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6:22: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校園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暴力;校園冷暴力;形式;動機;危害
從“綠領巾”到“藍印章”,從“測智商”到“分色作業本”,再到“不聽話押金”,近年來,這種按照成績好壞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的事件在我國中小學頻頻發生且愈演愈烈,人們習慣于將此類事件稱為“校園冷暴力”事件。而“校園冷暴力”應該怎樣去定義?它又具有哪些特征?我們首先應該對這些學理方面問題有著清楚的了解,才能在未來我“校園冷暴力”的防治中做到“對癥下藥”。
一、“校園冷暴力”的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將“暴力”定義為“蓄意地運用軀體的力量或權力,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育障礙或權益的剝奪”[1]。簡單來看,“暴力”可以理解為一種由主體“蓄意攻擊”對客體“造成傷害”的行為。“冷暴力”屬于“暴力”的一種形式,相對于“拳腳相加”的“熱暴力”而言,“冷暴力”主要指施暴主體通過語言、態度等表現形式發起對客體心理上的攻擊,使受害者遭受精神傷害的一種暴力行為。
在我國,“校園暴力”一詞至今尚未出現學術或法律層面的標準定義。學者主要以“校園”或“師生”為中心對“校園暴力”的概念進行界定,但定義各不相同。中國政法大學徐久生教授認為,“與在校師生有直接相關的暴力行為均可稱為校園暴力”[2],此種定義也得到國內眾學者的認可,也是本文較為贊同的一種說法。“校園冷暴力”便可以理解為發生在學校中的“冷暴力”現象,其主要是指師生和同學之間非肢體的攻擊行為,具體表現形式包括歧視、嘲諷、羞辱、漠視、孤立等,行為的最終影響在于對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創傷。
二、“校園冷暴力”的特征
(一)人員的復雜性
傳統意義上的“校園暴力”更多是指教師對學生的體罰,以及一些在性別、年齡、身體條件等方面占有優勢的學生對周圍同學進行的身體攻擊和傷害,施暴者大都為任課教師或一些紀律性較差的學生。而“校園冷暴力”則與之不同,其參與人員表現出更為復雜的一面:它既可能發生于學生群體之間,又可能發生于學生個體之間;既可能發生于成績優異的學生之間,又可能發生于學習有障礙的學生之間;既可能發生于班級師生之間,又可能發生于校務管理人員與學生之間,甚至會發生于學校領導與普通教師之間。教師、學生、校務管理人員均可能成為施暴者或受害者。
(二)方式的多樣性
“冷暴力”的表現方式極為復雜,王友強等曾人將“校園冷暴力”劃分為“語言冷暴力”、“行為冷暴力”、“制度冷暴力”和“網絡冷暴力”四種類型:“語言冷暴力”主要是指教師對學生,或學生之間進行的諷刺、挖苦,以及學生擾亂課堂秩序、辱罵教師等現象;“行為冷暴力”是指師生之間或同學之間的“歧視”、“漠視”,從而導致受害者被“孤立”;“制度冷暴力”是指學校或教師采取一些不公正的制度措施對學生進行懲罰,例如制定不合理的班規班紀等;“網絡冷暴力”則是指教師或學生通過短信等網絡手段對受害者進行傷害,受害者不全為學生,也可能是教師[3]。可以看出,就“校園冷暴力”來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均可采取多種方式對受害者進行攻擊
(三)動機的隨意性
從實質上講,傳統的“校園暴力”大都可以理解為主體強迫客體做出某種改變的一種手段,例如教師體罰學生往往為了維護自 己的權威或避免教學秩序的混亂,同學之間的“打架”、“勒索”也較多產生于雙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或財產上的紛爭。而通過對歷年來我國“校園冷暴力”事件進行歸納,不難發現,大部分師生間“冷暴力”事件的發生往往并非因為學生“做錯了什么”,而是由于學生“沒做到什么”。也有學生因為自己在生理、形象方面的缺陷或貧困的家庭條件而遭到周圍同學的嘲笑和歧視,甚至有學生由于獲得某項榮譽而被同學孤立于集體之外。學生對教師實施“冷暴力”亦是如此。可以看出,很多學生之所以遭受“冷暴力”并非均因與老師或同學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利益沖突,而且很多施暴者自己也難以言清為何采取“冷暴力”方式對他人進行“制裁”,這便體現出施暴者在行為動機上較為隨意的一面。
(四)標準的主觀性
為“校園冷暴力”尋到出一個客觀的評定標準極為困難。首先,“冷暴力”所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受害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損失和傷害,“心理”是一種主觀反應,“標準”卻是客觀的,目前我國還尚未出現對“心理傷害”或“精神傷害”進行說明的法律法規,這便導致人們很難對教師或學生的精神受傷程度進行合理的衡量和判斷,“冷暴力”的影響程度不得而知。其次,學生之間存在著精神承受能力的差異,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教師的一些言行可能就是“負激勵”與“冷暴力”的差別,學生對教師以及同學之間的“開玩笑”同樣如此。如果嘗試對“冷暴力”尋找一個評定尺度,依筆者看來,通常當我們看到學生或教師由于遭受非肢體的不合理對待而出現躲避環境、精神不振等一些外在表現時,則認為“冷暴力”的影響已經形成。但這種理解顯然是缺乏客觀依據的。
(五)危害的持久性
洛克曾在《教育漫畫》中提到:“假如教學中頻頻使用強權和暴力,帶來的常是更惡劣更危險的心情頹廢的毛病……這種精神頹廢的兒童,沒有活力,也不會認真地去做什么事情”[3]。“校園冷暴力”的危害是難以估量的,不僅可以導致學生學業的荒廢,對學生心理健康及日后發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更是無法彌補,其影響深度絕不亞于對學生軀體上的傷害,正如我們平時所說“心靈的創傷無法彌補”。而對教師而言,“冷暴力”極有可能造成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充滿恐懼和反感,從而無法完成社會和家長所賦予的任務和使命。
(六)責任的隱蔽性
由于“冷暴力”的評定標準缺乏客觀,人們無法效仿肢體傷害評定,將受害者的精神受傷程度劃分為不同等級,法律更是無法酌情對施暴主體進行懲處。不難理解,人們平時所強調良好“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建立,主要基于教育學專業角度和道德層面對師生、學生關系進行的規劃和要求。對他人施加“冷暴力”的教師或學生在事后面臨的更多是道德上的批評和譴責,如果其行為并未造成受害者病理方面的反應,施暴者便可以逃避相應的責任。這種主體責任的隱蔽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中小學校園中的“冷暴力之風”。
可以看出,“校園冷暴力”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它的治理難度絕不亞于傳統的“校園暴力”。當前我國教育界和學術界對“校園冷暴力”的關注度明顯較低,關于其學理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對“校園冷暴力”的相關概念以及應對策略的探討還有待學者進一步加強。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WHO Global Consultation on Violence and Health.Violence :A Public Health Priority[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2.
關鍵詞:仿生色彩;福建高校;鋪地色彩設計
高校校園色彩是校園的生態、審美、文化和特色的綜合體現。其主要包括建筑色彩、植物色彩、雕塑小品色彩、設施色彩和鋪地色彩等。福建高校多集中在福州和閩南地區。目前鋪地色彩一方面受師生的審美意識支配,另一方面又受以材料為中心的物質條件制約。經過調研發現,福州和閩南地區的很多高校鋪地景觀色彩和形式近似相同,缺乏色彩景觀的多樣性和協調性。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更多的色彩設計方法。
1 福建高校校園鋪地色彩設計的現狀
1.1 尊重校園的地域特色
地域性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大學文化建設追求先進文化生存境界的基本立足點[1]。福建氣候區域差異較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水熱條件和垂直分帶較明顯,深受海洋影響,有近4000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自然地理景觀色彩豐富。福建的地方建筑材料主要是紅磚和花崗巖,被廣泛應用于校園鋪地中,為校園色彩景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廈門大學和集美大學,陳嘉庚先生自創的紅色“嘉庚瓦”,把“出磚入石”的工藝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紅色”的磚至今還用在校園的鋪地當中。天然的灰白色的花崗巖融入校園的自然環境。這些本身就是典型的福建地域色彩特征。
福建的人文地域性更多體現的是民族性,特別是閩南地區。廈門邀請中山大學郭紅雨色彩工作室進行了色彩設計,總結其色彩特征為“大色淡渲、彩墨畫意”,其中“大色”是借用閩南傳統建筑在無檐瓦脊上常用的強烈裝飾色的概念,表達廈門傳統建筑的色彩偏好,“淡渲”則闡述了色彩艷度控制的原則,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閩南彩墨畫韻的色彩氛圍[2]。廈門大學和集美大學等高校校園中部分建筑色彩的設計就是“大色淡渲、彩墨畫意”。鋪地色彩就延續建筑色彩而成。如圖3,圖4。
1.2 尊重色彩構成和諧的原則
和諧是校園色彩設計的核心原則。校園色彩設計的基礎是與自然環境色彩相協調,盡量保護突出了自然色,使自然色成為校園色彩的底色,校園鋪地色彩設計大面積接近自然色,接近石板和石磚的色彩,小面積使用彩色地磚使校園鋪地色彩達到了和諧統一。同時也注意到建筑立面的色彩與鋪地色彩的過渡與統一。另外,注重在相關人員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中進行有組織的專項分區色彩設計,達到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色彩和諧。如圖5,圖6。
1.3 使用者的“世代論”原則未達到完美體現
根據中國社會生活與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以及中國人口學專家的研究成果,中國的世代劃分為三個層面。第一世代即紅色的一代(1949―1965),第二世代即的一代(1965-1976),第三世代即為獨生子女的一代(1977年以后) [3]。尊重“世代論”理論的同時,要了解和熟悉各世代群體對色彩的追求和向往。總的趨向是:第一、第二世代的群體,對色彩傾向于冷色系列、喜歡穩重、典雅、高貴的品質感。第三世代即新生一代,色彩的特征表現在:多彩、個性、奔放和隨意,充分表達我行我素的自我理念。世代論對色彩設計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三個世代就包括學生和老師,又是校園色彩的觀賞者,積極鼓勵學生和老師參與校園色彩設計,尊重學生和老師對色彩的理解和建議,搭建與規劃設計專家的溝通平臺,鼓勵第三世代個性化色彩設計。目前,福建高校校園鋪地色彩設計多數都趨同第一世代和第二世代的穩重和典雅的色彩,缺少第三世代的多彩、個性和奔放的色彩設計。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
福建高校校園鋪地色彩設計完美地結合了地域性特色,以人為本,遵循了色彩構成和諧的原則,運用了美學的設計方法,向師生展示了和諧的校園空間色彩。但是隨著師生對色彩審美水平和要求的不斷提升,還需要注入新的設計方法和思維。
2 仿生色彩與福建高校校園鋪地色彩設計
仿生色彩設計是以對應論為其認識論基礎,以人類色彩視覺機能,色彩圖像視覺識別、分析、處理機能與自然界生物系統的優異色彩功能、現象和形式為研究對象,從中提煉出有益于改進色彩設計功能與表現效果的原理與方法,同時運用移植發明法等創造性思維方法,進行人工色彩設計的設計方法[4]。
通過色彩形象與形式美仿生設計方法模仿動物和植物平、立面圖案實現兩色、三色和四色概念色彩方案[5],應用于校園鋪地色彩設計中,并建設相應的概念色彩方案庫,通過數字化方式把相應的概念色彩方案庫進行儲存和整合,可以瀏覽、修改、添加和刪除概念色彩方案,也可以通過語義[6]和主色的檢索方式進行檢索。在設計過程中從概念色彩方案庫中查詢概念色彩方案,進一步應用于實踐。
2.1 完全仿生法
完全仿生法就是將有仿生價值的植物和動物的形體當作一個平面或者立面,用平面掃描的方法掃描其平面或立面,對其色彩構成和圖案構成采取點、線、面的方式抽象為一個概念色彩圖案的方法。積累概念色彩方案,建立方案庫。例如將植物的形體當作一個平面,對其色彩和圖形進行整合設計。首先掃描整合葉片,由于葉片疏密程度和質感(革質和紙質)的不同,掃描整合后呈現了高明度和低明度點的大小和密集程度不同的效果,構成了以點為形式的概念色彩方案;然后掃描整合枝條,由于枝條長短、色彩、柔韌度的不同,掃描整合后呈現了線性界限范圍和線性曲直不同的效果,構成了以線為形式的概念色彩方案;然后掃描整合植物的整體,呈現出整體圖案的形狀斑塊面、色彩斑塊面和質感斑塊面的不同,構成了以面為形式的概念色彩方案,為我們色彩設計提供創作來源。不同的植物品種可以提煉出不同的點、線、面構成的概念色彩方案。動物形體色彩形式也很豐富,特別是海洋動物形體的色彩形式更值得我們去仿生。如圖8,香樟樹木從上向地面投影的完全仿生,可以應用到校園廣場的盆樹空間的鋪地,也可以應用到校園廣場的整體多彩個性的鋪地,使樹木與場地有延續感。圖9,植物葉片的形象和形式美完全仿生,可以應用到大學生活動空間的鋪地設計中,進一步與第三世代的色彩審美觀吻合。這些色彩構成和圖案構成也可選取有代表性的區域填充成另一種不同色相、明度、純度的形式以創新色彩設計。
2.2 局部仿生法
局部形式仿生法就是將有仿生價值的植物和動物的形體最具代表特征的局部進行放大,使其色彩和圖案脫離出來,用平面掃描的方法掃描其平面或立面,對其色彩構成和圖案構成采取點、線、面的方式抽象為一個概念色彩圖案的方法。積累概念色彩方案,建立方案庫。如圖10,香樟樹立面的色彩仿生,取其局部進行放大,應用于人行路的鋪地色彩設計中。這些色彩構成和圖案構成也可選取有代表性的區域填充成另一種不同色相、明度、純度的形式以創新色彩設計。
2.3 疊加互補仿生法
疊加互補形式仿生法就是將兩種仿生形體的優勢結合起來,用平面掃描的方法掃描其組合平面或組合立面,對其色彩構成和圖案構成采取點、線、面的方式抽象為一個概念色彩圖案的方法。例如:不同品種植物葉片脈絡的疊加,組合成新的網絡圖案和色彩圖案。積累概念色彩方案,建立方案庫。如圖11,可以應用在校園人行道鋪地色彩設計中,打破現有常規化單一色彩單一圖案式的鋪地設計。可以在步行道十字交叉口處、起點處和終點處利用疊加仿生的動物和植物圖案色彩進行標識和趣味鋪地色彩設計。這些色彩構成和圖案構成也可選取有代表性的區域填充成另一種不同色相、明度、純度的形式以創新色彩設計。
4 結語
本文通過實踐調查和科學研究,探討了仿生色彩設計方法在福建高校校園建筑和道路鋪地色彩設計中的應用,為今后專業和系統的色彩設計提供思路和借鑒。但是由于上述的設計方法是將色彩仿生抽象為概念色彩方案庫,難免遺漏許多符合設計要求但不在方案庫中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設計的自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該設計方法應拓展策略,進行方案擴充,最大化的豐富色彩方案。
參考文獻:
[1]薛菊.新建大學校園設計的地域性探索[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8):242-244.
[2]郭紅雨.廈門城市色彩規劃[J].建筑與文化,2009(8):55.
[3]周鈞.色彩設計理論概述[J].江蘇紡織,2010(1):35-40.
[4]王曉昕.仿生色彩設計應用研究[J].視覺藝術設計研究,2011(1):89-90.
[5]初建杰.基于概念色彩方案庫的自頂向下色彩設計模式[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8,44(5):112-114.
[6]陳登凱.基于三維語義空間的色彩設計方法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008,44(7):106-108.
基金項目:華僑大學校級科研基金項目(09HZR21)
作者簡介:
劉仁芳(1977-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
發源于哈佛大學的Facebook的日漸紅火,讓很多互聯網的創業者開始重新審視學生市場。而中國2800萬的在校大學生,更是很多互聯網企業眼中的香餑餑。目前,校內網、校友錄、占座等已經在開荒。10月30日,Myspace中國區總裁羅川表示,Myspace中國的主要用戶目標群體是學生。日前,賽爾新概念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匡鵬說,高校互聯網市場潛力巨大,賽爾新概念將鎖定高校市場。
學生群體消費潛力巨大
根據中國互聯網調查中心的數據,截止2006年底,國內互聯網用戶達1.34億人,其中25
歲以下的用戶比例超過51%,而在這超過51%的年輕用戶中,大學生的比例達到了30%。也就是說有超過2000萬大學生活躍在互聯網上,他們已然成為中國互聯網經濟的核心使用者、主要提供者和重要消費者。
巨大的用戶群必然吸引廣告主,這也是眾多網站把目標用戶鎖定在大學生的原因。匡鵬接受采訪時說,大學生現在的消費水平不菲,而且是未來的的主流消費人群,非常適合知名大品牌的傳播。
基于龐大的高校市場,當賽爾新概念的母公司賽爾網絡準備投資一間新的公司時,幾經考證,把定位鎖定在“校園新媒體”,致力于創立中國最大的校園門戶和校園渠道――校園夢網,并于今年7月宣布成立。
對于同樣定位于高校市場的互聯網公司而言,“校園夢網”似乎是“含金而生”。其母體賽爾網絡有限公司(簡稱賽爾網絡)是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著名高校,依托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共同出資組建的計算機互聯網企業。從2001年起,受教育部委托,賽爾網絡全面負責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主干網的運營與維護。孕育高校的深厚背景以及自身的高速網絡,使得“校園夢網”一出生便擁有了眾多的資源。
據介紹,賽爾新概念計劃在未來三年內使校園網絡門戶的注冊用戶數達到800萬,校園數字媒體終端Shutter & Shutter Mobile的注冊用戶數達到500萬,校園網站聯盟CDREAM Union的日Page View達到1億,在千所高校建立校園渠道夢之隊Cdream Team,成員達到十萬人。
“預計今年我們的營業額達到3000萬元,基本持平;明年達到2億元收入、4000萬元利潤。” 匡鵬說。
線上線下互動
盡管高校市場潛力巨大,但是目標用戶為高校的互聯網公司,目前的贏利狀況普遍不樂觀,這些互聯網公司應如何實現贏利呢?Myspace中國區總裁羅川說,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匡鵬接受采訪時說,賽爾新概念(校園夢網)收入的渠道有三個:一是廣告收入;二是網絡服務;三是營銷,包括等。
引言
“校園歌曲”這個名稱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由臺灣傳入大陸,之后便被人們廣泛接受和采用。全國許多音樂報刊紛紛開辟“校園歌曲”專欄,國內還出現了以刊發中小學、大中專學生演唱的校園歌曲新作品為主的《校園歌聲》雜志。1993年文化部少兒司、國家教委基教司、中央電視臺、團中央少年部、全國少兒藝委會還聯合發起了“校園歌曲首次征集評獎活動”,獲獎入選的30首歌曲如《裝扮藍色的地球》(陳鎰康詞,侯小聲曲)、《國旗頌》(佟文西詞,龔耀年曲)、《唱不完的歡樂歌》(肖樹文詞,韓貴森曲)、《老師最理解我》(李嚴詞,傅馨曲)等至今仍在全國許多學校傳唱。
近年來,為了適應跨世紀素質教育的需要,讓孩子唱自己的歌,讓青少年獲得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各種類型的校園歌曲征集活動不斷開展,“校園歌曲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的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為了推動校園歌曲創作實踐活動的進一步開展,需要用相關的文藝理論來加以總結,筆者作為專門從事“校園歌曲”編輯出版的音樂工作者,常常不能不思考許多問題,比如什么是校園歌曲?校園歌曲有哪些基本特征,它與別的歌曲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它在創作上有哪些特有的技法和要求……
下面,我想就上述一些問題談一些粗淺的意見,與讀者朋友、老師們、同學們共同切磋,拋磚引玉,以期引起廣泛關注。
校園歌曲的界說
什么是校園歌曲?這是創作者、演唱者、欣賞者、編輯出版者以及教學者等應首先弄清楚的問題,為此筆者查閱了一些詞典書刊,關于對“校園歌曲”的解釋大約有以下幾點:
1、《中外著名歌曲欣賞》(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的解釋是“70年代中期以來,臺灣青年學生對社會上矯揉造作的流行歌曲很不滿。一些音樂素養較好的大學生,自己寫詞譜曲,歌詞大部分是描述青年人的生活,抒發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思。曲調一般較簡樸,深受青年學生的歡迎。由于這類歌曲是從學校流傳到社會上的,所以人們稱之為校園歌曲”。
2、《音樂知識詞典》(甘肅人民出版社)則直接解釋道:“校園歌曲就是指臺灣青年學生們自己創作、編寫、演唱和伴奏的歌曲。”同時還說明“這個名稱由臺灣雜志社1978年4月首先創用,以后也稱‘校園民謠’、‘現代民歌’、‘樂府民風’以及‘創作歌謠’等”。
3、《親情真情――關于當前少兒歌曲創作的思考》(《中國音樂教育》95年第六期)一文認為“校園歌曲一般指適合大、中、小學生演唱的歌曲”。
以上這些解釋的優點是:①前兩種能幫助人們了解“校園歌曲”這個名稱產生的背景以及此類歌曲的一般特點。②第三種指明了校園歌曲的對象是大、中、小學生,并強調要“適合大、中、小學生演唱”。但由于我們所指的“校園歌曲”已遠遠超出了“臺灣”“青年學生”“70年代創作”等范圍,因而前兩種解釋顯得特別“狹義”。而這些解釋實際上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下定義”(界說)。邏輯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有屬性叫概念的內涵,以判斷形式出現揭示概念內涵的方法叫“定義”(或界說)。上述各種解釋并沒有明確地揭示出“校園歌曲”這個概念的內涵,因此它的外延也讓人產生了一些疑問:
第一,如果以“學生創作、從學校唱到社會,人們都如此稱之”作為定義概念來給“校園歌曲”下定義,就會給人造成一種誤解,那就是其他專業、業余詞曲作者創作的,如1993年“中國校園歌曲”征評入選的作品(如《校園的風》、《上學歌》等)就不能稱之為“校園歌曲”了,因為作者不是學生,也不是從學校唱到社會上去的,而且如果這個“定義”成立的話,還會誤解為凡校園里的人寫的和唱的歌曲就是“校園歌曲”了。
第二,如果以“表現了青年人的生活、思想感情、曲調簡樸”來下定義,似乎可以讓人認為這類歌曲就是“校園歌曲”了,但這里仍有一個邏輯問題,因為青年人包括的范圍很廣,除了校園青年外,還有農村青年、部隊青年,以及工廠機關青年等,顯然“校園歌曲”不可能表現所有“青年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如果真如此,那么表現少兒學生“生活、思想感情”的歌曲豈不統統不算“校園歌曲”了嗎!顯然僅僅以某個年齡段歌曲的特點來界說校園歌曲也是不準確的。
第三,如果“校園歌曲就是指臺灣青年學生70年代中期以來創作的那些歌曲”,那么這種時間、地域、群體的限制會使“校園歌曲”這個詞語的涵蓋變得非常的狹小,這與中國校園歌曲創作演唱的實際情況相距太遠。事實上我國校園歌曲創作演唱等實踐活動并非只存在于臺灣,也并非70年代才開始,只不過以往沒有使用“校園歌曲”這個名稱罷了。早在20世紀初葉,我國從“學堂樂歌”起就開始了“校園歌曲”的創作和演唱活動,從沈心工的《體操――兵操》(1902年)到李淑同的《春游》,從聶耳的《畢業歌》到賀綠汀的《清流》,從周郁輝、寄明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到喬羽、劉熾的《讓我們蕩起雙槳》等等,這些地地道道的學校歌曲如果按上述狹義的解釋就不算“校園歌曲”了。而對我國“學校歌曲”與“校園歌曲”兩個名稱實際已互相通用的情況,需要對“校園歌曲”有一個廣義的解釋。
第四,以“適合大、中、小學生演唱”作“校園歌曲”的內涵,較前面幾種解釋有了一定合理性,但也有不妥之處。因為許多優秀的革命歌曲、軍營歌曲、鄉村歌曲、工礦歌曲,通俗歌曲也都適合學生演唱,如《太陽出來喜洋洋》和《游擊隊歌》就曾做過小學和初中的音樂教材,而前者是鄉村題材的四川民歌,后者則為革命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適合學生,也適合工人、農民、士兵等演唱。《祝你平安》、《愛的奉獻》、《彎彎的月亮》等也非常適合大中學生演唱,但它們則是優秀通俗歌曲。因此以是否適合學生演唱,作為下定義的依據也不理想。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園歌曲呢?
我認為要界說“校園歌曲”這個概念,應該重溫一下邏輯學的一些知識,即:“概念是人們在實踐中,對一類對象撇開其非特有的屬性,抽出其特有屬性概括而成。特有屬性為一類對象所共有,反映著一類對象的本質。”(引自《中學語文教師手冊》邏輯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校園歌曲”有很多屬性,但為“校園歌曲”所共有的,反映著這一類對象的本質的不是“校園里的人寫的唱的”“表現青年人生活思想情感”等等,而“校園歌曲”的特有屬性應該是:反映校園生活,主要表現校園里的學生(或老師)的生活 思想感情并與教育密切聯系,其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詞曲等)與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相適應。為什么這些才是校園歌曲的屬性呢?理由如下:
(一)一切文學藝術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毫無疑問,歌曲藝術也必然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由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歌曲所直接描寫、歌唱的生活現象――題材也就具有多樣性。校園歌曲所主要反映的生活顯然不可能是軍營生活、鄉村生活、企業生活等,而是學校范圍里的生活。
(二)校園歌曲所表現的主要對象――學生是一個包含了兒童、少年、青年的群體,由于年齡層次的差異,他們在生理、心理上有著各自的特點。其思維方式,接受能力,興趣愛好等均有明顯的不同。“校園歌曲”在具體的創作中就不能不考慮學生群體的年齡特點,其作品的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如歌詞語言表達,旋律的音調,節奏、音域、調式、調性等)也就必須與各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相適應。如為小學一年級學生創作的歌曲《上學歌》,表現了剛入學的孩子好學上進、愉快舒心的思想情感。歌詞通俗明白、曲調簡潔明快、音域一個八度內、五聲宮調式,特別上口,每當孩子們唱著“太陽天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時,就會著迷和動情。但是中學的少年兒童們卻對這首歌不屑一顧,讓他們唱會被認為是貶低和不尊重,同理《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歌詞含義深刻,音域達十二度,曲調婉轉動聽,是一首特別受大中學生歡迎的優秀的抒情性校園歌曲,若拿去教低年級小學生唱,他們難以理解,也唱不下來。
其他成人歌曲,雖然也要考慮各自的特點,但就歌曲要適應不同年齡段特征的要求來說均沒有象“校園歌曲”那樣強烈。一首《咱們工人有力量》的工人歌曲各種年齡層次的工人都能唱。一首《我是一個兵》的軍營歌曲,新老戰士都愛唱。《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農村題材的抒情歌曲更為農民群眾所喜愛。而校園歌曲卻難以做到讓幼兒學生、兒童學生、少年學生、青年學生都能接受。所以說“歌曲的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要與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相適應”也就成了校園歌曲的另一個“特有屬性”。近年來全國許多“校園歌曲征集評比”活動均要求在作品上注明適合哪一個年齡段(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就是考慮到了“校園歌曲”的這個“特有屬性”。
另外,由于教師與校園、與教育、與學生密不可分,我認為把“教師歌曲”劃分到“校園歌曲”的范圍內比較合適。(當然也可能有別的劃分法)。
以上分析得知了“校園歌曲”這個概念的內涵(特有屬性),根據邏輯學界說(下定義)的方法,于是可以給“校園歌曲”下這樣的定義:
校園歌曲就是指反映校園生活,主要表現學校學生(或教師)的生活思想感情并與教育密切聯系,其作品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與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相適應的歌曲作品。這是歌曲體裁的一種。
【關鍵詞】數字校園;國內外;現狀;綜述
1.研究背景
高校的數字校園就是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設施與平臺,達到從軟件環境、硬件設施到許多教學、管理、育人、服務等工作的全面的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以具體校園環境、業務工作和學習生活為的基礎,建設一個信息化、數字化虛擬環境以便于改變現實校園的環境,從而開拓功能、提高效率,最終全面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數字化。作為現代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生活的重要平臺,數字校園對于增強高校核心競爭力、提高社會美譽度以及促進學校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建設數字校園的水平不僅反映了領導者對現代教育發展趨勢高屋建瓴的層次水平,也彰顯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更是評估高校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和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1]。
在國內高校從數量擴張到內涵建設的轉型過程中,數字校園建設是提高辦學效率、提升競爭實力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隨著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資源整合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高校數字校園正在走向以“問題為核心”的業務綜合管理階段[2]。在這一背景下,數字校園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逐漸成為熱點領域,數字校園的“一站式”服務開始“浮出水面”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視。數字校園的主體用戶是教師和學生,因此,在數字校園的設計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從用戶的需求出發,使教師、學生和管理者都能夠得到更加便利的服務,從而樂于接受使用,就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實施“一站式”服務的設計。
數字校園信息服務平臺是教學、科研、辦公“一站式”服務的載體,其服務的目標核心在于,數字校園要為用戶帶來真正的便利和促進管理績效的切實提高。然而,這一目標單依靠先進的理念遠遠不夠,還需要進行數字校園信息平臺的軟件設計方能得以實現。通過數字校園綜合信息平臺的設計,能有效地促進高校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不僅有利于實現管理的規范化、信息的網絡化,更有利于實現服務的人性化、決策的科學化,提升師生的數字幸福感,最終支撐高校的發展戰略,提高高校的整體競爭實力。
2.數字校園
2.1 數字校園的緣起
數字校園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個研究項目,項目的發起人是美國的凱尼斯.格林教授[5]。1998年,美國副總統戈爾發表了一個演講,標題是“數字地球:二十一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由此,“數字化”的概念在全球廣為傳播,并衍生出了“數字農村”、數字校園”、“數字社區”、“數字城市”和“數字圖書館”等多種概念。
2.2 數字校園的界定
數字校園的概念眾說紛紜,不同的大學采用不用的項目方案和技術框架,許多種數字校園的解決方案也選擇不同的IT科技公司作為合作伙伴,同時相異的數字校園項目方案也體現了不同的設計理念與教育思想[3]。隨著數字校園的不斷發展,數字校園的概念內容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1)有文獻認為數字校園構建是在實體校園的基礎之上,應用高級的IT技術和信息化設備的技術與手段對人、事、物、信息、知識等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構成一個仿真虛擬的數字世界的網絡現實,是現實校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拓展與延展。通訊網絡、技術平臺和應用系統構建成整個數字校園的神經中樞,能完成真正的數據支撐與信息服務的校園才是真正的數字校園。
(2)也有文獻認為數字化校園是利用通信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等計算機技術對高校的社團、團隊、生活、社會服務、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所有資源信息全面開展再集成與再整合,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完成訪問管理與記錄,資源集中與管控和用戶授權與管理的全面數字化和科學規范的管理。
所以,筆者認為“數字校園”是利用信息技術對學校管理信息進行全面的數字化,并進一步整合和集成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等多種資源,最后形成統一的賬戶調度、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數字校園的目標是提升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社區服務水平及整體競爭力。數字校園的內涵和外延如圖1所示。
3.國內外發展現狀研究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社會的許多領域中引發了深層的變革,在高校管理領域的標志是數字校園建設。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校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數字校園,國內高校起步雖晚,但是也取得了矚目的成績。
3.1 國外研究現狀
1998年1月31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報告中,最先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7]。90年由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Kenneth Green主持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The Campus Communicating Project”,是最早出現的數字校園的概念,在這之后數字化的概念被全世界的人們廣泛接受。
一直走在數字校園建設前沿的是美國高校。當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校園信息化建設已經涉及到校園辦公、圖書管理、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區活動、學生生活等許多不同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良好效果和成績。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訪問到美國的許多“虛擬大學”[4]。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對學校的各種數據信息進行網絡化管理的美國斯坦福大學,能夠提供諸如數據分析和綜合查詢等的多種功能。
整體來說,歐美發達國家高校的數字校園建設的呈現以下幾點特征:
(1)具有將各種各樣不同的系統整合集成在一起的集成平臺工具;
(2)具備統一的賬戶信息管理與服務;
(3)以統一綜合的門戶網站的形式提供多種Web應用;
(4)提供取代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成熟、穩定的自動化、流程化、協同化管理軟件系統;
(5)不同級別、學科的師生可以在無限拓展的不同時空數字校園中工作、學習和生活。歐美國家高校尤其注重在數字校園的關聯領域進行大量的前沿性研究。
3.2 國內研究現狀
90年代開始,國內高等學校著手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這比歐美國家的大學遠遠的甩在后面十到二十多年。在高等學校的的教育教學、科技科研以及管理服務等各個方面廣泛而全面的開始大量應用數字校園。
以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為首的國內從2000年左右開始“數字校園”全面規劃與整體設計的為中心的建設工作,從此國內高校的整體建設的數字校園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6]。在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協同自動化辦公系統、財務收費管理系統、電子績效綜合考核系統、人力資源管理平臺等大量的管理信息應用系統都已在我國許多大學開展或實施。在三維虛擬數字校園構建上,三維虛擬香港中文大學模擬系統已經幫助提升香港中文大學的信息宣傳和國際服務。在IT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上海復旦大學早已建成具有復旦自我特色的大學互聯網絡數據中心(University Internet Data Center,UIDC)。在無線局域網建設上,2002年北京大學以校園有線網為基礎,快速構建了國內高校首個全校園覆蓋的無線校園網。
近年來,各大高校特別是985和211高校,開始籌劃校園一站式服務和跨部門的流程重組,紛紛推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對外經貿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學生綜合服務中心。華東師范大學建立了校園文化生活為主題的虛擬社團服務門戶。其他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還有數字離校系統、網絡迎新系統、學生綜合服務平臺、校內跨平臺支付系統、報名繳費系統、學籍綜合管理系統等。2007年至今,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高校數字校園實現了人事、教務、科研、辦公的一站式服務,具有個人信息查詢、服務集成、代辦事項提醒等服務功能。
從以上實踐發展來看,我國高校的數字校園建設正在實現從“普及推廣”階段向“綜合服務”階段轉變,這一發展趨勢呈現出以下特征:
(1)從以管理為主要目標向以服務為主要目標轉變,從以“業務為核心”向以“以服務為核心”轉變;
(2)從分割式服務向以人為本的“一站式”服務轉變;
(3)從單一部門的“信息孤島”向跨部門之間的“信息協同”轉變;
(4)從單一業務部門的流程電子化向多部門的流程再造轉變;
(5)從單一提高管理效率向提高科研和教學能力轉變。通過數字校園的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高校正在實現從管理型組織向服務型組織的轉變。
3.3 國內外數字校園發展現狀比較
全球信息化進程推動了,有條件的高等教育機構在國內和國外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規劃和實施。學校信息資源庫的整體規劃,校園網絡建設和網絡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最終完成的教學資源管理的規范化,信息網絡化,決策的科學性高等院校建設。
我們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如起步較晚,趕上任務的缺點,但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方面的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近年來,國內高校的建設和應用信息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些高校的硬件條件已經達到了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大學水平的。然而,國內高校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國內高校和大學的建設和管理的信息化,也有很多的問題和困惑。美國大學信息管理與控制,國內高校信息化的成功經驗,也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
4.數字校園發展的關鍵及存在問題
盡管各高校都在積極升級和改造數字校園,目前學校存在的應用系統建設均是針對機構、部門或者業務范圍的實際工作需要進行設計的,因此各個系統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數據規范與標準以及全局視角的統一的系統規劃和設計接口,也沒有從發展的面向未來的設計和學校戰略的高度來考慮,這些業務系統和應用平臺在建設中和實際應用上存在著諸多問題[5]:
(1)對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重視程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重硬件、輕軟件,重技術、輕管理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一些高校更難以達到既重視管理更重視服務的高度。
(2)高校行政部門各自為政,難以實現信息協同和流程再造。原有的信息系統往往是基于單一部門的信息孤島。存在各部門重復建設、總體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問題。
(3)缺乏信息化統一建設標準。目前各個業務系統,比如上網、郵件、OA等均有單獨用戶名、密碼,各部門信息資源封閉獨立,無法實現數據共享服務。學校無線網絡沒有實現全覆蓋,學生公寓網與校園網互聯互通存在鴻溝,校園信息基礎設施平臺缺乏優化融合。
(4)信息化技術支撐隊伍十分薄弱。對信息化工作缺乏專人統籌管理,應用系統開發和信息資源建設人才隊伍嚴重不足。目前高校使用的應用軟件多為定制,應用系統投入運行后,缺少穩定的專業化系統運行、維護更新和業務管理及技術支撐隊伍。
綜上建設以人為本、一站式、綜合信息服務數字校園平臺是我國高校數字校園的當務之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5.結論
本研究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總結和歸納國內數字校園建設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為未來應用成熟、穩定和前沿的互聯網Web平臺和應用系統開發技術設計開發數字校園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工程思想和設計方法,構建一個以前沿技術和成熟模型為核心,適用于高校大學資源規劃的數字校園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設計模型與應用方案。
全面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實現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學信息化,教育科研信息化,學生學習信息化,家校溝通信息化,實現人、事、物的聯動控制與協作管理,使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達到一流水平甚至先進水平,使學生應用教育信息化資源學習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實現高校教師、學生、資源和外界的互聯互通,使數字校園成為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手段,真正實現數字校園、虛擬生活、和諧溝通。
參考文獻
[1]陳培君.基于SOA的數字校園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研究與設計[D].四川:電子科技大學,2013.
[2]王運武.我國數字校園建設研究綜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4).
[3]姜輝,許鑫.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問題及對策[J].情報雜志,2003.
[4]程建鋼.數字校園建設的思考[Z].2010.
[5]焦中明.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幾個問題[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6):52-54.
【關鍵詞】云服務 智慧校園 云計算
目前,高校基本都已具備自己的校園網絡環境,規模也比較大,這就為智慧校園奠定了一定的網絡基礎。高校校園網絡環境往往是局限于內部的,所以在高校內部也會存在不同的網絡環境使得信息變得不利于流通,高校內部的信息和資源的互通成了搭建平臺的一大難題。為了更好的促進智慧校園的建設,必須要改變現有的資源分配情況,本文將討論利用云技術和虛擬技術構建校園云平臺,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智慧校園的構建。
1 云技術及云計算
構建智慧校園,云計算和云服務是關鍵技術,所以我們要對云概念進行一定的了解。云計算和物聯網是兩個新興的概念,物聯網是建立在云平臺之上的一種應用模式。物聯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云平臺系統的不斷完善,云平臺為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海量信息處理能力。同時,在云服務的基礎上,物聯網可以和傳統互聯網有機融合起來,是搭建智慧校園網絡平臺的基礎。
云計算技術的關鍵在于,通過分布式計算機將計算任務分解,而不是傳統本機計算或服務器計算模式,企業的數據中心運行模式則更像是互聯網計算,這讓企業能夠在應用中獲取所需資源,并根據計算要求來調整計算機和存儲系統。云是對網絡和互聯網的一個抽象,廣義的云是通過網絡實現的按需擴展服務,這種服務于很多軟件和網頁應用有關,這使得運算能力成為一個分布于網絡的概念,計算也成了流通與網絡的服務商品。云計算主要包括基礎設施服務IaaS、平臺服務PaaS和軟件服務SaaS三種,為不同的計算需求提供相應。
2 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的概念是從智慧地球延伸出來的,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也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和支持。我國在2010年由浙江大學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智慧校園的概念,這種全新的概念描述的是一種新時期的校園,通過網絡學生可以在校園內隨時隨地的學習,利用科研平臺提高資源共享,網絡教務平臺增強學校的管理能力,以及基于校園網絡的文化生活和便捷的校園生活。智慧校園的整體目標是,在云服務的基礎上,對學校進行智能化的管理,合理共享教育資源,實現公平教育和公平管理,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為教育改革提供動力。
2.1 智慧校園的整體結構
2.1.1 智慧校園的建設框架
簡單來說,智慧校園的框架可以大致分為四層,分別是基礎層、應用層、應用支撐層和統一服務層。同時,為了智慧校園的安全性和通用性,還需要維護系統和信息標準系統進行約束和保護,作為智慧校園的周邊支撐。基礎層主要有互聯網和教育網組成,輔助3G/4G和WLAN無線網絡實現更加全面的網絡覆蓋,構建一個全校范圍的網絡環境。應用支撐層包括云服務平臺,認證平臺和外部資源接入平臺,主要為智慧校園提供各種服務支持。應用程包括教育管理功能、學生管理功能、教育管理功能和輔助功能等,通過網頁和客戶端的形式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相關的交互服務,教師、學生和學校管理者可以通過計算機或者移動設備,成為智慧校園的用戶,并使用智慧校園提供的相關功能。另外,信息標準體系確保智慧校園內信息等擁有一個統一的信息標準,方便傳輸和信息的分布式處理。安全管理體系,確保智慧校園的信息安全,在使用外部資源時能夠避免網絡攻擊。
2.1.2 智慧校園的設計核心
智慧校園的核心是泛在網絡,傳統有線網絡模式很難實現全校園的網絡覆蓋,所以結合無線網絡WLAN,3G/4G移動網絡和WiFi網絡,實現無線網絡信號的全面覆蓋。除此之外,還要增加有線寬帶的網絡供應時長,通過SSID實現區域免費網絡使用,為云服務提供良好的環境。學校的私有云環境和電信服務商的共有云相結合,搭建更加全面的資源平臺,在一定區域內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拓展物聯網應用范圍,利用物聯網應用將移動設備和更多的應用模塊囊括進來,支持更多的社會資源。
2.1.3 智慧校園的預期實現
智慧校園將在很多方面改變校園的工作的方式和生活方式。對于學校的管理者來說,智能校園提供了基于全網的信息管理系統,更有助于高效的對學生信息進行管理。對于教師來說,在教育資源平臺中,教師可以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同時學習更多的先進的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教學水平,協助教師展開科學研究。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生活變的更加便捷,選課、評價以及反饋等,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對于培訓人員來說,培訓方式將從線上線下兩個方面展開,更有助于培訓的效果。
校園校務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學生的一卡通服務,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可能涉及到很多卡和證件,將這些內容集中于一卡,實現校園內部的統一使用,大大降低了學生管理的難度。校園管理的監控和調度,也可以通過智慧校園平臺實現,集中的監控調度讓學校內部環境更加井然有序。校務辦公,通過網絡實現各類報表以及申請的批復,接觸了很多工作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大大提高了校務辦公的效率。在線學習平臺,讓學生可以在課堂外主動的進行又需要的知識獲取,將課堂資源上傳到云平臺中,方便學生的反復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2.2 智慧校園的關鍵技術
2.2.1 關鍵技術概述
智慧校園主要涉及的專業技術有:計算機技術、傳感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數據庫技術等。智慧校園應用的虛擬現實技術,將各類教學資源和管理對象抽象成可以通過網絡和計算機可以進行管理的內容,實現虛擬化的資源分配,使網絡計算負載更加平衡,提高整體的資源應用率。數據庫技術是智慧校園的基礎支持技術,對于學生的管理等都需要龐大的數據庫進行存儲,并且服務器要能夠并發處理大量學生的訪問,優化查詢。
另外,智慧校園的信息標準體系和維護體系是整個智慧校園的重要保障,信息標準體系在網絡環境下統一規范,為應用數據庫系統提供了保障,并且在大量數據的合并和取用更加安全。安全維護機制讓智慧校園始終處于正常的運行狀態,并且對重要的信息進行備份,關鍵時刻利用還原技術確保網絡和信息的安全。
2.2.2 校園云的構建
智慧校園的網絡構建,要在原始校園網的布局下,結合電信云平臺構建校園云環境,部署快相應快,整體運行效率高可靠。依托電信云平臺可以輕松部署大量的校園應用,打造一批學習、生活服務產品。通過校園的移動網絡平臺,引入外部教育資源和就業信息等等,改變校園網絡自閉的格局,構建更加開放的校園云環境。
2.3 智慧校園的應用
智慧校園的應用主要包括校園管理應用和校園生活應用兩個方面。校園管理包括學生課堂考勤、機房上機管理、圖書館管理、宿舍管理和教務信息的管理。校園生活應用包括消費系統、教務信息查詢系統、在線選課系統、校園新消息查詢新系統等。
2.3.1 校園生活應用
消費管理系統采用了RFID技術,使用統一的電子標簽卡和RFID讀寫設備,實現無現金的消費應用。電子標簽卡用于模擬消費金額量,將電子標簽卡與銀行卡或網絡支付接口綁定,就可以實現自動充值和消費。
學生考勤應用是日常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通常學生的考勤情況都是有教師來完成的,但是統計過程占用課堂時間,不便于整體統一管理。利用考勤應用,在上課前用校園卡進行考勤登記,進入教室就已經完成考勤登記,課堂時間被更加高效的利用。
2.3.2 教學管理應用
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借助統一的管理軟件,對教師、教室進行分配,教師也可以在登錄系統后進行自助申請,如果教室沒有被占用就可以進行使用,減少了申請教室的步驟,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教學管理系統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以此來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對教師的評價將有利于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智能化圖書館應用,利用物聯網將圖書館虛擬化處理,學生和教師就可以通過網絡,對所需書籍進行查詢和在線預約,方便教師和學生對書籍的取用。而且在數據庫技術的支持下,圖書館可以將書籍文獻進行更加科學的歸檔和分揀,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檢索效率,方便圖書館的管理。
實驗室管理也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對實驗室的使用情況進行監控,包括設備的使用情況都是通過物聯網進行實時等級的。在實驗室設置環境監控設備,能夠對實驗室的環境進行監控,方便定期的巡檢,預防實驗室的故障,方便維護。
2.3.3 協同辦公應用
智慧校園在云平臺的基礎上,能夠實現多終端的在線協同辦公。云服務本身就是基于云計算技術搭建的,所以在校園云的基礎上也可以進行協同辦公。在云平臺和數據庫的支持下,允許多終端互斥訪問請求信息,大大提高了學生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管理資源的應用效率。
3 結束語
智慧校園在云服務的基礎上實現了校園管理的智能化,讓學生和教師都能有更加便捷的校園體驗。借助物聯網和虛擬化技術,將校園應用變得更加唾手可得,在校園內的活動都更加方便統一。同時,在云平臺提供的豐富接口的基礎上,也聚合了海量的網絡信息,教學資源平臺讓教師和學生擁有更廣的發展空間。當然,智慧校園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隱私安全和技術規范等,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云技術的不斷完善,這些問題也能夠引刃而解,智慧校園的建設也將成為未來的主流。
參考文獻
[1]呂倩.基于云計算及物聯網構建智慧校園[J].計算機科學,2011(S1).
[2]嚴大虎,陳明選.物聯網在智慧校園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 2011(06).
[3]鄧趙紅,桑慶兵.物聯網在教育中的應用與思考[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
[4]嚴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2010(07).
[5]王瑾.基于物聯網的實驗室管理技術[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21).
[6]浦敏,李云飛,王宜懷.基于物聯網的無線照明控制系統[J].照明工程學報, 2010(02).
作者簡介
尹光輝(1976-),男,湖北省武漢市人。碩士學位。現為咸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物聯網技術。
陳瑛(1979-),女,湖北省咸寧市人。碩士學位。現為咸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辦公自動化技術。
【關鍵詞】物聯網;傳感網;高校
一、引言
2009年8月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根據總理考察的指示,無錫迅速建立中國的“感知中國”中心。江蘇無錫成為“感知中國”的中心,成立了中科院無錫傳感網工程中心,由此奠定了江蘇省在物聯網研究、開發與應用實踐方面的中心地位,由此徐州市面對物聯網發展的熱潮,也具有了一定的優勢。2010年3月14日,徐州市人民政府、中國礦業大學合作共建徐州物聯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該中心的建立不僅為市校合作搭建了新平臺、創立了新機制,也標志著徐州物聯網產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結合徐州市“感知徐州”、“感知煤炭”行動,“感知教育”。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在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與社會需求、國家建設需要相對接的過程中,物聯網在高等學校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綠島”意義。高等學校通過這一戰略性產業技術的運用,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更能在社會層面上為物聯網在企業、政府和家庭中的廣泛應用提供示范作用,為物聯網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普及提供突破口,因此,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二、物聯網的內涵及發展過程
物聯網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提出,2005年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概念。“物聯網概念”是在“互聯網概念”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一種網絡概念。2009年,隨著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中國誕生了“感知中國”的物聯網發展理念。與此同時,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與CCSA“泛在網”工作組TC10的成立推動了物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業內人士認為,物聯網將掀起全球的第三次信息產業革命。物聯網發展標志性事件如圖1所示。簡單地說,物聯網就是用物與物的信息傳遞,替代人與人,人與物的信息傳遞,它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可以有效減少能耗,提升效率,保障安全。這樣的技術將在校園中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給教育帶來極大的變革。
三、物聯網的體系結構
物聯網可分為三層:感知層、傳輸層和應用層,如圖2所示。感知層的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采集信息,主要由各種傳感器及傳感智能設備構成,完成信息的收集與簡單處理,并且將信息傳遞出去。感知層的主要研究內容是如何在節能的同時達到節點小型化和智能化,以及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感知層技術還不夠成熟,限制了物聯網的應用和推廣,是目前物聯網技術研究的重點。感知層要求加快各類傳感器件的研制及新傳輸技術、新能源技術的應用。
傳輸層是體系結構的中間層,主要負責處理感知層傳遞的信息及信息的遠距離傳輸,是物聯網的神經中樞和大腦,它主要包括互聯網、校園網、移動通信網等,是連接感知層與應用層的中間層。物聯網的應用以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絡為前提,因此互聯網仍是物聯網的核心與基礎。
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的接口,主要是服務及應用,包括服務數據庫、用戶信息數據庫等。將海量數據分類、整理、計算、挖掘分析,然后應用在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環境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食品溯源等領域。
四、智慧校園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成為美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同年8月,國務院總理在無錫視察時,指示要迅速在無錫建立中國的“感知中國”中心。物聯網在高校的應用—建設智慧校園已成為學校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智慧校園建設可實現教學、科研、管理及服務手段方面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養觀念和教育理念的變革。智慧校園的建設,是高校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高校現代化管理的標志。智慧校園是利用物聯網技術改變師生和校園資源相互交互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確性、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從而實現智慧化服務和管理的校園模式。智慧校園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食堂、供水系統等各種物體中,并且被普遍連接,形成“物聯網”,然后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教學、校園資源與生活的整合。
五、物聯網在智慧校園的應用
1.在教學方面
(1)在建立教學管理運行體系方面,利用現有物聯網的核心技術:RFID技術的支持,有利于完善教學管理的組織系統、評價和考核系統,從而對教學的質量建立保障和監控體系。通過RFID標簽和校園智能卡系統的結合,教師可利用物聯網系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自動的統計。例如:在分組實驗教學中,可以對學生的出席和對應的實驗器材建立聯系,通過RFID系統建立實驗室教學管理系統。院校各級教學管理部門也可利用RFID技術,對學生學習情況、到課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有利于學生工作部門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物聯網在教學管理中還可以用于人員考勤、圖書管理、設備管理等方面。例如帶有RFID標簽的學生證可以監控學生進出各個教學設施的情況,以及行動路線。又如將RFID用于圖書管理,可通過RFID標簽可方便地找到圖書,并且可以在借閱圖書的時候方便地獲取圖書信息而不用把書一本一本拿出來掃描。將物聯網技術用于實驗設備管理可以方便地跟蹤設備的位置和使用狀態,方便管理。
(2)智慧圖書館通過物聯網來實現智慧化的服務和管理。它的理想模式就是無需人工服務。目前物聯網在圖書館中的應用,主要是RFID電子標簽的應用,以智能書車為例來說明。
智能書車是一種移動式RFID文獻歸架管理設備,具有查詢、定位、書架智能導航等功能,可實現文獻架位信息收藏、文獻分揀、新文獻上架等功能。具體流程:書籍揀到書車上,通過閱讀器識別書籍的RFID中存儲的信息,記錄并顯示文獻在書車上的位置,同時根據獲取的書籍存儲架位信息,將需要進行上架工作的位置和書車上對應的書的存放檔位對應起來,并在書車的顯示屏幕上按照書庫的位置將該車書的具體上架位置顯示和指引出來,方便工作人員進行高效率歸架。
(3)物聯網應用到實驗室中主要包括設備管理、實驗過程管理和智能插座等。
設備管理:RFID存儲實驗設備的基本屬性等信息,利用閱讀器方便地獲取相關信息,然后再利用網絡進行統一管理。
實驗過程管理:首先,RFID可以幫助學生方便地獲取實驗步驟、操作要點、使用幫助等信息。其次,在實驗過程中,使用不當時能自動警告并中斷實驗過程,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另外,實驗數據可以被實時采集并以適當的方式提供給實驗者,實現實驗教學的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
智能插座除了擁有傳統電源插座功能外,它能夠將各個實驗設備的耗電量信息實時反饋給實驗室管理員,管理員能隨時開關插座,實現插座與人的對話,起到高效節能的作用。
2.在生活方面
(1)食堂管理
食堂管理是智慧校園重要組成部分,基于RFID技術的食堂管理系統主要分成三部分:
①含RFID電子標簽的飯卡:師生每人擁有一張這樣的飯卡,卡里面包含了用戶信息。
②RFID閱讀器:在每個食堂售飯窗口安置一個RFID閱讀器,將讀到的信息傳至后臺數據庫查詢,讀取卡上金額,并扣除消費金額。
③后臺數據庫管理系統:將用戶的注冊信息存儲在數據庫中,可以方便管理員對食堂消費業務的查詢。
(2)浴室水控管理
基于RFID技術的浴室水控管理,可以實現用水自動化管理,主要功能以信息數據實時顯示。當RFID卡位于閱讀器感應區時,閱讀器就顯示卡上余額,然后可立即進入用水計費狀態。
(3)考勤管理
學生考勤是學校日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常規考勤工作主要都由教師承擔,花費教師額外的時間與精力。
基于RFID技術的考勤管理工作流程:每次上課前,學生用含RFID標簽的校園卡(或手機卡)刷卡進教室,教室內的設備在接收到讀卡器發送來的學生刷卡記錄數據后,將數據發送到遠程服務器;遠程服務器接收到數據后,將數據存儲到數據庫中;然后,教務人員或者教師通過瀏覽器登錄到考勤查詢網站,可以實時地遠程查詢某一節課或某一位學生或某個教室在某一段時間內的考勤情況;學期結束時,每門課程學生的出勤情況或者某個學生在一個學期的出勤情況可以自動統計出來。
六、結語
高校,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維孕育的搖籃,同時也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方式實踐的基地,在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歷程中,校園和學生往往充當著引領者的角色。目前部分高校已將物聯網技術運用于校園管理,不僅體現出高校善于創新,敢于探索的學術精神,更為物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大膽的邁出了探索的腳步。
物聯網會帶來相當大的便利,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首先,物聯網的技術標準尚不完整。關于設備和傳感器的通信接口標準等是影響物聯網發展的挑戰之一。其次,由于物聯網可跟蹤和記錄用戶的活動、行為、習慣和偏好,對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的保護顯得非常重要,普及物聯網要加快信息安全立法進度,完善信息安全法律體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根本。第三,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和管理機制尚不完備。傳感器如何布置,如何維護,如何管理,如何形成網絡,如何使用都是很大的問題。最后,物聯網目前還處于早期階段,前景模糊,還需要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以吸引更多的產業進入該領域,促進進一步發展。從長遠來看,物聯網應用前景相當廣闊。作為新興戰略性產業的代表,物聯網的出現將會促進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更多的創新應用和服務,帶來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變革,最終將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教育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志軍,沈強等.物聯網架構和智能信息處理理論與關鍵技術[J].計算機科學,2011,38(8):1-8.
[2]嚴大虎,陳明選.物聯網在智慧校園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1,21(6):123-125.
[3]張應福.物聯網技術與應用[J].通信與信息技術,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