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2 16:03: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工藝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1-2641(2017)02-0004-03
收稿日期:2017-03-11
修回日期:2017-04-11
嶺南園林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繁復絢爛、精雕細琢的傳統工藝一直是嶺南傳統園林最為直接與具象的外在體現,也是嶺南園林最為鮮明的特色之一。從某種程度來說,嶺南風景園林遺產特色保護傳承最直接的對象就是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
然而,中國文化傳統由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觀念,使得重道輕技的現象一直存在。兩千多年來,歷史上涌現出的具有高超技手法的名匠在中國風景園林史記載之中寥若晨星;而在嶺南園林本已片段式的歷史文獻記載之中,更難見到關于傳統工藝與匠師群體的相關記錄。周維權先生在總結中國園林發展時曾經指出:“向來輕視工匠技術的文人士大夫不屑于把它們(造園技術)系統整理而見諸文字,成為著述。因此,千百年來極其豐富的園林設計技術積累僅在工匠的圈子里口傳心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湮滅無存了。”
嶺南地區作為中國最早與西方文化接觸的地區,是最早受到西方建筑風格與現代技術影響的地區。西方現代技術為嶺南傳統建筑與園林的營造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社會近百年的急劇變化造成傳統與現代的沖突,也將嶺南園林、傳統工藝與傳統工匠群體裹挾其中。
時至今日,嶺南園林遺產由于自然災害、城市化發展等原因,使留存的數量、規模以及利用情況都無法與輝煌時期相比。而在對嶺南風景園林遺產的保護修繕與當代園林景觀建設工程中,常常出現專業建筑設計人員與施工團隊不理解嶺南園林傳統工藝特色,照搬其他地區園林技藝風格的現象,出現好的工匠難尋、施工質量粗劣等問題。伴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審美標準的變化、機械化與產業化發展,使得嶺南傳統工藝與匠作系統的保護傳承面臨多重挑戰。嶺南風景園林文化遺產的保護思路、保護技術與手段相對缺乏,嶺南傳統工藝特色流失、傳統工藝后繼無人的現象不容樂觀。
傳統工藝是以工匠為主體,兼具技術性、藝術性地組織施工而形成具有地方民間藝術性工藝作品的統稱。工匠調動身體五感全力投入于眼前的工藝制作,材料與技巧相結合歷經時間累積,保持有“給造物以靈魂”的信念終讓嶺南園林呈現出獨有的特質。缺少對嶺南風景園林傳統工藝與匠作體系的記錄,將使嶺南風景園林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遭遇到極大的瓶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野之下,由于地方歷史文獻與現有研究之中一直缺乏對于嶺南風景園林傳統工藝的記錄,更缺乏對工匠作系統的記載,使得嶺南風景園林的保護傳承僅僅停留在對“物”的保護層面,而缺少從非物質層面對技藝與人的動態關注。以靜態的“文物”思路作為嶺南風景園林保護與傳承的切入點,并不能實現嶺南園林作為地域文化遺產得以完整性地保護發展,也無法全面、真實地認識嶺南園林的價值。缺乏活態保護視野,顯然無法實現嶺南風景園林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只有真正關注嶺南風景園林傳統工藝發展現狀與匠師群體的生存現狀,才能真正摸清和解決嶺南風景園林保護傳承的關鍵問題。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民藝平臺就是這樣一個關注于嶺南風景園林傳統工藝與匠作系統保護傳承問題的研究團隊。自2016年起,這個團隊以“口述工藝”方式開啟了嶺南風景園林傳統工藝的研究歷程。嶺南民藝平臺,全稱“嶺南風景園林傳統技藝教學與實驗平臺”,依托于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華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設計研究院形成一個公益性學術研究平臺。平臺以保護與傳承嶺南風景園林傳統工藝為使命,以研究與孵化培育為己任,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促進與推動嶺南地區傳統工藝的再發現、再研究、再思考與再創作,為嶺南民藝可持續發展搭建一個研究、培育、互利的公益平臺。嶺南民藝平臺的師生自2016年開始實地走訪嶺南地區的傳統工藝手藝人,以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真實記錄嶺南風景園林特色技藝的傳承現狀(圖1~6)與工匠的生存現狀,希望能為嶺南風景園林傳統工藝留下一手檔案記錄,更重要的是真正理清嶺南園林以匠作系統為核心的傳統工藝保護傳承所面臨的問題,以期從行業到學界,為嶺南風景園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出更為有效的思路與對策。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國范圍內掀起保護傳統工藝的熱潮。“工匠精神”并不是一句空話,是精湛的技術和始終如一的專注、持續與堅持。從本期開始,依托嶺南民藝平臺工作結果,正式開啟“嶺南風景園林傳統工藝”專欄,為讀者呈獻學界持續關注傳統工藝保護與傳承發展的相關信息,以及華南農業大學嶺南民藝平臺“口述工藝”的研究成果,也期待得到更多交流與分享。希望通過持續的關注與長期不懈的研究,為嶺南風景園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留下一份寶貴的記錄。
【關鍵詞】外國;手工藝;保護;啟示
在人類社會史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戰爭、自然災害、社會發展等諸多因素,許多物質與文化遺產及諸多具有深遠意義的歷史環境、文化環境有時在一夜之間消失,對它們重建和恢復之后,深埋在人們心底的傳統文化血液就會沸騰起來,懷舊之情便油然而生。傳統手工藝所體現的手工精神,是各民族民族性格的文化基因,它折射出一個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百態。因此,傳統手工藝雖然不能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角,但對它們的發展與保護仍舊非常重要。
20世紀以來,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與保護工作,已經成為世界各個國家文化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很多國家的政府、專家與學者,都在關心著對全球民族文化藝術的搶救與保護工作。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在保護什么和如何保護的問題上,世界各國的文化工作者正在做著不同而又相同的工作。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但對于它的現狀與未來,我們卻感到希望與危機并存。在當代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傳統手工藝應該怎樣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日本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發展現狀
日本的文化歷史與我國有著很深的淵源,唐代的文化植入是日本傳統文化的基礎,歷史發展到今天,日本是世界公認的對民族傳統手工藝保護得最好的國家。
國家立法,用法律手段對文化財產進行有力保護。從明治四年(1871年)出臺的第一部《古器舊物保護法》起,到平成八年(1996年),日本先后出臺了有關歷史與文化保護的法律文件7部,且分別多次對這些法律文件進行修訂,這些法律文件給大量的日本文化遺產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注入了一支強有力的保護劑。特別是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推出的《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是日本針對傳統手工藝產業保護與振興的國家大法,對日本國內傳統工藝品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保護與推動作用。
設置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自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起,日本文部省組建了“文化財保護委員會”,并設立了“文化財保護審議會”、“地方公共團體及教育委員會”、“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與各類專業性很強的“產業指導所”和“專業協會”,一起做著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工作。
日本手工藝的發展與保護首先要對“傳統工藝品”進行認定,通常由通商產業大臣與文化廳長官按照一定條件進行認定,認定以后的“傳統手工藝品”就可以在該產地對生產、研修、技法改善、市場開拓、繼承者的培養以及從業者的福利保健等方面做出計劃,并從國家、各級政府及專業協會處得到必要的資助經費。
“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是振興傳統工藝品為核心的機關,是得到國家、地方、公共團體、產地組合等出資的財團法人組織,在振興日本國內傳統手工藝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主要職能是:1.通過調查,為各產地的工藝品生產與經營提供信息、開拓市場。2.設立全國傳統工藝品中心,設計工藝品信息網站,疏通產地與消費者的聯系。3.不斷對產品進行認證,提升藝人的素質與社會地位,對繼承者進行培養。4.進行專業技術認定。對從業12年以上的手工藝人進行認定考試,合格者即授予“傳統工藝士”。5.把超過4000人的全國“傳統工藝士”組建成“傳統工藝士會”,加強交流,提高技能,提升社會地位。6.協會每年都表彰和獎勵在產品生產中有貢獻與成就的人,以促進傳統工藝品的振興。7.對傳統工藝品的持有者進行獎勵,鼓勵民間收藏業的發展,以提高民眾素質。8.每年的11月為“傳統工藝品”月,在這個月中分別組織“文化節”、“勞動感謝日”等別具一格的展覽和展銷活動。9.協會每年還組織“地方傳統工藝品的展覽和展銷”活動。10.建立“地方傳統工藝品產業人才培育與支持交流中心”、“傳統工藝產業會館”、“體驗工房”、“體驗教室”、“專賣店”等,這些會館與設施在振興傳統手工藝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還有很多民間研究機構分布在日本的大學和圖書館,它們除了做手工藝品的文獻資料保管工作之外,還做啟蒙和推廣工作,成為日本對手工藝的保護、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國內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造鄉運動”,形成了特有的“一村一品”運動,既搞活了經濟、占領了市場,又使手工藝產業得到了發展,并在世界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韓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眾多國家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合作。
這種有效的保護、發展政策和措施,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深遠的影響。日本《文化財保護法》被聯合國在文化遺產劃分與保護工作上所采用,并被大力推廣,同時被納入“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的整體框架中,無疑也給我國的手工藝保護與發展帶來了可以借鑒的模式與啟發。
法國的政策與措施
法國是世界上制定保護物質文化遺產法比較早的國家,在兩個多世紀內,法國先后有9部有關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文件出臺。像《景觀保護法》、《考古發掘法》等法典都分別進行過1-2次的修訂,雖然不像日本、韓國那樣有專門的“文化財產”法律文件,但9部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文件,也足以支持手工藝行業的發展與保護了。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現狀;人才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5)05-0130-0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of Huizhou Craft Art
ZHU Zhen-tao(School of Fine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Huizhou traditional craft art, with a long history, is booming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is attempted to probe the difficulties it’s confronting and suggesting some solutions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design talents.
Key words :tradition; craft art; current situation;talent
Internet :.cn
古代傳統意義上的徽州是指徽州地區的一府六縣,即安徽省的歙州、黟縣、祁門、休寧、太平、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縣這樣一個行政區域。徽州自古以來就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明清時期的徽商更是將其推向巔峰。徽州工藝美術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集地域特征與中華傳統文化于一身的文化藝術體系。經過漫長的歷史傳承和發展,徽州地區傳統工藝美術已經形成了以徽派建筑、繪畫、雕刻為主線、以服務當地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為宗旨、體現徽州民俗風韻的不同民間工藝美術形式。其中,起源于宋代的石雕、木雕和磚雕是其典型特色,到明清時期,這三種傳統雕刻手工藝發展到鼎盛并對現代裝飾雕刻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古代,這些工藝美術各門類之間相互影響、融合,藝術成就輝煌。
一、徽州工藝美術發展的現狀與機遇
從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功能及歷史發展脈絡上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實用型;一類是欣賞型。手工業時代,人們的日生活常用品主要是靠手工制作來實現。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在富裕階層日益顯現。他們對物品一方面要求既能滿足使用的功能性,另一方面又要體現出其不同的階級身份與差別或者是文化品位。因此手工藝品不僅要體現使用功能,還要體現出一定的美感。然而,現代工業化社會生活快節奏的變化以及人們對速度和效率的追求,使得人們不再按照以往的方式來生活。就其使用功能而言,傳統工藝品畢竟是手工時代的產物。除了一些特定的商業場所和個性化追求之外,從實用為目標的工藝品不再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流。但是,富裕起來的人們對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和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又顯得十分重要,這個可以從近20年來人們在住宅裝飾等方面的變化得到印證。工藝品的欣賞和收藏功能成為其存在的第一大主題,而這一切又都是現代工業品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大力發展傳統工藝美術是當下社會生活發展的需求,也成就了行業自身的發展。
安徽是傳統工藝美術大省,發展的歷史悠久,尤以徽州地區的特色更為鮮明。到目前為止,徽州地區形成了徽州三雕和歙硯、宣城和黃山徽墨、涇縣宣紙、蕪湖鐵畫等一大批產業集聚群,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達2000多家,從業人員30多萬人,年產值達200多億元①,許多產品在全國已形成優勢和特色,行銷國內外。如此龐大的產業規模和產值,表明了徽州工藝美術作為一個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市場機遇和前景,這為其發展提供了動力。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倡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背景下,一大批徽州地區傳統工藝都列入了省、市、國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如:徽州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目前僅黃山地區就擁有國家級名錄20項,省級71項,市級150項②。此外,各級政府為穩定和推動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對從事工藝美術行業的企業和個人也有不同程度的惠民措施和政策性補貼。此番政策層面的倡導也為徽州工藝美術的傳承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二、制約徽州工藝美術發展的因素
徽州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藝術形式原本耳熟能詳,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傳統工藝漸漸淡出大家的視線,成為一個小眾化的藝術形態而保存在博物館里或者在很小的范圍內留存。如何讓這些傳統文化“回歸大眾、服務當下”成為制約傳統民間工藝傳承發展的瓶頸。傳統民間工藝在面對現代科技和市場時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和經營理念。一方面要堅守傳統工藝的特色,另一方面還得遵循市場規律,適應現代市場需求。我國正處在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轉型期,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手工業文明架構下的一切文化形態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與消亡,大批的古民居和一些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毀滅。如:曾有“中國四大米市”之稱的蕪湖市長街在城市改造和拆違的過程中就被悉數盡除,不僅古建筑被毀,其中孕育的五行八作和手工技藝也隨之消亡。另外,西方現代工業文明以其簡潔、高效、快捷和大批量生產為特征迎合著當下快餐式的消費文化,沖擊著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加速了傳統工藝美術的消亡。
就徽州工藝美術作品本身而言,其發展也受到以下諸多因素的制。從表現題材上來說,傳統的徽派工藝(如:“三雕”)有著自己程式化的表現題材,如:吉祥圖案、戲劇故事、山水人物等,主要用于建筑裝飾方面,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和古典韻味。如何把表現題材現代化、時尚化,讓徽派工藝能貼近當下的生活、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使徽派工藝文化大眾化、消費化,這也是業者值得深思的問題;從表現手法上來講,傳統徽派工藝的傳承主要靠師徒相授、口耳相傳,早期工匠師傅們的技法甚至密不外傳,從而形成了對技法的因循守舊。一方面,我們對于形成傳統的經驗需要繼承;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各種機械和生產加工工藝的推陳出新,以及生產的批量化帶來的供需問題,都需要這些傳統工藝進行技法上的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的需求;從信息化時代的角度來說,無論傳統工藝文化的人文性、社會性內涵多么豐富,美學價值多么深刻,都會無一例外地要面對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這個時代的最大特征就是數字化。如何在數字化時代把這些傳統的工藝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這些內容值得進一步實踐和探究。
任何一種文化形態要想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創新是是其關鍵因素,缺乏了創新,傳承的僅僅只是軀殼。不能很好地融合當下,也就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和傳承。徽州傳統工藝美術也是如此,在創造性方面除了技法工藝之外,還應該從工藝美術的尋找突破口。市場和消費群體的培育也是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在諸如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審美特征、市場營銷等以服務對象為目標的社會學研究上多找出路,開動思維。徽州工藝美術作品的表現內容和形式如何更加貼近群眾、符合大眾的審美口味,這里面還要作廣泛的調研工作。深入分析當下人們的審美習慣,把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加入到表現題材和內容上來,使徽州傳統工藝美術更加豐富和充滿活力。
徽州工藝美術的人才培養也是制約當前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工藝美術說到底還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而這其中的關鍵性因素是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對材料和技法掌握嫻熟的工藝美術設計師才有可能設計制作出精美工藝作品來。徽州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設計人才的培養,人才是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的第一要素。然而,社會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沖擊了傳統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也使得徽州工藝美術設計人才出現了斷層,各級人才梯隊比例失衡,而且從業人員的技能和文化素養普遍偏低,人才分布不合理,年齡層次老化,培養渠道和方式等問題也都日益凸顯。1979年以來國家先后進行了六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安徽省共產生了21位,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安徽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三屆共評選出156人③。而整個工藝美術產業的從業人員高達20多萬,這樣的人才配比結構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徽州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此外,工藝美術行業從業人員中,30歲以下青年所占比重較少,這說明行業既缺乏充足的基礎人才,也沒有足夠的中間力量。
人才培養不足也導致行業規模難以進一步擴大。徽州工藝美術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靠師徒相授、口耳相傳,其培養規模和效率都不高,解決不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矛盾,適應當不了前的產業發展規模和市場的人才需求。從當前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上來分析,傳統的培養模式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人才的綜合素質沒有得到顯現,人文素養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設計創新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體現。所謂“技藝”,僅僅掌握一些專業技法是不夠的,要想達到藝術的層面,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審美心性以及相當的人文素養作支撐。從業者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大部為分初中上下的文化程度,這也會影響工藝美術人才發展和提升創新能力的后勁。創新型高、中、低端人才培養在結合大師的師徒相傳的基礎之上,應積極探索應用型專業研究人才與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發展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走產學研一體化的途徑來解決當前的人才層次問題,從而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此前徽州傳統工藝美術還沒有高等院校來培養有針對性的專門工藝美術人才,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從2012年秋季開始招收了第一屆工藝美術(側重徽派藝術應用)的四年制本科專業。該專業的招生為高層次傳統徽州工藝美術人才培養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填補了專業建設的空白。課程建設在除了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之外,還開設了以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為目標的理論課程。現代藝術設計等相關課程的開設以期拓寬學生的視野和設計思維,為今后的專業創作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徽州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如何有效地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是徽州工藝美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課題,在搞好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同時還應加強徽州工藝美術行業自身的理論研究。只有進一步明晰徽州工藝美術發展的脈絡,厘清行業特性、發展方向和規律,找準行業的創新點,才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并服務于區域經濟。
注釋:
①《安徽經濟報》2012年12月16日報道
②《安徽日報》2014年12月5日報道
③ 數據來源于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網站和安徽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網站統計
關鍵詞:漆器;地域文化;創新
漆器,顧名思義是涂漆而成的器物。中國漆器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是一門獨特、優秀的傳統工藝品種。現代漆器主要分布于江蘇揚州、北京、上海、福建福州、鄭州桐木、山西平遙、貴州大方、甘肅天水等地,各有不同的藝術特征。揚州漆器作為中國傳統漆器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戰國,興旺于漢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藝齊全、技藝精湛、風格獨特、馳名中外。與中國漆器的其他流派相比,揚州漆器在制作手法和工藝上具有南派漆器的雋秀精致,在產品的造型和氣勢上又常見北派漆器的雄渾博大和豪放。其工藝品類繁多、髹飾技藝精湛、漆器產品風格獨特。雕漆嵌玉和點螺工藝奠定了揚州漆器在中國工藝美術行業不可替代的地位。2006年揚州漆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因此將揚州漆器作為揚泰地區工藝產品的典范來研究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再合適不過。
一、揚州漆器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揚州漆器藝術曾經歷了千余年的風光歷史,在后又經歷了百年衰落,雖經國家努力搶救,使揚州漆藝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但仍未再現歷史性繁盛。建國后揚州曾先后建立了揚州漆器廠、揚州漆器二廠、江都特種工藝廠三所規模比較大的國營企業。但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只剩揚州漆器廠一家,其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后,漆器行業的發展模式與市場經濟不能很好的協調。雖然在政府保護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與其他行業相對比仍然不足稱道。目前揚州地區,揚州漆器廠是從事漆藝產品生產為數不多的國營企業。另外在揚州地域內還有一些私營漆器企業及漆器作坊仍在進行生產,其經營前景也不甚樂觀,普通百姓購買漆器更是寥寥無幾。曾經輝煌一時的揚州漆器目前已江河日下,風光不再。漆器等傳統工藝產業要與現代潮流、商業化的市場相結合,必然存在諸多難以適應的矛盾和風險。人們更多的關注漆器所能帶來的市場價值和經濟價值,從而忽略了其本身的傳統工藝價值及藝術人文價值。這也是在現代化批量生產的模式下,漆器等傳統工藝跟現代工業產品難以融合發展的矛盾所在。目前揚州漆藝行業存在著許多憂患,行業發展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比較嚴重,這些因素對揚州漆藝行業的生存與發展形成了嚴重的阻礙。筆者通過實地考察揚州漆器現狀并結合調研問卷數據分析,總結歸納出揚州漆器所遇到的問題主要如下:
(一)廣大百姓對漆器產品的認知程度普遍偏低
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對精美的瓷器津津樂道,而對漆器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普遍較低。相對而言,瓷器既有高端大氣的精美擺件,又有接近普通民眾物美價廉的日用器具,而漆器的應用則遠遠遜于瓷器,除少數漆器裝飾品和旅游工藝品外,少有進入尋常百姓家的常用器具。沒有了解過相關行業的民眾基本認識不到其價值所在,購買漆藝產品的人多是外地游客,相關消費市場狹窄。這對于曾經輝煌的揚州漆器藝術來說是很尷尬的。如此的社會環境下,其認同感缺失導致市場極端化,揚州漆藝已是輝煌難尋。
(二)漆器產品在日常生活中實用性差
現在的揚州漆器已漸漸失去了在日常實用性領域的用武之地,普遍以重裝飾的屏風、掛件、擺件等傳統器物為主,難以融入現代百姓家庭、滿足現代生活的使用需求。而使用功能作為產品的基本屬性,漆器產品一旦脫離其實用性就會顯得曲高和寡,無人問津,亦會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現代市場需要企業能夠提供大量的、多樣化的新異產品,以滿足用戶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三)造型形式過于陳舊、設計題材毫無新意
通過這些年來對漆器產品裝飾造型的分類,我們可以發現漆器產品幾乎大部分都是明清時代漆器樣式的翻版復制,器物的造型不但傳統守舊、而且相對于現代生活顯得呆板落后;在題材圖案上多以傳統的神話傳說,龍鳳吉祥、花鳥蟲魚等為主,脫離當今的美學意識與人文價值。這樣的漆器很難融合到如今現代居室的裝飾風格之中,也很難順應現代人的審美觀念。
二、傳統特色工藝產品的創新發展方向
傳統特色工藝品如想在現代社會實現可持續化發展,必須從自身找到阻礙其發展的根本原因,從設計理念、改進工藝、明確市場定位、降低成本、加大宣傳、樹立品牌等各方面積極尋找對策。尤其是在對傳統工藝產品的傳承和創新上尋求更適合現展的道路。在改革的方向上,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一)運用多種現代化宣傳途徑進行推廣
市場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社會大眾的認知度,保護漆器這種傳統工藝的首要措施就是提高漆器的社會認同感,在現代社會中培養肥沃的漆器文化的土壤。漆藝的廣泛普及會自然帶動,產生良性循環,為漆器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想要漆器跟上時代的發展,走入現代家庭,需要讓人們了解它,接受它。首先,我們需要通過多種現代化宣傳途徑的推廣,在民眾間普及漆器的審美觀念和人文價值。例如以現代化漆器產品為依托,利用電視、網絡、戶外等數字化媒體渠道對漆器和漆文化進行傳播,宣傳漆器的新觀念、新思維、新形象;通過旅游產品的定位,開展針對揚州漆器的旅游、參觀、賞析等活動,或讓游客親身體驗漆器工藝制作過程,了解傳統漆器技藝,與漆器親密接觸;要積極利用數字網絡技術,通過專門網站、博客、手機APP等現代化傳媒手段建立漆器特色產品的展示,借助網站瀏覽,移動視頻,微信互動等技術增加與消費者的聯系,特別是通過微信群等建立設計師、工藝師、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持續互動。同時,政府、企業應加大對揚州漆器的資助、扶持;傳媒、輿論對傳統工藝的現代化宣傳、引導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揚州漆器傳統工藝的價值,并了解其能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新觀念、新形象轉型,認知漆文化的獨特文化內涵,提高整個社會對傳統工藝產品的認同感,讓傳統漆器工藝提高社會能見度,使其融入當代的生活空間,并鼓勵大眾了解和使用漆器產品,使揚州漆器文化向外擴散并擴大其社會影響力,豐富它的當代文化內涵,使其成為具國際化傳播潛力的傳統工藝樣式,才能真正激活揚州漆器的社會生態環境。
(二)通過現代設計使傳統工藝產品更貼近于生活
工藝品究竟是造“花瓶”,還是造“飯碗”,即觀賞與實用之爭一直未停歇。漆器工藝產品的生存要與現代化生活方式相結合,產品不僅要考慮現代消費者對其審美追求,也要考量現代家庭對產品的實用性要求,通過設計使傳統漆器的文化元素符號以現代設計手法表現出來,符合現代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對漆器產品實用性的追求,反映了現代設計對產品功能性的重視,功能主義歷來是考量產品是否適宜使用的首位因素,漆器工藝產品如今慢慢偏離了其實用性的本質,只有對實用性的重新重視與追求,漆器才能具有更廣泛的使用空間,使消費者所接受,從而發展到更多領域。而通過漆器實用性與其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漆器才能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正確的定位。強調工藝產品的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雙重特性,不要將工藝品局限在藝術品中,重新重視其功能性并加以開發,以細致、相對獨特的生產形式,生產出具有高度手感及傳統工藝技巧的生活器具。使得傳統工藝在現代時尚設計觀念的影響下,向著生活化、實用化、品質化、時尚化發展,為工藝更廣泛地與日常生活連結創造無限可能。為挽救瀕臨落寞的傳統工藝產業,引入知識工程將傳統工藝描述成計算機可以重用的知識,并以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開發為中心,以量產化、品牌化為抓手逐步形成現代工藝產業鏈。在現代生活設計理念的指引下,傳統手工藝的內在文化特質受到了重視,現代設計挖掘出以文化內涵為基礎的傳統工藝的特質,以工藝為載體的傳統文化具備多樣化的現代感。讓傳統工藝回歸生活的本質,通過設計師與工藝師的合作,整合產品設計理念與工藝制作流程,先由設計師提出開發具有貼近生活的實用性產品理念,再由工藝師結合現代生活理念制作創造產品,將現代設計結合傳統的工藝,將傳統工藝帶向現代時尚生活,打造出人人皆可使用的日用工藝產品。
(三)融現代文化創意于傳統工藝中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或團隊的力量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如果說“文化”是一種生活形態,“設計”是一種生活方式,“創意”是經由感動的一種認同,那么“產業”則是實現文化設計創意的媒介、手段或方法。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產品設計不僅僅只考量產品的功能性,更多的開始關注產品的情感表達、產品與使用者的交互作用、以及產品的使用情感體驗。現代人對生活有了更高的標準,逐漸對工業制品的冰冷感到乏味與厭煩,審美變得追求天然、富有情感關懷的物品,這種崇尚自然和對人文情感的重視正是傳統手工藝品得以發展的重大機遇。漆器從設計到制作再到使用,十分注重產品在精神、情感方面的傳遞與體現。工藝師將自己的情感融合到漆器的設計、制作中,通過漆器的造型方式、裝飾手法、色彩表現對制作者的情感進行了表達,以器物為載體,溝通了制作者與使用者。設計不僅是考量生產的方便性以及解決使用的功能性,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及生活品味的體現。景德鎮則抓住了這一機遇以陶瓷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為龍頭,著力發展具有景德鎮傳統特色和獨特經濟文化價值的藝術陶瓷產業,利用各種形式來展現特色“瓷文化”,如城市主要道路兩側的路燈都是用瓷作為材料的,在部分主要道路交叉口處的節點處都設置了和制瓷藝術相關的主題雕塑,把特色陶瓷文化和人文景觀組成完美結合體,巧妙安排了以制瓷工藝為主題的青銅雕塑群,力求將景德鎮打造成為世界陶瓷創意藝術中心。相比而言,揚州的“漆文化”就遜色不少,只有一些漆器工廠和漆器展示商店,在城市生活中難覓漆器產品和漆藝文化的蹤影。“漆文化”需要對傳統漆器進行符號的改進與再生設計,通過設計將器用的文化創意理念進行延續,成為茶道、花器、燈具、辦公用品和文化紀念品等,使其融入人們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講,揚州漆器工藝只有在文化創意的背景下,對工藝生活情感進行重新發掘,讓“漆文化”得以延續發展。人們在追求時尚化、個性化物質消費文化的同時,又在追求一種更為精致高尚的精神審美文化,將文化創意融于傳統工藝中,可以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
三、結語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 經營模式 創意經濟 體驗式經濟
在《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中,所謂傳統工藝美術是指百年以上、技藝精湛、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采用天然原材料進行制作,并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手工藝品和技藝。傳統工藝美術主要體現在手工藝性強、藝術特征明顯的傳統工藝品中。就山西而言,從南至北有運城絨繡、新絳云雕漆器、稷山螺鈿漆器、侯馬皮影、曲沃葫蘆工藝、平陽木版年畫、上黨堆錦、平遙推光漆器、平定刻花瓷、和順牽繡、五臺山澄泥硯、應縣木塔、廣靈剪紙、大同煤雕等,可謂數不勝數。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工藝美術品極具地域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技術內容,但在其產品開發與經營模式上卻呈現單一的經營模式,基本是自給自足或者依托于旅游市場來推廣,與其數不勝數的種類和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嚴重不符,本文現就此種情況做如下探討。
一、山西傳統工藝美術品的設計與開發
1.挖掘地方民族文化特色,開發有市場需求的旅游工藝品。
事實證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特征越明顯,其藝術價值就越高,也就越容易受到市場的青睞。在山西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經營模式中,應以市場需求為主,設計開發富有地方性的工藝美術品、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市場需求的旅游工藝品。
2.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提高其使用的功能。
在傳統工藝美術品的設計中,首先要提高傳統工藝品的使用功能,不能一味地追求裝飾效果,成為只用于收藏的古董;其次是利用現代工藝技術和材料,提高傳統工藝美術品的質量和性能,才能更好地占有市場;另外,工藝美術品也應有等級上的區別,有作為高檔禮品或收藏之用的,也有大眾消費的旅游紀念品,或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生活實用品,如靠墊、杯墊、U盤等。
3.依托知名旅游資源,打造旅游工藝品品牌。
在設計與開發中,應充分利用自己的知名旅游資源,結合山西各色傳統工藝美術品來打造知名的旅游工藝品品牌。一旦擁有強勢品牌,工藝品的知名度就隨之提高,對消費者來說,即使價格略高于同類產品,也樂于解囊。因為,品質優良的旅游工藝品能夠切實地滿足旅游者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要,也能獲得購買著名品牌帶來的心理滿足。
二、山西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經營模式探索
在傳統工藝美術品的設計與開發基礎上,要體現出一系列多元化的經營模式來打破原來的單一性模式,這是山西省政府在“十二五”規劃報告中,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尤其是作為與文化、旅游產業緊密相連的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重中之重。現就個人針對山西傳統工藝美術的經營模式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1.傳統工藝美術品與旅游產品相結合,走山西傳統工藝美術的特色之路。
在山西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經營模式中,要站在統籌發展的高度來看問題,把傳統工藝美術品真正融入旅游產品的開發與設計中,設計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藝品,走有山西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的路線,這才是真正改變目前山西傳統工藝美術品經營模式單一化現狀的首要條件。
2.加大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宣傳力度,定期舉辦旅游工藝美術品交易大會。
山西省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作為與文化、旅游產業相關的傳統工藝美術,遇到難得的發展機遇。此前舉辦的兩屆文化產業博覽會,均為山西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搭建了廣闊的平臺,使更多本土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得以推廣,并獲得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3.加大對傳統工藝美術品和旅游工藝品在包裝設計方面的創新力度,提高商品本身的價值和品位。
在現代商品同質化的背景下,傳統工藝美術品和旅游工藝品的包裝設計被提到首要的位置,商品的包裝設計不僅限于保護產品、宣傳產品這兩大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山西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經營模式中,加大對旅游工藝品的包裝與裝潢設計,是提高商品本身價值和品位的一條重要途徑。
4.在省內主要旅游景區,實行旅游工藝品的品牌經營模式,將其與景區的游覽項目相結合。
在創意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在打造知名旅游工藝品品牌的同時,應充分結合本土旅游資源進行。素有“地上博物館”之稱的山西省,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實行旅游工藝品的品牌經營模式,使旅游與購物相結合。
5.在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經營模式中,加入體驗式的互動活動。
以山西傳統工藝美術品為道具,依托山西豐富的旅游資源來創造一種新的模式,即體驗式經營模式,其突破了長期以靜態形式存在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的陳列方式,注重消費者與商品的互動,創造一種讓旅游者或消費者值得回憶的活動。如,平遙作為晉商的發源地,依托晉商文化和作為世界遺產之一的平遙古城這一旅游資源,打造《又見平遙》這一情景劇,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平遙古城內品種繁多、琳瑯滿目的特色旅游工藝品隨之熱銷。再如,武鄉縣作為山西的革命老區,利用太行山風景區打造八路軍“情景式”“體驗式”的旅游項目,獲得軍事愛好者和各戶外拓展組織的一致好評。
三、結語
中國當代企業重視企業的生產力與銷售力,但品牌的創造力以及品牌的文化塑造意識并不強,所以我國許多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尤其與世界知名企業差距懸殊。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底蘊豐厚,在品牌文化塑造方面有一定的先天優勢,我們可以從其獨特的發展歷史中提煉出其特有的內涵,然后塑造出它的專屬商標、色彩等,從而形成其獨有的品牌文化。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本身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我們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文化品牌塑造和網絡形象設計,這是一項十分重要且緊迫的事情,從而推動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
一、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概述
現代著名工藝美術大師李硯祖在《物質與非物質: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一文中認為:“所謂傳統工藝美術,主要指在手工業時代形成、以用與美的結合為特征的造物部類與設計,在現代大機器工業生產的比照下,尤指那些手工技藝性強、并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傳統型產品,如為一般人所熟知的陶瓷、玉器、牙雕、景泰藍、漆雕、木雕乃至皮影、風箏、燈彩、剪紙、藍印花布、泥玩、刺繡、抽紗,等等。”[1]華夏五千年擁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傳統工藝美術在其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工藝美術的原始發生可追溯到遠古先民第一件勞動工具的創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既確立了中國工藝美術的初始形態,亦確立了工藝美術作為中華民族造型藝術先導的地位。[2]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呈現著兩條清晰的發展脈絡: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美術和以觀賞為主體的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3]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自然經濟的家庭手工業,生產目的主要是為著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生產與消費的統一,使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完滿地體現了實用、審美一體的基本原則,具有樸質、剛健、明快的品質。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產生于官營或私營手工業作坊之中,迎合貴族和文人階層的需要和趣味,因而側重于顯示觀念意蘊和追求觀賞把玩價值,推崇精雕細刻、矯飾奇巧。這兩種不同的體系在中國古代的藝術發展中和諧相處,也相互交融。凝聚著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工藝美術,在國際性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西傳了精美的絲織品,也西傳了東方的蠶種和織造技術。[4]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紀東西世界的一條紐帶。瓷器的外銷不僅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轉化為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和世界性生產產業,而且也影響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到了現代,隨著網絡以及各類媒體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更加地密切,各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交流與融合,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對各個國家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二、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文化塑造
要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品牌文化塑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品牌文化以及文化內涵對于產品的重要性,才能夠塑造出成功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BrandCulture)的定義是指,通過賦予品牌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建立鮮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種強有效的內外部傳播途徑,形成消費者對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認同,創造品牌信仰,最終形成強烈的品牌忠誠。[5]品牌對于公司而言是具有價值的,并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能夠在同類產品中產生出差異性,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形象,能夠在同類產品中有區分作用,并在消費者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狹義的品牌只是對產品在某些方面的一些規定,產生所謂的標準或者規則,形成表面上對于該產品的一些了解,沒有深層的含義。真正的品牌定義則更為廣泛,它認為品牌能為產品帶來更多的附加財富,并且具有象征意義,包括通過品牌的起源、內涵、色調、商標等一系列的增值,使得消費者對于該品牌的產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更傾向于購買該產品。品牌是為消費者服務而形成的,正如現代營銷學之父科特勒所說的:品牌是銷售者向消費者提供的具有特定的一組帶有特色內涵的服務。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從追求物品的使用價值,到關注物品背后的內在價值,人們對產品品牌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化創意需求越來越大。加快推進品牌文化底蘊、文化創意的打造,已經成為傳統產業向品牌產業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那些在市場上經久不衰的品牌,都有著幾十年、上百年的品牌歷史。當然,在傳統歷史的發展中,品牌因為有了歷史的積淀使得它有了一定的競爭力,但是光有歷史積淀是不能形成品牌內涵的,我們需要進行一定的形象設計,使得傳統工藝產品具有明確的形象,加上已經具有的文化積淀和底蘊,以完成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傳統工藝品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是只注重工藝而缺少對品牌文化的塑造。當今社會世界全球化趨勢家具,人口流動十分頻繁,世界各國人們對中國的歷史以及具有獨特中國技藝和文化內涵的工藝美術產品具有濃厚的興趣,然而當問起他們對于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認識時,他們只能回答出京劇臉譜、瓷器等,更有甚者只知道Madeinchina,對傳統手工藝產品僅有模糊的印象,因此,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文化塑造工作迫在眉睫。中國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具有一定的歷史內蘊和文化傳承性,以陶瓷品工藝為例,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人在昌南即現在的瓷都———景德鎮建造制作陶瓷品工藝的窯坊來進行陶瓷的燒制,導致如今人們一提起景德鎮就會聯想到陶瓷。十八世紀之前,中國的瓷器就蜚聲中外且風靡歐洲,昌南瓷器受到當地人的瘋狂喜愛,后來人們一看到中國就想到昌南瓷器,久而久之昌南就變成了中國的代稱,也就是中國的英文稱呼“china”了,這顯然也能算是一種品牌的塑造。再談一談漆器,它具有非常深遠的發展歷史,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了漆器,歷經各個朝代的發展與壯大,形成中國所特有的漆器工藝,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產品遠銷國外多個國家。但產品的暢銷并不代表人們對這個產品很了解,人們因為它獨特的外形和制造工藝而喜愛它,但漆器本身并沒有形成品牌,更缺乏品牌文化的塑造。因此,我們要塑造一個產品的品牌文化,應從它的名稱、術語、象征、記號以及其它的組成部分來突出這個產品。
三、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網絡形象設計
(一)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網絡形象設計的現狀
當下,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網絡設計主要通過一些工藝美術協會官網、博物館官網以及淘寶店鋪來表現,總體來說是比較單調、不協調的。傳統工藝網頁界面主要內容是產品介紹和產品圖片,其中也包括了一些產品的歷史內涵等方面的介紹,這些介紹能簡單明了地表明產品的來歷、生產以及工藝等,但是消費者無法從中真正了解到傳統工藝的內涵和品牌文化。消費者往往只是被產品的外表所吸引而并不了解產品的內涵,產品缺乏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內涵的塑造,這樣就導致消費者缺失品牌忠誠度,公司的信用和未來發展前景堪憂。從傳統網絡頁面的建設來看中國傳統工藝產品的形象設計還是有一定改進空間的。例如,在相當部分的工藝美術協會的官網中,首頁中大圖通常是利用中國的傳統繪畫,如荷花之類的水墨畫圖片再加上產品介紹的藝術字,根本就沒有突出主要該產品的工藝特色。而且主頁的背景色調與整體網頁不夠協調,沒有突出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特點。這些官網主要介紹的并非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其目的更多的在于突出協會的會議事項以及行業要聞等,只會用少量的位置放置一些優秀的作品展示,更談不上打造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獨特文化品牌了。相對于工藝美術協會,一些傳統工藝的公司品牌官網則會在產品的制作方面進行相關的介紹。以永隆漆藝公司官網為例,其首頁的主色調都是采用的古香古色的水墨畫形式,其他鏈接的網頁也與首頁相一致,擁有一個較為整體化的網絡形象設計,遺憾的是沒有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文化品牌的塑造,對于品牌的形象定位未作明確的設計。在當下網絡購物盛行的情況下,銷量的提升離不開產品整體形象的網頁設計,例如淘寶網出售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店鋪,有的店鋪整體設計風格很統一,且對單個產品介紹得非常詳細,但缺乏對品牌形象的設計,也忽視了對品牌文化的內涵塑造。
(二)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網絡形象與品牌文化的關系
品牌的網絡形象是企業在網上所設定的獨特形象,它的專業性與否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對于企業產品的觀感。當人們在網絡上訪問該企業的網站時,企業忽視了品牌文化的網絡建設,未對產品進行特有的品牌符號設計和專屬色彩搭配,導致頁面效果較差而給人印象不深或反感的話,則會影響企業的訪問量,甚至影響到企業的銷售和發展。因此,企業要為傳統工藝美術產品設計成功的網絡形象,必須確定其商標專屬符號與色彩,以形成獨特的品牌文化,這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網站的建立之初,企業要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文化進行明確定位,確定基礎的特征、特色,只有擁有獨特的網絡品牌形象,才能與其他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進而吸引用戶,增加自己品牌的訪問流量。一個好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網絡形象與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分不開的。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品牌,能增加客戶的信任度和忠誠度。企業在網站建設中可以從中提煉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圖形、色彩等,使網絡形象從整體布局到裝飾圖形、色彩等與企業的品牌文化相契合,使消費者從網頁界面中就能體會出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獨特的魅力。所以一個成功的工藝美術產品品牌文化塑造,對于產品的附加價值將是不可估量的,它會使消費者牢牢記住并認同該品牌,在購買時傾向這個品牌。但如果網絡形象沒有充分體現出企業的品牌價值,就將失去很多的機會。因此,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網絡形象對于品牌文化宣傳非常重要。
(三)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網絡形象設計
設計師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網絡形象設計時,首先要全方位了解這種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發展史,然后結合其自身的獨特性,進行品牌形象的設計和塑造。塑造了品牌形象之后,再在網頁的設計時進行品牌與網頁的融合,使瀏覽者看到網頁就能感受到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特性。具體做法是,根據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品牌特性來尋找適合網頁的主色調,要能夠突出該產品的顏色、獨特性,樹立統一的風格。完成基本的網頁制作后,設計師還可以增加子網頁的鏈接,在子網頁上必須與主頁整體協調但又有些許的改變,子網頁的設計中必須包含品牌形象設計的概念、內涵以及發展歷史的介紹,以突顯品牌形象;也可以進行該品牌的制作大師的相關介紹,內容包括對于產品的理解以及制作這種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感悟,等等。只有將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文化品牌塑造進行明確的網絡形象設計之后,才能有效利用互聯網的強大力量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文化,促使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產品更好地走向世界,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在對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進行網絡形象設計時還要重視網站的設計,設計師們首先要確定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產品的獨特性,并設計出它的商標、對應的色彩以及搭配的背景色調等一系列與品牌文化相對應的內容,然后對整個網站的所有頁面協調是否一致,顏色搭配是否合理進行協調。同時,對頁面上文字的大小、色彩字體等的搭配、圖片的主色調等都要進行系統統籌,使“動”“靜”配合得當。例如在頁面上做大量的Flash、動態GIF、滾動字幕等特色效果時需要就找到主次關系,不能使人眼花繚亂也不能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否則會讓人感到乏味,無法做到情感上的互動。在制作動畫時,需要加入產品的商標以及一些吉祥物或者搭配色調在其中。在網頁的設計中,可以根據品牌文化來設計一些獨特的花紋并且結合商標的圖案,進而添加到總體的排版中去,使得網頁增加一些整體的協調感,樹立統一的風格。這些都要求網站的建立不僅需要整體的效果,還需要一些細微的調整,包括一些細小的圖案標志等的協調,并且要與產品品牌的文化相結合,最終打造成整體化的網站。當顧客進行瀏覽時,不僅能整體地了解這個產品的品牌文化,還能從細節中感知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文化特色與內涵,從而增加產品的粘合性,使產品的品牌文化得以推廣和傳播。
結語
“清庭”,一個來自臺灣的設計生活品牌。它的名稱源自于一位設計師對昆蟲蜻蜓的偏愛:盡情享受大自然,悠游于繽紛天地間。他就是設計生活品牌“清庭”創辦人石大宇先生。他期許自己親手創立的空間,能為社會帶來一股清流,成為一個創意萌生的庭園,以豐富中國的創意環境。10多年來,石大宇將滿腔熱血傾注于“清庭”,將根植于歷史文脈之中的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的偉大智慧融入當下的生活中,結合西方現代設計理念,在表達形式和使用功能上,重新使民藝當代化,讓中國傳統工藝在世界的設計舞臺上大放光彩。
展現竹編之美
在石大宇的設計中,涉及到的傳統工藝有竹工藝、陶工藝、景泰藍工藝等。其中,石大宇對竹工藝尤其偏愛:“中國的毛竹產量占全世界的四成,相比同等面積的森林,竹子的排氧量與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35%,且竹子僅需要數年就能成材。自古以來,中國先民將其在食、衣、住、行發揮得淋漓盡致。竹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其深厚精湛的工藝,代表著先民對竹子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透徹的理解和研究。”石大宇通過多年對傳統手工藝的探訪、研究與實踐,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從而堅信竹材是最有開發價值的:“我潛心鉆研竹材特性,開發為竹材屬性量身定制的設計物件;不僅如此,更以卓越設計、持續運用、展現特殊竹工藝,并在此過程中推動竹材相關技術提升,接續中國悠遠竹工藝之血脈,以作品再現我國文人設計所追求的‘風雅’氣韻。”
一次,石大宇拜訪武夷山“瑞泉茶莊”的茶博物館。在了解制茶的過程中,他發現需要以特殊竹編制成的揉捻篩,才能成就頂級手工武夷巖茶。此揉捻篩因功能而生,其編法獨具美感。石大宇以此竹編為創作靈感,創作了屏風“屏七賢”與“屏茶”,將竹編之美展于世人眼前。
“屏茶”是以屏風為設計主題、應用竹編工藝完成的全竹材作品。石大宇與臺灣著名竹編工藝家邱錦緞女士合作,從備料、刮青、對開、等分、劈開、劈薄、定寬、整篾、倒角、編織全過程手工制作。“屏茶”所應用的竹編方法有:武夷揉捻編、風車編、斜紋多層編、波浪編、自由編織法。這些編法廣泛見于我國傳統農、漁業生活的器物中,除了前述武夷巖茶揉捻篩,人們也在農具、花器、魚簍中見其身影。石大宇以竹編為載體探討中國竹與茶文化中,材質、工藝、器物使用間的交互影響,在屏風“屏七賢”設計上,他不追隨傳統屏風的長形立面與直立式結構,而是完成了不規則造型立面、非垂直站立卻能平衡穩重的設計挑戰。
石大宇把根植于歷史文脈之中的傳統民藝與工藝帶回到當代生活中,希望能產生一種基于“當代中國文化”之上的新設計,讓傳統工藝誕生現代生命。2013年,石大宇設計的“柜茗器”茶柜、“架冊”書架、“桌品茗”6人座茶桌等作品再獲新突破。
“柜茗器”茶柜的設計是從中國南方的菜櫥和英式茶柜得到啟發,綜合了華人以簡易物理手法達到食品保鮮儲藏效果,并結合了英國人對于生活方式的講究。此件茶柜在設計上,石大宇改良了傳統彎管竹家具易碎裂的缺點,采用創新技藝,將竹管剖開并包實心竹方式,保留了原生竹青美感,也大大增加了材料強度。同時,茶柜的簡潔竹條格柵設計,通過極為細致的比例拿捏,在不同觀看角度之間,呈現玄妙視覺效果。
而“架冊”書架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利用可活動的部件設計,增加了書架納書的彈性調整度,十足反映了石大宇設計思維中“不為裝飾性存在,而是為功能和因其所生特定美感并存”的堅持。作品“桌品茗”6人座茶桌則是去年“桌八仙”改進版本,來自于明式家具榫卯結構靈感的竹桌,以更顯大氣的桌腳設計,為此件作品提供了強度和穩定度。
將傳統工藝帶入現代生活中
面對傳統工藝漸漸失傳的現狀,石大宇倍感憂慮:“許多老手藝人已經凋零,他們的手工藝走入歷史。即使是還在世的手工藝家,也多半因為作品與當代生活失去聯系、或無法創新而維系困難,由于缺乏收入也就無法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這門工藝,形成手工藝失傳的惡性循環。”而對于層出不窮的環境災害,石大宇認為:更應仔細審視傳統手工藝,運用其優勢于設計中,并在回應時代問題的同時,也應推動設計“規范化”(為了減低對環境、人類的危害,從事設計將有更多限制與法令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