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現代農業發展理念

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精品(七篇)

時間:2024-02-24 15:23: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農業發展理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代農業發展理念

篇(1)

1生態化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生態化現代農業注重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也是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改進,其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方面。

1.1應用綠色農業技術

重視綠色技術應用,盡量降低環境污染,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應用新型環保病蟲害防控技術、旱地綠肥壟作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等,注重清潔能源利用,回收農膜。同時,發展綠肥種植,保證耕地用養平衡,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利用綠色防控技術,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工作[2]。

1.2重視環境污染治理

以農業生態化理念為指導,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治理農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增強環境污染整治力度,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3]。例如,推廣沼氣池建設,消納人畜糞便和農村廢棄物,優化農業發展環境,并有利于農作物增產增收。推進農村清潔工程示范項目建設,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對廢水、垃圾、糞便及農作物秸稈等進行綜合利用,美化農村環境。另外,還要積極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注重農業安全生產,加強農業安全生產和管理監督,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準。

1.3利用當地比較優勢

生態化現代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充分利用當地比較優勢,包括環境優勢、土壤優勢、氣候優勢和資源優勢等,推動生態農業更好更快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4]。

2生態化現代農業發展的不足

雖然生態化現代農業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重視程度不夠

盡管一些地方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效果比較明顯,但農業生態安全仍然存在不足,一些地方不重視生態化現代農業發展,相關規定未能嚴格落實。例如,飲用水安全不達標、化肥農藥過量使用、農膜和農業廢棄物污染仍然存在以及農業環境保護宣傳力度不夠等,制約著生態化農業發展。

2.2資金投入欠缺

在農業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業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當地財政支持力度有限,農民出資困難,生態農業試點和示范區建設存在不足,缺乏資金。

2.3科技支撐缺乏

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素質偏低。農業機械化程度偏低,現有技術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制約著生態化現代農業發展。

2.4發展任務艱巨

很多地方農業基礎薄弱,農業技術推廣不到位,當地農民綜合素質偏低,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化現代農業發展面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困難。

3生態化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為應對農業發展的不足,滿足農業生態化要求,根據實際需要,認為今后應采取以下有效對策。

3.1重視生態現代農業發展

組織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利用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及互聯網等形式,普及生態農業、農業技術、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重視典型案例宣傳講解,推廣示范經驗,發揮引導和帶動作用。充分認識生態化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利用技術骨干和專業人才開展培訓工作,引導人們建立綠色、生態農業生產生活方式,更加重視生態化現代農業發展。

3.2加大資金投入

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支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引導更多資金流入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國家財政支持,積極申報各類環保基金,從稅收優惠、金融保障、財政補償等方面制定生態化農業發展對策。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對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農戶進行補償,保障各項資金落實到位。

3.3重視科技投入

重視農業科研隊伍建設,從高校和科研所選撥優秀人才,充實農業科研隊伍。注重基層農業技術隊伍建設,做好農業技術專業培訓工作,聘請專家授課,組織農民集中學習,促進農業技術水平和業務技能不斷提升。重視實用型農業人才培養,以農業科技培訓工程為依托,培養懂農業新技術和新成果的農民,更好地適應生態化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3.4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重視農業資源保護,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注重農業生產安全管理,提高環境保護力度,推動生態化現代農業更好發展。

4結語

篇(2)

“海南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發展農業蘊含著巨大的潛力。海南熱帶高效農業經過多年的奮斗,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代表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海南在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勞動力素質以及農民人均收入等,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今后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推動海南特色的新農村建設。

“要大力發展涉農教育,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智力支持。”衛留成說,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把發展現代農業列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非常符合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實際,對于海南來說更為重要。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新產品、新技術,更需要有新理念、懂新知識的新型農民。

海南的熱帶高效農業和其他省份不太一樣,所需技術和人員都需要在本地研發、培養。海南熱帶農業院校在農業科研、農業技術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服務“三農”,推動海南農業現代化建設等方面,貢獻突出,發揮了重要的技術和智力支撐作用,成為海南現代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人才的搖籃。海南將會進一步強化教育優先理念,大力發展教育,鼓勵熱帶農業院校不斷提高熱帶農業科研水平,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擴大技術推廣的覆蓋面,加快良種良苗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積極探索海南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為海南現代農業發展及國家熱帶農業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衛留成認為,扶持、規范農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海南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方式。海南將加大力量扶持、規范農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提高海南農業與市場對接的組織化程度,有效促進農民增收。當前“三農”問題在經濟上突出表現為農村資金不足,農民貸款難。為了支持現代農業發展,海南正在大力整合農村信用合作社,搞活涉農金融,解決農民急需的小額貸款。2007年3月1日起,海南郵政儲蓄銀行開辦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業務。為農民購買先進農業設備、更新農業品種、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參加農業技能培訓提供了資金支持,緩解了海南新農村建設資金困局,也是直接支持海南發展現代農業的金融創新之一。

衛留成說,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這個主題,用現代設施設備、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手段、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高海南農業的綜合素質、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海南的現代農業將會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

篇(3)

關鍵詞:農業化 去農業化化 再農業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一。它表明事物自身發展的整個過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諸環節構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過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矛盾的解決形式。以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農業發展歷程,則從總體上經歷了“農業化――去農業化(工業化)――再農業化”過程。

一、農業歷史發展過程

(一)古代傳統農業

隨著人類智慧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耕作方式有了轉變,鐵鍬、爬犁這種工具開始成為這一時代的主角,這些“先進”的農業工具催生了農業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農業”走向了“傳統農業”發展的道路,土地產量相比原來有了“質”的飛躍,在漫長的3000年時間內,農業經濟發展緩步前行。傳統農業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發展,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是采用歷史上沿襲下來的耕作方法和農業技術的農業。傳統農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當今時代依然發揮重要作用。

(二)近代工業化農業

科技的第一次產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和第二次產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于20世紀初期),以機械化和電動化為主要標志,不僅促進工業的迅猛發展,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這個轉變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廢除、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的。這一轉變大體上起始于19世紀中葉,到二戰時期,近100年歷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近代農業的發展策略是逐步實現機械化和電氣化。農業工業化的積極方面是生產效率的提升,但負面影響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與自然的生態危機。

(三)現代生態化農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現代農業迅速發展,許多國家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商品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農業發展成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高度發達的現代基礎產業。生態農業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改善傳統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農業生態化,就是以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基礎,尊重生態自然發展規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從技術特征來看,常規意義上的現代農業技術特點一般包括化學化、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等。當今發展現代農業,除了還要注重上述技術特點外,要更加關注到現代技術的新特征:生物化、信息化、安全化、環保化、循環化、標準化等特點。

二、農業發展辯證過程

(一)基本發展過程的辯證啟示

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世界范圍的農業發展經歷了這樣的過程“農業化――去農業化(工業化)――再農業化”,即傳統農業是簡單的農業化,對原始社會的農業進行了揚棄,使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代表的農業從原始生產方式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產業方式,即第一產業――農業。而近代農業,則是以工業化的理念和手段對傳統農業進行了升級,其積極方面是使糧食產量突飛猛進,不但養活了更多的人口,同時還能為工業提供資金積累和工業原料。但由于過分依賴科學技術,而對傳統的“天人合一”農耕理念進行了揚棄,提出了“向自然進軍”理性的狂妄,并盡情地享受著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一次次。正如恩格斯所言,人類的每次征服,都將得到自然對人類加倍的懲罰。于是近代工業化農業走向了歷史的盡頭,建立在生物、信息技術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現代農業理念的出現和發展,以生態化為主要標志的現代農業,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同,并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代農業是對傳統農業、近代農業的現代揚棄。

(二)再農業化對農業化和工業化的本質躍升

現代農業從本質上對傳統農業和近代農業進行了辯證的揚棄,并實現農業本質的躍升。生態農業的目的在于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上和經濟上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特點:(1)綜合性。即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2)多樣性。即針對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3)高效性。即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4)持續性。即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現代生態農業在借鑒傳統農業優秀思想理念有:(1)天人合一理念;(2)精耕細作思想;(3)有機農業思想;(4)農業為本的思想。同時也吸收了近代農業的科學思想和工業化手段。但現代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和近代農業只注重糧食產量的提高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體現為:(1)糧食產量高和質量好相統一;(2)種植業與林、牧業協調發展,共同發達;(3)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4)機械化、電氣化水平高與勞動者的直接參與相結合。

總之,以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農業發展歷程,則從總體上經歷了“否定之否定”,即“農業化――去農業化(工業化)――再農業化”過程。其中,工業化階段是去農業化,即對傳統農業的異化,而再農業化,則是對傳統農業的現代揚棄,同時也對工業化(去農業化)進行了揚棄,即繼承了傳統農業的積極理念和近代農業的正確思想,真正意義地實現天地人現代生態理念的統一。

作者簡介]

篇(4)

自古就有“糧倉”之美譽,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勢,因此縣委、縣府提出要建設萬畝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兩場、兩園、四基地”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作為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我們將切實從三個方面著力,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

一是創新發展思路,找準現代農業發展路子。一是堅持以點帶面,重點輻射周邊的思路,緊緊圍繞產業園區和羅桂路沿線進行重點打造現代農業長廊;推進沿線所涉村(社)土地小集中,規范沿線的農房建設,以路沿線發展生態農業為主,加快建立的生態屏障。二是摒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改用工業的理念來發展農業,建好“萬畝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以園區為載體,吸引更多的外地優秀業主到發展,實現業主賺錢、發展、農民增收的三贏局面。

二是發展特色產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根據縣委、縣府關于打造萬畝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的要求,一方面以“兩場、兩園、四基地”建設為重點,促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兩場”即在新店村、金橋村采用生物墊料技術發展萬頭養豬場1個、千頭養豬場1個;同時打造最大規模肉牛交易市場。“兩園”即引進遠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耕耘蔬菜專業合作社在村建設食用菌蔬菜標準園600畝;大力打造1000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四基地”即在村、村、村、村等7個村發展5000畝麒麟西瓜基地;引進田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富平村發展100畝鋼架大棚無土栽培綠色蔬菜基地;引進縣鴻發農機專業合作社在村建設1000畝機械化耕作糧油生產基地;在長河村建設100畝珍惜名貴苗木種植基地。另一方面,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力爭全鎮土地流轉面積萬畝以上,并以此為契機,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在穩定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上做好示范。

三是優化發展環境,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一是轉變觀念,優化發展軟環境。首先讓老百姓在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之間作好對比,算好帳,從而從思想根源上徹底擺脫家庭經營、粗放耕作的傳統經營模式;其次加強對他們的科學技術培訓,組織鎮村干部到外地參觀學習,借鑒外地業主的成功經驗,樹立他們敢闖、敢試、敢干的觀念,鼓勵外出返鄉農民參與現代農業的建設;第三,走“業主+協會+農戶”之路,讓老百姓在現代農業上大膽投入、放心投入。其次轉變干部觀念。全鎮干部職工自覺為業主當好“警察”、“保姆”兩個角色,用服務與真情吸引業主。首先建立基地警務室,讓業主放心放手發展。其次搭建好土地流轉平臺,為做好業主選址、土地租賃、土地丈量等工作,讓業主放心經營。第三,建立政府、業主產業發展定期研討機制,每月書記、鎮長、業主召開一次工作研討會,解決業主在生產、生活、銷售、保險等方面的實際問題;成立專業合作社,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鏈。二是加大投入,改善發展硬環境。積極爭取上級對涉農項目的支持,做到重點突出,打捆使用,集中做好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水、電、路標準化建設。利用“一事一議”獎補政策,鼓勵老百姓積極參與,重點解決制約農村發展的道路、水利等問題。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

各位領導,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你們的關心和大力支持,我們將組織和帶領全鎮人民發揚“不怕困難、敢于勝利”的繼光精神,為推動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而不懈努力!

篇(5)

以創新添動能,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創新引領發展,創新增添動能。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堅持創新驅動,盡快擺脫依靠要素投入推動農業發展的路徑依賴,構建產業新結構,突破農業新科技,發展農業新業態,釋放現代農業的新動能。

創新驅動產業布局優化。資源要素是江蘇農業發展的硬約束,有限的耕地既要考慮農林牧漁產品的有效供給,也要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的多元功能,還要統籌增產增效增收的多重目標。實施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以效益為導向,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序,構建新的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以產業結構的優化實現產業發展的“加法”。

創新驅動科技裝備提升。科技是現代農業騰飛的翅膀。江蘇科技資源豐富、力量雄厚,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一直穩居全國首位,但處于科技前沿的自主創新成果還不是很多。聚焦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推出一批“蘇”字頭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積極推進“互聯網+”、生物技術、現代裝備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改造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完善全覆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推動農技成果進村入戶、開花結果。

創新驅動產業互動融合。創新要落到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上。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為現代農業建設注入新的內涵,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打開農業增效的新空間。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區域公共品牌為重點強化品牌創建,積極發展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直供直銷等現代流通業態,提高農業附加值,實現新產業、新業態、新機制融合發展、互動增值。

以協調增活力,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

協調才能持續,協調才有活力。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我們面臨著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特別是城鄉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導致資源要素持續向城市集聚,農業現代化成為“四化同步”最薄弱的環節。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必須堅持協調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動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增強后勁、激發活力。

在“人”的問題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發揮優勢、各展所長、融合發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一批有經驗、有勞動力的“老農”,吸引一批有鄉愁、想返鄉創業的“新農”,引進一批有學歷、能創新的“知農”。把家庭農場作為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經營主體,鼓勵土地向種田能手、職業農民適度集中成為家庭農場,鼓勵以家庭農場為成員組建或改造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家庭農場與農業企業建立穩定的利益聯接關系。

在“地”的問題上,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是落實“三權分置”的基礎,要確實權、頒鐵證,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權益,讓農民吃上“定心丸”,和農民一道守住耕地紅線。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動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流動,引入更多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理念,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廣聯耕聯種、農田托管等各具優勢的規模經營模式,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

在“錢”的問題上,加快農村金融和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深化農民合作社融資改革,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通過金融創新,提高信貸保險為農服務能力,促進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同時,喚醒農村的“沉睡資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明晰產權、賦予權能的基礎上,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農村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

以綠色優生態,積極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

綠色就是生命,綠色寓意希望。現代農業是綠色產業,必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加快構建“功能布局合理、資源利用集約、農耕文化傳承、農村環境良好”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讓農業成為建設美麗宜居新江蘇的重要支撐。

發展生態農業,讓綠色食品“養胃”。以農業清潔生產為重點,立足種養平衡發展,統籌考慮環境消納能力,加快新型農牧結合生態種養模式推廣,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促進農業產業鏈條的生態化,為城鄉居民提供種類豐富、質量可靠的綠色食品,實現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村環境減負、農業生態增值多重目標。

發展循環農業,讓耕地資源“養顏”。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將傳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生產方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方式,進一步提升秸稈利用質量、拓寬畜禽糞便利用渠道,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讓農業資源自我凈化,休養生息。

發展觀光農業,讓田園風光“養眼”。將田園風光與農耕文化傳承、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打造推介一批休閑觀光農業產品,向社會推介一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挖掘傳承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培育發展一批休閑觀光農業集聚村,拓展農業功能。

發展現代林業,讓天然氧吧“養肺”。建設“綠色江蘇”,實施森林資源保護等重點工程,推進植樹造林,開辟造林綠化新空間,加強農業植物資源多樣性保護,強化濕地保護與利用,全面提升綠化發展水平,讓城鄉居民在天然氧吧中深呼吸。

以開放拓空間,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開放拓展空間,開放構筑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不斷發展,江蘇農業發展正逐步處于全面對外開放的國際環境,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江蘇打造成農產品進出口大省、“一帶一路”農業“走出去”示范省、開放型農業強省。

著力產品互通,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聚組織資源、技術力量和項目資金,加強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國內或國際市場前景廣闊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發揮江蘇濱江臨海、交通便利、開放程度高的優勢,建設一批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中心,努力成為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農產品進出口集散樞紐。

著力優勢互補,推動農業“走出去”、“引進來”。鼓勵支持省內有意向、有實力的農業企業抱團到境外創業,充分利用農業技術、經驗、設備等優勢,在國外建立生產基地,創響江蘇優質農產品品牌,參與國際農業開發,搶占國際化市場。同時,支持境外企業來江蘇在農業領域投資興業,向江蘇農業輸入國際先進生產要素和管理經驗,實現引資與引技引智并舉。

著力要素互融,加強農業國際合作交流。以技術與信息交流為重點,強化農業國際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前沿農業技術、優良種質資源、先進物質裝備,建設一批國際合作項目集聚、國際交流密切的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開展多樣形式、多種渠道、多個層面的國際交流互訪,特別是增加農業科技專家、農業企業家和政府部門管理人員交流,增進了解、增強合作、增加信任,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

以共享惠民生,讓廣大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共享體現民生,共享維護公平。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力爭農民收入增幅持續高于城鎮居民、低收入農民收入增幅持續高于農民平均增幅,讓廣大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有更多獲得感,成為農業現代化最大受益者。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始終堅持農民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總結推廣基層在現代農業建設、農村改革創新、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經驗做法,釋放改革動力和創新智慧。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當前特別要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防止土地非農化、農民邊緣化。

堅持挖掘新增長點不停步。把促進農民增收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創新思路舉措,從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培育農業新興產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等方面入手,大力培植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激發農民創新創業活力,把更多的青壯年農民、返鄉農民工培育成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和農業企業創辦者,讓農民從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收入。

篇(6)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要依據現代農業內涵設置指標體系,對現代農業內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三個角度。其一,從現代生產要素投入的角度理解,認為現代農業實質上是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和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為基礎的高產、高效和優質的新型產業;[8]其二,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理解,認為現代農業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根本目的,最終出路是生態農業;[9]其三,從結構優化角度理解,認為推進結構優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結構效應對農業的發展貢獻越來越大。[10]可以看出,現代農業內涵既包括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出和農業生產力水平,又涵蓋了農業結構效應和生態農業理念。中國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遵循了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對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的評價應該結合這5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指標的設置考慮了現代農業能否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能否優化農業結構、能否擁有高產出水平、能否促進生產力發展以及是否可持續發展等目標。評價指標分為5類共18個影響因子,一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因子(B1),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農民人均GDP和恩格爾系數等衡量;二是農業經濟結構因子(B2),推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是現代農業實現的重要途徑和特征,由農業產值結構和農業從業人員結構衡量;三是農業產出水平因子(B3),產出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生產中物質產出的重要指標,由糧食產量和農業增加值等構成;四是農業生產力水平因子(B4),衡量現代農業的生產過程中要素投入情況,由水、電、肥料和農機等投入情況構成;五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因子(B5),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由農業受災率和森林覆蓋率等衡量。這5組分類指標既能從不同側面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情況,又能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對西部地區及西部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整體測量。

(二)評價指標權重的賦予

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由多項評價指標組成的系統,各指標對現代農業的影響有所差異,對各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西部現代農業評價指標的權重,第一步,通過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對5類B組指標構造判斷矩陣,向相關農業部門和高校農業專家分發20份調查問卷,專家對各因素兩兩比較重要性后進行打分,再采用各專家對判斷矩陣指標重要性標度的平均值,運用Mathpro軟件,求出最大特征值為5.129,和判斷矩陣的維數5基本相等,一致性比例CR=CI/RI=0.032/1.120=0.029<0.1,說明一致性檢驗通過,判斷矩陣符合一致性要求,得出西部地區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B組分類指標的權重向量WB;第二步,分別對5類B組指標各自所包含的C組單項指標構造判斷矩陣,向專家分發調查問卷進行打分,再對各組指標依次進行賦值、計算和檢驗,得出C組分類指標相應權重WC;第三步,分別用B組指標權重乘以各自相應的C組指標權重,得出最終18個單項指標綜合權重,即W=WB•WC。從權重值分布情況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指標(B1)權重為0.386,對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影響最大,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標(B5)權重為0.063,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影響最小。(見表1)

(三)數據來源及標準化處理

基于《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12》、《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2》和《中國統計年鑒2012》以及西部各省份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分析和整理,得到原始樣本數據。為了消除指標不同及量綱不同所帶來的影響,消除或減弱原始數據噪聲干擾而呈現的不規則波動,對原始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為了把標準化數據壓縮到[0,1]區間,采用極值標準化即歸一化處理,其公式為:X=(X''''-X''''min)/(X''''max-X''''min),式中X為數據標準化值,X''''為原始數據值,X''''min為原始數據最小值,X''''max為原始數據最大值。在數據歸一化過程中,將指標區分為正向指標與負向指標,評價體系中的負向指標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C4)、恩格爾系數(C5)、農業就業人員占農村就業人員比重(C7)和農業成災率(C18),這些指標與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呈現負向關系,對負向指標要轉化為正向指標,轉化方法有取負數和取倒數等,[11]采取對負向指標取負數方法轉化為正向指標,以保持評價指標與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方向的一致性。

二、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

(一)對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總體情況評價

測度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需要綜合考慮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不同的貢獻度,以體現出現代農業各個側面的發展情況,為了有效結合各指標的權重及指標數據變化情況,論文采用線性加權函數法測度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公式表示為:Sj=∑WiPij(i=1……18,j=1……12),其中Sj為第j個地區的綜合得分,Wi為C層單項指標的組合權重,Pij為j地區i指標的標準化數據值。[12]根據現代農業得分情況,可以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準備實施現代農業階段,現代農業發展綜合得分在[0,0.5)之間;第二個階段為初步實現現代農業階段,綜合得分處于[0.5,0.75]之間;第三個階段為基本實現現代農業階段,綜合得分處于(0.75,1)之間;第四個階段是完全實現現代農業階段,綜合得分此時為1。[13]1.西部現代農業總體發展水平評價。依據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關指標數據,運用線性加權函數法計算,得出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得分情況(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2011年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分為0.375,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劃分標準,西部現代農業處于第一階段即準備實施階段。同期相比,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分不僅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0.520,而且比中部地區少0.214,比東部地區少0.269,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十分落后。2.西部各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在西部地區省際間呈現出不均衡分布,綜合得分差異較大(見表3)。內蒙古和新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名列前兩位,而和貴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對最低,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分最高地區與最低地區相差0.373,最高地區的內蒙古已經處于初步實現現代農業階段,而最低地區的則處于初步準備實施現代農業階段。從西部各省現代農業得分與西部平均水平相比來看,有7個省份得分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余5個省份得分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西部地區內部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分層,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呈現地域梯度拉開。新疆和內蒙古處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梯度,現代農業平均綜合得分為0.54;陜西、寧夏、四川、重慶構成西部現代農業發展第二梯度,平均綜合得分為0.46;廣西、青海、甘肅構成第三梯度,現代農業發展平均綜合得分為0.35;云南、貴州、構成第四梯度,平均綜合得分為0.23。從四個梯度得分情況看,各梯度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現代農業發展差異,第四梯度與第一梯度相比,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平均綜合得分相差0.31分。四個梯度除了第一梯度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達到初步實施階段,其余三個梯度均處于準備實施階段。

(二)對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分類評價

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方面(B1)。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映出農業在國民經濟生產分配中的構成關系。[14]從表2和表4中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得分中,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分最高為0.159,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了42.40%,在五組指標中居于絕對的首要位置,具體表現在恩格爾系數和城鎮化水平貢獻較大;從各省份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內蒙古,為0.316,最低的是,為0.015,兩者相差21.07倍,表明西部各省份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此外,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內蒙古、陜西和青海綜合得分影響最大,貢獻率均超過了50%以上,現代農業綜合得分貢獻最低的也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貢獻率僅為7.35%。(見表4)農業經濟結構方面(B2)。現代農業是擁有合理產業結構的農業,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結構得分為0.071,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為18.93%,處于第二重要位置;從西部各省份農業經濟結構得分看,最高的是新疆0.107,最低的是內蒙古為0.030,主要因為內蒙古非農從業人員比重較低。農業產出水平方面(B3)。農業產出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最終體現,不僅表現為產量的增加,也表現為產出效率的提高。西部地區農業產業水平得分為0.062,對現代農業得分的貢獻為16.5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西部各省份看,四川和重慶的農業產出得分最高,主要體現在人均農業增加值和糧食產量較高,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均超過30%以上。農業產出得分最低是甘肅,為0.015,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僅為4.87%,可見,農業產出水平是影響四川綜合得分較高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導致甘肅綜合得分較低的主要因素。農業生產力水平方面(B4)。農業生產力水平主要通過農業要素擁有量和要素的投入量衡量,表現為農業機械化、水利化發展的程度。西部地區農業生產力得分為0.055,對現代農業綜合得分貢獻為14.67%,得分較低的主要原因是農業水利化和機械化程度較低;從西部各省份看,農業生產力得分最高的內蒙古為0.129,是得分最低的貴州0.034的3.79倍,因而,農業生產力得分成為內蒙古現代農業得分的第二重要因素。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方面(B5)。農業生產受地理環境影響較大,現代農業必然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得分為0.028,對現代農業綜合得分的貢獻為7.47%,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得分低的原因主要是農業水利化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從西部各省份看,農業可持續發展得分最高的廣西為0.049,最低的為青海0.014,兩者相差3.5倍,農業可持續發展對青海現代農業貢獻僅達到4.17%。從各指標得分和貢獻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仍然缺乏足夠重視。

三、結論與討論

(一)討論

為了區分不同指標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影響程度的差異,采用了層次分析法賦予指標相應權重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考慮到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較低,對投入和產出相關指標給予更高得分數值,突出了西部地區農業產出和生產力提升的重要性。但不同權重賦予會導致分析結論差異性較大,因此可以進一步改進權重設置方法,比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得到較為客觀的指標權重;或者采用回歸系數法獲得權重,即在評價現代農業總體發展水平和各項評價指標之間構建多元回歸方程,然后對方程的回歸系數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確定為權重。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現代農業得分,雖然在數據處理過程中較為便利,但需要賦予指標相應權重,導致主觀性偏大。可以考慮基于模糊數學原理采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法,或者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模型采用DEA分析法,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以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地理空間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在空間上并非均勻分布,而是以不同強度分布在地理空間中,導致了地理空間的差異性。[15]從西部地區不同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可以看出,省際間存在較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地域間的地理環境的差異,以及自然資源稟賦和生產要素擁有量的不同。如果能在西部地區現代農業評價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對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的研究,會更有意義。同時,僅對西部12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了截面分析,如果能采用更小的市、縣級作為研究基本單位,研究結果會更為細致。

(二)結論

1.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總體較低,處于準備實施階段。無論是與全國現代農業發展平均水平相比還是與東部或中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都十分落后,僅處于準備實施階段。從西部地區各省份看,僅內蒙古和新疆是初步實現了現代農業,而其余10個省份還是處于準備實施現代農業階段,現代農業發展總體水平仍然較低。

2.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呈現地域空間梯度布局。從西部地區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在地域上的分布情況看,北面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總體上要高于南面地區,大體上呈現出由北向南依次梯度遞減格局。

篇(7)

關鍵詞 現代農業;問題;對策;安徽潛山

中圖分類號 F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313-01

1 潛山縣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科技化程度不高

在種植業方面,其突出的問題是農藥、化肥盲目施用,一方面造成浪費,另一方面給農作物造成藥害和肥害而導致減產減收,同時還造成了環境污染;在養殖業方面,其疾病的防控仍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其加工技術也比較落后,表現為初級加工普遍而精深加工較少,所以加工轉化和增值率低;此外農業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仍然偏低;農技推廣的職能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1.2 農業的產業鏈短而窄,與二、三產業未能有機結合

目前農業的產業鏈基本局限于一產業,其產業鏈缺乏有效的延伸,尤其未能與二、三產業形成有效對接,因而影響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1.3 傳統農業觀念根深蒂固,現代農業意識模糊

時下人們對農業的認識多半是生產農產品、提高單產,以自給自足為主,多余的才投入市場。而農業的市場意識、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等現代農業的理念仍然滯后。

1.4 農業生產條件亟待改善

潛山縣的農田水利及排灌設施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生產能力和使用效益總體不高;潛山縣的耕地質量仍然較低,全縣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6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只占耕地面積的75%;農業生產的物質裝備水平總體偏低,尤其是農機化裝備能力和水平普遍有待提高。

1.5 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完善

潛山縣土地流轉速度較慢而制約了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的形成;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偏少,農民的專業合作社也寥寥無幾。而且現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運作質量不高,社會效益偏低。

1.6 保證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雖有農業執法體系、市場體系及農業保險體系,但仍以政府保障體系為主。尤其缺乏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市場信息體系和農產品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等。且農業保險本應主要承擔農業保障的職能,而實際上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仍然在賠付力度和賠付時限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2 對策

2.1 著力提高科技水平

首先應從農業科技的源頭即科研單位抓起,使其多出農業科技成果可供轉化。尤其應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向農業提前、產中、產后所需的科學技術,以及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農業推廣部門應將科研單位所提供的科技成果迅速轉變為農業實用新技術,再向農戶大力推廣,從而為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1]。

2.2 盡快由注重農業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并重方向發展

一是要加強潛山縣產業集聚區建設和名特優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二是城市與農村應互動發展。城市建設向農村延伸,農村發展向城市靠近,推進新農業社區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三是在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基礎上,促進農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有特色的現代農業;四是積極拓展農業功能。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突出抓好以品茶、賞花、采果、觀景、美食、垂釣為內涵的生態觀光游。

2.3 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應著重在如下4個方面有根本轉變:一是由原來自給自足的農業觀念向市場農業、高效農業理念轉變;二是由不顧環境而掠奪經營的農業理念向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理念轉變;三是由傳統的農產品生產觀念向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功能農業理念轉變;四是由原來農戶自發的農業生產習慣向由政府部門引導、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2.4 加大對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的投入

中央和省在“十二五”期間已開始大興農村水利建設,地方政府亦應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同時還應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市場運作的方法辦水利、搞建設。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投入:一是應加大農田水利及排灌設施、大中型水利工程和氣象保障能力建設的投入,以提高農業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應增加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著重抓好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糧田建設。同時應保護耕地,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三是應加大改善農業生產物質裝備條件的投入,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要改建、擴建和興建高標準設施農業、標準化畜禽養殖場、標準化水產養殖場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要充分利用農機補助政策,提高潛山縣農業機械化裝備能力和水平;四是增加培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應用新材料的投入,以提高農業的科技裝備水平;五是增加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投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2]。

2.5 積極擴大或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加快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育。要依靠科技進步壯大龍頭企業,對現有龍頭企業要盡可能地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從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發展,從初級加工向精加工發展;二是大力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的規模效益,使種植業盡快成為產業化經營;三是加強農民合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四是加快家庭農場的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3]。

2.6 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由單一的政府保證體系向多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方向轉變

一是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維護良好的農業生產經營秩序,同時保證農業投入品及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二是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首先要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水平,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其次要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與開發,同時要多途徑、多形式、多機制健全農技推廣體制機制;三是加大對農業科技、管理、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使更多的優秀人才服務“三農”,同時要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圍繞市場發展現代農業;五是加強農產品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著力構建政府監管、企業自律、農民自覺的長效機制,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六是加強和完善農業保險工作[4]。西吉縣農業保險工作雖然在應對自然災害、降低農民損失、保護農民積極性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它是營利機構,必然受利益驅動,所以在賠付力度及賠付時限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政府必須將營利性農業保險公司改變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其性質類似于社會保障事業局。然后由政府加強監管,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從而取信于民,這樣才能使潛江縣農業保險工作富于成效,從而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3 參考文獻

[1] 陳志英,李翠霞,葛銳.勃利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10):6-8,28.

[2] 潘啟城.田東縣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5):379,3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爱俺也去去就色| 午夜dj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在线| 人人天天爱天天做天天摸|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艳z门照片无码av|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护士人妻hd中文字幕| 免费裸体无遮挡黄网站免费看| 天堂国产+人+综合+亚洲欧美|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女人色熟女乱| 国产av国片精品| 奶头又大又白喷奶水av|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av性天堂网| 美女mm131爽爽爽|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娜娜麻豆国产电影| 国产乱子伦农村叉叉叉|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动牲交xxxxbbbb| 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 精品成人乱色一区二区|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成熟女人特级毛片www免费|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收集最新中文国产中文字幕|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女人扒开屁股让男人桶30分钟| 强开小雪的嫩苞又嫩又紧| 欧美变态另类刺激|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