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社會治理的途徑和措施
時間:2024-01-20 16:37: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治理的途徑和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社會治安秩序、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的基本方針,是解決社會治安問題的根本途徑。為進一步推動和促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落實綜合治理的各項職責任務,切實體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貫徹“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抓好綜合治理各項措施的落實,維護全縣社會治安的安全與穩定,現簽訂20__年蓮花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目標責任狀。
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責任
(一)加強綜治工作領導,形成層層抓落實責任制度。各科、所、隊長是本單位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第一責任人,對本單位的安全和穩定負總責,要切實承擔起政治責任,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每季度要召開綜治工作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階段性工作。
(二)切實落實綜合治理各項防范措施,加強各項治安管理工作。落實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做到平時有安排、有部署、有小結,年終有總結。準時參加縣局的綜合治理工作會議,及時完成會議安排的各項任務。
(三)要對本單位、本轄區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處理。要本著“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結、可順不可激”的原則,認真作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一方面要堅持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體察社情民意,最大限度的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另一方面要制定并落實責任制,大力排查調處矛盾糾紛,對已存在的矛盾不回避、不遮掩,力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四)開展安全文明創建活動。認真落實領導帶班、民警24小時值班制度。杜絕本單位發生刑事、治安案件。本單位發生刑事案件和民警違法犯罪的,綜合治理一票否決
(五)把本單位計劃生育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工作中,按照《20__年蓮花縣公安局落實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的要求,落實計劃生育管理措施。
二、獎勵和處罰
(一)縣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各單位的綜治工作進行協調、監督、檢查,年終組織對各單位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狀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對工作成績突出、落實責任目標徹底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并通報表彰。
(二)對未落實社會治理綜合治理工作責任狀事項的單位,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由于未落實綜治工作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單位,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三、本責任書對繼任者有效
本責任書一式兩份,縣局、各科所隊室各執一份。
縣局責任人:
為進一步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營造濃厚工作氛圍,進一步推進“平安××”建設。5月20至6月20日,我鄉根據縣綜治辦下發的關于印發《關于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宣傳月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廣泛開展了以“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平安××”建設為主題的綜治宣傳月活動。在上
級領導的重視和各部門的大力配合下,此次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F將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領導重視,組織得力
根據縣綜治辦的要求,結合我鄉實際,經鄉黨委研究決定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副書記為副組長,其他副職為成員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宣傳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綜治辦。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科學合理的人員安排,不僅為此次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人力資源和廣泛的有效宣傳途徑,還提拱了堅強而有力的政治保證。
二、統籌安排,精心部署
鄉綜治辦公室召開了“綜治宣傳月”活動領導小組成員、各村負責人和鄉直單位負責人會議,對重點活動進行了分解落實,并對各村和鄉直有關部門“綜治宣傳月”活動的組織實施提出了具體要求。對活動的組織領導、活動內容、活動重點等作了明確要求,各村黨支部、村委會、各單位以發放宣傳品等形式進行宣傳。在單位醒目的地方懸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宣傳橫幅。在學校開展一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知識教育,加強師生對反對“×××”等組織活動的教育和青少年法制觀念的加強,確保我鄉的社會政治穩定。以宣傳月活動為契機,把反警示教育活動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宣傳月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扎實有效地做好組織排查活動,確保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各類影響社會穩定問題的發生;按照5月11日召開的“全省、全市十一運會社會穩控和安保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的要求,結合我鄉實際,做好了各個重點建設項目泄洪漕工程、四段青島世恒項目區、永勝煤田建設等工作的穩定和安保,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宣傳月工作扎實有序開展。加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宣傳力度。各學校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發揮作用,在所包的學校開展了三至五次大型法制宣傳教育,積極預防和減少在校生違法犯罪。鄉財政安排??钣糜谥С志C治宣傳月活動的開展,確保了各項活動的順利實施。
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四、突出重點,加強預防,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
關鍵詞 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治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X1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267-01
破損山體的修復治理是以綠化為主的生態修復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項投入較大、施工復雜、技術含量高的系統生態建設工程。2012年以來,遼寧省提出了以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治理為重點的“青山工程”生態建設,經過2年的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治理,丹東市共治理破損山體921.27 hm2,極大地推動了該市的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然而,在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治理的技術措施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 科學編制施工方案
對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治理施工前,要進行實地考察,確定可行的生態修復治理技術路線[1-2],編制施工設計方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定方案時首先要確定損毀山體的破壞類型,比如礦山坑口屈洞型、采石場露天破損型、山體切面斷開型、尾礦堆積山體型、山體取土平面型等,針對山體損毀面積、回填土石方量、表土來源與數量,確定栽種植物種類、數量和栽種與遮蓋方式;最后要確定施工時間,作出用工、車輛、耗材、土石、苗木等工程概算和施工要求,繪制有關項目位置圖、項目現狀及預測分析圖、項目生態修復規劃圖、項目施工設計圖和治理后效果圖。做到認真規劃,嚴格設計,依設計施工,確保修復質量與效果。
2 把握合理技術途徑
在落實修復山體的技術途徑上要推行生物工程與還土工程相結合、造林與種草相結合、栽種喬灌樹木與栽種藤本植物相結合、綠化覆蓋與工程護坡相結合、綠化美化與景觀造園相結合、營造生態林與營造經濟林相結合。針對不同區位、不同類型的損毀山體,綜合運用土建、生物等技術途徑,靈活進行設計,把損毀山體治理成生態防護、休閑觀光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樣板工程。修復礦山、采石場等損毀山體,在設計施工中,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思路,因地制宜、一地一策、一礦一措、分類施策。做到“五個結合”,即與土地整理相結合、與城鎮化發展相結合、與工業區建設相結合、與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相結合、與建立礦山治理長效機制相結合、使青山修復治理項目發揮最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3 運用適宜技術措施
一是預防控制措施。主要是在礦山、采石場、尾礦庫、廢石場等工程建設中,為防止生產者無限、無序擴大山體損毀面積,防止斜坡徑流洪水沖蝕已修復林地的表土,以免出現水土流失和泥石流,而采取的修建截水與排水溝、擋土墻等水土保持工程[3-4]。二是工程加固措施。針對礦山坑口、采石場、排巖場、塌陷區、修路破損山體等出現的斷面和塌陷地,采取砌墻護坡、網格固土護坡、土石填埋等護坡工程措施,確保堆放土石、礦渣等尾礦庫的安全穩定性,為全面采取生物工程措施打下基礎。三是土壤修復措施。主要是針對破損山體的地表土壤損失后無法栽種樹木的情況,采取客土、回填表土、填加基土等措施,恢復林地土壤理化性狀。回填土要分2步進行,先填加碎石和土壤混合基土,形成水分滲透層,增加土壤通透性,可利用廢棄礦渣、碎石渣、棄土場、城鄉拆卸建筑垃圾等作為填加基土,厚度不低于30 cm;然后回填厚度不低于30 cm的表層熟土,并進行平整和挖坑整地。
4 采用立體多樣化設計
對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施工設計,要根據山體損毀的面積、形狀、恢復難度、所處區位、礦山周邊環境與經濟實力等情況,統籌采取綠化、美化、香化、效益化、景觀化設計模式,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花則花、宜果則果、點塊結合、景綠結合、修廢利廢,把破損山體生態修復項目與植物造林和城鄉綠化美化結合起來,將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成為綠化美化的精品工程。節儉、科學、求實、立體多樣化設計施工。
5 落實施工與管護責任主體
一是落實礦山等業主的治理主體責任。采取嚴厲的經濟和行政手段,確保對破損山體生態修復不走過場、不出現返工,確保按設計施工。二是落實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對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的全過程監督管理對保證施工質量非常重要,要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簽訂責任書,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監管與審計,確保按設計施工,保證修復效果盡快顯現。三是落實林地所有人的監督管理責任。一般礦山和采石場的林地所有人大多為村集體和林地承包者,編制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方案與設計時,要征求土地所有人的意見,土地所有人要出具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意見書,意見書要經村民代表議定后簽字蓋章。林地使用權人或治理主體要出具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承諾書,從而建立礦山業主、政府部門與林地所有權人多方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責任機制。
6 參考文獻
[1] 于榮,沈夫鈞,張黎華,等.建立集體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體系初探[J].林業經濟,2010(5):37-40.
[2] 王志為,王春.丹東市林產資源現狀與發展對策[J].科技資訊,2008(1):147.
近年來,全省各級政法綜治部門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創新社會治理引領平安建設,以平安建設承載社會治理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我省綜治工作績效和公眾安全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社會治理面臨著許多新課題、新挑戰。作為東部沿海發展較快的地區,我省社會治理領域遇到的問題比較早、比較多。近年來,受國內外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我省維護政治安全壓力不斷加大,反恐怖斗爭形勢嚴峻復雜,社會矛盾糾紛持續易發多發,治安要素管控難度明顯上升,網絡空間安全隱患更加凸顯。必須著力創新,切實解決上述諸多難題,深化平安江蘇建設。
黨的十以來,對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中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和省委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歸納起來說,根本目標就是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防范各類社會風險,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重點工作包括健全社會治理格局、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完善社會矛盾多元化解機制、構建立體化信息化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加強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完善信息網絡管理等。把中央和省委的上述部署要求落到實處,必須轉變社會治理理念,做到“七個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創新引領,把創新作為推動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工作的第一動力,大力推進工作理念提升和體制機制、方法手段創新,用創新的思路、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化解風險、應對挑戰。更加注重主動防范,增強工作預見性、前瞻性,從末端處理中發現前端治理中的普遍性、趨勢性問題,由側重解決顯性問題向著力解決深層次問題轉變,由被動處置向主動預測預警預防轉變。更加注重開放共治,有效動員社會各方積極投身社會治理實踐,激發起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推動社會管理體制向黨政主導、社會共治的社會治理體制轉變。更加注重資源整合,進一步整合社會治理力量資源、服務資源、政策資源、信息資源,提高工作要素集成度和綜合利用率,推進社會治理由單項突破走向整體推進、由分散建設走向融合發展、由局部見效走向全面提升。更加注重科技支撐,主動適應“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的新形勢,加強整體規劃,推動社會治理信息系統建設和實戰應用,努力把信息化建設成果轉化為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的核心戰斗力。更加注重法治保障,善于從法治層面謀劃工作思路,善于通過法治方式預防化解矛盾,善于運用法律手段防范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善于建立健全法規制度規范社會治理各項工作。更加注重基層基礎,強化基礎性設施、基礎性平臺、基礎性機制建設,使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有足夠的力量、有實體的平臺、有管用的機制,筑牢平安建設的根基。在具體措施上應著力推進五個方面工作創新:
創新升級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堅持高起點謀劃推進,將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納入黨委政府的民生工程、實事工程,逐級認真研究制定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特別是高標準研究制定技防城建設、技防小區建設、重點部位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等專項建設規劃。推動科技應用創新,以技防城建設為抓手,加快提檔升級步伐,著力推動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工作,大力推進大數據指揮服務中心建設,完善“視頻+N”實戰應用機制。強化網絡社會服務管理,強化網上網下一體化防管措施,完善依法處理、輿論引導、社會面管控“三同步”機制。深化重點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整治,堅持層層掛牌督辦制度,堅決扭轉少數地區治安混亂現象,努力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創新發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綜治協調、有關部門負責、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的工作格局。促進多元化解方式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工作,拓展司法調解范圍,促進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探索協商、中立評估、第三方調處等矛盾化解方式的運用,確保各類矛盾糾紛有適合的途徑得到及時有效預防和化解。搭建多元化解方式對接平臺,進一步推進縣鄉兩級調處中心規范化建設,加強訴調、檢調、公調、訪調對接以及專業性矛盾糾紛化解平臺建設,不斷增強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整體合力。完善多元化解工作制度,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分析研判機制,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分析研判的水平,真正做到對社會矛盾糾紛的及時發現、有效處置。
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措施。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流動人口居住證管理辦法,健全流動人口信息社會化采集機制,全面落實“以房管人”“以業管人”等措施。創新特殊人群服務管理,認真抓好近年來中央和我省出臺的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政策措施的落實,切實發揮政策的引導效應;完善特殊人群分類服務管理措施,以分級分類管控為基礎,區分不同類別、根據各自特點,分類施策、分級管控,促進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工作更加精細化、科學化;加強特殊人群服務管理隊伍建設,以專業化服務、社會化幫扶為支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途徑,培育、引導社會組織為特殊人群提供針對性、綜合。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進一步提升綜治中心規范化水平,認真落實中央綜治辦等部門下發的《綜治中心建設與管理規范》,堅持硬件建設標準化、組織機構實戰化、運行機制高效化、服務管理精細化、保障措施長效化,充分發揮綜治中心統籌力量、整合資源、協調指揮的作用。不斷提升網格化服務管理水平,充分整合網格內村(社區)干部、大學生村官等各類服務管理力量,明確網格員服務管理職責,切實提高服務管理效能。著力提升平安志愿服務社會化水平,通過建立平安志愿者聯合會、協會和分會等組織網絡,構建縱向覆蓋市縣鎮村四級,橫向拓展到城管、環保、教育、交通、住建、物業等行業的平安志愿者隊伍,最廣泛地動員組織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平安建設。
1.1環境檢測的現狀。
1)環境問題越來越復雜。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引起環境問題的原因變得越來越復雜,對環境檢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我國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問題、水污染問題、垃圾處理問題、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環境檢測需要對與環境質量相關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但是,同一個環境問題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其誘發原因往往會有所不同,有時一個環境問題的出現,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給環境檢測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2)環境檢測設備配備不足。環境檢測工作中環境檢測設備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很多環境問題是用肉眼無法觀察出來的,必須要通過專業的檢測設備的檢測才能得出結果。然而,目前我國環境檢測設備配備不足,不少基層檢測站的檢測設備配置非常簡單,對于復雜的環境問題根本無法檢測出來。并且現有的檢測設備檢測水平還有待提高,這給環境檢測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不便,也無法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3)缺乏專業的環境檢測人員。環境檢測工作除了檢測設備以外,檢測人員也是至關重要的。環境檢測技術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所以對檢測人員的要求也非常高。專業的檢測人員能夠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工作經驗,對環境問題進行初步的估測,再根據估測情況進行檢測,這樣既能夠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也能夠提高環境檢測工作的效率。但是,目前我國環境檢測人員缺乏,很多基層環境檢測站的人員配備極少,有時幾個人要完成多個檢測任務,這給檢測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工作壓力,同時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無法得到保障。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環境檢測任務也會大量增加,對專業的環境檢測人員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專業人員缺乏的問題急需解決。
1.2環境檢測的流程。環境檢測工作首先從取樣開始,在取樣過程中,要明確分析的對象,確定采樣點、采樣時間、采樣量等。對于不同的污染源在進行樣品采集時,所采用的方法、器件、方式、容器都有所不同,要根據具體的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確定。其次,樣品采集完成后要進行處理和保存,如實的做好登記再送入實驗室進行檢測。環境檢測技術所涉及的知識領域非常廣泛,例如物理學、生態學、化學、地理學等,目前我國的環境檢測技術主要有重量法、容量分析法、儀器分析法、色譜分析法、電化學分析法等。在完成了樣本檢測之后,就要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對于檢測數據要進行處理,最終得出環境質量的評估結果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
1.3環境檢測的任務及要求。開展環境檢測工作的主要任務有兩個:第一,分析樣本情況,及時發現樣本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且要對樣本存在的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環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據。第二,對樣本環境質量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制定長期的環境保護措施,避免環境質量再次惡化。環境檢測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檢測的最終目的是要確。保居民生活環境的質量。對環境檢測的要求首先表現在通過環境檢測,能夠及時發現居民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治理,從而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
2)環境始終是在動態變化的,環境治理措施采用不當,會導致環境問題更加惡化,同樣,環境治理措施采用得當,則環境會得到改善,環境質量也會提高。環境檢測工作的開展要能夠通過對樣本檢測分析,找出能使環境問題得到改善的方法。
3)環境檢測一方面是對現狀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會對未來趨勢進行預測,這就能夠給相關部門及破壞環境的企業敲響警鐘,使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尤其是對于那些違規生產的企業和廠商,提前對其下達整改通知,這也是提高環境治理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
2環境檢測對環境保護的作用
2.1環境檢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作用。環境檢測工作是環境治理的基礎和重要途徑,因此,環境檢測對環境治理具有促進作用。環境檢測是通過專業的儀器設備以及專業的研究人員對環境樣本進行分析,得出具體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對區域內環境質量的等級作出評價,并且還能對污染物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在開展環境治理工作時,就能根據這些具體的原因有針對性的制定治理措施,從而提高環境治理的效果。例如對霧霾天氣中的PM2.5的測算,可以反映出空氣質量的好壞,同時通過分析,可以確定霧霾是由于空氣中含有大量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從而判斷出霧霾天氣的主要來源是由于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建筑施工灰塵等,就可以根據這些原因制定出具體的解決措施,例如車輛限行、制定工業廢氣處理標準、在建筑施工區域內采取相應的防灰塵措施等。所以,加強環境監測,有利于環境治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對環境治理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 地下水;水質惡化;防治措施
1 地下水水質惡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危害
地下水水質惡化是地下水體在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影響下,導致地下水質量下降的現象。引起地下水質量惡化的原因很多,諸如:在強烈超采地下水的情況下,地下水位明顯下降,致使地區水質差的地下水(咸水、污染等)補給,使得開采層水質發生明顯惡化。在自然條件下某些天然過程,如火山噴發、地震等導致地下水水體中某些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發生變化;或由于人為開采地下水或進行地下工程,導致含水層的串通,改變原有地下水水質以致不能飲用,地下水水質明顯惡化;或由于土壤層受到污染,使淺層地下水水質惡化等,以致超過使用標準。
2 地下水水質惡化的成因
地下水水質惡化的原因很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存在著引起地下水水質惡化的污染物來源(即污染源)。這些污染源既可以存在于地上,也可以存在于地下。從污染源的成因類型來看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天然污染源,即自然界本來就存在著的各種劣質水體。如地下高礦化水或其他劣質水體。此外,含水層或包氣帶中所含的某些礦物 (特別是各種易溶鹽類),也可構成地下水的污染源。第二類是人為污染源,這是指因人類活動所形成的污染源。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工業或生活垃圾、化肥、農藥等所形成的地下水污染源。
其次是地下水污染途徑。地下水的污染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歸為四類:①間歇入滲型。大氣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隨水進入含水層,周期性的滲入含水層;②連續入滲型。污染物隨水不斷地滲入含水層,如廢水渠、廢水池、廢水滲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體連續滲漏造成地下水污染;③越流型。污染物是通過越流的方式從已受污染的的含水層轉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層;④徑流型。污染物通過地下水徑流進入含水層。污染物能否進入含水層取決于地質、水文地質條件。
第三是地下水水質惡化的水動力和水化學起因。如果說,污染源和污染通道的存在是地下水水質可能惡化的必備條件,那么在開采條件下所出現的水動力、水化學作用則常常是導致地下水水質惡化的直接起因。凡污水體入侵開采含水層,均要求有一定的水動力條件。其一是開采含水層和污水體之間必須存在某種直接或間接的水力聯系;其二是由于開采抽水(或污水灌注)在開采含水層中形成相對于污染水體的負壓區,從而促使污水直接或間接地流入并污染了開采含水層 。
3 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
3.1 管理措施:所謂管理措施,就是為了達到預定的地下水環境質量目標而進行的規劃、組織、協調和監督工作。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下水環境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二是要建立健全地下水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三是建立合理的地下水管理和環境保護監督制度;四是必須進行的監測,一旦發現應立即采取措施;四是劃定飲用水地下水源地保護區,建立衛生防護帶,雖不可能完全杜絕污染,但是它可在一定時間、一定水文地質條件下控制污染,也可以起到保護水質免于污染的積極作用。
3.2技術措施:對已污染水源地的治理措施,應針對引起地下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途徑和當前國家的經濟條件來制定。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3.2.1 治理污染源。污染源包括點源和面源兩種類型。點源是指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等所構成的污染源,它們是目前集中水源地水質污染的主要來源,其中尤以工業廢水的危害最大。因此,結合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工農業產業結構,合理進行產業布局。嚴格限制能耗大、污染重的產業上馬,按環境容量確定污染物允許排放總量,必須嚴格控制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排放濃度,在其進入環境之前應進行凈化處理。工業企業應改進生產工藝,加強節水措施,提高污水資源化程度,減少水的消耗量和外排量。在點狀污染源的治理中,對于城市垃圾特別是某些工業廢渣,對地下水可能產生的污染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為使地下水免遭垃圾或工業廢渣淋濾液的污染,除對垃圾和廢渣采取廢物回收、焚燒、發電、生化處理等綜合治理措施外,還要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為城市垃圾和工業廢渣選擇合適的堆放場地。面源(或非點源)主要指農業施肥、污灌、農藥以及城市暴雨徑流等所產生的污染。據美國統計,非點源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負荷占總污染負荷的50%以上,因此是對地下水污染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對面狀污染源的治理,主要應該做好以下的工作:慎重地開展污灌。首先要嚴格執行《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92);控制灌溉定額,根據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合理規劃污水灌區的位置。盡量使用易被植物吸收、土壤分解的化肥和易降解、低殘留的農藥,并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使它們在土壤層中的殘余量和滲入含水層的數量盡量降低。對灌溉污水以及可能引起地下水質惡化的雨水和融化雪水等進行處理達標后使用。
3.2.2 興建配套的環境工程,大力開展污水的處理和利用。大量污水未經處理便排入環境,是當前造成環境、特別是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積極開展污水處理和再利用是治理地下水質污染的治本措施。同時處理后的污水,又可根據其性質用于不同目的的供水,從而既節約了水資源,又保護了環境。
3.2.3 植樹造林涵養地下水源。通常有植被的地區,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葉具有滯水作用,增加了下滲時間,從而增大了下滲量。因而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對保護地下水資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 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各類工礦企業排放的廢水及城市生活污水,通過排污渠、污水灌溉等途徑滲漏進入地下水系統,對地下水水質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對地下水水質惡化原因及保護措施的分析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氣污染防治 經驗 英國 啟示
一、引言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早遇到環境污染事件的國家。20世紀50年代,英國倫敦由于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大量燃燒煤炭,煙塵超量排放,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導致上萬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使此次事件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自此之后,英國政府痛定思痛,通過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煤炭燃燒、減少尾氣排放,如今大氣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環境質量也得到根本改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關于大氣污染防治的相關經驗,這些經驗及教訓為廣東省治理霧霾天氣帶來諸多啟示與借鑒。
二、英國大氣污染防治主要經驗
(一)不斷完善法律體系
倫敦煙霧事件之后,英國政府非常重視立法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經過60余年的努力,目前業已形成較為完備的大氣環境保護法律體系。與中國類似,英國早期也主要采取“末端治理”來治理空氣污染。倫敦市于1954年出臺《倫敦城法案》,控制煙霧排放;1956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1968年修訂),將倫敦治理模式普及全國?!豆I環境健康和安全法》(1972)規定所有污染企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有毒害氣體排入大氣,否則予以嚴厲處罰;《空氣污染控制法案》(1974)規定公眾對環境質量的申訴權和工業燃料含硫上限。這些措施有效地減少了燃煤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污染。進入20世紀70年代,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為此政府出臺系列措施,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車數量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等措施以尋求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進入20世紀90年代,英國開始尋求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綜合性措施,出臺了《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清潔空氣法》(1993修訂)、《環境法》(1995)、《大倫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預防和控制法案》(1999)及《氣候變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對其他廢氣排放進行嚴格約束,制定明確的處罰措施,以控制大氣污染。同時,從1995年起,英國依據當年出臺的《環境法》,開始制定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并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隨后英國提出《能效:政府行動計劃》(2004)、《氣候變化行動計劃》(2005)、《英國可持續發展戰略》(2005)、《低碳建筑計劃》(2006)、《退稅與補貼計劃》(2007)、《英國能效行動計劃2007》、《國家可再生能源計劃》(2008)及《低碳轉型計劃》(2009)等一系列計劃與政策,積極改善環境空氣質量[1]。
英國大氣環境相關法律不僅體系完備,且范圍廣泛,涵蓋了大氣污染和尾氣排放的方方面面??梢哉f英國治理大氣污染的過程就是相關法律法規不斷修訂和完善的過程。
(二)公開公平的公眾參與模式
英國公民在環境問題的討論、決策、監督、執行上,有深厚的自治傳統和強大的社會根基。英國注重通過立法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是最早將空氣治理信息向民眾實時通報的國家。官方網絡向市民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時的濃度和一周趨勢圖。英國公民獲知空氣信息的途徑也不被官方獨家壟斷。公民能直接透過《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環保機構索取相關數據,不得被拒絕。政府開設的“英國空氣質量檔案”網站、民間組織與倫敦國王學院環保組織合作開設的“倫敦空氣質量網絡”均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政府絕不敢指責民間監測組織“非法”、“違規”、“不科學[2]。
(三)重視發揮經濟手段作用
英國不但重視通過強制性的法律達到環境治理的目的,還重視通過經濟手段促進企業自愿減排。經濟手段強調“誰污染、誰治理、誰花錢”,除可增加政府財稅收入外,經濟措施同傳統的行政命令相比具有持續的刺激作用,通過環境成本內部化,鼓勵人們采用更為有效的方法減少環境污染,削減污染物數量,逐漸形成自愿減污的環境治理方式。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政府就開始通過征收環境稅、排污權交易、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等措施達到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環境治理效率的目標。作為經濟干預手段,財稅措施對改善英國環境質量效果明顯。
(四)注重科技創新及應用
在英國治理空氣污染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發揮了關鍵的指導性作用。英國政府鼓勵企業采用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改革生產工藝,優先采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藝,這是防治大氣環境污染的根本途徑。政府層面上,積極組織、引導和企業生產采用先進工藝;通過經濟手段促進企業自愿采用先進技術減排,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通過公眾參與和社會激勵手段,迫使企業淘汰落后工藝,積極采用更好的減排技術。
三、廣東大氣污染防治問題與挑戰
(一)大氣污染源排放結構復雜
目前,廣東大氣污染正在從煤煙型污染向煤煙型和機動車尾氣型污染相復合轉變。在城市內部,各類排放源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地理位置排放多種污染物,構成了復雜的大氣污染排放結構。
(二)環境空氣質量要求提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眾對環境空氣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國家也適時收緊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廣東部分城市大氣污染物整治工作壓力巨大。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由于占全省近80%的多種大氣污染物在這一狹小空間集中排放,對珠三角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帶來巨大挑戰,使珠三角成為全國經濟發達地區大氣復合污染的典型地區。
(三)多方參與、多措并舉的污染治理模式還未完成建立
廣東省在大氣環境立法和相關政策標準制訂方面,還有巨大的改進空間,特別是在公眾參與機制、促進企業自愿減排的經濟激勵政策等方面還沒有形成較完善的體制。
四、啟示和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市場調節機制
財稅約束與財稅激勵是英國運用市場機制進行環境治理的顯著特征,英國經驗表明,完善、有序的排污權交易體系對鼓勵企業改進工藝流程、減少污染物排放發揮著重要作用[3]。廣東省也應借鑒英國經驗,注重采用經濟激勵方法實現大氣環境治理目標。目前,我省已經初步建立了排污權交易制度,仍應配套完善財稅政策,簡化行政干預,充分發揮財稅作為環境治理的市場調節作用,對主動進行節能減排和設備改造的企業提供資金扶持,實現獎罰結合的治污方式;同時,應健全交易市場的監督制度,履行政府部門在排污權交易中的監管職責。
(二)完善地方性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
完善法規規章。加快《廣東省排污許可證管理辦法》、《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的制修訂工作,完善總量控制、排污許可、應急預警、責任追究等制度,實現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機銜接,按照“誰污染誰負責、多排放多負擔”原則完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制度。健全標準體系。加強廣東省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加快修訂和完善廣東省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標準體系。
(三)完善全社會參與機制。
從英國公眾參與實踐成效看,公眾參與不僅提升了公民的環保意識,又對政府的環境行為施以重大影響,倒逼政府謹慎處理環境議題。建議廣東省建立和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信息和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信息;建立和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探索將公益訴訟引入環境糾紛解決機制,將其納入普通民事訴訟、法律援助制度,進而形成系統有效的環境權益救濟制度,將公眾日趨增長的環境權益訴求納入規范有序的管理中,更好地保障公眾的環境權益;通過地方立法賦予公眾對環境執法行為的監督權,明確規定公眾參與監督環保部門的執法行為和協助環保部門查處大氣環境違規違法案件的途徑與方式。
(四)強化科技支撐。
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推廣都離不開技術進步和創新。要進一步加大大氣污染領域軟科學研究力度,加強相關技術、工藝的研發與應用,切實提高大氣污染治理能力。通過自主研發和對外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大力發展脫硫、脫硝、除塵、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相關技術產業,支持環保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廢氣處置和利用的產品、設備。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技術人才與隊伍建設,加強人才交流與人員培訓,切實提高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的科學素質和管理協調能力,逐漸形成國內一流的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咨詢團隊、技術研發團隊和環境管理團隊。
【參考文獻】
[1] 張孝德,梁潔. 從倫敦到北京:中英霧霾治理的比較與反思[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4, (03): 51-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