管理學生的相關信息。
4.2區塊鏈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應用
4.2.1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還存在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據相關情況來看,對高校的學術和創造性成果剽竊、搶占等現象時有發生,這嚴重打擊了相關學術研究者的創新動力和積極性。
4.2.2區塊鏈下的應用前景
區塊鏈擁有大量的相關優勢。通過區塊鏈的不可竄改的特點,可以將大量的論文和創新作品等技術成果上傳到區塊鏈平臺,從而使系統生成不可篡改且永久有效的記錄。通過區塊鏈高度透明的特點,在利益受到侵害時,可以及時取證,從而保護知識產權。
5結論及政策建議
5.1本文的結論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相關成果的研究,發現集中關注點都在如今教育培訓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區塊鏈+教育”能改善這些問題的原因,同時都對將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產生的效益問題進行了探討。但國外學者主要關注與區塊鏈在各行業的應用以及如何彌補“區塊鏈+教育”在應用時所產生的一些問題,而國內學者的研究點主要在“區塊鏈+教育”的合理設想及美好展望。由此可以得出,“區塊鏈+教育”在國內還屬于藍海市場,將區塊鏈技術創新性地應用于教育培訓行業,可以使教育培訓行業獲得更大的提升。本文通過運用宏觀經濟分析、行業競爭分析等多個方法對區塊鏈應用于教育行業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幾個結論:區塊鏈在教育培訓行業的前景較好,具有多個優勢;區塊鏈可以降低教育認證的難度;區塊鏈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區塊鏈可以適當降低教育培訓的成本。
5.2政策建議
5.2.1對于政府機構
區塊鏈技術在教育培訓行業被廣泛應用后,可以大大提高我國的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同時可以增大我國對人才和資源的利用率。這正符合我國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科教興國戰略的前進,會對綜合國力、社會結構、人民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產生巨大影響。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9-055-02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比特幣的產生和廣泛使用,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的區塊鏈以其高效、安全和透明的優勢逐漸成為金融科技發展的前沿和熱點。
隨著區塊鏈的不斷發展,其也吸引了保險業的關注。在2016年7月的《機會還是威脅―區塊鏈在保險業中的發展》報告中,麥肯錫定義區塊鏈為“通過運用共識機制來檢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實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過程并不需要中央處理器進行數據記錄和協調。”在國內,各家保險公司也紛紛參與到區塊鏈的研究中,陽光保險于2016年3月推出“陽光貝”積分,同年7月推出具備區塊鏈特性的微信保險卡單。
在區塊鏈對保險業的影響方面,Mainelli(2015)提出,新興的舉措和創新戰略對保險公司改進個人定價方案、提高盈利能力和保留客戶有著重大意義。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報告(Walport,2016)中指出,預防欺詐行為仍然是當前保險行業的首要任務。Kosba A, Miller A, Shi E, et al. Hawk認為,通過運用區塊鏈技術簡化付款和索賠處理流程,可以減少欺詐性索賠的風險。Martin Stellnberger(2016)認為,保險行業當前存在的不道德的營銷手段和不透明的定價模式損害了保險業的聲譽,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重新塑造保險業的保險模式。王和(2016)認為,區塊鏈中的去中心化將使得保險公司的角色從傳統的風險直接吸收者和處理者轉變為風險管理顧問和風險資金池的管理者。
而在區塊鏈潛在的風險方面,Henk和Bell(2017)提出:“公司必須考慮采用區塊鏈后帶來的潛在效率增益和潛在風險。將這種網絡設施到公眾或半公眾的網絡中,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可能會造成重大障礙。”德勤(2017)調查發現,缺乏技術標準是當前尚不成熟的區塊鏈所遇到的主要障礙。Mark Crawford(2017)則認為,監管治理問題將是保險業采用這項技術必須面對的最大障礙。對于區塊鏈的監管,可能需要新的法律和協議,而這些則需要數年的探索才能得出。李赫(2016)認為,保險區塊鏈面臨著客戶信息泄露風險和數據泄露風險,此外,區塊鏈作為一門新興技術,在實踐中存在著技術風險、業務管理風險、智能合約風險和法律風險。趙岳(2016)認為,隨著保險業的發展,行業內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區塊鏈,如何整合各種區塊鏈并確定行業標準是監管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保險業各家企業對區塊鏈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實踐和研究時,保險監管方卻對區塊鏈的監管卻毫無動作。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其必然會經歷一個“創造性破壞”的階段。在實際發展中,基于區塊鏈所創造的比特幣在發展中出現過很多意外事故,區塊鏈自身存在很多安全風險。基于此,本文根據區塊鏈自身的特點以及當前在保險業中的運用情況,對國內的區塊鏈監管提出相應的建議。
二、區塊鏈技術在保險業中的運用現狀
(一)區塊鏈概念與工作原理
根據麥肯錫對區塊鏈的定義,區塊鏈是指通過運用共識機制來檢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實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過程并不需要中央處理器進行數據記錄和協調。通俗地來說,其利用密碼的方式將交易產生的數據進行編碼形成新的數據塊,其數據塊不僅包含該交易自身,同時還會包含其他交易數據的信息。
如圖1所示,交易信息Tx1,Tx2,Tx3,Tx4,Tx5,Tx6,Tx7,Tx8經過區塊鏈中的編碼,轉換成默克爾樹中的根1和根2,再組合形成一個區塊。各個信息按照時間軸順序編碼,因而前后的區塊往往是前后相繼。各個區塊按照時間先后順序聯接而成的鏈條即為區塊鏈。與傳統的保險公司將數據存儲在中心保險系統不同的是,區塊鏈的信息是記錄在各個系統的終端設備中,即各個節點上。
(二)保險業內區塊鏈運用現狀
自2016年后,國內各家保險企業紛紛開展對區塊鏈的實踐:中國平安于2016年4月加入區塊鏈國際聯盟組織R3,同年8月成立金融科技部門;陽光保險于2016年3月推出“陽光貝”積分,同年7月推出具備區塊鏈特性的微信保險卡單;易安保險、慕尼黑再保險于2016年7月成立“區塊鏈保險實驗室”,共同探索區塊鏈技術在保險領域的應用前景;眾安保險于2016年11月成立眾安科技,發起上海區塊鏈企業發展聯盟。
從上述各企業的具體實踐情況來看,保險業參與區塊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種是在保險公司內部成立區塊鏈研究部門;第二是成立科技子公司,使其可以獨立法人的身份對區塊鏈進行探索;第三是直接將區塊鏈進行小范圍的運用,從實踐中摸索;第四種是聯合其他機構一起建立一個新的區塊鏈研究所,共同研究。
以上四?N區塊鏈的實踐情況中,目前可以觀測到的保險公司對區塊鏈技術進行運用的只有陽光保險,而其他在區塊鏈方面的研究則是尚處于實驗室之中,并未真正在現實實踐中施行。與國外的比特幣、萊特幣等方面相比,國內在區塊鏈方面的實踐處于較為謹慎的狀態。
陽光保險目前在區塊鏈運用上主要為積分互送和保險卡單方面的設計。在積分互送中,用戶可以以“發紅包”的形式將積分個人積累的積分向他人轉贈。而在微信保險卡單中,只需在微信端輸入被保人和航班信息,就能立即獲得保障,贈送者也可以隨時隨地在微信端發紅包將航空意外險贈送給他人,免去了繁瑣的操作和時間成本。從陽光保險當前的區塊鏈應用上,可以發現:首先,區塊鏈在保險業的運用有利于縮短保險投保、索賠和理賠的流程,減輕投保人和保險人的負擔,節約時間;其次,區塊鏈的應用有利于減少保險欺詐,縮短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的信息不平等;最后,區塊鏈的運用在靈活保單轉讓上有著巨大的優勢,省去了保險人繁瑣的確認流程。
從各家保險公司的研究報告中,也可以看出,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區塊鏈還將涉及到保險理賠、承保履約等各方面。保險公司也可引入客戶的個人數據,以更低的成本設計出更個性化、更符合公眾需求的保險產品。
(三)國內區塊鏈運用可能存在的問題
首先,調查追蹤難。區塊鏈的設計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等特點,除去設計者外,別人很難介入其中對信息進行解析。監管者若想追蹤交易鏈條并尋找相應密匙來破解,有著一定的難度。這便為保險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監管空白區。
其次,風險管控難。由于區塊鏈交易發生即清算,風險傳播速度將大大快于以前。當區塊鏈系統出現巨大風險時如何迅速做到風險隔離保護投保者是個較大的難題,這也需要監管者設計出一定的安全隔離方案。
最后,個人隱私保護問題。區塊鏈在去中心化的同時,也將投保者(交易者)的信息附帶編入了其他服務器和其他交易信息區塊中,倘若編碼方式和密匙失竊,大量投保者信息也將隨之流出,易造成個人隱私權侵害。
綜合以上種種,可以發現,區塊鏈帶來保險業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如何把控風險,如何監控風險,是監管機構接下來亟待解決的難題。
三、關于區塊鏈的監管建議
(一)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
目前國內對于區塊鏈的相關法律法規尚存空白,對于區塊鏈的概念、區塊鏈使用者的資質等方面缺少規定和限制。因此,國內需要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平臺的提供者、平臺的使用者和平臺本身實施監管。此外,還應出臺區塊鏈的行業標準,爭取在各家公司各類型區塊鏈泛濫之前確定其基本的行業標準,從而為后期的整合提供基礎。法律中還應要求保險公司運用區塊鏈之前將區塊鏈的編碼方式和密匙在監管機構內部進行備份,從而避免后期追蹤時的不利。
(二)采用包容性監管的沙盒機制
沙盒機制是指將其比作是在一個非人工干預環境下讓業務創新發展壯大,待初具規模以后再逐步介入監管的一種過渡性機制。區塊鏈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環境予以成長。其成長過程中定然會出現一定的錯誤,通過“沙盒機制”,既可以篩選出條件成熟的區塊鏈業務,也可以幫助監管者更好地建立區塊鏈監管制度,實現監管與保險業務的共同創新。
(三)控制好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節奏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會最終抹去中心的存在。從保險業來說,區塊鏈使得每個人成為全區塊的一個節點,而系統對于其個人信息的記錄亦會幫助了解其個人的風險狀況、確認其保費的定價。在這過程中,保險公司的保費定價功能會慢慢退化,其資產管理功能會慢慢占據一個重要地位。但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會有個漸進過程。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保險機構與區塊鏈平臺的差別與界限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化。但作為監管者而言,需要控制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節奏,使其始終能夠控制對整個系統的監管,而不會因為行業技術領先于監管技術而導致監管能力不足。
1.1 區塊鏈及其簡史
2008年, 鐘本聰 (化名) 發明比特幣時, 第一次提出了區塊狀鏈的概念。Nakamoto So希望允許互聯網支付直接從一方發送到另一方, 而不是通過金融機構。一個漂亮的解決方案為:以具有一致性的加密標記事務為基礎, 與不可摧毀的記錄區塊鏈相連接, 形成一個具有分段式時間的數據庫。在所有人包括政府、犯罪組織以及黑客面前, 這個記錄著所有比特幣的區塊鏈數據庫完全暴露, 但從未有任何黑客對其進行過攻擊。
雖然談論塊鏈時必須討論比特幣, 但它們是兩個獨立的技術。一些人把今天的塊鏈接技術與1992年 (萬維網之前) 互聯網的成熟和創新潛力進行比較。區塊鏈技術的潛力已經在各個行業得到了認可。自2013年以來, 已有120多美元的風險資本投資于120家連鎖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Lockheed Martin) 、IBM和高盛 (Goldmansachs) 等大型成熟公司也開始在各自的行業中探索潛在的區塊鏈應用。
1.2 區塊鏈在網絡空間安全中的技術優勢
在并非極度安全的網絡上, 區塊鏈實現了可靠的交換信息, 解決了一個重要的疑難問題。如果惡意節點進行偽造包裝, 不斷地創建虛假數據, 或者是從某些渠道獲取真實數據, 區塊鏈都可以對其進行剔除, 避免有效數據被肆意篡改, 對數據完整性進行有效保證。除此之外, 信息傳遞技術與一致性機制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區塊鏈的近一步使用。當然, 與傳統的安全技術相比, 區塊鏈明顯更具優勢, 具體情況為: (1) 自治分布式數據管理結構在區塊鏈中被廣泛應用, 且節點自身都極具安全保護能力。節點根據規則, 逐步和一步一步進行惡意攻擊行為, 使得區塊鏈可以在不安全的網絡環境中運行, 它也可以阻止、對抗外部黑客和內部人士。 (2) 區塊鏈采用一致的安全機制, 利用網絡的整體實力積極抵抗個人惡意侵權。強大的網絡民意機制可以很大程度上限制惡意行為的產生, 當然, 即使惡意行為出現, 在這樣的環境下, 最終也會解體。我們主要通過誠實節點達成的一致性共識來阻擊惡意節點的攻擊, 即在網絡環境中, 規模越大, 安全性、可靠性越高。 (3) 良好的可擴展性在區塊鏈安全機制中得以形成, 如果可以隨意結合, 則更加靈活的安全機制將出現在更多行業中。當然, 區塊鏈的成功運行離不開這些優點, 不過正是由于這些優點, 反而促使網絡空間安全更有保障。
2 區塊鏈中的網絡空間安全技術
由于區塊鏈融合了很多安全技術, 既有傳統的安全技術, 也有新型的安全技術, 所以, 它可以提供諸多與眾不同、新穎的網絡安全能力。
2.1 散列算法
區塊鏈使用稱為安全哈希算法 (SHAs) 或散列的加密技術。哈希算法將任何數字信息 (包括文本、圖像、視頻等) 轉換為指定長度的位串, 例如由Sha256算法處理的256位數字信息的輸出。大體上講, 在安全散列算法中, 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1) 原始圖像具有不可逆性; (2) 輸入輸出字符串始終唯一。前者哈希可以很容易通過輸入值計算得知, 但原始輸入值不能被計算;后者方面, 不同的輸入值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相同的輸入值可以產生相同的結果, 即使輸入值出現微小變化, 輸出值也會產生重大變化。所以, 電子數據的完整性可以通過哈希算法得以驗證, 即便不檢查原始數據。
2.2 區塊鏈式結構
由一組組記錄組成的多個塊的鏈式數據庫即為區塊鏈, 且每當添加新的區塊時, 它會被放在當下區塊的前面, 而當下的區塊含有一個加密鏈接, 可形成塊鏈。整體而言, 區塊鏈含有多個結構, 擁有多個頁面, 且不同的頁面包含不同的內容, 不同的塊含有多個信息。其中, 最重要的3個項是前一個塊的哈希值、表示塊創建時間的時間戳和塊內容哈希值的My Chl根哈希值。
2.3 共識機制
共識是一個過程, 即使有一些錯誤的過程, 也可以稱為拜占庭將軍, 一組分布式過程可以實現價值或行動一致性。不同的一致性機制可以在不同的區塊鏈中得以使用, 且可以實現多方位同步, 包含諸多內容, 比如各方之間的信任、利益的一致性、網絡的形狀等。多個占主導地位的誠實節點與一些惡意節點可以被一致性機制結合起來, 在區塊鏈網絡中, 避免了惡意節點的優勢形成。所以, 區塊鏈網絡越大, 受到惡意傷害的程度越低。
2.4 區塊鏈網絡結構
從完全集中到全分布式體系結構, 區塊鏈可以使用各種網絡體系結構, 每種體系結構都代表了一種權衡, 即安全性與效率之間的權衡。在集中式網絡中, 網絡功能主要是通過外部節點依靠中心節點來得以實現。一旦中心節點受到破損, 則整個網絡可能受到破壞, 但單就功能而言, 每個節點始終是獨立的, 如果一個分散的節點被破壞, 則很難給整個網絡帶來巨大影響。
2.5 網絡節點類型
網絡節點可以是區塊鏈的普通用戶, 也可以是區塊鏈的安全保護器。網絡節點作為保護器可以通過參與一致性機制來保護區塊鏈安全, 但并不是所有節點都需要參與一致性的各個方面 (例如訪問權限的不同) 。根據網絡的使用情況, 區塊鏈網絡中的節點類型是不同的, 基于它們的相對能力 (例如處理、存儲、通信等) , 區塊鏈節點被分為3種類型, 包括完整節點、部分節點和簡單節點。
完整的節點被用作區塊鏈網絡的骨干節點, 對最新的、完整的區塊鏈數據庫副本進行建立和圍護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不過并非所有的節點都有此項功能, 有的節點僅有每個塊組成的鏈, 僅能對新的記錄進行生成傳輸記錄, 但不能否認的是, 在協商機制中, 它們仍能發揮重大作用。
3 區塊鏈在網絡安全領域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目前, 至少在以下3個方面, 它可以對網絡空間的安全和保護起到直接的作用。
3.1 對網絡數據的完整性起到保護作用
大體上講, 以加密和信任為基礎的傳統保護方法已經不能起到完全保護的作用了, 因為網絡安全是極其脆弱的, 但塊狀鏈與其不同, 它保護存儲數據主要使用反向鏈接的數據結構, 并不是以加密信任機制為主。
眾所周知, 建立一個安全的網絡防御邊界并不是塊狀鏈的主要目的, 實現對邊界中的事物監督, 摒除所有假的不良信息才是它的追求。如果想要對塊鏈上的數據進行攻擊, 是得不償失的, 這意味著必須與整個塊鏈網絡競爭, 且價格十分高貴。
3.2 建立了更加可靠的網絡通信
在高度對抗的環境中提供可靠的通信是可以通過區塊鏈接技術實現的, 比如P2P消息技術, 每隔幾秒鐘世界上每個活躍的節點都可以收到由比特幣傳播而來的信息, 且大多服務由比特幣網絡上每個節點提供, 智能手機也在其中。一旦其他設施出現損壞, 僅通過高頻無線電、傳真等手持備用頻道便可實現比特幣消息的傳送。
對于塊鏈網絡而言, 并沒有唯一獨特的節點存在, 所以, 即使部分節點斷開, 正常情況下網絡依舊可以正常運行。如果單個節點受到攻擊, 則消息可經由塊鏈網絡迅速地流傳各地, 并不受其他因素影響。
3.3 可以做好網上資產管理
有形、無形資產均可以通過區塊鏈進行鑒別授權。對于無形資產而言, 區塊鏈可以在知識產權保護、綜合管理等領域運用, 且主要利用自身的時間戳和非篡改的特點;對于有形資產而言, 資產的識別、管理等均可以通過區塊鏈與其他網絡技術相結合而實現。除此以外, 房屋以及車輛等實物資產發放均可以通過安全可控管理得以控制。區塊鏈還可以將物聯網技術結合起來, 建立供應鏈管理的永久記錄, 建立源記錄, 在上、下游產業之間提品可追溯性和其他功能, 并提高產品使用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4 結束語
區塊鏈顛覆了傳統的網絡空間安全假設和設計思想, 為網絡空間安全提供了一種新的安全保護模式和技術。區塊鏈是可信的, 可以在不可靠的網絡空間中提供可信的系統運行環境;塊鏈是透明和安全的, 使用反向數據結構存儲集中式數據, 并為添加附加安全協議提供了安全基礎;區塊鏈是容錯的, 一致性機制被用來將誠實節點強度與惡意節點相結合。這些特點為完善網絡系統和網絡的基本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區塊鏈技術還在發展, 還有許多實際問題有待解決,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探討了將塊鏈應用于網絡各個領域的相關途徑以及方法, 對促進我國網絡安全保護水平的提升具有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陶宏.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問題分析與防護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3 (14) .
2015年底,哈佛大學客座教授皮埃羅?斯加魯菲預言,未來有十個領域是需要創業者重視的,它們引領著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這十個領域包括:共享經濟、萬物互聯、大數據、基因、人工智能、未來貨幣、可穿戴設備、納米技術、太空探險、新興制造業。
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的定義被認為是民眾公平、有償的共享一切社會資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經濟紅利。此種共享在發展中會更多的使用到移動互聯網作為媒介。
作為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研究方向,“共享經濟”涵蓋了投資、金融、旅游、房地產、交通、人力資源、教育等領域一系列創新創業發展的新思維和新理念,有效推動傳統企業提檔升級。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達到150億美金,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350億美金。
有專家認為,簡單化與標準化對于共享平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簡單化、標準化和易于參與是平臺的主心骨。好的平臺能夠降低參與成本和參與難度,并將進入的門檻降到極低。平臺的不斷成長會帶來規模經濟具有一切優勢。
皮埃羅?斯加魯菲說,“共享經濟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了人的作用,Kickstarter平臺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風投項目,有超過9萬多個項目進行成功融資。”
人人共享正在促使工業資本主義向共享經濟的新轉變,共享經濟是一個新的時代。
中國精益創業社群聯盟創始人陳健強調,“稀缺的資源是可以通過共享平臺走向一個富足的生活,我們要從舊的事物當中挖掘新的價值。我們能夠分享自己已有的物品,比如我們通過 Uber 分享汽車,通過 airbnb 分享床,我們也可以利用自己不太了解的東西,如社交網絡或者之前被隱藏起來的虛擬物品,如開放的數據、應用程序、編程的接口等等。我們還可以分享曾經被我們忽視的才能、專業知識、創造力、記憶洞察力,共享平臺的創建能夠連接、組織、整合參與進來的個人并賦予他們更大的力量。”
過剩產能本身就蘊含著某種價值,而真正的價值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它。過剩產能是人人共享平臺向外界提品或服務的關鍵。
滴滴出行是實施“共享經濟”理念的代表性企業。從2014年8到2015年6月,在僅僅八個月的時間里,滴滴就從出租車單一的業務,變成專車、快車、企業、順風車的多元業務。滴滴出行高管黃潔莉近日宣布,滴滴在出行領域有明確的愿景,三年內的愿景是推出一站式出行平臺,希望在三年內服務三千萬用戶,在三分鐘內都能找到車。
但是,小豬短租創始人兼CEO陳馳認為,共享經濟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模型,從萌芽、生長到成熟,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此期間難免要跨越很多文化、傳統的障礙,也就是人類的文化和價值認同。這就需要有人去做所謂“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并逐漸影響到其他人,逐漸改變社會的觀念。
萬物互聯
“未來,有超過200億甚至于300億的機器和設備可以相互連接。”皮埃羅?斯加魯菲強調。
“如果有了物聯網,我入住一個酒店,門卡裝在口袋里,當我走進電梯時,電梯可以自動識別出我住在幾層,然后直接把我送到那一個樓層,出了電梯之后它會告訴我向右轉,等我走到房間門口時,房間門就會自動打開。”不過,他也表示,目前影響這一技術實現的障礙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大家還沒有一個可以接受的公共標準,另一方面是電池充電技術亟需提升和更新。
物聯網容括了智能感知、識別技術、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存儲等新興科技,真正實現現實、虛擬的有效融合,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
麥肯錫做過評估,根據物聯網在市場中的滲透率、人口、經濟等變量,統計趨勢變化以及未來十年間技術演變趨勢,預計到2025年,物聯網有望實現年均3.9萬億~11.1萬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其最高占比甚至可達2025年全球經濟總量的11%。
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曾鳴不久前宣稱,新經濟的本質就是互聯網經濟,其最根本的特點是從農業時代的點、工業時代的線,走向一個全面開放的網絡式的結構。
“萬物互聯”是互聯網時代的重大突破,互聯網最終的使命是讓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隨時展現,這是真正的所有人、所有物都互聯、互通、互動。
聯想總裁楊元慶甚至公開表示,“在互聯網時代,智能設備是用戶進入互聯網、享受互聯網服務的工具和入口。未來整個人類社會也將進入一個萬物智能、萬物互聯的新的時代。”
智能終端將從今天非常有限種類的設備,個人電腦、智能手機、電視等,擴展到我們的各種設備,可以說將是無處不在,空調、加濕器、空氣凈化器、攝像頭、汽車等等,都將具備這個計算、存儲還有網絡連接的這些智能的功能。
輔之以溫度、濕度、距離、紅外、顏色、空氣質量等各種的傳感器,將使得這些設備不僅能夠更加智能,而且通過相互連接更加主動的來為你工作。比如說當你隨身攜帶的手表、手機,預測到你將要回到家里面的時候,就會指令迅速的傳遞到家里面的各個設備上,能夠迅速的啟動空調、加濕器讓這個環境迅速調整到你比較喜歡、比較適應的環境當中去。從而為人們創造出更加舒適、更加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的氛圍。
楊元慶暢想一個美景:“早晨智能手機的定時的鬧鐘,不僅能夠喚醒熟睡的你也開啟了家中各種智能設備,客廳的畫面輕輕一點也成為你挑選和搭配最好的服飾的造型,無人駕駛汽車會送你到公司,晚上回到家里面喜歡的營養均衡的飯菜也準備好了,入睡的時候燈光、空調都會自動調節,為你創造最佳的睡眠氛圍。美好的智能生活已經越來越不是夢想了!”
大數據
在硅谷,數據就好像石油一樣珍貴,它將為我們以后的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數據技術時代,大數據是構成信息化世界的基本元素,組成了互聯網上紛繁龐雜的知識和數據資源。
大數據有四個特點:第一,數據體量巨大。可以稱之為海量或天量;第二,數據類型繁多。涉及到人類生活方方面面所產生的數據源;第三,處理速度快。瞬間可從各類數據中快速獲得高價值的信息;第四,數據動態變化。不斷有新數據增加,采用合理的數據模型和分析處理方法,將會帶來很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現在人們有越來越多的數據,它由機器產生,由機器來閱讀。所以,現在的大數據逐漸變成了從機器到機器再到機器的一個循環,但卻缺乏了人的作用。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現在我們還并沒有出現一個很好的應用,可以把大數據真正服務于大家的日常生活。難點是如何讓人類可以知道這些數據的意義,并且如何讓這些數據來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大數據并不在“大”,而在于“用”。
在2016年1月2日舉行的2016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上,一款叫做“阿甘跑步”的運動社交APP聯手深圳一家心電醫療設備供應商,借助阿里云大數據平臺面向跑馬愛好者推出”安心跑”服務,可以對跑步人員的心跳狀況實時回傳,可以及時識別,重點關注危險跑步者,在心臟出現問題時及時搶救。
“未來3年,大數據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基于阿里云大數據平臺數加,將有千余家合作伙伴、萬名首席數據官和5萬數據科學家誕生,把中國大數據市場規模拓展至萬億規模。
“束縛大數據的技術瓶頸已經被完全打破,數據將從企業的成本中心轉變為價值中心,2016年我們將迎來大數據應用的全面落地。”
據IDC出版的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人類產生、復制和消費的數據量達到4.4ZB。而到2020年,數據量將增長10倍,達到44ZB。大數據已經成為當下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但全球真正享受大數據紅利的公司不足千分之一,人類已挖掘的數據財富更是不到百萬分之一。
生物黑客
“摩爾定律證明了電子元件會變得成本越來越低、速度越來越快、體積越來越小。同時,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即生物黑客。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計算機黑客,而是針對于基因做的黑客。”皮埃羅?斯加魯菲強調。
生物黑客,又稱生物崩客,自己動手的生物學家,車庫生物學家等,是為了防止出現技術被少數專業人士所掌握而形成的壟斷操縱而產生的一群團體。他們主要是通過網絡及其他手段來普及現代生物學知識。
生物黑客的目標是把生物技術帶出實驗室,打破常規實驗室的限制,在不同環境下創新發展生物技術。生物黑客可借助紋身針、手術刀、注入裝置、微型芯片或各種線路,便可為身體賦予聯網能力。例如,生物黑客們在網上教人們如何從菠蘿里提取基因,還教人們如何以低廉價格從水、酒精中提取基因,甚至告訴人們如何網購低價的實驗儀器,并利用這些儀器進行從簡單到復雜的基因工程。
在美國,Counter Culture Labs的一群生物黑客試圖通過發明胰島素的仿制藥改變這一狀況,他們將公開所有制藥工藝,讓仿制藥公司能為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生產出負擔得起的胰島素仿制藥。
甚至有媒體報道,研究學者已經應用CRISPR編輯了從細菌到人類胚胎在內的各種有機體。這項技術有望為遭受遺傳病折磨的家族譜系消除遺傳缺陷,或者在豬體內培育人類器官。有位研究人員甚至提議修改大象基因組,來復活滅絕已久的耐寒長毛猛犸象。
不過,在2015年4月,研究者報道了利用CRISPR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導致倫理辯論。這場生物黑客的革命何去何從,還要拭目以待。
人工智能
2012年出現了一個新技術,即深度學習。由于深度學習的出現,使得機器可以對人臉、語言以及場景進行識別,2012年之后由機器來識別圖象的錯誤率也極大地下降。
新年伊始,扎克伯格在Facebook個人頁面上表示,2016年他的一大目標是開發控制家庭環境的人工智能技術。
近日,據香港《明報》報道,野村綜研和兩名牛津大學研究員合作,對日本601種職業(勞動人口約達4280萬)展開調查,對每人業務的66%可被取代的職業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49%研究對象所從事的工作很可能被機械人等取代。
根據推測,被取代可能性較高的職業包括普通文員、的士司機、收銀員、保安、大廈清潔工、酒店客房服務員等。研究稱這些職業傾向“不需要特殊知識和技能”等。
全球目前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近千家公司,它們分布在商業智能、金融、安全等領域,僅2015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交易就有近300宗。
現在,隨著大數據、云計算、集成電路等新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再度風靡。人工智能或許將成為下一輪技術變革的核心。從大公司到初創企業都紛紛躋身其中。
百度總裁張亞勤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前景的判斷是,“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基石”,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固然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基礎設備,但它的發展已經遠遠快于大多數人的想象。
據張亞勤介紹,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基本技術,在百度的產品和服務中都得以體現,包括語音識別、文字識別、機器翻譯、搜索引擎、廣告平臺和自動駕駛技術。另外,百度擁有世界最大的深度神經網絡,也很樂意與全世界分享。
無人駕駛汽車現在可以說在汽車和科技領域都是最熱門的話題了。2015年12月10日,百度推出了無人駕駛試驗車。在谷歌、特拉斯、百度等互聯網公司瞄準無人駕駛“蛋糕”的同時,傳統的汽車巨頭奔馳、寶馬、奧迪、豐田等也沒有閑著,紛紛涉足無人駕駛汽車領域,國內的北汽、廣汽、上汽、長安、比亞迪等汽車廠商亦已經悄悄深耕多年。
有人預測,未來5-10年,每個人身邊都會有10個機器人,那個時候這個世界上將會有600億的機器人,這是一個巨大的藍海。未來的機器人會完全脫離人形限制,而只是具有智能功能的設備。
區塊鏈
“未來,貨幣將有新的變化。我認為過去十年中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就是比特幣,比特幣背后有非常強大的技術支撐,最重要的技術支撐就是區塊鏈。一直以來,令好萊塢很頭疼的一件事是數字電影很容易被復制。而作為虛擬貨幣的比特幣,就解決了復制問題。”
在“知乎”上,一個名為Alex的作者撰文稱:以比特幣的區塊鏈為例,你可以把區塊鏈想象成一個比特幣的公共賬本,這個賬本存放在互聯網的各個比特幣節點上,每個節點都有一份完整的備份;里面記錄著自比特幣誕生以來的所有比特幣轉賬交易;賬本是分區塊存儲的,每一塊包含一部分交易記錄,每一個區塊都會記錄著前一區塊的ID,形成一個鏈狀結構,因而稱為區塊鏈;當你要發起一筆比特幣交易的時候只需把交易信息廣播到P2P網絡中,礦工把你的交易信息記錄成一個新的區塊連到區塊鏈上,交易就完成了。
“區塊鏈技術用于人與人之間的每一個活動,我們把這些活動叫做智能合同,合同由機器來簽訂,并且由機器來自動執行。2015年,第一個由區塊鏈見證的婚禮舉行。這類智能合同被應用在不同領域,也催生了眾多創業型公司。”
有媒體報道,包括美國納斯達克在內的很多歐美主流金融機構紛紛試水“區塊鏈”技術,如美國納斯達克私人股權交易市場Linq,在符合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下,針對一些有私人股權交易需求的公司;R3是一個“區塊鏈”技術公司,全球除中國外的大銀行都加入了R3,可實現跨過準時清算;德勤開發了自己的“區塊鏈”技術平臺,為客戶提供此技術的服務和方案,僅憑此項咨詢服務就為公司帶來不小的利潤。
點融網創始人、聯合CEO郭宇航說,“設想未來的消費場景,當你走進一家咖啡館時,人臉識別技術便已啟動,交易和信用認證全在云端完成,所有過程無縫對接,排隊、刷卡都將成為歷史,互聯網金融則將無所不在。而像這樣高度智能化消費場景的實現,必將依賴于區塊鏈技術。簡單來說,區塊鏈技術就是設立一個公共賬本,將每一筆發生在互聯網上的交易,實時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在無數個互聯網媒介上,使得其無法被篡改。”
如今,VISA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介入于原來交易環節繁瑣費時的汽車銷售領域。當消費者帶著集成有區塊鏈技術的信用卡進入4S店時,所有關于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都在云端實現認證和區配,交易過程也都得已在云端完成。
在繼德勤與安永宣布進軍區塊鏈之后,普華永道也正式宣布加入戰團。因為大家都看到了區塊鏈技術對變革金融行業巨大潛力,因此對咨詢公司而言,這也是巨大的商機。
德國銀行預測,未來十年內,現金將會變得多余。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金融,都將圍繞著這個點展開,而區塊鏈技術就是這個未來的基礎。因此,所有國家都開始爭相了解區塊鏈的基本機制和潛在應用。
可穿戴設備
“未來,我們在身上到底會戴多少個可穿戴設備?大家無法想象。”皮埃羅?斯加魯菲強調。
與很多技術相比,可穿戴設備更加貼近于生活,也更加貼近我們自身。而這項技術一旦成熟,將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感到需要它。
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在2013年的市場規模為9億,2014年的規模為22億人民幣;在2015年,市場規模達到125.8億人民幣。
2015年,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為125.8億元,增速高達471.8%。不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主任閔棟表示,目前,我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仍處在探索期。2016年,部分垂直領域的巨大潛力將開始釋放,可穿戴市場將進入啟動期,預計2016年可穿戴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元。
有專家建議,如果創業者進入,就須切中用戶的剛需,同時有特定的渠道和資源,了解供應鏈,了解自身產品,還要有相對充足的現金流。如果提供同質化的產品,就無法獲得投資。
還有人告誡道,創業者不適合做培養市場的事情,也不要創造需求,這是很耗錢和資源的,容易當“先烈”。創業者應該緊跟用戶的需求,進行微創新。此外,創業者一定要注意售后服務,這是增強用戶體驗的重要部分。
在過去一年里,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創新者:360、暴風、出門問問、奧圖科技、Fitbit。
360作為中國兒童手表行業的領導者,相應產品已開發至第三代,其在系統層、APP、云服務等領域持續投入,同時搭建親子社區,在用戶運營方面有不錯的效果。
2015年初,暴風魔鏡從母公司暴風科技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發展的子公司,并獲得來自天音控股、愛施德、華誼兄弟的1000萬美元融資。暴風魔鏡致力于虛擬現實產業鏈生態的構建,在內容建設、開發者生態建設、產業鏈合作者建設方面不斷發力。
2015年9月,谷歌AndroidWear與出門問問達成戰略合作,在中國由出門問問提供AndroidWear的語音搜索。同時出門問問于2015年6月了Ticwatch智能手表,產品線延伸至硬件端。
奧圖科技在2015年推出了面向消費者的AR眼鏡,可通過語音操控完成打電話、發短信、拍照、錄像、分享朋友圈、導航、AR增強現實等功能,同時也在研發VR設備“炫鏡”,在AR、VR領域,奧圖科技都有著不錯的技術積累,但產品面世時間較短,市場銷量及品牌影響力均較弱。
Fitbit于2009年上市第一款可穿戴設備,并于2015年6月19日正式登陸紐交所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設備公司。
易觀智庫分析認為,在2016年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隨著未來蘋果2代AppleWatch,智能可穿戴設備提供的服務愈加完善,健康類數據快速增長,健康類大數據服務將逐步成熟。智能可穿戴設備將在人體健康監測等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配合大數據和云服務,此類產品會在健康、運動、醫學等市場未來使用場景廣泛。
2016年,可穿戴設備將重點發展人機交互技術,充分實現人機無縫連接,釋放雙手,在語音交互、體感交互、觸覺交互、眼球追蹤交互等方面取得創新突破。
納米技術
“通過納米技術我們可以做出新材料,讓我們現有的物體做出改善,或者創造出我們現在不知道的新物體。”皮埃羅?斯加魯菲強調。
“一滴納米藥水,就能讓電視機顯示屏實現升級換代;一層薄薄的納米膜,就能讓普通透明的玻璃直接播放電影;一個小小的微納商標,就能讓香煙、酒類甚至人民幣成功防偽……”很多創新者已經對納米技術進行了一一解讀。
納米技術是用單個原子、分子制造物質的科學技術,研究結構尺寸在0.1至100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它的最終目標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來構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
據外媒報道,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納米技術,可以實現復雜材料的無損融合,從而制作出如紙張般輕薄的電路板。這種技術將使用光子技術,使用氙氣燈代替傳統熱源進行融合操作,相比此前效率提升最高10倍,從而減少長時間高溫融合的損耗。
近期,納米技術還被應用于環保領域。來自華南師范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的方戰強教授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將可與鉻發生快速化學反應的“零價鐵”制作成20―40納米的納米材料,如果將材料撒到受污染的水體或土壤中,在10到20分鐘以內,“零價鐵”即可將水體或土壤中的鉻還原并固定下來,然后使用磁鐵將還原固定在“零價鐵”顆粒上的鉻進行快速分離,避免遺留在水體和土壤中產生二次污染。
納米技術在醫療領域也擁有非常不錯的前景,未來有望用于多種癌癥的治療,不過目前還需要通過大規模臨床試驗來驗證納米粒子的效果。
太空探險
2015年,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太空領域建立了自己的初創型公司SpaceX,做出了非常重大的實驗成果,他們希望把火箭發射出太空,再考慮收回。如今,這家公司已經可以用到這種可回收、可再次利用的火箭,并且讓太空探險的成本極大地降低。
“在SpaceX總部一樓,通往馬斯克辦公隔間的墻上掛著兩張海報,左邊的海報有關火星的現狀――一個寒冷、貧瘠的紅色球體,而在右邊的海報上,火星則是一個生機盎然的綠色大陸,被海洋所包圍。這個星球的溫度不斷升高,最終變得適合人類的生存。”
“我堅信人類的未來一片光明。如果我們可以解決可持續能源發展問題,同時成為一個多星球物種,在另一個星球上建立起自我維持的文明――應對使人類意識走向毀滅的最嚴重的情況――那么我認為這種前景將十分光明。”(《彭博商業周刊》)
目前,SpaceX以每個月一枚的頻率發射火箭,火箭上搭載了來自一些企業和國家的衛星。SpaceX的發射成本遠遠低于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和Orbital Sciences等本土競爭對手。到目前為止,SpaceX為許多國家的客戶發射過衛星,其中包括加拿大、歐洲和亞洲國家的客戶,發射次數在24次左右。SpaceX還計劃實施50多次發射,合同總金額超過50億美元,發射日程已經排到了幾年以后。
據媒體報道,太空創業公司涉及的業務包括納米衛星制造、地理繪圖、天氣追蹤技術等,還有一些企業甚至想開采小行星資源。如果新生的產業可以重復使用火箭,就可以節省大量的成本,加快發射速度,讓創業公司快速測試、升級技術,更快地替換舊衛星,這些都對營收的增長相當關鍵。
智能制造
如今,工廠已經被重新定義。
“由于3D打印技術的出現,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家里面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時,由于眾籌的出現,我們基本上也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資金,來做想做的事情。” 皮埃羅?斯加魯菲說。
以亞馬遜為例,它提供了自動倉儲服務,每一個人都可以把自己手工制作的東西存儲在那里,亞馬遜來負責管理物流。
可以說,亞馬遜是智能工廠的代表。所謂的“智能工廠”是在數字化工廠的基礎上,實行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度融合,為了加強信息管理和服務,必須有效利用物聯網和設備監控技術。智能工廠是實現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主要通過構建智能化生產系統、網絡化分布生產設施,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
未來,將云計算中由大型工業機器產生的數據通過大數據與分析平臺轉化為實時信息,并結合綠色智能和智能系統等新興技術,打造一個綠色、高效、舒適的人性化工廠。
亞馬遜2012年7.75億美金收購的Kiva Systems,大大提升了亞馬遜的物流系統。截至2015年,亞馬遜已經將機器人數量增至10000臺,用于北美的各大運轉中心。Kiva系統作業效率要比傳統的物流作業提升2-4倍,機器人每小時可跑30英里,準確率達到99.99%。
有媒體報道,“在亞馬遜的運營中心,不管是什么時間點,基本上在任何一個區域、任何一個通道里面,你不太會看到很多人圍在一起。產品在倉庫內飛速流動,從送達到發配,全程受到計算機系統的跟蹤。”
“在倉庫的另一端,工人則在亞馬遜中央計算機系統的幫助下將產品打包到箱子里。取自存儲貨架的商品會被自動識別,并整理到同一個顧客的訂單包裹里。計算機知道每一件產品的尺寸規格,因而會自動安排合適的包裝箱,甚至數量剛好合適的包裝膠帶。在送完卡車出貨之前,包裝箱會進行稱重,以確保包裝流程沒有出現差錯。”
德國工業4.0提倡的智能工廠是實現一種新型生產制造模式的載體。其核心是為了適應產品生命周期新的變化。它能夠找到應付產品快速更新換代、產品種類多而批量少、價格競爭和成本壓力、投資回報率時間縮短以及資源優化和能源效率的解決方法。
而在我國,智能制造熱度高企,石化、鋼鐵、機械裝備制造、汽車制造、航空航天、飛機制造等行業紛紛開始探索建設智能工廠。
(一)高等教育基本矛盾發生轉變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已從量的需求轉向質的提升。繼續教育以往在學歷教育方面發揮的作用和資源供給,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同時,繼續教育內部多種教育形式之間存在壁壘,電大、函授、成人教育以及普通高校中的繼續教育之間培養標準不一,無法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學習成果的銜接,亟需進行相應的交流機制,實現不同繼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繼續教育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繼續教育的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密切圍繞國家經濟活動服務。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國家積極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倡導創新,營造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局面。這樣的新形勢下,繼續教育迎來新的增長點。
(三)社會人才觀念出現新趨勢
隨著全球化程度加深,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社會人才觀念從過去的強調整體逐漸轉向關注個體,公民的價值追求呈多樣化發展,尋求自身價值的實現和表達。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教育的功能更加回歸本源,更加注重個體個性的體現和人的全面發展。繼續教育應該發揮其靈活開放的學習形式優勢,滿足個人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定制化學習需求,適應價值多元化時代的趨勢。
二、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
(一)實現繼續教育各種學歷教育形式之間的溝通銜接
我國繼續教育形式豐富多樣,電大、成人教育、遠程網絡教育等多種教育長期以來競相發展,各自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也存在著教學質量和標準不一,不同教育形式學習成果之間難以轉換利用,存在資源浪費和管理困難的問題。繼續教育改革,就是要暢通各種教育形式之間的通道,推進學歷教育成果間的互認和轉換。
(二)實現繼續教育學歷與非學歷教育成果的互聯互通
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教育活動,因此,繼續教育也必定要面向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發展。目前我國各行業擁有繁雜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相關專業領域建立了對應的職業培訓和資格考試。繼續教育的改革,應該建立起學歷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技能教育之間的橋梁,把非學歷教育成果如各類資格證書等,按照相應的學科標準和程序與學歷教育的學分相匹配,推進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
(三)發揮繼續教育的終身教育功能
繼續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形式,具有靈活、開放和個性化的特點。繼續教育應該進一步發揮這方面的優勢,體現學生的職業、興趣、自我實現方面的需要。要科學分析繼續教育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分等級、分層次設計考試內容和學科,使追求學歷教育、職業教育、興趣教育的不同考生群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教育形式,把教育過程向后延展到學習生涯始終,為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服務,最大程度滿足公民的教育需求。
三、新時代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的路徑
(一)建立繼續教育學分銀行
學分銀行是借喻金融領域銀行的概念,把學生參加繼續教育全過程中的學習成果以統一標準轉換過后的學分存儲起來,然后按照相應的程序在繼續教育不同教育形式之間實現轉換。第一,建立繼續教育學分銀行。首先要建立統一的國家標準,使對學習成果的評價在一致的框架體系下完成,保證各種教育形式的可比性和溝通性。繼續教育應當充分發揮專業課程設置上全、新、活的特點和優勢,建立起國家統一的繼續教育課程學分庫,建設一套涵蓋各學科的課程標準體系,對每個課程的培養目標、學時、知識要求、能力體現等作出細化要求,并量化賦值,使其能平滑地與其他教育形式學習成果對接。學習者所接受的不同類型的繼續教育形式,可以對照國家課程學分庫的標準體系,獲得相應的學習成果認定和學分積累,進而為他后續選擇其他教育形式進行對接提供依據和服務。第二,建立簡明易行的學分認定和轉換程序。建立繼續教育不同學歷教育形式之間的學分認定和轉換標準。如電大、開放大學、遠程網絡教育以及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等的學歷教育部分,由各辦學主體之間簽訂相應的協議,打通各種教育形式之間互認互通的渠道,實現課程學習成果可積累可轉化。學習者通過學分銀行的學分兌換機制,獲得相應學習形式的成果認定,也可以轉化為其他教育形式的學習成果。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習者,其職業經歷、職業培訓、資格證書、在線學習、創新創業、科學研究等成果,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資歷、資格和能力,應該按一定的標準轉換成相應的學分,納入學分庫統一考量和使用。建立國家自理框架,對接繼續教育國家課程學分庫,按照學科質量標準、課程設置標準、人才培養標準建立學分積累、轉換、認證體系,打通繼續教育的學歷教育部分與各類資格證書認證體系間的溝通渠道。第三,改革繼續教育的考試評價方式。學分銀行實質上是對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習者學習歷程的全記錄,這一過程與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過程性評價理念高度吻合。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呼喚相應的技術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科學完整的評價。繼續教育對學生的考核,應變革過去單一分數呈現的形式,為考生提供一份詳盡的考試結果評價報告。不僅是對其本次考試的成績做一個終結性的評分,還要詳細告知考生該考試成績背后所隱藏的信息,告知考生在這門學科中掌握了哪些知識,達到了哪些學科培養要求,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今后適合從事什么工作等等。為考生提供全面的考試評價服務,發揮繼續教育的指導功能,促進考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找到方向,為學生選擇后續的教育形式、工作領域等提供指示引導服務。
(二)拓展繼續教育內涵和功能
在學分銀行的整體框架下,通過標準化、科學化的考試評價,擴充學分的內涵,不僅對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習者知識掌握程度、素質能力等進行考察,還能對其所參加的教育形式進行評價,對前置學習經歷在滿足課程目標、培養要求、質量標準等方面的表現作出科學客觀的判斷。通過學分銀行建立起繼續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和指標,對教育結果進行適當量化比較,并利用大數據技術全面掌握教育信息,開展年際間比較分析,進而為政府決策提供教育發展情況報告和咨詢建議,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體制的改革。
作為一個存活了32年的企業,它顯然是“自以為是”的。海爾特立獨行到“讓人發指”,每次的改革讓人直呼看不懂。而面對外界的質疑和贊揚,又總是堅持不為所動,以我為主。
但海爾又顯然是“自以為非”的,這個詞一直是海爾文化的最核心部分。每次,當我們都認為海爾已經“足夠好”時,它卻開始了“自殺重生”。
2016年底開始,海爾精神變成了“誠信生態,共享平臺”。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海爾在互聯網時代變革的內在邏輯。打造生態、布局社群、構建場景商務、改造智慧工廠……一連串的“組合拳”無不顯示出海爾對于互聯網時代布局的堅定,它似乎很確定自己已窺視到了時代的邏輯。貫穿始終的是“人單合一”,海爾堅持了十多年的管理模式創新實踐。
2017年3月,張瑞敏受斯坦福大學邀請赴美。海爾的長期深度觀察者,商界企業研究院首席顧問、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創始人穆勝博士也受邀隨行。
在與海爾高管團隊同行的10天時間里,穆勝與張瑞敏進行了數次深度交流。作為海爾的布局者,張瑞敏像是一個淡定的棋手:每次落子,都讓人詫異;而之后的局勢,又讓人叫絕。
商界企業研究院以對話的形式,記錄下了在尋找海爾“第二曲線”的過程中,張瑞敏這位棋手的布局與思考。
海爾最大的戰略是什么?
穆勝(以下簡稱“穆”):
2014年,有學者批評海爾是“重管理,輕戰略”,但我一路觀察下來,發現海爾的發展思路一直很清晰。所謂“重管理”實際上也是為了調整組織,去適應戰略發展的需要。那條主線是一直存在且堅定不移的。
張瑞敏(以下簡稱“張”):
這要看我們是如何定義戰略的。我認為,企業最大的戰略就是尋找“第二曲線”,即企業“新的生路”。這有點像是在打油井,找到一口油井,但你隨時要尋找下一口,否則資源開采完畢的時候就是企業死亡的時候。所以,我認為海爾不應該執著于如何強化現有的市場地位,而應該思考如何跳出競爭。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里有一句:“人的一生確定的是死亡,而不確定的是哪天死亡。”企業應該向死而生,尋找生路,還有比這個更“戰略”的嗎?
當前,家電的硬件競爭已經是飽和的價格戰,而互聯網的趨勢擺在那里,我們應該轉向,去獲取用戶的終身價值。正因為這樣,我們要把電器變成網器、把網器變成網站、把網站變成社群。我們瞄準的,是那條“第二曲線”。
穆:我認為這已經不是在做戰略的設計,而是在做商業模式的設計,甚至,我愿意說海爾的組織模式就是一種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高于戰略的,是一條不同的曲線,可以跳出戰略競爭;而戰略是在既定的商業模式下選擇不同的打法而已。
例如,大家都賣冰箱,誰是低成本,誰做差異化,這是戰略,準確說是業務戰略。而如果海爾不通過出售冰箱硬件來賺錢,而通過后期的生態收入來獲利,就跳出了戰略競爭。
如果這個商業模式是海爾人的共識,那么如何將其落地,還是需要確定階段性的戰略目標來推動。這種戰略目標的分解又是由誰來主刀的呢?追根溯源,我還是想看看這個頂層,海爾頂層的戰略決策機制是什么呢?
張:這就又回到了老思路,如果還是集團來下目標、給指標,就不是人單合一了。我們通過十幾年人單合一的探索,領悟到一個道理――不能讓領導與員工博弈,要讓員工和自己博弈、和市場博弈。
其實,通過我們的共贏增值表等工具,能夠對平臺和小微的目標在哪里、做得如何等情況一目了然。不是我們為他們下目標,是他們自己給自己下目標。我們只是給機制,他們自己會追求引爆、引領、套圈。否則,就沒有辦法在市場上生存,沒有辦法自負盈虧,社會資本進不去,就會解散。
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小微給自己下的目標應該是高于集團的指導目標的。
穆:雖然當前海爾更多是用小微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的方式來實現生態的繁衍,但以前您也提到過,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追求戰略的“合力”。近期,海爾會有這樣的計劃嗎?海爾用什么樣的機制來尋找戰略合力?
張:我們搭建的生態是“智慧家庭”,這涉及到諸多場景,也有諸多網器在里面。尋找戰略合力不能著急,現階段還是要讓網器去與用戶充分交互,這樣才能了解用戶場景,獲得有效的數據。
否則,僅僅從產品的角度出發,把冰箱、烤箱、洗衣機等網器的用戶強行連接到一起,看似用戶池變得更大了,實際上沒有太大的作用。如果用戶需要把冰箱和烤箱連接到一起,這兩個小微就可能走到一起。
總之,這不是我們去規劃的,還是要用戶來決定。
穆:這個思路和很多所謂布局生態的企業不同。他們還是喜歡針對一個場景布局很多智能件,但沒有基于對用戶場景的理解,智能件可能不會被使用。
張:物聯網的本質是與用戶的零距離,獲得用戶的終身價值;互聯網更多是在與用戶做“交易”,而不是做“交互”。其實,在物聯網時代,最應該解決的就是信任問題。KK說過,當信息爆炸時,信任就變得稀缺。而不基于用戶交互,就沒有辦法產生信任。
穆:贊成。物聯網不應該是冰冷的智能件和數據,而應該是“有溫度的連接”。用戶交互解決了對于用戶需求的理解,搭建了有溫度的真實使用場景,由此獲得的數據才更具價值。那么,海爾通過什么樣的界面來與用戶交互呢?
張:物聯網的基礎是社群經濟,一定是在社群里實現與用戶的交互。所以,我們希望依賴于我們在全國的36萬個微店和社群小管家來實現與用戶的零距離。他們和用戶之間有信任,能夠獲得用戶的真實需求。
生態是否應該有開放的邊界?
海爾的生態為什么要全開放?大量布局不相關的產業,真的是不務正業嗎?
穆:您特別強調“生態”這個詞,也在講解海爾模式時多次將其比喻為熱帶雨林,而反對用科層制那種將企業修剪為花園的模式。您顯然希望這個生態里保持物種的多樣性,這當然會引起質疑――這會不會造成戰略太過分散?
什么是好的制度基礎,我認為就是人單合一。在人單合一的模式中,我們將研發、生產、銷售、采購等環節并聯在一起,共同面對市場。當研發的價值變成了用戶價值,研發可以得到價值的分享,這種激勵是他們前進的動力。
穆:這和很多企業不一樣,很多企業的研發是不面對市場壓力的,他們完成了上級布置的研發任務,就可以獲得收益。這直接導致了研發“不接地氣”,也無法獲得市場的溢價。而人單合一設計的機制卻能夠破解這個問題,這也是您一直用人單合一推動組織模式變革的原因吧。
這個看法似乎和一類觀點不同,有人認為,創新不能太功利,很多創新都是在非常舒適的環境里產生的。還有人認為,創新必須緊盯市場,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方向,壓力也是一種動力。技術創新應該天馬行空,還是緊盯市場?
張:說創新應該是天馬行空,這是典型的“倒果為因”,因為某些個案成功了,所以覺得他們的一切都是對的。好比有人能夠活到100歲,但你拿到他的食譜照著吃,難道也能活到100歲?
創新一定是用戶驅動的,用戶需求決定創新方向,這樣的創新才有意義。如果不看市場,押寶在哪個技術上,都有風險。但如果我們掌握了用戶的需求,不僅可以讓自有的研發更精準,還可以整合全球的研發資源,全球都是我的研發部。
穆:能否這樣理解?有的企業是后向扎根于技術的,如PC時代的Intel;而有的企業是前向扎根于用戶的,如PC時代的IBM。海爾選擇后者。
張:可以這樣說,但更準確地說,我們是扎根于用戶,希望通過建立、管理好用戶資產,獲得用戶的終身價值。德魯克有句話很形象,用戶需要的不是一個釘子,而是一個洞。
比如,我們的馨廚(智能冰箱)上面,為用戶連接了400多家一流生鮮供應商,搭建了一個購買一流新鮮食材的平臺。我們賣的不是一臺冰箱硬件,而是一個解決方案,背后是一個生態。
穆:的確,互聯網時代,用戶需要的不是產品,而是解決方案。但有的企業可能有不同的選擇,他們選擇做好自己那一段的產品。比如日本企業,他們已經大量從To C轉型為To B。如何理解他們的轉型?
張:他們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日本家電產品的質量并沒有下降,但逐漸地失去了市場。這不是他們主動的選擇,而是被動的無奈,因為他們失去了對于C端用戶的感覺。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變化太快,好多企業都失去了對于C端用戶的感覺。
穆:但C端用戶又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是一切需求的來源。所以,擁有用戶者才擁有平臺。而您也多次提到過,在互聯網時代,要么擁有平臺,要么被平臺所擁有。
張:是這樣的,我們選擇擁有平臺。
平臺屬于誰?
平臺時代,數據能力和用戶能力,究竟哪個決定平臺?海爾用什么迎接工業4.0時代?為什么說海爾可能引領中國制造的方向?
穆:讓我們考慮另一類企業,數據能力強大的企業,海爾會不會和這類企業合作來強化自己的平臺體驗?這樣的舉措又會不會導致自己喪失平臺?
張:這種合作可以考慮,但前提一定是基于對用戶需求的理解。我們在和某些數據企業交流時,發現他們并不具備與用戶交互的能力。必須基于我們提供的精準數據,他們才能夠使用他們的能力。這就充分說明了交互用戶的重要性,掌握用戶資產的一方才掌握平臺。
穆:這讓我想起了以前掌握類似谷歌的ADwords和ADsense技術的一家企業――Overture。這家企業甚至比谷歌更早掌握這門技術,但最后被雅虎收購,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掌握用戶,而只是被用戶擁有者耳提面命的外包商。
張:不是說數據處理的能力不重要,而是數據太重要。現在大家都在提大數據,但其實對于大數據是有誤解的。
我認為,大數據不應該僅H是一大堆的數據儲備,而應該有三個特點:第一是“流數據”,就是說數據是圍繞用戶活躍流動的,是不斷產生的,各類數據在整個平臺上是相互聯系的。第二是“小數據”,就是說要指向個性化的需求,做到極致就是以個人為中心,這不是拼數據量,而是拼數據價值。第三是“區塊鏈”,大數據要發展,必然要解決信任問題,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記賬技術,數據無法被篡改和造假,這就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任問題。
總結起來,我認為“流數據”就是“快”;“小數據”就是“準”;“區塊鏈”就是“信”。要達到這幾個標準,讓大數據真正發揮作用,就一定要解決數據來源的問題,這就是理解場景、理解用戶的問題。
穆:我感覺您要追求的是一種針對用戶的“深度熱數據”,而加上了區塊鏈,解決了針對不同數據主體的信任問題,數據交互就更加頻繁。這就是您在海爾執著地推動“用戶交互習慣”的原因吧。海爾在找到了這些數據之后會做什么呢?
張:當然是組織資源滿足用戶需求,這個時候全世界的資源都為我所用,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資源部,全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我們在一些產品上已經連接到了遠在硅谷的技術提供者,他們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態圈。
當然,最理想的狀態是先有用戶(需求),再有生產。這就要基于我們的COSMO系統,用戶在線上發起需求,而后,設計、采購、制造、包裝、運輸等環節全部都看得到。而且,這個過程是基本不需要人來干預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黑燈工廠”。這樣的效果,不僅是產品和服務體驗感的不同,而且產品不進入倉庫,直接就送到了用戶的手里。
穆:這就徹底實現了產銷(銷售)一體化,甚至是產消(消費)一體化。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提出要去產能、去庫存化,其實,這才是正確的路徑。這個系統當前已經在海爾全面鋪開了嗎?
張:目前是打樣階段,定制率大概有10%~20%,有的還是來自客戶(流通商)而不是終端用戶,但未來會有更廣泛的運用。我們感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互聯網與用戶零距離的問題。
穆:我記得海爾以前也將“零庫存”提上日程,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張:那個時候的“零庫存”還是不徹底。原因很簡單,當時我們的內部是用流程串聯起來的,各個環節之間都有時間差,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零庫存。現在不一樣了,“人單合一2.0”將串聯變成并聯,各個環節共同面對用戶,調節自己的行動。如果再加上了COSMO系統,大家根據用戶需求來調節行動就更加精準了。這才是真正的“零庫存”。
穆:這就是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想要達到的狀態吧。如果有了這個系統,各類資源就能夠更加高效地滿足用戶需求,就真正達到您說的“零摩擦參與”的狀態,交易成本就降低到極致,這個平臺就更具威力了。那么,海爾愿意將這個平臺變得更大,甚至讓自己的競爭對手參與進來嗎?
張:我們愿意呀,做這個平臺就是為了開放,但也許他們(競爭對手)就不愿意了。
穆:德國做工業4.0是從硬件到軟件,美國做工業互聯網是從軟件到硬件,他們的兩種路徑都可以理解,這都是基于他們的工業基礎。但是,海爾要超越他們的模式,準備采用什么策略呢?
張:我們從用戶出發,一切的硬件和軟件都圍繞用戶的需求。我認為,只有這樣的方向才最有希望。這有點像網約車和出租車的關系,前者隨需調用,后者尋找需求。兩者的效率天壤之別,區別就在于前者是基于用戶需求而發起的。
關鍵詞:集團公司;財務共享;風險管理
引言
近年來,大數據的發展使得信息化逐漸深入各行各業,在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集團在實踐中實施財務流程再造,積極推動財務共享服務的云端化進程。財務共享的服務模式有信息處理速度快、信息準確全面以及使用成本低等優勢,逐步成為現代企業集團的主流。然而,在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下,會計信息處理的集中和財務流程的再造也容易引發人員風險、系統自身風險、流程風險等風險管理問題。因此,對企業財務共享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是其實施過程的基本保障。
1集團公司財務共享的現狀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最早由美國著名的汽車生產商——福特公司創建完成,實施財務共享可以有效提升集團公司的財務管理水平與效率,控制并降低成本,從而更好地發展企業的核心業務,提升市場競爭力。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環境良好,大型企業發展迅速,集團公司的規模日益增大,由此也帶來了新的財務問題。因此,我國集團公司紛紛向國外企業吸取經驗,建立新的財務系統——財務共享服務中心。2005年,中興通訊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之后,越來越多的集團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雖然財務共享模式在集團公司中迅速得到發展,但就目前來看,很多企業對于這一新的系統的運用依然持保留謹慎的態度,有些管理層甚至產生排斥心理。或許是不希望公司組織結構發生變革,亦或許是習慣于傳統的財務系統和管理工作,導致一些股東和管理者在財務共享的運用上,只是停留在最為簡單的層面,如進行一些數據的共享和資金的管控。而財務共享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平臺上進行各分公司的業財融合,能夠做到的公司并不多。除此之外,一些集團公司的信息化建設較為落后,對新平臺的投入也不夠,沒有能夠實現各項業務之間的信息互換和整合。這些都導致財務共享模式的價值沒有被充分利用,還有可能造成人員工作效率的降低。
2集團公司實施財務共享存在的風險
2.1組織風險
財務共享模式會引發集團組織結構的變革,但凡是變革就必然會伴隨著一定的風險。集團要實施財務共享,必然會調整原本的組織結構,變化最大的當屬各分公司的財務部門。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就是要重新劃分財務部門職權,把原本屬于各分公司的權力集中到總公司來。這樣的結構調整會導致各部門職員對新的工作任務的不適應甚至產生排斥心理,加之新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造成員工之間的分工不明確,從而引發內部矛盾和沖突,影響工作效率。
2.2人員風險
財務共享的實施對集團的財務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企業會計一般是指財務會計,會計人員每月重復地做資金收付、成本核算、報表分析等工作,而對公司的管理決策參與很少。隨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的廣泛運用,在新型的財務模式下,財務人員不得不進行會計職能的轉變,從單純的財務會計走向管理會計,或者說更偏向于管理會計。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備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相反,集團中很多年長的財務人員對這種新興事物會產生拒絕、對立的心理狀態。此外,財務共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要求很高,一部分不會使用計算機軟件的員工可能會面臨淘汰,增加了人員的焦慮心理和不穩定性。
2.3系統風險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設對每一個集團公司來說,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這需要大量的高技術人才和資金的投入。同時,新系統的運用還會帶來一定的適應性和安全性問題。目前,很多公司的財務共享系統的建設由于技術不夠而缺乏定制化,單純地使用通用型模塊往往不能很好地貼合每個公司自身的特點。而且作為一個全新的系統,它的運行必然會帶來一系列未知的問題。系統的安全性風險對于需要保證數據絕對準確的財務工作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患。
2.4流程風險
財務共享模式實施的本質就在于對傳統財務流程的變革,通過將同類業務流程統一標準來提升財務管理的效率。但是在初期,由于財務業務的整合難度較大,集團總部和各分公司之間可能會經常出現沖突,而嚴格的財務共享流程又不能及時、快速地解決這些沖突和問題。并且由于缺乏經驗,流程的設計可能不合理,后續的優化工作也跟不上,導致新舊流程銜接不順暢,財務人員在實際執行時難度較大。除此之外,在新的財務模式下,各分公司需要把原始憑證上傳到集團總部來做賬,導致了賬務處理的滯后性,同時也增加了紙質單據遺失的風險,不利于原始憑證的保管。
2.5外部風險
財務共享模式的運用除了會帶來一些企業自身的風險之外,還會伴隨著一定的市場風險、政策風險、選址風險等外部風險。財務共享模式的建立與改進需要與市場環境和宏觀政策的變化相適應,而這種將分散各地的分公司的財務職能收歸集團總部共享中心統一處理的方式,會因為集團公司對各地政策(包括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等)的了解和跟進的不及時,而產生隱性的不利影響。此外,在選址上,如果企業選擇人力成本不高、經濟較為落后的欠發達地區建立財務共享中心,那么可能會因為這一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差,高素質人才匱乏而不利于財務共享中心的長遠發展;但是如果選擇發達地區,又可能會使企業陷入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不降反升的困境。因此,選址所帶來的各類風險企業需要權衡考慮。
3集團公司財務共享的風險應對措施
3.1合理劃分組織機構職能,建立科學的財務共享制度
對于組織風險,集團公司一方面需要對其組織機構職能進行合理、明確的分劃,減少員工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增強財務部門與各業務部門的聯系,提高企業內部運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規范的財務共享制度。制度是組織體系改革的保證,科學的財務共享制度有利于保證財務流程的規范化,使新的工作有規可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組織變革產生的問題。3.2積極開展員工培訓,消除員工的抵觸心理對于降低人員風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積極開展對員工的培訓工作。財務共享對財務人員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多是因為財務人員對新系統的不熟悉以及信息技術的匱乏而產生的抵觸心理。因此,加強學習,提升員工的技能和水平,能夠有效地消除員工的負面情緒,保證集團公司財務部門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同時,還要妥善處理由于財務共享模式的運用所帶來的子公司財務人員的崗位減少問題,對于一些閑置的員工可以采取轉崗和適當分離的措施,來保證企業內部的穩定性和凝聚力。
3.3提升系統的針對性,搭建安全、可靠的財務平臺
集團公司應當根據自身的需求和特點來制定科學、合理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提升系統的針對性和適應度。同時,還要依托信息技術來提升財務共享系統的安全性。目前,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能更安全、高效地傳輸數據,保證會計活動的高度安全性、數據的可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因此,要善于利用這些前沿技術來降低人為操作所帶來的風險,保證內部信息的安全,提升集團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
3.4重視流程的設計與優化,體現業財融合的新趨勢
財務共享模式流程的設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優化。通過實踐,企業才能夠了解當下的新模式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由此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優化,提升流程的執行效率,使財務共享可持續發展。集團公司還可以設置專門的業務流程管理小組,來負責識別和解決流程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集團應當圍繞ERP系統,建立健全線上資金管理系統、報銷審核系統、財務核算系統以及內部控制系統,實現財務共享與業務拓展、決策制定相銜接,達到流程的全面覆蓋,實現業財融合的目標。
3.5關注市場變化和區域政策,以科學選址來降低風險
對于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市場環境,集團公司要有敏銳的商業嗅覺,優化并調整財務共享平臺模塊,以適應集團業務發展的需要。而對于不同區域的經濟政策,應該加強學習和應用,并與區域內的相關政策機構保持良好的關系和緊密度,也可以設置專門的人員來負責信息的傳遞工作,提升信息溝通的效率。同時,在財務共享機構的選址上,必須體現科學性和合理性。集團公司建立財務共享機構要充分考慮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等因素,選擇最佳的地方設立財務共享機構,才能實現降低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