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9 16:00: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資產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1998年廣發證券和遼寧成大相互持股以來,交叉持股現象正日益出現在我國上市公司之間。交叉持股,指不同的企業之間互相參股,以達到某種特殊目的的現象。它的一個主要特征是:甲持有乙的股權,乙持有丙的股權,丙又持有甲的股權……在牛市行情中,甲乙丙公司的資產都實現了增值,意味著它們所持有別的公司的股權也在升值,進而又刺激自身股價的上漲,從而形成互動性上漲的關系,也形成了泡沫性牛市的機制。
根據中國證監會日前修訂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3號》,滬深證券交易所日前對兩所主板及深市中小板公司2007年半年報披露工作進行了部署,上市公司對外股權投資信息的披露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新舊會計準則過渡工作繼續推進。一方面解決了財務報表附注的披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適應了全流通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進一步增強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
目前國內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情況非常普遍。在2006年年報資料中,據不完全統計,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為340例,上市公司參股上市及非上市銀行361例,參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保險公司68例,參股上市及非上市的綜合類券商270例,參股經紀類券商8例,參股上市及非上市的信托公司68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20例。這些程度不同的持有其他公司股權的上市公司家數,合計為1135例。如下表所示:
中國證監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滬深兩市全部上市公司數量為1477家。也就是說,1135例交叉持有其他公司股份的上市公司占整個上市公司家數的比例為76.84%。由于有關機構未對上市公司參股期貨公司等進行統計,因而還有為數不少潛在的交叉持股上市公司。由此可見,上市公司持有其他公司股權的案例將超過1135例。
購買金融資產
首選期貨公司殼資源
股指期貨推出前夕,券商爭奪期貨公司資源也進入白熱化階段。據統計,目前已至少有34家券商參股、控股了期貨公司,其中25家創新類券商大部分已完成對期貨公司的收購。業內人士預計,由于目前多家公司正緊張地對期貨公司進行洽購,年內券商參股控股期貨公司的數量將達50家左右。廣發期貨高級分析師陳年柏認為,股指期貨對證券公司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證券公司必須爭搶期貨公司資源。根據《期貨交易管理條理》及《證券公司為期貨公司提供中間介紹業務試行辦法》規定,金融期貨的經紀業務由期貨公司開展,券商不得直接從事金融期貨的經紀業務,要從事IB(介紹經紀商)業務,應通過其全資或控股的期貨公司來參與股指期貨。
統計顯示,由于政策層面此前給予創新類券商收購期貨公司更多的支持,且創新類券商質量相對優秀,因此走在了收購期貨公司的前面。在目前取得創新類券商資格的25家公司中,廣發、光大和國泰君安等將近20家公司已收購了期貨公司股權。
交叉持股成就牛市神話
交叉持股能給上市公司帶來驚人的利潤。截止到7月23日,滬深兩市已有61家上市公司了2007年度半年報。根據統計,這61家公司的凈利潤總額已達44.0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3%,業績增長態勢明顯。同時,亦有700余家上市公司了中期業績預告,預計2007年中期凈利潤將達到1400億元左右,較去年同期增長77%。
從二級市場來看,今年以來交叉持股市場表現如下表:
其中,上漲幅度超過300%的個股中,美都控股持有天鴻寶業3461.54萬股,天鴻寶業上漲幅度為458.43%;中國平安持有珠江控股389.85萬股,珠江控股上漲幅度為426.88%;中信證券持有中孚實業199.99萬股,中孚實業上漲幅度為351.75%。
進入2007年,市場不斷創出新高,上市公司所持股票股價也不斷創新高,整體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今年以來平均上漲幅度為68%,上證綜指為35.15%。這意味著,整體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跑贏大盤。
正是大量上市公司間的相互持股令股市持續走強,股市持續走強又令上市公司的大量閑置資金進一步投入股市,以期形成一個業績與股價的良性循環。
交叉持股是“雙刃劍”
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既能推動股市加快上漲,亦可能使股市快速下跌。牛市之后,只要某一行業上市公司的業績下降股價下跌,交叉持股就必然會使其他上市公司業績下降,進而使牛市走熊,牛熊之間的轉換速度大大加快。
從企業角度看,企業管理層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尋找對外股權投資的目標而不是內部經營上。2007年股市獎賞了那些醉心于對外股權投資的上市公司。老實做企業與股權投資相比,其投入產出并不匹配。受此驅動,企業管理層自然會把主要目標定在尋找對外股權投資上,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也會向此傾斜,企業經營必然受影響。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規模一旦形成,對于散戶來講更是無從甄別個股,從而愈趨盲目。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日本的企業很流行交叉持股,銀行間、企業間,大家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交叉持股,這一點在日本股市持續走牛的時候極大地推動了股市的上揚,為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賬面財富,形成了大量的泡沫。但是,當股市由牛轉熊的時候,交叉持股則拖累了上市公司的業績,進一步影響股市走低,使得日本股市走熊長達10年之久。
日本的經驗說明,交叉持股能使企業在本幣升值過程中享受資產重估的好處,并且交叉持股對企業有正向促進作用,會使得資產泡沫越來越大,只要本幣升值過程不結束,這種泡沫就不會破滅。所以,交叉持股具有漲時助漲、跌時助跌的作用,而靠交叉持股推動的牛市也具有漲時超出多數人預期、跌時跌破多數人底線的特點。
中國資本市場正在邁向牛市的路上,而交叉持股就是一把雙刃劍,把握不好,勢必后患無窮。
后期市場交叉持股投資機會分析
對于投資標的的選擇,我們看好三類參股或交叉持股的公司。第一類是持有高速增長金融公司的股權,比如持有券商和保險股權的上市公司。如中國人壽、吉林敖東、中糧地產等。第二類是持有本幣升值帶來重估機會的公司的股權,比如工商銀行等儲蓄類金融機構以及萬科等房地產企業。第三類就是持有優質公司股權的公司,如原水股份、雅戈爾等。
機會1:參股券商公司機會分析
火爆的牛市使券商們成了“賺錢機器”,業績增長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中金公司、申銀萬國、長江證券、信泰證券、西部證券、光大證券、廣州證券等一批券商近日公布了上半年的業績,無論大小券商,其增長率都十分驚人,不僅傳統業務大獲豐收,金融衍生產品也成為券商盈利亮點。
這7家券商首批公布的財務數據顯示,券商上半年的業績增長倍數驚人,這主要得益于今年經紀業務的爆發式增長。根據統計,上半年證券市場的股票基金權證成交金額已經達到創歷史記錄的27.75萬億元,為去年全年的3倍,滬深兩市IPO融資接近1500億元,承銷IPO給券商帶來的收益進賬30億元,另外,權證創設也收益不菲。業內人士分析,券商的報表爆發式的增長無疑最吸引投資者注意,這也導致該類股票走強。不過,在行情大漲的情況下,那些增長率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證券公司更值得關注。
券商投資公司大都收益不菲:上半年股市給券商捧上了大紅包,今年上半年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也在背后偷樂―不僅投資收益不菲,其股價也因市場追捧券商概念而不斷高飛。
據WIND統計,兩市共有28家公司參股13家券商。
其中,擁有券商股份最多的是亞泰集團,亞泰在今年2月1日投入4億多元擁有了東北證券42.62%的股份,成為東北證券第一大股東。東北證券上半年收入不菲,高達6億多元。亞泰集團在東北集團擁有較多的股份,相應在紅利分配上也有較高的話語權。參股券商帶給亞泰的收益不僅僅如此,這家中報業績每股收益僅為0.04元的上市公司,因為參股券商,股價從2月份的8元多最高飆升至28元多。
數據顯示,已公布中報券商中凈利潤排名第二的廣發證券,其上半年凈利潤超過31億元,而吉林敖東、遼寧成大作為廣發證券的前兩大股東也受益最多。其中持有5.43億股廣發證券的吉林敖東每股收益將凈增近1.5元,第一大股東遼寧成大每股收益增加也接近1元。此外,以東北證券上半年6.3億元盈利計算,其第一大股東亞泰集團從中受益約0.23元左右。
事實上,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的收益情況是參差不齊的,有的收入劇增,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此前爆炒的券商類上市公司收益情況差強人意。據WIND資訊統計,上述券商的大股東中,陜西金葉、保定天鵝、海欣股份、皖能電力、皖維高新、桂東電力、中恒集團、河池化工和亞泰集團今年以來平均累計漲幅高達230%,但截至今年一季報,上述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不足0.04元,其中已公布中報的保定天鵝每股收益也僅為0.09元。
有關財務研究人員分析,券商上半年業績優秀,并不意味著券商會對投資者分紅利,分紅利需要券商的董事會、股東大會通過。這就是說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不會馬上紅包落袋。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更多地會在年底體現出來。但券商的收益高低,對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會有影響。
機會2:參股銀行公司機會分析
國泰君安證券最新研究報告預計,2007年境內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將在35%左右。該報告認為,今年下半年我國銀行業6大投資主題將得到進一步的發揮。這6大投資主題包括:人民幣升值提高銀行估值;再融資逆轉成銀行利好;外資并購與銀行再造;大市值銀行溢價;金融創新助推銀行業務轉型;稅改預期改善銀行盈利前景。這些投資主題在過去的1年中相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結合銀行股最近的走勢,銀行股下半年還會有一波較大的行情,很可能先經過一段調整后,再掀上漲波浪。
【關鍵詞】公允價值;順周期;金融危機
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使得金融監管問題再一次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對于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除了理論界與各國政策制訂層面指出的華爾街金融創新過度、美國金融監管制度缺失以及美國產業空心化等眾多原因之外,全球普遍采用的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存在的缺陷也備受關注。理論界普遍認為,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加劇了金融資產的波動,助長了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而這種順周期性則是金融危機以及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爆發的罪魁禍首。金融危機之后,圍繞如何改進與完善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降低由于會計計量方法的缺陷而加劇金融資產價值波動的風險,成為世界各國會計理論與實務界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加劇了金融機構財務報表波動
公允價值會計是目前世界各國會計廣為采用的計量方法。與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的會計相比而言,這一方法能夠對計量的資產做出更加及時的反映,并使收益更加真實和全面,更加符合會計里的配比原則要求,對于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時效性有更好地保障,對于企業資本保全也能夠產生積極意義,因此具有較大的優越性,能夠更好地適應經濟與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創新的需要。2006年我國企業會計制度改革之后,這一計量方法得到全面引入,對我國企業會計核算以及金融資產計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金融危機后,公允價值會計備受指責。西方國家金融界指出,由于對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資產支持證券(ABS)和抵押債務債券(CDO)等次貸產品按公允價值計量,金融機構在不同的會計時間對金融資產按照其市場價值進行調整,并確認了大量尚未實現(unrealized)且未發生現金流(non-cashflow)的損益。在金融市場上升周期中,大量正收益助長了投資者盲目的信心,進一步推動金融資產泡沫的形成;而在金融市場下降周期中,大量負收益則扭曲了投資者的心理,加劇了金融市場的恐慌,造成投資者恐慌性地拋售持有次貸相關金融資產的金融機構股票。在美國金融危機中,投資者的恐慌心理和非理性的投機行為導致次貸產品價值雪崩,這逼迫金融機構只能不惜代價地降低這些金融產品的風險暴露,最終導致本來就已經是脆弱不堪的次貸產品市場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又造成金融機構反過來又在賬上進一步確認金融資產的減值損失,最終導致賬面上的損失進一步加大。有學者指出,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的前述“反饋效應”(feedback effect)形成了可怕的惡性循環,加大了金融資產的波動性并進一步放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
我國政府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的應用范圍已經基本涵蓋了我國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大、中型企業,我國金融機構也包含在內。《企業會計準則》共38項具體準則,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有17個。以與我國金融機構相關性最強的四項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金融資產轉移》、《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工具列報》和《套期保值》為例,這四項準則對金融工具采用了“四分法”,即根據企業購買和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圖和能力把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對于金融負債,《企業會計準則》采用了“兩分法”,把金融負債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這些準則的應用,由于對應的金融資產與負債需要根據市場的最新價值進行調整,因此資產負債波動進一步明顯,損益波動性也隨之增強。
二、公允價值對金融危機放大的影響分析
美國金融被不斷放大的原因錯綜復雜,僅從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的影響來看,由于不同資產市場間具有不斷增強的傳遞性,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在金融市場本身存在的“金融加速器”基礎上,又加入了“會計加速器”,這導致金融市場的波動性進一步增強。
首先,金融市場的“混響效應”(reverberation effects)導致公允價值進一步放大金融危機。隨著金融市場復雜程度不斷提高,不同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深,不同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性進一步增強,這使得金融危機因素很容易從信貸市場傳遞到資本市場、從資本市場傳遞實體經濟,從而導致眾多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產生混響效應。當不同市場之間的這種混響效應超過了結構穩定性和金融市場脆弱性之間的極限值時,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便會導致金融體系發生崩潰。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公允價值的運用,使得其內部估計也存在市場波動性因素,特別是對于證券公司、商業銀行而言,由于存在信用風險,其持有的證券化產品收益率波動性極強,市場的和企業內部的波動因素同時增加了這種波動性。
其次,公允價值的運用嚴重削弱了金融機構在危機爆發后的自我修復功能。由于金融機構本身存在對監管資本的要求,這種監管資本要求已經被很多的學者證明存在順周期性,即在經濟上升周期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機構資產價值上升,資本相對充足,因此其面臨的監管資本環境也相對寬松,這刺激金融機構的業務規模擴張,如商業銀行信貸規模擴張、證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投資規模擴張;而在經濟下行周期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機構資產價值下降,其臨西充足性下降,因此其面臨的監管資本環境也相對嚴格,這導致金融機構業務規模收縮,增加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使得金融風險的影響會被進一步放大。以商業銀行為例,公允坐計量下會計準則對交易賬戶和銀行賬戶確立不同的計量目標并提出不同的計量要求。對于交易賬戶而言,宏觀經濟景氣時期,證券資產價格非理性上漲,泡沫不斷積累,此時采用公允價值對交易賬戶內的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計量,導致銀行確認的利潤大幅增加,進而提高了其資本充足性,而銀行資本充足又會導致其購買更多證券資產,進一步推動泡沫膨脹。而在宏觀經濟低迷時期,證券資產價格出現非理性下跌,此時公允價值會計對交易賬戶中的前述資產計量,會使得商業銀行確認大量的估計損失,進而侵蝕其資本,而這又會導致其拋售資產,加快泡沫的破裂。
三、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的改進與完善
針對前述由于公允價值計量導致的金融機構財務報表的波動并進而導致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有很多的金融機構建議應該全面取消公允價值會計計量。但更多的是認為應該在現行的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完善與改革。金融危機以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以及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等國際會計準則機構在堅持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基本前提不變的基礎上,紛紛提出改革與完善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以減少由于會計計量方法導致的金融機構財務報表波動進而加劇金融機構的順周期性。在這些方法中,包括對金融資產進行重新分類,允許金融機構在特定的情況下對部分金融資產改為按攤余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允許金融機構在特定條件下用未來現金流動貼現模型對類似于MBS、CDO、ABS等資產進行估值。特別地,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對全部金融負債與金融資產全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不再區別各自內在的屬性,以降低由于金融資產計量方法不一致而引起的報表波動。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則提出將原來的金融資產改為按公允價值計量和攤余成本計量兩個類別。同時,對于商業銀行的貸款計提方法,普遍認為應以“預期損失模型”代替以前的“已發生損失模型”,以對金融體系可能存在的風險而導致的業績波動進行提前預判,減少由于市場變化導致的金融機構財務報表過度波動。這些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金融機構財務報表的波動性、緩解其順周期性,但是卻給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大的主觀能動性,為其創造了更大的盈利空間,會計機構的獨立性勢必會受到影響,因此其效果仍然有待進一步檢驗。
雖然我國金融機構乃至我國各類企業引入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時間并不長,但是面對金融體系有可能由于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導致的財務報表波動性以及金融機構的順周期性,我國仍然應該根據國際有關會計準則委員會對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改革的有關做法完善我國會計準則與制度。目前,我國最需要加強與做好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進一步做好資產估值的技術工作,重點解決在惡劣的市場行情下如何對金融資產價值進行評估的問題。金融市場平穩情況下估值并不困難,但是在金融市場泡沫嚴重累積以及金融市場價格快速下跌的情況下,金融資產估值的重要性猶為突出。我國應參照其他國家做法,運用金融工程的相關理論與方法,以歷次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時的數據為基礎,構建科學合理的估計模型,以解決由于估值帶來的金融機構財務報表過度波動。其次,在資產損失確認方面,我國應加緊研究以“預期損失模型”代替“已發生損失模型”。只有損失計提方法與模型合理,金融機構的利得才能真正科學和合理,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金融市場行情對其未來可能造成的損失。特別是對于證券行業與證券投資基金而言,這一問題猶為明顯,因為這些機構金融資產比重非常大,而正確確認這些機構可能發生的資產損失對于保持其經營穩健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國也應該從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完善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方法。金融資產價值往往在一個會計期間會發生較大的波動,但是目前我國只披露期末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對于期間的公允價值變動幅度則不披露,導致信息披露并不完整。我國應增加公允價值波動幅度相關信息,提高信息的完整性,為投資者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信息依據。
參 考 文 獻
[1]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J].會計研究.2009(11):23~29
[2]鐘偉,顧弦.從次貸危機看公允價值與金融周期波動[J].武漢金融.2009(5):10~14
[3]張智飛.證券投資風險的生成機制與防范[J].武漢金融.2009(3):35~37
關鍵詞: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處理
前言
在當前條件下,金融資產減值可以對會計產生很大程度上的積極影響,能夠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得到有效提升。但現階段,我國的金融資產減值會計仍然還有很多問題,如計量標準不統一、隨意性較強、信息披露太簡單、相關人員能力不足等,這些問題限制著金融資產減值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一、金融資產減值概述
金融資產主要指的是企業中能夠對未來收益或資產合法權益進行證明的金融工具或金融證券,其歸于個人或單位所有,普遍以價值的形態存在于企業中,其中包含所有金融市場能夠運用到的金融工具。在當前條件下,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想要確保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就必須依靠金融工具,并對其進行不斷的發展與創新。
根據金融資產的分類來看,其表現出來的是企業管理層對企業發展的意圖表達。企業一旦產生資產負債,就需要在當日查詢企業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且形成數據作為證明,如果企業的金融資產出現減值狀況,也需要在第一時間對減值的損失情況進行確認,企業可以以此為基礎,對當前的金融資產進行準確客觀的計量,如債務人違約、利息償還逾期、財產存在嚴重失調等,這些都可以為金融資產的減值提供相應準備。
二、相關會計處理
(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理
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來說,根據其不同的投資方向和投資類型,主要可以分為可供出售的債券投資等債務工具,以及可供出售股票投資等權益工具。在當前的會計準則當中,規定了在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測試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實際賬面價值。對于金融資產的減值情況,應當通過客觀有力的證據進行證明,從而為計提減值提供依據和基礎。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了減值的情況,無論該金融資產是否被確認終止,在原有的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當中,累計損失如果是在公允價值下降中形成的,那么需要對其進行轉出處理,并且在當期損益中予以計入。在這一過程中,金融資產轉出的累計損失,與刨除已攤余金額、已收回本金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初始取得成本是相同的,并且包括了原有以及如損益與當前公允價值的價值損失之后的余額。其中,對于可供出售股票投資,利用可收回金額與初始投資成本比較法確定其減值。對于可供出售債券投資,利用可收回金額與攤余成本比較法確定其減值。如果發生減值的是持有到期投資,在確認之后,資產價值恢復,需要相應的客觀證據作為基礎。發生損失后的事項對其有所影響,因此應當對原確認的減值損失進行轉回,同時近期當期損益。
(二)持有到期投資處理
對于持有到期投資的相關會計處理,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企業會計準則當中的規定,如果這部分投資發生減值,應當對預計未來現金流量、賬面價值等進行確認,并且將二者之間的差額作為減值損失,在當期損益中進行計入。在減值損失確認之后,如果能夠對金融資產價值的恢復進行證明,同時關聯了減值損失之后的相關事項,則應當轉回原確認減值損失,并在當期損益中進行計入。在轉回之后,在不計提減值準備的基礎上,賬面價值應當在金融資產轉回日攤余成本以下。一般來說,債權性投資通常能夠被歸入到持有到期投資金融資產的類別當中。在分類債權型投資減值的過程當中,應當確定減值之后的利息收入。同時在發生減值之后,需要對金融資產的攤余成本、利息等調整方式加以確認。持有到期投資在發生減值之后,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狀態。例如在減值被確認之后,只能對本金進行回收,而不存在相應的利息收入。或者在減值之后,名義利息在減值之前名義利息以下。因此,對于不同情況,應采取不同的會計處理方式。
三、金融資產減值處理意見
針對金融資產減值的情況,在處理過程中,首先應當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相關的會計準則。可以基于公允價值的基本原則,對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在期末不計提減值準備,而是在相應的權益當中,根據公允價值的變化金額進行計入。通過這種方式,企業的財務部門在計量形式的選擇和應用當中,就能夠更好的避免主觀判斷失誤所造成的偏差。從而使各個企業之間的財務報告具有更為良好的可比性和明晰性。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應當建立專門的國外會計研究機構,努力推動我國會計教育發展水平的提升。在一些財經類高校當中,也應當增設國際會計專業課程。此外,根據中國具體國情,應當建立符合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比較會計學和國際會計學等。
其次,應當對外部的會計環境進行優化,對損益表進行完善。可將損失、利得等項目添加到會計要素當中,從而對企業的當期收益情況進行反映,對企業的每股收益、凈利潤等進行計算。此外,應當對傳統的利潤表進行修改,使其成為全面收益表,對企業的全面收益加以強調,從而對企業檔期經營狀況進行準確的體現。
最后,對于企業管理層和財務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與職業素質,也要進行有效的提升。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財務會計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在當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企業要想得到更為良好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擁有充足的能力素質與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當前很多企業的管理工作已經進入了信息化、自動化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單單是會計人員,企業的管理層也應當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財務知識,從而確保會計核算的準確性,更好的應對金融資產減值問題。
結論
綜上所述,金融資產減值對于企業來說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不僅能夠讓企業對金融風險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還有利于改善企業的資產與財務狀況,在未來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作者單位: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謝詩蕾.資產減值會計準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基于賽格三星的案例分析[J].商業會計,2010,10:26―28.
由于金融機構日積月累大量的不良金融資產沒有及時得到解決,使得金融風險加大,甚至發生危機。金融機構要縮小風險范圍,就得處置不良金融資產,對不良金融資產評估是不良資產處置的前提條件,所以金融資產評估公司要深入不良資產內部,面臨不良金融資產錯綜復雜化的問題要使用適當的方法進行不良資產的評估,不然評估出來的數據相差很大。
1金融不良資產評估的重要方法
1.1假設清算法
假設清算法是在假設債務人或債務責任關聯方進行破產清算,對債權方受嘗度進行分析計算的方法。適用于企業負債結構簡單,資產分布區域集中,經營條件困難的單位。從債務人總資產中扣除不能償債的無效資產,從總負責中扣除不必償還的無效債務。按照償債順序優先受償,分析債權人在某一時間點上從債務人或是債務關聯方所能獲得的償債程度。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債務人一般償債能力系數=(總計有效資產-資產應扣除項目)/(總計有效負責-負債應扣除項目)
債務人一般債權可受償額=(特定債權總額-優先債權受償金額)×一般債權償債能力系數
債務人可獲受償額=一般債權可受償額+優先債權受償額
受償比例=不良債權受償金額/債權總額×100%
1.2現金流償債法
現金流償債法是依據企業近幾年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為經驗,對企業未來一定時間內的現金流償債能力及成本運營情況進行分析。適用于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財務資料規范的企業進行評估處理。具體公式如下:
可回收額=(未來N年凈現金流折現值+期末可收回資產價值折現)/企業全部負債總額×特定債權總額
1.3信用評價法
信用評價是指通過對債務機構的財務及非財務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評估企業的信用等級情況,根據信用等級情況評估償債能力,縮小償債風險的一種評估標準。適用于處于持續經營狀態,財務核算較規范,與信貸機構有良好的信貸關系。
具體公式如下:
貸款本金損失率=(貸款企業信用等級系數×貸款方式系數+貸款資產形態系數)-貸款企業信用等級系數×貸款方式系數×貸款資產形態系數
貸款利息損失率=(信用等級系數+貸款資產形態系數)-(信用等級系數×貸款資產形態系數)
2金融不良資產評估處置存在的問題
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是在金融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對金融不良資產進行資產價值的確定,評估合理化、公允化。我國對金融不良資產的評估實踐已經跨過了十幾個年頭了,評估行業的公司在不良資產評估領域實踐摸索,也總結了不少成功經驗,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金融不良資產處置起到了較好推薦作用。由于經濟發展速度快導致金融不良資產產生的多樣化、復雜化,給評估行業公司帶來了新的課題。使評估機構面臨著諸多問題。
2.1評估技術不及實踐需要
評估行業公司處理的一般都是關停、倒閉的企業,評估行業公司對這些金融不良資產處置一般都是對債務公司實行快速變現為目的。這類資產處置不同于其他資產,處置價格除了受資產本身的因素有關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受著金融不良資產特殊市場狀況、及各種因素的影響,現有評估標準和規范明顯不適合金融不良資產評估要求,在執行上由于缺乏適合的理論約束,只能對實物資產價值進行評估,難以準確核算出這些資產的無形損失和效率損失。由于沒有真正意義上評估技術的支持和我國二級市場的不夠活躍,在金融不良資產處置中也很難采用現行的評估價格,導致評估結果與最終處置結果差距很大。嚴重的影響著評估公司的積極性。
2.2評估對象概念狹義
目前我國金融不良資產評估體系中仍然處于保守狀態,只對評估標志物可提供的表類(財務報表、呆滯貸款單、和收購規模的呆賬貸款等)進行分析判斷,目前我國不良金融資產存在著大量評估資料不全,甚至超不全的現狀,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通過價值分析,對金融不良資產進行評估及處理,無疑是弱化了資產評估公司對不良金融資產評估提供有意義價值的作用。
2.3評估存在低估的現象
不少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評估公司會對不良資產進行高于市場價格的評估。然而也存在少的不良評估公司機構敢于違背自己的職業道德,迎合評估報告使用者的要求,協助其完成低價收購的非法行為,只是為達到債務公司快速變現的目的和收購公司的低價值收購的需要。從中賺取昧著良心的錢。從而沒有發揮出評估公司對金融不良資產評估處置的真正意義,導致債務公司大量資產流失。給金融市場造成了傷害。
3完善金融不良資產評估處理的對策
3.1建立不良資產評估行政管理機構
我國應該吸取國外對金融不良資產評估處置的經驗,從我國國情出發建立起適合我國金融發展的行政管理機構。其性質主要是行政管理。主要行政職能分為:第一,所有屬于金融不良資產的全部歸屬于不良金融資產行政管理機構管理。第二,代不良金融資產負債方管理所有資產的管理權限。第三,不良金融資產管理機構只屬于國家管理并由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及行政法規,做到執行結果有理論依據、有法可依。第四,不良資產評估行政管理機構不可以直接去處置不良資產只是通過制定相關制度對金融不良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和商業機構進行指導,控制其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置。第五,不良資產評估管理機構可以通過制度競爭性投標、估價、內部控制等,表現為評估獎勵和評估薪酬系統來管理和協調評估公司以調動其積極性。
3.2確定評估對象,明確評估意義
我國對金融不良資產評估、處置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良資產的產生也是千變萬化的,解決金融不良資產的評估問題也是要經得起時代的考驗,順應金融時代的發展確定評估對象,尋找出任何和評估對象相關的詳細資料、健全資料。對所有評估對象進行有效的評估。改變狹義的評估概念,真正做到不良金融資產的評估的需要。
由于財富轉移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和不確定性風險,催生出一系列中介機構、一系列信用增強機構、一系列監管機構,也催生出一大批金融家人才。他們是金融市場上的食利者。他們的所作所為,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發現套利機會,善于運用杠桿。
金融市場中的套利機會
從金融市場角度看,所有的交易都是一種資產轉換,金融家力圖從資產轉換中套利。金融市場中的資產形態,包括現金、外匯、商品、貴金屬、股票、債券、期貨與期權、保險、房地產、專利技術、項目機會、礦產資源和人力資源以及各種其它有價證券等等。所有的財富當賦予時間的價值時,則稱為金融資產。
金融市場主體資產轉換的動力來自于不同的流動性偏好和風險偏好。金融資產的屬性可以歸結為三方面:即流動性、收益性和風險性。
金融套利空間產生于四個不同的領域:不同資產轉換間套利,不同期限套利,不同地區套利,不同買賣主體間套利。
不同資產轉換間套利,是指利用不同資產的定價差異,用貨幣購買定價過低商品并力圖以真實價值賣出時的套利行為;或者以貨幣為媒介,以定價過高的資產交易定價過低的資產套取真實利差的行為。資產的定價既包括對資產基本面的分析(收益性、成長性和風險性),也包括宏觀政策面的分析,還包括資金面、情緒面等分析。金融家運用獨特的資產定價方法,對資產價值作出判斷。由于定價能力的不同(包括對信息擁有的差異和方法的差異),產生資產價格的不同看法,就有了套利的可能性。
不同期限的套利,是根據資產價值變化的走向分析,對于趨向上升的資產以買空方式、對于趨向下降的資產以賣空的方式囤積居奇,以期在資產價格變動中套利。由于資產價值未來變化的不確定性,金融家需要更充分的信息作出判斷和更大的風險承擔能力。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金融家完全可以運用信息不對稱的手段,引導金融消費者看好某類資產,使其產生高預期形成資產的高價格,也可以反之引導消費者看差一類資產,使其形成低價格,形成信息操縱下的主動套利。
金融市場有效性的基礎
在不同區域間套利,是指資產在不同地區定價差異形成的套利機會。這種機會可能由于對資產稀缺性看法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如有的地方資金供應寬松,有的緊,形成資金利差),也可能是人為的貿易和投資壁壘造成的價值差異,還可以是兩地對資產價值信息差異導致的定價差異。在全國統一市場形成之前,這種套利差普遍存在。
所謂政策套利、監管套利,就是指不同地區的政策不一樣導致對資產有效性看法不同,在政策寬松的地區準入而進入政策偏緊的地區競爭,就會形成獨特的產品壟斷之優勢。目前跨國之間、跨境之間存在大量的機會。人們在開曼群島等地注冊企業,以減少稅收和準入成本、運行監督成本也是區域間套利的方式。
在不同需求主體間套利。不同的流動性偏好,不同的收益性偏好,及不同的風險性偏好,是市場交易主體的普遍特征。即使是同一個體的流動性、收益性、風險性偏好在不同時期也可能不同。金融市場各類主體需求概括為交易需求、投融資需求和理財(財富管理)需求,不同需求者對資產價值的看法不一。這種價值差異很多是資產組合應用的方式不同引起。當投資者與融資者對資金價值判斷不一致,有利差時,投融資中介亦可套利。
主體的風險偏好不一樣時,可以有風險套利。將一部分不愿承擔高風險的主體承擔有限風險,而將風險利差給愿意承擔較高風險的主體,金融中介亦可套利。主體的信息占有不同也形成對資產價值的不同看法,形成定價差異,產生套利機會。市場主體由于風險偏好和流動性偏好的不同,引起對資產價值看法上的差異,正是交易實現雙贏的基礎,也是金融市場有效性的基礎。
利用信息不對稱套利
當金融資產的未來收益和風險信息在交易雙方不對稱把握時,就會出現對資產定價的看法不同,信息有利一方則可套利。當金融產品設計者有意識隱瞞重要風險信息,放大收益信息而轉讓產品時,就會形成不合理的定價,并產生不當收益,本質上構成交易欺詐。這是規范的金融市場應當禁止的。而問題是在法律上界定和認定非常困難。而且在監管法規總是滯后于金融產品創新的情況下,人為創造信息不對稱以高價銷售金融產品成為華爾街一些投行的主要牟利方式。
金融家為解決信息的不充分,發明了一系列風險計量辦法,同時為分散風險、增強信用,建立了各種資產組合工具,將不同的風險等級、不同主體、不同期限的資產組合形成所謂結構性產品。其結果使風險和收益信息更不直接,更容易形成信息不對稱。
金融套利本質上來源于資產的定價差異。資產的實際價值與名義價值存在差異,就形成套利空間。就存在一個市場上購買某一資產(較低價)、在另一市場上出售這種資產(較高價),從而獲取利益的可能性。在低價時囤積一批商品,在高價時賣出,可以套利。
[關鍵詞] 金融工具 公允價值 選擇權
一、公允價值選擇權的定義
公允價值選擇權是指在多種計量屬性中選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權利。會計計量理論是財務會計的核心理論,會計計量的方法影響著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和美國等國的會計準則中已越來越多地融入了公允價值,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新會計準則體系也更廣泛的引入了公允價值,在39項準則中有17項涉及到公允價值的計量,其中影響最大也是最受關注的就是金融工具方面的公允價值選擇權。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采用的公允價值選擇權的定義與第39號國際會計準則(IAS39)一致,“允許報告主體在對金融工具進行初始確認時,將其不可撤銷的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
二、公允價值選擇權的發展背景
國際上,2003年12月,IASB了與金融工具相關的IAS32和IAS39,首次引入了公允價值選擇權,其間經歷了修改完善,直到2007年2月,FASB正式第159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S 159)《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選擇權》,用于規范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中的選擇權問題。
我國2006年頒布,2007年1月1日開始在上市公司實施的新會計準則中,《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做了規定。“金融資產分為四類:一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資;三是貸款和應收款項;四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分為兩類:一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包括交易性金融負債和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二是其他金融負債”。
“企業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如果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企業應當按照公允價值對第一類和第四類金融資產以及第一類金融負債進行后續計量”。
三、公允價值選擇權的運用現狀
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為相關的計量屬性,這在理論上的優越性已經非常明顯,2007年企業新會計準則實施后更廣泛的引入了公允價值選擇權,并且定期報告中首次披露了“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信息,筆者收集到2007年年報中存在“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的A股上市公司,剔除市場數據或財務數據缺失的公司和賬面凈資產為負的公司后,得到301個有效觀測值,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來觀察公允價值變動(包括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直接計入資本公積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凈額)對每股凈資產的影響以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對凈收益的影響,其中為了降低公司規模的影響,相關變量采用每股數。表1列示了描述性統計的結果:
由表1可知,公允價值變動對每股凈資產的影響均值為0.31元,達到每股凈資產均值的9.04%;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的均值為0.019元,達到剔除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的其他凈收益的5.2%,超過5%的重要性標準,說明對金融工具中公允價值選擇權的研究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
四、公允價值選擇權的現實意義
對于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選擇權是各國非常關注的方面,但是如果不能恰當規定和規范公允價值選擇權,將會產生不利影響,比如企業自主選擇會計政策的權利空間加大可能導致對會計利潤和資產價值的人為操縱,削弱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不是所有企業在金融工具的計量中都會運用公允價值選擇權,也不是所有企業在運用了公允價值選擇權后都選擇同一種估價模型,所以可能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公允價值選擇權的指定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披露要求,會增加報告主體的負擔和潛在成本等等。
盡管如此,公允價值選擇權的研究和應用仍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作用,有助于推進完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公允價值提供的關于金融資產和負債的信息比歷史成本更具有相關性,能幫助投資者進行理性投資;能減輕對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采用不同計量屬性引起的收益波動問題,更好地實施企業的風險管理,并有助于簡化金融工具的會計核算。
綜上所述,恰當和規范的運用公允價值選擇權能夠為投資者、債權人等提供更為有用的決策信息,公允價值會計勢必是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的新方向。雖然我國對于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相比于FASB和IASC較窄,但是近年來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廣泛引入已經證明了,在保證可靠性的基礎上推廣和應用公允價值,對中國市場的理性繁榮和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59 The Fair Value Option for Financial Assets and Financial Liabilities.省略,2007-02-15
1.資產減值會計處理的一般規定。
當發生減值損失時,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資產減值準備”科目。計提減值的因素消失,資產價值回升時,如已計提的減值允許轉回,則借記“資產減值準備”科目,貸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以存貨的減值為例說明(消耗性生物資產與建造合同本質上等同于存貨,因此消耗性生物資產、建造合同與存貨的減值準備計提的會計處理完全相同):當發生減值時,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存貨跌價準備”;已計提的減值轉回時,借記“存貨跌價準備”科目,貸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
2.資產減值會計處理的特殊規定。
(1)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值規定。在所得稅準則中規定,除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事項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減應調整“所得稅費用”科目,同時直接增減“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計提減值準備的賬務處理為:借記“所得稅費用”,貸記“遞延所得稅資產”;已計提的減值轉回時的賬務處理為: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貸記“所得稅費用”。
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事項,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減直接調整所有者權益項目(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同時增減“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計提減值準備的賬務處理為:借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貸記“遞延所得稅資產”;已計提的減值轉回時的賬務處理為: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減值規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所有者權益。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減值直接減少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賬面價值,而不用另設一個科目核算。原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因公允價值下降形成的累計損失,應當予以轉出,計入當期損益。即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對已確認減值損失的可供出售債務工具,在隨后的會計期間公允價值已上升且客觀上與確認原減值損失確認后發生的事項有關的,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予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賬務處理如下:借記“可供出售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
對可供出售權益工具發生的減值損失,在該權益工具價值回升時應通過權益轉回,不得通過損益轉回。但是,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或與該權益工具掛鉤并須通過交付該權益工具結算的衍生金融資產發生的減值損失,不得轉回。超級秘書網
(3)持有至到期投資與貸款和應收款項。因為持有至到期投資與貸款和應收款項是按攤余成本計量,因此準則規定,持有至到期投資與貸款和應收款項已計提減值準備的,當減值因素消失后,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可以轉回,但是該轉回后的賬面價值不應當超過假定不計提減值準備情況下該金融資產在轉回日的攤余成本。
3.當以前減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時,已計提的減值能否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