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2 14:55: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節約糧食的來歷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1 一年一度的冬至節又來臨了,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
今天,我們家也吃起了湯圓。媽媽買了一袋糯米粉,說:“今天,是冬至節,我們來做湯圓吧!”“ok!!!!!!”我一邊回答,一邊用手勢表示。只見媽媽先把糯米粉倒入一個大盆子里,再倒入一杯溫水,用手用力地朝一個方向攪拌,等糯米粉和溫水均勻地混合在一起時,再使勁搓著糯米粉,然后從軟軟的糯米粉中取出一小團放在手心里,用手壓一壓,再用勺子舀一小勺芝麻餡兒,放在中央包起來,最后輕輕地搓一搓,就這樣,一個圓溜溜的小湯圓做好了。我也照著媽媽做的步驟一個一個地做起來,沒過多久,我也做了許多個。圓圓的小湯圓整齊地放在桌子上,像滿天的繁星。
開始煮湯圓了。只見媽媽在鍋里放了半鍋的水,打開火,蓋上鍋蓋等鍋里的水燒開了,再掀開鍋蓋,然后把湯圓一個一個地放進鍋里,蓋上鍋蓋。燒一會兒,沉睡在鍋底的小湯圓浮起來了,像一些白色的小鴨子在池子里游泳。這時,媽媽就用勺子把湯圓一個個舀起來,放進碗里。不一會兒,一碗熱氣騰騰的小湯圓端在了我的面前。我把一碗湯圓放在桌子上,沒等我聞,一股股誘人的香氣撲鼻而來。我夾起一個湯圓,感覺軟綿綿的,放在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一股甜汁從我的喉嚨一直流到我的肚子里。我又吃了一個、二個、三個……我開心地對媽媽說:“好吃,自己做的味道就是不一樣!!!!!”“是,沒錯。”媽媽笑著說。
冬至節真好,因為我可以吃媽媽和我親手做的湯圓。我盼望著下一個冬至節早點到來。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2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為了傳承中華傳統習俗,增進各民族團結交融,豐富師幼校園生活。12月19日,新疆吉木薩爾縣第二雙語幼兒園組織全園幼兒及各班家長委員會成員900多人開展了以“民族大融合,快樂過冬至”為主題的包餃子實踐活動。
首先,教師們給孩子們講解了冬至的來歷和習俗;接著,各班教師、家長委員會的成員與幼兒們一起開心包餃子,共同慶祝中華民族這個傳統的節日。大家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有的包、有的擺、有的學,同時有的說、有的笑、有的樂,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真真實實感受到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溫馨。雖然孩子們包的餃子樣子不是很美觀,但看著自己親手包的餃子,孩子們都非常興奮,無比自豪。當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來時,孩子們拿起碗和筷子,爭先恐后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家長喂孩子吃餃子、孩子喂家長吃餃子,讓家長感受到了由衷的快樂,讓幼兒體會到了真實的感恩。大一班幼兒薛雅萱說:“今天是冬至節,我和小朋友們一起包了餃子,我們特別開心。”小二班家長呼加阿何提說:“今天在幼兒園與孩子們一起包餃子慶祝了冬至節,我們都很高興,漢族與少數民族都是一家人。”
本次冬至包餃子活動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冬至的由來,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讓孩子們從中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讓各民族孩子在活動中快樂地成長。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3
我們家一直喜歡濃墨重彩地過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而這些“墨”與“彩”又大多渲染在傳統的飲食習俗上。在我的印象里,一個個節日總是與歡樂同行,與美味齊飛。
最難忘的要數冬至節了。在漫長冬天的陰冷背景里,冬至節是有溫度的。
記得去年的冬至節。早早的,家里就暈染開了節日的氛圍。爺爺說,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值得慶賀。爸爸也查了百度說“冬至大如年”。而我,則滿心歡喜地期待著冬至節中那些歡樂的事和必吃的佳肴。
傍晚時分,奶奶故作神秘地對我說“今天的晚餐你絕對意想不到!”話音未落,只見爺爺端著一個大大的湯鍋放在桌子正中。“哇,熱騰騰、香噴噴的,看著就好吃!”我興奮地跑過去。爺爺笑看著等不及了的我,一邊往我的碗里盛著湯,一邊說,“冬至有兩道必吃的美味,一個是羊肉湯鍋,還有一個是……你猜猜,是什么?”還沒等我猜出來呢,只聽奶奶有韻有味地唱著“當當當當”,變戲法似的端出一大盤晶瑩爽滑的餃子來。
“可以開動了嗎?”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筷子。“快來喲,冬至晚宴開席咯!”在奶奶的招呼聲中,我們全家圍坐一桌,右手舉筷,左手執勺,左右開弓,大飽口福。
爸爸迅速吃了一塊嫩嫩的羊肉,心滿意足地說“舒服!美味!入口即化!”我生怕爸爸搶完了,趕快夾了幾塊羊肉和幾個餃子放進碗里。這下爺爺奶奶可不依了,異口同聲地說“給我們留點哈”。聰明的媽媽趁機建議,“寶貝食欲大增啊,那我們就來一場‘冬至搶食大賽’怎么樣?”“好主意!”大家說。“一、二、三,開始!”我們爭先恐后地吃起來。我夾幾塊肉,你吃幾個餃子,他喝幾口湯。比賽激烈進行著,不一會兒,我的肚子就圓滾滾的了。“不行了,不行了,比賽結束!”我捧著肚子大喊著。媽媽盤點了比賽結果,宣布爸爸獲勝。哈哈,不出所料,“爸爸、爸爸大‘胃’王!”我朝爸爸豎起大拇指笑著喊著。
在漫長冬天的陰風冷雨里,我們家的冬至節,充滿著陣陣歡笑,洋溢融融暖意,流動著幸福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久久難忘。
冬至活動主題個人心得4
又一年冬至到了,早晨,我懶散地躺在床上,耳邊是媽媽催我起床的嘮叨聲。我心里想:今年冬至肯定又是老一套——吃餃子。
起床洗漱完畢,我跑進廚房,看餃子是否下鍋了,因為我的肚皮癟著唱起了“空城計”。我向案板上瞥了一眼,愣住了,哪有餃子啊,而是爬滿了各種形狀的“蛆蟲”。
正在忙活的爺爺見狀笑了,慈祥地對我說:“很吃驚是吧?今天是冬至,我們不吃餃子,按照爺爺老家的習俗,在冬至節吃‘蛆蟲飯’”。
一、衣冠簡樸古風存——學誦中激趣
使學生有興趣來創編童謠,這是發揮“童謠創編”在品德課導行方面作用的前提。教師要在課堂上讓童謠散發自己的“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樂于接受,樂于傳唱。這些童謠,可以來源于教材中原有的編排,也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自己創編,并在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加以運用。
1. 用童謠激趣導課
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創編一些有趣的童謠,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比如,把將要開始學習的內容編入童謠中,讓學生猜一猜,或以問題作為童謠的結句,讓開場的“童謠”化作一顆“小石子”,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以新鮮、有趣的方式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調。
2. 用童謠整理教學內容
在課中,用一首童謠把關鍵內容加以整理,簡潔又富有童趣的語言能幫助學生記住一些常識性的知識。比如,在學生了解了秋天成熟的水果后,出示童謠《秋天的果實》,讓學生邊拍手邊誦讀,秋天那些瓜果成熟的常識就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用童謠總結導行要求
在結課前,用一首童謠課作為這節課內容的總結,并把對行為的指導蘊含其中。比如,上完“秋天的果實”這一課后,對重點內容“糧食的來歷”需要再次強調,因為這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如何做到節約糧食,在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后,教師“趁熱打鐵”,出示自己創編的童謠《一碗米飯不容易》:一顆秧苗,種在田里……汗水澆灌,來之不易,多吃多盛,少吃少盛,大口吃完,不負苦心。
用簡潔的語言,把糧食的來歷概括出來,同時,用“多吃多盛,少吃少盛,大口吃完,不負苦心”這樣簡潔的語言把不浪費糧食的具體要求明確告訴學生。
經過長時間的熏陶,學生熟悉了童謠的形式。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后,引導學生自己來創編童謠就有了可能。
二、也傍桑陰學種瓜——創編中“內化”
教育是一個內心的旅程,品德課程呈現的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重視創設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樂于表現真實內心的學習情景和民主氛圍,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創作,寫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通過豐富的創謠、編謠活動來體驗和感悟正確的道德認知。
1. 梳理創編切入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找到創編的合適切入點,才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只有這樣,創編的童謠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能對學生的生活起到指導的作用。
仔細分析我們一、二年級的教材,就能發現,教材本身的編排中,就加入了很多有趣的童謠,讀起來朗朗上口,深得學生喜愛。這些童謠可以充分利用,加以改編,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尋找其他的創編點。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悟編成童謠,可使原有的認知和情感得以升華。
2. 落實創編內化點
在品德課上,學生的想象力是不受約束的,有很大的創作空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給他們童謠的基本格式,或學生獨立創編、或師生共同創編。根據低段學生的特點,筆者主要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
框架設定法:給學生搭建一個基本框架,學生只要填入幾句,便可以成為有自己個性特點的獨創童謠。如在學習《假期安全真重要》一課時,讓學生結合書上的圖,編一首兒歌提醒大家。出示以下初步框架:假期生活真開心,安全問題要牢記:不去逗弄小動物,不去( ),棒冰冷飲要( ) ……
在學生補充兒歌內容的過程中,把不能做的危險事情在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既可以作為向別人宣傳的內容,更是對自己的教育。這比教師翻來覆去強調更有效,是一種真正的學生自我教育。
遷移創編法: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所以,“依樣畫葫蘆”是創編童謠最好的方式。教師在合適的時機,出示自己編的童謠,然后讓學生誦讀。在學生興趣濃厚時,提出創編的要求,學生便會欣然接受。最初的要求可以寬松,只要句子通順,都視為成功,給予大力表揚,讓學生充滿自信。
如教學《果實和我們的生活》時,在了解了米飯的來歷后,教師出示了一首自編的童謠:《一碗米飯不容易》,通過師生對讀,學生很快喜歡上了。此時趁熱打鐵,一起說說書上豆漿的制作過程,讓學生模仿老師的方法,編一編《一杯豆漿不容易》或者《一碗青菜不容易》。學生在創編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僅僅是米飯,其他食物也都是來之不易的,平時不能浪費。
提問引導法:運用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創編的內容。教材中的很多內容,是生活中會遇到的非常實際的問題。沒有經過內化,學生很快會忘記,等到真實事情來臨,往往又是束手無策。如果能讓學生自己來編成童謠,印入他們的腦海,很有可能成為危險時刻的“救命稻草。”如在學習了《遇到火災怎么辦》,筆者就用幾個問題追問,引導學生創編兒歌:想一想發生火災時會有什么現象?(濃煙、火苗),要避免吸入濃煙可以怎么做?(用濕毛巾捂嘴)逃生時,怎樣走比較安全?(彎下腰,貼著墻)發現起火是先逃出來,還是先報警?萬一沒有及時逃出來,哪里更安全?……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把想到的辦法編入自己的童謠中,取題目為《我的火災逃生秘訣》:火災來了真危險,浸水毛巾捂口鼻,彎下腰來往下逃,電梯危險不能坐,沿著樓梯往下走。火大不能跑出門,衛生間里暫躲藏。快快報警來救火,敲打東西等救援。
三、忙趁東風放紙鳶——傳唱中踐行
創編、吟誦童謠,必然反映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童謠作為課程文化的一部分,是學生品德形成由源于生活到回歸生活螺旋上升的催化劑。為了讓學生在自誦自唱自樂中感悟品德課堂學習的快樂,時時處處成長在無垠的生活道德情境里,有效的做法就是開放課堂時空,讓童謠入眼入耳入心,融入學生生活,充盈課程文化,使之成為學生不可缺少的文化養料……
1. 游戲中傳唱,趣味中導行
游戲是學生的天性,童謠與游戲相依相伴,可謂是斯用于斯。筆者為了讓創編童謠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學生們一起開發了很多的“童謠游戲”,在游戲中唱童謠,在傳唱中指導自己的行動。
游戲有很多種方式,在課堂上,在絲毫沒有準備的前提下,朗誦童謠可以采用簡單方便的方式,比如說拍手游戲,可以是學生自個兒按節奏拍手,也可以是同桌互拍。
再比如,在活動課玩小皮球時,為了強化學生的分享意識,讓學生們和著拍球的節奏一起背背《一起來拍球》:小皮球,圓溜溜,輕輕拍,跳得低,重重拍,跳得高。一人玩,沒意思,輪流玩,來比賽……這樣的傳唱既增加了樂趣,又對正確的行為進行了強化和鞏固。
2. 生活中傳唱,情境中導行
課堂上創編的童謠,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傳唱中,正確的行為方式更明晰了,行動更趨向于課程目標要求。
比如,每天午飯前,背誦學生們和老師一起在課堂上創編的《一碗米飯不容易》。在背誦中,再一次回顧米飯的來之不易,把“大口吃完,不負苦心”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如果有想倒飯的學生,會對照一下自己背的內容,自覺糾正自己的想法,起到自我監督和教育的作用。
放學排隊出校門時,學生一起背在教學《學校里的一天》這一課時創編的《放學歌》:放學啦,放學啦,學校的一天結束啦!和老師說聲再見,向同學說聲再見,明天我們還要一起學習一起玩。背著整齊的童謠,隊伍里沒有隨便講話的學生,同時,也提醒每個小朋友放學時要和老師、同學互道“再見”這一基本的禮貌要求。
3. 畫筆中詮釋,創意中導行
圖畫是一種心理學的投射技術,它的特點是直接、直觀。直接是指它會很自然地流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愿望和追求。直觀是指當人們把自己心中的圖畫落筆到紙上時,它就變成了有具體信息的載體。學生把自己創編的童謠,用繪畫這樣的方式進行第二次的創作和表達,是把語言外化為“行為”的另一種形式,即直觀,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