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人文教育理論

人文教育理論精品(七篇)

時間:2024-02-04 14:52: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文教育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文教育理論

篇(1)

“它會對‘我’說些什么呢?”

師:“我”和小獅子愛爾莎最后分別的時候,“它好像也覺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蹭我。”想象一下,如果愛爾莎會說話,它會對“我”說些什么呢?

生:主人,我真的要走了。謝謝你幾年來對我的精心照料,我永遠忘不了你。

生:主人,如果沒有你的照料,我可能早就死去了,我會永遠記住你的。

生:主人,我不能再保護你了,你今后外出可要小心啊!

生:主人,我知道你讓我回到了大自然是為了我,我忘不了。

生:主人,你已教會我怎樣捕獲食物。放心吧,在大自然中,我一定會生存下去。

(《小獅子愛爾莎》)

教育家布盧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強調在這個“盒子”里可以找到決定一個人人生性質的力量。這則教學片斷中,教者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由課文結尾想象此情此境中“如果愛爾莎會說話,它會對‘我’說什么”。學生的發言,盡管角度不同,但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領悟到了洋溢在課文字里行間的人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情感。這種情感感悟使閱讀教學的過程成為人的意識、精神的培育過程,充分體現了閱讀教學的人文價值,達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啊!我也弄不明白。你們想想為什么?”

生:列寧來到白燁樹下,為什么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說話,而不跟會說話的男孩講話呢?

師:啊!我也弄不明白。你們想想為什么?

(生讀書思考)

生:列寧怕小男孩傷心,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

生:列寧不愿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

生:列寧怕小男孩難堪。

生: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說話。

《灰雀》)

《灰雀》一文,偉人列寧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跟小男孩交朋友,蘊涵著濃濃的人文精神。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教者有著極佳的教學洞察力,教者巧妙地借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想一想,‘我’更加明白了什么?”

師:課文結尾說“我”更加明白了戰士們退伍時為什么舍不得那些雪猴。想一想,“我”更加明白了什么?

生:雪猴的聰明、可愛、活潑讓退伍的戰士們舍不得。

生:雪猴通人性、善模仿,讓退伍的戰士們舍不得。

生:戰士和雪猴結下的情誼,讓退伍的戰士們舍不得。

生:戰士們舍不得那些雪猴,其實是忘不了與雪猴之間發生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忘不了與雪猴建立起的深厚的感情。

師:雪猴對邊防軍人為什么會那么友好呢?

生:因為邊防軍人平時愛護雪猴,把它們當朋友。

師: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呢?

生:我們要自覺地保護野生動物。

生: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

篇(2)

關鍵詞: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多樣性;失衡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3-0093-03

高校人文教育應該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的和諧發展,即人文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等方面要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的協調發展。然而當前我國高校人文教育還存在著主導性與多樣性失衡的現象,這些失衡現象雖然是局部的,但已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養成產生了不良影響。揭示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失衡的表現,探究其根源及克服之道,對于促進高校人文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發展失衡的表現

主導性與多樣性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一方面主導性指導多樣性,另一方面多樣性也豐富和影響主導性。當前我國高校人文教育存在割裂這兩者關系的傾向,從而導致主導性與多樣性發展失衡,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片面強調主導性而忽視多樣性,另一種是過分追求多樣性而放棄主導性。

1.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的片面發展。堅持主導性是人文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但過分強調主導性而排斥多樣性,主導性就會變得單調、抽象,就會出現孤立化、理論化傾向。[1]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的片面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知識化傾向。知識化傾向即是片面強調、夸大人文知識的擴張、傳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高校人文教育的知識化,首先表現為對“人”與“文”的割裂,以及輕“人”重“文”的傾向,并致力于使人文學科緊隨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路徑,通過專業化、知識發展、學科分化和擴張成為“人文科學”,而忽視學科意義上的人文總是服務于理想人性意義上的人文的;其次表現在教學內容上和教學方法上有些教師只注重知識點的系統性呈現,不注重挖掘知識點所蘊含的豐富人文價值;只注重抽象概念的闡述,不注重結合大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開展教育;只注重書本內容的考查,不注重促進大學生思想的深化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等。二是政治化傾向。政治化傾向指將人文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人文教育需要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性,這是對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有些教育者只是簡單地從政治和意識形態標準進行取舍,把基本要求當作全部。從文化角度看,人文教育在內容上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而這當中確實有很多思想并不符合當前的核心價值觀,有些甚至是相悖的。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加以拋棄,而是要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去探討這些思想文化的意義,既要肯定其在所處時代的作用,也要分析其落后于當今時代要求的根源。通過多樣性的展現,才能促使大學生更具體、更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高校人文教育多樣性的片面發展。堅持多樣性是人文教育的要求和保障,如果過分追求多樣性而放棄主導性,多樣性就容易迷失方向,導致盲目發展、無序發展,甚至是逆向發展。高校人文教育多樣性片面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西方化傾向。西方人文作品、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是實現我國人文教育多樣性的有益補充,然而有部分教育者以西方發達國家的現實強大為依據反證其文化的合理性,否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文化的科學性與價值,在人文教育過程中以追求創新、崇尚現代為名,照搬西方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甚至是教學內容,無視人文教育的民族性;以無分析、無鑒別的態度,向學生推薦、肯定、贊賞體現西方政治觀、價值觀、人生觀的著作、流派、理論,對人文教育主導思想造成了沖擊。二是復古化傾向。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淀,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是實現高校人文教育多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教育者不加批判地繼承我國傳統人文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方法,否定人文教育的時代性,對我國人文教育在近現代取得的成就和教育方法的先進性不予采納;否定人文教育的開放性,排斥一切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三是邊緣化傾向。高校人文教育的邊緣化,首先體現在學科發展上,人文學科從傳統知識的主體縮小成一個學問分支,而且在大學中的領地日見狹窄,甚至到了只有棲身在社會科學這個牌子下才有生存機會的地步;[2]其次體現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上,人文類課程所占學分少,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對非文科的學生基本屬于選修課,缺乏有影響力的教師參與教學,課堂教學缺乏有效指導與監督,課程學習要求偏低;再次體現在教育內容上,當前很多高校的人文課程,從數量上看不可謂不多,然而,普遍存在弱化經典學習和理性思考,缺少倫理、價值、觀念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培養,呈現概論化、通俗化、娛樂化傾向,還有一部分教師輕視甚至放棄主導思想的引領,使教育內容出現低俗、媚俗傾向。四是形式化傾向。多樣化是教育的內在要求,面對不同對象、針對不同教育內容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以提升育人成效。然而有些教師片面夸大形式的重要性,使人文教育出現形式化發展傾向。首先是在教學過程中過分追求呈現方式的多樣化,過度使用課件、網頁、視頻等現代多媒體,強調課堂教育更具感官上的刺激;其次是過分追求人文教育載體的多樣化,通過社會調研、文化活動、虛擬領域等多層面、寬領域開展人文教育,但普遍存在走過場、娛樂化、趕潮流等現象,使此類人文教育廣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多彩有余而內涵不足。

二、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發展失衡的成因

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發展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影響,也有現實的沖擊;既有科學主義的擠壓,也有人文精神的失落;既有教育者的問題,也有大學生的問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

1.高校人文教育片面強調主導性而忽視多樣性的原因。第一,人文教育觀念僵化。高校人文教育片面強調主導性而忽視多樣性,無論是知識化傾向還是政治化傾向,其本質都是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以書為本、以概念為原則、從理論到理論的教育觀,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邏輯性而忽視人的發展需要的多樣性,只講抽象概念和原則而忽視社會實踐的發展性和時代性,將人文教育變成一種脫離實際的理論教學。改革開放以來,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指導下,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雖然得到極大克服,但是在人文教育中依然存在脫離社會和個人實際需要的現象。這種忽視人的教育、忽視人文教育內含的多樣性的傾向,必然導致人文教育的主導性片面發展。第二,人文教育途徑欠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度不足,甚至是相排斥。這源于對科學精神的誤解,把科學精神等同于科學技術和科學方法,其實科學精神本質上就是一種自由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能從自己所從事的科學工作中感受到人文思想和力量,也就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之間的深刻貫通與滲透關系,這是推動人文教育發展和提升人文教育成效的一個重要途徑;另一方面是與社會實踐配合度不足。人文教育不局限于課堂教學,也不局限于人文課程教學,人文教育應該體現時代精神,應該讓學生投身于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體悟人文精神的精要所在,這是需要我們不斷拓展和豐富的又一重要途徑。

2.高校人文教育過分追求多樣性而放棄主導性的原因。第一,高校人文教育的西方化傾向和復古化傾向的原因。雖然西方化傾向和復古化傾向是當前高校人文教育的兩個極端,但是究其根源卻有諸多相似之處。一是文化上的不自信。一個從橫向看,覺得中不如外,一個從縱向看,覺得今不如古,而且片面夸大“不如”的程度,完全忽視“外不如中”和“古不如今”的部分。這種不自信源于這部分人沒有認識到人文教育有其民族性與時代性,不能直接拿西人或古人的標準作為衡量自身的尺度;二是缺乏探索精神。無論是主張全盤西化,還是主張復古主義,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慵懶作風。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條件,我們不能脫離具體的時空談人文教育,而是要實事求是,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具體情況去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人文教育模式,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第二,高校人文教育邊緣化的原因。一是科學對人文的擠壓。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普通職業院校,都普遍存在“知性取向”,也就是說,在科學知識的文化范典下,倫理觀念、價值體系等被視為非“知識”范疇,這使得倫理教育或價值觀教育在大學課程中不斷弱化,而這些恰恰是傳統人文教育的核心要素;二是人文教育與現實社會客觀進程的分裂。人文學科的發展沒有充分認識到科技對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沒有正視科技對人文教育的推動作用和提出的新要求,不少人文學者在科學時代主要扮演著抗議者的角色,而未能為當今社會的發展放上新的文化基石,致使人文教育與現實社會客觀進程分裂甚至對峙,這也是人文教育邊緣化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三是教育者的工具理性。一些高校沒有認識到人的發展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沒有深刻認識“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重要意義,沒有充分認識到人文教育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而是受工具理性的影響,認為人文教育無法創造直接價值,是高校教育中可有可無的擺設;四是大學生的實用主義思想。大學生評獎學金比成績、拼科研,就業比證書、拼技能,而人文教育的影響往往是隱性的、滯后的,這些都容易使大學生錯誤地認為人文教育是“虛”的,無法應對越來越大的風險壓力和生存壓力,從而選擇“放棄”人文課程。第三,高校人文教育形式化的原因。一是教育者的舍本逐末。有些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注重課件的精美、視聽的豐富、活動的多彩,讓人文教育變得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玩,對表象的過分追求喪失了人文教育的根本,忘記了人文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使受教育者對人類、社會、他人、自我的各種重要問題與價值進行理解與體悟;二是對人文實踐的膚淺認識。有些教育者將人文實踐的載體誤認為是人文實踐本身,因此將人文教育活動化、儀式化。其實,人文實踐是通過對人文精神的內化,在對人之為人的反思中,使人能在生存的選擇上超越自然存在,成為思想的存在。

三、解決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發展失衡問題的對策

要克服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發展的失衡,除了從理論上深化對主導性與多樣性關系的認識外,更重要的是將主導性與多樣性辯證統一的原則貫穿到人文教育實踐的每一個環節中。

1.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從方向上引領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導性與多樣性和諧發展。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們理解人類與其自身的關系,也就是說,理解人類的內在期望與理想。[3]高校人文教育的發展方向是將“人”放在第一位,人是目的,文是手段,人文教育就是一個以文化人的過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人文教育就離不開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指導。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也是我們社會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需要體現一種共同的要求;人的全面發展也體現為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必然是一個多樣化的過程。也就是說,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本身就是主導性與多樣性辯證統一的。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可以從方向上引領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導性與多樣性和諧發展。

2.以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為目標,從內容上引導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導性與多樣性和諧發展。大學的生命力在于自覺地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處,這就要求高校人文教育要以形成大學生的文化自覺為目標。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它化”。[4]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一方面要求高校人文教育堅持主導性,在內容上以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同時也要認識到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也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本國的文化,從而在多元化文化的強力沖擊面前捍衛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對高校人文教育在內容上也提出了多樣性的要求,因為只有置身于全球化的多樣文化之中,才能自覺地從世界文明史的高度來認識中華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引導大學生理解自己的文化,形成文化自覺。

3.以理論實踐相結合、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為根本,從途徑上促進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和諧發展。克服高校人文教育的途徑欠缺問題,有效拓展人文教育空間,需要實現課堂的理論學習和課外的實踐活動相結合、現實領域的教育與虛擬領域的教育相結合。首先,人文教育主要是一種理論教育,但它的價值卻體現為一種實踐價值。實踐論告訴我們,人的發展就是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不斷超越有限性的規定,為自己敞開自我超越的空間而逐步走向解放與自由的過程,實踐是人的發展并是人的全面發展之可能向現實轉化的根本依據。[5]我國高校人文教育的基礎不僅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是對近現代中國的革命歷史實踐和社會主義建設現實實踐的回應,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充分體現了人文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要求;其次,在互聯網絡發展之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是以現實社會為主。互聯網絡的發展,不僅在技術層面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工具,也重組了人的思維、行為方式,拓展了人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正如美國未來學家D·泰普思科所說:“今日的網絡,不僅結合了科技,更連接了人類、組織及社會。”[6]這也使得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現實與虛擬交織共同影響著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正是由于影響因素綜合性、復雜性使得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時要求現實領域的教育與虛擬領域的教育相結合。

4.以自教與他教相結合為保障,從方法上落實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和諧發展。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教育,它需要將人的個體性的情感經歷和社會實踐經驗聯系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既要保證教育主體主導作用的發揮,同時也要充分尊重教育客體的多元化,實現自教與他教有機結合。首先,在人文教育過程中他教是基礎,也是實現主導性的重要保證。由于人在時間、經歷方面受到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識、經驗都通過自己的實踐直接獲得,他教就成為知識獲得、經驗積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只有達到一定程度,自教才有可能實現。他教的過程,也是持續向學生提供價值判斷的過程,這也是人文教育主導性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其次,在人文教育過程中自教是關鍵,也是實現多樣性的主要途徑。人文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傳授有關人文學科的知識,而且還要致力于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形成,這些最終還是要通過大學生自身內化來實現,這一過程離不開有效的自教。由于學生層次的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因而要求自教實現途徑和方法的多元化,這是實現人文教育多樣性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方法上實現自教與他教的有機結合,能夠促進高校人文教育主導性與多樣性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志遠.主導性與多樣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

對偶范疇[J].探索,2008,(1).

[2]吳國盛.科學與人文[J].中國社會科學,2001,(4).

[3][美]哈佛委員會.哈佛大學通識教育[M].李曼麗,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5.

[4].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群言出版社,2007:190.

[5]劉同舫.自由全面發展:人類解放的最高境界與必然歸宿

[J].江漢論壇,2012,(7).

篇(3)

關鍵詞:醫學人文教育;臨床實踐教學

一、醫學人文教育現狀

(一)醫學人文的理念現狀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醫學人文就是強調醫療活動以患者,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把患者視為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損傷的機器,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堅持尊重患者、關懷患者的理念[1]。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從思想深處忽略了人文觀念。

(二)醫學人文在醫療領域的現狀

當前我國醫療側重于對疾病發病時的控制,而不重視患者長期的生活質量及健康水平,側重于高科技醫療技術的治療,不重視醫療服務康復的連續性,簡單地說,以“病”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為中心,這種醫學脫離人文的現象,不僅損害了醫患關系,而且危害著醫學的健康發展[2]。

(三)醫學人文在教學領域的現狀

現代醫學正處在一個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時期。傳統的醫學教育方式是為生物醫學模式服務的,這一模式從根本上漠視患者作為人的尊嚴,僅僅把患者視為有病生物體,背離了醫學的人文本質。人文精神的缺失使醫學界處于被動,隨著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的不斷發展及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人文教育已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推進醫學人文教育,提高醫師的人文素質刻不容緩,醫師要更多關注人的社會因素,除了不斷更新專業知識,還要涉獵人文社科知識,需要在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上深入研究、積極探索[3]。人文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內在要求,亦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環節。具備良好的人文修養是實現醫學目的的重要保證,對醫學生來說人文教育至關重要[3]。臨床實踐教學是醫學生開始接觸患者的階段,是將理論教學應用于臨床實踐操作的重要階段,是滲入醫學人文教育的大好時機,是醫學人文教育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在此階段如何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如何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就醫學人文教育如何有機融入臨床實踐教學的這一環節進行了探討。

二、融入臨床實踐的有效途徑

(一)樹立人文意識

醫學人文意識的樹立應該是全民性的、整體性的,涵蓋管理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甚至患者層面,只有全方位的觀念轉變,認識到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將醫學人文教育落到實處。首先,管理層要重視,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進行長期規劃,在學科發展方面進行跨學科的有機結合,從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學環境、醫療環境以及人文氛圍營造等方面給予極大的支持,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有力保障[4]。其次,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教師的道德水平、科學精神、人文素養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師良好的綜合素養體現在,一方面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熏陶著學生,另一方面教學中能夠有意識地主動融入人文思想教育,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啟迪學生的智慧、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產生積極的影響。第三,學生方面樹立良好的醫學人文意識,就會主動地有意識地學習醫患溝通技巧,真正關心患者,在所從事的醫學活動中為他人著想,盡可能地減少患者的痛苦,才能從簡單的知識學習技能培養中走出來,成為既有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又有高尚醫德修養的好醫生。最后,患者樹立人文意識,會主動關心配合學生,利于老師的教學,利于學生的學習,利于自身疾病的診治與康復。

(二)提高人文理論高度

醫學人文教育與醫學專業知識教育一樣,教師在樹立人文概念、人文觀念、人文意識、人文精神基礎上,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文學術修養,達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能將醫學人文知識系統地應用于臨床實踐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將醫學人文教育內容滲透到臨床實踐教學中,遵循醫學生的認知與品德形成規律,構建臨床實踐教學人文教育體系[5]。學院對臨床專業學生開設醫學倫理學講座、醫學人文系列講座、醫患溝通學課程、法律法規課程、診療人文環境營造、編寫臨床實踐課程人文案例、閱讀經典、病歷討論、社會實踐等活動,將課程與實踐互為一體,形教育體系,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教學效果,因而教師的人文理論高度至關重要。

(三)培訓與應用

臨床實踐教學中臨床技能培訓必不可少,是所有臨床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臨床實踐教學過程中應遵循自主學習、能力指向、有效協作、情境適應、形成評價的原則,建立多形性、可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人文知識普及和技能訓練的教學體系。多形性是指除了理論知識體系的教學外,各種形式、多種方法、不同地點人物的人文教育結合,無需專門培訓,將人文教育內容融入各式培訓教學與臨床實踐中,不占用學生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實習小講座、床邊教學、病例討論、教學查房、病例編寫,特別是在臨床思維培訓、臨床實踐操作中融入醫學人文教學內容,并且可以編寫醫學人文案例,在內外婦兒急護的操作訓練中加入人文內容,培訓中引入標準化病人,打破模擬教具缺乏情感交流、無互動的局限性,積極開展醫學人文活動。在各式教研活動的開展與培訓中均融有醫學人文的項目,增進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理解患者疾苦,加強醫患溝通能力與技巧,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可操作性強是指授課教師根據臨床經驗,把在臨床實踐操作中患者可能出現的反應、可能遇到的問題組織起來融入教學內容,把學生最需要和能用到的人文知識組織起來進行教學,在必要環節上進行模擬互動,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做臨床內科四大穿刺操作前與患者進行有效病情溝通,知情同意,穿刺前的告知,穿刺過程中的言語關懷,冷暖關心,觀察患者的反應,穿刺后的注意事項交待以及結果反饋等等。實用性強是指用人文精神來調適和改善醫患關系,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贏得患者信任和理解,緩解醫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對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四)考核與評價

將人文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從理論考核到實踐考核,每項操作考核中醫學人文關懷占一定的分值,單純的人文考核與各科考核中人文考核相結合,聯合計分。譬如穿刺操作考核中,除了操作分外,加入人文關懷評分;教學查房評價中,加入教師人文教學分、學生人文關懷分等。評價體系,變總結性評價為形成性評價,如臨床實踐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患者或標準化病人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等。平時成績來源于學習過程,對學習起到監控、督促和激勵作用。

三、融入社會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全程性教育

醫學人文教育應貫穿于醫學生教育的全程,建立涵蓋學科建設、課程設置、校園文化、醫院文化等多個方面。醫學人文思想應該充分體現在醫學教育、醫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實踐中。某一次講座或一項活動遠不足以成為一種有效的人文教育模式,應在臨床背景下開展全面的和持續的醫學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更應該貫穿一生,建立終身教育模式,營造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全程性教育不僅僅是指醫學人文的全程性教育,也不僅僅是醫師培養與執業的全程性教育,更是我們一生的全程性人文教育。

(二)多元化教育

人文教育場所應該多元化,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充分發揮每個環節的教育作用。人文教育的載體也可以多元化,如教育上體現人文,環境上體現人文,社會上體現人文,文化上體現人文,性格塑造上體現人文等等。人文教育應該融入我們工作、生活、學習的各個環節,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提升素養。無論將來從事何種工作,人文素養必不可缺。因而多元化教育也不失為臨床實踐人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三)個性化教育

醫學生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素質、人文素質參差不齊,因此,為滿足個性化的需求,為風格各異、起點不同的學習者提供合適的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支持服務,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十分必要。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術,關注疾病,更要培養學生掌握醫患溝通能力,關心患者。要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思想境界,要富有同情心、有吃苦耐勞思想、心理足夠強大、有倫理學的知識、有醫療法律法規的常識等等,缺什么補什么,以提高整體教育效率。總之,加強醫學生的醫學人文教育是現代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臨床實踐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所述的醫學人文教育融入臨床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見圖1。樹立管理者、教師、學生與患者的醫學人文意識,具備一定的理論高度,培訓中應用具體的人文教學措施,并納入考核與評價體系是將醫學人文教育融入臨床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應倡導和推進全面素質教育,全程性教育、多元化教育、個性化教育相結合,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才能培養出業務精良、品德高尚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兼備的高層次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殷大奎.人文醫學精神與醫師職業責任[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2):3-5

[2]杜治政.當代醫學人文理念和實踐論綱[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1):2-7

[3]何彩云.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現狀[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0,27(1):45-46

[4]張愛云,徐慶生,孫選平.云南省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1):101-102

篇(4)

一、學界對語文教育中科學主義的非理性批評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我國語文教育過于追求學科體系的系統化、教學目標的精細化、語文教材編寫的邏輯化、教學方法的程式化、語文考試的標準化,而導致了學生的人文精神失落、語文水平沒有顯著提高、教學形式主義嚴重、語文成了應試的技藝之學等問題的出現,這不能說與科學主義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對語文教育的侵沒有關系。其負面影響的確越來越不容忽視。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教育遭遇了“世紀末的尷尬”,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一些圈內外學者對語文教育改革中由于科學主義價值取向而導致的問題進行了言詞激烈的、有失理智的批評。

韓軍在批評中國語文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時認為,幾十年語文教學中科學主義的過度和泛濫,大體表現在,過于追求教材體系的邏輯化、教學點的細密化;教學過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學方法上對語言和內容的透析化、準確理解化;語文知識完全量化;語文能力的訓練層次化;語文考試的標準化等等。他對科學主義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批判態度,他說:“科學主義,就是以‘公共性’粗暴地取代‘個人性’,以‘虛無性’蠻橫地取代‘真實性’。”“我們不只在語文教育中‘限制科學主義’,而是更進一步,‘清除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

潘慶玉則從科學主義觀念對語文教育影響的歷史角度批判了其弊端。他認為,“五四”以來,科學主義教育觀對整個中國基礎教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語文教育作為基礎學科受到的沖擊尤為強烈,語文教育中的科學主義觀念的形成與發展從理論上經歷了一個由本體論到方法論,由方法論到價值論步步深入的過程;從實踐上看經歷了從學科化到科學化,從科學化到“唯科學方法”化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恢復高考為契機,被長期壓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熱情迅速化為考試主義、學歷主義的強大動力,在90年代形成了應試教育模式,在該模式的運作下,考試中心、認知至上、分析本位、技術主義大為盛行,這為科學主義語文教育觀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

鄭國民在談到科學主義的知識價值觀對語文教育的影響時說,科學主義用實體還原、知識量化的思路來處理語文教育,直接導致了“知識中心論”的出現,該觀念認為語文知識是語文學科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由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等部分組成。認為“對于語文知識的崇尚和追求掩蓋了語文教育的豐富的情感性、審美性和人文性,語文教學變成了對實用知識的記憶、分析、歸納與總結。”在這樣的知識課教學中,“學生所形成的語文能力實際并無多大價值。相反,這種對知識的過分追求只能扼殺學生的情感和創造力。”此外,他還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計劃等方面談了科學主義對語文教育的影響。但他對當代語文教育的科學主義價值取向是基本持批判態度的。

二、對語文教育中科學主義的辯證思考

從一些言論來看,在科學主義的價值觀念的支配下語文教育走入了許多誤區,而致使一部分學者對其價值取向傾向于批判和否定。其實科學主義只是一種思想方法,是認識客觀事物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就像網絡一樣,是一把雙刃劍,為社會和人們帶來福祉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甚至是災難。我們看待科學主義應當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對其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既不要夸大科學的作用,也不要盲目排斥科學的使用,不能像給孩子洗過澡后,連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那樣對待科學主義。就科學主義影響下的新時期語文教育改革而言,在追求科學化和高效率的過程中的確出現了不少問題,但是不能因此來否定科學主義。因為中國語文教育的科學化進程主要是由科學主義來推動的,當然,筆者并不否認語文教育科學化是國家政策、社會團體等多方面因素推動的結果。因此,就語文教育科學化問題,有學者從我國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分析了我國并非是“科學主義”太多,過了頭,而是科學化水平太低。還有的學者則是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關系方面論述了語文教育需要科學化,更需要科學性。比如,張鴻苓對此問題的看法是:“‘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這兩大教育理論學派之間的爭論由來已久,根據以往的經驗,語文教育對相關學科各學派理論的態度,一向是‘拿來主義’,‘為我所用’,沒有必要倒向哪一派。一方面,語文教育是邊緣科學,既承認它是一門科學,就應該講究科學性,目前語文教育還不夠科學,語文教育科學化仍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另一方面,從大的范圍說,語文教育屬人文科學,有別于自然學科,它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當然具有人文性。因此,以‘科學主義’排斥人文性,或以‘人文主義’排斥科學性,都是錯誤的,是不利于語文教育發展的。”于漪則是從語文學科的性質出發來談到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都要加強的必要性,她說:“我們進行的是母語教學,語言和文化不是兩個東西,而是一個東西,是一個整體。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廢。”

顯然,從科學主義哲學思潮的基本特征來看,是崇尚“真”的,而人文主義哲學思潮是則是崇尚“善”和“美”的。因此,不論如何在一個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內推崇一種哲學價值觀念,都是不完善的,當下在語文教育領域出現了與科學主義語文教育觀相對立的人文主義語文教育觀是必要的,但是僅僅對立也不行,正如前文所述,并不利于學科的發展,所以倡導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相融合的語文教育觀則成了一種發展趨勢和潮流。這股潮流大大推動了語文學科的發展,主要體現在21世紀初國家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03)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界定上,即:“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多年來“語文工具性“的主導局面,肯定了作為人文科學的語文教育具有“人文性”的主要特點,這也是人文主義者張揚“人文性”的勝利。人文性和工具性一樣在語文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課標的制訂從政策上了結束了語文性質之爭的混亂局面,從常理上更利于推動語文學科的大發展。然而,縱觀最近幾年的語文實踐,我們發現,語文教育改革依舊沒有取得多大進展,而且問題輩出,比如提倡自主學習,結果成了放任自流的自由學習;強調探究學習,結果成了學生逍遙或“沙龍”的時刻(時段);提倡對話教學,結果成了忽略基礎知識教學的滿堂問;提倡反思性學習,結果成了不顧教材體系和內容的無休止的爭辯和批判等等,這些做法貌似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對人尊重的人文理念,實際上,也是不科學的,反科學的,違背科學規律的。因此,語文教育要想真正的科學化,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語文教育中不能沒有科學,不能沒有科學主義的思想觀念和方法的介入,因為這是促使語文教育科學化的最為重要的一步。

談到語文教育科學化的進程,的確,我們不能否認科學主義的歷史功績。不用多說,歷史會告訴我們什么,因為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所以,察今要觀古,察古更鑄今。由于當今的語文教育問題距離現實太近了,難免會“亂花漸欲迷人眼”,所以“回到源頭乃是真”。更何況今天的“許多問題,表面上是新問題,骨子里還是老問題。”(呂叔湘)比如,今天所謂的西方建構主義理論、后現代主義理論以及對話教學理論等被不加篩選地引入語文教育領域孕育出“非中非西”理論怪胎,與20世紀20年代前后盲目將西方的實用主義理論和教育測量理論等引入語文教育領域不顧實際的模仿和借用而慘遭失敗之情形,雖時隔80余年,其性質是何等的相似!因此,對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歷史進行考察,是很有必要的,語文教育的發展也理應如此。

篇(5)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英語教育更多地突出了英語的工具性和實用性,其人文教育本質被日益邊緣化。了解學生對人文教育的看法有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通過對沈陽工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調查,了解其對人文教育的認知傾向,提出適合于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人文教育的有益途徑。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學生;人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4-0157-02

1 研究設計及過程

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方法。問卷設計包括三部分:對人文素養的認知、對學校人文教育的認知、英語專業學生人文教育傾向。調查時間為2012年4月。調查對象為沈陽工程學院英語專業大二、大三、大四全體學生(因為大一學生剛來學校,問卷中一些問題無法填寫,故未將其作為調查對象)。調查方式是將印制的260份問卷發到學生手中進行問卷調查,現場填寫、現場訪談、現場回收。共回收有效問卷210份,回收率81%。對調查問卷采用社會經濟統計分析軟件包SPSS進行統計處理。

2 調查結果分析

2.1 英語專業學生對人文素養的認知

(1)對人文素養概念的認知。

關于人文素養的涵義,調查顯示,18.6%的學生聽說過且知道其大概涵義,77.1%的學生聽說過,但不了解,4.3%的學生從未聽說過。這說明學生對人文素養概念的認識度較差,原因在于學校對人文素養教育不夠重視,在師生中的宣傳較少,導致大多數學生對人文素養的涵義不甚了解。

(2)對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認知。

關于學生對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認知,調查顯示,95.7%的學生認為作為英語專業學生有必要學習人文知識,4.3%的學生認為沒必要。這說明學生認識到了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意識到在學好英語專業技能的同時,要加強其他方面知識的學習,這樣才能使自己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3)對自身人文素養的滿意度。

當問及學生對自身人文素養情況如何,調查顯示,28%的學生認為非常欠缺,52.9%的學生認為比較欠缺,386%的學生認為不欠缺,但不滿意,僅有5.7%的學生對自身人文素養情況滿意。可見學生對自身人文素養現狀不滿意,渴望學習人文知識,希望通過人文教育提高自身素質。

2.2 英語專業學生對學校人文教育的認知

(1)對學校人文課程設置的滿意度。

關于學生對學校人文課程設置的滿意度,調查顯示,58.6%的學生滿意,41.4%的學生不滿意。可見,學生對學校人文課程的設置不滿意,說明學校英語專業的人文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思想政治類課程設置過多,其他類人文課程設置較少;第二,理論型課程設置過多,缺乏實踐型的課程。

(2)對學校人文課程實際教學效果的滿意度。

關于學生對學校人文課程實際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調查顯示,40%的學生滿意,54.3%的學生認為一般,5.7%的學生不滿意。可見,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教學評價不高,滿意度較低。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教學方法陳舊,以理論講授為主,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差;第二,考核方式陳舊,強調對人文知識的考察,忽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部分教師人文素養有待提升。

(3)對專業課教師滲透人文教育的滿意度。

關于學生對專業課教師滲透人文教育的滿意度,調查顯示,34.3%的學生認為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45.7%的學生很少結合,11.4%的學生認為沒有結合,8.6%的學生不知道。可見,學校的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不夠緊密,要實現人文教育手段多元化還比較難,一方面要轉變專業教師的教育理念,重視人文教育,另一方面要提高專業教師的人文素質,使其有能力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4)對校園環境人文氛圍的認知。

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問及學生校園環境人文氛圍是否濃厚,54.3%的學生選擇是,45.7%的學生選擇否。可見,學生對校園人文環境的滿意度較低,校園文化基礎薄弱,缺乏人文環境的感染力。學校應努力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文化環境,讓學生時時處處受到良好文化精神的熏陶。

2.3 英語專業學生人文教育傾向

(1)喜歡的教學方法。

關于學生喜歡的人文教育的教學方法,調查顯示,210名學生共做了387次選擇(多選題),其中,65.7%的學生喜歡交互式教學,61.4%的學生喜歡案例啟發式教學,31.4%的學生喜歡分小組討論,17.1%的學生喜歡教師個別指導,8.6%的學生喜歡理論式灌輸。可見,教師應嘗試多使用交互式教學、案例啟發式教學、分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2)課余時間喜歡從事的活動。

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可以大幅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養。問及學生課余時間喜歡從事的活動,調查顯示,210名學生共做了480次選擇(多選題),其中,80%的學生喜歡上網,45.7%的學生喜歡交友,35.7%的學生喜歡學習,257%的學生喜歡體育鍛煉,21.4%的學生喜歡學生工作,20%的學生喜歡文藝活動。可見,大多數學生課余時間沒有被有效利用,基本上被上網和交友占用,學校應加以正確引導,有效利用課余時間。

(3)感興趣的人文課程。

關于學生感興趣的人文課程,調查問卷中設置了十大類課程,調查顯示,210名學生共做了732次選擇(多選題),其中,70%的學生喜歡心理學,60%的學生喜歡藝術,543%的學生喜歡歷史,52.9%的學生喜歡文學,28.6%的學生喜歡社會學,21.4%的學生喜歡法學。學校在設置人文課程和人文與專業交叉課程時,應適當考慮學生需求,多設置學生感興趣的課程。

3 結論及建議

調查分析表明,沈陽工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對人文教育感知呈以下特征:第一,學生對人文素養概念的認識度較差,但是已經認識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渴望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第二,學生對學校人文教育情況評價較低,無論是課程設置、教學效果,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還是校園人文環境氛圍,學生都不滿意,學校需要加以改進;第三,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是交互式教學、案例啟發式教學、分小組討論;第四,學生課余時間喜歡的從事的活動是上網、交友,上網時喜歡查資料、瀏覽新聞和聊天;第五,學生感興趣的人文課程是心理學、藝術、歷史和文學。

基于該研究的結論分析,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設置科學的人文課程體系。

構建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社會的需要和個體的需求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關鍵。制定培養方案時,應根據專業特點,考慮學生的需求、社會的需要,構建適合本專業的人文課程體系。設置課程體系時注意以下三點:首先,考慮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其次,注重安排實踐型課程。最后,注重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的融合。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于專業教育之中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第二,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要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須從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提升教師人文素養。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構成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改進教師教學方法。鼓勵教師多使用交互式教學、案例啟發式教學、分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再次,改進考核方式。鼓勵教師構建科學的人文課程考核體系,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領域考查學生實際能力。最后,教師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大學教學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流。

第三,加大專業教師滲透人文教育力度。

專業教育是實施人文教育的主陣地,學院應加大專業教師滲透人文教育力度。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要求教師將學生視為具有獨立個性的主體,為其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其次,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全過程”指課前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素材,課中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活化教材信息,課后和同學保持聯系,讓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向。“各環節”意味著,專業教師不僅在理論授課中滲透人文教育,在實踐教學、畢業實習等環節也要找出結合點,做好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第四,營造校園人文氛圍。

人文教育的主基地是校園,學院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提升教育理念,塑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首先,舉辦人文講座。加強校際間交流,聘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舉辦不同主題的人文講座。其次,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圍繞人文教育主題,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校園文化節等。最后,開展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活動要結合應用型英語專業學習的特點,有計劃地組織參觀學習、社會調查和技術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中全方位、多角度得到人文素養的教育,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審美能力,把對美的追求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1]史玉梅.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認知傾向調查[J].高職高教研究,2011,(71).

[2]孫琳,肖蘭英.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1,(2).

[3]張曉穎.地方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情況調查-以衡水高校為例[J].學理論,2010,(25).

篇(6)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堂教學;人文教育

對人文精神的呼喚,正日益成為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并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與高度重視。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密切的中等專業技術教育,理所應當地需要關注這一走向,從而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納入中等專業學校的培養目標。當前,各中等專業學校大多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體系,把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擺到了重要位置,但從中等專業學校教育的實踐來看,學生人文素質的缺乏顯得比較突出。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推進中等專業學校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相融合勢在必行。

一、建構體現職業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

根據中等專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及學生的特點,職業學校人文教育應突出社會性人文知識的熏陶,喚醒其內在的人文需要,培養學生基本的職業人文素質,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相應的職業素質,激發學生對未來從事職業的熱愛和開拓創新精神。近年來,我校積極開展中等專業學校專業文化建設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研究,重視校園環境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努力讓每個學生從進入校園的第一時間就受到校園專業文化環境的教育,能針對不同的專業,結合專業特點進行校本人文精神課程、文化知識課程的開發,為培養熏陶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服務,同時積極將行業、企業管理文化引入校園,并與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實訓場所文化和學校常規管理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富有趣味性的文化體育活動,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專業滲透和實踐體驗

1.課堂教學中使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在專業課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最主要的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專業課本中的人文精神,把專業課教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任何一門科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背景,都離不開科學家的執著追求。因此,擔任專業課教學的教師如果能善于發掘教材,講出自然科學的人文內涵,這種人文素質教育可能更為深刻具體,更具說服力。例如在《電子技術基礎》這門專業課中,半導體知識是電子技術的基礎,我們把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巴丁、布萊頓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導體材料探索精神和他們在電子方面的偉大貢獻貫穿在課程講解之中,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精神。在專業課教學中,也可以把抽象的理論和社會發展理論充分結合起來。例如在講《計算機電路原理》課程時,我們把計算機深奧的硬件接口電路和大家熟悉的調試解調器聯系起來并與互聯網的發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時,不但能體會到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能充分領會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專業課教學中,實踐教學是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主要方式。首先,在實踐課中我們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經受挫折、百折不撓的頑強毅力。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知有利于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進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進而上升為理性認識。實踐教學使學生得到觀察和操作實踐方面的訓練。每一個試驗的反復調試,使學生在經受失敗和挫折之后,獲得成功的快樂,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和頑強的毅力。其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人文素質本身不僅是一套知識體系,而且還是一種精神。在自然科學領域,最重要的體現為一種創新精神。知識獲取是知識創新的基礎,教學實踐是知識及時應用的前提,這兩者都離不開創新。在實踐課程當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實踐課環節中應增加創新實驗內容,鼓勵學生把所學過的基本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來,每次實踐后及時將學生實踐成果進行展示,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三、提高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素質

中等專業學校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與教師的經歷和學識密切相關,中等專業學校加強職業人文教育,教師的人文素質提升也很重要。而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在學習期間,有近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學習專業課,與專業課老師打交道。專業教師的人文素質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人文素質。健康高尚的教師文化和教師形象對學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教育指導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廣大青年學生產生價值的認同,而自覺培養與效仿。因此專業課教師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和。然而問題在于:一是中等專業學校缺少鼓勵教師進行人文教育的激勵機制。中等專業學校體制建構大多是以學術領域之分工為原則,教師以專業教學為其最主要工作,參與人文教育活動被視為時間和精力上的犧牲,所以人文教育就成為最被忽視的環節。二是教師缺乏結合專業進行人文教育能力。我校調查數據顯示:只有26%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能夠經常對他們進行職業方面的人文教育;25%的教師反映在專業課教學中對學生實施誠信、責任、創業、敬業等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比較困難”和“難度較大”。所以中等專業學校亟待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將人文教育納入其中,鼓勵教師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激勵教師積極開展人文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高寶立《職業人文教育論》[J].2007年第5期《高等教育研究》

[2]王振全《語文素養是職業學校人文素質培養的核心之一》[J].2006年第9期《教育與職業》

篇(7)

1文化哲學視域下人文教育理念

我國人文教育理念引入較晚,沒有可參照標準,教育理念運用觀點是千差萬別的。高校人文教育內容龐雜,具體要求是要立足社會,面向傳統,結合實際環境,所以人文教育理念總體“和而不同”。人文教育體現了民族文化的高度發展,在原則上認可人的自然屬性,我國人文教育既不能閉關自守又不能全盤接受西方人文教育理念。因為人文教育延續和發揚了國家與民族的精神理念,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價值觀導向的引導者,需要自身對現今教育理念不斷反省、創新。這需要教育界以文化哲學的眼光和胸懷吸取現今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性的交流舞臺上不同的人文教育理念相互碰撞、融洽,從而激發高校教學的創新活力。這樣中華民族未來發展與建設才會更加的和諧,為教育改革方向也提供了新思維。在借鑒國外人文教育時,不能以其為我國人文教育的衡量標尺,因為各個國家間經濟政治文化都不相同,人文教育不能照搬西方高校人文教學,即使全面照搬,也不能體會其內在,那高校人文教學精神內涵只能停留在表面[1]。所以大學人文教育在文化哲學視域下必須將整個高校學術系統作為一體,統籌各個科目,做到正確理解,促使人文教育概念不在教學應用中以偏概全。在內容設置上,既要與外國人文教育存在差異性,在總體思想上又要做到精神的和諧統一,還要不拘束于任何科目和高校研究方向。對人格塑造有積極引導作用,幫助高校生更好的樹立價值觀念的思想都可以兼收并蓄。我們人類的進步離不開前人的文明發展成果,只有廣泛吸收時代進取思想,把“人”認識到一個高度,才能為新時代的人文教育提供新的創新思想。

2文化哲學視域下人文教育目標

我國歷史時期教育并不注重課程,比較注重的是教師問題。有“經師易遇、人師難遭”詩句證明教師的重要性,所以在古代私人教學和私人書院比較盛行。但是古代思想教育有一弊端問題,就是重師道高于知識,師道言行高于真理。但是,現在這種思想還在推崇。在北大任校長期間,注重學術的思想兼容,這就很符合人文教育的哲學理念,“思想自由之通則,則大學之所以大也”表明大學建設要以“學生為根本”,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以楷模榜樣以身作則,在精神和人格符合人文教育的哲學觀,不能讓教與學分割。大學是孕育人才的地方,培育人才的精神強度和知識創新能力關乎國家的命運[2]。我們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大學的興衰就是國家發展前景的興衰。所以人文教育目標一定要結合我國發展現狀,以實現祖國復興夢為方向。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升,光靠經濟影響世界是遠不夠的,因為我國傳統文化歷史底蘊豐厚,只有以精神與經濟結合的發展道路走出國門,才能在世界上創造更深遠的影響。近年來高校人才建設與發展是具備隱患的,因為有數據顯示滯留海外的留學生每年趕超百萬。這是一個嚴峻憂患的事實,就是當前高校必須重視人文教育創新,阻斷人才流失,爭創世界一流大學。

3文化哲學視域下人文教育途徑

人文教育豐富了高校生的精神層面,文化哲學又為其提供了理論支撐。當前大學生教育問題應回歸主觀世界,與這個科學客觀的世界不相互分離。以正面角度認識世界外在規則與自我世界的關聯。高校在回歸自我的世界上弘揚科學、人文觀念,運用理想的世界觀分析高校當前發展任務,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觀念上,展開理論探索,甚至是藝術創造,把人文教育看做實踐活動。首先把高校教學回歸到人的精神世界,真正的認識到人的價值[3]。不但在課堂上運用人文主義教學,還應把這一理念貫徹到學生的大學生活始終。讓學生在生活交往、社會領域上都能夠有正確的意識形態。還有受現代書本嚴謹科學思維的印象,學生往往把文字語言等有關概念當成真理。這樣學生記憶深刻的可能就是這些概念性問題,這樣人文教育的成果是甚微的。當前人文教育人們在概念理解上過于傾向于科學化詮釋,無視了人文教育意會的本性。這樣,人文工作培育出來的學生對人文思想的理解就可能非常淺薄。總之,人文教育要促使學生達到自我認知的狀態,能不被社會輿論等左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要豐富自己的精神界和人文視野可以對文化現象進行反思。

4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mv日韩mv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洲9|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私人影院|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双腿张开被9个男人调教| 欧美 变态 另类 人妖|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男生女生在床上插插插的免费动漫| 免费a级毛片|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欧美精品videosex性欧美|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一区二区在线 | 国| 女人爽到高潮嗷嗷叫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首创麻豆| 裸体跳舞xxxx裸体跳舞| 深夜a级毛片催情精视频免费|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国内外精品激情刺激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国产三级无码内射在线看|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免费|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国产gay男性奴视频网站|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人妻av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186在线观看在线播放| 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国产精品va无码免费| 被黑人猛烈30分钟视频|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无码专区无码| 少妇的丰满3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