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勞動教育對幼兒的意義
時間:2024-02-22 16:03: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對幼兒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幼兒;家庭;勞動教育
一、幼兒家庭勞動教育
家庭勞動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的勞動教育。家長通過言傳身教,使子女能夠進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以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幼兒家庭勞動教育旨在從小培養幼兒正確的勞動觀念與勞動意識,這一時期的家庭勞動教育,是幼兒機械地模仿成人的勞動,進行自我服務與管理的游戲性的活動,這些活動往往缺乏目的性,而成人的任務就是要讓幼兒明白勞動的意義、掌握簡單的勞動技能,幫助幼兒養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勞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從小進行勞動鍛煉,學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減少對成人的依賴,能夠促進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勞動促進孩子智力發展,動手勞動是孩子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基本勞動的訓練,促進孩子手腦協調發展,加快孩子腦細胞發育成長;勞動促進孩子身體健康,勞動使孩子養成動手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能夠促進孩子大小肌肉的發育和肢體的協調;勞動促進孩子良好品德意志的形成,勞動使孩子學會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和勞動者,從而促進孩子良好個性和道德品質的發展。因此,家庭勞動教育對孩子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三、現實中的幼兒家庭勞動教育
(一)家庭勞動教育效率不高
如今能夠堅持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家長實在是難能可貴,相信他們對孩子進行的這種重要的教育會讓他們的孩子成長為優秀的人,但是當前家長們開展的勞動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效率低下。之所以家庭勞動教育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因為家長缺乏耐心,沒有持之以恒地將勞動教育長期堅持下來;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接受能力估計錯誤,要么太難,導致孩子難以學會,要么太簡單,引不起孩子興趣。如此一來,盡管家長教了,教的也不少,但孩子懂的、會做的卻不多。
(二)勞動教育方式存在一定誤區
家長們普遍缺乏這樣的意識:因為生活中處處有勞動,所以只要有合適的時機就可以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許多家長認為勞動教育一定要在勞動時才能進行,只有讓孩子親自參加勞動,那時進行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其實,對孩子的勞動教育經常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進行的,許多家長只會機械地教授孩子勞動技能,卻不會有意或無意地通過自己或他人的勞動向孩子傳達正確的勞動觀念。
(三)家長對孩子勞動的反應不夠積極
當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某個任務,并且取得不錯的成績,滿心期待地希望得到家長的鼓勵,可是父母的一聲聲“看你把衣服弄這么臟,以后不要弄了!”“這都弄些什么,純粹給我添亂!”等話語嚴重孩子的自信心,本來孩子能夠幫家長做一些事,也做到了盡自己所能能做的,按理來說應該得到表揚和鼓勵才是,即使他們做得不夠好也應該耐心的提供一些改進的建議,家長們卻總是把孩子的勞動視為麻煩的來源。如今生活的快節奏和職場的激烈競爭導致家長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極少,而長期的快速效率的辦方式也導致了對和孩子在一起緩慢低效活動的不適應。當孩子在勞動中遇到困難時,家長們為了節省時間總是直接代勞,長此以往,孩子哪還有勞動的興趣呢?
(四)家長對勞動教育認識不足
人們對勞動的重視程度早已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社會沒有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也未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勞動實踐環境,因此才會出現“重智輕勞”的現象:家長總是在有意無意地向幼兒表現出對體力勞動者的蔑視,為了驅使幼兒努力學習,甚至將體力勞動者作為反面教材,辛勞一天下班回家時不會讓幼兒正確了解自己勞動的意義,反而和幼兒說:“倘若你不好好讀書,將來便和我一樣勞累……”,仿佛勞動是非常丟臉而又得不到益處的。
四、思考及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正視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社會不應歧視體力勞動者、鄙視體力勞動,廣大勞動人民應受到應有的尊重和熱愛,正視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間的關系,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導向有利于樹立家庭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尤其社會要創造良好的勞動氛圍,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勞動環境,比如多開展公益性勞動,讓孩子有作為志愿者參加集體勞動的機會。學校盡量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以彌補社會和家庭勞動教育的缺陷與不足。應該把勞動教育納入素質教育范疇,即使學校不能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也應該重視勞動教育。
(二)尊重孩子的勞動,積極引導孩子勞動
1.正視孩子的勞動和勞動成果
讓孩子參加勞動絕對不是添麻煩,勞動是每個人生存的基本權利,孩子自然享有這種權利,家長無權剝奪,孩子必須參與勞動才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當孩子做成一件事時,首先必須給予鼓勵和肯定,然后才能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3-6歲年齡段的孩子內心脆弱,行為易受情緒的影響,尤其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及時的鼓勵和幫助對孩子極其重要,這個時候的鼓勵和信任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勞動的積極性。
2.不要吝嗇時間,多和孩子一起勞動
孩子需要父母陪伴,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和孩子一起勞動無疑是培養親自關系的絕佳方法。和孩子一起勞動的過程也是對孩子更深入了解的過程,因為在幼兒園,老師會告訴家長孩子在哪些領域存在什么樣的長處與不足,而孩子的某些優缺點需要在勞動中才能得到體現。
3.不要過分溺愛孩子
家長疼愛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但過分溺愛孩子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尤其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們不能做孩子的奴仆經常讓孩子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堅強意志也就能得到培養。
(三)改善勞動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長務必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和鼓勵,直接代勞和不管不顧絕對是不明智的做法;以鼓勵和信任來激發孩子的勞動興趣,因為3-6歲幼兒容易受情緒的影響,及時的鼓勵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要教給孩子正確的勞動技能,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放手讓孩子參與勞動,總是擔心這個那個,孩子就真成了溫室里的花朵了;教會孩子在勞動中既要動手也要動腦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些靈活多樣的方法對提高勞動教育的效率是很有用的。
五、結論
勞動使社會進步,賦予人類聰明和財富,教育孩子從小熱愛勞動就是為孩子的人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生存技能,樹立良好的意志和品質,還有利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父母不能永遠為孩子遮風擋雨,只有通過適當的勞動教育才能使孩子具備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從長遠來看,孩子的勞動教育關系到民族素質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必須正視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無論是家長、老師、幼兒園還是社會,都應該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勞動教育的問題必須得到有效的解決,以發揮其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培養鞏固孩子正確的勞動觀念,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大辭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
[2]張榮鋼.當前家庭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趙榮輝.勞動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0.
[4]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全國家庭教育調查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前蘇聯著名幼教專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高尚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對于兒童來說,體力勞動不僅能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而且還給能兒童一個豐富的思想世界。”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其意義并不僅僅在勞動本身,而在于促進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勞動助長孩子身體發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勞動主要是雙手的勞動,手的發展有利于整個機體的發展,尤其能促進腦的發展。在幼兒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家長循序漸進地對幼兒進行早期勞動能力的培養,如扣扣子、穿衣服、系鞋帶、洗襪子等,可以鍛煉幼兒手指的靈活性和手眼的協調能力。還可通過幫媽媽拿水杯、摘菜葉、拿掃把、提生活用品等勞動,促進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協調各種生理器官活動。
勞動促進孩子智力發育 研究表明,手腦并用的勞動訓練,是發展思維智力的良好手段。因為孩子參加諸如洗碗、疊被子等家務時,需要用手觸碰碗碟和被子等東西,用腦去思考如何洗才能干凈、如何疊才能整齊等,這些刺激的增多,會使得孩子的腦細胞在數量和體積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育,對智力發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事實也是這樣,從小就做家務、愛勞動的孩子,長大后不僅能吃苦耐勞,而且有才干,在智力上表現出更加聰慧。
勞動培養孩子的生存技能 在當前“421”模式的家庭中,幼兒的事務均被父母“包辦代替”,如吃飯、穿衣、系鞋帶、整理書包等,忽略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但孩子終究要面向社會、走向獨立,孩子將來的工作,即使是腦力勞動,也不可能完全脫離體力勞動。所以,從小讓孩子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不但能給父母分擔些家庭負擔,還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減少對他人的依賴性,以便更好地適應今后的獨立生活和工作。
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目的不僅是要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獨立自強的精神。
讓我們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勞動最光榮”的種子吧,這會讓他終身受益。
兩位媽媽的對話
晚飯后,超市售貨員李阿姨到幼兒園劉老師家里串門。看到劉老師4歲的女兒蘭蘭正在刷碗,她十分驚訝:“哎呀,你們蘭蘭這么小都會刷碗了?”
劉老師熱情地請李阿姨坐在沙發上,說:“她剛開始學,還不太會刷,不過,倒也像樣。”
李阿姨感嘆道:“我那6歲的兒子都快上學了,連洗臉洗腳、穿衣服這些事都懶得干。為了他,每天我們都忙得團團轉。”
因為是老鄰居,彼此熟悉,劉老師也很直爽:“依我看,小孩子不干活兒,不是孩子懶,恐怕是你們做父母的沒有注意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教育吧?”
“勞動教育?”李阿姨一聽到這幾個字,不禁愣了一下。她更直爽,說:“我可不想讓兒子長大以后,和我們一樣干苦活。您看,我和他爸爸,從小就知道干活兒,長大了當工人,現在都下崗了。這不,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么個售貨員的差使,掙那么仨瓜倆棗的。現在這個社會,還得有知識。那刷碗的工夫,還不如教孩子認幾個字,做幾道算術題呢。”
這兩位媽媽關于勞動教育的對話很有典型性、代表性。現在,許多年輕父母對孩子的勞動教育還真的不大重視呢。
我國孩子勞動不如國外孩子
據調查,我國城鎮的中小學生中,大約有50%不參加或每天只參加10分鐘的家務勞動,每天平均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而美國中小學生為72分鐘,泰國為66分鐘,韓國為42分鐘,英國為30分鐘,法國為36分鐘,日本為24分鐘。就是說,我國中小學生和外國學生相比,不僅參加家務勞動的比例小,而且勞動的時間也比國外的中小學生要少得多。不少已經有生活自理能力和從事家務勞動能力的孩子,在家里還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學齡前兒童參加勞動的情況更差。有的孩子已經五六歲,都快上小學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早晨不起床,伸著胳膊等家長,就像個小少爺大小姐似的;也有的上完衛生間,等著家長給他擦屁股;還有的在家里或在幼兒園,玩完了玩具不會收拾,不想收拾。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并不都是孩子的問題,不少是家長不讓孩子“動手動腳”,從思想上輕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越早效果越好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太小,那么早進行勞動教育沒有什么意義。其實,正是因為不太懂事,才是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的大好時機。小孩子天生喜歡動手動腳,凡是他們沒有做過的事,就會覺得新鮮,就想試著做。他們并不把勞動當成一種負擔,而是當成一種游戲,比如穿衣服、系紐扣、穿鞋子等很想自己做。做父母的要趁這個機會因勢利導,在孩子的多次重復和練習中,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生活自理,增強自信心,激發做更多事情的愿望。
而我們有些做父母的,嫌孩子笨手笨腳幫倒忙,覺得還不如自己做省心。這樣等到孩子長大了,這些本應該自己做,也能夠自己做的事,他們很可能就覺得是一種負擔,不想學,不想干了。這不怪孩子,是家長造成的。因此,勞動教育是越早進行,阻力越小,效果越好。
智力開發和勞動教育并不矛盾
有的家長認為,過幾年孩子要上學念書,總該先讓他學會識字、數數吧。其實,這不能成為拒絕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理由,二者是可以統一的。我們知道,小孩子思維特點是具體行為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學習是要在活動中進行的。如果在勞動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具體形象,生動活潑,會一舉多得。比如,教孩子學習洗碗,就可以邊洗碗,邊數數,邊認字;學習擇菜,就可以教孩子擇菜,同時認識蔬菜名稱和了解蔬菜營養成分,知道多吃蔬菜的好處,等等。像這樣邊教孩子干活兒,邊進行知識的啟蒙教育,不是更有趣、效果更好嗎?
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好處多
引導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不是要孩子“分擔”家務,而主要是進行勞動教育。不僅是讓他們學習一些勞動技能,更是要培養熱愛勞動的思想習慣、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有了這些良好的思想品質,還可以“遷移”到學習、工作、事業等方面,讓他們終身受益。
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務勞動,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家庭義務感和責任感,并且由此進一步培養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中國有句古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連家庭義務都不盡,那怎么談得上盡社會義務和責任呢?
樹立熱愛勞動最光榮的思想
有的家長認為,在今天的社會,不熱愛勞動、不會勞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知識。還有極個別家長有時看到干體力活兒的人,就“諄諄告誡”孩子要好好讀書,不然的話,就會跟他們一樣當"苦力"。這種"告誡"是教孩子忘本,會使孩子厭惡勞動和勞動人民。
我們想一想,沒有工人農民的辛勤勞動,我們衣食住行從何談起?蘇聯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無所用心可恥,熱愛勞動光榮――這是做人的首要標準。”家長應當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勞動是光榮的,懶惰是可恥的。是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世界。勞動也是人們生存的必要條件,不會勞動就不能生存。
有人認為,隨著生產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再也用不著提倡勤勞、進行勞動教育了,而應當大力提倡“休閑”。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
勤勞并不是因為生產方式落后,生產勞動效率低下才提倡的,而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勤勞又是一種道德修養,是對待任務、工作、學業、事業的態度。
家長必須明白,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科學技術多發達,生產勞動手段多么先進,不“勤”,就不會充分發揮先進生產勞動手段的效益,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勤",科學技術就不可能進步,現代化的生產勞動手段也創造不出來。
一、為幼兒創設富有教育意義的良好環境
在幼兒教育的教學實踐,環境對幼兒的影響要比對其他年級學生的影響大的多,這主要是因為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容易被視界外的事物所影響,針對這樣的幼兒教育實際,可以相應地為幼兒教育布置一個更加有利于幼兒學習的教學環境。
(一)物質環境
作為幼兒教育活動的主要實施地,教室的布置至關重要,在教室布置過程中教師要與幼兒一起布置,充分考慮幼兒的布置意見遵循幼兒教育理念,可以布置公雞長鳴圖(中國地圖)讓幼兒時常能看到中國地圖,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提高和愛國情感的培養,可以布置可愛的盧龍讓幼兒感受到家鄉的溫暖,常懷孝敬感恩的心。
在教室布置中還可以設置自然角,養一些植物和金魚、烏龜、蝌蚪等小動物,給學生們帶來情趣的同時,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將幼兒散漫的注意力集中到對幼兒有幫助的領域上去。
(二)社會環境
幼兒成長的環境除了物質環境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環境,因為幼兒教育時期的幼兒在心理上還不成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所以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幼兒更多的是對教師和其它成人的行為進行模仿,所以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師的每一個決定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本著對幼兒德育教育負責的態度,在教學活動中尤其是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更是要把握住德育教育的主線,在教學活動中對幼兒不正確的行為堅決否定,對幼兒高尚的行為進行積極的褒揚宣傳,讓幼兒在潛意識中提高自我道德約束。
二、在各項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幼兒教育之所以沒有納入到義務教育的范圍中來,就是因為幼兒教育有區別于義務教育的獨特性,幼兒由于本身年紀較小,注意集中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所以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很多的教學因素都要融入到幼兒喜歡的游戲中去,在幼兒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傳教士似的說教,而是要將德育教育的因素滲透到幼兒教學過程中去。
(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因素
幼兒教育的教學活動是瑣碎的,很多人質疑幼兒教育,為什么簡單的教學要進行如此之久,主要就是因為幼兒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差、自律能力差,導致幼兒教育活動多是瑣碎的、反復的,而幼兒教育就是在這樣的瑣碎和反復過程中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不可逆的重要影響,因此幼兒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特點,將德育教育融入到幼兒教育的瑣碎和反復中去,在一點一滴中影響學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在幼兒園午餐時間,教師除了要安排幼兒安全有序的用餐,還要利用餐后的時間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食堂的叔叔阿姨的辛苦勞動進行參觀,讓幼兒對勞動有一定的認識,樹立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意識,在餐后帶領幼兒參觀餐具的收理和消毒清洗,廚余垃圾的收拾和處理,相信這樣的活動對學生的教育要比簡單的尊重他人珍惜勞動成果的說教更有效果。
(二)利用節日活動,有機滲透德育教育
我國的文化歷史悠久,其中有許多有教育意義的傳統節日,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幼兒園在歡度這些節日的時候要不遺余力地利用節日的文化價值進行德育教育,在三八節的時候對幼兒進行孝心教育,安排幼兒為媽媽洗腳等力所能及又極富教育意義的活動;在五一勞動節進行相應的勞動教育,讓幼兒親身參與到勞動活動中去感受勞動的辛苦和勞動后的成就感,讓幼兒從小樹立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正確意識;在十一國慶節培養幼兒的愛國意識,可以舉行幼兒愛國繪畫展、愛國故事演講比賽等,讓幼兒開始對國家存在形式和祖國的文化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在幼兒心中樹立牢固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慶祝活動中結合德育教育,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節日慶祝形式也加深了幼兒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以這樣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幼兒的思想道德水平,為培養思想道德高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
(三)圍繞主題活動,進行德育教育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因為教授的課程多數較為瑣碎,所以進行主題活動將瑣碎的教育元素鏈接起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開展做個愛勞動的好孩子專題活動時,教育過程中教師結合平時的教學活動,帶領幼兒參觀成人勞動、學習歌頌勞動的兒歌、看贊美勞動者的視頻,讓幼兒認識到勞動最光榮;開展主題活動我愛媽媽活動時,讓幼兒自己回憶自己的生活中媽媽的奉獻,讓幼兒在活動中進行詳細的敘述,幼兒質樸的不經修飾的語言往往最具感染力,通過幼兒之間的交流,讓幼兒意識到媽媽在自己生活中的付出,從小就樹立牢固的孝敬感恩意識。
(四)搞好各科教學,相機進行德育滲透
幼兒教育的關鍵就在于寓教于樂,要在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將教師的教、幼兒的學和課堂的樂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才可能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引入有利于幼兒道德素質培養的游戲模式,在玩中學是幼兒教育的主要形式,所以我們就要選擇那些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品質和道德品質樹立的游戲模式,在游戲中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認識到,一個沒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識學問,也難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要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這里我們和廣大家長一起來討論一下:道德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怎樣進行?家庭德育主要內容和方法?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對嬰幼兒說“好”或“不好”
任何兒童在1歲以前,還不可能有道德判斷,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為。1歲以后,在兒童與兒童的交往中(游戲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觀察到各種積極和消極的關系。如為搶奪玩具而呈現的攻擊性動作,因失去玩具而放聲大哭等,這可算是兒童道德行為的最初形態。隨著兒童依呀學語,逐漸掌握語言后,道德行為就同時在成人的影響下,開始逐漸強化。如當兒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時,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詞語給予正刺激,或負刺激。這個過程,就可促使兒童不斷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會十分有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與此同時,兒童很自然地會認定成人贊許并說“好”、“乖”的行為是好的行為,而被成人斥責并說“不好”、“不乖”的行為是不好的行為,這就是嬰幼兒的最初的道德判斷。只是這種最初的道德判斷,僅僅只有“好”、“不好”兩大類而已。從兒童很小的時候起,就用合乎年齡特征的方法來培養兒童正確的道德判斷和良好的道德行為,對兒童以后的個性品質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義。
二、對學齡前孩子明確提出要求
學齡前兒童的自我意識有了進一步發展,對事物已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評價,在道德行為方面,有了各種道德感的明顯表現,如:大些的孩子樂于照顧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謙讓玩具等。然而,學前兒童的道德感以及被這些情感激發出來的行為雖然多是真誠的,但道德行為的動機往往受當時刺激所制約,需要成人對其提出明確的要求。而且,學前兒童在道德判斷方面,還帶有很大的具體性、情緒性和受暗示性。有實驗證明,學前兒童對于道德觀念的理解還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大多數學前兒童常把英雄與混為一談。還不能將“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則上來加以評價。因此在對學齡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讓孩子有實際的道德體驗。對良好行為進行練習是這個時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說教絕難奏效。同時,鑒于學齡前兒童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的特點,家長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三、對學齡期孩子要規范其行為,強化道德意識
學齡初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也是加強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時期。因為,從這個時期開始,兒童正式有意識地參加集體活動,學習成了他們負有責任的主導活動,并且是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和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真正開端。有研究確認:自覺地運用道德意識來評價和調節道德行為的能力是從小學時期才逐步開始形成的。
學齡初期兒童道德意識形成的發展具有如下特點:1.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對道德知識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確、本質的理解;2.從只注意道德行為的效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關系;3.道德判斷從受外部情境制約逐步過渡到受內心的道德原則、道德信念的制約。需說明的是,學齡初期兒童雖然形成和發展了道德意識、道德判斷,但并不能因此絕對保證他們一定會有良好的道德行為,因為,這一時期兒童言與行,認識與行動脫節的現象時有所見。因此學齡初期兒童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幫助他們把道德意識轉化為道德行動,還應注意的是,作為一個人的道德觀點、道德原則、道德感情相聯系的道德意識的高級形態——道德信念,也是這一時期兒童在已有的道德認識基礎上產生的,它是道德行為的推動力量。通過教育,可望使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小學生)明確學習動機,從而表現出認真完成作業,用心聽課,遵守紀律等良好道德行為。
家庭德育的主要內容
一、愛心教育
具體講,愛心教育包括: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尊老愛幼等。
對孩子來講,進行這方面教育,應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通過具體的人和事,培養他們的愛心。愛心教育要從孩子生活的環境開始,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升華。比如,先引導孩子愛家庭,愛父母,愛自己周圍親近的人,進而開闊他們的眼界,引導他們愛自己的家鄉、居住的街道和村莊,愛名勝古跡、壯麗山河,最后升華到愛祖國愛人民。
如今的孩子,大多獨生,得到了太多的關注與愛,可是很多家長卻常忽視孩子的愛心教育。不少家長認為:現在我們疼愛孩子,孩子長大后一定會回報的。其實不然,你從不教孩子愛父母,孩子從哪里學會愛你們?
愛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二、文明禮貌教育
文明禮貌是一個人有修養、有道德的反映,許多國家把文明禮貌看作是國民教育的頭等大事。如果人人都很文明禮貌,生活就會很愉快、健康,社會秩序也會更有保障,國家建設就能更順利進行。
文明禮貌教育具體有以下一些內容:1.禮貌用語。2.待人接物的禮節,如大人講話時,小孩不能隨便插嘴;不經允許不能隨便拿他人東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門。3.文明行為規則,如講究個人衛生,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果殼;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不破壞公物等。
三、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只有通過勞動,才能讓孩子理解勞動的意義,懂得勞動的艱辛,知道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中磨煉孩子意志,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學會勤儉節約等。
勞動教育內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勞動教育要先從自我服務開始,讓孩子學會基本的生活自理。2.家務勞動,這是要求孩子逐漸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員,應該主動去干點家務,培養孩子責任感。3.集體公益勞動,孩子入學后,應積極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社會上組織的勞動,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及社會責任感。
四、良好品格教育
誠實、正直、勇敢、毅力、進取心、自尊心等等,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一生對電學做出杰出貢獻的富蘭克林,從青年時代起就為自己制定了一個“達到道德圓滿的勇敢而艱苦的計劃”,他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冊子,將“節制”、“誠懇”、“儉樸”、“正直”、“謙虛”等十三項美德記錄在冊,每項占一頁,并用紅筆畫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間犯了某一項過失,就做一個黑點,記錄在相應的空格里,一星期換一本小冊子,他這一計劃一直堅持了五十多年,始終嚴格躬行。因而,富蘭克林的美德和他在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樣,永載史冊,留芳百世。
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品行。一個老是對親人、同事、朋友說謊的父親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老實,不能說謊”是絕不會取得相應的教育效果的。因為他自己的行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啟蒙學校,要讓孩子品行端莊,父母要做出榜樣,以身作則。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戲中
兒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體形象的特征,而且,兒童對道德的認識也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從簡單到復雜,由零碎到系統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注意形象性、榜樣性、漸進性和針對性,而游戲、故事是兒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導結合,啟發思考,培養孩子言行一致
教導結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導行動相結合,使孩子切實達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長,雖然也給孩子講故事,帶孩子看電影、電視、錄像,但往往不考慮孩子能否辨別其中的是非、惡善,不明確怎樣引導,讓孩子從中學到一些什么,而是聽其自然。這樣即使是有教育意義的文藝材料,也往往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現在家家有電視,家長常管不住孩子看電視,這就更需要家長的引導教育。如5—6歲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會對武打姿勢感興趣,容易產生一些副作用。
四、道德教育必須從小抓起
【關鍵詞】幼兒;勤儉;美德
一、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
由于我們每天和幼兒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占一天的三分之一,教師的言談舉止,日常生活中哪怕極小慎微的動作也會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所以教師要當勤儉節約的模范。
(一)教師的一言一行。作為一名教師,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也為幼兒提供了參考的范本,假如教師在班上對穿得漂亮的幼兒進行語言上的贊許,會對其他孩子無形中就形成了一種攀比的心理暗示。因此,老師不應對孩子的穿著太關注,自己也要穿著樸素大方,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
(二)語言巧妙的言傳。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活”,即教師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幼兒勤儉節約的意識。如可以把關緊龍頭編成一個小故事:“水龍頭啊這幾天很傷心,流了許多許多的眼淚,每當我聽到水龍頭傷心得哭時我就跑過去問它為什么傷心?它告訴我,原來是因為有小朋友沒把它的閥門擰緊,害得它很傷心的流了很多眼淚。”老師利用孩子們所熟悉的語言,按照孩子們的思維來達到教育節水的目的。同時,老師可以尋找有關水資源污染的自然景觀和嚴重缺水圖片張貼于宣傳窗,讓孩子們深刻明白水資源的重要性。
(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吃飯時,幼兒總是有挑食的現象;撕父母買的書卻從來不心疼;跟父母要這要那,稍不滿足就會大哭大叫……面對如此種種,要想讓幼兒有勤儉節約的正確態度,就得先讓幼兒明白勤儉節約的意義。我們主要通過童話故事和生活故事對幼兒進行教育,讓他們明白一粒米、一滴水都是人們辛勤勞動換來的,教育孩子盡量不用一次性的產品等,幫助孩子了解資源是可以反復利用的,反復使用可以大大節約有限資源。另外,針對幼兒吃飯時大部分有挑食、剩飯、剩菜等現象,我們在《愛惜糧食》的活動中,給幼兒講解糧食生長的過程,講勞動的辛苦,引導幼兒思考,真正體會一粒糧食一滴汗水的含義。平日里,還鼓勵幼兒收集家里的瓶瓶罐罐,利用廢舊材料和老師一起做教玩具,一起游戲,將節約的意識滲透到幼兒每日的生活中。
二、家長具有榜樣的作用
有人說:“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家長愛學習,孩子就愛學習,家長愛勞動,孩子就愛勞動,家長樂于助人,孩子就樂于助人。
(一)知道錢的來歷。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錢是怎么來的,有機會要讓孩子看看成人是怎樣勞動的,讓孩子知道勞動是很辛苦的,并且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育他們懂得金錢的價值,并教會他們儲蓄,讓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
(二)引導孩子正確消費。現在不少孩子大手大腳花錢的情況十分嚴重。他們挑吃挑穿,甚至為了想買的東西跟家長發脾氣,然而對買到的東西又不珍惜。家長應幫助孩子學會正確消費,如讓孩子將自己的壓歲錢用作新學期的學費,讓孩子有計劃地買書、買文具等。父母還可鼓勵孩子省吃儉用,把省下的零用錢捐獻災區,捐獻希望工程等,或幫助幼兒園有困難的同伴,有助于培養教育孩子高尚的道德意識。
(三)營造節儉的家庭氛圍。孩子年齡雖小,但可塑性極強,家長只要探索勤儉節約習慣的方法和途徑,是能很快幫助幼兒勤儉節約習慣養成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自己的節儉行為影響孩子,如:將洗衣服的水留下來拖地或充廁所,淘米水用來澆花等。孩子天長日久耳濡目然,自然就會習得,家中一切設施擺放整齊,勤收拾,常整理,那么孩子的心中也會埋下愛勞動、勤節約的種子。因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節約方面為孩子做出榜樣。
三、家園配合 習慣成自然
不少幼兒在園表現良好,不吃零食,不浪費點心,能愛護圖書玩具等,甚至幫老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回到家里,往往就不行了。
(一)相互聯系,持之以恒。幼兒行為習慣是需要在持續的、耐心的、正確的引導下形成,畢竟幼兒園只是幼兒一日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孩子能否養成良好的節約習慣,很大程度上在于家長的堅持。孩子年齡小,他們的自我評價往往依賴成人的評價,當你看到孩子出現節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做出肯定和鼓勵,及時表揚支持孩子的節約行為,為了能使家園教育同步,除了日常通過電話、家訪、及面對面與家長交流外,我們還把一些資料通過家園聯系欄等向家長宣傳,家長也可以把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或建議通過QQ群進行討論、共享,這樣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幼兒的節約表現,有效地鞏固幼兒的節約意識。
(二)注重實踐,學會做人。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將勞動教育、消費教育與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采取多種形式,讓幼兒在主動活動中接受勤儉教育。并且幼兒期教育的特點是“養成教育”,因此,合理消費、愛惜物品、勤儉這些品質也應從孩子一具備獨立活動能力時就開始注意培養。應賦予他們一定的責任和義務,讓他們承擔力所能及的勞動,如自己穿脫衣服、整理玩具,逐步引導孩子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良好行為習慣,并使他們逐漸學會生活,學會自理,學會做人。
關鍵詞:勞動意識;勤勞;鍛煉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17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3-047-02 收稿日期:2012-01-20
據調查,目前我國獨生子女居多,參加家務勞動的比例甚少,孩子們被父母和祖父母呵護著、嬌慣著,有求必應,對父母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卻不懂得父母親勞動的辛苦,從小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從長遠看,這種生活方式對他們的發展是很不利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有著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和勤于勞動的優秀精神。但今天的孩子怎么會有如此的表現呢?
之所以出現如此現狀,有時也不是孩子不愿意參加勞動,而是家長不讓孩子參加,一些家長認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人少,家庭生活又是電氣化,家務勞動負擔越來越輕,用不著孩子干,讓他多玩玩,享受享受;也有些家長認為,讓孩子做家務,他們不會做,做不好,還得跟他們費口舌,弄不好還得“返工”,讓孩子干,還不如自己“承包’下來,雖累一點兒,但省心。家長片面理解對孩子的愛,總以為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質生活,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自然也不讓孩子承擔任何勞動和責任。
這些想法,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足以表明家長對孩子勞動的內在價值缺乏認識,殊不知這種家長的愛往往會把孩子推到無知無用的境地,孩子不僅缺失勞動技能,而且也會沒有責任心,不懂得關心他人。“愛”成了對孩子的最大傷害。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想說,家長朋友,請您重視孩子參加勞動,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一、讓孩子在勞動中磨礪出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克服困難的意志
在當今這個變幻莫測的現代社會里,生存需要面對挫折、傷害及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家長一味地庇護孩子,這個替孩子做了,那個替孩子解決了,大大削弱了孩子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深受寵愛的孩子,一旦步出家門,連一些生活中簡單的勞動技能都不會,又如何去獨立地面對生活中的競爭及學習、工作中的困難。我國一位青年科學家在談到他在學術上取得的成就時說,并不是由于自己聰明過人,而是能吃苦、勤奮、有志氣、有毅力,而他的這些個性特點來自幼年時期家庭的影響。他頗有感觸的回憶說,小時侯,有一次爸爸讓他一起整理房間,由于自控能力差,加上整理房間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無聊的事,一會兒,就想溜走,誰知爸爸看出了他的心思,教育了他,并嚴肅要求他一定要把房間整理完再走,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勞動是這樣,以后學習、工作更是這樣。正是養成了做事要有始有終的習慣,才促就他今天的成功。
家長適當地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主要是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不僅是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一些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熱愛勞動的思想習慣、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有了這種良好的思想品質,還可以“遷移“到學習、工作、事業等方面,對他們一生的成長發展都是有好處的,一位教育家曾說:“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砥石”。為了使生命的“刀”更鋒利些,我們應在教育孩子成長的路上設置一定的障礙,讓孩子在勞動這個大課題里受一點失敗或挫折,從而磨煉孩子的意志。
二、讓孩子在勞動中得到智力發展
手是人類特有的工具,俗話說得好,“心靈手巧”,動作與智力密切相關,適量的勞動只會使孩子聰明,絕不是影響學習和“礙事兒”。現在,年輕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想把自己未圓的夢讓孩子接著去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于是,生活的一些小事情,家庭里的勞動自己就“承包”下來,愿意用心中最完美的幻想去消散軀體上的勞累,孩子從小就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下,試想,在溫室里成長的幼苗能抵抗室外的暴風驟雨嗎?高智商的“低能兒”能擔當社會的重任嗎?
對孩子而言,勞動也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比如讓孩子幫家長撿菜,在撿菜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孩子認識各種蔬菜的名稱,指導孩子們仔細觀察菜的特征,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同時還可以啟發幼兒思考,“為什么菜葉的下面與反面顏色不同?”“為什么有的菜葉厚,而有的菜葉薄?”“這種菜的種子是什么樣的?”等等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同時又增添了幾分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中國有一句老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