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2 14:55: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林經濟管理導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繁榮的現代教育培育出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形成了現代教學法叢林。無論是傳統教學法還是由現代教學理念、教學技術催生出來的新型教學法,各種教學法都具有其獨到之處。對各種教學法優缺點的評價不能脫離具體教學內容、現實教學條件約束和教學對象自身狀況一概而論,更不能為了單純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盲目推行看似新穎、活潑、現代化的教學法而全然不顧學生獲取知識的效果。許多傳統教學法在幾千年的教育實踐中被反復運用,依然生機勃勃,例如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導,指引學生學習的講授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涌現出來的網絡教學,以教學基地為依托的實踐教學,以及各有偏重的研究性教學、互動式教學等眾多現代教學法,因其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活動參與度,啟發學生思考以及學習時間、學習進度安排靈活性上的種種優勢,受到了教師與學生的廣泛歡迎。隨著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活動中還出現了各種教學法相互借鑒、相互滲透的態勢,一門課程的教學往往同時運用了幾種教學法,實現各種教學法的優勢互補。但僅就教學法本身而言無法判斷其好壞,也無法保障教學目標實現。適宜的教學法就是好的教學法。為此應從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出發,以教學目標實現的效果作為判斷教學法優劣的標準。早到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觀點,認為教師應根據教學對象特性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筆者提出的融會式分級教學法,正是順應了現代高等教育“厚基礎,寬口徑”的要求,以“因材施教”法為基礎加以變通,其教學特色集中體現在分級與融會兩個方面。一是分級。所謂分級是指教學中根據教學對象知識背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學習推進層次性要求而采取的層級式教學法。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教學對象是已完成了本科學習任務并通過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較為成熟的大學生。這些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積累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在知識掌握的全面性、嚴謹性上還有待深化,學科知識的運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還有待培養。因此,碩士研究生教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就決定了該階段的教學既要向學生教授更多前沿理論知識,又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與探索空間。為滿足市場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和向更高一級科研領域輸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的教學目標存在明顯差異。從學科知識角度上看,科學碩士的學科知識、科研能力要求較高,屬于學術型人才遴選,以及為更高一級科研工作做知識與能力準備的階段。專業碩士則偏重于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偏重于學生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的培養,是為勞動力市場培養高級技術型人才、中高級管理人才的階段。為達到上述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分級式教學法能更為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更為合理地選取教學形式、考核方式,教學效果的評估也將更為客觀、合理。二是融會。這主要體現在知識學習與運用的交融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相互支撐性以及學生未來發展的互通性三個方面。知識的交融性是指學科基礎理論知識是實踐運用的基礎,沒有扎實的基礎,不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就談不上知識的運用,即使是運用也時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情況稍有變化就不知如何處理,因此,基礎知識的學習仍就是研究生階段的教學重點。但與本科階段相比,研究生階段將更加注重對學科知識來源的探究,通過來源追溯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并在知識的發展變遷中觸摸知識的運用,在學與用的交融中實現學與用的互動,以學助用,以用促學、促創新。現代高等教育強調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這包含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等。學習能力是學生日后從事科研工作、實際管理工作的首要能力,同時也是表達能力與交流溝通能力提升的基石。具備較強學習能力的學生不僅能較快地尋找到學習重點,系統掌握學科知識,實現自我學習,而且還能利用其較強的學習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積累總結經驗,實現交流溝通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現代科研與管理工作并不是截然分割開來的。科研工作需要實際管理案例的支持,管理工作需要科研成果的指導,研究生在未來工作中都會涉及到,因此學生必需同時具備一定的科研素質和管理能力。融會式教學法通過專業知識的分級與融會,多種教學形式交融,可以為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機會,拓寬學生未來就業可能性。
二、融會式分級教學法的設計與構建
了解科學碩士與專業碩士新生專業背景、學科知識掌握情況是實施融會式分級教學的起點。跨專業甚至是跨學科的碩士研究生是近些年來研究生招生中較為普遍的現象。海南大學目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中幾乎沒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學生是經管類其它專業的學生,還有一半是非經管類的跨學科學生;科學碩士的這種情況要好于專業碩士,但學生的跨專業率也幾乎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多數學生只學習過經濟管理的一般知識,而從未接觸過農林經濟管理知識。根據學生這一實際情況,為達到培養目標,設計并構建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就成為融會式分級教學法的核心。
(一)教學內容體系構建
首先將農業經濟管理碩士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劃分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個層次,明確各個教學層次的關系與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指標,選擇具體教學內容,完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方面的關系從下至上來看,處于下層的知識是學習上層內容的基礎。例如,硬核是學習主干的基礎,主干是學習外延的臺階,并且硬核處于最下方,是“中級宏觀經濟學”的必備內容。從上至下看則是,外延是主干內容的具體化,是對硬核的拓展,而主干將在學習中固化為硬核,成為進一步學習的階梯。此外,上述三方面教學內容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層次性,但不是簡單的逐級向上關系,而是在相互支撐的同時,彼此之間相互促進,使理論學習和實際運用能夠順利地進入到下一個更高級的層次。下面分別就三個層次內容的構建目標和依據展開具體論述。具體來說,硬核包含知識與能力兩項。知識是進行專業學術研究必需的專有知識。能力則是指專業分析能力,具體指是否能從基本假設出發,瞄準論證目標,通過分步驟嚴格推導論證,得到最終結果的分析能力,同時還包含了對研究問題進行發散式思考的才能。因此,硬核內容的確定依據:一是從專業知識層面出發確定農林經濟管理碩士必備的專業知識;二是從研究與應用能力出發的綜合分析能力與邏輯推導能力,是超越了專業知識范疇的通用能力。所以就專業知識而言,農林經濟管理碩士的硬核教學內容明顯有別于其它專業;但就能力而言,農林經濟管理碩士與其它專業的碩士極為相似。學生在掌握了硬核內容中屬于知識部分的內容之后,就可以進行主干學習了。從專業知識角度上看,主干具有明顯的課程屬性,表現為不同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中級宏觀經濟學主干教學內容的確定依據:一是處于中級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位置,是學習該課程其它內容的起點;二是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在當前的專業研究領域中被廣泛使用;三是能反映研究領域的主流發展方向,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是專業研究領域中最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研究點;四是與當前宏觀經濟領域中突顯出來的主要經濟矛盾密切相關,倍受關注。確定了主干教學內容,硬核中所要求的能力培養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平臺。通過向學生講解模型構建的出發點、過程及目標,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問題論證的順序性、邏輯性與規律性。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對學術問題嚴謹論證的思維習慣,提升其理論模型發散式探討的能力,在探討中發現并拓展方向。外延由于完成時間較靈活,考核形式較寬松,通常被誤認為是最不重要的教學內容。事實上,在對外延的重要性進行合理評價之前,應先明確外延的教學目標。經濟學在經管類碩士生知識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當前許多不同專業的研究生都要學習該課程,形成了在同一經濟學課堂匯集了許多不同專業的經管類碩士生的局面。但各個專業甚至具體到每個學生需求的具體知識不同,這就決定了外延學習的多目標性。從大的方向上講,一是通過外延的學習,使原本抽象的理論模型生動化、具體化,學生能接觸到與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關的運用實例。二是通過外延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掌握科研工作展開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論證本專業學術問題的能力。三是通過大量學術性論文的閱讀與具體案例剖析,使學生形成查閱參考文獻的習慣,在閱讀中發掘學科研究熱點與空白,熟悉規范性科研學術論文的撰寫格式,提高寫作能力。
(二)教學內容選擇指標及教學內容確定
明確了各層次教學要達到的目標,下一步就是要將教學內容選擇指標具體化,并確定每一層次的具體教學內容。考慮到科學碩士與專業碩士專業背景與培養目標的不同,指標確定與具體教學內容選取也將有所不同。首先,硬核的基礎性特征決定了科學碩士與專業碩士的硬核選取指標極為相似,都集中在基礎假設、分析工具與分析方法三個方面。所不同的是,科學碩士大多具有一定的專業教育背景,硬核的選取重在知識深化,專業碩士重在學科基礎知識構建。具體來說,專業碩士的基礎理論學習是要使其養成從專業假設出發,按照專業思路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習慣,成為名副其實的專業人員;科學碩士則是要進一步深化理論基礎知識。盡管中級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假設與初級并無根本不同,但受層次上的限制,初級經濟學中的假設往往直接給出,較為武斷,有關理論與事實不相吻合的現象也沒有給予全面系統的解釋,使得學生常對理論是否有價值產生疑問。為使經濟問題的探討能在更為客觀、合理的基礎上展開,需要對已學假設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探討,例如經濟人假設合理性的問題。基礎性分析工具是貫穿“中級宏觀經濟學”始終,并被大量反復使用的工具。沒有這一基礎性工具就無法系統準確地學習中級經濟學的理論模型。考慮到專業碩士與科學碩士知識儲備上的差距,專業碩士的學習重點是基礎技術學習,以運用為目的學習分析工具,不做系統理論探討。科學碩士則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數學知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函數極值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穩定性問題的討論與求解,理解動態均衡的內涵與求解方法。在分析方法上,無論哪類研究生都要掌握從合理的假設前提出發,通過科學邏輯推導得到結論的推理論證法,科學碩士出于研究上的需要還應做到各種分析方法的靈活運用。依照分級要求,兩類碩士研究生的主干選擇指標不同,科學碩士以研究中的使用頻率、學科發展方向作為選擇指標;專業碩士則以基礎模型、體現專業性、實用性作為選擇指標。選擇指標確定后,兩類碩士“中級宏觀經濟學”的主干內容就明朗化了。例如,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索羅-斯旺模型不僅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開端,而且是理解其它增長模型的基礎,在中級宏觀經濟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該模型還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被廣泛運用于各種宏觀經濟問題的實證研究中,有著大量豐富的模型運用案例,所以該模型應列為宏觀經濟學主干教學內容。再如,市場非完全性、技術與知識的外溢性與非遞減增長等,都是近些年來宏觀經濟研究取得突破的方向,經典的新古典模型未能涵蓋上述內容,AK模型則對其中的一些進行了高度概括,所以對AK模型的解析是科學碩士另一主干教學內容。相比之下,專業碩士的主干學習是為了構建學科框架,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經濟管理能力,因此,主干內容以一般性的宏觀知識為主,重在知識的實際應用,這樣宏觀供需模型、管理政策、農業與工業化專題、“三農”專題便成為了專業碩士的主干內容。外延較硬核和主干而言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可隨專業研究熱點、研究技術、實際經濟運行以及學生學習狀況調整。科學碩士的選擇指標是模型加深、運用拓展和熱點追蹤。根據這三項指標確定的教學內容,一是與基礎模型密切相關的經典論文原文精讀,如索羅的《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羅默的《內生經濟增長》。通過經典論文原文閱讀,學生可以直接接觸到世界一流的創新型研究成果,經典原文中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語言上的要求也是學生的必學內容。二是國內外優秀專業雜志論文選讀。研究生階段可以把重點放在國內優秀雜志閱讀上,避免要求過高而學生無法實現的問題,但論文閱讀要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實現了解國內研究動態的目的。文章的選取要把握好與主干模型相關,體現主干模型變化與運用的原則,同時要與學生專業相關,體現專業研究熱點的原則。專業碩士的外延包括獲取當前農林經濟數據,了解當前農林經濟管理狀況及具體管理案例等內容。學生通過數據文獻查詢,熟悉掌握數據來源、數據間的相互關系、結構,培養自己日后實際工作中對數據的敏感性與重視度。管理案例剖析是專業碩士重要的外延內容,通過對不同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對比分析,掌握各種運營模式的發展演變、管理績效,探尋不同管理模型、運營方式的適用空間,做到學以致用。
三、融會式分級教學法的實施與考核
(一)組織實施
“中級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性決定了該課程仍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但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可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以內容定方式,以方式促內容。具體來說,就是要綜合考慮各層次教學內容的目標、學生學習能力和各種教學方式的長處,針對不同教學內容、教學階段采用最為適宜的教學方式。對于硬核中較為穩定、規范化的內容,如基礎性數學知識,仍以老師課堂講授為主,并結合一定的課后習題式作業。目前研究生階段課后習題式作業幾乎是一片空白,這種現象往往基于這樣一種認識: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和學生都應集中精力做科研,而研究生已具備相當的自學能力,不需要再進行費時、費力而又刻板的課后習題練習。殊不知,這違背了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原則,沒有硬核支撐的研究將難以維系,更談不上什么創新,何況研究生還處于積累專業知識的階段,課后習題是掌握知識所必需的。硬核中屬于能力的內容則可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如課堂講授、課堂討論、互動和學生課后閱讀等。因為能力是多維的,單一教學方式不可能實現培養多維能力的目的,能力的評價也需要具體問題支撐,缺乏客觀評價標準,也沒有現成程序可以遵循。為構建學生堅實的綜合能力硬核,分階段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可達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第一階段以課堂教學法完成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的講解;第二階段由學生完成課后閱讀、相關作業,并要求將學習成果書面化;第三階段針對學生提交的書面化學習成果進行課堂或課后的師生互動,保證整個教學都圍繞著提高能力展開。主干內容的學時數最多,教學場所也主要在課堂這一較易使學生產生枯燥無味感覺的場所中展開。為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學生能自行閱讀掌握的主干內容可采用提問引導學生理解的教學方式,活躍教學氣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同時還可根據學生在課堂中暴露出的不足,合理安排后續教學內容。此外,教師還可引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實現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營造更為活潑的課堂氛圍。外延教學形式最為靈活,通常采取學生課后閱讀、自學和完成一定課后作業、研究任務的方式。從學生的角度上看,外延內容的學習主要集中在課外,容易產生外延學習與課堂教學無關的錯誤印象。事實上,外延之所以采取課外自學的方式,是因為通過前期的課堂教學,學生已經可以脫離教師的指導,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現在需要的是個人在課外拓展性學習,針對研究課題選擇性學習。應當指出的是,外延教學不是完全放任學生不管,及時督促、檢查是促進外延學習所必需的,因此,要安排學生進行課堂文獻解讀、案例剖析,并在期終考試中設置一定的外延內容檢查學生是否完成了外延學習任務。
(二)考核
[關鍵詞]電子商務;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創新措施
[作者簡介]楊加猛,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博士,江蘇 南京 21003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9―0177―03
隨著中國互聯網絡的高速發展,電子商務的人才需求日趨旺盛。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統計,2006年中國19267家大中型企業的電子商務采購金額達到5928.6億元,電子商務銷售金額達到7210.5億元。據此估算,2006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超過15000億元。而據有關專家預計,未來幾年,我國電子商務人才缺口每年都將超過20萬人,而且這種趨勢還會進一步延續。電子商務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電子商務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因此,加強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培養市場需要的電子商務人才成為政府、高校、企業等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我國高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概況
2000年底,教育部批準設立了電子商務專業。2001年,首批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13所高校開始招生。此后,普通高等院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模不斷擴大。2003~2005年,全國電子商務本科專業招生規模為1.5萬人/年,專科招生超過6萬人/年。截止2006年6月,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306所,高職高專類院校864所,在讀的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已超過10萬人,其中本科在校生約7萬人。
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由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西安郵電學院等高校組成的“中國高校電子商務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組,于2005年5月對普通高等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現狀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開設電子商務專業的高校數量基本適度,但教學質量尚需進一步提高。其中,師資狀況上,為本科生授課的教師中,講師和副教授合計占總體的67.4%;教師畢業專業中,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和經濟學三類合計占71.9%。學生狀況上,電子商務專業本科生的人數與企業的電子商務人才需求相差較大,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在綜合素質、學習能力、知識結構、計算機水平、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等方面較為突出,但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還有一定不足。就業狀況上,電子商務專業存在人才需求缺口巨大與就業率略低于平均水平的反差,人才供需雙方需要進一步對接、人才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
二、電子商務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共性問題
作為一種全新的商務模式和經濟形態,電子商務帶來了整個社會范圍內的一次巨大變革,需要一支浩大的、有新型商務管理和技術能力的創新型電子商務人才隊伍。但相比其他較為成熟的專業,電子商務專業建設時間短、內容新、任務重,正處于初步探索和不斷完善的階段,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亟需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方向細分不足。相比許多傳統專業的明確定位,部分高校在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目標界定上相對寬泛,培養方向上缺少細分,“高級、復合型”的培養初衷與實際結果存在反差。例如培養模式上,高校工廠化培養與企業個性化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知識結構上,學生寬厚的經濟、管理學基礎與社會專業化導向間存在反差;就業意向上,本科生從事電子商務項目管理或技術的預期與眾多企業的操作性人才需求存在反差等等。
2.課程體系缺乏有機集成。從現有的電子商務專業課程體系來看,主要分為技術、商務和管理等幾大模塊,但各大模塊之間相對割裂,課程間缺乏有機聯系,而這一狀況與部分學校的培養目標寬泛、專業定位不明有著較大的關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明確各模塊功能和課程內容的導論(概論)課程未能有效發揮作用,同一模塊的前后課程在內容上有所重疊,導致學生缺乏對本專業的整體性認識;另一方面是實驗、實訓,尤其是綜合性實踐項目相對缺乏或效果欠佳,沒有達到有機融合各大模塊的目的。
3.重理論、輕實務。強于書本,弱于實務,是目前電子商務本科人才培養中相對普遍的一個問題。實務訓練對于復合型、應用性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現實狀況是,部分高校仍存在著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師照本宣科、學生乏味聽講的現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學和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而電子商務教材本身,又存在著或偏于定性描述、或偏于具體技術、深淺不一、案例和實訓內容缺乏等問題。有些即使是重視實務環節的高校,也只是以軟件模擬為主,且面臨著軟件簡單、陳舊、脫離現實等困境。
4.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綜觀培養方向細分不足,課程體系缺乏有機集成,重理論、輕實務等電子商務人才培養中的共性問題,究其根源,在于這一新興專業的師資相對缺乏。據“中國高校電子商務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組的調查,現有電子商務專業教師中,畢業于電子商務專業的僅為1.9%;而在國際交流經歷和專業實踐經驗上,84.5%的電子商務專業教師沒有國際交流經歷,44.4%的專業教師沒有本專業相關企業的實踐經驗。由于本身較少參與實踐活動,導致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案例、指導實驗和創業等方面的效果受到很大影響。當然,電子商務專業教師缺乏。專業素養有待提高這一問題,也與電子商務專業成立時間短,電子商務內容廣博、學科交叉大,引進企業高級實務人員存在困難等原因有關。
三、電子商務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思路與創新措施
1.提升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b培養復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復合型教師,師資質量的提高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關鍵。除了積極引進熟悉中國電子商務實踐的海歸人才和有較高實務經驗的企業人才以外,高校和青年教師自身都應做出更多的努力,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實踐經驗。具體應注重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加強師資培訓。組織電子商務專業教師進行扎實的專業培訓,學術帶頭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就人才培養中的有關問題與專業教師充分交換意見。建議青年教師從講授電子商務導論和帶實驗課開始,注重推廣先進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手段,多采用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二是多參與實踐項目或活動。專業教師應積極爭取、參與或主持本領域的科研和社會項目。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參加各類電子商務競賽,進一步融入電子商務的真實環境,熟悉企業的網絡商務應用模式,并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實際項目的機會。三是與企業或其他高校開展師資合作。通過與企業或其他高校聯合申請課題、開發課件或出版教材等多種方式,實現資源共享,促進青年教師了解學科前沿,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
2.細分培養方向,明確核心課程。由于電子商務涉及面很廣,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無法實現對學生面面俱到的培養。而培養復合性人才也并非是技術、商務或管理類課程的簡單疊加。因此,高校需進一步把脈市場需求,明確專業定位,做到前寬后窄、先博后精,使學生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在技術、商務或管理的某一方面有所側重。在培養方向上,高校可以按照電子商務內容,如電子商務物流、營銷、貿易或項目管理等進行細分,也可以結合具體的行業進行專業定位,如醫藥電子商務、化工電子商務、農林電子商務、旅游電子商務等,培養學生掌握必備的行業知識和電子商務策劃、應用能力。建議推行本科導師制度,根據學生專業興趣分類指導,以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并符合企業的細分需求。
在專業定位上,不同高校可以結合其行業或專業優勢進行細分。但作為同一個專業,其核心課程應予以規范,以體現一個專業的基本培養規格和對知識結構的基本要求。在這一方面,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各個相關高校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望在近期形成電子商務專業規范和教學質量標準。
3.改革教學方法。電子商務專業反映了技術和商務領域的最新發展,其教學方法也應突破常規。例如,根據企業具體的電子商務應用和學科發展前沿,適時調整教學內容;通過啟發式和案例式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結合完整的商務項目,讓學生了解一個項目的策劃與運行全過程,以培養高層次的項目管理人才;采用課堂討論方式,讓學生圍繞某一主題,搜集、分析、處理相關資料和案例,并在課堂上進行公開討論,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建立、利用高校的教學科研網站,一方面為學生下載優秀論文、輔助案例和前沿教學內容,以及提交作業、交流學習心得等提供平臺,另一方面為學生參與網站建設和維護、豐富網站內容等提供實踐機會。
4.創新實踐模式,完善實踐教學體系。高校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目的是為了給社會提供優秀的電子商務人才。無論是原有的偏管理或偏技術的培養模式,都必須著眼長遠,又切合我國社會信息化初期的市場需要,實現學校與企業的有效對接。為此,實踐性教學成為電子商務人才培養中的最重要的內容和環節,已引起了各個高校的高度重視。
建議電子商務本科專業進一步創新實踐模式,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具體而言,高校除引進、更新電子商務開發及模擬軟件,建立企業實習基地以外,還應充分借助校內、校外兩種資源,創新學生實踐、實習方式。一方面,校園內的招生、宣傳、圖書設備采購、網絡教學、后勤服務等逐步電子化,學生可以利用高校的電子商務氛圍,學習、研究校園生活的電子商務內容;另一方面,以相關電子商務競賽為載體,借助阿里巴巴、淘寶、騰訊、各電子銀行等電子商務平臺,使學生接觸企業真實問題,了解各種商業模式和典型應用。此外,還可以探索高校教育與社會資格認證有機結合的機制,創造專業理論與企業實踐無縫連接的電子商務培養環境,建立起學習、實踐的“生活化、商業化”培養新模式。在此基礎上,完善包括課程實驗、綜合實訓和社會實踐在內的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