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8 15:59: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有經濟的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相關概念概述
1.1 產權的涵義
對于產權的研究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目前就產權的定義很難求得統一,但其一般含義及特點是可以認識和取得共識的,我們認為對產權概念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1)產權是以財產所有權為基礎。它由生產資料所有制實現形式所決定的資產歸屬、運用的行為性權利的總稱。
(2)產權是一種權利的行為關系。在資產運營過程中,可以對其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等職權進行分割和重組,并分別界定給所有者、經營者等運營主體,以期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一種制度。
(3)產權是一組權利。產權既包括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等,也包括使用權、收益權、轉讓權等。
1.2 現代產權制度的涵義
產權制度是為調整與財產有關的經濟權利關系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性規定,是在各產權主體之間對產權關系和產權運營規則所做出的一種制度安排。它是在財產所有權的基礎上,對各產權主體在財產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等各項權能上所形成的責、權、利相互關系的法律制度和習慣性規則安排。現代產權制度內涵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1.2.1 歸屬清晰
在市場經濟中,每個市場主體都有獨立的物質利益關系,只有做到產權的歸屬清晰,才能形成不同利益的主體,才能有效保障出資人的權益,企業才能擁有法人財產權,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對出資者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
1.2.2 權責明確
在產權歸屬清晰的前提下,產權主體自然而然地要承擔責任,無論受益或損失都應歸產權主體。
1.2.3 保護嚴格
在我國的憲法中,已明確指出要保護私有財產,應該說是一個歷史性的飛躍,這為我國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基礎。就現代產權制度而言,保護嚴格既包括對有形資產的保護,也包括對無形資產如知識產權的保護,而對后者的保護是有相當難度的,這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1.2.4 流轉順暢
產權的順暢流轉能夠帶來經濟和社會的繁榮,因為產權從低效的人手中流向高效的人手中,其價值就會大大增加,社會財富自然也就增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交換實際上就是一個產權轉讓的過程,必須遵循等價原則。
1.3 國有企業的涵義
國有企業是一個較寬泛的術語。國內外對國有企業有各種不同的稱謂,諸如國有企業、公營企業等。在我國的傳統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作為國有經濟微觀經濟組織的國有企業是公有制的體現,國有企業也就定義為全民所有企業,即所有權完全歸國家所有的經濟組織形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術參考網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體制的建立,國有企業所定義的范圍已經拓展了,它包括實現了產權主體多元化但國有資本居于控股地位的國有控股公司。
2 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近年,從擴權讓利到承包制再到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然而時至今日,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依然有以下幾個問題。
2.1 舊體制觀念束縛
有的國有企業管理者改革意識不強,畏難情緒突出,“等、靠、要”思想嚴重,對產權改革難下決心,患得患失,談產權改革首先向政府擺“困難”、要“政策”,否則就死守攤子,拒不改制。一些企業的管理高層更多考慮到個人的政治前途,寧愿死守舊攤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完全置企業發展和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于不顧。
2.2 產權改制過程不規范
(1)改制過程透明度不高,產權沒有進場交易,存在暗箱操作;
(2)改制的過程不夠規范,審計不嚴、資產評估不實,國有資產被低估賤賣;
(3)內外勾結、隱匿轉移、侵占私吞國有資產。
2.3 相關配套改革滯后
我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初期數十年中形成的社會保障制度,這種社會保障制度由于存在社保資金短缺、覆蓋面還不寬、保障程度比較低等明顯的缺陷,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成為阻礙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進程的重要因素。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進程由于“企業保障”的歷史包袱和社會保障等配套改革滯后問題的存在而無法順利推進,配套改革何時改、如何改,怎么完成與歷史上的“企業保障”的順利對接,成為產權制度改革攻堅戰的瓶頸。
3 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發展趨向
3.1 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產權理念
國有企業在產權改革過程中,針對企業資本結構,公有產權要承認、融合個人產權,即在企業的所有權結構中,要切入或引進以自然人為主體的所有者或最終能層層分解到自然人的法人所有者,由他們作為新的積極所有者來執掌企業控制權。
國有企業和其他現代企業一樣,應該通過契約關系將這些生產要素組織起來。為此,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國有資產以外的這些要素都是個人所有的,個人對他們擁有完全的產權,他們必須具有排他權、收益權、使用權學術參考網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決策權,并且其產權得到制度的保障,只有在國有企業中的各種私有產權得到承認和保護的基礎上,私有產權才可能有效率。同時,國有企業才能營造效率機制,必須形成一種利益互動又相互制約的機制,使各方面利益與整體利益協調統一起來。
3.2 加強有關產權的立法建設,優化法律環境
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過程中,應盡量做到法律上的所有權與實際的所有權或稱為經濟上的所有權的統一。產權是以法律形式表現出來的現實財產關系和經濟關系。這就要求在企業改革過程中要盡量做到法律法規的同步建設,用法律手段來保證正常的產權關系,保障產權改革的順利進行。應通過有關法律法規的 完善來確立產權的法律基礎,進而保證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在企業資本構成中的國有資本,應視為相對獨立的“企業財產”。政府、行政主管作為積極所有者應放棄企業控制權轉變為消極所有者。政府、行政主管雖然還是最大所有者,但已不是惟一的所有者,這個最大所有者開始已與企業之間劃出了清晰的財產界限,兩者的利益開始明確、分離,而且新進入的所有者、持大股的經營者、職工所有者、公眾所有者等以自然人為基礎的多元資本結構大大提高了對企業資產關切度,積極參與經營決策,對政府、行政主管企業控制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授予企業全部法人財產權,企業對其經營的全部資產有充分的經營權,并承擔風險、破產、清償責任。擁有法人財產權,才能使國有企業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之路。
3.3 建立科學激勵機制,提高產權所有者的積極性
企業的生產力總是屬于一定生產關系下的生產力,企業的資本循環機制總是在一定的資本所有權控制和支配下進行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定所有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要經過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途徑,才能真正實現其經濟價值,這全部過程就是所有制的實現。
當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勢在必行,可以根學術參考網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據實際情況,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建立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構成的法人治理結構,提倡制度創新、大膽嘗試,推行經營者年薪制、持股制、股票期權制等分配制度,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逐步建立起責權分明、管理科學、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內部管理機制。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是一項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盡管改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當前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其中也折射出產權制度的改革滯后性。所以,我們必須加大產權改革的步伐,進一步調整產權關系,理性收縮國有企業的戰線,不斷優化國有經濟的布局實現國有企業產權結構的多樣化,推進經濟機制的實質性轉變。只有不斷地完善產權制度改革,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場主體,增強國家對國民經濟的調控能力,同時有利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最終使我國經濟運行進入一個良性的運行軌道。
主要參考文獻
[1]史忠良,劉勁松.產權理論與國有資產管理[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報,2006(1).
[2]德姆塞茨.控制與企業[M].中譯本.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田洪星.產權清晰還是產權合理化[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6(2).
[4]羅志先.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法治基礎[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5]陳清泰.國企改革:過關[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體制性的影響因素,由于體制問題造成了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困境。第一,表現在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滯后,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扭曲降低了投資及生產的成本,卻增加了資源的消耗,從而抑制了創新。第二,在資源消耗的背后是環境進一步惡化的問題,倘若沒有及時糾正扭曲的資源價格,就會有損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第三,路徑依賴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現在的選擇受到過去積累而造成的制度體系約束。政治體制的改革滯后也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因素之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經濟運行規則變遷的過程,經濟制度預期功能釋放要能夠在政治體制的保障下進行,這一保障通常有決定性作用。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需要政治體制進行相應的變革以及調整。
2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優勢體現及具體作用發揮
2.1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優勢體現分析
國有經濟在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其作用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實力上較為雄厚,這就為主導經濟的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物質基礎。并能在關鍵領域充分發揮自身領導力及影響力,從而在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生產方式過程中起到帶頭作用。我國的國有企業在走出去戰略發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尤其是目前的經濟發展,必須要能夠在走出去的戰略發展下積極參與海外市場和資源開拓。國有經濟作為創新的主體,也引領著科技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方式轉變起著促進作用。
2.2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具體發揮
國有經濟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當中主導作用的發揮,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主導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幾個重要層面。首先,在國有經濟基礎上能對國民經濟采取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重要特征,對社會經濟發展有特殊作用。其次,國有經濟擁有豐厚的物質基礎、人力資本、技術儲備等,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所以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起重要的支撐作用。國有經濟中的國有企業是重要的載體,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所以在經濟的發展中,不同發展階段承擔著不同的特殊功能,對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創新等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重要途徑,要結合實際,從多方面進行加強,要能夠深化國有經濟的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及運營體制,具體實施措施:第一,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從而逐步提升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的比例,并將其用于對民生的改善和保障;第二,加快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主體和層次,構建完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體系,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促進國有資產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充分流動以及優化組合,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第三,進一步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以監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的監管,繼續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
3結語
關鍵詞:國進民退;適度規模;國有企業改革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10-0013-05
隨著以“抓大放小”為主的國有企業改革基本結束,國有經濟經營績效逐漸提高,所有制結構戰略性調整也由數量調整向質量提高轉變。從總體趨勢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雖然仍在下降,但與之前相比下降速度明顯放緩。不僅如此,個別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競爭力逐漸提高,在競爭中占據較為有利的局勢,從而開始擴大經營規模與范圍。國有經濟的這一演變過程大體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即1978年至上世紀90年代初和90年代至今。前一階段,國有經濟比重雖然逐漸下降,但一直居于主體地位,后一階段國有經濟比重持續下降后逐漸趨于穩定。2009年,國有和國有控股經濟的生產總值約下降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3,而國有和國有控股經濟以外的民營經濟大約上升到2/3。在經濟增量方面,前者約下降20%~30%,后者約上升到70%~80%。國有經濟整體上的不斷收縮和個別國有企業的擴張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結構中,公有制經濟比重不斷下降和非公有制經濟份額越來越大的現實正在動搖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基礎;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國有企業所占比重仍然太高,所占用資源過大,不符合建立高效率的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究其原因在于,我國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缺乏對定量目標的描述與參照標準,從而引起對所有制結構調整的懷疑和爭論。
近年來,學術界對國有經濟與國有企業的爭論集中在三個主要問題上:“國進民退”是否存在?“國進民退”是否有危害?國有經濟是否越少越好?這些問題不能簡單定論,需要深入思考。
一、“國進民退”是否存在?
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的成就逐漸擴大與國有企業經營績效大幅度提高,使個別企業從戰略收縮逐漸轉向戰略擴張,并正在實現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總體布局,這一變化被稱為“國進民退”。
雖然這種變化并沒有改變以國有經濟退出為主的改革趨勢,但還是引起了廣泛關注與激烈爭論。“國進民退”的案例背景各有不同,表現為部分國有企業不斷擴張,但民營企業發展更快;國有企業“有進有退”,一些國有企業退出沒有競爭優勢的領域。而有些案例是不合理的,如利用資金優勢制造“地王”;而有的案例是合理的,如投資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有些案例考慮到特殊的環境條件,很難做出傾向性判斷,如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對“國進民退”案例的判斷,還與學者的立場有關,因此,對于這個問題學術界出現爭論也是正常現象。
實際上學術界關注“國進民退”問題的關鍵并不是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增加了多少,更多的是看國有經濟擴張的方式是否遵循市場化行為。但現實生活中,人們看到更多的不是遵循市場規則的“國進”,而是通過非市場手段進行的國有經濟的“強行”進入和民營經濟的被迫“退出”。這種國有化政策,首先打擊了按市場規則經營的民營經濟,不利于形成多種所有制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其次,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官商”結合的癥結,不利于構建廉潔服務的政府,也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現實。再次,國有化并不一定能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可見,以轉型升級為初衷進行的整頓或規范市場行為,由于采取措施不當,造成了人們對“國進”的誤解和反感。
基于此,在當前市場經濟逐漸完善的背景下,無論是“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都不應該成為關注的焦點。之所以關注,主要是因為國有經濟的“進”、“退”方式在有些地方、有些行業還存在非市場的政府越位行為。因此,當前國有經濟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是要拋棄原有“行政命令”式的經濟管理思維,構建尊重市場規律、按照市場規則行事的服務型政府,真正形成“公有”與“非公有”經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二、“國進民退”是否具有危害?
部分學者認為“國進民退”對我國經濟存在巨大危害,認為國有經濟存在行政壟斷,破壞市場競爭,不利于市場經濟發展;國有經濟效率低下,不利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國有經濟職工收入高于非國有經濟,不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結構;國有經濟存在的目的在于彌補市場失靈,因此應該退出競爭性領域;國有經濟的存在容易滋生腐敗以及發達國家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比重較低等。
實際上,國有經濟存在的所謂“巨大危害”與國有經濟的產權性質并沒有直接關系,即使全部都是私有經濟,這些問題依然可能存在,并且可能更嚴重。
第一,關于壟斷問題。壟斷本身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即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供給(不能同時調節)的經濟主體。由此可見,壟斷與市場力量、市場行為密切相關,而與產權性質無關。也就是說,即可能存在公有或國有的壟斷,也可能發生私有制的壟斷。而從全球看,由于對壟斷的厭惡傳統與“反壟斷法”的廣泛存在,完全壟斷如同完全競爭市場一樣很難找到合適的案例,絕大多數屬于寡頭壟斷。但如果從產權性質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壟斷更普遍。當前,所謂的“行政壟斷”的根源在政府,而不在企業的產權。即使將國有企業全部私有化,只要政府依然掌握大量資源或者政府行政權力可以自由支配資源,那么行政壟斷就必然存在,只不過行政壟斷轉向私有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因此,國有經濟不是行政壟斷存在的根源,而要解決行政壟斷(且不論行政壟斷是否一定有危害),根本途徑是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支配資源的數量和能力,這顯然與國有經濟無關。
第二,關于國有經濟效率問題。國有企業的產生并不是因為其微觀經營績效高于私有企業,更多的是出于安全、現代化等因素。因此,以經營績效來苛責國有企業本身并不合理。此外,就國有企業微觀效率低下的原因而言(如委托——問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等),在當前公司制企業中也普遍存在,只不過這些企業通過“激勵相容”機制有效避免或降低了這種無效率的產生。實際上,就企業生產效率而言,我國的國有企業并不比發達國家低。因此,當前改變國有企業微觀經營績效的關鍵是國有企業改革,即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激勵機制,而不是徹底將國有企業私有化。此外,只要國有企業生產利潤不為負,也就是說不是絕對的浪費社會資源,那么國有企業的存在就會增進整體社會福利。
第三,國有經濟與收入分配。國有企業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平均主義分配制度,通過拉開收入差距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之所以國有企業收入問題成為關注焦點,并被指為拉大收入差距的原因,緣于近年來國有企業改革效果逐漸顯現,國有經濟不斷壯大,盈利能力大幅增強,部分國有企業職工收入高于其他企業職工收入。但國有企業職工收入高并不應該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這部分高出的收入是否合理。在某種程度上,國有與非國有經濟收入差距不是國有企業職工收入太高了,而是非國有經濟職工收入過低了。二者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在行業決定的。國有經濟往往集中在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而非國有經濟絕大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這種技術構成的差異必然導致二者之間存在一定收入差距。基于此,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反映的是行業差距,而縮小國有經濟比重并不會改變行業狀況,不能縮小行業差距。另外,我國收入差距擴大有多方面原因,既包括城鄉收入差距、地區差距,也包括行業差距以及初次分配結構失衡等,其中收入差距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依然是城鄉收入差距,占總體收入差距的40%~60%;最值得關注的是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占比逐年下降,相應的資本與稅收收入占比過高。可見,近年來行業收入差距中的國有企業職工收入有所上升是拉大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之一,但減少國有經濟也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我國收入分配格局。從當前的具體情況看,所謂的國有經濟拉大收入差距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行業收入差距對收入差距具有拉大作用。而要縮小行業收入差距,就要打碎行業壁壘,促進資本與勞動力等要素在行業間的自由流動,從而拉平行業間的要素回報率,降低行業收入差距。競爭者特別是民營競爭者的存在,有利于市場經濟與所有制結構的進一步完善。在國有經濟收入分配問題中,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應該是國有經濟利潤分配機制的構建。因此,解決國有企業拉大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確立國有經濟利潤分配制度來實現,而不是通過私有化國有經濟才能實現。
第四,國有經濟分布領域。首先應該指明,廣泛流行的所謂應將國有經濟限制在公共產品供給領域和彌補市場失靈是很模糊的判斷。因為公共產品是嚴格按照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定義的理論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限制,除國防、司法等屬于純公共產品外,絕大多數經濟領域的所謂“公共產品”都是準公共產品。不僅如此,即使是準公共產品隨著技術進步與時間的推移其范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相應的市場失靈也是不斷變化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法律等制度的完善,市場失靈的領域不斷轉換,而且在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之間還存在中間狀態,這種中間狀態也不能通過政府或國有經濟來彌補。因此,用公共產品或市場失靈等作為國有經濟分布領域的判斷標準既不具有操作性,也不具有科學性。此外,在實踐中,發達國家也沒有按照公共產品界定國有經濟的分布。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國有經濟并非僅僅局限于公共品領域,而是廣泛分布在不同領域。盡管公共品供給是國有經濟的主要領域,但絕大多數國家都根據本國具體情況,在不同的競爭性產業領域保持國有企業。在主要的能源資源(如水力發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郵政電信系統、主要的運輸系統(鐵路、航空)以及金融等“戰略性”領域依然存在大量的國有企業。發達國家發展國有經濟的初衷并不是要彌補市場失靈,更多的是為了實現經濟現代化、經濟安全以及快速發展等目標。由此,雖然彌補市場失靈和提供公共產品可以成為國有經濟存在的依據之一,但絕不應該是限制國有經濟領域分布的唯一標準。國有經濟在哪個領域存在,判斷標準是多重的,應根據具體經濟、政治與社會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就當前而言,發展依然是我國最主要的目標。因此,凡是有利于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國有經濟就應該存在,凡是不損害市場秩序、不浪費社會資源、不損害社會整體福利的國有企業就沒有退出市場的理由。
第五,腐敗是通過公共權力攫取個人利益的行為,與所有制結構沒有直接關系。從1995年開始,由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數排名中,中國排位總體上處于逐漸下降的趨勢,而這一區間恰恰是國有經濟大幅下降的時期,由此可見,國有經濟下降并不能遏制我國腐敗問題。即使將國有經濟全部私有化,行政權力尋租現象也不會被根除。相反,可能會愈演愈烈。因為私有經濟一切以經濟利益出發的特征必然驅使其與行政權力結盟,攫取巨額利潤。從橫向看,2012年中國在清廉指數中排在第80位,金磚國家中南非和巴西比中國略好,排在第69位,印度和俄羅斯比中國更差,分別排在第94和第133位,發達國家中意大利比中國略好,排在第74位,而希臘排在第94位,和印度相當。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是私有制國家,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顯然都比中國低,而排位比較靠前的德國(13)、新加坡(5)、瑞典(4)、芬蘭(1)、新西蘭(1)等國家的國有經濟比重相應都比較高。可見,腐敗的嚴重程度實際上與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并沒有多少關系,而與一國的政治傳統和法制化程度密切相關。因此,認為國有經濟存在容易滋生腐敗既沒有揭示腐敗產生的本質,也不符合各國發展的現實,更不可能通過減少國有經濟改變腐敗問題。
總之,對國有經濟的種種批評實際上與國有經濟產權性質并沒有直接關系,即使將國有經濟全部私有化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所謂的國有經濟存在的危害。而要徹底解決問題無疑需要繼續沿著市場化方向深化改革,打破各種行政障礙,促進要素流動與民營經濟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有經濟整體質量與生產效率,建立健全國有經濟監督與審核機制,改善國有經濟形象;確定國有經濟進出不同領域的判定標準,規范國有經濟與政府行為,嚴格按照市場要求進行經濟活動,完善國有與非國有經濟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約束政府行為,建立健全法制監督權力的運行機制,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三、國有經濟越少越好嗎?
改革開放至今,一直沒有對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進行量的規定,這也是學術界對國有經濟規模變化發出不同聲音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國有經濟改革長期沿著“國退”方向發展。這就給人一種印象,即國有經濟改革只能“退”不能“講”。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看,國有經濟在特定的發展階段應該存在一個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適度規模。二戰后,發達國家特別是OECD國家先后經歷了國有化和私有化浪潮,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變化,但總體看,大多數OECD國家都保持相當規模的國有經濟,這些國有企業控制著國家的重要領域,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據統計,在國有經濟發展的高峰期間,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產值在GDP中比重分別為法國24%(1985年)、英國19%(1979年)、意大利20%(1979年)、德國13%(西德,1979)。與此同時,國有經濟在非洲占20%、在亞洲占12%、在拉丁美洲占10%,在一些中東和東歐國家中,國有部門的產值至今仍占GDP的20%~40%。之所以國有經濟能迅速發展,主要是因為國有經濟被賦予了多重目標,如對私有企業的國有化更多的是服從國家利益(戰爭需要)、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多重社會目標(就業、公平和社會穩定)的需要,而并非被理論界歸結為潛在的市場失靈,如自然壟斷、公共物品、福利物品以及外部性等或單純的以效率目標或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由于國有經濟的多重目標最終拖累了其效率發揮,從而拉大了與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私有經濟的效率差距,這成為上世紀80年代私有化浪潮的主要依據。雖然私有化浪潮后,發達國家國有經濟規模有所縮小,但仍保有相當比例,且地位更加顯著。除英國和美國國有經濟規模較小(1%左右)外,芬蘭、法國、意大利等國家依然保持著較大比重的國有企業。其中,芬蘭僅國有獨資企業資產價值就占該國GDP的80%,而瑞典、意大利、法國、韓國、土耳其、捷克、新西蘭和荷蘭等國家國有企業資產占GDP的比重維持在15%~35%之間。從產出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國有企業營業額占GDP的10%~15%,而芬蘭國有企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5%。上面所列舉的各國數據只涉及了相關國家部分國有企業的情況,顯然如果將所有國有企業都計算在內OECD國家國有企業規模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小,相反維持相當高的比重。從所有權結構看,OECD國家平均一半以上的國有企業是國有獨資的,20%是國有控股的,也就是說近3/4的國有企業完全或者大部分由國家控制或所有。從國有經濟分布的領域看,OECD國家的國有企業分布依然廣泛,并不僅僅局限于公共品領域。絕大多數國家都根據國情,在不同的競爭性產業領域保持著國有企業。在主要的能源資源(如水力發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郵政電信系統、主要的運輸系統(鐵路、航空)以及金融等“戰略性”領域依然存在大量的國有企業。
根據測算,2008年我國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資產、就業與GDP產出的結構分別為52:48、24.2:75.8、30:70。其中,公有制經濟比重比2004年分別降低13、25.5和7個百分點。鑒于國有經濟是目前我國公有制經濟(第二、三產業)的主體,因此可以粗略認為國有經濟資產規模大體占國民經濟的一半,而就業和產出占四分之一弱。從盈利能力看,近年來國有企業利潤大幅度提高,2008年為1.33萬億元,2009年為1.3萬億元,2010年為1.98萬億元,2011年為2.25萬億元,2012年為2.19萬億元。持續增長的利潤與經濟增長長期保持在7%以上,充分說明我國國有經濟規模總體上與國民經濟相適應。當前,不應再執著于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在相對規模上的變化,而應該將改革主要轉向促進國有與非國有經濟經營效率與內部管理的質量上來。
四、結論
首先,隨著市場經濟逐漸完善,只要是符合市場規則進行的“國退民進”和“國進民退”都是正常的經濟活動,不應該成為關注的焦點。相反,無論是“國退民進”還是“國進民退”只要這一過程是違反市場規則或存在破壞市場規則的行為,我們不僅要關注,更重要的杜絕和依法制裁這些行為,真正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關鍵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構建;初步探索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經濟始終扮演著不可逾越的角色。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加,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是國家綜合國力發展的重要指標。國有經濟是國家經濟的主體部分,影響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當今現代化發展的社會,強化和構建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迫在眉睫。要做到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應當了解現階段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存在的弊端。
一、現階段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存在的弊端
1、權利和責任分工不明
在現代經濟中,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存在著很多漏洞。國有經濟中的權利和責任不明是經常出現的現象。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和分工監督是在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上確立的國有資產管理的基本模式[1]。在國有經濟中,分級管理不明確,一人負責多項工作,造成工作繁雜,不易管理,沒有明確的分工,最終會導致整個體系的混亂。
2、國有資產管理缺乏專業性
國有資產屬于公有資產,對于國有資產的管理也就必須保證專業化,以提升資產管理水平,創新資產管理體制。但就當前的國有資產管理情況來看,事業單位對于國有資產的管理缺乏嚴格性和專業化,僅是按照一般資產管理方法進行管理,這使得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中存在諸多漏洞,難以提升管理水平。
3、監督機制薄弱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中,要想保證資產管理體制的建立,首先應當建立于之相對應的監督機制,但事業單位屬于國有單位,并不能用激烈的市場競爭來約束,也就無法像企業一樣優勝劣汰,缺少了這一層制約,國有資產監督機制也就難以起到真正的監督作用。
4、財務管理有待加強
財務狀況是事業單位的核心部分,對于事業單位的發展有著密切影響,但就現在的事業單位財務狀況來看,都還存在一定的漏洞,包括資金的轉出與轉入和資金的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問題。 構建創新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分工明細化
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來說,做到分工明確、分級管理是進行資產管理的基礎條件。新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要構建一個清晰的分級管理框架,明確各自的自責和分工,條理清晰,有利于整個管理體系的系統性管理。將員工職位進行有效的分級管理和整合,結合事業單位的發展情況,進行細致性劃分,對每項工作都要有專門的人員負責,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基礎建設,針對當前國有經濟的發展,提出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有力的措施,廣納意見,為構建創新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要進行分開管理,這樣有利于更加具有針對性,地方政府會獲得一部分國有資產的資產所有權,使其擁有更強的能動性、積極性和自信心,各自管理職能范圍內的地區,有利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完善。
2、管理專業化
構建創新性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聯系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針對事業單位推進管理的專業化。國有經濟作為國家經濟的主體,主宰著國家經濟的命脈,決定著國家的發展趨勢。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順應國家的發展需要,順應時代經濟的發展潮流。管理部門要正確行使其管理權,加強管理力度,擴大管理范圍,使管理更加趨向專業化。通過實施專業化管理,有利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構建,利用創新性思維構建適合事業單位自身獨一無二的管理體制,有利于國有經濟的發展。
3、監督全面化
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設是發展國有經濟的重要途徑和核心內容。國有資產管理的加強,有利于整個國有經濟的快速進步和發展。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中,監督隊伍是必不可少的。監督隊伍是事業單位質量、形象等多方面的保障者,壯大監督隊伍,加大監督力度,是每一個事業單位做好整個工作的有力保障。不管是公司的人員、制度、條例等各項工作都需要監督部門進行有效的輔助和監督,從而使公司的財務狀況、員工形象都得到了保障和提高。只有監督機構的不斷監督,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才會不斷的完善和健全。另外,考慮到構建創新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事業單位的各個部門也可以通過部門之間互相監督的方式,相互促進,不斷改善,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優勢互補、互相監督、共同進步的理想目標。利用互相監督的優勢,既壯大了監督隊伍,也實現了彼此全面的監督,不斷的嚴格要求,共同構建新型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4、法制保障化
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離不開法律制度,任何事業單位的運營,都要輔助一定的法律制度,完善專業化管理,保障正常運營。尤其是關于事業單位中財務糾紛的法制細化工作,更是資產管理中法制化的重要部分。實現國有資產管理法制化,有利于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構建、完善和發展。做好法制保障是對國有資產管理的基本要求。完善國有資產法制結構體系,優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是現階段發展國有經濟的關鍵任務。
結束語:
國有資產的管理和發展主導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決定著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優化國有經濟結構,構建創新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促進經濟平穩有效的發展。通過資產管理體制的革新,相信會取得豐厚的成果,使得當前經濟管理模式有質的突破。進一步完善了國有經濟體系,以創新性的思維建造了經濟的框架結構,實現了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鋼.國有資產市場化營運及其管理體制改革探討[J].當代經濟科學.2013,08(12):110-111.
關鍵詞: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經濟增加值;全民預算管理
一、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的意義
我國國有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建國以來實行的僵化計劃經濟,使得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是很合理,所以需要實施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調整,這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是現實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改革開放初期,國有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形成了雙贏的局面。但是1990年后,國際以及我國國內的經濟形式都發生了變化,我國的國有企業在市場、經營以及競爭方面都遇到了不同的問題,體制、機制以及技術創新的層面的問題都亟待解決,舊式的國有企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追根究底還是國有企業的經濟格局問題,所以國有企業就業格局急需戰略性調整。
2.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客觀要求
各種科技革命的興起以及各種新興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等)的發展,世界經濟也相應的復雜起來。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變動影響到了我國的經濟結構變動,世界上很多勞動密集型以及資金密集型的企業轉向我國,我國有了世界工廠的稱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突出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扶持新興產業發展。
3.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是充分利用國有資本的現實選擇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居民儲蓄不斷增長,政府和國家的財政收入相應的減少。政府籌資的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增稅籌資;二是通過舉債籌資。兩者都不可行,唯一的方法就是盤活國有資本的存量資金,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
二、經濟增加值與全面預算管理的結合點
基于經濟增加值的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它是一種企業內部的管理方法,是一種提高企業資源利用率的方法,也是一種企業內部結構調整的方法。對企業是有利的,對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格局是有益的,可將其看做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一種手段。
1.經濟增加值
經濟增加值是除去投入的所有資本,所得的真正收益,它對機會成本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又叫做剩余收益。它追求的是企業家收益,因為企業的真正成本一定高于賬面成本,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資金收入。國際上對經濟增加值體系定義為四部分:評價指標管理體系、決策管理體系、激勵制度管理體系以及財務管理體系。
2.全面預算管理
全面預算管理集合了多個關鍵問題,它的模式也是多樣的,它的原理以利潤為導向是實現利潤最大化,以成本為導向是核算成本最低,以銷售為導向是實現企業能對市場的快速變化作出及時的反應等。每種模式都有其必須的條件,所以企業要選擇利于企業發展的預算管理方式,它是企業業績考核的依據,對企業的正常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全面預算,將企業的價值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結合起來,從而使企業實現合理的資源配置,以創造更高的價值。
3.經濟增加值的全面預算管理
預算編制工作是全面預算管理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的企業都進行了持續經營的假設,所以每個企業都有自己制定的長期目標,預算編制就貫穿了企業戰略的整個過程。編制預算的具體過程是:先將企業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實際目標,然后將實際目標轉化成經濟增加值以及目標值。具體操作是將目標分配給每一個部門,企業各個部門以管理層下達,每個部門都有關于經濟增加值編制預算相關的任務,一次作為實現當期財務預算以及經營預算的目標,相關的部門在實行預算計劃之前,可以將自己部門的情況進行反饋,進而對預算編制計劃進行調整,一起合理的規劃和利用企業各部門的資源,以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在這個過程中各部門之間需要相互配合,加強相互聯系,前期需要反饋,過程中需要加強監督,到最后進行整體的預算考評,這樣才能保證預算管理過程的準確性以及科學性。基于經濟增加值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其中,全面預算是一種預算,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不同項目的風險也不同,可以選用風險低的項目,以此來調整資本的成本,而經濟增加值的計算考慮了實際存在的這些差異,使各部門以及整個企業的預算編制更加合理準確。
三、基于經濟增加值的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分析
經濟增加值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編制的具體實施過程:制定企業基于經濟增加值的預算目標,然后將目標下達到下層各個部門并進行調整,最后將計劃反饋給管理部門,從而形成企業最終的全面預算指標。其貫穿于企業發展的始終,聯系著企業的各個部門,經濟增加值依據的是全面預算體系最終的數據以及信息的預警功能,所以要設定考評激勵體系,最后要依據全面預算工具提供的信息來進行企業合理的決策。具體分析如下:
1.經濟增加值全面預算編制體系
經濟增加值全面預算管理體系是對企業的經營目標進行預測,對影響經濟增加值的各種因素進行能力范圍內的控制,從而實現最理想的經濟增加值全面預算。提高經濟增加值的基本原理就是增加收入和減少成本,基本的手段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成本(存貨占用費以及各種資本成本)。
2.基于經濟增加值的企業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分析
如果經濟增加值大于零,說明企業是創造價值的;如果經濟增加值為零,說明企業創造的利潤滿足的只是企業的機會成本。根據結果,調整自身的經營方法,發掘企業潛在的價值。如果企業的經濟增加值小于零,說明企業創造的價值彌補不了已付出的成本,不能對這個項目進行再投資。對預算之后經濟增加值的可行性分析,就是要求最終的收益接近或是等于經濟增加值,不符合此條件,企業會放棄對項目的投資。
3.基于經濟增加值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監控體系
在執行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過程中,企業應對其實行監控,所以需要制定專門的全面預算監控分析體系。預算的監控主要是預算過程的監控,預算的分析主要是對結果的分析和調整。預算監控體系是預算結果客觀性的重要保證,是公司正常經營的保證,公司對用戶的各種銀行以及資金信息進行掌握,可以更好的與預算結合。加強這些信息的監控,可以更好地將企業的應收賬款收回,有的公司為了加強監控力度,還編制了相關的全面預算動態監測機制,這樣能保證全面預算時出現的數據誤差。
4.基于經濟增加值的全面預算考評獎勵體系
考核和獎勵是預算管理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企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全面預算管理體系針對的是經濟責任制以及超指標預算,將最終的結果進行分析之后,對相關的預算合格或優秀的部門進行獎勵,對未完成目標的部門進行懲罰,主體是企業內部的部門或是員工,依據就是預算的目標,客體是應收賬款等指標,形式主要有設置獎金,這就是全面預算考評獎勵體系。這個過程一般發生在預算的最后,這種體系往往對體系內部的部門有激勵的作用,通過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從而使報告期的預算更加的趨向于理性的最大化價值,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避免人才的流失。
通過分析基于經濟增加值的企業全面預算管理體系是適合企業發展的,它有利于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提高企業的效率,有利于企業的全面發展。新形勢下進行國有經濟格局的戰略性調整主要是對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以及運行效率進行調整,也就是對其運營以及管理進行合理優化。本文引入的企業內部基于經濟增加值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從企業計劃、組織、控制等職能的各個方面展開,追求的是企業的長遠發展,該體系在企業內部的運用尤其是國有企業內部的運用,對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以及國有經濟格局的戰略性調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佟成生,潘飛,吳俊.企業預算管理的功能:決策抑或控制[J].會計研究,2011(5).
[2]李洪,張德明,曹秀英等.EVA績效評價指標有效性的實證研究.基于454家滬市上市公司2004年度的數據[J].管理世界,2006(10).
[3]王靖.淺議企業全面預算管理[J].現代商業,2011(12).
科學發展觀是新世紀新階段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需要諸多條件,其中,體制條件具有決定意義。十七大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提出了繼續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任務,目的正在于確立能有效引導和激勵科學發展的更完備、更完善的體制條件,從而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十七大報告貫穿著科學發展的思想,因此毫不奇怪,它同時貫穿著堅持改革的精神。所以我們說,要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在發展的各個方面,關鍵是要把它落實在體制上。
為了完成十七大部署的一系列改革任務,從體制上解決妨礙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當前應著重注意按照改革的方向,深化對以下三個關系的認識。
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對科學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體制條件中,完善的市場體制和市場體系是起基礎作用的。目前,市場化改革尚未告成,亟須深化,而不能停頓和倒退,尤其是在要素和資源市場上。有鑒于此,就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來說,一定要看到,那些把市場體制和市場體系不健全、不完善而造成的市場缺陷當作是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因而主張以更多的政府干預來管制市場,抑制其資源配置功能的種種“理論觀點”都是不正確的,不能為其所惑,否則勢必南轅北轍,貽誤大局。當前,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政府的重要責任是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加快促成市場體制和市場體系的完善,以便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并與之相適應地加快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完善作為現代市場經濟概念的宏觀調控的方式和體系。
二是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的關系。這個關系,部分地也屬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延伸和表現。在這個關系上,有幾個重點需要明確。第一,國有不等同于公有,非國有經濟中包含著多種形式的公有經濟,而且,經濟的市場化越發展,資本的社會化就越發展,非國有經濟中公有性質的經濟成分及其多種形式也就越發展。因此,不能把以公有制為主體當成是以國有制為主體,不能把國有經濟的比重等同于社會主義的比重。第二,在市場經濟中,國有經濟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在于做一般市場主體做不了的事,而不在于利潤目標,也不在于產品和資源的重要性。事實上,在任何領域,如果利潤最大化可以成為合理的目標,那就說明這樣的事由非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去做將會更有效率,更能增進社會財富和消費者福利。同樣,一種產品或資源越重要、越稀缺,就越是要盡快創造條件,由競爭性的市場去配置,因為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反映其重要程度,亦即稀缺程度,從而達成更有效率的配置。至于由此可能引起的某些不合意的收入與財產分配效應,則是政府再分配調節的對象,也不是政府通過國有企業來實行壟斷控制的根據。第三,非國有經濟成長發展得越充分,說明民眾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在經濟活動和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自主參與特別是自主創業越廣泛、越充分,而這一點正是長期、整體的經濟發展及經濟安全的最深厚的基礎,是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包括活力、創新能力)的最深厚的源泉。在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關系的這些問題上,像在上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上一樣,十分需要繼續解放思想,否則就很難按照正確的方向真正落實十七大在國有經濟的改革、壟斷行業的改革、為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破除體制障礙等各個方面提出的改革要求。
三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政府內部的這個重要關系上,針對實際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比簡單地批評地方的利益動機和地方官員的觀念錯誤更切實的,是盡快解決其體制根源上的問題。一項有治本之效的當務之急,是對造成中央與地方的財力和事權不對稱、不匹配的體制進行改革,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形成能有效激勵各級地方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財稅制度。同時,垂直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如何規范,部門體制如何適應轉變政府職能、實現職能有機統一的要求,如何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等問題,也亟待從體制上研究解決。
國有經濟在湖北的國民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九省通衢的區位條件和得天獨厚的資源賦存,使湖北成為國家投資的重點地區之一。湖北國有經濟的發展圍繞國家重點項目的布點展開,在人均GDP水平較低的基礎上,較早進入了重工業階段。國家長期高強度、大規模的投資,奠定了湖北國有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也使湖北成為了工農業大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湖北國有經濟進入到調整和拓展的新階段,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結構性矛盾取代總量不足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后,湖北省加大了結構調整力度,產業結構轉換速度明顯加快,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貢獻逐步提高。但面對實際,著眼未來,推進湖北國有經濟的戰略性發展,促進結構優化升級,全面增強湖北國有經濟的整體競爭力,需要對現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有深入的認識。
二、對湖北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的分析
(1)國有經濟布局逐步優化,但整體素質不高
經過多年努力,湖北省國有經濟正在步入一個新的階段:①大型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亟待突破,全省85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已有80戶進行了公司制改造;②中小國有企業民營化的局面已經形成,2003年全省85%的國有中小企業已經改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戶數占18.17%,國有資產已基本上從縣市國有工業中退出;③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取得進展,部分國有資本退出競爭性領域,并向支柱產業、高科技產業轉移,使產業結構逐步得到優化。
但是,國有經濟戰線過長,整體素質不高:①行業遍及各個門類。省屬企業國有資產遍布各個門類,其中,工業企業占48.6%、建筑企業占9.62%、商貿企業占5.9%、交通運輸業占21.7%、文化產業占5.3%、賓館酒店業占1.9%、其它企業占13.1%。②國有工業比重過高。同全國及沿海省市相比,湖北省國有工業總體規模占工業的比重明顯偏高。2002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的現價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60.4%,而全國平均40.8%,浙江為13.6%,廣東為19.3%,江蘇為22.8%,福建為26.2%,湖北省國有工業比重明顯高于上述省市。③國有工業戰線過長,重點不突出。湖北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有1997戶,涉及到39個工業大類,300多個中類和1000多個小類,總資產達到5832億元。無論從產業分布、地區分布或企業規模看,湖北省的國有工業都存在戰線過長、數量太多、力量分散等問題,覆蓋幾乎所有工業和不同規模的工業企業。④國有工業產業結構仍處于低度水準。國有工業產業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國有工業中,有接近一半的企業分布在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的13個大類企業中,如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紡織業、服裝及其他纖維制造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等,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是技術含量不高,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有限,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由于體制問題,社會負擔以及歷史包袱過重等問題,這些行業中相當部分的國有企業經營效果都不理想。其次是國有工業中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過低,不能對工業結構的集中化起有效的主導和帶動作用。
(2)國有企業組織規模不斷優化,但規模不經濟仍突出
經過近年實施改制改造,兼并重組等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組織規模不斷優化。全省255戶省屬企業中,總資產超過5億元的有14戶,超過50億元的有5戶,超過100億元的有2戶。國有企業規模不經濟的問題有較大程度改善,但問題仍然突出。
①大企業發展不足。大企業多原本是湖北省工業經濟的一大特色,但改革開放后,大企業數量在全國排名明顯下滑。2002年,國家公布的100家特大型企業中,湖北僅有東汽和武鋼兩家入圍。2002年,湖北平均每個大型企業創造的現價工業總產值只有5.73億元,分別只及江蘇和廣東的80.6%和82.9%。
②大多數行業集中度低。汽車工業除東汽、神龍外,其余整車企業生產能力均不足萬輛。鋼鐵工業除武鋼、冶鋼、鄂鋼具備一定規模外,其他15家地方企業平均產量不到5萬噸,且產品品種嚴重趨同。水泥工業除華新、葛洲壩、光化在30萬噸以上外,其他大部分在10萬噸左右。化肥工業除湖北化肥廠、宜化、大峪口、黃麥嶺、雙環集團外,其他50多家企業均未達到最低經濟規模。
③企業之間的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水平不高,大企業難以發揮規模優勢,中小型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不夠。
④規模效益差。由于國有企業分布于過多的產業與行業,盤子雖然大,但單個企業資本卻較小,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在一些規模經濟要求高的行業,企業規模小而分散,多數企業沒有達到合理的規模經濟。以汽車制造業為例,該行業有126家國有企業,只有東汽、神龍等兩家企業產值超過40億元,就是這兩家企業的年產量與國內同行業相比也相差甚遠。如果按汽車行業規模經濟產量來衡量,差距更是巨大。世界公認的汽車生產最小合理規模為年產15萬輛,而湖北省所有汽車生產企業總加起來的年產量也僅有18.1萬輛。此外一些規模經濟效益不明顯的國有中小型企業,不少企業缺乏特色,專業化協作程序低,未能開放搞活,競爭力弱。
⑤國有企業帶動力不夠。國有工業在一些主要行業中,缺少頂尖企業,大企業的規模也不夠大,特別是缺少特大型、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對行業具有很大牽動作用的企業。作為全省排頭兵的大企業同其他省相比,差距較大。如武鋼銷售收入只及寶鋼的67.9%,鞍鋼的81.4%;東汽只及上海大眾的45.1%、一汽的50.4%;武煙只有紅塔集團的11.6%。
(3)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
近年國有企業經過縱深改革,國有企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明顯好轉。繼近兩年經濟效益創歷史新高后,國有企業經濟又有新的突破。2004年第一季度,全省國有及控股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利潤分別為649.53億元、55.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86%、25%。
三、湖北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調整的思路
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應主要圍繞兩方面來展開:一是積極穩妥地加快推進國有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提高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特別是國有控制企業的競爭力;二是加快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具體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提高國有經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國有經濟要根據行業性質和特點、國有企業的規模和競爭力,選擇性地控制戰略行業、主導重要行業、參與基礎行業、退出一般行業。
國有經濟應該壟斷或高度控制的戰略行業。一是關系國家安全的行業,包括關系國防安全的行業,如武器彈藥制造、航天航空工業、核工業等行業;關系政治安全的行業,主要有教育、文化藝術業、廣播電影電視業、郵政通訊業等;關系經濟安全的行業,如金融業、保險業等。二是提供重要公益的行業。這些行業有一定的營利能力,但其公益性的性質要求其不能以營利為目標,要求國有經濟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如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公共設施服務業(市內交通、園林綠化、環境衛生、風景名勝區管理等)、社會福利保障業、綜合技術服務業(氣象、地震預報、測繪環境保護等)、地質勘查、水利管理等。三是具有自然壟斷性的行業。主要有各類運輸(鐵路、公路、管道、河道)干線、機場、港口、電網、自來水、煤氣、電力等行業。這些行業一般具有較高的自然壟斷性,進入壁壘高,需要的投資一般較大,但收益也較穩定。這些行業與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緊密相關,公益性色彩也較強,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可選擇性小,價格又容易被控制。因此,這些應主要由國有經濟壟斷或控股經營,以維護社會安定,保障人民利益。四是珍稀自然資源采掘業。如貴重稀有金屬和非金屬以及具有放射性和劇毒等的礦產資源開采業。這些行業或因資源稀缺但對經濟和科技發展有重要影響,或對人民生命和自然環境極具危險性,應主要由國有經濟控制經營。五是重要戰略物資或特殊物資行業。如糧食、化肥、煙草、鹽業等。這些行業與人民生活和生命健康關系密切,同時也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應主要由國有經濟控制經營。
國有經濟應保持一定控制力的重要行業。一是重要的資源性產業。除應由國家高度控制的自然資源外,其他重要的自然資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鐵、有色金屬等礦產的開采,森林養護與采伐等行業。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微電子、通訊設備制造、儀器儀表、生物醫藥、核能利用、新材料等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應用前景廣闊、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較大影響的產業,在今后一段時期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仍需國家通過扶持相關行業有影響的大型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形式來實施。
國有經濟可以參與的基礎產業。主要包括制造業中對資金和技術要求較高的重加工業,如裝備工業、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汽車及其配件制造業、化學工業、石油加工、醫藥工業、造紙工業、大型批發零售貿易業、大型房地產業等。由于國家已對這些行業投入了大量資金,行業的排頭兵基本上都是國有控制企業,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在這些行業保持國有經濟一定的控制力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根據其競爭能力,或進或退。如果國有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勢力,且效益好,則應該繼續發展,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如果既有的國有企業缺乏競爭力,則應該盡快退出。國有經濟要逐步退出,國有資本逐步從絕對控股向相對控股轉化。
國有經濟應加快退出的一般性行業。進入壁壘較低,規模優勢不明顯的一般競爭性行業,制造業中的紡織服裝業、皮革產品制造業、食品加工與制造業、文化體育用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印刷業、橡膠制品及塑料制品制造業、日用化學品制造業、中低檔建材制造業、金屬產品制造業、農業機械、日用電器制造業、小家電及其他加工工業,服務業中的商品零售業、除國家專賣之外的批發業、倉儲及配送業、餐飲業、公路運輸業、賓館、旅行社、文化娛樂業、律師及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中介及信息咨詢服務業等,國有經濟應盡快退出。
第二,構建國有資本有進有退、能進能退、有序流動的體制和機制。增強國有資產的流動性是實現國有資產有效進退、有序流動的前提條件。建立科學合理的國有資產評價體系和價值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產權市場,降低國有資產進退的交易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透明度。建立以經濟效益為主,政策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國有資本投資和營運的標準和業績考核體系,為國有經濟的進退提供客觀標準。建立科學的產業政策體系和國民經濟運行評價體系,為國有經濟的進退提供決策依據,發揮國有資產的宏觀調控功能。
第三,積極穩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構建和完善以公有制為基礎,國資、民資、外資共融共進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公有制經濟實現形式多樣化的基礎上,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形成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