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1 11:53: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新社會治理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 鍵 詞】社會管理 創新 富民興渝
重慶市第四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為處于特殊復雜時期的重慶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吹響了“科學發展、富民興渝”號角,重振了廣大重慶市民的精氣神。宏偉藍圖重新繪就,催人奮進,但如何將之化為現實美景呢?對此,筆者認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切實落實科學發展,以此強力助推富民興渝,是變宏偉藍圖為現實美景的正確選擇。在此,筆者就為什么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助推富民興渝,發表自己的一孔之見,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推動重慶乃至中國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一變化,西方國家經歷了大約上百年的時間,因此,西方國家在上百年發展中漸次出現的問題,在中國卻壓縮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里,這就不可避免將累積大量的社會問題,從而造成社會問題大量積聚,社會矛盾日益凸顯。
在社會管理領域,社會矛盾凸顯尤為突出,表現在:一是人民內部矛盾多樣易發。集中表現在群眾上訪和十分突出,嚴重影響穩定大局;二是流動人口、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問題突出;三是刑事案件居高不下,公共安全事故頻發;四是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管理和服務問題突出;五是信息網絡建設管理面臨嚴重挑戰;外部勢力及一些背景復雜組織仍在加緊活動。究其產生上述社會管理領域若干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一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各階層、各群體利益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但這種變化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調整,以至于階層、群體、個人之間的利益嚴重失衡甚至被固化,加劇了我國社會貧富懸殊差距,不斷累積了大量民怨;二是社會結構發生變化,階層群體沖突增加,如改革開放后新社會階層強勢崛起,工人階級,農民階級逐漸被弱化甚至被邊緣化,這與我國現時的國家政治體制和架構是極不對稱的;三是社會狀態更加活躍,開放性、流動性問題增多。作為開放的時代,開放性、流動性問題增多,給社會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四是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以及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各階層、群體、個人的社會訴求不斷提升,維權意識更加強烈,這也給社會管理及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是轉型社會常出現價值真空,從而導致社會失范并引發諸多風險,如當前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法治不張,誠信缺失等。就重慶而言,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重慶社會經濟的發展面臨著特殊復雜的環境,處于十分困難的時期,社會矛盾更加突出,對此,我們必須加強社會管理,德法并舉,講信修睦,重振重慶人民的精氣神。
二、重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具有現實的緊迫性
社會管理中的以下幾個突出問題,凸顯了重慶乃至我國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具有現實的緊迫性。
(一)社會管理理念滯后。這是導致重慶乃至我國當前社會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中的最核心問題,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最迫切的任務。社會管理理念滯后主要表現為:一是在社會管理中,重經濟發展,輕社會管理,改革開放的成果未能充分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二是在社會管理中,重管控,輕服務。當前社會管理在理念上還存在著以下幾個誤區:(1)管理就是管控而非服務。在社會管理中常常使用高壓手段,而不是從服務民生著手,切實解決百姓的合理利益訴求;(2)人民群眾是管理對象而非管理主體,把社會管理與人民群眾根本對立起來;(3)片面理解社會管理就是維護社會穩定,并以“穩定壓倒一切”為借口,壓制人民合理的利益訴求;三是重事后處置,輕事前防范。這一落后的社會管理理念使得社會管理成本高昂,甚至是生命和血的代價;四是重行政手段,輕法律道德等手段。重行政手段以至于迷信權力,甚至濫用權力,激化社會矛盾。在社會管理中,往往輕視甚至忽視運用法律道德等手段,尤其是、王立軍事件發生后,凸顯了重慶依法治市,以德治市顯得任重而道遠。
(二)社會管理的主體不夠多元化,重政府作用,輕多方參與。表現在:(1)政府仍然是社會管理的主要或唯一主體。這一現象不可避免帶來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府包攬一切,甚至于越位、錯位,不堪重負;二是政府缺位或不作為,一些社會管理領域出現空白;(2)一些事業單位和行業組織行政傾向化嚴重,實成為“二政府”,如高校管理嚴重的行政化傾向,難以激發教師的活力和學生的創造性,教學質量長期徘徊不前。同時,大量“二政府”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如當前我國社會組織培育明顯滯后,民營經濟發展長期步履艱難等;(3)公民參與社會管理渠道狹窄,渠道不暢,難以形成公民社會。
(三)社會管理方式不夠靈活。體現在:一是對社會組織作用認識不足,單一依靠行政管理手段。成熟的公民社會和市場經濟國家,各類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有政府管理所不具備的優勢和作用,因而是不可替代的;二是對道德和法律等傳統社會管理資源和手段運用不足。道德和法律,作為傳統社會管理手段,自有階級和國家以來,一直發揮著社會管理基石的作用。當前,盡管我國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提到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但坦率講,道德和法律手段在社會管理中卻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三是在社會管理手段上,重剛性、輕柔性,管、卡、壓、罰并舉;四是在社會管理體制上,政府部門條塊分割,相互封閉,各自為政。總之,人們“不信法,信鬧不信理”。因此,“上訪”成了中國一道獨特的“風景”,“維穩”成了一些官員的口頭禪。
(四)社會管理載體不夠明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作為社會管理載體的單位、集體逐漸在弱化。在城鎮,以往全托給單位的“單位人”逐漸變成“社會人”,而社區負責管理的“社區人”尚未形成,因而過去的“單位人”往往游離于單位和社區之間,產生了大量管理真空。在農村,大量民工外流,游離于流入地與流出地之間的社會管理。因而,原來固著在土地上由農村集體管理的大量農民,成了“漂泊”的社會人。社會管理載體的模糊化,不可避免地滋生出大量的社會問題。
毋庸諱言,當前重慶乃至我國的社會管理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大量社會矛盾以及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大量問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僅必要而且十分緊迫。
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以科學發展助推富民興渝
筆者認為,就內涵及實質而言,社會管理創新就是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理念、體制、機制和方法,著力構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滿足群眾需求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全面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因此,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質在于通過對人的服務和管理,促進社會安定有序,激發社會活力。那么,如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助推富民興渝呢?對此,筆者提出以下思考:
(一)創新社會管理理念,以“五堅持、五轉變”構建重慶社會管理新模式。“五堅持”,即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優先;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堅持統籌兼顧,動態協調;堅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堅持立足國情,改革創新。“五轉變”,即從重經濟向更加重視社會管理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轉變;從重政府作用向政府主導型的社會共同治理轉變;從重管制向共商共建共享轉變;從重事后處理向更加重視源頭治理轉變;從重行政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運用轉變。以“五堅持、五轉變”切實轉變并創新社會管理理念,構建重慶社會管理新模式,創造性地貫徹并落實第四次黨代會精神,變宏大愿景為美好現實。
一、社會管理創新必須置于民主法治的框架之下
依據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國策,社會管理創新應當納入法治國家建設這一更大的系統工程當中,最大程度地實現社會管理創新的法治化水平。
(一)社會管理創新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具體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增進人民群眾的利益福祉,為黨和國家的可持續科學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則是“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有學者認為,社會管理創新可看做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社會管理領域的具體體現。這是因為,法治的本質就是保障人民的權利,實現人民的利益,追求人民的福祉。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就是希冀通過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模式以便更好地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不利于人民利益的管理弊病,暢通實現人民利益的通道,這在本質上與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
(二)社會管理創新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準繩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民普遍遵從的良法之治才是法治,這個判斷其實內涵了“有法必依、遵守法律”的意思。法律是實現法治的前提條件,而守法是實現法治的基本條件。依法治國的實現既離不開每一個公民自覺地遵守法律,也離不開運用法律開展管理的政府自身也守法,政府要想創新社會管理也同樣要符合法律的規定和要求,無條件地接受法律的規制。法律作為一種正確的價值準則,既是政府行為的價值指引,也是社會管理創新內含的基本價值方向。社會管理創新并不是說政府可以拋開法律而無規則地創新,而是應當在遵守法律或者說是遵循法律精神的前提下變革那些不合時宜、違背群眾利益的體制機制、方式方法。只有符合法律的創新,才符合法律承載的國家意志和人民利益,才不會背離創新社會管理的初衷。創新意味著要改變事物現時狀態,這難免會與現行的一些法律、法規、做法等不相符合,必須正確對待。不能為了創新而觸犯法律,急功近利;可行的方法是,根據實際情況盡快修改或者廢止法律,打通管理創新的法律通道,讓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創新行為在合法的軌道上運行[2]。
(三)社會管理創新能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社會管理創新的法治化將在社會管理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兩個方面產生積極的意義。社會主義法治制度保障的形式為創新社會管理的成果提供了規范化、強制力的支持。這有助于社會管理“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的基本任務的完成。社會管理創新意味著對社會管理主體、社會管理理念與社會管理方式的改變和調整;意味著對社會管理格局、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公共安全體系、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管理、信息網絡管理等方面的加強和完善。這些都會推動相關領域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與廢除。所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大背景下,社會管理創新將會促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自我完善和更新。這對我國法治建設無疑會起到積極地推進作用。在社會轉型時期進行法治建設,必定會遇到很多困難。社會管理創新通過轉變社會管理理念、調整社會管理格局、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帶來社會治理效應,將營造出更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進而為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的推進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民主法治視域下社會管理創新的具體展開
社會管理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文明水平、推進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強化法治觀念是夯實服務社會管理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利用法治手段是增強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只有依法治理念為指導,以法制體系、法治程序和規范為支撐,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才能真正實現最佳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創新社會管理理念保障公民權利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先行。社會管理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人民的管理和服務。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按照現代公共政府的理論,我國社會管理必須要創新與公民權利息息相關的管理理念:一是“維權即維穩”。不可否認,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社會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多,民眾上訪事件持續增加,而政府也陷入了越維越不穩的困境。而要破解,必須從民眾的利益訴求出發,切實維護民眾合理、合法的權利,特別是對一些侵害民眾合法權利的不法行為,要給予嚴厲打擊,這樣民眾訴求得到伸張,權益得到維護,社會管理的良好效能自然就顯現出來;二是“政務即服務”,社會管理說到底就是通過良好的管理措施,最終更好地為民眾服務。因此,從現代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出發,社會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緊緊圍繞民眾的訴求和民眾的滿意來展開,全力解決好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增強民眾的幸福指數,用民眾的認同度來提升政府社會管理理念的持續創新和發展。
(二)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基于當前我國社會矛盾呈急劇增大態勢,這從一個側面也要求社會管理的方式方法,必須隨之創新和跟進。具體來說,我國當務之急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一是提高協調利益關系的能力。社會管理從根本上講也是一個利益協調的過程,其中既涉及到公共利益,也涉及到個體的私人利益,這就需要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礎上,給予個體的私人利益以尊重,并通過政府的資源建設和能力提升,努力實現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統一;二是提高正確處理矛盾的能力。這涉及到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對于政府來說,要正確對待矛盾,不要懼怕并且要直面矛盾,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社會等手段,確保矛盾處理及時、有效;三是提高新形勢下做群眾工作的能力。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給我國政府社會管理工作指引了努力的方向,其中不僅要加強“”建設,保證與群眾骨肉相連,更重要的是通過政府的自身能力建設,來更好地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讓群眾從心底里認同并相信政府,促進政府決策的有效貫徹落實。
(三)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構建誠信體系誠信是立國的根本。對于社會管理創新機制來說,要以“誠信中國”為主導,從政府機關先行做起,將社會管理烙上誠信的標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一是從中華儒家文化出發,在政府機關中倡導“善治”理念,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二是建立起政府社會管理的誠信評價體系,將行政公開、管理溝通等有機地溶入到誠信評價指標中,并且賦予與公眾密切相關的誠信指標以更大的權重,讓公眾更好地參與到政府誠信體系的構建中;三是建全政府社會管理誠信監督體系,在現有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的基礎上,重點要加強社會監督,賦予社會媒體更多、更自由、更獨立的話語權的同時,探索建立起公眾直接投訴、網絡舉報等渠道,讓監督貫穿于政府社會管理的全過程、全環節,確保監督有位、有為、有力、有效;四是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失信的處罰和賠償機制。對于政府內部來說,要對失信的公務人員給予必要的懲戒和組織處理,而對于社會公眾來說,除了讓公務人員直接承擔賠償責任外,還應啟動相應的行政賠償、國家賠償機制,用政府的公信力來切實保障公眾權利受到行政機關不法侵害時的行政救濟。
(四)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推進誠信執法對于社會管理模式創新來說,誠信執法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維度,要以“公正執法、依法辦事,信守承諾、優質服務”為主要內容,以“切實加強政府誠信建設、積極推動行政執法單位誠信建設、大力實施行政執法人員誠信建設、積極探索行政管理相對人誠信建設”等為主要任務,從教育、宣傳、制度等方面探索誠信行政執法體系的建設:一是給政府社會管理公務人員建立誠信檔案,把失信的公務人員向社會曝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促進當事人自我改進和完善;二是實施誠信機關“紅名單”制度,對在誠信執行方面做得好的單位進行表彰,以形成對其它行政機關干部的模范帶頭和引領作用;三是推進行政執法的法制化建設,將誠信政府納入法律規制當中,用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來保障政府公信力建設向縱深發展。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區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推進大會,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部署,全面安排我區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切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為實現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創造良好環境、凝聚強大力量。
剛才,宣讀了《關于成立區社會管理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同志傳達了全市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推進大會精神,對我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有關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公安分局、區民政局、張家堡街道負責同志分別作了表態發言;最后,廣亭書記從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握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新形勢;理清思路,明確方法,健全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新體系;抓住關鍵,積極實踐,開創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等三個方面作了重要講話。會后,各街道、區級各部門要迅速傳達會議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市、區的重要部署上來,充分認識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做好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扎實做好創新社會管理的重點工作,確保我區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下面,就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工作,我再講幾點意見:
一是在齊抓共管上下功夫。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涉及領域廣、涵蓋內容雜、牽涉單位多,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因此,全區上下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積極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各街道、區級各部門要把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既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要相互支持、協作配合。首先,要在上下聯動、齊抓共管上下功夫,做到區、街、社區(村組)三級聯動,形成齊抓共管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其次,要在多方參與、合力推進上做文章,確保各項工作快推進、快落實,見實效、見長效。第三,要不斷增強社會管理工作的系統性、協調性和科學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善機制、統籌推進,使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二是在創新工作上出亮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是一項嶄新的課題,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做好社會管理工作的核心又是創新。因此,領導干部要努力掌握社會管理有關新理論、新知識,掌握科學分析社會形勢的方式方法,把握社會管理的特點和規律,切實提高社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時,要堅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社會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找準社會管理創新與全區工作大局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圍繞創新做文章,狠抓突破出亮點,確保各項工作形成新經驗、取得新成效。市委召開了全市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推進大會,會上印發了《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市社會管理創新重點工作——十大工程實施意見》兩個文件,各單位要認真組織學習,根據各自工作的實際,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在全市打造“先人一步、高人一籌”的新亮點,在全省、全國開創“叫得響、推得開”的新經驗。
三是在推動落實上見成效。各街道、區級各部門要把社會建設和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加強形勢分析和政策制定,加強工作部署和任務落實,以人為本、服務為先,保障發展、務實增效,全面推動社會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要嚴格落實領導責任,迅速細化分解任務,確保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每一項任務、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細化到點、責任到人,扎實有效地推進工作落實;要把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相結合,大力推進社會管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載體和手段途徑的落實,以全區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來驗證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效果。同時,要建立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確保社會管理創新有成果、工作成效有提升、人民群眾得實惠。
借此機會,我再強調幾項工作:
一是要全力抓好經濟社會各項指標,確保實現“雙過半”。現在距6月底只剩下短短的30多個工作日,各街道和區級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明確任務,砸實責任,緊盯目標,狠抓落實,各項重點項目要加速趕超,各項經濟社會指標要力爭排名靠前,確保提前實現“雙過半”。
二是要加大市容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形象。作為世園會門戶和行政中心所在地,我區的城市管理、環境提升、服務水平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考驗。大家要全面做好環境衛生整治、服務業提升等工作,特別要在渣土車整治、市容保潔、揚塵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決不能出現任何影響形象的事。
三是要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當前,個別村安置項目雖然舉行了開工儀式,但工程建設進度緩慢甚至出現了停滯現象。對此,各街道、區級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把安置回遷工作作為頭等大事,對已開工的項目,要加快工程進度,確保群眾按時回遷;對未開工的項目,要集中力量解決拆遷中的遺留問題,加快手續辦理,確保項目早日開工。
海南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以“點、線、面”結合為抓手,積極推進全地域、領域、要素、方位、過程、行業、時間、社會、產業、空間等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發展,優化旅游供給側改革、促進旅游+產業融合、全面提升國際化水平、實施旅游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強化旅游市場規劃化運轉、切實保障文明安全旅游、加強旅游人才培養及引進、創新旅游現代治理等,其中,社會建設管理將為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提供重要基礎支撐和保障。
自2008年海南啟動國際旅游島行動,尤其是短短兩年后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其中社會建設管理事業進行了諸多探索,立足知識經濟、智慧治理、信息技術革新、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賦權型社會轉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社會分化加劇與趨同化傾向并存、第三部門快速崛起、城市交通擁堵、科學社會管理和綜合評價等新發展、新思路。
一、海南社會建設管理與“多規合一”試點內在關系
自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 海南省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關注, 海南經濟社會獲得了迅猛發展, 在發展的過程中海南省借助自身獨特的地域優勢,如何進行社會建設管理成為海南在肩負建設國際旅游島這一重任下,面臨的重大挑戰。黨的十報告對于社會建設管理的指示為海南省的社會建設管理指明了發展方向。
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2015年中央深改組第十三次會議同意海南開展省域范圍的“多規合一”試點,海南接過了歷史性改革實踐任務,再一次以創新者、探索者和闖海者的姿態站在了改革發展的前沿。
二、海南社會建設管理的重大舉措
近些年來,海南省高度重視社會建設管理工作,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深入推進,創新改革層面取得較大突破。積極推進行政改革,創新社會建設管理,踐行省直管市縣的行政體制,不斷積累實踐經驗,不斷完善社會建設管理的相關條例,在全省范圍內推行簡政放權,創新社會建設管理方法,多維度保障民生工作,。
(一)努力加快實現海南省城鄉一體化。
近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國際旅游島建設背景下結合海南省自身發展的現狀,推進實施《海南省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總體規劃(2010―2030)》,針對當下海南社會轉型時期的問題,旨在利用20年的時間打破現今全省城市、農村、農墾三元分治格局,并依托海南省作為全國“多規合一”試點的有利時機,集中力量整合海南省城鄉及農場資源,實現全省規劃開發與建設“一盤棋”。海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一個“大城市”的建設思路對全省進行統一規劃,加快農墾融入地方步伐,在空間布局上將新農村建設納入城市群的整體發展規劃之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綠化美化工程建設。
(二)積極構建“服務型”政府,服務基層農村。
自2013年以來,海南省正確理順和處理黨群、干群關系,使各級黨政機關干部積極服務農村,著力打通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針對農村扶貧攻堅及農民生產生活方面問題,主動幫助農民打開農產品網上銷售通道。如今,海南省農村全面實行“兩委”干部駐村“坐班”制,便民服務中心(站點)覆蓋所有村鎮,農業保險財政補貼15個險種實現全省覆蓋,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
(三)轉變工作作風和革新工作方法,從多角度創新社會建設管理,保障民生。
例如,省委書記羅保銘撰寫的調研報告《五管齊下破解十大難題》,是其用了近一年時間,先后調查15 個市縣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掌握了第一手的情況而后形成的。該調查報告高度重視海南省社會建設管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三、海南國際旅游島社會建設管理存在問題和主要不足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發現、產生或形成了諸多不足和
問題,社會建設管理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建設管理體系不健全
主要是對社會特性、公共服務的本質認識不足,應該積極探索賦權型社會及其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明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思路、措施和手段等。
(二)社會建設管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甚鮮明
應確立綠色經濟是海南社會建設管理創新的基礎和保障,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發展模式,探索綠色經濟發展新動力,尤其是結合海南實際提出更為有效和明確的抓手。
(三)社會建設管理時代和地方特色不突出
應緊緊抓住城市海南的發展定位,突出海南作為一個整體的城市發展概念和理路,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突出問題,同時立足智慧城市、自媒體等因信息技術革新引發的新模式、新機制和新形勢對海南社會建設管理的影響,重點體現城市海南、智慧海南和自媒體背景下的海南綠色經濟支柱產業――旅游業的價值,落腳于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優先產業發展。
(四)社會建設管理重點不明確
應從城市交通、社區建設、家庭環境、地域文化等與人民群眾切身相關的領域審視和推動社會建設管理,凸顯海南在當下社會建設管理重點領域和內容上的示范效應,充分發揮海南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從每一個市民需求入手,借鑒日本、德國、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經驗,通過對重點領域和內容的研究及實踐范例構擬,全面提升海南社會建設管理水平和能力。
(五)社會建設管理科學性、持續性和有效性亟待提高
應轉變社會建設管理理念,扎實做好群眾工作,創新社會管理體制,使海南省的社會建設管理體制自覺與海南旅游島建設相適應,與海南省的自身發展相結合,改進社會建設與管理方法,構建社會建設管理績效和成效綜合評價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基層管理監督機制,并做好相應的反饋信息處理和預警制度。
四、海南國際旅游大社會建設創新思路
時刻強調管理的科學性原則,在所有人類活動中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同時也值得進行非常深入的理論探究,尤其是社會建設管理在當下及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將比其他任何一個時期都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注,自人類于16世紀進入科技革新時代以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使社會運轉結構的復雜程度比任何一個時期都復雜。
近代科學誕生以來,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中總會有一個國家的科學成果數占同期世界總數的25% 以上,成為世界的科學中心,經過約一個世紀后轉移他國,相應的這個國家并將成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創新探索試驗前沿。在當今美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建立霸主地位之前,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均各領100年左右,是時幾乎所有國家及其人民均以此為榜樣和目標,當然一個符合現代社會建設和公共治理的規范亦源于國家實力及公眾態度。
社會建設的科學管理和有效實施需要與其相適應的公共管理,社會事務的處理和社會發展的諸多問題,均需有以政府組織為主導的公共組織的職能發揮及效用實現,特別是在社會階層固化及其利益分化急劇增強的背景下,社會建設管理應更加突出現代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則和范式。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化、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類社會將使不同國家、地區處于整合―分化,合作―沖突,進步―落后等復雜的動態變化結構中,國際化、創新化、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需要政策公共化和管理知識化,與之相對的還有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邊緣化速度和強度均將加快 。
社會建設幾乎包含了公共領域的所有事務和問題,但既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組織、執行和受眾研究,對于社會建設管理中政府和公共組織之外的群體或社會單元研究甚少,尤其是缺乏對于社會建設管理效能的考核及其相應的測評體系指標建設問題,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成效也總是停留在各種數量的增加值,很難看到關于其建設質量的評價,加之未能厘清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與海南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關系,即使與旅游產業之間的關系都未能有清楚的厘清,很難獲得最科學、最直觀、最有代表性的價值判斷,同時,很多前沿性問題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關系也未能納入到研究范疇中,例如智慧海南、城市海南、社區與社會建設、家庭與社會建設、非營利組織與社會建設等問題,在全國上下深入推進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的綜合改革大背景下,如何實現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成為未來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根本出路。
黨和國家提出了要改革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并明確了在社會管理創新中“法治保障”要求。那么,社會管理創新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推進,首要方面是理念的更新,另一個是方式方法上的轉變。當前社會管理的方式存在一個顯著的矛盾性發展,即管理設備與技術越來越先進,然而管理手段卻依然像過去那樣粗放與粗暴,暴力執法經常被人們所詬病。究其原因是,雖然社會管理設備的性能是提高了,但我們在社會管理理念上卻沒有與時俱進,作相應的調整與轉變。如,我們早就提出了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但是有些管理者和執法者缺乏嚴格依法辦事的精神,把法律當作管理老百姓的工具,某法律對自己的管理工作有利則要依法執行,如果對己不利則放置一邊。他們仍然沒有從最為根本的觀念上進行轉變,對社會管理法治理念存在諸多誤區。中央已提出要用法治思維武裝領導干部和管理者的頭腦,要用法治方法化解社會矛盾,但由于法治理念未及時更新,尚未來得及對社會管理法治的支撐要素做出相應的調整。而社會管理法治理念的及時更新,則為社會管理創新提供動力與引導,促成社會管理創新內外部動力的一種及時回應,這種回應反過來又會促進社會管理創新穩步推進。
二、法治理念更新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先導
前已述及,我國現階段社會管理創新需要理念的更新及社會管理方法與方式的轉變。理念的更新是首要的,這是因為理念更新是行動創新的先導,人們的思想和眼光決定人們的行為選擇。一個沒有法治思維的領導干部,很難想象他在解決所遭遇的社會管理問題時會想到用法律解決問題;人們具有不同的法治理念,就會對社會管理中的問題與做法有不同的認識,就會形成不同的法治實踐效果。在目前社會管理創新不斷推進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樹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法治理念,以全新的思維與眼光來體察社會,認識自己,以避免在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發生重大偏差,把社會管理創新引向歧途。實現民主和善治是社會管理創新的目標,為此,我們必須要嚴格依法辦事,依照法律和制度管理社會;而這需要一種全新的社會管理法治理念的指引。哈耶克指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動中都受到事前規定并宣布的規則的約束”。①換句話說,政府必須要法律的框架內活動,其社會管理的權限和職責必須由法律授予,在社會管理過程既不能越權、也不能濫用權力、更不能怠行職責;要形成“權為民所授”、“權為民所用”,以及權力的行使由人民進行監督的意識與氛圍。如果在社會管理創新中還固守原來的理念,如“權大于法”、“把法律作為管理和控制社會的國家”、“不嚴格依法辦事”等,將會把社會管理創新引向歧途,無法達到社會管理創新的目的。
三、法治理念更新是規范和保障社會管理權力的需要
社會管理政策的決定者和執行者均具有一定的權力,因而存在著社會管理權力侵害相對人權利的可能性,這已被現實中大量實例所證明。因此需要對社會管理權力進行必要的規制,其實規制也是一種保障。為達到規范和保障社會管理權力的目的,需要進行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社會管理人員進行法治理念教育,用正確的法治理念能夠武裝其頭腦,使社會管理者樹立依法行使權力和注重保障相對人權利等正確的社會管理的法治觀,遠離與排斥超越職責范圍行使權力、濫用權力、侵害相對人權益的行為。二是將正確的法治理念具化于具體的社會管理制度和機制中,使社會管理的各項制度與決策能夠體現現代法治觀的要求,能真正保障公民權利。對社會管理相對人而言,具備正確的法治理念也非常重要。社會管理創新必須要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這當然要求管理人員在進行管理活動時依法而為和自我克制,也需要相對人對法治理念的接受與理解,才能在權益被侵害時具有依法維權的意識,能采用合法方式維權,這樣才有利于社會和諧與穩定。
四、市民社會的良性成長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前,政府是社會管理的唯一主體,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在內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均由政府統一安排和管理。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我國的經濟與社會均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發展是日新月異,社會結構日益多元,人們的訴求更加多樣,利益格局日趨復雜。傳統的“全能型政府”、由政府大包大攬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管理模式進行變革和創新是呼之欲出。于是,國家權力逐漸從一些領域退出,逐步構建起職能范圍適度、組織規模適中的政府,在管理中是提供引導、指導與服務。
五、政府職能轉變及法治政府的建立需要更新法治理念
我國傳統的治理模式是以行政機關為主體,采用強制命令等行政手段進行社會管理。一方面政府大包大攬,包打天下,另一方面政府應負責的公共職能卻長期履行不到位;一方面政府承擔一些不該管也管不好的社會事務,另一方面應該由政府履行的一些社會管理職能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這說明倚重行政手段的傳統社會管理模式是弊端叢生。經濟市場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市民社會的生成與發展等社會結構的變化促使政府要轉變職能,要求變革傳統的“一元化”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打破政府發號施令、群眾被動接受的單向管理方式;我們要順應社會結構發生的新變化重新為政府定位,形成多元多維、社會協同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形成公民人人參與管理,服從管理,并從中受益的格局。這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建立法治政府,政府需依法治理,不能越權、不能濫權、更不能怠行職責。公民需要依法參與管理活動,依法享有權利履行義務,最終,在社會管理中充分體現民主,使社會管理成為政府與公民之間雙向的互動的活動,政府與公民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六、結語
一、明確任務,突出重點,全面落實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各項措施
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集諸多紛繁的工作于一體。企業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要堅持以服務企業生產經營、維護內部穩定為工作重心,認真貫徹落實綜合治理工作“領導責任制”、“目標管理責任制”、“一票否決制”、“重大案件責任追究制”和“一崗雙責”落實制等的基本要求,通過抓領導責任制,把落實綜合治理措施,維護企業內部穩定的各項工作任務和要求分解為操作性強的具體指標,層層簽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書和“一崗雙責”的目標管理責任書等,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社會管理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體系。
二、當前影響企業的不穩定因素較多,是落實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的絆腳石
影響企業的不穩定因素,有少數違法職工個人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企業周邊社會環境的客觀原因。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這些因素往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極易衍化成民間糾紛、刑事及治安案件等。因此,企業綜合治理工作必須采取多種方法,多種措施,多種手段和“對癥下藥”的多元化方式進行。
第一,確實深入地開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專項整治斗爭。嚴歷打擊嚴重違法犯罪,既是對違法犯罪分子的制裁過程,也是進行教育企業職工遵紀守法的過程。企業應積極配合政法機關,對發生在本企業的嚴重危害治安秩序的犯罪分子予以堅決打擊,震懾犯罪。本著企業、社會什么問題突出就治理什么的原則,對突出問題進行統一整治;打擊違法犯罪不全是公安機關的事情,我們也有責任和義務。
第二,以法制和道德教育為中心,大力開展法制、道德宣傳教育工作。按照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結合的要求,加強普法工作和道德教育,要結合企業改革中的難點、熱點問題,抓好法制和道德教育,以促進企業的法制建設,提高依法經營、依法管理水平,使企業各項經營管理步入法制軌道。弘揚企業文化,提高職工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法制觀念,做到人人知法守法,勇于同各種違法犯罪做斗爭,敢于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加強廠紀廠規的宣傳教育工作,使遵章守紀成為職工良好習慣,確保企業內部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順利進行。
第三,加強企業內部治安防范工作。加強內部治安防范,預防各類案件的發生,是企業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企業要廣泛發動職工群眾,采取各種措施,搞好防火、防盜、防爆、防治安災害事故等,消除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隱患,尤其是大力疏導調解各種社會矛盾和民事糾紛,避免激化,努力做到無刑事案件和無重大治安案件事故發生,以利于企業內部秩序的穩定,職工家屬安居樂業。
第四,綜合治理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堅持把綜合治理工作與企業改革,安全生產、公司發展放在同樣重要位置上,做到與企業改革和發展計劃、同安排、同檢查、同考核。建立一套明確的目標治理責任制度,實行目標管理,與企業所屬單位的經濟利益緊緊結合,使之有效地全面開展綜合治理工作。
第五,抓好個別主要領導(第一負責人)對綜合治理工作不重視,各項治安管理制度和措施不落實,基層管理人員無強烈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從思想上改變職工缺乏主人翁的意識,認為公家的東西沒人管丟了就丟了,丟失之后有公安部門破案,對自己的收入沒有影響的狀況。
尊敬的各位領導:
著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剛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馬書記在講話中深刻闡述了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意義、主要任務和工作方法,為我進一步做好社會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標、堅定了信心。縣將以這次大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馬書記的講話要求,緊緊圍繞“社會穩定、治安良好、和諧有序、群眾滿意”工作目標,把社會管理創新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認清形勢,掌握規律,加大力度,重點推進三個方面創新:
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一是推進社會管理理念創新。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察民情、知民意、解民憂,保證群眾權益,理順群眾情緒。牢固樹立關口前移、源頭整治的理念,注重從源頭上發現和解決問題,不時增強社會管理的前瞻性、主動性和有效性。牢固樹立統籌兼顧、平等協商的理念,正確協調和處置各種利益訴求,兼顧各方面群眾關切,盡可能通過教育引導、溝通疏導和協調協商的方法化解各種矛盾。牢固樹立依法辦事、綜合施策的理念,加強法制教育,建議依法辦事、守法光榮的社會風尚,引導群眾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同時,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科技等手段,切實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必需統籌兼顧,二是推進社會管理工作機制創新。創新社會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構建機制。要建立和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凡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出臺,重大工程開工,重大項目建設,嚴格依照有關制度要求,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意見,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建立和完善社會矛盾排查機制,堅持定期排查、專項排查、重點排查相結合,及時掌控社會輿情動態,謹防矛盾升級擴大;健全和完善社會矛盾化解機制,不時疏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以“案結事了罷訴息訪”為目標,及時妥善解決群眾問題,努力堅持進京去省非正常訪“零登記”效果,實現全年“三無”目標;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機制,大力加強鄉村、社區綜治組織建設,將人力向基層集中,財力向基層傾斜,物力向基層投放,建立覆蓋城鄉、全方位、立體式治安網絡,提高整體防范能力,切實增強群眾平安感。
切實加強對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組織領導。盡快成立全縣社會管理創新工作領導小組,三是推進社會管理領導體制創新。依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要求。主要領導負總責。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充分發揮政法部門的牽頭組織作用,成立社會管理創新辦公室,明確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健全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形成齊抓共管局面。注重發揮好社會力量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依法有序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努力形成社會管理人人參與、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