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產業發展的問題

農村產業發展的問題精品(七篇)

時間:2024-02-27 16:0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產業發展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產業發展的問題

篇(1)

關鍵詞:集中連片 農村產業 轉型升級 武陵山區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加快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是提升發展質量與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武陵山區等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經濟增長相對粗放,傳統農村產業升級相對緩慢,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經濟效益相對較低,其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問題值得深入探究。

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背景

農村經濟發展是農業科技不斷進步,農村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的過程。19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減貧放緩的重要原因在于增長質量下降與收入分配不公平導致的貧困人口受益比重下降以及獲取收入機會的減少。中國經濟過去30年增長有其特點,收入差距擴大帶來的問題及挑戰需要通過實現共享式增長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選擇。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產業發展有關農業核心技術欠缺、資源環境約束等諸多問題,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其產業發展轉型升級。中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政策與宏觀經濟背景密切相關。當前全國正以農村工業化為重心,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進一步促進工農業協調發展,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區域層面轉型升級的關鍵是優化發展環境與平臺。學者們在以下方面達成一致:只有提高中國農村產業整體效率,關注不同區域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才有可能使農村產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和觀念創新的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戰略的實施將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在國外,許多國家在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都有一個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法、德、韓、日取得了一定成效。法德從土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村勞動力培訓等方面建立了強有力的制度與運行機制;日韓充分激活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調動農民積極性,農民主導農村內源性發展逐漸壯大。而巴西在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中,過分依賴市場機制,簡單地用犧牲農業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此類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武陵山區國土總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2011年國務院批復的《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明確行政區域范圍為湘鄂渝黔4個省市的71個縣(區、市)。該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于一體,是跨省交界面積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把武陵山區等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今后十年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場,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并在武陵山區率先開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這種形勢下,本文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選擇武陵山區作為分析重點,深度探究武陵山區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探索中國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二、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熱點關注

以武陵山區農村為分析重點,探討我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實質、原因、主體、特征,關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注包容性增長,并提出相應的路徑選擇,成為關注的熱點。具體研究過程中,以中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問題為主線,以武陵山區為研究重點,分析該地區農村產業發展的歷史進程,解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實質,并通過國內外的比較,驗證研究的理論預設,提出相應的應對路徑。

農村產業轉型升級非一日之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及其要素空間演化具有時空差異。產業轉型升級的非農化、服務化響應強度及其空間絕對差異都呈擴大趨勢,非均等化程度高。西部大開發推進,地處西部的貴州產業面臨大發展和大調整。產業承轉對農村經濟和農業產業發展產生影響,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來應對。傳統農村產業不斷根據當地及外界市場變化和國內外產業政策導向,進行轉型升級。隨著要素價格上升、資源和環境壓力增大等推動農村傳統產業新一輪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中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解決城鄉發展不協調的一系列突出問題。實踐中,將其置之于經濟增長的視域中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構農村的組織載體等,形成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長效機制,彰顯包容性發展新要求。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有其近中遠期目標、發展重點、路徑選擇、政策支持等,需要系統探究當地農村產業的演變、轉型與升級,并認識其基本特征。武陵山區作為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其農村產業發展態勢不同于中東部地區,需要探索農村產業發展科學道路進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具體如下:一是從體制機制、資源環境、地理區位、各級市場等方面,對當地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問題進行剖析,提出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二是針對武陵山區這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特殊性,積極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產業化,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利用好武陵山區獨特資源,積極培育農村合作社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倡導產業特色化、產品品牌化,實現武陵山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三、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路徑的宏觀探究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路徑需要宏觀上的探究,其轉型升級的實質是整體貧困環境下的城鄉良性互動中的產業發展與農村發展耦合運作的資源優化配置問題。其原因在于農村產業發展與城市產業發展存在不統籌協調,農村一、二、三產業不協同發展等問題。就武陵山區來說,其轉型升級關鍵在于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需要處理好可持續發展與包容性增長、科技支撐上的資源配置與產業特色結合、城鄉統籌與良性互動的關系。其轉型升級的主體在于農民,需要政府主導、市場推動、社會的多元參與。具體實踐過程中,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由單一型向多元型轉變,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協調性;推進農村產業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可持續 性;推進農村產業整體素質由低端型向高端型轉變,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競爭性,提升農村產業高附加值,凸顯當地特色。具體涵蓋加快以農業品牌創建、鄉村旅游產業提質增效為重點的農村產業轉型;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綠色食品、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凸顯生態、安全、養生特點;外力推動內力,用好財政增量資源,鼓勵社會資源進入農村,激活農村閑置資源;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發揮各種合作組織、農村致富帶頭人、經紀人等在帶動貧困農戶和協調企業方面的紐帶聚合作用,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構建具有武陵山區特色、富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農村產業體系等。

總之,立足武陵山區為代表的中國集中連片貧困農村地區實情,著眼十二五規劃與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審視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史,關注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注包容性增長,在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的視域中把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與城市產業銜接,破解農村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性難題,構建可持續發展與包容性增長、科技支撐上的資源配置與產業特色結合、城鄉統籌與良性互動的現代農村產業體系。

參考文獻:

[1]林毅夫,莊巨忠,湯敏等.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2]胡鞍鋼,胡琳琳,常志霄.中國經濟增長與減少貧困(1978—2004)[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3]熊勇清,侯玲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政策的變遷及特征分析——政策文本計量分析視角[J].軟科學,2013(5).

[4]溫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述評[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篇(2)

經濟轉型與城鎮化結合帶來一系列問題,也迎來了以諸如人口老齡化、城市分工細化和資源枯竭型城市勞動力轉移為背景的產業發展機遇。本文在四元結構的基礎上,對城市和農村與勞動力轉移有關的產業發展進行探索,最終提出了發展城市生活服務業和農村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建議。

【關鍵詞】

四元結構;經濟轉型;勞動力轉移;產業發展

0 引言

經濟轉型與城鎮化結合,具體體現在相關的社會結構轉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社會分配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經濟與社會的轉型在有效促進經濟增長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拉大了城鄉之間以及城市內部的差距。目前關于經濟轉型中城鄉差距和城市二元結構的研究多集中于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和相關財政和金融政策方面。本文以四元結構的劃分和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面臨的局勢為背景,引出目前我國相關產業發展機遇。

1 產業機遇初探

1.1 經濟轉型期間產業內部和產業間勞動力轉移

目前世界經濟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經濟技術轉型。信息和通信技術普及;生產環節越發規?;蛯I化;消費需求的差異化日益明顯。再加上人民幣升值,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勞動力優勢有所降低。中國的城鎮化過程所面臨的一邊是居高不下的結構性失業人口,另一邊是日益增多的農村轉移的剩余勞動力。適度增加社會保障的供應也許能從短期內緩解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但長期而言,不但會使一部分人對社會保障制度養成依賴,也會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

在農村內部,情況有所不同。農村土地流轉的擴大與規模經營的發展在增加一部分農民收入的同時增大了外出打工人口的流動風險。如果城市所提供的就業崗位在長期內不能充分滿足這類就業人口的需求,再加上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落后,這部分轉移人口就成為了介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勞動力。當他們選擇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經營時,卻沒有土地供他們耕作。這樣一來,就凸顯了增大勞動力需求的重要性。

1.2 人口老齡化的有利形勢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未富先老”的狀況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社會問題,例如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心理問題、養老金空賬以及人口紅利消失等。而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另一面卻是由問題衍生而來的產業發展機遇。我國老齡產業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目前仍然呈現諸多不足,表現為:供需脫節,產銷不對路,與市場化、產業化尚有一定距離;產業缺乏行業標準和市場規范,發展處于無序狀態;一些基礎的為老服務產業缺乏專業性人才,導致老齡產業在低水平上徘徊等。所以,怎樣使政府規劃和產業發展有效結合就顯得尤為必要。

1.3 城市分工細化與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勞動人口轉移

經濟增長使工作和生活中的分工向精細化發展,這一點在城市內部體現得尤為明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直接抬升了在崗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使越來越多人更愿意花費低于自己時間成本的價格購買某項服務。

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而言,除了做好產業的結構調整與多元化擴展之外,還會面臨大量勞動力轉移的問題。為了幫助資源枯竭型城市化解歷史包袱,加快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2013年中央對地方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總規模為168億元,比上年增長5%。盡管通過財政政策可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緩解當地政府發展困境,但長遠來看,如何解決好勞動力轉移和當地產業的發展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2 相關產業發展建議

2.1 城市服務業

老齡化的到來和城市生活時間成本的提高使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關注度日益增強。面對產業結構優化、農業轉移人口增加和城市非正規就業部門勞動力的增多,發展與家庭生活緊密聯系的服務業可以作為吸納轉移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諸如城市高質量服務業、社會機構、老齡化產業及其相關的金融、生活和心理類服務業都是可以拓展的對象。據2012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顯示,2011年分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末人數統計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就業人數為59.9萬人,占總城鎮就業人口比例僅為0.416%??梢姵鞘芯用裆铑惙諛I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2.2 農村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當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因土地流轉面積和農業轉移人口的不斷增長而有所不同。一方面,由于農業部門的土地流轉加速,推動了農業規模化和農業工業化生產,使得大量農業人口進入非農產業;另一方面,農村非農業部門發展落后,對相關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和規范經營能力有待提高。

就農業自身發展而言,以西方工業化為參照系的工業化、市場化浪潮從中國城市向農村蔓延的同時,應該正確認識農業的規?;?,謹防陷入過度規?;瘞磙r民失業、鄉村社區消亡和多樣化農業遭到破壞的陷阱。農業自身的發展不能因過度強調生產效率而忽視了農業本身的安全性。小規模的農業集約化經營,例如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社區支持農業)就是一種可以借鑒的形式。增加農產品自身附加值的方式有很多,而不應局限于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

3 總結

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勞動力轉移、人口老齡化等狀況既是問題也是機遇。城市生活類服務業和農村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是值得擴展的產業發展思路。政府采取的相關財政政策、社會保障制度、教育培訓機制應該與產業政策和產業自身發展相結合,為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蒂莫·J.海邁萊伊寧和里托斯·海斯卡拉.《社會創新、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產業、區域和社會的結構調整過程探索》,2011年9月

[2]張建華.《經濟轉型中的城市貧困問題》.發展經濟學論壇(武漢2006),學術報告

[3]謝建華.《中國老齡產業發展的理論與政策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4]鄭秀峰.《中國農村的產業發展及方向選擇》.經濟經緯,2004年第二期

[5]張孝德.《農業工業化失靈與中國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思考》,2011年11月

篇(3)

[論文摘要]城鄉統籌發展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提和重要內容。文章通過對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的認識,提出了推進城鄉產業融合、構建城鄉產業發展平臺、確定統籌城鄉發展的樞紐產業等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的措施。

[論文關鍵詞]統籌城鄉;產業融合;產業樞紐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針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下工農分割、城鄉分治的發展狀態而提出來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消極影響的日益顯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內在地要求城鄉統籌,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發展的良性互動。這是因為,作為國民經濟系統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工業與農業、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只有兩個方面協調發展,才能夠促進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地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把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納入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之中進行通盤籌劃。綜合考慮,以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為最終目標,統籌解決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打破城鄉界線,優化資源配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優先位置,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因此,探討城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資源有效配置、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改變目前城鄉產業分離的現狀、推進城鄉產業的轉換升級和協調發展,對城鄉統籌發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對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的認識

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它不僅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是適應產業融合趨勢的需要,也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突破口,還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要通過統籌城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工業化,實現城鄉互動、工農良性互動,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一)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提和重要內容

一方面,要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就必須以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為基礎,并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漸推進,所以,發展經濟就成為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工作。特別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三農”問題的解決,更是要依靠城鄉經濟的發展來解決。而國民經濟是由不同的產業部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本質上是各個產業部門發展的綜合體現,因此,統籌城鄉發展必須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為前提。另一方面,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城鄉相關產業的統籌發展,推動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適應產業融合趨勢的需要

產業融合,是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經濟信息化的進程出現的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融,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產業融合預示著產業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標志著一種新興的產業經濟革命的開始,并將導致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深刻變革。產業融合為我國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提供了一個新思路、新途徑。通過城鄉產業融合,能夠促進城鄉產業結構的變革,突破城鄉產業分立限制,打破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縱向一體化的市場結構,塑造出新型橫向結構,產生邊緣、交叉產業,促生新的產業領域,產生新的經濟式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聚集并釋放出城鄉產業內部所具有的潛力,拓展城鄉產業的利潤空間,可以解決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的結構雷同的現象,形成合理的城鄉產業分工體系。

(三)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突破口

在傳統體制下,我國的城市和農村被作為兩個獨立的板塊,自成體系、自我發展,導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凝固化。一方面,城市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工業為主,農村則以小生產為基本特征的傳統農業為主,兩者形成明顯反差。另一方面,城鄉產業自成一體,關聯度不高,城市對農村起不到應有的帶動和輻射作用。要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必須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為突破口,通過城鄉產業的相互融合、分工協作、互促共進,實現城鄉經濟的良性循環和一體化發展。

(四)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

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仍不合理、產業整體素質不高、結構矛盾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基礎脆弱,勞動力嚴重過剩,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低下;二是工業整體素質不高,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檔次低,競爭力不強;三是服務業發展滯后,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須實行城鄉聯動,統籌城鄉相關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加強農業還是提高工業或發展服務業,都不可能僅靠城市或農村就能單獨完成。因此,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實現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

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的思路

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就是指各級政府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時,必須對城市和農村的相關產業統籌考慮,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強城鄉產業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實現城鄉產業相互融合、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一)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

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必須以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為導向。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培育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扶持一體化。統籌城鄉產業發展,需要強化三次產業的內在聯系、完善三次產業的布局,形成區域分工合理、特色優勢鮮明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要以現代農業理念破解農業難題,以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促進二、三產業的升級,以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推動三次產業的融合,形成城鄉產業相互促進、聯動發展的格局。具體措施為以下四點。

1.通過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有機融合,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中的勞動密集生產環節競爭優勢的產業結構,從而營造出新的就業空間,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2.通過農業與加工工業、服務業的互補性融合,使農業生產鏈條不斷向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個以市場為導向,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規范化管理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3.城鄉產業融合會使城鄉產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可以改變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形成統一的分配格局,使經濟要素在城鄉產業間進行統籌整合,并以產業鏈條為主導在區域經濟范圍內集中配置,使城市產業資本持續投入農業和農村產業,使區域經濟資源綜合發揮效益,做到優勢互補,有效地解決農業發展中的資本不足問題。

4.在產業融合過程中,農業、加工業、流通服務業各個環節會在空間上形成聚集的結點。即農業、加工業、流通貿易業合理地布局在鄉村、小城鎮、城市的地域空間上,以產業為紐帶形成城鄉之間的有機經濟聯系。各個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為城鎮體系的發展提供了產業支撐,使產業發展和城鎮體系建設形成良性互動的過程,促使城鎮體系和產業布局的合理化。

(二)堅持工業化與城市化相結合,構建產業發展的大平臺

城市化是適應現代化大生產方式要求的產物,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必須以產業作為依托,產業轉移也必然要推動承接地的城市化進程。而城市化又為工業化提供有效的基礎設施、市場網絡和組織體系。只有根據產業發展來給城市定位、建設城市,才能做到低投入、高產出,才能使城市充滿活力。通過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緊密結合,構建產業發展的大平臺。

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構筑新一輪產業發展的有效載體。充分發揮城市的服務功能將有利于提高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這是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的重要方面。要樹立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產業、人口的集聚趨勢和土地、水等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在把握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的關系中,要把單純依賴開發區(園區)發展制造業的思路,調整到依靠城市工業功能區和專業鎮發展工業、促進產業集聚上來。

(三)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樞紐,推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

農副產品加工業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鄉產業融合,實現農業工業化、現代化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中起著樞紐作用。

1.農副產品加工業具有較強的產業融合性。農副產品加工業連接著城鄉居民的最終消費。農副產品加工產品的用途在不斷增加,所應用的行業和領域不斷擴展,它的發展能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可以有力地推動工業反哺農業,機器制造業為農副產品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設備,使其通過改變產品結構消化過剩的產能。因此,農副產品加工業有著產業融合的天然屬性。

2.農副產品加工業具有多樣性,可以解決產業發展過程的同構性。各地根據市場需求,調整本地農業產業化項目以及農副產品加工的等次、程度、種類,形成自己的最有優勢和特色的產業體系。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可以利用“資源就在手頭”這一天然要素的稟賦,大大節省成本。比如,農副產品具有數量大、份量重、易腐爛等性質,在原料產地就地加工,可以減少損耗和運輸費用。

篇(4)

一、抓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基礎條件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農村支持城市、農業支持工業,大量資源被城市發展所占有,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制約了農民增收,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為此,在新階段新形勢下,要切實轉變發展方式,通過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進一步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議由有關部門牽頭,對農業主導產業區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總體規劃,每年安排財政專項資金,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大力扶持農業主產區公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對目前我市“兩翼”地區農村公路特別是產業路通行難的問題,建議市級層面要加大統籌力度,提高補助額度,確保農村公路達到建設等級標準。

二、抓基礎產業發展,做大做強農業產業

一是要圍繞現代農業轉變思想觀念。突出自身發展優勢,科學論證產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對于已經科學論證的主導產業,一定要堅定、堅守、堅持,不能搞“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見異思遷、半途而廢,要在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一屆接著一屆干,加強組織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充分保護和調動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二是要堅持以產業規劃指導區域布局。全市各地要根據氣候因子、土壤成份、海拔高度等條件,結合市場發展需要,充分尊重農民愿意,編制農業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如渝東南、渝東北地區可以發揮山地資源優勢,以中藥材為主導,大力發展藥化工業。建議市級有關部門將中藥材規劃為渝東南的主導產業,并給予重點扶持。三是要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發展效益農業。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升農產品質量,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打造農產品品牌,同時大力拓展市場銷售渠道,努力降低市場流通成本,讓農民在市場銷售中分享增值收益。

篇(5)

關鍵詞:新農村;產業發展;措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的管理等方面,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各地在新農村建設中,能全面準確把握新農村建設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堅持扎實穩步推進農村產業建設,把產業發展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來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成效。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1.干部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不到位。一是對新農村建設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部分干部對新農村建設熱情不高,存在畏難情緒,照抄照搬規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對新農村建設存在理解上的誤區。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輕視產業規劃和生產發展,片面追求修村路,蓋新房,對民居設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產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

2.農村主導產業發展遲緩,農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數新農村建設不注重產業發展規劃和項目,致使生產發展沒有很好實施。以華坪縣為例,著力推進殖業、芒果、茶葉、烤煙、瓜菜、蠶桑、核桃為主的主導產業。但主導產業對大面積輻射作用、帶動作用還是不夠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艱難。

3.農民群眾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一是在新農村建設實際工作中,群眾難發動,思想難統一,行動慢半拍,不積極、不主動,政府熱,群眾冷的現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農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上面撥的款,所有的建設項目資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覺主動地參與性不高,由于農民群眾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度、質量和效果。

4.新農村建設資金不足。在新農村建設中,資金投入以縣為主,資金投入視財力而定,而大多數鄉鎮財政困難,沒有更多的配套資金和投入,而根據新農村建設規劃和要求,大多數在設施中涉及農村道、水利、生態能源、教育文體、村莊綠化、醫療衛生、廣播電視電信等項目,建設內容多,任務重,在實際推進中,很難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

二、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1.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而產業發展是生產發展的核心內容。“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總體目標。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和首要任務。只有農村產業壯大了,生產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義的新農村;只有發展富民產業,農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撐真正意義的新農村,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2.發展產業促進生產是創建新農村物質和財富的基礎。只有產業興旺了,生產發展了,物質和財富才有基礎。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首先滿足農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滿足農村社會再生產以及擴大再生產的需要。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指的是生產發展和經濟建設,同時,生產的發展不僅帶來政治、文化、社會的進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會的同步發展和有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綜合反映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必須建立在生產發展提供的物質和財富基礎上。

三、新農村建設中產業發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施現代農業中,要堅持樹立發展產業作為推動生產發展貫穿于規劃和建設的各個環節,使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全面落到實處。

1.強化宣傳,提高認識。新農村建設工作,鄉鎮干部、群眾是基礎。充分發揮出干部、群眾的主體作用,就要通過召開各種會議對干部、群眾進行廣泛宣傳,讓他們真正清楚和明白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體現,群眾主動參與,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新農村建設工作將得以順利開展。由此,營造一個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輿論氛圍,形成了全社會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格局。

2.堅持規劃,強化產業。注重產業發展,堅持把生產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重點。培育主導產業,是保證新農村建設目標實現?!吧a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它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布局,是一個促進農村協調,全面發展的目標。

篇(6)

關鍵詞 新農村;規劃;參與式農村評估;地理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2-0348-03

制定突出地域特色、符合地方實際、實施操作性強的建設規劃既是推動農村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又是推進新農村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1]。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參與式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引入,參與式農村評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作為在農村發展項目的設計、實施、評估、驗收中常用的農村調查研究方法,被廣泛地運用于農村規劃等領域[2-3]。同時,新農村建設規劃中所涉及的產業發展、新村建設等信息具有顯著的空間特性,規劃必須與實際的空間地理位置關聯。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為對地球空間數據進行建模、存儲、檢索、分析和表達的計算機系統,以其對空間信息的準確辨識、海量存儲、空間分析等功能,為新農村建設規劃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以四川雁江省級新農村示范片為例,以參與式農村評估和地理信息系統為工具,介紹規劃方法和技術路線,對半結構式訪談、參與式繪圖、問題樹分析、空間分析、數據庫建設及三維可視化等進行詳細闡述。

1 研究區概況與規劃方法

四川雁江省級新農村示范片是四川首批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片之一,位于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4°38′36″~104°46′32″,北緯30°08′19″~30°12′57″,距資陽城區約5 km。省道106線、沱江及其支流陽化河貫穿其中。示范片涉及雁江鎮前進村、保和鎮晏家壩村、臨江鎮文昌村等3個鄉鎮的22個行政村,覆蓋面積60 km2,1.1萬余戶,3.5萬余人。海拔350~490 m,屬于典型的淺丘帶壩地貌。

該研究主要運用PRA中直接觀察法、半結構式訪談、參與式繪圖、問題因果分析(問題樹)等方法[4],同時通過GIS實現PRA信息與區域信息的交融和集成,進而運用空間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等功能,對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產業、居民點等進行定位、定量分析,為規劃提供翔實準確的數據支撐和科學的決策依據。新農村規劃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2 前期準備

2.1 初步調查與資料收集

收集規劃區的自然地理、交通、氣候、經濟、社會、人文等各方面信息。重點收集資源狀況、居民點現狀、產業現狀、基礎設施建設等幾個方面的信息。盡量收集地形、遙感影像、土地利用現狀等地理信息。

2.2 內業準備

2.2.1 資料整理與預處理。利用GIS工具對地圖進行矢量化,構建涵蓋規劃區行政區劃、交通、水系、居民點等信息的基礎空間信息框架,并通過高程線(或點)生成數字高程模型(DEM)。利用遙感影像解譯(或土地利用現狀圖),將土地利用進行分類、測算,并初步統計規劃區的土地利用狀況,對土地未來發展有總體把握。在此基礎上,結合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狀況,用GIS對規劃區進行空間辨識,為確定產業、民居、基礎設施建設等的用地布局及范圍提供參考依據,以便詳細調查和規劃過程中更具針對性。

2.2.2 基礎圖件與訪談提綱制作。通過基礎數據的處理,可以制作區位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基礎圖件,以便在詳細調查中進行核實。同時,在前期資料收集中,大部分屬于二手資料,且比較籠統,而建設性規劃資料應盡可能詳細、準確[5]。在對各村、重點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等進行詳細調研時,需要開展半結構式訪談等工作,因此要制作訪談提綱,以便資料收集更為客觀、翔實。內容主要包括村詳細信息、主導產業發展情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村莊建設情況。

3 調查方法

3.1 半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訪談是一種通過與訪談對象直接交流而獲得信息的方式,是一種開放、交互式的訪談形式[6]。根據提前擬定的采訪提綱,圍繞資源利用、產業發展、村莊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主題,向村干部、村民代表等被采訪者進行開放式提問,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并整理他們介紹的有關新農村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以及對問題的看法和愿望,全面獲取農村社會經濟、資源狀況、存在問題等,為規劃做充分準備。

3.2 實地勘察與參與式繪圖

規劃區的空間信息和非空間信息都隨時間不斷變化,而基礎資料的時效性不盡一致,因此,需要到實地驗證調查信息的準確性。通過村民參與式繪圖,結合實地核對、GPS現場測量等方式,在土地利用現狀等事先準備的基礎圖件上對基礎資源(土地、森林等)、基礎設施現狀(道路、交通等)、產業發展現狀(種植、養殖等)、新村建設情況等信息進行確認。還可以標出意向性規劃的重要地物,如:居民點、道路、溝渠、園區、村委會、企業、公共服務點等。同時,可以與村民討論關于利益群體如何利用資源(如權屬),新農村建設存在題、沖突、機會和解決方法等方面的問題。

4 調查結果分析與輔助規劃

4.1 PRA調查結果及問題樹分析

通過問題樹方法,對示范片新農村建設分析。問題樹是按照對事件的因果關系,將某一事件的原因逐級分解的方法[7]。一般從出現的問題出發,追溯引起該問題的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原因。問題樹分析可幫助規劃組成員和當地群眾共同發現和分析新農村建設中的項目和事件所產生的影響、資源和活動的流向,并形象直觀地表達起因、影響和聯系。

對詳細調查中當地群眾普遍反映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進行不同層次的分析?;A設施不完善作為示范片新農村建設PRA問題識別中的核心問題,主要包含交通、水利、土地、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的條件差和不完善。經過與當地群眾的廣泛討論,得出問題樹狀圖(圖2):通過問題的過渡與演替,可以得出“基礎設施不完善”與新農村建設方向和項目規劃存在必然聯系。示范片通過科學布局的產業和新村建設項目,并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實現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產業發展與新村建設之間的良性互動。

4.2 地理信息系統輔助分析

4.2.1 坡度、坡向分析。運用GIS空間分析功能,可以通過數字高程模型對規劃區域坡度、坡向等進行分析,以作為用地適宜性評價、產業園區定位、新村建設選址等的重要參考依據[8]。圖3為坡度圖,分析表明,規劃區沿河流(沱江及其支流陽化河)坡度較小(0~5°),適合發展規?;F代農業,而丘陵區域地形較為破碎。

4.2.2 規劃項目影響范圍分析。道路、園區建設以及河流整治等重點項目的建設,在規劃中都應進行設施的影響范圍分析。利用GIS的緩沖區分析功能[9],可以方便、快速的生成滿足一定條件的影響范圍,輔助民居區、廊道、園區等邊界的確定。圖4以道路和河流為例說明影響范圍緩沖區分析。

4.2.3 規劃數據庫建設與三維可視化。將詳細調查并修改完善的數據,利用GIS數據建庫工具,構建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庫[10]。數據庫的建設主要包括基礎地理信息庫和規劃專題數據庫。前者是有關行政區劃、地形地貌、交通、水系、居民點、土地利用等基礎空間地理要素和地理框架數據;后者是由新農村建設相關部門提供和規劃相關的產業發展、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等專題數據。數據庫構建以后,規劃中產業布局、居民點布局、基礎設施布局等規劃指標的相關數據可以利用統計分析功能通過數據庫獲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對數據進行可視化表達,可以直觀地表達和展示規劃區的基本情況及規劃項目內容,為規劃組成員與當地群眾及地方部門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圖5為地理信息三維可視化表達。

5 規劃建議

根據對示范片地形地貌、資源狀況、存在問題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規劃建議。一是產業發展作支撐。建議構建現代農業園區集群發展的格局,在坡度較小、適宜規模化發展的地塊建設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形成從科技創新到試驗示范到規模生產的園區體系,以現代農業的發展來支撐新農村建設。二是民居建設需適當。根據淺丘帶壩的地形條件,建議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產村互動,平壩區及鄉鎮周邊的村相對集中,可與集鎮建設相結合建設生態社區,節約用地;而對于淺丘地帶,建設生態農莊,與生產發展相結合;同時配套建設公共服務設施。三是基礎設施要互動。一方面,先期建設好示范片內重大基礎設施,為產業和新村建設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園區道路、農渠、土地整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產業、新村建設的配套;設施與產業發展、設施與新村建設協調互動、相互促進。四是景觀生態求和諧。重點建設庭院景觀,道路、河流廊道景觀以及園區防護景觀。將庭院景觀與生態經濟建設相結合,采用果樹等進行綠化,保持鄉土風格;科學選擇和搭配綠化,尊重水域蜿蜒曲折、自然流線的優美形態;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經濟林(果)作為防護林帶,建設能夠調節小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美化環境的農業園區防護林體系。

6 結語

應用PRA和GIS工具進行新農村建設規劃,一方面通過規劃人員與當地群眾的溝通,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進而與村民共同分析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及問題的內在原因,克服“自上而下”式規劃的缺陷;同時,準確定位、快速處理規劃相關的空間信息,并通過數據查詢和空間分析,為規劃建議的提出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和科學的決策依據,使規劃方案更符合實際情況,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7 參考文獻

[1] 卜振龍.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設計的幾點探討[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1):49-51.

[2] 崔淑麗.參與式農村評估(PRA)在現代農村(業)綜合開發項目中的應用[J].寧夏農林科技,2001(6):39-42.

[3] 趙慶玲,田敏.基于社區的生態林業規劃方法研究[J].山西林業科技,2011(3):14-16.

[4] 高伏均.參與式農村評估工具的使用[J].林業與社會,2003(4):10-11.

[5] 劉曉平.以“3S”技術為支撐開展新農村建設規劃[J].河北遙感,2008(4):3-5.

[6] 杜徐軍,金愛武.浙江省現代農業園區農戶特征和生產經營狀況分析——基于對安吉、遂昌、慶元3縣毛竹現代園區的調查[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0):74-79.

[7] 張志,朱清科,朱金兆,等.參與式農村評估(PRA)在流域景觀格局研究中的應用——以晉西黃土區吉縣蔡家川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3):25-31.

[8] 董曉媛,杜森.基于ArcView的地形分析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6):11910-11911.

篇(7)

一、新型城鎮化建設及其特征

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遷徙的過程,這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城鎮人口規模的擴大,二是城鎮數量的增加。城鎮化是社會經濟以及文明程度不斷發展的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農業人口比例不斷下降,非農業人口比例不斷上升,從而形成了城鎮數量以及人口的上升。新型城鎮化的概念是建立在城鎮化的基礎上,強調城鄉統籌、城鄉互動、節約能源、生態保護以及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觀念,其核心內容為農村與農民,以實現農民生活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平等化為目標,并最終實現社會財富的共同分享。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的城鎮化建設相比,其特殊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范圍涵蓋農民,注重農民利益的保護,以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的手段實現城鎮化目標。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單純是城鎮人口與數量的增加,更加注重通過產業支撐、居住環境等各種民生建設手段實現城鄉轉變。第二,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環境保護以及生態文明的保護。更加注重運用綠色環保、集約智能的科技方法促進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

基于以上新型城鎮化建設概念以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新型城鎮建設對產業支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主要體現在對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要求兩方面:在產業布局方面,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城鄉統籌的發展模式,要求轉變傳統的人口由農村單純向城市集中的模式,要求發展農業產業以及符合當地經濟情況的產業,帶動當地人口就業。在產業結構方面,要求城鎮化建設要充分考慮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這就要求產業結構的轉變,鼓勵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入城鎮化建設隊伍中。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產業支撐問題

縱觀世界各國城鎮化建設歷史過程,不難看出產業支持在其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史經驗同樣顯示良好的產業支持能夠為城鎮化發展提供積極的推動作用。由部分失敗經驗也可以看出,單純憑借“人造”城區是無法實現城鎮化建設的,城鎮化建設實質是生產要素不斷積累的過程,并最終實現區域的產業化發展。

審視我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不難發現我國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不協調因素,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城鎮化率與工業率的不協調。根據國際經驗,一國城鎮化率大概是其工業化率的兩三倍,然而根據2013年國家發改委報告,我國城鎮化率約為53.37%,而工業化率約為48.5%,通過數據對比發現我國城鎮化率落后于工業化率。第二,我國產業布局與城鎮化建設割裂,由于我國自1978采取了非均衡的產業政策,產業發展也向東部發達沿海地區傾斜,非均衡的產業布局政策導致我國東、中、西部發展極度不平衡,產生了東部地區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集群,而中西部以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的布局。這種極度不平衡的產業布局使得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候鳥式”遷徙,加大了我國城鎮化難度。第三,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難以體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綠色生態、集約智能的科學發展觀理念。

綜合上述,新型城鎮化建設對我國產業布局與結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城鎮化建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因此,我國產業發展規劃成為影響城鎮建設的首要因素,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將為其帶來嶄新的發展空間。

三、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產業發展規劃

產業發展規劃主要分為產業布局規劃和產業結構規劃兩部分,針對以上新型城鎮化建設對我國產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從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兩方面分別提出相應政策建議,以期為城鎮建設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

1、構建全面均衡的產業發展布局,帶動農民就近就業

上文提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農民,解決農村、農民問題是實現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農業發展問題、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內容,農業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到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農民收入的多少;農民就業是農民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如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也就成為提高農民社會保障的首要任務?;谝陨纤悸?,本文提出發展農村經濟產業化的發展思路。

加快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建設,建立一套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的農村經濟產業化市場化機制,通過多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形成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農村經濟產業化是指根據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對農業生產實行產業化生產的經濟模式。根據當地農業支柱產業以及特色產品,因地制宜地將農產品的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統一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管理。將農村傳統的半自然經濟狀態轉變為完全的市場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生產經營的社會化以及規?;?,推動農村經濟的市場化進程,通過建立以城帶鄉的模式,建立多種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實現農村經濟的飛躍以及城鎮化。當然值得注意的是,發展農村經濟產業化的最大障礙莫過于體制障礙,家庭聯產承包制雖然在歷史時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這種格局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產業化的要求。這種單獨作業生產的生產方式嚴重束縛了我國農村經濟產業化的發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長期施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只會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剩余以及向城市轉移的格局,使得農業生產力低下,給農村城鎮化建設帶來巨大阻力。

農村產業化的實現需要市場多部門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投入金額,為農村經濟發展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以及制度保障;同時加強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優秀的資本技術投入我國農業經濟當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以及資本支持;以優惠的稅收政策鼓勵從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投入農業經濟技術的開發研究當中,加大政府對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可及支持。其次,企業部門要借助政府部門的政策優惠,積極投入農業經濟活動中,積極尋找投資回報率高、風險較低的投資項目,并根據當地特色產品努力創建農業特色品牌,加強農業生產企業的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擴大當地農民就業。最后,農民應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認識農業經濟產業化的重要性,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經濟發展引起的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配合政府的政策引導,積極參與農村經濟產業化的建設當中。

2、優化我國產業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產業機構,推動城鎮建設步伐

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將為新型城鎮化建設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新型城鎮建設要求以綠色、智能、集約的生產方式進行城鎮建設。這要求城鎮化過程中,要以綠色環保節能的模式進行城市規劃建設、以最低的環境資源代價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因此在城市建設規劃、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要具備生態文明保護意識,積極進行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建筑材料等技術方面的創新活動。

首先,要加大對從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以及綠色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支持。政府應以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從事環保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發展,大力扶植該類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同時,政府也要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財政投入,對高新技術的科研活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我國金融服務體系,結合普惠金融的時代要求,構建惠及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實現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的擴大,發掘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加大新能源、能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科研投入。新型城市建設要求以綠色低碳為生態文明理念,加大能源技術的研發力度,能夠有效解決因化石燃料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解決能源危機的產生。

其次,注重生態理念融入城市建設規劃工作中,加強生態宜居工程建設。在城市建設規劃過程中,要融入生態保護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設中,要以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為目標,積極開發運用新能源技術,減少能源損耗。在城市工程建設當中,注重運用節能環保材料,如通過屋頂綠化等生態工程方式,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補償。在城市市政規劃過程中,要注重對土地、水等資源的合理集約規劃、建設和管理,發展集約型城市,建立一個緊湊型的社會,逐步推進城市規模的擴大。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新技術方法融入都城市建設的規劃與管理過程中,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技術,積極開發新能源技術,注重能源的可再生以及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

【參考文獻】

[1] 朱楨博、李嘉林:西南地區小城鎮產業規劃分析[J].山西建筑,2012(28).

[2] 許謹: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基本問題研究[J].中國外資,201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产国品久久一二三产区区别|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老妇xxxxx性开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天天躁日日躁aaaaxxxx| 疯狂迎合进入强壮公的视频| 男女男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久久久久我|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 东北妇女精品bbwbbw|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玩50岁四川熟女大白屁股直播| 超清纯白嫩大学生无码网站 |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免费看少妇作爱视频|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老少配老妇老熟女中文普通话 |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大胸美女被吃奶爽死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 欧美阿v高清资源在线| 国产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高清偷自拍第1页|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 一本一道人人妻人人妻α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