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5 15:46: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教學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教學問題 反思
一、歷史教學的意義和現狀
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對新課改的膚淺理解,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
“歷史是過去的現在,現在是將來的歷史”。歷史并不是像教科書中為了教學方便而一課課的分節分章的,歷史是一個連續的相互聯系的過程,歷史課的內容在看似不同的章節中有著屬于歷史的內在的關系,歷史課程本來就應該是開放的。傳統教學割斷了這種天然的聯系,把歷史教學弄成一個封閉的體系,大大影響了歷史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發展。這種狀況亟待改變。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
二、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歷史教育觀念陳舊落后
從傳統上來看,我們在歷史教學中習慣于“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以接受為主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歷史教學,除了應付考試,沒有任何用處,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生命力的源頭”。加上課堂上講究“師道尊嚴”和“上下尊卑”,學生的個性被壓抑,泯滅,潛能得不到開發,歷史的魅力也就蕩然無存了。
2.歷史教學手段簡單枯燥
舊的歷史教學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巴”上,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感受,由此激發不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者,歷史課本的內容與數、理、化、英等各科比較,畢竟不是那么深奧難懂,對學科重要性的收益也無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這不僅造成了眾人對歷史學科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而且對它的教學困難性也同樣缺乏足夠的認識。
3.“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
長期以來,評價一個學生好壞,主要看分數的高低。這使得中考、高考成為學校教學的指揮棒,片面追求升學率、及格率成為各學校重視的指標。同時也使得各學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學生心目中認為歷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無的。這樣作為社會學科的歷史科就被擱置冷落于一旁,導致很多歷史教師因為肩無多大重任,從而缺少了奮斗的動力,這些都令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感到極為困惑與失落。
三、教學反思
1.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時間比較多,但教師必要的引導,適當的點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師在引導、點評時不流暢,時常卡殼,使得學生滿腹疑慮,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待課堂的準備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了。
2.通過學生進行教育反思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如果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突然表現異常,那肯定是教學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例如,我在教學《》一課時,讓學生對爆發的原因進行討論并選幾名代表進行發言,有位同學平時對歷史很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踴躍,但那節課卻顯得比較沉默,課后我主動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對“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不理解,原因是對當時的英國歷史知識缺乏了解,隨后我對導入新課這個環節進行了反思。
3.通過請同事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來進行反思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課作了精心準備,上課時得心應手,往往很難覺察出自己還存在什么不足,但如果請同事或教學專家來聽課以后。總是能找到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四、總結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問題 對策
一、引言
目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到了全面深化的階段,高中歷史新課改對歷史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在側面上也反映出了我國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我們以新課改為指導,針對教學中的問題找出可行的對策。
二、我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現狀和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中歷史教師在課程改革的制度引領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其他方面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課程設置有所改進,但仍有不足
目前,我國高中歷史課程設置越來越往多元化發展了。國家教育部放開了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權,如今,歷史課程也同其他學科課程一樣,在各級各校都出現了校本課程,與以前只有國家、地區課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在教學上,高中歷史課程積極汲取了其他學科的優秀教學方法,更加豐富了歷史課程的藍本;同以往的歷史課程不同,現在的高中歷史課程建立了以教學為中心的學科體系,在課程設置中會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況合理設置,歷史課程內容也以專題模塊形式出現,更加有利于針對歷史知識的重難點提出新的教學方案。
盡管近年來在高中歷史課程上有了如此多的進步,但是還是有些許不足[1]。在課程的銜接問題上,高中歷史課程和中小學的歷史課程內容銜接不緊密,內容有重復且沒有特色;在課程種類上,高中歷史課程可選的種類不多,現在大部分的高中歷史課程是必修課而不能作為選修課;在課程內容上,高中歷史課程的內容也缺乏結構的嚴謹性,導致體系不夠健全完善;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方式仍然存在很大問題,沒有形成獨立的有特色的教學體系。
(二)高中歷史的教學方法和觀念依然有所欠缺
在教育的整體方向上,新課改已經明確了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雖然各級各校也已經在此要求下嚴格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但是就高中歷史課程教學而言,對于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還是沒有改變,依然是以強迫學生死記硬背、海量做題為主,沒有教導學生如何正確掌握系統知識的方法和技巧,也沒有合理地利用現代科技技術,改變教學方式,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三、新課改下我國高中歷史教學中可采取的對策
(一)轉變教育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改要求教師要進行大膽創新,正確認識到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雙主體地位,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雙方主體尤其是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絕大部分時候課堂的主導者是教師,學生只是枯燥地記憶,舉手回答問題的都只占據少數,這樣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并無幫助。新課改要求應該讓學生真正回歸本位,教師要大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因此,要正確樹立發展學生,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大力倡導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的現代化教育教學理念。
(二)創新教學模式和手段
現代技術的應用為高中歷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生機。眾所周知,生動形象的畫面比書本文集記錄的知識更讓人印象深刻,高中歷史新課改就要求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多元化發展教學方式,尤其可以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和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尋求歷史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平衡點,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開心愉悅的條件下更多地接受新知。因此,在教學模式和手段上,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學會將多媒體和教學有機結合,將問題情境和教學有機結合,將表演與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提高學習效果;同時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調節師生之間的關系。
(三)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目標
高中歷史新課改對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規定,要求盡量多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重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要求教學中要體現出學科本身的人文性和現實意義。因此,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中也應該做相應的調整。教學目標要將素質教育的思想和應試教育的目標相結合,考慮多方面的相關因素進行制訂,同時教學目標要具有可行性、具體性和科學性。
高中歷史教師因自身歷史素養的限制和歷史教材信息量的局限性,對于所教授的歷史知識難以進行擴展和延伸,同時,高中歷史課本內容上的銜接性又有所不足,經常使學生感覺歷史知識很復雜,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3]。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余時間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不局限于書本知識,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其他的課外知識,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銜接,完善知識體系,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和有效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課程在教學上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歷史課程無論是在教學理念上還是教學模式上,都還需要進行調整。同時,為了更好地豐富課堂知識,教師還應該適當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來幫助學生將書本知識形成更加完整的體系。相信以后的高中歷史教學出現的問題會不斷減少,學生的歷史素養能夠得到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許明華.多媒體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理論觀察,2014(02):174-175.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1―0117―01
一、課前精心準備
1.了解學情,強化課前預習。在設計學案時,我依據課程標準、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學生實際,以學定教。在課前提前把學案發給學生,要他們做好必要的預習。
2.重新整合歷史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歷史教材作選擇性的取舍、補充,要善于從宏觀上駕馭課程,要高度重視對與課文有關的知識和資料的收集、儲備、整理和提煉。通過這些內容組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各歷史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二、以問題為紐帶,巧妙設計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要啟迪學生的思維,首先必須善于提出目標明確、新穎有趣、難易適度、發人深省的問題來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然后教給學生思考的方向和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
1.歷史教學問題設計要“趣”。教師在設計學案時要針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時,適當地引入直觀材料、軼聞趣事或謎語來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并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
2.歷史教學問題設計要“懸”。好奇心是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要認真分析教材,尋找最佳處創設懸念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歷史教學問題設計要“巧”。現代教學的事實表明:歷史教師通過提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思維,而且好的提問還可以觸發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因為問題問得巧妙,學生會受教師問題的激發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在對新問題的發掘和解決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不斷加強。這樣,問題教學就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歷史教師的教學也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歷史教學問題設計要“精”。 教學問題設計的“精”,是指歷史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總體設計,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疑,決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創設的問題要小而具體,講求過程、不重結論,具有可思性。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體味思路,突破難點,激發學生思維的層次性。
三、改變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自主、探究、合作、體驗的教學改革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歷史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所以,歷史學習,應在學生主體自學、預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大膽質疑,對重大歷史人物、事件進行有創意的評價。隨著課改的進行,許多教育工作者在這些方面做出了許多大膽的嘗試。可以讓學生組成討論小組,就某些歷史專題問題,合作學習,探究辯論,更應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從事研究性學習,引領學生了解社會、關注民生,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提高學生能力。如可組織歷史辯論會、一分鐘的歷史演講、撰寫歷史小論文、組織歷史文物參觀考察等。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提高了興趣,同學之間也增進了解,師生之間也加強了溝通。
關鍵詞: 新課程 歷史教學 思考
歷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根本,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一個值得永遠重視的課題。新課程理念不應只停留在口頭,而應是自覺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去。
一、歷史課堂教學要以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中心
從一定意義上說,課程改革的核心在課堂,課程實施的關鍵在教師。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重新認識課堂教學的過程,以新的課程觀為指導,創建新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此,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
1.要充分體現歷史學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傳統的歷史教學目標比較側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培養目標,而忽視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這違背了歷史教育的本義和落腳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歷史使命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運用,更有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從中可以看出,對學生思想和態度的培養將成為我們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基于此,在歷史教學中,要將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視為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載體,要充分考慮和滲透對學生世界觀的引導,增強學生對歷史規律的感悟和對歷史情感的體驗,不能再將對學生歷史意識、人文素養的培養視為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附庸了。
2.要依據《歷史課程標準》,充分利用廣域的課程資源,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選擇教學內容的依據主要是教科書和考試大綱,這種資源是狹小、封閉、不全面的,其結果必然導致我們全部的教學活動都圍繞著“教科書”和研究考試大綱而展開,這是無法促進學生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的。《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在這種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由圍繞教科書和大綱向依據《歷史課程標準》轉變,將注意力放到《歷史課程標準》中,強化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功能。同時,要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課程資源,以豐富充實歷史課堂,除歷史教科書外,其他諸如各種參考書和輔導資料、史籍、遺址以及通過多媒體手段獲得的資料等都應該成為我們進行教學的有益資源。
3.歷史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綜合”與“整體”意識。《歷史課程標準》中知識點是以“專題”的形式呈現的,歷史教學理應充分考慮按照“縱向綜合”的形式進行組織安排,但絕不能以此忽視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系”,否則就會造成知識點的“割裂”,也無法從“編年”或“國別”的角度綜合認識歷史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考慮在一個大的“主題背景”下,將相關的知識進行“縱向串聯”,同時,也要注意知識的橫向遷移,并將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內容進行聯系,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二、歷史教學問題的設計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理念
《歷史課程標準》提出要多視角、多層次地滿足學生學習歷史的需求,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高中歷史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立足于學生的差異實際,呈現出層次性的特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性發展需求。傳統的對學生整齊劃一的要求是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需求的。這要求教師在設計歷史教學問題時尊重學生存在的客觀差異,眼睛里不僅要有學生,更要有不同的學生,重視他們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滿足他們的不同發展需求。促進學生的發展并不是讓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面都按照統一的規格平均發展,搞“一刀切”、“齊步走”,而是允許學生在發展程度和素質結構上存在差別,這是人本主義教學觀的具體體現。重視學生的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并創造獲取成功的條件和機會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在設計歷史教學問題時應該做到:
1.問題設問的層次性、梯度性要明顯。我們倡導圍繞一個主題設置多個層次、不同的問題,盡量增加主觀題的數量和層次。這樣不至于導致學生回答問題中的兩極分化,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實際發展狀況,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各自“最近發展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2.問題設計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毋庸諱言,我們傳統的歷史教學過于強調了學生的認知性目標,比較重視學生對史實掌握的程度和對現有結論的理解程度,而漠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問題設計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要改變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單一性”考查,重視對學生“三維目標”的考查。即:要實現知識與能力的統一、過程與方法的統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在充分考慮、尊重學生現有歷史史實和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邏輯過程予以論證。考查的重點不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水平,而是在新情境下獲得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與方法以及從中獲得的情感體驗,這種考查關注的不是學生目前的狀況,而是對學生未來和終身發展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全面考查。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本人在講述《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時,圍繞“內閣制的設立”這個知識點,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試圖實現上述的教學理念。具體內容如下:
展示材料:
材料一:人嘗謂輔臣(內閣大臣)擬旨,幾于擅國柄,乃大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攬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以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更擬;再不符意,譙讓隨之矣。政閣臣無不惴惴懼者。
――摘自《皇明大政記》
材料二: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擬之。可謂有其實乎!吾以謂有宰相之實者,今之宮權(宦官)也。
閱讀材料,結合課本知識:
①學生探討:內閣有何權力?與丞相的地位與權力相比有何不同?
(學生結合課本和材料能歸納出來,但須教師整理。)
②進一步探討:內閣的設立帶來什么弊端?
(學生結合課本和材料能歸納出來。)
③課外延伸:說說你所了解的有關明朝宦官專權的人物和史實?
(學生可從語文知識和課外閱讀中講到魏忠賢和東林黨等史實。)
④思考:內閣制的設立反映了什么時代特征?
【關鍵詞】歷史教學 問題分析 有效對策
歷史學科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實施,傳統歷史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如想達到新課改的目的就必須使歷史教育途徑不斷豐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將對幼師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有效策略進行分析,分別從:幼師歷史教學問題分析、促進幼師歷史教學的有效對策。兩個部分進行闡述。
一、幼師歷史教學問題分析
當前歷史學科教育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以課程設置為主。但現階段的歷史課程設置缺乏創新性,課程設置過于重視理論,從而忽視了學生實際分析能力的培養。究其原因,是我國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教師對于歷史課程的設置過于傳統缺乏創新性,無法跟上教育體制的改革,無法起到吸引學生的目的,不僅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久而久之便會喪失興趣,不利于教師的教學,也無法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與工作都與互聯網掛鉤,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普及,加上媒體影視行業的迅速發展,電影、電視劇在學生中極受歡迎,雖然學生通過以上幾點拓展了了解我國歷史的途徑,但也使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不夠全面、完善。通常為了增加收視率,某些影視劇中所涉歷史知識會加以改動,學生在看過該影視劇后,難以全面認識影視劇中涉及的歷史,學生在長期的影視劇歷史渲染下,會造成其對歷史真正意義及內涵不了解、不明白、不理解的現象,因此學生會缺乏對歷史學習的專業學術態度。
據調查研究,我國多數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其目的大多是通過考試,方法則考死記硬背,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某些教師上課太過枯燥無味,主要還是來自于學生學習目的及方法不正確。出現這種狀況不但使很多學生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導致他們無法真正理解歷史,不注重思考歷史,陷入惡性循環。
二、促進幼師歷史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應用情景式教學
將實際生活經驗充分融入到歷史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應用情境模式來進行教學,對事例的選擇非常的重要。如果選的好,可使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狀態,要是選擇好會有效提高影響教學效果,學生能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的親切感,可以以一種輕松的心情來進行學習。如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教師可先對絲綢之路的背景與經過進行講解,再讓學生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絲綢進行記憶與描述,包括絲綢的應用范圍,以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將絲綢的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能讓學生對絲綢的應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而在學習這篇課文時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針對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也會有深入的了解,也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應用多媒體設備
多媒體技術教學優化了教學手段,通過看,聽,說,演等不同的方式吸引到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讓學生們在歷史的學習上擁有一種成就感,體驗成功的快樂。因此多媒體教學方式的采用對于師生來說都是一次現代化的享受,一方面,教師會覺得利用多媒體上課的節奏鮮明,大量節省了多余的時間,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另一方面,學生能夠更加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效果也相對提高。如學習《中國民族的》時,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抗日時期的圖片以及紀錄片等,讓學生能直觀的感受到在中,中華民族的團結,以及戰爭所帶給人們的災難。學生在此基礎上學習課文,就會懷著一顆愛國之心認真的學習文章,了解到落后就會被欺負的事實,以此激發自身的愛國情懷,努力學習,爭取不讓事件重演。而采用多媒體設備來教學,能讓學生在圖片及視頻的影響下更為深入的了解課本內容,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使教學效率顯著提升。
(三)重視課前提問
在教學效率的提高策略中,課前提問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因為提問的技巧性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能正確的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使學生能進行發散性的思維,其邏輯思維的能力也能相應提高。所以,教師要學會在教學中充分的應用課堂提問,以此使學生對文章能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而提問也是一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導學生依照文章的主線來了解文章,使學生的思想能與文章內容相結合,對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充分理解。如學習《》時,教師可先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認真思考,比如“八國聯軍是由哪八個國家組成”、“當時中華民族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八國聯軍對我國的發展造成了什么影響”、“八國聯軍在掠奪了我國哪些重要文物”。教師這幾個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學習此知識時有了基本的思路,所以學起來也有一定的目的性,不會出現思維混亂地問題。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課文,不僅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使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并且這種自己找答案的方式能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肯定自己,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以此促進歷史教學的教學效果不斷提升。
結束語
隨著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國在教育領域上的發展有目共睹。我們必須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感受到教學課程的趣味性。課堂效率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參與,教師必須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僅僅只做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應該做學生生活上的朋友,學習上的促進者,促進我國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磊. 幼師歷史第二課堂活動初探[J]. 中國教育學刊,
文章首先對歷史知識的編排優化形式進行深入探討,并分析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中,需要深入完善的內容。分別從情境創設、教材知識點銜接、以及教學計劃中的內容完善等方面來進行,幫助提升基于專題開展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可行性,促進高中生的歷史成績穩定進步。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設計;專題
1歷史知識的編排優化
在學習歷史知識期間,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的考慮在基層中是否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內容,并對學生的聽課狀態進行審核,觀察學生在課堂中是否可以提升興趣,對歷史知識產生喜愛,這樣所進行的教學計劃才是真實有效的。在對教學計劃進行編排時,要考慮學生學習期間的需求,以及歷史教學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不斷的總結傳統教學方法中的經驗,充分融合先進教學理念,通過這種組合的編排形式,可以避免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陌生感,同時也能夠更好的體現出先進教學方法所發揮的優化作用,對教學計劃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全面落實有很大幫助。教師在進行歷史知識的編排優化時,要考慮是否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內容,并定期對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測,以此為參照標準來分析教學環節所存在的問題,對于高中歷史中所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教師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對知識內容進行重現編排,達到更理想的使用標準,整體化的歷史知識更方便學生記憶。上述內容中所論述的編排優化,在實際應用期間還需要結合歷史教材來更深入的完善,為教學計劃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2創設情境進行專題教學
情境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進入到學習狀態下,教師也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情況來判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這也是傳統教學方法中難以實現的。情境創設需要結合所要學習的歷史知識內容來進行,以高中歷史教材為出發點,并在情境創設中設計教學問題,巧妙的歷史教學問題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串聯,擁有清晰的印象后所進行的歷史學習才更安全高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歷史知識積累期間,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時間記憶混淆的現象,教師應當進行耐心的引導,抓住教學內容中的關鍵點,這樣學生所記錄的知識內容中,可以按照知識的主要與次要層次來進行,這樣既不容易混淆,同時在歷史知識的運用方面也更具有針對性,幫助進一步解決歷史學習中的問題。將歷史知識與特定的時代背景相互融合,也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標準,學生深入了解歷史背景,會感受到歷史知識所帶來的趣味性,會嘗試利用課余時間來探討更深入的歷史問題,并在歷史課堂中表現出獨特的見解。不同時期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是帶有一定特征的,教師首先要掌握這種特征規律,才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師也可以聽過布置課后思考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情景創設能力,在課后思考階段,學生所搜集整理到的知識內容,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分享,自己鞏固知識點的同時,也豐富了同學的歷史知識視野。時代背景與案例模式都是比較常用的情景創設方法,對于基層中比較常見的質量隱患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配合,可以達到更高效的教學模式,并促進長期教學計劃在現場更好的應用落實。
3結合教材進行專題教學
教材是歷史教學任務開展的參照依據,對于教學期間比較常見得知識點混淆問題,以教材為出發點,對教學課題進行更深入的設計。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是整體的,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夠將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進行下去。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任務比較繁重,想要提行學習成績要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專題教學計劃中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中的難點與重點,理性的評估學習方法是否真實有效,以及在教學計劃中需要進一步提升完善的內容,對于一些常見的教學計劃落實不徹底現象,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從思想上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通過這種方法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提升。對于一些我國傳統學派中的思想觀念,可以組織學生對教材中的觀點自由討論,通過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來培養學生辯證看待事物的能力,并在教學計劃進行期間,充分融合個人搜集整理的歷史資料信息,將其應用在歷史問題解決方法,達到更加理想化的教學方法優化。教材中的知識點也可以組織學生補充完善。教材是教學體系構建的框架組成,關系到學習期間所需要完善的內容。如果不能運行正確的教學方法,可能會導致教學期間預期目標與實際效果之間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將成為阻礙學生學習成績進步的主要原因。
4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進行專題教學學生主動學習的效果與被動學習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教師要從長遠目標考慮,對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進行構建,結合教學方法應用后的反饋結果來進行更深入的優化,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所構建的教學模式中,要對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充分的研究,并探討出解決學生的積極性下降問題的有效措施,這也是現階段比較常見的技術性方法,對實現全面教學計劃有很大的幫助。高中生可以通過網絡來搜集整理歷史知識,通過網絡平臺來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對歷史知識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內容進行串聯。教師在進行專題的教學過程中,過分的延長教師講授的時間是不科學的。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學生不知道的東西,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這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之所需,解決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上的困難。高中歷史學習常常會涉及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課后的資料搜集任務,使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來搜集歷史人物的相關事跡,這樣在學習任務開展期間,所遇到的問題也能得到更加深入的解決,并通過技術方法來深入的探討教學方法中需要進一步優化的內容。
5結語
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以專題的形式進行,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而且有利于學生系統的復習,運用歷史專題分析的方法對相關歷史題進行閱讀,快速抓住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全面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羅新胤.基于SOLO分類理論的高中歷史三層教學設計和三步教學案例[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5).
【關鍵詞】 歷史課堂 問題的設置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09-023-01
實踐證明,教學問題的預設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下面我就“歷史課堂教學問題的預設”這一話題,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歷史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的重要性
從歷史教育的策略來看,問題的預設是教學中對知識內容進行加工分析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能夠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朝著課本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促使學生尋求預設問題的答案。在歷史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都會時刻的注意著教學內容中哪些信息是有效的、哪些內容是無效的可以舍棄的、哪些內容是不能夠舍棄但是又不用重點講解的。這些方面的考慮最終都可以集中到歷史課堂教學的問題預設上。歷史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是教師實施課程目標、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石。一個高效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之積極運用新方法重新構建知識,教師提問的方法和順序也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預設問題
歷史課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它需要歷史教師在課前就做好周密的備課。一堂成功的歷史課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預設問題?預設問題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三專題一第二節《儒學的興起》為例,對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預設問題進行探討。
第一步:結合課本的內容預設問題的情境。教師教授《儒學的興起》這章節的內容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工具向學生展示孔廟的畫面,并且提出相關的問題。
第二步: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掌握中心問題。根據課本的內容和重難點預設與之相關的問題。如1. 秦始皇為什么要“焚書坑儒”?你如何評價?2. 漢武帝為什么會接受董仲舒的主張?
第三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預設的問題一定要圍繞教學的中心來進行。如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產生了哪些影響?
課堂教學問題預設的三個步驟中第一步是復習預設問題對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從而引出這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點;第二步是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第三步就是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擴展學習的內容。通過這三個步驟來預設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去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對歷史課本中有效知識點的提取和分析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三、歷史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教學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是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的目標,提高教學的效率的一個有效的途徑。但是這并意味著在歷史教學中預設了問題就一定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要想使得預設的問題得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 在歷史教學中預設的問題一定要具有目的性
歷史教學中對問題的預設一定要是為了評價、檢查和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設立的。有效的問題預設能夠引出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明確,這樣學生的思考才能夠更深入,才有利于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教學的效率,在復習的過程中設置的問題越明確,學生的復習也就越深入,把握的程度也越強,同時也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懸念感,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欲望。
2. 在歷史教學中預設的問題要關注學生的整體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應該盡量的避免無效和低效的提問,應該極力的注重預設問題的最大化。這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準確全面的了解,從課堂教學的內容整體性能出發,根據不同年級和對歷史知識的認知水平,緊緊的圍繞教學的內容來預設出具有高效高質量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對歷史課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預設的問題難度應該適當,問題太難或者過于簡單都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預設的問題除了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照顧到全體學生的知識水平;同時也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對課本的重點知識和內容進行深入的探討;要為學生搭建一個適當的平臺,使學生拾級而上,不斷的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應用的能力,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得到一定的提高。
3. 在歷史課堂中預設問題一定要調配好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