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0 15:41: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有趣的科學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電化教學 幼兒 電教資源
幼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周圍任何的事物、成果、現象、發明都能引起幼兒的注意。而我們幼兒教師應該擅于關注孩子的想法,把握科學教育的契機。相對于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這樣被動的教育模式,電化教育可以創造一個孩子想學、喜歡學的主動學習的局面。那么如何將電教手段恰當、適時地運用到科學啟蒙的教育中,使幼兒對科學活動感到“易、趣、活”,能主動、積極地去感知、探索,愉快地學到本領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韋斯科夫說:“科學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公式、名詞,科學是好奇,是不斷發現事物和不斷詢問‘為什么’。科學的目的是發問,他主要是詢問的過程,而不是知識的獲得?!币虼?,教師的首要任務在于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電化教育可以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動聽的聲音、優美的畫面、有趣的動畫,可以迅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喚起幼兒學習科學的強大興趣。
如在大班科學《光、物體和影子》這個科學活動中,我先請幼兒觀看一段皮影戲《孫悟空大戰紅孩兒》片段錄像。不同尋常的“動畫片”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帶入了情境中,創設了一種輕松活潑、生動有趣的氛圍,使幼兒精神愉快,提高了對本次活動的興趣,從而勾起孩子想對皮影戲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深入淺出,破解奧秘
當我們教師面對幼兒科學教育時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1.科學實在是太深奧了,我自己對科學知識就不太了解,怎么教給幼兒!2.我自己是明白的,但不知道怎么教給幼兒。簡單來說就是“不會教”和“怎么教”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教師自身的科學知識儲備的不夠,科學教育的方法掌握不到位。對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電教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師在科學活動前要做好充足的知識準備,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很多,比如:網絡搜索相關的知識理論、錄音、錄像、廣播、電影、電視等等。而恰當的科學教育方法必須從幼兒出發,既要符合幼兒現有的認知水平,又要用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用幼兒能接受的、感的方式進行科學活動。
案例:夏天的下午,剛剛還是晴天,這會突然就下起雨來了,有幾個小朋友也吵起來了“下雨了,一定是云云朵朵打架了!”“云怎么會打架啊,哈哈哈哈,真好笑?!薄罢娴?,我媽媽就是這樣告訴我的。”“你媽媽騙你的,不信你問老師。”于是就有了“老師,為什么會下雨啊?”這個問題。這么突然地提問可把我難住了,因為我覺得既然孩子已經開始質疑“云云朵朵打架”這個答案了,說明他們在渴求真正的科學知識,我應該滿足他們的求知欲。但這個問題涉及到水的蒸發、積雨云的形成、氣溫下降就會下雨等一系列深奧的科學知識,我該從何講起呢?而且光靠嘴巴講述中班的孩子能理解嗎?這時我突然想起以前有看過《小水滴旅行記》的動畫課件,于是我就從網絡上搜索到了這個課件和孩子們一起看??蓯凵鷦拥男∷我詳M人的方式自述了自己和兄弟姐妹們的旅行故事,巧妙把小水滴從靜態變成了能說會動幼兒喜愛的動態形 象,敘述了小水滴從水――水蒸氣――水的變化過程。課件中把自然專業用 語“蒸發”一詞編成了一個請太陽公公幫助自己飛的故事,語言通俗易 懂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它既可以是一個科學活動,又可以是一個故事,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幼兒玩中學,學中玩。這個課件成功地把深奧的科學知識深入淺出的傳達給了幼兒,從而說明只要采用恰當的方法,幼兒也可以和成人一樣,理解科學,獲得科學知識。
三、延伸活動,學無止境
由于科學知識的面廣、量大,對于渴求知識的幼兒來說,一次活動往往滿足不了需要,而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探索的可能,成為獲取新經驗的開始。延伸活動就是幼兒繼續探索和廣泛實踐的廣闊天地,延伸活動可以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關心周圍事物、關心生活,從而真切地感受、體驗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進步。我們要充分運用電教媒體設計每次的 延伸活動,利用所學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從而使幼兒調整自己的行為。
如在開展了科學活動“認識磁鐵”后,我們組織幼兒觀看了“生活中的磁鐵”的圖片,讓幼兒了解到磁鐵在我們生活中用途很廣泛,如:可以選礦,制作音響,玩具,服裝、揚聲器馬達、發電機、起重機、電鈴等等,讓幼兒意識到科學就在身邊。
關鍵詞:嬰幼兒;科學啟蒙;探索;關鍵期
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第一次明確提出要發展0-3歲嬰幼兒的早期教育。2010年5月國務院審議并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要求"重視0-3歲嬰幼兒教育",2008年上海市頒布了《0-3歲嬰幼兒教養方案》,這標志著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已正式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之中。據2011年統計,我國擁有0-3歲嬰幼兒約有近7000萬,開展0-3歲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工作是提高人口素質、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礎性工程。
一、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一)對于腦科學的研究
在腦重方面:新生兒的腦重量為360克-390克,是成人腦重的1/4 ;六個月新生兒腦重為660克-700克,近成人的一半;三歲腦重量為1000克,是成人的3/4 (約占70%),成人平均腦重量為1400克。由此可見,三歲之前腦重發展最為快速,為兒童的潛能發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二)對于心理學的研究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繪制了一張個體智力發展曲線圖,假如以17歲兒童智力發展為成熟智商100%,4歲時發展為50%,8歲時發展為80%,12歲時發展為90%,從這個曲線看到兒童智力發展是非勻速不均衡的,前四年發展快,第二個四年減慢,第三個四年緩慢。說明兒童智力發展年齡越小發展越快。
(三)對于學習能力的研究
研究顯示:兒童的學習能力在0-3歲發展了50%,4-7歲發展了30%,7-17歲發展了20%。因此,0-3歲是兒童在感知覺、記憶、思維等形成中最為敏感的時期,3歲之前的學習活動將事半功倍。
二、提高0-3歲嬰幼兒科學啟蒙素養的作用
嬰幼兒的科學素養,包括科學意識、"熱愛科學"的情感、科學的態度、和學習、運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等等,它不僅是實現"三個面向"、"科教興國"之基,造就億萬人之源,更是實施素質教育之本。0-3歲是嬰幼兒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發展的關鍵期,也是人類潛能開發的黃金階段,想提高嬰幼兒的科學素養,需要從早期抓起。
(一)有利于保護和激發嬰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嬰幼兒天生好動,看見什么都想去摸摸,去看看。他們往往通過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探索活動,直接進入對科學知識的學習。 嬰幼兒在觀察、思維、認識、操作和探索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有利于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及對周圍世界的積極態度
嬰幼兒在科學啟蒙活動中對科學產生積極的態度,而且對他們長大成人后正確對待周圍事物,也有著良好的影響作用。嬰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對未知世界產生較濃厚的興趣,會對他們以后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起著極大的影響,而濃厚、持久的興趣又成為努力學習知識的動力。
(三)有助于發展嬰幼兒智力,積累科學經驗
嬰幼兒在有計劃的科學啟蒙活動中,學會了使用感官去觀察發現,通過操作進行探索。他們在積累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發展和變化產生概念性的認識,形成了初步的科學概念。不僅如此,嬰幼兒在整個科技活動過程中,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而促進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
(四)科學啟蒙活動有利于促進嬰幼兒獨立性、自信心、堅持性等品質的發展
嬰幼兒在探索世界的科學啟蒙活動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由于好奇心的作用,每位嬰幼兒都會不停地忙碌著。實踐證明,不同的嬰幼兒在有趣的科學探索活動中,通過努力都能有所發現、有所成功,從而鍛煉了他們的獨立性、堅持性,增強了自信心。
三、提高0-3歲嬰幼兒科學啟蒙素養的策略
(一)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提供豐富的生活游戲
嬰幼兒由于知識經驗貧乏,他們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他們總是試探著去認識世界,想弄清究竟。例如,嬰幼兒喜歡將柜子和抽屜倒空,實際是在探知空間和理解空間的大小。0-3歲的嬰幼兒以家庭教育為主,我們應該為嬰幼兒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借助親子活動或生活游戲,認知和探索生活中的簡單常識和科學知識。例如,可以在家為嬰幼兒種植花草或養育小烏龜等,讓嬰幼兒在觀察動植物生長的過程中提高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同時,家長適時給予指導,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激發其對科學的興趣,豐富他們的科學經驗,從而促進嬰幼兒科學素質的提高。
(二)保護嬰幼兒的好奇心,提供豐富多樣的玩教具和感知材料
為嬰幼兒提供豐富的玩教具和感知材料,讓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發展他們的思維和想象,提高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例如各種益智類的玩教具可以培養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和思維力。提供不同的感性材料,如:讓嬰幼兒感知各種物體,可以玩袋中摸物的游戲,讓嬰幼兒對不同物體的屬性有初步的感性經驗。還可以通過玩具和游戲開啟嬰幼兒的數學潛能,形成初步的數概念,進而培養嬰幼兒初步的科學啟蒙素養。
(三)創設戶外活動的空間和機會,提倡大自然教育法
帶寶寶去大自然摸摸泥土、石塊、樹干、樹葉、小草、小動物的皮毛,感受大自然的空氣、陽光等。通過室外活動,可以提高嬰幼兒對大自然萬事萬物的感受性,增強探索欲望,形成初步的科學啟蒙。同時還要發展嬰幼兒的感知覺,為提高科學啟蒙素養奠定基礎。可以玩觸摸各類物體屬性的游戲,如:水中游戲、泥土游戲、抓癢游戲、涂料游戲、吹風機游戲、抓沙游戲、裸足游戲。孩子們在和自然環境接觸過程中,常常被環境中的事物現象所吸引,從而引起科學探索的愿望,開始探索周圍世界的活動。教師或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進行多種有趣的探索,如"樹葉為什么會落下來,落葉什么樣?""為什么會有影子?等等,這些都是嬰幼兒感興趣、想了解的,通過觀察、探索找出了其中的科學因素。
(四)創設簡單的科學小實驗,提高對科學知識的探索和興趣
嬰幼兒在一系列有趣的科學活動中主動嘗試、不斷探索、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在成人的幫助下,能獲取一定的科學知識。如:和嬰幼兒玩海綿吸水的游戲、磁鐵實驗等,可以提高嬰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探索和嘗試,形成初步的科學啟蒙。
綜上所述,0-3歲是嬰幼兒智能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通過各種途徑對嬰幼兒進行科學啟蒙的教育,形成嬰幼兒初步的科學素養,不僅可以激發嬰幼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還可以培養兒童形成初步的科學探索意識,促進兒童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俊.論幼兒科學思維的啟蒙[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6,(4).
1 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操作、探索科學知識
探索是人們獲得知識必不可少的過程,對于幼兒來說,探索過程本身要比通過探索而獲得知識更為重要,即學習怎樣去獲得答案比答案本身更為重要。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活動能夠學會如何運用視覺、觸覺、聽覺、味覺等來認識物質的特性,能夠學會將探索和發現的知識、概念與自己原有的知識加以比較分析、歸納、綜合,進而學會推理和遷移。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對科學產生興趣。例如:我在教學《小毛驢過河》活動中,啟發幼兒思考為什么毛驢馱了鹽袋淌水過河,背上感到變輕了,可是,馱了棉花淌水過河就覺得變重了?帶著這個問題,我做了一個用一小袋鹽和一小袋棉花浸入水中的實驗。小朋友們親自動手去操作體驗,發現了鹽溶化于水和棉花吸水的現象,懂得了小毛驢馱不同的東西過河,為什么一次變重,一次變輕的道理。同時啟發幼兒聯想哪些東西溶解于水,哪些東西吸水,進而達到幼兒思想活躍,聯想豐富的效果。更好地發展了幼兒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了幼兒的求知欲,幼兒更樂于探索,樂于實驗,樂于思考的習慣。
2 注重環境創設,為幼兒提供學習、探索的條件和機會
幼兒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有通過創設環境和正確的引導,使幼兒的好奇心轉化為對科學持久的興趣。
在幼兒園里,可以看到小朋友們在從事各種科學活動。有的在精心照顧著自己種植的大蒜、蘿卜;有的在自然角飼養蝌蚪魚,有的聚精會神地在用三棱鏡觀看陽光中的七色光;有的用繪畫方式記下天氣日記或動物的生長發育過程,當你詢問他們時,還會煞有介事地向你介紹為什么要植樹等科學道理,這些事實說明,環境創設尤為重要,是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開始。
2.1 制訂合理計劃。幼兒園可以將自然角的建設納入計劃并結合當地條件,利用各種途徑和機會,收集材料。如利用帶幼兒到野外去活動機會共同采集,對收集到的各種材料進行歸類。自然角內容要按計劃更換,以克服單調和長期不變的弊病。
2.2 建設有年齡特點的自然角。每班幼兒都有自己的特點,應按幼兒的認識水平采用合適的材料。小班年齡小可以安排一些形態大一點的、易認識的事物,大班則可以多安排些養殖和能反映大自然的科學常識的東西,可互換材料,根據條件交換內容。
2.3 加強指導和管理給幼兒更多參與機會。如在幼兒面前,對剛長出的嫩芽、蝌蚪有了后腿等表現驚喜以吸引觀察促進幼兒進一步認識各種事物。春天到了,蠶豆、花生、土豆等種子都可以放手讓幼兒試種,讓他們動手操作和實踐中獲得體驗,了解各種種子在什么季節,什么條件下生長,為什么會爛掉等。應讓幼兒參與管理,設立興趣小組、值日生等。在清掃、喂食澆水中加強幼兒的責任心的培養、培養他們良好的情感、品德,使幼兒在參與中,加強對科學的認識。
3 利用簡單的科學小制作誘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關鍵詞:幼兒;科學繪本;創作繪本;營造氛圍;多元評價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6-0067-01
幼兒教育包含多個方面的啟蒙教學,健康、社會、語言、藝術、科學等皆列其中,如何有效且不失趣味性地開展教育活動是教師的所思所想。以科學教育為例,用科學繪本作教材頗受幼兒和教師的青睞,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方便,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了樂趣。因此,應引導幼兒開展科學繪本活動,讓幼兒在繪本活動中汲取科學知識,將藝術、科學進行完美融合,讓幼兒教育變得更加高效、生動。
一、存儲素材,創作繪本
科學繪本可以是手段,通過它給幼兒滲透科學知識;又可以是目的,利用其趣味性激發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要使幼兒為創作繪本而學習科學知識,首先要做的是在幼兒的腦海中“存儲”素材,這樣幼兒創作繪本時就不會無從下手。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方法,讓幼兒既能獲得大量科學知識作為素材,又要避免獲取知識過程的乏味性,還要讓活動對科學教學產生推動作用。比如,為了讓幼兒通過創作繪本學習科學知識,可先組織幼兒玩游戲,以“科學競猜”游戲為例,規則如下:將幼兒平均分為兩組,以兩排桌子為陣地分立兩邊,中間放一個小桶,兩組輪流向桶內投球,先投進球的小組獲答題資格(題目是有A、B選項的科學知識選擇題),答對的小組可獲得該知識卡片。題目全部答完后,幼兒可從自己組獲得的卡片中選取一個作為繪本素材進行創作。這一活動不僅讓幼兒在游戲中學到科學知識,還為之后的繪本活動確定了目標。繪本創作過程可以讓知識記憶得更深刻,而且創作的趣味性又為幼兒獲取科學知識提供了動力。如此,便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二、欣賞讀本,有效啟蒙
科學繪本中的圖畫,看似線條簡單,以最簡單的畫法勾勒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實則蘊藏著極其深厚的美術功底,而幼兒喜愛科學繪本,大多因為這些優美的圖畫。但若教師傳授科學知識時總是以繪本為教材,讓幼兒閱讀過多的繪本,會不可避免地使幼兒對圖畫產生審美疲勞。久而久之,科學繪本在幼兒眼中便失去了趣味,對科學教育顯然是不利的。為避免這種情形,可組織幼兒自己用圖畫表達科學知識,讓幼兒自己動手創造“美”,讓繪本之“美”在幼兒的世界中延續下去。比如,為了讓幼兒能以簡練的手法表達出自己想要闡述的思想,引導幼兒欣賞優秀繪本時,教師可以一種輕松的講解手法講述其中的繪畫技巧。然后,組織幼兒進行“繪畫接力”游戲:教師一邊給幼兒講有趣的童話故事,一邊讓幼兒輪流在黑板上畫出故事中新出場的事物。幼兒在聽故事中將剛剛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有效增強了繪畫能力,為其學習科學知識奠定了基礎。能夠促使幼兒堅持不懈的,除了游戲的娛樂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成就感也能發揮巨大作用,為幼兒繼續前進提供巨大動力。
三、捕捉靈感,自主繪制
為進一步激發幼兒通過繪本學習科學知識的動力,引導幼兒自主繪制繪本是不錯的方法。如果總讓幼兒學習一些深奧的科學知識,幼兒便容易從最初的好奇逐漸演變成麻木,繪本活動則難以為繼。而如果教師多留意幼兒間的交流和活動,發現他們的興趣點,并以此為素材組織幼兒創作繪本,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段時間出現流行感冒,課余時間很多幼兒以此為話題,“著涼了”“鼻子不舒服”等不絕于耳。對此,教師靈機一動,以“我們為什么會感冒”為題組織幼兒開展繪本活動,并在活動前講解了感冒的誘因。在創作中,有人畫小朋友半夜踢被子,早上發現感冒的情景;有人畫呼吸到空氣中的病菌,從而患上感冒的情景……各種奇妙的創作呈現出來,幼兒既了解了科學知識,又提高了繪畫水平。在近年來的教學改革中,不少科目的教學都注入了聯系生活的教學理念,且收效甚佳,為這一方法的實施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
四、多元評價,正面激勵
幼兒對知識的學習處于起始階段,他們渴望被鼓勵、被認可。因此,教師不可對幼兒要求太高,哪怕對幼兒一點點的進步都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對于一些不用心學習的幼兒,也應適當給予能引導他們向上的批評。不管是鼓勵還是批評,話語都不可太單調,要讓評價有營養,既能起到評價作用,又能起到引導作用。比如,組織幼兒創作“神奇的地球引力”科學繪本時,有人畫小朋友和課桌書本等在沒有地球引力的情況下飄到空中的情景,教師表揚了他善于利用周邊事物融入創作的能力。有人畫沒有地球引力時水飄到空中的情景,教師對他的想象力提出表揚,并教他怎樣更好地畫液體。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師的一個眼神、舉動、評價,皆可能促使幼兒發生巨大的轉變。
五、結束語
總之,讓幼兒主動學習知識是非常重要的??茖W繪本以精致優美的插畫和簡練生動的語言為幼兒所喜愛,它可以有效傳達科學知識。教師應重視科學繪本教學,引導幼兒開展科學繪本活動,將有趣味性的美術教學和科學教學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讓幼兒邊玩邊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小學科學聽課心得體會
我參加了科學組的聽課活動。老師為我們呈現了精彩紛呈的課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表現的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很高。教學理念先進靈活,面向全體。在基本功和技能方面展示出了教師的綜合能力。
一、活動為載體,合作探究。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從而最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笨v觀這節課,都深刻的貫徹了這一觀點。每節課知識探究部分都是有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動手設計實驗、操作,探討出規律,形成自己的體驗。縱觀整個過程,每一個問題,每一個步驟,都設計的恰到好處,都能根據自己學生的認知水平采取靈活的方法。
二、實驗設計生動有趣。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的科學態度。
科學中那些繁瑣的符號、抽象的概念、復雜的推理判斷等,使不少學生感覺到科學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學科,使他們產生了對科學的畏懼感,學生的這種心理給教師的教學也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若要改變這一局面,首先必須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消除他們的畏難情緒。
一、利用趣味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初中科學是科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初中科學的第一節課尤為重要,第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是否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也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很快地走進科學殿堂。在初中科學的啟蒙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個趣味科學實驗,引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走進科學世界,感嘆科學世界的奇妙。由于初中學生剛接觸科學,科學知識十分缺乏,教師在選擇趣味實驗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他們身邊熟悉的物質入手,讓他們從身邊的物質中感受科學世界的奇妙,跟著教師的步伐走進科學世界去探究科學世界的奧秘。
案例1 會“踩水”的雞蛋
[儀器、藥品] 量杯、量筒;飽和食鹽水、雞蛋
[實驗原理] 雞蛋在水中要下沉,但在飽和食鹽水中卻能浮起來,因為飽和食鹽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要大。
[實驗操作] 取一500mL的量杯,加入250mL飽和食鹽水,再沿著量杯的內壁緩慢加入250mL水,這時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在這兩種液體之間能形成一個“界面”。再取一個雞蛋放入量杯。這時雞蛋不下沉到杯底,也不漂浮在液面上,而是沉入上層液體的下面,漂在下層液體的上面,就在那個“界面”上,自由的“踩水”,非常有趣。
二、利用趣味實驗,強化學生的科學知識
很多學生認為科學比較難學,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復雜的推理判斷,他們總是記不牢,而且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利用趣味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強化科學知識。
案例2 “白花變紅花”
[儀器、藥品] 玻璃鐘罩、長寬各25cm的木板、坩堝、扇子、60mL廣口瓶;用濾紙做成的小白花、2%酚酞溶液、35%濃氨水。
[實驗原理] 氨水顯堿性,能使酚酞變紅。對紅花扇風時,氨水揮發,堿性消失,因此紅色褪去變為無色。
[實驗操作] 取一塊木板,在它的正中打一個孔,孔的大小正好嵌入一個坩堝,坩堝內注入濃氨水,然后用玻璃鐘罩罩住。將濾紙做的小白花放在酚酞溶液中浸透,取出曬干插在廣口瓶里。將瓶放進鐘罩,小白花很快變成紅花。將紅花取出,用扇子對著它扇風,紅花又逐漸變成白花。這樣可重復做幾遍,非常有趣。 “白花變紅花”這個實驗現象非常明顯。在進行趣味實驗操作時,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而且學習興趣很濃。從實驗中學生可以得知:酚酞遇堿變成紅色。由于實驗現象比較明顯,學生就會對此有十分深刻的印象,知識點也就不會輕易遺忘。
三、利用趣味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趣味實驗不僅現象明顯,而且操作簡單,易被學生掌握。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預先講明實驗原理、實驗過程以及注意事項,讓學生自己操作。這樣做既讓學生掌握了科學知識,也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學生不僅能夠親自感受科學實驗的魅力,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悅。比如利用金屬的金屬活動性的差異(Zn>Pb>Cu>Ag)教會學生自己制作百變的金屬樹。
四、利用趣味實驗,活躍課堂氣氛
傳統的科學課堂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局面導致的后果是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比較壓抑。課堂教學的過程,本質上體現的是教與學的動態過程。要使這個過程保持一種和諧的積極的狀態,把握教學的節奏是至關重要的。在科學課堂中,教師利用與所講解科學知識相關的趣味實驗適當的調節課堂氣氛,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調動學習科學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在我記憶的小河里,有許多有趣的實驗,其中最有趣的就是一次關于鹽的實驗。
那天放學,我興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因為科學課的實驗老師讓我們回家做。我一到家,放下書包跑到廚房,拿了一個小碗,又取出了一雙筷子、一袋鹽、兩個生雞蛋、一杯涼水,我先把碗里放上三分之二的涼水,又放上了3個牙膏蓋的鹽相當于5克。然后我用筷子攪拌了幾下,我小心翼翼地把雞蛋沿著碗邊放了下去,真奇怪,雞蛋為什么沒有沉下去,反而浮了上來,我有些疑惑不解,看到雞蛋懶洋洋的在水中漂著。我又進行了下一步實驗,我把雞蛋和水都倒了出來,然后放進一杯熱水,再放上兩蓋鹽,鹽在熱水中迅速溶解了,我又重新把雞蛋放進去,我原以為雞蛋不會漂起來,因為我把鹽減少了,而熱水量不變,可誰知雞蛋還是浮上來,我把科學書拿了出來,找到了答案。原來鹽在熱水中溶解的速度快,浮力也大,盡管鹽放少了,可雞蛋還會浮起來的。
這次實驗讓我增長了科學知識,開闊了眼界,這實驗真是有意思啊!
石園小學三年級:傲漫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