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中醫藥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時間:2024-01-20 10:56: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中醫藥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藥學》是中醫藥院校各專業學生的重要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與實用性,是中醫辨證施治、理法方藥的重要環節,也是中藥與臨床應用聯系的橋梁課程。但中藥學因涉及的藥物數量多、藥物間的聯系不明確、功效范圍廣,給中醫藥專業學生學習增加了較大難度,學生普遍反映中藥學難學、難記、難應用,傳統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講為主、學為輔的現狀。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效率,是廣大教學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本文結合自身教學模式與經歷,談談個人對中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體會。
1 結合課程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
中藥學是中醫藥學科各專業的基礎課,以介紹中藥的基本理論及各藥物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為核心內容。課程與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聯系緊密,并涉及傳統文化,且理論復雜,藥味眾多,每一味中藥其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異。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聯系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采用案例教學法增強學生對中藥學知識的領悟,采用“精講-自學-討論”模式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另外,每味中藥在一定程度上其藥性、功效與應用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教學中要合理利用這種關系,在推理中學習中藥,讓學生從死記硬背轉為活學活用。針對中藥數量多、容易混淆的特點,授課時要應用一些容易使同學們記憶的方法,比如采用對比教學法,將中藥知識總結成順口溜或歌訣,幫助記憶提高教學效果[1]。
2 結合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
中藥學課程是中醫藥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而專業特點的不同也導致該課程在授課中也應有所差異。
2.1 醫學類專業 醫學類專業的學生,相對來說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較為扎實,在授課中可適當利用中醫理論知識對中藥的藥性、功效與臨床應用進行推理,適當兼顧臨床案例分析,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學習中藥是在遣方用藥、救治患者,讓學生切實加強學以致用。目前,醫學類學生的培養偏重于臨床技能的培養,忽視了中藥植物與中藥飲片識別以及藥學技能訓練,造成了醫學類學生不認識中藥、不懂藥物的性能,出現“用藥不識藥”的尷尬現狀。針對這一類學生,在講授藥物功效、主治及臨床應用的同時,還要適當介紹藥物的來源、鑒別特征、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對性能的影響等內容。
2.2 藥學類專業 藥學類專業的學生,對中醫理論的基礎了解不深,在講授時盡量結合臨床常見病例進行介紹,講授中醫辨證施治的思路、中藥材的選擇依據和選擇方法,增強學生對“醫藥不分家”認識與體會,進而培養學生整體分析、解決問題的中醫思維模式。另外,藥學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多從事藥物檢驗、生產、研發、銷售等相關工作。授課時除了重點講解功用之外,還可以穿插藥物檢驗、生產、研發、銷售等相關的知識,有助于培養“醫理通,藥性熟”的中醫藥復合型人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堅定專業信心與學業規劃。
3 加強中藥學課程的實踐教學
要培養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提高中藥學教學質量,就必須加強中藥學實驗課程。將理論與實驗實際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促進教與學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反饋,同時提高學生學以致用和中醫藥思維的能力。在實驗內容的設計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2]:①帶學生上山采藥或到藥草園實習,并制作標本,讓其了解藥用植物的生長形態、生長習性及藥用部位,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中藥的認識,加深對藥物知識的理解和應用;②強化中藥材的感性認識,通過手摸、鼻聞、口嘗等方式獲知藥物的真實性味,再與教材記載的性味進行比較,從而分析藥物的性能、功效,進而分析臨床主治病癥;③開展模擬中藥房的實訓,培訓學生的調劑技能,培養學生“安全、有效、合理用藥”的理念,同時強調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醫藥工作關系到大家的生命安全;④ 針對醫學類的學生,開展中藥炮制實驗,讓其體會到不同制藥輔料、不用加工工藝對藥物性能的影響。
4 引入中醫藥文化,豐富教學內涵
中藥學不僅是一門學術技藝,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且理論知識與中醫學相輔相成,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對于藥物的性能、功效與運用都有自己的稱謂。如 “相反”、“涼血”、“溫中散寒”等,可以通過生活常識理解其意義,而如“開竅”、“息風止痙”、“養心安神”等中藥術語則與現代醫學的稱謂相差加大。學生對祖國豐富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對中藥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不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甚至存在誤解。因此,中藥學課程教學中需要滲透傳統文化,承擔起弘揚中藥傳統文化的重任,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豪感,拓展傳統文化知識,強化傳統文化意識。如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中藥故事、引入詩文、鼓勵學生創作中藥故事等,增加教學互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從而豐富教學內涵,提高中藥學課程教學質量。
5 適當介紹現代研究
隨著中藥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中藥學與許多自然科學分支形成了緊密相連的知識網絡,新的成果、新的應用不斷涌現,及時吸收交叉學科內容和中藥學最新研究成果,將傳統認識與現代認識相結合,引導學生關注中藥現代化趨勢,有助于學生對中藥學知識的運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科研意識頗有裨益。如從黃連、三顆針等中藥中提取的黃連素,作為抗病原微生物,對如痢疾桿菌、結核桿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及白喉桿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療腹瀉。藥理研究證實黃連素還具有顯著的降糖調脂、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膽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島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藥教育教學在不斷進步,為適應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需要,教學改進亦應與時俱進。在教學中,要針對課程特點及學生專業,在中醫藥的文化背景下,將中醫藥發展形成的新知識、新成果、新技術引入教學內容,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學改革成果,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樣既保證了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又能使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綜合運用,培養了學生的中醫藥思維和中醫藥辨治能力。
中醫文化教學是中醫藥對外教育的關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醫文化逐漸成為了中醫藥學界的研究熱點,很多院校也開展了中醫文化教學,如: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醫與傳統文化”等必修課和選修課,出版了“第一部中醫藥文化素質教育的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張其成主編)”[3]等,都說明中醫文化已經成為了中醫藥教育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廣大外國留學生來說,中醫文化教學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很多留學生已經過了“語言關”,漢語水平甚至超出了中醫院校的入學水平,但是在專業學習過程中,仍然苦不堪言,對中醫藥學的理論內涵無法理解。究其原因,還是離不開文化。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感到陌生,對中醫文化難以理解,更何況中醫藥理論呢?因此,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中醫文化內涵,才是正確解讀中醫藥學的有效途徑,也是留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的必要前提,更是學好中醫藥專業的關鍵和突破口。
留學生中醫文化的理解障礙
中醫藥學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中醫藥學的理論和專業術語中充斥著大量的哲學內涵,留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首先面臨的就是對中醫文化的了解。
對“整體觀”內涵的理解障礙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理論受先秦哲學思想的影響,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認為自然、社會和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而歐美學生,“從小生活在重視分析還原思維的文化環境中,這種思維習慣與中醫理論的直觀整體思維沒有同構關系”[4],因此當他們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靈樞•終始》)等內容時,一頭霧水,根本無法理解中醫學在治療疾病時著眼于全局的整體觀。至于來自漢文化圈的日韓留學生,雖然本國文化中含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但是在這些國家西方醫學一直是主導,人們已經熟悉了強調“人體———環境———病因”三者關系的生物醫學模式,因而對注重“生物———社會———心理———環境”的中醫學整體觀同樣難以接受。
對模糊性特征的理解障礙中醫學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極大的模糊性。比如:“心”從西醫解剖學角度看,只是一個實質的臟器。而中醫學認為,“心”不但是實質之心,更是神明之心。“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這與西方醫學是共通的。然而,心還能控制人的心神,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所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這一概念的模糊性顯然讓很多習慣了明確概念的留學生大為困惑。中醫學的理論基礎與西方醫學大相徑庭,并非來自實驗,而是基于大量臨床實踐的結果。因此,與強調精密數據的西醫相比,中醫學更加注重宏觀、整體以及功能的研究,對于微觀、形態和結構的研究則有所輕視。此外,中醫學在考察人體的生命活動時,往往以生命活動的動態形象為主,以形體器官的物質性為輔,即以功能之“象”來界定形態之“器”。因此,“心”一個概念也就有了多種解釋,其實,對這些模糊概念的解讀也就是對中醫理論內涵的理解過程。然而,對于那些接受了西方本體論,已經習慣了恰當判斷和嚴密推理的留學生來說,如何把握和理解這些模糊的概念絕非易事。
對中醫思維模式的理解障礙援物比類,又稱取象比類,是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說明,也大量見于具體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國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關的事物,通過比喻、象征、類推等方法,使之成為易于理解的認知對象。”[5]“援物比類,化之冥冥”(《素問•示從容論》),這種思維模式在中醫學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中醫學將五臟與自然現象進行比照類推,脾在五行中屬土,而土在自然界中具有生化、承載和受納的特點,因此中醫學認為,脾的功能主要是運化五谷精微。再如:中醫學診斷脈象“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用“規、矩、衡、權”四個具體的事物將四季常脈的脈象形象地描繪了出來。然而留學生習慣的是邏輯思維模式,善于描述客觀事物,對事物之間的聯系缺乏想象的空間。此外,“援物比類”的事物基本上存在于古代中國,這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留學生來說,無疑是難上加難。可見,中醫文化理解的不足是廣大留學生面臨的新的學習瓶頸,如何開展中醫文化教學,變瓶頸為突破口,是發展中醫藥對外教育的關鍵。
中醫文化教學策略
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中醫藥學屬于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文化色彩,留學生只有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醫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醫學理論。因此,改變傳統的以中醫藥知識講授和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的內容引進教學,確立“以文化解讀中醫”的教學理念,是廣大留學生學習中醫藥知識的根本,更是捷徑。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培養留學生從文化起步,從文化立論,認識中醫藥,理解中醫藥,并最終達到以醫學來闡釋文化的目的。
在預科教育階段開設中醫漢語課程中醫藥院校留學生的預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這已被越來越多的中醫院校所認可。然而,不同于普通漢語進修課程的是,中醫院校的留學生預科教育不能僅僅注重學生漢語能力的培養,而應該涵蓋語言和文化兩個層面。在漢語課程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甚至中醫文化的內容,使留學生在接受各種語言技能訓練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文化的信息,在潛意識里拉近與中醫藥學的距離。
在專業學習階段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醫藥學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尤其與中國古代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年來,一些中醫院校在中國傳統文化教學方面做出了嘗試,如:北京中醫藥大學針對英語國家留學生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浙江中醫學院設置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課程等。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中醫專業課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重視中醫藥經典古籍的文化教育,開設與古代文化哲學、中醫藥文獻學相關的選修課程,嘗試從中醫知識層面培養留學生的整體觀思維,有意識地加強留學生對中醫文化內涵的理解,構建初步的中醫思維模式。#p#分頁標題#e#
根據《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精神,為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和科學普及工作,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和利用中醫藥在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養生康復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和知識方法,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工作。為做好該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項目目標
(一)大力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和文化,加強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理解和認識,維護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醫療保健知識和科普文化需求。
(二)推動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隊伍建設,拓展宣傳普及渠道,探索構建宣傳普及運行機制,不斷提高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能力。
(三)增強社會對中醫藥的普遍理解與認同,為中醫藥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和輿論環境,推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
二、項目范圍
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由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中醫藥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實施。
三、項目內容
(一)開展中醫藥宣傳活動
1、活動方式與內容
⑴ 采取科普講座、中醫健身方法演示、義診、文化表演、知識競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
⑵ 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中醫藥方針政策及中醫藥發展成就;二是中醫藥防病治病的基本理念和知識;三是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與方法;四是中醫藥歷史知識、名人故事等。
2、活動目標
⑴ 使群眾了解中醫藥的有關方針政策,了解中醫藥的發展成就。
⑵ 使群眾了解中醫藥的基本理念,掌握一些中醫藥科普知識,學會一些常見的中醫藥養生保健方法。
3、活動要求
⑴ 每個縣(市)至少開展以上宣傳方式中的三項。其中科普講座至少五場;義診至少五次;其他宣傳方式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酌情選擇開展。
⑵ 宣傳活動要深入到社區、街道、鄉鎮、村莊、學校、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每個縣(市)直接受益人群至少五千人次,受益人群盡可能廣。
⑶ 項目的組織開展注意發揮和利用當地新聞媒體的作用,通過媒體擴大影響,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爭取良好的宣傳效果。
⑷ 每次活動結束要就活動形式、內容和效果進行小結,并留有活動的相關文字及影像資料。
在開展中醫藥宣傳活動中,各省要注意選拔和培養中醫藥文化科普人才,培育和建設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二)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
1、工作方式與內容
⑴ 采取組織編寫、制作出版中醫藥科普作品(含音像制品)、在媒體上開設欄目等方式,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
⑵ 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各省組織編寫出版中醫藥文化宣傳及科普作品,印制發放中醫藥知識宣傳品;二是協調當地主流媒體開設中醫藥知識和科普宣傳欄目或專題介紹中醫藥知識;三是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創新工作方式,豐富活動內容。
2、工作要求
將作品出版及宣傳資料發放、所開設媒體宣傳欄目的內容及效果等情況形成總結。
在開展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工作中,各省要對基層需求進行調研,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形成調研報告。此外,各省還要召開一次開展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活動經驗交流會,總結交流工作經驗,研究探討工作的長效機制。
四、項目組織實施
(一)我局負責項目實施的宏觀管理與總體評估,組織專家對各地項目貫徹落實方案進行審核,并對實施結果進行檢查和評估。
(二)各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負責項目組織實施工作,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訂具體的項目貫徹落實方案,報我局審核同意后認真組織實施。
五、項目資金安排
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480萬元(未含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的620萬元),重點用于組織開展中醫藥宣傳活動和加強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的經費補助。各地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和財政部門應共同制定補助經費管理辦法(具體補助內容及金額詳見財社〔2008〕212號文件《財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下達2008年中醫藥部門公共衛生專項資金的通知》附件三,已發)。
六、項目執行時間
本項目執行時間為2008年—2009年。各省(區、市)于2009年1月31日前編制完成項目貫徹落實方案;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項目任務。
七、項目監督與評估
(一)我局負責審核各地的項目貫徹落實方案,對項目組織實施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二)各省(區、市)要加強對本地項目的組織領導,落實專人負責。
【摘要】隨著醫藥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中醫藥進社區的效果并不明顯,本文對它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中醫藥;社區;影響因素;對策
一 中醫藥進社區的影響因素
1.1 中醫力量后勁不足:許多中醫院校,在向西醫與中西醫結合方向發展,對中醫學生的培養越來越 少;現代中醫人才培養缺乏臨床實踐經驗指導;現有中醫人員多為中老年醫師,后繼乏人;社區中醫人員因工作苦而報酬低,流失嚴重,使得中醫陣營越發萎縮。
1.2 中醫藥學得到社會理解與認同不夠:在現代科技全球化大環境下,傳統中醫藥文化傳承弱化,現代醫學對疾病預防和救治水平不斷提高,中醫藥原有的一些優勢領域受到嚴峻挑戰,又由于對中醫藥知識正面宣傳和普及不夠,導致人們對中醫藥學理解與認同度降低,影響了中醫進社區的步伐。
1.3 中藥產業發展滯后:與中醫發展相比,中藥產業發展滯后,中藥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中藥培植與研發基地缺乏,質量難以保證,中藥資源總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對中藥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研究欠缺。
1.4 中藥房沒有與中醫同步走進社區醫療機構:一些社區點甚至中醫示范點,還沒有自己的中藥房。病人拿到處方后,要到醫院外配藥,這一方面給病人帶來不便,另一方面,也給病人帶來一定風險:藥物質量難以保證;還可能出現一個藥方,要到幾家藥店去調配,甚至出現某些中藥材缺貨問題。為了避免這些麻煩,有時病人寧愿多花錢而選擇西醫西藥,從而影響了居民對中醫的選擇。
1.5 政策支持不力:中醫藥管理部門對試點還存在被動、畏難情緒,抱有觀望態度;部分地區政策保障和體現政府行為不夠全面、持續。雖不少地方已將中醫藥納入醫保范圍,但還是有著種種限制。
1.6 居民對中醫藥需求不足:居民對中醫藥需求減少,正面宣傳不到位,居民對中醫藥認識不足,還缺乏信任度。
二 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作用的對策
2.1 采取多種方式將中醫藥引進社區:(1)中醫院延伸辦社區醫療機構,并選派技術過硬的中醫師定期前往巡診。(2)大的中醫院建立由名中醫領銜的專家工作室,與社區醫療機構結對子,簽訂“名中醫進社區”協議,定期到社區巡診。(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引進名中醫到社區坐堂,并定期到基層巡診。通過上述種種方式,讓名老中醫進社區輪流坐診,使居民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專家服務。(4)開展 “專家課堂”活動,請專家定期到社區講課,傳授養生保健之道,發揮中醫藥知識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據中醫理論,隨著季節的變換,制做四季養生宣傳欄、健康教育處方,定期舉行宣傳義診活動。
2.2 加速社區中醫藥人才培養與引進:首先,必須重視適合于社區的中醫藥學生的培養。(1)優化課程結構(2)改革現有的培養模式:注重臨床與實踐,抓好傳幫帶工作。通過示范性、手把手的指導加強學生對操作的準確把握。其次,要加大對社區中醫藥人才引進,并通過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等各種激勵機制留住人才。
2.3 政策傾斜,改革社區醫療機構運行機制:加大中醫藥在醫保中報銷比例,縮小限制范圍;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中醫藥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
2.4 促進中醫與中藥房協調發展:政府要加大對社區的資金支持與監督,使有中醫科室的社區醫療點能擁有自己的中藥房,以保證居民安全、方便、及時就醫抓藥。
2.5 注重中醫中藥在社區中的作用,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統一思想,政策支持,進行中醫進社區網絡化管理。將中醫技術融入“六位一體”的每一環節,制定慢性病、常見病中醫藥預防及辯癥治療方案。定期在社區舉辦中醫保健講座,針對社區內亞健康人群,制定中醫藥健康處方,做到未病先防。
2.6 采取措施,提高中醫藥對居民的吸引力:(1)通過廣播、電視等各種途徑加強宣傳,提升居民對中醫藥認同和信任度。(2)通過“升”、“轉”二種途徑提高社區醫療機構中醫藥人員技術水平。升:加強在崗人員培訓,提高其技術水平;轉:通過一些優惠政策吸引高技術中醫藥人才到社區。隨著中醫藥技術人員水平提高,居民對中醫藥認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 協調發展中藥產業:加強中藥材培植與研發基地建設,加強中藥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使中藥材得到充分利用。重點開展中藥生產關鍵共性新技術、中藥產品創新、中藥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研究,提高我國中藥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周蕊.中醫難, 中醫姓“中”更難,2006-09-16
[2] 曾永秀.中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J].社區醫學雜志,2006,4(5):53-54
[3] 陳偉.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面臨的問題與思考-赴廣東省、浙江省社區衛生服務專題調研報告[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2,12(2):15-23
[4] 劉曉敏.淺談中醫藥在社區中的發展[J].中醫藥學報,2006,12(8):122-123
[5] 杜文建,張晶卉. 發揮中醫藥優勢努力做好社區衛生服務工作[J]. 社區醫學雜志,2005,3 (5 ):30-31
[6] 王曉燕.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J].江蘇衛生保健雜志,2004,6(3):14-15
[7] 伊凡. 非隨機研究在中醫藥臨床研究中的應用[J]華夏醫藥雜志,2006,(5):395-396
關鍵詞:中醫;社區;影響因素;對策
1中醫進社區的影響因素
1.1中醫力量后勁不足:許多中醫院校,在向西醫與中西醫結合方向發展,對中醫學生的培養越來越 少;現代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的是填鴨式理論學習, 缺乏臨床實踐經驗指導,這種培養模式與中醫是種非常私人化的經驗醫學實際相背離[1];現有中醫人員多為中老年醫師,后繼乏人;社區中醫人員因工作苦而報酬低,流失嚴重,使得中醫陣營越發萎縮[2]。
1.2中醫理論深奧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學評審體系:中醫理論博大精深,難以像西醫那樣形成形象化思維,對其作用機理的闡釋也難以像西醫那樣“形象、科學”。中醫實驗研究也難以簡單地盲目套用現代統計學評價體系進行評估,所以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 中醫常被認為不科學, 其發展前景受到質疑。還有人用現代科學思維來理解中醫藥學的理論和技術,導致對中醫理解簡單化、片面化,嚴重影響了中醫的發展。
1.3中醫藥學得到社會理解與認同不夠:在現代科技全球化大環境下,傳統中醫藥文化傳承弱化, 現代醫學對疾病預防和救治水平不斷提高, 中醫藥原有的一些優勢領域受到嚴峻挑戰,又由于對中醫藥知識正面宣傳和普及不夠,而諸如“中醫不科學”、“取消中醫藥”的負面宣傳卻一度甚囂塵上,導致人們對中醫藥學理解與認同度降低[1]。影響了中醫進社區的步伐。
1.4中藥產業發展滯后:與中醫發展相比,中藥產業發展滯后,中藥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中藥培植與研發基地缺乏,中藥資源總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對中藥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廠、名店、名藥缺乏,滿足不了社區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藥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間產品,沒有終端產品。
1.5中藥房沒有與中醫同步走進社區醫療機構:一些社區點甚至中醫示范點,雖然引進了中醫科室,但是卻沒有自己的中藥房。病人拿到處方后,要到醫院外藥店去配藥,這一方面給病人帶來看病與抓藥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給病人帶來一定風險:藥物質量難以保證,同時,難以避免因理解差異而導致外面藥店錯配藥物現象。另外,因為醫院與外面藥店信息不相通,還可能出現一個藥方,要到幾家藥店去調配,甚至出現某些中藥市場缺貨問題。為了避免這些麻煩,有時病人寧愿多花錢而選擇西醫西藥,從而影響了居民對中醫的選擇。
1.6醫院運行機制與醫療服務的公益性質不相稱:醫療市場不規范,醫院運行機制與醫療服務的公益性質不相稱,導致醫療機構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因短期的經濟效益,而拒絕療效顯著而收費低廉的中醫適宜技術。
1.7政策支持不力:中醫藥管理部門對試點還存在被動、畏難情緒,抱有觀望態度;部分地區政府、衛生部門領導思想觀念的轉變跟不上大衛生觀要求,對中醫藥進社區服務的必要性理解不夠全面,宣傳不力,政策保障和體現政府行為不夠全面、持續[3,4]。雖然不少地方已經將中醫藥納入醫保范圍,但是卻有種種限制。
1.8居民對中醫藥需求不足:居民對中醫藥需求減少,一方面是因為正面宣傳不到位,居民對中醫藥認識不足,還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為目前醫學界一些學者大肆宣揚的中醫不科學,是偽科學,應該取消等言論的負面影響,導致居民對中醫藥產生偏見和排斥心理。
2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作用的對策
2.1采取多種方式將中醫藥引進社區:(1)中醫院延伸辦社區醫療機構,并選派技術過硬的中醫師定期前往巡診。(2)大的中醫院建立由名中醫領銜的專家工作室,與社區醫療機構結對子,簽訂“名中醫進社區”協議,定期到社區巡診。(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引進名中醫到社區坐堂,并定期到基層巡診。通過上述種種方式,讓名老中醫進社區輪流坐診,使居民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專家服務。(4)開展 “專家課堂”活動,請專家定期到社區講課,傳授養生保健之道,發揮中醫藥知識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據中醫理論,隨著季節的變換,制做四季養生宣傳欄、健康教育處方,定期舉行宣傳義診活動,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藥、合理配餐,不斷提高居民健康行為[5]。
2.2加速社區中醫藥人才培養與引進:要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首先,必須重視適合于社區的中醫藥學生的培養。(1)優化課程結構:因地制宜,按需設課。(2)改革現有的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法,體現特色,保證教學質量。注重臨床與實踐,抓好傳幫帶工作。針對針灸等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通過示范指導來加強學生對操作技能的準確把握。其次,要加大對社區中醫藥人才引進,并通過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等各種激勵機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傾斜,改革社區醫療機構運行機制:加大中醫藥在醫保中報銷比例,縮小限制范圍。各級政府還應加大對中醫進社區資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掙錢的中醫適宜技術能被利用起來,充分發揮作用進一步規范中醫醫療服務市場, 制定、完善中醫藥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改革社區醫療機構運行機制,使其與醫療服務的公益性質協調發展;使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軌道,體現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特色與發展前景[6]。
一、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進一步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開展學習貫徹《**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深對實現中醫藥科學發展的認識和理解,在推進中醫藥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形成共識。發揮省中醫藥工作協調小組的功能和作用,積極與省級各部門、各有關廳局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努力形成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工作機制和發展環境。進一步加強全省中醫藥情況的調研,做好中醫藥發展的整體規劃,科學制訂貫徹《意見》的實施細則和具體方案,部署落實各項重點任務,為今后我省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較好的工作基礎。
二、不斷加強中醫“名院”和重點中醫院建設,進一步夯實中醫藥發展基礎。按照《**省中醫“名院”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省中醫“名院”建設項目管理細則》的要求,對建設單位進行中期評估。在此基礎上,推薦一批中醫“名院”成為全國示范中醫院創建單位。按照建設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醫院建設標準》,重點針對縣級中醫醫院,啟動一批中醫醫療機構建設項目,統籌省級財政和中央撥款,每年重點支持5-8家單位,滾動建設。加快國債中醫藥項目建設進程,確保建設質量,按時完成建設任務。
三、努力提高中醫“名科”建設水平,進一步強化中醫藥特色服務。加強國家、省級中醫重點專科、示范中醫科的建設力度,通過專科協作組等形式,明確建設重點,提升建設成效。積極發揮重點學科建設的示范、輻射作用,注重創新發展和績效管理,爭取1-2個中醫藥學科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按照“動態管理,優勝劣汰”的原則,做好對中醫藥重點學科、重點專科、綜合醫院示范中醫科等中醫“名科”建設項目的中期評估考核工作。推動中醫藥特色診療區域建設,通過調整布局、優化資源等,引導中醫醫院集中中醫藥特色優勢明顯的服務科室、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鞏固和發展臨床特色,提升規模效應,濃厚中醫藥氛圍。開展中醫醫院中藥制劑室建設,提升中藥制劑的研發、生產能力和使用率。全面實施《**省中醫(中西醫結合)單病種診療規范》,加快診療規范的推廣和臨床應用,增強中醫藥診療行為的規范性,使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得到進一步顯現。
四、持續加快科技進步,著力提升中醫藥自主創新水平。建設好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嚴格按照項目建設要求,認真制定實施計劃,集聚優勢研究資源,搭建研究創新平臺,集中學科聯合攻關,建立健全有利于基地建設的政策環境和工作條件,力爭在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防治重大疑難病和傳染病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高水平、開放式的中醫藥臨床研究平臺、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和成果轉化推廣平臺。充分發揮基地的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全省中醫藥科技創新。加強省級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強化對中醫藥等級實驗室、研究室的指導和考核。開展省中醫藥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的驗收及新一輪申報啟動工作,開展中醫藥二級實驗室的遴選工作;規范省中醫藥優勢病種研究推廣中心、省中醫“治未病”研究中心、省中醫藥科技成果推廣中心的建設和管理,推進中醫藥科技工作的有序開展。扎實推進中醫藥科技管理信息化、標準化工作。規范開展中醫藥科技成果獎勵工作。認真做好科研項目招標、立項工作,按照定向招標、頂層設計的模式,重視重大疾病的中醫藥基礎和臨床研究,力爭在若干優勢領域取得突破。切實推進中醫“治未病”工作,努力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進一步扶持畬族醫藥的研究與開發。
五、切實重視人才培養,持續提升中醫藥隊伍素質。一是充分發揮省名中醫研究院的作用,加強對國家和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指導,實施省名中醫系列學術講座計劃,強化對省名中醫的考核和評價工作。完成第一批省級中青年名中醫和基層名中醫考核工作,啟動第二批省級中青年名中醫和基層名中醫培養項目。開展新一輪省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二是切實加強第四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和第二批全國中醫臨床研修人才培養項目的管理工作,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工作要求,創新管理模式,提高培養成效。三是全面加強中醫藥繼續教育工作,發揮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骨干單位的作用,積極改善教學條件,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努力培養出一批基礎較扎實、臨床能力強、知識結構優化的實用型中醫藥人才。四是繼續開展西學中人才、農村中醫骨干和鄉村醫生大專學歷教育等多樣化、多層次人才培養項目,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培養質量。五是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要求,開展中醫類別全科醫生崗位培訓,培養一批以中醫藥服務為主要手段、掌握全科醫學知識的社區中醫藥人才。六是啟動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的考核考試和培養工作。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傳承
目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屬于非專業特色的工作方式,與具有專業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這種工作方式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忽視了因材施教和以人為本的原則,沒有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用,致使教育戰略戰術結構失衡。高等中醫藥院校是中醫藥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基地,而中醫藥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和深刻的德育內容應成為構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寶貴資源。
一、中醫藥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中醫藥文化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道德教育方面。有關文獻研究顯示,中國歷史上具有醫德風范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36位醫家的醫德言論在醫德文化方面具有較大影響,主要有:扁鵲的“六不治”,《黃帝內經》的“疏五過”“征四失”,郭玉的“四難”,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中的“十三不得”等。另外,中醫藥學術思想或典故中也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德育思想。例如:《素問遺篇·刺法論》中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明訓,是符合哲學的,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起決定性作用。
二、高等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針對性。綜觀當前高等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顯得共性有余、個性不足,缺乏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于專業教育,服從于素質教育。而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與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別無二致,照搬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脫離中醫藥學和中醫藥文化實際的德育知識強制“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影響中醫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缺乏專門性。重視中醫藥專業教育、輕視中醫藥文化教育是當前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一個很突出的現象。高等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兩課”為主進行空洞地說教,缺乏專門針對中醫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其中,在中醫藥文化教育方面尤為匱乏。另外,在環境育人方面,高等中醫藥院校校園環境特色不夠鮮明,與一般高校的校園環境也無二致。而學習中醫藥學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和環境熏陶,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中國傳統哲學體系和自然辯證法,熟悉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從而較容易接受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進而用陰陽學說來闡釋人的組織結構、概括人的生理功能、說明人的病理變化以及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3.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缺乏專業性。高等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數畢業于綜合性大學或師范大學,具有較豐富的人文專業知識,但缺乏必要的中醫藥學和中醫藥文化知識,這就導致他們在課堂上或實際工作中很難做到理論聯系醫學實際,很難更好地指導中醫藥學生進行專業方面的學習。
三、傳承中醫藥文化,構建高等中醫藥院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1.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把中醫藥文化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中醫藥院校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緊密結合中醫藥專業特色和院校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中醫藥文化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按照時代的要求,要不斷發展中醫藥文化,從而培養適才對路的合格醫療衛生人才。高等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中醫藥文化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模式不會一成不變,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競爭的加劇以及人們健康理念的轉變,人體健康除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促使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客觀上對中醫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要求。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正是為了幫助大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和現代醫學的新發展。
2.開展以中醫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相關培訓,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中醫藥院校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的要求決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掌握豐富的人文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還要掌握一定的中醫藥基礎知識和中醫藥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思想和專業學習。因此,學校要在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中適當增加中醫藥文化方面的培訓,使他們既具備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又具備專業的中醫藥文化知識。當然,也要對入職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進行經常性的培訓,使其掌握最新的中醫藥文化的基礎知識,從而不斷更新理論知識,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
3.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德育課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在方法上,中醫藥文化不僅要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而且要以德育課程為依托,將中醫藥文化精髓與德育課程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修訂版)為例,教師在講授“理想信念與大學生成長成才”時,可將中醫藥文化中的名人典故融入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成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務工作者。
4.增設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文化課程,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目前,中醫藥文化氛圍不夠濃厚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中醫藥文化接觸較少。因此,中醫藥院校必須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文化課程的教學,將其和醫學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優化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逐步提高傳統文化教育地位,縮減部分西醫課程,增設古代哲學、自然辯證法、古典文學等課程,使專業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互滲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把握中醫學發展脈搏、精通中醫學知識和技能、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高級專門人才。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高校作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地方,應當具有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中醫藥院校作為培養中醫藥專門人才的地方,更應營造濃厚的中醫藥學術氛圍和中醫藥文化氛圍。因為中醫藥學作為一門經驗醫學,更需要在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中慢慢體味。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要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第一,在環境建設中進一步突出中醫藥文化氛圍。在總體規劃、校園景觀、建筑風格上,要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把中醫藥文化滲透于校園環境的規劃和建設之中,為師生營造良好的中醫文化氛圍。在對外窗口上,要開辟中醫藥文化網上陣地,建設面向公眾開放的中醫藥文化門戶網站,開設中醫文化長廊、名醫名師、文化論壇等欄目。在營造文化氛圍上,要對中醫藥文化的熱點問題進行研討,面向公眾普及中醫藥文化,提供文化服務,開展深層次的中醫藥文化交流。在傳播媒介上,要發揮校園雜志、報紙、板報、櫥窗等文化陣地的作用,深化中醫藥文化內涵。
第二,在課外活動中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以百家講壇、名醫名師大講堂等為載體,開展中醫藥文化學術活動,引導師生理解中醫藥文化的精髓,掌握中醫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以及名家風范等,讓師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受中醫藥文化的魅力。以河南的中醫藥院校為例,可以挖掘河南地方特色,以“弘揚仲景文化,展示青春風采”為主題,舉辦仲景文化節,在學校營造濃郁的、富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育人氛圍。支持學生創建富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社團,確立“由文化來理解醫學,以醫學來闡釋文化”的社團活動模式,讓廣大學子在中醫文化的氛圍中領略中醫的魅力。深入開展中醫藥服務群眾活動,進一步擴大中醫藥文化的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熊亮,易生富.論專業特色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