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31 15:16: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學改革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公共選修課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研究思路 實施方案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3-0125-02
公共選修課,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高校基于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參加學習的課程,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各種技能,強化學生的個性優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1]因此,公共選修課是實現“通識教育”的關鍵。當前,大多數高校都為學生開設了內容豐富的公共選修課,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應該看到公共選修課的教學存在不少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課程設置混亂、師生重視不夠、教學質量低下等等。為了更好地發揮公共選修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須對其教學進行改革。
一、研究意義
公共選修課程是學校整個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內容和方法均可以不受原課程體系的約束,這樣,我們就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和選擇余地進行教學改革。選修課程涉及的面十分廣泛,包括眾多的學科和領域,從基礎理論到應用技巧應有盡有,但教學內容的取舍往往視學生需要和教學計劃的變化而定。因此,其教學過程及方法一般沒有固定的模式,這反而便于我們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來修正或重新設計教學過程,將現代教學思想與原則貫徹其中,并引進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另外,公共選修課的學時一般較少,這樣,在公共選修課中開展教學改革試驗就比較便利,負荷不重,且能迅速根據反饋信息再次做出調整。我們甚至可以對同一門課程在兩個學期采取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以便比較和選擇,不斷地優化教學內容,探索與之相配套的教學方法。由此可見,通過公共選修課的建設進行試驗與探索,突破教學改革中的某些難點,是完全可行的。它可以與重點課程的改革與建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推進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
從當代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來看,大量開設選修課,是大力培養基礎寬厚、適應性強、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的較好方法。一方面是由于當代科技向高度綜合發展的影響所致,另一方面是當代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多種學科協同作戰使然。據統計資料表明:美國伯克利大學機械工程系開設的選修課程77門,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開設選修課達124門,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機械系開設的選修課也有70多門。日本早稻田大學選修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70%左右。德國工科大學基礎培養階段25% 的學分為選修課,專業培養階段的50%的課程為選修課。俄羅斯高校過去向以培養窄型專業的專家而著稱,如今亦開始要求培養專業面寬的人才,最近提出“博學專家”的培養方向,以順應時代需要。[3]因此,如何進行課程結構的調整,如何設置選修課程,不僅僅關系到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而且關系到學生的就業門路;不僅僅關系到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而且關系到學校的辦學效益;不僅僅關系到學校的出路問題,而且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的大問題。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正在由學年制向學分制轉軌。實施學分制的前提之一是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以保證學生有選擇的余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因此,選修課的教學將直接影響學分制的實施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知道,教學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然選擇。開展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對促進公共選修課課程建設、提高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對于提高學生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復合型人才也有重要作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教育都很重視突出選修課的地位,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芬蘭等國家的教育均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這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4]我國高校教育界對公共選修課的教學也開展了一定的工作。[5][6]王樂忠(2002)、韓 冰(2003)、張景莉(2003)、褚慶忠(2004)、尹克林(2005)等人對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法進行過探討,提出了啟發式、研討式、探究式等類型教學方法。趙慶惠等(1998)、車桂華(1999)姚文虎(2000)、全翠珍(2001)、劉 理等(2002)、高玉峰等(2003)、關 勤(2004)曹樹國(2004)、郭學勤(2005)、褚慶忠(2005)等對公共選修課建設問題進行過分析,對公共選修課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進行了闡述。郭祥俊(2000)、刁曉平等(2002)黃巧萍(2003)、余靜等(2004)、謝虹(2004)、宋慶紅(2005)、李文博等(2005)、楊征(2005)、曹云亮等(2006)、于京珍等(2009)、周夫利(2011)、胡志榮(2012)、王瑩等(2012)等人對公共選修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過研究,提出了加強公共選修課管理的一些措施。肖昆等(2000)、姚文虎(2000)、周文軍等(2002)許虹等(2002)、褚慶忠(2006)、王志祥(2008)、高林琴(2010)、袁晨華等(2010)、尹 旭(2012)等人對如何提高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進行過研究。盡管在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方面教育界開展過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對公共選修課教學的某一方面進行研究,整體研究工作還很薄弱,對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進行系統研究的還沒有。目前,公共選修課課程設置不合理,課源不足,學校、教師、學生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生選而不修,教學質量低下的現象還很普遍,公共選修課存在的諸多問題還未能真正解決,這些也是教學管理者及各位教師今后需要給予更多關注的問題。因此,開展這項研究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其研究成果對于提高公共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具有積極意義。
三、研究思路
筆者認為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公共選修課課程設置、選修情況、教學效果分析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的探究。重點要放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及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研究上。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它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其研究思路是以系統理論為指導,以提高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為核心,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擇一些公共選修課程進行改革試點,積極探索公共選修課課程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具體研究思路如圖1。
四、結論
開展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對促進公共選修課課程建設、提高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對于提高學生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復合型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改革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公共選修課課程設置、選修情況、教學效果分析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的探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公共選修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這是研究思路及實施方案制訂的依據。
[ 參 考 文 獻 ]
[1] 褚慶忠. 高校開設“地球科學概論”公選課的必要性探討[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72-74,80.
[2] 趙慶惠,周穎. 淺談加強選修課程建設的重要性[J]. 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8,(2):95-96.
[3] 徐家英,成原君. 高校選修課程改革芻議[J]. 交通高教研究,1995,(2):23-26.
[4] 張向達, 國外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4,(4):70-74.
關鍵詞:高中;文學底蘊;教學改革
一、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文學底蘊塑造的現實意義
高中生經過從小學到中學共九年的語文學習之后,已經具有了深刻解讀語文素材并進行創作的一些潛能,其實這就是學生文學底蘊沉淀和積累的過程。高中語文教學迎著新課改潮流,逐步在豐富和完善應用教材,教師對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一方面對高中生而言文學底蘊傳達出了一種綜合的表現力,語文基礎知識、寫作發揮、閱讀欣賞、語言交流的水平都和學生的文學底蘊密不可分。學生功底越是深厚的,學生越容易激發內在認知結構的改變,慢慢地向新的認知高度跨越。教師踐行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不能單純地靠新教材的推動就能夠順利實現,只有在強有力的文學底蘊支撐下,師資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地發揮。再一方面任何一個學生都有創作的潛質。高中語文教學承擔著承前啟后的重要教學使命,學生跨出高中校門之后,還要繼續接受高等學府的教育并最終走到工作崗位中,其中無不蘊藏著各式各樣的創作機會。文學底蘊是引發學生內在創作潛能的動力源泉。語文教學對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將對他們今后的發展產生很重要的影響,隨著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的影響,將最終體現為質變的升華結果。毫無疑問的任何一個語文教師都不會停留在只讓學生對李白、杜甫的敬仰,對魯迅、巴金的尊崇,對莫泊桑、海明威的欣賞的這一單純的階段,而是更期盼他們發揮出自己閃光點,用自己的文學底蘊去鑄就更多為世人所賞識的新篇章。所以,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及形成將是課程改革最首要的任務。
二、高中語文教學改革路徑的探索
當真正意識到文化底蘊的意義之后,進一步的分析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就顯得尤其重要。首先高中語文教學對于學生文學底蘊塑造動力不是十分充足。高中生仍然處在文學底蘊塑造的關鍵階段,換言之他們的文學底蘊基礎還不深厚,還需要不斷的澆灌以生根發芽。教師對教材的講解只是傳達文學中文化底蘊的一般性的工作,教材之外的文化素材是不可或缺的。就目前而言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對文學底蘊塑造的輔素材,應用比重還非常有限。其次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文學底蘊塑造的過程缺少感染力。感染力是激發學生產生共鳴的關鍵。高中語文教材是一種靜態的畫面,然而對于其中一些動態的場景描述,不管教師的講解與描述怎樣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也始終不能取代真實場景,這些問題普遍的存在于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文學底蘊的塑造僅僅是一句虛無縹緲的口號,這樣就成為一種的空洞的改革期望。由于現有的語文課程考核制度變革不健全,教師也沒有建立有效的結果評估方式。單純地依靠寫作口語交際環節中學生的創作表達,教師還不足以更好地去開發挖掘學生主動創作的潛質,因此文學底蘊塑造的結果遭到忽視。
三、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文學底蘊塑造的科學改革方法
為了更好地去積淀塑造高中生的文學底蘊,科學合理地教學方法成為了當前語文教學“瓶頸”問題解決的不二法門。運用模式、資源、機制的整體統一,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將會得到良性循環的發展。
首先,高中語文教師應盡力營造內外結合的教學氛圍。內部教學素材是指語文教學的主體教材和輔導配套資料。外部的一些教學資源則是致力于教材講解而需要的相關背景資料、案例資料、同類資料等,并且需要動靜相結合的資料,為的是通過視覺和聽覺意識的闡發,讓學生文學底蘊的塑造更富成效。教師應系統的整理和歸納內外教學資源讓兩者更好的相輔相成,在每一單元各個篇章講解前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的背景資料,更需要在篇章講解中融入同類資料及在篇章講解后引入案例資料,以達到拓展學生的視野的現實性目的。讓他們在耳濡目染當中獲得文學的真諦,更深層次的得到文化底蘊的塑造。
其次,高中語文教師需要積極的運用復合型的教學方法,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現代的外部教學兩者張弛有度的相結合,建立復合型教學方式,給予學生更多的外部學習的機會。學生在新的復合型教學體制推動下,將會重新搭建語文課程學習的認知,濃厚學習興趣,文學底蘊的塑造將更加張弛有度。最后高中語文教師應努力嘗試引入創新的考核體制。如語文教師可以在平時、期中,期末等成績考核中把學生的戲劇表演、朗誦、文章創作等吸納到到能力考核比重當中,經過一定時期的積累。學生文學底蘊塑造的成果將會得到明朗的表現。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
計算機作為一種現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擁有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能力已成為現代人所必須具備和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辦公的無紙化、電器的智能化、消費的電子化等等,計算機應用范圍不斷擴大,21世紀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種渠道、手段來獲取所需的知識。在當今信息社會,計算機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已成為了現代社會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應用能力也成為了當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衡量大學畢業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志。
目前,許多學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已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達不到社會的要求,這會給學生進入社會帶來很大困難,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與自身專業相結合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從而提升學生在信息化社會中的競爭能力,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1.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由于地區和經濟的差異,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而在中學學習過信息技術的學生,大多數學生基礎知識和應用知識掌握得不系統、不全面,仍停留在簡單的操作上。因此,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模式“從零開始”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進一步深化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改革。
2.理論教學與應用教學脫節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承,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手段,應用是目的。很多學生未能轉變中學的學習方法,上課只求能聽懂老師講授的內容,完成老師布置的實驗作業,但給一個實際問題,卻不能根據計算機知識設計具體的解決方案。欠缺自學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3.教學方式單調,教學效率低
這門課程大都采用多媒體理論授課和機房上機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但在理論授課過程中,多媒體教學還是處在“演示”階段,并沒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媒體課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師和學生的思路,學生只能在教師思路的引導下思考,無法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沒有形成以自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學習計算機的興趣沒有得到提高。
二、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探索
1. 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計算機教育應該分層次教學,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要求,需要培養出不同層次的計算機應用人才,要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出發點來組織知識體系。計算機的每個應用領域都是有其自己的知識體系,從層次上分有三個層次,即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和素養,專業支撐和融合及計算機應用。首先要求對傳統內容達到大學要求的層次,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注意市場需求,以工作崗位的實際要求能力去設計高級應用課程,引入行業案例,以提高我們的課程水平。在保證有了扎實的基礎和較強的計算機專業應用能力素質,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其他計算機相關課程的引導
2.構建交互式教學環境,提供共享資源
創建網絡學習平臺,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在平臺上隨時進行的主動學習,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學生不僅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興趣進行學習,還可以與同學進行學習交流,可以與教師共同探討問題,形成多方面交流的合作學習氛圍,逐步創建形成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為了滿足教師和學生對共享教學資源的需求,為廣大教師、學生提供免費下載的共享資源(常用的工具軟件,開發工具,殺毒軟件)
3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模式是指教學必須以精選案例進行教學,并將要掌握的知識點融匯于各個案例中,先對知識點做簡要介紹,然后通過精心挑選的隨堂案例來演示知識點,專注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流程,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教學應以若干個案例為載體,形成一個種類多樣的案例群,構建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布局,并注意突出案例的趣味性、實用性和完整性。在引導學生完成每個案例的制作后,給出相關的綜合練習。對于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知識,還要對不同的案例反復使用,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靈活應用。讓學生完成案例制作的同時,逐步培養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崗位對工作技能的要求,讓學生了解社會對從業人員的真正需求,為就業鋪平道路。
4、漸進分析,由淺入深
所謂“漸進分析”,指教師根據案例要求,結合教材內容,聯系實際,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難的逐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教學方法。例如:在網頁模板的教學中,提出對制作好的網站進行顏色的改版設計,怎么辦?難道對網站的幾百張網頁一張一張的進行改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提出“模板”的概念,有了模板,我們只需要將模板進行顏色改版,其他幾百張網頁更新后就完成了改版操作。最后我們再具體教學生怎樣來創建模板、應用模板、修改模板、更新網頁。這種教學方法,旨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正確的理解、系統的掌握所學的知識。只要把難點分散、拆分,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用準確、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課,學生就會感覺懸念一個接著一個,學習很輕松,學到的知識很有用,就會喜歡老師的教學。
同時,對于不愿意自己思考的學員,采用逐步分析引導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對比直接教學法而言,漸進分析式教學法更有助于學生掌握問題的本質。
三、結束語
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時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思維方式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要轉變觀念,提高對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在整個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更好的實現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紀教學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礎教育、技術基礎教育,又是人才素質教育,是各學科發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牟連佳.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5,(1):94-98.
關鍵詞:“基礎”課;模塊化教學;德育學分;教學改革
2013版“基礎”課教材包含七章內容,理論豐富,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實踐性,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使學生“知行統一”,真正達到思想政治課育人的目的。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基礎”課模塊化教學與德育學分對接的實踐研究,有利于使“基礎”課真正達到教學目標。
以鞍山師范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為例,從2011年來,我院對“基礎”課進行了改革,實行“基礎”課的實踐教學與德育學分對接,取得了一些成績。每個學期由德育學分核算小組(由系書記、輔導員老師、學生干部和“基礎”課教師組成)核算學生的德育學分,對于每學期達不到合格標準的學生要求其進行重修,及至完成規定的義工學時才能重新獲得相應的德育學分。到第5學期末,德育學分總分不足300分的學生,由公共基礎教研部統一組織進行德育答辯。但在實踐教學中,思想政治課老師沒有積極地參與,對學生實訓項目缺乏指導和監督,僅僅依托學院和系里的學生教育和學生活動獲獎情況來對學生進行德育學分的考核,實踐性教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沒有真正建立。
“德育學分”制是根據我國對大學生的德育要求和大學生活的實際特點,把學生應具備的德育素質與日常表現有機地結合成一體,通過“集體評議”,并且以學分評價為手段貫穿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是高校德育管理和學生管理的基本制度。筆者所指的德育學分依據的是我院學生教育管理部出臺的《學生德育學分的實施和操作辦法》,此辦法明確規定了德育學分分為基礎分和獎勵分,并且在基礎分、獎勵分扣分的每個方面制定了若干細則,以便于日常考核操作。其中基礎分是根據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給定,及格分為60分,由個人記錄、班級考評打分;獎勵分是根據本人參加的活動和大賽的申請,由學生工作人員德育學分核算小組核實認定。德育學分中明確規定扣分細則,從上課表現到日常衛生和寢室管理,涉及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每一方面。每學期的德育學分=基礎分+獎勵分-扣分。德育學分考核貫穿高職學生在校的5個學期,是一種全程教育和全方位考核,德育學分合格者會被認定為獲得“基礎”課實踐課程的相應學分。德育學分把學生日常行為的表現通過學分制的形式進行考核并與“基礎”課相掛鉤,把學生隱性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日常行為通過量化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與思想政治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際效果。
高職院校“基礎”課模塊化教學與德育學分對接的教學改革意義主要有:
(1)有利于充分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基礎”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該教學改革不僅對高職學生道德素質和道德表現有量化的評價,有利于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利于充分調動廣大學生參與校內外各項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課堂出勤率明顯增加,同時,學生也都為爭取獎勵學分積極參加各項學生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活動的參與率,還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有利于實現理論課教學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優勢互補。通過該教學改革把學生的日常行為和表現通過量化的形式以學分的方式展現在“基礎”課教師和學生工作者面前,既使“基礎”課的實踐教學真正落到實處,也使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抓手。“基礎”課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訓項目和參與學生活動的指導策劃考評的過程中,更能貼近學生,了解學生;學生工作人員通過德育學分的量化考評,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容易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3)有利于拓展“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內容,達到育人全程化。該教學改革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模塊緊密結合。結合理論教學模塊的具體內容,在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在實踐中運用,通過從第1學期到第5學期各專題的實訓項目,實踐深化理解理論知識,將理論知識轉化、提煉,再用知識指導實踐,真正達到“基礎”課的全程化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管理學 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途徑
一、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管理問題分析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就開始了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雖取得一定效果,但也無法掩蓋此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對于當前較多大學英語教學及課堂管理,大多學生不以為然,認為能真正學到的東西太少,且將應付考試作為課下學習英語的根本出發點,這暴露出了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些管理問題。根據筆者的總結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認識不到位。當前高校教育發展中,對于《課程要求》的精神,很多的高校和教師基于認識方面的偏差,無法實現對其的認真貫徹落實,對這一改革思想的偏離嚴重影響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初衷,使得其效果不顯著。
2.高中英語和大學英語的界限模糊。我國當前教育發展中,基于應試教育的現狀,使得對于英語的階段性學習存在模糊不清的現狀,這點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4年)和相應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03年)中就可以體現出來。大學英語與高中英語課程要求存在近似現象,不管是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是課程要求等方面,出現了雷同的情況。這樣顯然會出現單調過時或是重復的課程設置、教學等。顯然學生這一教學主體對此不以為然,久而久之,就是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導致厭學等情況發生。
3.教學改革走過場現象。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部分高校對改革內容的認識存在局限,未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不能深入領會改革文件精神,使得一些教師在教學環節和理念等方面,遵循以往的模式,教學技能跟不上改革進程,使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了走過程,效果令人擔憂。
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管理的關系探討
1.教學管理對改革的需要性。類似于其他教育,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管理也在發展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如經濟、文化等,但同時其又為這些因素服務。當前發展形勢下,基于諸多因素發展的需求,大學英語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
2.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管理的需要性。當前發展的大形勢下,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勢必離不開管理環節的完善,否則將會使得教學改革流于形式。當前發展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系統工程,更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管理工程。基于此,為實現其管理目標,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自上而下,這是從宏觀方面而言,相應的教育領導部門應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宏觀把握、引導,出具相應的指導性文件。此外,學校應從其實際現狀出發,針對性制定措施,真正意義上完善教學改革。
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管理途徑探討
1.統一認識,引起重視。宏觀管理層面,因為作為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對于學生意義重大,就對學生進行的語言應用的培養方面看,顯然傳統的大學英語應試教學并不完全適合,改革也勢在必行。此教學改革關系我國高等教育的成色,更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密切相關,而作為教育工作者及高校領導,應當積極參與其中,規范對此改革的認識,真正意義上給予重視。
2.制定科學合理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學以致用是任何語言學習的根本,而我國當前的英語教學改革仍然沒有完全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使得很多層次英語教學的開展仍未脫離基礎教學的環節,無法實現教學方面的提升。很多學生基于應試教育方面的考慮,認為課堂學不到東西,這就錯失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和重要性。不能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應當注重學為所用,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施。
3.強化組織管理。中觀管理層面,因為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為避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流于形式,高校應當在統一認識的前提下,成立教學改革專門機構,為其教學改革的落實奠定基礎。管理措施應當具備前瞻性,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問題,積極制定解決方案,使得每個環節都具備可操作性,對于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要能積極地應對,真正意義上實現英語教學狀況的改善。
4.加強制度建設。教師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中堅。在改革管理體制方面,教育部門和高校應當對此能理順,對當前改革遇到的問題要能查清,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對人事、管理和分配機制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
5.尊重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學習策略。在當前教學發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意義重大。為此要培養學生學習和使用語言的策略,從而對于自己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完善后續評價,真正意義上促使自身的熱學習能力得到培養,這也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欲要達成的目標之一,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意義重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教學發展中,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高校英語教學更有效開展提供了良好得契機,高校應當對其能有全面系統的認識,繼而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組織管理等等,從管理學的角度去完善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助推其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改革、數據結構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1-5155-02
目前高等院校越來越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早期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教學實踐的效果并不理想。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差,很難很快適應軟件公司的工作。為突出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必須以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幫助學生搭建學習情境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1]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可見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的變化[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3]:
1)明確以學生為中心;
2)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
3)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
4)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
5)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
6)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
2實踐教學改革的內容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對數據結構實踐教學改革主要進行了以下2個方面: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2.1教學內容改革的實施
為了使在學生過程中學生處于中心地位,順利的引導學生進入教師所設計的教師情境,選取具有實際意義的教學案例非常必要。為了使給學生搭建漸進的學習“情境”,教學案例的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題目難度要分層次:題目難度層次,如入門級、進階級、高級題目等。對初學者而言,提供入門級的題目訓練,消除對數據結構學習的畏懼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2)題目本身要具有實際意義,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提出來的。所提供的實訓題目不能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簡單、重復練習,必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吸引學生完成“情境”意義的建構。
3)對于每個實訓題目,要有詳細的實驗說明,內容包括初始條件(必備的知識和準備)、要求完成的主要內容(實現的功能,設計報告內容和自我評價)、時間安排等。使每個學生都可以依據該說明書進行題目訓練。
2.2教學方法改革的實施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知識的獲得并不能簡單由教師傳授得到,而是要依靠學習者自己借助外部的學習環境主動建構和創新[4],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和輔助學生完成意義的建構學習。為了讓教學案例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有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使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數據結構實踐教學中教學方法是用“結對編程”[5]方法。
結對編程是一個非常簡單和直觀的概念:兩位程序員肩并肩地坐在同一臺電腦前合作完成同一個設計。同一個算法、同一段代碼或同一組測試、與兩位程序員各自獨立工作相比。結對編程往往只需花費大約一半的時間就能編寫出質量更高的代碼。結對編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綜合能力,它是互相認同、互相接納、目標一致,情感態度與誠信的結合,是一種價值的體現,而且只有在愉快的合作中才能更好地完成共同任務。結對編程能使學生快速的進入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主要地位。另外教學實踐中使用結對編程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綜合能力;有助于提高編程效率;有助于代碼質量的改進;有助于學生人際的交往[6]。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實踐教學改革中的局限性
3.1教師需要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學習
現實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主題的教學模式,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輔助學生設置學習“情境”來完成知識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學習適應新的教學模式。
3.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以“情境”意義的建構為主與學校教學目標相悖
現實高校教學中,每學期初都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改變自己輔助者的角色,變成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需要平衡好教學目標的完成和教學“情境”的建構。
3.3為了給學生設計學習“情境”,教師的教學情境設計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效果。
一個失敗的導演者,不單沒有學生愿意參與,而且最終的教學效果會非常差。因此,教學實施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并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支持學生的“學”。
3.4實踐課時實踐比重加大
由于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采用結對編程方法,因此,實踐課時比重加大,需要學校相應政策的支持。
4總結
數據結構實踐教學改革更加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訓。該文圍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了數據結構實踐教學在內容和方法兩個方面的指導原則,并提出了在實際教學中的局限性以及應對辦法。
參考文獻:
[1] Buiding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tructivism[J].Classroom Compass,1995,1(3).
[2]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22(5):17-22.
[3]張桂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的再構[J].教育科學, 2004,20(6):25-27.
[4]古麗娜,玉素甫.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信息化教育環境中的自主創新學習[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6(12):3180-3182.
關鍵詞: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思考方針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9-008-01
學生能力對當今社會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所以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起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學生能力尤其要從小抓起從娃娃抓起,這就對小學教育教學有著較高的要求。小學教育教學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核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是所有教育教學的一個起點,然而在對小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仍然會有許許多多層出不窮的問題產生。本文針對小學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幾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思考。
一、針對社會對小學教育改革認可度的思考
我國對學生的教育已隨著時代對教育的新標準從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化,簡單一點說,就是從以前的照本宣科,向現代化科學化的教育理念邁進。從根本上減輕學生思想負擔,讓學生拜托有局限的思維定式,游刃有余地去學習思考[1]。然而,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已經左右了家長的思維,他們普遍認為,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其它阻礙學習的一切事情都是對學生沒有好處的,上小學把課學好是為了上好的中學,上中學把課學好是為了進入好的大學,有了好的文憑才能在課業結束后找到好工作,這樣孩子以后才能有個好歸宿。然而國家所執行的教學改革,是站在國家更好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學生學習的實用性等方面考量的。但是由于立場不同,家長受到應試教育思想左右,無法讓其立即接受針對教育教學的變革,因為家長將厚望寄予孩子,孩子是他們將來的唯一寄托,他們不能接受對治學態度不嚴肅的環境對孩子哪怕一丁點的影響與閃失。
社會從認識上就很排斥對小學教育教學的改革,那么就更別提支持了,得不到支持與認可,可想而知實行起來就相當困難了,改革方案得不到進一步推行,因而對小學教育改革就成了空喊口號了。
二、小學教師是能否推行改革進一步實行的關鍵因素
多數小學教師自身素質與能力的不足嚴重阻礙了我國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其一,西北部和貧困山區教學條件惡劣,教師薪資普遍不高,這就決定了很多人對從事教育工作的排斥,或許只有少部分代課教師愿意堅守崗位,也就是說這些地方很難留住那些年輕有為的教師,因此小學教師師資力量更加缺乏,在這種背景下,想要真正實現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似乎也成為紙上談兵了[2]。其二,普通小學教學環境中,教師簽訂的基本上都是終身合同,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說的“鐵飯碗”,因為缺少競爭,導致了教師根本不去考慮進一步深造進而提升自己這種問題,他們每天只需要按照教案進行教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國家所倡導的教育教學改革也不過是象征性地執行,幾乎不會有教師想著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積極主動的幫助小學教育教學的進一步推行。
三、對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問題是否能真正落實到小學生身上的探討
小學生的天性是天真活潑、無拘無數的,他們正處于童年向少年的一個過渡階段,他們很多時候可能不能準確理解大人對于他們下達的命令或者干脆是不予理睬,這與他們的天性有關,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對于他們都是采取說服和獎懲措施。所以小學生對于國家的教育教學改革從很大程度上是理解不了的,只是單純的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去執行罷了,導致結果可能不會很理想,因為他們理解、接收與掌握的能力有限,只有通過長時間的引導與影響,才能讓小學生逐漸接受和適應。
四、對改革中存在的幾個問題的解決辦法
對于小學教育教學的改革過程中我們不怕出現問題,只有能夠發現問題才便于我們更好地去解決問題,解決了上述問題才便于小學教育教學的進一步推行與實施,只有正常展開了小學教育教學的改革才能使小學教育攀上新的高峰,那么國家的振興與繁榮富強也就指日可待了[3]。所以著眼于前我們的首要任務便是解決針對小學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如下途徑予以執行:
1、提高社會的認可與支持。第一步是要讓小學教師理解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讓小學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掌握教育教學改革的意義和路線后,才能推動改革工作的進一步落實。然后再通過教師讓家長和社會認識到教學改革的優勢、意義和內涵,并且讓其從內心深處真正明白實行這種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得到家長與社會的認可與支持,才能有效地推動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與實施。
2、提升小學教師的教學氛圍與薪資水平。解決我國西北部和偏遠山區的小學教學條件,大量引進有能力有素質、年輕有為的教師去落實小學教育教學的改革任務,只有讓小學教師的水平普遍提高,才能小學教育的水平進一步提高,讓小學生從知識豐富的教師那里汲取更多的營養,才真正意義地為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在這種地區順利拓展打下了基礎。另外,普通素質教育小學,由于拿著“鐵飯碗”,很容易滋生以逸待勞的心態,那么針對于這種狀況,推行教師合同制,有能者居之,而且實行實時考核,就很容易杜絕小學教師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思想了。
3、加強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加強小學生對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解能力,讓小學生接受和吸收這套方案,對于改革工作的開展有很強的輔助作用,這樣在對小學生改革過程中,不至于使他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最起碼他們能明白老師要做什么,老師講的是什么。或者最起碼讓他們把對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當作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必須完成,那么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就變得簡單易行,小學生接受起來也沒有難度了。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也可以說我國未來能否強大就要看我們的接班人小學生們的成長了,所以我國一直把對學生的教育問題視作我國發展的當務之急,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于學生的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也在不斷更新中,而教育教學的改革的基礎在于小學的教育體制,在針對小學改革的變革過程中,會涌現出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問題,只有順利的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讓改革工作進一步推展和實行下去。
參考文獻:
[1] 李小航.小學數學教學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